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1、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啊。
5、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7、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8、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9、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0、恩能够描述汽水生产的基本过程。
11、能举出生活生产中人们利用分离与混合技术的实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例如冲糖水、炒菜等。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混合后的物体还能分离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学习新课:
1、混合。
(1)师:将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防如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学生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师: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并将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6)学生进行分类。
(7)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
(8)教师小结: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9)师:我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
2、分离。
(1)师:怎样把活动1中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呢?想想办法,选择工具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或白糖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课后查找资料设计分离方案。
(6)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确定溶解于水的物质怎样分离的方法。
(7)学生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实验。
(8)汇报观察结果。
(9)讨论:夏天人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白色的东西?
(10)教师小结:像上面实验中的物体(如沙、锯末、铁粉、盐等)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3、汽水。
(1)师:气体能否像食盐那样溶解在水中,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师:打开汽水瓶盖,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5)教师讲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6)学生描述汽水的生产过程。
(三)巩固练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混合 分离
可逆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关键词:教学情境 创设 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下面是三位老师在教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5.4“我变胖了”的问题情境片段。
A老师:
师:“变”是一种本领,孙悟空之所以本领高强,原因之一就是他能72变。然而孙悟空最终败在了二郎神的手下,为什么呢?
生:二郎神能识破孙悟空的72变。
师:那二郎神是怎样识破孙悟空的72变的呢?
生:找他变不了的东西――尾巴。
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课本例题)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型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B老师: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经意地就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减肥”的广告。可我们今天不研究如何“减肥”,我们今天研究“我变胖了”。现在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先用这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胖”,变成了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同桌可以相互帮助随后思考两个问题:
(1)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的过程中,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度呢?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生:在作的过程中,圆柱的直径和高度都发生了变化,而橡皮泥的体积没变。
师: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本例题)
C老师:
借助多媒体播放“朝三暮四”的动画(学生们看完后都笑了)
师:有什么值得大家这么高兴?
生:是猴子,他们笨死了。4+3和3+4不是一样吗?
师:是呀,我们知道加法具有交换律。(接着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了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一瓶短而宽。一瓶长而窄)同学们看那个瓶子装的水多?
下面议论纷纷,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
教师拿出两个相同的量杯,让―个学生把两瓶矿泉水分别倒进两个量杯中,结果全体同学都说一样多。没有说对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不要紧张,现在还有机会证明自己,请看:(出示课本例题)
反思:
A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孙悟空72变为情境引入例题,讲解的也很清楚,但没有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B老师从当今的热门话题“减肥”入手,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化。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发现、总结以及和同桌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分数,形成关于分数的表象,会读写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纸。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猴妈妈拿着4个桃子要分给两个孩子,一个给了1个,另一个给了3个,拿一个桃子的猴子在大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怎样分?为什么?
2.现在猴妈妈只拿了1个桃子,该怎么分?如何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互动探究,认识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大家想想,半个桃子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要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略)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2.类比迁移,认识1/4。
联想:课件播放,走进生活,看到这些图片(略),你想到了几分之一?说说你是从哪张图片想到的?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初步感受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读写分数。
三、拓展应用
1.联想:五角星、巧克力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2.估计:婴儿、成人、十岁左右的儿童的头部占身体的几分之一?
3.拓展:播放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动态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练习,巩固本课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头部占人体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感到快乐吗?说出你的快乐和收获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中考中阅读题所占分值比例很大,所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成了中学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们考出好成绩,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提出
牛津英语教材具有题材广、起点高、容量大、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特点,而词汇量大是其最大的特点。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成绩的分化也往往从词汇开始;词汇学习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设有Vocabulary(词汇)。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中看似简单,所占比例也较小。所要教授的词汇基本会在前面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中出现过,很多老师通常利用20分钟就把课结束了,实际上要想上好一节词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中度过。
三、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1)本课及本单元的概括
这是8A第三单元关于外出旅行的一个单元,本单元学完后要求学生能制定出一份出行计划,能列出一些旅游景点和出行的时间、地点及活动安排。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词汇,如果就课本而学课本,这节课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这节课涉及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2)教学目标(Teaching goals)
A.认知目标:通过本堂课学习,学生应熟悉北京的名胜古迹,并能运用交通工具出行。
To learn about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Tian An Men Square;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Laoshe Tea House;the Fragrant Hills,Wangfujing Street,补充:南京的名胜和世界名胜)
To talk about the transport (by underground/ bus/bicycle/car,on foot,补充walk,take a bus,ride a bike,drive)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交流如何运用交通工具游览各地旅游景点。
C: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让学生彼此了解他们最想去的景点,增进彼此的友谊。
通过看天安门升旗仪式、颐和园的残破景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老舍茶社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香山红叶的图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Recorder
3.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Introduc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nglish names popular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Expla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ictures and words.
设计思路:静态的插图,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就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Part A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北京名胜的名词短语,所以我搜索出一些景点图片和一些相关的照片,利用多面体课件和实际操作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觉明显,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在这些照片中除了有课文中的六个景点外,我还添加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颐和园的残垣断壁,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让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国粹继而继承和发扬。通过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学。在讲到香山红叶时,我选取了一些优美的红叶图片,边放音乐边欣赏香山美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英语课并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记忆,它也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生活。
2.Part A is a problem-solving task and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of Beijing to do it.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check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设计思路: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会听会说,还要他们能读能写,所以在北京的景点教授完后,通过Part A相关的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一次测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Step 2:Finish part B
1.Revise means of transport by asking students how they go to school or work.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ransport.
设计思路:本课的语法点是乘坐交通工具,涉及动词词组和名词词组。学生们在做题目时经常会用错,我利用第二部分的句型在课文中直接改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能让学生更加直观。
Step 3:Teaching
1.Show the pictures of Nanjing.
2.Ask students how to get there.
Discussion:
Where will you visit in Nanjing and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通过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引申到我们所居住和熟知的城市――南京。通过南京的名胜古迹和一些现代化城市建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城市之美。并由此来了解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都市建设。因为学生很熟悉南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请他们谈谈如何出游,去哪里,怎么去?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
Step 4:Do a survey together
1.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world.
2.Ask students which country they want to travel and how they get there.
3.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Ask:Which country or city do you like traveling?
How do you get there?
4.Show the photos of places they have visit ,introduce their trips,interesting stories.
设计思路:从北京到南京,再联系到世界各地,让学生们世界的美丽,而不要做井底之蛙。同时结合图片介绍自己的行程,锻炼学生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对所学内容主动再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是体现他们交际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Step 5:Homework
Your friend is coming to visit you.Plan a day out for him/her.
Make a list of places of interest for your visit.
Find out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作业的布置也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再复习,听、说、读、写也能够兼顾。
四、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的一些景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在领略图片美景的同时,既能学到景点的英语表达法,又能对这些地方有一个直观的看法。对本课所提及的不同的景点也采取了不同的介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案例选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部分《营养与健康》教材,探索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习情感得到了更好的体验,所学的知识能很好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研究性教学案例的材料设计
本节教材的规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构成人体营养素的相关知识和营养的意义,懂得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要求和依据,根据人体所需营养素的需求状况,科学制订营养食谱。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创设研究情景,本课研究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其中最关键的是掌握怎样科学合理制订营养食谱。通过阅读教材发现,本章节涉及内容较多,但本知识点较浅,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内容、方法较少,教师需要给学生提示一些研究参考以利于学生把握方向。具体研究情景、研究参考如下:
情景材料:目前社会上由于饮食爱好、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校学生尤其是一些高三学生及某些家长因饮食喜好的差异、生活习惯不良、对合理营养缺乏认识等种种因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导致“大胖墩”和“豆芽菜”的数量大增,甚至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自身美观。我从网上和生活中摄取了一些镜头和图像,截取了一些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案例,加以对比剖析,并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放映出来,以此导入课题,形象而直观地让同学们了解营养过剩、营养缺乏等不合理营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危害。
问题材料:通过学习书本上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和课堂上幻灯片的影像及图片,根据情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请同学们为自己和家人制订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
具体要求为:
(1)简要说明你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依据是什么。
(2)预测你制订食谱后的饮食习惯会有什么改变。
其他材料:
(1)根据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依据,分析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爱好有些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2)根据分析确定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从日常摄取的食物中吸收合理、全面的营养素。
(3)根据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及爱好,以及每天对营养素的需求,制订出某一时间段的营养食谱。
(4)参考书查阅方向:体育运动类、医学保健类。
二、研究性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但他们长期囿于应试教育,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适当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同时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很难以个人的力量较好地完成上述研究。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小组组合共同研究的形式,便于学生互相讨论拓展思维空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高中学生个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意见、观点,以指导者的身份接受学生的提问和咨询,教师应以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教学。为更好地创造研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培养能力的机会,课中安排了类似论文答辩的“研究成果招告会”。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为自己和家人制订的合理营养食谱(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学生和教师有针对性地找缺点并提问,小组成员逐一进行答辩。
具体教学过程:
(1)对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2)观看情景材料,回忆自己和家人的饮食情况,根据材料,研究参考。
(3)学生自己组合研究小组(5~6人为宜)按材料进行研究。
(4)教师巡回各小组接受学生提问和咨询,进行适时的指导。
(5)学生根据研究写出相关材料,制订合理营养食谱。
(6)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制订的合理营养食谱(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学生和教师进行评述,小组成员逐一进行答辩。
(7)教师归纳点评,对本课进行总结性发言,评出最佳食谱。
(8)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为父母亲制订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
三、研究性教学案例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生体育健康的思想。本案例将“营养与健康”收入到课堂,进行了营养相关知识的教学,变平时的灌输式教学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讨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体育理论课的资源,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本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以境乐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激活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高二英语必修五第六模块阅读课——Saving the Antelopes。我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流程、教学评价进行陈述。
一、教学背景
(一)本模块的内容及要求
本模块的中心话题是“濒危动物”,具体涉及濒危动物的名称、它们的现状、导致濒危的原因,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本课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目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够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并从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我尝试把本节阅读课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以阅读训练为主,听、说训练为辅,最终以说为途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将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定为“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为本模块进一步讲述濒危动物这一话题的顺利展开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识别新学词汇、短语,根据语境灵活运用词汇和所学句子结构。
(二)语言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逐渐地领悟到该如何阅读,经过循序渐进的积累,达到阅读技能的建构。
(三)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目标
增强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他们“拯救动物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热情。
三、教学资源
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有权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整合。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我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加工,形成我这节阅读课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是文章结构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阅读中细节信息的查读;另一方面是把外研版教参中的背景知识和网上资源以及教材整合到一起。
四、教学流程
本课设计采取自主立体模式(Leadin—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一)Leadin
我首先用图片导入,让学生回顾中国十大濒危动物的名称,然后展示可爱福娃迎迎的照片和电影《可可西里》片段,使教学内容视觉化,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较容易进入语言情境,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Pretask
读前部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以求学生对文章大概理解,使学生具备摄入新信息的心理定势。
(三)Taskcycle
在读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具体的任务:检查对课文内容的预测是否正确;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获取细节信息完成练习;自主获取语言知识并完成练习。通过分层次阅读策略的呈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阅读习惯。
1.Try to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2.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目的: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抓住文章的细节。
3.通过设置的五个阅读理解题目,既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四)Posttask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text?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animals?
五、教学评价
(一)教学设计步骤清晰
本课设计采用了传统的课文整体教学法,又有所创新。在阅读前让学生进行prediction来预测文章的结构,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做准备;在Reading部分,要求学生首先进行fast reading,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并要求学生作正误判断,既检测了学生的理解,也为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明确
一、如何设计好教案?
1 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设计教案中,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要给学生富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要以“问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会“问”,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
2 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个教师都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积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
3 设计的教案要有针对性。设计教案过程中一定要熟知不同学习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在设计教案时,学习目标制定上要体现层次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性,在练习设计上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 设计教案要有创新性。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具体把握,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综合;教改层面的教案则是教师对教学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二者的关系。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不能设计出一份扎实、细致、实用性强的教案:相反,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思路,而不能积极地吸收、借鉴新理念也不能设计出一份新颖、有创意。体现教学新发展的教案。因此,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关注新理念,同时将新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中,有发现、有突破、有创新,随着多媒体及网络的介入,各种教参丰富多样,内容上加强丰富性,形式上加强多样化。注重知识内容的新、准,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
无论新、老教师,我们要满足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设计教案时,要继承传统教案的优秀部分,摒弃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认真钻研教科书,吃透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更适合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要求。
二、教案设计的意义
1 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过程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活动。教学的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并能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清授课思路,提炼教材中心,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授课质量。
2 教案设计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师只有下功夫,积累素材,总结经验,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 教案设计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编写教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认真编写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4 教案设计有利于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产生,不但要求教师精通学科的特征内涵、学生的基本情况,也要精通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有效使用,这些恰恰是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管理;严格教学要求、把握考试标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
以上是对如何设计教案的一点认识。教案的编写有常法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总结、继续学习,才能使教案设计成为教师讲好课程、提升能力的阶梯。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案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40-1.5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小学的美术课是非常好上的。而美术课的备课、写教案也是很容易的事,是任何非美术专业的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工作。普通人都会觉得他们无非就是写写“先讲什么”、“再画什么”而已。因此,美术课在很多中小学和家长心目中是不受重视的,更何谈如何写好美术课的教案了。
在美术教学中教案设计是重中之重,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预先写好当堂课的教案。有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又要活动思维,还要确定其价值观等等要求,可说是难上加难。这一系列的难度凸显了美术教案的重要性,它要求教师上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预设好教学课程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是否能完全解决当堂课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所以说,一个成功的教案设计是一堂课是否能成功完成的关键。
一般在美术教学中,教案设计大体可分为八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①。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按三维目标各自的特征来分述: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②
在这里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把一节课分成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它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所以在实践层面上必须三位一体。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情感、态度倾向的,有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课程的人文性,使课程更具有教育价值。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三维目标中,相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然而,知识与技能也同样重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实际授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与发展,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下,有时也可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而学生却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控的知识或技能,通常也包含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中,与教学重点有必然的联系。③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其实是两个部分,有很多新教师会对其理解错误,造成教学上的混淆,使学生根本不明确本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提出的所要学习的任务,需要教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而教学难点则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常常是因人而异,需要教师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教与学相互依存④。教学过程中的文案,就是把在上课过程中要讲的和要做的一切具体内容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写出来。教案通常根据详略程度分为“详案”和“简案”,对于初等台的新教师应认真写好详案,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设想和明细的安排,这样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之后的自我评价和针对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的自我分析。一般包括:陈述课堂上教学的效果,自己对这一节课的效果满意与否及其理由;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中的得失;分析和总结造成得失的主要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新思路和措施等。
美术教案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是一系列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结构体系、各个环节和各教学活动都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负责,从而成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案时,由始至终都要考虑各环节、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等。从而要保证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清晰的、明确的,整个教案的结构是严谨而有效的。
综上所述,笔者并没有就美术教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论述,仅是挑选了四个新教师可能思考不全面的重点环节来论述,希望能对阅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也期待能为美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②王大根著:《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③同上。
关键词:科学学科 单元教材 集体备课 课堂生成 疑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6-01
1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就是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以一人分析为主,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和安排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作出简要分析,阐述对教材采取的教学措施等,最终使大家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等方面达成共识,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教材分析的主讲人,要选择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至少要教过本册教材,在常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建树的一线教师,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单元内容相一致。
2 疑难问题研讨
这一方式主要应用于教材单元体系明了,易掌握,教师只需个案备课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活动主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在集备的时候提出来,集体讨论并得出统一的解决方法。如四年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个活动主题“影子”,在测量完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竿子的高度的数据,书中要求学生在课内做一个统计图,并把两个顶点连接起来,看能有什么发现。大家对这个图要说明什么问题很是不解,有的老师说能证明太阳的高度,夹角是多少度就是太阳的高度,有的说是为了证明书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的认为说明了物体的高度是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的,由此可以算出大树、楼房的高度等意见。这些答案都是有依据的,但课堂上要呈现给学生的主要应该是什么呢?经过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只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和“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就可以了,“确定太阳的高度”和“计算大树、高楼等的高度”作为预案,学生想到了再作适当引导。这样针对突出的问题,学尺度,避免了个别课堂偏离教材,忽视重点的现象。
3 课堂生成反思
教学前的备课更多表现为一种教学的预设,还没有落实到课堂中,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会生成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在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或疏漏。这些课堂的生成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备课中对学生探究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引领,学生真正带到探究的兴趣,研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比教师预设更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在备课阶段,忽略了某个环节或细节的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还可能是因为教师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够而导致的尴尬等。不管哪方面的原因,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并把这些反思作为一种对备课工作批判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连续贯性。而集备中教学反思的交流更是教师共同修正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累教学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说,课堂教学生成反思作为一种集备形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备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而写教案又是在备课阶段要花去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而在大部分学校,只有一名科学教师,全校的科学课只有一个人上。三年至六年四册教材,教师要写四本教案,近160课时,写教案量非常大,很多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写教案的状态中,冲击了钻石教材和未完准备的时间,花大量时间、仓促写出的教案往往存在着环节设计不科学,机械摘抄,过于简略、备用不一致等问题,失去了教案的实用价值。要想让教师在应付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准备教具等方面,就需要把教案设计也作为集备内容。其方式之一可以是,在个人初步备课的基础上,集备时交流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的思路,然后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讨论出比较科学的设计思路,最后由几个人分别誊写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内容,再复印到每一位教师手中。二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指定的教师写好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再全体讨论、修改教案,再成稿复印。以上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写教案上为教师减轻一定的负担,但是统一的教案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师,教师还要在教具、环节设计等方面针对自己的学情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附在教案中。这种附案包括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对教案的修改等。因此,写好附案才是这种集备方法的关键。
一、接纳他人经验,在学习中学会教学
无论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还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吸取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此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吸取他人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较实用的有两种:
1、听课。听课是教师取得间接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听课者可以把别人的课当作一面镜子,在观察别人上课的时候,一面进行反省,查找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一面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当作自己的资本。此外,听课者还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避免重犯他人的教学失误和不当。听课之后要积极参加评课,在评课时,听课者要将自己观察到的课堂“闪光点”、“缺点”以及产生的“疑惑”与上课者进行交流、切磋。通过交流,化解“谜团”,达成共识,开阔视野,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教师可以随堂听取本校优秀教师的课,也可以听兄弟学校推出的示范课、优质课,且对于县、市、区举办的优质课、研究课或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教师要尽量争取条件参加听课。
2、钻研优秀的教案设计。优秀的教案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经验外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往往凝聚了一个教师的智慧。通过对优秀教案的钻研,可了解优秀教师是怎样处理、整合教材的,还可以学到他们为突破教学重、难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措施和策略。当然,对教案设计的钻研,不是为了复制和模仿。通过对优秀教案的钻研,挖掘并吸取其中的精髓,变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才是我们钻研优秀教案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此外,听取专家、教授的教导,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钻研优秀教学论文或相关教育教学著术,也是教师获取相关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能力
教师教学经验的运用、探索,教学技能的生成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演练教学技能的实践场,也是教师生成教学经验的源泉。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课,如校内研究课,协作区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有关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等。这类特殊的课是教师成长的“磨刀石”,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教师要踊跃参加。只有多次经过这些特殊的课的洗礼,教师才能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教学中学会“拼搏”,在“拼搏”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质的飞跃。
三、自觉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我修正、扬优去劣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弥补,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更完美。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反思:
1、对预设目标及效果的反思。每个教学活动都有预设的目标,那么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达到了,是自己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哪些环节突破了预设,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2、对问题设置及回应的反思。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问题设置得好,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的质量;问题设置得不好,则会造成活动的停滞,出现课堂中的冷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没多大兴趣时,教师应进行反思:是不是问题的深浅度不合适?还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趣味?应怎样调整?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案设计;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142.2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18-02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须的准备工作,而教案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案的设计要突破传统侧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测练题的选取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呼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使学生“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呼唤与之相应的英语教案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英语教案设计应体现以下策略:
一、灵活开发校本资源,丰富英语教案设计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让学校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第一线教师的身上。既然是校本课程,则要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突显其特色。教师结合校本资源备课,须以学校为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英语教案的设计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有关的知识和心理冈索, 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重教学步骤的设计,粗放学生。相较传统,新课程的英语教案设计应张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也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班级学习氛同等因素,设计英语教案,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
(2)整合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引入英语教案设计,无疑使英语教案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新课改的一大特色。教师在引人信息媒体整合英语教案时,要了解这些教学设备的操作及其运用水平,结合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整合视听技术,力避运用教育技术容易走向的误区,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教案,活泼课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英语原版片或真实的语言资料,让学生从视、听觉上感受真实的语境,效果更佳。
(3)有效利用硬环境,延伸课堂,发散教学。新课程的教学突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呼唤多维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受限于教室。英语教案的设计也要体现这点。教师应将学校的场、馆、处室等引入英语教案,甚至辐射发散到校外的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充实教学。
二、整合教材原有知识,挖掘隐性信息,扩大知识面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完教材,侧重点不外乎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作业。他们没有考虑教材的潜在信息,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能力。顺应这种理念就衍生出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自留地”以供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新课程的设计突其显性内容的同时张扬隐性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为此,教师要勇于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与新教材进行重构对话,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学习态度等,以教材为范本,大胆创新,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取舍、补充、替换或拓展,创设情景,设计英语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英语教案中大胆地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自编、自导英语教案,辅以自设测练题,则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力,增长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例如:笔者在每次对话课后都会设计要求高于书本的情景对话,让学生结合并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发挥想象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三、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为单一、线性,教师较为侧重英语教案步骤的编写,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知识,完善人格。根据我国新课程的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摒弃教师本位主义,直接与学生全面对话,突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在与新教材进行对话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情景,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能力。教师在英语教案的设计中应服务学生,侧重学生,构设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导火线”,促使学生解放自我,挑战教师,敢于与教师就知识发生碰撞,发表不同意见,提出独到见解。英语教案设计中要强调学生互动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又交流情感,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例如,英语教师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认真研读教材,在英语教案设计中力争把时间交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参与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知识,“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试题的设置不但考查学生本学科知识,而且考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常会将本学科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片面、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课改力图突破这一不足,强调新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呼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补充,凸显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各学科共同服务于新课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既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新课程基于单元所设置教学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案中既要基于本学科知识又要打破学科界限,延伸本学科知识,交叉、融汇和结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设备贴近生活且切合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能源与人类环境、信息技术、人文与科学、社会与文化、健康与生活、艺术与人生等,将其渗透于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测练题、课外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吸收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理念,同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新成就、新发展,为以后学习生活夯实基础。教师在英语教案中将学科内容与其它学科整合时,不要牵强附会知识,简单堆砌,而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有机链接其它学科内容,以立体化形式进行知识融合、呈现,这样就可构成以单元为中心,综合性内容为辐射的教学模块,从而整体优化单元教学。
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大力提高英语教案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要变革传统英语教案那种单一、侧重教学步骤的做法,改单纯的汉字模块为图像、文字、声音的组合,将学科知识色香味美地呈现在课堂上,沟通学科问的联系,使学生健康成长。在聚会为主题的公开课上,笔者一开始就用投影播放了美国人的结婚聚会片段,同时在课上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聚会,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积极调动各个器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既丰富了教材的显形内容,又有利于开发新课程的隐性信息,将时间隔阻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英语教案设计更具血肉,更生动活泼。
一、编写教案的意义
1.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合乎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课标、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的过程。只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3.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认真探究所带学科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因此。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二、如何编写教案
1.编写教案的依据。教案编写要以教育目的、新课改的目的为依据。
2.编写教案的原则。要遵循“突出学科重点、创新教学方法、注意交叉融合、密切结合、培养综合能力”的原则。
具体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内容的针对性。每一门学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都有一定的主题、目的。备课的内容必须针对主题而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好的讲课往往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充满了再创造的结晶,但举一反三是为了触类旁通,绝不能离题。
(2)思维的发散性。好的讲课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最基本的做法是围绕所授课内容,查找相关的书本或文章,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
(3)过程的提炼性。学生的学习目标,除了知识的拓宽加深以外,初级班是以听懂学会为主,中级班在听懂、学会之余还要学会思考,高级班的学生更要学会研讨。这三种要求,不论哪一种都不是照本宣科所能满足的。
(4)语言的逻辑性。在教案中要考虑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好语言表达。
(5)表达的艺术性。表达的艺术性体现在通俗、生动、形象、直观上。这不单是指语言的表达,还包括板书表达、形体动作的表达等。
三、动手编写教案
1.教案编写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弹性。因此,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编写教案的主线。教师备课,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示范者。
2.教案编写以“三维目标”为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教案要体现四个渗透:学科渗透、过程渗透、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3.既重教法又重学法。教案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学会自学的方法,主动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去,在自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