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音乐教育 改革 新方法 新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音乐课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自己所教学科。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教学民主,与学生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出和谐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就需要熟悉教材、参阅相关资料、分析教材、组织安排教材。
《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是通过对蒙古歌曲的欣赏,让学生在欣赏和教师的讲述中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风格、体裁等,理解蒙族民歌的特点。由此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增进民族自豪感。
通过参阅相关资料,也为了一些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同时继续扩大知识范围。比如对于本课音乐的进一步了解,包括音乐作品的主题、曲式、体裁、风格、时代背景、艺术价值等,力争在教学中处于主导、有效的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如一些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没有互动。如果让学生“动起来”,再让教师和学生亲自参与新的教学理念实践,效果会更佳。如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与演唱中听、唱、思、议、记、看、演,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
基于此,针对初中学生聪明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二、通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内容制定新的教学策略,既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视听感觉、激发学生探索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式。
初中学生聪明好动、兴趣广泛、学习热情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理论知识掌握较少,他们喜爱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缺乏认识。视听欣赏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他们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在讲授《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可以教学生进行几组有蒙古族风格的节奏模仿,做几个蒙古族舞蹈律动等。
(一)视听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使听学与视学相结合。视听是创设情境最好的手段。例如,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体会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播放《嘎达梅林》让学生从中学习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教学中所有内容都使用了现代化教学媒体,视听效果强烈,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体验探索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深层分析。例如,在讲授《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笔者选用了教材外的流行歌手滕格尔的歌《天堂》《蒙古人》作为背景音乐。熟悉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十分容易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而选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让师生共同渡过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激励创新
创新,在于运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创新音乐教学,是新课程的精髓。《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讲授《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笔者力求把自己放在话剧中“画外音”的角色,只是起一个串联的作用。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蒙古族服饰、哈达、茶碗等小道具,让学生自己选用所需物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鼓励他们进行想象,以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和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恰当地使用音像电影电视、投影、多媒体网络等作为教学工具,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求知欲和现代化意识。
在《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先预习,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并让他们自己制作课件。为了有备无患,课前笔者查阅了各种资料,如蒙古族民俗、内蒙古风光、蒙古族歌舞、《东方红》等有关本节课的资料,使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制作了一批课件。目的是能给学生作为参考、补充,有效发挥他们的音乐思维和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起始――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展开――发展、放开融入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形成――发现、探索,既获得情感体验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结束――画龙点睛”的环节完成音乐新课程教学。
例如,在本节课中采用聆听感悟法和体验应用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身心去体验,用心灵去聆听,去体验情感上的、文化上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情素。
通过以上环节的进行,会使我们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成功,也是提高他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
此外,在新型音乐课教学中还可以融入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讨论法、启发联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总之,“教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创造过程中必然伴有情感的冲动,没有情感是不能创造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力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情景中激发丰富的情趣,从而变抽象为具体,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
综上所述,音乐课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自主设计新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培养学习兴趣
《论语》中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经典名言充分表达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也是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培养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促进作用。学习英语之初,如果先让孩子学习《字母歌》,一定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诗歌鉴赏中,配乐朗诵诗比单纯的诗歌更能让人感兴趣;五线谱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革命题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文化。可见,音乐对于开启智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作用巨大。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让学生真切感受,调动学生兴趣;把传统与流行结合起来,在讲京剧单元时,流行歌曲《说唱脸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文字转化成音乐,在讲“和声”时,播放“水木年华”“黑鸭子”组合的合唱部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再次,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音乐兴趣小组、举办音乐晚会、组织观看欣赏经典音乐电影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给学生音乐学习插上快乐的翅膀。
二、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音乐是时间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结合体,情感蕴含在音乐的流淌中,在时光流淌中情感慢慢地释放。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要仔细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欣赏音乐时与作品中的情感发生碰撞,实现心与心的交汇,情与情的交融,让音乐在每个听众的脑海中奔腾涌动,让乐曲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感受、思考、积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每节音乐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是教师多年执教经验的浓缩和审美心理的积淀。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简短提示,迅速把学生带入音乐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对学生娓娓道来,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流审美体验或对教师倾诉。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过程,而音乐赏析,可以成为学生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教师,要灵活组织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对各类音乐知识的要求。在选取音乐作品时,在兼顾教材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生活化,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接受程度较高的传统音乐、流行音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
三、扩展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向外拓展的天地十分广阔,既包括舞蹈、歌唱、创作、戏剧表演等学科的扩展,也包括向其他学科扩展。实践表明,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工作、生活时,播放美妙动听的音乐,可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音乐,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大脑兴奋程度,带来正面积极的刺激,为学习和生活提供正能量。此外,音乐也可调节身体和大脑状态,这对部分学习压力大、生活单一的学生意义重大。在学习前后或学习中听一听音乐,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头脑清醒,全身放松,有利于恢复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凡是学生喜欢的音乐知识,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能符合音乐教材的基本要求,学生都是可以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学习,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扩展教学内容,收获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
四、提供适宜环境
现代高中生,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比较灵活,探索欲和好奇心强烈,特别喜欢流行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如很多学生喜爱周杰伦、李宇春、陈奕迅等歌手的音乐,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在学生探讨后,教师要趁机跟学生讲一讲流行音乐产生、发展的历程,点明精华与糟粕,给学生正确的指引。教师还可以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对比来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引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那些特别爱好音乐、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发挥其音乐潜能并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课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开发潜在智力,启迪美好人生,让他们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并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 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打破盲从,促进创新。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四)要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创作平台,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茉莉花》的歌词创编旋律。创作规则:歌词不变,风格不限,通俗、民族、儿歌均可,创作时间5分钟,每组可选代表演唱,也可合作演唱。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有效教学;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现代音乐教育的先进理论,针对小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接受能力,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从分析过去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总结经验确定研究的思路;制订音乐课程教学策略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我国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的定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未能充分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未认识到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与艺术性,而是将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简单地结合,从而淡化甚至抹杀了音乐的艺术特征,不符合音乐教学的根本宗旨,偏离了音乐艺术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形式单一,内容固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学生完全通过教师的“教”来获得新知,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师生间单向的信息传递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三)教师个人能力相对薄弱
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学习条件下,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显现出不适应的态势,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不能满足时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期小学教育要求老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关注本学科以及以外的文化知识,关注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但目前而言,小学教师能力不能满足。
二、如何使有效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一)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师生间单向的信息传递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新课标》的理念,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而且上升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状态,运用“发掘表现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专业音乐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化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情境活动
在教学环境上强调宽松的形式,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等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把音乐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引导和鼓励等不同的方法,在学生游戏过程中产生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二)制订教学策略
1.创设审美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创设审美情景的途径有:教学环境布置、课前音乐和教学内容及语言蕴含的美等。尤其展示问题情景,不仅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设问的方式有:紧扣目标,直接设问;激发兴趣,启发性设问;关注差异,分层次设问。
2.指导有效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与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针对这一特点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无论教学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还是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一定要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设计课程形式时要注意静态和动态之间的结合,通过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来创造一个活跃、轻松、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具体而言,教师的素养不仅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和其它学科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情感饱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动画、图片、音乐等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
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课程占的比重比较大,涉及到乐器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带可以使学生对于音乐、文字、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小学音乐教学如果把教学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有效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形式,为小学音乐课教学找到新的切人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化教学活动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歌曲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搞好小学音乐教学就必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2009(9).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人生不能没有音乐,缺乏音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享受音乐对孩子们来讲是一种奢侈。所以必须重视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们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多,但是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的相比却较为落后,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受重视程度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就更大。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基础设施落后。学校的音乐教育基础设施是否齐备,直接反映了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模式仍表现为重视语数英教育而忽视艺术课教育,因而在学校购买力确定的情况下,首先满足语数英的教学硬件设施需求,导致音乐教育设施简陋,种类少,器材场地等均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反观城市小学,由于其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其音乐教学基础设施齐全,基本能够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2)师资力量短缺。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并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而是聘用兼职教师。兼职音乐教师没有系统性地学过音乐理论知识,缺乏综合技能的系统性训练,授课一般采取唱歌的方式,导致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亦不能引导学生领略音乐的真谛。而在城市小学,师资力量雄厚,能够引导学生更轻松地走入音乐的殿堂。
(3)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作为培养学素质的音乐课则往往得不到重视。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理念拓展
由于农村小学的绝大多数音乐老师并未接受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培训,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单一化、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因此,若要缩小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差距,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应从下列方面拓展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1)打造精品音乐课。一堂精品音乐课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唱好歌,它还应蕴涵较多的科普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们去开启音乐殿堂的大门。一堂好课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能够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大方面,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课上的唱、念、听、打、动都必须能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
(2)明确目标教学。按照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最先明确的任务。教学目标把小学分为了两个年龄段,两段教学目标反映在每个年级层次上却又不够清晰,这就需要老师们有足够的目标教学理念。目标教学的教育理念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三方面内容,以提高学生阅读音乐的能力为目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目标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过程中如何根据年级层次的不同,把教育理念中的三大内容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不足。
三、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农村小学的特点是学生们音乐底子薄,接触音乐的机会少,对于音乐知之甚少。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制定适合于他们的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不会唱歌的教学策略。所谓不会唱歌并不是不能唱,而是不会用方法正确演唱。学生们在音乐课上唱歌时,大多数是在喊叫,觉得谁的声音大谁就唱得好,但是喊叫出来的声音既没有美感又伤害了自己的嗓子。因此,针对农村小学学生们不懂唱歌,不会唱歌这一弊病,要在上课时告诉孩子们唱歌时的基本发声方法,让他们学会去演唱,知道怎样唱是对的、是美的,这样喊唱情况就会少多了。同时,要让他们从学习演唱的过程中学会欣赏,能够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歌声,在互评中进步。
(2)针对学生不懂乐理的教学策略。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讲,由于从小到大基本不接触音乐,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就更少,更提不上系统性的乐理教育,不识谱是他们最基本也是最明显的问题。在农村小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同学连简谱都不认识,唱歌时基本靠模仿。因此,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应该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穿插简谱等乐理知识,以弥补学生们在这方面的不足。
(3)针对学生不懂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在农村小学,学生们没有欣赏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当让学生们欣赏音乐时,他们不知道应该听哪些东西,不懂得如何评价一部作品,不具备鉴赏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平时应该给孩子们更多欣赏音乐的机会,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评价,提高孩子们欣赏音乐的能力。
(4)针对学生不懂乐器的教学策略。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基本不懂得如何演奏乐器,甚至有些乐器的名字他们都叫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可以有选择的教孩子们一种演奏乐器,然后触类旁通,增加孩子们对乐器的认知度。
(5)针对学生不会音乐协作的教学策略。在农村小学,孩子们平时并没有合唱的概念,一合唱就找不准音,轮唱就更加摸不着头脑了。在合唱教学中发现,孩子们的音准问题突出,整体的声音也不够融合,模唱单音音末都偏低,稍加延长时有的同学就跑调。因此,平时要多强化音准概念,让同学们多听,在听的基础上再唱。先分声部唱,放轻声音,再合起来演唱,让孩子们多感受声音的融合。这样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兴趣也能加强协作、感受声音协和的美。
(6)针对学生不喜欢音乐的教学策略。在农村小学,有些孩子不喜欢音乐,对音乐有所排斥,在大家唱歌时他们不愿张嘴,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对于这类学生,由于其本身并没有学习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不放弃每位学生,去培养这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讲述对音乐的感知体会,让他们学会去体验音乐的美妙,积极引导他们喜爱音乐。
四、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
要在农村小学要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们去感知音乐、欣赏音乐,老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1)课堂上突况的处理能力。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舞台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突发状况,这些意想不到的突况处理得当可能会给课堂增添色彩,如若把握不好则可能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具备这方面突况的处理能力,可以冷处理,也可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目标就是使同学们尽快地回到课堂的主题。
(2)教学过程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身的学习与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教育形势亦瞬息万变,作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把握全面的知识结构,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等才能教好一批批学生。
五、结论
布克哈德说,音乐至少也和诗歌雕刻和绘画一样能够成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手段。在让人们抒发出内心情感方面,没有其他任何艺术可与之比拟。笔者希望在农村小学有更多的学生把音乐作为一种修养,能通过其抒发自身情感,增加生活乐趣。这就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师自身水平提高等多方面不断努力,让同学们真正做到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键词】音乐院校 公共英语课堂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包括音乐院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这也为更多的艺术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扩大招生的同时对音乐类院校公共课程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在音乐院校中这一课题引起广泛的重视,也是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建设的一个难点。
二、当今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的现状
1.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需要长久的坚持,循序渐进才能学有所成。然而,大多数的音乐类艺术生只重视自己专业课的成绩,他们普遍认为英语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没有太多关联,也不起太大作用,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对英语课程不够重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种种的原因导致了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度不高,导致英语成绩不理想,学生们逐渐地对于英语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英语基本功相对薄弱。由于很多学生在进入音乐院校之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分给文化课的复习时间少之又少,且一些音乐院校文化课的录取分数较低,因此,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跟其他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更显薄弱,加之入校后对公共英语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英语基础很难有明显的提高。
3.对英语学习存有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多数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存有一种畏难情绪。这不仅是音乐类院校,在几乎所有的院校中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由于害怕犯错导致不敢在课堂上用英语回答问题,不敢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之上述提到的音乐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普遍比较低,且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自信,产生抵触和恐惧心理,甚至已经放弃对于英语学习,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音乐院校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制约了音乐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何改变音乐院校现今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这已经成为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提高音乐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策略
1.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音乐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将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模式的结合。大部分的音乐院校的学生们感情丰富,充满热情,擅长形象思维。因此,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入一些视听效果强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通过这种视觉效果比较好的设备对英语学习中的一些单词以及语法等进行理解以及讲授,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或是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又或是文章相关背景知识的拓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使得英语教学内容得以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展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能够更加容易的被音乐类院校的学生所接受,并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
2.打破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公共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音乐院校学生的具体专业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音乐院校的很多专业都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声乐、管弦等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苦练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都要学习《西安音乐史》、《艺术概论》等理论性知识,其中就西方音乐方面的专业术语多以英语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针对音乐院校学生这一显著特点,在公共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加入音乐相关的英语词汇及知识的学习,在英语视听课选择播放音乐类的英文影片或音乐片段,将音乐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消除他们心里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还能活跃英语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3.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否认,一些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服务于应试教育,学生们所学的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实用性不强,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或课外加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相关训练,多开展英语类的主题实践活动,这样能够也体现英语学习所具有的时效性。
四、结语
音乐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不够积极主动,基础薄弱等现状确实制约着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这也正是高校教师要积极应对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教师应根据音乐院校学生的鲜明的特点,因势利导,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提升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音乐;激发兴趣;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教师一方面要从现代媒介上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教会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一、把握学生心态,推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学习音乐
教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精神,创新教学策略,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进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赏识激趣、音画激趣、比赛激趣等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亲师信道的情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表现音乐,构建一种“自主、宽松、愉悦”的互动空间,展现音乐学科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让音乐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的音乐基础、音乐情感,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留意学生的表情及表现,及时发现并挖掘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积极思维,用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信任的眼神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激发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把会心的笑容留给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撒向学生,把亲切的关怀带给学生,把真诚的鼓励送给学生,用饱满的情趣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关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手段,提供展示舞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寻找自信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围绕演奏技巧、唱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学质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组织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情境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音乐信息的容量,丰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集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在影视、网络上学习音乐,提高教学质量。如,笔者在教学《青春舞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我们新疆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等新疆民歌,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疆的风土人情以及神奇美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等特点,加深学生对歌曲风格、意境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特点,结合乐器、舞蹈等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活跃课堂气氛,理解“青春”的含义,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喜爱民歌的情感。
一、合理加入生活化音乐教学素材丰富音乐课堂内容
音乐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入手,选取合理的、生活化的音乐教学素材,并充分运用电脑音乐软件等教学系统,构建新型的科技化的音乐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锻炼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生动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和感受音乐,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音乐对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为学生带来全身心的享受。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自主动脑思考的过程,没有做到从内心深处去欣赏和感受音乐。而音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潜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找到音乐教学的突破口,一方面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和欣赏一些著名音乐曲目,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究,才能逐步提升音乐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优美的音乐来丰盈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让学生有良好的态度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二、高效实施音乐教学策略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古典音乐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和了解古典音乐。我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典音乐作为一种特殊乐曲演奏形式,正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一些积极的教学策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古典音乐理论知识。要让学生明白: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多以抒情乐为主,能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交谈式的亲切氛围,能表现出音乐最纯真和最自然的内涵。只有高效实施音乐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今后更高级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高效实施音乐教学策略的另一个重点是教师要注意发挥教学实际内容的作用,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学会演唱或演奏技巧,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各声部的音准训练,加强对音色的辨别训练、弹唱训练或者视唱训练。当学生感受音乐魅力沉浸在音乐中时,或者通过学习掌握演唱演奏技巧提高音乐水平时,学生能抛开烦恼,让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为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积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保证音乐课堂质量
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所以教师在教授好文化知识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方面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纠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学生步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做准备,也为未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乐理课本包含许多音乐基础和音乐史知识,教师要利用好课本上的这些教学内容,并结合相关的音乐课外知识,给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进化史,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向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音乐基本内容的讲解,比如对音谱和音调等音乐基础元素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认知,从而逐步提高音乐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器给学生播放一些著名的古典樂曲,比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夜曲》《斗牛士之歌》《月半小夜曲》《花仙子》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学生欣赏和学习的曲目,它们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目前,新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目前,新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超级秘书网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一)学习中应抓重点、记纲要,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除掌握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课程目标等内容外,还要深刻地领会“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牢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发表独立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又指出:“在信息量较大的鉴赏模块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交流鉴赏心得与体会,要求上好每一课,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学习,我们能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二)领会新课程教学的关键。
只有明确其目标意义,才能增强对新课程教学的信心,才能为新课程鉴赏模块的教学做好准备。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出与之相符的音乐教学工作计划、鉴赏模块教学进度(计划)等,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时间和目标上的准备。
二、集体备课,听课互评,反思教研,促进教学
(一)课前集体备课。
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围绕目标,探究目标过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时效性,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集体备课,除确定中心发言人外,其他教师也要求发言,说出不同的观点、建议。备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内容:
1.说出你所理解的教材思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作品,目的用意所在,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要提出来。例如:《音乐与人生》这一课,为什么把“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主题音乐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放在同一课题中?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音乐的语言又都有哪些特点?音乐用怎样的表现手段实现了情感的传达、体验……
2.说出预设学习目标和实践中的难点;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确立目标,应具体、易于操作,明确管法,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等,所定的目标教学起到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希望教师能对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目标做一些创新挖掘和提炼。
3.说出目标过程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所谓目标过程,就是实现学生――目标学习的过程。即第一、第二、一切是学生实现哪一个目标的学习或者是为哪一个目标学习进行的铺垫,结合的又是哪一个音乐作品、哪一个问题实现的。采用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什么,是否体现出体验、比较、探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等等,要有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学生的学法过程是什么?
4.集体交流探讨,综合优势设计,确定课前教学目标和目标的学法过程。而这一切都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其可行性。
(二)课堂教学实践与听评课。
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把学生学习目标变成一种情境、一种挑战、一种发现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首先,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的结合点,努力营造最佳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其次,在教学及听评课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所有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能否激活学生思维,能否让学生感兴趣,并逐步引向深层思考。
2.教师课堂的导语、连接语、证据、表情等,能否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3.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和回答问题中看是否抓住了音乐内容所在。
4.在教学中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是无效的。
5.要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独创性,能够激活课堂教学,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这也是鉴赏模块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6.课后要及时总结或交流。对教学目标实践中的可靠性及设计过高、过低等现象进行及时调整修正,提高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用反思性教研提高教学。
反思性教研,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制定与实施的检测,更是对有效教学提出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建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集体教研中,尤显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反思性教研应关注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2.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有无效、低效或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需要有补充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生成目标?
3.对教学内容、容量有无增减、补充意见?
4.存在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集体反思性教研,使其对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对教学策略、方法、学生心理、情感、意愿要求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学习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经验,并把反思中的收获转变成了教学行为并落到实处,形成了教学教研的宝贵资料。
三、考核评价、完善机制、关注学生、检验教学
随着教学的深入,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学校的考核办法,考虑音乐学科特点,具体考核如下:
(一)出勤考核:记录学生的缺课的原因、次数、学号、姓名。
(二)学习态度考核: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理解想象、实践运用及联想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作业考核:由于音乐学科特点没有固定作业要求,但由于新课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深层性,课后的一些具有情感认知价值取向意义的拓展与探究题有时在课堂难以完成,若作为课后作业,是很好的教学延续。每半学期可留2―3次作业。另外,也可将校本教学所探究的内容留为作业。
(四)期末试卷考核:音乐鉴赏模块,除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及具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外,更应注重考核学生对音乐的听辨、比较、感悟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音乐试卷中,要设计好听音乐回答问题。试卷中所设计的听音乐回答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答题很有兴致,90%同学达到80分(良好)以上。
一、基本乐科现行教学模式
记忆模式、理解模式、思考模式是基本乐科现行教学模式中较为常见的几种模式。
记忆模式体现出教与学是一种单向反馈的关系,理解模式体现出教与学是一种双向反馈的关系,思考模式则体现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是一种多向反馈的关系。教学模式的反馈关系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定位,单向、双向、多向反馈关系在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层次是递进的,也是可以逐步推进的。
讲授一接受教学模式是承载记忆模式的范型。它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其教学思想在于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听觉技能,其教学程序多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模式在基本乐科教学中广泛运用,存在的弊端是“填鸭式”的灌输取代了主动探索的意识,单向的反馈关系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到的知识、技能不易实现迁移的作用。
指导-自学教学模式是承载理解模式、思考模式的范型。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教学程序多为“设置情境-确定问题-拟订方案-执行方案-总结评价”。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建立发散性思维以此解决问题,并注意问题本身的开放性因素与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基本乐科的实际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常常流于形式,师生间的互动交往没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双向或多向的反馈关系受阻,教学活动因教师的引导不利和学生的能动性缺失而受限。
现行的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单一,在教与学的反馈关系中缺乏对教学模式本身的认识。
作为联结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的中介,教学模式具有理论转化和实践指导的功能。一方面,它能够抓住教学理论的特质,使其具体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组织方式的简要概括中;另一方面,它能够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提供达成目标的程序和方法。
教学模式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在其专著《教学模式》中依据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区分出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社会型教学模式、个人型教学模式、行为主义系统型教学模式;李森在其专著《现代教学论纲要》中提到“活动一发展”教学模式、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交往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针对音乐教育,戴定澄在其主编的《音乐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及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合作模式、探索模式、情感模式、活动模式、群体模式、个体模式、认知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所呈现出的着眼点和倾向性各异,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不同维度的不同层面上。基本乐科的记忆模式、理解模式、思考模式分别以记忆、理解、思考为其核心构件,它们所展示出的维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定位要从实际出发,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也不能片面化,几种模式之间有可能会相互包含、交织和渗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会受制于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规定,并应具备相应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基本乐科现行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转化和实践指导的功能上没有紧扣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模式维度的定位缺乏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的观照,缺乏联结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的整合机制。教学模式要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思路,它的构建首先要以其所依托的课程属性的特点为其前提。
二、高师基本乐科课程属性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其教学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育者。未来的音乐教育者一方面是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一方面又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学习方法、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并作用于一代代的受教育者。基本乐科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构建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听觉技能的路径或范;另一方面要紧扣“师范性”,着眼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本质,注重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乐理课程的教学并不是“概念-习题”之间的反复对应;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也不仅仅是“唱谱与听音”的分块训练。由乐理与视唱练耳构成的基本乐科,其课程属性大致可归纳如下:
第一,强调基础理论与听觉实践的多元整合。
在乐理与视唱练耳共同构成的基本乐科体系下,乐理为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教学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的依据,视唱练耳则以此为依据,科学规范音乐听觉并使其服务于音乐实践。二者虽分别隶属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但却强调书面的乐理概念应与实际听觉相结合,强调理论模型与听觉模型之间形成有效的贯通。
基础理论与听觉实践的贯通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基本乐科内部的微观层面的贯通,即乐理与视唱练耳二者之间的贯通;一是基本乐科与音乐实践之间的宏观层面的贯通。基本乐科不是封闭的学科,它具有多元的整合能力,既能整合音乐基础知识与听觉技能,又能将其辐射至音乐实践的诸多领域。
第二,强调音乐要素与技术技巧的迁移作用。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以音高、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为其核心构件。雷默先生在其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这些要素——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织体、曲式等全是客观的,它可以被识别、被命名,可以被运用、创作、讨论、抽出、插入。基本乐科教学所涉及到的每一种要素都是一个具有概念性质的知识点,多种要素在不同知识背景下的组合,就需要能够应对它们的技术技巧,从而实现对各种要素的识别、运用、抽出或插入。
具体说来,乐理课程中针对多种音乐要素概念的认知均源于听觉实践,而与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听觉技能则会在视唱练耳课程训练中得以发展完善,继而又会付诸于对乐理概念的验证和实际听觉的操作。比如,横向音高连缀而成的旋律,纵向音高结合而成的音程、和弦,纵横关系中生成的和声、复调、织体等诸多音乐要素,一方面既需要音乐知识的理论支撑并以此实现音响的转化,一方面又需要将规范后的音乐听觉能力辐射至音乐实践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技能的迁移作用。
第三,强调听觉体验与非听觉体验的多元审美。
基本乐科常常被认为是与审美无关的基础学科,这一观点实在是一谬误。必须指出的是,音响形态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同时也是人的心理于听觉表象的呈现,是与“美感”同步发生的产物。
听觉体验的生理属性与非听觉体验的心理属性常常相互渗透。例如,振动次数多的高音会使人兴奋、快乐、积极、向上,反之则使人抑制、哀伤、阴郁、沉深;快速的节奏律动会使人兴奋,反之则舒缓;长、慢、舒的速度带给人开阔的空间感以及平和、安静的情绪,短、快、密的速度则带给人狭窄的空间感以及急躁、激动的情绪波动等。
听觉体验与非听觉体验都是审美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它们与每一个音乐要素相生相伴。乐理所提供的理论模型与视唱练耳所展示的听觉模型,二者共同承载着多元的审美诉求,充分体现出基本乐科作为基础学科的主旨所在。
三、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取向
教学模式的定位与选择旨在优化教学过程,同一学科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式的维度会存有区别,同一维度的教学模式也会在教与学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从不同维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上述基本乐科的课程属性,笔者认为,从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能够为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下基本乐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和切入点。
1、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教学模式没有紧扣课程属性的特质,缺乏对双向或多向反馈关系的重视,具体问题有三:
第一,基本乐科内部课程,即乐理与视唱练耳没有达成良好的贯通,导致原本离不开音响形态的、以听觉为主导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基础知识的表述阶段发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究其根本,其原因是教学模式相对封闭而导致的。
第二,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主体性活动缺失,音乐要素与技术技巧的迁移被动,听觉体验与非听觉体验被割裂,没有体现出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对教学模式的动态把握,没有用发展的眼光认识教学模式本身的规定性,没有紧扣教师教育的主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高师基本乐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发展具备从事音乐艺术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并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基本乐科与其它各音乐学科贯通,以此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完善。这一目标要求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作为支撑,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是局限在单向的反馈关系中,很难实现多维度的教学任务。
2、构建的取向
教学模式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范型,其架构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是能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步生成的。笔者认为,高师基本乐科教学模式应以生成性、开放性、主体性目标为其取向,可行的取向的定位是科学建构教学模式的第一步骤。
第一,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
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消解教学的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之间的二元对立。教与学中的单向、双向、多向反馈关系的界限可以被打破,教学模式的动态结构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断整合中发展的。当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被内在地统一之后,教学模式会在新的目标驱使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教学模式所承载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
有的教师常常将乐理视为“纸上谈兵”式的封闭教学,不使其与听觉认知产生实际的联系,音乐本身脱离对“美感”的追求,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偏离教学的主旨,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被封闭。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得以有效联结的支撑点。基本乐科应以能够建立“美感”的听觉问题为出发点,形成听觉模型与理论模型的互动,在动态的模式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生成。
第二,以“开放性”目标为取向。
基本乐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渗透在音乐实践的方方面面。各种音乐要素都是从音乐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概括和听觉认知的整合过程,继而又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投入到音乐实践中去。基本乐科不仅是一门工具课,还是一门包容性、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基本乐科课程涵盖的乐理知识、识谱技能等内容,课程本体所涉及的听、唱、读、写、分析、理解等样式的教学活动,均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具有相似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生不仅能在基本乐科教与学的反馈关系中学习到许多既定的技能,还能学习到一些非预期、非计划的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呈开放样态的教学模式作以支撑。
基本乐科内部的微观层面的贯通,基本乐科与音乐实践之间的宏观层面的贯通,都需要具有开放性特质的教学模式的承载。只有具备开放性特质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联结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模式的中介作用。
第三,以“主体性”目标为取向。
以“主体性”目标为取向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关注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关注师生双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主观体验和感受。这一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主体性活动的缺失问题。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 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29-01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并在教学活动中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此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构建能够吸引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融洽师幼关系、维护良好教学秩序,结合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教学要求,本文设计了如下几种教学策略:
1 游戏互动法
游戏互动策略是指在艺术教育互动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幼儿专业技能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
幼儿学习艺术是一种欢快的、愉悦的审美体验活动,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进行艺术教学时,都应让学习者感受艺术带来的美感和快乐。在现代艺术教育中采用恰当而合理的游戏形式是各个国家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们所提倡和一直不断探索着的教学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例如:音乐教学在幼儿园实践中表明,幼儿音乐活动的内容必须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不能是裸的音乐理论知识,否则音乐教学活动无法在幼儿园中开展。换句话说,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必须兼有知识性和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经验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活动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的前提下,只有游戏性的音乐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儿童主体性成长,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积极的人生观。
2 情境创设法
艺术的学习需要特殊的情境来增加浓厚的兴趣。情境创设法是指利用各种与活动内容相似的外在环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性,为良好的互动做好铺垫的方法。恰当情境的创设,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具体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幼儿思维发展的独特性
形象思维为主和艺术的感性特点,决定着教学需要提供鲜明形象的图片、手工作品等教具及学具,辅助教学。(二)借用故事表演创设情境,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新授教学内容时,要筛选适合本次教学活动的相关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带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三)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创设疑难情境。幼儿在发展的初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来设置教学需要的环境,这样节省了导入的时间,满足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是最省力的导入方式。
3 互动合作法
互动合作是指互动与合作彼此相渗透相互交叉包含。幼儿艺术教学是一种特别注重互动的教学,可以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幼儿诸多特殊条件决定着这时期的幼儿不能独立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与老师以及幼儿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探讨交流。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互动分类两类:(一)师幼互动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幼儿合作的愿望,可以选择有利于教学互动开展的学习。(二)幼幼互动合作——幼儿根据自己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实现信息的交流、情感的建立,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自主创造性。同时,这种方式有利幼儿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消除胆小孩子的恐惧心理。
4 多媒体参与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新纲要的要求,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此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想象性和幼儿记忆的形象性,以及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5 多元对话教学法
(一)缺乏音乐内涵的教育
音乐属于文化内涵的主要承载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种。在当前职专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钢琴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其音乐内涵教育的现状。钢琴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奠定理论知识的基础,同样也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与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不仅需要用耳去倾听,而且需要用心去感受它的美,用情表现每一作品。往往我们在钢琴教学中,仅注重学生的钢琴训练,而忽视对作品创作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也会导致课程教学陷入一种单调、死板的课程循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
职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均。然而,在当前的职专钢琴教学中,老师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取较为笼统的课程讲授方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达不到既定的目标。针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法,不仅不能深化素质较差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学习,同样不能使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学生得到技能的升华,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率。
(三)应试化倾向严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的钢琴教学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个别班级成了高考预备班。教学内容经常被随意改动或被其它学科取代,这种状况不利于职专钢琴教育的普及,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提升职专钢琴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将钢琴教学与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相结合
学生学习钢琴知识、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本质上是培养其艺术修养与思维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的艺术思维与拓展性思维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其文化知识构成不同,生活阅历存在着差异,对钢琴曲目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老师在钢琴教学中则需要将基本的演奏技巧培训与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解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与创作的意图,让学生学会在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找寻到相关的趣味知识,深化对钢琴作品内涵的理解,拓展其艺术思维。如,通过聆听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久石让的《天空之城》、冼星海的《黄河》等钢琴曲,让学生感受钢琴之声的魅力及音乐带给我们的心灵洗涤与激励,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坚定学生的学习毅力;让她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描述音乐给予的感受,体会音乐带给她们的快乐。这样就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钢琴教学要强调体验与合作
同音乐鉴赏和歌唱教学一样,钢琴教学也具备体验性的特点。对器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激发学生演奏的兴趣,特别是欣赏由学生自己演奏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对象,也可以在小组课中让不同的学生弹奏同一首曲子,让其他学生从钢琴演奏中的句法、技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段等进行比较分析两位同学弹奏的优缺点,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而且从中获取了更好的演奏技巧。在职专钢琴教学中,由于合奏教学是主要形式,这就使教学明显具有了合作性特点。第一,合奏是一种群体合作的表演艺术,强调整体的协调和统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二,学生参与合奏的人数较多,教师指导合奏的效率远比独奏、重奏的高,有利于器乐的普及,更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实施分层钢琴教学
由于职专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入校时只有小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钢琴知识有所了解,具有初级的演奏能力,能够经过调整加入到课程学习的行列。而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则对钢琴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没见过钢琴,因此钢琴基础较为薄弱,与其他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立即投入到有效的钢琴学习中。因此,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分层钢琴教学。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学生的教学层次,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将其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将分层的目的向学生阐明,并制定相关的激励策略。其次,教师还需重视对各层次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钢琴教学中,或采取课内即兴演奏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拓展音乐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采取探索型、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老师在过程中充当教学的引导者,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钢琴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