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国际技术转让的涵义
国际技术转让,顾名思义是指国际间的技术交换与交流。它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国际间的技术交换与交流活动,具有国际性因素。判断是否具有国际性的标准是看作为转让的技术是否跨越国境。其次,它是一种技术转让活动。根据《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中的规定,“技术转让是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现代国际技术转让可分为非商业性技术转让和商业性技术转让两种。非商业性技术转让是指公有性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转移,以无偿方式进行。例如,国际间的科学技术情报交换及学术交流等。商业性的技术转让是带有产权的技术知识的转移,是有偿转让,主要通过经济合作途径和贸易途径两种方式进行。无论哪种转让,从会计的角度来说,都存在技术转让计价与账务处理问题。
二、国际技术转让的价格确定
1.技术价格的界定。技术价格是指技术合同或协议所规定的技术接受方(买方)向技术供方(卖方)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对卖方来说是一项特定技术的卖价或回收,对买方来说则是引进一项技术的支付价格或成本。技术转让中的价格和技术的价值并不直接相关,只是买方向卖方所支付的技术使用费,亦即买方对卖方转让技术的货币补偿或酬金。
2.技术卖方的成本确定。在签署国际技术转让协议之前,买卖双方都要预测一下可能的收入和成本,再根据其他一些因素进行调整,以得出比较实际的价格水平。作为技术卖方,在作价时要考虑三个因素:技术转让的总成本、技术转让后可能给买方带来的新增收益和市场规范价格。卖方至少希望从售价中收回部分或全部成本,并希望分享一部分新增收益,分享部分的多少一般参照市场的规范价格。
出售一项技术,在技术转让总成本中,应考虑三种成本:转让成本、开发成本和机会成本。转让成本是指转让技术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并不包括技术本身的成本。转让成本主要包括五项内容:①卖方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如派专家指导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及市场开拓等;②谈判过程的差旅费和管理费,如谈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食宿和交通费等;③有关的法律费用,如条款的法律咨询、审查和注册等费用;④保护国际技术知识产权发生的有关费用;⑤其他与执行国际技术合同相关的费用,如邀请买方来访或培训的招待费用,经纪人佣金等。开发成本是指研究和开发这项技术的成本,包括所投入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资金。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转让技术而使供方失去在买方所在国或地区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投资或销售机会而造成的可能损失。
3.新增利润的计算。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预期会给买方带来一定的边际收益,即新增利润。国际技术的新增利润可表现为三种方式:降低生成成本;提高质量或性能,从而提高售价;增加销售量。如果同时考虑价格、成本和销售量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逐年变化,则新增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新增利润;Po、Co和Qo分别为国际技术引进前的产品价格、成本和销售量;Pt、Ct和Qt为合同期间N年内第t年的价格、成本和销售量;r为贴现率。
4.技术卖方的作价原则。卖方对所出售的国际技术作价可分为三个部分:收回全部或部分转让成本;收回部分开发成本和机会成本;对国际技术的新增利润提成。
国际技术的总价格=转让成本×转让成本分摊系数+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分摊系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分摊系数+新增利润×新增利润提成率。
上式中各系数都在0至1之间。在确定了转让成本、开发成本、机会成本和新增利润之后,再分别确定自己能接受的各项系数的上下限。以系数的下限确定的价格称为卖方期望得到的最低价格,即底价。以系数的上限所确定的价格作为最高价格,即顶价。
通常以卖方转让成本的全部和开发成本的一部分作为底价。底价(卖方)=转让成本+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分摊系数。
卖方在确定顶价时,要遵守三条原则:①顶价不超过期望的新增利润。超过了这个界线,意味着卖方剥夺了买方从引进国际技术中期望得到的全部利润,使买方失去了引进国际技术的兴趣。②顶价不高于供方竞争对手所提供的价格,否则,对手会把这笔交易抢走。③顶价不超过买方自我开发的成本。如果卖方顶价高于买方开发这项知识产权的总成本,买方会选择自我开发。因此,卖方在确定顶价时应取新增利润、竞争对手的最低价格和买方开发成本三者中的最低者。
5.技术买方的作价原则。对于国际技术买方来说,在确定一项引进国际技术的必要性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引进国际技术的总成本要比自我开发这项国际技术的总成本低;②引进国际技术所能带来的预期利润大于零;③对于相同的国际技术,要货比三家,优先考虑优价者。若不满足第一条和第二条,就失去了引进技术的意义,引进决策就是错误的;不满足第三条,就不是最优决策。综合上述作价的三条原则,买方的顶价应是自我开发总成本的现值、买方预期新增利润和供方最低竞争价格三者中的最低数值;买方的底价通常是对卖方转让成本的估计值。即:底价(买方)=卖方转让成本。
6.国际技术转让的计价方法。根据国际技术的特点及作价原则,其计价方法通常有两种:①一次结算法。即根据转让双方转让国际技术的协议内容和承担的义务、责任,确定一个定价,一次支付。②提成法。是按买方使用国际技术后的得益来计算支付国际技术使用费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变动计价法,随着接受方销售产品价格和销售额的变动而变动。提成法的基本公式为:提成总价=预付金+提成基价×提成率。
上式中,预付是买方向卖方预付的一部分转让价款,一般将卖方转让国际技术的转让成本作为确定预付金的最低标准;提成率是指买方支付给卖方的提成费用与合同产品(净)销售额的比率;提成基价是指计算提成费用所依据的基本价格。一般采用净销售额,即国际技术在正常交易中的实际售价减去与接受国际技术无关的各项价格因素(如包装运杂费等),提成年限一般为合同内国际技术产品在验收合格投产后五年。
三、国际技术转让的核算
1.账户设置。为了正确反映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转让,应设置“无形资产”账户,该账户属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无形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无形资产减少额,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国际技术转让的账务处理,应在“无形资产”账户下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技术的取得。①购入或自创并按法律程序取得技术。企业可根据由国外购入某项技术的有关单据借记“无形资产——××技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②国外投资转入技术。企业可根据双方协商定价,按有关单据借记“无形资产——××技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法人资本——××公司”科目。③接受捐赠技术。企业可根据捐赠技术的有关单据借记“无形资产——××技术”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一、国际技术转让的涵义
国际技术转让,顾名思义是指国际间的技术交换与交流。它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国际间的技术交换与交流活动,具有国际性因素。判断是否具有国际性的标准是看作为转让的技术是否跨越国境。其次,它是一种技术转让活动。根据《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中的规定,“技术转让是指关于制造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国际技术转让可分为非商业性技术转让和商业性技术转让两种。非商业性技术转让是指公有性的技术知识的转移,以无偿方式进行。例如,国际间的科学技术情报交换及学术交流等。商业性的技术转让是带有产权的技术知识的转移,是有偿转让,主要通过经济合作途径和贸易途径两种方式进行。无论哪种转让,从的角度来说,都存在技术转让计价与账务处理问题。
二、国际技术转让的价格确定
1.技术价格的界定。技术价格是指技术合同或协议所规定的技术接受方(买方)向技术供方(卖方)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对卖方来说是一项特定技术的卖价或回收,对买方来说则是引进一项技术的支付价格或成本。技术转让中的价格和技术的价值并不直接相关,只是买方向卖方所支付的技术使用费,亦即买方对卖方转让技术的货币补偿或酬金。
2.技术卖方的成本确定。在签署国际技术转让协议之前,买卖双方都要预测一下可能的收入和成本,再根据其他一些因素进行调整,以得出比较实际的价格水平。作为技术卖方,在作价时要考虑三个因素:技术转让的总成本、技术转让后可能给买方带来的新增收益和市场规范价格。卖方至少希望从售价中收回部分或全部成本,并希望分享一部分新增收益,分享部分的多少一般参照市场的规范价格。
出售一项技术,在技术转让总成本中,应考虑三种成本:转让成本、开发成本和机会成本。转让成本是指转让技术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并不包括技术本身的成本。转让成本主要包括五项:①卖方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如派专家指导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及市场开拓等;②谈判过程的差旅费和管理费,如谈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食宿和费等;③有关的费用,如条款的法律咨询、审查和注册等费用;④保护国际技术知识产权发生的有关费用;⑤其他与执行国际技术合同相关的费用,如邀请买方来访或培训的招待费用,经纪人佣金等。开发成本是指和开发这项技术的成本,包括所投入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资金。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转让技术而使供方失去在买方所在国或地区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投资或销售机会而造成的可能损失。
3.新增利润的。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预期会给买方带来一定的边际收益,即新增利润。国际技术的新增利润可表现为三种方式:降低生成成本;提高质量或性能,从而提高售价;增加销售量。如果同时考虑价格、成本和销售量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逐年变化,则新增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新增利润;Po、Co和Qo分别为国际技术引进前的产品价格、成本和销售量;Pt、Ct和Qt为合同期间N年内第t年的价格、成本和销售量;r为贴现率。
4.技术卖方的作价原则。卖方对所出售的国际技术作价可分为三个部分:收回全部或部分转让成本;收回部分开发成本和机会成本;对国际技术的新增利润提成。
国际技术的总价格=转让成本×转让成本分摊系数+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分摊系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分摊系数+新增利润×新增利润提成率。
上式中各系数都在0至1之间。在确定了转让成本、开发成本、机会成本和新增利润之后,再分别确定自己能接受的各项系数的上下限。以系数的下限确定的价格称为卖方期望得到的最低价格,即底价。以系数的上限所确定的价格作为最高价格,即顶价。
通常以卖方转让成本的全部和开发成本的一部分作为底价。底价(卖方)=转让成本+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分摊系数。
卖方在确定顶价时,要遵守三条原则:①顶价不超过期望的新增利润。超过了这个界线,意味着卖方剥夺了买方从引进国际技术中期望得到的全部利润,使买方失去了引进国际技术的兴趣。②顶价不高于供方竞争对手所提供的价格,否则,对手会把这笔交易抢走。③顶价不超过买方自我开发的成本。如果卖方顶价高于买方开发这项知识产权的总成本,买方会选择自我开发。因此,卖方在确定顶价时应取新增利润、竞争对手的最低价格和买方开发成本三者中的最低者。
5.技术买方的作价原则。对于国际技术买方来说,在确定一项引进国际技术的必要性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引进国际技术的总成本要比自我开发这项国际技术的总成本低;②引进国际技术所能带来的预期利润大于零;③对于相同的国际技术,要货比三家,优先考虑优价者。若不满足第一条和第二条,就失去了引进技术的意义,引进决策就是错误的;不满足第三条,就不是最优决策。综合上述作价的三条原则,买方的顶价应是自我开发总成本的现值、买方预期新增利润和供方最低竞争价格三者中的最低数值;买方的底价通常是对卖方转让成本的估计值。即:底价(买方)=卖方转让成本。
6.国际技术转让的计价方法。根据国际技术的特点及作价原则,其计价方法通常有两种:①一次结算法。即根据转让双方转让国际技术的协议内容和承担的义务、责任,确定一个定价,一次支付。②提成法。是按买方使用国际技术后的得益来计算支付国际技术使用费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变动计价法,随着接受方销售产品价格和销售额的变动而变动。提成法的基本公式为:提成总价=预付金+提成基价×提成率。
上式中,预付是买方向卖方预付的一部分转让价款,一般将卖方转让国际技术的转让成本作为确定预付金的最低标准;提成率是指买方支付给卖方的提成费用与合同产品(净)销售额的比率;提成基价是指计算提成费用所依据的基本价格。一般采用净销售额,即国际技术在正常交易中的实际售价减去与接受国际技术无关的各项价格因素(如包装运杂费等),提成年限一般为合同内国际技术产品在验收合格投产后五年。
三、国际技术转让的核算
1.账户设置。为了正确反映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转让,应设置“无形资产”账户,该账户属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无形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无形资产减少额,余额在借方,表示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国际技术转让的账务处理,应在“无形资产”账户下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技术的取得。①购入或自创并按程序取得技术。企业可根据由国外购入某项技术的有关单据借记“无形资产——××技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②国外投资转入技术。企业可根据双方协商定价,按有关单据借记“无形资产——××技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法人资本——××公司”科目。③接受捐赠技术。企业可根据捐赠技术的有关单据借记“无形资产——××技术”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关键词】 无形资产 经济增长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有关无形资产的定义与分类往往由于各国经济环境以及会计准则或会计规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10月1日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用于出租或为用于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同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如van Ark(2004),Corrado,Hulten and Sichel(2009),都给出了他们的定义和分类。
无形资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王维平,2005)。狭义无形资产是指可以从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统计报表上直观地看到其价值总量和消耗量,有可确指性的、能够独立存在和运行并计价和核算的无形资产,是无形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义无形资产除包含狭义无形资产的内容外,还包括能给企业或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一些综合性、基础性、条件性资源要素,它们不像有形资产那样可以列出清单,也难以从企业财务报表、统计数据上直观地看到其具体价值量和消耗量,但却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论文中主要使用了Corrado,Hulten,and Sichel(2005,
2006)提出的方法,将无形资产分为三种类型:计算机化信息、创新产权和经济竞争力。计算机化信息包括软件和数据库等;创新产权包括科技研发和非科技研发,后者包括矿物开采、版权、许可证支出和其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研发花费;经济竞争力包括商标权、公司人力资源和企业组织。
二、中国无形资产的估测
1、计算机化信息
(1)计算机软件。我们这一部分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该年鉴全面记载了一年一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三资企业经济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三资企业分地区、行业、产品门类进行统计。
(2)数据库。这一部分的数据同样来自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
2、创新产权
(1)科技和工程研发。这部分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该年鉴收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年度科技统计数据,我们采用所有研发机构的内部支出中的材料和人力支出来代替科技和工程研发的投资,对于2008年以前的数据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样,所以我们按照2008年以后材料和人力的支出占所有内部支出的比例,对2008年以前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得出2008年以前的科技和工程研发投资。
(2)矿物开采。对于矿物开采的投资,我们采用来自《中国矿业年鉴》的地质勘查费用。
(3)版权和许可证。对于版权和许可证支出,我们用出版和报纸(ISIC2211,2212)、电影、音乐、动漫和传媒(ISIC9211)的名义产出来代替。
(4)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对于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研究支出,根据CHS的概括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项:金融服务行业或者其他服务行业(比如刊物出版、电影、音乐和广播)新产品的开发支出;新的结构设计和工程设计,这一项几乎包括了行业购买的服务的一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发支出。
对于(1)我们主要估计金融服务领域的产品开发支出,因为我们没有确切的其他服务行业的场频开发支出的数据。使用金融业和保险业的中间购买,我们将中间支出的20%作为新产品的开发支出。对于(2),我们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工程设计的数据。对于(3)我们暂时还没能找到适合的数据。
3、经济竞争力
(1)商标权。对商标权的投资,我们还是采用了CHS(2005)的方法,以广告业(ISIC 7430)的产出的60%来代替。
(2)人力资本。公司人力资本是由在产培训和脱产培训两个部分积累形成的。根据CHS(2005),我们只对脱产培训进行估计,并且我们假定脱产培训支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直接的培训支出、机会成本。对于直接的培训支出,根据赵曙明(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研究,2003)的调查,我们取1%作为企业培训支出占员工工资的比例的估计,以此来对培训支出进行合理估算。对机会成本,我们采用了Ooki(2003)的数据,Ooki计算了平均机会成本与直接成本的比值是1.51,我们也使用这个比例来计算机会成本。
(3)组织结构。CHS(2005)认为企业组织的投资包括了购买的组织和结构的部分(例如管理咨询费)和自己拥有的部分(可以用执行时间的价值来衡量)。对于第一部分,CHS(2005),Giorgio Marrano and Haskel (2006)使用了咨询公司的销售数据来进行估算。但是,在中国我们还不能找到合适的咨询公司的数据。对第二部分自有的对公司组织投资的估测,CHS(2005)和Harald Edquist(2011)使用管理层工资与福利的20%来代替这一部分的投资,但是在中国我们也找不到相应的统计数据。根据CHS(2005),Harald Edquist(2011)和Kyoji Fukao,Tsutomu Miyagawa,Kentaro Mukai,Yukio Shinoda(2009)的计算,企业组织结构都在无形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为了避免由于数据的缺乏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低估,我们将这一部分参照Harald Edquist(2011)和CHS(2005)的文章中的所得到的结果,取5%作为其在整体无形资产中所占的比例的一个估计,从而避免无形资产的低估。
三、中国无形资产投资的估测结果
1、无形资产投资与GDP
从整体来看,中国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水平(4.96%)还是远远低于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的水平(11.1%)和二十世纪末美国的水平11.7%。
但是从细分类别来看,中国在计算机化信息方面的投资(2.12%)已经赶上了日本(2.2%)和美国(1.7)的水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在创新产权和经济竞争力方面的投资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日美。但是,创新产权和经济竞争力两大类中所包含的才是一个国家经济软实力的大多项目。表1显示,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投资还是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化信息这类初级的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投资的增长
由图1可以发现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中,无形资产的投资并没有太大的增长,但是中国的有形资产投资急剧增长。与日本和美国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在1980―2004年这段时间内,日本和美国无形资产投资都有较大的增长。虽然时间不一样,时间的跨度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中国的无形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日美而言还是较慢的。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的无形资产投资已经超过了有形资产的投资。同样日本有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而中国有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的差距则被不断拉大。这也印证了我国目前的发展仍是粗放式的,单纯依靠有形资产投资带动的发展。
从图2可以发现,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中,无形资产投资内部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化信息,但是计算机化信息投资在2001―2005年度出现一个很明显的调整区,应该是由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所带来的。2005年后计算机化信息投资就又进入了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排在计算机化信息后面的是开发设计,然后是版权和许可证。但是增长速度和计算机化信息相比都逊色不少。
3、各类无形资产的比例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计算机化信息投资占了无形资产投资的大多数,而且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44%增长至2010年的52%。而在英国(2004)和美国(1998―2000)的统计数据中,计算机化信息分别只占了17%和14.2%,无形资产投资的大多数集中于创新产权和经济竞争力方面,特别是开发设计和人力资源。
四、结语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沿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投资的外部性、产品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模仿和扩散、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重视制度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是我国在无形资产投资方面仍然较小,而且从无形资产投资的种类来看也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化信息这类比较传统和初级的无形资产。当然,我们的研究也存在瑕疵,很多无形资产仍然没能找到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如何正确测度创新产权和经济竞争力类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拥有更完整更精确的数据后,相信可以对无形资产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全球制造网络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周期、战略群组与企业生存研究――基于合作共生视角”(10YJA630168)。)
【参考文献】
[1] Van Ark.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What Do the Numbers Mean?[J].in Fostering Productivity,in G.Gelauff,L.Klomp,S.Raes,and T.Roelandt (eds),Elsevier,2004.
[2] Corrado,C.,C.Hulten,and D. Sichel. Intangible Capital and U.S. Economic Growth[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9(55).
[3] 王维平: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4] Corrado,Carol A.,Charles R. Hulten,and Daniel E. Sichel.Measuring Capital and Technology:An Extended Framework[J].in Carol Corrado,John C.Haltiwanger and Daniel E.Sichel (eds),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2005.
[5] Giorgio Marrano,Mauro and Jonathan Haskel.How Much Does the UK Invest in Intangible Assets?[J].Department of Economics,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Working Paper No. 578,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2006.
[关键词] 投资决策 负债能力 关系模型
一、河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能力现状
截至2007年底,河北省37家上市公司中有31家制造业企业,其中7家为ST企业,其余24家均为河北省制造业的主力军。通过对24家企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资产负债率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看出,河北省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布范围较宽,且离差较大,最低的为9.14%,最高的达到78.26%,平均值为50.66%。其中,资产负债率小于30%的企业4家,占16.7%;资产负债率在30%~40%之间的企业2家,占8.3%;在40%~60%之间的企业8家,占33.4%;在60%~70%之间的企业8家,占33.4%,大于70%的企业2家,占8.3%。从总体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整体偏高,主要集中在40%~70%之间,尤其是在60%~70%之间的高负债率企业较多。
二、资产负债率与投资成本关系模型
1.因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投资成本作为因变量。同时,加入对资本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的计量。另外,采用实际投资对于资本存量的相对数比例进行计量。基于以上假设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投资存量比(C/P)=实际投资成本÷投资资本存量
实际投资成本(C)=(本年固定资产总价年末余额+本年无形资产年末余额+本年长期投资年末余额)-(上年固定资产总价年末余额+上年无形资产年末余额+上年长期投资年末余额)+本年资本成本+本年机会成本
投资资本存量(P)=上年固定资产净值年末余额+上年无形资产年末余额+上年长期投资年末余额+上年资本成本+上年机会成本
其中,资本成本是根据当年债权筹资、股权筹资的额度和比例计算的综合加权资金成本;机会成本是参考同类企业或者类似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预计得出。
2.模型假设
假设一:所取数据是宏观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时期的数据,不考虑直接影响结果的不可抗环境因素。
假设二:研究的企业经营正常,收入和现金流较为稳定。另外,负债融资和投资决策不影响该企业的经营和收入。
假设三:企业在研究期间,没有投资项目特殊背景或者特殊政策等因素影响。
3.模型建立
经过计算,得出投资成本和资产负债率的数据,然后用EXCEL软件拟合曲线建立模型。拟合后的曲线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拟合曲线显示,资产负债率与投资成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但对于不同的阶段,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当负债率低于42%,尤其是低于30%时,实际投资存量比与负债率成负相关关系。这种情况下,企业丧失了财务杠杆效应,损失了债务利息的抵税效应,机会成本大,导致实际投资成本增大。当负债率高于56%,尤其是高于70%时,实际投资存量比与负债率成正相关关系,这种情况下,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负债投资风险和偿债压力大,导致投资成本较大。当资产负债率位于42%~56%之间时,实际投资存量比比较稳定,并且实际投资成本占资本存量的10%以下。从而得出:实际投资存量比在10%以下时投资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小,所对应的42%~56%是制造业企业最合适的资产负债率。
4.模型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以及验证其相关性的显著程度,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资产负债率位于42%以下的6家企业、56%以上的10家企业,以及42%~56%的8家企业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当资产负债率为42%以下时,检验结论见表1。
** 表示相关性显著,双边检验值在0.01以下。
由表1结果可知,资产负债率在42%以下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4.85%,平均实际投资存量比为21.4367%,Pearson相关系数为-0.961,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双边检验值在0.01以下,相关性显著。该类企业资产负债率越低,实际投资成本比越高。当资产负债率为56%以上时,检验结果见表2。
** 表示相关性显著,双边检验值在0.01以下。
由表2结果可知,资产负债率在56%以上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33%,平均实际投资存量比为22.162%,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双边检验值在0.01以下,相关性显著。该类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实际投资成本比越高。当资产负债率为42%~56%时,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结果可知,资产负债率在42%~56%以上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9.9213%,平均实际投资存量比为6.6025%,Pearson相关系数为-0.285,双边检验值在0.01以上,相关性不显著。资产负债率位于此区间的企业实际投资成本比,能控制在10%以下,比较稳定。
三、结论
当资产负债率低于42%时,虽然可以降低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和偿债压力,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和税盾效应,缩小了盈利空间,增大了机会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资产负债率高于56%时,高负债虽然能增加财务杠杆效应,会相对降低投资成本,增大盈利空间,但却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和偿债压力,容易造成现金流断裂,不利于企业的稳健发展;当负债率位于42%~56%之间时,企业的投资成本相对稳定,投资成本存量比基本控制在10%以下,财务杠杆效应可以得到有效发挥,投资风险和偿债压力也比较适中。因此,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应该控制在42%~56%之间。
参考文献:
[1]童 盼: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J].经济研究,2005,(5):75~84
[2]王化成:股权结构与企业投资多元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5,(8):56~62
[3]汪 群:负债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J].财经视线,2006,(17):6~8
[4] 杨凤鸣:基于EVA的投资决策研究[J].零陵学院学报.2004,(4):68~69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风险;控制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现实意义
1.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资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企业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对外进行投资越来越常见,这些无形资产主要有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及商标权等,所以大多数企业也开始纷纷重视自身无形资产的建设。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最近相当活跃的企业融资、收购以及联营等经济活动中,无形资产也体现了较大的价值。随着无形资产价值比重的增加,做好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保护无形资产,防止其流失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和创新它的无形资产。而如果企业未能意识到它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不对其实施有效保护措施,那么企业的无形资产将会轻易流失,甚至被其他企业利用起来,这对企业将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其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有利于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对现有无形资产进行挖掘和整合。
3.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
品牌是当前市场竞争中为人所熟知的也是最具市场潜力的无形资产。为了让品牌建设者始终满怀信心,企业应当做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与此同时,也能让那些尚没有品牌意识的经营者意识到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
4.完善现代化市场的需要
随着无形资产重要性的增强,市场经济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形资产,由此造成的纠纷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这就要求一个公正公平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从而使得纠纷双方结果达成一致。
二、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无形资产的评估,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其评估结果也有天壤之别,因而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方法选择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已有文献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本文主要讨论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在明确评估对象以后,按照评估对象在其剩余使用寿命内每年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采用收益现值法无疑是科学的,因为这种方法注重的是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而这也是无形资产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所以本文采用收益法。
根据无形资产转让计价方式不同,收益法在应用上可以表示为:
(1)
(2)
式中:V为无形资产评估值;K为无形资产分成率;Rt为第t 年分成基数(超额收益);t为收益期限;r为折现率;Y为最低收费额。
式(1)和式(2)的不同之处是式(2)中多了一项最低收费额, 这是指在无形资产的转让中, 根据购买方实际生产和销售的具体情况收取转让费的场合所确定的“旱涝保收”收入,有时称之为“入门费”。不过在后项计算无形资产的分成率时,是按扣除最低收费额后测算的,本质上与式(1)是一致的。通常称式(1)为收益模式, 式(2)为成本―收益模式。
三、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风险
由上文所述,可见收益法是目前最适合于评估无形资产的方法,但是由于方法本身的要求,评估过程仍存在着以下风险:
1.无形资产的评估范围难以准确界定
无形资产评估的出发点就是找准无形资产的具体对象,但是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特点使其评估范围和对象的确定成为无形资产评估一个难点。
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师以及被评估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往往不够充分。比如,一些难以评估的无形资产,比如特许经营权、商誉等容易被忽略不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一些非传统的新型无形资产(如期权价值、客户关系等)也容易由于认识不足而被忽视。
另一种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的表现在于只注重无形资产的外在形式,不关注无形资产的实质内容,造成无形资产的虚评。对于一些无形资产忽略了其未来的获利能力,造成无形资产的虚评。
2.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界定与测算有一定难度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无形资产通常是与企业中其它有形资产相互协同才能产生收益。无形资产通常不会单独产生收益,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估中,应当采用恰当的手段把无形资产的收益和其它有形资产有效的区分开来,进一步计算出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而这一要求对于目前的技术而言是一大难点,只要界定过程中有偏差,就会造成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准确,从而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二是影响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的因素有许多。内在的因素有无形资产自身的、经济寿命、性能以及垄断程度等因素,外在的因素则是指国家政策、市场、法律、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其中对无形资产超额收益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因素,而外在因素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正是因为有这众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了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界定与测算具有一定难度。
3.无形资产收益期限具有不确定性
确定无形资产收益的期限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条件:一个是受法律保护的期限,另一个是剩余经济使用年限。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采用受法律保护的期限作为收益期限,尽管如此,但无形资产产生价值主要还是来源于它的超额收益,而它的剩余经济使用年限会影响到其寿命的长短以及产生价值的大小,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它受法律保护的期限,也要同时考虑其剩余经济试用年限。
4.折现率的选取有一定难度
由于收益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需要使用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那么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将会使得同一个评估方案呈现出不一样的评估结果,折现率的细微差异都会在评估结果中体现出来,因此采用收益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时,选取选取合适的折现率极为重要。
折现率是未来的收益转化为现值的比率,也可以看成是投资报酬率。而投资报酬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无风险报酬率;二是风险报酬率。通常来说,无风险报酬率不需要人为进行选取,它取决于资金的机会成本,即无风险报酬率不能低于该投资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通常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或同期国库券利率确定,而对于要确定承担风险所必需的报酬率的问题,只能采用现代财务理论中已经确定的那些关于投资报酬率的定性结论,从而协助确定资产评估中所需要的折现率,仅是一个理论值,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折现率的准确性,并且增加了评估的难度。
四、采用收益法的风险控制途径
1.明确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和对象,扩展无形资产的范围
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应当确定无形资产的评估对象和它的范围,这就要求评估目的的准确性,因为无形资产只有在特定评估目的下才能成立。在明确评估目的之后,与评估目的有关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都应该作为评估对象。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确定无形资产评估范围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无形资产的内涵,而应该努力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适当扩大和丰富无形资产的外延,从而避免由于无形资产外延窄小而造成无形资产的漏评。
2.加强评估人员的风险意识,详细了解被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情况
无形资产的评估,尤其是在使用收益法时,评估风险的高低和评估人员的人为操作具有很大关系。所以,评估人员队伍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具体实施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评估规范意见进行操作。此外,评估人员还应当对无形资产的取得过程及产权情况有详细的认识,关于此无形资产是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公司的概况、历史沿革、公司经营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的市场环境;市场中相类似的无形资产的最新状况等。针对委托方可能提供虚假的资料,评估人员应当具有风险意识,严格审查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并采取有效合法的方法识别出委托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
3.做好对无形资产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应当按照严格的顺序做好对数据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并且认真核查全部数据资料的来源,从而保证所有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避免差错。由于无形资产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性,包括收益分成率、折现率以及未来收益,再加上无法完全获取十分完整的市场资料,所以,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发生误差的可能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规避,尽量减少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4.正确预测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
在采用收益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无形资产收益额的预测。对超额收益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在预测超额收益的过程中全面考虑众多因素。具体而言,应当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超额收益必须是无形资产带来的。由于无形资产单独一般不一定会产生收益,它是与有形资产相协同而带来收益的。所以,在评估过程中应当把无形资产创造的收益单独分离出来。第二,应注重无形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由于超额收益本身就是指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因此,在进行评估中,对其收益的判断更应关注的是其未来的获利能力。第三,对于初次交易未使用过的无形资产的收益预测应当首要关注它的成本。预测无形资产时主要依据过去的收益情况,因此,对于初次交易的未使用过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就成为了主要因素。第四,在预测收益时,要理解国家宏观政策。无形资产收益的预测往往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要考虑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对该种无形资产持控制还是扶持的态度。第五,对无形资产的收益进行预测时,还应关注在整个预测年限中,该企业的成本变动趋势和生产销售计划,此外还应考虑无形资产自身的技术先进性和相似无形资产的替代性和竞争性。
5.合理确定折现率
由于折现率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估结果,所以确定准确无误的折现率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确定折现率时,应当遵守以下几点:第一,应当以一样的视角去计算收益额和折现率,比如收益额是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那么折现率也应当不包含通货膨胀率。此外,不能直接把行业的基准收益率用来当作折现率,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正。第二,必须要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和收益分成的情况及其假设条件,来确定无形资产的折现率。这就要求在评估过程中要关注折现率和收益成分是否是互相匹配的,以及无形资产的收益率和企业整体的平均收益率、企业其它相关资产的收益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第三,基本的折现率应该高于无风险报酬率,因为风险是和报酬相对应的,这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总之,我国在折现率确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在实际选择收益率时,我们应当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熟的操作标准,再结合本企业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确定折现率。
参考文献:
[1]周媛媛,陈建成.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2).
[2]朱勤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3]高建来,张浩.无形资产评估中收益法应用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09(5).
[4]唐艳.我国无形资产评估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1(13).
[5]欧阳文晋.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3).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收益法 预期收益 折现率
一、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收益法通过估算被评估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将折现值之和作为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用CIt表示t时间得到的预期收益,i表示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n表示预期收益的发生次数。那么,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的收益法用公式表示为:
无形资产评估价=
在这个公式中涉及三个变量:第一,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CIt)。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预期收益越大,无形资产价值越大。第二,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t)。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预期收益持续时间越长,无形资产价值越大。第三,投资者期望收益率,即折现率(i)。这体现了投资者对未来预期收益风险水平的判断以及基于“高风险,高收益”原理的对收益率的期待。投资者期望的收益越高,无形资产价值越小。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正是以上三个变量共同影响的结果。
收益法的基本假设是任何投资者在购买该项无形资产时,所支付的价款不会超过该项无形资产(或与其具有同样风险因素的相似资产)的预期收益的折现值。收益法充分考虑了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及其风险,能与其投资决策相结合,体现了产权交易的公平合理性。从理论上说,在获利能力真实、预测科学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合理的评估出无形资产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收益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收益法的数学模型似乎简单,但是仅有数学模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数学模型的运用都需要信息资料的支持。就收益法计算公式而言,如果不能获得未来预期收益、持续时间和折现率这三个变量的数据,就无法应用该方法;反之,如果获得了这三个变量的准确数据,该方法的应用就转化为纯粹数据处理,而数据处理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相对简单。所以,收益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取得各变量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1、无形资产可带来预期收益的界定与测算困难
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会单独产生效益,它要与企业中其他资产协同才能够产生收益。这样,在评估无形资产时,往往要将各项资产协同作用产生的收益进行分离,界定属于被评估无形资产直接产生的收益即超额收益。这种界定是无形资产评估的一大难点,处理不好会将不属于该项无形资产的收益作为其收益,高估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或者把属于该无形资产的收益排除在外,低估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两者都会降低无形资产评估的可靠性。其次,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个受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影响的概念。内在因素包括无形资产自身的性能、无形资产经济寿命、无形资产垄断程度及转让内容等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相比较而言,内在因素是影响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关键,而外在因素对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实现也有重要影响。正是因为在确定超额收益额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和这些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在运用收益法的过程中准确确定预期收益额存在困难。
2、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选择和确定困难
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持续时间又称有效期限,是指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时间。无形资产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损耗是客观存在的,无形资产损耗的价值量是确定无形资产有限期限的前提。由于无形资产没有物质实体,所以它的价值不会由它的使用期限的延长而发生实体上的变化,即不会像有形资产一样存在由于使用或自然力作用形成的有形损耗。因此,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判断与确定存在困难。
3、折现率的选取存在困难
折现率是将未来预期收益还原或转换为现值的比率,其本质是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率。作为投资期望收益率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正常投资报酬率,二是风险投资报酬率。正常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无风险报酬率,易于确定,它取决于资金的机会成本,即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不能低于该投资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通常以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利率和银行储蓄利率作为参照依据。而对承担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进行量化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只能依据现代财务理论中关于投资报酬率的一些定性结论,来帮助确定资产评估中所需要的适当折现率。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难以取得或者不可靠,也进一步增加了评估的难度。在运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折现率对评估值的影响很大,折现率的选取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预期收益额的测算和确定
无形资产预期收益额的测算,是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关键步骤。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影响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在确定超额收益额时,要全面考虑众多因素,并且采用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1)注重无形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预期收益额指未来收益,评估无形资产时对其收益的判断不仅仅只看现在的获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
(2)收益额必须是由无形资产带来的。在实际中,收益的获得是由各类资产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无形资产单独不会产生收益,应该把由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从总的收益额中分离出来。
(3)目前使用中的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是影响预期收益额的最主要因素,而对于初次交易未使用过的无形资产主要受其成本的影响。
(4)预测预期收益额时,必须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对于该种无形资产或对使用该无形资产的行业是扶持还是限制。
(5)预测预期收益额时,还必须考虑到预测年限内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成本变动趋势、市场竞争情况、无形资产本身的先进性以及相似、相近无形资产的替代性和竞争性。
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通常采用两种表现方式,即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以净现金流量为标准计算无形资产预期收益,在西方发达的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评估实务中较多地以净利润为标准计算。
(1)净利润是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的余额。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1-所得税率)。
(2)净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活动结果。在数额上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2、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选择和确定
无形资产的收益期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有效期限。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收益期限选择的根本是无形资产损耗的价值量。无形资产的损耗是由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减少,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更新、更先进、更经济的无形资产出现替代了原有无形资产,使原无形资产价值丧失;无形资产传播面扩大,其他企业普遍合法掌握这种无形资产,使拥有这种无形资产的企业不再能获得超额收益,无形资产价值丧失;运用无形资产所生产的产品需求大幅降低,其价值随之减少甚至丧失。从理论上讲,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应当综合考虑无形资产价值损耗三种原因。在资产评估实践中,预测和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收益期限,可使用下列方法。
(1)法律合同、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可按照法定有效期限与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2)法律无规定有效期,企业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有受益年限的可按照受益年限确定。
(3)法律和企业合同或申请书均未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可按预计受益期限确定。预计受益期限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或与同类资产比较得出。同时应该注意,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应比它们的法定保护期短得多。这是因为无形资产要受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和周期异常加快,使其有效期限也越来越短。
3、折现率的选择和确定
折现率的选择与确定,实际上是对风险进行衡量,并对承担风险所要的回报率进行量化。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中所需要的折现率主要是运用现代财务理论中关于投资回报的一些结论来确定,主要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1)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折现率。在现代财务学中,阐述风险与收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就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是西方市国家确定折现率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K=RF+β×(Km-RF)
式中:K――按风险调整的折现率;
RF――无风险报酬率;
β――投资或持有无形资产的风险系数;
Km――市场平均报酬率。
该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完备资本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运用该模型的条件不太成熟。但随着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用CAPM模型来确定期望收益率将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2)用风险报酬率模型确定折现率。无形资产投资的总报酬率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一般用同期国库券利率或者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表示;风险报酬率,是指超过无风险报酬率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其测算公式为:
K= RF + bV
式中:K――无形资产按风险调整的折现率;
RF――无风险利息率;
b――无形资产风险报酬系数;
V――预期收益的标准离差率。
(3)用累加法确定折现率。这是确定折现率最常用的一个方法。累加法就是将投资资产的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给予量化并累加求取折现率的方法。无风险报酬率是所有的投资都应该得到的投资回报率,而风险报酬率是指承担投资风险的投资所应当获得的超过无风险报酬率以上部分的投资回报率。风险报酬率随着投资风险的递增而加大。一般由评估人员通过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分析并通过经验判断来确定。
总体来说,收益法以现金流量为计量对象较为科学地反映了无形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入量,符合财务分析的计量基础。以整体上折现预期现金流量作为评估标准,是对无形资产超额获利能力的全面体现。虽然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应用难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评估市场秩序不断完善,评估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收益法将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媛媛、陈建成: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2).
[2] 王佳磊:收益现值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6(8).
[3] 张淑焕:关于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难点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5(8).
【关键词】无形资产 影响因素 评估方法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课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国际评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备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源。”综上定义,将无形资产表述为“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者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物质实体,对生产经营或服务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为其拥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能更能反映无形资产的
本质。
二、无形资产评估考虑的因素
1、成本
无形资产的成本是指为获取无形资产所付出的费用,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设计费、购置费、加工费、测试费、鉴定费、注册费、公证费、律师费等。同一类无形资产,不同经济主体间由于管理水平高低、研发能力强弱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其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差,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很大。
2、获利能力
无形资产的价值高低同其为经济主体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多少直接相关。如果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强,其经济价值就高,否则就低。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应预测其应用后的经济效益,一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该项无形资产受法律保护期限的长短、该项无形资产的技术先进和成熟程度、未来涉及到该无形资产的技术发展趋势等。
3、使用期限
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是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相同获利能力的前提下,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越长,其价值就越多,反之价值越低。在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时,要考虑无形资产的法定使用期限及其经济使用期限。
4、市场供求状况
市场对一项无形资产的需求量是由该项无形资产对市场的适用程度决定的,该项无形资产的适用程度越高,市场的需求量就越大,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其价值就会越高;一项无形资产的市场供应量大小主要依赖于开发该项无形资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难度的大小,以及有无替代产品或替代技术等因素,如果该项无形资产要求的技术水平很高、难度很大,同时市场又没有替代产品或替代技术,则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很高。
5、价格水平
如果所评估的无形资产存在同行业同类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由于同行业同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之间具有可比性,评估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同行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和行业投资风险等因素,因为这些指标的运用将直接影响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
三、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应用情况
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所运用的方法与有形资产评估是一样的,即成本法、收益折现法、市场法。根据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成本法
通过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需要把握两大基本要素:其一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即在当年的条件下,重新取得该无形资产需支出的全部费用;其二是无形资产的功效损失,主要是无形资产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贬值所形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对于某些无形资产,由于特许他人使用,使原产权主体蒙受诸如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加剧等损失,这种损失要求在其转让价格中得到补偿,这便形成了无形资产的转让机会成本。经过对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功效损失、转让成本分摊率及转让机成本的讨论和测算。运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要素便基本齐全,将这些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便可以求得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用数学式表达如下: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无形资产重置成本×1-×+无形资产转让的机会成本
由于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其价值主要不是取决于它的“物化”的量,而是按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因此,只有确信被估对象确有超额获利能力,运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才不至于出现重大失误。成本法是资产评估具体操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优点式评估出来的价值更接近实际、能够较真实、准确的反映资产的时间价值。但它的缺点式计算繁杂,而且常常遇到寻找同样或类似可比参照物困难的情况。此外,在判断资产贬值时,有很大程度依赖于评估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由于成本法的技术思路和角度的因素,运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并不一定是最快捷、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技术方法。这并不是说成本法不好,只是说运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2、市场法
市场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对比调整,估算出资产价值的方法。
(1)直接法。如果在市面上找到的参照物与被评估对象在结构、功能、新旧程度等方面相同,且参照物的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接近,则参照物的市场价格可直接作为评估对象的评估值。另外,若被评估资产是全新的或接近全新的资产,也可参照新资产的市场价格评估。
(2)市价折余法。市价折余法是以被评估资产在全新情况下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扣除其实际的损耗贬值(主要是实体性贬值),来估算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基本思路是,被评估资产是已用若干年的资产,如果市场上仍有相同型号的资产出售,那么市场参考物价格就有引用的可能。此时类似于重置成本法只需将被评估资产的损耗贬值从全新价格中扣除即可得出评估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全新资产现行市价-实体性贬值=全新资产现行市价× (3)类比法。又称为市场成交价格比较法。它是指一项被评估资产在公开市场上找不到与之完全相同的参照物资产,但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相类似的资产,以此作为参照物,依其成交价格,作为必要的差异调整,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格。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通过严格筛选,找出最适合的参照物。参照物的主要差异因素为:时间因素(指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时间差异对价格的影响);地区因素(指资产所在地区或地段条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功能因素(指资产实体功能过剩或不足对价格的影响)。市场法的优点是:它通过销售价格比较来评估资产的价值,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化的因素,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评估对象的市场价值。其缺点是: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困难,特别是在资产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当的参照物;在寻找参照物时,主观判断的成份较高。从理论上讲,市场法应该时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首选方法。在西方国家其使用频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各项资产一般都存在着一个发育比较完善的市场,参照物及各项比较指标能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由于我国无形资产市场不发达,交易不频繁,参照物及各项比较指标不容易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合理,因此,市场法的适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3、收益折现法
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主要是通过其超额获利能力体现出来的,运用收益折现法来衡量它的价值高低是适合于大多数无形资产评估项目的。收益折现法是从无形资产的收益入手的,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收益被界定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将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资本化或折成现值,作为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是收益折现法的基本技术思路。收益折现法涉及到三大基本参数,即超额收益、折线率和收益期限。其一,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指因使用了无形资产,并由无形资产所增加的收益额。它的形成过程无非是由于无形资产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挖掘了存量有形资产的作用并体现在产量、销量、售价的提高上,或成本费用的降低等方面。其来源渠道主要是: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使企业相关产品的产量、销量增加或产品价格提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形成了生产经营费用的节约额;自创无形资产的存在和运用,节约了无形资产特许使用权费用。其二,折线率是将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换算成现值的比率。它本质上是从无形资产受让方的角度,作为受让方投资无形资产的投资报酬率。它的高低取决于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和社会正常的投资收益率。因此,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中的折现率是社会正常投资报酬率与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报酬率之和。其三,无形资产的收益时间也是影响其评估值的一大因素。无形资产能带来收益持续时间通常取决于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但是在无形资产转让或其他形式的产权变动过程中,由于转让的期限,无形资产受法律保护的年限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某一具体无形资产的收益持续时间。当然,无形资产的种类不同,就要根据无形资产的具体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判断。在确定了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折线率和收益期限后,便可按照将利求本的思路,运用收益折现法将无形资产在其发挥效用的年限内的超额收益折现累加取得评估值。其数学式表达为:
无形资产价值=(预计年超额收益额×相应的现值系数)
或:P=R×
式中:P为评估值;R为第i年的预期超额收益额;r折现率;n为收益持续的年限数;i为序号。
收益折现法的优点是:实和较准确地反映资产本金化地价格;与投资决策相结合,应用此法评估地资产价格易为买卖双方接受。其缺点是: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大,受较强地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评估中一般适用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的评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能力是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最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要求。无形资产的收益能力是无形资产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资本性资产的价值是该项资产所引起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之和。贴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又要考虑收益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价值因素。所以,收益能力法最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要求。
总而言之,评估方法一般包括成本法、市场法以及收益折现法,而收益折现法应该成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希望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随着无形资产评估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水平将会越来越高。并希望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在无形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的水平提高,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尽可能多的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 刘京城:无形资产价格形成及评估方法[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关键词] 诚信成本 诚信收益 诚信时间模型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5:P54-55
[2]杜炜:企业诚信的成本与收益.统计与决策[J].2004,10:P146
[关键词] 诚信成本 诚信收益 诚信时间模型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5:p54-55
想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先要对其进行分析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下一步工作。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以货币计量、可以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管理难度也更大,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未来收益较大,无形资产是凭借各种知识、技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一种经济资源,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力、技术或获取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如:技术、人力资源、专利技术、商誉等,加以利用能为企业获得于预想不到的收益。二是无形资产具有非流动性,并且有效期较长,一般来说,无形资产是与特定企业结合在一起的,除非经过无形资产出售或转让,否则将随着企业的不复存在而消失。三是无形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企业持有无形资产是为了通过它创造利润,而非为了出售或转让,应该通过分析研究寻找更多合理的通过无形资产获利的方法。四是无形资产单独不能获得收益,它必须附着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收益。
二、影响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实现的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影响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产权因素、获利能力因素、技术因素、风险因素、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机会成本、市场因素、使用期限、宏观经济政策、转让内容等,这里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简单介绍一下。
其一,立法和各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虽然有一系列关于商标、专利、著作等无形资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加入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但保护范围仍不全面,立法也不全面,如《担保法》则明确指出,可用于质押的无形资产仅限于专利权、商标权以及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这些规定限制了无形资产的利用范围,不利于无形资产价值的实现。此外,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行政管理采取的是分部门管理方式,各司其职,这种分部门的管理方式不但不利于权利主体纠纷的解决,而且还会增加管理的成本、加大管理的难度。
其二,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原因。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这需要一个认知过程。目前,大多企业都能认识到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对于作用的重要程度还缺乏认识,没有对无形资产形成足够的重视度。如缺乏对品牌、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品牌战略和形象战略,即使有一些企业创立了自有品牌,但大多都因后续工作不到位而造成品牌流失,而调查发现,在国内一些行业外国品牌却占有近80%的市场,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国内企业对对品牌、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忽视。又如,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足、力度不够、能力不强,多数企业出于对成本及风险因素的考虑,会选择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进行产品生产,有的更是在原有技术模版稍加修改或直接模仿,最终导致创新率不高,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都较低,从而影响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实现。
三、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1. 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2013年7月,美国商务部正式调整了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核心内容是将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资本化。这一变化趋势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更进一步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应创新管理理念,认识到无形资产不仅仅是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它不仅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杠杆作用,而且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基础。
2. 重视技术类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积累,并做好保密工作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既应高度重视技能、技巧、诀窍等技术层面隐性知识的管理、开发和保护,也应关注组织或团队学风、信念、洞察力、价值观等精神文化要素的凝炼、传承和发扬光大,努力使专利技术的保护及应用、隐性知识的开发及利用、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无形资产管理的系统战略。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制定发展规划、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并做好技术维护及保密工作。企业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的同时,还不应忘记和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如果需要还可以对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各类无形资产的产生、发展和流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可能接触无形资产的人员进行随时监督,避免企业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流失。
3.以知识产权管理与品牌创新的有机结合推进无形资产经营战略升级
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其重点不应仅限于知识产权保护,更重要的是将其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结合起来,通过提高知识创造和技术获取的能力等增强我国企业的总体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在无形资产运营模式的探索、开发方式的选择、评估体系的完善、组合策略的选取等方面深入研究、积极尝试、大胆创新。
2006年,在我国新颁布的一系列会计准则中,引入一种新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之相对应,催生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其中重点之一是合并对价分摊公允价值评估,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
资产评估;企业合并;对价分摊
1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
企业合并,顾名思义,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独立企业进行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行为。
企业合并过程中,合并方所发生的成本——合并对价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即合并对价分摊。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存在合并对价分摊的问题,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同一控制下,合并方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确定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涉及合并对价分摊。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是指将企业合并的成本分配在所得到的可辨认资产、负债之间,进而确定因合并所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金额。若购买方所支付的合并成本大于所取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2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的评估对象
按照《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的规定,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是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业务中的评估对象,它不同于企业并购中的评估对象。
在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确认和识别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若无形资产存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要单独予以确认,并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应当以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和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为依据,评估人员可以下面两个条件作为判断依据,判断无形资产是否存在且可辨认:一是被合并企业是否存在源自合同权利或基于法定权利的无形资产,二是该无形资产是否能从被合并企业中分离出来单独出售。上述两个条件满足任何一个,说明存在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在合并日要以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
与确认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相对应,在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也涉及或有负债的识别和确认问题。在企业合并日,若被合并企业有未决诉讼、待执行的亏损合同、债务担保、已对外公布的重组计划、产品质量保证等情况,评估人员就应判断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该或有负债是否能够确认。
3 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
从本质上讲,企业合并对价分摊评估是对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方所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评估,具体包括有形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的评估,无形资产的评估,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商誉的计算,最后还要对评估结果的整体合理性进行测试。
3.1 有形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的评估
合并方在取得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以后,要按公允价值计量。评估人员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相关有形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下表1是有形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3.2 无形资产的评估
无形资产的评估主要是看其是否存在活跃市场。若存在,应按合并日的市价确定公允价值,若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要采用一定的估值技术进行评估。
无形资产一般情况下较少单独转让,可比交易案例难以取得,所以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市场法不是首选。又因为成本法中无形资产的成本不易与其他经营成本相区分,且不能很好地体现无形资产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成本法也较少运用。鉴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在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由收益法来确定。
增量收益折现法。无形资产的使用会产生增量现金流,具体表现在价格的溢价和成本的节省两个方面。评估人员可以分别预测出包括无形资产的经济实体的未来现金流和不含无形资产的经济实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判断有无增量现金流。若有,就是无形资产的使用所带来的,将增量现金流折现就能得到该无形资产的税后公允价值。
节省许可费折现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拥有了无形资产便可以节省许可费,所节省的许可费就是一种收益,将节省的许可费折现后得出的金额就是该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可用于专利技术和品牌价值的评估。
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无形资产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必须与其他资产共同作用才行。将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形成的现金流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减去其他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亦即将总收益进行拆分,即可得出待估无形资产的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将其折现,折现值之和即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现金流贡献最大的无形资产的评估。
3.3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递延所得税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而形成了递延所得税。在合并对价分摊评估中,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之后,公允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的,就要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且其金额不能折现。当然,合并方在分配合并对价时,对于被合并方在此前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项目不应予以考虑。
3.4 商誉的计算
企业合并中,合并方要支付现金及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发行债券及股票,还要支付其他相关费用,所有这些构成了企业的合并成本。评估人员在分别确定了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后,将其汇总就能确定出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人员将合并方的合并成本与所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比较,若前者高于后者,排除合并方失误造成收购对价过高的因素,差额就代表被合并企业存在着商誉,合并方应在合并时予以确认。商誉的形成原因复杂,可能是因为历史悠久,管理能力超群,地理位置优越等使企业具有了超额的获得能力。若计算出的商誉金额较高,评估人员应当提请公司管理当局关注减值风险。
3.5 整体合理性测试
评估人员在确定了合并对价分摊的公允价值之后,要对评估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测试。首先是加权平均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前提是以被合并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为权重做出计算,然后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资本回报率二者比较,若两者基本相等或接近,则说明评估结果整体上是合理的,若两者差异较大,则要对评估过程进行反思,复核所识别的无形资产是否存在,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评估方法是否得当,参数选取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合理。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企业价值评估时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基础,适当考虑风险溢价或折价。
【参考文献】
[1]《资产评估》.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逐步取代了实物资产投入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如何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去,成为现代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现代电力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并加大了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大量大型的项目先后上马。这些都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掌握电力高新技术的员工成了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如何管理好这一重要资源,合理评价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成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合理评价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和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但是传统的会计方法忽视了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因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探讨和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有关理论和操作实务。通过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新视角将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能完整、科学地反映出企业的人力资源这一状况,既承袭了传统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又在内容上有所创新改革,较传统会计对人力资源的核算更具优势。但是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计量方法尚有待完善,因此在电力企业不宜急于将其纳入现行的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体系,应先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仅作为电力企业的内部决策之参考。下面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核算内容等三方面探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
2.1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人力资源能否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是否是资产的问题,目前己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对于人力资源资产究竟应确认为有形资产还是确认为无形资产却还存在争议。笔者更倾向于将人力资源归类为无形资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具有以下特征:1.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2.不具有实物形态;3.具有可辨认性;4.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对应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产的特征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相当吻合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企业通过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拥有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且人力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其次,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但可辨认,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但人力资产是指员工的服务潜力,这种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
2.2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会计的灵魂在于计量,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目前,在计量人力资产的方法上出现三种典型代表: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一是历史成本法。它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以人力资源成本的取得、开发、安置、遣散等实际支出为依据,并将其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的操作简便易行,计量准确,具有可验证性的特点。二是重置成本法。所谓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的物价条件下,由于置换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应付的代价。它包括两个要点,其一是由于现有员工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其二是取得、并开发其代替者的成本。三是机会成本法。这种方法是以企业员工离职而使企业蒙受的经济损失为计价依据进行计量。机会成本更接近人力资源的价值,但机会成本在数量上是难以界定的。从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看,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取长补短,更为科学合理地计量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从而较好地解决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三种会计计量方法,不但可以全过程计量与反映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还可以从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的不同角度反映与计量人力资源。
2.3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该按照人力资源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的全过程进行分类,即按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在企业工作、最后退出企业的过程进行成本项目的分类,记录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成本五大类,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以全面反映人力资源的资产状况。
2.3.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取得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招聘支出;为选择合格的员工而发生的选择支出,如:面试、测试、体检费等;为取得已确定聘任员工的合法使用权而发的录用支出,如:录取手续费、安置费等。
2.3.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为了提高生产安全性和工作效率,还需要对已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使他们合乎工作岗位的要求,这种费用即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对上岗前的新员工在规章制度、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所发生的岗前培训成本;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而在不脱离岗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训所发生的在岗培训费用,如:培训师费用、因培训而消耗的材料等费用;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培训而发生的脱产培训费用,如: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被培训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差旅费、资料费等。
2.3.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保证员工维持其劳动力生产能力所需的维持成本,如:工资、津贴、福利费等;为激励员工,对其超额劳动或其特殊贡献所支付的奖励成本,如:奖金;为调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产生的调剂成本,如:员工疗养费用、员工文体费等。
2.3.4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在员工丧失劳动能力时,为保障其生存能力而必需支付的费用。包括:因员工工伤事故而应给予的劳动保障费用,如:企业承担的工伤员工的工资、补贴等;因员工工作以外的原因引起身体欠佳不能坚持工作,而需要给予的医疗保障费用,如:产假补贴等;还包括企业为员工购买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性支出。
2.3.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企业辞退员工或员工自动辞退时,企业所补偿给员工的费用;由于员工离职造成职位空缺的间接损失费用等。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中,上述的各项支出均计入当期损益,但在人力资源会计角度,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等则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相关性。
三、结语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计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的核心要素,然而知识经济中掌握知识的最终是企业的人力,将知识转换成最终生产力的也是人,人才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知识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源不仅成为推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1964年,美国会计学家赫曼森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专门会计知识。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所谓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作了资产。所以要谈论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就要涉及人力资源投资能否予以资本化,这一点历来是会计学者争论的焦点。尽管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多,但在其论述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仍有加以论述的必要。
所谓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下面笔者根据资产定义的要点,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投资是否可以资本化:首先,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而非劳动者本身,而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这一点毋庸质疑。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难以像固定资产那样加以合理的预计与确定,所以人力资源不是资产。笔者认为,“提供的未来利益的确定性”并非是一项经济资源被确定为资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事先准确地确定,但我们仍将其视作资产,那么对人力资源为何就不能同等对待呢?其次,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地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最后,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对人力资源资本化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而企业无法拥有对劳动者的所有权,从而也就无法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雇佣了劳动者之后,在事实上获得了对未来劳动者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这种权利是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旦劳动者被资本家所雇佣,他的劳动力就已经事实上为资本家所控制(因为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是不能再自由地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的),而同时资本家并不需要拥有对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所以,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载体——人身上的投资是企业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投资,是可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利,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的,因而可以定义为会计资产。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人力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这是因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产,对应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产的特征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相当吻合的。
首先,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但人力资产是指员工的服务潜力,这种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切不可把人力资产的的载体——人与人力资产本身混为一谈;其次,人力资产是能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用于行政管理的资产,人力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再次,人力资产的受益期通常是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资本化;最后,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力资产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很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所以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人力资产应属于无形资产。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人力投资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几部分。按照上述要求,应设立以下几个基本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总括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其借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减少。
2.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其贷方反映按一定的摊销率计算的人力资产摊销额,借方反映因退休、离职等原因退出企业的职工之累计摊销额,余额表示现有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本账户应按照对应的人力资产明细账户设立相应的明细账户。
3.人力资产取得成本”账户和“人力资产开发成本”账户,这两个账户是成本计算性质的过渡账户,用以分类汇集企业在人力资产上的投资,借方反映投资支出的实际数额,贷方反映转入“人力资产”账户的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明对尚处于取得和培训阶段的职工的投资。
4.“人力资本”账户,该账户用来反映当从有关方面无偿调入职工时,作为“人力资本”的对应账户,反映投资来源。当职工离开企业时,应将“人力资本”账户相应的数额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特别应指出的是,“人力资本”账户应属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可用“资本公积”账户代替。有一种看法认为该账户既非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又非负债类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这一部分权益应属职工所有,当职工离开企业时,要同时转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它其实是股份制改革初期“企业股”的翻版,事实上,企业内部除了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之外不存在第三种权益。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而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下面两种流行的观点,下面对这两大分支分别加以介绍: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一个会计实体为了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取得人力资源支出。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取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1)招工支出,指为了网罗吸引求职人员所发生的费用,如招工广告费,中介机构手续费,接待费,材料费等;(2)选拔支出,指从应招人员中挑选理想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面试时支出的费用,体验费,奖金等;(3)定岗支出,将录用的职工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所发生的各项一次性的支出,如搬迁费、注册费、接待费等,特别应指出的是,还应包括特定职工工作所需的特殊设备支出。
2.维护人力资源支出。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的支出。
3.开发人力资源支出。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1)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见习费用、培训费用等;(2)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3)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员工资,学员培训期间应发的工资,材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学费等。
上述的各项支出,并非要全部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说来,我们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则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如上所述,现行会计不问支出的性质,将人力资源支出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正是要改变这一做法,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相关性。
尽管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资本化就是将上述支出予以资本化即可,但是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即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将上述的获得、维护、开发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资本化,较为客观和方便;重置成本法,是指在现时重新获得与原来相同的人力资产所要花费的成本,该方法提供的信息更具决策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对什么是相同的人力资产、重置成本到底有多大等问题的确定标准主观性过强,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机会成本法是以企业职工离职时使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企业人力资产计价的依据,优点是机会成本较接近人力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但该方法使用面太窄,主要适用于一些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员工,对于一般员工不适用(因一般员工的离职往往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损失,即使有,也与员工的实际价值严重不符,不能籍此入账)。
此外,人力资源既然是一种资产,自然涉及摊销的问题,笔者认为人力资产的摊销应采用加速法摊销,摊销期可以按劳动合同期摊销,期末无残值。之所以采用加速法,主要是因为人力资产流动性较大,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大,从稳健原则角度出发,采用加速法摊销(即前期多摊,后期少摊)应比较可取。其具体的摊销方法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均可。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一、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出租的建筑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该单独计量和出售。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根据以上规定,企业可以把暂时闲置的自用房地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又因为自用房地产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计提折旧或摊销。当把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就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又因为近几年物价大幅上涨,转换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远大于其账面价值。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值。
[例1]某企业有一幢楼房因为暂时闲置,该房屋的原始价值为1000万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估计残值为零,该房屋预计可使用100年,已经使用20年。2008年11月30日开始对外出租,租期为15个月,该建筑物在租赁日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
该建筑物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为=1000-1000÷100×20=800(万元)。转换的会计处理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 200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2000000
由以上会计处理过程可以看出,这项转换使企业净资产增加了12000000元。
但是处理后企业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出租单位在租赁期间不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因为租期为15个月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如果要自用还可以在15个月后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在租赁期内不转换,除了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增加了12000000:~;同时对外出租还可以赚取一笔可观的租金收入,从而导致当期利润也相应增加。
第二,出租单位在租赁期内要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企业是否转换投资性房地产为自用房地产要受如下因素制约:(1)因为租赁合同没有到期可能要赔偿承租单位违约金(用A表示);(2)收回投资性房地产失去的租金(机会成本,用B表示);(3)因为资产增值企业贷款成功,当期贷款的利息(用C表示);(4)收回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当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用D表示);(5)贷款资金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用F表示)。则:当F+D-(A+B+C)>0时,进行转换对企业有利;当F+D-(A+B+C)<0时,进行转换对企业不利。
接上例,如果改为自用房,年创造净利润200万,贷款投资收益为100万,而贷款的年利息为80万,赔偿金为50万,年租金损失额为60万(机会成本)。则:200+100-80-50-60=110(万元)。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要收回出租房,改为自用房。
若改为自用房年创造净利润为200万,年借款收益为50,年借款利息为10075,赔偿金为8075,年租金收入损失8075。则:200+50-100-80-80=-10(万元)。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可能改为自用房。
同理,土地使用权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也可实现资产增值。
[例2]某企业有土地使用权原价值为1000万,其使用年限为50年,已经使用10年,近期闲置,可以对外出租,租期为15月,对外出租日期为2007年10月20日,转换日,此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 15000000
累计摊销 2000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000000
由分录可以看出,这项会计处理使企业净资产增加了7000000元。
二、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转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于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阶段,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资本化。但是,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要有充分论证,要经相关审计并且很难达到标准。企业以此为由把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费用化,以开发失败为由又把开发中的无形资产转让给个人,然后再经过一定的操作程序达到企业资产增值的目的。为了实现价值增值,企业一般在开发无形资产时要经过如下转换程序:
(1)企业开发费用作为当期费处理。
[例3]某企业研发一无形资产在研发阶段发生的费用总计20万元。则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研发支出 200000
贷:原材料(等) 200000
确认开发失败,研发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 200000
贷:研发支出 200000
(2)将无形资产转让给个人,开发成功后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3)申请成功后,个人再将无形资产捐赠予企业。接受捐赠时要经过评估,通过评估增值实现企业的资产增值。
沿用例3的资料,假设该研发项目开发以后通过个人申报成功之后又捐赠予该企业,经评估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为50万。其他资料如例3,则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
经过这样的处理,该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增加300000元(500000-200000)。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量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准则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2)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上述三种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该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例4]某企业因为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金额相对于出售前的总金额较大,剩余部分不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而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为:(借方)成本207#;(贷方)利息调整为5万元;(借方)应计利息1万。此时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5万元。则会计处理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00000
――应计利息 1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000
贷:持有到期投资――成本 2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1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无形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企业已经做好大力投资无形资产的准备,毋庸置疑给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且使得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一直受到人们高度的关注。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即使国内外学者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差异性至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会计处理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无形资产的发展。
1 无形资产的含义
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且由企业掌控与管制。从无形资产是否可分辨角度而言,无形资产由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组成,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指不能单独转让的资产,它与企业整体紧密联系,例如商誉就是典型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即商誉是依附于企业存在的,它与企业相辅相成;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由大多数的无形资产构成,这种无形资产一般是由企业认可与赞同。从无形资产来源角度而言,无形资产由外购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组成,外购无形资产顾名思义是从外部采购的无形资产,它的采购比较自由,既可有独立采购又可以与企业整体共同采购;自创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内部创建的无形资产,且有着特定时期,一般泛指企业的开发时期与自行研究时期。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角度而言,无形资产由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组成,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顾名思义,这些无形资产的寿命是受一定限制的,且它的寿命权是可以肯定的,如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主要包括专利权与版权等;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一些无形资产的寿命没有时间限制,主要包括非专利技术与商号的寿命等。从使用寿命能否确定角度而言,无形资产的寿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而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依据其实际使用情况在使用寿命内将其成本系统摊销,没有时间限制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应不予进行摊销。
无形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方面,众所周知,无形资产与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企业中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带入与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而企业中带入与之相关的经济利益是无形资产确认项目的必要条件,因为企业的发展与其无形资产带来的相关经济利益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某一具体项目的经济利益没有按规定流入企业,那么企业的资产就无法得到确认。尤其是在会计实务中,无形资产带来的与之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中的各种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另外其发展还需要相关证据支撑与帮助。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成本需要可靠的计量,一般而言其成本的计量与无形资产的确认紧密联系,即其成本没有办法得到计量时无形资产就没有办法得到确认。相关会计准则明确指出,无形资产首次进行确认的条件是以开发时期的资本化条件与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达成一致为基础,另外其他全部支出应归纳为当期损益。
2 无形资产一般业务的处理方法
2.1 关于购销业务
无形资产的购销业务主要是出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业务,一般是指无形资产的有偿转让,即当出让方选择会计收益而舍弃无形资产时,受让方可以支付经济酬劳获取无形资产。但在实际有偿转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无形资产转让时,有的会采用书面形式记载相关内容便于日后查询,而有的则不会;无形资产转让权有所不同,主要由转让所有权与使用权组成;无形资产转让的结算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一次性付款与分期付款两种方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购销业务带来了难度,因此对会计处理方法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而言,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应归于其他业务收入。在无形资产没有书面形式记载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是可以补记账单,补记账单不是企业随意凭记忆就可以记载的,不仅需要得到相关法定机构的评估肯定,而且需要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为基础进行评估价格;二是不能获取评估价格且不能确认无形资产时,一般采取核算相关税费的方法。为了提高无形资产的市场地位,无形资产的有偿转让与投资是值得鼓动与激励的。另外,当企业选择转让使用权时,无形资产的账面记载都采取核算相关税费的方式。
2.2 关于自创业务
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在实际工作中,其自创的成本不太好确定,一般而言企业自创业务的经济费用都需要记录入账。例如,有些自创业务的项目不仅所需时间长且花销的成本也很高,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这便无法确认无形资产;有些自创业务的项目表面需要的成本很低,但是后期投入的资金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确定其自创成本带来了难度;有些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则没有大量的开支,比如商誉,但它们又具有自制成本。因此,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为企业带来便利,但其自创成本归纳于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更适宜,一般只有在企业准备将无形资产转让或者出售的情况下,才需要评估成本并进行核算。
2.3 成本摊销业务
无形资产是一项长期资产,为了便于日后的查询与有效数据的提供,无形资产的成本价格记录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记录,不仅需要明确标注无形资产的原价,还需要详细记载每一项业务的成本等。另外,只要记录在账面的无形资产,都需要按照规定在有效期内进行自线摊销,并将其使用费用归纳于管理费用。无形资产具有没有残值的特点,所以无形资产不需要按时按期的进行清理,且摊销时也可以直接引用管理费用进行摊销记录。
3 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之不足
3.1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的无形资产是由可辨认无形资产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组成,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是由大多数的无形资产构成,这种无形资产一般是指由企业认可与赞同,主要包括专利权与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指不能单独转让的资产,它与企业整体紧密联系,例如商誉就是典型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即商誉是依附于企业存在的,它与企业相辅相成。《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有很多,主要由计算机软件、客户名单、市场份额与特许权等组成,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的范围比我国大的多,所以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应加大确认范围。另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了计算机软件无形资产的发展。
3.2 无形资产的计量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不仅确认范围小且入账价值也不准确,即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计量不能表明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无形资产相比于有形资产的实际成本,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花费的资金大的多,两者之间并没有可比性。
3.3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年限与方法相比,不仅摊销方法有限,即只有自线法,而且摊销年限具有局限性,即是在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规定的十年原则,由于无形资产的期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体使用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十年原则影响了无形资产的变通,我国这些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无形资产的发展。
4 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之改进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无形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依据国际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大力发展与改善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 会计确认方面
从无形资产的确认角度而言,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确认范围比较单一狭窄,主要是由可辨认无形资产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组成,所以需要改善与加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时间限制与无形资产的内涵开阔两个方面。无形资产的时间限制是指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应摒弃时间长短的规定,即无形资产会计确认的条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划分,无形资产时间限制的取消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会计确认范围;无形资产的内涵开阔是指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依据的规定权力不太完善,所以需要开阔无形资产的内涵重新为规定权力进行定位。
4.2 会计计量方面
从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角度而言,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存在一些不足,即无形资产的入账是根据获取项目权力所花费成本的多少作为计量方式,这种计量方式不仅没有顾全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且没有放入机会成本的理念,因此在企业实际发展的基础上采取现值的方式处理无形资产会计计量更为适宜。
4.3 会计摊销方面
从无形资产的会计摊销角度而言,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会计摊销方法主要以自线法为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新会计准则解决了单一狭窄的摊销方法,因此企业应以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和以企业的利益化为目的采取多样化的摊销方法。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未来的会计摊销方面应该适当放宽适用范围,为企业的品牌创建与研究项目费用给予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