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科融合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课堂;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0-01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上网已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这是“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现身,也是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将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国的“互联网+”时代已正式到来。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教育也正式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虽然教育依然以育人为本,但“育何种人”“育人方式与媒介”却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日渐融合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就是将技术的元素与课程的元素、教的元素与学的元素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分开。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了互联网,必定会用到信息技术,这时信息技术将变成学科课程里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那么,在使用了技术元素后我们的课堂效果是否就会变得更好?还是使用了信息技术后我们的课堂方式就发生了改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的上课方式,而应该主动去选择更加灵动的方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应注重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构与再造,这也意味着,在营造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后,我们便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在很受推崇的翻转课堂、慕课、生本课堂等,这些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小组互动讨论的场景,使我们的课型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教学结构通常理论层面提出较多,而实际操作较少,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将变为现实。
由于不同学科能够使用的软件并不相同,那么在进行学科教W的时候,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就应该了解适合自己学科的软件有哪些。除PPT、思维导图这一类通识性软件,如打谱软件、全民K歌等就属于音乐教学专属软件,再如语文教学中会有语音软件用于指导课文朗诵,数学教学中会有几何画板软件,这些学科教学工具是“互联网+”时代为学科教学带来的专属福利。对这些学科工具的充分利用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很好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结构。
关键词: 美术 学科融合 课堂教学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具有独立、严密的内容体系,也有着符合教学规律的线性发展形势,它在本学科知识教学过程当中,经常没办法顾及其他学科的渗透,然而,各学科教学内容交叉融合的现象在教材当中随处可见。它是在原有学科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融合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促进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当今各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在美术和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在各学科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合理延伸,促使学科之间形成互补、形成促进,形成系统结构,发挥更为高效的综合教学的强大功能。
一、融入语文元素,感受诗情画意
新课标提出“以学科教学融合的方式改革当今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不应该仅是单纯的美术课,而应在教学内容中综合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注重在生动而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在有限的画面当中诱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文字和色彩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在传授美术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文本架起美术作品和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桥梁,激励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陶冶情操。把语文引入美术绘画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丰富的形象。教学中利用文字描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美术课《春天在哪里》,这是个比较抽象的主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了《春天的手》这一课文,文中“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文中各种精彩画面,从而对课文句子进一步理解与想象延伸,让孩子们对春天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回忆,同时知道可以用不同表现形式表达春天的道理,为后面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上美术课时积极性极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在快乐学习和用心思考过程中,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上,相比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致有很大的落差,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起来,被动学习占主要地位。对于这种实际情况,在组织教学时,将数学与美术有机地融合,用美术辅助数学教学,让美术和数学有机地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改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时,由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从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初步接触简单的几何形体,美术课上学生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作画,在教学时把生活中有规律的漂亮图案以美图形式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感受图形的结构美和对称美的特征,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懂得从画面上分析美丽的复杂图案是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而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最后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美感,引发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对于设计有规律的精美图案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数学课堂中更应适时挖掘、渗透美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融入信息技术,感受视觉冲击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美术;新课程
人教版美术第三册《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创作的一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而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授课内容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我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思想将语文、音乐等学科素材融入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二次重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生熟悉的题材入手,展现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采取了开放式问题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插上发散思维的翅膀,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展开主题。开放性问题――“春天在哪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里!”一位在美术课很少发言的学生,起头唱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同学们也一个个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轻松起来了。
二、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将学科整合思想融入教学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围绕《春》展开,课堂导入阶段学生自然地将音乐和语文课程中相关内容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抓住时机,顺势开展课程教学就是重中之重。
从学生的歌曲引入了音乐中对春天的描述,那么还有音乐作品描述春天吗?班上学习音乐的几位学生马上说出了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春天》、门德尔松――《春之歌》、小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等西方经典曲目,并特别对《春之声圆舞曲》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进行了介绍。
我迅速地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入了“油画”本节课的重点核心词,同学们知道有关“春天”的油画作品吗?此时同学们的好奇心已经被大大调动,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授课大屏幕,精力高度集中。在大屏幕上我及时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桑德罗・波提切利(意大利)《春》。由于前期课堂铺垫和准备充分,不用提醒同学们都开始仔细欣赏画作。我没有马上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讲解,而是就作品的年代――文艺复兴时期进行了讲解。由于在前期的美术课讲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同学们对这一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点开相关链接对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复习后进行了分组讨论。
三、学科融合一定要注重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担心――学科融合会不会冲淡主体课程的核心地位?也有不少融合课程将美术课上成了音乐课、语文课和历史课。对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普通知识。因此,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时刻以“美术课”主干核心不动摇,体现课程特色就是关键所在。那么美术教育的主体,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呢?
1.美术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各自的特色优势。比如,在西方油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他们分析和了解画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可能更翔实,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画作。而历史课程的融合点到即止不能冲淡主题。
2.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只要抓住这一主线不动摇,无论怎样进行课程融合,课堂的“美术”特色这一主旨一定不会改变。以审美性作为教学的原则,并围绕这一教学原则设计课程。
3.美术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能否自如运用学科整合技能
美术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新课标进行研读和思考,深刻领悟美术的学科教育功能。从学科角度,既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又要培养一定的美术经验,形成学生美术能力。时代已赋予美术教师的角色以全新的内涵,即激励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引导和协助学生增进自主学习来替代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平等地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以理论开阔视野,使经验上升至概念的普遍性,以他人的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各种观点或理论的不断碰撞中,逐渐构建起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师生教学相长,才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网络化浪潮在冲击着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冲击和考验着教育界。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服务,这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具有融合一系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能力,切实达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
1 对信息技术融合特点的认识
信息技术具有的网络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它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出现于网络,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上查阅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互动,人与机器互动,都能跨越时空,自由进行。信息化的学习,必然为学习主体提供了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权利,学习者可以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摄取所需的资源。
信息技术可以和所有学科进行融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以语文、英语两门语言学科为例,语文、英语学科都是基础学科,是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它们的教学内容,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实践活动,都承担着传承文化、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等重任。语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和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决定了信息技术为二者提供最全面、最优质服务的可能。
2 对信息技术融合模式的探索
现代的学生很难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你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他们学习,他们会反驳说,那样的学习根本没有效率;你用“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求他们,他们会不以为然,网络上什么都有,何必装腔作势去吃苦呢?所以,承担着教育他们重任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在学科的融合中,感受快乐,洋溢个性。具体探索如下:
(1)信息技术与阅读课的融合。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知识的横向、纵向结合。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利用网络提供资源给学生作参考,也可以下载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并及时评价。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益的书目,让学生在网上阅读,并写成读书笔记。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辅助教学。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以及与之配套的音频,都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例如,教授《鹤群》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再现“鹤群翔空”、“鹰鹤大战”、“救助伤鹤”等动态画面。这样,在生动、具体的信息技术感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很快就能够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消化。其实,不管是哪科教师,只要网络提供的资源经过查正、筛选,都可以成为他们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资源。
(3)利用信息技术,师生互动交流。现在,各种信息教育都通过建立网上分布式资源库,来向学生提供系统的超文本和超媒体学习资源。各科教师都可以利用博客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在博客里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评论,这样,学生在家里、在异地或是假期里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地和教师随时交流。
(4)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使各科教学得到极大的扩展延伸。当把学生带到集体教室,进行音频、视频、画面等远程教育讲析时,学生精神大振。这样,通过这种网络手段,学生很有兴趣地获取了信息,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3 对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运用。对于教师来说,学了信息技术不仅要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就要自觉地将其运用到学习之中,但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关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
英语听力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学生学起来感觉很难。在听力训练中,可以活用多媒体,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例如,教学“What are you doing?”现在进行时态时,先教学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然后让学生看图听歌,歌中动词需用现在进行时态,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读写完歌词。在此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语言交流,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分角色表演对白;或创设情境剧,让学生编排剧情;或开展第二课,讲英语故事等,尽力营造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轻松、愉快地进行语言交流。
至于读和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这一特点,选取适合适量的短文、歌曲、笑话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题材,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从生活和学科的视角看待糖类,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旧知和新知产生碰撞并促进知识体系重组;教学设计中多处用化学视角理解生活中的糖;强调学科观念建构,特别彰显变化观和能量观;渗透科学阅读的学习策略,将科学新闻、社会报道、化学史、科学数据等文本,作为教科书之外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
化学性质;科学阅读;能量;生活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基本营养物质》是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重要连接点,我们选取了糖类这种人类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此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也了解了乙醇、乙酸这两种生活密切关联的烃的衍生物,继续学习糖类等基本营养物质,可促使必修阶段有机物的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也为以后学习选修做准备。
学生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及化学阶段就已经接触了糖类,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认识,但也存在着一些错误前概念。良好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而课堂之内的正式学习更有必要修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由于糖类的结构和性质错综复杂,必修阶段教学不宜在结构上盲目拔高,课标建议要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所以我们着重将糖类的性质和用途紧密联系,结合化学史、新闻、生活经验、明星食谱等文本素材,引导学生联系基础知识开展科学阅读,尝试以各种糖类性质的应用串联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学习意义,凸显对事实证据的阅读分析以及随之带来的逻辑推理,这是尝试的一种创新。科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先存知识的唤起,知识概念的完善和分享式阅读三个阶段,而不只限于情境的简单呈现。
但如果一味停留于联系生活科普化,不免失去了化学味道。所以从体现化学性质的多元变化以及体现应用意义的能量释放,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强化学科观念,是本设计反复强化的线索和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必修二糖的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们的设计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以并没有割裂两课时;适当拓展内容,也意在丰富中学生在必修阶段学习有机化学的实用性,强调学科观念和学科逻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糖类的常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及主要性质。
(2)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基本鉴别方法,能简单辨别葡萄糖和果糖。
(3)了解糖类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糖类摄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化学史,生活经验,实验探究等基本方法,讨论交流,了解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主要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辨识科学信息真伪,追求科学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回顾旧知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你们吃糖了吗?请谈谈在初中阶段你对糖化学的了解。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糖的已有认识,活跃学生思维。
(二)基于糖类化学式的分类和归纳
【教师】请同学根据所查资料,将糖类分类汇总。
【板书】
[分类\&元素组成\&代表物质\&化学式\&来源\&______糖\&\&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糖\&\&蔗糖______、\&\&______、\&______糖\&\&淀粉______、\&\&______、\&]
【过渡】根据表格填写情况,老师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小结】如何根据化学式初步判断单糖、双糖和多糖?
【过渡】这些糖类的化学式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可循,我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通式来代表所有糖类?
【学生】发现规律,总结
【教师】是不是糖类都符合Cn(H2O)m这个公式?是不是符合这个公式的就是糖?
【学生】讨论、回答。
【补充】符合这个公式的不一定是糖,前面所学乙酸的化学式C2H4O2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鼠李糖的化学式C6H12O5:它是糖但是它的化学式不符合糖类的通式。
【教师小结】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因此糖类大部分通式是Cn(H2O)m,但不是全部。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糖的已有认识,并更正部分错误前概念。
(三)从结构上辨别葡萄糖和果糖
【板书】绘制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
【教师】葡萄糖和果糖,它们都是单糖。它们的化学式都是C6H12O6,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请同学们观察并发现结构式上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它们的官能团不同,结构不同。葡萄糖含有醛基,果糖含有酮基。两种物质拥有相同的化学式但是却拥有不同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体。
【教师】糖类中除了葡萄糖和果糖,还有哪些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做出猜想。
【教师小结】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因为它们化学式不能确保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两者的结构式,发现官能团差异,由此发现结构不同。它们是什么关系?这是学生脑海中的疑问,老师从而强化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必修阶段学生对醛基和酮基并不熟悉,但是简单提及、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是有必要的,不只是为选修做铺垫。更是为了建构学科观念必经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复杂性是结构决定的。
(四)应用广泛的葡萄糖特征反应
(1)血糖检测――斐林试剂
【教师】有同学知道医院里血糖检测的原理吗?根据血糖试纸的变红程度,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
【学生】回忆生物知识。
【演示】呈现照片或实验演示:实验过程中蓝色Cu(OH)2变成了砖红色沉淀。
【教师小结】葡萄糖的醛基决定特征反应,Cu2+变成了Cu+被还原。因此葡萄糖是一种还原糖。斐林试剂检验葡萄糖,作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之一可以用来血糖检测。
(2)镀银的原理――银镜反应
【科学阅读】阅读科学史:13世纪后半期,威尼斯人制得了玻璃镜子,后来变为水银镜子,但因为水银有毒。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才想出一个法子用金属银来代替水银镜子。在硝酸银的氨水溶液里加进去葡萄糖水,葡萄糖水把看不见的银离子变成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做成银镜子。
【教师】根据该原理实验室里如何制银?
【演示】在银氨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再次强调葡萄糖的还原性。并拓展以前家里用的水瓶胆,利用银镜反应的原理。
【设计意图】了解必修里的葡萄糖,一是对醛基的初步认识但不必深究,二是对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的深入了解,不用太纠结于葡萄糖的氧化产物,却可以通过反应对象无机物的化合价改变来体会葡萄糖的还原性,这是学生建构变化观的重要过程:从初中分别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到必修一中整体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再到有机化学学习中重新“割裂”氧化和还原――这种回归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深层理解的必经阶段。
(五)由提供能量提到糖类的水解反应
【过渡】糖类对人类的最大意义是提供能量
【科学阅读】提供数据资料:“游泳界传奇人物、22枚奥运金牌得主菲尔普斯的一日食谱与众不同。早餐:3个煎蛋三明治、2杯黑咖啡、5个鸡蛋饼、3片法式吐司面包、3块巧克力小煎饼和1碗玉米粥。午餐:约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2个火腿奶酪三明治和特制的能量饮料。晚餐:约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1大块比萨饼和特制能量饮料。”
【提问】为什么菲尔普斯没有像很多其他运动员一样大鱼大肉补充高蛋白营养食品?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愿意结合自身经验谈下么?
【学生活动】发言
【补充】菲尔普斯的食谱中有很多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小煎饼、通心粉等。这样的饮食结构特别适合菲尔普斯这样的运动员。人在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来源有三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其中,通过食物摄入的糖变成血糖,而血糖供给能量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说,喜欢运动的人一旦有需要,其体内的糖将在第一时间变成能量“冲上去”。所以,人们如果经常从事短跑、游泳等需要短时间内爆发很大力量的运动,就应该多吃些碳水化合物,好保证能量的及时供应。
(1)如何最快获得能量――直接摄取葡萄糖
【科学阅读】提供新闻素材作为情境:2016年合肥某医院一医生在手术室内连续工作24小时,手术结束后疲惫不堪直接坐在地上喝葡萄糖液。
【教师】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糖类水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精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接受葡萄糖。
【板书】葡萄糖在人体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阅读】提供新闻素材作为情境:各类葡萄糖燃料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提问】如何设计葡萄糖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设计意图】具体事实的学习,是化学能量观形成的发展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事实积累,很难形成一定的化学能量观。(1)当实验无法表征葡萄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时,科学阅读的文本就成为一种间接素材。从最初的葡萄糖人体摄入,到葡萄糖燃料电池的前沿进展,给予科学视野的同时,更加引领学生对能量的转换途径有了更深认识。
(2)蜂蜜的水解切入到蔗糖的水解
【阅读材料】甜言蜜语,蜂蜜是甜滋滋的。蜂蜜可以减肥美容补充能量,恢复疲劳,蜜蜂从花中采得花粉,花粉中含有蔗糖,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填写下列表格,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蜂蜜\&反应物\&催化剂\&生成物\&应用\&\&\&\&\&]
【实验探究】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煮沸3~5min,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代表书写蔗糖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拓展提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使用蜂蜜来做这个实验?
【设计意图】没有单独通过实验室中蔗糖的水解来说明双糖的转化,而是另辟蹊径,结合蜂蜜的制成来讲述蔗糖的水解――蜂蜜主要成分是蔗糖,不能发生和葡萄糖类似的反应,但是它水解后的产物有葡萄糖,可以根据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来判断,所以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双糖的水解反应方程式。
(3)多糖的水解供能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罗列其他糖类的水解。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补充】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板书:多糖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小结】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纤维素只有在食草动物胃中水解。淀粉可以水解为葡萄糖,为人们提供能量。纤维素帮助人们消化,有些营养学家称之为膳食纤维。
【科学阅读】回顾之前的菲尔普斯的食谱中进行分析:两次出现了“通心粉”。菲尔普斯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拓展解析】这和通心粉在胃里被消化吸收的速度较慢有关系。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不应该让主食在胃里消化得过快,否则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而快速升高的血糖水平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又会迅速下降。于是,人又一下子没了力气。反观消化速度慢的食品,它们能够像“缓释胶囊”一样让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人的运动状态就会相应稳定,因此特别适合喜欢运动的人来吃。除了通心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粗粮、豆类、薯类都是消化速度慢的主食,纤维素含量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淀粉的水解速率。它们比精米、白面更能让人在较长时间里维持不错的体能。
【教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吃饭时要强调细嚼慢咽,为什么仓促嚼的米饭味道和细嚼慢咽的米饭味道不一样?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做出猜想。
【实验探究】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学生活动】边做实验,边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请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相应的猜想。
[现象A\&现象B\&猜想\&变蓝\&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变蓝\&部分出现砖红色沉淀\&\&未变蓝\&都是砖红色沉淀\&\&]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早已了解淀粉的水解反应,因此另辟蹊径,探究淀粉水解程度。影响淀粉水解程度的因素有:时间,温度和试剂的量等。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可以科学地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设计意图】围绕提供能量的主线来说明糖类的水解反应,最终还是为了给人体提供能量。化学能量观是一个不断深化、有机联系的结构化内容,因此学生的化学能量观建构应该注重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性。(2)对于多糖的水解探究,终究还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化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方法教育。
(4)代糖不是糖――不提供能量
【教师】代糖结构和糖类相似,但是代糖不是糖。代糖不提供能量,只提供甜味,糖类既提供能量又提供甜味。
【补充】对于一些嗜甜却又必须要控制糖分的人时,除了控制糖类的摄取外,用代糖代替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但代糖不可以吃多,会消化不良。
【设计意图】选修才仔细通过结构来说明代糖不是糖,必修方面就一带而过。糖类在人们的认知中代表着 “甜”和“供能”。为了解决人们追求甜味,但也要抑制摄取糖类过度的问题,人们发明了代糖。但是人们解决了“甜”,也成功使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但代糖无法解决“能量”问题,这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观念强化。科学观念形成于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又左右着人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3),所以代糖的补充教学意义更在生活实践之中。
(六)课堂总结
用流程图表示糖类各个知识点。总结糖类是什么,糖怎么转化,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合理摄取糖类保障人体健康。
[参 考 文 献]
[1]姚远远,陈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能量观的建构[J].化学教育,2013,(5):7-22.
[2]梁永平.论化学学习中的能量观建构[J].化学教育,2008,29(8):7-12.
[3]何彩霞.对“科学主题”、“科学观念”的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5(3):51-54.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想理论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在高校真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向提升。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概述
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新教育理念下不断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渗透融合,在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当中开展思政教育,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提升,以达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的。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思政课程概念较为局限,通常只是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而大学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课程,而是融入不同学科教学,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渗透,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双重功能,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而大学英语学科教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科,而且也是高校教学当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文化理念,用辩证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思政课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重要性做进一步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英语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保证学生学好第二语言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彰显信息传递的价值,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意识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表现出亲西方文化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来扭转这一趋势。教师在大学课堂中渗透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文化,并且重塑文化意识形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形成先进的文化体系,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尽可能从自身做起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坚定民族文化的底气。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学科,负责教授学生第二语言,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质疑,而此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民族。经上述分析可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不可或缺性,而接下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在明确两者融合不足的前提下,予以有效处理,确保两者有机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尽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
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当中,是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研究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渗透与融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现状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新教育理念影响着高校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就是在教育活动当中树立人生教育观念。人生教育观念是指在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为什么、该怎么活等问题,促进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强高校教育当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注重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甚至仍然有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当是由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开展,与大学英语教育关系不大。这样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由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更加依赖课本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局限于英语语言教育本身,而忽视了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教材为中心,充分结合新教育理念,注重教材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广泛的题材提升教材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材编写的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括文化习俗介绍、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普及、社会热点聚焦等,教材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因此设定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分离,不利于发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优势,限制了学生全面长远发展[3]。
(二)西方元素渗透冲击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大量的英语阅读及文章写作,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会引入很多西方文学材料,或关注很多西方社会热点。因此,开展英语教学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本身重点就集中在英语语言学科教学上。《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及表达能力,选用很多地道的英语素材,以此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但是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传统文化涉及较少,对中国社会热点关注度不足,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冲击。其中涉及很多西方文化元素,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应当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辩证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4]。
三、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此来抵消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结合大学英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要以教材为依托,以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5]。《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阅读文章等,剖析文章所传达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积累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想要真正提高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程度,就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和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对教师加强培训,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大学英语教师了解更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成果提升[6]。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音频等网络教学内容,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选用素材时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教学素材,例如新闻热点、BBC栏目、学生喜爱的电影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Ted演讲视频等,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加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7]。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占高校教学课时比例很大,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性强、教学周期长,所以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芳.浅谈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南北桥,2020(04):177-183.
[2]魏春燕.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与融合[J].科教导刊,2020(23):129-130.
[3]宇.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开展探究[J].科教文汇,2021(02):56-57.
[4]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66-68.
[5]王燕.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挖掘与设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单元为例[J].文存阅刊,2021(09):106-107.
[6]姬丽敏.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的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88-89.
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知识便成了死水枯木。课堂改革归根结底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无论各个学科均已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入了课堂改革的大潮中去。这里将地理教学中几种课堂模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地理新课教学中的"情景"引入模式
现在由于专业地理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初中的地理均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认。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譬如:一种是"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另一种是"翻页法"。即:"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教材第*页*节……"。这样不但将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而且还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了看书划线的枯燥无味的文字教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一些新教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识图来代替翻"书"。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行之有效的"引入"课堂的新方法均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讲授"世界人种"这一课时,就采用设置悬念法。问同学们:"今天美国总统是谁?"同学们都抢答说:"奥巴马"。教师又问:"奥巴马是什么人种"?同学回答:"黑色人种"。接着设问:"黑色人种的故乡在哪个洲"。同学们回答:"在非洲"。接着教师又问:"那奥巴马怎么当了美国总统了呢"?同学们都无言以对,你看我,我看你。都面带渴望的表情想知道答案,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了起来。然后教师就把"罪恶的三角贸易"的历史知识给大家讲了一遍,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际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也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2.课堂教学中不可获缺的兴趣教学模式
兴趣,是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兴奋剂。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具有乐趣"。因此,教师要想熟练地驾驭课堂,就必须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及教育性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根据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强烈,思维活跃、敏捷,求知欲望旺盛,但自我管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只要把学习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就这一点,下面要谈一下拙略的看法:像地理这种非检测科目,如果老师一味按课标要求来传授知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稀里糊涂。刚开始讲课可能还能听一阵子,估计到课堂的后半时间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听下去了。一堂好的课,绝对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应该是跌宕起伏的。应该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师生互动、碰撞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艰辛,又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成就感。如:在学习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组,展开竞赛活动,学生会因为团体荣誉而倍加努力。在进行辩论环节时,代表南北方的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讲各自的家乡自然条件如何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特别浓厚。
3.课堂授课中巧用主体式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巨大的宝库、其潜在的智能是惊人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来临,使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和认知,从而让教育更得心应手,把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案引入进来,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摒弃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现翻转课堂与历史教学的融合,这必然要经历理念共识技术共域探究共性实践共生的发展路径。
2.翻转课堂意义由于美国兴起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这一举动得到了国内广泛关注和认知,翻转课堂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实践配合。所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还是比较迷惑的,什么是翻转课堂呢?把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称之为翻转课堂,意思就是说以前的学习是老师为主,现在的学习转移到学生身上,利用图示来具体理解更为直观。其主要目的还是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和创新,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进来,虽然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称之为“翻转课堂”;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把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问题体系构建的原则
3.1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问题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线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问题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完成问题体系的构建。3.2准确把握问题间逻辑关系的原则。问题体系构建是否成功,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是关键。课程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逻辑体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由知识点衍生出的问题也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因到果、整体到部分、具体到一般等等,把握这些逻辑关系,那么问题逻辑的构建也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这些逻辑关系是联系问题间的纽带,是我们构建逻辑体系必须明确的要点,因此,准确把握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是完成问题逻辑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教师角色的单极化。想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拆除学生赖以支柱的拐杖,让其真正在教育中独立成长,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事与愿违,在实际的调查中,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绝对主导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从讲授方式的单一,讲课时间的大量占用等方面可以得出,目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普遍将学生看做嗷嗷待哺的婴儿,不信任其自我学习能力,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情景中一味的将自己作为思考的源头,怎么讲?讲什么?是教师备课的主要部分。学生自己的思考在哪里?这样的疑问似乎没有存在的空间。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与生的平等地位,不论是授予知识还是习得知识,都不能是某一端单一的行动,教育是沟通是交流的行为。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师把握绝对权威,单向输出知识的教学方式占据了我国教育史的绝大篇章,教育主体的两端长期失衡。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局势,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软实力中人才的培养最为突出,衡量什么是人才,拥有其反思、质疑和独立探究的能力是其重要的参考因素。如何改变教师主导的地位,是我们未来教育中最先要解决的难题。4.2教学模式的老套,突不出学生主体地位。我们一直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然而在现实情况下依然承受传统教学的左右,有些教师还是不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情况,现实的教学当中依然秉承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老套学习课程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同学们在单位时间内很快的接受并且熟知课本上的知识,但是这种以老师为中心,把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俨然成了被动听讲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磨灭,还造成了不够不理想教学效果。4.3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不够完善。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首先需要把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功做扎实。但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就是历史学科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这个大问题,现在仍有部分学校不够重视历史教学,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任职的历史教师年龄过大是其一,其二是主教其他课程的兼课教师,其三是对教学无经验的青年教师,诸多问题围绕着历史教学前行着,显然,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对教学质量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
5.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分析
5.1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阶段涉及一个视频的制作和网络资源的选择环节,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要突出主题性,以某个“问题”、重难点为出发目标。此时就要求教师事先对规定的课程熟知程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和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能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除了对教学内容提前分析外,教师还要做详细的学情分析,比如,该班级学生平均历史成绩如何,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如何,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如何,“差生”差到什么程度,优秀学生知识面又能扩展到什么程度等,这些因素都和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密切相关。5.2建设校园平台。翻转课堂的重要特色就是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所以对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今后长期方便的开展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提倡学校建设自己的校园平台。一方面将教师们制作的微视频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收集和归纳。另一方面可以下载校外网络资源上优质课。同时,在课程的每一章都设计一个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内容包含本章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资源链接和课后习题。校园平台除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外,也要设置好配套的习题测试,当然这里的测试要区分开一般的纸质测试,只要是针对观看视频后的同步测试。测试的题型分为客观题和开放性题目,数量设置不宜多,难度要适中,客观题最好针对个人,开放性题目可以针对团队和小组,类似于一个前期的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同时在开放性习题部分,学生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疑问,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5.3翻转课堂与历史教学的共生:教学实践。翻转课堂是技术变革的现代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只有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才能展现出力量。历史教学有改革的要求,教学实践是二者的共生机制。翻转的历史教学在实践中创生,在实践中创新。翻转的历史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翻转的历史教学切实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结果确定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疑难问题,这既是小组合作讨论与协作探究的基础,也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准确把握这两个关键教学环节,翻转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成为高效课堂。5.4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兴趣提升上去。在所有的学习课程中,不管学习那一学科最重要的就是离不开兴趣和自身的亲身体验与参与,并且对其更深的研究和了解。如何想激发起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呢?其一就是对学生自主地学习正确引导和培养;其二就是教师就是把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留给学生们自主发挥。适当的组织各种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其更好的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其三就是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怎样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从而得到收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历史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划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历史剧,深入情境之中,或者开展历史某一问题的辩论会,再者历史知识抢答竞赛,或轮流提问的形式等,多种多样的新颖形式更好的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不容忽视的一门基础学科,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新课程中,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只有学生主导课堂的积极性,俨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信学习,自强学习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笔者对初中历史课堂的一些认知和微薄建议。
作者:付丽娜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滨海中学
参考文献:
[1]杨俊斌.配网调度精益化管理方略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4:33.
[2]吴九占,刘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问题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4:44-45.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课堂;情境教学;溶解度
情境教学是以“情感”作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或营造相关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国情境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要求“把知识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把知识还原到一定的情境中去[1]”。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被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有时被用于课堂导入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有时被用于课中,用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时被用于课堂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若能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习任务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中[2],以某一特定的情境为主线将知识串联起来,将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本文以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为例,以“溶解王”PK赛这一教学情境贯穿始终,不断引导学生遵循知识情境发展的主线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学习和认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思路分析
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及其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置于“溶解王”PK赛这一情境中,从两位参赛选手氯化钠和硝酸钾入手,根据参赛内容——定量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参赛规则,然后根据参赛规则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得出初步较量结果,从中分析归纳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认知难度,排除了学习障碍。整个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新知。然后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从而对“溶解王”PK赛做出终审判决,并从中学会了溶解度曲线的简单应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循着情境发展的主线层层深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建立在对溶解度概念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由此学生认识到化学应用的价值。
二、教学活动设计
1.情境激趣,导入课题【教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溶解王”PK赛的比赛现场。现在请两位参赛选手闪亮登场,它们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两位参赛选手。【教师】投影参赛内容:定量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设计意图:将情境融入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到“溶解王”PK赛的比赛现场,激发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2.“溶解王”PK赛规则制定【教师】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尴尬了,由于太激动,组委会竟然忘了制定参赛规则。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只能求助你们啦。【布置任务1】实验要求:借助提供的实验用品,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设计出各组的实验方案,最后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实验用品:4gKNO3、4gNaCl、蒸馏水、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教师】友情提醒:控制变量。【学生活动2】分组制定参赛规则(实验方案)。方案一:同一温度(室温)下,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分别加入两种固体,搅拌,待溶解达饱和后,看哪个溶解的质量多。——溶解量多的,溶解性好。方案二:同一温度(室温)下,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两种固体,边加水边搅拌,看哪个先全部溶解。——用水量少的,溶解性好。设计意图:根据参赛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归纳各组的分享成果,讨论确定参赛规则。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仅使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交流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3.“溶解王”PK赛初步较量【布置任务2】每组任选一种实验方案,按照表1或表2进行操作,并填写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学生活动3】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方案一:NaCl溶解的比KNO3多,所以溶解性NaCl>KNO3。方案二:溶解4gNaCl用的水比溶解4gKNO3用的水少,所以溶解性NaCl>KNO3。【教师】以上两种方案都能达到实验目的,但为了便于研究,通常我们把溶剂的质量定为100g。【教师】刚才用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同学,是根据什么来判断NaCl和KNO3溶解性大小的?【学生】看达到饱和后溶解的质量。【教师】展示刚才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的小烧杯里都有未溶解的NaCl和KNO3。【学生活动4】观察到未溶解的硝酸钾更多。【教师】如果我们改变温度,是不是还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呢?【学生活动5】将上述还有未溶解硝酸钾的小烧杯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边加热边搅拌。观察实验现象: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得出结论:要比较物质的溶解性,还必须规定要在一定温度下。【教师】现在,请大家归纳什么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资料1】展示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表3)。【学生活动6】观察验证:20℃时(接近室温),氯化钠的溶解度确实比硝酸钾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3自主选择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的同时为下面得出溶解度概念做好铺垫。通过学生活动5,明确要比较物质的溶解性还必须规定要在一定温度下,在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时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最后通过查阅和比对资料1中提供的数据与“溶解王”PK赛初步较量的结果保持一致,使学生再次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4.“溶解王”PK赛终审判决【资料2】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4)。【教师】这是通过列表法表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你能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吗?【学生】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师】通过列表法,我们可以查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同的温度下对应不同的溶解度,不可能用表一一列举出来。比如,我想知道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怎么办?【学生】用图像的方法来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活动7】以温度为横坐标,以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找出硝酸钾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查找出溶解度所对应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学生活动8】查找:①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②溶解度是100g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对应的温度。【学生活动9】用同样的方法,绘制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见图1),并对“溶解王”PK赛做出终审判决。【学生】温度<23℃时,氯化钠溶解能力较强;温度=23℃时,两者溶解能力一样强;温度>23℃时,硝酸钾溶解能力较强。设计意图:通过对硝酸钾和氯化钠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溶解王”PK赛的终审判决,构建了新知,从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5.归纳总结,学以致用【学生活动10】建构知识网络(见图2)。【课堂反馈】【结束语】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只要大家刻苦钻研,你的学业成绩一定会向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一样步步高升。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知识网络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体会与反思
关键词:人文教育;历史发展;传统文化;自然规律;社会责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5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22
教育部颁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人文教育将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增进对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了解与把握,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所以人文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导,是“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张文质老师说:人文精神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教育要和生活融合,生活就是历史,就是文化,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笔者以《开发利用金属矿物》为例,谈一谈化学课堂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对历史发展的渗透
在《开发利用金属矿物》中,金属冶炼的历史是课堂设计的重要线索之一。根据由古代到现代的顺序,金属冶炼的发展娓娓道来,课堂显得平滑顺畅,无突兀感。
1.炼铜:古法炼铜兴于商周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炼铁: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西汉初懂得用木炭与铁矿石混合高温冶炼生铁;南宋末年的工匠又掌握了用焦炭炼铁。
3.炼铝:由于早期炼铝十分困难,所以铝的价格十分昂贵,一度超越金银之上,直至19世纪上半叶,铝还是欧洲许多高级珠宝店的高档货。1886年22岁的美国青年化学家霍尔发现了冰晶石(Na3AlF6),降低了Al2O3的熔点,电解法制铝成功,制铝工艺不断改进,现在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杂质)中冶炼铝的技术,使得制铝成本大大下降,铝的价格也一降千丈,走入千家万户。
以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为上课线索之一,学生在兴趣盎然、潜移默化中明白了人的价值所在。金属冶炼的发展史作为代表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课堂中贯彻这样的历史发展观,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展现。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生活的世界和人的生存发展。
二、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肖川教授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虽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至少要尊重和力所能及的传授最基本的文化符号。笔者在授课中大量采用古典书籍中的冶金之法来串联金属冶炼的整个知识脉络。如:
1.炼铜: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宋史·食货志》记有浸铜之法:“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刮铁煤入炉,三炼成铜。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饶州兴利场、信州铅山场各有岁额,所谓胆铜也。”
2.炼铁:焦炭至迟于明代已用于炼铁。方以智《物理小识》说:“煤则各处产之,奥者烧焙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灭,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也说到:“炼焦炭,备冶铸之用”。
3.炼汞:司马迁在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曾说:“葬始皇哪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邮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我国有汞的记载已达3000多年,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金(银)汞齐鎏金(银)的技术,可见当时已能制作汞齐。我国汉代魏伯阳《参同契》和晋代葛洪《抱朴子》等著作中有记载,宋代《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和明代的《天工开物》均叙述了炼汞技术和设备。
肖川教授认为人文教育必须包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义,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或许大家认为化学和传统文化毫不相干,但我国古代许多著作都详细记载过化学相关的知识,如冶金之法。因此,化学知识也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括的《梦溪笔谈》,因为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一页。
三、对自然规律的探寻
新课程标准要求“突破以学科为中心,实施知识整合的人本教育策略”,要求“改革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能够有勇气探索自然规律。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开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提出了金属冶炼的本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并结合金属冶炼的历史,要求学生探寻其中必然的原因: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熔点越高的金属越难冶炼。学生自然生成了研究金属冶炼的角度——金属活动性(还原性),也理解铝热反应的使用范围。最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金属冶炼的一般规律,如图:
四、对社会责任的认同
人文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学生的发展必须兼顾到“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例如我们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全球公民意识。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就可以充分展示“我们共享一个地球”。本课开始展示了大量的矿物图片,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的美丽和鬼斧神工,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本课结尾带领学生讨论了“金属回收的方法”,旨在形成学生主动环保的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课的开始和结尾遥相呼应,好像在不停的呼唤: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了太多太多内容,我们的课堂不能一一言尽,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努力就不会虚无缥缈。
人文,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包含了太多太多感情,我们的课堂不能一一体验,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能体会就必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尹泳一,赵玉玮.论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5-6
一、精选教学内容,充分联系生活
生物知识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世界。融合生活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束缚,贴近生活、联系生活。生物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是单一化、理论化、体系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而且还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他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例如,在《病毒》这堂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目前仍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为例,讲解病毒的形状、生活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从而代替教科书中一些较为陈旧的内容。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了与生物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它是沟通学生生活与生物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生活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又再次面临茫然不解的境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学习的世界。例如,在《皮肤》这堂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为什么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皮肤较黑?为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们每周洗澡一次,有什么好处?脸上起了“痘痘”怎么办?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像这样的问题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三、贴近生活常识,激发学习情趣
将学生已知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然后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在教学“血液循环系统”这一课时,我选择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请学生思考:心脏为什么会不停地跳动?血液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出血时如何护理?输血时要注意什么?青少年为什么不可以喝酒,喝酒对身体有哪些害处?这样,课堂教学形式变得生活化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四、融入社会生活,开展探究性活动
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科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动物的多样性”的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动物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调查了解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并把调查的结果在班上交流。学生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深切感受到保护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们懂得了:1.动物可以分成两大类,蚯蚓、昆虫、蜘蛛等是无脊椎动物,而虎、狼、鸭、鱼等是脊椎动物;2.大部分动物对人类有益,牛、羊、鸭、鱼等供给我们肉、蛋、皮、毛、羽绒等;3.保护动物首当其冲就是要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通过这一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知道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实际问题,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强化生物实验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实验课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负责老师等项目一一列入表内,季节性强的实验要打好时间差,必要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推迟或提前。
2.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现如今的小学生对电脑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反而是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信息技术带入小学课堂,使之成为辅助老师教学的一把利器。数学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的学科,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动”起来,不再那么死板,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利用可以使文字、公式、定理等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添了课堂的乐趣,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的学科。数学知识应用广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学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老师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上边讲,学生下边听;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这样的课堂一般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没兴趣,老师没激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自顾自地讲,忽略了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动手的机会。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坏习惯:不会的问题从来不找老师请教,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总结归纳,上课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长期下去,学生就变成了学习机器,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贪玩的时候,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只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很好地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信息技术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把物体、图像、文字等一些抽象的东西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有趣,使学生能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学的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里面包含许多知识技能,所以老师应该学会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其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这样学生才会由表及里,彻底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喜欢上数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量少,认知面狭窄,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比较吃力,仅有的一些知识或许也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积累、模仿中学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生活辅助学生记忆。而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板书的形式授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生硬,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并消化,而且又浪费老师的上课时间,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化解这一棘手问题。老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利用图像、声音、色彩或者通过一些视频、动画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展现出来,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形象,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都非常活跃,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活跃的思维限制在笼子里,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适当进行分小组探讨,让学生在学会合作、交流、探讨的同时感受到竞争的动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和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个性。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扮演导师的角色,又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不再感觉老师的地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请教的问题。再者,老师作为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与实践,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能力。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通过网络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数学教学是严谨的、不容马虎的,而将多媒体技术与之巧妙融合,既能使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得到利用,又不失其严谨性、规范性,这种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对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它充分利用学生的缺点,使缺点变为优点,并将优点不断完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数学这门学科,改变了以前那种厌恶、逃避数学的心理。在为老师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教学内容更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研究探索能力,彻底突破了现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瓶颈。
数学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科目,而小学数学又是必修中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方向、思维能力的开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老师作为“引路人”,就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在如今科技发达的背景下,老师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并将其恰当合理地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真正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线;暗线;活动;化学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3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而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主线”与“暗线”的视角出发,“主线”即知识线,是直接用文字、插图等形式写在教材里的知识的串联与整合,反映着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是学科知识传承的载体,是贯穿一节课上、下的纽带;“暗线”即思想、方法线,是从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及对化学知识认识过程中总结、提炼上升的化学观点和学科精髓,是对化学学科本质、规律及价值的再认识,是统摄一节课的灵魂。厘清教学的“主线”与“暗线”有利于教师在教材中找到教学的抓手和知识点的落脚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锻炼思维能力、领悟思想方法,为终身发展所需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教学的“主线”是铁的冶炼,以氧化铁铁的转化核心知识点为主线,按照炼铁原料的选择、炼铁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的选择和优化、尾气的处理、生成物的验证、工业炼铁等知识要素的逻辑顺序设计。“暗线”设计有两条,一条是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的学科思想、方法“线”:炼铁反应原理的提炼上升、实验装置的选择和优化、尾气方法的设计、反应产物的检验证明;另一条线是情感态度“线”,从辽宁舰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产铁量最大的国家进口铁矿最多的国家炼铁铁矿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环保意识。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对于学生上课用的学案改成了“活动案”形式,即上课的每个环节用一张32K纸的学案,便于教师及时批阅点评,学生方便交流讨论,从教师“教为主导”到“教为引导,学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互助下,主动地构建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真正体现“生本”的课堂、“体验”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愉悦”的课堂。
三、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化学成分;
(2)通过铁的冶炼,使学生了解工业炼铁的原理、设备、原料,从而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3)认识铁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的探讨与研究,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学习从日常生活事物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与态度
(1)通过我国钢铁冶炼和使用的历史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冶铁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过程实录
活动一:猜一猜――“暗线”创设情境,牵出“主线”,让学生“心动”
以“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
1. 纯氧气体中,火星溅;蓝色溶液里,换红妆。――打一元素名称。
学生:铁
2. 展示图片――猜猜它是谁?
学生:辽宁舰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
学生:中国
投影:依次揭示排名:第一名是俄罗斯,第二名是巴西,第三名才是中国。
设计意图:不直接揭示答案,让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猜测,形成认知冲突,使得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
4. 产铁量最大的国家是?
学生:坚定的说是中国,但有些学生却是带着怀疑的态度等待答案。通过表格“钢铁企业世界前10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目前产铁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而且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产铁量发展速度很快。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是?
学生猜测:中国,因为中国人口多,用铁也多。但也有学生提出异议,中国是产铁量最多的国家,不需要进口很多铁矿。学生之间展开辩论,课堂继续升温。教师以柱状图揭开谜底,更加直观,解释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储量,但大部分铁矿的质量不高,加上技术有限,提炼铁矿石的成本相对比进口铁矿石的价格要高一些,因此我国还需要进口大量铁矿,是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我国主要向含有高纯度铁矿石的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6. 现有三种铁矿石可供选择,用于炼铁: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你选择炼铁的矿石是?为什么?
提示:Fe、O、S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小组讨论后,通过同纯度矿石含铁量的高底和是否含有硫等有害元素选择了赤铁矿、磁铁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常见的铁矿的同时,讨论研究出适合炼铁的矿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过渡:今天如果我们选择其中的赤铁矿来炼铁,它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变成铁呢?
活动二:想一想――“主线”逐渐明晰,隐含“暗线”,让学生“脑动手动”
学生:通过观察两种物质的化学式,比较出氧化铁比铁多了氧元素,提出若能有一种物质能把氧元素夺走就好了。
教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比铁更具魅力的物质,它就是一氧化碳。它有一项超能力――还原性,能“顺手牵氧”。氧化铁化学式中含有3个氧原子,那就要有3个一氧化碳分子牵走这三只“氧”,接下来就是把二氧化碳前面加上3和铁前面加上2就行了。接着请学生模仿这个化学方程式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示写出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含铁化合物中获取单质铁的反应原理既是帮助学生建立初级“化学元素观”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对金属氧化物本质的认识,是由炼铁的原理提炼、上升到一般金属矿物冶炼规律总结的教学切入点和着力点。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电子白板设备,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反应原理有了,那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的装置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装置选择的世界吧!
投影:PPT展示反应装置图,学生参照之前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条件开始讨论,最终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安全角度进行考虑,选出适合此反应的装置图,固体和气体反应且需要加热。
设计意图:此处对于实验装置的选择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暗线”的重点线索之一。之前,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方法,对于“固体+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或“固体+液体反应,常温”的装置已经非常熟悉,但是炼铁的反应是“固体+气体,需要加热”,装置相对于之前有所不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都有待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具体的解决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大家来找茬――找出投影中的装置图(见下页图1)与课本图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快。
设计意图:课堂进行到此时,可能有部分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活动三:画一画――“主线”“暗线”交融,小组PK,让课堂“活动”起来
教师:这些不同之处有一个比较重要,那就是尾气处理装置,因为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那尾气究竟该如何处理呢?请学生从活动案三中右图中给出的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合理的尾气处理装置,在图上作补充,并说出设计的依据。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提醒学生可以自己画图,也可以从系统自带软件里拖出仪器。
设计意图: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刚才都是纸上谈兵,接下来我们就真的来炼铁。
活动四:议一议――实验佐证“主线”“暗线”,形象直观,让学生“情动”
铁是怎样炼成的呢?请同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见图3)。(为了使全体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将课前准备好的摄像头对准实验投影在屏幕上。)
设计意图:此实验在以往的课堂中通常是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呈现,通过改进书本上的实验装置将实验真实地演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助于加深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 归纳实验步骤。
学生归纳:(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装入药品并固定装置;(3)通:向玻璃管内通入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4)点:给氧化铁加热;(5)熄:熄灭酒精喷灯,停止加热;(6)停:待玻璃管冷却后停通一氧化碳。
2. 玻璃管中的固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红色或红棕色固体逐渐变成了黑色。
3.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检验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已知灼热的铁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实验结束前应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制得的铁粉较纯?
学生:等到装置内温度冷却至室温。
教师:书上的装置,通一氧化碳至装置冷却。
5. 如何验证实验中产生了铁?
学生:物理方法――磁铁吸引;化学方法――取样分别和稀盐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
(1)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中生成了铁。利用磁铁吸引,取出黑色固体与试管和培养皿中,在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在培养皿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有红色固体生成。
(2)尾气燃烧,通过直观的现象让学生知道尾气处理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炼铁的吗?学生回答想。
活动五:忆一忆――视频展示工业炼铁,升华“主线”“暗线”,让学生“联动”
观看工业炼铁的视频前,要求学生预习活动案五,比比看谁看得最认真,谁的记忆力最好,谁记录的最正确。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巡视,批阅学生的活动案,选择一位学生的活动案利用实物展台进行集体讲解。
1. 工业炼铁的设备是什么?
学生:高炉
2. 焦炭在高炉中有两个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提供热量,生成一氧化碳
3. 为什么要鼓入热空气?
学生:提供氧气,保持炉温
4. 石灰石在炼铁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除去杂质二氧化硅
5. 出铁口低于炉渣出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炉渣的密度小于铁水
6. 设备中主要有哪几个反应?
C+O2CO2 CO2+C2CO
3CO+Fe2O32Fe+3CO
7. 从出铁口出来的是纯铁吗?
学生:不是,混合物,是生铁,含碳量2-4.3
过渡: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谈谈本节课的想法。那我就先说,算是抛砖引玉吧!
活动六:谈一谈――课堂总结“主线”,诗歌优化“暗线”,让学生“感动”
教师:明代民族英雄于谦著有一首《石灰吟》,今天在课堂上老师也现场改编一首《咏生铁》: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脱氧留铁身手显。同学们,你们也来试试吧!
学生1:红的进去,黑的出来。
学生2:冷的进去,热的出来。
……
设计意图:以改变诗歌的形式示范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本节课的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的内容的总结,也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按照“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忆一忆”、“谈一谈”六个环节进行授课,“主线”“暗线”贯穿其中,学生的学案也按照这六个环节设计成了活动案,即每个环节一张32K学案纸。活动案短小轻便,便于上课及时检查批阅和展示,有利于控制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至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化学课堂,而且可以直接通过实物展台进行集体讲解,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的回答可以原生态的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真实、及时、生动,学生课堂发言踊跃,思维活跃,课堂氛围灵动融洽。
同时本节课除了利用化学课堂上常有的实验、视频、Flash 动画播放等,还通过游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摄像机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总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化学课堂是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的“主线”“暗线”,“主线”根据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暗线”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习惯、思想方法、人文涵养等,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利用我们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心动、脑动、手动、情动、联动、感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使得化学课堂处处散发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理(物)学基础;抗心绞痛药;融合教学
“药物学是在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和药物化学等药物知识基础上研究药物作用,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的学科[1]。”,是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临床用药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鉴于护理的临床职业特点,在护理专业药理(物)学基础教学中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感知新知识”[2],以适应现代临床护理的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知识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显得紧迫而必要。具体来说,就是在护理药理(物)学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药理(物)学知识与护理、生理、生化、病理知识和临床用药护理实操相融合。CAI使课程中的内容有机融合变得易于实现,为此,尝试用CAI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对照,以探讨药理(物)学基础CAI融合教学的效果。下面以抗心绞痛药CAI课堂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为例进行报告。
1抗心绞痛药CAI课堂融合教学的基本思路
护理专业药理(物)学基础抗心绞痛药,传统的学院式课堂教学,显得抽象、枯燥、难懂和难于掌握,与临床用药护理实际脱节,在讲授时常因相关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护理知识已淡忘或失联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融合心脏的解剖、生理、及心绞痛的病理、诊断和抗心绞痛药的药理、药物学知识,以及抗心绞痛药的用药护理知识。CAI的多媒体技术,能从多个维度上以情景交替方式,近似实际的将心绞痛的诊断、治疗、护理及抗心绞痛药用药护理,从知识、技能以及医患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全景式展现在课堂上。使抗心绞痛药的课堂教学,从知识和技能的容量、质量、维度更接近临床实际或与临床护理实际接轨。
2抗心绞痛药CAI课堂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
2.1抗心绞痛药课堂融合教学CAI脚本编写及素材制作
2.1.1文本 抗心绞痛药的内容,深入掌握与相关知识(心脏的解剖、生理,心绞痛的病理、诊断等)的相互关系,掌握抗心绞痛药的基本性质、作用、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用药护理知识,找出其中的基本概念、重点及难点。归纳整理,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做到概念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并分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参考、课堂小结、课堂测评等拦目,用word文本工具制作成.doc格式;
2.1.2视频 用格式化软件将心脏解剖、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抗心绞痛药的作用视频转换成.avi或.mpg格式,并剪辑成适宜大小;
2.1.3动画 用flash将心绞痛发作过程、抗心绞痛药的作用,制成.swf格式;
2.1.4图片 用windows的画图工具或phtoshop将图片转换为.jpeg格式,并剪裁成适宜大小;
2.1.5音频 用格式化转换工具将音频文件转换为.wav格式;
2.1.6工具程序 以authorware7.0为工具软件,视频播放采用内嵌式和外挂式,以方便声音、画面、画质的调节,交互为简易、方便、快捷,多采用热区、按钮和文本交互。
2.2抗心绞痛药课堂融合教学CAI的制作
根据抗心绞痛药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新建一文件夹,将各种素材放入该文件夹中,以便制作过程中调用和。以authorware7.0为工具软件,将各素材进行融合制作成课堂教学CAI。进入课堂教学CAI,采用一短小嵌入式急救视频导入,抗心绞痛药CAI课堂教学界面,由课堂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测评-教学参考-退出界面等部分组成,界面交互采用热区交互。课堂教学目标用authorware7.0的文本工具,将准备好的word文本进行粘贴、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用下拉式菜单,在下拉式菜单中设定心脏解剖生理、心绞痛诊治、抗心绞痛药、制剂及用法、用药护理、课堂小结等内容。热区交互进入各项内容,将准备好的文本、图片、视频、flash断片分别导入相应各分支中。所用参考视频、进展、历史、典故、讲义及相关知识等,放入教学参考中。课堂测评制作成可自动评分及评语方式,操作简单、方便、灵活、易重现,进退自如,也方便自学。
2.3抗心绞痛药CAI课堂融合教学的实施
虽然,抗心绞痛药课堂融合教学CAI,有机融合了各相关知识于一体,是保障抗心绞痛药CAI课堂融合教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实施好抗心绞痛药CAI课堂融合教学,必须做到:①抗心绞痛药CAI与课堂的融合 抗心绞痛药CAI的情景仿实性、容量扩张性、多维度性、多媒体性,无疑问比传统教学不论在知识容量、质量、维度、效率方面都具有优势,但也正是这些易于造成学习疲劳,因此,须根据课堂教学特点,结合抗心绞痛药CAI,设计好课堂教学节点、松点、重点、提示、问题、强化,使课堂教学驰张有序。②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融合 抗心绞痛药CAI的情景仿实性,为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接近实景式的空间,学生们的主体感觉、思维、疑问、冲突等,均表现活跃,教师如何能更好的从学生角色去体会、感受、理解、发现,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学生们的主体感觉、思维、疑问、冲突,启发、引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升华③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融合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计划最重要的组成,课堂教学过程则是围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展开,课堂教学目标的联系性、扩展性和刻板性,与教学过程多样性、顺序性和灵活性,即矛盾又紧密联系,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过程的顺序、节点、重点及时间,使课堂教学目标即显得自然、突出,又不致单调、刻意。④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融合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表达,而作为临床护理来说则是与责任心、热心、关心、爱心的融合,丰富、博有而正确的知识,娴熟、精确而细腻、轻柔的操作,与患者交流的亲切、呵护而自然,应充分体现在用药护理教学中。
3结果
选择教学实施对象为我校2012级普通护理111、112、113、114班学生,均通过中招统一录取,录取成绩均≥200分,年龄、生理和心理阶段具有可比性。
2012级普通护理111班68人,113班50人,采用CAI课堂融合教学教学;2012级普通护理112班51人,114班69人,采用传统教学,课时均为90分钟,课堂测评内容、题型、题量、方法、分值均相同,统一用纸质试卷,显著性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CAI课堂融合教学课堂测评总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课堂测评总成绩,差异显著(
4讨论
药理(物)学基础本身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课程知识融于其中,既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4]”。采用融合教学,“一方面能使各学科知识在教学内容、知识背景、实践应用等方面相互交叉、渗透[2]”,“另一方面还能改善教师知识结构[2]”。但对于护理专业药理(物)学基础教学来说,固然“多资源综合利用是主要特点,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如增加基本药物用药护理实操及评价,实现与临床实际直接对接,也正在实施进行中。
参考文献
[1]卢建峰.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技巧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94-95
[2]陈华锋.《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多课程知识融合探析[J]. 2011,26(5):70-72
传统的音乐课只是单纯地讲解歌曲的背景和理论知识的介绍,这种枯燥的教学让学生矢去了学习热情和兴趣,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音乐课也应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探讨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合作学习是音乐教育的强音。通过音乐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反应迅速,思维敏捷;通过音乐合作学习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同时在合作中体验着同一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也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学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小学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1.当前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音乐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单一。传统上,我国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主要靠教师提问,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再由学生进行回答,最后教师点评的流程,这种单一的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矢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使得学行的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底。
1.2音乐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交流。音乐学科是一门注重感情的学科,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音乐课堂教学时,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教师与学生与心的沟通中,让学生体会、感悟音乐,加深音乐的了解。
1.3音乐教材编制不合理。目前音乐课堂教学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已有部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有意识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但是当前的音乐教材统制的局限性使得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中无法展开合作学习教学,导致不能够深入进行合作教学,从而降低了音乐课堂教学内效率。
2.推进音乐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有效融合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较好。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即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即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正是因为每个组内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课,在音乐课上师生要运用良好的呼吸方法歌唱,要做律动,要表演等。音乐教室还应注意美化与布置,强调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四周墙壁可挂些音乐家画像、名言,音乐挂图等,还可开辟音乐专栏,介绍音乐小知识等等。理想的音乐教室,应避免过强回音,但要保持适度的混响,内壁有隔音设备,最好挂上窗帘,左右两侧多设窗户,使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气氛,用各种形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预先安排一下合作学习的时间,即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辩论与表现的时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2.1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学习哪一科目的内容,都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进行激发,改变音乐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加生动形象的教学。
2.2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2.3注重环节的合作学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形成了新的教材体系,进而又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在新的教学领域中,各个教学环节必须有新的学习方式与之适应,这就要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