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中的美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本文由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一、用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浓厚兴趣才能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才能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表面上看,数学学习要跟一些数字和算式打交道,确实是枯燥无味。但是,何以有那么多学生深深地迷恋上数学呢?美的吸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受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面对审美对象往往很难形成理想的审美感,很难把审美客体的真正含义充分体现出来。数学中的简洁与灵巧的美、对称与和谐的美以及深刻丰富的内在美,学生很难自发地去发现它们,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这些审美内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看到数学中内蕴的那种特有的美的品质。
二、用数学之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在丰富生动的审美教学中,是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媒介,它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用明白、准确、形象、优美、动听、富有情感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可接受度,而且可以增强数学语言的艺术性、感染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语言美;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插图、幻灯投影等的色彩美;在计算法则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美;教师以合理的板书,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学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有条不紊,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美;教师得体、朴素、大方的着装给学生以仪表美的享受;以甜美的微笑,温暖学生的心,让学生体验教师那惟妙惟肖的神态美。
三、用数学之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存在于数学教学的很多地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还要学会创造美,逐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学习、解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大胆创造,激发美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乐教对教育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因为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动手操作、主动获取,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调动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净化心灵,受到审美教育,提高精神境界和审美品味。
关键词:助推思维;数学兴趣;知识理解;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2-01
初中数学教学的美学教育,是把数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为了保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教学语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学美学教育的彰显形式,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师平时要多读一些美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用美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去探索数学中的美,用文学书籍中呈现出来的美好艺术享受去触摸数学中的美,寻找数学中的美。美无处不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让“美”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终结数学课堂枯燥的时代。
一、美学教育可以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最佳时机。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培养技能的方法很多,譬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设思维境界,使学生对数学所彰显出来美让学生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他们会感受到数学中彰显出来的美,从而体验到喜悦和成功后乐趣。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在了数学美的愉悦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井盆式爆发。
二、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困扰老师们的教学难题是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课堂上打瞌睡或人在教室心在外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数学课堂上严重捣乱,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唱反调。要彻底改变此种打瞌睡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数学的美学教育上下功夫。为了达到美学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用处。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献身数学的光荣。还可以把数学教学作高度生活化的处理,让数学书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学生会觉得他没有白学数学一场,如此,学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美学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的美学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美学特征可以将数学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形象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了美学教育的数学课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会从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教育也是一个能将数学教学美学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多媒体的美化,能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用多媒体,许多需要老师费劲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概念等,学生会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得到深刻感悟。
四、美学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和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育渗透;中学美术
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的效果深刻而久远。美育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内容,使我们的学生在提高艺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当前美术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美育渗透的途径
1.寓教于“美”。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人、触动人的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欣赏古今经典的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如在讲授《受伤的狮子》这部经典杰作中,其展现出狮子中箭受伤,后肢瘫软,三支箭扎在狮子的脊椎上,但狮子依然竭尽全力昂着挣扎。这一生动的形象,传达出动物内有的生命力,也体现出亚述人坚强不息的意志。通过挖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其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精神奋发,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2.传教于“技”。绘画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艺术。利用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绘画技法,还要教授学生写生和创作等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技法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动力。
在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课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色彩。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色彩搭配,如自然环境、服装、建筑、工业产品、户外广告等,感知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逐步认识色彩规律。比如我们家庭居室的美化、服装色彩的搭配、创作作品中的颜色搭配等等,都离不开色彩。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表现美。
二、创设美育渗透环境
1.利用音像情境。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润物细无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例如,在《美丽的色彩》一课中,我首先放映了大自然的录像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无穷。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草浓荫;秋天——收获季节;冬天——雪飘冰封;同时播放音乐《海之诗》、《鸟之诗》、《山之诗》等,学生对大自然中美的色彩进行重新认识和感受。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受到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然后让学生谈认识,讲体会,在声和色的交融中,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引向深入。感受就更加深刻,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受到陶冶。
2.利用诗歌情境。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中国山水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见诗歌与绘画这二种艺术真称得上水融了。把诗歌引入美术课堂,依据学生的丰富想象,把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去领略诗情画意,增强审美感受。例如,在《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中,直接引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充分体会线之美。利用大自然曲线和直线组合的美景,让学生在提高对线的认识基础上想象,并画成一幅诗意画,体会线在自然美与艺术中的作用,从而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感受如画的诗意里美丽的色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明丽和谐,两个黄鹂点缀在一树翠柳间婉转歌唱,真是有声有色。一行白鹭直冲向深邃广阔的青天,千里积雪覆盖的西岭“含”于窗内,奔流滚动的长江之畔停泊着待发的航船,谓之动静相衬。联想绘画,领悟诗中用色的妙处,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就会跃然纸上。诗画结合,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意境和审美享受。
关键词:初中生;美术审美能力;鉴赏教学;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67-01
审美能力是初中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在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上更加专业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延伸,还要做到有效发展。教师在开展审美能力教学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如对学生进行篆刻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学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等等。本文就此做简要概述,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一、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理解美术作品,去认识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而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打破以往固有的想法,创新意识,深入思考,提高自身审美和鉴赏美学事物的能力。以创造和学习引导鉴赏,进而提升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存在误区,即认为好的作品就是画得“像”。这种认识完全混淆了抽象与具体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真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逐渐引导学生摆脱这种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标准。另外,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大部分初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篆刻和书法,也不具有欣赏篆刻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正确欣赏中国篆刻艺术,感受篆刻艺术中的力度、布局等美感,了解一些常见的篆刻知识。例如篆刻中的阳刻和阴刻、朱文与白文等。为了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可以教学生们自己动手去篆刻,亲身去感受一下古代篆刻艺术的美,去体会古代篆刻艺术的雄浑和大气等魅力。
二、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
新课改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育方法,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美术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养成面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时候,会主动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分析艺术作品的美,进而对艺术作品的美做出鉴赏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接受崇高艺术作品的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手段,对教学课堂进程精心的设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审美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对美学艺术品的审美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授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涵,详细讲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在《走近抽象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使学生从形式上感受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的理性秩序和如音符般跳跃的橙黄、深红、深蓝色块营造出的欢乐气氛,感受画面带来的直观美感,把握作品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最初印象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美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一直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基本常识,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为目标的。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下美术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们罗列一些美术界名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然后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们陈述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和创作环境,以及作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的真谛,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美的审视。
三、在审美教学中提高对审美认识的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大自然以及人们创造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们逐渐养成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学生们对美的事物和艺术品的欣赏能力,最后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著名诗人席慕容曾经说过:“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个乐观向上、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民族。”虽然大部分初中生在未来并不会从事美术专业,但是能够通过美术教学帮助学生们养成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也是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
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时期人们不断变化的思潮,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地对初中学生实施审美教学,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转型,人们对于美的界定也不断趋于模糊,因此,初中美术教师更要发挥审美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们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分辨、鉴别出高尚的美、积极的美。让学生们在不断接受美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启迪。如,在讲解古典主义作品和印象派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领悟两种艺术各自的独特魅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
四、结束语
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养成对美学作品主动欣赏的习惯,主动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提高自身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周有仁.浅谈初中美术欣赏中的审美评价[J].科教文汇,2008,(4).
[2]张贵珍.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科技信息,2011,(11).
关键词:美术教育;初中;教学制度
目前,美术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提升美术教育质量,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的边远山区贫困,而且美术学科不计入中考成绩,因此在边远贫困落后山区的初中学校,美术教学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因此,对我国边远山区初中的美术教育近况分析,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以下分析和总结。
一、关注学生思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应当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其内心想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美术的发现与表现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学,采用适当方法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
在我自身的教学经验中,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初中的一节图表教学课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图表毫无兴趣。但是对各种各样的新奇图案尤为喜爱,教师注意到这一点,通过新奇图案来表达图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图表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图表来表达一些具体的事物。我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比较喜欢课程表,因此就沿着这一方向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做课程表,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出有特色的课程表。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来做校课程表,加以表扬。通过老师的正确指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设计,将设计艺术融入生活中
生活是艺术的舞台,生活中处处都有设计的存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生活中都要用到设计和规划。例如,搬进新家,首先应该做一个设计,有人说,让装潢公司来做就是了,但这仍然需要你画一张图纸,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和意向,所以要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例如,女孩子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是先考虑穿什么衣服,如何搭配款式和色彩,这些都需要进行设计。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也有很多关于设计规划的内容,教会学生怎么设计,以及补充更加实用的知识,是值得我们美术教师钻研的。
三、实施具体的学生学习评估方案
在教学中,规范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而言有了一些制约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松懈地去学习;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老师会懒散地教学。调查发现,如果没有一定标准的美术学习评估与考核方式,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在认真授课,其余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真严谨地授课。所以在学生的美术教学中,应该形成一整套学生的学习评估与考核方案,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考核方案。例如,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不定期考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的教学质量结合在一起。
总之,对于目前的美术教学状况,不应该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老师自身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边远山区农村,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做到严谨规范地教学。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能力相结合,通过美术教学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边远山区农村的孩子也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优越性 局限性
当下美术教育的关键词是“审美体验”“创意”和“社会”。眼下,我们学校配上了多媒体,暑期术学校进行了信息教育技术的培训。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无疑对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氛围,展示先进的时代气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本文根据本人近几年在使用多媒体辅助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来谈一谈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一、多媒体对美术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美术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这不仅能扩大信息容量,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而且也能让学生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中飞翔,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并且能让静的动起来,让平面的立体起来,图、文、声、色并茂,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示于学生面前,将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必定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对促进学生培养兴趣,增强感染力,挖掘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使新课的导入更加简洁鲜明
新课的导入简洁明了,就能让学生更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美术课堂的学习中,全心地进入学习状态。多媒体的一个跳跃动作的再现、一段生动故事的诉说、一些逼真动画的演示都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上《青春风采》课时,运用多媒体制作出有趣的同班同学的衣饰照片和趣味摄像。学生不仅被轻松幽默的画面逗乐了,而且不停地问衣饰的相关知识。还事先用服装设计软件,设计出各种服装款式和颜色。在上课时,用鼠标进行拼凑就可以了,这样我们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一步扩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这样,使他们对衣饰的形象记忆深刻,激发了设计制作的愿望,为高质量完成作业做好了铺垫。
2、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美术学科是一门视觉艺术,其教学就是要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中的互联网技术,把教学资源同互联网联接起来,广泛利用互联网上大量的学习资源,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现美、感受美的平台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视频片段、动画摄影等,这样的表现方式很显然要比拿几张图片给学生看要更具生动直观性,而在这种生动直观的美术形象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兴趣成正比例关系”,兴趣依赖于成功带来的愉快,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习活动而获得更大的成功。美术教育是从观察开始。由于课堂教学、周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内不可能带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视觉范围受到限制,只靠教师凭空说,显得空洞、乏力,学生也感到茫然。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也集中多种素材,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也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例如《让世界更美好》这课,教学目的是关注人类社会,设计公益海报,开展公益活动,培养爱心。笔者将最热播的公益广告的片段作为导入,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利用精彩片段和大量的图片营造气氛,使学生在好奇和惊恐中浏览各种形象和造型的夸张表现方法,达到关注地球,投身公益的教学效果。
4、突破美术形象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从感性认识起步。多媒体可以变复杂、不常见、难以理解的内容为直观、浅显、动态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进行《图案构成》这课时,教师把挑选好的不同构成方式的优秀图案,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进行编辑,演示时直接拖动所选图层,就可以反映不同图案的不同效果,也可以将图案进行旋转、换位,就可以得到形式不同的图案构成方式。这样既快捷方便、又美观大方,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在上《城市雕塑》这课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城市图片,学生在电脑上可以自由地欣赏与评述自己喜欢的城市雕塑作品,及其意义。这样,不仅教师操作方便,增加了知识量,而且学生学的直观、主动,进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5、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是美术教育的核心。想象是创造的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性思维并非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要收到积极的效果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单凭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是不行的。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启发诱导作用,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视、听等各种渠道的影响加强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和各种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笔者收集了许多关于民间艺术作品的资料、图片,把它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作品的种类、色彩的运用、造型特点等理解和掌握,从而启发他们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地方特点、有自己个性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影视等展示给学生观察、认识提供了很多机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提供其丰富的知识和表现手法,引导他们对色彩进行大胆、夸张的运用,从而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局限性。
美术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征。其一是,知识涵盖面广而课时少,因而每一节课的教学信息容量都非常大;其二是,美是带有个性。多媒体虽然对美术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美术教学有很大影响。
1、缺少学生的知识精加工时间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的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要给学生留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然后将这些信息演示给学生,一节课下来,单是欣赏和解说的图片,就多达三、四十件之多,而且幻灯片切换过快,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便切换到另一张了,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节奏,大屏幕成了信息的海洋,学生也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观光客”,教学手段虽然先进了,但是学生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少了,反而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缺少课堂生成
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上课时只需单击鼠标,其教学内容就会按顺序播放下去,真可谓是“一键定乾坤”。这样的教学实质上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为“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再加之课件是无生命、无思想的物体,教师完全把屏幕当成黑板,学生面对的是屏幕,从而忽略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反馈,便会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给学生一种冷冰冰的机械操作的感受,缺乏课堂应有的亲切感和感染力。教师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这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对学生的思维不仅起到削弱作用,而且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由于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的顺序是事先设计好的,在师生互动中偶尔出现的一些问题因为课件的局限而得不到深入,特别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得出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未能考虑到的,但又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些突发性问题,使这些珍贵亮点也就随着课件的局限而被抹杀了。
3、缺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意识
是部分教师将追求课件效果的完美性放到比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更重要的位置上,放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有些教师总觉得一堂多媒体课如果没有几段电影剪辑、音乐片段和几张甚至十几张精美的图片的演示,就有愧于“多媒体”这三个字。结果一整堂课将热情集中于这些形式的表现,而忘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忘记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教师喜欢把课件做得很“花俏”,每一页幻灯片都有不同的背景,作为背景的图片又过于复杂,色彩太浓烈,使得重点内容无法突现。幻灯片之间的过渡太过于强调过渡效果,什么百叶窗式、盘式、盒状式、梳理式、插入式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个别教师还在每张幻灯片中使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如爆炸声、抽气声、针打声、鼓掌声等等、每一个变化都引来学生的惊叹声。但过犹不及,过量的追求这种效果的结果反而把原来应该突出的重点弱化了,剩下的是图、形、声、色、像的狂轰烂炸,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恶。
4、缺少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助长了部分老师的惰性,使教师教学过于依赖课件、媒体,本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已事先刻录在内,一些要提问的问题也被精心设置在内,并配上回应学生回答的音响效果等。这样教师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教学情景,使整堂课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了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存在,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且于部分教师不懂现代教育的涵义和掌握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滥用多媒体,所选课件或自己制作的课件不能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符合教育规律,没有体现出先进教学思想,使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
总之,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固然有它的长处和优势,但它毕竟是一种工具,教学过程中起作用的永远是人。所以,作为美术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电脑技术,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紧扣教材选择恰当而新颖的事例,依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电教软件,所设计的软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为出发点,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进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新编教材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我们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由各门课程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环——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的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愿望和追求。
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新课标》有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面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方色彩绘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问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学会欣赏美,激发对美术的热爱,对美术作品的喜爱之情,激发“以美创美”的欲望,为创造力的提高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应激发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激发对美术的热爱之情,是首要因素。没有情感做基础的美术欣赏,美术作品也失去赏的意义。
一次美术欣赏课上,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呐喊》这幅作品,作品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半以上的学生脸色大变,不同的声音使课堂“躁动”,多媒体的使用,美术作品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学生不敢直视作品,眼睛游离到窗外,尤其是女生不敢看,有的吓得“哎呦”一声,立刻捂住脸。有的说,“什么呀老师,您怎么让我们欣赏骷髅呀?”有的说“画家一定是神经病,那么多美的东西、美的物体不画,画没有血肉的骷髅,闲的没事找事,自己都没有美的素养,还是画家呢,对画家的侮辱”……学生在害怕、恐惧之余,学生的“画家是神经病”的说辞又会使课堂难以平静下来,学生的表情逐渐由恐惧转变为茫然、不可思议等综合反应。这种反应难免有夸张之感。这些“反应”说明审美素养的缺乏。
因此,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初中美术教育的两个方面,应贯穿到美术教学的始终以及各种课型中,让“美”在美术课堂上绽放,让“美”在学生的“作品”中栖息。
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1.情境创设,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对于美术课教学,多媒体独特的功能,也不容小觑。如,七年级的美术活动课《呐喊》,为避免上文提到的“骷髅”令学生“魂飞魄散”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应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注重引导和潜移默化,可以首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入境”,产生欣赏美的欲望。如,先呈现一个视频,视频中的人物正在用扩音器,做声嘶力竭的演讲,声情并茂,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呐喊声的视频中,你感受到呐喊者的什么?继续呈现视频短片,诸如后背背着婴儿,手中牵着孩子的母亲的呐喊,呈现运动员奥运赛场上拼搏进取、勇于夺冠的呐喊,呈现历史中的国破家亡的沦亡者的呐喊……再呈现不同境况下的“骷髅们”的呐喊,学生会感到水到渠成,不再害怕骷髅,不再认为画家是神经病。
2.问题讨论法,提高欣赏能力
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的问题引领也不能忽视,如果只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学生的审美也停留在表层,毕竟他们的审美能力急需提高,问题的提出,以讨论为主,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欣赏、学会鉴赏。
如,《呐喊》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讨论性的问题:要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呐喊者的形象,你感觉最关键的是应抓住什么地方进行表现?
再组织学生欣赏《呐喊》的几幅作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表现的方法和手法。
3.引领学生生活中感受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应以观察、欣赏、评判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活动等进行。
如春天到了,校园里的广玉兰开放了,引领学生赏花、观察花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诗的语言赋予花的美。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对春花进行写生。学生对花的赏析,对花有了新的认识,就会产生创作的欲望,绘画作业的布置,也就不再是“空穴来风”,学生有了生活观察的基础,画起来便有心、用心。
再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利用自己拍摄的几个生活情境图片,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展开真善美的大讨论,提高学生的??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以“再现美”的活动促创造美的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引导学生观察、捕捉美的人、事、物,用自己的画笔,描画“美”的精彩,把“美”留在记忆中,留在作品中。
关键词:多媒体 利端 弊端 克服
我自己也参与过课件制作,观摩了不少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公开课。以下,我就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象、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等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学“圆的概念”时,我在课堂引入时制作了这样一个开头场面:现在生活中汽车已逐渐成为我们的日常交通工具,在坐车过程中先设计一辆长方形轮子的汽车,车开动不了。接着改成椭圆形轮子,车开动了,但是车子不稳,坐在里面颠簸得厉害。最后,再换上了圆形轮子的汽车,汽车平稳地奔驰向前,舒服极了。那么圆形和长方形、椭圆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圆形轮子的汽车才开得稳?……形象生动的画面,美妙无比的音乐,通熟易懂的语言,就可以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记忆,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二、优化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课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十分陌生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容易忽视的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数学定理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难点是定理的发现和探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逐一展示,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如: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中勾股定理的探究显然是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的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定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拼图过程,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作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它们运动并分别与边长为a 、b、c的正方形拼成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由面积公式,学生不难证明出勾股定理,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
四、加大容量,提高练习技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补充例题,为节省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或者小黑板上。致使上课时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混乱现象。而在“过一点的直线有多少条?圆的直径有多少条”等问题教学中,又由于无法充分展示“无限增加”的效果,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多媒体课件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一方面利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拓宽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使数学问题更形象化,更贴近生活。然而另一方面,在积极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有着一些弊端。
一、忽视传统的板书教学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这对数学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
我们在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的时候应该想到哪种方式更易于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尺规作图的学习,多媒体的演示效果往往不如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讲解,这里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作图的示范,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作图步骤及方法,用多媒体演示显然起不到示范效果。而一些几何图形的识别或是数形结合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更加有效,比如点的轨迹、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章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容易清晰直观地表现问题。
板书是教师们多年总结的精髓,更是一种传递思维方式的手段。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的板书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板书向学生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和思考的方法。所以我建议多媒体技术只在上课需要的时候使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已经足够,不必贯穿整个课堂。多媒体技术应该和板书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
二、重展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大部分课件均以文字、图形、音像组成,设计了“复习引入”、“授课内容”、“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教学各个环节,授课教师只需按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并讲解即可。例如,初中数学的整式、分式、解方程或方程组等,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同书本类似),不见过程。又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相关图形的作法,电脑显示出图形作出的方法、步骤,形象逼真,学生看到的是电脑展示,没有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这样的课件重在展示现象,忽视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重“教”、而忽略了“导”和学生的“学”。显然,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一个课件既应展示现象,又揭示过程,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三、重演示内容,忽视师生交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关系已不是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元关系,但如果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那是错误的。有的教师就这么想:有了先进的电脑技术,上课最容易不过,做好一个课件,课前无须作任何认真准备就可轻松走向讲台,打开电脑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演示教学内容并讲解,甚至可以不讲,只要点击放声音功能。教师就像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这样的课件看重内容演示,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讲台上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启发、诱导的积极作用,是信息技术的“坏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工作。
四、制作技术局限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这是每位教师都能体会到的。但是,数学学科有自身特点,脱离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而滥用多媒体技术,其教学效果很可能恰得其反。这正是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经多年的实践得出的一个教训。
多数教师的电脑技术还停留在word、excel、powerpoint、Authoware,powerpoint制作,总所周知powerpoint处理音频、视频、动画效果不理想,authoware,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及数学函数图像变化的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制作技术局限,一些课件存在界面不合理,操作繁杂,字体、颜色搭配不当,动画效果不理想,甚至数学图象、几何图形不规范等缺点。数学课件制作的软件比较多,如几何画板、Mathcad等,教师应该努力去掌握多种数学教学软件,才能更好地处理制作上遇到的问题,提高课件的质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多媒体教学产生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其不足方面也逐步显现,及时发现并克服这些不足,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媒体教学自身的迫切需要。我认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的教学,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做到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展现数学的魅力,使多媒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一、愉快教学概述
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 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古罗 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 乐中,乐为教存。它不但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文化教育乃至其他工作都有很大的启迪。周恩 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 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
二、美术教学与愉快教学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 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它对从事社会职业,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军事和科学研究等都有极大的 好处,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 都是实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除有关部 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探索美术 教学的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美术教学与愉快教学的方法措施
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就是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 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 作,围绕着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 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 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 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 。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所以,在学生面前,老师 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即使是对待差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 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 自觉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 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 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 设计。
教学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活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学才会成功,才能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给学生 一种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的感受。
四、愉快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创建环境;趣味教学;课堂引导;课程结语
愉快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进而更主动地进行思考及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完善自身成长。以下就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方法进行简要探讨,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创建愉快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讲解时,应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中的快乐,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展开想象翅膀的空
间,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欢快的教学环境中自主学习,提高美学修养。例如:教师在讲解《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简单的线条图形,利用线条的排列、旋转组合成新的画面,进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当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时,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对其进行联想,从而增添了课堂欢快、灵动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相关美术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进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成长。
二、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面具设计制作》课程时,可以先为学生放映一些面具的图片,然后播放一些关于面具的小短片,讲解其制作过程。然后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面具制作。最后让学生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进行表演,也可以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有趣的课程引导与结语
一堂成功的课程是在其开始前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的引导部分,利用风趣、幽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数据显示,美术学习可以使人的右脑得到训练,帮助人们提高智力。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愉快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级中学;美术语言;创新应用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要求的是创新。青少年的思维创新教育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宗旨。美术语言是美术家用来表现和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外在媒介和符号。要想读懂美术作品,与美术家通过作品进行对话,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和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初级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目的
知识的累积是创新的理论基础,创新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继承美术知识,创新美术技巧,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1.激发中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在科目逐渐增多的初中阶段,学生会因为美术学习的不及时和学习难度的突然增大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讲学生听得懂的知识。美术语言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美术语言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并使创造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多样化又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2.培养中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视觉思维能力是对已有的资料信息和知识分析运用的能力。只有学生的知识把握能力和素材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综合运用,获得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先从美术语言类基础知识开始积累,循序渐进,学会如何利用这些语言,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做铺垫。
3.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语言的学习,为学生与艺术大师作品的沟通建立了桥梁。在学习了高层次、高水平的作品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它们的共性。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共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表达、创作。
4.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可以抒发和宣泄情感。作品创作的成功,也会带给学生很高的成就感,使其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初级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具体方法
1.具体物体的抽象
拍一些现实存在的物体或场景的照片,运用Photoshop类软件处理成为黑白稿、线描稿,使具象物体抽象成美术语言元素,帮助学生对美术语言产生概念。
2.启发联想法
引导学生由单个的美术语言元素,联想到组合中的事物,使抽象物体具体化,体会如何使用美术语言。基本的美术语言教学完成后,对于学生如何运用,应该让他们自己探索,留给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足够的创造空间。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更加全面、活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3.开展欣赏课,扩展美术视野
在学生基本认识美术语言后,欣赏作品可以扩展其视野,使其学会审美。通过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精神进行体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表达感情的方法,为以后创作有感染力的作品积累素材。在欣赏时,可以按着时间、地域、风格、艺术派别、种类等划分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4.户外写生,体验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习,是快速学习美术语言的方法。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美术家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取,用美术语言对自己内心情感的适当表现。生活体验的积累可以使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贴近群众生活体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5.创作比赛
教师选定某一主题,但不限定表现方式,让学生自己加入作品的背景,进行创作比赛。比赛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互相学习。通过比赛,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取长补短的习惯。这种方式不仅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更对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
三、初级中学在美术教育中创新应用美术语言的作用
1.提高生活质量,塑造五彩人生
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学习,突破了学生思维中的条条杠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眼界开阔了,生活的道路就宽广了,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2.塑造自信、阳光的健康人格
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够,美术语言创新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帮助他们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层次将会得到提升,也会提高自信心。
3.培养创造性人才,兴我中华
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学习,对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思维形式和自主探究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成熟稳定,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影响最大。因此,美术教师要紧跟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颖稚.新课改下的新编美术教材的培养理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3).
先生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在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初中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受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作品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国画、年画、油画、摄影、雕塑、剪纸、建筑、陶艺等等,每一课都蕴含着一定的德育教育内容,我们应如何在这些内容中渗透德育呢?
1.利用教材内涵,多角度渗透教育
我们现在所用的初中美术教材中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都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欣赏课教学中尤为突出,有很多都是显性德育主题的作品欣赏,比如:对中国长城的欣赏,与其说它珍贵的价值是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不如说主要是在精神内涵、精神文化层面上。因而我们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在对这类型的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那真是名正言顺的事。又如:在教材中爱护公物主题的美术教育课程不多,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中插入爱护公物的教育内容,如在剪贴画、版画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不要损坏桌椅等。有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另外,我经常带领学生感受家乡南通的快速发展和独特的民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如皋水绘园建筑等),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制作有相应的了解,甚至可以动手制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到骄傲,从而激发她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情感。
2.巧抓"绘画"基础,多角度渗透教育
绘画在美术教学中安排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初中阶段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国画等。绘画种类的不同,德育的渗透液不一样。比如: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名族优秀艺术,就离不开对国画的学习和研究。在国画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让他们大胆地运用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使学生感知到一花一草都有情,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此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3.巧施基本方法,多角度渗透教育
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
比如:在上美术活动课《巧拼图形》时,以身作则,讲究卫生,将剪下来的碎片放在小盒里。学生也模仿老师,桌面、地上都保持得很干净。教师又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划破手指等;还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启发道:"看谁剪贴出的图形有意义。"这个"意义"正是德育目标的渗透。学生心领神会,纷纷剪出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有位学生用图形剪两下拼成一支蜡烛。他说:"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好比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在绘画创作课上也可以多角度地渗透德育。例如:国画课,一方面渗透民族绘画的意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其努力完成为绘画基本功作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创作出思想健康的作品。
4.了解民间艺术,多角度渗透教育
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在中国文化中,民间的雕塑、布制工艺、刺绣等艺术成就尤其突出。《闹花灯》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花灯的历史,以及各类花灯的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相互合作的作风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而在《家乡古建筑》一课,通过观看各地的特色建筑了解大概的建筑美,再结合本地区的古建筑如鹿鸣塔等,介绍了个中琳琅满目的雕塑艺术,包括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等等,艺术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戏曲故事等等。再如:民间玩具大阿福、皮影、布老虎、布袋木偶等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精华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爱护民间艺术的品质。
5.开展实践活动,多角度渗透教育
结合团支部组织的"洁美家园"活动,我在八年级策划了一次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围绕这一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美术设计: 策划书,活动路线图。a调查团的旗帜、标志设计,活动口号、工艺广告宣传画。b能体现调查团性质的文化衫、帽子的设计。c清洁袋与清洁筐的设计。清洁袋和清洁筐是用来装垃圾的,在材料的设计上要考虑环保。d金点子绘画。收集使家乡更美的好措施、好方法、好点子,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在活动中,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切身地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6.运用媒体教学,多角度渗透教育
一、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注重课堂为主,因此要想将德育教育深入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想特征,通过讲解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对他们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通过利用教材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性特征,有计划的确定自己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完美的渗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去。比如在学习《儿童生活画欣赏》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少年儿童形象,可以让他们真切的认识到处于当时落后社会时期的小朋友们生活的有多艰辛,同时从作品中也可以了解到随着他们不断成长直至走上革命道路后的伟大事迹,可以潜移默化的让他们联想到现在自己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可以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所具有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增强他们将来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如今的美术教材或多或少的为德育教育的良好渗入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要注意教材思想教育的良好挖掘,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断增强。
(二)德育教育要渗透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美术教学环节众多,教师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各个环节,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备课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注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花卉装饰画》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向学生们展示美丽的花儿图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周围环境的美丽,从而培养他们保护当前自己生活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技法的学习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学会去欣赏和感知周围事物的美的品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德育的完美渗透。课下辅导时,也要注意将德育教育渗入课外活动中,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的进行学习,从而德育教育的目的也将得以实现。
(三)根据社会时事热点,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当今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们了解的方面也较为宽泛,其中时事热点也是他们比较关心的。因而,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改进,紧跟时事热点,通过美术教学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从正面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影响,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综合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去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与能力。要为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遇到事物可以提出“为什么”,并且积极的去解决,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努力突破定向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有所突破。
(二)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增强自信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面具的学习与制作》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材料与制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的过程努力发现面具所拥有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特征。制作的过程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使人们的品德修养得以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予以相应的鼓励赞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完成《纸花》的教学后,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制作小泥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制作,通过活动可以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得以提升,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利用学生的绘画基础,将情感渗透于教育之中。
(四)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