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第1篇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第2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廖春龙(1976-),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陕西西安710071)雷耿华(1978-),女,广西南宁人,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9-02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事业改革正向深层次迈进,大学体育教育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和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要求,是体育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终身教育理论与教师继续教育

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理论界,他的一系列主张成为许多国家阐述和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依据,被作为成人教育方面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教育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背景。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写道:“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就涉及成人教育。他说:“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迅速进步,要求并迫使各行各业的各类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要求发展成人教育。”面对困境与挑战,我们应当做出抉择以适应社会,通过终身教育满足现代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终身教育就是使人在身体、精神和思想上完善发展,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摆脱由于先天受教育不足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同时,终身教育还鲜明地指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带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2.终身教育是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他还指出,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终身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它的实现是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就个体发展而言,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因而学习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变得过时,失去了它的价值。人们在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不再能够使他们过着满意的生活了,成年人不得不抽出时间、花费精力继续接受训练,通过学习获得新的技能。因此,人们需要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坚持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阶段的教育紧密衔接,各种形式的教育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终身教育赋予教师继续教育以新的意义。在任何终身教育的体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都要加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周围的人和事,以发展的眼光去指导他们而不是简单地裁决,应当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只局限于他们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彻底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包括心理学和智力研究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的全面发展带动了社会的飞速进步,社会的巨变反过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无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还是从自身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是必须和必要的。朗格朗主张,“为了使教师完成其任务,要立即开展对他们必不可少的最低程度的培训,以便消灭浪费并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1.终身教育理论是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理论吸收了成人教育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进而为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产生和成熟以后,继续教育逐渐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成人教育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职培训。它不再是行业发展的自然延续,而是在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继续教育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2.终身教育理论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方法选择。终身教育理论提倡以个人或小组为教学组织单位,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实施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这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提出了发展策略,给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给予启示。同时,这些方法在终身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事实上,终身教育已“不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是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志的复杂环境中日趋形成的一种现实”。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有别于在职培训,它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应以个人或者小组为主,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非数量,而且要建立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在主导思想上,应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职培训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应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个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被动接受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能动作用,不断提升和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带动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综上所述,个人或者小组为主的学习形式,利于调整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利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中,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新的方法和措施。

3.终身教育理论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和不断学习,逐渐获得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通过职前学习和培训,从一名普通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师的过程。二是指整个教师群体逐步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国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早期的师资培养形态发展成专业教育的形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演变成师范教育与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提出,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是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本质的重新审视。过去通常认为,由单位组织的普通理论学习班、聘请若干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教师外出参加的培训班或者学术研讨会就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内容。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根据教师个体的不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当前围绕这一途径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措施等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仅仅依赖于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应当更进一步地探究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制。体育教师队伍未来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应当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其他学科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本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总之,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构建相应的机制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质量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德育观 整体 职业道德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为了实现这种无缝对接,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都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技能不足还能通过培训强化,而一旦思想道德出了问题,就不可能成为现实职场需要的、能为社会努力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加强中职德育工作就是加强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树立整体德育观

每位老师应该树立“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随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全校上下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能发挥德育功能,每一个角落都在闪耀德育的光芒。

二、培养开放德育观

道德品质需要具体的生活实践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中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确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主动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学校道德教育可以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落实德育实践化,推行多种多样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例如:让学生负责学校事务、参与讨论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服务等,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

三、构建主动德育观

德育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培养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把德育融入学生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结合各专业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寓育人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领会实践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并逐步内化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倡引社会德育观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存,现在的中职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追求所谓的自我个性,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与人合作的包容度,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要如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德育工作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体现社会化特征,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最基本的礼仪;不仅要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生,更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开展互动德育观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学中,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运用,重说教、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这样学生很难在德育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学校说归说,学生做归做,表里不一,德育大打折扣,得不到应收的效果。改变过多地注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的做法,坚持言传与身教、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和辨识能力,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给予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以互动来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六、强化职业道德观

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用人单位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素质,更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学生政治素质好,文化、技能差一点,还可以再培养、再引导。在某些岗位上,如果学生的文化、技能很优秀,但是思想品德素质低,他技能越高危害越大,破坏力也越强。中职学生德育课要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贯穿于品德养成的全过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品德的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品德教育,力争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的德育至始至终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承担的德育任务更加重要,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模式,教师不断更新和丰富德育理念,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丁如许.在德育管理中成长[M].西安出版社,2007.

第4篇

一、高尚的人格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纯真美好的高尚人格。具体地说,即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有宽阔博大的心胸。唯有如此,学生才对老师有信赖感、敬重感,才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才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反的,如果一个老师思想道德低劣,教师缺乏敬业意识,不懂得尊重学生,在名利面前斤斤计较,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面对优秀生笑容满面,面对落后生一脸失望甚至不屑,那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产生反感与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课。

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应该跳出世俗功利的圈子,把真实、质朴、自然当作生命。

二、深刻的思想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课内的东西,还要联系广阔的现实生活,把来自生活的语文融入生活中去,用生活之水浇灌语文之花。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理解现实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认识。

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用心感悟、认真思考教育,对教育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认识。

一句话,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文章、思考生活,教师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思维的立足点必须要高。

三、深厚的底蕴

语文教学是一门特别讲究语言的艺术,也是一门最能显示教师的知识涵养与文化底蕴的艺术。为了增强自己的底蕴,语文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做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教学中,有些教师很注意学习,底蕴深厚。如有的自觉主动地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行为,并且注重“广博”与“精专”的结合,有目的地去了解历史、哲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有系统地去阅读学习古典诗词,并且对报刊时文经常翻看,在课堂上便能广征博引、举一反三;如有的热爱祖国语言,喜欢积累优美的语言,钻研文字的使用,并且经常练笔写作,具备相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机智,课堂语言规范、简明、优美,有磁性,课堂上便能舌绽莲花、纵横驰骋。

一句话,教师的知识与文化底蕴深厚,课才能上得活泼、有灵性,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四、心中有教材

教材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挖掘有深浅之分,方法有巧拙之别,教授有死活之异。具体说来,备教材要从下面几方面去用力。

首先要选好导入的“点”,即教授新课时,要深入开掘教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用此突破口“钓”住学生的胃口,诱发其想象力、感悟力和思考力;其次要选好深化的“点”,即在导入之后,能够扣住学生的疑点、文章的重点选取数量适中的“点”,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精微处”思考;最后是“连线”,即考虑点与点之间的衔接过渡,力求顺畅、自然、清晰,使学生能有效的接受文章表层与深层的东西。

一句话,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用活了教材,语文课堂就会活水充盈,学生就会喝到甘甜可口的知识泉水。

五、心中有学生

我们有时可见这样现象,有的教师满腹经纶,知识渊博,功底十分深厚,然而课堂气氛却沉闷压抑,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究其原因,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真正站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角度来上课,不能浮在表面,高谈阔论,只追求热闹而不注重实效;二是对同学整体上、个体上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要了如指掌,不能僵硬地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教;三是要注意可接受性这一条原则,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讲得过深或过难;四是注重学生的思维状态,设疑要注重质量,有难度有层级,不能随意而为;五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中的每一处细小的错误,都要让他们认真对待,不能漠然视之。

一句话,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去阅读,去质疑,去分析,才能使学生练就一双慧眼,练出一颗慧心,才能避免出现教师在上面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心如枯井的尴尬局面。

六、心中有技巧

语文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要达到教与学的默契和谐,达到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统一,课要上得有序、有法、有用。

具体地说,有序即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灵活、集中、合理,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内驱力,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而不是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有法即要娴熟地掌握常用的教学技巧,如导语的设计,如设疑、质疑、释疑的方式,如课堂气氛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把握等;有用即要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既进入感性化的情绪,又进入理智化的情绪,最终进入满足和觉醒的成功体验状态。

一句话,要创造一个愉悦、宽松的氛围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要善于给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使学生主动自觉得参与到教学的情景之中,最终在知识的积累上得到深化,在能力的形成上得到深化。

第5篇

关键字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有效调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52-01

情绪,虽然不属于人的理性范围,但它对人的行为却起着较大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喜欢课堂教学,喜欢哪一种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能否全身心的投入,都学生的情绪有关。可以说,体育教学能否成功进行,学生能否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调节策略有很大关系。

1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流程

1.1含义。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最佳情绪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该模式涉及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四种主要情绪因素,是一种充分人性化,以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为目的的情感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和发挥学生正负情绪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活动效能。

1.2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不是一只“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也不是一台“较慢的电子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而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人本主义学习观关注个人情感,信念和意图对学习的作用。Rogers 等强调人类有先天学习的愿望,当学生理解到学习与自身关系时,就会自我启动学习,在无威胁的环境下更好的学习。他还指出,教师如果能够真正体谅学生,信任学生,在师生交流中能够有同情和理解,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真正的促进者。

1.3情绪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情绪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正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而负情绪破坏阻断认知活动。Hoffman(1986)也提出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情绪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进行选择性加工;组织回忆;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还有研究表明愉快情绪强度同认知水平之间呈倒 U 形相关,即在中等愉快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1.4教学流程。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4.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1.4.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1.4.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1.4.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2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2.1好奇策略:好奇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一般认为好奇是认知冲类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墨非)当人的认知预期与现实相反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不平衡,导致为恢复认知平衡的探究行为。引起好奇的三种变量是:变化、不一致和不确定性。

如体育教学中的纵马分腿腾越技术。当纵马一摆好,有的学生马上发出惊讶声,产生了好奇。因为他们以往接触的是跳箱和横马练习。长度的突然改变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以往只要跳箱横马一摆好,有的学生就进行尝试练习。现在,没有一个敢于尝试的,向老师发出许多疑问。这时教师如能做两种示范动作,一是短程助跑,轻松飞越;二是全程助跑产生第二次腾空的飞越。马上就使学生的焦虑心态放松下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探究行为。

2.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兴趣是当个体的要求、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经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景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新奇性、社会交往作用、榜样、游戏等、如篮球教学中的持球突破技术和掩护战术,若把持球突破和投篮、传球、假动作结合运用,其攻击性和灵活性就更加显著,个体兴趣的增强促使个体力求掌握此项技术。当个人摆脱防守困难时,利用掩护战术就可以轻松摆脱防守,找到进攻机会,况且掩护配合又变化多端,情景兴趣的增强促使对此战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2.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2.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与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Www.133229.COm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第7篇

>>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优化五年制物流管理高职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实践性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论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基于能力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 职业学校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手段创新 论新时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文明的延续性 设计的延续性 吉林省高校滑冰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性探索研究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论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 基于课程延续性的VFP教学改革 文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浅谈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发展 80例脑出血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实践与体会 刍议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赵灼.《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1.36.

[4]宋晓虹.《借鉴英国BTEC探索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新模式》,《企业家天地》2013.11.

[5]张琦.《浅谈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及启示》,《科教导刊》2013.11.

[6]DAAD(德国政府对外学术交流中心).Studium in Deutschland:Information far Ausl nder fiber dasStudium an deutschen Faehhochsehulen.B onn:BWB ildung und W issen V erlag und Softw are G m bH.1999.8.

第8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成人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06―10―30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05126)“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作者简介:马文银(1965-),男,回族,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学、成人教育等教学和理论研究。

一、终身教育体系下的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潮。终身教育始于人的生命之初,止于人的生命之终。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各类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它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的统一地、连续地、不断地、循环往复地接受教育的过程。终身教育落实到个人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和各个不同时期都必须学习。学习型社会是“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社会,其根本特征就是终身学习。没有终身学习,就谈不上实施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为全体公民提供贯穿终身的学习机会、条件的支持系统。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完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我国在二十世纪90年代,终身教育日渐广泛影响。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赖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教育时间最长、形式最多、对象最广。它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对成人实施高等专业的教育。其功能主要对成人进行高等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既是成人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的部分,也是人生中一体化教育系统的高级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的特点就是社会性。它面向社会主体部分的在职者、待业者,以及老年群体,植根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社区,服务于各行各业、各个社区,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解决社会问题,为特定的社会成员发展服务。其发展度和成熟度将直接影响这些成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稳定,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成人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包括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成人高等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等教育形式。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高等教育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维持和改善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来建设,如何使它的内涵随着新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不断丰富,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完善终身教育理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全民的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人高等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物质文明呈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但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甚至可以说有些“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来的。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例如黄河近几年连续出现史无前例的干涸断流,而断流的时间逐年增长;长江水患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洪灾危害越来越大。全国每年因工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亿人民币。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化、物种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人口膨胀、区域差距加大……已直接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刻不容缓。

据统计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在籍学生有559万余人,占接受高等教育人员中的49%,年龄大都在20~50岁,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特殊在于他们生于20世纪中下半叶,生长于工业文明时代。却由于时代的限制,而接受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理念很少,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素养比较匮乏。然而一个事实却是他们今天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部分人还工作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的言行必然影响到新世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教育行业的成人教育学生,他们正担负着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任务,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素质,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几乎空白,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已迫在眉睫。

令人高兴的是,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已被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公布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政策与行动方案,并强调了高等教育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及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与加深,目前世界上正兴起一场生态教育或绿色教育运动。许多国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了生态教育或环境教育课,不少大学还设置了生态教育专业,有些地方还创办了绿色大学。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使生态教育或环境教育成为法定教育。这一切表明,生态危机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背景,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化,未来的教育将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建它的理论、观念、价值、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从而培养出具有生态知识、技能、品德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人才。作为生态危机严重、人口最多且素质较低的中国,更应该迫于环境、资源、人口与社会的压力而立足于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觉实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我国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生态危机下经济和社会转换发展模式及方向的客观要求或必然选择。

成人高等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因为,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就必须培养公众的生态品德、生态人格,就必须传播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就必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人文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成人高等教育的支持。成人高等教育担当着正规教育后公民素质提高、价值观念变更、道德思想进步等教育重任。在生态(或环境)教育与科研、人文精神塑造等方面可以发挥权威性的影响和巨大作用,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近10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都反复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在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技能、行为,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这方面担负起历史使命。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应该成为当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要确立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精神,首先应该在转变和更新人的思想观念上狠下工夫,致力于建立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一致的自然观、人地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主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观的转变。即把传统的单向的征服、索取的自然观转变为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平衡协调的自然观;二是价值观的转变,即改变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感追求人与自然、今世与后代的公平、和谐发展,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三是道德观念的转变,即将传统的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确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随着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深化,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时代及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公民素质。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探讨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全面。由此可见,成人高等教育及改革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四、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培养相适应的公民素质,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成人高等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我国公民素质修养弱化,综合素质下降的情况,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应重视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地观、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科学地思考当代问题及未来发展。直接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课程,如可持续发展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地理科学、人口科学以及生态生理、科技伦理等课程。通过这些经世致用的科技、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员全面、理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处理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能力。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包括理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课程,如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2500多门课程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占40%,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课程也高达22%。欧美许多大学不论何专业都将环境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程,其目的也就要在于更好地实施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已开设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率先迈出了可喜步伐并取得显著成绩。清华大学已对所有学员开设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正在为“绿色大学”而奋斗。《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高校所有专业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可以肯定,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旺英.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2,(3)17-20.

〔2〕吴遵民.当代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05,(5)22-24.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有效性 教师作用

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评估者的角色,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导: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

“导”:就是引导、指导、启发和领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加以引导,改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的最大内在需求,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英语的过程,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更加开放、发展的未来社会立足。

2.不断体验成功,使学生产生兴趣。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多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的语言成功地达到目的后的喜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层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3.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爱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敢说、敢想、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开放氛围,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重视、尊重、赞扬和鼓励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树立其继续努力的信心。面对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教:提高课堂有效性,使学生“善学”

“教”:就是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搞好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引思”、“善导”、“激活”、 “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1.引思。也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自主思考。应视不同的课本素材、学习任务等,灵活运用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探究性调查法和引申法。老师可就学习的话题、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考问,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相互争辩,调动各方智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NSEFC Book IB Great Woman的(Reading)时设计了一个话题“Imagine you’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And why?这类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精彩纷呈。说Take a Chinese national flag的理由很让人欢喜。有的答Take a dog or computer等回答也令人忍俊不禁。在回答What will happen to an sixty-year old lady when traveling alone?时,更是把课堂气氛激活到极点。

2.善导。也就是善于进行学法指导。学习英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保持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指导培养学生勤听、敢说、多读、乐写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记忆、思维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3.激活。也就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哪种活动方式,都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把握好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比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6 7B, It’s raining时,组织了一个竞赛活动,先向学生们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在4人小组里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China,然后每小组推选出一人进行比赛,评选出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in our class?这个活动先从小组选出最佳预报员,然后进入复赛,选出班级最佳预报员,这样层层筛选,保证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4.精讲。也就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其他辅助信息资料,加以讲练。比如,教Book 2A Unit2时,可以补充介绍英语国家报刊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通识,并适量地进行英美报刊导读,甚至在单元末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编辑一份英语报刊。而对于基础知识尚有困难的同学,应该具体分析每单元上目标底线,取舍Warming-up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以人为本,尊重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大胆就Speaking和talking作删减。在教会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现象的前提下,突出补充阅读,贯彻篇章整体教学,在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多花功夫。

三、评:实现评价多样性,使学生“爱学”

评:就是评价、评估,教师应发挥评估者的作用,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爱上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的过程评价。

1.积极应用课堂观察评价法。课堂评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如“Very good”, “Wonderful”,“Excellent””,“Great”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同时,对学生个体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巧妙应用自评和互评法。自我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相互评价能够使学生之间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共同提高。

3.合理应用调查问卷评价法。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已有的语言知识,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对学习活动的了解程度等等。教学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但应当注意的是,问卷评价在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事先要认真思考和准备,这样,评价的有效度才会更高。

4.辅助应用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学习档案袋是展示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集合体,应用学习档案袋可以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尚凤祥.现代教学评价体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10篇

然而,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时,科学教师中却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一方面,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级培训,现场、远程、名师工作室各种学习,频繁的培训活动令教师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学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在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活动中,课程内容难免交叉重复,同一主题往往有不同的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难以得到解答……笔者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怪象:签到比学习更重要,学分积累比能力提高更受关注!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为挖掘合适的继续教育内容,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笔者在本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培训中,尝试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 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主要做法

行动学习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反思成长的学习。我们以本区科学教师为主组建行动学习小组,每次选择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推选行动学习小组中经历过成功解决该问题的一位教师充当培训者,通过简短的讲座介绍该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与小组成员一同研讨分享反思的教学经验。学科教研员主要担任促进师角色,负责行动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研讨的激发、引导。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在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时,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⒈内容由团队成员共同确定

每次“反思型讲座”的内容须由行动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主题来自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或担任培训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做到“摆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指导”和“拿出自己最擅长的经验在团队中分享”。

⒉培训者有相关的教学体验

问题来源于实践,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作为培训者,对自己讲座的主题应当拥有自信,观点应当来源于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的心得体会,使参加培训、聆听讲座的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能够理解和认同问题解决的思路、原理和方法。笔者所在区一般区内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为每两周一次。我们会在每次培训结束前确定好下一次活动的培训主题,并推选出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有时在确定主题之后,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还会集中讨论一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论是主动请缨还是“赶鸭子上架”,担任讲座任务的教师都要在两周之内就讲座的问题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体验和深刻的反思总结。

⒊讲座后及时组织研讨

参加培训的教师听完讲座之后,要及时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相关的教学经验,或质疑讲座内容的适切性,或对讲座技巧进行评价。所以,即使有教师不自觉地把“讲座”变成了宣读论文,甚至有的“讲座”内容本身就值得商榷也没有关系,因为讲座后的研讨中,行动学习小组成员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当然也会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除了现场交流,促进师还会组织教师在QQ群内进行文字上的评议交流。有些培训主题,经过一段时间反思、沉淀之后,又会萌生出新的观点。事实上,仅在上学期的行动学习中,本区小学科学教师利用QQ群就积累形成了多达数千字有价值的教学观点。

⒋规范促进师的干预

作为促进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多观察、多欣赏,少干预。只有当行动学习出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团队成员没有觉察,或者团队内部无法解决该问题且会影响到培训效果时,才需要促进师“挺身而出”发表适当观点。比如一次研讨中,当有位教师谈到模仿教学录像实验却失败,因此质疑该实验操作真实性时,有小组成员提出演示实验是否可以“作假”,促进师认为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于是主动承担了下一次的讲座任务,在指导教师处理类似困难的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即科学探究在课前要有自己的体验,即使是录像课中的经典实验也要亲自体验才能带进课堂,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选择的材料有细微的差异,出现的实验现象都可能会不同。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经历必须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当然,在本区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干预事件是很少的。

二、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效果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培训,能够立足于教师的教学需求,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率。

⒈增强了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动钻研、自觉学习的过程。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教师承担“讲座”任务,是有别于以往的“说课、上课”等教学交流活动的。主讲人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教学体会,还要进行相关的教学分析,这就要求主讲人主动钻研相关的教学材料,体验教学的过程,反思教学的效果,分析教学的行为,为听众提供经过反复推敲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一般不会主动争取展示自己的教学观点,潜意识里会有回避问题的倾向,而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是以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出现的,团队成员需主动面对、积极思考、参与行动、经历学习、收获成果。

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对于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来说,每次经历都是一次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行动,是一次有效的研究过程;作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既要听懂主讲人的经验,又要在交流环节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辩论,许多观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明晰。团队成员的行动体验汇聚成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同一教学问题的解决有不一样的解决策略,能收获有差异的教学效果,这些经历体验、思考、分析的观点更具有解决教育问题的代表性、规律性。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实战平台,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在实战中逐步提高。

依笔者所见,在行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讲座文稿,都是上乘的原创经验,观点涉及具体的实验操作、科学概念的归纳、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以及探究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行文严谨,见解独到,其质量大大高于以往专门组织评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论文。

⒊加大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成长需要拥有可以共同分享的同伴,通过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凝聚在一起、健康地成长。“反思型讲座”区别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交流,这种行动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讲座的现场性、互动性,并且讲座的内容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熟知、共同关注的话题,营造了一个彼此都有思考、互相都有话语权的交流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分享,相似的教学经历会在团队成员之中产生共鸣,或者认同,或者争辩,心与心之间走得更近,学习活动也就自然地变成了彼此之间交流的桥梁。

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矛盾有时还来自于讲台上下的互不理解,因此,适当的换位思考有助于更多地接纳他人的优点。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听课的教师也“挑刺”,当观点相左时也会针对主讲人发出“尖锐”的反驳声,但基于讲座之后的交流机制、基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声音都能够摆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被反对者在接受批评的同时还有解释的机会。另一方面,当主持讲座的人信心满满,讲述独到见解的时候,收到的除了鼓励、认同,也有建议,甚至批评。这样,主讲人会更加理解传统培训中授课教师的辛苦。在理解与被理解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参与者走得更近,继续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翻看本区小学科学教师的网络聊天记录,浏览每次讲座后教师的收获感言,经常可以看到豁然开朗般的感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原来可以这样解决啊……”“XX老师的解决思路固然有效,但我认为如果这样做,效果会更好……”沟通,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良好的沟通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听、恰当的说以及充分的思考。正因为在培训活动中有着充分的交流机会,教师成为了积极的研讨活动参与者,在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细致地聆听他人发言过程中,收获了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观点。

第11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S85-4

经笔者分析,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将分别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两个部分来阐述。

一、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养殖人才的需求量大,使得社会出现技工荒。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使得学生的就业成为问题。因此在校的畜牧兽医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本身的教学质量,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强化本校的教育特色,将专业技能和职业需求相结合,不断的强化竞争力[1]。

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在学校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却处于被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融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有课本,使得学生的学习层面变得狭窄,无法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加上很多的学校在进行考核时,多是考核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部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理解不多。

有些学校即使是开展了实践课程,但是实践内容十分简单,多数是以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学生专业技能差,出现难以就业的情况。二是,专业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在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学中,并未根据学生水平、学校特色进行施教,使得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相一致,学生并未掌握一技之长,毕业之后失去市场竞争。加上,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落后,专业技术发展慢,新技术无法及时应用,出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偏差,学生的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三是,教学脱离现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类型则取决于社会的需求。但是在中职学校之中,畜牧兽医专业盲目跟随专业教材,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师具备有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十分缺乏社会实践,并不了解社会需求,造成教学与社会脱离的现象。

二、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综上,笔者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影响到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改善不良教学现状,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笔者将从:以行为导向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联系实际,实施职业教育实训,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以行为导向专业教学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欠缺。因此,中职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职业培训教学,更加注重能够于学生全面发展。行为导向教学与项目教学、案例分析以及任务驱动教学相关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过程之中,活动是教学导向,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学生参与教学之中,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取学习技能、思想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的意义,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深入,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一定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没有办法进入高中学习而进入这类院校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学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选择这类学校和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自身的很多问题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据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到听得懂,也学得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习,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从而真正的提高自身畜牧兽医专业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每年组织本专业课教师参加一次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本专业的专家组成,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畜牧兽医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教师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3]。

(四)联系实际,实施职业教育实训

校企合作为中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到养殖企业的现场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并作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锻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到应用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深化,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向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但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中学校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创新专业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知识情况,在教学过程之中做到因材施教,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利于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除此以外,还需要组建师资队伍,选择时更加注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实践平台,落实专业技能,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形式;实效;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水平

回顾和反思以往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往往是培训模式程式化、培训载体单一化、专业引领薄弱化。同时,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由于培训的师资、条件、工学矛盾等原因,集中培训时又往往表现为高起点、大容量、快节奏,对于素质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胃口”不太好的学员来说,因为“吃”下去的“东西”过多过“硬”,而无法“消化”。针对这种情况,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就要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活化培训内容,变“要你学什么”为“你要学什么”

为了提高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水平,在对学员培训之前,我们可以深入细致地调研,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制约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底气不足”。参加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员,一部分是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学习和培训,起点偏低,年龄偏大,学习能力明显减退;二是信息不畅。部分学员,特别是在农村工作的学员,生活和工作地点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三是“营养不良”。由于过去我们对成人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成人教育的专门培训,即使是开展了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也很少有符合成人学习“口味”的东西,所以尽管学员参加了培训,但提高的幅度不大,进程不快;四是热情不高。由于过去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行政干预过多,又以集中培训为主,对学员个体来说,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我们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解决好培训理念问题。变教员“有什么,给什么”为学员“要什么,给什么”,把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变成成人专业学习的“餐馆”,变“注入式”为“点菜式”,学员点“中餐”我们就上“中餐”,点“西餐”我们就上“西餐”,点“风味小吃”我们就来“风味小吃”,让学员感到“实惠”“可口”;二是解决好培训原则问题。对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我们应该本着三个培训原则:就是“真实、务实、朴实”,从那些学员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困惑的、不解的问题入手,确定培训内容,展开培训,克服过去培训中,学员“学到、知道但不能做到,激动、感动,但不能行动”的弊端,把解决学员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三是解决好培训方法问题。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但学员们最渴望得到的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和“实战式”培训,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的主旋律。比如一所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主动参与学习策略”这一内容的培训时,采取的形式是课堂研讨、即席指导,他们把培训地点设在课堂,先请一名学员讲课,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员再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结合实践讲理论,把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然后引导学员进行讨论,这样一边教学,一边研讨,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四是解决好培训内容问题。在成人继续教育培训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由于部分学员的专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他们更关心如何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实际的支持,因此,成人继续教育要两者兼顾,有时是“鱼”比“渔”更重要。在培训中,我们的通常要先给学员一条“鱼”,让学员看到“鱼”的样子,甚至直接让学员尝到“鱼”的鲜美,然后再给他们一张网,教他们捕鱼的方法。如果像大学生在校学习那样,只单纯地“授之以渔”的话,对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来说,不会有任何实效性。当然,仅仅给几条“鱼”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给“鱼”,激起学员们的“打渔”热情,进而掌握“捕鱼”的方法。

二、活化培训载体,变“要你怎么学”为“你要怎么学”

在进行成人继续教育培训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调研、走访、下发征求培训模式建议的通知书等形式,向学员发出“哪种形式的培训你最能接受”“你认为哪种形式的培训最有效”的征求,把“怎样开展培训”的权力交给基层学员。经过层层征集,认真分析,悉心筛选,再选择培训形式和载体。一般来说,以下几种培训载体比较有效:一是以专业竞赛为载体,增强培训的动力。比如某县教育局,在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利用一年时间,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他们在安排以教学常规为基本内容的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配合开展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这次竞赛活动,持续时间长,一年时间里,让教师们经常练、反复练。参与面广,教师全员参与,小学从村小――中心校――县级;中学从教研组――学校――县级,层层进行。内容都以“三笔字”、简笔画、说课、上课、评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基本教学内容为主,以不断强化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使广大教师们的教学基本能力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了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使培训工作焕发出恒效与实效的生命活力;二是以区域切磋为载体,增强培训的活力。比如,某县教育局为了提高全县教学研究水平,建立了县级层面――区域层面――学校层面三级教研网络,并强化了区域教研的职能作用,让教员引导同一教研基地的成员通过课例研习、校际会课、骨干引领、教学互访、联合攻关等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区域教研活动。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克服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等弊端,较好地解决了教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教研和培训格局,不仅激活了学校的教研工作,而且增强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活力;三是以参观学习活动为载体,增强培训的耐力。参观学习可以使学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参观学习活动的思维流程一般是:第一步是看别人工作,评别人的工作;第二步是看别人的工作,想自己的工作;第三步是看别人的工作,改自己的工作。参观学习活动,可以增加学员与优秀同行在交流中接纳,在碰撞中领悟,在互补中成长,在互动中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使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活化专业引领,变“被动消化”为“问题驱动”

以往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是培训者讲什么,学员学什么,并被动地“消化什么”,这样的培训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了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我们可以专业引领,努力使培训聚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问题引领培训。其工作流程是:搜集问题、提出疑惑――归纳整理、形成主题――解剖分析、给出策略――确定内容、实施培训――跟踪反馈、反思修正。搜集问题、提出疑惑:就是学员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搜集提出自己感到模糊、不解、不懂或自己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上交培训部门;归纳整理,形成主题:就是培训部门的教员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梳理归类,确定培训主题;解剖分析、给出策略:就是教员通过“会诊”,透过问题,分析实质,制定出改进方法和策略;确定内容、实施培训:就是教员根据培训主题,准备培训内容,再实施专业指导;跟踪反馈,反思修正:就是教员跟踪指导,在学员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教员的建议,修正自己的工作策略,直至问题解决为止。这种培训模式由于培训的主题来源于一线学员的真实困惑,起源于问题,着眼于研究,就可以变过去成人继续教育培训中“我给你什么”“我要求你什么”“我要你怎么做”为“你需要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我们一起解决什么”,很好地克服培训的盲目性,提升学员学习主动性。同时,由于培训能从实际问题着眼,在教员的引领下,使学员在反复实践与反思中,逐步提升认识,强化技能,由点到面,就可以不断开拓培训工作的新境界。

为了使这一模式的培训落到实处,培训部门可以把学员的工作单位视为培训的基地,把学员的岗位视为培训的课堂,变“登门请教”为“服务到家”,实行教员包学员制度。让每名教员包一定数量的学员,定期到学员的工作岗位指导学员的工作。在教员深入到学员工作岗位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员”和“学员”观念,让学员平等参与,这样,学员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和研讨。教员在进行专业指导时,应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通过真实的岗位指导,在工作中让学员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既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可以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学员的专业发展。这样,就可以构建一种新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文化,为教员与学员之间搭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员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志诚主编.实用谚语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283.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式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深入,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不仅使社会更加开放,而且使教育资源更加容易获得,学习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对广大需要继续教育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这种跨时空特点,给学生兼顾工作与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超越传统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自由控制学习内容、进度,自由选择教师,自由参与全球各地教师的交流,通过在线方式与教师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享受到与在校学生一样的教育环境。教育信息化不仅为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度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教师通过开设网络课程、微课、MOOCs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是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合作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交流对新旧知识的吸取巩固,产生知识的碰撞或者灵感的火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团队中其他同学、老师甚至与课堂以外其他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合作,对生成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化。何克抗教授在解读《美国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时也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文章在研究高校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中也发现,在颠倒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对学习成效有重要影响。

二、高校继续教育中信息化“合作式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开展提供了条件,用于教学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诸如多媒体计算机、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等硬件系统,还包括各种教学演示工具如PPT、视频、微课,信息检索工具如谷歌、百度及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各大论坛、微群、QQ群等,这些条件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超越时空的便捷,如果能加以利用,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但事实上,在继续教育学习中这些信息技术使用效果并不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虽然表面上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但由于成本、安全、吸引力等因素,在网络上想获取所需的资料并不容易,比如著名的网易公开课及各大慕课、微课网站,为了提高访问量,课程内容基本上以经济、文史类课程为主,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课程相对很少,而且主要以概论、导论课为主,很少有完整的体系课程内容,面向继续教育学生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国家精品课程网上有一部分针对性的课程,但却需要付费而且也缺少视频资料,因此访问人员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访问并不积极。

2.学校因素

绝大多数高校内部有大量的图书、微课、精品课程等数字资源,但一般都只限于在校网内部如学校内部数字图书馆使用,学生即使在学生寝室使用都受限,更何况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要身兼学习与工作,并不在学生寝室居住,有的学校对继续教育的学生还进行额外的限制,因此继续教育学生使用校园内部资源比例普遍不高。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设计以独立查阅、独立工作为主,一般不开设专门区域供小组讨论,W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化学习时,只能先独立查找资料,然后再找教室、宿舍等地方集合讨论,这种方式对合作式学习中灵感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除去对学生使用校内资源限制,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干预政策也限制了教师推行信息化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合作式学习效果,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往往没有足够的独立师资,要依赖外来师资,外来师资在信息化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已经建立起的网络课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很多课程网络形同虚设,学生访问量少。另一方面,虽然也有很多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但据文献的581份样本调查显示,在有66.1%的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中,63%的教师都是自学或者参加自费培训,32.4%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因此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层次不齐。

(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式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我国移动网络的普及率极高,根据20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动端网民数已超过5亿,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但如此巨大的信息技术便利并没有提高学生“合作式学习”的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间交流缺乏

文献的调查结果显示,当遇到困难时,在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询问身边的同学、资料、询问老师、打电话给异地的朋友及其他。对于继续教育的学生,同学间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沟通,同学关系一般比较生疏,所以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碰到困难能及时向同学请教,继续教育的学生碰到困难不能独立解决时,往往会束之高阁,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虽然使时空对交流的限制几乎不存在,但继续教育学生间的交流并没有因此增加。文献的研究也显示,现代学生交流恐惧程度总体上高于普通人群。实践中发现学生可能在虚拟的网络中非常活跃,但现实中却因为害羞、不自信、缺乏交流技能等原因,具有交流厌恶甚至恐惧心理,从而产生回避、退缩的行为。合作式学习不仅需要小组交流,而且需要与教师和其他知识相关体进行必要的交流,学生的这种交流缺乏状态使其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具有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不善于记录、总结等特点。

2.信息技术技能不足

文献的调查发现,在学习中碰到问题更倾向于通过微大众网站寻求帮助,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百度知道或问问占63.64%,专业论坛占16.16%,图书馆网站只占13.13%,而对于其他重要工具比如Microsoft Office、“云课堂”学习平台等掌握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技能的缺乏,学生在碰到问题不能迅速找到专业的解决方法,常规专业检索工具使用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学生交流的效率。

3.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合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对继续教育学生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愿不强,虽然参加继续教育学生主观上的希望能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增强自身能力,但由于时间、精力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学生投入到课外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在小组“合作式学习”研讨中就会采取不发言或少发言、少参与的行为,从而使学习效果大大打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信息技术支持力度

1.扩大信息技术开放程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便捷,虽然不可能完全解决各种需要付费的信息资源的开放,但继续教育学院应保证学校现有资源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无限制开放,如绝大多数学校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图书馆网站及BB平_。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校可以实时开发、开放移动数字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2.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培训、宣传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信息技术技能不足,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绝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都没有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安排。虽然绝大多数继续教育的定位是提升职业技能,但现在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掌握基本文献检索技巧可以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技术、经济等各领域的变化。同时,针对学生在信息摄取方面关注点倾向于娱乐、社交,对新信息、新技术、科技的关注度低的现状,从新生进校、教师上课、学生各种活动方面加大对新信息技能的宣传。

(二)加强信息技术辅助工作管理

1.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文献强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提出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要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信息化“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施可使课程教学方式从封闭单向向开放互动转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针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独立师资少,绝大多数授课老师来自于其他学院,师资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应制定多种鼓励措施,促进教师实施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与教师所属二级学院积极沟通,允许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犯错误,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减少对教学的行政干预,从教学管理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针对高校对教师进行系统性信息化技术比例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应对参与继续教育教授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对常规的信息技术如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软件及一些专业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 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及反馈。

(三)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1.加强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虽然学习主要是自主的过程,但要达到“自主”,需要一个督促、强迫的过程,人都是有惰性的,当可以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达到目的时,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努力了,因此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了,“合作式学习”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获得过程相结合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程度、深入探究能力及参与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如作者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小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体系,按照2:3:5的评分比例进行成绩核定,从共对180名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多元评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结果与知识的掌握相关性也比较高。

2.融入理想教育,建立课堂文化

针对学生在进行“合作式学习”中参与意愿不强,课外学习成果不理想的状况,应该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课外学习具体困难,通过建立各种网络交流平台、课堂沟通的方法,通过专业的分析引导、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提升学习动力。作者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很有趣,非常有用,但也有的学生觉得一点用都没有,觉得有用的学生能提出很多延伸性的问题,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利用课内外各种平台,建立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从而引导学生从喜欢课程开始去实现学习目标。

四、结语

“合作式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化平台为这种合作超越了时空,使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改善。通过实践发现在实施信息化“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在一起面临诸多挑战,仍需进一步探讨,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马金钟,赵国宏,徐鹏.基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颠倒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0).

[3]朱成林,吴媚,谢艳秋.高校学生群体信息交流行为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科,2014(8).

[4]赵红利.大学生交流恐惧心理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9).

第1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品质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确,教师健全的职业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对学生有着深刻、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激励、感染、示范和促进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体育教师职业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教学过程或方式更多是采用“身体力行”,体育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形象气质,对学生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解到,研究“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的比较多见,而研究“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的问题还没有发现。笔者试图采用叙事的研究方法,寻找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应该有哪些方面的特质,以期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及体育学科的建设。

1 概念界定

1.1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在校学生和曾经接受过体育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

1.2记得信:是指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能描述相关信息。如:体育教师的姓名、特征、特长、事迹等。

1.3体育教师:是指担任体育课堂教学的专、兼职体育教师。

2 研究方法

2.1叙事法:借助担任2012年国培江苏班100名体育教师班主任的机会,布置“你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是谁,并具体说明理由。”的作业,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作答,并将结果记入考评成绩。

2.2访谈法:随机走访接触到的在职体育教师,在校学生400人。

2.3文献分析、个案分析。

3 现状分析

3.1对体育教师的叙事分析:做体育教师谁不想桃李满天下,谁不想在学生的一身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可现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经过调查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回答:第一,能快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育教师的名字,并能描述当时印象最深的事件,这个结果占20.6%;第二,能说出印象较深的体育教师的特征,如:篮球打得最好的那个、最幽默的那个、最严厉的那个……,这个结果占30.2%;第三,对曾任教过自己的体育教师一个都记不得,这一结果占49.2%。受调查的对象是体育教师的传承人,是体育教师的后裔,他们接受了至少15年以上的体育教育,竟然都没有让他们记得住的体育教师,这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悲哀。

3.2走进校园,随访学生。你们的体育教师是哪位?叫什么名字?我们没有少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们体育老师是个大胖子”“我们的体育是那个戴眼睛的”“我们体育老师是黑皮”……。说实在的,作为一个体育人,听到这些话时非常伤感。体育教师给他们上了不少于语、数、外的课时,咱就没有给我们学生留下点印象呢?体育教师真的该反省自己了。

4 结果

4.1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关爱成长

原帖作者:夏锦阳

当体育教师30年的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天生的素质条件较好,被时任我的体育教师王承平相中。六十年代初出生,八十年代初高考,出生平寒的我可谓吃不饱、穿不暖,是王老师从微薄的工作中挤出的钱给我开小灶、置装备。高中两年他过着两头不亮的日子始终陪着我:早上天不亮他要走二十分钟的路赶到学校早锻,晚上他总要训到天黑再行色匆匆赶回家。他显得肥胖的身体承受着高血压、冠心病的折磨,把我当亲生的儿子一路扶助成长,……前年已经仙逝,至今想到他的形象仍历历在目,王承平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地、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当代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促进了师生间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互动,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体育教师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到自身的品德修养、素质提高、奉献学生上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去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并成为演奏生命乐章中的一个重要音符,使学生的生命旋律更优美。这才是体育教师一辈子应该追求的崇高理想!

4.2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悉心呵护

原帖作者:吴领华

做体育教师已经有25个年头,我常常会想起我高中的体育老师穆涛。那是一个难忘的冬天,天上下着雪,我跟老师借了铅球,一个人在空地上反复模仿练习,正当我感觉良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我周边的宁静与,不知他什么时候他来到我身边说“精神可嘉,姿势太差”。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穆老师,他细心地分析了我的动作,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及时给我指导,反复给我示范。在雪中我领会了动作,感悟了精神,高考中我拿轻松拿到了满分。他虽然只长我5到6岁,但他教学的声音却经常回响在我的耳边,鞭策我不断努力、自强不息,我感谢他!

成长需要悉心呵护。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实现的。这种交流是以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为前提。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给予及时的解读,进而形成良性的沟通,使得教学氛围亲和有序、健康和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思想迷茫失去正确方向的时候、一定会碰到行为失范而犯错误的时候、一定会遇到特殊困难而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而作为我们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培训过的体育教师来说,无论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是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等方面,都要耐心细仔、悉心呵护,对成功的要积极挖掘、充分鼓励,对错误的要积极引导、科学校正,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4.3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尊重宽容

原帖作者:高能伟

我是一个排球专项的体育考生,记得临近高考的时候,我和孔承德老师一起打排球,我助跑跳起大力扣发球,球没有发过网直击孔老师的脑门,他当场被我打晕、眼镜梁打断,当时我吓得浑身发料,把他送到医院。他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说“没事,你回去学习吧!”我非常感动,晚上我去陪他,被他训了一顿,让我回去好好复习迎考。第二天他来到学校,找我谈话让我放下包袱并幽默地说:“你把我打晕了,让我有了休息的时间,把我的精力转移给你,努力取得好成绩!”我说我要赔他眼镜,他说“不用了,老师本来就想把那眼镜淘汰了”。在他的宽容下,我鼓足勇气当年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孔老师是我的恩师,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宽容与厚爱。

尊重宽容是一种力量、激励、鼓舞学生的有效方法。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一书中我更明白,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但宽容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它体现在高尚豁达的生活态度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信任之中,体现在为师的人情味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调皮捣蛋、相互争斗等现象,同时我们还会碰到肥胖、超重型障碍学生;听力、视力、肢体型障碍生;智障、情绪异常型障碍生。我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留给学生面子,让学生的感激中醒悟、在混沌中开化,充分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相信每一个学生迟早都能被唤醒。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忽视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批语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4.4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技能垂范

原帖作者:陈建刚

王京国男53岁,长得非常精神,一点不发福,手臂肌肉线条清晰。他是我在扬州教育学院体育系读书时的偶像派教师,别看他个子不高,头发花白,当我们看到他的技能展示时,大家都叹为观止。我们大一跟在他后面学体操,同时他在教大二武术,当我们学武术时,他又在教大三乒乓球,当我们进行师生篮球比赛时,他那奋力拼抢的身影又出现在球场上。看他示范的一招一式简直可与中央电视台的录制节目相媲美。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专多能,什么是以身作则,什么是率先垂范,什么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体育教育事业的体育人。

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体育教学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体育教师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度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这种缺失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如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体育教师优美、惊险的示范动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能会慢慢下降,加之大能量的摄入又缺少运动,肥胖的症状迅速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到中年后体重会增加,如果不加强体能锻炼,那么年青发腹、动作笨拙、反应迟钝的现象将会显现,体育教师的形象将黯然失色。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除了要保持身体机能的不减,还要注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学生做好榜样,率先垂范。

4.5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兼资文武

原帖作者地:张宏

我学生时代遇到过很多体育老师,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高中时――黄玉林。他专业特别出色,在球类和田径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保持了我市三级跳远项目成绩记录了近20年,也曾经是我市篮球代表队主力队员之一;他棋琴书画无所不通,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另外还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上体育课喜欢用小黑板勾勒动作分析图,那些画优美灵动、动静结合真有欲从黑板上跃出的感觉。他从不落下一节阴雨天的课,上理论课更是出神入化,标准之普通话、演讲之口才、幽默之语言常常让我们忘掉什么时候下课。他在我眼里是完美的。正是因为对他的个人崇拜,让我走上了体育之路。

学生时时都在关注教师的行为,可感受到这些行为之下的态度和期望,当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望时,学生很可能将教师对他的高期望内在化,提高自我期望价值,尤其对以身体活动这一热血运动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学来讲,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更容易受到体育教师所传达态度的影响。体育教师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学科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先天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处于无期的等待之中。而一部分教师在身处逆境之中,深信救世主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兼资文武的体育教师就是凭借这种先知先觉的分析再通过若干年的历炼而成的,他的原动力在于体育教师发自内心的需要,并力图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形象适应复杂的社会、学校的条件。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可能较好地驾驭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体育课多元化课程目标。

4.6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守望体育

原帖作者:庞玉凤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教我们体育的是一名代课教师,叫王风祥。学校条件差,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记得他为了让我们有活动的地方,除了上课就自己用担子挑泥填场地,用精卫填海形容他一点也不过。他既当木工又当水泥工,和工人们一起杂钢筋、制篮板,竖篮球架,用他的双手与汗水为我们提供了活动的场地。一群孩子抱着球满地跑,投篮后能再抢到球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为了让体育课不枯燥,他叫我们自制器材、创编游戏,并和我们一起玩。目前他已经是半百老人了,仍是一名代课体育教师坚守在那片操场上。是他,让我爱上了运动,让我爱上了体育,让我爱上了体育教师的工作!

守望是一种境界。有人守望能能过上好日子;有人守望能收获甜蜜的爱情;有人守望能升官发财。像王老师守望的又是什么呢?我想他守望的是一个朴实的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追求、他守望的是一群农村孩子们的幸福、他守望的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和其它教师一样做一名正式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具有内驱力、毅力和持久力,更需要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目标、途径和策略,要在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奋斗中,追求体育教师的职业目标。当前我们看到有不少正式的体育教师主动请缨转行教文化课,有的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堂去后勤管理,有的千方百计下海捞金……,诚然体育教师的地位是低了些、待遇是差了些,相比代课体育教师王老师的境遇我们显得多么的渺小。全国现有体育教师48万,还差近30万,这一岗位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当代体育教师坚守,相信有我们的坚守,天真活泼的小天使会永远记住你,这才是我们体育人最大的一笔财富。

5 小结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活教材;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生命的阳光。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他总结出12个因子: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宽容、教学策划艺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做一个学生记得住的体育教师是衡量一个合格体育教师的标准,他应该成为所有体育教师的目标追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心成长、悉心呵护、尊重宽容、技能垂范、兼资文武、守望体育的六种品质外,还应该做到品行端正、注意仪容、语言幽默、平等对话、公平无私、艺术教学、参与活动等品质,另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技能观等。

参考文献

[1]梁建平等,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2):55-63

[2]韩伏彬,新课改关注教师人格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3):9-11

[3]李阳,论体育教师人格塑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3,(6):56-58

[4]丁辉,《体育教师亲和力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03-108

[5]吴俊伟,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体育教师[J],中国学校体育,2006,9,18

[6]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17,(8)72-75

[7]于素梅等,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9-12

第15篇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思考

体育网络图片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探索成人体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发展现状分析

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校园运动会中的应用研究

凤冈县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运用标志物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多维视角下我国体育明星广告代言研究

论中国传统思想教育与中国足球的关系

电子竞技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

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的对比研究

襄汾高级中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教学价值意蕴

浅谈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延安市中小学智力运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研究

遵义市洗马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不同年龄人群初学游泳时的心理分析

山西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浅探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改革对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甘肃省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研究

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价格定位策略研究

大学生排球“低网”竞赛性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困惑与优化路径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施障碍及对策

延安大学跆拳道专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对女性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平山县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麦盖提县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培养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可行性研究

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运城市职业技术类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梧州市职业学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推进高校排舞运动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高校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分析

中国近代四位大学校长体育思想之研究

不同年龄人群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探析

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中的作用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