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比较教育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比较体育;学科特征;发展趋势
比较体育是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现今,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科研究人才和寻找更多的理论研究方式。然而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商业化、科学化、产业化 、法制化、职业化、国际化等趋势的不断加强,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比较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无论从现实意义上,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十分重要,有大量的课题、问题亟待调查和解决。为此阐述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及研究该学科的意义,从而提高对该学科的认识,将比较体育带入到每个体育科研者的研究内容中,使更多的国人了解比较体育,并应用比较体育进入体育世界领域,了解当今体育的现状和趋势。
一、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
比较体育能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主要是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和平的战争和一种健康的标志,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探求其内涵来自如下两种因素:一是体育的超前发展,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整合型研究主体化。二是人类对体育全新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人与人的较量,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抗。
比较体育是以国家为单元,是一种世界性的研究。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的最小单位是国家。比较体育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体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其特征上体现出来。比较体育在研究体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专题比较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社会背景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某种现象进行评价和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体育与运动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个不同国家体育与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
二、比较体育的研究意义
比较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既体现在它的学科特征上,又体现在它对体育的作用及贡献上,这正是比较体育研究的意义所在。
从现实看,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研究和比较,就可以揭示体育的各种特征,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当前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要对比较体育进行研究,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比如:对经济、各种国情、不同人种、不同环境、不同的社会状态和不同的体育体制等的研究,从其中找出适合发展我国体育的最佳方法和措施。通过对各国体育运动的研究,可以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国外的现状并加深对本国体育的认识。通过对国外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吸取国外体育运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少我国在研究体育方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还可以加强各国的交往与学术交流,使我们清醒地认识我国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的体育文化。
另一方面,比较体育的出现,揭示了许多其他学科发现不了的规律,它的不断健全也为今后体育的发展和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比如通过对不同国家体育体制及社会制度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体育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就是国家的经济能力,因为体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以社会体制为根源的。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的发展。又如通过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阶段的对比,可以对过去有正确的评价,还可以对现代体育运动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对未来的体育运动进行预测,并能找出体育发展的动力及现状。
三、比较体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体育有着高度社会化、商业化、科学化、法制化、职业化、生活化、国际化,它们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学者们正在努力的去解释各种调查资料,从政治、信仰、文化、教育、经济、哲学等多种角度,寻找各国体育异同的原因及规律。另一方面,现代体育与科技进步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浪潮迭起,都为现代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研究并把握比较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提高体育的发展和进步。
从其研究范围看,比较体育将有4 个方面不断拓宽:其一,研究范围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并对发展中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地理面积和资源上,都占绝大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并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素质发展的未来。其二,将改变单一国家的研究方式,转向以世界和以国家为对象的两个基本研究方式。研究人员注重跨国研究,国别研究,还有从总括角度进行世界性体育比较研究。其三,研究范围将扩大到各个领域,现在不仅仅要研究竞技运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现象,同时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国民经济、教育体制、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人种差异、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制约体育运动的各种社会背景,从不同的发展水平来探讨、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律。其四,同一个国家拥有不同的体育模式将被应用并倡导。由于体育发展的多样化日益加深,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体育发展差异将日益加大,区域研究以及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另一重点。
关键词: 自然手语 比较句 句法特征
自然手语是聋人的母语,也是聋人之间最常用的沟通工具。语言学界的学者例如吕会华和高立群(2011)在论文《中国手语的从句关系》中明确界定:“中国手语是指中国聋人使用的,有自己的语法体系的一种自然语言,也就是中国聋人社群中通用的自然手语。”[1]自然手语具有不同于汉语的语法特征与语序规则。汉语和手语各有语法,但是有的时候两种语法是可以共享的。通过比较,可以了解手语与汉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认识手语的语言规则和差异。纵观自然手语中各类表示比较的语句,我们不难发现自然手语的比较语句多种多样:以语法结构为例,有繁式与简式;若以语言方式为例,则有明比与暗比;若从项目数上看,则有单项式比、双项式比及多项式比等。研究手语的比较句的句法特征的目的在于找出汉语和自然手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发现其中规律,寻觅它们内在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运用两种语言。
1.手语中比较句的语法特征
1.1繁式和简式
手语中比较句分有繁简之分,不同的说法,同一个意思,既可用较复杂的句式表达,又可用较为简单的句式表达。例如,“小李比小明力气大”,手语至少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用两个并列的小句。
汉语语序:小李力气大,小明力气小。
自然手语:小李/力气/大/是,小明/力气/小/是。
(“/”用来划分手势词界)
(2)用一个偏正复句。
汉语语序:小李和小明两人力气比的话,小李力气大。
自然手语:小李/和/小明/两/力气/比/小李/力气/大。
汉语语序:小李和小明要论力气大小的话,还是小李力气大。
自然手语:小李/和/小明/两/力气/大小/看/小李/力气/大/是。
(3)用一个简单的比较句。
汉语语序:小李比小明力气大。
自然手语:小李/比/小明/力气/大/是
以上多种句式,逻辑意义相似,附加语调色彩却有差异,这取决于自然手语的语法表现形式主要在面部表情等非手控特征、利用空间布局和部分手势词形变化等方面有所不同。
1.2明比和暗比
明比句更加直白明了,在语句中把相比的两端都诉诸语言,无论是描述的对象,抑或是比较的对象(或基准)都表示出来。
例如:汉语语序:土鸡肉比家鸡肉香。
自然手语:土鸡肉/比/家鸡肉/香/是
汉语语序:口比糖甜,心比煤黑。
自然手语:糖/口/比/甜/煤/心/比/黑
暗比句则更加含蓄隐晦,在语句中只把相比的一端诉诸语言,而一般会选择把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基准)略去。
例如:汉语语序:往右转走(比往直走)近些。
自然手语:往/右边/走/距离/近/是
汉语语序:坐飞机去(比乘其他交通工具)快些。
自然手语:飞机/比/快/是
汉语语序:这件衣服的袖子太短了。(跟一般的衣袖比或自己衣的标准比)
自然手语:衣服/这/袖子/小/缩短
这些比较的对象多是浅白易懂的,可以略而不谈,因为这样运用话题优先和重复一些关键词手势的视觉效果是增强了语气,突出了重点,更好地传达和表达了句子的意思。
1.3比较事物的异同和高下
在比较事物异同,或就某一特征比较高下(优劣)方面,汉语的句式多用随同格(和、同、跟),而在手语句式都一一省略,代替为“两”多用比较格强调视觉空间的位置,比较两个词汇的方式有时是先空间定位,后用指点手势提及或圈出提及范围进行表达比较级。例如:
(1)汉语语序:小麦和青稞不同。
自然手语:小麦/青稞/两/不同
(2)汉语语序:计算机与电脑意思一样。
自然手语:计算机/电脑/两/一样/意思/是
(3)汉语语序:你现在的样子跟以前不一样。
自然手语:你/样子/现在/以前/两/不同
比异同也可不用随同格,而用相似、像等,它们都位于比较对象之后。例如:
(1)汉语语序:他像小孩一样。
自然手语:他/小孩/像/是
当然,形容词根复合的形式(多少、高矮)在这里也适用。或是为了达到表示在某一特征上的异同关系的目的,而在形容词根加后缀的形式。例如:
(1)汉语语序:这两只苹果大小一样。
自然手语:苹果/这/两/大小/一样/是
(2)汉语语序:他们俩个子高矮一样。
自然手语:他们/二/身体/高/一样/是
1.4比人、比物和比事
某些时候,同一定义的手势标记,会同时在自然手语中两人相比或和两物相比中使用。例如杭州手语方言中,比人句用“大于”之意的手势表示“超过”。语法空间位置是以手语者以视角为标准诠释的,这些位置,朝哪个方向进行比较,都是从手语者的角度判断是超过哪个。例如:
(1)汉语语序:他比我快
自然手语:他/我/大于/快
汉语语序:这只黄瓜比那只黄瓜长
自然手语:黄瓜/这/那/大于/长
比事句跟比人不同。比事句涉及动词时,需要加上手势“好”往上的动作即比这个更好的意思强调句子中心。例如:
汉语语序:与其杀死母牛,不如留着挤奶。
自然手语:母牛/杀/不/留着/挤奶/比/好
汉语语序:你去不如我去。
自然手语:你去/不/我去/比/好
2.比较句的归纳分析
随着手语的发展,聋人沟通的自然手语越来越丰富,手语比较句也起了一些变化。从今天看,不仅今天跟以前有所不同,就是今天自然手语里面也有不同的汉语语序规则的分歧。就比较句的异同而言,我们也可以谈谈自然手语言中二物相比的句子,可以“A比B好”为例。通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自然手语比较句的基本格式与类型进行了初步归纳。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2.1语序分析
让我们一起分析(A比B好)这个二物相比的例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一句子中包含四个成分:名词A(描写对象)、名词B(比较对象)、比较标记和形容词。
以上四项可用代号表示如下:名词A=X名词B=W,比较标记=than,形容词=Y。自然手语比较句的语序可以是:(1)“W+X+than+Y”,(2)“X+than+W+Y”,例如:
(1)家鸡肉/土鸡肉/比/香
(2)土鸡肉/比/家鸡肉/香/是
以上两句,语序不同,意思一样,都表示“土鸡肉比家鸡肉好吃”。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手语比较句语序的一些基本特征:形容词Y(谓语)的位置是固定的,总位于句子结尾处;比较标记也是固定不变的,它通常排列在比较标准之后;而句子中唯一可以一互换位置而不改变句义的,则是描写对象和比较对象,描写对象必须置于比较标比(than)的前面。由此得出,以上格式改写成下面的形式或许更加会清晰明了:
(1)X+(W+than)+Y或X+Wthan+Y
(2)(X+than)+W+Y或Xthan+W+Y
综合上述,无论自然手语、汉语手势还是各种的语言交流,在就基本语序而言,它们都是一致的。若将句式加以扩展,语序安排相应就会更加复杂。以形容词前再加一个名词为例,就可以把事物的属性说得更详细。如“A比B好”可以扩展开为“A比B身材好”,“A比B学习好”,“A比B技巧高明,心更细”,等等。由此看出,这里句子的排列排序有多种,且全句整合了三个名词性成分。以“他比我学习好”为例,至少有四种说法存在于自然手语中:
我/他/比/学习/好他/比/我/学习/好
我/学习/他/比/好学习/他/比/我/好
如果全句名词项更多,语序排法自然就更复杂。例如“北京牛肉比南京牛肉价钱高”涉及“北京”、“南京”、“牛肉”、“价钱”四个名词成分。在自然手语的表达中,下面几种说法的意思是相同的:
(1)南京/牛肉/北京/比/价钱/贵
(2)牛肉/北京/比/南京/价钱/贵
手语比较句句式的这些表层差异是由自然手语的语序特点决定的,也与聋人在视觉上的认知方式有关。所谓“视觉语言学”这个名称是游顺钊在1983年提出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分析,证明了手语具有人类语言所应具备的所有成分。唯一不同之处是:手语这样的语言系统是以视觉―动作的管道而不是听觉―发声的管道作为沟通方法[2]。
2.2形容词Y分析
形容词在比较句中的用法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汉语里,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宾语。例如前面举过的例子:小明比小红身高,牛奶比羊奶香。在自然手语中,形容词根一般置于句末,很少出现单独作谓语的情况,后头要加点手势动作的频率和力度表示语气和程度。手语句子结构是主题在前,说明在后。自然手语里有一种表面上看来是以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结尾的句子。例如:
这所房子比那所房子高自然手语:房子/这/比/这/高X2
这朵花比那朵花漂亮自然手语:花/这/比/这/漂亮(加力度)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带有指向性的手势为辅助动词跟前面的形容词根缩合在一起了,在否定句和疑问句里有这个指向性的手势,直接指点,以人或地点代词,如:
这个是不是比那个高?自然手语:这/比/这/高/有/没/有
这个没有那个高自然手语:这/比/这/高/没有
2.3疑问分析
在不同的方言里,比较句的问法各有不同,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因地而异、格式不同。在自然手语中,一般疑问句从来不加以问号:吗?呢?呀?等,而脸部呈现疑问的表情:睁大眼睛和扬眉毛表示疑问。手语表示对事物的选择时,先要明确在几种事物中选择。然后伸出左手手指,几种事物就伸出几个手指,并指明哪个手指代表哪个事物。最后用另一手在几个手指中,比较提问时,就指明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手指代表的事物。同时面部配以疑问的表情[3]。
这个比那个高吗?自然手语:那个/这个/比/高/哪个?
这本书比那本书厚吗?自然手语:书/这/那/厚/大于/是?
男孩和女孩哪个大?自然手语:男孩/和/女孩/两/年龄/大/哪个?
2.4否定分析
比较句的肯定式加上否定词即“是”要加点头的动作或“不”摇头的动作,是以摇头皱眉的面部表情就构成否定式。但这个否定词加在哪里,自然手语的语序就不一样。在聋人手语里,否定词“是/不”也可以直接放于形容词后面或句末的。例如:
这个比那个不高。自然手语:那个/这个/比/高/不
汽车没有火车快。自然手语:汽车/火车/比/快/不
他体力不像我这么强自然手语:他/体力/我/强/相似/没有
否定比较句在形容词后面是手语与汉语语法的一大区别。手语中的否定词在句末,是对前面所述事情的否定,这样的句法结构聋人容易理解。
3.结语
在自然手语中,比较句的类型多种多样,难以一言以蔽之。以上的一些初步分析只针对其一特征和双项比较句,而未能对几种比较句的句法特征、语序结构、具体句式的使用语境等进行全面了解,深入探讨。目前,中国手语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手语研究资料比较缺乏。世聋联主席马克・约肯尼先生简述了联合国《维护和促进残疾人权利和尊严的全面综合国际公约》,在此公约草案中,更确立了手语为正式语言,确认其存在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10月,世界聋人联合会(WFD)主席莉莎・考比宁博士(Liisa Kauppinee)率团访问中国,曾提出:中国需要手语研究[4]。挪威心理学家特亚。贝斯列提出一个饶有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我们接纳一个人,也就已经接纳了这个人的语言;如果我们排斥一个人的语言,也就排斥了这个人。因为语言是我们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5]。足以证明手语研究的重要性,任重道远。这是值得关注的自然手语的语法问题。中国一些手语研究专家,虽然在自然手语领域尝试过诸多探索,也有过“柳而花明又一村”般的收获,但终究对手语语法系统深入研究不足、手语句法特点很多,很难总结。未来,我们在悬而未决的问题永不止步、让更多的手语语言学及聋教育专家共同努力发展中国手语研究事业,促进聋人文化及手语教育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吕会华,高立群.中国手语的从句关系.当代语言学,2001,VOL13(2):116-123.
[2]游顺钊.视觉语言学论集.语文出版社,1994.
[3]沈玉林,邵宝兴.中国手语实用会话.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4]戴目.中国手语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何霞,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广州/511483)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现状调查与激励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TJK168)、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现状分析及激励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C-G-3)及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本土化构建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的生存特征研究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借助广东省某高职院校2007~2012年人事档案数据及生存分析方法,对高职教师的离职率和留任时间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留任时间普遍较短,留任时间的均值和中值分别只有3.05年和2年,且存在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Kaplan-Meier估计显示,知识结构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留任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文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岗位选择等因素后发现,知识结构对高职教师留任时间的影响依然显著,分析结果具有稳健性。
关键词:高职教师流失;知识结构;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 一、研究问题
拥有一支素质高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教师离职率高、留任时间短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教师的严重流失。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经济待遇、管理体制、考核标准、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透彻分析,并在激励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1]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生存特征往往表现出持续期短、不稳定且具有负时间依存性(negative duration dependence,即随着留任时间的增长,教师的离职风险下降)的特点,单纯依靠静态的激励研究并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教师激励措施的同时,应结合高职教师留任时间的生存特征差异,细致分析教师从在职转向离职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尝试采用生存分析方法[2],深入探讨知识结构对高职教师生存过程的影响,为降低高职教师离职率、延长教师留任时间提供实证依据。对高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结构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职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键特征。依据经典人力资本理论,拥有丰富经验、较高学历和能力的教师更期望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岗位和薪酬。[3]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职业迁移的意愿和能力就越强,而受教育程度和职称则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的主要特征①。因此,本文以受教育程度和职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变量”,将难以衡量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两个易测变量,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教师留任时间及制定教师激励制度。
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将基于统计学的生存分析方法,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基于知识结构,对高职教师离职率和留任时间的分布特征加以描述;第二,应用生存分析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各研究因素对高职教师留任时间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以往对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要么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模型来预测事件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要么采用Logistic回归来预测结局事件是否发生。这些传统方法都是基于截面数据的静态分析,无法反映教师离职或留任状况随时间而改变的规律,也不能对观测期内不同时间截面上的变量取值变化给予正确的描述和解释,从而造成信息的损失,甚至引起系统估计的偏差。生存分析方法通过为预测变量设置相应的示性函数,对分布复杂的时间数据进行生存函数估计,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的限制,揭示出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生存特征,而且也精确地反映了预测事件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本文将采用生存分析的寿命表法(Life Tables)计算不同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在各时点上生存函数的估计值(留任率),从时间维度上反映高职教师总体的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知识结构教师的留任时间差别;采用Cox Regression模型分析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知识结构对高职教师生存状况的影响。
·高职教育· 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院校教师生存特征比较 (二)数据处理
定义高职院校教师留任时间为教师从进入该校到辞职离开(中间没有间隔)所经历的时间。为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本研究以“年”为单位,对高职教师的留任时间进行记录。教师离职称之为“失败事件”(failure event)。关于数据处理有两点需要说明:(1)数据删失(censor)问题。数据删失是生存分析中非常普遍但须加以控制的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 左删失(left censoring)和右删失(right censoring)。前者是指事件在观测之前即已发生并持续至观测期内的样本,后者是指到观测期末仍未终止的样本。右删失问题对于研究分析没有影响,生存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进行处理,但对于左删失问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大多数研究采取舍弃左删失观测值的做法。本研究的样本为2007~2012年高职院校离(在)职教师,进入观测期内的样本都记录了明确的起始时间(即入校时间),因此可以恰当地处理左删失问题,避免了教师的留任时间被低估。(2)多个持续时间段 (multiple spells)问题。这是指高职教师如果在学校持续工作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后(至少一年),有可能再次返回该校工作,因此同一名教师可能存在多个留任时间。我们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将同一名教师的多个留任时间视为相互独立的留任时间段。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该校离职教师数据,共221例,留任时间为教师入校时间与离职时间的差值;二是该校在职教师数据,共373例,留任时间为教师入校时间与研究截止时间的差值。由此,我们得到了594个观测样本。接着,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留任时间进行统计,为每一个时间段定义了结局变量(out variable),并对多个持续时间段进行了标记,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高职教师留任时间的总体情况
表2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第1行针对全部样本,给出了高职教师留任时间的均值和中值,分别是3.05年和2.00年;第2行将分析样本局限于离职教师,此时的均值和中值都有所下降,分别降至2.03年和1.00年;第3行选择了在职教师样本,相对于离职样本和全样本而言,留任时间均有所提升,均值和中值分别上升至3.65年和3.00年。整体而言,离职教师的留任时间普遍较短,并拉低了全体教师留任时间的均值和中值。
(二)高职院校不同知识结构教师的留任情况
表3的上半部分反映了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留任情况。这里,我们将高职教师留任率定义为高职院校在职教师人数与总人数之比。总体而言,高职教师留任率普遍偏低,平均留任率为6279%,其中最低为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为3929%;最高为大专学历教师,为6892%。数据结果与高职院校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情况基本一致。
表3的下半部分反映了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的留任情况。从表3可知,在发生离职行为的221名教师中,无职称教师43人、初级职称教师88人、中级职称教师7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0人。平均而言,高职教师中留任率最低的是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为35.48%;最高的是无职称教师,为67.18%。原因可能在于,职称较高的教师更容易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如果其对学校工作满意度较低,就很容易发生辞职行为,从而导致双方聘用关系中断;无职称人员大多为刚入校不久的新教师,他们可能会由于没有职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较弱而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暂不考虑离职。
四、生存分析结果
(一)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生存特征比较
1.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留任率的分布情况
从上述对样本数据的统计描述中,我们得到了调查截止时点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留任率,但这一分析结果无法反映高职教师留任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我们采用生存分析的寿命表法对不同时点高职教师的生存比例进行估计,从而动态地描述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留任率的变化情况。
利用寿命表法,我们对样本数据中四种学历的高职教师的留任率进行了估计,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观测个体有28人,大专学历的有74人,本科学历的有286人,研究生学历的有206人。表4反映了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留任率的分布情况。例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职教师来校当年有78%的人留任;来校1年后,有68%的人留任……。从表4可知,除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外,对于相同时点(如来校后的某年),留任率随高职教师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留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专、本科、研究生。留任率最低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高校历来比较重视求职者的学历,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在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较差,故留任率较低。2.Kaplan-Meier估计
采用生存概率的非参数估计方法——乘积极限法(Product limit method)对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留任时间进行了比较。表5是利用样本数据获得的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留任时间的均值和中位数估计。由表5可知,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留任时间的均值为5.225年,大专学历教师为9.799年,本科学历教师为7.054年,研究生学历教师为4.082年。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高职教师的留任时间大幅度缩短。同时,我们还利用Log Rank、Breslow、Tarone-Ware方法分别对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留任时间进行整体比较,查看他们的留任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3种检验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5(Sig.=0.000),证明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在留任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
图1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留任时间的生存特征曲线
图1是高职院校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留任时间(年)的生存曲线。图中显示,除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外,其他学历教师生存曲线所在的位置与其受教育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存曲线所处的位置越低(即教师的生存状况越差)。留任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大专、本科、研究生、高中及以下学历。Kaplan-Meier的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该结论,教育程度较高的教师在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获得工作,具体表现为留任时间相对缩短。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不同学历教师留任人数下降速度最快的时点以及生存函数曲线的趋稳时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较高教师的流失主要发生在来校后的1~3年,学历较低教师的流失主要发生在来校后的5~6年;平稳时间由早到晚分别是研究生、高中及以下学历、大专、本科。结合生存表可知,研究生学历教师的留任率趋稳时间大约在5年左右、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在6年左右、大专学历教师在8年左右、本科学历教师在9年左右。
(二)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的生存特征比较
1.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留任率的分布情况
利用寿命表法,我们对样本数据中四种职称教师的留任率进行了估计,其中无职称教师有131人,初级职称教师有240人,中级职称教师有19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有31人。表6显示了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留任率的分布情况。
从表6中的数据来看,高职教师留任时间随着职称的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5年、11年、11年、9年。第0~6年中,对于相同时点(如来校后的某年),留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级、初级、无职称、副高及以上职称;第6~14年中,对于相同时点,留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级、无职称、初级、副高及以上职称。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级职称教师在全时段留任率最高,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在全时段留任率最低;初级职称教师在前5年留任率较高,但超过5年之后,教师流失较大;无职称教师则与初级职称教师相反,超过5年之后,教师留任情况反而趋于稳定。
2.Kaplan-Meier估计
我们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的留任时间进行了比较。表7是利用样本数据获得的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留任时间的均值和中位数估计。
根据表7可知,无职称教师留任时间的均值为8.584年,初级职称教师为6.485年,中级职称教师为7.294年,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为4.367年。从中位生存时间的估计来看,中级职称教师的中位生存时间大大超过其他组别,为11年;无职称教师和整体估计一致,为8年;初级职称教师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年;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的中位生存时间最短,为3年。表7中的整体比较结果也证明,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在留任时间上差异显著(3种检验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5)。
图2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留任时间的生存特征曲线
图2是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留任时间(年)的生存曲线。图中显示,中级职称教师生存曲线所在的位置最高。这说明从一开始,中级职称教师的生存状况就明显好于其他组别,全程也都比其他职称教师更好。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的流失速度最快,流失主要发生在来校后的第3年,且基本在9年内流失殆尽。无职称和初级职称教师由于后期存在失访数据,所以两个曲线都有高于40%的累计生存率,且在第6年两条曲线发生了交叉。在第0~6年,留任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中级、初级、无职称、副高及以上;在第6~14年,留任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中级、无职称、初级、副高及以上。因此,Kaplan-Meier的分析结果也支持了上述寿命表的分析结果。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的生存状况(留任时间)在全时间段内存在显著差异,各组别的生存曲线没有重叠。结合生存表,我们得出各组别生存函数曲线的平稳时间:无职称教师8年左右、初级职称教师9年左右、中级职称教师8年左右、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8年左右。这说明不同职称教师留任率趋稳时间差别不大,在职8、9年左右各类职称教师的留任率都趋于稳定。
(三)Cox Regression过程
实际研究中,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知识结构是否还能显著影响高职教师留任的持续时间。这需要借助统计学领域中的Cox Regression过程进行多变量生存分析建模,基本结构如下:
h(t,X)=h0(t)e β1X1+β2X2+…βkXk
其中,h(t,X)代表在k个因素同时影响生存过程的情况下,时间t处的风险函数(Hazard Function);h0(t)代表没有任何自变量影响下的生存状况;X代表一组影响生存过程的因素。
对上式取对数,移项得:
Log[Rh(t)]=Log[h(t,X)/h0(t)]=β1X1+β2X2+…+βkXk
在这里,回归系数β的实际含义是,当变量X改变一个单位时,引起教师离职风险改变倍数的自然对数值。Cox Regression过程使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β值,并标记为B。其虽不能给出各时点的风险率,但由于Cox回归模型对生存时间分布无要求,并可估计出各研究因素对风险率的影响,因而应用范围更广。对于生存时间不连续的情形,Cox回归模型也可以通过Logistic变换将函数表达式推广到离散情形。因此,本文尝试利用Cox回归模型,在控制包括性别、年龄和岗位选择(含教师、教辅和管理人员)等变量的情况下,探讨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影响其留任时间。Cox回归结果见表8。
2 倍对数似然值 整体(得分)无效模型 Cox回归模型 x2 df Sig.2584.096 2512.794***(2548.463***) 67.533(35.633) 10(7) 0.000注:a.对照组是女性;b.对照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c.对照组是无职称教师;d.对照组是教辅人员;e.***、**和*分别表示参数的估计值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f.括号中为仅包含性别、年龄、岗位选择等传统变量的Cox回归结果。
表8显示,在纳入所有自变量后,Cox回归模型的“-2倍对数似然值”为2512.794,x2值为67.533,自由度为10,P=0.000
高职院校不同职称教师的生存系数估计以无职称教师为对照组。整体而言,随着职称的上升,离职风险先下降再上升,呈∪型分布。离职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无职称、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的离职风险是对照组(无职称教师)的2.796倍,初级职称教师的离职风险是对照组的0.845倍,中级职称教师的离职风险是对照组的0.650倍。当然,U型风险曲线的结论还要在后续研究中利用精确的类间两两比较加以验证。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中找出2007~2012年间教师离职情况的真实数据,在控制性别、年龄、岗位选择等传统变量的前提下,以受教育程度和职称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替代变量,对教师留任时间和留任率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其一,知识结构的确是影响高职教师离职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引入性别、年龄、岗位选择等传统变量的基础上,依次加入学历和职称这两个反映知识结构的变量,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提高了47%。换而言之,包含知识结构变量的生存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x2值为67.533)要远好于仅包含传统变量的模型(x2值为35.633)。其二,不同知识结构特征的高职教师之间无论是平均留任时间、在某一时点的留任率、留任人数下降速度还是留任率趋向稳定的时间都存在差别。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对工作单位的依存度明显较弱,研究生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的离职时间主要集中在来校后第3年(见图1、图2)。高职院校中,大专学历、中级职称教师的生存状况最好,高中及以下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的生存状况最差、流失率最高。其三,具有年龄和性别优势的高职教师离职风险更大。年龄是高职院校教师生存状态的保护因素。高职教师在整个生存时间内,年龄每增加一岁,发生离职的风险会降低2.2%(Exp=0.978)。目前,高职院校在职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小(本样本均值为32.995岁),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员流失风险。性别也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离职的重要因素,男性教师离职的可能性更高。在样本数据整个生存时间内,男教师的离职风险是女教师的2.027倍,女教师的留任时间更长。其四,从岗位选择来看,专任教师的离职风险最大,是教辅人员的2.371倍。而行政与教辅人员由于工作任务和性质较为接近,因此离职风险差别不大(Sig.=0.079>0.05)。
在政策操作层面,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作为教师离职的根本内因,知识结构会放大高职教师对自身市场价值的成本收益比较,因此通过分析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生存特征可以预测教师离职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揭示教师任职的初始状况和目标状况之间复杂的变化过程。例如,根据留任人数下降速度的时间特点,我们认为解决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群体流失问题应主要集中在其来校后的前3年。实践中,我们通常以3年为界对新教师进行入职管理,但缺乏实证支撑。本研究利用生存分析方法证实,入职3年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产生离职意愿的敏感时期。因此,人事管理中,可将3年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界值加以合理应用;在这段时期,采取差异化培训、多元激励等措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数据分析结果也显示,在知识结构的变量中,职称对高职教师留任的影响更大,教师在职称评定前后的职业稳定性会有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应对这类教师群体给予特别关注。样本数据中,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教师在来校10年后发生重大流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忠诚度实际上是最高的,但现有的激励机制忽视了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此外,生存分析结论也解释了传统政策的困境——性别、年龄和岗位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教师的离职选择,因此在制定教师激励政策时可针对高职教师的这些特点进行设计与调整。
注释:
① 用受教育程度和专业背景等特征变量知识结构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知识结构问题时常用的方法[4][5],本文用受教育程度和职称来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亦是此类方法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何霞,袁祖望.高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个体成因类型调查[J].高教探索,2009(6):119-122.
[2]陈家鼎.生存分析与可靠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Gomez-Mejia, L.R., Balkin, pensation,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M].Cincinnati, OH:South-Western,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