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析诗词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分析诗词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细读 言 象 意 文本分析 学术价值

什么样的研究才算真正的文学研究?愚以为一要看文本在研究者心中的地位,二要看学术走向的归宿点。由此不难看出,考证的方法是从史实出发解释文本中所反映的历史情状,文本不过是第二种史料;评论的方法虽从文本始,但其读文本只是为了说明和印证理论,最终不是走向文本而是走向理论。可见,在这两种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中,文本本身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鉴于此,一种以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依托于文本,最终回到文本的文学研究途径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这就是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文本,顾名思义,“乃文学作品之‘本’,它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运载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是创作、阅读、欣赏和批评等文学活动的中心。”[1]文本分析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形成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其实际含义可以简单表述为细读作品。”[2]

“细读”批评这一术语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在其代表人物韦勒克、沃伦的《文学原理》一书中,将文学文本划分为四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他们认为只有依次对这四个层面进行细读,才能把握和领会文本之意。一直以来,细读批评都被当作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读文本的法宝,实际上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既包含了英美细读批评的内在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本文即拟以古诗词为例,通过言、象、意三个层面的细读,来窥探文本分析研究方法的艺术魅力与学术价值。

一、言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读古人诗文,须先明字句,本不待言。但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又与一般说明文字不同,而较多运用比兴、夸张、寄托、象征等手法。因此,对文本进行修辞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修辞是语言“诗化”的重要艺术手段。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的美人画,荷叶像罗裙那样好像是裁出来的,人面如荷花一样正在盛开,诗中运用两个比喻,将采莲女的形象描写的生动、优美而又清新别致。而《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为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乐感,而且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也描绘的非常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正是各种修辞手法的利用,使这些诗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体验。

中国传统诗学向来讲究“炼字’,但所炼之字终究好在何处却不肯道破,而且一个语词往往有多重意蕴,这就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因此显示出了这种修辞追寻的积极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更”字尤值得注意,在这里用的极妙,至少可表达出如下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的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若用“再”“又”等来替换,则只道出了“重复上楼”这一动作,未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是在炼意,要“言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那么,如何从语词的多重意义中确定其更真实的某种意义,从表层语义中寻找其深层意蕴呢?这就要上升到“象”的层次来探析。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见,“言”的职能是“明象”“尽象”,语词并不直接表意,而是借助“象”这一中介来表情达意。

二、象

“象”即形象,是语言能指所指称的具体物象。“象”在文学语言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与人们对语言意指功能的不信任有关的,正是由于“象”的存在,人们才得以克服语言能指与事物所指的不一致性,达到“义”的彼岸。那么,线性的“言”如何能够编织一幅面状的“象”的图画来呢?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具体特定的语境作用,语言作为抽象符号的具象性是可以被大大强化的。比如诗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出现了十个名词,它们分别代表十种事物,每个词都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是同类无数事物的代表性符号。但是,当把它们组织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时,语词的具象性便得到升值,抽象性反而降低,构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可见,语言冲破自身特性的围困而造景描摹画面图象,是完全可能也是更加成功的。可以这样说,“‘言语的力量’就是‘有限工具的无限运用’”[3]。

语言的这种成象功能更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所成之象来确定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词或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真实涵义。即以“明月”而论。这一意象单独来看,可表示多种意蕴:月光轻柔,表情则偏于阴柔;月光清冷,表情则偏于伤感;月有阴晴圆缺,则宜于表现缺失性体验与盼望心态;月虽亦可表现出尘之想,更多则是表现一种乡土伦理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若我们把它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在形成的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其含义就被固定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思乡的明月”意象也随之诞生。在这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中,明月引动思乡之感,显然被赋予了浓郁乡思带来的孤寂凄冷的情怀。

“言”是有能力描摹出“象”的。文学语言不仅以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艺术技巧克服自身的线性和抽象性的局限,努力向“象”的平面性和具象性靠拢,而且在“诗画交融”的状态效果中我们得以明确“言”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经由“言――象”的过程转化,意义将会在形象的图式化基础上被更直观的解读。

三、意

虽然语言可以经由自身的一定技巧手法实现从线性、概念性到面状、具象性的转换,但由于二者的性质毕竟不同,在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

相对于“言”来说,“文学文本中‘象’这个层次是内隐的、潜在的……‘意’是文本结构中最内在、最隐蔽的层次……‘意’的这种高度内隐性和潜在性决定了它必然是文本结构中最不确定、最不稳定、最含糊的一个层次。……文学文本整个结构就体现为以线状之‘言’标示面状之‘象’,以面状之‘象’标示体状之‘意’,从‘言’到‘象’再到‘意’,呈现出一种由一维向多维不断发散和泛

化的趋向。”[4]换言之,文字诚然要为表情达意服务,然而,“言”与“意”的关系仅仅就是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情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实,古人对此问题早有涉及。如《易传》提出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分析具有“隐”的特点的文章时说:“隐之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至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赌文字”和司空图的“四外”说则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因此,到了“意”这一环节,情况就显得复杂了。“意”不仅有文内意,更有文外意,还有基于文外意所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即意境。

“所谓‘文内意’,是指存在于一部作品文字以内的意义,亦可称作品的‘表层意义’或‘字面意义’,是作品通过文字向读者直接展示的,读者凭借文字可以直接求得的。所谓‘文外意’,是指‘文内意‘吸附的超出作品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外的意义,是’表层意义‘吸附的’深层意义‘,是‘有限意义’吸附的‘无限意义’。” [5]如果说前文所述由“言”到“象”,可因所成之“象”而确定所达之“意”的话,则无疑是“可以言传”的文内意了。那么,如何从“可以言传”的“意”中窥探到 “不可言传”的“意”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的分析来领略“意”的多层次韵味。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写的是作者访友游园的一个生活片断:初春里,诗人穿着木屐想到友人(或谓非其友人)的花园里去观赏春色,但“柴扉”紧闭,轻扣良久,不见人开,他亦漫不经意,只在门外寻思:想必是主人担心“屐齿”踏坏了苍苔,破坏了园中的自然美;他无意间抬头一望,偶然见到一枝红杏露出墙头,遂大彻大悟:既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就意味着“春色满园关不住”么?诗人心情遂由扫兴变为高兴。在这首诗中,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是可直接由文字求得的。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红杏的探头墙外,紧闭的园门与联想中的满园春色,又构成了新的矛盾关系,从而把人引入哲理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的空间,便是虚境,是由文外意所产生的余味不尽的艺术空白。

可见,要真正探明文学作品的“意”,要运用诗学的综合观照。我们之所以强调多重意蕴分析,意在避免诗词文本分析的简单化与浮泛化,仅讲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感情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到生命体验,甚至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这并不等于说,读者可以不顾文本原意对作者意图进行随意发挥、改写,将文学解读活动完全看作读者主观臆想的过程。任何绕过语言、形象这前两个环节去理解文本意义的行为都如空中楼阁一般是不存在的。意义始终以语言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为基础和前提。

总之,由语言摹绘形象,由形象生发意义,文学语言通过自身的“言――象――意”三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辞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矛盾,在有效表达作者意图与情感的同时,也达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效果,这正是文学作品作为一门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态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与闪光之处。

进一步来看,通过对“言、象、意”三重结构的分析与审视,我们亦可从中见出三者互证互补的紧密联系。由“言”经“象”到“意”的转化过程自不必说,前文所讲“言”的修辞运用实际上多是作者用来表现“文外意”或者说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强调修辞分析;而在我们试图通过“象”来固定化某一语词意义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包含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探求“意”的内在要求,由此我们才得以一维到多维不断发散和升华。可见,“言、象、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不可割裂开来。从纵向上观察,三者呈现层层深入的模型外观;从横向上考量,三者又是文学语言文学审美路途上的线性排列、前后相继的三家驿站,把文学欣赏者最终引领到艺术和美的目的地。

本文通过对几首古诗词“言、象、意”三个层面的分析,试图展现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优越性。虽仅是择取某一角度大致梳理,缺少严密而详尽的论证,但希望将这种以研究文学文本为本位的意识放大,也许对中国文学研究路向与方法的探寻是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单正平.中国语境中的文本分析――兼论一种新的批评倾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37

[3] 赵奎英.混沌的秩序[M].花城出版社,2003

第2篇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创作手法,常见的有托物、借景、叙事、咏史、自陈等。无论是哪种手法,几乎都与人物形象脱离不了关系。这种人物形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可能是其他艺术形象;可能出现在诗词所拟的情景之中,也可能隐于情景内外;诗作可能对人物进行旁观描述,也可能以人物的口吻对景、事、物进行叙说。但是总而言之,诗词创作是诗人的意识活动,诗词作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识,故而很难脱诗人的形象。

正因如此,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品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在诗词鉴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有法可循的。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可以实现对诗词人物形象较深入全面的品鉴:

(一)文本解读 鉴赏诗词,首先要查证诗词中的字、词、典故的含义,把诗作译成白话文,初步掌握诗词文本的意思。然后找到诗词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确立分析目标。

(二)知人论世 作者塑造形象是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故而必须要对作者之身世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探究,才能溯源而上,知其所以然。

(三)推物及人 诗词创作惜字如金,作品中出现的任何物象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分析人物形象还要顾及诗中出现的具体事物与景物的意义,理解这些物象承载着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观其法度 即对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品鉴诗人用怎样的方法技巧突出人物形象的。

(五)归纳总结 即将诗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纳梳理。

二、引例分析

为便于理解和应用,笔者以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词为例,应用以上分析方法,对该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品鉴。全词如下:

应用上述方法,可对该词做如下评析:

(一)文本解读 ,衣蔽前也,为系在衣前的围裙,锦应为锦制战袍。燕兵,北方燕地的士兵,此处应代指金兵。,整理。胡,即箭室,藏失的囊筒一类器具。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平戎策,即抗金策略,作者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种树书,关于树木种植的指导性书籍。全词大意为:年轻时候的我曾带着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锦袍驾驭骏马横渡长江。那时与金人交兵昼夜不息,双方常以箭互射,通宵达旦。追忆当年的情景,感叹现在的自己,就算是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那长达万言的抗金策略,还不如跟东边的人家换成种树的书来的有用呢。该词主要人物形象即为作者本人形象。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军事将领。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夏失地的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还有一部分抒发壮志难酬的压抑与苦闷心情,人称“稼轩体”。

(三)推物及人 上阕之中“旌旗”、“锦”为作者壮岁为将之时所用之物,“银胡”、“金仆姑”尤言战事激烈。彼时诗人雄姿英发,踌躇满志,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登高一呼,云集响应,当为诗人人生中最辉煌之时刻,也是诗人一生每每怀念之时刻。诗人一生力主抗金,老来犹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由此可见作者的一腔报国之志和尚武精神。而下阕的“白髭须”却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不我与,英雄迟暮。有人感叹“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然而一生抱负不得施展,郁郁块垒难平的心情又有几人能够真正体会。每每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忽然就“可怜白发生了”,个中滋味,“长使英雄泪满襟”。“平戎策”、“种树书”的鲜明对比,则道出了作者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是不甘于终老林泉的,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好生无奈,“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于是只能“栏杆拍遍”,故作反语。

(四)观其法度 诗人在本词中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上阙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出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阙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上下两阙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人。从修辞上来看上阕多用互文,前后交织,充分体现出战场的紧张之感;下阕故作反语,貌似达观,实为愤懑,表现出作者复杂难言的心情。整首词工整精炼,刻画传神。

(五)归纳总结 本词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年轻之时的意气风发、英勇无匹和后来的英雄迟暮,闲置田园,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无奈。

三、常见的诗词人物形象总结

上例具体剖析了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整首诗词的品鉴和理解。笔者从中抽取出了一些较常见的人物形象,以供参考。

(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二)豪放不羁、浪漫洒脱

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

(三)归隐林泉、寄情山水

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

(四)归园田居,耕读为乐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如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六)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如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如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如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如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七)慷慨奋进,精忠报国

如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送别情深、思乡情切

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投身边塞、保家卫国

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如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十)怜民疾苦,反对征伐

如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如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如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十一)生离死别,儿女情长

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二)深宫寂寞,侯门似海

如司马扎,“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如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如朱庆余,“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如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等。

(十三)刺贪刺虐,怜悯辛劳

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如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如秦韬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

第3篇

关键词分散试次功能分析;经典功能分析;挑战;问题行为

分类号B841.4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8.0011引言

在行为矫正领域,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偏离常态并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昝飞, 谢奥琳, 2007)。在积极行为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挑战”这一名称来指代问题行为。Emerson(2005)认为,挑战就是行为的强度、频率或者持续的时间偏离社会常态,使得个体或者他人的身体安全处于严重危险之中的行为,或者是可能严重限制、剥夺个体接触日常社区设施的行为。

人们的行为都具有功能性,即使是挑战也有其功能。行为的功能就是行为服务的目的或原因,比如,小明在课堂上大声叫嚷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而当干预方法与挑战的功能一致时,效果最佳。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简称FA)是确定挑战功能的一种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已经受到极大关注(Hanley, Iwata, & Mccord, 2003)。功能分析分为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和实验性分析 (experimental analysis)两部分(Kratochwill & McGivern, 1996)。描述性分析包括功能访谈与自然情境下的直接观察;实验性分析是操纵不同的实验情境,对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如经典功能分析(Traditional Functional Analysis, 简称TFA)、分散试次功能分析(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简称DTFA)。行为功能实质上就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实验性分析则通过对环境变量的操纵来确定行为的功能。

1982年,Iwata等人发表的具有里程碑作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首次采用经典功能分析程序来鉴定9名发展障碍儿童的自伤行为的功能。结果表明,基于功能分析结果的干预比随意选择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然而,这种程序较为冗长,需要密集的劳动力和时间,且一些一线人员(如教师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很难掌握这门技术,所以在应用情境的实施和推广上遇到了阻碍(Iwata, 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 1982)。

为适应更多类型的挑战和应用情境,在过去的30年间,功能分析程序的变式在不断地发展并被评估。这些变式包括回合长度的修改(Mueller, Nkosi, & Hine, 2011)、条件的修改(Rispoli, Camargo, Machalicek, Lang, & Sigafoos, 2013a)、情境的变换(Lang, Davis, Oeilly, Machalicek, Rispoli, Sigafoos, et al., 2010)、实施者的变换(ThomasonSassi, Iwata, & Fritz, 2013)和前量的修改(Fahmie, Iwata, Harper, & Querim, 2013)。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经典功能分析程序的另一种变式,即把评估条件构建到单个试次里,然后这些试次由实施者分散在日常生活中,这个程序被称为分散试次功能分析,也可叫作基于试次功能分析(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Sigafoos & Saggers, 1995)。如同TFA一样,在DTFA中,前事(antecedents)和后果(consequences)都被系统地操纵,但这些操纵会嵌入到被试日常生活的情境中。

DTFA近几年在研究中越来越受大家欢迎,与之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其操作方便又不失严格的评估特点正好符合应用情境的需要,因而受到大量临床实践者的关注。通过采用一般的文献搜索手段,目前未找到国内有关分散试次的研究和实践。DTFA出于TFA,又不同于TFA,下面将在与TFA的比较中介绍DTFA的特点和优势。

21TFA的具体操作

在TFA中,研究者把模拟的情境放置在回合里,并以事先规定的程序重复地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情境,从而确定行为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具体界定靶行为。对靶行为下一个可观察、可量化的操作定义,是实施所有功能分析首要且必需的环节。

第二步,因变量的测量。常用事件记录和时距记录两种方法来收集行为数据,之后转换为靶行为发生的次数或靶行为发生时距数的百分比。

第三步,收集描述性分析资料。可通过访谈、功能评估量表和直接观察这三种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收集与靶行为有关的信息。

第四,评估喜爱物。此步为可选环节,即研究者若选择了得到实物条件,则需在第五步之前鉴定被试的喜爱物。可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和有限选择法确定喜爱物(黄伟合,贺荟中,2013)。在随后的得到实物条件中,可通过给予和移除喜爱物来观察靶行为是否发生。

第五步,设置评估条件。TFA最初的程序包含4个条件:(1)关注(Attention),旨在评估靶行为是否由正强化即关注的形式维持;(2)任务要求(Demand或Escape),旨在评估靶行为是否由负强化即逃离厌恶的任务或要求的形式维持;(3)独自一人(Alone或Ignore),旨在评估靶行为是否由自我强化维持;(4)自由游戏(Play),为控制条件。经后续的发展,又增加了一个实验条件――得到实物(Tangible),即评估靶行为是否由喜爱的实物(如食物、玩具)而维持,也是一种正强化功能。条件的具体设置可详见相关书籍(黄伟合, 贺荟中, 2013; 昝飞, 2013)。

第六步,实施评估。研究者需选取一个房间作为评估点。评估一般每天安排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小时,其中又被分为4个为时15分钟的回合,来分别测试4种不同的条件,每个条件评估10次(黄伟合, 贺荟中, 2013)。

第七步,分析评估数据。根据收集数据的类型,绘制成曲线图或柱状图。分析图表资料时,主要进行几类条件间的比较,详见相关书籍(杜正治, 2006)。

22DTFA的具体操作

DTFA最先由Sigafoos和Saggers(1995)提出,它把TFA中的回合化为更简便的试次,分散在日常生活中。单个试次大多数会被分成测试阶段和控制阶段两个部分,测试阶段呈现建立操作,如不给被试关注,而控制阶段撤除建立操作,如给予被试关注,然后分析刺激事件对行为产生的影响(LaRue , Lenard, Weiss, Bamond, Palmieri, & Kelley, 2010)。换言之,DTFA由许多个试次组成,而试次又被分为测试和控制两个阶段,这些试次以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操纵特定的前事和后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具体界定靶行为。同TFA。

第二步,因变量的测量。常用时距记录法或时间抽样记录法来收集靶行为资料,之后转换成靶行为发生试次数的百分比。

第三步,收集描述性分析资料。同TFA。

第四步,评估喜爱物。在实施试次前应评估被试的喜爱物,找到有效的强化物。如在得到实物试次中可放置最喜爱的项目,控制试次中放置第二喜爱的项目;而最不喜爱的项目放置在关注试次里(Kodak, Fisher, Paden, & Dickes, 2013)。评估步骤同TFA。

第五步,设计试次程序。试次分为实验试次(关注、得到实物、任务和独自一人)和控制试次(自由游戏),实验试次又分为测试阶段和控制阶段两部分。依据上述资料,选择需评估的试次,并确定试次在何时何地嵌入进去。如,被试的父母和老师报告其经常因喜爱的玩具受到限制而发生靶行为,所以在游戏时间嵌入了得到实物试次(Kodak, Fisher, Paden, & Dickes, 2013)。

第六,实施程序。如若实施者非专业的行为分析师,则需在实施前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在如何培训方面,可借鉴现有的一些成果(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Bloom, Kunnavatana, Collins, & Clay, 2013; Rispoli,Ninci, Burke, Zaini, Hatton, & Sanchez, 2015a, b)。单个试次的持续时间为1~6分钟,每个条件中包含的试次数为3~20次(Rispoli, 2014)。Kodak, Fisher, Paden和Dickes(2013)认为在评估期间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标准是,在这个阶段最后两个回合中测试和控制试次之间靶行为水平已产生差异,抑或在测试和控制试次中至少有3个回合有同样的靶行为水平。

第七,分析评估数据。以试次的类型为横坐标,挑战发生试次数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成柱状图。分析图表资料时,主要进行试次内的比较和试次间的比较,详见相关书籍(杜正治, 2006)。

从两种行为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中可以看出,DTFA与TFA的最关键区别在于第五步设置评估条件和第六步实施分析的过程。前者利用成对设计的方法把评估条件改编为试次的测试和控制阶段,并分散在生活中进行实施。

3DTFA与TFA相比,效果上无显著差异DTFA在操作上有所改变,那么它的行为分析效果又会如何呢?有研究者采用这两种范式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功能分析,由此来比较它们分析效果的差异。如,Wallace和Knights(2003)的研究中,共3个被试,2个被试鉴定的行为功能完全一致,还有1个被试结果只是部分一致;LaRue等人(2010)的研究中,共5个被试,4个被试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还有1个被试由于挑战被多种功能控制,只有部分一致;Bloom等人(2011)的研究中,共10个被试,6个被试鉴定结果完全一致,1个被试部分一致,3个被试完全不一致。

这些结果表明,两种范式的分析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那些结果不一致的个案,可能是因为在TFA或DTFA中没有抓住相关的建立操作(Bloom, Iwata, Fritz, Roscoe, & Carreau, 2011; Rispoli, Davis, Goodwyn, & Camargo, 2013b)。这意味着由TFA改编而来的DTFA仍能有效地评估挑战的功能。

4DTFA与TFA相比,临床情境上更具生态性由于操作的设置不同,使得DTFA与TFA相比产生了以下四点独特优势,其中生态性是因操作不同而衍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第一,评估过程更分散、更简便。TFA整个过程平均需要花费6个半小时的时间,其中还不包括分析之前访谈所需时间、回合之间的间隔时间、训练人员所需时间(Iwata, 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 1994);而DTFA创造性地把连续长时间收集数据的过程分为许多小的试次,分散在日常生活事件进程中。

第二,对实施者专业要求更低。为成功实施程序,对实施者专业程度要求之高也是TFA的一大弊处(Northup, Wacker, Sasso, Steege, Cigrand, Cook, & DeRaad, 1991);而DTFA可以由非专业一线人员(如父母或老师)操作,对实施者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程度要求较低,大大突破了功能评估(Functinal Behavior Assessment, 简称FBA)需要专业人员实施的限制,这也是该程序的实施者大多数是教师的原因(Bloom, Lambert, Dayton, & Samaha, 2013; 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Bloom, & Irvin, 2012; LaRue et al., 2010; Rispol, Dawis, Goodwyn, & Camango, 2013b; Sigafoos & Saggers, 1995)。

第三,需要的资源更少。TFA经常需要额外的训练和资源,加之评估程序的繁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很多应用情境里都否定它的可行性(LaRue et al., 2010);而DTFA只需要最小限度的时间和劳动力,每个儿童少于两小时(Sigafoos & Saggers, 1995)。

第四,评估更具生态性。TFA人为模拟的操纵方式不同于自然环境下的操作方式,不一定会导致挑战的发生(Van Camp, Lerman, & Kelley, 2001),生态效度较差;而DTFA摆脱高控制的临床情境,与现实生活匹配更紧密,提供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从而更为容易地进入到教室和其他应用情境,生态效度较高。

5DTFA的生态性在临床实践中的展现DTFA生态性上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在实践应用中更具拓展性,如,从一般挑战拓展到高频高危行为,从特殊教育教室情境拓展到普通学校,从近程见面评估拓展到远程视频评估等。

TFA的研究和实践中,分析的挑战类型有很多,比如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异食癖、不正当言语行为、刻板行为、发脾气行为以及潜逃行为等;但TFA可能对某些类型的挑战是不适用的,如高频发生的、伤己伤人的,或是那些除非制造更进一步的反应时机否则在一个回合里只发生一次的行为(ThomasonSass, Iwata, & Fritz, 2011)。相较而言,DTFA更为简洁,因重复的暴露而带来的影响也更少,所以,更加适用于高危或低频的挑战。

以往DTFA研究大多数都是在特殊教育教室情境实施的,被试都是特殊障碍儿童。然而,也有研究把范围拓展到普通学校,Austin, Groves Reynich和Francis(2015)对3名普通小学儿童的分心行为和大声叫嚷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延伸,越来越多发展中的儿童需要个性化的干预,而指向这个群体的功能分析却相对缺乏(Beavers, Iwata, & Lerman, 2013)。Austin等人(2005)指出,那些发展中的儿童可能对功能分析中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特别是当那些变化看起来不那么自然的时候。而DTFA的独特优势恰好能解决普通学校教师、父母作为实施者缺乏行为分析专业知识的一大难题,同时又能尽量地减少对被试日常生活的干扰。因此,未来更多的实践者可以将DTFA运用于不同的应用情境或是不同类型的挑战上。

此外,社工和教师在接受分散试次方法培训后的实践操作结果具有良好的保真度,与专业人员并无显著差异(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 et al., 2013; Rispoli et al., 2015a, b),这为更进一步的远程指导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未来的研究者也可深入地探讨远程指导分散试次方法的保真度和有效性。虽然DTFA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但真正开始发展却始于近五年。为指导最佳的实践,接下来以Sigafoos和Saggers(1995)的研究为例,直观地展现DTFA的实际操作情况。

Albert,12岁,被诊断为自闭症,且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在一家自闭症学校接受康复。Albert表现出严重的攻击行为,包括打、推、咬、抓、掐、拉扯头发,向他人吐口水或扔东西。

研究者分别设置了关注、得到实物和任务要求三种试次。在连续5天里,每种试次类型实施20个试次,每天采取混合顺序各实施4个,共60个试次。这些试次分散在学校的课堂常规活动中,在吃点心时间嵌入试次去评估可能的得到实物功能;在做各种学业任务时嵌入试次去评估可能的逃避任务功能;在与老师一对一的情景时嵌入试次去评估可能的得到关注功能。单个试次时间为2分钟,每个阶段1分钟。如在任务要求试次中,测试阶段教师要求Albert完成学习任务,如若他不参与,每隔10s用言语或身体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此持续1分钟。如果在这1分钟内表现出攻击行为,教师停止任务,进入到控制阶段,观察他在下一个1分钟的行为表现。

试次的测试和控制阶段都应记录攻击行为出现与否,在所有试次结束后计算攻击行为发生试次数的百分比,并绘制柱状图(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Albert的行为功能是为了得到关注。

6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目前DTFA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三大主题(Austin, Groves, Reynish, & Francis, 2015):第一大主题是DTFA的验证,主要是比较DTFA与其他分析方法之间结果的一致性;第二大主题是处理DTFA对干预的有效性问题;第三大主题是评估教师和其他人员能被训练去掌握DTFA的程度。

DTFA为应用情境尤其是教室情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除了以上三大主题,还有一些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DTFA在分析不同类型的挑战时是否也能取得一致的效果,这点还未可知。分散试次研究大都集中于分析发展障碍(包括自闭症)或感官受损个体的挑战。Rispoli(2014)认为,虽然DTFA直观地假设这些程序对其他群体、其他类型的行为同样有效,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核实这个假设,更重要的是,去确定任何可能有必要的,程序上的调整。

第二,DTFA在试次数量(范围:3~20次)和持续时间上(范围:1~6分钟)还没达成统一意见。试次的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有1分钟 (LaRue et al., 2010; McDonald, Moore, & Anderson, 2012; Rispoli et al., 2013b; Sigafoos & Meikle, 1996; Sigafoos & Saggers, 1995)、2分钟(Bloom et al., 2011, 2013; 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et al., 2012)、3分钟(Schmidt, Drasgow, Halle, Martin, & Bliss, 2014),甚至还有30s(Kodak et al., 2013)。那么,每个试次至少要实施多长时间,一个条件至少要包含多少个试次才能如实地、有效地收集行为数据,程序上的标准化是未来研究的命题之一。

第三,大部分文献把实验试次分裂成两个阶段(控制和测试),但这些阶段顺序的不统一会带来潜在的问题。测试―控制序列可能会产生滞后效应,在控制阶段的评估中易产生假阳性结果,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采用控制―测试序列,或者是拉大测试和控制条件之间的时间间隔(Rispoli, 2014)。

第四,国内研究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又要兼顾DTFA的本土化。通过文献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只有部分研究使用功能分析方法来评估挑战(万蓓, 2007; 孙立双, 2008; 李艳, 2009; 杨娟, 朱宗顺, 曹漱芹, 2012; 谷昭丹, 2013; 肖君凤, 2015),而采用分散试次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还未见到。程序精简而功效不减的分散试次方法非常适合在教室情境或家庭环境中开展,这正好能解国内特殊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的燃眉之急。然而,不同的文化规范会影响大人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也会影响他们对儿童行为的期待(Lynch & Hanson, 2011)。比如,在一个环境里儿童的行为可能是适当的;相反,在另一个环境里也可能是破坏性或是不适当的。理解一个人的文化或语言背景对他们行为的影响,是执行一次周密的功能分析的一种手段(Hayes & Toarmino, 1995)。因此,未来的国内研究在借鉴外来研究成果的同时应探索更具中国特色的分散试次方法。

参考文献

杜正治(2006). 单一受试研究法. 台北: 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黄伟合, 贺荟中(2013). 功能评估――如何应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行为问题. 北京: 华夏出版社.

谷昭丹(2013).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积极干预的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李艳(2009).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积极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孙立双(2008). 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功能评估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万蓓(2007). 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肖君凤(2015). 积极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

杨娟, 朱宗顺, 曹漱芹(2012). 基于功能评估的幼儿课堂离座行为个案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1, 18-24.

昝飞, 谢奥琳(2007).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5, 62-67.

昝飞(2013). 积极行为支持――基于功能评估的问题行为干预.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Austin, J. L., Groves, E. A., Reynish, L. C., & Francis, L. L.(2015). Validating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in mainstream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8, 1-15.

Beavers, G. A., Iwata, B. A., & Lerman, D. C. (2013).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1-21.

Bloom, S. E., Iwata, B. A., Fritz, J. N., Roscoe, E. M., & Carreau, A. B.(2011). 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a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19-32.

Bloom, S. E., Lambert, J. M., Dayton, E., & Samaha, A. L.(2013). Teacherconducted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as the basi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208-218.

Emerson, E.(2005).Challenging behavior: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in people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hmie, T. A., Iwata, B. A., Harper, J. M., & Querim, A. C.(2013). Evaluation of the divided attention condition during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71-78.

Hanley, G. P., Iwata, B. A., & Mccord, B. E. (2003).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 A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147-185.

Hayes, S. C., & Toarmino, D. (1995). If behavior principles are generally applicable, why is it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cultural disversity? The Behavior Therapist, 18, 21-23.

Iwata, B. A., Dorsey, K. F., Slifer, K. J., Bauman, K. J., & Richman, G. S.(1982). Toward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lfinjury.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 3-20.

Iwata, B. A., Dorsey, K. F., Slifer, K. J., Bauman, K. J., & Richman, G. S.(1994). Toward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lfinju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7, 197-209.

Kodak, T., Fisher, W. W., Paden, A., & Dickes, N.(2013). Evaluation of the utility of a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in early intervention classroo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301-306.

Kunnavatana, S. S., Bloom, S. E., Samaha, A. L., & Dayton, E.(2013a). Training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37, 707-722.

Kunnavatana, S. S., Bloom, S. E., Samaha, A. L., Lignugaris, B., Dayton, E., & Harris, S. K.(2013b). Using a modified pyramidal training model to teach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36, 267-285.

Kratochwill, T. R., & McGivern, J. E.(1996). Clinical diagnosis, behavior assessment,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5, 342-355.

Lambert, J. M., Bloom, S. E., & Irvin, J.(2012).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a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5, 579-584.

Lambert, J. M., Bloom, S. E., Kunnavatana, S. S., Collins, S. D., & Clay, C. J.(2013). Training residential staff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296-300.

Lang, R., Davis, T., Oeilly, M. F., Machalicek, W., Rispoli, M. J., Sigafoos, J., Lancioni, G., & Regester, A.(2010).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elopement across two school set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3, 113-118.

LaRue, R. H., Lenard, K., Weiss, M. J., Bamond, M., Palmieri, M., & Kelley, M. E.(2010).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trialbased methodologies for conducting functional analys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 480-487.

Lynch, E. W., & Hanson, M. J. Jr. (2011).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competence: A guide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4th.ed.). Baltimore Brookes.

McDonald, J., Moore, D. W., & Anderson, A.(201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targeting aggressive and stereotypic behavior in a child with autism.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29, 52-65.

Mueller, M. M., Nkosi, A., & Hine, J.(2011). Functional analysis in public schools: A summary of 90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807-818.

Northup, J., Wacker, D., Sasso, G., Steege, M., Cigrand, K., Cook, J., & DeRaad, A.(1991). A brief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ggressive and alternative behavior in an out clinic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509-522.

Rispoli, M. J., Camargo, S., Machalicek, W., Lang, R., & Sigafoos, J. (2013a).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roblem behavior maintained by access to ritual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7, 580-593.

Rispoli, M. J., Davis, H. S., Goodwyn, F. D., & Camargo, S.(2013b). The use of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in public school classrooms for two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5, 180-189.

Rispoli, M. J.(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6, 271-283.

Rispoli, M. J., Ninci, J., Burke, M. D., Zaini, S., Hatton, H., & Sanchez, L.(2015a).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of results for teacher implemented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27.

Rispoli, M. J., Ninci, J., Burke, M. D., Zaini, S., Hatton, H., & Sanchez, L.(2015b). Training head start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10.

Schmidt, J. D., Drasgow, E., Halle, J. W., Martin, C. A., & Bliss, S. A.(2014).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with three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and severe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6, 44-55.

Sigafoos, J., & Meikle, B.(1996).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y determined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two boys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 60-84.

Sigafoos, J., & Saggers, E.(1995). A discretetrial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wo boys with autism. Australia & New Zealand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 287-297.

ThomasonSassi, J. L., Iwata, B. A., & Fritz, J. N. (2013). Therapist and setting influences on functional analysis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79-87.

Van Camp, C. M., Lerman, D. C., & Kelley, M. E.(2001). A method for analyzing changes in response efficienc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4, 487-490.

Wallace, M. D., & Knights, D. J.(2003). An evaluation of a brief functional analysis format within a voca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125-128.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A More Ecological Behavior Analysis StrategyZHANG JingYANG DanXIONG Hongxing

(College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China)Abstract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层次分析法(AHP);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079-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Based on AHP

WANG Ting-bo, XU Shi-chao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evaluation is a very complicated task.In this paper,appl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to the situation evaluation, constructs a hierarchy model and a judgment matrix, get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finally, gets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valuation method

1 引言

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按照数据源可以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大类。静态评估即风险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基于威胁、脆弱性和资产价值3个指标定性或定量地评估网络的安全风险状况。动态评估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势评估,它将风险与环境紧密结合,动态地把握风险在特定环境下的演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网络运行状况、安全防护状况、用户安全特性等。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非常复杂,这是因为系统的评估为多目标评估;系统的评估指标不仅有定量的指标,而且有定性的难以度量的指标;系统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评估基准不易确定;系统的评估受社会发展而变化,具有动态性。为实现网络安全,需要进行成本分析,估计在安全上的花费是否能从提高资源的安全、减少损失得到应有的补偿。另外,不同用户对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态势的认识也不同。有些用户可能会趋向于低安全,有些用户可能会趋向于高安全,这就需要系统的设计者根据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事务的处理方式等因素,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安全平衡点,以求在系统风险、代价和效率之间取得良好的折中。寻找安全平衡点的五条基本原则如下:分清系统中需要保护的资产;识别对资产的安全威胁;找出安全漏洞;考虑风险的存在;采取保护措施。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多方案多评估因素的评估方法。它适用于评估因素难以量化且结构复杂的评估问题。AHP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把评估因素分成若干层次,接着自上而下对各层次的诸评估因素两两比较,得序或系统的优劣情况,供决策者参考。

系统的评估步骤为:明确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确定评估因素确定指标评估体系确定评估准则确定评估方法综合评估。

2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体系及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建立

信息安全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否认性和有效性。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这几个目标都支持。换句话说,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保护它的信息和计算机资源不被未授权访问、篡改和拒绝服务。而网络攻击主要是破坏以上这几方面的安全属性。例如,拒绝服务攻击,它将会影响网络带宽、文件系统空间容量、CPU时间等;Web攻击可以修改网页,即破坏数据的完整性;获取操作系统根权限的攻击,可以使攻击者利用获取到的权限对信息进行非法操作,等等。因此,系统的安全属性就可以充分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

一个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体系可分解为称之元素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目标、准则、子准则和指标,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元素分组形成互不相交的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着支配作用,形成按层次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目标是使网络风险最小,其准则是高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安全管理优化,根据网络安全态势的分析,建立评估指标为:技术成熟度;技术先进性;性能价格比;保护资源合理性;信息时效性;安全措施合理性。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判断矩阵就是在上一层次的某一元素Ck的约束条件下,对下一层次的一组元素A1, A2,…,An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结果。即在准则Ck之下按它的相对重要性赋予A1, A2,…,An相应的权重。用表1的形式表示。

在进行比较时,使用专门的1-9标度作为比较的标准。标度的含义见表2。

具体构造时,采用Delphi法,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给出矩阵的元素值,并用几何平均值的方法综合给出各专家的判断。具体实施步骤是:专家选择;预测调查表设计;调查表的发送与回收;预测数据的处理。

专家们对指标的预测数据可以按大小排列为:

Z1QZ2QZ3Q…QZn;

由于数列的中位数可代表专家的集中意见,上、下四分点可表示专家的分散程度。中位数的的确定式是:

当n=2k+1时,Ai=Zk+1;当n=2k时,Ai=(Zk+Zk+1)/2

上四分点的确定式是:

当n=2k+1,k为奇数时,A上=Z(3k+3)/2;

当n=2k+1,k为偶数时, A上=(Z1+3k/2+Z2+3k/2)/2;

当n=2k,k为奇数时, A上=Z(3k+1)/2;

当n=2k,k为偶数时,A上=(Z3k/2+Z1+3k/2)/2

下四分点的确定式是:

当n=2k+1,k为奇数时,A下=Z(k+1)/2;

当n=2k+1,k为偶数时, A下=(Z1+k/2+Z2+k/2)/2;

当n=2k,k为奇数时, A下=Z(k+1)/2;

当n=2k,k为偶数时,A下=(Zk/2+Z1+k/2)/2

3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及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这里主要解决在准则Ck之下,n个元素A1, A2,…,An的权重计算问题,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A1, A2,…,An,通过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解特征根问题Aw =λmaxw,所得到的w经归一化后作为元素A1, A2,…,An在准则Ck下的权重。关于λmax和w的计算,采用方根法,其步骤为: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所得的乘积分别开n次方;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得权重向量w;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λmax=∑(Aw)i/nwi,式中(Aw)i表示Aw的第i个元素。

为进行单一准则权重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CI=(λmax-n)/(n-1)

为了得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每一层次中所有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需要把上一步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组合,并进行总的一致性检验。这一步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最终计算结果是得出最底层元素,即评估指标的相对权重和整个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检验。

假定已经计算出了第(k-1)层次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为ak-1=(a1k-1,a2k-1,…,amk-1)T,第k层在第(k-1)层第j个元素作为准则下元素的权重向量为

bj=( b1jk,b2jk,…,bnjk)T

其中不受支配[即与(k-1)层第j个元素无关]的元素权重为零,令

Bk=(B1k,B2k,…,Bmk)

则第k层n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由下式给出

ak=Bk×ak-1

更一般地,有组合权重公式

ak = Bk×…×B3×a2

式中a2为第二层元素的权重向量。3QkQh,h为层数。

对于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组合判断一致性检验,需要类似的逐层计算。若分别得到第(k-1)层次的计算结果CIk-1,RIk-1和CRk-1,则第k层的相应指标为

CIk=(CIk1,…,CIkm)ak-1

RIk=( RIk1 ,…,RIkm) ak-1

CRk= CRk-1+ CIk/ RIk

式中CIki和RIki分别为在第i个准则下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kQ 0.1时,认为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k层水平上整个判断有满意的一致性。这样计算的最终结果是得到相对于总目标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所依据的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有判断的总的一致性指标。

4 网络安全态势综合评估

网络安全态势综合评估是在各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整体评价,其任务是对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出对网络安全态势的总体结论,最后判断网络系统安全是否达到网络系统风险的要求。采用加权平均法的乘法规则对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即用下列公式来计算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则

S=∏(f(Xi))Wi

式中,W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Xi――第i项评价指标的评分。

设第i项评价指标的必保要求分为Ci,则

当第i项评价指标是定量指标时, Ci=f(Xi);

当第i项评价指标是定性指标时, Ci=60。

令S*是网络系统风险的各项评价指标值均等于必保要求时的综合评价值,则

S*=∏(Ci)Wi

于是根据单项指标的评价将系统的综合评价也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行综合评估值S有如下结论:

网络系统风险较小:85QSQ100;

网络系统有风险:75QSQ85;

网络系统风险较大: S*QSQ75;

低于必保要求:S=0

用加权平均法的乘法规则是要求各单项评价指标尽可能取得较好水平,才能使总的评价较高。只要有一项指标的得分为零,即低于必保要求,总的评价指标都将是零,即系统低于必保要求。

5 结束语

该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准确地把握网络安全状况及趋势,为其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淑平.攻防对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技术研究[J].科技导报,2007,25(7):10-11.

[2] 张强,网络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山东大学.2006(4):59-60.

第5篇

关键词 SPD检测;停电;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1 产品分类

1.1 从组合结构分,现在市场上的电涌保护器有几下几种

1)间隙类——开放式间隙、密闭式间隙。

2)放电管类——开放式放电管、密封式放电管。

3)压敏电阻类——单片、多片。

4)抑制二极管类。

5)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组合类——-简单组合、复杂组合。

6)碳化硅类。

1.2 按照其保护性质可以分为

开路式电涌保护器、短路式电涌保护器或开关型、限压型。

1.3 按照工作状态(安装形式)又可分为

并联式避雷器和串联式避雷器。

2 事故回顾

为了保证电涌保护器正常工作及因漏电流过大形成火灾隐患,一般每年需要对其漏电流和启动电压进行例行检测,这对于机房的正常运行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然而现场检测人员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实检测过程中蕴含着一定风险,可能由于偶然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不正确的操作而引发意外事故,甚至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2012年5月,检测人员对某银行大型机房进行年度防雷安全检测。当检测完一个配电柜中的10块SPD后,将其装回原位,随后刚检测完毕的SPD模块发生爆炸,SPD前端过流保护开关跳闸,同时机房UPS出现DOWN机,备用UPS随之启动,使事故影响没有进一步扩大。经过仔细查验,发现有一枚SPD模块内部有碎片爆出,其后部导轨熏黑痕迹明显,经现场参数检测,启动电压值无穷大,漏电流为零,而其他SPD模块后部均为被动熏黑痕迹,检测参数也属正常,故确定是此模块损坏,爆炸原因是大电流长时间通过其内部压敏元器件引起温度骤升导致。此组SPD安装在UPS输出柜,经过查看为全模保护模式,持续大电流造成UPS输出的某条相线负载过重导致保护性DOWN机,这也是引起前端过流保护开关跳闸的原因。

3 事故分析

SPD之所以发生爆炸,不外乎四个原因,一是保护线路上有高能雷电流流过导致压敏元件烧毁,但当时天气晴朗无雷,这一原因可以排除;二是SPD模块自然老化,在外界电涌电压作用下压敏元件电阻值瞬间降低使其两端接线呈瞬态短路状态,保护电路不能切断工频续流所致;三是仪器检测时造成SPD模块PN结不可逆转击穿,装回底座后引起电路短路;四是人为检测失误所致,下面围绕二、三、四条进行重点分析。

通过了解,此组SPD投入使用时间为2004年前后,至今已运行了8年左右时间,按照一般估计,很可能其内部元件已经老化,当供电线路上有电涌电压发生时,SPD启动,压敏元件阻值降低,模块两端线路即进入瞬态等电位状态,由于元件老化,在电涌电压消失后工频续流仍在继续流过压敏元件,进而导致过热爆炸。但此组SPD安装于UPS输出端,而UPS本身具有稳压作用,所以操作开关产生的电涌电压应不存在,会不会是模块插入底座瞬间产生了高电压呢?根据物理学常识,只有在正常工作电路中加入阻抗较低的负载时才会产生一个电涌电压,但SPD压敏模块平时处于高阻状态,故不会导致电涌的产生,所以这个假设也不成立,原因二也被排除了。

我们检测所用的仪表是武汉康达FC-2G防雷元件测试仪,其压敏电阻电压测量范围0 V~1700 V,漏电流为0.75倍启动电压(U1mA)下0μA~199.9 μA,假设启动电压为700 V,其检测漏电流电压即为0.75×700 V=525 V,压敏电阻结构,压敏电阻单元可承受电压值,烧毁SPD模块检测时参数正常,未出现漏电流迅速升高现象,故可排除检测时造成压敏模块损坏。

因为SPD插槽的不相容结构,以及绝大部分安装采用纵向保护模式,一般检测SPD完成后装回插槽时并不会发生操作失误,笔者在现场分析时就忽略了这一点,然而,再将前面几点可能造成SPD烧毁的原因排除后,我们又拿出现场拍摄的照片做进一步分析,发现烧毁的SPD是安装于两条相线之间,其正常工作电压应为1.1×380=420 V,而照片上烧毁的SPD显示工作电压为275 V,而另一枚安装在相线和N线之间的SPD模块工作电压却为440 V,模块烧毁的真正原因找到了,就是因为检测人员的失误不小心调换了两只SPD模块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工作电压较低者长时间处于导通状态直至烧毁。

图1 爆炸后的SPD图片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过流保护装置在这场事故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经勘查发现,其过流保护空开采用C60型号,与上端总空开同样采用C60型号,过流保护开关选用过流值参数太大,当SPD烧毁后才动作,显然违背了设计要求,应更换较小参数设备或采用熔断装置。

4 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检测工作中存在: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检测流程需要细化等问题,同时,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做好SPD的过流保护,尽量不把SPD安装在重要机房的UPS输出端。

第6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公租房;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一、公租房规划的重要性最近几年,经济适用房以及棚户区的改革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些没有经济来源亦或低收入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一些城市因为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和租金相对较低的房源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出现了住房困难问题。对公租房的大力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对于住房供应体系的完善、调整供应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公租房相对于一些其他的保障性住房,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面向的群体涵盖新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一些低收入家庭。尤其对于那些刚刚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可以说他们是城市中的新鲜血液,而现实中他们既得不到经济适用房的居住权,又住不了廉租房,而公租房却恰恰解决了这类人群的住房问题,这可以避免企业的人才流失,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多层次模型简介

(一)层次结构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组成,目标层一般只有一个因素,表示要解决的问题,准则层是针对目标层的评分依据,可按从属关系分为若干层次,同一层的各因素受上一层因素支配,同时影响下一层相关因素。然后对方案层进行权重计算,进而选择优良方案。

(二)构造判断矩阵:准则层间各因素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列出比较矩阵,本文采用1—9评分法,比较规则如下:(aij表示准则i和准则j相比的重要程度赋予分值)

aij=1 i元素和j元素同样重要

aij=3 i元素比j元素稍微重要

aij=5 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

aij=7 i元素比j元素强烈重要

aij=9 i元素比j元素极端重要

(三)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是准则两两之间比较,存在三个以上准则时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评分的传递性:有准则 i、j、k,先对 i、j 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的结果为---重要性:i>j,j>k,然后对i、k 比较的结果为———重要性 i>k,则此评分具有传递性。

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比例C.R.表示,当C.R.

三、实证分析

武汉、上海、重庆三市建立了一批公租房,市场影响不一,有一定的代表性。武汉、上海等地公租房遭遇尴尬,武汉市南湖公租房七成空置,上海市馨宁公寓也只有四成入住率。重庆市公租房市场反应良好,民心佳园公租房有九成出租率。本文经过对武汉市南湖新区公租房的实地调查和上海馨宁公寓、重庆民心佳园有关资料的详细阅读和网上调查,搜集了大量资料,运用ahp模型进行比较,探讨公租房建设的优良模式。

根据影响租房的一般因素,本模型准则层选取租金相对值、申请条件、选址、设施和房屋布置作为评价标准,子准则层分别对应:选址———购物场所、医院、学校;设施———水电、健身、绿化;房屋布置———户型、面积、装修。

(一)租金作为公租房的主要优势,是影响夹心层人士租住意愿的主要因素。如果价格与市场水平相差不多,再加上位置偏远、辅助设施不齐全等因素,公租房势必不会成为首选,从而起不到保障作用。由于各地薪资水平不一,此处选择租金相对值更为客观,租金相对值是公租房租金与市场租金之比。

(二)申请条件是公租房制度中关乎申请者分流的重要依据,申请条件过于严格,会导致受保障人群范围狭窄,难以实现公租房“大庇天下寒士”的政策目标;申请条件过于宽松,则避免不了保障份额被挤占,夹心层人士难以入保。

(三)选址、设施、房屋布置作为公租房的硬件指标,直接影响公租房租住的性价比。选址偏远,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考虑到教育、就医、购买生活用品是生活之必需,该准则选取医院、学校、购物场所作为子准则。辅助设施不全,生活便利性降低,也难以迎合刚毕业大学生追求生活质量的心理,此处选取水电、健身设施为子准则,绿化也纳入其中;房屋布置如面积、户型,决定了租住人数,面积过小就无法满足需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家庭的租住需要。

(四)构造准则层、子准则层重要性比较矩阵如下:

(1)准则层

层次排序:(租金相对值,选址,设施,房屋布置,申请条件)。特征向量W=(0.3667,0.1791,0.1089,0.1089,0.236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C.R.=0.0160,C.R.

(2)子准则层:选址

层次单排序:(学校, 购物场所, 医院),特征向量W=(0.2599,0.4126,0.3275)。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C.R.=0.0516,C.R.

子准则:设施

层次单排序:(健身设施,水电设施,绿化),特征向量W=(0.1571,0.5936,0.249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C.R.,C.R.=0.0516,C.R.

(4)子准则:房屋布置

层次单排序:(户型, 面积, 装修), 特征向量W=(0.4161,0.4579,0.1260)。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C.R.,C.R.=0.0088,C.R.

第一,公租房主要面向住房困难户和新就业职工,没有对其他区的市民开放。申请人须满足户口、毕业年限、收入、社保、公积金等多项要求。公租房租金为每平方米10元,为市场价格的一半,但是须一次性缴纳4800元的其他费用,包括住户需要先按市场价缴纳3个月租金、押金(3个月房租)以及1年468元的物业费。第二,重庆市民心佳园户型有单间配套、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建筑面积在31—79 平方米之间。公租房申请人应在主城区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符合政府规定收入限制的无住房人员、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 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和进城务工及外地来主城区工作的无住房人员。民心佳园公租房租金最高为每平方米11元,低的每平方米有9元,为市场价格的百分之六十。

第二、根据安康市公租房申请条件,市中心城市(汉滨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的收入线为小于85元/人.月,住房面积小于18㎡/人;公租房保障对象的收入线为885-1307元/人.月,住房面积为小于18㎡/人;限价商品房保障对象的收入线1307-1586元/人.月,住房面积小于29.89㎡/人。符合上述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或者单身居民只能申请购买或者租赁一套保障性住房,或者选择申请货币补贴。已婚居民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住房保障。

结语相关部门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公租房的选址和配套工作,摒弃一些旧观念,公租房小区不在采取集中模式,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对公租房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力度,对市政设施的规划的力度进行强化,造福于人民大众,为居民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明. 公租房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层次分析法 比选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务院2010年10月份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现阶段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等产业。

2014年11月6日,廊坊市政府六届第二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廊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实施将充分发挥资金的引领和杠杆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引导和支持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

针对国家的发展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等多重影响下,加快培训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廊坊实现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的引擎。廊坊市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效益的主导新兴战略产业,是一个很重要且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各要素归并为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分析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措施层或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比重值的确定问题,为各种方案的优劣次序的排序提供依据。

三、实证分析过程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在地理位置、经济和科技发展、社会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通过对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廊坊市战略新兴产业的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确定了6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竞争力、社会人文环境、和政府政策支持。

在评价过程中,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针对廊坊市的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等评价体系做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打分的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层次的指标比重, 最后对廊坊市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选择评价。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

(二)构造判断矩阵

(1)构造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据相关专家问卷打分结果,利用 1~ 9评分标度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如下比较矩阵:

(2)据地域环境、 经济、 社会人文、 科技、 行业竞争力和政府这六个指标, 构造出七大新兴产业的单指标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地域环境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社会人文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科技水平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行业竞争力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政府政策的判断矩阵

(三)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求得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

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2)=(0.0851,0.1409,0.0535,0.2002,

0.3159,0.2043)T

一致性指标CI=■=■=0.08,随机一致性指标RI=1.32

一致性比率 ,通过一致性检验。

可以看出, 在所确定的六个影响因素中, 行业竞争力所占比重最大,为 0.3159, 社会人文环境所占比重最小, 为 0.0535。

(四)计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B1,B2,B3,B4,B5,B6,求层次总排序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相关数据见表1。

方案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w(3)=(0.1925,0.1885,0.1374,

0.1460,0.0863,0.1888,0.0604)T

且一致性比率

CR=■

=0.0522

因此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以上实证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来看,行业竞争力所占比重最大,为0.3159,其次为政府政策的作用, 其比重为 0.2043,第三位是科技水平的作用, 其比重为0.2002, 再次为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社会人文所占比重最小,为0.0851。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选择排序来说,信息技术在七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0.1925,其次为生物医药,比重为0.1888;再次为新能源,比重为0.1885;新材料, 比重为0.1460,其后为高端设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所占比重分别为0.1374 和0.0863,节能环保最小,为0.0604。

综上,廊坊市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要在行业竞争力上做文章,优先考虑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大作强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清. AHP方法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及选择中的决策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

[2]赵焕臣. 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第8篇

关键词:重磁勘察;插值切割分离方法;构造边界识别;自相关滤波

1 插值切割异常分离方法研究

对插值切割法进行理论研究并对模型进行异常分离处理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在重磁异常数据中,经常会存在着叠加在一起的局部异常以及区域异常。使用插值切割法能够保证其有着良好的分离效果,并保证能够很好的将其进行分离;

第二,在对切割半径进行选择的时候,还要对切割的精度加以重视。需要注意,因为其与数据的本色是否有关难以确定,所以在精度越高的情况下,计算时间也会越长,这会导致区域出现异常失真的现象。

第三,插值切割法的分离效果与原数据之间的间隔有着相关性,切割后的异常值的误差是原始数据间距造成的。如果间距小,那么误差也会因此变小,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查证处理,减小间距,从而提高计算的精确度;

第四,无论怎样分离,插值切割所得的区域场中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局部场,这些局部场中存在着部分的区域场。由于算法本身的特性,几乎难以将其进行完全剥离,所以只能尽量减小其相互间的影响。

2 数值计算类构造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通过对各种边界识别技术的阐述、模型试验处理以及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所有的边界识别方法都能对异常体的位置进行一定的识别,它们的对异常体边界进行刻画有着不同的公式。由于其识别能力的不同导致其受到的影响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极大值来对异常体边界进行刻画的因素主要有水平总导数、总梯度模量、斜导数的水平梯度和θ图法,因此将其应用于复杂地质体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地质体的准确边界位置进行反映;

第二,对同一模型的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进行边界识别处理,对处理的结果进行研究可以得知重力异常问题能够被所有的边界识别方法所解决,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磁力异常来说,把其换算成化极磁异常或者磁源重力异常很有必要性。如果将其直接应用于磁力异常问题,特别是斜磁化的磁力异常进行处理,会导致边界识别结果有较大的误差。有很多方法容易受到磁里异常分量和磁化方向的影响;

第三,所有的边界识别方法都可以归结为导数计算或者基于导数计算的方法,因此必须要对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精度问题进行考虑。其中需要涉及到水平方向导数,水平方向导数其在某一指定方向上的异常值的变化率,常用的有一阶方向导数和二阶方向导数,简称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一阶导数是计算异常值沿某方向的坡度,坡度上升则为正值,坡度下降则为负值。另外计算精度还会受到网格化的处理、扩边处理等处理结果好坏的直接影响。斜导数及其水平梯度以及θ角在稳定性方面很差,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化处理等的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还很大。

第四,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可以知悉,随着地质体的埋深增大,所有的边界识别方法也会使识别能力出现下滑,识别的边界位置与真实位置之间的差距也会随着增大,特别是斜导数及其水平梯度以及θ角的方法。

所以笔者建议,地质体由于深浅的不同造成的叠加异常例如野外实测重磁异常:

第一是通过边界识别方法对比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体的边界进行综合确定;

第二是通过异常分离,减少局部场和区域场之间的相互干扰,最终提高边界识别的能力。

3 自相关滤波方法研究

对于自相关滤波函数的研究是秦葆湖提出的自相关滤波函数以及韩兆红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分析和理论模型实验,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秦葆湖提出,自相关滤波函数能够对区域场的影响进行基本削弱,并能够突出弱异常,并对异常体的位置能够准确的进行反映,然而其存在的不足的是滤波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不仅如此还有着假异常和场值异常等问题。对自相关滤波法进行改进能够取得一定的突破,在对原有的优势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对假异常和场值异号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场值的大小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善;

第二,对于自相关滤波函数,它的处理结果会受到窗口大小K的影响,而且影响也会得到一定的增加,其中还可能伴随着扩边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处理的效果,K值经常会取在3到10之间;

第三,两种自相关滤波方法在处理结果上都存在场值大小与真实值相异的情况,自相关滤波方法虽然不能做定量解释,但是只能定性分析异常置。另外,两者都容易受到随机干扰的影响,难以对干扰进行压制从而对有用信息进行突出,这就是需要改善的地方以及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四,自相关滤波方法有着一定的特点,它能对埋藏在强背景场下的局部异常问题进行突出,但是在突出过程中容易受到较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异常体的位置可能与真实位置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对异常分离进行利用,能够减少局部场与区域场之间的相互干扰,并对这个不足点进行改善,对异常体的位置进行准确确定。

4 总结

本文对重磁异常分离方法及构造边界识别方法进行系统理论基础学习,切割半径及切割精度一定要合理选取,数据间距要小,保证插值切割法发挥作用。对磁异常进行边界识别处理前,要把气换算成化极磁异常,在自相关滤波方法的应用中利用异常分离,能极大的提高分离识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冷眉.重磁资料异常分离与构造边界识别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4.

[2]许顺芳.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重磁场及其与构造格架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

[3]刘金兰.重磁位场新技术与山西断陷盆地构造识别划分研究[D].长安大学,2008.

第9篇

关键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故障分析 处理 改进方案

1 引言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由电容分压器和中间电压电磁单元组成,可兼顾电压互感器和电力线路载波耦合装置中的耦合电容器两种设备的功能,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又能可靠阻尼铁磁谐振和具备优良的瞬变响应特性等[1];故近几年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数量巨大,不仅在变电站线路出口上使用,而且大量应用在母线和变压器出口上代替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一般适用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由于受设计制造经验、工艺水平和原材料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投运后发生故障,就会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由于运行环境和电压等级的影响,特别是500kV的设备,由于个头高大,引线沉重,拆头电气试验的难度大;特别是在设备故障状态下,由于受停电范围的限制,各种电磁干扰严重,通过常规电气试验方法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就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一只500kV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在运行中二次失压后,在现场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对试验方法、现场修复和改进方案的介绍,给出现场遇到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类似故障的分析处理方法,以及设备在不拆头状态下查找故障的试验方法。

2 故障现象

1996年2月山东淄博500kV变电站,500kV线路A相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在电网正常运行条件下,发生故障,与之相关的保护误发信号,3个二次电压线圈全部无电压输出。该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型号为TYD500/ -0.005H,1994年7月产品,为了便于故障分析的情况说明和论述,首先给出其结构原理图如下:

该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由4节瓷套外壳的电容分压器和安装在下部油箱的电磁单元两部分构成,其中C11,C12、C13分别安装在1~3节瓷套内,C14和分压电容C2共装在第4节瓷套内;其电容量分别为:C11=19499pF,C12=19703 pF,C13=19868 pF,C14和C2串联后的电容量为19636 pF(其中C14=23856 pF,C2=116920 pF),油箱电磁单元中变压器的一次端A在第4节瓷套内,连接在C14和C2之间,3个二次绕组的接线端子al xl,a2 x2,afxf通过接线盒引出,X端在出线盒接地。

故障发生后,在运行状态下,电气试验人员分别直接对3个二次电压线圈进行输出电压测量,确认电压输出为零(正常状态分别为

和100V),现场检查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外观正常也无异音现象。

3 故障原因的判断分析

由其工作原理可知,分压电容器C2和油箱电磁单元正常状态下,承受的额定电压为13kV,而整台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承受的电压为500/KV;如电磁单元部分对地短接,不承受13kV的电压,二次将失去电压输出,对设备整相承受电压的能力影响较小。而假设电容分压器C11,C12、C13,C14的其中之一存在缺陷,该节将承受较低的电压,其它节承受的电压升高,会造成整台设备运行异常,有二次电压输出但不是正常值,设备会有异音发出或损坏。如果电磁单元的变压器一次端断线,电压将不能正常传递,二次失去电压输出;若C2的电容量变大,二次电压输出且会降低。由此可见,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能够承受系统正常电压的前提下,结合其结构特点,可以确定二次失去电压的原因与电容量的变化无关,第1~3节瓷套和第4节瓷套中的C14电容本身正常,故障原因可能为:

(1)电磁单元变压器一次引线断线或接地。

(2)分压电容器C2短路。

(3)和电磁单元中变压器并联的氧化锌避雷器击穿导通。

(4)油箱电磁单元烧坏、进水受潮等其它故障。

随后对设备停电,通过电气试验对故障原因进一步具体分析。

4 电气试验分析原因

由于设备高大,引线沉重,周围设备全部带电,拆除引线的难度和危险性都比较大,故本次试验采用不拆头的电气试验方法。

4.1 试验方案1

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上端H点接地状态下,从二次线圈al xl反向加压,在第4节瓷套上端B处直接测量一次电压(可用测量变压器T,电容式分压器或周围停电的其它相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试验接线见图2。

图2中C11,C12,C13串联后的电容量Cla=1/(1/C11+1/C12+1/C13)=6563pF若在二次线圈al xl上,加Ua1xl=10V的电压,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正常状态下,B点测的电压的理论值UB,而原理图中:

即B点应测量到1.77kV的电压。

但在实际加压过程中,电磁单元变压器二次侧电流急剧上升,试验变压器过流掉闸,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B点测不到电压,进一步说明分压电容器C2或油箱电磁单元部分短接,电压不能反向传递。

4.2 试验方案2

从B点加压进行电容量和介质损失角的测量,考虑现场的电磁干扰严重,采取故障相和非故障相比较法,由于XL>>Xc故可忽略电磁单元变压器电感影响,试验接线见图3。

上述接线在无故障状态下,B和E两点间的电容量为C11、C12、C13串联和C2、C14串联再并联的电容量;理论计算值C=Cla+1/(1/C2+1/C14)=26199pF。若A点接地,B和E两点间的电容量为C11、C12、C13串联和C14并联的电容量;理论计算值C*=Cla+C14=30419pF,显然C*应该大于C;现场实际测量的结果为:

故障相:C*=30904 pF,介质损失角小于0.1

非故障相:C=26289 pF,介质损失角小于0.1

同样C*大于C,得出和理论计算值相同的结果,而介质损失角正常,进一步证实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无二次电压输出,与分压器电容量的变化及各类断线无关,而是由电磁单元变压器一次接地引起。

转贴于 5 解体检查与故障处理

根据试验分析的结论和综合判断情况,在怀疑电磁单元变压器一次接地可能由并接的氧化锌避雷器击穿导通引起的同时,准备好氧化锌避雷器和一些常规绝缘材料,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第4节瓷套和底座油箱单元解体检查;发现电磁单元变压器至分压电容器之间的联结线因过长而与箱壳碰接,并有明显的烧伤放电痕迹,分别测量电磁单元变压器和氧化锌避雷器的绝缘电阻均在10GΩ以上。随后将该联结线缩短,并用绝缘材料包扎固定,回装完毕后,再用试验方案2测量其电容量和介质损失角,C=26371pF,介质损失角小于0.1,测量结果与相邻非故障相及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投入运行后运行正常,该故障点消除。

6 结束语

6.1 由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本身的结构特点,现行产品电磁单元变压器的一次联结点在瓷套内部,不可拆卸,在预防性试验和故障分析时,无法直接对电磁单元的特性和绝缘状态进行分析检测,在对产品有怀疑时,可参照上述试验方案对比分析。

6.2 建议制造厂改变设计,将电磁单元变压器的一次联结点A点通过小套管引出(目前已有部分产品采用),便于用户直接测量电磁单元的绝缘电阻、介质损失角和电容量等参数。

6.3 电磁单元变压器的接地联结点X点是引至二次接线盒接地的,可在试验时打开接地点,直接测量电磁单元变压器、氧化锌避雷器和电容分压器C2的绝缘性能,同时X点引出后,运行单位可通过X点进行在线或带电测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运行过程中的容性泄漏电流。

6.4 安装在线路上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由于停电检修困难,故障后的影响面广,解体检查修复的周期相对较长,建议制造厂加强最下节瓷套和油箱电磁单元电气联结部分的绝缘强度,严格设计工艺,保持各联结线对地及器件之间的距离,必要时由裸导线更换为绝缘导线(或进行绝缘包扎),严格出厂试验和外协器件的质量把关,确实有效地防止类似故障的发生。

[1] GB/T4703-1984《电容式电压互感器》[S].

第10篇

关键词: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拉古子泥石流沟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0%,岩性多样,再加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其中以西北、西南为最多,最活跃,规模也最大[1]。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将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引发泥石流的外界因素以及泥石流的综合特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区域内泥石流沟道的危险度等级。目前,在国内外有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最近几年常用的评价方法[2]。层次分析法[3](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在七十年代初提出的。它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利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并通过排序分析和解决问题[4]。

拉古子泥石流沟沟口位于成昆铁路K311+651处,铁路以桥梁方式通过,拉古子沟主沟沟长4.45Km 平均纵坡坡降267.4‰,沟两岸陡坡发育,山坡坡度50°~70°,坡面植被主要为小乔木和灌木,植被覆盖率低,只有40%。沟床最宽处30m,最窄处10m。沟体两侧支沟弱发育,在流通区有两处跌水陡坎,高约20m,该沟上游为形成区,中下游为流通区,沟口为堆积区。流域面积为5.85平方公里。

2利用数量化理论建立了泥石流沟判别模式

以拉古子泥石流沟形成环境的调查为基础,提出了以11项因素作为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预测的背景参数,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因素的权重分配。应用数量化理论建立了泥石流沟判别模式和危险度评价预测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测区泥石流沟判定与危险度的评价预测。

3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思路

3.1 单层次模型结构

此模型由一个目标C及隶属于它的n个评价因素A1,A2,…,An和决策者组成。由决策者在这个目标意义下对这n个元素进行评价,对它们进行优劣排序并做出相对重要性权衡,但由于决策者能力的限制难一下子做出这种判断,因此,常仅仅对这两个元素进行优劣程度比较。

3.2评价思路

AHP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决策者对这n个元素优劣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n个元素的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n个元素的整体优劣排序判断即确定各元素的权重。

3.3评价计算步骤

3.3.1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在单层次结构模型中,假定目标元素为Ck,同与之相连的有关元素为A1,A2,…,An有支配关系。假定以上一层次某目标元素Ck作为准则,通过向决策者询问在原则Ck,下元素Ai的优劣程度,构造一判断矩阵,其形式为:

Ck Ai A2 … An

Ai a11 a12 … a1n

A2 a21 a22 … a2n

… … … … …

An an1 an2 … ann

其中aij表示对于Ck 来说,Ai对A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体现,通常aij可取1、2、…、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

3.3.2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单排序)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其对应的经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W。即首先对与判断矩阵A求解最大特征根问题:

(1)

得特征向量W并将其归一化,将归一化后所得的特征向量W作为本层次A1,A2,…,An对于目标元素的Ck排序权值。

计算λmax 和W可采用近似计算的和积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i=1,2,…,n)(2)

第二步:每一列经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

(i,j=1,2,…,n)(3)

第三步:对向量作正规化处理:

(j=1,2,…,n)(4)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5)

式中,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3.3.3单层次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判断矩阵很难有严格的一致性,但应该要求有大致的一致性。因此,在得到λmax后,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

(6)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由下式计算:

(7)

λmax为最大特征根,m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由大量试验给出,对于低阶判断矩阵,取值如下表1所示:

表1AHP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对于高于12阶的判断矩阵,需要进一步查资料或采用近似算法。即令

(8)

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值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到满意为止。

4评判模型的确定

4.1评价因素的选取

泥石流形成、发展、运动和堆积的环境因素众多,其综合作用对泥石流特性产生影响,综观我国西南山区泥石流的发生、活动特点,判别泥石流沟及其危险度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流域的岩石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四大条件的多项因子进行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相关因子的优选[5]―[7]。

所选因子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又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由于判定中具体针对某特定流域,因而对于难以在流域范围内获取的定量因子在作分析时不加考虑,再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常考虑的泥石流影响因子及野外实际调查结果,初步选取了11项因子作为评判的背景因子,即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主沟平均比降、形成区平均坡度、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弯曲系数、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泥沙补给段长度比、24小时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率。

4.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经过对泥石流各种资料、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后,提取了泥石流危险度有关的松散物质动储量、主沟纵坡降等11个因素作为准则层,与方案层的物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致灾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层次结构模型采用1~11标度法,逐项就任意2个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参考专家意见,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对样品进行泥石流沟综合评价预测时,各项目得分总和用Z表达式:

(9)

δ(m,n)即判别样品在m项目n类目的反映各项目按所处类目等级,落在哪个类目,则取该类目分值,其余3个类目取0,计算出各项目得分总和Y值后,根据下列原则进行评价预测:若Z值>25分,且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流域相对高差、沟谷长度及流域切割密度4项总分又大于10分时(即X6+X3+X2+X5>10),则可判定其为泥石流沟.

其危险度评价如下: Z≥ 135时,评价为极严重危险

129≤Z< 135时,评价为严重危险

96≤Z< 129时,评价为中等危险

Z

根据现场收集资料进行评判,拉古子泥石流沟运动特征的计算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到 泥石流沟的基本数据:流域面积F1=5.85Km2、沟谷长度F2=4.45Km、流域相对高差F3=521m、主沟比降F4=26.7%、流域切割密度F5=3.3、松散物质动储量F6=1.717x104m3、泥沙补给段长度比F7=0.4、植被覆盖率F8=40%、沟床弯曲系数F9=1.2、形成区山坡平均坡度F10=40°、24小时最大降雨量F11=70mm。

根据上表统计得拉古子沟各项目总得分为Z=105,属于中等危险泥石流。

5结论

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野外评判较为重要,有经验的专家或地质工作人员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并结合自身经验,往往能比较准确的对泥石流危险性做出较为可信的评判,然而,主观因素对这类方法的影响比较明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基于层次分析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是利用野外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再利用数量化理论的知识对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相对较为合理的评判,这种手段大大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故需要对该两种评判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通过计算,基于层次分析的数量化方法泥石流危险性评判结果和现场初步评判结果吻合,说明评判结果具有很大的可靠性。

[1]蒋爵光.铁路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68-69.

[2]李阔,唐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J].灾害学,2007,22(1):106-111.

[3]阳吉宝.数量化理论在确定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14(2). 7-11

[4]刘豹,许树柏,赵焕臣等.层次分析法―规划决策的工具[J]. 系统工具,第2卷第2期.23-30

[5]刘希林.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 (4).2-7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江苏;三废

1.库茨涅茨曲线概述

库茨涅茨曲线即倒U型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用于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的关系。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将库茨涅茨曲线引入环境领域研究,研究发现污染物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曲线关系也呈倒U型,由此把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一种U型曲线称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或EKC。目前常用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模型为三次函数型:

Et=β0+β1Yt+β2Yt2+β3Yt3+μ………………………………式1

式1中Et为t时期某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通常用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表示,Yt为t时期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通常用GDP或人均GDP表示,β0为常数β1、β2、β3为系数,μ为随即标准误差。

2.近十五年江苏省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基本状况

近十五年来江苏依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力始终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9110.27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1022元居全国第四,进出口总额5395.9亿元居全国第二。总体综合经济实同与其他省市相比较强。

图1 1995-2010年江苏省人均GDP金额统计

由图1可知,1995-2010年间江苏人均GDP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5年的人均7319元至2010年的52840元增幅622.0%年平均增长率41.4%,其中1995至2002年间增长速度较缓慢,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较快。

同国内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样,江苏亦没有摆脱高经济增长,高污染的现象。对于江苏而言,经济发展可能仍未到达刘易斯第一拐点,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因此以制造业为主要标志的实体经济发展是当前江苏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实体经济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就目前情况看,江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这不可避免的带来高污染现象。另一方面,高污染也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和政府的监察、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有关。

图2 1995-2010年江苏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图3 1995-2010年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图4 1995-2010年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由图2图3图4可知1995-2010年江苏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排放均持续增长,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9064万t为1995年的3.1倍,工业废气排放31213亿标m3是1995年的4.0倍。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再2003-2006年间排放量陡增,2006年的排放量比2003年增长了84.8%,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1995-2010年间总体上升趋势不明显,但其中个别年份排放量增减波幅较大。

3.江苏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根据库茨涅茨曲线的概念,借鉴张炳(2008,),张丕景(2009),张慧(2006)构建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模型构建江苏省环境库茨涅茨模型如下:

Et=β0+β1Yt+β2Yt2+β3Yt3+μ……………………………式2

式2中Et为t时期江苏省环境污染状况以工业废气或工业废水或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大小表示,Yt为t时期江苏省的人均GDP水平。

根据上述模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1995-2010年江苏省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进行分析,其中各年度三废排放量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苏省环境公报,江苏省人均GDP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统计结果表1、图5、图6、图7所示。

表1 各指标统计结果

图5 1995-2010年江苏省人均GDP与废气排放量散点分布情况

图6 1995-2010年江苏省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散点分布情况

图7 1995-2010年江苏省人均GDP与固体废物排放量散点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三废对人均GDP的R方监测分别为0.974、0.686、0.980说明用工业三废排放量解释环境与江苏经济的关系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由表1、图5可知,工业废气与人均GDP的关系为Et=-6220.675+1.855Yt-3.948E-5Yt2+3.342E-10Yt3呈N型曲线,人均GDP2500元以后,废气排放量增长速度减缓,在5000元以后排放量增长速度增快。由表1、图6可知工业废水与人均GDP的关系为Et= 85985.710+17.424Yt+4.360E-9Yt3呈N型曲线,人均GDP在2500元以前废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迅猛,2500元以后废水排放随GDP增长有缓慢下降,在5500元以后废水排放量又呈上升趋势,由表1、图7可知工业固体废物与人均GDP的关系为Et=1178.134+0.161Yt+1.965E-6Yt2-4.307e-11Yt3呈倒U型曲线,与经典模型一致,但是拐点为推测值,现有数据并没有出现拐点,在人均GDP为3000元以后固体废物的排放基本变化不大,考虑到此处选取的数据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忽视了工业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因此工业固体废物与人均GDP的模型供参考作用。

综合三废与人均GDP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不难发现①三者均是在人均GDP达到2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有所改善即2005年左右,这得益于在2005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对环境的监察、监管和整治。②工业废水与工业废气模型并不符合经典的倒U型曲线,大概趋势属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边呈波浪形波动,由此可见二者未到达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拐点,换句话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可能继续加大。

4.对策

综合三种类模型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N型曲线关系,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紧密并呈现出波浪式的波动,鉴于此除了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监察、监管力度,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效率等传统方法外更应该从经济角度出发治理环境。首先需要优化江苏省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生产总值能耗,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江苏省生产总值能耗为0.600t标准煤/万元,即每生产出1万元的产值平均需要消耗0.600 t标准煤,低于北京的0.459t标准煤/万元,浙江的0.590t标准煤/万元,广东的0.563t标准煤/万元,与高收入国家的0.265t标准煤/万元(2008年)相比,差距更大,在能源利用方面江苏有很大的潜力可开发。其次需要完善江苏省经济结构,如果从经济是否为虚拟化的角度划分可以把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诚然,实体经济在抵御金融风暴和提高地区就业率方面有金融业无法比及的优势,但实体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单一和污染排放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重视实体经济忽视金融不利于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重视实体经济忽视金融更会持续恶化地区的环境质量,纵观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有余而金融业发展不足,特别是苏北5市,金融业还处于起步初期,苏中、苏南地区虽然金融业起步不晚,但同高收入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完善江苏省经济结构是今后我们务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环境治理是关系到江苏省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基础,立足于控制能源利用率,改变经济结构的方针,依托开发新能源,逐步发展金融业等具体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从而实现江苏从经济大省到环境大省的完美蜕变。 [科]

【参考文献】

[1]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02).

[2]张炳,毕军,葛俊杰.江苏苏南地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03).

[3]张慧.兰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演进计量模型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03).

[4]张丕景,胡燕京,朱琳.青岛市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实证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2009(03).

第12篇

关键词:战术通信装备 层次分析法 使用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032-03

开展质量评价工作对武器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充分掌握自身产品质量信息、把握产品总体质量状况,并以此分析质量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纠正和改进措施具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产品全寿命质量的角度来说,其研制质量和生产质量的评价较易开展,因为承研承制单位对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掌握的都较为全面和透彻,可以在技术上获取全面的详实的信息、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而对于产品交付部队之后的使用质量状况的系统性评价,虽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承研承制单位对相关信息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完备性等原因而开展较少。为全面真实掌握装备交付用户后的使用质量情况(包括产品技术质量和相应的服务质量),以战术通信装备产品为例,从建立产品使用质量满足度评价体系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体系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考虑到用装部队的技术检测条件上与承研承制单位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精确获取产品大部分质量技术数据的实际,以产品使用质量满足度来表征质量特性,给出一种适用的使用质量评价方法,从而为承研承制单位全面掌握产品使用质量信息,从而对产品技术和服务质量进行改进提供参考。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对象分析

对于战术通信装备产品来说,其装备部队过程中体现出的使用质量主要表征为以下两个大方面:第一是技术层面的产品技术质量,第二则是承研承制单位的服务质量。从部队实际训练使用的关注点来看,其中的第一个方面又可分为以下几大要素:通信性能、环境适应性能、可靠工作性能、安全性能、维修性能、保障性能、测试性能、人因工程性能等。类似的,其中的第二个方面则可分为以下几大要素:服务时效性、服务技术质量、特定需求满足性。上述要素又可根据其特定内涵细分为诸多具体指标的组合。

1.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根据前文分析,可以将战术通信装备产品的使用质量评价体系用一个富有层次的指标体系来表示。从而利用层次分析法[1],将所有具体指标按其属性不同分为若干组,形成包含若干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按照上述思路和模型,以某型战术数传通信设备为例,建立其使用质量(产品技术质量)指标层次的前3层结构,见表1。

表1中部分第三层指标包含有第四层指标,但在表1中不便表示,在表2予以说明,见表2。

同上,建立其使用质量(服务质量)指标层次的前3层结构,见表3。

1.3 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前文所述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后,便确定了与使用质量有关的所有指标的上下级关系。但是,某一层中不同指标之间对于其上层指标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为了将这一情况反映到评价结果中,避免由于不同指标重要性不同而使评价结果产生严重误差,就需要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权重赋值。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指标集。

对某一层指标建立集合,这里用B表示,即式中,bi表示第i个参与评价的指标。

(2)建立权重集。

对某一层指标可能确定的权重的集合为权重集,它是为了反映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而赋予的相应权数所组成的,这里用W表示,即

式中,w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3)通过层次分析法求权重集。

确定指标权重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对于一般专业人员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即使直接由专家评议赋值,也容易产生过多的人为影响,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主观权重,减少人为影响,提高权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用bij表示元素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其取值见表4。

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就是指某一层次各评价指标之间通过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而形成的判断值集合

由于人们对复杂事物的两两比较判断很难得到完全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因此,为了避免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而带来的不便并保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采用下列改进的方法和步骤来给定判断矩阵中bij(i,j=1,2,…n)的标度值[2]。

第一步:对指标Bi(i=1,2,…n)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排在第一个的指标重要性标度定位1。

第二步:征求专家意见,将排在后面的每个指标都与第一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判断,比较的标度及其含义参照表3给出的九分位比率标度,所不同的是对于中间标度的范围可以放宽,比较的标度可以取1~9之间的任意值,从而给出排在后面的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标度。

第三步:对任何两个评价指标间形成一个判定值bij(i,j=1,2,…n),bij=Bi的标度/Bj的标度。这样给定判定值,能够始终保证判断思维的一致性,即bij=bik/bjk,其中i,j=1,2,…,n,k取(1,2,…,n)内任意值。因此无须再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第四步:对得到的判断矩阵利用公式通过特征根方法求其特征向量:

求出特征向量T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归一化后的元素即作为评价指标Bi的权重。

1.4 确定各层元素组合权重

若需要得到整个递阶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所有指标相对于产品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评价总目标的相对权重,则需要将每一层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组合。设第k-1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该层第j个指标下的第k层的指标的权重向量即为,则,则第k层第n个指标对于评价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为。这样,我们可以算出每一层指标相对于评价总目标的权重向量[3]。

2 使用质量评价总目标值计算

在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确定后,要对每个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具体值进行确定,就需要对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由于某一型号或系列的战术通信装备产品通常都会配套于多型武器系统,并装备于多个军兵种的大量基层部队,因此,如果采用专门派员随访调查的话,工作量会十分巨大。所以应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设计编制合理、易懂、便于统计和数据分析的使用质量问卷调查表,来发函调查采集,这样,既可以扩大数据采集覆盖性,又可以让协助调查的部队技术、管理、使用人员又充分的时间整理收集数据,从而更好的反馈给承研承制单位。下面以环境适应性能满足度中机械环境适应性满足度的振动满足度和跌落满足度两个指标以及服务时效性满足度中的技术服务到达时效性满足度和技术服务过程时效性满足度两个指标为例,编制使用质量调查问卷,供参考。

某型战术通信装备产品使用质量调查问卷

10.您认为某产品在各类振动环境中的技术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是?(请以10分制打分,1为最差,10为最好,以下同)

11.您认为某产品在遇到跌落情况下的技术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是?

20.您认为售后服务人员到达你处开展工作的及时性满足要求的情况是?

21.您认为售后服务人员开展工作的快速有效性满足要求的情况是?

根据前述数据采集方法,我们便可将参与评价的所有指标以1~10中的某个数值来表征,且通常对多份问卷的结果以算术平均值来处理(即认为参与问卷调查者无论其在部队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对使用质量满足度拥有同样客观的反映),也可根据参与问卷调查这所属部门及岗位不同,采用专家赋权法,赋予其不同权重。这样,按照递阶层次体系的基本结构,我们就可以得出每层指标的评价值,并最终得到总的产品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评价目标值(1为最差,10为最好)。

3 结语

上述研究给出了一种武器装备使用质量评价的简易可行的方法,但由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还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还用对方法予以进一步改进,尤其在采集所得数据的误差处理方面还应采用更多技术手段,以获得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第1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层次分析法 安全指数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普及,火灾危险因子越来越多,发生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概率越来越大,传统的按照规范处方式的消防审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某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消防设计和审核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层次分析法

2.1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HP)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不同将目标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如目标层,属性层和方案层,层与层之间是隶属和支配关系,同层不同指标之间根据相对上一层的重要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权重,按层分析,最终得到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性权值。其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并求最大特征值和权重向量,最后进行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2.2 计算步骤

2.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所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列出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其应满足如下关系:1,从上到下有隶属关系,2,中间层的层数不受限制,3,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每个元素支配的元素个数不多于9个,一般同层元素之间不存在支配关系,且不考虑反馈。

2.2.2 构造判断矩阵并求最大特征值和权重向量

首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标度并构造判断矩阵,AHP法指标权重标度表如下表所示:

设问题A中有个指标a1,a2,…an,则构造的判断矩阵A为:

式中:aij表示ai与aj相比较的结果。

常见的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有方根法和和积法,下面就方根法进行介绍。

(a) 计算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 i=1,2,…,n

得 ■ 。

(b) 将■ 归一化,即计算

■ i=1,2,…,n

得到■,即为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值,这也是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c)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其中■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2.2.3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指标■,一般当CR〈0.1时,认为该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其中■,式中n等于矩阵的维数,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RI为修正因子,其取值见下表。

3 某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性能化评估

3.1 工程概述

该建筑是一高层酒店,建筑高度46m,建筑面积3131㎡,共13层,地下一层作为汽车库使用,地上12层,一到四层含有裙房,其中一、二、三层附属用房为餐厅,一层主楼为大堂、商店、美容等用房,二层为娱乐用房,三层为桑拿、健身、保健、按摩等用房,四层为多功能厅、会议室等用房,五层到十二层主楼均为客房。

3.2 层次划分

根据消防规范并结合实际,参考《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各部分的相对权重和最终权重如上表3和表4所示。

根据规范,可知该建筑为一类高层,应设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满足3h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和1h的自喷用水量,同时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即消防水池不能得到市政管网补水算,故消防水池容积V=(33.48×3+25.27×1)×3.6≈453m3,而该建筑消防水池容积为480 m3,满足要求,根据建筑消火栓布置情况,基本满足公共区2股水柱覆盖。按照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见《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77页~82页,下同)可得2分。

该建筑有较好的机械排演系统,换气次数为6次,满足要求,排烟口位置设置恰当,但没有补风措施,故按评分标准可得3分。

该建筑是一高层酒店,有报警设备,有视频监控,有人值守,但存在报警设施老化,效果不好,按照评分标准可得2分。

该建筑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标准喷头,但无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按标准的8分。

按照灭火器设置规范,该建筑属于严重危险级,酒店灭火器配置按照严重危险级标准配置,布局合理,按评分标准可得1分。

该建筑为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一级,容许疏散时间为6min,百人宽度指标=(100/(43*6))*60=23.3cm,按照评分标准,取8分。该建筑建筑面积3131平方米,地上十二层,层数较高,路径比较复杂,步行距离大于60m,故按评分标准得8分。该建筑有符合规范的防排烟措施,但防火门关闭后门缝太大,且有常闭式防火门做常开用的现象,按评分标准,得6分。该建筑设有高低位结合灯光疏散指示,且连续性好,按照标准,可得1分。

综上可得该建筑的消防设施性能化评估打分表如表5所示:

注:安全指数分五个等级,分别为0~2分代表设备性能非常好,发生火灾可以及时控制,不会有人员伤亡,,2~4分代表设备性能好,一般火灾可以控制,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少,4~6分代表设备性能中等,火灾失去控制有一定概率,6~8分代表设备性能较差,火灾危险性较高,8~10分代表设备性能差,设备需要及时更换。

由上表可知该建筑消防设施总安全指数为3.8分,设备性能良好,一般火灾可以控制,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少。

4 结论

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某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进行了粗略的性能化评估,该评估是以相关规范为基础,同时又结合火灾实际情况,评估发现该建筑基本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但总体安全指数仍有很大上升空间,例如防排烟系统中补风方式的选择,采用自然补风,但有些部分不符合自然补风的要求,又如自动灭火设施,在人群聚集的大空间如放映厅未设智能灭火装置,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常开常闭防火门的设置也存在一定问题,但总体来说。该建筑的消防设施安全性能较高,一般火灾可以控制,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少。

参考文献

[1] 侯遵泽,杨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J].火灾科学,2004.10:203-207.

[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22- 527.

第14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 表达情感 表达技巧 品味字词

在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题型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且分值越来越大。近年来的中考题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初中的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目,下面主要从四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技”指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考试中常提问: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3.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②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③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析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①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②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③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进行赏析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