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基本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第2篇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系统要领;归控效应;衔接原则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1]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1(27):203-210.

第4篇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第5篇

一、调整并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认知行为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反应并保持学习状态。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越要考虑提出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说,有话可说,说得出,说得对。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教师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高中英语学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主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还应该课后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并维护其在英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的原则

课前的预习就是为了给自己寻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疑问才有一种探寻答案的迫切愿望;课后复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印象加深。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并通过预习能提出质疑。教师也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这样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同样复习也是这样,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总结归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复习,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英语教师要把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指导,规范要求,达到预期目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对学生积极进行认知干预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解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实施学习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施效果是什么。首先,当学生完成老师的教学指令后时,教师不能只是打个勾或说个“Yes”or“No”草率应付了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老师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例如,英语语法是一项重要而又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设法训练学生独自理解概念和运用语法于交际语境的习惯。精心选择例句并展示给学生,由其模仿老师分析句子结构和概括某一语法规则的特征,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这类句子,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就会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之中。另外,教师要合理运用操练组织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分配给学生的任务要有数量适中且针对性强。

四、科学操控课堂的原则

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离不开师生互动,教师对课堂的科学掌控有助于做好英语教学活动的“收”和“放”,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在上课时,教师总会采用一些基本策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采取什么手段,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外语教学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通常来说一节包括三个阶段:导入正课和结课。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正课阶段,正课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它涵盖知识的传授,科学的训练和认知技能的形成,而中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神不守舍”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新颖有趣的高效课堂教学形式。导入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故结课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结课艺术千姿百态,有归纳式结束、自然式结束、回应式结束、迁移式结束、扩展式结束、回味式结束、式结束等等。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增强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期待,有效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按教师要求去完成作业,老师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集体讨论等,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容易失去对课堂的掌控,最终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了。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词汇游戏教学 基本原则与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帮助儿童工作,通过内在动机(来自思想、观念)和限制性作用(来自环境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借以发展较大的智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优劣往往不在于英语本身的难易,而绝大多数取决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协作能力,这一点是现代教育非常关注的。而词汇教学作为基础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更不能脱离游戏。那么,融游戏于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有哪些呢?

1.同一课时中多种游戏手段的交叉使用原则

词汇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游戏方法,如歌曲、儿歌、游戏、手势动作等。比如,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时,可以利用手势动作,指令学生“Touch your nose/face/arm/mouth”等。有时可以请一位同学发出指令,其他同学做动作。或者进行比赛,做错动作的则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位选手,可给予奖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同一节课中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身体部位的词汇时,还可以使用自编儿歌:Body,body,touch your body;Hand,hand,touch your hand(finger/leg/foot/arm...),然后,再进行“Let’s draw”活动。最后进行“Let’s do and sing”活动,如:

Teacher:Follow me(the teacher acts out what he/she is saying simultaneously):Hands,hands,clap your hands.Foot,foot,stamp your foot.Wave,wave,wave your arm...

如果学生接受较好,教师还可加入诸如snap your fingers,touch your nose/ear/head...之类的短语,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的内容又扩展了知识,一举两得。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词汇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所达到的只能算是语言技能,而非智能。因此,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要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就是说,在开发语言智能的同时,还要把其它方面的智能开发到一定程度,这样才不至于浪费学生固有的各种潜能以及开发这些潜能的每一个最佳时机,这才是从传统课堂教学向新型课堂教学转变的“切入点”,它不仅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而且能使大脑各部分协同工作,提高学习效率,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词汇的教学过程中,以便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例如,在教学“pink,orange,purple”等颜色词汇时,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五颜六色的气球。老师出示白色、红色水粉问:“What colors are they?”学生练习red,white;然后老师将两种水粉(红色少许)挤入玻璃杯中加水调和产生新色彩:粉红色,老师进而带读pink。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利用red,blue引入purple;利用red,yellow引入orange。这种教学适用于别开生面、创新的色彩教学课,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常规的色彩教学方法,利用调色引入新课,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新奇的感受;教师超越语言教育,使英语目标设计跳出了本学科的狭隘范畴,使之与化学、美术、自然等进行综合与渗透,加强了学科的整合,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比如,在复习数字词汇时,可通过唱“Ten Idian Boys”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通过“What’s ten minus two?”来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等等。

3.利用彩色图片、实物或简笔画及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词汇教学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其认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采用图片或实物情景进行直观的教学,利用具体的实物,如教学用品、文具用品、玩具等创设实物情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仿说训练,不失为教学词汇的好方法,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利用彩色图片或实物进行单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教学中尽量少出现中文,避免学生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言来学习和理解英语。如,在教授(学习用品类词汇)ruler,eraser,crayon,pencil-case,sharpener等单词时,运用实物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学会它们。在无法用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简笔画来进行教学。简笔画既节约时间又直观,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现代教学,不能停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虽然很多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没有语音室、计算机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但可以利用录音机、电视机、VCD、幻灯片等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词汇)。

4.通过词汇联想不断归纳和复习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策略,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使词汇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增加词汇输入。例如,在教sun这一单词时,联想到sunflower,sunlight,sunglasses,sunshine,sunset等相关词汇,这样做既可以扩大学生词汇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再比如,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产生联想:our-hour,hat-what,pen-open等;分类联想记忆法:如,把pen,pencil,eraser,ruler等学习用品归为一类,进行集中复习记忆;或利用反义词联想:old―young,long―short,fast―slow等进行对立记忆。这样学生记得又快又牢,这些都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途径。教师不必苛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额外输入的词汇,但通过这种差异教学可以激发优等生多学,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谓一石两鸟。

总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以游戏为主,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词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单调的机械认读模式,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在词汇教学中也要掌握这一原则,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识词能力,提高语言学习技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途径。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英语;基本原则

1 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设计了幸运大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十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ur is itl Canvo“guessl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黑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到小贴纸。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又如:在复习四会单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学生戴着四会单词的头饰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Our school will shine today…”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颉笨缌耍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自己的单词拼出来,并说一句话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单词;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这比单纯拼读的效果好得多。

2 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T: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幅地图,一扇窗户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

3 游戏应有一定的层次性

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既包括为掌握语言形式而设计的、具有机械和意义操练性质的游戏,又包括着眼于语言内容的、具有交际意义的游戏,这些游戏操练活动在一节课中要从低级向高级有序安排;层次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参与。对那些后进生,游戏时可从适当给他们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4 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之后,小学生就没有兴趣了,这便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游戏的方法,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不断地翻新游戏的做法,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时,我采用多种趣味游戏或竞赛,如:单词接龙,利用所给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尽可能多地组成单词或短语等。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传统的听写单词改为Bingo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事先准备好有3×3或4×4方格的纸(学生可以自制)。念单词的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学生们把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任意写在方格中,念词的人再任意念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让学生们在这些词上打×。如果所叉去的词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是横线、竖线或斜线,并且拼写正确,就是Bingo成功,成功的学生自豪地大声说Bingo,作为幸运儿将获得一份小礼物,并将成为下一轮的小老师,给同学们念单词,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这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Bingo成功的学生不止一个,我就让大家从中评选出一个最乐于助人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激励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听写成了学生渴望做的一件事。当然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得很好,词汇的巩固才比较有效。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各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5 游戏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的选择性

第8篇

一、坚持整合性原则――测试指向与课程性质相适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既要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既要学习语言文字,又要汲取人文精神;既要积累语文知识,又要掌握语文技能;既要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又要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一份试卷容量毕竟有限,无法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命题必须坚持整合性原则,抓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整合语文教学涉及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课文内容的学习到现实生活的实践,综合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情感世界等,使测试指向与课程性质相适合。以此引导教师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整合后的语文试卷一般可以由基础知识(包含字、词、句和相关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阅读(包含获取信息、理解、应用、赏析、评价和综合性学习等)和习作(包含口语交际、写话等)几个模块组成。并且根据每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相应调整各个模块的权重。第一学段以基础知识为主,其权重应超过阅读与写话的总和。第二、三学段阅读和习作的权重逐渐增加,基础知识权重相应降低。建议各模块权重安排如下表。

二、坚持基础性原则――试题难度与课程理念相吻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其根本。基本理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由此也决定了测试命题必须坚持基础性原则,抓住“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使试题难度与课程理念相吻合。以此引导教师按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学评价有多种功能,小学阶段的测试更强调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因此,难度系数控制在0?郾8~0?郾95之间为宜,随着学段的增高,适当增加试题难度,以区分学生学习的优劣。各学段的难度控制建议如下表。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试题要求与课程目标相符合

根据《课标》精神,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是通过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逐步落实学段目标,最后达成总目标。这也决定了命题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抓住“相互联系,螺旋上升”这个特点,在每个阶段的测试中能胸怀“总目标”,找到“学段目标”在每个教学阶段的落脚点,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不偏不倚,使试题要求与课程目标相符合。以此引导教师着眼学生的语文素养,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和引领。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小学三个学段跨度六年,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非常大。以书写速度和默读速度为例,根据《课标》的总体要求,参照有关测试数据,学生书写速度大体应达到:第一学段5~8字/分钟,第二学段10~12字/分钟,第三学段15~18字/分钟。默读速度大体应达到:第一学段100字/分钟左右,第二学段200字/分钟左右,第三学段300字/分钟左右。除此之外,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也非常大。因此,考试时间、版面、卷面字数、要求书写的字数等,都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根据学段予以控制。学年末测试时间和试卷卷面控制建议如下表。

四、坚持典范性原则――试题内容与课程资源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评价建议”可以看出,《课标》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由此还可以看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原则性表现在:首先,要求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基本目标;其次,强调了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它的灵活性表现为,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有重点,抓住关键,使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里包含了几层含义:一是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不能够只强调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二是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发挥,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必须充分注重和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三是重视和发挥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上述功能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因为发展性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功能和固有的甄别、选拔功能外,它还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我们的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跳出评价就是甄别,评价就是筛选的误区。那些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单纯按照考试分数来为学生排队,区分所谓优生、差生的做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如果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重点则落实在“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很明显,前者是针对过去的“一元评价主体”而言的,即要改变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而学生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多元主体的提法显然是“从无到有”。而后者是在巳经确认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要求,它明显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求的提升和发展。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不同方面,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类型不同,课程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决定了评价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灵活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而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式方法的针对性,指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针对特定的评价内容和对象,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而进行评价。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完成某一项评价任务,但对完成其他项评价任务却不那么有效,甚至完全不适用,因此为保证评价具有实效,必须反对评价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评价建议”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出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如认知水平,需要通过书面的语文考试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兴趣特长,较适合于通过观察活动来评价;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如探究能力,由于它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加以评价。这些都是评价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很好说明。

第10篇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情景创设;基本原则;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52-1

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往常围绕鼓励的语言点展开教学,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当前,利用情景进行教学已在许多英语教师中形成了共识。但是如何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情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师创设的情景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宜。情景中呈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要能为学生所理解或意会,或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被学生领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学校,他们能快速进入状态,直接进行讨论,表达个人的想法。而有的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说不出话,或者答案单一,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2.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情景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在难易度上要层次分明。教师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创设不同的情景。

3.趣味性原则。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当考虑如何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真实性原则。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促进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迁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教师创设情景可以和天气、节日、学生的日常活动、时事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世博等有关。这样真实的情景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很快融入到话题讨论。

二、情景创设的多种方式

1.用音乐创设情景。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英文歌曲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分享美好感受的最好媒介,很多英文歌曲有奏感强,旋律优美,内容生动的特点,学生在音乐声中思维敏捷、高度活跃,自然会把学生带入英语语言情景中来。

接下来我问道:Do you know what her problem is?成功引入本课讨论 Whats your problem?

2.用游戏创设情景。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得到愉悦的感情体验,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游戏能把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语言现象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中7A Unit 4 Food 中,我创设了与平时生活相关的情景――在学校食堂就餐。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食堂中的食物图片让学生挑出不健康的食物,并谈论健康的一日三餐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用戏剧创设情景。杜威说过:“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表演式导入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教师可事先通过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在上课时进行表演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班上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英语语境中。

5.用实物创设情景。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先示实物,后教文字。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三、情景创设的注意事项

1.情景的创设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新课导入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要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有的情景趣味性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样的设计往往失去其应有的效果,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因此,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情景的创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参与。

3.情景的创设要简洁明了。情景的创设要短小精练,要把握好时间,切记其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其主要功能是为新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切忌喧宾夺主,抓不住重点。

第11篇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卓越计划 教育教学改革 定位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19-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委办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年包括合肥学院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首批61所高校被纳入“卓越计划”名单。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32所高校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清,学生培养目标趋同等弊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与定位,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呢?在实施的过程有哪些模式可供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是什么呢?

一、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

1.因地制宜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重在“应用”这两个字上。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进入“卓越计划”的各新建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各种培养模式来。比如安徽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合肥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创新构建出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的本科教学体系。合肥学院将原来单一的教学活动整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并且围绕入选“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授课形式。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合肥学院首先依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并对企业所需要的学生专业能力进行细化梳理与分解,确定各种能力要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支持点,进而将知识点以及知识应用整合成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若干个专业教学模块有机搭配,构成“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的模块化教育体系。在该模块化教育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专业能力单元进行设置,进而一项专业能力的教学培养可以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专业模块所支撑。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下,合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支持各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互认和模块互换。入选“卓越计划”的各专业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块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合肥学院形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构建培育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是应用型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此外,为使行业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建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1)实践教学的改革。新建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首先体现在“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上。比如合肥学院将进入“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由以往的30%提高到40%以上,并且规定各试点专业要在企业里完成30%以上的实践教学任务,这样从时间上来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学生进入高校前普遍没有社会实践与企业实习经历的特点,合肥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专门增设了一个为期10~12周的企业认知实习学期。在这个学期中,组织学生们深入相关企业,亲身经历与体验企业现场生产管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通过身临其境的认知实习,使学生们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职业观与就业观。通过比较理论学习同企业实践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学生们返校后下一步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和铺路。此外,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要包含有6~10个学分的第二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们的兴趣与企业的专业实践相结合。

第12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德育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德育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与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德育 体育教学 中职院校 渗透策略

中职体育是中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开展中职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深刻的理解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和实施的重要性,在开展中职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科学、合理的依托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实际上就是通过挖掘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殊、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中职院校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确保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通过中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以确保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能够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与共融。例如: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夺冠之后站在领奖台上激动落泪的场景、讲述他们爱国的事例等等,让学生来感受他们的爱国之心,并以此来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是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基础与前提,是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育教育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强化。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精神饱满、举止文明,再加上在体育教学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即: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和形态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规范。而上述这些恰恰是与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举止礼仪、形体礼仪相对应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所以,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德育渗透的内容体系之中。

第三是组织纪律教育。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虽然其心理发育已经逐渐的趋近于成年人,但是却仍然没有完全成熟。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而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组织开展的,再加上体育教学活动是以身体运动为主的,所以为了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安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诸多的课堂规范和组织纪律要求,如果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科学的引导和督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教学规范和组织纪律要求,对于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由此可知,组织纪律教育也是在中职院校中进行德育渗透时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意志品质教育。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任务都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这就为意志品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再加上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不同的意志品质教育优势。例如:长跑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篮球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跳马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精神等等,从而为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为了确保德育渗透的质量和成效,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注意遵循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以确保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尽可能的将教育的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之中。

其次,要注意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指的是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任课教师要注意到全体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德育所囊括的各项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注意遵循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知识面不同、个好不同等等,所以,虽然同为中职院校的学生,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而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指的就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因材施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和关注其个性的发展。

最后,要注意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指的是任课教师的德育渗透行为一定要提前做出规划,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德育的内容渗透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还要注意将不同的教育阶段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持续性的、系统的道德教育。

三、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首先,利用中职院校体育课堂常规来进行德育渗透。中职院校体育课堂常规是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所必须遵守的课堂规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制度。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常规,如: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等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借此来实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其次,利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德育渗透。在上文已经分析过,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德育优势,根据这一点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就可以根据德育目标来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活动,也可以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例如:利用长跑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球类项目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从而有的放矢的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和熏陶。

再次,利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来进行德育渗透。利用组织教法来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在组织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分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等等均属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最后,利用任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进行德育渗透。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点对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来说亦是如此,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体育任课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起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才能够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够切实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献辉.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德育的辩证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0.09.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激励

一、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途径,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科学的激励方式,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意识,让小学生在脱离教学范围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比较落后,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为学校内部德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制度、激励制度、记录制度来展开全面的德育教学,大部分时候依靠小学班主任来进行教学,对于德育的预见性低,只有在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后才展开教育,采取惩罚的手段,教学效率低,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2.激励策略不具备实践经验

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和灌输,小学生被动地接受内容,自己的思考较少,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校被迫接受班主任的德育,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离开班主任的管束之后就很随意,德育成为一种形式。班主任和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德育成为一种空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自觉性,形式化严重。

3.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德育主要是班主任负责,部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单从全体的角度分析,小学德育的激励策略不够科学全面,主要体现在德育激励项目较少,不具备记录过程,德育政策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德育水平低,想要提升激励策略效果,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办法

1.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激励方式,专注重点。结合实际的生活,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发挥正面的作用。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逐渐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德育素质。例如,要求学生不随意乱扔垃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积极性作用;小学生主动收拾操场上的垃圾,进行积分记录;尊重长辈、爱护同学,学期评分时加分;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一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结果,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采取实际可见的积分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遵守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

2.多方面配合

想要德育真正发挥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沟通,最大化发挥激励策略的效果,提升德育对学生的正面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借助学校的系列活动,升国旗、家长会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升国旗互动中,并且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要求学生平时表现优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获得社会爱心较多的同学,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提高小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施范围。

3.激发学生自律性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具有自律性,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参与到德育管理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展开评比,让学生全体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获取一定的荣誉以及物质奖励。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热爱班级,所有同学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公平合理性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把握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奖励保证平等性。小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外界事物或是行为方式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握原则,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对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和家长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激励策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德育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4篇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班级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是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应认识班级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领上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班级阵地作用,借助班级日常管理以及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为了充分发挥班级育人的价值,班主任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价值引领,指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班主任虽然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的职责,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或组织者,而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以及学生精神成长的导师。班主任要借助班级这个组织,盘活全体学生这盘“棋”,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组建健全的班集体。班级与班集体最大的区别在于,班级仅指由一群学生共同形成的组织,“几班“是其代名词;班级意味着一群学生不仅是组织上的统一体,还是在需要、兴趣、智力、思想、道德、创造力、审美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精神上的统一体的建立离不开师生共同信奉的价值体系,这也是班主任”几班“的基础上,进行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等文化口号等文化标识建设的根本原因。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积极正确的班级舆论,有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能够根据班级舆论自觉调整自身的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班主任应该努力成为每位学生的人生导师,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其未来生活奠定基础;对于班级来说,班主任应该成为班级的领导者,借助班级影响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班级作为学生初始社会化的场所,承载着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班主任要借助班级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使学生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与自我观,客观认识自我,努力提升自我,引导学生建立交往观,学会与他人友好交出;引导学生建立家庭伦理观,懂得承担家庭责任;引导学生建立社会公德意识,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引导学生建立国家观念,热爱自己的祖国;引导学生建立生态文明观,认识并尊重大自然,学会欣赏大自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为此,班主任要进行班级发展规划,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对他们未来的期待是什么、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品质、通过哪些路径实现目标,然后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班级核心价值观,从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规约,师生共同遵守、共同成长,丰富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心中的崇高感,形成集体所期待的品质,为其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遵循规律,提高班级育人的时效性

学生得到的成长是有规律的,班主任只有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道德成长规律,明白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要求,才能科学育人。

班主任要从纵向上把握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学生的道德成长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每个阶段的成长既有重合又有不同。在小学低年级,班主任要侧重对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培养;在小学中高年级,班主任要侧重学生道德习惯和道德规范培养;在初中阶段,班主任要侧重对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品格培养;在高中阶段,班主任要侧重对学生道德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班主任要有学段衔接的意识,既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又要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开展当下的德育工作,德育内容以及德育目标既不能低于也不能过高于学生的成长要求,而要让学生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第15篇

行为上的自治、自理――表现为儿童或少年开始要求愿意独立行事或独立活动,如空闲时间自己想干啥就干啥。

情感上的自治、自理――表现为儿童或少年不依赖父母、教师,自己独立选择所依恋的人或事,并有自己一定的情感体验,如看完一场电影或电视剧,对其中某一故事情节,总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体验。

自我意识上的自治、自理――表现为少年“成人感”的突出,自我意识的增强,如要求与成人平起平坐,愿意参与成人的谈话或活动等。

自我教育,广义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狭义是指自我批评,又称自我修养。对学生而言,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进取心,自己确定目标或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驱力或行为的控制能力。上述原则是班主任必须坚守和坚持的,其原因如下:

一、这条原则是依据中小学生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发展特点提出的

1. 小学和初中生的情感特点。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不稳定。喜、怒、哀、乐明显表现于面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碰到困难就垂头丧气;而初中生心理的奥秘则不愿表露于外,具有一定的内倾性。

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初中生的社会情感更深刻且稳定。如“愉快”,小学生常常因为偶尔得了好分数受到老师口头表扬而高兴;初中生则因为独自解答出某一疑难问题或受到老师暗地鼓励而感到欣慰。但初中生的情感富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小学生的情感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高也在不断发展。

2. 小学和初中生的意志特点。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容易受暗示,喜欢模仿他人,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而初中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行动(如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等)都有明显地提高。但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也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有时还表现蛮干。而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神经系统抑制过程的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行动也在逐步发展。

3. 小学和初中生自我意识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小学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就有要求自主、独立的愿望。到了初中阶段,更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并产生了“成人感”。对家长、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愿盲目听从别人的摆布,反对家长、教师的包办代替。

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日益增长,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有明显提高。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中年级开始逐渐学会从评价别人过渡到评价自己,但评价的水平不高。刚上初中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重复别人对他的评价。到了初三开始,对自己才有比较客观、独立和正确的评价。但评价常常带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渐学会从评价外部活动到评价内心世界。到了初中以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从小学和初中生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发展特点来看,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前进了,学生心理发展也超前了。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就要求自主、独立,初中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自治、自理与自我教育。并要按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去培养积极情感、良好意志品质和行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这是班主任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依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教育过程是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就学生接受教育而言,他们处于主体地位。这就是说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有其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施加的一切影响都是外部影响,必须通过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他所接受。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可以将社会和学校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和目标,从而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己教育自己。可见,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指导学生自治、自理与自我教育是班主任应该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