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研训练范文

大学生科研训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科研训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科研训练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情况;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金翠云(1978-),女,浙江江山人,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汪晓男(1971-),女,黑龙江五常人,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2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11-03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在21世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组建实训装置,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调试,以培养大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一、SRT发展概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UROP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运行体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本科生科研训练。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两个领域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3]在90年代,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4]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5]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北京化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08年起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这些由国家、省部级、校级组织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经过约6年的运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SRT实施情况

1.组织管理

SRT计划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的相关学科、教学科研水平高、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教授组成,他们来自各个学院及教务处本科教学督导组。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对各学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选优秀成果,并对SRT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组长,各系、中心主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委员组成管理指导小组。其职责是:全面规划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负责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项目实施

(1)课题来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新举措。为使学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能切实得到锻炼,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所选课题的意义、可行性、创新性、应用价值等几个方面。选题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基础性和合理性,又使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课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课题。随着本科导师制的推进,我院每年有近2/3的本科生参与导师制。这使得很多学生可以较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在科研训练的申报过程中,课题的立项可以源于导师课题。教师课题的优势在于它来自于教师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积累,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都有所保障。实施过程也较为严谨。对学生而言,不论从项目立项还是项目实施,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学生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分担具体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又能够更好地予以指导,相互促进和提高。

二是学科竞赛相关课题。我院近几年对学科竞赛的投入比较大。对于各类竞赛由专人负责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科竞赛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将学科竞赛的成果转化也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的开展,结合SRT计划,由竞赛指导教师将学科竞赛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实施。这类课题因操作性强,另外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还能参加与之相关的学科竞赛,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此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是自选课题。自选课题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自行设计项目的研究内容。学生自选课题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立项,但自选课题必须是可行的、有价值的。根据学生反馈来看,学生对这类课题兴趣浓厚,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

四是外部课题。为了进一步拓宽项目来源,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SRT计划的项目还可以来自企业。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动下,我院与多家企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在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院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申请与合作企业相关的课题。学院也会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申报和实施。

(2)项目申报。项目的申报每年一次。一般学校会在每年的10月组织申报工作。为了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我院在每年的9月会面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做科训计划启动和宣讲会。通过宣讲会,让学生较为系统了解SRT计划的目的、意义,如何选题、申报、实施、验收等,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通过适时地宣传和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跟风的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院组织答辩会,由院级SRT指导小组对项目的选题、研究意义、可行性、预期的研究成果等各方面进行审核,根据项目的总体情况,给出国家级资助、校级资助、不予资助三个级别,并将建议资助的项目上报校教务处。对于学院推荐的国家级资助项目,学校还会进一步组织校级评审专家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再次审核,最终确定是否资助。

我院对SRT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指导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为人师表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参与SRT计划的学生主要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学院并不会根据学生成绩限定申报资格,仅要求每位学生只能作为1个项目的负责人进行申报,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科研训练计划。

(3)中期检查。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由项目负责人撰写项目中期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初步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后期计划安排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学院组织科研训练计划中期检查评审会,各项目组以PPT及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向评审专家汇报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评审专家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实施较好的项目,予以肯定。对于实施情况较好的校级项目,学院可以推荐其升级为国家级项目,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对于进度偏慢的项目也加强监督和管理。而对于进度不符合中期要求的项目,学院会对此类项目进行“黄牌警告”,酌情降低经费资助,并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此类项目的进展。通过奖惩分明的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从而确保SR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4)项目结题。科研训练项目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旬进行结题验收。在项目结题时,各项目组需要撰写项目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我院统一组织答辩,各项目组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我院SRT工作小组在所有结题项目中按照完成情况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项目上报学校。校教务处对完成优秀的项目组成员给予奖学金奖励。学校在每年的11月举办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成果展,对完成优秀的项目展示其成果,并将项目成果汇编成册,以论文集的形式在校报上出版。在结题阶段,对优秀项目成果的展示,不仅对完成项目的学生是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是宣传SRT计划很好的窗口。

3.训练时间和场所安排

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本科生。本科生的课业相对比较繁忙,因此训练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科研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在10月立项之初,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时期课业较轻松,而课题又刚立项,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项目进展速度较为理想。而到了期末,由于很多课程都已结课,考试科目较多,学生忙于复习功课,在科研项目上投入的精力就少,课题进展在此时基本停滞。根据这种学习时间的阶段性,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二是充分利用小学期和暑期。根据每年科研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生课程安排的特点,可以将SRT计划和小学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利用小学期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小学期之后就是暑假,学生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加快课题进展进度。三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多数SRT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项目已经结题。但我们建议对完成情况良好的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内容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深化科训课题,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校内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我院于2011年成立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基地与传统的专业或通用实验室有所不同,是专为大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预约实验方式,学生首先根据课题、项目研究和竞赛训练需要向创新基地提出使用申请,经批准后进入创新基地,而在结题后须退出实验室,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自主支配实验室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形式,实行自我管理。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完成其课题、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器件以及基础维护。

4.相关政策

校级科研训练项目,学校一般给予2000元的课题经费,国家级项目每项给予8000-10000元的课题经费。学校对科研训练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即如果在中期检查期间,项目的进度缓慢,未达到进度要求,中期检查不合格,学校可以对此类项目予以终止,不再资助。而对于中期进展优秀的项目,学校会加大资助力度。在结题期间,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项目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申请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等,学校会给予奖金奖励。对于结题验收合格的SRT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量的教学工作量补贴。SRT项目的成果既可作为教师参评学校、学院教学、科研优秀奖的依据,也可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三、SRT训练计划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不断完善科研训练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协调管理的体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使本科生及早接触科研,及早了解社会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近几年,国家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就以我院近5年实际获得的资助情况来看,我院获得立项资助项目97项(含国家级、校级立项项目),参与计划的本科生达345人次。立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学院SRT立项基本情况

开展SRT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学生的小作品、硬件制作等15件,程序、软件设计12套,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第35届大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铜奖的学生,在我校参加过相应的SRT项目训练;在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仿真挑战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获奖的许多学生前期也曾参与了SRT项目的基础训练。从反馈的信息来看,SRT训练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完善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林,陆灵云,沈明霞,等.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11。

[2]葛亚明,宁红梅,刘俊伟,等.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4-16.

[3]刘碧强,叶勇.基于SRTP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48-53.

第2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 大学生 SRT计划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其中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即SRT)被普遍认同为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一、国内外SRT开展情况

最早在大学生中开展科研训练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69年,MIT创设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为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创了先河。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有数据表明,80%的MIT毕业生至少参加过一个UROP项目。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始系统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范围内组织本科生科研。1990年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专门成立办公室,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大学由于其众多开创性的举措,在本科科研训练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计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之后,浙江大学借鉴MIT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98年试行了SRT。其他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科研训练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2003年4月,南京农业大学把SRT作为一项重要教改措施,通过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二、大学生开展SRT训练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大学生的培养已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SRT项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只有从基础实践做起,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研究。在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SRT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RT训练让学生通过直接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SRT项目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进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更为关注。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改变了以往教师上课时间讲课,下课就走师生间缺乏交流的状况。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常会提出一些新问题和新见解,教师在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在沟通交流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SRT训练计划的实施

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的实施,已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制定出了《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写入《学生手册》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SRT训练计划由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SRT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对各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验收,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举办系列讲座,对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给予一定的指导。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一名组长和若干名成员组成,其职责是:全面规划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安排指导教师,组织导师将科研项目及时转化为科研训练项目;负责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推荐、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执行程序。SRT训练计划执行过程分为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几部分。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一次,由各学院进行宣传、组织、发动。项目的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设项目主持人一名。主持人填写项目申请书,经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推荐,通过学院SRT工作小组审核后,提交校SRT工作组审批立项。对立项的研究课题,校教务处发文并要求项目主持人签订项目执行合同。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由项目主持人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同时主持人向学院SRT项目工作组汇报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研究进展情况,工作组对主持人的科研进展情况要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在课题项目研究结束后,学校将对SRT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结题验收,课题小组填写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学院统一组织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对按时完成项目研究验收合格的同学,学校颁发合格证书。

3.项目要求。SRT计划资助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项目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研究题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子项目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SRT计划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因此选题不宜过大过深。

4.相关政策。学校对于批准立项的SRT项目,每项给予800―2000元的课题经费,用于支持计划的实施。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参加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发明专利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等,可再另行申请奖励学分。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也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SRT训练的成效与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实施SRT计划到目前已近四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受SRT资助,我校有30多篇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我校立项资助项目383项,参与学生达1500多人。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该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SRT计划实施以来,校园里学术氛围显得比以前浓厚了,计划的实施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有些项目组成员是跨班级、跨专业的,在开展研究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以使这项工作更加完善:

1.拓宽SRT项目的覆盖范围。以我校为例,虽然SRT项目参与的学生人数在逐渐扩大,但相对于本科生的人数来说仍显不足,目前只有1/3左右的同学在大学四年中接受了SRT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科研训练。另外从项目的内涵上来讲,也应该提倡开展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

2.加大重点项目资助的力度。目前学校对立项的SRT项目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但由于资助的金额有限,会对学生深入的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带来限制。建议学校对每年立项的课题中,有研究或应用价值的某些项目,可给予重点资助。除了争取学校的支持力度外,还应大力争取教师科研经费和企业的委托项目经费的支持。

3.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我校目前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学生必须获得160个左右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获取这些学分已占用大学四年大部分的时间。在美国,同类院校的学生只需120个左右的学分就可以取得学士学位。建议学校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科研训练。如可将SRT计划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结合、毕业班的学生将SRT计划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等。

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SRT计划的实施是这种能力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虽然较晚,但这些年发展很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借鉴国外大学几十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做进一步探索,从而丰富我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建中.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第5期.

[2]杨慧.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第5期.

[3]张晓光.科研训练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煤炭高等教育,2004第5期.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管理

SRTP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即SRTP)。

组织机构。学院设立SRTP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学生工作部、教学工作部、各系系主任组成,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审核项目可行性,负责对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设立学院SRTP办公室,指派专人对SRTP实施过程进行管理,负责协调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来源。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学院设立了3类项目:学院科研项目。学院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要设立的学院科研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寻找解决学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途径,不断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的规律、模式和特点。这类项目由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学生可通过申请参与具体的项目研究。教师项目。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学生自立项目。学院学生也可根据其占有的资料材料、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自立项目,向学院申请立项。

过程管理。第一,项目申请立项。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动员,严格审核,确保立项项目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第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是否按原方案进行,进度状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存在的问题等。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追踪;对进展较好的项目,给予肯定;对进展不好的项目,给予修改意见。第三,项目结题。按照学科类别组织答辩,答辩过程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方式,要求参加答辩的学生提供15分钟左右的PPT讲解,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专家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打分。

成果奖励。学院设立SRTP专项经费,对科研计划立项的项目进行经费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元。只要结题的项目,学院将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老师费用。经评审获得优秀等级的项目,学院在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费用的基础上,还将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出版图书或专著、获得发明专利的,学院予以资助,并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对于获得优秀等级的科研成果、发表的科研论文等,学院择机结集出版。指导老师项目成员在省级刊物或在CSSCI、SCI刊物、核心期刊期刊的将另行奖励。

SRTP的收获及体会

在组织与实施SRTP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独立学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其他学生活动不可替代的。

第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每个SRTP项目要通过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学院都跟踪报道。项目结题后学院将召开表彰大会总结成果、表彰优秀,在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办法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工作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促进了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①

第二,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以聘用为主,流动性较大,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乐于与老师交流。SRTP为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第三,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够刻苦、自我意识强的问题。在主观上,他们有好好学习,将来成就大事业的愿望,但是控制力不够强、随意性大的毛病常常导致他们做事半途而废,有头无尾。SRTP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的,每个项目组由3~7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都承担一部分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学院的定期检查、老师的监督和团队成员的鼓励,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努力完成项目,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②

SRT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确实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项目研究中, 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位,项目流失率高。实施SRTP的目的是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的主动创新研究意识还是比较差,经常出现延期结题或不结题等现象。学院2008年立项的33个课题,到结题时只有11个课题参加了答辩,项目流失率高达66.7%。部分学生凭一时的兴趣申请课题,立项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研究, 就随意地退出或干脆不去做;部分学生在对SRTP研究工作认识错误,有的没有认真选题导致课题无法顺利进行,有的抱着侥幸心理随意地编造数据企图蒙混过关,这都影响着实施SRTP的效果。③

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影响研究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程度偏低,在学习外文文献上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提升研究质量;部分学生中文功底较差,撰写的中文论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不少学生不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方式存在差异。在指导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分包办学生的事情,帮助学生拟定研究方向和提纲,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使学生无法发挥创造力。有些老师表面上同意指导,但对研究过程不闻不问。学生总吃闭门羹,得不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④

进一步完善SRTP计划的思考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SRTP。经研究发现,我院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SRTP的热情较高,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参与的热情较低,SRTP出现了学科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与学科特点、教师的宣传力度有一定的关系。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SRTP,参与SRTP。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大力宣传SRTP的意义和特点,同时让参与过SRTP的学生现身说法,谈体会讲感受,力争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SRTP。

加强对 SRTP各环节的管理,改进管理方式。第一,立项审查需要全面检查,综合考虑,确保质量。项目审核时要考察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还应该考察申请人的立项动机、学习成绩、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不能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就降低要求。第二,中期检查必须落到实处。通过填写中期检查表、召开中期检查报告会、抽样重点检查等方式 ,组织专家全面审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同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结题答辩是 SRTP实施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宣传SRTP窗口。在独立学院开展SRTP应该重过程,轻成果。在结题答辩时,应该重点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不是关注项目成果。同时,对于项目中有待改进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懂得项目的结题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第四,项目推广对于SRTP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表彰大会、优秀成果展示会、印发成果汇编或者论文集都是项目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予以发表;对于管理建议方面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送达有关部门;对于专利发明等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学院可以联系企业进行孵化,帮助其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⑤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的管理至关重要。应制定完善的SRTP指导教师的岗位管理职责,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指导时间、次数、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以保证SRTP不流于形式。对参与SRTP指导的教师学院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对科研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对于不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受到相应的处理。(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注释

①②段徐,章燕棋,应美丹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3期。

③景桂英,吉东风,陈兆夏等:“实施SRT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管理》,2004年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研究课题

1.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训练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趋于一致,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通过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大学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能够获取持续发展的机会,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走出一条学生、家长、高校、社会都欢迎和支持的“四赢”之路。

2.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分析

本科教育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现象。如何确定科研训练课题,对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影响极大。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形式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研分析发现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以下问题。

2.1项目覆盖范围不广

科研训练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覆盖比例仍然较小。

2.2项目形式较单一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且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科专业或基础研究,从内涵上讲,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扩展到理、工、文、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提倡学科交叉。如果学生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就会不利于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发展潜力的人才。

2.3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3.课题来源及特点分析

课题的选择应注重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接轨;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能力提高,等等。课题来源广泛,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可以有以下途径。

3.1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为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深度和科研价值的课题,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学生参与进来,可拓宽知识面,夯实基本功。

借鉴“导师制”形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指导学生参加设计,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及就业、深造等方面给予切实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大学生对科研的强烈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对新知识的敏感、进取精神、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使教师在指导科研的过程中,获得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相长。

3.2学生兴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兴趣课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究中发现商机,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如仿生设计、飞行器设计等。

不同课题组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沙龙的方式举办交流活动,每次围绕一个技术主题,交流心得,对活跃学术氛围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3.3社会课题

开展面向社会需要的科研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社会实习机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开发新产品为主体,以科研为重点,可得到社会的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性更强。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现象,比如能源短缺问题、交通问题、环保问题、教育问题等、社会老龄化、设计人性化等方面,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社会背景认识科技问题,学生能加深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理解,激发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社会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业研究课程课题

结合课程所做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范围较小,针对性强,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5企业课题研究

企业课题研究项目实用性强,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顾问,根据其技术特点,针对不同项目,现场指导,对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课题研究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大幅提高就业成功率。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4.结语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但有助于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锻炼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科研调查、文件检索、科研实验、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与方法;并在科研实践中增强情感,磨炼意志,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围绕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团队,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2]刘献君.论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

第5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 培养路径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和新热点。近年来,内地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创新、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这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教育、科技发展趋势的一项教改试验。

但内地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因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起步较晚,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条件有限,所以如何开展好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训练,还是一个难点问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对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着多重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本科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良好道德观。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设计、社会调查、项目论证和撰写项目结题报告等环节,树立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精神。

此外,当今社会分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细化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学科交叉纵横的趋势,高尖端科技不再仅靠单兵作战就能解决。因此,大学生通过团队模式的科研创新训练,强化与他人的合作,可以建构谦虚、包容、共享、务实、协作共赢的处世观和道德观。

(二)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内化,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积极性。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大量学习精力花在了各类等级考试上,而弱化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建构。同时,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跟不上社会需求,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索然,学习积极性较低。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参与科研创新训练,改变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模式,把科研创新训练环节引入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形式,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内化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有利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和过渡。

当前地方院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和考核,基本以课堂授课和考试分数为主,在学生科研创新素养上未能有深入体现;而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则比较多样化,且基本以科研工作量和的考查方式为主。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这种差异,导致地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读研后科研能力后劲不足。

要解决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衔接不畅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入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可以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接轨。

(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学活动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指导老师通过对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其自身会对教育理念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产生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同时,师生在专业、学术、科研领域进行交流协作,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理解与沟通。

二、当前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主要因素

从各地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看,当前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第一,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地方本科院校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上无法满足相应需求。

三、探索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研创新训练模块。

科研创新活动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的模块,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可以采取按照年级划分的“分阶段、分层次”模式,逐步推动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步伐和层次,如对大一学生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科研创新训练模块的宣传为主,鼓励他们在从一年期下学期起参与到高年级学生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对二、三年级的本科生,鼓励和引导其申报、参与校级、省级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大四学生,以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为科研创新训练的主要要求。

(二)优化配置师资力量,实行导师制。

地方本科院校受地域、经济等制约和限制,在院系、专业、师资的规模和质量上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教师的科研水准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较大不足。

因此,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均等的科研方法训练,地方院校需要优化配置师资力量,整合学校的教师队伍,发挥校内外见实习基地优势,邀请和吸纳校外专家,组成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导师团队。

在师资配置上,可以以院校学术委员会为基础,吸收科研经验丰富、科研成果多的一线教师,组建导师队伍。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术导师”,允许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导师制模式,让优秀师资力量承担起对专业学术基本科研方法、科研训练普及推广的职责和任务。

(三)重视科研创新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将科研创新训练日常化。

地方本科院校多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要达到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最大效果,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将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机统一的模式,推进这一模块的建设。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课程模块,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科研思想、科研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科研发展趋势,并适当同学生讨论一些前沿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逐步推进科研创新训练日常化。

(四)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师生参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热情。

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开展情况来看,如何设计激励和评价机制,增强师生的参与动力,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认真考虑。

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积极性看,地方院校可以对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科研创新学分奖励,在奖学金评定中增加科研创新奖励模块,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年一度的“科研创新之星”评选,充分发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双向杠杆作用。

对教师和院系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应将教师个人科研与参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纳入同一层面上加以考核。可以对在指导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指导老师和院系,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对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年终科研工作量认定中予以一定的认可。

(五)逐步拓宽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覆盖范围。

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看,由于其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起步较晚,覆盖的学生数还很少。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只有1/3左右的同学在大学四年中接受了这一训练。

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根据院校实际,逐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科研创新训练受众范围,充分挖掘和引入社会资源,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接受这一锻炼的机会。

四、结语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是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地方院校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更多的研究和投入。

参考文献:

[1]崔林开,胡艳红.地方本科院系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117-118.

第6篇

Yang Chunqing

(辽东学院,丹东 118003)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3,China)

摘要: 本文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Abstract: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product design.

关键词: 产品设计 科研训练模式

Key words: product design;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02-02

1研究背景

产品设计结合了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学科,是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产品设计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企业的竞争既是价格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又是设计的竞争,设计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

中国产品设计落后于很多国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品设计教学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与设计实践相脱节,缺乏相关的研究,没有一整套的科研训练体系,导致学生毕业后设计能力不足。

产品设计为载体,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企业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培育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设计项目,通过“设计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对提升教师、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本科科研训练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计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项目:该团队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由导师全程负责、真实科研项目牵引、该团队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目标英才式、指导开放式、培养递进式、管理竞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一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

2研究目标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建立学生合作团队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系列设计课题,多学科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对产品的体验设计、思维训练、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一套基于产品设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新模式。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

3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是:一个模式,三个建设

3.1 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

3.2 学生合作团队的建设组成多变性的产品设计团队,发挥不同专业之间发挥异花授粉的功能。其中包括产品设计、艺术设计、机械、电子、化工、管理等专业。

3.3 课题建设教师课题;企业课题;学生开发的课题。

3.4 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的构建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建立学生合作团队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系列设计课题,多学科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

4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确定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通过调研及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组建学生团队(多学科)和指导教师队伍,确定设计课题,进行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最终完成一套适用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模式。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集理、工、经济、艺术设计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学科覆盖面广。各专业特点不同,如艺术设计类(包括产品设计)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但理性思维较差;理工科学生,理论知识及目的性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经济类专业学生具备市场分析调研能力和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综合各专业学生特点,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发挥不同专业之间发挥异花授粉的功能,学科交叉渗透,背景借鉴,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产品设计为载体,由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开发产品设计课题,建立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制,建立科研训练模式,通过“设计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

4.1 团队合作学生团队从人性化、造型设计、工程和心理等不同视角来关照顾客,将对消费者的研究同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极好的结合在一起,确定产品的适用人群,确定产品的功能,产品价值分析,完成设计产品调研分析。

4.2 体验设计深入调研相关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并要求客户一同参与顾客的研究、分析、结论,从而得出解决方案。

4.3 头脑风暴对资料进行分析,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确定产品结构、材料,最后根据调研资料及用户的心理分析,将最好的想法整合起来建立模型。在教师指导下,从功能、结构、外观等方面进行确定,完成产品设计。

4.4 案例分析法、资料分析法

5可操作的建议设想及实施步骤(如图1)

6结语

团队合作、体验设计、思维训练、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一套基于产品设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新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设计项目,及早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是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高校和企业界相互合作,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2]刘献君.论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

第7篇

(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指导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经历,就如何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发现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据笔者指导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同时结合大学生在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1科研思维融入课堂,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授课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锻炼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原先只有教师在主动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跟教师共同研讨发现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大一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学习,协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验,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

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途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校园网络等)宣传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进行嘉奖,在奖学金评比、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少,经费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本科生从事科研能力训练,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加大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师们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成果显著者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加分处理,激励教师们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及专业课,跟科研训练有关的课程往往学时较短,科研训练程度及效果有限。笔者在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发现,学生连文献调研、数据处理等基本问题都一知半解;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大一时都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但做不到对基本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指导。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同时保障科研训练课程学时足够,使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研训练过程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以学生为主

相对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视,在创新训练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情况。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务重,额外的时间有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能保质保量,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全程耐心指导课题组学生。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存在选题不够新颖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获取新颖的研究课题,切不可由指导教师代劳,不然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全程监控创新项目的进程,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及时解决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指导老师和他们是一个团队,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给予课题组学生一定压力,出现问题时先让学生们自己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动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们自己解决,不能大小问题指导教师都给予解决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从而真正达到科研训练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层次管理法择优重点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完成,有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他们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够,科研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有层次性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择优重点培养,让他们多承担一些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自主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他们以后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游离于创新计划项目之外,应该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让他们认(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自己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他们真正投入到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完成他们负责的任务。

5学校强化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后,学校应该强化对创新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实施到中期检查,再到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时按量顺利完成。对于按时按量结题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申请以后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针对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及未按时完成的项目,取消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后1年内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格。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增强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感觉到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学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莹,陈壁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2014(3):69-71.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理论与实践探索;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24-04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为此国内外的高校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1998年, 美国博耶委员会出台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 研究型大学应形成一种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的有机系统, 设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具有真正的、有价值的研究经历。[1]报告中提到的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通过计划的实施, 使得学生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 及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国内外发展经验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简称urop)。接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于80 年代初也开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在90年代, 随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开始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

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 年代逐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简称srt)计划, 并于1996 年开始正式实施。1998 年, 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简称srtp)。随后一些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笔者所在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自1999年起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计划(2004年改为学生研究计划)。学校结合自身特色, 在学生研究计划的基础上, 于2002年起增设“百步梯”攀登计划; 2007年起实施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起实施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本科生自主选题项目。这些由国家、省部、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 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近些年来, 笔者因负责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工作, 指导了部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竞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就参加成员遴选, 前期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选题, 实践过程引导和训练时间安排给出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具体如下。

1. 参加成员遴选

本科学生研究计划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具有潜质的学生, 此问题还存在一些分歧。[2]但是就目前已经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各高校来说, 其名额和经费均存在限制[3, 4], 而且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 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从报名的学生进行遴选, 遴选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动机。学生参加研究计划的目的各不同, 有些是“羊群效应”的盲目参与, 有些是为了凑足学分顺利毕业, 还有些是为了完善个人经历, 充实求职简历。这些学生大部分不能真正将课余时间投入到科研活动甚至中途退出, 从而没有达到科研训练应该起到的效果。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具有强烈的科研兴趣和较好的专业基础, 甚至自己单独或是与人合作完成过科研作品。他们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训练,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因此应该将这部分学生挑选出来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

(2)自身基础。这里指的是其专业基础与科研项目所需基础的吻合程度。大部分科研项目训练的时间有限, 因此若是学生具备一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是技能可以弥补训练计划时间周期短

的不足, 如一些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部分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基础或是软件编程经验等。

(3)投入时间。在本科阶段, 一年级课业任务繁重, 而四年级面临考研及就业压力, 都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科研训练。相比而言, 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相对比较充裕, 同时也具有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尤其是那些准备就业和能够保研的大三学生在时间上更为充裕。此外, 部分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较多, 虽然有兴趣参加科研训练, 但却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 因此遴选成员也应考虑此问题。2. 前期准备工作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实验条件和前期积累都相对比较薄弱。然而学生科研训练不同于课程设计, 一般不可能从零开始, 因此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时指导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研究积累, 而其所在实验室应该具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 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快速进入研究状态。

(1)研究环境。理工类的学生研究计划一般需要一些实验环境和设备, 而学生研究计划的研究经费有限, 且其经费主要用于少量实验元器件, 书籍和资料的购置, 无法满足全部实验环境和设备的购置需要。因此, 指导教师自己或是所在实验室应该具备科研训练所需的主要实验平台和设备, 从而保证参与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开展研究计划。。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同于课程设计, 其深度、难度、工作量以及综合知识积累都会大于任何一门课程设计。学生如果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 其科研训练和项目完成的效果会更好。因此, 指导教师以及所在项目组织若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包括已有的理论成果、文献资料、实验设备、材料、软件系统、算法及仿真平台开发等), 将有助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快速开展。

3. 科研项目选题

项目的选题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自身专业知识基础和研究时间的有限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 把创新性强的科研课题和一些教学实践项目转化为科研训练计划题目, 使得项目题目和内容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1)内容伸缩可控。每一届科研训练成员的情况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此科研训练计划的项目内容应该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参与时间进行调节, 既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实现系统的初步功能, 又可经过继续深入研究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2)结合实际需求。科研训练的项目应该以结合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为主, 同时具备可演示性。本科生阶段, 还不具有深入的理论知识, 因此对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会比较感兴趣, 如一套可演示的应用软件系统或是一套可以脱机运行的硬件系统等。

4. 实践过程引导

项目实施是为了鼓励学生创新和参与, 并从中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 开展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是项目实施和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1)调动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在确定科研训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方法。通过几年的学生研究计划工作, 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研究计划的过程中,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交待一点, 学生进行一点, 老师提供参考思路后, 学生完全按照参考思路进行, 没有一点变通或是自主创新的意识。因此, 在进行项目训练时, 要调动学生大胆思考, 努力创新。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方法和思路, 不要太细太全, 应该留有余地, 并鼓励学生在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或是多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创新。

(2)树立团队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项目组队是项目开展成功的关键一环, 项目实施成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息息相关。作为指导教师应根据成员的情况和素质进行有效的组队, 并认真协调好各成员的关系, 使得他们明确各自分工。此外,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 发现适当情况下也可由参与成员自己组队一起来参加科研训练计划, 这些队员有过分工合作的经历, 合作起来会更为融洽。最后也可以采取成员在互相了解后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组队。 

(3)按时汇报进展, 集中深入探讨。学生研究计划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科研训练, 因此相对比较松散,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时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次项目进展汇报、学术

交流, 就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督促学生以项目为准绳, 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动手实验, 保持学生科研训练的不间断; 二来可以就研究过程中偏离正轨的研究方向予以及时纠正, 对发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5. 训练时间安排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其自有的规律和特点, 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和特点, 能够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时间, 保证科研训练的良好效果。

(1)合理利用学习阶段性。大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学期初, 学生的课业最为轻松, 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较为充足, 训练的效果和进展速度都比较理想。而期末最为忙碌, 往届学生的研究计划在此时基本停滞, 所以应将主要的研究训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 并合理控制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

(2)充分利用假期。相对于研究生来说, 本科生的课程较多, 学业负担较重。虽然学生能够在学期初安排一些科研训练工作, 但总体来说学期中能够利用的课余时间有限。因此学期间每个假期对科研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段时间相对集中而且少有其他干扰, 可以安排学生集中学习、研究和讨论。

(3)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学期初和假期时间, 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 但毕竟存在课程学习、考试压力, 并受到低年级专业知识积累的限制。而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会有3-5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课程学习已经结束, 考研和求职等事情也已经完成, 可以将学生研究计划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化项目的研究, 继续开展科研训练, 不仅能够取得更好的科研训练效果, 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5]

三、结语

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不同级别、形式多样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让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让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 并具有一定科研潜质和兴趣的学生, 进入实验室从事一些科研活动, 充分感受与教师、研究生以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学术研究气氛, 对于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与潜力, 提高科研热情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 能够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 掌握了科研论文的撰写格式与步骤方法。这些年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国创计划、省级创新实验计划、“百步梯计划”以及学生研究计划等一系列学生科研训练活动, 使得学生从项目中得到锻炼和受益。指导的学生获得包括1项软件版权, 5篇科研论文, 2篇校优秀毕业论文和多套应用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成果。下一步, 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一平台, 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选题;组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9-02

一、前言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种资助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引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SRTP计划的推进和SRTP项目的设立,是在高校逐步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大学教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的条件下,随着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达标后对本科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知识传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的自然之举;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满足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技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能源消耗型向创新节能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考虑到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总体落后,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正因如此,SRTP甚至被寄予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厚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尤其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全面开展SRTP计划,对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

文献[1-10]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作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作者曾作为SRTP项目组织者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组织、管理,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届SRTP项目,深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下仅从SRTP的任务和目标、SRTP项目选题和组队、SRTP项目过程引导、SRTP项目结题后的跟踪培养等几方面,浅谈如何从指导教师角度完善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从而促进SRTP项目的有效实施。

二、SRTP项目的目标

作为指导教师,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够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其实是过高了,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有组织的、团队协作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求学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完成研究目标。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团队,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提早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相结合,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同时,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小学教育只能是被动的应试教育,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已有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很难做到对学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是留给大学的任务,需要在大学阶段完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SRTP的开展,正是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独立思维、工作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可以说,SRTP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并非要求大学生能够作出多少创造性成果。

明确了SRTP项目的目的,教师才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丢掉过高的期望,看到学生小的进步,鼓励他们作出大的成绩。

三、科学选题和合理组队

从作者自己经验来看,SRTP项目选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自己确定项目;二是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

自己确定研究项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平时查阅的资料也较多,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几个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形成了小团队,一旦有像SRTP这样的项目机会,他们就能够很快组织在一起,根据平时探讨的知识,形成初步的项目方向,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和指导教师的交流,确定具体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确定项目目标。

对于需要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的同学,往往比较分散,平时的学习中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甚至是混个学分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同学,确定SRTP项目的题目和合理组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通过和每个同学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项目期望等,项目组队的人员构成以2~3人为宜,人数过多易产生相互依赖,人数过少则不易探讨和协作,同时考虑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基础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明确分工,最好能有研究生参与指导,项目的选题不宜太难,要结合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尽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如果条件允许,在项目组队时,可考虑跨年级、跨专业方向学生搭配。

四、项目过程引导

目前,SRTP的管理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项目的管理从学校层面均有统一的时间结点和要求,如项目实施、中期检查、组织结题和答辩、总结交流等。项目选题和项目组队完成后,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就集中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跟进和目标引导上,这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至关重要,要将SRTP项目要求提升到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成才的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协助者。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自主意识又是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指导教师要紧跟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把握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指导方针,如在项目立项初期,应根据学校的统一时间要求,和学生协商项目研究进度和阶段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和研究计划,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学会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资料,学会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验证方案,并严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项目结题阶段,要引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交流总结等。

由于本科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一时不能解决,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令下完成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够主动,如与导师联系较少,可能造成最后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影响课题结题。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包办,或是指派研究生代劳,要引导学生依靠团队力量,通过和团队成员交流、协作的方式,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SRTP结题后的学生培养

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得到检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部分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浓厚兴趣的同学可能继续留在指导教师的团队中,完成本科学习的其他任务,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是继续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应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指导,引导他们逐渐走向科研之路,鼓励他们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是一个选拔学生的过程,指导教师通过SRTP项目,培养和发现人才,特别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对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

[2]肖发新,许荣辉,申晓妮.SRTP对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3]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董大勇,史本山.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68,73.

[6]孙阳春,梅海玲.试论SRTP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0-52.

[7]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8]于晓南,刘燕,杨晓东.从SRTP项目申报的变化思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12,(3).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3-02

一、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1.国内外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状况。国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大学必须重视学术研究,并对世界各国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1969年,麻省理工由玛格丽特院长创设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70年代时,美国成立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并于80年代成立了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掀起了各国的教育改革热潮。

2.国外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研究综述。美国的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简称CUR)将本科生科研定义为“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刘宝存(2004)从科研项目的地位、科研时间的安排、科研学分的给予以及科研计划的归属这四个角度出发,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进行分类。刘军仪和杨春梅(2007)根据美国本科生科研的预期目标和方式,将本科生的科研划分为四种类型:降低辍学率的模式、科学职业发展的模式、研究学徒的模式和机遇研究的学习的模式。

3.国内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研究综述。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科研能力训练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以及管理内容等方面。冯斌和祝江斌(2007)针对我国目前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将现在的本科生训练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一个系统的训练模式。姜长宝(2010)总结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科学研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促迸作用,因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都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些学者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针对目前我国大学创新能力不足,科研训练不成体系的现状,本文将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我国的科研训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②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脱节;③师生间的沟通不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也还不熟悉,科研训练的模式缺乏规范性;④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自主性低,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创新模式

1.规范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我国研究型大学正在逐步健全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体系的运作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进行优化,激励学生参与的科研主动性。本次调查显示,本科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的学生占到调查对象的65%,曾经参与过科研训练的学生仅占35%。而所有调查对象中,愿意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占90%,不愿意参加科研训练的占10%。由此可见,学生主观上是愿意参加科研训练的,而现实中受到学生时间安排不匀、校方宣传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应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对获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予科研学分或薪酬补助,并颁发奖状、证书,依据科研项目的创新程度颁发获奖名次,并在校内刊物公布出来,以科研成绩作为保送研究生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潜能。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大对科研内容的普及宣传,须让学生知道参与科研训练的意义与价值,让参与科研训练的每位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之前写一份自我发展计划,简明阐述自己在训练期间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需求,希望得到什么帮助。只有体会到科研训练的内在意义与价值,才会从内部发挥进行科研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2.融入企业的发展,与企业项目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结的科研训练模式,是企业为某一主题而设立的研究项目,是为企业服务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吸收社会资本,并且以此为平台,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项目来源于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需求,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来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实用性。科研训练实行“项目经理制”,由学生组团参加企业组织的科研竞赛项目,参与比赛的学生团队中选出一名学生作为项目经理,并赋予项目经理在此项目中的全部指挥权、用人权、财权和奖励分配权,以激发学生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如爱立信举办的“全国无限创意大赛”,联想举办的“全国营销创意大赛”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组队参与比赛,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接触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另外,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也有助于学生就业。

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面对我国本科生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学术科研活动,学生的科研知识基础薄弱,对科研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科研素养的现状,学校对科研训练应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建立规范的科研训练模式。调查显示,参与教师的课题的学生占68.25%,学生在参加科研训练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集中在资料搜集及数据处理,占42.86%,而遇到困难时回去咨询老师的仅占12.7%,有52.38%的学生只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与老师进行沟通。科研训练中,指导老师帮助选择研究课题的占30.16%,传授研究方法的只占23.81%。这些数据表明,在科研训练期间须增加对科研过程的监管,避免出现包办型、代做型及被动型指导。监管力度的不足一方面会造出学生科研过程中方向的迷失,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缺乏科研兴趣,最终导致科研成果的夭折,打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指导老师应与参与者相互沟通,让学生明白所负责板块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科研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为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加大力度传授研究方法,鼓励学生打破固定模式,注重对学生规范的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创造性。教师应根据项目的内容,甄选出具有良好专业基础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数据处理、撰写论文等科研技能。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设计较完善、实施过程严谨、科研模式比较规范的训练,为以后的专业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生自主训练模式。学生申请的科研项目,由学生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主动申请的科研项目,根据方案向学校或者其他机构提出研究资金申请。本次调查发现,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收获中,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占66.67%,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占55.56%,拓展了课外知识的占58.73%,增进师生关系的占42.86%。由此可见,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可以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集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自己申请的科研项目,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在探索中创新的精神。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更能触动学生,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

总的来说,本科生科研训练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加强对科研过程的管理,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培养过程系统化、全面化,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静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7.6.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3]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2(28).

[4]冯斌,祝江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07,(1).

[5]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讨论[J].科技管理研究,2010,8.

第11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知识学习;结合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认为,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完全可以做到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进行,而不必使能力培养游离于知识传授之外另行来做,只是很多时候在教学中仅凸显了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它原本就具有的“能力培养”功能却因隐含其中而被人们所忽视,现在我们应该让这种隐含的功能显化,以便即使人们清楚意识到对高教制度的不少指责有失偏颇,又因目标明确而能将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做了些粗浅的探索。

一、基本认识和使科研能力培养与具体知识传授结合的总体设想

不应让训练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同课堂教学脱节,而应使之与课堂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以收到新知识的传授、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箭双雕”之效。

科研作为一个过程由若干环节构成:经前期思考、探索产生的问题,为获得问题的答案而设计的解决方案,经方案实施得到一系列包含诸多误差信息的初始原始数据,对初始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而得到更为合理的原始数据,再借助某些数学手段对之进行某种或一系列运算处理从而获得一些导出数据,对这些原始数据和导出数据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必要的结论并对结论做进一步检验与说明,然后要以口头或书面或电子等形式对上述环节及其结果进行准确简洁的表述,最后还应采用某种合适的方式将此表述向社会公开以接受社会的检验和方便他人利用。只有不断经过这一系列环节的完整训练,一个人才有可能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要领,为其进一步深入以至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只有在反复进行上述环节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受到训练并得到培养、提高,也只有通过上述各环节工作的完成才能体现出其科研能力的强弱和达到的水平。

尽管现实科研活动通常不是由一个人独自完成上述诸环节,而是多人分工协作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但要能在协作中配合良好,每个参与者还是应对自己之前和之后以至整个计划要做的工作有比较清楚和准确的了解,并有全局观念,才能在完成自己这一部分工作时想到、照顾到其他环节,以避免无效劳动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返工,也才能时时留意可能产生的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现象。因此,训练进入科研领域的新手时,应尽可能使其对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一种不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的、相对完整的了解,才能为他们实际介入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述基本认识为指导,笔者以为,教师在制订自己的课程教学计划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加入其中,并尽可能使此目标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且注意把以上述及的科研各个环节顺序分布在各部分教学内容中;然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地引导学生逐个涉及上述各环节,以求使他们在学到各个具体知识的同时逐渐熟悉、了解、掌握科研过程的诸环节。此外,还应注意始终用同一批数据来训练学生,以使他们经过所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同时完成了对一个具体科研问题的初步研究,即虽将科研各环节分散在教学计划的不同部分和时段,但各部分内容连贯起来又组成对一个科研问题的完整探讨,这样,就相当于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经受了一次自始至终的全面科研活动的训练。如果质量能达到要求,也可让部分学生经这样的训练后将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所做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二、上述认识和设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借助数学手段处理数据来获取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这已是现代科研中非常为人们重视并经常要求采用的方法,有些杂志(如SCI级别的Journal of Soil andWater Conservation)甚至明确在“投稿须知”中提出,要求在其上刊登的科研论文中的数据必须经过适当的数学处理。

笔者恰好在开一门“资源与环境应用数学”课程,主要是介绍资源与环境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方法。该课程的“知识”部分安排有这样一些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研究对象或指标的分类;多指标评价方法;发展趋势预测;方案的优选与决策。这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结合每一部分内容举一些计算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来自现实科研也可能是虚拟的,且前后案例常常互不相干,目的也只是通过例题运算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的计算思路和掌握一些运算技巧。至于日后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就全凭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再学习能力了。

然而,在前文所述认识的基础上,考虑到本课程所教“知识”部分内容主要为对科研数据的处理、分析,笔者首先安排学生分组经各种途径收集若干有实际意义的真实数据,且随课程的深入和学生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解的加深,常常需要补充甚至重新收集有关数据;再指导学生自行逐步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并要对每一步的处理结果进行分析、解释,还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数据所涉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验证,以证明自己处理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为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探讨同一对象,笔者要求学生在前后连续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同一批数据,使他们从中领会如何多侧面地获取数据中包含的多种信息,以便更加准确、全面、清晰地把握研究对象。

在课程知识的传授与科研能力的训练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动态变化过程来认识自己的研究对象,即不仅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还要求他们利用各种预测手段来预计研究对象的未来变化和发展,并结合已有数据对自己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以此培养学生树立这样的认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过去来把握未来。

最后,联系已做过的工作,抽时间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整理、表述自己的工作及成果并选择合适的杂志按其要求投稿(当然,前提是论文的质量能达到拟投稿杂志的要求)。

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这种能力也十分必要,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但现在大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普遍不强),笔者还要求学生们一组一组开展工作,有问题协商解决,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希望能因此使学生接受合作能力方面的初步训练,并通过这样的频繁交流来加深同学间的了解和感情。

经过这样的训练,不少学生反映,过去及在其他课学习中按要求写课程论文时,多是上网查阅,读几篇文章,再下载现成文章做些“拼接”工作,写的都是别人的话:现在则开始学习自己分析并得到结论,作业中写的基本是自己的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 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学生;科研素质;训练

[作者简介]陈满娥(1970—)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罗玮来(1973—),男,法学硕士,井冈山大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和中国化研究;王瑾红(1968—)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本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YB074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需求市场

本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高校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会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升格而来,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是一项新课题,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导师制的引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可以解决目前本科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扎实办学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一)导师制的渊源

本科生导师制是15世纪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相继采用。在国内,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教育和指导。

(二)导师的条件

指导教师在导师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科研能力强、具有丰富科技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并负责或者参与一定数量的纵向或横向研究课题;因此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因为导师一般都是本专业的资深专任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及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都很熟悉,在与学生接触时,很容易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导师更可以利用自己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 带学生介入科研和专业实践,更直接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研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中,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要自谋职业,参与竞争,独立工作,自我生存。因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无疑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如何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基础较弱,能否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实施方法

基于导师的科研能力,在学生一年级到毕业的四年大学生涯里,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掌握一般工作程序;培养参与各种科研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在一年级时,由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由于受精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五名。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

3.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专业社团,并加强对各种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4.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兴趣小组,自办学术期刊,发展学生的科研成果。

5.以课题研究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锻炼。基于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导师不再是直接的授业者,他们把学生引入专业领域后,多数都会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必要的知识技能。

具体做法是:学生可以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导师一起开展调研,参加实验,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提纲、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参加开题、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历, 要求他们去做一个服务于真实世界的项目, 即使是大学校内某部门的项目, 也都会有难度。因此, 教师应仔细检查所有将要开展的项目, 保证这些项目与所学学科有关联, 并将项目大致完成时间限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第13篇

关键词:排球教学;身体素质;训练研究

在对学生进行排球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格外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质素。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排球课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向学生讲解排球的技巧,这样也就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的排球水平一直不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的科学性,以便于为学生以后的训练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并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二、加强对学生力量的训练

教师在训练学生排球运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排球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力与爆发力,这样才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排球技巧,才能让打出去的球更加具有力度。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速度与爆发力。如: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仰卧起坐与爬杆等运动项目,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力量了。而在耐久力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变速跑与定时跑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耐久力。

三、完善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想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体育教师注重提高学生对身体素质训练的兴趣,完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进行训练。因此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树立自身的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训练、乐于训练、喜欢训练。教师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训练。

总之,排球是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与弹跳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果。

第14篇

[主题词] 高职大学生 素质拓展 课程设计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郑静,(1980.8-),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15篇

一、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训练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以专业学科大类为基础,以就业导向为视角,从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的现实贴近度,培训师资队伍的市场熟悉度,培训实践环节的真实度和培训评价环节的标准度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主要通过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与企业人员的座谈进行调查分析。本调查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3份,有效率为984%。在衡量评价方面,本文采用包容性更广和更优的单一整体评估法,采用李克特(Rensis Likert)5分量表,即直接询问受测试者对每一题项的满意度。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不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表1可雇佣性训练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维度在校生反馈均值在校生反馈方差企业反馈均值企业反馈方差培训课程的现实贴近度240009345015师资队伍的市场熟悉度235007375010实践环节的真实度215008284009评价环节的标准度218006324008

从调查结果看,在校生对高校可雇佣性培养满意度为不满意,企业对高校可雇佣性培养满意度为一般。具体原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的现实贴近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选择。大部分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单纯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显得比较无力,缺少切实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内容。造成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对现实贴近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理论界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训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其次,各高校的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特定的专业,开展有针对性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大一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训练,效果并不明显。

(二)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师资队伍的市场熟悉度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还有各院系的书记、辅导员组成。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在校内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缺乏对学生就业行业和企业的深入研究。加之很少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业务知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也存在对市场需求不熟悉的问题,缺乏对可雇佣性技能培养的系统了解和把握,难以将理论的知识与市场融合,无法提供更接近市场的要求和培养计划。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对就业市场和专业对口行业、企业的熟悉程度,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三)可雇佣性技能培训专业实践环节的真实度

高校绝大部分专业均设置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学生了解职场,了解企业,了解行业的最佳环节。调查发现,专业实践环节的真实度得分最低,而这恰恰是开发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的最重要的途径。造成专业实践环节真实度得分低的原因,首先是高校普遍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虽然有在课程环节中设置实践课程,但是限于高校拥有的实践平台,合作企业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往往限于短时间的游览参观,无法深入职业岗位,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运行特点。

(四)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评价环节的标准度

现行的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评价标准,并没有统一,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在考核评价环节,往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没有专门而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在高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侧重点选择课程的课时数量,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要求指标形成对可雇佣性技能培训的考核指标。往往偏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这正是可雇佣性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的设计

(一)四方协同,构建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

通过界定政府、高校、雇主、家庭在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联性,分析四者在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建立提升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以学生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高校为主导、雇主为依托、家庭为辅导的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

图1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

(二)广泛调研,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训练指标体系

由于毕业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其训练的指标也不一样。高校可雇佣性技能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到可雇佣性技能测量指标的多元化,以及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评价的不确定性,合理地对不同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进行分析[1]。实际操作中,通过与就业基地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联系,以学生为主题,对同类型企业深入调研,从行业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岗位分析、市场经营等方面了解企业,掌握了第一手资讯后,在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中专门设置相关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训练指标体系。

(三)校企联动,搭建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全真职场环境

首先由学生自我选择加合企业,申请加入企业之后,项目组专门将所有报名学生集合开展为期两天的职前教育,主要对即将要从事的行业和企业进行重点介绍(如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岗位需求分析等)。另外,同时展现在这一行业比较出色的学长成长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经过两天的职前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性格以及职业兴趣测试,进一步结合一对一职业生涯咨询结果,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部门岗位,锁定求职意向目标。全面了解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和训练目标以及考核要求,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四)学习演练,全过程训练可雇佣性技能

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通过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习,并现场一对一演练,演练通关后,引导学生深入市场,进行实操训练,并记录结果。核心是将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内容贯穿到学生理论学习和市场检验的整个过程。缩短学生可雇佣性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全过程以提高可雇佣性技能开发为基础,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为方法,对训练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演练――市场化过程中获得可雇佣性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五)科学评价,形成训练业绩考核和就业推荐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其考核的标准肯定落在企业对人才的评价上[2]。在为期3个月的校内训练中,对参加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的成员,指派一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对其指导,对其过程进行监测和考核。如果是销售类的工作,则以具体的业绩进行考核。如果是技术类的工作,则以具体的评价为考核。考核优秀的人员,由项目组推荐到对口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训和实习。3个月后由企业给出聘用还是不聘用的结论,以此检验训练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