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地施工保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市政工程;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城市的地下管线一般是由通讯管线、电力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供水管线等组成,分布结构比较复杂。在地下管线施工、道路施工及其他建设工程施工中,由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缺乏地下管线的保护意识和无相应的技术措施,导致地下管线损坏的现象时常发生。地下管线的损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的保护。
一、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损坏的原因
1、管线图纸档案缺乏系统管理
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各个基础性设施,供水、燃气等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都属于各个管线的产权部门。地下管线没有系统的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如供水、燃气、电力等基础性的设施, 地下管线分布不清的状况普遍存在,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线没有一个全面的管线综合图或数据库,导致地下管线定位不清。由于缺乏准确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和地下空间信息资料,易造成规划、设计工作的盲目性,在施工图中没有完全或部分地标出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进而导致建设过程对原地下管线的破坏。
2、规划设计不合理
城市原来的规划没有超前意识,没有按照城市的发展作出长远的规划或者在是按照当时的领导意志来进行规划,这样就造成了一任领导一个规划的不规范现象,导致了后来规划设计时对地下管线的位置无法准确掌握。原来规划设计的地下管线是按照当时的技术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低,安全可靠度较差。
3、管线勘测不到位
探测地下管线并掌握其准确位置需要花费较多成本与时间,目前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比较紧张,造成相关单位工作做的不够细致,为以后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再有施工单位主要采用的勘测方式是挖探坑,依据探点的管线深度、位置来推测整个管线埋设的深度和走向,这种方式难以反映管线全部情况。一些单位也借助地下管线探测设备,其功能差、精度较低。
4、施工引起的直接损坏
施工过程中,打桩、爆破会对周围的土体有一定的挤压,会使施工区域内年代比较久远、管材强度较弱的土体被挤压损坏。基坑开挖、边坡失稳或流沙现象引起较大的土体变形,当变形量超过管线的变形极限时,就会发生管线损坏。施工机械、车辆、材料和土体等荷载过大会将下面的强度不高的管线压坏。水流冲刷也导致水管漏水,水土流失,埋在地下的管线会失去原有的土体支撑,而使得原有的自来水管、下水管及煤气管道出现漏水漏气现象。
二、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1、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档案建设,就是将城市的全部地下管线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查询、输出、更新,通过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各专业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分级、分布式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和公共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数据共享,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建立市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每个城市实际的状况,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去开发一套适用的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工作,新建地下管线覆土前,应通过实测获得准确的管线竣工测量图,各专业管线单位应对已有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和补充测绘,并及时更新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如因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未提供准确的地下管线档案,而造成道路施工单位损坏地下管线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加强市政工程的综合规划与设计
城市市政工程总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充分的掌握原始的资料。经过多方面去收集原有的地下管线的资料信息,尽量不要让新的规划设计跟原有的管线出现冲突。如果出现无法避免的情况,需要在施工图上做出准确的标示,防止施工的单位不能明确管线位置而盲目的施工,这样就可减少管线的损坏。因此,市政工程地下管线在开工前,首先应向有关部门了解管线的具体情况,包括管道内径、管道材质、管道铺设时间、管道结构形式、管道性质(如低压、中压、高压等)、管道掩埋深度、管道具体走向等,确保掌握管线的最详细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制定出每条管线的保护方案。
3、应用管线探测技术
由于地下管线的损坏一般都是管线的不明而造成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线的探测,应用管线探测技术,探明旧地下管线所在的位置、埋深并且及时地在现场和图纸上做好标识。管线的探测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下面主要介绍以下两种常用的管线探测方法:
(1)电磁法,简单地说就是交变电磁场(一次场)可以在地下金属管线上感应产生次级交变电磁场(二次场),由于一次场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有限,而二次场则可以沿金属管线传播很远,所以可以在离开一次场的地方,通过测量二次场来确定地下管线的位置。电磁法应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主要适用于地下各种金属管道及金属电缆的探测,电磁法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为精确高效的地下金属管线探测方法。
(2)探地雷达法,探地雷达是一种光谱电磁技术,一般用来确定地下介质的分布,它通过一个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脉冲,而另一个天线用来接收地下目标体反射或绕射波。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管线应用的是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原理,适用于地下金属和非金属管道及电缆的探测。探地雷达法能够比较准确地探测到地下非金属管线的位置与埋深,甚至可以探测地下管线的规格,能够帮助设计与施工部门在施工前对地下管线情况清楚的了解,减少地下管线的损坏。
4、选择合理施工工艺
基坑开挖、地下连续墙施工可采用分段开挖、分段施工的方法,使管线每次只暴露局部长度,施工完一段后再进行另一段,或分段间隔施工。对于桩基工程,可以合理安排打桩顺序,以减少对管线的挤压,还可考虑调整打桩速率的方法,以减小土中的空隙水压力,或者在打桩区四周设排水砂井、塑料排水板,使孔隙水压力很快消失,减少挤土效应。顶管工程施工,对临近管线区域,可以放慢顶进速率,以及减少一次顶进距离的办法,做到勤顶勤挖,减少对土体的挤压力,顶头穿过管线区后,勤压膨润土,以充填顶头切削造成的管壁外间隙,减少地面沉降。
5、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方法
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管线损坏问题,在管线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隔离法、悬吊法、支撑法等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用钢板桩或是深层搅拌桩进行相应隔离,以限制地下管线土移或是挤压、振动管线。但是这种方法适用于管线埋藏深度较深,基桩及坑基状况良好的地方。对于管线埋藏不深的地方可以挖槽进行隔离,隔离槽可以在管线周围和施工地方进行挖掘。对于那些暴露在坑内的管线或是可能发生土移的管线,可以采用悬吊法进行挖掘。对于土体可能产生较大沉降而造成管线悬空的,可沿线设置若干支撑点支撑管线。
三、结语
市政工程中地下管线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涉及到多方面,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进行。从市政规划设计、信息管理、施工方法和应用管线探测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地下管线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成仕.市政施工过程中的地下管线保护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1,7(62)
关键词:市政;施工;管线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损坏的原因分析
1、既有管线,质量较差
当然除了以上的两个原因之外,还有就是有一个自身的原因,就是管线本身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能够达到预期的使用年限而过早地损坏。比如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在施工还没有开始,有些管道就已经发生了意外,漏电、漏水、漏气等就情况就已经出现。
2、对施工周边,没做详细调查
一些施工单位考虑到经济成本,对现场既有管线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因为在一些特殊的区域,可能调查的代价比较大,施工单位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或无力承担相关的支出费用。有的施工单位虽然进行了调查,但因为投入人力和财力不足,从而导致了调查的不够详尽,只是走走形式。这些都给施工造成了很多的隐患,我们的施工单位不能心存侥幸,否则会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对整个施工也有不利的影响。
3、对既有管线,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虽然我们的施工单位有防止管线受到损坏的意识,但是对保护管线的重要性并没有上升到必要性,对它的认识还不足,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还比较的匮乏。比如目前在很多的施工现场,没有明显的警示标识,除此之外,也没有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监护,保护措施很不得力。有很多的施工单位虽然对管线采取了保护的措施,但是因为一些外力的作用,导致了它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变化,遇到一些极端的天气或者气候,就会使得相关的措施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进而丧失了保护的功能。所以要综合考虑,使得保护措施要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
4、不明管线,施工之前未迁移或施工中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管线损坏
发生这样的情况可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管线铺设的时间太过长了,没有任何材料表明管线的存在,实际上它还在被使用,但因为考虑到保密等问题,就被施工人员误认为是废弃的管线。另外就是一般图纸上并没有清楚地标明规划设计管线的位置,与工作人员的竣工图有很大的出入。或者是原来的管线工程并没有得到验收,没有相关的竣工图,导致这些管线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实际的管理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施工中规划设计图并没有标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以上的这几种情况,都会发生因未对管线进行事先搬迁或保护而导致管线损坏的事故,而且这些事故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 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对策
1、 施工保护措施
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管线损坏问题,在管线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隔离法、悬吊法、支撑法及卸载保护法等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用钢板桩或是深层搅拌桩进行相应隔离,以限制地下管线土移或是挤压、振动管线。但是这种方法适用于管线埋藏深度较深,基桩及坑基状况良好的地方。对于管线埋藏不深的地方可以挖槽进行隔离,隔离槽可以在管线周围和施工地方进行挖掘。也可以在管线部位进行挖掘,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挖到管线底部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隔断挤压力和振动力;对于那些暴露在坑内的管线或是可能发生土移的管线可以采用悬吊法进行挖掘。因这类土体很可能会产生相应位移,不能设有支撑,只能用悬吊法对其管线进行固定。在固定时,必须注意吊索的变形伸长及固定位置不能引起土体变化。为了管线受力及位移明确,可以通过吊索对管线的位移和受力点进行调整;为了减少沉降引起的悬空,在设置的时候,可以设置支撑管线,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对于前者来说,设置时就应该考虑拆除时的方便和安全,后者一般都是对永久性建筑进行的;为了减少土体的变形或是受力,可以采用卸载法,通过卸载法能将管线周围及相应荷载去掉,以减弱管线周围土体。
2、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并加强对安全的检查,对于那些重点部位工程应该派专业人士进行监督,以便使管线安全保护措施和安全防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作业人员上岗必须持有上岗证,以避免盲目作业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施工作业之前必须对班组进行严格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并让作业人员意识到安全作业的重要性。此外,在现有管线设置处必须设置长效的安全警示标识。
3、加强市政工程规划设计
必须加强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因为市政工程规划设计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管线施工作业质量。在管线施工过程中,是需要原有工程规划资料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对原有规划资料进行收集,尽量避免原有资料和现在管线规划冲突。一旦遇到无法避免的情况,尽量在图上做出相应标识,以降低管线损坏率。同时也应该对新的地下管线进行长期规划,市政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城市规划、法律、经济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就管线长期规划进行相应研究,并用相关政策指导管线规划。此外,在管线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城市管理现状,以减少市政工程建设时造成不必要的管线损坏。
4、 建立市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市政工程管理在市政行业中是比较重要的,具体来说市政工程管理主要是用来监督和管理城市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及市政工程建设的。其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事故统计报告、处理进行相应分析、对安全生产进行预防和预测,还包括对安全管理法规、标准、制度制定及信息服务等工作。从市政工程管理内容来看,其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为了使市政工程更容易管理,就应该从城市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市政工程管理的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三、小结
在市政工程中,常会因建设中没有对管线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使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及电力通信电缆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仅给市政地下管道施工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毕竟地下管线是以通讯管线、电力管线、自来水管线及燃气管线等组成的,这些管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王奎山. 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问题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3)
[2] 任继尧. 浅析城市施工中损坏地下管线的原因与保护[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4)
【关键词】建筑工人;建筑施工现场;职业暴露;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工人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广泛重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人经常接触重物,液体及锐器,用电量大、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易燃、可燃材料多,职业暴露的机会多风险也大,成为建筑工人群体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重点人群。我们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50名工人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造成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人职业暴露的细节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管理对策,收到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分析
1.1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50名建筑施工现场工人的调查发现有52%的工人没有参加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24%的人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56%的工人不能完整的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流程。14%的工人在操作时不佩戴安全帽,在施工现场正确佩戴安全帽仅占30%,在进行高处作业时正确佩戴安全带不足20%,施工作业区安全网必须按规范搭设的不足98%。由于对工人职业暴露知识培训不够,造成了工人在工作中防护不到位,对建筑施工现场出现大量的危险隐患的产生不够重视,对自身人身安全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工人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50名工人中一年中发生过重物砸伤31次,发生过皮肤被液体、锐器及电接触暴露30次。发生皮肤暴露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突然断电导致液体及火灾,重物飞溅,以及操作时手套过短,液体及重物所致。发生重物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1)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发生在这四口处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特别多18次,占58.1%(2)施工现场使用的电线随意拖、拉,既没有架空也不采取保护措施,有的电线甚至还浸泡在水中或者被物体碾压、多用插座等电器无防雨措施等现象较为普遍。施工人员随意进行带电作业,且作业人员带电11次,占35.5%(3)易燃、可燃材料多,火灾蔓延速度快。一些建筑企业雇佣外来民工,吃住在工地,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多数为可燃的,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有的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木制等可燃性的脚手架和易燃材料的安全防护物,特别是装修现场既堆放有大量的可燃性装修材料,又存放有油漆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8次占25.8%。58%的工人认为不用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物的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管理对策及效果
2.1管理对策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人的教育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暴露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对120名建筑施工工人进行职业暴露危害损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暴露损伤的重要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对新上岗的工人和农民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工人每年进行1至2次培训,使工人充分认识到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工人日常工作的一种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工人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工人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从容应付。
2.1.2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
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定相应的防范规范,施工工地负责人对工人职业暴露预防防范的落实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筑工地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特别多,占94.4%多为新上岗的工人。分析原因发现,有的工人没用按规范要求在施工所有现场都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导致受伤。于是我们面强调落实规范,请有经验的老工人给新工人讲解施工技巧,并通过现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脚手架的搭设必须按规范操作,高处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带、安全帽。
2.1.3合理配备防护物品,改良施工环境,提高防护的依从性
管理者加强对防护用品的管理,合理放置。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布局不合理,由于施工现场局限性强,人员多,现场内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这些建筑大都为临时性,而且都是三、四级耐火等级简易结构的建筑物;还有一些职工宿舍与重要仓库和危险品库房相毗连,,一旦失火,势必造成严重后果。
2.1.4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条件较差
一些建筑工地没有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堵塞了消防车道,还有的在明火作业区堆放易燃、可燃材料,以及危险物品库房混用。施工单位雇佣临时民工流动性大,没有经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识,不会利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不会报警、不会组织人员疏散。
2.1.5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去除暴露损伤危险因素
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1)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2)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减低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3)对雇佣民工必须经过消防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基本的消防常识,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特别是要加强对电焊、气焊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之持证上岗。(4)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经常检查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线路接头是否良好、有无保险装置、是否存在短路发热、绝缘损坏等现象。
2.2效果
通过成立外来民工流动培训学校,增强了安全生产的意识,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3.讨论
3.1强化细节管理,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暴露往往给工人带来极大的心里压力,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建筑工地管理者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中细节的漏洞,不断终结经验、查缺补漏。要改变培训方式,由过去的统一集中培训变为分散到各个工地,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到工地开在哪里,学校跟到哪里;通过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人的职业暴露培训,特别是安全防护、救护知识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召开事故现场分析会和观看施工安全教育片等形式,告诫工人安全生产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3.2更新管理理念,正确看待成本与效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