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社会工作
(一)本质认知: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对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直还存在着不够重视教育本质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误区。教育者的传统思维多囿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者主要还是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工作,相对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感。意识形态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维护社会稳定,但在考虑集体大局需求的基础上,也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内在心理诉求,以增进学生对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教育只有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变得富有亲和力,才能如愿达致预期目标。
(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已在历史的洗礼中谋求变革,但在当前的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常停留于注重意识形态的填鸭式灌输,而忽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认知从而达致知行合一的境界。多数学生只能接受单一的、枯燥的课程理论教育,只有少量受众有实践机会。随着社会发展,纯粹的理论灌输只能使学生囿于抽象的想象中,已不能满足学生日渐丰富且多元的需求。我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和渗透,但没有将学生置于可感知的、直观的、生动的实践过程中,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将接受的教育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方式方法:传统单一与多元情感的碰撞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其技术特性使得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接受的文化日渐多元,学生的个体情感也趋于丰富多元。面对新媒体环境,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方式显得单一滞后,且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无法积极调动起学生应有的参与热情。其所显示的钝性使得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危机。因此,在传统单一的方法与多元文化情感的碰撞中,传统的教育范式已不能彰显原有的生命力,无法达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先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社会工作是一门秉持自身特色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专业:即尊重每一个个体,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个体都有能力改变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其基本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人的平等和尊严: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工作者应当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的困惑和问题。(2)助人自助:在相信人有改变潜能的条件下,社会工作希望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使服务对象得到自我成长与发展。(3)服务的理念:在工作性质方面具有服务性和引导性,旨在帮助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有效的服务。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强,崇尚平等的地位,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与学生不处于平等的地位。但随着社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生从受教育者逐渐转化成服务购买者,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要求平等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也应适时调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扮演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要打破过去那种认为学生被动接受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本位和主体,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助学生自助的目的;在社会工作理念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时,即使是在个别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持排斥心理和态度的时候,教育者也应该在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个体有改变的可能。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本着服务的理念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契合当代学生心理的文化吸引和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知主流意识形态。综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增进工作实效尤为重要。
(二)实践为本:在实践中增进认知
社会工作是一门非常注重和强调实务的科学,社会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须要其运用专业技巧,联接各类社会资源,并陪伴服务对象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多以抽象的理论教学为主,如果能增加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内容,将有利于实现寓教育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之中,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到知行统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 “实践”不应仅是拍脑袋式的“走过场”或是少数学生的“特殊待遇”,而应该制订针对所有学生参与的特色性实践计划,并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育体系,教育者在教学中分阶段实施理论和实践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一方面,学校应对已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进行梳理,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系统性规划;另一方面,鉴于当前多数高校都与社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共建关系,高校应更加积极地挖掘社区内实践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建立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基地。综上,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社会责任感,加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达到知行统一。
(三)载体创新:积极推进方法整合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趋于丰富而多元,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更好地增进教育实效。
1.个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能够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的过程。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多以集体课堂授课的方式存在,而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需求。面对多元的学生需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在考虑学生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尤其是当教育者发现个别学生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认识问题时,可以本着尊重、平等的价值观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通过适当使用一些个案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关键词:教育网络平台 意识形态 思考
信息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推行意识形态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我院在推行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和“中国梦”精品视频课程网络平台。两个平台的运行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再运行的过程中也汲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可以进一步改进优化的地方:
1.突出主题和多样化结合。我院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平台网站依附于校园网站之下,优点是方便学生快捷登录浏览,缺点是网页设计呆板,缺乏个性化色彩,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容上以文字为主,视频等其他内容不足且文字内容更新较慢,如我院“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内容基本是一学期一更新,一学期一考核。半年的长周期难以应对突发性、敏感性问题的及时报道解析。半年的更新周期也使平时登录的学生人数寥寥,学生登录学习多集中在考试时段,形成了为了考试才会登录学习的景象。建议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考虑多主题的结合,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主题也纳入其中,进行多板块嵌套,丰富内容亮丽网页界面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娱乐等主题表面与政治主题无关,其实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因势利导,将政治教育的目的潜移默化其中。切实处理好思想一元性和传播多样性,网站主题内容的严肃性和网站形式的活泼性之间的矛盾。取使网站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
2.完善网站运行评估机制。我院意识形态网络平台有专职教师进行网络建设,同时有教务、学工人员在网络技术层面提供支持。但评估人员目前空缺。如我院“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在内容上基本上就是一位专职老师独立决定内容的主题和考核的内容,我院其他老师未能有效参与、审核。一人负责制虽然有利于提高平台运行的效率,但内容上缺乏审核把关,易出现内容不精等缺陷。只有加强评估、管理工作才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才能优化高等教育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意识形态网络平台的功能。
3.建设意识形态网络辅助平台,助力思政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手段,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电子刊物、电子版校报、手机报等形式扩大宣传的实效性。探索在QQ空间、微信公众号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丰富内容,唱响主旋律。利用新的辅助网络平台,把单向的宣传教育转化为互动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
4.发动学生团体,充实运营队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网络平台教育运行过程中,也要使有热情,有责任的同学积极参与到网站建设中,这样不仅有效解决网站运行人手不足的情况,也可以群策群力更好的办好平台建设。学生本身是网站平台服务的对象,选取优秀的学生参与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获得实践锻炼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切实把好“审核关”、“引导关”。
5.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政策支持。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时承担了较为沉重的一线教学任务,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与公办院校相比相对较少。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给教师以成长的机会。对教师的培训首先是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角色,从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变成思想的传播者。其次,应该在技术上加大培训,使老师熟练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利于时效性很强的事件的分析报道。最后应增强网络平台信念的培训,学校应组织教师参观、交流、学习意识形态平台建设突出的学校,在培训中增强教师运用平台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使用平台的积极性。
在政策上学校要加大对教学的重视。从高校考核来看,高校基本上是越来越重视科研,教学则相对不受重视。科研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关系到职称评定和收入的提高。而教研的评价和激励则相对滞后。学院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评估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为了生存在完成沉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要把平台建设好、维护好也需要学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我院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在弘扬主旋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起过巨大作用。但实践上也暴露了一些不足。要克服这些不足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相应支持,学院德育中心也需要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状态,群策群力,使意识形态网络平台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功效。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也在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困境,教育理念不够坚定,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主体,教育环境不够优化,教育模式相对比较落后。为了解决意识形态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高校应该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措施,以便高校能够早日走出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促进高校的发展和意识形态教育。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
1.意识形态教育理念。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主要是出现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分离。在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主要是进行传播和教育理论,将理论中的价值体系和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汇总和传播,这样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加以理解和接受,并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力量。但是在平常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任课老师未能真正把握理论中价值与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在教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未能将其中的价值体系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无法真正学习到思政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知识,未能真正地了解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意识形态产生比较负面的印象。
2.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教育主体这个内容上主要是存在教育合力与教育各自为政之间的问题,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错误认知,即认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思政理论课老师的问题,与其他专业和部门的老师无关。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工作人员没有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和思想有真正的了解和认识,错误地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只是某些老师和部门的任务,这样就导致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作,它需要高校的每一个部门和老师的相互合作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部分老师和部门的反向影响力,否则会使高校开展的思政理论课中的意识形态教育无法产生效果。
3.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目前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成为多元社会信息的前沿阵地和集散地,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和信息的影响非常强烈和直观。大学生渴望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多元思想,但是考虑到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还未能科学地辨别社会思潮,所以在认识西方各种思潮时容易缺少理性批判思维;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和科技比较发达,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渗入各种文化,尤其是借助于网络等媒介,其各种文化中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部分地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4.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高校目前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很少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利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校园稳定以及社会稳定进行工作,过于忽视学生的权利,强调学生履行义务;在管理方面忽视学生自我的管理能力,过多强调学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在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表达上,主要是按照思政理论课的教材内容或者思政会议内容展开,这样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人情味,也没有理性学习的相关内容。
高校在近几年来虽然改革和创新了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工作等),但是其整体教学方式仍有不足,创新性不够,方法过于老套、传统,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体现自身的主体性,意识形态教育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二、解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正确、科学地意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能够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走出困境,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逐渐激烈,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面对国际逐渐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国内逐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教师要时刻警惕,积极开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工作,坚持理论知识的创新,自觉抵制社会中各种错误的思潮,保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流指导思想是。
2.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同时每一个教育主体都会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教育展开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寻找教学规律,进而将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就是辅导员,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老师不是专业从事其意识形态工作的,但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关心和重视学生,教育主体之间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3.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为了能够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还应该优化教育环境,主要是协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使之能够相互配合。高校要为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完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创新性。为了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走出困境,还必须完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创新性,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总结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使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体现平等的教育地位,准确把握教育目标,并使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更加生动。
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在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模式上有所改变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教育的困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 管理 平台建设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44-02
高校院系实验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重要,院系实验中心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室作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大型仪器设备,高效合理地开放使用,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需要实验室工作者的思考和探讨。[1][2][3][4]
一、现有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中心采用人为管理的模式,服务水平及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管理模式滞后成为实验中心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阻碍。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过程无法监管。目前采用“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的人工登记方式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人时、人次数统计不准确,生成的实验数据与实验仪器设备过程无法一一对应而进行工作效率评价。
(二)有良好的设备,缺乏良好的宣传
过去由于多方面原因,学院和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相对较少,实验仪器以满足最低需要为主,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随着国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学校逐渐认识到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学校对学院实验室的资金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表1为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来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
表1 大型仪器设备(单价>10万元)汇总表
由于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多以院系或学科为单位进行分配和制订,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也由各院系或学科使用和管理,客观上造成了仪器设备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财力分散、重复购置、高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相对不足、已有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行业之间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使用效率、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较低。此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
(三)有开放的意识,缺乏成熟的管理
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不高、效益偏低的问题十分严重。如何在保证在校生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下,让这些仪器设备能够开放使用,提高实验人时数呢?[5][6]根据温州大学行政〔2010〕177号文件“关于印发《温州大学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表明,学校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开放的意识,但是开放与共享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学校与各学院的实验室来共同努力解决,充分发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的高度共享。
二、资源整合、集中管理,构筑学院实验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平台[7][8]
通过对学院6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2个科研实验室的调整、合并、充实,成立大型仪器设备实验中心,在学院里规划出大型仪器设备室,通过集中放置、集中管理、开放共享,从而构筑结构完善、具有综合功能、由学院统一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平台。实践证明,院系大型仪器设备中心的集中管理给仪器设备带来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集中管理、开放共享的模式下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解决了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问题,而且还提升了院系实验中心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院系大型仪器设备的流程化管理[9][10]
(一)基础数据
对仪器设备采取分类管理,设置分类标准。授权管理员能查看到所有类型的仪器设备信息;对于新购仪器设备登记可根据设备类别、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价值、仪器来源方式、所属部门(系、室)、仪器即时状态、所属管理员、存放位置、学习资料等详细信息完整录入系统,授权管理员也可以对已登记的设备信息更改或删除。
(二)仪器设备使用
使用部门申请使用仪器设备需登记,并添加详细的设备管理信息。遇有仪器设备闲置或使用率低下,实验中心可以形成对仪器设备使用的过程监管,最大化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设置
针对每台仪器设备添加设备管理员,设置开放的形式;定义此台仪器设备的开放属性是自主测样、送样检测还是其他;收费管理可根据不同的仪器设备、实验环境及条件(不同的温度、湿度等)、用户类别(校内、校外用户)、使用方式等分别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审核方式可选择系、研究所、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定义预约使用仪器设备是否必须培训,设置仪器设备的开放时间段等信息。
(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管理方式
通过前台网站关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预约的相关信息,提供系、研究所、指导教师或管理员的在线审批和通过邮件方式催促审批者及时审批,并能通知用户审批结果;上传大型仪器设备的学习和预习资料,通过前台网站关于培训信息,提供用户预约使用的登录入口;满足校外用户的注册、审核和管理需求。
(五)维修与报废
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采用管理员负责制,建立设备账案,做到账物相符。在实验室管理中建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和使用安全制度。管理员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具备自行小修的能力,不能解决的要填写(维修申请单),标明维修日期、单号、仪器名称型号、维修金额、仪器损坏状况说明等,经审批通过后方可安排维修,并组织维修验收,提交(维护登记单)备案;管理员应对确因仪器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大部功能失去或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毁损等情况的应即使向实验室主管部门申请报废、报损,提交详细(报废、报损申请单),标明报废、报损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值、报废原因、报废日期等,经报废的仪器设备管理员不能私自处理。
建设高校院系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与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这不仅能给本学院、本校提供服务,还能给需要使用仪器设备的科研、企业单位提供服务。只有通过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的使用价值,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取得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闻星火.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验室与资产管理中的应用[C].实验室管理科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
[2] 闻星火,李明.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与成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10): 6-11.
[3] 黄乐,闻星火.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12): 9-12.
[4] 闻星火,梁国华.大型仪器开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 1-5.
[5] 王小趁.试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280-282.
[6] 苟在康.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3):135-136.
[7] 李光岩,王一柏,邵强等.加强管理,提高大型设备和利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78-79.
[8] 段立伟,阚连合,张庆军.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为学校科研和地方经济服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58-160.
关键词:碳排放;生态创新;高管团队异质性;经济绩效;火力发电企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9
中图分类号:C936;F243;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86-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LIU Ziyang, CHEN Ji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rmal power firms ecoinnovatio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Through the data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profit of the company, it develops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co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on the longterm is positive; Besides function heterogeneity, TMT age and tenure heterogeneity ar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TMT heterogeneity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long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mal power firm
生态创新由于兼具环保、经济的双重优势而备受关注[1]。国内外有关生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波特假说的验证,即恰当的环境管制能刺激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弱波特假说),进而提高竞争力(强波特假说)[2]。弱波特假说已得到支持,而强波特假说却存在争议[3],焦点在于生态创新在环保的同时能否真正带来盈利。
相关研究表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4~6]、负相关[7]、U型或倒U型的关系[8]。
学者们得出不一致结论的可能原因在于生态创新在不同时期内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同。因此,在对时期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存在三个相互作用的阶段,表现为复杂的N型曲线关系。
高管对环保持支持态度能促进企业的环保实践[9],高管文化水平也与生态创新正相关[10]。可见,高管认知将作用于企业生态创新。高阶理论认为,高管的背景、经历、价值观等会对组织决策及绩效产生重大影响[11],而高管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也必将导致其认知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同质性的高管团队而言,异质性高管团队的决策过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必将因其认知多样化而表现得更为复杂。那么,这种复杂的认知会如何影响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目前,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火力发电行业环境成本最高,如何降低火电行业的碳排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全部源于国内火力发电行业上市公司,以期能对火电行业的环保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
关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存在两派观点:传统派和修正派。传统派指出,实施生态创新使资源从原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相对陌生的环保领域,既增加了投资风险,也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导致效率下降[12],不利于经济绩效的提升。修正派认为,生态创新能满足环保要求,进而帮助企业获得合法性这类杠杆资源[13],撬动诸如政治(税收优惠)、商业(顾客偏好)、社会(公众拥护)等资源[6]。这类资源通常难以模仿,因而具备竞争力[14],能促进经济绩效。
可见,传统派侧重资源配置方式被破坏,修正派侧重异质性资源的获取。杨静认为组织惰性(破坏资源配置)、柔性(获取异质性资源)同时存在于生态创新的实施过程,并随实施的深入,两者的作用程度也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创新、经济效之间呈现两阶段、倒U型曲线关系[8]。本文认为,在两种机制的作用下,生态创新、经济绩效之间呈现的是更复杂的三阶段、N型曲线关系(如图1):(1)初期,因生态创新的实施还不深入,资源配置被破坏引致的成本小于合法性带来的收益,经济绩效得到提升,但持续时间很短;(2)短期,随生态创新实施的深入,资源配置的破坏引起的效率下降越发明显,合法性带来的收益难以补偿成本,造成经济绩效下降;(3)长期,经过学习和调整,组织适应了生态创新,其优势得以发挥,投资逐渐产生回报,最终提高经济绩效。本文将重点分析(2)、(3)阶段。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a: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
H1b: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12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有关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决策理论和社会类化理论。前者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具备多元的视角和知识,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问题,能提高决策效率,促进绩效[15]。而后者认为异质性易导致团队成员根据人口统计特征对其他成员作内、外的区分,既不利于合作也阻碍了信息交流[16],降低了决策效率,对绩效存在负面影响[17]。
两种理论均能解释高管团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8]。然而,尽管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内外联系,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19],支持了信息决策效应,但在国内背景下社会类化理论的解释力却更强[20]。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内背景下信息决策效应的发挥受到时限。团队成员的类化并非短期内就能形成,短期由于类化程度不高,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尚不明显,信息决策效应能够得到发挥;但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导致沟通产生障碍,信息决策效应被抑制。因此,异质性的优势可能更多表现在短期。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a: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2b: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剔除在考察期内上市的公司(1家)及数据不全的数据(4组),最终得到164组有效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以同时控制截面和时变两种效应。
22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221自变量
生态创新。过度的碳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如某项行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能带来盈利,那么该行为属于生态创新的范畴。基于以上思路对生态创新进行测量。
国内火电企业用于发电的原料主要是煤炭,其燃烧产物是企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公式计算碳排放:
E=∑ni=1ECi×Si×EFi(1)
式(1)中,E为碳排放量,ECi为能源i的消耗量,Si为能源i的标准煤折算系数,EF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
通过手工整理企业年报中供电量及供电煤耗的数据计算煤炭消耗量:
C=K×R(2)
式(2)中,C为煤炭消耗量,K为供电量,R为供电煤耗。供电煤耗指提供单位电量消耗的标准煤量,因此按式(2)计算即得折算成标准煤后的煤炭消耗量。那么,火电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E=K×R×EFC(3)
式(3)中,EFC为煤炭的碳排放系数。相关机构测得的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本文取平均值来计算碳排放量。
为直观反映生态创新环保、经济的双重内涵,本文将其测量指标构造如下:
EIDn=En-1NPn-1-EnNPn(4)
式(4)中,EIDn表示第n年的生态创新度,En为第n年企业碳排放量,NPn为第n年剔除了物价变化后的企业净利润。式(4)表明,如企业该年度的单位净利润碳排放量与上一年度同比减少,那么减少的程度可反映该年度生态创新的程度。
222因变量
经济绩效。ROE、ROA等会计指标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难以反映长期绩效。已有学者采用Tobins Q值来测量长期绩效[16,20,23],即公司市场价值(股权、负债的市值之和)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本文沿用薛有志等学者的方法,分别以流通股股价78%和86%的折扣来计算限售股股价[23],并据此计算Tobins Q值:
TobinsQ1=TS×TSP+RS×TSP×(1-78%)+DPTAP(5)
TobinsQ2=TS×TSP+RS×TSP×(1-86%)+DPTAP(6)
上式中,TS、RS分别为流通股股本、限售股股本,TSP为流通股股价,TAP为总资产账面价值,DP为负债账面价值。用ROE、ROA测量短期经济绩效,用Tobins Q测量长期经济绩效。
223调节变量
高管团队异质性。主要考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三方面的异质性。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年龄、职位任期这类连续变量的异质性。系数越大,异质性程度越高。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管简历,以高管进入团队之前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各种职业的高管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使用赫芬达尔指数来计算职能背景异质性:
H=1-∑ni=1p2i(7)
式(7)中,pi为第i类职业的高管人数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n为职业的种类。H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明异质性程度越高。
224控制变量
选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以企业成立时间到观察年度所经历的年限来计算企业年龄,用观察年度内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高管团队总人数及其平均年龄来反映该观察年度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关系来看,初步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更准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32回归分析
表3、表4分别报告了生态创新对短期、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结果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在短期、长期内的调节作用。回归前进行了VIF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模型M11、M2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ROE,β=-0027,p
模型M12和M22、M13和M23、M14和M2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12和M2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
节作用(ROE,β=0760,p
p01)。假设H2a只得到部分支持。
模型M31、M4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H1b的预测一致,但不显著(Tobins Q1,β=00002,p>01;Tobins Q2,β=00002,p>01)。而模型M34、M44显示,在新增了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相关变量之后,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解释力增强,二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obins Q1,β=0001,p
模型M32和M42、M33和M43、M34和M4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和长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32和M4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1,p>01);模型M33和M43显示,职位任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03,p>01;Tobins Q2,β=-00002,p>01);模型M34和M44显示,职能背景异质性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2,p>01)。假设H2b整体上未得到支持。
4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火电企业的生态创新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火电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有利于长期经济绩效的提升;(2)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职能背景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3)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从结论上看,通过适当调整团队成员来提高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可缓解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负面效应。但高管的变更往往是为了适应公司战略的发展要求,如仅为追求降低生态创新的短期负面作用而变更团队成员,未免效率低下。因此,本文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高管团队已在年龄或职位任期上具备异质性,那么这将成为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优势。
本文的理论贡献有:(1)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揭示了高管团队存在适当程度的异质性将有利于火电企业生态效率的提高;(2)从生态创新的内涵出发,运用企业碳排放量和净利润的数据,构造了生态创新的测量指标――生态创新度;(3)在以时期为标准对经济绩效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三阶段N型曲线。
本文的局限在于:一方面,实证研究的数据仅来源于火电行业,因此结论可能并不能完全迁移到其他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生态创新度的构建依赖于碳排放量,而目前有关企业碳排放的精确计量研究还不成熟,且行业间由于碳排放源的不同也将导致其计量方式存在差异。所以,生态创新度的普适性还有赖企业碳排放的计量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James P.The Sustainability Circle:A New Tool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1997,2(5):52-57.
[2]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193-246.
[3]董f,石磊.“波特假说”――生态创新与环境管制的关系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3,33(3):809-824.
[4]Irene Eleonora Lisi.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Motivations into Performance: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5,29:27-44.
[5]黄蝶君,赖作卿,李桦.政府规制、生态创新与农业企业生态及经济绩效[J].软科学,2016(9):28-31
[6]彭雪蓉,魏江.生态创新、资源获取与组织绩效――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5):60-65.
[7]Stanwick P A,Stanwick S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d Organizational Size,Financial Performan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2):195-204(10).
[8]杨静,施建军.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曲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3):95-99.
[9]李怡娜,叶飞.高层管理支持・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资源承诺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3,25(1):120-127.
[10]彭雪蓉,刘洋.行业可见性、创新能力与高管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5):68-77.
[1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2]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3):46-51.
[13]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14]Baum J A C,Dobbin F.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Simons T,Smith K A.Making Use of Difference:Diversity,Debate,and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6):662-673.
[16]Ndofor H A,Sirmon D G,He X.Utilizing the Firms Resources:How TMT Heterogeneity and Resulting Faultlines Affect TMT Tas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6(11):1656-1674.
[17]Haleblian J,Finkelstein S.Top Management Team Size,CEO Dominance,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Discre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4):844-863.
[18]贺远琼,杨文,陈昀.基于Meta分析的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1):12-16.
[19]任兵,魏立群,周思贤.高层管理团队多样性与组织创新:外部社会网络与内部决策模式的作用[J].管理学报,2011,8(11):1630-1637.
[20]王雪莉,马琳,王艳丽.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槔[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80-93.
[21]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25(12):1467-1470.
>> 加强研究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如何加强研究生的德育工作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 试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问题与对策: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研究 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关键在教师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背景下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研究 加强研究生教学工作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研究 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述评 大数据时代高校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 高校应对意识形态工作挑战的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2-29.
[2] [DB/OL],2015-02-04.
[4] [DB/OL]http:///2013-11/28/c_118325893.htm,2013-11-28.
[5] 王涛,刘修阳.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94-96.
[6] 熊小红,肖向梅.高校应对意识形态工作挑战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2(3):110-111.
[7] 覃事太,吴长锦.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97-99.
[8] 陈梦圆,王勇,冯泽明.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深化理论教育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这是一项特殊又无比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对维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是指引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价值取向、克服人生道路发展困难和坚定大学生人生信仰的科学指南。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课程,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中国化的占据意识形态教育领地。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要善于用中国化的立场和观点,切实从学生意识形态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使中国化的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了解、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大学生可以有效应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课堂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以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为切入点,这是大学生掌握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入课程要善于运用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帮助他们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以及吸收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对产生认同感,坚定他们的信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观体现,基于此,要想保证大学生处于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中,使其更好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用24个字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怎样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呢?我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祖国,认识到“家国一体”,进而可以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保证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另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最终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反映社会意识的大熔炉,它总是通过营造浓厚的意识形态氛围,把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价值观传输给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与当代大学生的亲切感,例如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术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进而保证受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既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视野,又创新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传播渠道,引入实效性强的理论内容,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六、发挥高校宣传舆论阵地功能
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标语墙与电子屏以及校史馆等都是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些阵地的文化传播、新闻报道等宣传活动,可以大力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从而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七、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意识安全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以及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引领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时代深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 微信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治理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与应对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论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的校园教育环境建设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特征及教育对策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刍议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朱源源,聂立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作用机制[J].河南高教,2015(9).
[4]张震环.“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遇及路径探索.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5]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6]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8]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9]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10]姚望.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15(2).
[11]张标.微博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策略[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6).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高校教学
一、坚持意识形态培养的意义
高校是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指明了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社会变革面前,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纠结。
只有坚持意识形念,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真诈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高校教学中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广泛的同时,也使得西方国家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竭力争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以实现其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在高校的不同场合,出现了一些反对社会主义和的错误论调,否定的指导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的渗透,加强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迫在眉睫。
(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校师生思想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利益和个体价值的追求,也对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风气有所抬头。
(三)高校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在高校中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对于课程大多采用“灌输论”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死板教条地向学生传播理论方针,其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说服力、感染力不够,不但不能使处于思想激荡、自主意识强烈的大学生接受并学习,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一来,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的,也就无法使意识形态建设达到预期的成果。
三、坚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的指导地位
高校教育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巩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的指导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领域理论研究和建设,实现理论与时俱进。
(二)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
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方面的攻势,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关注网络平台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主动研究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用的文化理论和价值观念占领网络阵地。
(三)以人为本,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宗旨、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单纯知识灌输的旧观念,将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学生自身的未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要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领悟的真谛。
四、结语
指明了中国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我们只有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意识形态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志辉.略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 冯达成.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学术论坛,2007,30(8)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 理论学习 十 宣传思想工作
党的十以后,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上,在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篇会议讲话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与党以往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是指导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理论依据。
一、准确认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巩固主流思想的阵地,弘扬正能量
高校是前沿思想互相碰撞的大熔炉,是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主战场,这里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与理论,深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必须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高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还有利于弘扬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信心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其担负着培育中华民族“四有”青年的伟大使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还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能更好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在面对不良思想时敢于同其做彻底的斗争,抵制它们的入侵。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凝聚向心力
高校大学生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一旦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危机自身、同学甚至社会。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可以充分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从思想上尽可能的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从行动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理论学习不到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包括中国化的,这些理论知识极其重要,不仅党的干部要读,学校的领导要读,在校大学生也要读。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不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范围仅限于学校发的教材。同时,高校的管理者,h的干部也没有系统的把握理论知识,没有把理论的经典著作吃透,理论知识学习不到位,开展工作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工作效果。
(二)互联网带来冲击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互联网在改变人们认知习惯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网络给了大家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者,各种思想交杂在一起,使得人们对于统一的意识形态宣传产生了抵触心理。
(三)西方势力的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方式也在不断变换,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和平演变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网络已经作为思想文化渗透的主战场。普世价值、民主、反等甚嚣尘上,对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些不明事理的激进青年成为西方思想的鼓吹手。
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领导队伍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由校党委牵头,各个系院领导负责制,必须把意识形态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同志曾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2)在高校同样如此,必须把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好政治关。同时,做好监督监察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责到个人,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到位,首要责任在领导,因此要高度重视机制的建立和监督,不能让机制流于形式。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意识形态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习惯等状况,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水准,特别是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新进的人员要把好政治关,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标准的坚决不能录用,对已经工作的人员要定期培训,利用高校的资源强化他们的理论水平,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
(三)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立德树人”是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教书、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完善教材,让教材更贴近现实、更贴近学生、更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调动学校资源,邀请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或者前沿学者,为学生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又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8-19.
摘要: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深化和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应加强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与路径建设。
关键词 :网络背景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通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以使我国大学生对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与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不受域外国家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扰,逐渐提高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高校师生坚定信念,与我党保持同样的思想方向,从而为执政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巩固基层基础。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某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作用,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联系,从而导致思想建设远远达不到党建工作的要求。有些干部对工作持敷衍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也放松要求,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教师以及党员干部都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起足够的重视,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相联系。
3.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决定了我国的命运与发展前途。一些有着不良居心的域外国家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导致我国某些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极端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得到持续加强,以此来保障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不断完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我国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变大。高校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每种意识形态都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积淀的重要保障,不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意识形态会破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缓发展进程。
第二,由于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强力冲击,意识形态的管控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便利性和普及性不断提高,大量的网民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新观念、新思想的传导者,是新型媒体的主力使用群体。而新型网络的自由性又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变得更加直接,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这套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域外国家的思想利用了网络思想的自由性,将其思想和观念强加给我国的大学生,这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有巨大风险的,因而给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途径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我党应注意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洞察预测能力以及调查分析能力;第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2.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借助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增加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加大“红色”网络资源论坛、网站的建设力度;第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尽量排除不良信息。
3.加强思想建设。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加强思想建设。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二,坚持意识形态中排他性与兼容性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以及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4.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适应新型媒体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载体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和价值观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生活的主要场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空间已经与传统校园媒体共同构成了他们重要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从入学到毕业,大学生几乎全部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很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就已经标明了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以及官方微信的二维码,帮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大学生活。学生入学报到需要通过报到系统完成,以实现学籍认证;学生的选课需要依赖教务系统完成;学生学习所需的慕课等课程资源由网络提供;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社团活动借助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学生的课外休闲和课余生活离不开校园BBS、校园社交网站等媒介。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校园媒体的空间界限,把象牙塔般的大学生活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舆论环境。
2. 高校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工作尚显薄弱。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接受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强,即便像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时间不长也能够在网络空间如鱼得水。相对来说,高校对网络空间的运用、监管有些滞后,未能与时俱进,意识形态工作在网络空间的开展就显得更为薄弱。笔者日前面向一些高校的宣传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大致了解了高校目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并找出了其中的原因。
一是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一些高校的教育观念还比较保守,对新兴媒体的认识不够、支持也不够,驾驭网络空间的底气和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并大胆地拓展新的意识形态教育空间。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使用率在100%,官方网站开通率为78%,官方微信平台开通率为44%,校园BBS论坛开通率为44%,官方微博和手机报开通率均为22%。高校较大程度地依赖于传统媒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媒体尚处在初创和发展当中。部分高校在面对是否开通新媒体平台的问题上,要么受到领导层的制约,要么存在网络环境复杂、运行难度较大的顾虑,以致出现高校对网络空间的主导和监管处于疏离状态。
二是高校自身尚未形成大宣传格局,宣传部门孤军奋战、孤掌难鸣,整体的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和氛围在弱化。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着误区,以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宣传部门的工作。实际上,这个工作应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协调性、整体性工作,是包括全校教职员在内的全局性工作。调研发现,只有校报、宣传栏和官方网站(官方新闻)普遍由宣传部来主管和运营,其他网络媒体要么由其他部门管理,要么由学生社团自行管理。在大宣传格局未能构建起来的情况下,宣传部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但是管理范围有限,其他部门和学生社团又往往把宣传重点放在反映学生课余生活及服务需求上,容易忽视意识形态的引领。因而,极大地限制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是宣传队伍自身能力不高、适应性不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本身已经让一大批人跟不上时代了,后台操作和运营更是对技术和意识双重能力的考验。高校对传统媒体一板一眼的宣传手段和方法是熟悉的、依赖的,而对新媒体的启用和运营则是慎重的、忐忑的,宣传队伍自身的能力和观念的滞后,成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障碍。
在新兴媒体运用较好的学校,大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相应地得到增强。在网络空间开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能够比较顺畅地让学生接受。但是这样的学校目前还不多,还不足以对抗网络空间的杂音和噪音,需要更多的高校提高网络空间的驾驭能力,方能扭转目前意识形态教育薄弱的状态。
3.高校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对策思考。网络空间是现代人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异常活跃和热衷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与敌对势力争夺青年的主战场,如何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是高校的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要乐观积极地推进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大力支持宣传部门组建团队,迎接网络空间迅速的、巨大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其次,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引领。网络技术只是途径和手段,内容为王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义。掌握了网络空间的运营技术,还不等于掌握了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必须把意识形态教育理念贯穿于网络空间各个环节、各个角落。因此,高校必须通过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来吸引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必须建立起经得住推敲的、让大学生信服的理论体系来回应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处境,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势位引领,并以此来统摄网络空间的各种资源,明确监管责任,掌握话语权。
再次,高校要高度负责地配齐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仅仅是指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它应是大宣传格局中处在多个工作层面的、肩负共同的意识形态教育职责的一支队伍。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党政工团干部。高校领导一方面要明确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选拔和配备、培训和提高。高校领导要定期就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理论研讨、形势研判和工作部署,有计划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技能培训和工作规范、工作纪律培训,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整体实力,以适应网络空间的形势要求。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式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内社会多元思潮不断涌现,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诉求。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具有外源性的特点,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积极思想与消极观念并存,形成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二)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形成挑战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源,随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搜索、新闻,信息传播源不再被传统机构垄断,一些非常规传播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容易抢得先机,从而让受众被各种信息包围,使得社会舆论和公众社会心理的形成时间缩短,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体系部分失语和缺位。个别新媒体平台把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成为学生群体舆论的策源地和信息的集散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形成威胁。
(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表达体系不符合受众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表达体系,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对接一直存在突出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表达体系一味强调政治话语的硬度和强度,部分理论和思想表达过于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远离现实的“无用感”,甚至引发对学习的“逆反”心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接地气、缺乏创新,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参考路径
(一)注重双向沟通,把握学生群体特征
被誉为公共关系理论化第一人的爱德华·伯尼斯,早在1936年就提出,公关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高校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工作,可以借鉴公关传播过程基本要求和规律。一方面要主动研究和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语言以及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对意识形态信息、舆论引导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处理,积极创新话语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群体中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
(二)舆论引导要主动作为,把握网络宣传工作主导权
“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最早从事公关宣传和组织形象推广工作,认为组织舆论引导工作应做到:(1)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赢得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做到主动发声,善于释疑解惑,及时主动进行沟通,对大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切忌欲盖弥彰、瞒天过海。(2)要注重信息的反馈。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介,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主体,提升网络宣传的工作效率。(3)要增强阵地意识。把握高校网络宣传工作的主导权,需要优化话语方式、探索话语规律,进一步增强传播机构的公信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坚定文化自信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得与失,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不能单单停留在纸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切身感受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明确自身价值取向和追求。
(四)持之以恒,全员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公共关系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全员参与,才能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和传播有效信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长期性地复杂性的特点,在当前新形势下应该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建设,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另一方面要强调全员参与,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体系设计中,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H省是我国中部一省份,高校云集、学生众多。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H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杂音、噪音也此起彼伏,一些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离,道德情操下滑。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鼓吹所谓意识形态多元化、“普世价值”等,竭力同我们党争夺对高校学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高校是传道授业、培育人才的基地,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上游和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潮的策源地,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因此,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当前,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师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有着很强的话语能力。如果主流声音得不到很好的传播,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就会在学生中占有市场。信息化时代,为高校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试题】
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当代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在改变他们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格养成。你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呢?
【答案要点】
第一题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问题和方向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培育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做人思想的工作,当前人的思想意识多元化、复杂化,这决定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这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阵营建设 攻略研究
19世纪初,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中创造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虽然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马克思、曼海姆等都给予“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如何定义,它在任何国家的发展兴衰中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它是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意识形态普遍存在,社会中的任何团体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作为发现智慧与传承知识,孕育生命与延续力量的源泉之地——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与形成至关重要。主流意识形态阵营的建设对于维护校园的稳定,拥护祖国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高校,要想使主流意识形态扎根于深处,就必须在意识引导、舆论营造、思想觉悟和实践养成中下功夫:
一是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成社会群体意识。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有效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工作。要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坚定不移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武装全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扩大社会认同。学生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其他同学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广大老师要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感召学生、带动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要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引导他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营造舆论强势,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覆盖校园的各种媒体传播之中。媒体是进行文化传播和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媒体在校园的影响力已经日渐扩大,网络、报纸、电视等传统意义的媒体和手机、博客、微薄等新媒体,都在影响着校园这个人口众多,又相对集中的大家庭。充分有效的利用好这些媒体平台,不仅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通过媒体更加尊重客观事实,了解大是大非,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三是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主流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中,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广大高校,作为培养四化建设新人的摇篮,就更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健全各项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生守则和学校制度等行为准则,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大家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传播主流价值,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示范作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寝室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校园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四是坚持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高校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为社会生产大量有用的人才,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对社会贡献是否大,为国家发展和团结做出的贡献多与少,都关乎学校的品质。另外,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判断,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着眼于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精品形象地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加强对广大学生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嘲弄英雄和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倾向予以鞭挞和抵制,努力在广大校园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 岩.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9(6):39-41.
[2] 吴 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