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设计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子游戏;游戏关卡;关卡环境概念设计
在电子游戏设计制作过程的各项任务中,电子游戏关卡环境的概念设计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它是电子游戏前期策划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前期策划阶段对游戏关卡环境的概念设计,是中期制作时在游戏引擎上最终实现游戏关卡环境的基础。对游戏关卡环境概念设计的各个步骤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每一步骤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构成一个优化的流程体系,为今后的游戏关卡环境的设计制作提供借鉴,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一、寻找游戏环境创意
在一部动画电影的场景中,每一个物体、道具、建筑、景致都曾经是动画场景设计师头脑中的一个个零散的想法、点子和创意,动画场景设计师慢慢地把这些想法系统化的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动画场景。电子游戏的关卡环境也是一样。游戏的关卡环境最初只是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头脑中的一个个模糊的、不定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和创意通过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的组织和系统化,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可玩性的游戏关卡环境。一个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实际上就是一个游戏世界的创造者。
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的创意通常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但是,游戏世界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个虚幻世界的创造者,改变观察世界的视角是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创造虚幻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必须学会使用非惯用的视角来观察现实世界,以达到重塑现实环境、使之转化为一个虚幻的游戏世界的目的。可以说,改变观察物体的视角,是把现实世界重塑为游戏世界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图一中,平常我们惯用俯视视角来看的树根,由于观察视角的改变,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视觉表现形态。这样,我们就通过视角的改变,把我们本已习以为常的现实场景异化成了具有独特视觉表现的场景空间。
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必须不断地练习用特殊的视角来观察他周围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异化为一个好玩的虚幻空间。通过对这些异化的空间里玩家路径等一些游戏玩法元素进行安排,一个游戏世界就会慢慢清晰起来。
另一个寻找场景创意的重要途径就是观看电影电视、玩电子游戏和阅读参考书籍。所有这些对游戏环境概念的形成有非常好的提示作用,因为这些作品里的场景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体系,可以很容易地被借鉴过来而进一步设计成一个新的游戏环境。和不断地练习用特殊的视角把周围的事物异化成游戏空间一样,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也要不断地观察他所看的电影电视、所玩的电子游戏、所阅读的参考书籍上的场景表现来寻找创意灵感。
不断地重复练习上面所说的两种方法,把用不同视角观察事物、分析参考资料里的场景表现常态化,是源源不断获得游戏关卡环境概念设计灵感和创意的有效途径。
二、确定关卡环境的主题
一个关卡环境的主题,对于有背景故事和特定世界观的游戏来说,是由这个游戏关卡所对应的分剧情决定的;而对于没有背景故事、只有玩法的游戏来说,则通常是指这个关卡环境视觉表现的决定因素。关卡环境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某种天气状况,某个特殊地点等等,也可以是各种因素的集合。藉由这样一个主题,从而把游戏关卡中景物、建筑、道具、物体等等各种组分统一成一个整体。
例如,图二是《战神》中的一个关卡环境。这个关卡的故事背景是奎托斯要打败地狱中的重重阻碍,从而冲出地狱获得重生。那么这个关卡环境的主题就是由关卡的分剧情决定的,表现的是地狱这个特殊地点的环境。
而《面包房物语》这个游戏则没有任何的故事背景。从下图可以看出,“万圣节”是这个游戏关卡环境的主题,因为它决定了整个关卡环境的视觉表现。
游戏关卡环境的主题越明确,越有利于游戏关卡环境的概念设计。因为由于主题中各因素的制约,游戏关卡环境概念设计的方向会显得非常的清晰,方便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设计出能够合情合理地体现游戏故事背景,并与游戏玩法类型相贴合的关卡环境。
三、设定关卡环境特点
有了明确的关卡环境主题后,就需要把关卡环境的特点确定下来,通常需要列明3到5点游戏关卡环境的特殊之处。在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进行游戏关卡环境概念设计时,这个特点清单会帮助设计师明确设计内容的焦点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个特点清单实际上就是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在进行关卡环境创意时所要达到的目标。清单中的每一项特点,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都要在关卡环境的概念设计中有所体现。
一般来说,清单中列出的游戏关卡环境特点分为以下5类:
1、视觉风格;
2、技术标准;
3、玩法特点;
4、情绪特点;
5、故事背景/游戏世界观。
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通常会选取其中的某几类特点作为创作的焦点和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特点清单中列出的特点越多,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进行游戏关卡环境概念创作的时间就会越长。因此,清单中所列项目的多少与设计师的时间安排密切相关。
四、收集视觉参考资料
当游戏关卡环境的创意、主题、特点都确定下来之后,这个关卡环境的基本样貌也就昭然若揭了。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收集与游戏关卡环境的视觉表现相贴合的参考资料。
收集视觉参考资料是游戏前期策划阶段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物件摆设的设计,到建筑样式的设计,再到图形细节的设计,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工作都离不开视觉参考资料的提示。这些参考资料可以引导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创作出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贴合游戏情境的游戏关卡环境。
按照参考内容分,一般需要收集以下5类视觉参考资料:
1、建筑参考;
2、景致参考;
3、道具参考;
4、布光参考;
5、美术风格参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期目的。对于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来说,应该尽可能多的收集这5类视觉参考资料,因为每一类视觉参考资料对游戏关卡环境中各种组件和元素的设计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这五种类型的视觉资料,游戏美术概念设计师就可以依照游戏故事背景和玩法的安排,创作出游戏关卡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和各种玩法组件,建立起一个合情合理、贴合游戏情境的游戏世界。
五、建立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是游戏关卡环境概念设计的重点所在,是一个关卡环境的地标性物体。在一个游戏关卡环境中,其视觉焦点应该非常醒目,以吸引玩家的注意。
建立视觉焦点在游戏关卡环境设计上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方面,游戏环境中的视觉焦点在完善玩家游戏体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玩家通过视觉焦点来分辨玩家角色在整个关卡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明确玩家角色在关卡中应该如何运动。因此,对于那些具有巨大游戏地图并且地图结构复杂的游戏,视觉焦点的存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它能够引导玩家顺利通过结构复杂的游戏地图。
图四是《上古卷轴》的一个关卡环境。由于《上古卷轴》的游戏地图巨大,所以关卡环境中的视觉焦点的建立就尤为重要。图中的高塔就是这个关卡环境的视觉焦点,在美术方面它是关卡环境概念设计图的构图重点,在玩法方面它起到了帮助玩家在游戏世界中定位、指引玩家角色运动方向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单玩家游戏的关卡环境会有多个按顺序线性排列的视觉焦点,这样可以引导玩家角色顺利地从一个地点走到下一个地点。而多玩家游戏的关卡环境中则会安排多个并列的、且各不相同的视觉焦点,以方便每个玩家角色在复杂的游戏关卡环境中轻松地分辨自己的位置。
六、视觉风格设计
视觉风格设计包含了对游戏关卡环境的基本视觉风格的选择,和对色彩、影调、空间、线条、形状等基本视觉元素的安排。
可以说,每个游戏都有着自己的视觉风格。有些游戏,对视觉风格的设计卓有成效,在基本视觉表现、色彩、影调等元素的安排上风格独特,这就会使这个游戏显得很突出,更加吸引玩家的注意。虽然不具有突出视觉风格的游戏不一定就不是好游戏,因为游戏的核心不是美术设计而是其玩法,但是独具匠心的视觉风格设计会帮助这个游戏在同类游戏中脱颖而出获得玩家的注意和青睐。因此,在游戏关卡环境概念设计过程中,对关卡环境的整体视觉风格的设计和对各个视觉元素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七、结论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建筑环境;对象人群
1 无障碍设计概念
广义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为适应大众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能方便的为人使用,同样也适应于残疾人。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自身残疾的美国建筑家罗纳德梅斯(RonadL.Mace)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无论残障与否,无论残障的程度和状态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环境设计。所指对象小到个人生活的身边物品,大至城市环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1]
2 无障碍设计基本原则
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对此应当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行人对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通行,不能因为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残疾而被剥夺参与和利用建筑环境的权利,或不能与他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为此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指导原则。
2.1 可及性原则
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并对环境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可及性包含三方面含义: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无障碍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2.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元素。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有时难以客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使其安全使用。
2.3 适用性原则
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目的是为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是面向全体公众改善人工环境的重要原则。无障碍设施在考虑特殊人群的同时,也要考虑健全人的使用,设计师应作出适宜的决策,不能偏重于某一类人群而对其他适用人群造成伤害。
2.4 系统性原则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建筑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要求建筑师持有动态、系统的观点进行设计,适时地形成点、线、面、体的动态空间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2.5 自立性原则
通过为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具和便于活动的空间,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 开放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残疾人满足了基本生理无障碍需求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满足自身对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开放的无障碍空间有助于这一需求的实现。
2.7 舒适与艺术性原则
无障碍设施不仅要便于使用,同时应具备美感与舒适,优秀的无障碍设计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还应是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
3 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人群分析
3.1 残疾人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残疾为:任何以人类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损伤造成)。根据1975年第30次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宣言》的规定,残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对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
根据国际社会提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1987年,我国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写入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文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在研究无障碍设计时必须明确下列概念:
残疾(Disability):定义同上。
伤残(Impairment):从病理学的概念上来定义,身体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损伤或失去机能,且持久不能恢复的叫伤残。
残障(Deformity):由于残疾而使某人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其根据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或与他人同等程度地参与群体正常生活。
障碍(Handica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障碍是由于自身的伤残或失能,或者外界环境的制约,而失去或限制其发挥参与群体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碍,例如:盲人看不到红绿灯,是由于自身的视觉残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障碍,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转门、曲形栅栏、高台阶等是轮椅者的障碍。
3.2 残疾人的分类
世界各国对残疾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划分残疾的类别也存在差异。美国根据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具体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将其分为:智力落后、重听、聋、语言障碍、重度情感紊乱、畸形损害(包括肢体伤残、侏儒症)、其他健康损害、又聋又哑、多重障碍和特殊学习困难;日本则把残疾人分为8类,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肢体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多重障碍。
我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将残疾人分为5类,分别为:视觉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残疾人,另列为综合残疾。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最大特点是:肢体残疾人数量超过了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的数量,达到2400多万,占到所有残疾人数量的将近30%。(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公报)[3]
图1 各类残疾人数量占总残疾人数比例
4 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已经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推进到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满足的是残障人士最低物质环境需求,以弥补“通常”环境设计都是围绕着正常人需求而带来的制约与不足。然而,实践证明,早期的无障碍设计有其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无障碍设计不仅在服务对象上发生了改变,而且特殊需求人士具体的需求点和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无障碍设计由于主要考虑如何独立解决残障人士的问题,因此应将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性、实用性及美学需要共同考虑,同时满足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刃.室内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D].吉林艺术学院,2009.
全面协调原则:根据周围环境特征、城市现状和上位规划的要求,结合九曲村的本底情况、政府与企业诉求和村民意愿,确定主要性质和规模,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共同形成九曲村的开放空间体系。尊重历史、尊重村民的原则:尊重村民和使用者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满足行为感受和精神需求,将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舒适作为规划设计的根本,力求创造“美丽九曲、幸福生活”的情景交融的温情空间。文化传承原则:保留历史古建记忆,延续水乡传统文化;挖掘地方乡素,打造本土文化活动;远期引入现代时尚文化,实现新旧结合。特色放大原则:突出九曲水乡的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强化符合水乡三大特色的文化传递功能。运用雕塑、装饰等手法,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旅游的吸引力。经济效益原则: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低成本投入,集中合理的保护修缮高效使用的活动空间,丰富业态,远期达到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形成区域的特色内聚力与外引力。
2规划策略
为实现以上三大目标,规划提出“尊重、放大、引入、建立”四个行动策略。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留村庄的乡土风貌和水乡风情,延续传统水乡文化,采用经济适用、以人为本和低冲击的环境改造的原则,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保持村庄的干净整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慢行交通体系,适量限制机动交通进入村庄,合理规划停车设施和公交设施,建议设立专项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放大本村的特色资源要素,例如:水系、植被、埠头、建筑(阳台和金色屋顶),不对要素做大的改动,通过适度的现代处理手法和软装饰艺术的方式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利用区位优势和本村水乡特色,分阶段的引入业态,发展商业,如特色小吃街、精品酒店、观光农业园、创意产业及其他特色休闲消费类型,活跃经济,形成本区域的休闲商业模式。建立九曲村特色品牌体系,积极打造村庄公共活动节点和建筑室内外空间,形成具有特色的、体验性强的休闲互动场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形成集吃、住、玩、娱、购于一体的九曲村服务综合体系。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加大政企合作、市场引导的手段,对村民物业利用方向的提出调整建议,转变部分土地职能,同时积极鼓励村民投资参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开发。
3分级制定的改造策略
根据九曲村发展现状、用地性质、上层次规划、周边用地功能和多方诉求,确定其主要性质和规模,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三期实施。一期以环境整治为主,保护开发为辅,确保环境整治有序的进行,给村民提供一个最佳的生产生活环境。归纳为“完全保留、局部装饰、整体改造”三个层级,尽量按照原来的式样、颜色、材料进行修复开发,保护、还原长期形成的原生水乡环境。二期以完善配套设施为主,引入部分业态为辅,整旧如故,以存其真,针对“配套设施、开放空间、文化符号”三大关键要素提出“六、七、三”系统改造工程。具体做法是“拆、迁、修、补、饰”,即拆除不协调建筑,搬迁造成污染的工厂,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桥梁等,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市政管线尽量地埋铺设,空调等设施全部遮掩。同时建立古建、古树保护体系,引入滨水商业休闲、传统埔坊、精品酒店、特色接待、标志建筑、创意工坊、特色老建筑体验等业态,形成古镇旅游品牌体系。三期以特色提升、品牌打造为目标,注入新的功能到古村落中,全面提升九曲村景观特色,导入主题式的休闲业态,利用传统村落格局和建筑肌理,融入时尚文化元素和异域文化进行业态升级。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形成集吃、住、玩、娱、购一条龙的九曲服务综合体系,通过建立九曲村的品牌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益,解决就业问题,使人口回流。
4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
4.1特色活动实施建议
为丰富游客、村民和设计师的日常生活,规划结合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和慢行交通设计“文化活动链”,建立特色活动体验体系。主要活动有:时尚文化活动——艺术展览节、创意交流沙龙、采摘节;传统文化活动——粤剧大赛、龙舟赛、九曲棕子节;宗教文化活动——妈祖祭奠活动、地母祭奠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篮球赛、舞蹈赛。
4.2重点项目实施建议
4.2.1天后宫宗祠文化区
对现存的文物古祠进行保护,结合周围的古木和现存的宗祠文化活动,整合利用周围环境,建设富有鲜明宗祠文化特色的区域空间。采取政府引导,政企合作,承包给开发商管理的模式,按照中式宗教建筑的典型形制,结合修缮场地、扩建天后宫、保护现状古树、结合滨水环境创造滨水视线景观和亲水活动空间、完善设施、引入各类活动(捐赠仪式、重要法式、许愿、斋饭节等)。
4.2.2创意铺坊
利用便利的交通、老建筑的特色、规划的完善配套设施、塑造的标志性印象等几大优势,通过恢复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增进游客的体验值,保护文化遗产。政府引导,积极鼓励村民投资参与,调整旧村人口居住布局,迁出部分居民,清理河道,完善配套设施,引进大量的创意产业项目,创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意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5结语
【关键词】赛博基础设施;学习环境:赛博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18-05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何构建新一代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以之为基础的新型学习环境,成为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对学习环境及其设计的理解提供了新可能。近年来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实践。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仅有这些信息技术工具并不能确保学习的质量。因为这些工具缺乏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无法起到1+1>2的协同与优化效果。只有把这些数字化工具在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进行整合集成,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而赛博基础设施的崛起及其构建的赛博环境则给我们提供了可能。
一 赛博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1 赛博基础设施的概念
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显然已给教育和学习的所有领域的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这种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将彻底改变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面貌。我们过去在超级运算和高性能网络上所付诸的努力正在被纳入一个更为广阔和更加具有整合性的愿景,那就是功能更强、无处不在、简便易得的赛博基础设施。赛博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合的大型科教平台,是由大量先进计算资源、多种教育应用软件、一系列高速互联网络及专门技能所构建的,它以高性能运算、大规模存储、数字化通信与个性化交互为基础,把技术手段、数据信息和人力资源完美融合在一起,把“人”的因素整合进来并放在核心位置,不仅使显在的工具手段和数据信息的共享变得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使隐性专业特长的共享成为可能,它超越了技术本身,演化成一个以“人”和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为中心,在软件与硬件系统、分布式计算、各种数据资料、通讯技术、协同工具、研究共同体等多者之间实现相互联结的杠杆,从而打造了一个无缝链接的整体技术平台,各种社会机构可以借助它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
2 赛博基础设施的优势
赛博基础设施作为新一代教育科研平台,具有以下几大显著优势。(1)技术推送:大规模存储可以让科学家以更加经济和更加可靠的方式从大型科学设备那里获取数据信息;快速、廉价和无处不在的高性能网络足以让研究人员递送超大数据量的数据信息,借助于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网格运算,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对运算结果进行广泛分发;各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探测和挖掘设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数据卷和网络数据集中。(2)社群牵引:赛博基础设施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已经在所有研究领域内得到了展现和证实,而且对研究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着新型科学研究方式的涌现以及新型科学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人类基因组测序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影响就是典型例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呼吁要更多地进行以数据为驱动的研究,要充分发挥不同种类数据信息的作用,开展跨学科研究。(3)专长拓展:赛博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让科学研究人员在科学计算的每一个方面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从如何开发软件程序来推进对某一科学问题的深层理解,到如何由先进计算机和其它科学仪器组成的大规模设备集群的运转等等,都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现在正打破时空和学科边界被科学共同体广泛共享。
3 赛博基础设施的教育价值
社会各界对赛博基础设施之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增加,教育界自然也不能例外。赛博基础设施作为新一代科教平台拥有的这些优势,为新型学习环境――赛博环境的创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育与学习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因为赛博基础设施不仅改变着科学自身的面貌,也在改变着科学教育的面貌。赛博基础设施让教育和学习超越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界限,真正实现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互整合与协调发展;让我们能够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质性与量化的记录,并反馈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从而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生态圈;赛博基础设施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并让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教师,从而使“教学相长”成为现实;赛博基础设施不仅让有形的物质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加便利,而且还让对无形的隐性经验的共享成为可能,从而打造了一个具有超循环结构的学习共同体。正如Bernadette Longo所言,赛博基础设施营造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已经和制度、学生、教师一起,成为推动学习方式变革与教育范式转型的四大催化器之一。Daniel E.Atkins指出,赛博基础设施营造的知识环境对教育有着非常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其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大大推进了教育和学习机会的平等与多样化。赛博基础设施可以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入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包括导师、专家、在线教育活动、游戏和虚拟环境――同时还给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可以与各种专业化的科学手段进行交互,比如科学模型、建模与模拟、数据集合、传感器以及其他各种设备。同时,赛博基础设施还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让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而且准确地跟踪、评估与记录,这让我们对超大规模范围内的各式各样之教育与学习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成为可能。显然,这将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们带来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可能以及更大的挑战。
二 赛博学习环境构建的方法论
1 传统学习环境构建的方法论局限
由于传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系统和平台缺乏系统集成的观点,他们的独立构建造成了“信息孤岛”问题,各种平台和系统之间缺乏配合与衔接,使得在对其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功能最大化。同时,使用传统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大多是孤立和封闭的系统,不仅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不同阶段教育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分明,而且面向的学习者也是特定的。这种封闭的学习环境尽管对那些拥有信息技术设施与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而言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那些没有信息技术设施、数字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来说,将进一步扩大不同经济社会阶层和不同学习能力之学习者相互之间的差距和数字鸿沟,不利于促进教育和学习机会的平等。因此,以系统观点构建开放性、集成性的新型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尽管赛博基础设施的泛在和互联性质让我们构建这样一种新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但如果没有新的方法论指南,而是沿袭过去分析还原的思维,走孤立封闭的老路,这一任务的完成仍然也不可能。
2 赛博环境构建要以复杂系统方法为指南
赛博基础设施作为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统一技术平台,它把技术手段、数据信息和人力资源等各种要素集成在一起,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以之为基础构建赛博学习环境必然也要采取复杂系统的思想作为基本的方法论指南。事实上,复杂性无处不在,在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学、管理和政治学中,简单线性思维显然已经过时。因此,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领域的教育和学习也必须摆脱简单线性思维模式的桎梏,全面走向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赛博学习环境的创建要能够做到让教师和学习者生活在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学习世界,时刻处在有序和混沌的边缘。过去几十年间,非线性复杂系统的一般方法已经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中、在特定的观测、实验和理论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适用于讨论诸如大脑这样的细胞器官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因此其自然可以用于以大脑为基础的教育和学习研究。
3 面向教育和学习研究的复杂系统方法
对于教育和学习研究来说,非线性复杂系统方法的核心要点在于:如果将大脑被看作一个神经细胞的复杂系统,那么它的动力学也就假定由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数学来描述;计算资源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对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进行计算处理和建模模拟成为可能;对于处理包括教育和学习这样的复杂系统来说,协同表现为一种较为恰当的策略;在复杂系统的方法论框架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行为可以用由教师或学习者的子系统(比如教师团队、学习者团队等)的非线性(微观)相互作用引起的(宏观)序参量的演化来解释;尽管教师和学习者个体的行动都有其个别的意向性和计划性,但整个教育和学习活动在整体和全局上的发展趋势却是由个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从理论上讲,以复杂系统方法经过系统集成的赛博环境可以给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从现实到虚拟的无缝联结,让他们无障碍地发起并完成一系列具有整合性质的学习项目与任务。
4 要以社会系统工程的方式构建赛博学习环境
赛博学习环境的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并需要来自多方面的通力合作。赛博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物理的和虚拟的空间、教师、学生以及院校基础设施等各种相互依赖的因素,把它们整合协调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建出一个对教学和学习来说有效的环境。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赛博环境不仅是一个学习环境,而且是一个专业发展环境,因此他们要学会如何使用赛博环境,在教学设计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从这个环境中受益,学生能学有所得,教师能获得专业发展。我们认为,赛博学习环境的成功创建与持续运转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不仅要使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术工具,而且更重要是让他们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与学习观,并实践各种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2)要整合各方面的支持,并使其持续不断,比如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同侪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各种激励机制等,并把其作为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3)大力推动跨学科的专业发展机会,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协同,在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和碰撞中促进教师和学习者的发展。
三 赛博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
1 赛博学习环境的基本架构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运算研究协会(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了一份题为“面向未来教育和学习的赛博基础设施:愿景与研究议程”的研究报告,对基于赛博基础设施创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新型赛博学习环境的构建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对传统学习环境构建进行重新概念化。因此构建一个赛博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是创建赛博环境的首要任务。我们以传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原型,尝试构建了一个赛博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一概念模型以赛博基础设施为基础,立足于高性能运算开发出来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包括LAMS和Moodle等开源系统在内的各种开放性与分布式学习平台为支撑,借助数字化通信,不但营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共享空间,还让学习者可以进行基于社会性媒体的个性化交互。在这个概念模型中,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构成了赛博学习环境的核心。它结合了新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工具以及新崛起的学习科学这两方面的研发成果,以海量资源的数字化为依托,对各种教育与学习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集成与创新,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课程资源开放与集成、学习支助、教研支助和科研支助等多种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整合。
2 赛博学习环境的核心: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
赛博环境对传统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的最重要突破就在于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共享的数字化学习空间。但是,它给学习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场所,而且是一个新的时空学习环境。它既是一个物理层面上、可以触摸的实体对象,又是一个心理层面上、具有隐喻性质的虚拟对象。通过对技术手段、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集成,赛博基础设施营造的赛博学习环境,尤其是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空间环境的整合与会通,实现了虚拟和现实这两个世界的统一。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教育者为了帮助学习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精心设计的,不同的空间结构体现了不同设计者和构建者各自的教育价值观和学习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促进学习者在对其应用过程中形成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认为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物理意义的空间概念,同时,还是一个体现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空间形态。
3 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系统集成性
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使用各种高技术装备构建起来的协同、交互式学习空间与环境平台,它通过实体空间和虚拟系统的相互结合的方式整合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工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以达到促进学习者个体及小组学习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最重要的特征是在赛博基础设施这一统一开放的技术平台上进行的数字化的系统集成。它用一个空间场所整合了原来分布零散的教育资源、服务和工具,并使其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不同教师和职工的相互支持,促进学习者通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实践共同体的组织框架内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并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学习者的资源共享,在分享有形资源和显性知识的同时传递和丰富在共同体内部的隐性经验,以人际之间的交互为纽带,不断推动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与转换,以隐性知识推动显性知识走向深化,在显性知识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吸纳隐性知识并促使其向显性知识的方向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习者更加深层的学习、交互、研究和创造服务。因此,一个合理、有效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创造新的途径,使他们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支持,促进他们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思,进而有效地促进赛博学习实践。
四 赛博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
学习者在具有高度集成性的赛博学习环境下,不仅能够实现对各种海量信息资源中的目标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别、提取和解读,而且还可以达到对信息加工和学习结果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整合。而之所以能够如此,缘于赛博学习环境具有的以下两大基本特征。
1 开放性
作为一个统一开放的技术平台,赛博基础设施打造的赛博学习环境是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和多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以教室为代表的学习环境的信息通讯功能,彻底推倒了横亘在传统教室四周的围墙,突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打造了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传统教室的四面围墙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画上了一条黑白分明的界限,赛博基础设施所创造的新型数字化学习环境则与传统的封闭式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所打造的这种学习环境消弭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者之间的鸿沟,更加符合时展的特点和学习者学习的需要。最主要的是,赛博学习环境把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从传统的对信息进行演示和传递的工具转化成为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和自主学习的工具,它将焦点从传统的对技术手段的关注回归到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与自身发展上来。因此,基于赛博基础设施构建的新型学习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它通过集成各种以虚拟建模与模拟为主要特征的赛博技术工具,使自身具有了存储信息的大容量性、超文本链接的可选择性、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等,同时它还打破时空阻隔,实现了进行人际交流的共享性、人机交互的个性化与可操作性。赛博基础设施所打造的新型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打造了一种丰富而有趣的学习情境,创建了多种高度个性化的学习导航系统,同时还建立了灵活多变的互动交流与学习反馈机制,使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练习具体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反馈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情况并做适当调整,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赛博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多元的新型学习环境,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真正实现学习者自主性、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
2 分布式
除了基于统一技术平台而具备的开放性之外,赛博学习环境还整合了虚拟情景与现实环境,把硬件、软件以及人力资源恰如其分地整合到一起,真正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尽管赛博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室环境为基础,但它却仅限于单一的教师空间,而是教室、实验室、家庭与社会的完美结合。这是由赛博基础设施具有的泛在性决定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赛博学习环境具有分布式的显著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非集中式的信息资源存储,赛博学习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资不只局限于某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而是分布在学习环境的不同角落,这些信息资源通过高性能运算和数字化通信能够被学习者迅速提取和共享,云计算就是典型代表;(2)非限制性的空间区域,赛博学习环境突破了传统学习环境的时空局限性,使师生跨越时空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其中协同实验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3)广泛性的主体参与,赛博学习环境突破了传统学习环境的局限,为更多的人们提供了参与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广泛的主体参与。赛博环境具有的这种分布式特征打破了传统教室围墙的集中式局限,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打破了的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学习环境的界限,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内容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真正体现了其对教育改革的革命性意义。
五 赛博学习环境的意义与价值
赛博学习环境对于教育和学习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赛博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都以在线模式进行;无处不在的赛博基础设施与工具大大拓展了人们对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意识,灵动的传感器件和设备到设备式的通信交流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借助于高度协调、动态变化的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基于赛博基础设施的赛博学习环境可以让学校、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做到:增强教育学术共同体相互之间进行交互、协作及开展研究的能力;以新的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交互性和体验性方式支持教学和学习,在线和泛在成为学习最显著的特征。
赛博基础设施及其营造的赛博环境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机遇:协作学习:复杂问题可视化;发现和创建新的学习资源以促进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科学、准确、实时地追踪、评估与记录学习过程和结果;制定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环境。它所营造的这种新型的泛在学习环境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家庭、工作场所及社会等多种环境整合在一起,推动着我们超越教师/学生以及课堂/实验室的旧教育模式,消弭不同阶段教育的界限,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世界,让人们把学习视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习者的学习和实践研究超越了狭隘的课堂和学校等正式环境的局限,真正步入了一个更为有趣、丰富、宽阔的新情境,即“在时间上持续终生、在空间上全方位学习”的新境界,从而切实推动终身学习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和传统的基于第一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相比,作为第二代信息高速公路的赛博基础设施的规模、成本和灵活性让任何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必须摒除自我中心主义的各自为战之旧传统。赛博基础设施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求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改变了学习的组织结构,从而涉及到更为深层的跨越学习与组织边界的以协作与共享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文化的创造,使学习者摆脱了传统学习中主客二分、静止不变和机械呆板的学习方式,并由此产生出个性化的“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式的学习实践,走向借助于集体智慧,以社会建构的方式创造新的知识、尤其重视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及转化,进而推动和发展以人为本、“我参与故我在”的集体社会建构型学习实践。
关键字: 税收协定 电子商务 营业所得 常设机构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概念的适用
常设机构原则是各国在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协定(以下简称双重征税协定)中普遍采用的协调缔约国双方在跨国营业所得上征税权冲突的基本原则。根据此项原则,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来源于其境内的营业利润行使属地课税权征税,是以缔约国另一方企业在其境内具有某种特定的物理存在(physical presence)——常设机构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常设机构的存在可能由于企业的某种固定的营业场所或设施构成,也可能因企业通过某种特定的营业人的活动而构成。(注:关于构成税收协定意义上的常设机构的固定营业场所、设施和营业人活动所应具备的要件,参见廖益新主编:《国际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P176-178,189-197))经合组织范本和联合国范本共同建议的常设机构原则表明,常设机构这种特定的物理存在,是缔约国另一方企业在缔约国一方境内从事实质性经营活动的客观标志,构成缔约国一方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征税的充足依据。
然而,跨国电子商务是处在不同国家境内的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或国际互联网进行的商业交易,与传统的商业交易方式相比,它具有直接性或称为非中介化的特点,尤其是在线交易(on-line transactions) 情形下,位于不同国家境内的交易双方直接在机上通过互联网进行询价谈判、订货、付款和交货等交易行为,数据化商品的存在和便捷低廉的通讯成本,使得传统的通过在东道国境内设立营业机构、场所或委托营业人来开展经营活动的营业方式,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缔约国一方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在缔约国另一方境内开展营业销售活动,按照前述构成常设机构的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的要件判断,很难认定在缔约国另一方境内设有常设机构。
首先,在一般情况下,跨国电子商业销售活动是通过互联和销售商设在东道国境内某个服务器上的交互式网址(interactive web site)实现的。这种网址实质上是由数据和软件构成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具有易于移动的特点。居住在缔约国一方的销售商可以对设在缔约国另一方境内的某个服务器上的网址进行设计、修改,或将网址从一个服务器上转移到另一个服务器上。位于缔约国另一方境内的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协议联系,可以访问该网址并利用网址的应用软件进行订货和支付。按照前述构成常设机构的因素——某种固定的营业场所或设施应具备的要件,上述服务器上存在的网址由于只是应用软件和电子数据组合而成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虽具有可视性,但并非某种有形体的场所或设施,无法满足营业场所所要求的物理存在特征。同时,网址具有易于操纵转移的特点,也难以符合构成常设机构的营业场所或设施所要求的地域上的固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持久性条件。
其次,网址所在的服务器虽然可视为一种有形体的设备,但在跨国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位于东道国境内的服务器通常并非是居住在东道国境外的销售商所有的或专属使用的,而是东道国境内的网络服务供应商(ISP)所设置和管理的。境外销售商只是在ISP的服务器上租用一定的磁盘空间建立自己的网址,ISP的服务器同时也供其他客户租用来设置各自的网址。因此,这类情形下的服务器由于并不处在境外销售商的支配控制下,不可能构成境外销售商在东道国境内的营业设施;而实际支配和管理该服务器的ISP由于非仅为境外销售商提供维持网址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客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而且ISP通常无权以境外销售商的名义谈判签订合同。按照两个范本规定的构成常设机构的人条件,这类情形下的ISP也不可能构成境外销售商在东道国境内的常设机构。
在现行的跨国营业所得国际税收分配原则下,常设机构的存在是跨国营业所得来源地国行使课税权的前提条件。而上述跨国电子商业交易的特点,说明按照现行的两个范本规定的常设机构构成要件,缔约国一方企业通过互联网络在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销售活动,很难被认定为构成设有常设机构。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和跨国电子商业交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提高,一个新的国际税收分配问题摆在国际税法学者们和各国财税部门面前:传统的也是现行的常设机构概念和原则能否继续适应于协调跨国电子商务营业所得的征税权冲突?是要彻底抛弃这一传统的概念原则另寻新的来源国课税依据,还是应对这一概念构成要件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使其能够继续适用于在居住国和来源地国之间合理地分配跨国电子商务营业所得的税收权益?对此问题,国际税法学界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税务部门提出了各自的政策主张和对策方案。
二、解决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概念适用问题的对策方案
面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现行的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的冲击和挑战,各国政府、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税法学界在和电子商务引起的各种国际税收法律问题的过程中,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对策方案。
1.彻底的变革方案
鉴于像常设机构这类传统的国际税法概念和规则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课税存在着诸多问题,税收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采取根本性的变革方案,即建议在所得税和增值税之外,针对电子商务交易另行开征新的税种,通过这类新的特别税的征收来解决电子商务交易的国内和国际税收分配问题。这类根本性的变革方案包括加拿大税收专家阿瑟科德尔(Arthur JCordell)和荷兰学者卢休特(Luc Soete)等人提出的对网上信息流量开征“比特税”(bit tax)[2][3];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姆斯托宾(James Tobin)建议的以网上交易的货币支付流量为对象征收的“交易税”(transaction tax),以及其他学者主张的与基础通讯费用相联系的电讯税(telecoms tax)和对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开征计算机税(PC tax)。[4]
主张开征新税种来解决问题的学者们强调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区别于传统的物质经济的技术特点,以及它们的发展对各国税基的。他们认为传统的税种机制已不能适应信息销售体系的变革,必须针对数字经济的特征,以新的税收机制替代基于物质商品和服务增值的税收机制,才能达到税负公平、节约网络资源和提高征税效益的目的。
这类主张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的激进的对策方案,虽然能够较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具有容易认定、操作简便和能有效地防止纳税人逃避税行为等优点,但它们有明显的共同缺陷。首先,将使网络通讯这一新的媒介承受额外的税负,造成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之间税收差别待遇,从而可能阻碍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次,这类新税种的征税对象,如比特税针对的经过网络传输的计算机数据流量和交易税课征的网上货币流量等,尽管容易认定和能够准确计量,但它不像收入或消费额那样代表反映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能力,并不构成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良好基础。换言之,互联网用户收发的数据数量的多少,并不标志着其收益价值或财富数额的大小,以此作为课税对象标准,不能体现量能课税、合理负担的税收基本原则。由于针对电子商务另行开征新的税种存在着上述缺陷问题,这类根本性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认同支持,而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国则对这类建议主张持明确否定的态度。(注:美国财政部税收政策研究室认为,“税收中性原则排除对电子交易开征新税种或补充性税收,而要求税收制度对相似的所得同等地加以处理,不管所得是通过电子手段或现有的商业渠道取得的。”参见[5]。)
关键词:社会网络 知识管理 跨组织知识管理
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值经济转型时期,其市场体制和规则还有待完善,加上传统的文化背景,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成为一种对正式制度的补充(Xin & Pearce,1996)。最近十年间,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社会关系网络逐步扩张到错综复杂,尤其是在知识密集性行业,社会网络已成为组织结构和组织间基础框架的新范式(Miles & Snow,2002),它帮助企业转移风险、获得新市场和新技术、加快产品推进市场,促使企业与网络伙伴技能互补(Gulati & Nohria,2000),为企业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灵活性,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如今,面对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单个企业更应采取竞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动态的关系网络来参与全球竞争。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急需知识的有效应用和创新;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经营也需要更广泛的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知识与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当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并被各国普遍认为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谢富纪、徐恒敏,2001)。所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生产领域,知识管理早已成为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出于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要求,企业不能仅靠内部的知识来经营和创新,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知识的广泛整合,而不是单一的知识(De Boer et al.,1999)。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知识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除了建立内部知识网络和知识库以外,还需要积极有效地建立外部网络以吸收和整合外部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中介机构等组织的知识,只有综合利用企业内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环境下研究跨组织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概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含义,从而出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百花争鸣现象。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知识管理领域存在两大观点,即对象论和方法论。对象论观点认为,知识是被管理的对象,则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顾敏(2001)提出,知识管理是解决对知识或信息进行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过程;方法论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管理方法,则知识管理是一个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彼得・德鲁克(1993)曾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作用,即通过系统地、有组织地去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尽管知识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为基本目标。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这项活动不会自发地实现,需要组织主动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和软性环境,为知识的采集、整合、应用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本文认同Wiig(1995)的观念,即知识管理为一连串协助组织获取自己及他人知识的活动,透过审慎判断之过程,以达成组织任务。
(二)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纵观研究者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多立足于企业内部,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原子模型假设,即视企业为独立个体而非网络视角。但随着企业社会网络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多个组织息息相关,并从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为与多组织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相应地,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应从关注企业内部的知识活动发展到关注跨组织的知识活动。因此,结合社会网络环境和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将跨组织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通过一连串的跨组织知识活动以协助企业有效利用组织边界内外的知识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
Andersen(1996)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收集、创造、组织、分享、应用和适应。Davenport等(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含了四个流程,分别是知识组织和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陈小让(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Huseman 和 Goodman(1999)将知识管理分为指认并获取知识、评价知识并排列其优先顺序、分享知识和创造知识四个过程。McAdam(2000)提出知识管理体系可以分为四种括动:知识建构、知识内化集成、知识扩散以及知识应用。王众托(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识别、收集和选择、保存、传播与共享、转化与生成、吸收和使用知识的过程。黄蕴洁和刘冬荣(2010)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知识获得、知识转移、知识分享和知识应用。将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研究整理出来,如表1所示。
综合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的文献,本文发现学者们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四个方面。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与生成的过程(王众托,2004),而知识应用能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可以被反映在企业的创新绩效当中。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包括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二)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跨组织知识获取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从网络其它组织或个体中收集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跨组织知识获取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资源,知识有存量和流量之分。知识存量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是企业经营生产的基础;知识流量是企业知识的流动部分,它们改善、更新或增强已有的知识。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外部不断获取新知识以补充知识存量的不足(Winter & Zollo,2002;Zott,2003)。
根据以往对知识整合的研究及企业本身需求,本文将跨组织知识整合定义为企业根据战略目标需要,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组织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组合、集成和提炼的一个动态过程,以此形成新的核心知识和知识体系。跨组织知识整合超越单个组织边界涉及到多个组织,要比企业内部知识整合复杂,主要包括知识整合需求确定、合适整合对象选择、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冲突解决机制建立等任务。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Grant(1996)为代表的研究者们不断强调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知识经过整合后才能指引企业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中使产品与市场有效结合,从而快速开发产品以供应市场需求。企业面临着高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Daft & Lengel,1986),必须坚持不懈地整合和重组各种知识。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和检验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问卷参考了Lyles & salk(1996)、Yli-Renko等(2001)学者的研究,共包含10个测量题项,其中,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包含“本企业从外部网络中获得许多有关产品设计的知识”、等5个问项,跨组织知识整合包含“本企业能根据需要把不同企业的专家汇集起来,集中解决某项问题”、“本企业能将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的知识在目标任务层面上进行有效整合”等5个题项。所有问卷都采用Likert7级量表进行测量, 样本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77.2%,剔除有残缺项、前后差距太大、同一题项重复评分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16份。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正交旋转观察各特征根的值,运用Kaiser 法作为确定因子数目的标准,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从而得到不同项目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后,有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对应于本研究的2个变量,这2个变量共解释了方差变异的87.651%,满足Weiss(1970)提出的解释方差的累积比例需大于50%的条件。2个因子的测量项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都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并且都大于0.5,这表明所检测的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经过软件AMOS6.0运算后,跨组织知识管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Cronbach'sα值大于最低要求0.7;建构信度值大于最低要求0.6,T值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跨组织管理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量表中,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标准化系数大于最低要求0.5,并且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平均方差抽取量也大于最低要求0.5,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从模型拟合情况看,x2/df 值小于2,GFI值大于0.9,AGFI值大于0.9,NFI值、CFI值均大于0.9,RMSEA值不大于0.05,量表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结论
跨组织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它不仅注重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程序,并且能与外部的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竞争者、研究单位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有效交流知识,进而形成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知识网络。但是,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不是一个任意的自发过程,需要一定的因素作为支撑。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间的关系、企业的网络位置、学习意图、领导参与、知识的性质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企业应该能动地将这些因素控制在对其有利的范围,扫清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障碍,明确跨组织知识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面对创新的复杂和风险,企业应该加强同竞争对手或研发机构、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开发合作,通过鼓励边界人员对外宣传、组建跨组织团队、加强组织交流和进行跨组织合作。
参考文献:
1.Anderse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KMAT)[M].London:Arthur Andersen KMAT Study,1996
2.Davenport T., Delong D.W., & Beers M..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8(4)
3.陈小让.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8(6)
4.Huseman R., Goodman J. .Leading with Knowledge[M].London: Sage,1999
5.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s: a qualitative study[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0, 7(4)
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其主要目的都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带着实际问题开展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该文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入手,阐述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问题导向;环境设计;教育教学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环境设计教育,都应注重问题的解决,即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自我感官而轻实践应用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增加,对于学生的定期习作难免有所疏忽,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批改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从自身感官出发,过于注重图面效果,作业看上去十分美观,但内容比较空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把设计与艺术的概念、应用混淆了,过分注重艺术的美观,却忽视了设计讲求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设计对象的实际需求。事实上,在环境设计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当我们无法掌握这一平衡点时,应当更为注重设计的本质目的,也就是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而非以自我感官为中心,随心所欲地进行图面形式的设计。
2.重书面表达能力而轻语言表达能力
当一份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把设计概念、设计理念与设计内容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书面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某些好的设计理念无法通过图画或文字在纸面上表达出来时,就需要设计者运用精简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这些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但目前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缺少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不了解自身设计能够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平日的练习中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明确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就可以对学生开展这一方面能力的专项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对于设计者而言,创意、灵感大多来自发现问题的瞬间,特别是对于未被发现的问题的捕捉,然后设计者以捕捉到的问题作为设计基础,建立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教学现场存在的潜在问题,引领学生发现和感受因设计不合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2.借助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概念延伸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大部分问题都有很多解决方法,也涉及诸多领域,甚至大部分是与环境设计专业看似无关的领域。因此,培养设计者的概念延伸能力,能够有效拓展设计者的知识储量与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需求方的位置上分析和了解其实际需求,然后进行设计工作,改变在设计过程中从自我感官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3.学习成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专项培养。环境设计重在解决实际需求问题,对实际需求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为设计提供强力的支撑。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加强与优秀设计公司的合作,利用设计公司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研究实际问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总结,最终选择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应用与实践中应当形成问题导向意识,深度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从学生个人出发,而是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5.明确逻辑语言,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从实际需求的反方向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以全面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会画设计图,无法将设计概念全面表达出来,是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需求问题的。
结语
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设计对象实际需求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
作者:石永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随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为一项人们非常关注的工作。环境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主要内容,环境设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受,因此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设计十分重要。
关键词:
城市规划;环境设计;重要性分析
城市的容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要想建设一座环境优美、职能健全、布局科学的城市,需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职能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比较明显,因此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设计工作非常重要。
一、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
解读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是了解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和城市规划重要性的前提,在城市规划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城市建设等,这些概念具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些概念都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每个工作的范畴又不尽相同。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个城市在某段时间内的社会发展目标所进行的规划工作,城市规划既服务于城市发展,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因此城市规划工作也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工作。城市规划能够避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企业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合理规划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出色的规划才能够有可能打造出出色的城市。城市规划总的来说,是站在一种全局性的视角来把握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一定要结合相关的规划常识,在规划常识的理解下,逐渐探知城市规划的意义。也就是说,任何城市规划都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状态,在这个实际发展状态中进行规划。
2、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人们尤其关注的内容,城市设计主要是按照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进行系统和比较详细的设计,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细化,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联系。与城市规划相比城市设计具有抽象性、数据化等特征,只有通过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规划才能够进一步得到体现。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化的实践,没有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设计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设计中进行的,是在城市设计中一步一步地完成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的,总而言之二者一个是在宏观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另一个是在微观上保证城市发展的方向。二者的关系是不可以分开来认识的,必须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3、环境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设计主要是利用一定的围合手段,对城市的空间界面进行处理,环境设计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居住舒适程度,因此环境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土地使用情况,而且对于城市人工照明、自然光利用、城市绿化等细节还要进行考虑,通过环境设计营造出城市整体或者某个区域特有的氛围和风格,满足人们对城市功能和视觉审美的双重需要。在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还需要处理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绿化、环境污染等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环境设计的范畴包括城市绿化、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环境设计工作涉及建筑学、化工学、城市规划、艺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环境设计通过综合上述各学科将富有艺术感的共享空间呈现在公众面前。
4、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不仅包括前期的规划和设计工作,而且还包括对城市的建造过程,如果说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等相关工作的主导者是政府等相关部门,城市后期的建设工作的主导者中除了政府等相关部门,还包括企业、市民等,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对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当然,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在前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中,任何城市建设都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这是城市设计中者必须认识到的。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特征和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优质的环境设计是提升城市规划品质的重要工作,随着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艺术特征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环境设计的艺术特征主要是指在环境设计中创造优美环境的艺术,运用艺术的方式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工作就是要把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把握好艺术的度,既不能因过分追求艺术感而牺牲客观的自然环境,也不能过于依赖自然环境而不进行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城市文化的特点,结合城市文化的特点设计出具有整体感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具体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多元性、艺术性和人文性。
1、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整体性
城市环境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站在城市整体角度进行设计,设计城市整体环境系统,环境设计所要求的艺术性就强调城市整体的艺术效果。进行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时,人们首先会考虑的就是如何整合城市建筑和城市绿化等问题,如果环境设计不能充分体现出整体性,往往很难体现出城市的特色,严重者还会给人纷繁杂乱的感觉。成熟的城市环境设计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城市风格,环境设计的各个部分能够互相映衬互相协调。
2、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多元性
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多元性是指在进行环境设计时需要融合城市人文、历史、地域等不同元素,最终呈现出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环境,如在设计城市住宅环境时,可以将当地的风俗建筑特色融入其中,就会形成具有当地风俗特点的建筑环境,一些城市因古典气息而著名,一些城市因田园风格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有很多城市因为现代风格而远近驰名,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多重特点,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最突出特点,艺术具有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用,城市环境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当中,不仅应该考虑城市的基础功能,还应该考虑城市的观赏功能,缺少任何一种功能城市环境设计都是失败的。无论是设计城市的使用功能还是观赏功能都应该注意其艺术性,如在设计人们的住宅区时,住宅能够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在宅区如果没有艺术性设计人们很难被吸引也很难满意。
4、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人类或者城市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或者沉淀下来的优秀的、精华的人类文明和成果,在环境设计过程中所设置的档次和层次应该与城市人文相适应,避免出现人文和环境的冲突,只有如此才能够营造出和谐的城市环境。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指的就是一个外在物品对人的一种感染力或者感召力,总的来说就是依据人们的内在的心理需求把人们的这种需求以合乎心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性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心里的某种需求,根据这种需求实现人们的某种心理预期,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人文性,实际上指的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的一种人本思想的体现。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充分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行环境设计才能够设计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城市环境,在环境优美、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城市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人们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城市充满情感。本文将从住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滨水区设计以及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设计一定要综合人们对环境的一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也就是说,综合人们的大部分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以这种审美体验为标准来进行环境设计的总体规划。突出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要突出人文设计的重要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对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进行规划。
1、城市环境设计中住宅设计的重要性
住宅是城市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住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从微观角度来看,住宅环境是影响人们心情的重要因素,住宅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据相关人员的研究住宅区是人类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住宅区不仅是人们饮食、居住的地点,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一个住宅小区包括多个家庭,是人们共同的感情寄托和心理寄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温饱,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住宅设计也应该根据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如今,住宅设计能够较好地考虑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满足人们对住宅环境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带给人们更多的正能量,在清晨阳光升起时让人们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夜晚来临时帮助人们从忙碌和疲惫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从宏观角度来看,优质的住宅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一般情况下,住宅区占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人均住宅用地为每人二十立方米到二十四立方米左右,住宅区在整个城市建设面积中的比重可以显示出住宅区对城市形象的重要影响,城市住宅设计能够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好的住宅设计能够让人们觉得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和谐富足。对于一些具有吸引投资目的的城市意义重大,由此可见好的住宅设计还能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城市环境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无论如何发展,其宗旨都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程度,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宽敞舒适的公共空间给人天高云阔的感觉,在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园林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当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公园、步行街、绿地以及广场等,公共空间从古至今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容量不断增大,城市的公共空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停车场、交通道路所取代,狭小的城市空间给人压抑的感觉,除此之外,城市公共空间被噪声、废气等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城市居民不愿意步行或者不愿意进行户外活动。研究表明城市生活质量与公共空间具有明显的依存关系,解决目前我国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做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工作已经成为提升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空间从根本上来说有一种公益的性质在里面,没有公益的性质,那么公共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含义,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要符合环境的审美观,没有环境的审美观,那么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这是由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属性所决定的。
3、城市环境设计中滨水区设计的重要性
滨水区是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和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滨水区的职能和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城市滨水区需要重新定位,使其融入城市发展,滨水区设计已经成为一项决定滨水区未来定位的工作。新区开发和空间整合是比较常见的城市发展途径,在新区开发时,原有滨水区需要扩展,在空间整合时,需要对根据整体规划对滨水区进行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的滨水区体系。滨水区是一个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没有一个对滨水区的良好设计,也就当然不能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整体进行把握,实际上也就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重要人文标准。
4、城市环境设计中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出色的景观设计能够增添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优雅舒适的景观环境能够带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里所指的景观环境主要是指城市专门设计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场地,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品味。进行景观环境设计时需结合城市运转节奏和人们生活状态,具有协调性的景观环境才能够为城市生活增添情调。景观设计实际上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城市居民而进行的,没有对景观设计的人文性的把握,也就没有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所以说,在一定的高度上一定要认识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景观设计在其设计阶段就可能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困惑,不能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设计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在了解基础概念和城市环境设计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住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滨水区设计以及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庞旭.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2]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王诗嘉.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6:90.
[4]刘清云.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5,31:180-182.
[5]陈文秀,庄凌逍.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101.
[6]黄可可.简述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关键词:沟域旅游;旅游景观;环境设计
沟域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态,近年来得到政府和学界的持续关注。特别是辽宁省政府不断出台“沟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植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把辽宁省“沟域旅游”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成为辽宁经济和社会科学稳步、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沟域和“沟域经济”的概念梳理
1.1沟域
“沟域”一词最早在2006年由藏族学者罗绒战堆提出,形象地描述了藏族地区的经济现象。因为地区的高原地貌,大多数居民在两山夹一河的V型沟谷地带生活繁衍,并且在经济学文献资料中常引用“域”字来表达多重含义,沟域一词由此产生。简单来讲,所谓沟域就是强调山间沟谷线状区域向两侧的延伸,强调一种特定的地域形态和范围。
1.2“沟域经济”
“沟域经济”的正式概念最早出现在…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山区工作会议上,此次会议将“沟域经济”定义为:“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地理单元,以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规划,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带。”
2沟域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条件以及沟域旅游景观的内涵
2.1沟域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条件
(1)沟域旅游的概念。沟域旅游是以自然沟域为基础,依托客源聚集地,科学规划、整合其范围内各种资源,兼顾生态,打造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旅游吸引物,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2)发展沟域旅游的必备条件。沟域旅游是“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沟域地区都适合发展旅游业。沟域旅游的开展要具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环境条件。能够开展沟域旅游的地区,首先沟域内必须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沟域中的山地、沟谷、水景、森林植被等自然形态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次,必须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等。再次,具有其他自然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为旅游活动增色。
2.2沟域旅游景观的内涵
(1)沟域旅游景观的概念。沟域旅游景观是沟域旅游发展的依托,又是沟域地区传播自身地域特色的重要工具。沟域旅游景观包括所在区域内的所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经常以一种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旅游发展条件的沟域环境是沟域景观发展的载体,沟域内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沟域旅游景观发展的基础。而沟域内村落、城镇居民质朴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是沟域旅游景观发展的条件。(2)沟域旅游景观的范围。沟域旅游景观包括沟域范围内的山地、沟谷、水系、历史遗迹、乡村城镇等,涵盖沟域内所有具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具有旅游吸引和游览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沟域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特征
沟域内开展旅游活动、开发旅游产业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景观。所以,对于要开发沟域旅游的地区来说,对沟域内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沟域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其核心是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在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视觉环境(满足审美要求的可视环境)、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原则的空间环境)、入文环境(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三大方面的内容。
3.1视觉环境
(1)立体环境设计。由于沟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对视觉景观的设计中,可以从地形高差、视线远近和游客的不同游览需要等角度进行立体环境设计。首先,在高度变化上,沟域旅游景观的地理环境以山地、丘陵、沟谷、河谷等地貌为主体,沟域环境中山峰、谷底之间垂直高度落差较大,特别适合立体景观的营造,突出高低起伏错落的景观效果。其次,在观赏景物的远近变化上,游客在应在景观设计中考虑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性。再次,除高度之外,还应考虑到游客在旅游景观中的不同游览需要或动静行为等来设计,或引导游客欣赏远近高低不同的景观。(2)线性环境设计。在自然环境中,线性环境一般来说是以山峰、谷底等具有等高线划分功能的位置,如山脉、河流、道路等具有形状边界划分功能的物理形态。在线性景观环境设计中,可从连通景点、提供不同的游览线路、满足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和开发不同的景观功能等角度来进行设计。其一,线性环境能够在景观中形成丰富的线性变化,并把不同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构成系列化的线性景观系统。其二,在沟域环境中,景观随地形的变化破碎度较高,游览线路经常迂回波折、坡度陡峭。可针对游客不同的年龄层次和运动能力等,规划不同高度和不同攀登难度的游览路线,或利用不同的道路、铺装、指示标识等引导游客在不同线性环境中行进,营造不同的游览体验。其三,目前的沟域旅游中自驾游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在旅游旺季特别是长假期间常出现车辆长时间拥堵,甚至难以到达景点的现象。这就需要在沟域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改变过去只关注景点而不关注景点周边沿线环境设计的狭隘思路。比如根据在山脉、河流等景色怡人的线性区域节点设计方便游人中途停留赏景、休憩、垂钓等活动的地点,丰富旅游线路中的游览功能。
3.2生态环境
沟域旅游景观吸引游客的主要点是与城市的高度物质化和钢筋水泥色调截然不同的原生态、自然绿色的外部空间环境。沟域旅游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前提的,在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时必须保护好沟域内的生态环境,而且人工环境建设也必须符合生态原则,使沟域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首先,在进行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时,要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其次,对沟域内的聚落、小城镇等建筑集群的规划设计尽量保持农村的生活风情,而不应在规划设计中将村镇彻底“城市化”,改变了乡村原有自然、淳朴的特色。
4结语
随着对“沟域经济”研究和实践的兴起,沟域旅游作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沟域旅游因其特殊的地域和地理特点,使得它具有与一般旅游景观环境设计不同的侧重点。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应该考虑更广阔的视觉环境、更自然的生态环境、更质朴和更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使旅游景观能有效整合沟域内的资源,充分展现该区域景观环境整体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迟慧 单位:辽东学院
文章从环境设计专业所遇到的困境与机遇说起,从专业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思路,同时对新一代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心理出发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式。
关键词:
环境设计;课程改革;
1、环境设计专业的困境与机遇
环境设计专业源于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开设时间早,基础深厚,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该专业也迅速的成长为设计类专业的支柱专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成熟与稳定,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想要继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必须要寻找新的路径,一是深化环境设计的内涵、二是拓展环境设计的新分支。很多设计类专业知名院校与在面临市场变化时依旧显得从容,除去名望带来的影响,专业内涵的丰富性更是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原因所在,无论是学校整体的文化氛围影响还是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专业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工作实践的优秀能力,都是学校以及专业的内涵和吸引力之所在。深化内涵、拓展分支以及提高课堂趣味性都是提升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质量的手段。
1.1教师以及学生的文化内涵层面
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要能够做到剥离专业的外壳之后仍旧是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其次是专业层面,有思考又有创新的设计加上对于环境设计以及其工程实践的理解,最后这些内涵都表现到课堂之中,表现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内涵发展就是有效的。深化环境设计内涵遵循了国家打造匠人精神的指导方针,在横向发展空间受阻的情况下只有向下扎根纵向发展、打造精品才有出路。
1.2拓展新分支
拓展新分支则需要在广度上放眼四望,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比如软装设计,小庭院设计、智能空间设计等等具备相当潜力的环境设计的新分支。如此在宽度和深度上同时着手,专业才能够得到发展。
1.3课题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环境设计专业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新时代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可塑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专业不感兴趣,再好的教学方式都是无用的,而此类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高。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只有尽力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将其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专业的学习中。方法有以下几种:1)跨界,引导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的失利或者院校层次的考虑来到我们专业,他们对自己有比较高的期许,但面对与自己兴趣点相悖的专业就会出现消极甚至厌恶的情绪。而在现实中设计大类中很多的专业都是互通的,并不会出现喜欢平面就不会做建筑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没有这样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引导学生。2)认同,激励学生很多时候不喜欢代表着不认识,认识到专业的优秀文化、高端代表人物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积极性3)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很多时候很小的事情会激励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的感激与崇拜就是很有效的一种。4)不同层次不同方案很多时候符合学生所在层次的教学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课程的改革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优劣,但是我们在注意到课堂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抓住课堂的精髓,这样形式与内容相互映衬才可以得到最好的课程效果
2.1课堂的时代性
在课堂中要以学生心目中有意思的事例来承载专业知识,学生经过新时代的文化熏陶兴趣点会与教师有很大不同,不断的跟随甚至引领设计潮流,认真的走到新一代人群的内心世界中去,这甚至比专业概念还要重要,此外我们还需要在课程的认同感上下足功夫才行,有认同才有兴趣。
2.2课堂的专业性
实质上,无论课程改革到什么地步,没有实质内容的课堂是不会有好的滋味的,就像一道只有调味料的菜肴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真才实学,真实的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今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真实的见解会像真正的食材一样使课程有滋味有嚼头,甚至教师的经验之谈本身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这类讲解往往好过书本。因此教师的实践非常重要,无轮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将这一点放在首位。做好趣味性和专业性,再配以先进的教学方法课程也就成功了,但必须是建立在有趣味有专业内容的前提之上。
2.3课程的延续性与镶嵌模块
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与延续是一个问题,过长的战线往往会导致战争的失败,专业学习也一样。我们可以打破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将其分散到每门需要的课程当中。但是这对于某些需要系统学习的课程就显得比较为难,零碎的知识点没有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难接受,也很难形成体系。同时有些比较难的知识也比较难以自学。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镶嵌模块,比如表现技法类课程,在经过系统化的讲解课程之后,在室内设计课程或景观课程设计中再嵌入一个针对室内或景观的表现模块,由模块所属课程的教师来承担讲解,这样既解决战线过长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这时候的讲解也往往比课程系统讲解更容易吸收,镶嵌模块的独立性也不会破坏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在讲授室内设计这样的综合设计课程的时候将设计及表现所需的系统知识根据项目流程进行一遍重新演示,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2.4方法论的建立
关键词:地形设计;居住区;园林环境;园林环境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关于园林环境和地形设计的相关分析
1、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设计的概念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和地形设计的关系
1、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相融合
2.1 城市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3、地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三、结束语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1.1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2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2、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
2.2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2.3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结语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公共环境;设计应用
一、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艺术学的结合产物。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在古往今来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现代艺术设计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艺术心理学重点研究艺术品创作和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规律,其研究的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也包括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断。艺术心理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在现代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人与公共环境之间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被公共环境所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公共环境设计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
二、艺术心理学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从“数”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这一艺术心理学思想,并从这个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体,小宇宙是人体,两者都受“数的和谐”原则的统治,两者相互影响,一旦人体的内在和谐与天体的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到了一种美的关系当中。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人、物是一体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须顺应“物之天性”,才能与之“合”,并进而“与天合”,实现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只有将公共环境和人的问题放在一起统一协调考虑,才能构成一个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首先从设计的立意和根本出发点上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这个基础之上,使公共环境的设计是出于人心,感于“物与天道”,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融入人对美的理解和来自“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关系。这样一来,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活动从本质上就成为了一种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在这个基础上,公共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划分,材质的运用,元素的处理等具体的内容才能够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公共环境设计是源于美的创造
在艺术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对艺术品和设计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对于艺术品的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有娱乐、审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强调“美的功用”,揭示了艺术活动中美与善的关系以及艺术品的教育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提出过,美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变动性的,美的欣赏开始于感觉,但是要通过智力活动,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强弱不同的。当下人们对公共环境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限于使用功能的公共环境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了,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的心理审美层面去的研究,了解人的艺术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要深入的挖掘设计素材潜在的美的因素,通过设计师巧妙地艺术搭配,构成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公共环境空间。例如在公共环境设计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个不同植物的季象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四季花开、色彩丰富的空间环境。
3、公共环境设计是移情的产物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人从环境空间中获得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都离不开人的艺术心理。费舍尔就认为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他用移情这个概念来说明审美时的心理活动,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审美活动达到最完满的阶段。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艺术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先从内部引起,在人的身体中发生一定的反应,进而产生一种情感,而适合这种情感形式的物体或环境空间便会使人产生美感。现代公共环境从本质上说,其形体结构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形式,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公共环境空间才能唤起人的情感。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一个公共环境的场景特别能让人产生某种情感,这其实就是人在公共环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结果,使人的情感“场”与公共环境的“场”形成了一样的频率,俗话说的“触景生情”应该就是艺术心理在公共环境设计中最恰当的形容。举个例子,林璎设计的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应该是公共环境设计中最能体现移情的一个案例了。纪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划破了大地,纪念碑采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让人们慢慢的走进黑色的大地底层,感受着走进死后的情景。越战纪念碑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很好的诠释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着人的心灵。结语:现代公共环境空间是一个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分析研究人的艺术心理,对于公共环境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艺术心理不仅从本质上决定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根本要求,而且艺术心理学还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左右着人们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人在公共环境中的心理作用规律,将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思维巧妙地应用其中,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艺术审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作者:马磊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意产业;设计创新;概念设计
中国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东拼西凑和学习借鉴的艰难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素质设计师队伍的不断成长,曾经的粗放式发展,重复建设,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需求,以设计创新谋求发展之路成为当代设计界的主旋律。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创新思维要效益,在设计与教学中,探讨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1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新产生价值
环境设计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设计师必须丢弃单调的功能主义设计观,逐渐认识到产品和服务包含象征性意义和非功能性价值。借用经济学家JosephAloisSchumpeter对于创新给出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JosephAloisSchumpeter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所淘汰。同样,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创新”赋予环境空间前所未有的生趣和意境,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承担起艺术“改变生活”的承诺,这种设计将是顺应时代的创新性设计,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付诸实施,否则将被设计市场所淘汰。在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的设计创新具有特殊性。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创新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以新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通过新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开发新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创意产业语境下,设计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的非实质性品质的创新。产品的价值(价格)更多依赖于它们无可测量的非实质性品质,而不是依赖其具有的有用性(使用价值),这些非实质性品质,如风格、新颖性、商标声誉、匮乏性或“独占度”——能授予产品一种与艺术匹配的地位[1]。其中产品的风格、新颖性以及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的发掘,正是设计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设计创新带来产品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同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创造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设计品质的优劣与市场受欢迎程度,关键在于创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满足了“基本需要”后,还有“爱、友情和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社会现在还能继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增加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人们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设计创新就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要为目的。针对于产品的基本功能需求的设计,处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金字塔的底端,难以调动大众潜在的购买欲望。例如,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用餐活动的餐厅,只注重饭菜品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是要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甚至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要诗意地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社会文化心理,塑造新颖的餐厅空间情境,让顾客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增加顾客的认可度,这样才有可能带来高附加值,提升餐厅的经济效益。
2概念设计是设计创新的有效方法
从总的社会层面来说,设计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是设计师的立身之本,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创新模式。在环境设计中,乃至于设计教学中,设计创新不是具体的知识,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能力,记住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即可。我们必须去探求这样一套方法去应对设计项目——从客户需求出发,分析研究设计项目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念设计正是这样一种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可组织、有目标的设计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进化的思维过程。概念设计是从设计对象的众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提取出本质属性,用某种媒介手段概括起来,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2]。就环境设计而言,“概念设计”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这些概念和思想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点子、创意、想法,区别于其他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它们都要归结为视觉形态和空间语言。它们构成三维视觉形态,建构特定空间关系,形成市场价值,呼应人们高层次需求。
3概念设计的步骤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华美院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一个运用概念设计思维模式进行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世博会展馆不仅引领着各个时代的建筑思潮,而且在空间和技术的创造上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空间观念和体验[3]。根据米兰世博会的场地和要求,经过综合分析,中国馆确立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麦浪、田野、城市天际线等视觉形象的展现成为语言媒介的视觉形象转述,很好地体现了设计主题。最终用放样技术把田野和城市天际线相连,自然景观元素与群山型的建筑相呼应,呈现出一片壮阔的中国大地景观。同时,建筑外形提取了传统歇山式屋顶的造型元素,让中国馆打上深深的中国建筑文化烙印。在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其体现了中国气度,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在有效利用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从米兰中国馆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概念设计做为一种设计创新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三步走。
3.1概念的提出
概念设计的第一步是对事物作出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认识,一方面有对于场地空间的历史、现状、功能需求、技术参数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在空间中那回眸一望、记忆中的一份感动、使用者的生活琐事等等感性的片断和灵感的闪现,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美国当代建筑大师斯蒂芬•霍尔在其著作《锚》中也就设计概念的提出讲到,一方面是理性思考的,即“从功能方面对场地的解析、远处的景观、日照的角度、交通的运行以及通道”;另一方面则是灵感、经验的,即“从场地的第一感觉中产生意念……赋予一个新的空间确切内涵。”概念设计的关键在于思想,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具有同样功能属性的空间不计其数,尽管现代主义大师们提出“功能决定形式”,但这些空间不可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不同的地点、不同人使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一场、冬天的一缕阳光,抑或门前一棵柳树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为空间带来无数的可能性。设计者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室内空间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空间定位,最终形成一个对该空间的独特认识,提炼出设计概念。
3.2.概念的转化
当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之后,对于空间的完整认识起初可能是以文字语言这样一种媒介表述出来,也可能是文字语言与影像相结合的,最终在环境空间中都需要转换成空间语言与图形语言。概念转化的关键在于设计概念是否能够全面透彻执行下去,设计想法能否有效表达出来并适用于环境空间。在这个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平时训练有素的空间组织能力,需要对图形语言的抽象与构成能力,需要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知识,形成该设计项目的一整套系统造型组织模式语言,用这套模式语言统筹该环境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设计语言学的角度说,也就是形成一个特定的句法,把这些单个设计词汇组织起来,表达一定的语义,塑造其特有的空间意境。同样的词汇由于句法不同,可以有多种语义,这正是概念设计的创新本质,是我们能够产生新形式、新语言的关键。同样是设计灵感来源于山川的视觉形态,但设计的形式语言组织方式不同,譬如说句法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方式与运用立体构成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空间,肯定是大相径庭、各有特色的。
3.3概念的实施
概念设计可以让设计师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精神的世界,但要想概念设计结出硕果,那么就要在概念实施的过程中紧扣主题,始终以设计概念为中心,保持设计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在设计概念的框架下有了整体的视觉形象,让视觉形象统筹整个空间,这样就避免了设计中东拼西凑所造成的空间中各个界面形象的凌乱、不协调。概念设计要有可行性的材料和技术支持,如果现有技术不能完全支撑我们的创意,首先要想办法去解决。在弗兰克•盖里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时候,其外墙曲面在技术上是个难题,但整个项目没有为此放弃,设计者不是修改设计方案而是请技术人员设计了相关的软件,用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从而成就了这一解构主义的建筑杰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之后一系列巨大体量的曲面有机形态建筑。如果以当时的技术无论如何跨越不了现实与想像的鸿沟,也可以做一些技术上的替换和妥协。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以海面上的白色风帆作为设计概念,计划把屋顶设计成壳结构,但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无法完成,最终妥协,用同样形状的混凝土结构代替,最大化保持了设计概念,为世界留下了童话般的建筑并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让概念设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为概念的表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4概念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简而言之,在基于概念设计的环境设计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设计师从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然后,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环境空间视觉语言;最终,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把概念转换为物质实体,完成现实环境空间建构。总之,概念设计模式在设计创新过程中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如能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适当加以运用,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竞争力。
作者:王莹 单位: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英贾斯汀•奥康诺著,王斌,张良丛译.艺术与创意产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