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教育资源的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学资源库;校本教研;后台管理;管理助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73-03

“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可以看出,“数字校园”首先是对教学资源的加工和应用数字化,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搭建了一很好的平台。

一、现行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出现的困惑

近年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学校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小学的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认识、途径、意义等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也有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应用研究。但是,当前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也出现了不少困惑。

(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等同于网上的上传下载,而深入到校本建设与开发制度、机制缺乏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用与发展,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各不相同,“应试教育”环境下时间也不充裕,在备课上课中需教学资料时,只能从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教学资源上下载素材、试题、课件等。而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致使《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是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甚至于还有不少错误和有害的信息。所以,下载而来的教学资源大部分不能直接利用,也不符合学校实际,需要再加工才能利用。于是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负担、累赘。

(二)教师各自为阵,协作开发、共建共享意识不强

目前,很多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出现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处在封闭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状态。在开发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教师之间基本上是处于独立的、各自为阵的状态,没有统一规范,无法实现合作交流,协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只被少数人掌握,不能被全校师生共享使用,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这种封闭的开发模式不打破,重复建设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三)素材类资源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教学资源的管理被忽视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虽然明确规定了课程类资源与素材资源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素材资源建设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造成严重脱节、互不关联,导致资源冗余,浪费存储空间,难以实现同步更新造成管理混乱。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平台与后台管理设计

通过分析,利用学校现有的硬软件条件,将教学资源库集成于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探索促进校本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一)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与管理模式

参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结合校本教学资源实际,以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为依托,搭建全校教师共建共享的网络资源库(如图1),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平台——专家”互动的数字化教研平台,促进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然后,依托网络资源库,以库促教,以教促库,以库促研,以研促库,建构共享教学资源。

随着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一方面,教师只需根据自身的实际“照单抓药”,较快地完成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组织、选取及呈现,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积极地在资源库里寻找教学资源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添加新的教学元素,进行二次开发或修改,使用再上传加入资源库。如此循环,有的资源使用率高,多次被进行开发与修改,资源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越发适合教材的使用,符合本校教学实际。

(二)制定校本的教学资源规范,构建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模块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 2001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学资源范围的界定,可以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①媒体素材(包括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②试题库;③试卷;④课件与网络课件;⑤案例;⑥文献资料;⑦常见问题解答;⑧资源目录索引;⑨网络课程,等等。基于我校校本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与网络课件)、网络课程、问题解答六类(如表1)。

根据我校校本教研的需求,依据我校制定的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围绕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来设计各个内容模块(如图2所示)。

(三)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设计

1.构建学科组长后台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由于学科资源专业性强,管理员不可能有效地管理,而学科组长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避免目前教学资源开发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使学科组教师之间不再独立、各自为阵。由于资源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或将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是为教学而创建的,与课程资源同步。为此,我们构建的后台管理模块有:管理员后台、学科组长后台、学科教师后台等管理模块,实现对教学资源库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2.构建管理助手功能,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

由于教师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各大高校、中小学校耗巨资构建教学资源库,平时几乎无人问津,形同虚设。采用管理助手功能(如图4),如登录QQ后一样,自动弹出后台管理助手,把要做的事情都一一列举出来,如金牌管理者、最新学科资源、热门学科资源等信息展示在管理助手页,让系统提醒教师去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动管理自己的资源,唤醒教师的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打破教师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开发模式,真正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手段。

由于用户权限的不同,后台管理助手页分为管理员助手页、学科组长助手页、学科教师助手页等,按权限(学科)弹出管理助手页,犹如登录QQ后弹出自已好友的留言或群信息一样。当有人上传资源到平台后,也会自动弹出一个提示小窗口和发出铃声,提醒有最新学科资源需要查看。

通过“金牌管理者”,展示上传资源最多、最好、访问量最大等用户。学校对“金牌管理者”给予表彰,与教师职称的评聘、薪金等关联,激励教师登录系统,管理资源。

3.构建合理的操作流程,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采用自启动的用户登录功能,用户只要一开机,就会弹出用户登录窗口,提醒用户登录系统,用户登录后随即弹出管理助手页,提醒用户浏览并管理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5)。

三、结束语

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助手的应用,使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资源库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将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化,通过共建、共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带动弱势教师,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破了封闭式的各自为阵的教学局面,强化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意识,避免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建设,提高了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效益。

虽然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涉及到教师观念、学校政策、资金、技术及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构建共享型校本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提供多样化的跨时空的协同学习与研究空间,为“促进每个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充分发展”服务;有利于素材类资源与课程类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S],2000.

第2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数字学习资源 知识产权管理 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3-02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平台建设;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89-02

近年来,随着网络建设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用的广泛与深入,教育也随之进入网络的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高校目前纷纷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期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然而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构建体系、组建技术、资源建设、参与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瑕疵,导致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在安全、质量等方面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整个系统,使之更加稳定、高效,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使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现有大部分平台开发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应用性、层次性和经济性原则,基于SAN网络存储架构、TRS跨数据库检索技术和统一身份认证的门户网站的导航三层技术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确保查询速度、保护知识产权及资源的交互式应用。整个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各个高校教学与开放性学习做出了巨大作用。但现有平台的建设大都以各高校原有局域网结构框架为基础,补充了大量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与软件,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大量繁杂的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和共享,从表面上看整个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完善,功能也非常的强大。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不仅没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问题不断,主要表现为: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隐患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庞大、复杂,伴随着平台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用户由于知识水平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系统无意识的破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等;另一方面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比如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安全性不够,认证安全漏洞,病毒危害等。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兼容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来源于众多单位部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资源库缺乏对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支持,最终导致系统平台整体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另外整个平台覆盖面广、终端用户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网络结构、协议的不统一,造成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价值体现就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标准统一的有效、合法资源。然而现在平台往往忽视对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严重,更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匮乏,造成一种“有路有车无货”的现象,致使整个平台功能、效益不够理想,甚至成为摆设。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为我们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平台。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系统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系统更加稳定、高效运行,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必须不断加强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一)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平台技术层面的高效管理

为了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稳定,首先,必须对平台应对网络攻击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构建一套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策略的过滤机制,充分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如构建虚拟局域网络(VLAN),通过系统各子网间的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网关等设备来控制相互通信的安全级别;采用网络分段、用户认证等方式将非法用户与系统资源相互隔离,从而达到限制用户非法访问;利用服务、防火墙等途径来制定由Internet网络进入内部网的安全访问权限,抵御黑客的侵袭;利用数据备份、构建服务器群来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其次,尽量采用各系统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如在多媒体素材库系统采用以中文分词技术为基础的词索引技术,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与检索;教育视频资源库主要采用3CX的内核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技术,结合后台数据库对视频资料信息进行处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以教育部推荐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管理平台,实现对多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管理等。此种模式具有系统轻便、易于维护、管理负荷分散、减轻工作量、风险分散等特点,且单个子系统故障并不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最后做好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等软件的改进与升级,提高系统平台的安全,如更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默认设置,停止或禁用无关的协议和后台,在网络层提供虚拟私用网络安全服务,在传输层提供安全套接的安全服务,安装并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等。

(二)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系统平台资源库的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须有丰富、规范的资源,才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为师生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因此应重视对系统平台的核心数据库进行更新、补充与完善。利用国际上典型且公认的参照标准“LOM元数据规范”、“Dublin Core元数据规范”或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规范管理,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制定措施、强化落实,广泛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逐步解决“有路有车无货”现象。资源管理人员还必须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动态,及时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保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

(三)人力资源科学分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运转高效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与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适宜采用“一个中心,多个工作小组”的模式来管理整个系统。中心领导负责平台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程序等制定与监督,协调各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主要包括视频资源建设小组、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小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讲授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建设与维护小组,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维护小组等,分别对相关资源库进行开发与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顺畅,工作高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个应用平台,但其价值最终是通过应用来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平台应用的管理。开展必要的教师培训,主要目的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理论,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等。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利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个别化学习模式、基于网络通信的协商式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等调动师生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平台的广泛应用。

四、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质是为教师、学生创造了一个进行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资源中心,随着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它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对现有平台在安全体系结构、数字资源库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平台更加稳定、高效运行,尽可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琴.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2]郭向勇,吴光斌,李勇.构建三层技术架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5).

[3]许桂芳.浅谈局域网安全防范[J].农业网络信息,2007,(2).

第4篇

由零散的个体所构成的,”带头人”的作用是把个体分散而弱小的力量引导向同一个方向,变成了集体的强大力量。箭因其头而利,刀由其锋而芒!正如好钢用在刀韧上,园长要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园长有好的人格魅力让同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他们才会放心的在园长的带领下进行各种工作,园长才能发挥起凝聚力的作用。当园长的威信树立起来了,员工们比较信服,容易自觉按照园长的指示来工作,管理的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

我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主要是这样树立自己的园长威信的:

一、不断的地进行自我提高,真正无愧于榜样作用

作为园长,只有首先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才能够让所有教职工都信服地好好完成自已的工作。世界是不断变化,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做每一样工作都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之中。只有不断地学进步,我们才能从容面对新的挑战,做好每天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不断地从社会中学习,又不断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努力保证这个良性循环跟着时代潮流向前运行着。我自己的素质提高,又能带动全园的员工一起进步。在我们幼儿园,每周都有由我组织的全体员工学习探研会,我们一起学习指导纲要、一起学习工作规程、一起学习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一起学习布鲁纳的课堂教学“发现法”……在我和员工一起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欣喜于自己素质的提升,同时我的领导力也渗潜入她们心中。

2004年,教委为我提供了到南宁深造的宝贵机会,在这次学习中我如醍醐灌顶,受益非浅,有种眼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后我很激动,条件充许的话,我也要让我们园里的老师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让他们享有和我一样的学习机会。

二、用”沟通”真正架起与教职工之间的心灵桥梁

作为一个在幼儿园中处于管理者地位的人,我其实更希望和其他人象朋友一样融洽起来,而不希望自己在他们心中,是以领导者的形象存在。我在处理园中各种事务的时候,首先对自己从严要求,但光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些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会是每个人的观点都百分百持赞同的态度的,毕竟在一个集体里,会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就成了我在每个人之间协调的好工具。比如有的新老师初加入到幼教这个行业中,由于没有过社会上其它工作的经历,会以为实际工作中与在学校的学习与实践差别很大,会觉得工作很累,压力很大。这时候,一次真诚的谈话就会变得很必要了。在跟这样的新老师谈心时,我经常是告诉她我自己从事幼教工作的经历,告诉她我们这种工作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起点,有伟大的意义,跟她说当自己的劳动付出收到回报后的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受。这样能让新老师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她的使命感,解除了她心中的一个小小的结,她的工作就会变得热情努力,很有负责任了。同时我也拉近了同这样的老师的距离,把她们于游离于状态下凝聚回到了集体来。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我们日常的生活、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规矩的约束和

促进下进行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幼儿园也一样,除了要在精神上靠近和关心员工外,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好的规章制度可以让幼儿园的每个人即使没有层层上级的指指点点,都按部就班地合理、优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整个幼儿园的活动都以有效的规律来运行。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是高度地概述了幼儿园的一些工作精神,规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但在具体的细节上,我们各个园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自己的规章制度,如老师工作十诫规定不能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制定”后勤人员要求”规定每天对餐具进行消毒等等。合理的奖励制度也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我们幼儿园最初的时候所有老师的工资都是固定的,既没有奖励金也没有对一些过失行为有相应的惩罚,这样老师们的收入就没能体现他们工作的优劣,会消磨积极性很高的老师的热情,时间长了,整个园的老师总体上积极性都有些下降,后来我们就实行”固定工资+奖金+提成”的工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工资方式能极其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度合理了,每个人都按制度来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有时候即使管理者离开了团体,也不会影响团体活动的良好运作,这次我来南宁学习近一个月,幼儿园的事情还是那么顺利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觉得管理者制定好一个好制度,是一个更大的责任。

四、对家长热情真诚守信,代表幼儿园树立美好形象。

我是幼儿园的一家之长,也是幼儿园对外的总代表,所以园长的形象代表着整个幼儿

第5篇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表述。开发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一轮课改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必要条件。小学数学的课程资源包括很多:从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看,教学资源有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从资源的来源或表现形式看,教学资源有教材、教具、网络、媒体、图书馆等。无论怎样划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关键角色;不管怎样开发、怎样利用教学资源,作为教师都要切记学生是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身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利用。可以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台阶。合理引导学生踏着这个台阶,就有可能走向数学知识的巅峰。

第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不可淡忘的教学资源。

随着数学的学习,在学生身上都要形成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不要将其淡忘,要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利用自身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然后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接下来让学生总结,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最后让学生举一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第三,学生的感知冲突是可以塑造的心理资源。

感知是一种心理反应,有“感”才能“知”。但我们也要把学生的感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看待,要合理运用这种资源。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感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感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感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第四,学生的成绩差异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 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 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 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 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 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 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 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 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从以上文献综述看出,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它构建了人力资本优势;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形成了人力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持这种高知识密度和强互动强度的团队,培养和开发那些可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的团队。

对团队能力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团队的有效管理,是未来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形式,是维持企业有效运转的动力源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就国有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团队正处在由行政干部任命式向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方式转换的阶段,普遍存在着能力结构性缺损的问题;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在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开始由依靠领导个人管理向依靠高层团队管理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鹏飞.动态竞争环境下的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19-22

[2] 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92-95

[3] 王智慧,魏利群,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16-22

[4] 王瑛,官建成,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创新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1):1-6

[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6):19-27

[6] 李超佐,孙贻文.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08(8):123-126

[7]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j].企业经济.2005(8):42-43

[8] 张平.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4-147

[9] 汪择.团队的核心竞争力[j].团队管理.2008(8):81-82

[10] lipnack j,stamps j.virtual teams: the new way to work[j].strategy and leadership, 1999

[11] jarvenpaasl,leidnerde.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global virtual t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2] 王重鸣,唐宁玉.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2):117-124

[13] 颜士梅. 虚拟团队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5):23-27

第7篇

关键词:路径依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40-0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探索新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的建设正是高校为适应信息化的需要而制定的战略决策,已经成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助推器,成为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重要平台。

一、数字校园建设现状

从发展历程来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校园网的连通问题;在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平台建设,解决数字化办公的问题;第三阶段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全面规划与建设阶段,主要是深化各业务系统在学校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最终构建信息化的、高效的服务型学校。目前全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先后步入第三个阶段,有些高校甚至已经在第三阶段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1]

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全国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服务师生、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及实际调查发现,当前的数字校园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的一些突出问题:[2-5]

1.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数字校园发展规划

科学的、实践层面可操作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起着一种方向和指引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在实际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方案,盲目地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一种潮流,不加以严格的论证,不切实际地投入建设。

2.条块分割、数据分散,信息难以有效共享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设的应用系统各自独立,分散在各单位、各部门,数据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和充分共享,造成“数据孤岛”的存在,不能实时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与资源调配。

3.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许多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中,主要依靠处于教辅地位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致使需要多部门协同办理的工作停滞不前,问题不能及时顺畅地解决。在建设中也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制度,导致各个部门对自己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定位与职责认识不清,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无章可循,各部门缺乏统一协作,彼此相互推诿,严重影响数字校园的建设。

二、路径依赖理论简介

所谓“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本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系统中,一旦一个制度或规则被系统所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来规范系统的发展与演进,从而导致其不易被其他潜在的、异质的甚至更优的系统所取代。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某事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正确或错误),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6]

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或技术的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或技术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7]沿着既定的路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继续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停滞。而事物发展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抽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8]

(1)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决定了将来可能的选择。

(2)偶然性因素对路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路径依赖暗示了一个事件序列构成一个自增强的过程,最终被选择的路径是在多种潜在的状态中发展而成的。因此,一个小差别的稳定的积累可能导致技术锁定到一个轨迹上。

(3)人们一旦迫于实际或自主需要做出新的选择时,其前期投入就会因为新选择而变得没有价值或价值下降,理论上表述为“沉没成本”或“转轨成本”。

三、数字校园建设中的“路径依赖”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同样存在“路径依赖”现象,主要表现在有关政策与决策制定者的制度路径依赖、业务部门主管和业务系统管理员的技术路径依赖、广大师生与所有数字校园潜在受益者的思维和行为路径依赖。

1.制度路径依赖

数字校园建设中制度路径依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通过参观、技术交流等形式借鉴或照搬其他已经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知名高校的建设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定位、所处环境的差异,简单地照搬其他高校的经验不仅会陷入建设误区,还会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

第8篇

〔关键词〕非书资源;管理绩效;随书光盘;网络管理模式;卡方检验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13

〔中图分类号〕G2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52-04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逐步由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转变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非书资源,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非书信息资源是一切非印刷文献资料的总称,包括电子音像资源、随书光盘、电子图书和网络文献资料等有形和无形的电子出版物。非书信息资源发展迅猛,但是图书馆界还没有统一的非书资源管理模式,且非书资源管理模式的绩效也没有合适的量化评价方法。因此,非书资源的管理方法及其绩效分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语言学和教育学经常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绩效分析的理论研究[1-4]。刘桂宾等[5]采用卡方检验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学科建设进行一致性的判断,判别各学科的馆藏是否平衡。在各类非书资源中,随书光盘和磁带的数量增长最快,附盘出版物约占出版物总数的5%。因此,随书光盘是图书馆目前非书资源管理的重点。本文以随书光盘为样本,调查了随书光盘管理模式和读者随书光盘的使用情况,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随书光盘的管理绩效。

1 非书资源管理模式的分析

非书信息资源发展迅猛,种类繁多,但是图书馆界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录音资料,高校图书馆主要提供外语录音带的有偿翻录、FTP或WEB下载服务。对于影视、音乐和艺术等光盘资料,图书馆往往将其存放在图书馆服务器上,在图书馆的网页上设置视听栏目,提供在线点播。图书馆还可以提供集中播放,或通过视听室或电子阅览室提供个人欣赏空间,实行馆内租借、限时归还服务等,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书光盘的管理与利用是图书信息资源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个图书馆基本各自为政,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图书馆对随书光盘的管理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书盘合一模式、书盘分散模式和网络管理3种[6-8]。表1列出了随书光盘的3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书盘合一模式和书盘分散模式存在的问题较多,已经不适合随书光盘管理的需要,而网络管理模式比较先进,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质服务,满足读者需求。但是网络管理模式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现有的非书资源管理的研究只是定性论述,缺少量化的评价方法,网络管理模式的优越性的论述缺少数据支持。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量化分析非书资源管理模式的绩效,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 非书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对读者的影响

图书馆非书资源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选择了合理的指标参数,才能做出正确的绩效分析。读者对非书资源使用的情况和用户满意度则是衡量非书资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为了简化处理问题,以随书光盘为样本,研究非书资源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绩效。采取书面问卷调查和网络检索的方式,获取读者随书光盘的使用情况。书面问卷调查的对象是进入校图书馆的读者,调查内容包括随书光盘的使用与否、使用方式、使用次数、用户满意度等。而随书光盘的借阅数据的调查,主要采集一定时间内随书光盘的借阅、复制或下载记录。

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对随书光盘主要采用了书盘分散模式(但不外借)和网络管理模式两种管理模式。我们采取问卷方式调查读者随书光盘的使用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调查问卷将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的情况分为7种方式:(1)未借阅附盘图书,因而未使用随书光盘;(2)借阅了附盘图书,但未注意或不知道图书附有随书光盘,因而未使用随书光盘;(3)知道附有随书光盘,但不知如何获取随书光盘,因而不使用随书光盘;(4)知道有随书光盘,但认为随书光盘用处不大,不愿使用随书光盘;(5)在阅览室借阅或复制随书光盘;(6)在网上阅读或下载随书光盘;(7)其它方式阅读或获得随书光盘,如购买附盘图书、从图书馆以外的其他地方借阅或复制等。

问卷统计结果发现,读者随书光盘的使用方式具有多样性(如表2所示)。表2显示,13.33%的读者没有借阅过随书光盘的图书。7.78%的读者不知道图书具有随书光盘,7.22%读者不知道如何使用随书光盘,9.44%的读者认为随书光盘没有用处而不使用光盘,以上这3项合计为“不使用随书光盘的读者”类型,占总数的24.44%。19.44%的读者在阅览室借阅光盘,32.78%的读者选择网络阅读随书光盘。6.67%的读者采用其它方式阅读或复制随书光盘。这3项可以归类为“使用随书光盘的读者”类型,占总数的56.66%。综上所述,非书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对读者具有明显的影响,读者更多地使用随书光盘,网络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读者,读者较多地通过网络阅读或下载随书光盘。表2 读者的随书光盘使用情况的汇总表

3 非书资源管理绩效的研究方法及其绩效分析

卡方检验一种用途广泛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可用于拟合优度检验、两个或多个率或构成比之间的比较等。卡方检验通过比较两项或多项频数,检测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上实际频数与以某种理论模型或分布特征假设为基础的期望频数的差异度。卡方检验可以用于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检验。

卡方检验第一步是建立原假设(或检验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第二步则是根据理论经验或理论分布计算期望频数。第三步根据实际频数和期望频数计算样本卡方值。如果运算出的卡方值大于卡方临界值,接受原假设H0,反之,接受备择假设H1[9-10]。

非书资源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很多,本论文采用单因素检验分成多项的单因素频数之间有没有显著性差异,采用多因素检验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之间有无关联、判断因素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样本抽样造成的随机差异还是由于来自不同总体造成的真正差异。

3.1 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随书光盘的管理绩效

用户对随书光盘的使用情况具有多样性,为了卡方检验分析读者使用随书光盘方式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将表2中“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的方式”重新进行归纳。将“不知附有随书光盘、不知如何获得光盘、不愿使用随书光盘”这3种方式合并归类为“不使用随书光盘”,则读者随书光盘的使用方式可以归类为5种,如表3所示。表3 读者的随书光盘使用方式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

读者随书光盘的使用方式AiTi没有借阅附盘图书2436不使用随书光盘4836阅览室借阅光盘3536网络阅读光盘6136其它方式阅读随书光盘1236合 计180180注:Ai为每种随书光盘的使用方式的实际频数,Ti为每种随书光盘使用方式的期望频数。在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时,首先建立原假设(或检验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检验假设H0为“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的方式没有显著差异”,而备择假设H1则为“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的方式具有显著差异。”检验水准(或显著性水平)α确定为0.05。其次,根据原假设,计算出期望频数。根据原假设,如果用户随书光盘的借阅模式没有显著性差异,那么用户对随书光盘的借阅模式选择概率相等,则每种状态的期望频数也相同,其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期望频数的计算公式:

从卡方分布表查得到当自由度为5、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的卡方临界值为9.49。因为计算的卡方值远大于临界卡方值,说明观测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拒绝原假设H0,接受备择假设H1,即用户的随书光盘使用方式有显著性差异。由表3可知,网络阅读和下载随书光盘的人数最多,即网络模式是用户主要的随书光盘使用方式。

3.2 多因素卡方检验分析随书光盘管理模式绩效

在随书光盘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平台的功能,向读者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以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表2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的状况,如表4所示。在随书光盘的使用方式上,36.46%的读者选择阅览室服务,其中57.14%读者复制光盘,63.54%的读者选择网络服务,其中77.05%的读者现在随书光盘,网络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有些读者是由于自己没有上网条件而选择阅览服务的。可以预见,随着读者的计算机拥有率以及读者上网率的提高,选择网络服务的读者将会进一步增加。表4数据显示随书光盘的书盘分散模式和网络管理模式对读者的使用方式的影响。表4 随书光盘管理模式对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的影响

4 结 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非书资源的数量与品种越来越多,非书资源管理不仅是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项目研究了国内外图书馆的非书资源的管理模式,以随书光盘为样本,探讨了卡方检验用于管理绩效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随书光盘的管理绩效。非书资源管理模式影响了读者的使用方式,网络管理模式具有更大的绩效。本项目建立了非书资源管理绩效的量化评价方法,这将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缩小我国图书馆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Steen,G.Genres of Discourse and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J].Discourse Processes,1999,28:109-120.

[2]钱峰.基于卡方检验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比较[J].情报杂志,2008,(9):56-58.

[3]Unger C.Genre,Relevance and Global Coherence: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Type[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

[4]Yin Guosheng.Bayesian goodness-of-fit test for censored data[J].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2009,139(4):1474-1483.

[5]刘桂宾 王娟萍.基于K.Pearson卡方假设检验模型的馆藏结构合理性判别[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32(8):45-47.

[6]李明子.网络环境下随书光盘的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8,28(8):71-74.

[7]吴松华.随书光盘的管理与利用[J].图书馆学刊,2005,(2):69-70.

[8]楼靖华,万湘容.探讨随书光盘资源的网络化管理模式[J].现代情报,2005,(2):101-103.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管理;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被当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水平影响着高校绩效水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其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规模小、分散、闲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满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1]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管理原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的动态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知识总量,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可行的。

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应包含三个分方面,一是参与建设资源库的人员(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建设意愿,二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的构面。三是,建立促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指导参与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建设意愿;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构面;运用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ECI模型)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知识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运用理论指导样例资源库的建设,并对该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1.知识共享意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知识共享也被称作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的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不同知识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加和效应。二是知识共享的参与对象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本身。三是知识共享是参与对象之间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非能独立完成的简单过程。四是知识共享受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2]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把资源建设看做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知识的发送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存储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2.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构面

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语言、数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能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接收并显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隐喻、直觉和思维模式等形式表现,要经过人与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扩散。依据知识的分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构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师建设的基于各类知识点的电子文档、课件、习题、微课程视频等知识外在表现教师显性知识构面。二是,教师辅导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思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无法外在显示出来的教师隐性知识构面。三是,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学习产生的各种电子文档,如做习题产生的答案、论坛帖子和课程问题等外在显示的学习者显性知识构面。四是,学习者在使用教学资源库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法、经验和技能等无法明喻的学习者隐性知识构面。

3.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W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机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因此,知识的动态创新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建设。

4.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

从前面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可知,教师与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以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知识构面分为教师显隐性和学习者显隐性4个知识构面。在上述基础上,引入SECI动态知识创造理论,得出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严格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实施“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并以此为案例对本研究推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依据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个知识构面,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已有显性教学资源及学校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测量表”对参与建设的师生进行个人学习风格测量。对师生开展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共享意愿”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文档和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的“4个转化”机制,对整个平台的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系统功能与应用平台功能,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其中,系统支撑层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包括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资源层主要实现平台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同时对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资源包括学校自有资源、如教学视频、大纲、作业、PPT、讨论答疑等。基础架构与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平台基础架构,苹果架构+APP市场,同时还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系统功能。应用平台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六大功能:网络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师发展、关系管理和公共服务。

项目的实施阶段,“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线上网址为:http://:8013。知识共享意愿是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源泉,知识共享涉及到利他行为,需要制定知识共享机制及措施来保障知识共享者的权益。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库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例》确保项目实施的动力。

2.案例结果分析

项目实施1年后,笔者就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行和使用效果,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使用该数据库的人员范围内抽取100个教师样本和5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6份。将评价内容测量指标按“非常满意”赋值100分、“比较满意”赋值80分、“一般”赋值60分、“不是很满意”赋值40分、“不满意”赋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为及格。计算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数据。该数据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教师显性知识构面、教师隐性知识构面、教师知识共享意愿和教师主动外化效果,每项的得分均超过了60分,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评价内容是教师主动外化效果,为80.88分,表明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教学资源库能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受益。同样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表明该系统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学资源的组合化效果和社会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知识转化,资源库中的显性存在的资源明显增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动态循环,促进知识总量增加和创新。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结合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推导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实践案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指导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库建设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从教师和学习者角度划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4个构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构面,比如基于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构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流转应是双向流动,模型中并未体现,具体流动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经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徐明,陶秋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5]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129.

第10篇

关键词:教材管理 信息系统

1 概述

网络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在中职院校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建立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按照传统手工操作的方式管理教材资源,工作量大,既耗时,又耗力,工作效率低下。而基于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网络科技技术将复杂的工作彻底简化,省时高效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出错率。从这点来看,构建一套功能健全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管理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需求分析

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必须以完善的需求分析为前提。若缺少充分的需求分析,不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则信息系统便只徒有华丽的功能,而无实际应用价值。因此,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辅以必要的需求分析。

设计和开发适合中职院校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促成教材管理由手工式的实务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过渡,使教材管理工作流程化,且更加规范合理。笔者参考市场调研,结合教材管理实际,对这套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

2.1 教材信息维护功能:维护教材信息、学生信息和用户信息,管理者通过系统的操作权限,在系统管理界面上调用或修改以上信息。

2.2 教材需求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涉及师生两个群体的需求。根据课程设计和班级人数确定教材数量。

2.3 采购/入库管理功能:根据需求分析确定教材类别,并计算教材数量,由此得到需要采购的数量。教材入库的同时将相关数据录入系统。

2.4 出库管理功能:出库管理涉及教师领用、个人领用和班级领用三部分。不同的领用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出库管理方式。

2.5 书费管理功能:该模块涉及书费的收缴、退还和结算三个功能模块。书费的收缴和退还不必多说。结算是根据学生书费的收缴和教材领用数量计算其书费结余。

2.6 学生查询功能:学生凭借各自的账号、密码登录信息系统,实时查询各自书费的缴、退情况,以及教材领用情况。

3 系统规划设计

3.1 体系结构。基于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教材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源于B/S(Brower/Server)三层构架,三层架构分别为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服务器端设置前两层架构,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完成操作,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客户端的维护,真正实现了“瘦客户”。

3.2 功能模块。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除了服务与广大师生之外,同时包揽了教材管理人员和教材费管理人员的操作,对应不同的角色,可将系统功能细化为教材基本信息管理、教材任务信息管理、教材费用管理以及教材出入库管理四大功能模块。

3.2.1 教材基本信息管理。教材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维护教材的基本信息,包括教材版本、出版社、作者和刊号等信息。实现对教材信息的增、删、改、查。

3.2.2 教材任务信息管理。教材任务需求是通过教学任务中所需教材和教学班级人数自动计算出所需教材的数量。在教材任务信息管理模块,教材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仅限于查询和处理教材需求信息,数据录入和数据修改不同通过此模块实现。

3.2.3 教材费用管理。教材费用管理实现教材费用的收取,配合招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学生书费的收取,通过教材的发放实现对教材费用的自动结余,如果学生教材费用不足则完成教材费的补收功能。在学生毕业、转学和退学等情况实现对学生教材费用的退费功能。

3.2.4 教材出入库管理。包括采购/入库管理功能和出库管理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始终是核心部件。一套科学地管理信息系统必定有一个规范合理、良性运作的数据库作支撑。同样,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也需通过数据库来实现,包括系统内部涉及的信息交互和各模块功能的实现,都需要通过数据库来完成。

数据库设计始于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绘制ER图,继而完成数据库的初步设计。第二步,采用3NF(第三范式)的规范级别进一步规范数据库的功能模块。但是需要明确一点,数据库规范化并非规范化的程度越高越贴近规范化的要求。通常达到3NF(第三范式)的级别即可。

4 系统实现

该系统是基于ASP+SQL Server开发环境,应用ASP三层架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设计的。这套系统基本涵盖了教材管理系统的四大功能模块。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一基于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通过ASP可衍生出一个Web 服务应用程序,该程序性能优越,且是动态的互动程序。ASP 的脚本语言浅显易懂,基于脚本语言和HTML 代码,它能在不依靠脚本编译的情况下,通过服务端直接完成网站应用程序。与浏览器无关(Browser Independence),只需通过可执行HTML 码的浏览器,即可在客户端直接浏览Active Server Pages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ctive Server Pages 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Jscript)均在Web 服务器端执行,客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在我国,普通用户均使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两个系统均出自同一研发平台,因而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都能满足应用要求。因此该系统选择ASP技术开发B/S架构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ASP技术开发设计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三层架构,将Browser/Server模式的应用特点融入操作系统,建立起基本信息维护、教材需求管理、采购/入库管理和零售/出库管理等功能模块,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而且系统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以此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省工省时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消耗,无论从社会效益来分析,还是考虑其经济效益,该系统的应用价值都毋庸置疑。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的网络科技,正以其强大的应用优势迅速征服全球。它是新时代的产物。为实现数据共享、防止信息孤岛,基于ASP开发环境研发的基于数字校园应用平台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必将以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快速取代传统手工操作的信息管理模式,成为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得力新手。

参考文献:

[1]姜真杰,方陆明,吴达胜.数字校园理念及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第11篇

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字化校园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挑战,没有意识到校园网络的应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络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这是限制校园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2.数字化校园缺乏高技术的创新开发

目前,许多学校都拥有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高素质队伍,但在数字校园网络应用中,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开发人员相对缺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为学校教学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育人目标脱节

忽视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数字化校园应用时没有和学校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目前各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最大的一个误区,花巨资建成的校园网仅仅用来共享文件,做一些简单的信息服务或工作,学校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不高,造成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解决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校园进行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构想,着眼于平台研发与应用的研究。

1.“觅渡”数字化管理办公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将涉及公文流转、数据填报汇总统计、信息交流、事务管理、学籍管理、排课、学业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学校工作,预设为八个基本模块,主要设计思路及标准为:①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提供依据。②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集中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内容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③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集中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用户单点登录。④构建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⑤建设先进实用的应用支撑系统,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在应用方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负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2.开发“觅渡e学堂”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探索与研究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觅渡e学堂”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应用与研究。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课程网络化处理,形成特色的数字化课程(e课程),并以数字化的方式、网络化的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实施、指导与评价。包括四个板块。

(1)e备课

架设网络备课平台,教师通过网络进行独立备课和编制多媒体学案,集体备课过程中在平台内可以完成他人设计讨论后的增删调补,并且自动记录每一位教师的思考,公开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处理,便于资源共享,提升备课的质量。

(2)e课堂

把传统课堂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账户灵活方便地创建虚拟教室,既具备传统课堂的控制、、讲解、演示等功能,同时又具备数字课堂媒体多样化、反馈及时准确、评价科学,辅导一对一等特性,教师能网络化备课并能网络化执行全部教学过程。

(3)e自测

通过e自测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联系起来。练习过程中可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启发学生寻找解决策略,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练习过后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水平,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继续学习内容,改变班级授课制的统一要求和步伐,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进度。

(4)e课程

将个性e课堂拓展至课外,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觅渡学科课程,可自行选择学习。每一个课程提供给学生多种学习资源和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每一课程学习后对应有配套评价,制定评价标准,由系统自动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提供不同的课程学习。

在数字化的学习研究中,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取得的成果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我们认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与应用在现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实践效果也非常明显。

1.学校业务流程得到了有效规范

学校每个部门的业务流程都不尽相同,这些业务流程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一些工作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随机性大、流程不易规范化的缺点。

2.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孤岛问题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使学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网络系统得到统一整合,消除了学校“信息化孤岛”问题,有效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消除了对数据的重复管理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使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点唯一,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可实现共享,当某个部门需要用到其他部门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获得,这样就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3.降低了劳动强度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简单重复的数据输入、传送、管理、检索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提供的信息检索及统计报表的生成功能,把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查询、统计、计算的工作,交给系统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员的脑力价值得到提升,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4.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去,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

5.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教学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面向所有学习者,关注了弱势群体,给了他们反复学习的机会与成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及有利用,便于教师做出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第12篇

【关键词】高清交互 信息系统 Java SSH SOA

中图分类号:P208

随着高清交互数字电视业务的不断推广,有线电视机房内的高清交互设备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设备的配置信息、设备端口的连接信息及传输链路的通道信息也在不断的膨胀,传统的表格化的信息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同时,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及时处理网络故障,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来支撑业务的开展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一、系统分析

根据上述需求,要求信息系统能够管理有线高清交互平台的各项信息,包括设备的属性信息、配置信息、端口连接、逻辑分组信息、网络传输链路的通道信息等。能为网络的故障排查提供服务,为基于现状的网络设计提供服务,为网络维护提供查询和统计服务。

对于信息系统要求用户能够很方便地使用,特别是对于故障的排查要求系统能够全天候在网络范围内使用,因此,对系统的构架有较高的要求。系统要为高清交互业务的不同角色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网络设计人员要根据网络现状进行网络的设计,系统维护人员要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排查故障,管理人员要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做统计等,系统要支持多角色的登陆,多业务的处理。

依据以上系统分析,我们选择了Java Web相关的技术,用到的具体技术有Java 语言、SSH框架、数据库技术等等。

二、高清交互网络资源信息管理需求

(一)高清交互设备信息

对于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系统需管理IPQAM设备、CMTS设备、光反射机、反向光接收机、反向监控设备、IPQAM逻辑分组信息、信号的通道信息及光节点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IPQAM设备管理是对IPQAM设备的基本信息、设备板卡信息、端口信息、频点开通情况进行管理。CMTS设备信息管理是对CMTS设备的基本信息、设备板卡信息、端口信息、频点开通情况进行管理。IPQAM逻辑分组信息管理是建立IPQAM逻辑分组,维护分组的基本信息,建立分组和IPQAM设备端口之间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建立分组和CMTS下行端口之间的相应关系。建立分组和光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光发模块、光节点、ODF架位、噪声监控端口、CMTS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网络资源信息查询和统计

实现网络故障的快速定位,为网络的设计提供服务,发挥该系统的巨大作用,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基本的查询功能。

按机房对IPQAM设备查询:按用户输入的条件,查询当前机房中的相关设备信息、每个设备配置的详细信息及设备所带的用户信息。

按用户信息查询:根据用户提供的光节点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光节点所连接的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的相关信息。

分组信息查询:查询机房内的IPQAM分组信息,列出每个分组中的光节点信息及光节点所在链路的通道信息。

(三)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用户通过认证才能登陆到系统,对于不同角色的用户系统提供相应的业务功能,并且系统要支持多用户的同时登录。对于系统的安全要求有健全的机制,确保系统的数据使用安全,建立系统使用日志,记录对系统数据的使用情况。

三、基于Web技术的解决方案

(一)数据标准

对系统中用到的设备属性信息、设备参数信息的内容制定统一的规范,使属性能满足用户需求,为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格式,在和其他系统进行交互时,方便数据共享。需要定义的数据类型有光节点、IPQAM设备、CMTS设备、噪声监控设备、光发射机等数据类型。

数据标准在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库中对系统中各种对象属性表的定义,设备参数表的定义。系统程序中各种对象类的定义;系统的服务中对数据类型的定义。

(二)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架构,运用SSH技术框架实现基于MVC(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的系统架构体系。使用MVC使应用程序被分为三个核心部件: 模型、视图、控制器。

1、 视图

视图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就是用户访问系统时打开的系统操作界面。用户在系统的界面中完成系统所有的操作,包括用户登录、高清交互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通道信息的维护和管理、系统数据的查询检索、数据导入和导出都在系统界面中完成。

对于WEB应用程序来说,视图就是由HTML元素组成的界面,界面负责显示系统处理结果集数据,及时响应用户的处理指令,因此在界面中应包括显示数据的组件,也要包括向后台提交指令的组件,这两部分由SSH架构中的Structs 负责完成。Structs 有丰富的标签支持完成各项任务。界面中对响应用户指令的封装可以通过Structs标签实现。

MVC它能为你的应用程序处理很多不同的视图。在视图中不对数据做任何的处理,它只是作为一种输出数据并允许用户操纵的方式。

2、 模型

第13篇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在信息时代,公众对政府职能的精准发挥和公权力的有效运用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善于”固守旧观念喜欢任性用权随性而为;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社会信息传播得速度和广度都将超出以往,这就使得有些人的任性终将不能为公众所接受,因此,在新形势下基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旨在加强对公权力约束机制的探讨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

[

关键词 ]信息社会;公共部门;公权力;约束机制

一、引言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也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和管理活动越来越容易被公众所了解,另一方面公众也越来越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表达利益诉求和发表看法。尤其是当政府在处理一些热门的公共事件时会引起公众格外的关注,甚至公众的舆论导向有时都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所以,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得加强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管理,使其能更新观念、明确职责,适应在新时期中主动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公众可以运用新工具,借助网络等新途径来强化对公共部门人员的监督问责,迫使公权力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合理合法运行。

二、信息社会与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 信息社会的现状分析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快捷生成,然后迅速传播和分享,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快捷。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得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人力资源知识化就是其影响下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求在信息社会中需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着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使其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公权力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权意识还有待弱化,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存在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人为设置条件故意拖延、服务意识淡薄和扯皮推诿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在一些省的窗口单位和行业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漠视群众的典型问题。而一旦这样的问题被曝光了,一般的做法要么就是找相关的领导谈话,然后通报批评问责,要么就是要求当事人作出书面检查和党内警告处分。问题处理的整个过程不仅显得十分得被动,而且没有一个公之于众明确的惩戒约束机制。

三、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的问题症结分析

信息社会中,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更容易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就使得一些问题能被追本溯源。

(一)“官本位”思想的侵蚀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官本位”为代表的封建官僚主义作风就“潜移默化”地浮现于当今的社会中,使得行政机构的有些公务人员办起事来总会有一种凌驾于民高高在上的感觉,漠视群众显得“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与现实相违的口号而已。

(二)核心职能的缺失

由于计划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病,我国公共部门的岗位设置繁冗以及职能冗乱繁杂,使得公务人员对待权利义务能作选择性地取舍,结果是直接导致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加之公务人员私人目标与公共部门整体目标之间的脱节,导致其在行使职权时,“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最终使得公共部门这一组织的核心职能混乱甚至严重缺失。

(三)碎片化的行政官僚体制

在传统的行政官僚体系中,上下级之间是清晰明确的隶属关系结构,每个部门在强调“对上负责”的上级问责体系中各司其职地完成相对独立的政务工作,甚至是只对碎片化的具体指标负责而忽略指标难以涵盖的总目标,这就使得特权主义“思潮”容易蔓延,从而会出现内部监督的缺失。并且由于大量综合性政务问题的处理依赖于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碎片化科层制的僵化特征也难以适应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

四、信息社会中公权力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理念,强化服务的意识

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在公共部门内部推出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促使传统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价值观念向以“以能为本”的“服务观”价值理念进行转变,逐步让公务人员意识到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于公共组织中,在绩效管理、职务晋升等方面将会有越来越多地体现“能力为本”的观念和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二)转变职能,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方面要做“减法”:把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或已经市场化的行政权力去掉,明确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自身的权责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加法”: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端正其履职态度和优化其服务理念。健全清单制度,要明确划定政府的权力范围,使得行政主体的权责更加清晰,也让行政相对人能一目了然。细化后的权力清单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其职权和职责,在权力行使范围内,行政主体有权更有责任去行使,而不属于其范围的,则坚决不能行使,否则将被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越权或监管缺位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控制和规范行政权。

(三)强化外部问责机制

随着转型时期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网络发展速度的增快,传统科层制的上级问责式的监督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运行质量的要求了。信息社会使得公民能更便捷地获取政务信息,从而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问责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创新电子政务,强化外部问责机制,塑造出一个更讲效率和成本-收益的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碎片化的行政特征容易使得意图整合部门职能的电子政务也会出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因此要加强同其它组织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因素的匹配,始终坚持“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问责理念,使电子政务能真正有效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在信息社会中不管是何种约束机制的应对,本质上都是要求公共部门不仅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活动来适应新形势,还要求其能创新形式,主动接受监督让公众能利用网络等平台促使政府规范用权、有效用权。

参考文献

[1]《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张新红.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J],2010.

[2]郑明明.基于3C原则指引下的公共部门员工参与管理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途径探析[J],2013.

[3]左陈卓,姚超.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

[4]王春业.论地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其法制化[J].政法论丛,2014.

第14篇

高校作为培养合格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而数字教育资源正在成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这些数字教育资源大都局限在高校内部流动,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或者资源闲置。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各高校的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共建共享,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开展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有利于减少高校的重复投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在数字教育资源方面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的问题是,投入大量资金形成的数字教育资源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甚至有些处于闲置状态。基于各高校尤其是同质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相似性,实现校际数字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进行优势互补,能够减少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与购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化效用。

有利于消除高校之间的数字鸿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各高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尽管各高校之间的信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对于数字教育资源而言,完全可以通过高校信息化建设形成的平台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以缩小各高校之间资源的不平衡,弥合高校之间的数字资源有效应用的差距。

有利于实现校际之间的合作办学

网络环境下,高等教育已经完全突破了围墙的概念,体现出更强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借助网络,解决物理空间分散而带来的教育资源利用的困难,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特色教育资源和品牌教育资源,支持和鼓励各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

目前我国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在软硬件上的投入是不同的。基于自身利益和竞争性考虑,对自身的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的保护方面的需要,往往不愿意主动与其他高校分享数字教育资源,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高校之间数字教育资源流通不畅,并且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管理体制问题

管理机制在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顺利实施高校之间的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就必须要有一个高效运转的协调机构,建立相应的、比较成熟完善的管理机制。由于各高校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是不同的,呈现出条、块分割的多元化格局,高校之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机制,阻碍了共享工作的开展。

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应该是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才能使用户高度共享数字教育资源。目前,各高校经费投入不同,技术环境建设存在明显差距,操作系统和采纳的数据标准各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筹规划,没有相关的标准来规范和保障数字教育资源传输、互通等共享服务活动,导致高校之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无法无缝对接,难以进行数据交换,无法实现资源的共知、共享。

知识产权问题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教育资源检索和传递起来变得更加的快速、便捷,可以有效支持资源共享,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根据知识产权法同时又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随意使用的规定,因而在数字教育资源资源共享时,现有的知识产权法无法对权利人实施有效的保护,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引发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限制和约束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人才队伍问题

要想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共享,要充分重视专业队伍的建设。人始终是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需要一批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的专业人才,这直接关系到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成败。目前,高校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知识结构相对老化,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进行。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开展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作。

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

要保证实现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必须首先要树立起资源共享的意识。提高对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必要性的认识,打破原有的樊篱和资源封闭意识,加强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合作,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整合高校间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有利于帮助把各高校的独立数字教育资源转化为共享的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同时具有行政协调和技术保障功能的组织机构,除了对硬件系统进行管理协调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与运作机制,明确共享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使得共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长远化。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贯穿于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各个环节,以保证实现数据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有通畅的资源交流。要开发建设统一标准的、规范的数字信息平台,整合各高校专有的、分散的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广泛共享,同时还需要留有空间,以满足各高校自行开发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

完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解决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除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支持。高校可以从共建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购买知识产权和保障知识产权的转移,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以解决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技术手段支持合法文件的传播,减少知识产权冲突,通过管理手段预防侵权和高效处理侵权事务。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建设,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化、数字化技能且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研讨应对策略,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切实提高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数字化工作的需要,促进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发展。

总之,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人才、业务,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个体需求的需要。当然,要想实现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精诚合作,最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参考文献

[1]袁永久.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7):26-28,67.

第15篇

关键词 数字化 教育资源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从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使用过程智能化和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的特点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是一个对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量非常大的群体,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1 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界定。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数据。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方式来搜寻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CD(DVD)-ROM、电子邮件、网站、计算机模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网络下载、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与数字化资源一样存在多种形式。

“机制”一词起源于机械构造理论,后来用以说明事物各有关部分在一定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因此,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即为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和过程。它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与理念、规范与标准、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

2 建立共享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中华学习网首席执行官黄波在资源建设与共享——国内外经验与实践的案例分析中提到:“很多院校都在建自己的资源库和技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多各自为阵,缺乏共享机制,让各院校尽快的用大家共享的资源,尽快实现全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共享的实施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组织——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igitiz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DERSAU),借鉴CORE,联盟中的每个高校都是其成员。本组织为非盈利机构,是区域性大学的联盟。以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一个组织,想要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联盟的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相关制度,如果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体制和资金上都是条条块块、各自为阵,很难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持续发展。所以联盟应该建立相关的部门,对联盟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成立资源部,进行资源的收集与管理;成立网站部,进行联盟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维护等等。

联盟的经费可以是政府或学校赞助;申报项目资金;联盟成员会费;培训服务及其他收入。联盟须展示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成果;可以优先、免费使用联盟的资源,并能得到技术支持;参加项目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监督权、选举权。联盟成员必须遵守联盟章程;在使用联盟推荐的资源时,须遵守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按时交纳会费。

在DERSAU建立的基础上,我们从理念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共赢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来讨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若干问题。

2.1 共享相关的理念与技术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联盟中各成员的理念。联盟管理理念、教育资源数字化理念等等。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旧的理念。比如一些成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兴趣浓厚,但对于教育资源共建就不那么积极了。但是,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因此,需要所有的联盟成员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投身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网络中去。

在共享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的共享,不断更新观念。当然理念的共享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一些奖罚策略来推进联盟成员的理念共享,能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碰撞,从而推进联盟管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不断创新。

一个理想的资源共享体系应类似当前的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环境。对用户来说,它把众多同构、异构的资源整合成了同构的虚拟环境。因此,实现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资源共享体系,我们应该共享技术。一个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需要运用的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以技术的共享,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资源数字化标准包括:资源编码相关标准(字符编码标准、静态图像资源编码标准、音频资源编码标准、视频资源编码标准);资源组织标准(SGM、HTML、XML)、资源描述框架RDF)、资源描述标准(机读目录MAR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元数据)。由此延伸出来的标准规范更多。可见,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混乱、多元,对资源数字化时依据的不同标准导致资源应用方式的五花八门,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它制约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相互操作和交换,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这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保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蒋颖、彭绪庶主持的院重大课题(B类)“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对资源数字化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我国数字化资源标准混乱、多元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DERSAU应该在联盟内部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3 设立共赢的机制与活动

DERSAU对联盟成员的有效管理和组织,节约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并且避免了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开发,达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都明显提高。

这是非常好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共享机制,联盟成员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合作伙伴,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这是起码的利益;联盟成员可以参加联盟举办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以有与联盟成员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在联盟网站上找到联盟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能提出和实施一系列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关的合作计划和项目,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ERSAU)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把投资者、项目计划者等利益相关方联系到一起。

2.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法律体系相当不完善。由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也应随之加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资源数字化建设之前,对已有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另外,教学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版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强网站的安全维护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网站的安全性。目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实施来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CA),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移动 Agent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等。

2.5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高效、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联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可行而且有效的,并且适合联盟的机制,该机制的动机,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和长期坚持;同时结合考核制度,它可以激发联盟成员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勤奋工作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潜在能力。最后,机制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即要达到工作细化的目的、联盟系统必须全面分析收集和激励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工作质量是好还是坏,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DERSAU通过建立评估中心,制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的数字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例如以高校参与联盟活动的资源“共享量”作为主要考核机制(共享量指参与资源共享的受益人数与时间的乘积),并根据评价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形式(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等奖励方式)给予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秀高校以奖励,从而刺激其它高校、单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的方式来刺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有竞争才有活力,有竞争才有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体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