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法规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差别比较 启示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应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追求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FASB、IASC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规范差别的比较及启示
1.逻辑体系结构的比较
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分级体系,它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为完整的理论概括。整个质量特征体系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二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将“可比性”作为次级质量特征,将“可理解性”设为用户(决策者)和针对决策的各种信息质量特征的桥梁。然后,进一步将相关性分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分为可核性、中立性和真实性。相比之下,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一系列平行的条款所构成,各部分没有相互联系、彼此孤立、缺乏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架。
2.构成内容的比较
①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没有可核性、中立性、成本和效益等内容。美国将可核性和中立性作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
②我国明确提出稳健性原则,而美国未将其单列为一项质量特征。FASB认为,一贯的低估资产、高估负债不能持久,本期的低估必然导致未来盈余的高估。此外,对保守性的不当使用,势必损害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所以FASB着重讨论了保守性与“决策有用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防止保守性的滥用。
③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质量特征,而美国没有这一特征,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缺陷。因为只有经济活动的实质才是决策的要素,形式不过是经济业务的面纱而已。
在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一直是FASB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清晰列示。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也专门列出,并花费较大篇幅对质量特征的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阐述。而在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没有单独列示,只是将其列入会计原则之中,它与其他若干项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共同构成了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指导会计核算工作。
3.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权衡的比较及其启示
美国及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规定了不同的约束条件,但其中成本效益条件却作为二者基本上都有的约束条件存在着。由于各个质量特征之间可能会有所冲突,无法兼顾,这就需要提供一个衡量标准,以在质量特征间无法统一时提供参照。成本效益原则就成为了进行这一取舍的约束因素。而在我国却缺乏成本效益这一约束条件。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究竟如何取舍的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如果不确定一个衡量标准,就很难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做出适当的选择。所以,我国应当根据具体国情,构建起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标准。
三、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结构。我国的会计质量特征之间缺乏明确的主次逻辑关系。可以认为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等构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这些要求从内容看虽然全面,但实则内部逻辑关系混乱,各个会计信息特征之间并列彼此孤立的平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所以应借鉴FASB或IASC,建立一个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会计信息最高质量特征,其他相关因素作为次要质量特征或内涵限定和约束条件应适应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趋势。
2.FASB认为对保守性的不当使用,势必损害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由此,我国也应当加强监管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过度遵循稳健性原则而导致的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损害,以免给用户造成更大损失。
3.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将其作用方向主要定位于规范会计实务处理上,没有体现出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信息使用的指导意义。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把握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是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因而,应当考虑在我国建立起自己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把质量特征加以具体阐释,真正发挥其落实会计目标、指导会计工作及启示准则制定的作用。
4.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操作性。在我国,尽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有关,但是,由于缺乏会计程序和方法选择的具体标准,使其可操作性差,所以当前应尽快出台关于会计程序和方法标准的制定政策,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逐步健全,投资者素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将发生变化,由此引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也将随之改变。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会计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晰会计法律责任等方面有了历史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加强、会计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以及新兴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现行的会计法规渐显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和思考如何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会计法规体系,理顺《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这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_个重要课题。它对进一步发挥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在打击会计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本评价
从整体上看,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都有涉及。在会计核算方面,已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整套会计法规体系;在会计监督方面也形成了以《会计法》、《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统帅,包括各种行政法规在内的共同指导会计监督和审计执业的法规体系;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不断完善。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会计准则绝大部分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也远远不能够满足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从预算会计体系上看,虽然在1997年已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处于基本准则的地位),但政府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因此,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角度看,客观上要求加紧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准则、总预算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预算会计准则的制定。
3.从我国会计法规的规范程序上看,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行,财政部与证监会都出台法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等。
4.会计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存在协调问题,如修订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的会计行为的惩罚力度,而对这些会计违法行为的惩罚则有赖于《民法》、《刑法》等法规内容的配套与完善。
三、从《会计法》修订看会计立法与相关经济因素的关系
1.历史表明,会计立法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1985年的《会计法》强调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保护公共财产;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强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上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放在首位。
2.会计立法要与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相适应。1985年《会计法》的适用范围除了社会团体外,全部为国家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经济形式不断涌现,因而1993年修订时在适用范围上加入了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日益占主导地位,因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适用范围上特别增加了“公司组织”这一特定主体。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其存在的环境即法人制度相适应,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法人责任主体相一致。
4.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重大关系。
5.会计监督体系要与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
6.健全会计法规体系是“法制经济”对会计行为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中的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问题
1.明确我国会计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我国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国家立法更加适应发展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值目标和需求。
2.创立实现会计法治化的基本条件。会计法治的目标是要实现会计法律运转机制的现代化,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社会状态。在会计领域内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和协调会计事务,使国家在宏观上管理和监督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实现会计法治化应当具备四个前提条件:①要有较为完备、严密、统一的会计法律体系;②要有完善的会计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③要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④要有普遍有效的会计法律规则。
会计法治化的实现要从会计法规的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三方面着手。要在实践中遵循会计法律至上、会计法律统一,会计法治国际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确立会计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保证经济行为有序化。
五、如何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会计法规体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诸如改变重视行政及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轻视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的现象,完善对虚假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对虚假会计信息行为是因故意还是过失造成做出具体的处理规定等,特别是对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会计法律责任分担问题要做出详细规定。二是要正视和处理好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如司法部门应完善对会计违法行为执法的具体司法解释,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和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理办法,要处理好《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在制定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方面要加强与税法规定的协调。同时,要注意解决好会计改革的科学性与现实性问题,坚决不能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
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确立我国的会计立法模式要综合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的需求。在制定会计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和税法等法律要求,并与这些法律协调一致,更好地满足各利益集团的要求。
2.要坚持《会计法》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地位。制定单独的《会计法》并将其置于整个会计法规体系的母法地位,有利于综合考虑各利益集团的要求。从我国修订的《会计法》来看,其立法宗旨就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表现为真实、可靠、相关和及时,因此,按照这一宗旨所建立的会计法规体系,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和政府等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制定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还要从满足国际投资者等的需要来考虑。
1999年修订的《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会计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晰会计责任等方面有了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由于市场条件下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加强、会计处理技术飞速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以及新兴工具的不断涌现,现行的会计法规渐显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和思考如何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促进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会计法规体系,理顺《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这是当前会计研究的_个重要课题。它对进一步发挥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在打击会计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本评价
从整体上看,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都有涉及。在会计核算方面,已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整套会计法规体系;在会计监督方面也形成了以《会计法》、《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统帅,包括各种行政法规在内的共同指导会计监督和审计执业的法规体系;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暂行规定》等。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既体现了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仍需不断完善。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一些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会计准则绝大部分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也远远不能够满足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从预算会计体系上看,虽然在1997年已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处于基本准则的地位),但政府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因此,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角度看,客观上要求加紧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准则、总预算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预算会计准则的制定。
3.从我国会计法规的规范程序上看,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行,财政部与证监会都出台法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等。
4.会计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存在协调问题,如修订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的会计行为的惩罚力度,而对这些会计违法行为的惩罚则有赖于《民法》、《刑法》等法规内容的配套与完善。
三、从《会计法》修订看会计立法与相关经济因素的关系
1.历史表明,会计立法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1985年的《会计法》强调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保护公共财产;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强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上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放在首位。
2.会计立法要与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相适应。1985年《会计法》的适用范围除了社会团体外,全部为国家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经济形式不断涌现,因而1993年修订时在适用范围上加入了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日益占主导地位,因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适用范围上特别增加了“公司组织”这一特定主体。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其存在的环境即法人制度相适应,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法人责任主体相一致。
4.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重大关系。
5.会计监督体系要与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
6.健全会计法规体系是“法制经济”对会计行为的要求。
四、市场中的法制与会计法治
1.明确我国会计法规在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法制是我国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我国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步入社会的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国家立法更加适应发展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值目标和需求。
2.创立实现会计法治化的基本条件。会计法治的目标是要实现会计法律运转机制的现代化,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社会状态。在会计领域内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和协调会计事务,使国家在宏观上管理和监督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实现会计法治化应当具备四个前提条件:①要有较为完备、严密、统一的会计法律体系;②要有完善的会计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③要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④要有普遍有效的会计法律规则。
会计法治化的实现要从会计法规的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三方面着手。要在实践中遵循会计法律至上、会计法律统一,会计法治国际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确立会计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保证经济行为有序化。
五、如何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会计法规体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诸如改变重视行政及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轻视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的现象,完善对虚假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对虚假会计信息行为是因故意还是过失造成做出具体的处理规定等,特别是对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会计法律责任分担问题要做出详细规定。二是要正视和处理好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如司法部门应完善对会计违法行为执法的具体司法解释,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和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理办法,要处理好《会计制度》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在制定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方面要加强与税法规定的协调。同时,要注意解决好会计改革的性与现实性问题,坚决不能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
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确立我国的会计立法模式要综合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的需求。在制定会计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和税法等法律要求,并与这些法律协调一致,更好地满足各利益集团的要求。
2.要坚持《会计法》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地位。制定单独的《会计法》并将其置于整个会计法规体系的母法地位,有利于综合考虑各利益集团的要求。从我国修订的《会计法》来看,其立法宗旨就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表现为真实、可靠、相关和及时,因此,按照这一宗旨所建立的会计法规体系,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和政府等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制定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还要从满足国际投资者等的需要来考虑。
(一)会计原则方面的法规 日本的会计原则最初是由日本经济安定本部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策调查会”,参照美国S.H.M会计原则(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1938)拟定,于1949年7月9日,它由一般原则、损益表原则与资产负债表原则构成。从其性质或内容来看,相当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后经犬藏省(现财务省)企业审议会4次修改,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会计规范作用。合并报表原则及其注释是为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和使社会投资者了解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主要说明合并财务报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操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标准及其注释是为了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规范企业外币交易的核算,对外币交易、国外分店会计报表项目和在国外子公司等会计报表项目进行规定。成本计算标准则是为规范企业的成本计算,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主要规定成本计算的目标与一般原则、实际成本的计算、标准成本的计算、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五个方面。
(二)商法方面的会计法规 商法上的会计规制由适用于一般商人的会计规定和适用于股份公司的会计规定所组成。这里的商人是指“以自己名义以从事商业行为为业的人”,既包括作为个人的商人,又包括作为法人的公司。商法中会计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总则中关于商业账簿的规定和对股份公司特别的会计规定两大部分。前者适用于所有商人的一般规定,后者则是对股份公司的特别的会计规定。日本的商法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主要通过设置各种规定保证公司财产的维持来体现。如其所涉及的会计规则注重资产计量,而非损益计量;规定了负债的范围及其计量基准;对净资产中应该维持的资本做了严格的规定,禁止将该部分资产作为股利或奖金进行分配;并规定了可分配利润的限额,且这一规定在股份公司会计规定中占有核心地位。此外,商法方面的会计法规还包括《有关股份公司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附属明细表规则》,这一规则主要是对商法规定的股份公司的会计报表作出的具体规定。
(三)证券交易方面的会计法规 日本的证券交易法是参照美国1933年公布的证券法和1934年公布的证券交易法制定的,规定了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流通有价证券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等的行为规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同商法不同,证券交易法侧重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由于在证券交易中发行证券的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避免使投资者因不公正的交易而蒙受损失,证券交易法要求公司明确“充分而且恰当”地公开披露信息,由此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体的要求是公司发行有价证券或其有价证券上市流通时,必须分别提出有价证券申报书和有价证券报告书,申请书和报告书必须附有公司的财务表表,且必须附有公认会计士或审计法人出具的审计证明。同时,为了使证券交易法得到彻底的贯彻和加强其操作性,日本大藏省对财务报表规则,合并财务报表规则,期中财务报表规则等具体内容都做出了规定。
(四)税法方面的会计规定 在税法中涉及到很多会计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并不直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因而税法是以间接的方式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这些规定主要体现在法人税法中,其最大的特征是“确定决算准则”。确定决算准则是指在确定决算的基础上加减税法特有的调整项目来计算应税所得。这里的“确定决算”就是在股东大会上报告的或经股东大会承认的利润表上记载的本期利润额。“税法特有的调整项目”是指对于费用和损失,税法并不是如数计入计税费用予以从收入中扣除,而是设置了一定的限额,要对超过限额的部分进行调整,如折旧费、递延资产的摊销、准备金的提取等。
(五)会计职业方面的法规 会计职业方面的法规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士法,它是为了保证企业法人提供合理公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配合证券交易法及商法的实施,保护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利益而制定的。该法律具体规定了公认会计士考试制度、注册登记制度、公认会计士的义务与责任、公认会计士协会的行业管理制度等,是公认会计士进行业务的法律规范。
二、日本会计法规体系的特点
(一)三种会计体系的构建 在三法会计中,以商法为核心,证券交易法和法人税法进行补充商法、证券交易法、法人税法的制定、颁布部门不同,由此形成了目的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内容揭示重点不同的三种会计体系。在这三个法律中,商法处于核心地位。证券交易法在会计计量、披露和报表编制方面,比商法的规定更广泛、更具体,对其起补充作用。虽然按证券交易法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格式、术语及具体揭示内容等方面与按商法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差别,但在资产的内容及金额、损益和股东权益等方面的关键数据必须相一致。法人税法中规定,在计算企业纳税所得时,要以股东大会承认的利润表上记载的本期利润额为基准,这说明税法中的一些规定也受到商法的制约,并从国家征税的方面对商法进行补充。
(二)“单一性原则”与三法会计相协调 “单一性原则”是企业会计原则中一般原则之一,是日本特有的会计原则。它是指“为了向股东大会提交财务报表,为了企业信用和纳税等目的,在编制不同形式的财务报表时,其内容要根据可以信赖的会计记录编制,不能为了企业策略上的考虑而歪曲事实,要真实地披露”。根据商法证券交易法法人税法的规定,企业要提供不同格式的会计报表,由于报告的目的不同,各自的报告形式可以有差别。因为不论是按商法编制的财务报表还是按证券交易法编制的财务报表,都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所以其实质内容必须相同,如资产的内容及金额,当期的净利润等关键数据必须完全一样。
(三)日本会计准则由民间制定,政府裁决 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日本会计制定模式首先进行了“国际化”一与民间模式全面接轨。在2001年7月,成立了日本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undation,FASF)和财务会计理事会(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of Japan,ASBJ),这两个机构都是民间机构,由包括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在内的十个具有代表性并对日本工商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组织组成,具体负责今后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指南。而原大藏省分解而来的金融厅则对其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最后裁决权。在日本,虽然制定模式转变为民间模式,但其政府的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削弱。金融厅是民间制定机构的领导部门,负责对会计准则进行裁决,不经过金融厅的批准,会计准则是不能生效的。
三、日本会计模式的特点
(一)日本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是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战略。日本企业把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发视为企业活动的中心。在他们看来,研究开发部门设计新产品,营销部门出售产品,制造
部门生产产品,都是为了满足销售的需求。二是采用综合成本管理方法。日本企业的综合成本管理,是以成本降低活动和成本控制活动为“两轮”而展开的。在日本企业中,成本降低的典型方法有成本企划、看板方式、价值分析等,其中以成本企划最具代表性。日本企业打破欧美企业先设计产品再计算成本的做法,将筹划成本的立足点从生产现场上溯到设计阶段,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是实施事业部制会计。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企业集团,在各企业集团内又按产品或市场区分为各种利润责任管理单位,即事业部。事业部制会计主要包括: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是指企业集团的资金计划和资金筹描权统一在总公司,各事业部需从总公司借入资金来维持使用资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是在各事业部内设置资本金,用以事业部的运营。通过区分资本金、短期借款、利润分配后的留存收益,来明确对资本的责任,并增强事业部的独立自主、责任经营的思想。
(二)日本成本会计模式的特点 一是日本企业在管理中非常重视成本管理问题。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工商业迅速崛起,使得包括很多美国公司在内的世界知名公司学习其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适时制”制造系统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零存货”制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适时制的采用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进而还会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适时制”和“零存货”可以发现许多隐藏的管理上和经营上的问题。二是日本重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日本企业一直重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管理中日本企业都普遍采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做法,让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反映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管理思想贯穿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促使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日常生产中,职工会真正视浪费为罪恶,使成本的控制和节约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我国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职工已经习惯了计划和命令,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因此,要改变我国企业的领导模式,不能采用权利主义的命令式管理,而应实行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模式。
四、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以政府利益为主,企业利益为辅的会计法规体系 通过制定会计法规要求会计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满足宏观调控需要,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体现在会计模式上,就需要将代表公有制的政府利益放在会计模式导向的首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利益维护和发展是政府长远利益的坚实基础,也是债权人利益和投资人利益的有效保证。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已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国家的政策法规却未能跟上,且在执行中存在严重的脱节和错位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利益,也使得一些股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犯。这说明制定相应的会计法规体现企业利益导向已十分必要。在日本,“会计准则和法律最终应该从整体上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具体表现为会计业务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计划的综合政策等,体现了日本会计模式的国家宏观利益导向。同时,日本的商法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证券交易法侧重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些都需要通过保护企业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发展,债权人、投资者以及其他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日本的会计法规也体现了企业利益导向。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会计法规来体现会计模式的“政府利益为主、企业利益为辅”的双重导向,从而达到保护不同主体利益的目的。
关键词:房地产;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会计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用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使用会计实践获取反映了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状况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的获取在客观上违背了可靠性原则,不能够准确反映出会计主体真正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如果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以客观、如实地去反映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的状况,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也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亟待解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多,在宏观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微观上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房地产行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差和房地产行业业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监督机制不健全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总的来说,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高。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要经过会计人员对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发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错误。近年来,会计制度变化特别大,新增的内容很多,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计量处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按会计法核算,迎合上级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账、受理假凭证和编制假报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会计法律体系
关键词:房地产;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会计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用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使用会计实践获取反映了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状况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的获取在客观上违背了可靠性原则,不能够准确反映出会计主体真正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如果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以客观、如实地去反映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的状况,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也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亟待解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多,在宏观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微观上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房地产行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差和房地产行业业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监督机制不健全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总的来说,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高。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要经过会计人员对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发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错误。近年来,会计制度变化特别大,新增的内容很多,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计量处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按会计法核算,迎合上级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账、受理假凭证和编制假报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会计法律体系
造成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监管不力、我国会计制度自身缺陷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存在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等等因素。
1.失范的政府行为。政府在控制、调节建筑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应当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就是应当采用间接的方式,但是现阶段普遍存在政府管理建筑企业的错位机制,有些政府不是对建筑企业进行直接的管理,就是对建筑企业的经营生产指指点点。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的国有建筑企业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体制,其使用的多是行政考核,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缴利税的多少方面,导致了建筑企业经营者在效益差时造利润,在效益好时“打埋伏”。这些行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会计法制的建设与发展。
2.不健全的内外监督机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内外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就建筑企业的内部而言,有的建筑企业至今未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就算成立了内部审计的机构通常也无法根据审计准则与会计法规全方位的监督建筑企业的经济活动。就建筑企业的外部情况而言,系统、严密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不正风气影响严重,加上工商、审计、税收及财政等行政部门缺乏强大的执法力度,这都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建筑企业会计从业者素质仍需提高。这里所说的会计从业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受业务素质水平的影响,有的会计从业者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无法准确的把握会计的核算规范,缺乏关于较新的财经法规及理论知识的研究,这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不仅如此,某些会计从业者的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偏低,淡薄的法制观念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的经济利益而编造、填制虚假的原始凭证,制造虚假的记账依据,这会直接的导致假账;某些会计工作人员还和单位领导串通、合谋,随意的核算利润,对经营的业绩进行人为粉饰。
4.不完善的会计法规。某些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释义与定义比较模糊,某些会计业务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标准,比方说人们可以选择会计的具体核算办法,这就增加了计算损益工作的随意程度,会计制度的功能也因此受到了限制,这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当前施行的定期报表的会计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会计报告信息的时差,这就造成了建筑企业实际情况得不到如实反映的问题,这会极大的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治理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在于加强建筑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力度,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1.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部门需要重新的进行职能定位,在政企分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建筑企业业绩评价体制的设计与建设,应增加能够反映建筑企业持续经营情况的非财务指标,加快建立一套相对完善、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将建筑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推动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从业者与相关的会计机构,他们不仅直接的参与了会计活动,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信息。一方面应当重视开展培训会计从业者的业务素质的活动,推动其会计知识的更新与完善,提升其专业水平,确保他们可以科学的处理会计业务;另外一个方面是,应定期的开展针对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始终坚持原则,做到执法严明、奉公廉洁。此外,还应当落实会计工作者的持证上岗制,只有那些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与业务水平的人才能通过考核,才会拿到会计资格证书,同时,还应落实会计管理的年检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3.推动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第一,加快建立建筑企业内部的全过程制约体制,将业务处理的责任与权限确定下来,施行重要业务的双签制,提高对资产保护、授权批准及会计记录方面的控制力度。第二,加快建设一个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的控制监督机制,成立内部专门的审计委员会,重视内部常规稽核,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做好会计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另外,建立或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责权利,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施工项目要签订“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成本、责任人等,根据责任成本完成情况,采取施工过程中奖罚和项目完工后对实际成本情况进行分析、审计后的奖罚,以此保证成本资料的及时、真实和可靠。
4.提高社会监督及政府监督的力度。尽管,在新《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社会监督及政府监督的相关内容,然而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将监督职能落到实处。我们应当协调好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及税务监督间的关系,重视开展联合检查工作,实现检查信息方面的有无互通,防止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监督效率的提高。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财政、审计、税务应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监督,政府监督应围绕会计信息质量即判断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以其合法性作为政府对会计信息监管的核心。
5.推动会计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时,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重视建设会计法制。应尽快将会计的准则与具体的实施细则确定下来,以期能够更好的规范会计工作。尤其是应明确的规定会计体系里所存在的那些人为的估计因素,坚持贯彻稳健性的原则,确保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在制定会计法规时应全面的考虑会计信息利益的相关人员给会计信息带来的主要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加大监督会计工作的强度与力度。
三、结语
摘要:会计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同时也有技巧性及技能性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就体现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上。随着我国会计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会计人员如何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则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这也是会计人员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提高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会计核算需要,运用专门的会计知识,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所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的特点,对企业会计事项的处理应采用的原则、方法及程序等方面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和选择。会计人员的这种职业判断已贯穿到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作用表现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规范会计职业判断的法规还不完善,加之会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业务素质较低,出现了利用职业判断之名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扭曲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根本目的。为了做到正确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强化社会监管力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除此之外,还具有管理职能、预测、决策职能等。会计这些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的约束。在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用来规范会计职业判断的专门法规很少,制度仍不完善,对会计职业判断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没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解释,惩罚力度甚微,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无所顾忌,我行我素,随意性强。因此,只有完善法规,落实制度,执行办法,才能使会计的主观判断尽可能的符合客观的经济活动,做到客观公允,真实可靠。通过完善会计法律法规,防止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蓄意做出错误的会计判断,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对借职业判断之名弄虚作假和屡次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必须及时纠正和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加快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要充实有关会计职业判断方面的规范内容,加大惩治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会计职业判断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管体系。加强全方位的会计监管体系是开展会计职业判断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社会监管体系包括会计事务所代表广大投资者进行的民间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实施的政府监督,以及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要逐步建立起“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管为主导、舆论参与为辅助”的三位为一体的社会监管体系,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在这个社会监管体系中,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间独立的中介机构,凭借其独立的身份和地位,是保障会计职业判断规范进行的重要力量。政府监督也是外部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与注册会计师的民间监督以及单位内部监督相结合,从而一起构成我国会计监督的基本框架。在一定条件下,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能够发挥其他监督机制难以起到的作用。强化社会监管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在会计实践中逐步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的任意性,真实、客观的进行会计选择,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及有效性。
二、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金融学、审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税法学等相关知识。现代会计知识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许多企业参与到国际投资和国际筹资活动中,会计人员面临许多新的工作问题。会计人员必须尽快更新老化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用掌握的新知识来接受新事物、承担新任务。尤其是要参加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以使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工作对职业判断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类院校会计教学的模式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一般教育,而忽视和缺乏对会计职业判断方面知识的传授教育。所以,作为会计管理部门,要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进行实战演练,以提高其职业判断技能。在培训中,不仅要讲解会计职业判断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传授会计职业判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要多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通过这类的会计培训,能够改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拓宽会计人员的视野,培养会计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会计职业判断的规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技巧及能力。
三、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意识,积极开展会计职业判断活动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新时期,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因为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会计界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中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会计职业道德也陷入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因此,国家、社会和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也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业务水平,做一个勤勉、尽责、合格的会计人员。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如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种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完全是形式,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二)违背准则、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共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当单位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健全的法治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起到保证和促进的效用。当新《会计法》公布实施以来,为了保证《会计法》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除了原有的法律法规以外,还应该建立更加健全的会计法规。最近几年来,为了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中国会计法规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相继国家对会计法规、制度等实施了一系列的核算制度。从而确保会计工作有可以依靠的法律,有可以遵循的规章制度。然而,在当代中国的规章制度建设程度下与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会计从业员工需要在不断的工作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健全。所以,会计从业人员都应该随时保持工作执行度,彻底实施《会计法》,必须要求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在我国现在这个会计制度下,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内容更加全面,操作性更强的基本会计职业素质准则。所以,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检查和监督就变得非常的重要了,但是我们就必须要加强管理机构跟社会舆论。财务工作的外部监督机构如税务机关、审计机关等执法部门要进一步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工具,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会计的品行,谴责少数会计的不道德的行为。力争在全国营造出一种以“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光荣、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可耻”浓厚氛围,使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三)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各单位和会计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继续教育和培训列入其业务考核的内容,促使会计人员努力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诚信乃会计之本。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会计事业的生命线。会计人员只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会计人员的心中,中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
目前,会计监督方面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优化监督体系的内外环境,包括法制环境的优化,企业制度环境的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的优化和会计技术环境的优化;其次,建立协调有序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现代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作。
一、优化外部环境
我国新《会计法》颁布和实施以来,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这对于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现象仍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使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受到冲击,因此,健全和完善这一会计法规体系,无疑成为当前会计监督体系法制环境优化的头等大事。
首先,要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同时,要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不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要按法定程序予以废止:部分相抵触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订。
其次,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修订后的《会计法》设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具体操作应与相关法律紧密衔接。如按照《会计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对照《刑法》,对会计犯罪行为的规定很少,应加大对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处罚力度。
再次,规范《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我国目前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行,由于会计制度比《会计法》的规定更具体详细,《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较为原则抽象,会计制度成为会计操作和会计监督的标准,这样不利于全面贯彻《会计法》。今后对会计制度应逐渐弱化,将有关会计确认计量问题转移到会计准则中,有关纳税问题转移到税法中,使《会计法》成为会计管理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法律,使会计准则成为会计操作的根本性技术标准。
二、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纠正和杜绝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二是要理顺行政执法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尽量建立公开,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决定、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等行为。三是要坚持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实施行政执法的行为主体必须合法,行政执法行为的内容必须合法,行政执法的对象必须合法,行政执法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四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政治,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实际执法能力。五是建立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确保其合法,适当及有效。
三、优化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形式,是由企业制度决定的,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决定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进而又决定着会计人员提供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重新组合了产权组织和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目标及会计信息质量。
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企业制度环境优化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证。所有者因为其拥有财产的终极所有权,而拥有会计监督的最终权利,也因此而具有行使会计监督的动机。经营者履行受所有者之托,享用经营权,同时要承担一种受托责任。责、权、利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效率,协调运行,相互制衡。在这种制度结构下,会计通过预测,计划审核、核算、检查、分析、执行等手段,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效,合理的会计监督体系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树立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就是要培养会计执业者的独立、客观,公正的精神境界。对于来自各方面的不正当干涉,会计人员要有勇气抵制,始终站在公众利益的角度,以法律为行动准则,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公允。
1 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规范》中有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规定,按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实现会计人员遵纪守法,逐步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和荣誉感。
2 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会计秩序。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明确规定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严厉打击职务违规行为;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明确规定各岗位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3 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会计监督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计工作的目的本身,蕴含着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所以应将会计工作的目的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将社会性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道德观,尤其应“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进而通过其职能作用达到监督约束目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工作重点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职能。针对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经济活动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强化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国家相关监管工作的进行。事业单位会计行政法规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编制会计核算制度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的差异,造成了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难度的增加。针对这一现状,现代事业单位应以《会计法》为基础,针对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等完善跨级制度,并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重点的明确、有效的执行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目标,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及财务监管工作的开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分析
科学掌握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工作现状进行对策制定,并通过强化会计工作重点实现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受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特征影响、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影响,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首先,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特征使得全额拨款及差额拨款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存在差异、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其次,会计基础工作不踏实、会计基础信息及凭证真实性管理不严、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编制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等都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从管理制度、基础工作强化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会计工作的强化。
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重点的分析
(一)针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特征完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
在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及基础工作执行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基础,以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内容为中心,对会计工作管理体系以及会计岗位工作职责进行分析与完善。通过针对性的分析,了解现行会计工作职责及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内容为中心的分析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以此为基础指导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促进会计工作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还应对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分析以往会计工作内容及工作质量,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针对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及差额拨款会计工作内容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会计职责进行明确,实现科学的、适用的会计管理体制体系。
(二)踏实会计基础,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会计工作基础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财务管理及概预算执行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会计基础工作还对内部审计、年度预算编制等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事业单位审计与预算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及管理中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制度做好现金收付的核算工作,根据企业管理制度做好银行存款的收付核算,同时认真登记日帐并做好相关凭证的整理与管理,做到日清月结,为财务月底核算与统计等工作奠定基础。在现金及证券的保管中应严禁“白条”入账、挪用现金等情况的发生,实现账款相符的管理目标,通过一系列工作保障资金收支与记录工作质量,并针对结算往来以及工资核算、收支监管等职能的有效执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会计法规的学习与关注
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基础上还应关注国家会计法规政策的动向,根据会计法规要求及时进行相关工作的执行。例如,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进行相关计算方法的运用以及相关改进工作等。为了满足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需求,会计人员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总结会计法规及单位制度。将会计工作内容以及管理法规制度等落实到工作的实处,保障会计工作质量,保护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关系到事业单位概预算的执行、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应根据事业单位资金类型以及经济活动内容确定会计工作的重点,以会计基础工作为核心、有针对性的强化会计工作重点,实现会计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一、目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
所谓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指会计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会计人员职责、人事管理与会计运行机制的总称。[1]我国目前运行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在社会主义成立初期建立的,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复杂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格局的变化要求,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有[2]:1、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不到位,会计监督职能弱化,致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效益好的企业为了避税,在会计报表上通过虚增支出,少列收入,隐瞒利润,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效益不好的企业为了吸引投资也会进行会计信息造假,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企业会计监督体制有缺陷,各种会计监督权力过小,而企业会计管理者权力比较大,过小的监督权力难以控制企业管理者。尽管会计人员发现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会计人员举报则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报复,由于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当他们在面对强权、个人利益的时候,只好对企业管理者言听计从;3、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低,缺乏责任意识,他们在会计计量时没有严格按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些会计计量的属性要求确定其金额,对不同计量单位的会计要素直接进行运算,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也没有按照基本原则,导致会计记录的编制混乱不堪,严重扰乱企业的决策。
(二)控制企业核算的会计法规不健全
会计法规是指制约财务会计实务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等的总称,它是约束会计行为的标准,又是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3]《会计法》作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法律规范,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竞争越演越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铤而走险,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阻碍了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健全会计法规不仅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改革开放的需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因而对会计的立法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从目前的会计职务犯罪等诸多问题来看,会计法规急需不断完善,如会计法中“情节严重”、“重大损失”、“打击报复”等如何衡量、如何界定、如何定罪还需进一步明确,再如《会计法》未明确规定具体执法部门,虽规定如果“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损失”要依法追究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具体由谁执行未作明确规定。另外,对会计集中核算主体的确认也存在法律漏洞,会计的集中核算之后,一些单位或单位负责人认为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主体会随着会计集中核算主体的改变而发生转移。目前我国现行会计管理法律对单位负责人、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业务经办人的责任、权利并不十分明确,还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导致一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人员对于自己在会计工作管理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界定认识不清,难以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4]
二、目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中要按照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工作,是会计人员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技能、规范的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作风和清晰的职业意识等方面。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却不高。一方面,由于会计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致,很多会计人员只熟悉自己负责的岗位工作流程,因此对其中一部分核算职能比较了解,但并不完全熟悉整个会计制度,他们有的只是经过短暂的会计培训上岗工作,有的只是通过了会计资格考试,并不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就开始从事会计工作,由于缺少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做更好地处理,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但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作风不良,对违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受金钱的诱惑甚至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利用各种造假手段少列支出、虚增利润、夸大业绩以粉饰报表,想尽办法制作虚假的会计账簿,欺骗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可见,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是导致我国目前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会计人员应当端正态度,用负责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可以减轻会计工作管理的压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为因素
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体现企业效益、拓宽融资渠道,维护企业盈利形象,在自己的经营管理期限内彰显“政绩”,指使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很多企业同时制作两本账簿,对企业投资者虚报企业经营利润、隐瞒亏损;对国家税务局则多列支出少列收入,隐瞒利润,目的就是少交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等。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胆大妄为、任意造假,甚至胁迫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当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都是由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造成。这些缺陷的存在也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为因素,现在的企业主要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由于会计人员的任免、晋级、聘用、薪酬福利等切身利益均由经营管理者决定,因此,经营管理者往往借助手中的权利,要求会计人员按自己的意图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5]审计人员也只能按经营管理者的意思行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我们知道,企业会计监督可分为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会计监督的成效取决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形成合力,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监督失效,在外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往往会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无形中为企业会计信 息造假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加大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力度,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配合与督促,如果经营管理者是始作俑者,那么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体制难以健全。
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二章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明确的规定: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因此,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才能正确发挥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职能,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只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让企业根据会计报告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改善经营战略,避免库存积压严重、资产质量下降、运营资金紧张、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的发生,提高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只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水平,切实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才能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6]另外,为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必须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状况了如指掌,必须将分散的会计信息加工成系统的信息资料,形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传递给企业经营管理者,使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行使都能得到准确信息的支持。总之,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便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财务报告对现在的经营情况做出分析,对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预测,逐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是完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需要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会计工作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会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隶属关系还没理顺及会计人员职责不清、人事管理与会计运行机制混乱等等。这将直接影响对会计工作的监管,由于会计内部监督职能弱化,外部监督又不到位,致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第37条还将“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单独予以明确,说明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特别是要积极发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主动性,加强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他们的核算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意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反映企业运作的真实面貌;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敦促他们严格按照《会计法》和《规范》的要求履行工作职责,逐渐完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方面考核,约束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领导会计工作的职权,保障会计人员的公正性,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是健全会计法规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还不尽完善,特别是会计工作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单靠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能力,仅仅依靠经营管理者遵守原则,发挥内部监督的主动性,弘扬自律精神是远远不够的。人是一个“复杂人”,很多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仅靠自我约束是不足的,需要有外在制度、法律的制约,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当前会计工作管理问题的途径。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以前,我国由于缺乏了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工作管理一片混乱,旧准则中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不相一致,会计人员无所适从,旧准则中还存在着各项基本准则之间互相不协调、前后相互矛盾的现象,使企业有了会计信息造假的借口,而新准则的出现大大弥补了旧准则的缺陷,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多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接近,为指导会计工作的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为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管理做出新贡献。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还出现了一些法律问题,如新准则的法律层级及法律效力低下,对企业规范的溯及力问题没有做更加明确的界定等,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新准则,最好能逐步提升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法律层级和法律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工作管理有法可依,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与震慑,强化他们的法律责任意识,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使加强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和健全会计法规相互促进,营造会计工作管理新局面。(作者单位:广西南宁人才智力交流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 吕红梅.谈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J].会计之友2005年第1期.
[2] 何巧巧.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2月(下).
[3]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经济基础知识[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7月.
[4] 滕颖.从会计信息失真谈加强会计工作管理[J].时代经贸,2008年9月.
【关键词】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诚信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存在信息失真、会计活动无序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因为会计监管不足所引发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得到了大家的注意,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有意的去进行改善,以至于仍然没有改变。
1、加强会计管理的意义
会计监督室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和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督促他们规范经营、合法获益。会计监督的职能弱化直接导致了其目的的偏差,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监督作用得不到体现,经济效益提不上去,对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较大的阻碍。
2、当前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制不健全
从这几年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该体系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规范,都做了较为详尽、合理的规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在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增大了经营者、会计人员与监管部门、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空间”,这使会计监管存在着很多的法律漏洞,违法会计行为所受到的法律制裁较轻;第二,会计法规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从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看,部门立法,部门分割,有关措施缺乏照应、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形式不规范,体例不统一,编号不系统,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第三,根据目前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许多法律法规出台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2内部监管不到位
内部监管工作是重点工作,因为这部分工作的失误直接导致公司的坍塌,企业的财务信息也会严重失真。内部控制的监管应该要作为企业的核心内容来抓,作为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部分单位内部控制监管工作非常的差,基本上都是表面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以至于单位的会计工作监督力度非常弱,监督职能被弱化,发挥不了监管作用,所以各种违法违规的情况出现。
2.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的会计人员只是结构组成存在问题,低学历、低业务能力的会计工作者比较多,因此将整体的水平拉低。部分会计人员并非相关专业毕业,上岗后也是边学边做,以至于虽然表面上经过一段时间能够胜任任务,可是都是一些机械式任务,因为缺乏职业素养和基础知识,不能够对经济、法律、金融等等多种学科进行融合应用,以至于会计监督效能发挥有限。
2.4社会监督不利
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在近年得到较快发展,但是执业标准、执行规范及执业环境不尽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关系,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必然会迎合委托人,满足其不合理要求,制造某些虚假的信息,致使监督不力。
3、加强会计管理的对策
3.1强化监管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与《会计法》配套的其他法律法规,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会计法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要使会计法规与相关的法律制度协调,必须把会计准则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要加大对违规行为中相关机构及个人的法律责任和查处力度,实行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追究“三管齐下”。加大企业管理层、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让仍然铤而走险的相关人员付出沉重的代价直至出局,这样才能遏制违法行为。
3.2加强企业内部监管
各单位应以《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基础管理制度。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控制和防范舞弊行为和经营风险,加大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对防范欺诈舞弊行为的防火墙作用:第一,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第二,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第三,健全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第四,建立财产清查制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第五,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内审。建立与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3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监督队伍是会计监督职能强化的主要途径。首先,必须确保会计监督队伍的组成人员齐具有相应的资格,挑选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加入会计监督队伍中;其次,提升资格认证标准,对会计监督队伍的审批要严格。这两点是保证会计监督队伍水平稳定提升的主要措施,除此之外,对于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让会计人员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意识,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还可以通过挑选带头人来带领其他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不高的会计人员,通过精英培训计划,有限培养骨干力量,由他们对其他的会计人员进行精英传递。除了注重业务技能的提升意外,法律意识和科学技术应用能力也是重要的内容,现代社会工作的融合性很强,科技性很强,因此需要注重对这方面能力的提升。还有思想道德也是必要的内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4加强社会监督力量
会计事业的发展应该要以国际化为目标,和世界会计领域进行融合,通过制度改革以及相关组织的组建来增加社会监督力量,为目前的业内环境进行净化。
关键词: 企业会计 法律体系 核算模式 国际化
一、 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及格局分析
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会计法规建设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纵向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主要是指会计法。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由《会计法》授权、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规范。横向分析来看,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二是会计监督方面的法规;三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的法规;四是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
二、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账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 (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如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账”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 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三、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二)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三)广泛推行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应以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备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
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必将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滥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来蓄意调节利润,从而造成不同会计期间的损益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既是具有代表性的、潜在危机的表现所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好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和作为人的经理之间的关系,包括董事会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监督约束经理人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则必然难以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四)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台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时应注重其内容的前瞻性
信息化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网络财务或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必将对现行的一系列会计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致使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及时出台。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增加其内容的前瞻性。当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一方面,能迅速适应配套需要的敏捷制造方式,即以“零库存”为特征的适时生产与管理系统―――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于各地的不同市场将联成一个整体,在一个超越了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的交易循环体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公允价格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后,这一切都使得会计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属性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可能,进而为提高会计信息同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提供了条件,使得现行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属性受到了挑战。
(五)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加强是确保会计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反映与计量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经济能否发展、经济增长的预期能否实现,会计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只是一个方面。而确保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并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的效能,需有两个条件:一是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在运行机制上确保结果不偏离基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加强外部监督,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上下功夫。
(六)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税法与财务制度的相互关系
1.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相互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制度应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保持一致性,即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应继续保持原有的结合会计科目的使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的做法,而不是将会计核算制度变成简单的会计科目汇总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
2.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关系。会计核算制度为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是纳税的主要依据。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减少调整事项,以便于企业纳税。但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目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将会导致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国际惯例。
3.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制度是政府为强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与企业所在的国家的所有制相关。随着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粒度的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相应的国家财务制度内容。也将作较大的调整,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所包括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将由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电视广播讲座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2001. 经济科学出版社
[3]具体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郭道扬 . 会计发展史纲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汤云为等 . 会计理论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许永斌.我国电算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的理论基础 ,会计研究 .
会计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用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使用会计实践获取反映了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状况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的获取在客观上违背了可靠性原则,不能够准确反映出会计主体真正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如果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以客观、如实地去反映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的状况,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也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亟待解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多,在宏观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微观上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房地产行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差和房地产行业业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监督机制不健全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总的来说,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高。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要经过会计人员对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发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错误。近年来,会计制度变化特别大,新增的内容很多,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计量处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按会计法核算,迎合上级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账、受理假凭证和编制假报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工作的技术性极强,有它自身的工作规律。因此,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符合会计工作反映出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家要进一步制定实施会计法规的细则和详细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为管理人员的责任提供明晰的法律依据,严肃财经类法规,切实贯彻好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整个会计法律体系。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了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加大了打击会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力度。有关部门在执法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受到法律的惩罚,力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体制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建立起强化其内部管理的会计管理体系,制定内部稽查和财
[1] [2]
务监察制度,加强对内部的控制,为真实会计信息的提供打下良好的会计基础。完善内部监督,还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明确相关责任,实行好内部监督岗位责任制,增强内部会计监督的真实有效性。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会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大力倡导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充分突显出社会审计的客观公正作用。同时,也要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监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要明确,对违反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加以惩处。财政、审计和税务机关都要依法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审计监督和财务检查。各个主管部门也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要对所属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做好指导,监督和检查其核算情况,纠正其已经查处的问题,严肃处理有问题的会计人员。
(三)提高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过硬的会计队伍
房地产行业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遵守法律和业务素质等的思想教育,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牢牢树立起会计行业的诚信信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化会计人员接受再教育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职业化的管理,完善他们的从业制度,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的从业和任职资格条件,由专门的机构定期考察。其次,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全面的工作方式,逐渐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最终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并能与国际接轨。最后,要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调动起来,将其会计职能充分发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越发重要。房地产行业会计工作只有提供可靠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为经济管理服务。人们已经意识到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治理这一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在国家、社会和房地产行业的一起努力下,才能彻底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方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雪.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审计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啜华.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约束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
、李益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杨翠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探讨[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