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指导思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教育指导思想

第1篇

【关键词】教育;思想道德;学生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后期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初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各种观念并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因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尤为关注的重点。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强,有自私趋利的倾向,缺乏责任意识

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明哲保身。如在车上看见小偷,有部分同学会表现为装作没看见;有部分同学会表现为提高警惕看好自己的东西;有部分同学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有的同学也会选择“有偿帮助”。

2.依赖心理较强

部分同学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在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依赖自己的父母。依赖心理会使他们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独立意识等。这会让他们以后在鱼目混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时,输在起跑线上。

3.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丑的看成美的。很多中学生把“哥们儿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把“社会上的大哥”看成真正的英雄,进行盲目崇拜并加以模仿和追随。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教育只追求表面

部分学校表面上说的“教书育人”,实则只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对中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2.家长行为不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和处事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部分家长“吐字成脏”,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相信孩子的语音行为也不会文明;部分家长在大街上随地吐痰,相信孩子的行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3.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充满机遇、挑战和正能量,也充斥着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比如这几年影响广泛的“扶不扶”现象,事情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社会观。“受伤老人”事件最后以老人实事求是和衷心感谢结束,否则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恶性阴影”。

四、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

1.弘扬传统美德,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

首先,政府与社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如加强公民尤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设,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荣辱观等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广大青年能明辨是非,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其次,要大力整顿媒体和网络。国家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影响、限制消极性影响,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2.发挥好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功能

中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学校的“气”和“神”,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努力做到“环境育人”。利用学校的各类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优化学校育人的人文环境。丰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上,要以、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的要求来规范中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荣辱观和爱国精神、团队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多样化,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取得实效为佳。

3.充分发挥教育课教师的作用

教育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在课程改革和品德教育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人为本,以探究的、互动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其次,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训练,使教育实现知行统一,努力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知识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发展需要。

第2篇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法 课程改革

中职学校文化课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文化课与专业课整合,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是摆在每一位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数学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因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数学中选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是既能体现文化课服务专业课,又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其特点

项目导向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盛行于德国,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的三大特点。

1.以能力为本位

项目导向教学的指导思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的实施,直到完成后的展示和评价均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分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也不断提高,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也有利于学生合作协助精神的培养。

3.以项目为核心

在项目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由以课本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表现为有形有物的实践方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兴工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项目教学法走进了中职院校的课堂,成为教师极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了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培养,包括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它对于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项目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的要求

1.对老师的要求

(1)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并且也将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2)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要尊重爱护学生的全部。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强权和限制。

(3)教师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学生要有信心把数学学好,不能老拿自己的基础差当挡箭牌,如果遇到不会的就问老师或同学,千万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

3.对教材的要求

针对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有必要降低课程难度,可以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初期,补上一些衔接教材,比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可以起到一个过渡铺垫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数学,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空间几何部分,可以只讲直观的空间几何体,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项目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以正弦型函数图像为例,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进行一个尝试。

1.确定项目

2.制订计划

按照数学中正常的教学过程,完成正弦型函数的课时至少要12课时,对于这个项目,如果这样来做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必须删繁就简。而实际上,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所用到的也只是正弦型函数,完全可以针对性地对正弦型函数展开项目教学。同学们相互商讨,老师引导,步骤如下:①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②熟悉正弦函数的图像;③去理解熟悉振幅、周期、频率等概念;④完成项目任务。

3.计划的实施

(1)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任务中来,根据项目教学法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项目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2)每个成员按分工去整理资料,小组成员共享这些资源;

(3)项目基础知识的准备,可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整理,教师每一步花一课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

(4)可先小组内讨论,再由各小组对项目成果进行比较学习。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稍作指点。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教师应对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加以表扬和肯定。

4.学习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5.归档或结果应用

作为项目的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于生产教学实践中。而实际上,专业教师对正弦型函数的讲解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其结果导致学生学过即忘。通过此次项目,为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演算题目为主,课后布置一些习题,最后试卷考试得一个分数结束,这样的教学收效可想而知。项目教学法的引入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学的着重点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项目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相比,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若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就能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容易养成上课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探索的成就感。

五、效果与反思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要能根据专业重新编排教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兴趣发展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否则容易忽略一部分学生。当然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数学的系统性,与专业结合开展数学教学可根据不同专业作为限修内容进行。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其成绩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洁.对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9,(12).

[2]朱金堂.利用项目教学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09,(11).

[3]任改香.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

[4]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英语 行为导向法教学 反思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实践中普遍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依托任务训练、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行为互动为纽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和反馈评价等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目前中职院校的生源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英语教学也推行了行为导向法,从课堂教学到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的转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活动及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考核上,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模式,而以平时考核为主、期末成绩为辅的综合考核方式。希望改变以往的课堂状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上好每一节课。

教改推行以来,与以往相比有一定改善,行为导向法的分组教学模式在促进团队协作、展开学习竞赛、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检查任务完成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不少局限。

一、分组教学对学生状况有适用性要求

首先,由于教学资源受限,某些中职班人数过多。分组时无论是组数过多还是每组的人数过多,都给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增加了困难,也使分组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以我带的某大班为例,在学生管理上做得可圈可点,在上学期曾进行过不分组与分组的尝试,就我的课堂,我认为分组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但劣势却显现出来了。本学期该班又主动恢复了不分组的状态,且成绩好的优先选择座位,使学困生更加边缘化。

其次,分组教学旨在体现团队的合作,体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势互补,体现思想火花的交流与碰撞。但对于英语教学,尤其是当前生源状况下的英语教学,原本期待的在分组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以优带差,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很差,且离散度极高。教育部曾在2007年对中职新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结果显示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甚至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但有9.62%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这种差异造成分组学习的不和谐。

通过对我校09级土木系学生的调查,有42%的学生对行为导向法教学法的分组模式表示认可,38%无所谓,20%认为不好,且认可与否与学生成绩好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对学生评价的认定

行为导向法注重教学评价的多角度,包括过程评价和成效评价。为此我们打破以往期末考试占80%,平时考核占20%的传统模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在08级中平时考核的比例占到40%,在09级中步子更大,两个学期平时考核分别占到了70%和60%。鼓励学生平时考核的标准不是学生学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做得够不够好,是否努力去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弥补学生由于基础差距而造成考核结果的过大差异,给学困生以希望和鼓励。但也正因为重过程而轻结果,一份严重不及格的卷面也有了及格的可能,学生在“学会什么”上没有得到明显的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考核评价的偏差,消减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同一个标准,以体现公平性,其实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三、对英语课学生活动的认识

英语是技能课,又是语言课,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英语课应该以交互活动为主。外语教学研究已反复验证:在有意义的语言交互活动中发展语言系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有试验表明,非交互的教学手段对中职学生有“即时作用(instant effect)”,但几乎不具有“延时作用(delayed effect)”。依据这一原则,在设计活动和练习时,除了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设计教师和学生之间较高频率的人际交互活动,教师还通过提问向学生展示语言,利用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比如学习favourite这个单词时,老师可以指着自己的蓝衣服说:“My favourite colour is blue.I like blue most.”再问:“What colour do you like best?”学生回答:“Red.”老师:“Oh,your favourite colour is red.Is red your favourite colour?”学生:“Yes,it is.”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活动乍一看会感觉老师讲得多了,不符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行为导向法,其实,它与传统意义的教师讲授不同。传统的讲授是从教师向学生,是单边的,而这里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它恰恰体现了互动。互动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教师和个别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对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会起到鼓励、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种模式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微型的语言环境。语言课有它自身的特点。学生只有在语言中浸泡,才能染上语言的色彩。如果认为只有分了组才有学生活动,只有学生分组活动才叫活动,就可能会有了活动,却缺少了语言。

四、对英语课的课程定位

英语课的教学效果与对英语课的课程定位有关。显然,在以工科为主的职业学校里,中职的英语课不再像在中学那样扮演重要角色。在突出专业技能的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的学时。就以我校为例,三年制中职英语由常规的每周4学时缩减成了2学时。我认为英语教学目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这样的学时安排客观上起到了降低“工具性”而突出了“人文性”的作用。但英语课毕竟与美育熏陶、心理训导不同,它除了属于基础文化课,还是一门技能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时它又是语言课,而语言学习是需要高频率接触的。如此低的接触频率,期待明显的进步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尽管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并被广泛地倡导和推行,但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在任何学科、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课堂形式上不能走形式、盲目“跟风”。

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它的优点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托,手脑并用,行知结合。职业技能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而非理论教学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每一个案例或项目中的“做”得以提高。所以,它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有更好的适用性,而对非实践性的理论课适用性较差。

英语课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语言技能课,所以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行为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为或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是否分组、是否有项目和案例,只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无论是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还是《疯狂英语》中的“三最”练习法(as loud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哲学教育

作者简介:宋洪凤(1974-),女,中学一级数学教师,一直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00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如今看来,仍然对现如今的我们教育教学有巨大的指导借鉴作用。“少年强”这一宏远目标,依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宏远目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作好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本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进行了以下探析与尝试。

一、美的教育

学问的魅力在于美, 数学的魅力也源于此。曾有人说过:“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具有至高的美。”“真善美”是全社会、全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景。在我看来,数学教育也是实现美育的一个途径。例如,给学生一串乱码854623256和一列整齐排列的数字123456789让学生从中选择哪一组更美,大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顺序或秩序本身就是一种美。在数学教育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也会让学生在这堂课后学会排队上车或依次打饭。我的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也会学会遵守秩序,礼貌谦让,于是“美”产生了。再比如,一个简洁明了的证明会比一个冗繁复杂的证明更美,学生会在解决数学题目时追求简洁完美,今后如果他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他会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便民利民,于是美的教育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中。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展现数学中美的因素, 使学生在数学美的欣赏中发现美、接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从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一个爱美、会美、实现美的人,那我们的少年离“强”还远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知情意行”,如果我们基层教师能做到将学科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意识目标(价值观)最终都融入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我认为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成功。

二、哲学教育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是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学生们如果仅仅从思想政治课中干巴巴地学习,往往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形成怀疑、抗拒情绪。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本身由于研究变数而进入辩证法的领域。”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曾提到:“数学学习对学生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一元性、普遍联系规律、运动和静止、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原理和规律,都在数学教育中有所体现。数学中的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奇数和偶数、乘法与除法等内容就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从表面上看,奇数和偶数互相区分,相互对立,但奇数和偶数又可以统一为整数,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完美体现。再比如一个负数无限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无限趋近于0,当成为0时就脱离负数的范畴了,所以这会让学生明白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中蕴含的内容不止自己一门的知识,哲学的教育也包含在其中。

三、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国度,在清代闭关锁国前我国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数学方面体现尤为显著。祖冲之是第一次将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的人,欧洲人在1 000多年之后才推算到此;杨辉三角又叫“古法七乘方图”,领先欧洲600多年,最近国际也逐渐承认这项成果属于中国,所以有些书上称这是“中国三角形”(Chinese triangle);勾股定理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十大发现之一,是初等几何的一个基本定理,在西方它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然而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勾三股四弦定五”的论述,聪明的中国人在公元前1 100年左右就发现了这一规律,比毕氏早500多年,所以我们叫它勾股定理是有依据的。当我详查资料,撰写这段文字时我感觉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数学教学中,我会把这些背景历史故事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想通过这些背景历史故事也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荣誉感,使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度,并树立将来为国争光的责任感。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无处不在,数学教育当然要包含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四、道德教育

第5篇

1、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就是要调动他们在学习生物上的内在动力,个别学习和自学。这是种按个人设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并让个人主动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集中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应用“教学启导自学法”:预习――引导――讨论――解惑――小结,即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习预习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思考,去解决问题得出答案。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上,当老师在板书《环境保护》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大谈环境污染,随后黑板上出现了自学预习的要求后,于是鸦雀无声都在看书学习,此时教师再进行巡回指导和讲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录像和照片资料,去观察思考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从而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什么是环境污染及危害的严重性,个个表示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好奇心理、兴趣、爱好、求知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各种奖励的愿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生物的持久动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吸引力,以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和在当前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因而每当我上课时总是要提前到达教室,让学生提出有关生物课的问题,同时给他们解答。

在上《鲫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讲台桌上摆放一个玻璃水槽,放入水和一条活的鲫鱼,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外部形态,鱼的体表、侧线、鳞、胸鳍、背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指导学生用解剖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又把胸鳍剪掉,于是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鱼各种鳍的作用,自己并加以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直观有趣,不仅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差异

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予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现在学生的身心、智力、兴趣等方面都各有其发展的特点。只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差异就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和杰出的人才。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别差异考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对学习生物有兴趣、爱好和能力强的学生,有目的地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加码辅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反应迟钝和不太想学的学生,应用愉快教学法,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提问和进行争论。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和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4、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

我这里用“经验”一词是指实验、观察、实验作业、练习和有关生物学科的活动等等概念。例如上《植物的叶》一课时,重点讲叶的光合作用,这是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好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绿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制造养料淀粉)的作用外,主要讲清了(1)光合作用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2)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3)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要的;4)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5)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学生从这些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就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教学要多样化

第6篇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运用“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参与学校制定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素养。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统一

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法制化的行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在教学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我发现不少青少年违法行为的产生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关,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抵制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坚强意志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志,并用意志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守法坚定不移,违法的行为不再发生。

三、坚持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统一

学校的教育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堂中进行,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社会治安条例》等十分齐全,思想政治课就自然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课堂教育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的方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广大青少年在校学习任务重,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又少等特点,仅仅利用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比较重视课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组织重大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都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课外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能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宣传法制的氛围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

第7篇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的主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巧妙引导,尤其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的主题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使学生把握方向,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增强担当意识和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就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

二、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意识,培养耐挫心理

中职学校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来掌握娴熟的技能,同时,更要让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我国当前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各行业都充满了竞争,但同时也富含着成功的机遇,让学生明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原则、用人制度、就业形式,从而树立职业竞争意识,树立创业意识和正确的从业态度。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乏经验,加之遭遇生活和工作的不顺,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上邪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是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忽视心理疏导,让他们缺乏耐挫教育,没有让他们体验过失败,致使他们享受在无忧无虑的校园里,而一旦面对社会、遭遇挫折时,要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要么逃避,拒人于千里,抑或失去生活的信心,致使自己的人生陷入低谷,甚至走上社会的反面。为此,我们在平常的德育工作中,要不断激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面对竞争,我们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而不是选择退缩,更不是选择放弃,天地之间,大千世界中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一片天空。通过这样的教育,耳濡目染,不断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唯有平时不断积累自己,不断锤炼自己,才能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社会的栋梁。

三、用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铸就美好品格

毋庸置疑,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途中的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言谈举止间生成对事物、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如针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教师通过亲切的交谈,春风化雨,让他们知道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让他们知道,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己这方面优于别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会逊于他人,只有自己从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趋完美。通过这些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师德的伟大。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学生心灵

第8篇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由于受到现实就业压力及肩负着政治宣传任务等,以至于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中忽视了就业心理辅导、择业观教育、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年以来作为一门公共课,仅就优秀文化传统、“三观”、思想品质培养等内容进行传授,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背景及当前需求相分离的尴尬境地。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1、客观需求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学生就业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忽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因此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扭曲和就业心态不佳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率的关注使之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缺位、心理调节能力匮乏、创业教育缺失等。与此同时,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尚不足,许多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施行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并强化工作效果。

2、现实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课堂讲授的集体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大学生对于高新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若能将多样化、多媒体、有针对性地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一方面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生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无心将知识结构扩展和丰富,就业指导工作者也无暇顾及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若能将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够节约教学资源,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取得高校领导的认同和推行。长期以来,高校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视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仅为博取更高的就业率而不遗余力,却不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择业技巧、职业发展道路、社交礼仪等必要的知识传输。因此,需要从高校高层领导的认可着手,在高校上下广泛推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全面提高高校师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认识。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全体高校师生的参与和努力。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脱节,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更为倾向于就业信息、贯彻就业政策等,往往忽略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因此,需要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努力取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在日常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就业形势、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就业政策等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或自主创业等。

第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就业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更应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逆境、克服困难。

第9篇

一、防弱化,抓强化,迫切需要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实现中职生思想受教育的目的,是做好中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明晰的思路。随着网络传播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中职生开始超前深度接触社会,感受职场经济利益纷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仅因为时间、阵地所限越来越窄,而且因为内容、形式所限而越来越少。但提高技能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唯有锐意创新,才能有效防止这项工作的边缘化、虚无化,才能为融入社会、贡献社会需要强大思想保障、精神支撑的中职生提供更加丰厚的思想政治培育服务。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首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开展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学生的特点及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循教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及文明礼貌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要做到这些,光靠说教、光靠“广告”,是不行的,一定要改变思路,走出新路,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科学的,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技能的有效培养工程。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丰富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但不是强项。特别是经历过国际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包括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力资源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将来要占劳动力人口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整个劳动力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就难以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领导地位就缺乏了思想基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时,创新渠道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打造全新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主题教育,把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要重视历史教育,因为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念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关键。传统思想道德中蕴含着许多可供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德,这些都可以以历史为媒介向青年灌输。不能开设历史课,也要多开历史题材的讲座,多用历史素材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件。此外,要开展感恩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生存能力、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让中职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继续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传播知识的课堂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发动所有中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抓住职校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把校园网变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陷入迷茫、压抑、空虚、焦虑和就业压力中的中职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能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是路径,手段是工具。要通过强化奖惩制度建设,开展思想政治评价来做好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明是非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合力纠正。通过学生评优评奖体制,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要树立榜样示范群体,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引领中职生学先进、争先进。

三、坚持原则,提供保障,推动渠道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而为,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继承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创新的基础。对在以往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不能一概否定,而要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以学生自主思维、探究、研讨交流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需要实践的,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知识教育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员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10篇

一、自我疏导的涵义

所谓自我疏导,教育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疏导的方针运用于自身,形成自我疏导。同样它分为自我疏通和自我引导。

自我疏通是使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变成一个兼容并包的个体,吸收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重要的是将吸收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整合在自己的大脑中。自我疏通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论,客观看待每一种思想,从而提高自身思想的多样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自我引导就是将吸收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为我所用的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里,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ξ颐堑那质词呛苎现氐模?当我们接收到大量的思想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思想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我们吸收的都是科学客观的思想。二是内化的能力。人的思想由认识转变成为习惯,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内化。我们在内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实践带动认识,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疏导的方法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修炼自身的能力。用自我疏导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当前自身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里就自我疏导的实践应用提出以下三个具体的方法。

1.自我对话法

自我疏导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客体也是学生自己,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多数时候可以采取自我对话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当一个观点摆在眼前时,问一下自己,对不对?行不行?这里要注意,问题的发出者是当下的自己,而问题的回答者必须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以客观实际的眼光看问题的自己,这样才能正确筛选出哪些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哪些才是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想要掌握并活用自我对话的方法,首要条件是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建设自己的内心。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将客观实际的自己称为本体――“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也就是说,拥有意识的自己才是真的自己,而被思维控制的自己,是虚假的自己,无法正确地看待问题。人是一种喜欢思考的动物,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停止思考的动物,但事实上我们是被自己的思维欺骗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以人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观点来诱惑我们。这时候我们应该充满警惕性,仔细分辨哪个是客观实际的真实的自己,哪个又是在思维习惯面具下的虚假的自己。

掌握自我对话的方法也要熟能生巧,简单说来,凡事多给自己打几个问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认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之后,就要多学、多问、多想,让自己的大脑变得灵活,在自我疏导的过程中产生一个科学系统的看待问题的分析定式,方便日后遇到不同观点不同思想时可以加以套用,以不变应万变。

2.沟通交流法

虽然自我疏导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但并不与和他人沟通交流发生冲突,相反,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对自我疏导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

首先,与他人交流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疏通。这就相当于集思广益,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接收到了更多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吸收这些思想本身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丰富和提升。

其次,与他人沟通交流也是一种自我引导。吸收不同的观点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在内化成为我所用的思想的过程中,补充了自己原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

最后,与他人交流是对自我的检测。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沟通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恰好能够暴露我们在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缺陷。经过他人的指出,相互的交谈与讨论后,我们能够恍然大悟立刻改正,也是一种提升。所以,沟通交流也是对自我的复检。

那么,沟通交流的对象是谁呢?沟通的对象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与自己研究方向或专业相同的同领域人群。这类人通常包括领域内专家、专业课老师、同专业同学等等。与同领域人流对我们的思想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他们与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相似,或许能更加全面地看问题,弥补我们的不足。另一类是与自己研究方向或专业不同的人群。他们所学的知识,日常耳濡目染的内容与我们大不相同,通常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逻辑形式来思考问题。这样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训练,同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疏导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疏导更是离不开阅读。所谓阅读疏导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手段,使自己在读书中有所领悟、有所完善、有所改变,从而达到疏通、引导自我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大学生只重视阅读的数量,却忽视了阅读方法的总结以及阅读与自身的联系。所以,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阅读要分门别类。以往我们读书都是拿来就读,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内容都读,这样做是不对的。阅读要分清所读书目的类别、所属的领域,对于我们需要阅读的书籍,就按照计划将这一部分内容都吃透,读完这一部分再展开下一部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利于知识的整合,也不利于系统地扩充我们的知识面。

第二,阅读要注意联系自身。读书时要联想到自己的想法,将作者的思想与自身的观点相对比,找出自己观点中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尽量提高每一本书对自己的帮助。

第11篇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因受当前的教育模式影响,政治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度关注道德理论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出现道德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不高的弊病。

(一)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知行矛盾”日益突显

“知行矛盾”或者说“知行背离”是当前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前,中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但他们很难将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例如,针对“公”与“私”的问题,中学生思想上普遍赞同“先公后私”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只顾及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在义利观方面,中学生普遍赞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但行为表现反映出的却是价值取向功利化、物质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在社会公德方面,中学生普遍强调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其破坏公共财物、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却屡禁不止。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往往与其学习过的道德理论背道而驰,这就迫切需要中学政治教师更要在深度上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

当前学校忽视社会实践这一强有力的道德教育阵地,忽视在各种具体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第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政治教师依然采用说教、满堂灌的讲授式向学生灌输公民道德的理论常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论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熟悉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难以把所学的道德理论常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的德育活动太少,以时间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具体感知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理论化、静态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对活动性德育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性德育内容又称实践性德育内容是指通过有组织的进行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政治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强制性地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过度的认知性德育教育就抑制了教师对活动性德育内容的重视与实施。与此同时,为节约教学时间,大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活动性德育内容,教材的“探究活动”是授课教师经常省略的部分。即使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活动,无非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及其教科书所确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且这类教学活动形式化,极度缺乏启发性、感染性。这样,学生参与到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四)学校的道德评价机制较为单一、陈旧

“道德评价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与学科教育评价完全一致的考试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在这种既定的学校道德评价机制影响下,政治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其讲课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品质,无法通过学生的应试能力反映出来。政治教师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违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容易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落实道德教育理念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教师需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其德育活动的切入点。即政治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角进行道德教育,恰当地把“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行为”这一相互衔接的道德教育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公民道德伦理常识与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品质,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长此以往,便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政治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政治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第三,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政治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

学科教学的评价机制始终与学校的评价机制具有一致性,所以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学校应该率先提出具体的道德评价标准、多元的道德评价方法、明确的道德评价对象。在学校具体的道德评价机制下,政治教师务必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政治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综合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办法,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新型道德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方式,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作为教育合力的整体效用。首先,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定期把学生在校的道德行为表现反馈给家长,促使家长及时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达到家庭和学校合力育人的目的。其次,社区拥有丰富的、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带领广大学生在社区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环境来启发、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教育合力的效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实现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总结

第12篇

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期的完成,为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道德意识弱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如何解决学生在面对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困惑,并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的思想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时代变化给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

首先,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日益显露。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作为学生学费来源的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较严重,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却压缩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其次,从学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上看,职业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观念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形成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第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同样处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日渐提高,自我意识、人生观日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道德观念日益增强,道德评价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从而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从职业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二、加强和改善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作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因袭或仿照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性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创新教育等等;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组织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动嘴讲、动手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二)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目前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保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学校要着重于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在软环境方面,学院要着重于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无形中积淀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重心,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具有很强威信的班主任,一个能做到自我管理并能起到火车头作用的班委、良好的班风班貌都能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以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也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必须让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可以通过不定期的专业实习实训,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参观革命根据地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企业工厂的参观考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让时代的主流精神和社会的进步要求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五)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做到严格、规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13篇

1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初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是,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的是成绩差没能升入普通高中的,有的是留守儿童(少年),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的家庭,其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就我们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他们自我意识很强,但是自控能力又不足,本身从年龄上面来看还很小,但是自认为自己是“大人”,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展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由于生理的成熟、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情绪失控,做出冲动和极端的行为。虽然有很强的自卑感,但更有很强的反抗意识,有时候会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老师、打架等违纪行为显示自己的“勇敢”。从思想意识方面来说,中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又没有升学压力,自由、散漫,兴趣爱好广泛,但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没有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

但是,中职学生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知心人愿意敞开心扉。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对性格外向一点的学生,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动员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在活动中适时灌输积极向上的品德、精神,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我注意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研究他们在观察什么、注意什么,然后找准机会去接近他们,并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谈话方法和语气,以诚相待,倘若能打动学生,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我想应该是事半功倍的。作为教师,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真爱,有信心,有耐心,不断地引导和沟通,最终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共同进步。

2 与学生的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第14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言传身教;表扬批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主阵地。我结合多年中学工作经验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三方面谈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教育者: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言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而是正面引导。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行处处折射着我们自己的

形象。所以当你正在为如何使学生有文明举止而感到烦恼时,不如从自己身上着手吧!用自己的道德行为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身教来映证言传,这才是真正促使他们由知向行转化的无形动力。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

二、受教育者:灌输与自律相结合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进行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知”和“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学、好胜、上进心强、向往英雄、喜欢模仿的特点,多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并且注意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大家像先进的同学学习、看齐,以带动全体学生。

三、教育手段: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表扬与批评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有很强的上进心。同时,他们又处处显示出幼稚,存在种种缺点,难免犯些错误。由于学生自尊心强,一旦受到,严厉批评,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消极对抗情绪,反而收不到教育效果,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应做到:表扬的公开为主,多指名道姓;批评以个别为主,单独进行。

第15篇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方式

一、引言

服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从服装的演变,足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审美倾向与生产水平。正因为服装特殊的表现能力,以及强大的日常使用率,使得其成为众多服装工作从事者,个人理念的寄托品与传播品。服装也正是因为其特有的理念设计,具有超强的群众感染力与设计价值。因此,服装从事者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道德教育,确保其思想道德与中国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社会用品的设计理念,必然要符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与社会弘扬的基本道德相协调。只有加强了服装从事者的道德教育,才能确保服装产业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弘扬,也才能推进其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二、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特点

第一,注重实践操作性,服装本身是一件生活用品,服装的学习,最终也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因此,服装专业是个及其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在服装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样式设计、尺寸设计、剪裁等步骤,其实只是一个设计图,一串数字,而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转换成一件真正的服装。由此可见,服装课程的学习,需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找灵感,最后创作出实际的艺术作品或是使用品。当前中职服装课程的开发,也是将实践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每门具体课程的学习,都有最基础的实践课程学习,教师通过实践来传授学生更多设计理念,在实践中进行课程教育。第二,具有时代性,除实践的要求外,服装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意味着,中职服装课程的教学,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服装的时代特色,不仅仅指当前一个时代,而是指每个时代都有相对主流的服装样式特点。在服装课程的学习中,自然要考虑服装的此特点,对学生服装时代性的概念进行教学引导。服装专业的学习,不仅仅要结合当下的潮流,好的服装设计者是发现当下生活的特点,引导服装潮流。同时,历史时代性的研究,同样是学生最基本的服装专业素养,与灵感的源泉。中职服装课程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服装时代性感受的训练,也是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细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授服装的时尚历史。

三、如何在中职服装课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第一,发挥实践对思想教育的反作用,针对如何在服装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最基本的思想教育课程的开设外,就是结合服装实践性的特色,同样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颁奖典礼”,而过后,针对不同的获奖人物,要求学生设计一件颁奖礼服。这样的课程活动开展,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对学生的设计提出了要求。反之,这样的设计要求,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道德品质的进一步感受与消化。这样的过程,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一场更加具有实践意味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感动中国”,还可以从一部电影、一个事件等方面,选取具有道德教育意味的影片或事件,让学生在其找寻灵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第二,赋予思想教育充足的时代特色,结合实践的同时,抓住服装教育的时代特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教育,也是不错的方式。将思想教育融入时代潮流中,与服装潮流相结合,如此一来,思想教育便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课程,也具有了有趣的创意价值。而具体怎样赋予思想教育时代特色,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授课中,多运用学生需要学习的服装典故,穿插服装故事,甚至挖掘服装设计者背后的故事,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与趣味性。甚至可以利用当前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在课程解说中妙趣横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不必始终规规矩矩,甚至沉闷压抑。只要最终能起到教育的意义,授课的手法和方式是可以灵活变化的。

四、结束语

服装制造专业,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而中职服装课程的开设,也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中职服装教育,是中国服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服装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职服装课程授课中,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教师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需要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的配合。只有通过不断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职服装专业才会适应中国服装产业的大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馥冰.中国服装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8):32-33.

[2]谢良.服装产业特点研究[J].服装前沿,2012,7(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