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个人反思范文

教师个人反思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个人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个人反思

第1篇

一、 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第2篇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 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

2. 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

3、以“赛”激趣促学

(二)教学渗透,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3篇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 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  

2. 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

3、以“赛”激趣促学  

 (二)教学渗透,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第4篇

一、认真反思,教学工作抓紧抓勤。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我园实施了新课程《幼儿园整合课程活动》。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师,虽说有很多教学经验。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许多困惑。什么是整合?怎样整合?等等。于是,我首先抓紧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教材。了解教材的纲领、结构、内容和形式。接着,加紧设计教学活动、布置相应的区域活动环境。每当一次活动完了之后,我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找出适宜的行为,下次继续实施;找到不适宜的行为,分析原因。在下次教学过程中彻底改进。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勤学习、勤反思,写好反思笔记,做好案例分析,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强学习,教研组工作抓实抓细。

作为教育工作者,想要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收获,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所以,在自身发展学习的同时,我也努力做好教研组的工作,带领全体教研组教师一起学习新《纲要》、新课程的要求和精神。组织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互相帮助着设计教学形式,分析教材特点等。正是这样的齐心协力,使得我们的教研活动频繁而精彩。我们的家委会成员是在教研活动中评选产生的;我们的健康宝宝也是在教研活动中评选产生的;还有我们年级的体育节项目、家访信息反馈、家长会座谈内容、郊游注意事项及安排、区域环境的布置等都是通过教研活动来完成的。特别是我们的家教园地设计版面清楚明快、内容精彩新颖、形式赋予变换,获得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可见,要想有成绩,教研组的工作必须抓实抓细。

三、增进联系,兴趣班工作抓头抓尾。

园内的兴趣班工作一直是我在负责的。今年,虽然我们的活动形式进行了改进,但是活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我们依旧本着为家长服务、为幼儿发展的精神来组织兴趣班的工作的。新学期开始了,如何让家长朋友放心的让孩子参加兴趣班活动呢?我认为必须抓好宣传,也就是抓好这个“头”。所以,开学初我就给每位家长发了兴趣班活动的通知书,全园的教师也大力地宣传和动员,使得报名的家长不断增加。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在兴趣班活动的整个学期里,我也会和老师互相交流心得、反馈一些教学信息;和家长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等。当然,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新的想法、设想我们都会交换意见,使我们的兴趣班活动更有成效。最后,我们还要抓好兴趣班教学的汇报工作,就是要抓好“尾”。邀请家长来观摩自己孩子的兴趣班活动,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本领,给予每位孩子表现的机会。这样的形式更能为家长所接受、也更能吸引家长。最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个活动来进一步宣传我们的兴趣班教学活动,使得我们的兴趣班活动更红火!

四、互动交流,电教组工作抓好抓新。

第5篇

——支教教师德、能、勤、绩个人工作总结与反思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乎不能表达我此时和这一学年以来与学生、同事们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孔子曰:“逝者如斯夫!”我也无比感慨时光流逝如此迅速,千言万语只能用自己的追求----“做一个谦虚,认真的有心人”来表达。

2018年秋季学期,承载着领导的重托和对个人工作的提升,响应三区人才支教政策,带着憧憬和期望,我来到民族中心小学支教,教授一年级四班的语文、音乐、科学以及六年级三个班的音乐学科教学,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特别是面对一群可爱、质朴的乡村孩子。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谦虚对待领导,谦虚对待同事、谦虚对待工作,谦虚对待学习。这里的领导和同事都非常可亲可敬,同他们相处没有一点陌生感,我完全可以将身心投入工作中。对待工作,我必须谦虚,虚心向同事们学习,探讨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基本功,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同时与所有同事探讨孩子们的特点和对孩子们的教育影响,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谦虚对待学习,教学相长。教师的工作能力之一就是学习,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深刻领悟党的路线、教育方针和政策,依法执教,从内心深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本职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和业务培训,遵守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促进了自己各方面成长和提高。

做一个认真有心的人。认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这是我支教以来一贯坚持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首先对待挑战我必须认真,认真对待教材和与学生的结合,领会新课改精神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结合,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认真落实教学常规,促进自己在语文、音乐、科学教学领域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认真听课,评课、反思教学工作,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认真对待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摸清问题的规律,找到方法,不断提升了教育境界。将各科知识讲活、练实,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弥补了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认识方面的不足,培养了他们乐学好学的精神。

第6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角色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反思

2010年以来,随着进入21世纪后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陆续制定、完善和颁布,它将在以往的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这将是有史以来变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对教育改革的全新部署。可是,在如此重大而又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对此,我深感疑虑,尤其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两次跟随“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的优秀学员(政治学科的一线骨干教师)学习和接触的过程中,并在经过研究生的专业课内容的学习以后,我的忧虑不但加深。结合已学的知识,以一个敬畏者的心态经过仔细的反思后,我想对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和定位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自我角色该如何定位

一直以来,在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教育模式中,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历来是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随着其主体性的日益彰显,学生往往被当作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客体,这在目前全国各类学校的教育中极为普遍。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造就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对生活的倍感无趣,进而抹杀了其作为生命个体的思维发展和自我存在的意义。总之,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做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存在性。而在其中,教师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帮凶。

在现代教育理念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却让许多老师感到茫然,尤其是在广西壮蔟自治区今年也即将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大教育环境下,好多教师更是多了一份慌乱和无所适从。

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

新课程改革所引入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教育的目标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将学生教育成人、成材,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培养方式上―即其所执行的教育理念也是时刻在激烈碰撞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验过程,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和价值观。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作为辅助的桥梁,通过适度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和自身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生活的智慧乃至学术和人生的智慧;并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追问和顿悟’,从而升华为一个自主性的、社会化成长的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充分体现在“教育”的“育”字上。这一点上学期在德智外国语学校,从与其校长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中,到其讲叙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学生‘象大树一样成长’”和其学生在外人面前所表现出的良好素质中可以看到。也可以看出一些有眼光的教师在课程改革这方面所做出的一些适当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但可悲的是绝大部分教师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三、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对社会价值取向把握的冲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尤其是高考制度不合理方面上纲上线的限制,好多教师尤其是面对高考升学压力的一线的老师们,似乎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荒谬的共识――‘课改是个屁,分数是个宝’。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在其现实利益与个人前程面前就更加显的苍白和无力。

当然,也有些有智慧、有眼光的教师能够看到新课程改革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其价值取向中,其偏重的依然是高考方案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利益和实惠。为此,在轻重缓急中其撇清的永远是新课改,课改方案也仅是点缀和陪村而已。

四、在新课程改革中该如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和实践

随着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启动以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对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就如何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我想提出如下感受和建议。

反思是自我更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实现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在教育过程中倡导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善于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社会化成长,即“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师应把教学、研究、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活方式,将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职业人成长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容许教师自由地选择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激发其参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新课改的动机。并设置有利于适宜自我更新的环境、创造教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隐喻 修辞格 认知视角 《威尼斯商人》 语言学

在众多学者企图对隐喻这一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之时,著名语言学家莱柯夫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隐喻做出了具有高屋建瓴式的总结,隐喻究其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去理解超出与人们既有经验范围之外的新的语意,也就是通过拓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渠道去经历和理解另一种事物的过程。隐喻打破了我们习惯了的思维常态,试图重建一种新的认知体系,是一个逐渐了解,影响自我与周遭世界的认知渠道。隐喻拓展和创造着我们的思维体系。

一、隐喻与翻译的关系

隐喻在日常沟通中被广泛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是日常用语中,隐喻达到了每三句就出现一个隐喻的高频使用,在英语的使用中,大部分被使用的都是隐喻。换言之,在进行跨语言翻译时会遇到大量的隐喻。这一现实状况来源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背景差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认知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分歧。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该语种国家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才能做到脱离表层而翻译出文本的精神内涵,及能做到对他国传统的熟知也能进行本土化再创造。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是文化沟通的使者与桥梁,作为这样的一个文化的承接者,必须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阅读习惯进行基于文本的本土化创造,以唤起文本与读者间的共鸣。

所以,在进行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这一角色非常重要,译者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的环境都会影响文本翻译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译者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文本撰写类理论知识,包括文本的基本写作类型以及结构方式,了解基于两种语言转换间的语言,语境,语法的基础知识。这是因为,隐喻所表现出的思维差异在本质上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翻译人员自身要对文本要一个宏观的了解,分析两种思维模式间差异性以及共同点,从而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译本。仅仅根据文本的语言而不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反而会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化的翻译超过了简单的文字翻译,故而掌握两种文化远甚于两种语言。

由于忽视文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研究导致文本存在某种程度的失实,面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是:采用类比,换位,融合,以及分解这四个不同角度进行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意义与语境意义的吻合。在这一补偿过程中,译者必须要经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分别是译者与原著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自己之间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一定会受到自身的文化传统,教育背景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原有的文化基础是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基础,但与此同时还必须了解读者的眼光与文化传统,这需要树立不同的目标读者群,把握目标读者的阅读心理期待和阅读习惯,实现超越语言形式的表层翻译而达到有效沟通与理解的目标,传递文化的意义。

二、隐喻的翻译视角

(一)直译

开展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必须立足于自我的主观意识。在进行主客观的双向认知时,通过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不断进行交互作用会使我们的记忆储存更加充足。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具有共同意向表达含义的词汇。即使在差异很大的语言中,由于人类生活过程中会积累起大量共同的生活经验,与其对应的隐喻含义也大致相同,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可以对隐喻相同的语汇进行直接迁移。比如说:“strike the iron while it's hot(趁热打铁)”,“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Misfortune never comes singly(祸不单行)”,等等这些英文词汇都可以在汉语中进行直接翻译而保有原有意思的完整性。由于这类词汇的隐喻都与人类有着共性上的经验认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同性。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但是,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能够采用直译方法的语汇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可以采用一定的补偿策略以及转换喻体意象等方法来进行文本翻译。

(二)转换喻体的表达意象以及补偿策略

在译者进行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各地域间的生活习惯及文化特定的不同导致认知程度的差异,甚至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会出现认知上的空缺。在直译无法直接达到很好的译文效果时,必须得到保证的是达到准确的喻义传递,实现同等的文意交流。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地域间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导致在思维方式,言语表达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分歧。部分差异性可以通过直译进行表达,部分就不具备可译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不可译的词汇加以适当的补充。

三、《威尼斯商人》中的对话研究

在《威尼斯商人》的剧情段落中有巴萨尼奥向好友安东尼奥借钱的一段表达,巴萨尼奥出于强烈的自尊心采取射箭指代借钱这一行为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具体的表述是:用第一支箭不知去向来代指自己钱已所剩无几;第二支箭就表示还需要一笔钱来填补自己的空缺;看准了箭掉在什么位置就可以准确的把它找回来代指好友安东尼奥可以相信他,只要再给他一次机会就一定能把钱还上,并且巴萨尼奥下定决心一定可以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赢回本金,除此之外,还承诺会带给安东尼奥丰厚的回报。

这段剧情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符的是为什么要用射箭来代指借钱这一行为。在西方人的日常经验中射箭这一行为是社会共有的一种生活经验,人们对于这一行为都有着各自的体会,对于他们来说,在射箭时失手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所以当失败发生时,人们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宽容度。所以,用射箭来比喻借钱可以焕发起借债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进而加以理解。除此之外,在这两者之间,隐喻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共同性,这两者之间都有风险性。射箭的不可控性所导致的失败与投资失败之间有着不言而喻的类比性。所以相同的生活经历让安东尼奥能够切身了解朋友的处境并予以支持就变得理所应当。

四、结束语

从对《威尼斯商人》语言中的隐喻研究中可以发现,隐喻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体系,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它不仅仅有助于表达丰富的文字含义与思想内涵,更是表达思维方法与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所以,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秉持严谨的态度,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断了解以及学习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进而交出更能表达原作意图与精髓的文化译本。

参考文献:

[1]王颖迪.《威尼斯商人》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45):339.

第8篇

关键词:教育教师媒体批判理性审视理念评价定位偏颇

“范跑跑”一跑成名,继而“杨不管”被指“冷血”,“比范跑跑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等媒体对“杨不管事件”的炒作又一次将教育以及教育工作者置于国人的口诛笔伐之中。另一方面,教师被殴、被辱、被逼疯甚至被弑的事情比比皆是,仅仅2008年10月就有三起。弑师、辱师事件引发的却又是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一边倒的批判:“师德失范”、“学德沦丧”、“间接谋杀”、“冷血”等等字眼铺天盖地,蜇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一线教师的心:为教育疲于奔命、为工作如履薄冰的我们怎么就成了教育和社会的罪人呢?

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过于热衷放大,心理和道义上往往完全倾向于学生,有意无意的忽视或者说漠视了教师的弱势。

在对这些以及更多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理性审视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社会,在师生关系定位、教育理念、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颇。

一、师生关系定位的偏颇

体罚学生,谩骂、侮辱学生,自然是罪不可赦,但这毕竟是教师队伍中极为少数的败类。

学生在人格上与老师平等,应该得到与大人一样的尊重,老师也毫无理由伤害他们。但问题是,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人格,也有自尊。当老师没有得到学生尊重的时候,当老师的人格被学生践踏的时候,老师该怎样对待那些无视老师人格的学生?

教育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继出台,学生的权利有了法律的保障。学生懂得了法律,懂得了制度,更懂得如何利用这些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学生知道,老师对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罚,更不能开除。因此,部分学生就更加放肆,公开与老师过不去。他们基本上是无所畏惧,不把老师的教育管教当回事。还在老师面前放言:你敢把我怎样?

学生权利的保护被放大,教师的人格尊严与学生的人格权利发生碰撞时,教师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弱势群体。

二、教育理念的偏颇

1、赏识教育、服务教育

现行教育政策不允许施教者惩戒学生,“教育专家”们也提出了“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从学生的行为中尽量的去发现优点”的赏识教育理念。

一个发展中的人就那么听话,只要教师一味的多鼓励,少批评,他就能老老实实的做人,规规矩矩的学习?赏识教育的负面是培养了学生脆弱的心理,助长的是学生盲目自大的性格,如此的学生将来又如何去面对社会、人生?

近来,人们越来越强调教育的服务性。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绝不能就此把学校和饭店宾馆相提并论:学生到学校是为了接受教育,必须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听取教师的教诲,正确对待教师提出的要求,真诚接受教师的批评。

2、“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无论哪一所学校,绝对有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无论教师采取多少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就是不见其一点改变。教育对这些学生,已显得苍白无力——是教师不懂得爱的力量吗?是教师没有具备或者掌握好教育技巧吗?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校教育”这个外因和“学生本身素质”这个内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前众多的教育理论中往往忽略“学生本身素质”这个内因,而盲目强调“学校教育”这个外因。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对于教育的错误理解,并进而对学校和教师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没有不合格学生,只有不合格教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广为流传的话中就明确地反映出了人们盲目夸大教育效果的观点。

学校教育仅仅是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方式。“教育不是万能的”。要不,一个社会就不需要法律和管理了。

三、教育评价媒体舆论的偏颇

当前学生顶撞甚至殴打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弑师事件”多次发生。但媒体在报道有关教师和学生冲突事件的时候,往往从心理上和道义上完全倾向于学生。让人不明白的是,人们对教师体罚学生不能忍受,怎么对学生顶撞甚至殴打教师倒能坦然自若了?

只关注教师体罚学生,却很少有人关注学生顶撞、侮辱、威胁以及殴打弑杀教师的行为,这是怎样无奈的本末倒置啊!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偏见对于学校的冲击正在成为影响教育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9篇

我虽是师范专业出身,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七年间,从事了相当多的教学工作,但以前面对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年龄最小的也是高中生;当我第一次面对48名六七岁的孩子时,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首先体现在语文课堂上,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全班课堂安静、专注、整齐的学习习惯。我精心制作了每节课的ppt,设计游戏环节,力争精彩富于童趣。可是,仍感到自己技巧经验不足,要向他人多多学习。下学期,要多请教多听课多交流。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分拼音、识字、课文三部分,小朋友们普遍在拼音部分需要加强,南方孩子由于方言口音的关系,n、l不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很难区分,这需要在以后六年的学习中反复练习,时刻关注。写字部分,汉字的笔画、字形、在田字格中的结构等书写,还需要加强。由于一年三班是数学实验班,个别孩子天生对语言不敏感,要很努力才能赶上大部队,这主要体现在识字记忆、和阅读上,进行成篇章的阅读还有一定难度。但总体上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话写话能力,还是很让人欣慰的。针对个别成绩很差的孩子,我多次找家长沟通,家校配合协调,后来都慢慢赶上了,孩子们是很聪明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互联部分再详细总结。

班级成绩的特点是:高分不是最多的,低分几乎没有(低于50分),全班步伐一致,共同进步。

从教学上,体现出的班级整体缺点:改正习惯尚未养成,一道题目讲两三遍,最严重时还能错20人左右;考试或完成作业后的检查习惯没有养成,潦草应付,不认真,漏题空题现象普遍。

综上,低年级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下学期我会从这几方面加强,狠抓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多鼓励多表扬,建立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班主任工作

带领48名孩子共同成长,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要无微不至、要细心耐心,要面面俱到,几个月来明显感到自己成长不少。因为太忙,剪短了留了八年的齐腰长发,敲弯了一根不锈钢教鞭,感冒发烧的次数超越了以往任何年份,学会了吹口哨、整路队,几乎两个月晚上九点前没下过班……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但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就从以下几方面总结班主任工作。

(一)班风班规

一年三班小朋友很宽容、很团结。孩子们是最真诚、最善良的,面对个别调皮捣乱的同学,他们都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只要老师告诉他们:犯了错误不要紧,我们要一同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有些孩子虽然嘴上说着,不喜欢和某某做朋友,但这个小朋友需要关心时,还是会伸出援手。

知错能改。刚开学时,很多男同学爱打架,在老师和家长的反复提醒下,全部改正,再没出现过打架的情况。班里男同学多,很调皮,但他们都在慢慢地进步——不浪费粮食了、不乱喊乱叫了、不扰乱课堂了……看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我颇感欣慰。

积极向上,争红花挣积分。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很开心班里的每名小朋友都期待老师的表扬,都有修身上进、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最具潜力、最有后劲的进步心态。

此外,班规的建立目前仅围绕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还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条目条款,下学期会把重点放在班规建立上,整理出完整的章程、奖惩措施,更好地促进班级发展。

(二)小干部选拔

本学期选出了12名小组长、纪律督察组、卫生桌椅督察组、图书管理组、早餐分餐组,以及路队委员一名,电脑管理员一名,铅笔管理员一名。这些孩子都能各司其职,很好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个别孩子非常有领导能力,做事用心,只要老师交代一遍,就能坚持执行下去,并且越来越尽职。

班级管理仍需完善,1、卫生督察组不够负责,女同学居多,执行力较差;2、早读不能自觉读书,有魄力有威信的领读同学待定。下学期会选出班委,协助老师更好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卫生

一年三班卫生较差,桌椅摆放不整齐,作为班主任,我很不满意。整个班集体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原因

1、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卫生习惯不好。卫生习惯较差的孩子占了一部分,饭盒丢在地上、不刷;食物掉在地上视而不见;抽屉里全是垃圾,凌乱不堪;撕碎纸片丢在地上;看见别人的被子、衣服掉在地上,视而不见用脚踩过去;掉在地上的东西,不知道要帮忙捡起来,毫无意识。当老师提醒时,他/她只会说,“这不是我的”,这些很大部分取决于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独立能力、自理能力,这需要家校互联,共同沟通解决。

2、长效表扬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孩子在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普遍较差,班级管理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表扬激励设施,零碎的、分散的口头表扬或贴红花、积分等不能形成全班共识,仍需要反复强调,常抓不懈,这也是我下学期的工作重点。

(四)集体生活

班级集体生活包括:在校早餐、早操、眼操、阳光体育、路队等几方面。

在校早餐。早餐是请分餐组同学轮流分餐,这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做得相当不错,难盛的汤粉、炒粉个别孩子分得特别好;全班吃饭时能普遍保持安静,不分心,值得表扬。但想达到鸦雀无声的状态,仍需努力。

早操、眼操、阳光体育。整体上都能认真做操,都很棒,个别做得特别规范的孩子,期末表彰他们为“眼操之星、早操之星”。阳光体育跑操也很整齐,但口号不够响亮,带队的同学表现良好;集合时能保持安静,一年三班由开学初受批评变成了期末受到表扬。同学们基本上懂得了集体活动的规则,除个别同学外,都能认真遵守。

路队。路队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自从选出了非常得力的路队委员后,一年三班路队明显进步。放学校门口能整齐出校,排好队再放学。但集合时不够“快静齐”,想达到“前后一条线,左右肩并肩”的效果,仍需要加强训练,路队必须常抓不懈,坚持坚持再坚持。

总体来说,四个多月的班级生活中,大部分孩子已经形成了集体意识,明白了集体活动的规则,并能自觉执行、有效维护。除个别非常特殊的孩子会影响班级纪律,整体上已达到要求,下学期力争——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三、家校互联

只有和家长多联系,多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不是决定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远的表率和榜样。

我经常通过qq、电话、短信的方式,或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段,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提出建议;个别需要加强的孩子,曾多次约谈学生家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面对面与家长沟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10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第11篇

[关键词] 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 活动模式;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卉(1963—),女,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学习支持环境、网络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

一、问题提出

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不再一味地关注教师对既定的、显性化的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越来越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这是因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1]然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具有个人化、情境性,以无意识和默会的知识为主,难以传递和共享,因此,激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更多的课堂教学中的无意识和默会的知识变为有意识的、外显化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调动自己的元认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通过理性思维判断,对自身行动经验进行总结和再认识的认知过程。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就是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并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教育理论,[2]教学反思过程是“有事实根据”或“知情”的行动,能够形成一定的实践性知识。[3]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被看成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4]对于教师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被激发、共享和理论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所指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水平与教师的成长成正比。

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校本教研的推行,各学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教学反思活动,目前各学校参与反思的教师占大多数,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5][6]然而,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反思多为低层次的描述性的教学总结或课堂感悟,[7][8]反映了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普遍薄弱。低水平的教学反思导致教师很难通过教学反思在专业发展中显著受益。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教师教学反思存在以下问题:(1)反思意识不强。许多教师的反思是被动的反思,缺乏对教学实践反思的意识和主动性,为完成学校要求而反思,为反思而反思。[9][10](2)反思视角狭窄。反思普遍存在局限性和封闭性。教师反思最常见方式以撰写教学日志、课堂感悟、学期总结、教学随笔等个人反思形式出现,[11]难以突破个人思维定式。(3)反思深度不够。教师对某一教学问题的反思大多停留于浅层分析,[12]教师很少能够对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反思问题背后的本质性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方法问题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13]

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4]美国学者瓦利认为,要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者应注重教师反思的两个维度:反思内容或范围和反思质量。[15]前者指教师在反思中应该重点思考什么东西;后者指教师在反思中经历哪些思维过程能确保反思质量。在反思内容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反思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杜威指出,只有当个体面临着一个他需要去解决的真实问题并且寻求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那个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反思性实践才会发生。肖恩所提出的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也强调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情境。[16]这些研究表明针对教学情境问题的反思最有可能引起高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发生。在反思质量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提高教师反思质量的方法和技术,[17]也研究出多种教学反思评价标准[18][19][20]。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师反思方法不足以有效提升教师反思水平,越来越多研究者将反思看作一种社会性实践。教师以及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最好方式。[21]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反思型教师,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Valli,L.提出的“技术性反思模式”、“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缜密性反思模式”、“人格性反思模式”和“批判性反思模式”,[22]被认为是较为全面的反思型教师培育模式。随着网络技术普及,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跨时空开展交往和研修活动,基于网络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也需要有新的发展。为此,本研究聚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反思研修活动模式的研究,探讨在教学反思研修活动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在线实践社区支持多种反思活动的优势,并借鉴、优化和整合现有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反思方法,使教学反思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

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的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1)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界定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是依托网络支持平台将跨地区具有共同专业兴趣和发展愿景的教师聚集起来,通过开展个人和群体活动实现对教学实践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学习型组织。其目标是持续地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改进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

(2)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相关特征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具有以下特征,使之能够成为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反思活动的理想场所。

实践性。实践性是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核心特征,意味着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修活动与教师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符合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学情境问题的要求。

合作性。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由于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聚集于在线实践社区,开展以参与式为主的研修活动,使在线实践社区成为集体反思理想环境。

思想多元化。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等都可能有很大差异,使社区可以吸纳多元化思想和观点,这有利于教师通过集体反思采纳他人观点,拓展教师的视野,帮助教师突破个人反思思维的局限性。

交流途径多元化。随着Web2.0等社会软件的不断丰富和普及,社区成员可通过同步交流、异步交流、即时通讯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反思观点的交流互动。

2.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构建

(1)基本思想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设计基于以下思想:第一,反思内容主要来自于独特的教学情境问题,要充分体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实践性特征。第二,借鉴和发展Valli,L.提出的“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行动中反思是指教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作出的自发性、直觉性决定,而行动后反思则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之后进行的回顾性反思,以及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设计将利用在线实践社区的多种交流途径,促进个人的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使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活动延伸至群体活动。第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设计整合多种反思方法。从反思参与者角度看反思方法分为个人反思方法和集体反思方法两类。个人反思方法中课堂关键事件叙事法、教学日志法、教学审计法等为常见方法;而集体反思法是反思者与外部进行持续而系统专业对话的活动,问题单法、头脑风暴法则为集体反思常用的方法。[23]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合作性、交流多元性等特征为个人反思方法和集体反思方法实施提供了物质和文化环境。因此,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各种反思方法围绕反思活动整体目标相互配合,提高活动效率和效果。

(2)活动设计模式构建

图1是我们尝试性地提出的基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多元反思”意味着对反思主题目标运用多元化反思方法进行反思,“一体化”则意味着多元方法要围绕一个整体活动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和运用。

图1 基于在线实践社区的反思方法一体化活动模式

图1的在线实践社区的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中涵盖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活动。活动设计围绕提升教师教学反思水平这一核心目标,通过设计个人反思活动和集体反思活动的任务、策略、分工、工具和评价指标等要素而展开。

{1}活动任务设计

反思活动任务设计是为实现教学反思目标的具体化设计。教师个人反思活动任务设计是根据反思主题(例如,课堂合作学习)、教师所处的角色(例如,主讲教师/课堂观察者)以及课堂观察视角确定反思对象及反思内容。反思内容是指教师对反思对象(课堂情境、课堂关键事件、教学活动、行动反思过程等)感触最深的问题。个人反思成果一般通过撰写教育叙事(例如,反思日志、课堂关键事件和数字故事等),叙述行动中或行动后反思过程及其结果。集体反思活动的任务设计则是根据反思主题及其团队成员个人反思对象和内容,确定团队共同关注的问题,其成果往往是团队协同撰写的集体反思报告。在设计教学反思活动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原则1:教学反思推理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杜威指出,只有当个体面临着一个他需要去解决的真问题并且寻求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那个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反思性实践才会发生。[24]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集体反思,反思活动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反思问题设计上来,即围绕反思主题、对象情境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思问题设计。

原则2:集体反思活动任务的设计以团队成员个人反思活动任务设计为基础。

{2}反思活动策略设计

反思策略是指有助于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方法、技巧的总称。[25]在线实践社区的反思一体化反思活动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在反思活动中整合不同反思方法的子活动,建立子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共同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反思活动策略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原则1: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中不同环节子活动的反思内容之间建立延续性,有利于对某一主题的反思逐渐深入。例如,集体反思内容应是在多位成员个人反思内容基础上的提炼和挖掘,具有延续性。

原则2: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中运用的不同反思方法之间应具有互补性。例如,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具有互补关系。一方面,集体反思中高质量的反思对话往往建立在个人反思基础上。另一方面,集体反思中通过成员之间交流研讨对教学问题认识,从而有助于教师吸纳他人观点,开拓反思思路。

{3}活动分工设计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活动主要以参与式合作学习活动为主,角色分工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根据活动任务,清晰划分每位参与活动成员的角色和职责,能促进成员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在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的角色分工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原则1: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中,活动角色主要包括课堂被观察者(反思案例主讲教师)、课堂观察者,他们的合作有利于将行动中反思与行动后反思有机融合,提高教学反思效果。

原则2: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中所包含的各个子活动有自己不同的角色,每个子活动的角色分工设计要统筹考虑,有利于教师在各个环节子活动中的工作具有连续性。例如,教师在个人反思活动中的课堂观察分工应在集体反思陈述和协同撰写反思报告工作中体现其延续性。

{4}反思工具设计

反思工具是反思活动的重要资源,其主要包括反思支架、反思模板、反思日志范例等。其作用是引导教师的反思过程,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在设计教学反思活动工具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原则1:反思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反思活动资源,应重视其动态生成性。反思工具的生成途径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前者是在线助学者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的,作为反思进程的参考指南,引导教师对反思问题进行推敲。后者是在反思活动中生成的大量优秀反思日志等范例,以及在此基础上抽取的反思活动模板,属于反思活动的生成性资源。

原则2: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要设计和利用连接线上线下活动的纽带工具。例如,课堂观察工具使线下课堂中数据得到收集、处理和分析,为线上课后反思提供依据,是典型的线下课堂与在线实践社区的纽带工具。

{5}反思活动评价设计

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反思活动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们是反思活动改进的基础,是反思活动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质量,许多学者提出了教学反思评价标准。例如,Sparks-Langer 等提出七级教学反思水平[26]。Hatton和Smith提出了四级反思水平的划分方法[27]。本研究采用Sparks-Langer提出的七级教学反思水平评价标准。水平一:没有描述性的语言,对事件不会解释。水平二:用简单的话对教学事件进行描述。水平三:用教育学的术语给事件贴上标签。水平四:用传统的、具有个人偏好的语言对教学事件作解释。水平五:用似乎合理的教育规律或理论进行解释。水平六:作解释时考虑到各种背景因素。水平七:进行解释时考虑到了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三、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

反思活动模式的应用及实证研究

1. 同侪反思活动设计

在线实践社区的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围绕提升教师教学反思水平,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这一核心目标,综合运用多种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方法,在反思活动设计中将个人和集体反思活动融合为一体。同侪反思活动设计是在线实践社区的反思方法一体化活动设计模式的应用。它通过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营造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向平行沟通的对话机制,以课堂教学实践问题解决为导向,反思团队成员轮流作为被观察者和观察者,被观察者进行线下真实课堂教学,需要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进行行动反思,生成课堂视频案例,并课后进行行动后反思。反思团队的观察者从不同视角在线观察和分析课堂视频案例,对课堂问题诊断、分析和反思。在个人反思基础上,反思团队开展集体反思,通过分享和研讨每个成员对课堂问题的认识,帮助被观察者诊断、分析和解决课堂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同侪反思活动设计见表1。

表1说明:

①角色分工:同侪反思活动角色分为观察者、被观察者和活动主持者三种角色。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由成员轮流担任,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本着身份平等,互惠互利精神参与活动。主持人由助学者或成员担任,在活动组织、分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反思方法: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在每轮活动中都要进行个人反思活动。个人反思常常借助课堂观察方法,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选择不同的课堂观察视角和方法分析课堂,个人反思则根据所观察的课堂信息进行反思;在个人反思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教育叙事,如课堂关键事件叙事、反思日志、数字化故事、微课程等叙事方法,叙述反思过程,分享自己的反思成果。例如,被观察者借助课堂关键事件回顾行动中反思,促进行动后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集体反思需要反思团队主持人采用问题单法,围绕反思主题不断抛出系列问题,引导团队成员基于个人反思基础上进行,在试图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头脑风暴,使集体反思逐步深入。

③活动工具:在教学反思活动中助学者需要提供一些反思工具。例如,用于线下课堂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为线上课后反思提供依据的课堂观察和分析工具、确保反思质量的反思支架和反思报告模板等。

④反思活动评价方法:对于反思活动的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任务是跟踪反思过程信息,通过对个人反思日志成果、交流帖等进行内容分析,诊断活动进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反思活动。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反思活动后,对阶段性反思成果水平进行总结性评价。

2. 同侪反思活动的实证研究

基于同侪反思活动设计,我们组织广西的八个县的初中教师在在线实践社区支持平台上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同侪反思活动,共有217名教师分26个反思团队参与了这次活动,收集了教师个人反思报告、集体反思报告等数据。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这次反思活动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见表2。

(2)数据分析与讨论

{1}同侪反思活动中团队成员个人反思水平与团队集体反思水平关系的分析

本研究参照Sparks-Langer 等提出七级教学反思水平作为反思报告的评价标准,对26个反思团队的217名教师在同侪反思活动中生成的个人反思报告和集体反思报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团队成员个人平均反思水平与团队集体反思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

表3 同侪反思活动中团队成员个人平均反思水平

与集体反思水平关系的回归分析

从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看,调整后的相关系数R2为0.596,说明方程中自变量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59.6%。检验整个模型回归效果的F统计量为37.852,F值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说明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显著,回归方程有意义。通过t检验的分析结果还表明,团队个人平均反思水平对团队集体反思水平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团队成员个人平均反思水平增加1个单位,团队集体反思水平增加0.782个单位。以上都说明同侪反思活动中,团队成员个人反思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团队集体反思水平的提升。

{2}同侪反思活动对不同群体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

在持续三个月的同侪反思活动中,参与活动的教师每个月上传个人教学反思报告。本研究对教师三次上传的个人反思报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就同侪反思活动对三个教师群体(成熟教师(教龄10年以上)、胜任教师(教龄在3年到10年)和新手教师(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学反思水平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同侪反思活动对三个群体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的影响

由图3可见,三个教师群体通过同侪反思活动,教学反思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手教师提高最快,成熟教师反思水平高于其他两个群体教师。同时该图也体现出,经过同侪反思活动,在七个等级教学反思水平的衡量标准中,三个群体教师的平均反思水平接近等级4,说明三个群体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研究结论

1. 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能够促进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活动相互促进

通过对在线实践社区的同侪反思活动的数据收集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同侪反思活动中团队成员个体反思水平对团队集体反思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反过来,团队集体反思水平提升,无疑会对参与集体反思的教师个体的反思提供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教师之间交流反思过程和观点提供机会,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体反思水平。因此,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有利于个人反思活动和集体反思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2. 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能够对各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有促进作用

第12篇

一、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1. 幼儿教师的自我知识在整个实践性知识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秉持的教育信念这两类实践性知识对与教师整个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决定着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果教师认同自己的角色,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更为积极,工作完成后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同处于较低的水平,那么在工作中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因素,对工作完成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教师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和其他方面的知识。教师的信念并非来源于书本理论,而往往是与某件事件相联系的,是来自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冲抽象出来的,而且这些理念支配着教师很多的教育教学行为。

所以,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和秉持的教育信念在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结构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制约着其他方面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2. 幼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征,这是由于一方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其自身经历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也与其个人特质形影相随。

其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教育和生活经历以及运用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言自明,值得讨论的是教师的个人特质。所谓的个人特质,是教师人格当中稳定的心理因素,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基于不同的人格特质,不同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人色彩。个人特质在这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特征,还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当中这升华成为了教师还寻求自我发展的一种渴望及诉求。所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已经超越了某种知识结构或者能力结构,而是结合了教师个人特质因素,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特征体现出来的。经过对个案老师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处处闪耀着其自身的个人色彩。在这些个人色彩的映照下,教师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并指导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3. 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内部的不同类型知识之间有所交叉。很难断定实践性知识的案例到底体现了教师的哪一类知识,比如在关于教师的保育知识中,往往渗透出教师的教育信念等。尤其前面结论也提到的,教师的个人知识在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性知识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教师的个人知识相对于其他类别来说是更上位的类型,不能因为它的存在就对下面的各种不做划分。

这一方面和教师的表达习惯有关,有的教师比较喜欢把自己思维的过程包括反思的内容表达出来,有的教师则不太喜欢表达,这样表达较多的信息也会更丰富,交叉的也会更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会有相互交叉的情况并以整体的形式体现。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教师在描述自己的行为之后会再次强调一下自己的某些教育观念,声明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有一定上位的教育观念来支撑的。

4. 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在的因素包括:同事的因素、幼儿园情境因素、家长因素;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背景因素、个人的教学反思因素。

(1)外在因素:

①同事方面。同事间建立支持性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能促进彼此间的实践性知识共同发展;如同事间合作关系不良则会产生阻力,不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这样也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谷瑞勉把这种同事的支持和合作称为“支持系统”。比如,班主任对配班老师的肯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这表明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支持系统,在工作上减轻了很多压力和困扰,形成了诸如“有一个好配班,工作会很轻松”的实践性知识。

②以园长为代表的幼儿园园所情境方面。园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处境,园长为教师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为教师提供多少发展支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作为新手入职之时,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至于实践性知识,更是无从谈起。园长考虑到教室缺乏以上过程,为其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并予以指导,帮助教师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获取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使得自己能够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适应和开展。

③家长方面。在教育教学的实施中,教师非常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认为家庭教育如果能和幼儿园的教学保持步调一致,那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效果就会很好,如果家长和幼儿园步调不一致或者相悖离,那么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基于这些观点,教师会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在课程决策上,虽然教师对课程选择和设计拥有很大程度的决定权,但是家长的意见被作为影响教学重要的因素为教师所考量。

(2)内在因素:

①个人生活背景。教师的个人生活背景影响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尤其是教师的自我知识方面,教师从前的经历、教师的家庭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所学专业的选择是因为“老师工作比较稳定,尤其是幼儿教师,对于女孩来说更为合适”或是“自己从小就喜欢小孩子进而喜欢这个职业”。

②教学反思。反思是幼儿教师促进自我发展成长的有效途径,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生成更多的自我意识,能够让教师去更为自己和自主寻求发展。康纳利和克兰迪宁给出了几种教师自我反思的方法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其中包括教师自我反思的方法:记日记、写传记和自传、图例以及档案分析;教师与他人合作进行反思的方法:讲故事、写信:与同行对话、教师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境中,繁多、琐碎的工作把日子一天一天的向前推进,在这个时间推进中,教师们既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计划好未来的事情,还要去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反思,要求是很高的。在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中,会用到以上多种反思方法:记日记、讲故事、与同行对话以及参与式观察,其中教师的教学笔记是老师们用得最多的反思方法。通过反思日记的记录,教师们在“回放”自己教育行为的时候,可以以一种相对更加客观的“观众”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行为,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做出促进或改进的决策。

二、反思,促进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

1. 明确反思目的、帮助教师建构实践性知识。反思对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赋之以意义。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只是粗浅的经验,很可能在下一次实践当中就被,然而经过反思,教师便获得更上位的、相对抽象化一些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经过反思筛选出来的知识是教师结合自己以前教育理论和信念的同时建构而成的,形成后既被教师所信奉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所以,要让教师有意识地促进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发展,必须要让教师明确:经验不等同于知识,反思增长知识。即,理解自己的经验不一定是经常正确的,而过分的迷信经验则可能会使教师按照惯性进行思维和处理,从而忽略理性的思考。因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推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第13篇

一、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要适应突飞猛进的新课程改革,就要在新的理念下更新教学模式,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有效途径之一。《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如今,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摆在教育面前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面对着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着诸多变化,教学反思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反思是宝贵的再教资源

教学反思是为了再教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每节课下来,我们都会有感触,坐下来静心反思,在本节课的教案后面附上一段,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就需要我们重新修改进行再教设计,力求做到完美。例如:我在教《陋室铭》这篇课文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以新颖的导入方式调动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分层次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4)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在授课中,自认为效果还不错。然而课后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才觉得在第四个环节疏通文义上,虽然改变了以往串讲为主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质疑,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相互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但可惜的是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不同于现代文。如果学生连文意还没弄懂,那么怎么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呢?可是,我因害怕设计内容完成不了,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致使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意,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地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因此,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与败,研究产生失败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这就是很好的再教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宝贵的资源,是宝贵的资料。

三、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手段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就会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重视反思。当新课程改革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一线教师在默默实践着,努力思考着,新的理念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断碰撞,新的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断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及教学相长的实践规律。而如何在这种变化的错杂境遇中完成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问题,而教学反思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反思应成为教师常规的教学环节,对于教师来说,一个个课堂的系列教学,想要做到尽善尽美,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难度,教学成为一种挑战,不仅是对教学活动本身,更是对个人自身业务水平的挑战。反思不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个人通过反思自我完善的一个途径。倘若存在问题,虽然不能立刻解决,但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思、审视,并从中总结经验。换句话说,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教师要敢于自我怀疑、自我突破,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将自己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能因为过程的艰辛而寝食难安,甚至夜不能寐,但是最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为个人教学觅得一块沃土,再多挫折也无妨。而正是因为教学反思具有他人无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有可能形成个人特色独具的教学模式。多进行个人教育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阴暗的屋子里开了一个天窗,透过它你可以看到明媚和煦的阳光。因此,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学会反思,养成善反思、勤反思、乐反思的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生动的教育理念,改进个人教学行为,使得师生关系日渐变得融洽、和谐,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教师的个人水平日渐得到提高,课堂就会日益变得灵动。教师的成长进步正是在这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随之得到提高。

四、教学反思是一个长期思考的问题

第14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反思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是,一些教师不知反思什么,不知如何反思,无法下手,

影响了反思的深度。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反思要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教学反思离不开具体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原生态”教学事实,是在特定时空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细节。这些场景和细节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还可以直接来自于实际的课堂观察或课堂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所保存下来的教学记录,或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学实录。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当主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教学情境。

二、反思要选好恰当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多个要素在特定条件下整合而成的连续性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先后的顺序,我们反思时不可能从课的开始持续到课的结束,也不可能反思到课堂的方方面面。为此,只有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从教学活动的局部入手,

以“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逐步深入。

“切入点”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段落环节,如准备活动、提高技能阶段等;也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方面,如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技能展示等;可以是预设与生成、目标与效果、老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思考;也可以是教学中令人佩服的“随机应变”;也可以是给人留下遗憾的“败笔”等等。选取“切入点”的过程,是对教学事实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反思主题的提炼过程。

三、反思需要教师的知识基础

事实上,实践中的教师基于新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个人对教育事件的反思,已日渐成为生产知识的主体。“教育生活以知识为基础,教师以拥有知识为前提;教师与其他知识丰富者相区别之处,在于教师具有自己的实践知识”。教师知识已成为教师职业构成的基本元素,且理性表达了他们的教育生活:

1 教师知识包含教师个人的教学目的。教师作为一个育人育己的职业,在对自身知识管理与构建的过程中,教学目的通常融入到他们个人的知识结构之中。

2 教师知识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教师必须在个人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创造性的回答,以彰显职业的创造性和复杂性。

3 教师知识凸显教师对自身知识的管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才,现代教育更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能适应现实与未来需要的知识与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实践经验、在注重动态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反思。

四、反思需要教师的实践知识

教师实践知识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教学反思的视角,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类:

1 如何理解教育的知识。“知识’是一种行动的工具,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好”教育的标准又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诠释上述问题时往往通过自身的实践知识,并且以个人的教育信念表现出来。

2 认识自我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以及在对自我认识进行调节时体现出来的知识。在教学中认识自我的过程,主要体现为教师运用“自我”进行教学,了解自己知识结构的特点和教学风格,善于扬长避短,适度发展,并能从错误中获取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 与学生相处的知识。在教学中,诸如教师关注学生、恰当地回应学生的质疑等,必须以实践知识来表现。同时,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也会努力表达与人相处时的一些实践知识。比如,对待学生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尊重他人等。

4 教学机趣。教学机趣是教师教学机智、机敏与个人天趣、风趣的结合,它不是一种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认识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感觉或无意识的行为。而是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机趣本身是富有创造性的实践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与教学情境达成的一种默契,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生成实践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帮助教师有效克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个人知识。

5 理解理论知识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如比喻和类推),对所教科目及其目标的了解和理解,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安排,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对特殊案例的处理,选择学生评估的标准和手段等。”

第15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集体反思

一、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二、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三、集体反思的意义1.认识和改变自己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有时候大家不能理解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种不一样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反思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集体反思的局限分析

1.对学习的理念方法认知不够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2.难以超脱自我意识

摆脱不了自我意识的束缚,想法和行动经常还是笼罩在“自我意识”的阴影下。本来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还是跳不出“我”这个怪圈,自我潜意识的影响太深了。难以进行自我主观判断,无法理认清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包括客观事实的人和客观事实的事,大部分人在集体反思学习时仍然夹杂个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集体反思学习严重障碍。

3.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够

现代社会充满了信任危机,不信任的社会文化使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伪装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轻易表露真实的自我。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和固步自封,每个人心理上习惯于设防,如何克服组织防卫心理,也是组织学的研究重点,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足会限制每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从而影响集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