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的必要性

第1篇

道德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许多专家对这方面也有着较多的研究,他们已经从许多领域中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比如说,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哲学领域等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由于不是在同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对它研究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方法论上也会有着不同的特征。沈嘉祺《教育学视野中的道德情感生成机制》中,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他认为情感在转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直入式的情感反应,包括感受、理解、体验、反应四个环节,另外一种是移入性的情感反应,它包括觉知、理解、体验、反应四个环节,在实际中,外界的刺激作用的对象不同的话,那么上述的两种模式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会影响到人们道德情感的形成,因此意义非常的深刻。由于前者在感受和体验上是直接的,后者是生动的、整体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后者更是个人形成良好道德情感的好方式。

励志歌曲演唱对道德情感培育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的社会学中就存在一种“比德之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说人们更应该重视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可以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通常最直接和最普遍的自然美可以诞生出人们对家乡以及国家的热爱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之初,性本善”,最自然的善可以让你看清世界以及生活的美丽之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世界将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也就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美好的滋味,反之,社会道德败坏,自然就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之处,我们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古代的孔子也认为音乐与这巨大的作用,如果善于利用音乐的作用,还能有助于政治上的统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格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可置否的是,人们总能在励志歌曲中得到生活中各方面的启迪和感悟,甚至还有可能由此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主要就是在文章中寻找到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就是存在人们的情感之中,人的情感的产生是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如果人能够欣赏到一种美感,人的情感自然就会好起来,反之,就不能产生好的情感。在欣赏励志歌曲时也是同样如此,现如今,励志歌曲越来越体现小我的精神,这可能与当下更多的人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很少去考虑他人的利益有关,从这种现象中能够看出来生活上一些本质的东西,虽然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层次,但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意识却已经弱化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个体发展得好,这个集体才会繁荣富强,可是却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和教训:只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存在,我们才能永远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华民族的子民们所不能摒弃和遗忘的。如果励志歌曲的创作能上一个层次,那其发挥的积极影响和感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美育渗透德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乐记•乐本篇》曰:“礼节民心,乐和民生(性)”,“礼义道其志,乐以和其性”。“礼”是道德规范,“乐”是内心感于外物而外现于声的感情阐发。“礼”与“乐”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相互渗透,德育与美育的藕合,才能造就出真正有德性的人。《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德育与美育、美育与情感的关系为基础,研究励志歌曲这一美育形式对培养道德情感的作用,并用其改造德育课程体系,充当道德情感培育的新角色,建构融“知识”、“情感”、“行为”为一体的德育新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德育和美育之间有着不同之处。德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美育,就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这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使他们能够对美有着更强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当然,德育与美育之间也有相同之处,比如说在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上,他们都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让他们成为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融美育于德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创新课程结构,构建“知情意行”的德育新课程体系在现实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对人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这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该去怎么做以及要做些什么,然而这样的强制性却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强制性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与最初人们的目标是相违背的。与德育教育不同,美育教育是根据人们爱美之心,让人们自觉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不会感受到任何外在的压力,就能提高审美的能力,体验美所带来的快乐。这种方式既消耗最少的资源,又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要实现道德施教与审美愉悦的融合,在具体施教方式上,疏理整合德育课程知识体系,穿插融合励志歌曲演唱和社会实践,理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完整德育新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知识体系,重在传授道德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增强是非善恶美丑的辩别能力。励志歌曲演唱这一艺术审美活动,是在具备了基本道德认知和观念的基础上,重在激发爱憎分明,恭宽仁慈,自律自强,奋发有为,“好德忧道”的人文情怀。公益、义工等实践活动则是将认知和情感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深化道德认知和强化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信念,最终达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内在自觉,成为知行统一的稳定性表征和行为习惯乃至价值追求。总之,德育寓教于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第2篇

一、个别高中生缺失道德的表现

每当看新闻时报时,常会看到一些有关高中生令人震惊的事件。本应处于奋发图强的励志青春年华,如今却被充斥着暴力、等负面影响。

1.暴力2011年2月20日,手机拍摄曝光了某校惊现的300学生群殴事件,在这段长达3分钟的手机拍摄视频里可以看到,在足球场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群体,每边都不止100人。很快,双方队伍混战在一起。2011年9月16日晚11点50分,云南省某市西市区海屯路某学院2号校门外发生暴力事件,一名20岁的高中生被群殴,120赶到后对该学生进行施救,但是因其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2.震惊一时的“天台门”事件。90后的一对高中学生在学校顶楼的天台上,使用手机拍摄了一段大胆的视频艳照。二人在课间时,爬上教学楼天台进行粗暴。

3.心理畸形2006年5月14日清晨5时50分许,内江某中学高中生晓娟(化名),从小与哥哥一起长大,兄妹感情非常好。由于哥哥今年“五一”后结婚了,晓娟害怕失去哥哥的关照,心情郁闷,便从学校六楼寝室跳下,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二、个别高中生道德败坏的严重性

看过上述实例后,一个问题不禁油然而生,究竟是什么导致个别高中生道德沦丧得如此不堪?个中因素难以道清,但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规划会比较清晰。

1.家庭方面学生的道德品质优劣与其家庭素质直接相关,学生的成长背景塑造出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或许不少家长认为既然交钱给校方,全然都是校方的责任,如果这样想那便大错特错了。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并非浪费教学时间,花心思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地方。若家长不正视这个问题,那首先难辞其咎的便是家长。

2.学校方面现今大部分学校为学生灌输的思想是:“好好学习,毕业后找到薪酬高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要努力考研、深造,进入机关部门工作,对未来生活更有保障……”这些看似合理的教育严重扭曲了高中生的世界观,覆没了正待萌芽的理想,致使某些自我意志薄弱的学生着重于追求物质,变得自私自利,损人害己。

3.社会方面社会是体现出国民素质、文化水平的另一种形式。诚然,大多数人认为学生步入社会便要适应社会,但还有古话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看现代社会崇尚些什么:崇拜大款、富豪;追捧明星、另类时尚,以丑为美;不道德事件被美化为“小三”广为传扬;政府机关人员涉案频频,知法犯法等。

三、全面加强高中生德育管理刻不容缓

第3篇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第4篇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第5篇

1 中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 其个性化特点鲜明多样,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形成多种个性的因素还包括思想、家庭、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心理因素等。

1.1 思想中职学生不存在 坏学生, 而是学生缺乏是非观念的认识,理想上没有预定目标,依赖心较强,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因学生的生活态度不端正,逐渐形成了诸多的不良习惯。

1.2 家庭背景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相对复杂,单亲家庭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偏低,孩子受家长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德育教育的缺失,不但忽视了家庭教育,还为孩子提供了不良的榜样和示范,造成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叛逆和反感成为了中职学生心理的日常表象。

1.3 知识背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入学后往往跟不上专业课的学习进度, 同时学习基础较差不能完全适应中职课堂环境,造成学习质量偏低。 中职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就业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没有良好的学习目标导向,但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较强,比较喜欢上实践课程。

1.4 心理因素中职学生的心理较为叛逆,遇事时容易激动并且不懂得怎么处理,尤其受社会文化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明显,课余时间多用于吃喝玩乐, 造成学生性格和心理上产生缺陷,固执、嫉妒、抑郁、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明显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容易受人蛊惑。

2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现今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联系,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的反差。 中职德育教材的内容都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好人好事为主,而生活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事情已经很少发生,引发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同时德育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流意识变化引发的,并且因经济发展及舆论导向的偏面,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阻碍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2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中职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主要是教学方式还是以纸本讲述为主,没有利用多源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方式, 同时没有灵活的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应用到教学中,造成学生忽视德育教学内容或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极大的限制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同时禁锢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维。 德育教材的形式也较为单一, 主要以传统德育教科书为基础,新内容和新的德育知识涉及较少,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2.3 教学目地不明确我国中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目地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地没有突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个人素养和德育关系的联系较少,没有把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德育目标相联系,这就引发了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象的不一致,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相违背,在这种观念下中职学生的德育心理教育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

3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途径

3.1 对中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因中职学生还处在心理未成熟阶段,自控能力和主观意识相对薄弱,应试教育下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通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树立职业感和职业理想;其次,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解自身将要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再次,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德育教育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优秀品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营造德育氛围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师思考的课题,英语教师要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将德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灌输德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而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为世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无论哪种专业教育,都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构建和谐社会。但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文化的冲击,我国英语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是现在很多高校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师要提高警惕,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西化,而要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素质发展规律,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现在部分发达国家不排除利用语言教学的契机,传播一些文化糟粕,甚至个别国家想要利用文化渗透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达到影响他国政治的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知识的传播工具,是西方文化有效传入我国并影响我国的重要文化载体,因此,为了避免英语教学过于西化,和被个别国家利用,高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对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也缺乏学习,很多学生自私,对国家和社会冷漠,个别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生活和学习态度散漫,没有形成科学的判断能力,此外,社会的贫富不均导致很多学生出现道德滑坡,缺乏信仰。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必须要在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增加德育教育的环节是对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当前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重专业教育,忽视德育教育

很多高校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只重视专业教育,例如英语教学,注重语法、翻译、读、写等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部分教师只关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要求,在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上没有下功夫,导致很多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情商较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道德品质有待提升,进而影响其就业和步入社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固然是高校应该考虑的因素,但不能成为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缺乏德育意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辅导员负责,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英语教学重视四六级考试,对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不够关心,缺乏正确的德育意识和观念。其次,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英语教师很多也是刚刚研究生等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但是在教学经验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管理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这些因素都会制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实践课程安排较少,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与社会实际脱节涉及面窄、缺乏创新,导致德育教育陷入低迷的状态。

(三)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

目前,我国德育被狭义为政治教育,但实际不是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多种内容。我国高校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高校的德育教育过程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表象。例如,某高校在一段时间内要准备抓哪方面的德育,就积极搞活动,写报告、开会,只流于形式,德育教育的深度不够。其次,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自我实践相脱离,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庸俗化的倾向,只会圆滑世故,对待学习却不认真,部分青年人失去纯真,老于世故,个别大学生为了就业不择手段,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

首先,各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制度,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章可循。高等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加大英语教学的考核制度建设,将德育教育也纳入到英语教学考核的体系当中,形成英语教学成绩与德育思想水平协调的考核体系,有效防止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自觉性,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修养

高校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因素,教师队伍的专业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教育,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一定要有所转变,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的人文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在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以高尚的品德,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除了加强英语专业教学以外,还要关心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要为学生树立楷模,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三)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指引人前进的动力,是照亮希望的灯塔,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90后,个别家庭娇生惯养,导致很多大学生独立性很差,大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上大学是为父母完成任务,而没有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英语学习上更是积极性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新年,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奋斗。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带给他们前进的力量。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四)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育依托的有效载体,优质的教材可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国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广大的英语教师们要善于在英语教材中挖掘德育教学的资源,高校英语有大量的教学材料,这位教师挖掘德育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挖掘时教师要注意隐形内容的挖掘,英语教师要对英语知识进行提炼,深挖英语课文材料中的德育意义,教学时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达到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英语教材教学或阅读教学时有很多社会时政的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爱国的角度抒发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思想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教材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有效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英语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充实英语教学,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建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建设英语角,开展英语诗朗诵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在课外活动中体验英语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对于他们将来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伟大工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发挥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是当前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通过加大重视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挖掘德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利用课外活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会逐步提高。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站在现实的高度,将“育人”摆在首位,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袁笑文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宜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2).

第7篇

一、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主要精神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讓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专家的这些论述都在说明,品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就如同在岸上教人如何游泳一样毫无意义。因此,品德教育只有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讓学生亲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形成体验与感悟,才能唤起学生生命的全部热情,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敞开,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如此一来,德育的实效性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学生在此过程中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

我们北京五一小学周边有很多可利用和开发的德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拓宽育人途径。

(一)建立实践基地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坚实基础

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三军仪仗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践中,我们将中国人民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光荣历史、中华文明礼仪故事编辑成册,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组织学生走进仪仗队,进行参观、访谈。开展争做“小小仪仗兵”的活动,练就过硬本领。

2、科学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建立“航空航天部二院科学创新教育基地”。我们通过邀请研究院的科学家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带领全体学生参观、进行航天模型制作等活动,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邮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永定路邮局邮文化实践基地”。我们与永定路邮局合作,成立青少年邮驿站。通过参观邮政营业场所,了解了邮务常识和邮票的基础知识;通过尝试开展加盖邮戳、写信、寄明信片等体验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感悟具有3600年的“邮文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审美意识。

4、“酒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中国龙徽葡萄酒厂酒文化实践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到龙徽酒厂进行参观、学习。透过龙徽近百年的发展史,学生了解到北京地区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产业的百年发展历程,从中看到京城老百姓饮酒习惯的变化。通过龙徽葡萄酒基地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开发家长资源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有效保障

五一小学家长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是周边军队、医院、法院、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他们热心学校工作,愿意为孩子们的成长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因此,我们充分开发社会资源,整合校外力量,建立起一支由校外辅导员和家长志愿者组成的校外工作团队,聘请科学家、官兵、法官、邮政工作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校外志愿服务团不断走进学校,参与指导学校社团活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这些活动讓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充分显示了教育活动实践性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心理需求。

(三)开展志愿服务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平台

开展志愿服务是深入推进德育教育社会化的有效平台。为此,学校努力为学生搭建参与实践的活动平台,组建了红领巾志愿服务团。红领巾志愿服务团的团员们,每人在校园内确定一个服务岗位,明确服务的职责,个个有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他们还把志愿服务精神带到敬老院,带到社区、街道,给社会献爱心,送温暖,用自己的小手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号召每位学生争当红领巾小主人,争做合格小公民,参与学校管理。志愿者的行动是永恒的,无限的,但贵在平时,贵在坚持,贵在实效。目前我校有500多名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共同营造文明、礼仪、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德育课程生活化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如《我是参与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利用开展“迎奥运师生同乐趣味运动会”的契机,将教学中的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做什么”、“自己管理自己”、“参与无极限”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参与无极限”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情境:如果运动会那天,我们班得了全校第一名,你们会怎样?如果因为小明没有发挥好,影响了全班的成绩,你们会怎么做?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假如有的同学不理解,你怎样做?通过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热心管理这样的“闲事”其实也是我们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主动地化解一些矛盾,为集体的事着想,这也是一种参与。

第8篇

按照中职德育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和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对学生进行分级管理、年级集中管理的德育管理模式,突出各年级管理重点和特色。以年度入校学生为单位,如2011级春、秋两季入校学生全部划入一年级组,2010年全年入校学生为二年级学生,以此类推。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方案。

1转变观念,狠抓年级组德育管理队伍建设

以前,班主任担心学生违纪“,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又或者是“期望”用一根长绳,一头系着班主任,一头系着学生。虽然所有的班主任夜以继日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全天候24小时为学生服务,但却收效甚微,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反感。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班主任能教、学生乐学的德育管理制度。只有年级组班主任转变德育管理观念,变“体力型”班主任为“智慧型”班主任,年级德育管理制度才能顺利进行。年级组按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原则进行德育建设,由分管德育的年级组长为责任人,成立年级管理委员会,制定年级组常规管理制度,注重经验的总结提高,真正把年级德育管理落到实处。

1.1年级管理委员会年级组管理委员会是由年级组长、年级副组长、班主任为核心成员,年级学生会干部、年级团干部和班干部为的一种高效基层管理组织。

1.2年级组常规管理制度(1)建立班主任“联管”责任值班、反馈制度,即由本年级值班班主任统一管理本年级,事情即发即解决,再配之以事后班主任的“再教育”,杜绝“时间空白和空间空白”,改变一个班主任只管理一个班级的状态。(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构建“三级”教育管理体系,即:班干部、班主任、年级组协作管理体系。

(3)建立培优补差制度。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表现和认可教师的反馈信息确定培优补差名单,各科任课老师积极参与,把培优工作具体化、日常化、细化到每一个教学和教育管理环节,高效完成对学生的培优补差工作。

(4)执行每周年级组例会制度。定期总结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具体意见和措施。

(5)定期举行年级组德育工作培训,领导定点联系指导年级组工作。组织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年级组迅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2明确方向,拟定年级德育工作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年级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这既是明确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向,也是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一年级:帮助学生完成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角色的转换;二年级: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专业知识,拓展相关能力;三年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能力。

3注重细节,强化年级德育教育内容

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强大丰富的内涵支撑。只有把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可实现的步骤,良好德育体系的形成才不是遥远的梦想。一年级:主要围绕养成教育开展。进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心里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习目的和方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主要围绕专业教育开展。进行专业思想、创新意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三年级:主要围绕职业素养和成才教育开展。注重就业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职业道德、就业技能教育。

4讲究策略,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第9篇

一、基于德育教育理念中的班级管理与服务

1.把握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内涵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指在对学生现有的德育及其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通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的管理,使学生获得充分、全面、自主和愉快的发展。所以在新生入学初期,班主任首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分析过去的得失成败,帮助学生尽量充分地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的德育档案,并对学生的未来德育发展进行展望。德育教育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教育,实质上是差异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特长,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才是全面教育。

2.树立基于德育教育的班级服务观念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树立这样的观念,即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学生的指导者,而且是班级的服务者。观念的改变有利于班主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和亲和力,使班主任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班主任要注意抓住良机,进行德育教育班级管理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感受。班主任要注意抓住良机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类:一是课堂开小差,二是“个人主义”特别“活跃”。对待这些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给予批评或给予处分了事,要有足够的耐心并积极寻找方法帮助他们。除了通过制订严格的班级制度约束这些学生外,班主任还要学会理解他们。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非常有利于民主、平等与和谐的班级环境的建立,对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1.注重思想渗透把德育教育的思想渗透到班级所有学生的头脑中与班级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即把正确的道德思想渗透到实际行动中。班主任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和意志品德教育等;可以通过搜集一些经典德育教育宣传片或精品书籍等传输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启迪和鼓舞,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德育教育的典型。实践证明,班级中几个学生的成功经验可能会影响一批甚至整个班级。班主任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比如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修身的经历,发表对某些事件的看法等。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人士或已毕业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对职业的热情和做人的诚实守信等。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学生认识社会和自身、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学生学习做事做人。比如开展文体活动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宽容、大度的精神,增强凝聚力。通过捐助、志愿者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中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1.加强德育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职责明确班主任、班干部和每个学生的责任要求,并写入班级工作手册,张贴在墙,使之广而告之,互相监督,及时改正与改进。中学的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以班主任引导为辅。班主任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德育水平及工作能力,对班级管理工作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包办一切,尽力帮助学生干部及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力、物力资源和精神支持都是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班主任要协调班级与系部、学校各个部门的关系,尽量提供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第10篇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德育教育又是一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的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因为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其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一、课堂德育渗透符合国家的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德育为首,它是一切教育的先导。《教育法》还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其重要的实践主体无疑应是各级各类学校,学校必须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二、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学生在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主渠道,认真维护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渠道地位,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德育实施中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此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并有法定时间保障它有效运行。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普遍”、“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并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忽视基本的育人功能。

三、有利于解决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再加上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德育与自己无关。这导致了德育工作很难开展,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的一些德育规范得不到专业教师的认可,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反对一些德育教育做法,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减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因此,课堂德育渗透不仅解决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而且配合了德育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第11篇

一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1.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中加强德育的问题已引起重视。数学是中学的一门主课,更应充分体现它的教育性。教师应把德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

2.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人的素质培养,也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需要

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概念、定理、法则等具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并逐渐学会运用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他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十分注意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认识问题,就一定能使他们在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同时,善于抓住矛盾的转化,正确地处理已知与未知、形与数、直与曲、连续与离散等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在宏观上有正确的指导方向,又能在具体环节上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上大大提高一步。既然德育的渗透在数学中有这样的必要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也很被动,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数学的心理。若在课上用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生活实例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有效地行表达和交流。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1.导入法

这是在章节或课题导入时,结合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我国的灿烂文明或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或介绍数学在当前建设和今后发展当中的作用和地位或数学理论及其应用在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前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启发他们学好数学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圆的时候,向学生指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公元470年前就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世界记录,比西方的奥托发现相同的成果早一千多年。

这无疑增强了他们的民族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使他们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从而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数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2.阅读法

是指指导学生阅读显形教材,让他们从字、词、句中得到感受,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品味这段文字,让学生仔细领悟生活中的每个人就像是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3.提炼法

是指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适当提炼为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概念时,涉及到正负数的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体温计等身边的一些东西举例说明正数与负数,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些有关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由于山顶经年积雪,气温很低。人们把它同南北两极并列,称它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一个正数。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545米。此处峰高谷深,地形陡峭,侵蚀切割深度500米至800米。”这样,学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4.点化法

是指从文字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需要教师的启发,总结。特别是“隐性教材”等需要画龙点睛,在关键中点化的一种方法。初一年级教学“世界新生儿图”时,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延伸学生的思路,如我国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三,我国一年的新生儿世界第二,而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却少得惊人,所以我们国家实施了计划生育,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来振兴祖国,科技兴国。在教学其他“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5.联系法

指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设置问题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蕴含的思想,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教育学生。

6.评析法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 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该把英语单纯视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仅仅注重对词汇含义的掌握、特定句型的时态分析、连接词的应用形式等纯语言知识的讲解。英语教学中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格的重要德育内容。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更体现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提升,实现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阐述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是“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任务的贯彻面临两大阻力:一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十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侧重点往往放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放在教学成果考核关注的重点——分数上,而所谓的德育渗透不得不沦为退而求其次的考虑内容。为了迎合现行的考试体制,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几乎都成为为了过关、升学而进行的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无疑是背离教学主流而不被重视。二是英语作为异国语言,是西方文化的信息载体,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必然会学到和语言息息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如何让学生正确的对西方文化作出合理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德育渗透的一大任务。

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在智力发展、身体发育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可喜的态势,但在个人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如个性人格不健全、缺乏家庭伦理道德、公德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等等。司马光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小人。”并强调“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德才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品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向的光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传道”,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苏格拉底也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2],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3]为了学生健康、健全地成长,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思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与贯彻,语文、数学、英语各科教学都应该积极渗透德育因子。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迫不及待、不可忽视。

小学英语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德育价值。小学英语中包含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家庭伦理意识教育、现代礼仪教育、劳动意识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将隐藏在课文里面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针对不同的年级选择恰当的方法,将德育融于英语教学这一常规活动中。

1.爱国教育

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然后慢慢地启发他们:首先,因为英语是国际事务交流的通用语言,要跟其他国家打交道,我们就要学习英语。其次,英语怎么成为通用语言的呢,因为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强大。最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我们中国足够强大了,成为世界的中心,是不是其他国家的学生都要争先恐后的学习汉语呢?这样,可以在这些问题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师还可以通过搜集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词汇,如长城(the Great Wall),讲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讲到Dragon Boat Festival时,应该把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忠君爱国的屈原结合起来。讲到Mid-autumn Festival、Qing Ming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传统节日时,不仅可以介绍月饼、祭祀祖先的习俗,还可以和西方的Christmas进行比较。

2.尊师敬长

通过对荆州城区几所中学的了解,发现在校中学生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占95%到98%。老师们反映,许多独生子女存在品德缺陷、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情世故非常冷漠[4]等问题。很多小学生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师长为自己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处之泰然,不知回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引导,如每年的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感恩贺卡,并写上:“Happy Teacher’s Day !”(教师节愉快!)“I love you,mum!”(我爱你,妈妈)“I love you,dad!”(我爱你,爸爸)在讲解family单词的时候,可以请大家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讲解family的构成:“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3.文明礼仪

在教学小学英语的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thanks a lot,I’m sorry这些礼貌常用语时,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教学模式,请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Rose帮助了你,你应该说:“Thank you very much!”如Miss wang表扬你作业完成得很好,你应该说:“Thanks you!”爸爸妈妈为你买了新的书包,你应该说:“Thank you!”这种感恩心态的训练应该贯穿平日的英语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感恩的心。另外,如Tom不小心打坏了Jack的杯子,Tom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大多知道Tom会说:“I’m sorry!”Jack也会大度地说:“That’s all right.”

4.遵守公德

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是“Public signs”,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在校园里No littering(禁止乱丢东西);不准Push in the hallway(在门厅里拥挤而过);在公园里应该Keep off the grass(禁止践踏草坪);在教室里No eating or drinking禁止吃喝;老师在上课时,学生在下面应该Be quiet保持安静;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应该Be careful on the road(注意安全);不能Play football on the road(在公路上踢足球);Wait for your turn when the lights are red(红灯亮要等待);看到老年人或小孩过马路还应该help them。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英语教学不单单是交际工具听、说、读、写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还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教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做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日常德育的推进不仅仅是政教处和《思政》的任务,英语教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1,2.

[2]奥恩斯坦著.刘付忱译.美国教育学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

第1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本质;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0-02

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然而,素质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一、认清当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创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4篇

一、将德育要素融入到小学体育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的必要性论述

自从我国实施新课改方针过后,涉及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地位便被深刻认知定位,其核心动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结果,令其主动将已学知识挪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与其余同学和教师通力合作,应对今后应试升学等诸多挑战。截至至今,德育和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被设定为小学教育的核心组成单元,二者始终维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关系。

二、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科学渗透德育思想内容的细节解析

虽然说小学体育锻炼项目过于单调乏味,但是其对于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的确产生较强的支撑引导效用,如田径运动能够锻炼小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球类运动主张参与人员之间协调配合,使得该类群体集体主结友爱思想品德发挥到极致状态。体育课程中以优质化道德品质训练为核心的内容众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可以选择一类主题形式进行相关游戏、竞赛项目布置,令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养成上述优良品格。至于小学体育课堂内部德育知识渗透的细节则主要如下所示:

(一)科学设定小学体育课堂上德育渗透掌控的指标

具体便是结合各类科技手段,将体育课程独有的鲜活、持久教育功能发挥完全,借此大幅度提升小学生整体思想觉悟水准,令其愿意主动参与不同类型体育锻炼项目,真正从内心认定体育价值,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同时,行动层面上鼓舞小学生进行创新德育内容实践,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体荣誉感,彼此之间尊重合作,统一锻炼出不怕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意志。

(二)选取沿用适当的教材内容,令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全方位激活改善

小学体育教学材料大致可以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类层面,其中前者偏重于思想鲜明特性,包括体育课程训练目标和任务形式设定,旨在令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正确认知结果,自觉搭建起四化建设锻炼自我监督体系,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相比之下,科学灵活的身体锻炼方式,能够令学生在不同艰苦环境下坚持锻炼意志,不断适应自然环境一切威胁,为今后学习、生活、工作挑战独立应对提供保障。

(三)尽量在体育课程讲解中营造和谐愉悦的德育合作式学习氛围

归根结底,小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结构日渐完善、汲取丰富科学知识内涵的最佳阶段,如若在此期间,能够顺利激活该类群体标准化道德素养,那么今后他们和学校的发展前景都将一片大好。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其第一要务便是全面创设出一类和谐友好的育人环境,要求教师同步承接体育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职责,保证每天准时督促小学生做体操和课余训练活动,使得学生既有德育渗透空间处于不断扩张之势。其次,涉及体育课内外讲解模式的融合也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令德育渗透时机条件被精准化捕捉,针对课堂上给予表现优越学生表扬、行为偏差学生以批评是必须的,这样才可令其自觉树立自我正确规范意识,保证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困境不会过度慌乱,相应地凭借自身是非辨别技能妥善解决当下问题。最后,强化班主任和德育工作人员团结互助能效,令学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之上接受更加全面、连续的德育内容,方便在今后进行自我反省和教育改造。

(四)针对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政治觉悟、运动技能加以不断改进

为了赋予小学生群体更加深刻的道德影响,作为现代专业化体育教师,有必要时刻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自觉遵守学校设定的一切教师道德规范守则、保留强烈的事业上进心,运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文雅的评论手段,令学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一切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再就是由于职业特征影响,教师要定期接受教育机构统一设定的技术、身体素质强化训练课程,使得个人运动技能、技巧变得更加完全,避免和新世纪教育水准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迹象。归结来讲,小学生想要形成足够高尚的思想道德体系,就必须处于一类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下,积极参与学校设置的实践训练项目,积极应对一切困难,逐渐形成健全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念。同时,小学生在课堂之上主动遵守纪律,为集体利益而甘于奉献,生活上更加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对于其今后豁达性格和坚韧生存竞争态度确立,辅助功效都是极大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之上渗透思想道德内容,要求教师时刻站在育人角度上进行课程规划布置,使得小学生透过重重挑战应对,培养起坚韧自立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今后独立处理体育锻炼事务,最终为今后身心健全发展和职业方向锁定,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引线索。

作者:王芬 王青 单位:鹰潭市逸夫小学

参考文献:

[1]冯咏梅.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1(05):130-156.

第15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问题,策略创新

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的中学教育中,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较好的高中,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真正的做到及能够教书还能够育人。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的必要性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是德育教育的意义方面,一是中学生当前面临的问题的严峻性。

(一)德育教育的意义深远。教育问题历来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而社会工作中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杠杆,因此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这有利于班级和学校的内部管理,规范学校的管理秩序,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的求学和社会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德育教育能够在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做贡献。

(二)当前中小学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

1、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核。学习和生活态度消极是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会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无论在经济物质条件还是家庭精神关注上,都有着父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正是这种优越性转变成了学生的优越感,尤其强调对于物质的需求,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学生之间的攀心理,不在学习上争高下,而在吃穿上斗输赢。这种社会家庭环境使得孩子逐渐变得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愿意帮助和分享他人。

2、沉迷于网络。网络世界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也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重大影响。在网络出现之后,中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案例不胜枚举,造成了一个个天才悲剧,而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这种沉迷网络的现象则变得更加普遍和严重。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尚未成型,也缺乏对于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小学生吸收过多的网络垃圾,污染心灵,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3、缺少社会公德。缺少社会公德是一种自私的变现,是可以加以引导和教育的。由于中小学生没有严格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部分家庭在孩子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得很多孩子将道德的缺失理解为一种是对于传统的挣脱和个性的体现。在校园内部,部分学生不尊重老师和同学,逃课,扰乱课堂,欺凌同学;在社会环境中不尊敬他人,没有社会公德心等。这种没有社会公德的行为会日益积累,并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于导致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加强德育教育策略

一谈到加强德育教育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由专门的老师来进行德育理论的教育,很明显这种教育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在班级管理中放手。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的掌控者和操作者,但是这两个角色并非必须由班主任来担任,在一定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来充当操作者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实行学生自荐加投票的方式,票选班委干部,让学生自己推荐自己,锻炼自己的勇气,敢于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敢于去承担后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住以学习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思路,防止出现学生过早沉醉其中。

(二)学会承担责任。未成年人虽然在法律上受到了法律的各种保护,没有谁要求必须有责任感,但是能够用于承担责任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立足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让学生学会承担,而这种学会承担的最好方式就是敢于承认错误并愿意去弥补。单独的依靠,学生犯错-班主任教育-家长面谈的治理模式,学生不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而只会成为一个憋屈的乖孩子,因此要在学生的思维中创建有错就应该主动承认,承认就应该主动道歉,主动行动去弥补过错的路径。只有这样,这种良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培养团队精神。孩子在出生之际是一张白纸,是出生后的家庭和社会给其以颜色,因此学生中的自私观念和行为是可以改进的。而这种改进的方式主要就是让其参与到团队中去,以团队游戏或者学业团队合作的形式,让其参与其中,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实现集体合作,重新认识自我,重新树立起集团观念。这种团队训练在实践中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团队合作,校园运动比赛中的合作,校外各种比赛的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回自信和存在的价值。团队精神的赋予会改变学生传统的处世方式,变得更加的自信也会更加的乐于奉献。

(四)学会沟通交流。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逆反期,对于外部的信息会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尤其是对于家长和教师的说教。从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家长和老师一般都不会改变说教的做法,而只是无奈的认为孩子处于逆反期,不管不顾,认为过了逆反期自动就会恢复正常。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会极大的打击学生的自信,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于激烈的冲突。因此必须结合学生阶段性的特点使用一些特殊的交流方式跟学生沟通,比如可以利用书信、日记等方式与老师家长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对于学生不当的观念和言论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防止打击其表达的欲望。

德育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不是某一项专项教育行动能够实现的,也不是学校单纯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综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