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的基本内容范文

会计的基本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的基本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的基本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习

会计是企业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会计模拟实习是为满足会计专业开设模拟实习课和进行直观教学的需要,建立模拟实习室,作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基地。按照模拟实习教学要求,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人员与岗位责任制》内容进行科学分工。

一、会计模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1、会计模拟实习的意义。

会计模拟实习在会计教学中,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在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习室,把工业企业财会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学生运用会计凭证、表格、账薄和运算工具,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实习,可以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在会计模拟实习中,经济业务虽然是假的,但是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学生的模拟操作与实际财务人员操作一样的。

2、会计模拟实习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会计专业是培养具备“四有”“三热爱”的品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能较熟练的掌握会计核算技能及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会计人员。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技能是会计重要部分。由于平时教学只在课堂内进行,毕业实习处于教学过程的终级阶段,学生是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因而不利于学生在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及掌握。有了会计模拟实习,从学习《基础会计》课起,就可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薄、对账和结账等项目的技能训练,就可以配合专业会计课的教学,进行各种专业会计核算的模拟实习。通过长时期、系统的模拟实习,可以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技能过硬的会计人员。

(2)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会计模拟实习是运用直观性的原则,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模拟实习教材展示大量的直观材料,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以作为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以往课堂教学只讲理论知识,由于语言文字唤起学生表象的完整性的鲜明性远远不如刺激作用感官所产生的知识那样鲜明具体,所以在会计模拟实习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完成,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思维活跃的气氛和环境。学生置身于实际经济处理过程工作,使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得到实践检验,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于是学生在模拟实习中就会有成就感,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

(3)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缩短“适应期”,早日适应工作

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过去主要是下厂实习,而且是在毕业前夕到工业企业去实习,一般称为“毕业实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走出校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救灾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毕业实习存在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工厂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分工很细,各种会计业务交错进行,学生三五人一组分散到各个实习单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基本处于“见习”状态。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与实习脱节的做法效果不好,延缓了会计人才的培养进程。而会计模拟实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大胆的操作,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分步和系统的得到验证,可以在统一的模拟实习资料下“同步进行”,学生获得知识的机会是均等的。通过学生在校期间,长时间、多次地进行模拟实习,毕业时,已基本掌握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适应期”。

(4)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工作与银行、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联系。

在会计模拟实习室。相应设立了模拟工商银行分理处,把银行部分职能,如结算,出纳引进教学中,将银行正常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联系起来。同时,在模拟实习室里还设置了与会计工作相联系的有关职能部门,学生在模拟实习室中还可以充当模拟业务员,模拟实习业务员涉及的经济业务为。这样把有关职能部门的正常业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机地结和起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广泛。

二、会计模拟实习基本内容

1、模拟实习室的岗位设置

会计工作内容多样,工作繁重。在会计机构里,大量而又复杂的工作是若干个会计人员在进行科学的分工、分岗、协调配和情况下才能圆满完成的。会计岗位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

2、准备实习资料

(1)准备各种空白会计凭证、账薄的报表。

(2)准备各种印章及办公用具。

(3)按模拟实习内容准备模拟实习资料。

3、模拟实习阶段

会计模拟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和操作模拟实习资料,第二阶段,在模拟实习室,按模拟实习操作步骤、凭证传递程序等进行模拟实习。

第一阶段,由教师讲明实习要求和实习根据,并准备好实习资料与工具,在教室或模拟实习室进行验证性实习,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地按实习内容进行操作。第二阶段,必需在模拟实习室,按不同岗位责任制要求,按操作步骤及凭证传递程序进行。

第2篇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 基本内容 概念 界定 构成

一、高级财务会计的概述

所谓高级财务会计,指的是处理以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修正为基础的企业中出现的特殊交易和事项的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通常,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财务会计包括高级财务会计。也就是说,高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方面。

第二,企业所面临的特殊事项是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修正原有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高级财务会计主要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

二、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的界定

在当前理论界中,对于高级财务会计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国内外还存在巨大的分歧。然而在界定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方面,相关专业人士共同认为合并会计,跨国公司经营会计,破产、清算、重组会计,合伙有分支机构会计是主要组成本分,其认可率与上述顺序一致。界定学科的基本内容的问题十分复杂,它具有自己学科的规律。所以说,如果淡出以认可率为依据来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进行界定,必然会导致科学的科学性、全面性的缺乏。构成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界定的基础是高级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认为高级财务会计是除传统会计以外的会计,这是最早在学术界的界定。然而,传统以外的会计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全球化的经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这使得将这些内容归纳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构成

(一)确定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原则

(1)在取定高级财务会计的范围时要以经济事项与四项假设关系为理论基础。与四项假设限定范围相符合的会计事项,我们将之归纳为中级财务会计的范畴之内;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范围便是与四项假设的会计事项向背离的会计事项。

(2)考虑与中级财务会计及其他会计课程的衔接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会计事项虽然未背离四个基本假设,但并不具有普遍性,且业务处理的难度也较大,不宜放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讲述。例如,商品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租赁业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等。

(二)基本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的业务,新的业务促使原有的假设产生松动。例如,由于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导致了会计的主体的变化,即出现了复合的主体,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已不能再满足客观需要,进而产生了合并会计;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破产、清算、重组就在所难免,此时的持续经营假设就不再适用,所以也就有了破产、清算和重组会计;同时在破产期间,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假设都有某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但货币计量假设的不适用主要还是通货膨胀发生的以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了物价变动会计。这样,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也就比较好归纳了。另外,与合并会计相对应的是合伙、分支机构会计,也应当包括进去;物价变动会计中只讨论了通货膨胀会计,而能源危机同样可以引起通货膨胀,也应在考虑之列;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会在某一段时间内造成供给的大量增加而引发通货萎缩,尽管通货萎缩会计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出现,也应在考虑之列。如此看来,按照会计假设的松动而形成的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体系缺少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要从其他的方面来考虑和完善。

从一门学科的完整性来看,应把序论也列入其中,使读者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框架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准确理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定位;对应高级财务会计的系统性,合伙、分支机构会计和分部报告与中期报告也应当列入其中;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到位,公司回购股票也会提到很多的企业日程上来,所以公司会计放在高级财务会计中也是比较合适的。值得一提的是会计伦理问题,这也是目前会计学界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会计伦理问题在国外学者中提出的比较多,国内除学者张文贤教授外,尚未发现有其他学者提出此问题。

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内容设置中,此项内容几乎没有涉猎,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此问题的规范也没有划入到教学与研究体系中来,导致专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重大缺口。面对日益泛滥的会计信息失真和诸多的会计问题,加强对会计伦理的学习研究是必要的,应将其加入到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构成体系中来。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目前,高级财务会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序论。二是会计伦理。三是公司会计。四是合并会计。五是合伙、分支机构会计。六是分部报告与中期报告。七是破产、清算、重组会计。八是物价变动会计部分构成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体系是合适的。至于没有划入到体系中来的其他现行的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可以采用三种处理方法:一是把原本属于其他学科的内容放在相应的学科。例如,跨国经营会计本是国际会计的主要内容。二是把其他的业务单独划成一门课程,可以称之为特种会计。三是鉴于衍生金融会计的迅猛发展,其所涵盖的内容也会逐渐增多,考虑到其特定内涵和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单独划作一门课程――金融工具会计。

四、总结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基于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修正,以企业出现的特殊事项为研究对象。所以说,客观经济换将变化而形成的会计假设的松动是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基础。从理论上说,与四项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相背离的特殊会计事项是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问题是安排具体内容的重点方面。

(王永静单位为南开大学;齐B、李群单位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莹.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构成的探讨[J].茂名学院学报,2008(12).

第3篇

摘 要 随着企业经济事务的复杂化,对会计理论及行业要求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关于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尚不成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机场基本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发展时期,机场的高级财务会计在资金保障、财务审计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对机场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进行探讨,并对新时期机场财务会计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机场 高级财务会计 管理

一、高级财会涵盖内容及机场应用要点

(一)高级财会涵盖内容

综合目前相关的教材看来,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构成复杂,根据有关文献,现行高级财务会计的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伦理、序论、公司会计、合并会计、合伙与分支会计、租赁、破产清算重组、跨国经营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所得说会计、养老金会计、增值表与分布报告、全面损益表、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独资、总分店、投资会计)等共17项。从对代表性教材的内容分析和总结来看,学者和专家们对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的构成的看法基本上保持趋同性,其中认同率最高的是合并会计,包括企业合并方式、合并报表理论、控制权取得以及其后的合并报表等;其次是跨国公司经营会计,主要包括外币业务会计、外币报表编制、物价变动会计、分部报告等跨国经营中的会计问题;破产、清算、重组会计和合伙有分支机构会计排名第三位。

(二)机场高级财会要点

机场业务涉及到机场运营、机场建设、金融证券等多个版块,并且,其对应的成员企业具有多层级、多行业、业务整合难的特点,因此机场高级财务会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 明确财务结构、财务管理体系等基本管理框架和结构;2. 清晰各版块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路与脉络;3. 以全面预算为中心整合财务管理体系。

(三)机场高级财会具体内容

包括财务管理组织、岗位设置、财务权限设置、预算管理、货币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管理、采购与应付款项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收入与应收款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重组清算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等。

二、机场建设高级财务会计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迅速,并且日渐完善,相应的投资体制改革将逐步推进,并不断更新。这些政策的实施及制度的建立,为机场的建设投资以及监督管理的实施营造了有利的氛围,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然而,机场建设过程中,其投资过程复杂、需要监管部门的全程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机场建设投资的监督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多、监管不完善、监督的法律依据模糊;机场建设过程中,技术部门与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协调办事,出现矛盾和冲突,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例如机场建设的时间跨度很大、建设投资的前期工作没有考虑全面、机场的设计过于保守或超前、机场的建设工程的结算流程不够规范,以及预算和概算的数额与实际投资数额差距过大,难以接受等。因此,要想更好地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规范政府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机场建设须建立起相应的投资监管体系,机场高级财务会计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断强化和改进对投资的监督和管理。

三、基本构成内容的作用分析

(一)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构建组织保障和投资监管法律体系

从机场增加的收入的具体情况来看,机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分为航空性收入和非航空性收入。其中,航空性收入包括:起降服务收入、旅客服务收入、地面服务收入、安检收入、指挥收入等几方面;航空性收入是指航空工作受到的制约因素大多是气候、自然条件等客观条件,机场自身无法克服,因此预算应侧重成本控制;而非航空业务则是对于我国机场业来说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但是潜在需求量却很大,因此此时的战略重点是迅速扩大市场,预算管理的目标一定要瞄准如何在短时间内增加销售收入,重点做好销售预算。同时,还要加强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在实际机场预算管理中,由于委托的双方利益很多时候不能一致,预算制定过程中上下级之间经常讨价还价,甚至有些预算内容涉及到:飞行区、安检、保安安排等专业知识,大部分财务人员并不懂得,使得上报的成本费用项目都能通过审批,但却使真实数据被隐瞒,导致普遍存在“预算松弛”的现象。

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的组织保障体系,对于机场建设流程的正确开展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理顺管理部门的职权责任,明确区分投资管理的权力配置,以及加强行政层级的监督制约等;增强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践执行建设资金和财务管理制度,审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注重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和的行为。最后,还要对机场的建设实施整个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这部分工作的完成,除了依靠不断完善的监管模式、比较顺畅的监管流程和权责分明的监管主体以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现行的投资监管的法律法规总体看来,比较分散,集中程度不够,不足以明确地界定投资监管部门及过程中的相关责任追究问题。因此,建立健全投资的监管法律和法规体系,将促进机场的投资监管工作能够依循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同时为政府的投资建立自觉的,具有防范功能的法律法规保护墙。

(二)积极参与工程投资控制,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我国的大部分机场基本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发展时期。倘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能够进行控制,则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优化设计方案。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机场作为业主方在审查设计方案时,要重视方案的优化工作。要继续争取国家或地方的政策性资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支线的小航空机场,利用好国家制定的多项行业财经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中小机场、支线航空、基建贷款利息补贴以及地方机场使用的机场建设费和燃油费等。其次,相应政策号召,国家正在改变投融资体制被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所代替。

(三)加强审计工作,将审计范围向提高机场经营绩效的方向拓展

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主要的关注内容包括:机场内部的运行操作过程中,其重点审计效能是否存在、运行中机型与航班是否有不匹配、飞机的日用率、客座率和载运率等日常数据的统计,公司航线和机型的科学优化配置,成本最小化措施等;在运营方面,重点审计机场设备的完好率,运输总周转量,以及旅客的运输量、货邮的运输量、通用航空作业的飞行小时数、飞机的日利用率、有效的投诉率和客票及行李的年均差错率等参考作业指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完善措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机场内部价值系统的快速增值。

(四)积极开展基础项目建设绩效审计

传统的项目绩效审计主要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其查处的处理措施上,导致对投资的效益和绩效关注不够,产生工作偏差,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现今阶段,我国各地机场正在大量建设和制定投资项目计划,基本处于正在建设或计划开工建设阶段,因此,机场内部审计的功能不可忽视。机场的投资建设监管,需要整个过程的动态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应该审计有关投资的决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的预算及概算、招标文件审核、投标标底、以及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等;在建设项目开始施工的阶段,财务部门应重点核实收入、成本、费用、资金拨付的金额及分配,并对各项管理工作实施中途定性评价分析与指导;到了建设项目的结束阶段,应审定项目的部门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以及对企业的财务制度、财经法纪等的执行情况。如果机场内部审计能够从项目的审计入手,积极开展项目绩效审计,严格查处资源损失和浪费行为,不仅可以填补机场管理上的漏洞,还可以为机场节约大量的投资资金以及设备。此外还要注重审计的协调合作,无论是财政审计还是上级单位的检查与监督,均需强调与同行之间的审计合作,并在具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上勤于沟通,互相学习。

四、综述

机场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要求。因此机场高级会计的基本内容的构成必须能够满足机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业务需求。笔者在界定机场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构成上做出了初步探析,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新宪,薛倩.我国机场建设投资监管研究.会计之友.2009(1).

[2]罗晓文,李彦敏.采取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

[3]吴保忠.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完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1).

[4]陈慧文.中小型机场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发展研究.2008(12).

第4篇

「关键词交叉原因合并协调区别联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笔者以四所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正在使用的会计系列相关教材为样本对此进行比较,这四所院校分别是厦门大学、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比较的结果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也产生了不利。本文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末,随着英国革命的完成,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导致了经营者对生产成本的重视。会计人员将成本计算与财务会计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二十世纪初,受泰罗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再加之预算编制的出现,使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由核算转为控制,成本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标准成本与预算的实施,这标志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明显国际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不断吸取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和管等的最新成就,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与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近一、二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如适时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其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而成本会计侧重于内部控制,但管理会计要进行内部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由此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界限的模糊,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工作者不断使本研究领域扩展,导致三门学科内容交叉

在学科建设中,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二、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交叉的解决对策

1.出台教材编写大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重复交叉的,笔者认为必须成立由会计学会或财政部或部或三家联合牵头组织的会计系列教材编写大纲小组,并对大纲内容进行商议。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各院校教材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内容不统一,而且稳定性差。(2)各院校均拥有德高望重的会计先驱者,他们对本校系列教材的内容、结构很大,这种影响应避免。(3)要求各院校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保持每个学校的特色。(4)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各院校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而且也利于对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组织教材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应由不同院校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构成。大纲应明确界定各科范围,总的编写原则应为:(l)力求保持各门学科的体系完整;(2)避免交叉重复;(3)反映会计各学科中稳定、共性和未来方向的内容。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为避免交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应合并,将其称为成本管理会计。二者的合并有其必然性:(1)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从其发展来看,两者密不可分,骨肉相连,不能割裂。(2)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3)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

3.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协调

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会计 财务管理 整合

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不断推出优秀的会计教材,然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经常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其中,最为严 重的是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上的交叉与重复。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把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起来形成一门《财务成本管理》科目。以上种种都给会计专业的学习带来不便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容体系设置现状,内容交叉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思路,以期促进教学内容合理分布,提高教学效率。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现状

1.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其目的是用最少的企业资金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管理。财务管理以资金运动为主线,进行有关资金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以及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的流向与流量。其课程教学内容归纳如下:①财务管理总论(包括财务管理概念、目标、原则、环境);②财务分析(即财务报表分析);③财务管理价值观念(包括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证券估价);④资本成本;⑤长期筹资(包括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增长率与资金需求、股权筹资、债券筹资);⑥短期筹资(包括商业信用、短期银行借款);⑦长期投资(即资本预算或项目投资);⑧流动资产管理(包括现金与有价证券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⑨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包括杠杆原理、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⑩财务预算;{11}逻辑化财务管理专题。

2.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会计在实质上是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会计、统计和数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并对实际执行结果进行评估与考核,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其课程教学内容归纳如下:①管理会计概论(包括管理会计概念、形成与发展及其与财务会计的关系);②成本形态分析;③变动成本法;④本量利分析(含敏感性分析);⑤经营预测(包括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⑥经营决策(包括定价决策、生产决策、成本决策);⑦投资决策(包括资金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指标与决策分析);⑧全面预算(含财务预算);⑨标准成本法;⑩责任会计(含责任中心业绩考核);以及逻辑化存货控制、逻辑化作业成本法、理论化财务分析、理论化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

3.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与管理学的直接结合,它根据成本核算和其他资料,采用现代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建立起数量化的管理技术,用来帮助人们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促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最优化运转,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下:①成本会计导论;②成本核算(含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③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工具(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预算控制(含财务预算)、定额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存货控制;④成本报表分析;⑤成本考核;⑥成本会计专题(含战略成本会计)。三学科内容自成体系,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没有充分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不会减少或简化各自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同一专业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

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历史原因在于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20世纪初,受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几乎同时又出现了预算控制制度,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二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也不断与现代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方法也大有发展,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密不可分的。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还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以及目标成本管理等。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这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三、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整合的思路

1.保留管理会计课程,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复。有学者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我个人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单是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想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必须拥有实时性、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在西方企业组织中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如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和加拿大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MAs)等,CIMA甚至已经进入我国吸纳人才。

2.三门课程重复内容的协调与划分,笔者认为,成本核算可以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而成本管理则可以放在管理会计中进行介绍;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 体系;管理会计应以其职能(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复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协调与划分。具体如下:(1)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其中成本核算应重点讲述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并兼顾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并入管理会计课程。其中,作业成本计算作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可以在管理会计中讲。(2)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管理会计课程可以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包括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使学生对预算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3)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重复之处。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由于管理会计课程先于财务管理课程学习,因此,二者的时间价值基础,可以在管理会计中学习。(4)存货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存货资金的管理与运用,应将其列入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归属于管理会计。(5)责任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定内容,不必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专门叙述。(6)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应归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不再纳入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7)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属于财务管理筹资的范畴,经营杠杆放在资本结构内容中加以讲述,学生可以对财务管理中的杠杆原理有一个全面认识,不必再在管理会计中予以阐释。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指挥课是培养适应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的人才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我国高师合唱指挥教学现状来看,高师合唱指挥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因此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或者是表演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几乎是一直在排练,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深化情感,升华精神境界,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音准辨别力差,音乐感受力差,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当然,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从事有关活动,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为队员创设环境。 

(2)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打节奏,或者利用一些唱游,律动,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等等,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训练和演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良的发展前景。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因此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具有了其不忽视的重要性。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全面提升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完善性和系统性,将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奠定更加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发展;改革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财政改革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促进其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财政部在2012年12月正式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且在2015年1月1日,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正式实施工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全面制定和有效实施,对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的同时,也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和理念全面的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进程中,可以促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完善性和系统性,进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奠定更加稳定的基础和提供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首先应当明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的所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流程。国家事业单位的会计分布结构包括: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以及三级基层会计单位。事业单位在设定和应用会计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所规定的规章制度,有些项目可以根据行政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事业单位核算的资金单位为“元、角、分”。制度执行开始,各个地区的事业单位应当立即停止原有执行的制度,全面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基本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不存在盈利目标,属于社会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收入和经济支出以及其他经济状况的系统性掌握。由此可知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国家的经济收入保持稳定性、平衡性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的开展,更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的提升,进而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保障奠定稳定的基础。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方式和内容研究

在明确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基本内容后,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可以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一)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全面的改革会计主体

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首先应当开展会计主体的改革工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主体的划分有着明确的规定,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项目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主体的改革工作,也应当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项目详细分为:资产、负资产、纯资产、资金进项、资金支出,从而实现会计要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提升,可以有效保障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时获得更加明确的参考信息。同时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模式下,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以其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工作为核心,因此会计核算工作最终得出的结果往往与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不相吻合。根据这一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的基本财务经济状况为基础,根据事业单位的各个时期的基本经济状况开展详细的核算工作,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内容和结果与事业单位实际的经济状况保持一致性,从而使得我国的事业单位开展资金分配工作的工作过程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实现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的全面提升,为社会的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力。

(二)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进程中,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的核算工作没有分别进行,应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将国库统一支出、国家收入支出分别划分、社会经济管理、部门核算以及部门财务预算等各项内容与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相结合,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的完善性的全方面提升。同时针对传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不完善之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两项新的项目应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进程中,进而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结余核算和会计结转核算两项工作能够分别开展,单独核算,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精确性的保障。

(三)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变革传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开展进程中,主要是应用“固定资金”和“固定基金”两个模式表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基本状况,由于“固定资金”和“固定基金”两种模式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应用,不能够真正地、细致地反映出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因此也无法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具体的财务数据。应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这一现状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变革传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以“非流动资产基金”和“累计折旧”两项新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式,代替了“固定基金”这一传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模式。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用下,事业单位在开展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对应的冲减方式评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并且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的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虚提”在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进程中的有效应用,进而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测评工作的开展的精确性。

(四)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完善“基建数据”的录入系统

应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完善“基建数据”的录入系统,可以有效促使事业单位的“大账”内容更加具有全面性。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模式中,会计“大账”的内容没有将事业单位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整合其中,而事业单位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收入和支出状况需要建立独账,单独的开展资金的统计工作。在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开展环节相对分散,缺乏对接性。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应用,将事业单位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与事业单位的“大账”核算工作的开展相整合,则可以在增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效率的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开展环节的有效对接,进而保障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事业单位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收入和支出状况的核算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大账”核算工作的整合,也可以增强事业单位对于其建筑工程的资金支出状况的掌控力度,降低了不必要的建筑工程资金支出状况的产生的可能性。

(五)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说明的明确性

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说明的明确性,是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有序地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根本所在。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当中,由于其体系缺乏明确性,因此很容易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开展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漏算或者是重复算的现象,无法有效的保障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工作质量。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进程当中,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说明的明确性,并且对于会计核算体系的项目和结构进行重新的规划和修改,建立起明确的“编号管理制度”,按照顺序为会计核算体系的各个项目建立明确的编号,并且对于这些文件明确地按照编号进行整合、存储和被备份。增强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说明的明确性的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工作质量。同时资金资料的规划的明确性,也可以使得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资金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获取相关的资金资料,进而增强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和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的高效性和精确性。

(六)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也是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文件之一。因此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核算制定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加强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实际状况的全面反映的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上充分地体现出事业单位的财政负债情况,可以使得事业单位在开展资金分配和资金规划工作的过程中,资金的分配方向更加具有明确性。同时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也需要将事业单位的每个年度的补助状况、支出状况以及盈余状况体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内容当中,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内容的全面性的有效提升,为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方式和内容研究,可以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内容分为: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全面的改革会计主体;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变革传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完善“基建数据”的录入系统;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说明的明确性;以及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共六个方面。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方式和内容研究,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理念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四、结束语

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首先应当明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基本内容,进而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开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改进研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保障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完善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性的有效保障。

作者:刘丹丹 单位:西安市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玲丽.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1):72-74.

[2]周云晖.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在核算中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111.

[3]邵淑莉.浅析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05):18-19.

[4]陈平平.对我国会计制度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学术年会(2012)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2:4.

[5]常凌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面临的挑战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67-69.

[6]潘力峰.事业单位会计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190.

第8篇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拓展,并辅以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能有效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此外,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综合考虑会计基础的各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位职员身上,并将其同绩效考评相结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并非欠缺,而是数量相当之多。但是,由于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数量过多,造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应有的管理效果。会计基础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的执行力度,强化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三)实现岗位设置的科学化

某些单位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在人员配备上总是不够充分。其实,会计基础工作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重视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得以实现。因此,应当对岗位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并配备足够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效果。(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企业应当以会计管理的现实状况为基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将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加以完善。该项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部门:基础管理部门和体制管理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预算管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纪律、绩效考核和审计监察等。综合来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评价流程

会计基础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既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流程。一方面,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以高效性、系统性为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将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的贯彻落实。此外,企业还要开展定期的制度学习活动,就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就会计基础管理而言,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强化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因此,应及时找出会计基础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并将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从而防止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形成损害。要做好这项工作,会计工作者应当身体力行,不断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坚决摒弃不当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

二、结束语

第9篇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实现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会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因此培养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提高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地位与质量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缩短我们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的关键环节。下面我对这次的综合实训想简单的谈一下!

一基本内容

1、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会计目标 创新

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这一术语的具体内容,到今天来说,尚没有一个定论。但就目前而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问题,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甚至可以说,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局面。

笔者认为,简单来说,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就是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会计的信息,是企业财务会计所要制订的具体目的或者要求。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具体内容,一是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而是财务会计具体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一个良好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同时具备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特点。系统性是指财务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包括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只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完整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体系才能构成。所谓稳定性,是指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不会经常变动。实用性,即一定时期内,此财务会计目标能够适用于该段时期的财务会计工作具体情况和当前的财务会计环境。先进性,是财务会计目标切实为财务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了解企业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相应的特点,对研究财务会计目标有着必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更有效地对财务会计目标作出准确的定位。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

(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划分

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两个层次。基本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研究的出发点和起点,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基本目标在财务会计目标的整个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同时也体现经济运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客观条件。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建立在财务会计一般环境假设的基础上,运用演绎法推导出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提供具体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它适用于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不受特定的时空所限制。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指对基本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表现,是在财务会计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方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目标越来越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因此,在探讨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时,应结合信息全球化,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来作出分析,故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进行创新:

(1)优化财务会计环境是目标创新的客观外在条件。企业财务会计环境是指与企业财务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他特殊情况。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是会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会计的具体职能则会跟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意义来说,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不容易跟随外界发生变化的,但这不是说不能改变的。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人们对会计所具备的职能产生了不同认识,然后因为认识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目标。从对会计的认识发展来看,经历了以下的过程――从起初的簿记,到后来的核算工具、管理工具,到现在的服务活动、管理活动。

(2)从技术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备,优化财务会计的操作系统,及时披露有价值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这有助于企业对企业的风险和投资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加快企业的发展。

(3)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对现行的计价方式逐步作出改变。.在现行的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披露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信息,其优势在于是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以及整体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共同需要。在信息技术时代,随着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变化,正在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公布创造出客观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现阶段会计信息披露中应该有计划地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提高会计信息公布的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还可以使公允价值取代已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模式,最终成为会计最主要的计价基础。

(4)培养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创新和开拓能力,也是企业会计目标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有助于企业的整体创新,有创新型的财务会计人员更有助于财务会计目标的整体创新。如果企业现代化程度低,人员素质层次低,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以企业决策有效和有用作为其会计目标,显然很难达到目标和要求。发挥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力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对企业来说,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研究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时,必须要结合现实环境作出具体的分析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更需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进行创新,让企业的财务会计发展充满活力。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进行变革性的创新更是时代之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博.试论当前我国的会计目标[ J ]. 财会通讯, 2006 ( 8)

[2]孟灵霞.浅析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J ]. 市场周刊, 2006 ( 1)

[3]王勇志.试论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J ],2005(05)

[4]曹伟.论中国财务会计的目标,财经研究[ J ],2003 (03)

第11篇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人员工作的立场。学生在学习这一概念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以致无法正确地理解会计主体假设的真正含义,更无法用它来分析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就用“私人请客,公司买单”这一现象来看看如何理解会计主体概念。假设你毕业后到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担任会计。一天,老板家中来亲戚,请客用了1000元。事后老板拿着发票等相关单据找你报销。请问:这笔费用能在单位报销吗?答案是:不能报销。为什么?因为这一开支与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不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也就是说不符合会计主体这一假设。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必须是企业或者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经济业务。

二、运用“左手”手指大小常识迁移解决账户结构的认识问题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的教学,通常是在区分账户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述,例如,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资产的结存额;负债类账户的结构是贷方登记负债的增加,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负债的实际数额。倘若叫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学生觉得很苦,并且还很容易忘记、混淆。如果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常识,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资产增加要登记在借方,减少要登记在贷方,而负债则相反”,那教学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我们的左手,大拇指“大”代表增加,小拇指“小”代表减少,中间三个手指弯曲起来不看。讲述资产类账户结构:资产是企业的家底,应当紧紧握在掌心,将掌心面向自己,大拇指所指方向即左方,也就是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小拇指所指方向即右方,也就是账户的贷方,表示资产的减少;讲述负债类账户结构:将手背面向自己,意为“背负”债务,大拇指所指方向即右方,也就是账户的贷方,表示负债的增加,小拇指所指方向即左方,也就是账户的借方,表示负债的减少。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机械记忆账户结构与性质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思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称这种方法为“左手手则”。

三、运用寄宿生宿舍调整常识迁移解决账户的结转问题

在讲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时,如何让学生理解期末账户结转,正确编制会计分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搬宿舍”。账户之间的结转问题一般都是在期末进行。在我们学校每逢学期末,我们也要搬宿舍。这两者有极为相似之处。在搬宿舍时,我们必须将个人所用的物品从旧宿舍搬出来,全部移到新宿舍中。期末有关账户间的结转就像学生期末调整宿舍时需要搬宿舍一样,必须将“旧账户”上的余额搬到“新账户”上,使旧账户的余额为零。依照这个思路去编制会计分录时,要让学生明白:结转后旧账户上的余额为零。若结转前旧账户余额在借方,就必须从旧账户的贷方转到新账户的借方中;若余额在贷方,就必须从旧账户的借方转入到新账户的贷方中,则新账户在其相反的一方,即结转时,旧账户记在借方,新账户就记在贷方;旧账户记在贷方,新账户就记在借方。这样很快学生就能理解账户期末结转的含义与其会计分录的编制了。

四、运用中药材管理常识迁移解决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弄不清楚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我们不妨把中药房的抽屉与标签的基本常识迁移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中医院药房中有许多存放中药材的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有标签。标签上写的是抽屉中存放的中药材的名称。倘若只有标签,没有抽屉,药材就无处存放。药材没有分类,要取就非常麻烦。如果只有抽屉,没有标签,就无法清楚地知道抽屉中存放什么药材,要找起来同样非常麻烦,所以标签与抽屉二者缺一不可。标签与抽屉的关系跟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十分相似。会计科目是标签,账户是抽屉。没有账户就没办法登记会计信息数据的增加或减少的金额。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是反映会计信息的名称,也就是会计账户的名称,如同抽屉上的标签。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如同药房中的抽屉。

五、运用逻辑学中“归纳法”常识迁移解决错账更正法的记忆问题

错账更正法有三种方法: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如何正确判断选择错账更正法进行更正账薄错误记录总是产生混淆,掌握不准。运用逻辑学中“归纳法”归纳总结了两则“顺口溜”,帮助学生区别、记忆三种错账更正法。第一则——划线更正法:划线更正何时用,须在账薄结账前。记账凭证无错误,记入账簿有笔误。更正步骤三步走,划线填写兼盖章,文字可以是个别,数字必须是全部。第二则——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红字补充怎区分,判断二者也不难。凭证错在账薄前,分析凭证是关键。先看方向和科目,二者居一必红字。其二无误看金额,金额多记用红字。金额少记就补充。

六、运用实物认知常识迁移解决会计凭证基本内容的识别问题

第12篇

    一、 行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问题的提出,始于本次会计改革的起步阶段

    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原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所有制、分部分、分行业的旧行业会计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同迅速发展中的社会经济环境不适应性。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一步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自然就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会计界人士的共同呼声。但究竟怎么改,当初还没有来得及在整个会计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用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这一主张,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并很快被确定为我国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至今还几乎被当作会计学中的一条公理来看待。

    但这一主张,基本上只是仿照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会计规范体系构成模式的一种设想,既未经过理论上的周密论证,也未经过最起码的(无论经从时间上,从地域上,还是从经济部门上来说)实践检验,不可能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底和足够的对于客观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推动起来的迅猛发展的形势面前,"制定基本准则知应用准则形成一套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待时机成熟时一步到位,取代现行的会核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不得不调整为"通过制定基本准则改革会计核算模式,通过修订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使改革内容能够具体操作落实的第二种思路。"①由于这种改革思路上的调整,才大大加快了改革的进程,得以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核算模式的转轨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实际上就是研究对"用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这一主张的第一否定。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新行业会计制度的相继制定、实施,“取代论”之争仍在继续,并将"一步到位取代论"分化为"立即取代论"和"并存过渡论"两种观点之争。但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仅在"取代"的理由已转变为:新的行业会计制度还是不能适应和满足跨行业经营企业的需要,而这个问题只能在制定了具体会计准则之后,用“跨所有制、跨行业、跨经营方式、跨国内外的会计准则体系”来解决。

    其实,由于各个行业部门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核算管理要求,行业间的会计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会计准则来说,也只能使之尽可能普遍地通用于一般的生产、流通和服务行业,而对少数特殊行业,就必须另行制定相应在的制度和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立项和拟立项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已有农业、采掘业、保险业和运输业等行业的,并在考虑是否应当立即着手其他行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适用于所有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对金融保险企业现金流量的项目归类作了特殊的规定。这些都说明会计准则并不可能是跨行业的。

    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企业会计准则》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会计。"《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会计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外延以及会计报告的原则要求等作出了规定。它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它的雏形,最早却是以会计制度的名义出现的。从1985年3月印发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6月印发的《外资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1992年5月印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企业会计制度》,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企业会计准则》孕育、成形的轨迹。而且,就其具有的功能来说,在现阶段,它仍然在起着行业会计制度"总制度"的作用。

    同时,作为拟议中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还在起着"准则的准则"(基本准则)的作用,即指导和评价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准绳作用。这种兼有"总制度"和基本准则的双重身份,是由它的基本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双重身份,是由它的基本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本质上相当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关于编制和提供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而不是一份直接用来规范会计实务的会计准则。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说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并且"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内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提法持有异议。因此,在提及"会计准则体系"时,都冠以"拟议中的"这个定语。

    而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说,1992年5月份印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1998年1月印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都是不分行业的。尤其是最后一个制度,还附有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期货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若有需要、也可把这部门内容扩充到制度正文中),更增强了它的行业适应性。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可以跨行业,其他经营方式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什么不可以跨行业呢?可见,适应和满足跨行经营企业需要的问题,并非只有会计准则才能解决。

    那么,究竟是加快制定会计准则以尽早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还是对行业会计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才是解决跨行业经营企业问题的良方呢?只要从现实可能性来分析,就能得出是后者而不可能是前者的结论。

    首先,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不很发达,不很成熟,不很规范。特别是作为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直接动因的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八、九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如1998年12月31日在深、沪两股上市的公司仅854家,成交金额只有33.6亿元,上市公司在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1993年仅独立核算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有1.37万家),证券市场能够发挥的社会资源导向作用还微乎其微。其次,还应看到,我国关于会计准则方面的理论,大部门是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引进的,尚需一个与我国的会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要制定出能足以取代行业会计制度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其现实可能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统一会计制度不只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管理模式

    在持"最终取代论"观点看来,统一会计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些年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统一标准和原则要求,对旧行业会计制度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后制定的新行业会计制度,已基本适应了当前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的需要,并已初步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可见,统一会计制度不只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管理模式,在先进的会计思想指导下,以正确的会计理论作基础,它同样能适应、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

    事实上,统一会计制度模式,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有,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统一会计方案,比利时的统一会计制度和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德国虽无这种统一会计制度,但也制定有统一会计科目表。美国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统一会计制度。

    其实,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即关于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是任何国家的会计所不可缺少的,只不过各国采用的规范形式或名称不同而已。如许多国家把这些内容话公司法、商法和税法中。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是以成文法而注重以惯例来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这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这些国家不需要统一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的错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1998年4月在吉隆坡会计上原则同意新上项目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会计问题"中的第1个议题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没有完备的会计系统,也没有就如何建立和维护这类系统提供指南"。②作为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这些国家顺利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排除"语言"障碍。

    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两种不同的会计规范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规范内容、本质属性、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形式特征以及内容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在规范会计实务时,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而不应扬此抑彼,甚至轻率加以取代。

    1.从各自规范的内容看,会计制度主要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会计核算和披露的政策。

    以存货为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设置了各种存货科目,并在附件中增设了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期货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需要的存货科目。在各存货科目中,又分别规定了各该科目的核算范围,不同增减方式下的核算方法(主要列出应借应贷科目),入账价格、发出时实际成本的几种计价方法,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应增设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清查盘点的核算方法,明细分类账的设置原则和核算依据等,都是属于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方面的规范。至于企业应当或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计价方法方面的问题,并未作任何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第×--存货〉〉(征求意见稿)则是主要就哪类存货和哪类企业应当采用哪种计价方法及相应调整的事项,以及应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披露的事项,作为详尽的说明。这就属于对会计核算的披露政策的规范。

第13篇

一基本内容

1、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7、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 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8、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将十二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根据具体要求操作计算机得出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第14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法;监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内企业大都已经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经营和发展进行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监督制度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财务运营状况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产权清晰,即企业内部所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归属清晰明确,资产所有者对资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及收益权属明确。二是权责明确。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权利是指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责任是与上述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三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指政府将原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利归还给企业,转而从事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和实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四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指企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考核机制、财务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判断企业是否具备科学管理机制的有效标准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二、会计监督权利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发挥会计监督权利是《会计法》中明确提出的要求。《会计法》中明确提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会计监督权利。目前学术界对会计监督权利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会计法》中提到的会计监督主要是企业会计人员要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其实施主体是会计人员,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会计监督实际是指企业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监督会计工作的实施。笔者认为,这两项内容对于企业生存发展都十分重要,而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即企业会计人员要担负起监督企业财务运营工作的责任,这是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神圣使命。

2.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前文所述,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而会计监督是企业财务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就直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   3.会计监督是降低资金风险,保障企业财务运营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会计不但要承担企业内部正常的财务工作,还要负责监督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经营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实践证明,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发挥监督权利,可以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督权利的一些思考

笔者认为,提高会计在企业内部的监督权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切实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监督权利的认识。企业管理者要充分研究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律,对于会计人员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明确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要将会计的监督行为看做是添乱、越权,要将其视为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监督权利。

第15篇

按照ISEC项目的课程教学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拟定,按照国外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英文版的教学大纲,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英文教材,采用英文或中英文授课,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明辨性思维。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基本趋于一致,但是会计实务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与国外还有一定区别。国内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特别是《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国外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充分比较国内外的《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拟定符合ISEC项目要求的教学内容。

(一)中外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分析。我国的基础会计实务与国外的会计实务还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会计核算程序。我国企业应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设立会计账簿,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立总账账户,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在总账账户下设立明细账户,此外还必须设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两个特种日记账。国外的会计实务比较灵活,没有规定会计科目和必须设立的会计账簿,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立会计账簿体系,称为Accountingsystem(会计系统),包括Journal(日记账)和Ledger(分类账),会计业务多的企业在设置Generaljournal(普通日记账)和GeneralLedger(总分类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立Specialjournals(特种日记账)和Subsidiaryledgers(明细分类账)。例如,我国企业的存货应设置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多个总账账户,国外企业的存货可能就用一个总账账户,即Inventory(存货),或者直接以商品名称作为账户名称。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应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而国外的会计凭证仅有原始凭证,没有记账凭证,直接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日记账,称为Journalentry,即将企业业务的会计分录序时地登入日记账中,再根据日记账登记各分类账簿,称为Post(过账)。因此,我国的会计账务核算程序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国外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为原始凭证———日记账———分类账———会计报表。

(二)中外高校《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基于上述中外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国内传统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部分,会计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会计的含义为起点,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重点围绕借贷记账法介绍工业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实务部分主要介绍企业会计的基本手工操作实务。因此,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应用,还重点强调企业会计手工实务的操作。国外的《基础会计学》课程通常称为AccountingPrinci-ples(会计学原理)或Accounting(会计学),该课程基本介绍了整个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还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国外《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会计业务仅以商业企业为例简单介绍了企业基本的会计业务,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会计要素的重要项目,没有专门介绍会计手工实务,主要通过Excel表格和T字账介绍了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更倾向于讲授财务会计基础,主要为后续的企业财务会计内容的学习奠定会计知识基础,国外《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比国内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广,但具体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内容要比国内的浅显易懂。

(三)中外高校《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编排基本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致,理论部分专门介绍理论,实务部分专门介绍会计手工实务。为了体现专业性,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比较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表述专业性很强,学生反映比较枯燥难懂。例如,会计基础理论的介绍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教材中缺少企业案例,仅仅以例题形式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而且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成为独立的两部分,二者相互脱节。此外,国内《基础会计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仅有部分教材在部分章节提到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相反,国外《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广泛,将案例融入会计理论的介绍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内容表述清楚简单、容易理解。国外教材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在一起,按照AccountingCycle(会计循环),通过企业会计业务循环介绍了会计账户和借贷记账法,具体业务举例也是以商业企业为例,相对比较简单易懂,并且根据各章节内容配有会计报表分析相关知识。国外教材没有专门针对会计手工实务的介绍,所有会计账务处理都以会计系统中的表格或T字账的形式体现。国外教材非常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每个章节专门引入较多案例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内部控制。例如专门介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Sarbanes-Oxley(萨班斯法案)。国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关于财务会计基础部分除了介绍基本理论外还介绍了重要资产和负债项目,还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基本不作介绍。仅有部分教材在会计报表的章节介绍一些简单的会计报表分析内容。

二、中外《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