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阅读步骤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中考 文言文 高效复习策略
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抓分点,而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呈现出篇目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因而增强文言文复习课的高效性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文言文复习课往往以知识梳理的形式“重炒隔夜菜”,这样的课堂难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复习效率低下。要增强中考文言复习的高效性,必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入手。
一、高效复习的必要准备――课前“三个把握”有的放矢
在复习课之前,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外,还需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015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大纲》及历年的中考试题,据此把握考点、命题形式,如此有的放矢才可以实现复习的高效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和内容部分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015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做出了如下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纵观历年的中考试卷,大体上这些要求都在试题中得以体现。这些都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些命题的思想最终体现在试题中。对历年中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题的研读,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考点的一些具体命题形式,并一定程度上把握中考命题趋势。对以上内容的研读,对学情、考点、命题意图的准确把握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是文言文高效复习的必要准备。
教师在准确把握了学情、考点、命题形式之后,应该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中落实。在课前预习中使用的学案题目应包括以下题型:(1)重点实词的解释;(2)重点句子的翻译;(3)重点句的节奏划分;(4)理解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5)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这些题型学案是复习内容的精华所在,好的学案体现的是教师对复习重点的准确把握。学案的编写需借助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备课组教师将在集体备课活动和学案的编写中更加准确地把握中考的考点和命题方向。学生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这是预习任务,也是课前准备。
二、高效复习的主要阵地――课中“四个步骤”盘活课堂
课中的“四个步骤”即:检查反馈、小组互学、展示指导、矫正提升。
第一个步骤,是对导学案完成情况和检查反馈。这可使教师准确地掌握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没弄懂的。已经掌握的那些是课堂上无需再花时间的;那些是学生没有弄懂的,是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句节奏划分和文章中心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可以确定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步骤,是针对预习时完成学案过程中所标注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互相答疑解惑。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这个环节要着力于营造课堂民主平等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课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特别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关注和学习氛围营造之外,还应该全班巡视,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为下面的展示指导环节做准备。
第三个步骤,是小组互学的成果展示与教师对学法的指导。高效的复习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文言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即精讲。如笔者在执教《伤仲永》的复习课上发现学生对于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题上错误率较高,即进行以下学法指导。首先告诉学生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状中之间要停顿,如果只停一处,那么主谓的停顿优先,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和状中的停顿;其次,以第一个句子为例,这个句子陈述的是“什么怎么样”,因而是一个主谓句。其主语是“其文理”谓语是“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一处,那么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之间的停顿,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第四个步骤,是对原来学习中存在的错误的矫正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升。在《伤仲永》的复习课中,笔者针对学生句子节奏划分中存在的错误,在展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订正该题型下的其他错题,如对“余闻之也久”这个句子的划分,通过订正,进一步巩固已经习得的方法。
三、高效复习的有效保障――课后“一练一查”巩固效果
复习课离不开练习题。通过精选恰当的题目做课后练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如何选择呢?应该注重练习的“质”,而非“量”。题海战术是低效率的,只有精选习题在“质”上取胜才算高效。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李炳亭)选择与本地区中考考点一致的中考真题,不失为精选练习的一个好方法。这些题目有针对性、质量高、示范性好。可以说,一份高质量的练习是中考文言文高效复习课的有效保障。
此外,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积累有赖于记忆。反复的记忆和巩固是文言文复习的要诀。课后学习小组成员的互查,是对学习效果的跟踪与巩固,从而实现文言文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勤.自创文言试题力争文言高分――初中文言教学尝试[J].教育界,2012(23)68.
关键词:高效 导学案 阅读课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意义的任务。著名语言学者胡春洞在《英语阅读论》一书中指出:“英语阅读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手段”,“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他提出:“快速而高效的阅读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智能的全面发展。”在高考中,直接的英语阅读能力考查赋分就达40分,英语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可见一斑。我校近年来进行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研究为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高效提供了一些思路。在研究讨论以及不断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阅读课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学案要以学生为认知主体,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规律,要加强学科理论学习,使学案编写和导学能力尽快提高,提高教学质效。学案导学要遵循以下要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疑难,精讲点拨,科学训练,迁移应用,链接生活,拓展提升。
二、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英语阅读课实践
1.高效导入读前活动
导学案的编写应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如何导入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教师设置何种类型的问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或多媒体等方法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使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准备。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warming-up或introduction环节,既导入新课又导出生词,可适当引入课本中有关的单词,导言的难度要低于课文的难度,使学生在句子中感知生词、在情境中感知句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高效实践读中活动
导入到阅读课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速读和细读方法捕获课文信息,以达到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目的。
(1)速读(Fast reading)。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原文、搜寻有关信息、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有两种模式:
①寻读――指导学生带着某个问题进行搜寻式阅读,培养学生捕捉关键句的技能。以高二下Unit12《Fact and fantasy》为例,寻读时设置了以下问题:Who is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What are his famous science fictions mentioned?
②略读――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章或段落主题句和概括文章的技能。以高二下Unit12《Fact and fantasy》为例,略读时设置了段落大意让学生概括:Part 1 (Para.1) 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_______. Part 2 (Para. 2-5) Brief introduction of______. Part 3 (Para. 6) Brief introduction of ______.
(2)细读(careful reading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这一步骤既是教师课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阅读实践的重点,又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环节。①针对课文主要情节,设计问答、排序或填表形式的表层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为获取文章深层次信息,设计一些紧跟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段落大意,深层次理解文章。
(3)研习性阅读。要求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进一步研习和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运用,达到深层理解语言现象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猜测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并学习其用法;②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以及赏析经典的句子;③对精彩的段落结构进行赏析。
(4)整篇复读表达输出(Reading reproduction)。要在足够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输出,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并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语用的高度,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进一步融合。①运用关键词或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②运用讨论、辩论、采访或报导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③改写或缩写课文,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高效实践读后活动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环节;教学案例
当今中国的许多中学,都在推行课改,实施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给学生最多的训练,使得学生收获最多,感悟最深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为了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课堂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一个英国老师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设置高效英语课堂的一些环节。
2013年,我有幸赴英进修,在英国牛津的学习中心上课将近三个月。在培训期间,我先后接触了英国的五位老师。五位老师各有所长,且风格各不相同,她们的很多课,都给我很多收获。其中,语法老师Kath以备课认真细致、讲解精辟到位而尤为学生喜爱。她的一堂阅读&语法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环节巧妙,思路缜密,步骤流畅,层层深入,得到当时学生的一致好评。
这节课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掌握第三条件句的语法知识,是为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而设计的。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巧妙引入,这是高效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只有一开始调动和吸引了学生,学生才会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确保课堂效率。kath老师用titanic的几张图片引出本课话题,然后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开展了一个关于titanic的小组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题目都很新颖有趣,大家都抢着回答。回答完每个问题,她又给每个小组分别记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接下来阅读文章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一举两得。紧接着,老师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文章“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第一遍是快速阅读,同时找出与所给的人名和数字相关的信息,做好笔记。在回答时她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并且不能再看文章。这个任务的设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和转换信息的能力。一般的老师可能只会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原文中相关的信息作答,而这样做,无法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Kath老师的做法,虽然只有一个细节的不同,但是她设置一个任务,同时达到了双重的目的。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开始第二遍阅读,把从文章里抽出来的六个句子放回原处。这两遍阅读训练的是学生阅读时抓住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充分把握文章的大意之后,老师要开始挖掘文章的细节信息了。这时候,有些老师可能会让学生直接再阅读文章,完成下一个任务。可是kath却别具匠心地要求学生把文章先放在一边,不看原文,只是凭借前面两遍阅读所留下的一些记忆,来判断一些true or false 的细节信息。学生做完题后,再回头读文章,最后核对答案。这样做,其实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让人耳目一新。从以上几个阅读任务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要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就要让一个课堂环节同时承载多个教学目的,给学生多方面的训练。
阅读步骤完成之后,老师开始讲授语法。语法讲解用的是text-based approach。她先用文章中的一个原句 “ If the ship hadn’t hit an iceberg, it wouldn’t have sunk”引出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句子的结构,并准确说出主句和从句中各包含几个单词。接着她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出第三条件句的句型: “If+ sb./ sth had done ...sb./ sth would have done ...”。当学生掌握了第三条件句的结构和用法之后,老师再要求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多找出几个第三条件句的例子,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是学生用自己总结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律做题。Kath的语法教学,其实是分为“感知―探究―生成―训练”的四个环节,学生先通过观察例句,感悟语法现象,再通过小组协作,得出语法规律,最后做题。这样习得的语法规则,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与之相反,如果老师只是生硬地把第三条件句的语法结构抛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语法课,是何等枯燥乏味,课堂效率又会是怎样。
整堂课所有的任务,都是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的。基本上每个课堂环节,都是学生先相互协作讨论,对照修正答案,然后老师再和全班学生一起核对答案,这是一种交互的学习过程,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纵观这节课,好像步步都是意料之中,然而却又步步都是在意料之外。很多做法可能很多老师都采用过,但是几乎每个课堂环节,kath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和巧妙之处,妙不可言。这堂课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也许这就是高效课堂的魅力吧。
课堂环节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环节如何设计,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课堂效率。要构建高效课堂,好的课堂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堂外籍老师的英语课上,我们领悟了一些设计高效课堂环节的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苏晓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3(3).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根据每个阅读内容,我基本上按导、读、练、用四个步骤来完成。“导”指的是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巧妙导入;“读”指的是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练”指的是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用”指的是知识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一、精心设计,巧妙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精心设计,开展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的教学。
二、多种方式的阅读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设计的课堂活动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在理解过程中,要渗透阅读方法和策略,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是上好一堂阅读课的重要环节。
1.略读――浏览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阅读文章前,经常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提出问题,请学生在阅读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通过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问题的形式可以是简单的问与答、判断对错、选择答案等。
2.精读――默读课文,解决重难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新单词和重点句子,先引导学生根据形近词或读音规则来猜读新单词的读音,然后让学生通过文章图片、设置的情景和课件,根据上下文的联系,猜测新单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并进行学生答疑或教师答疑活动。
3.复读――跟读课文,情景交融
教师要充分利用录音、录像资源,训练学生听录音并模仿跟读的习惯,让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各个器官的活动充分理解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和正确的语音语调。
三、练――巩固知识,训练阅读技巧
“练”的步骤有时往往融于“读”的过程之中。练习的设置可以是填表格、给图片或句子排顺序、图片与句子的配对、根据原文内容填空等。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四、用――活化教材,理解拓展运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板书的关键词或根据已经填写好的表格复述和表演短文;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包括仿写、改写课文等;利用自绘情景画简图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记忆短文或对话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课外阅读练习等。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英语阅读,我们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技巧。只有不断地探索、钻研,设计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引导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高效课堂;阅读前策略;阅读中策略;阅读后策略
一、初中九年级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自从担任学校教研组长以来,到各地听课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发现大部分初中毕业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任教九年级的老师的阅读课课堂还停留在英语汉式的理解,穿插语言点的解说,有的虽然套用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 reading的任务型课堂阅读教学的新套路进行教学,但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对课文理解比较肤浅,阅读练习与评价方式单一,老师大多采用“四选一式”(Multiple Choice)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阅读目的过于单一,阅读仅仅就是为了考试。
2.学生认为英文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可读可不读。
3.少量学生有意愿阅读课外读物,但因为各学科的大量作业挤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
4.教师没有很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重课内,轻课外,缺乏高效阅读课堂效果。
二、初中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任务素养。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后的一年,阅读的分级目标已到5级:学生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2.近两年来,番禺区掀起“研学后教”改革的浪潮。“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 。初中九年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遵循着“研学后教”成功的理念,逐步摸索出一种高效的课堂模式。
三、初中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阅读策略指导
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我们知道,上好九年级学生每一节课多么的重要!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的过程。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知道,要上好每一节阅读课,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阅读教材重视、准备、落实好最基本阅读过程策略。
高效课堂阅读前策略(Pre-reading Approach)
1.“头脑风暴”(Brain Storm)。
不要忽视“头脑风暴”带给学生的那份轻松。有经验的毕业班老师会在阅读文章前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来。事实证明,恰当的“头脑风暴”是阅读高效课堂的引火索。
2.“四整合”任务型阅读课堂的“自主学习”预习模式(Pre- reading Self-Study)。
我校“研学后教”下的四整合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就是要求学生会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自主预习:A.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B.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
学生通过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学生能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学会如何自行设计“family life”题材的书面表达的写作内容和步骤,最终将学生从传统的老师命题英语书面表达中解放出来,摒弃一成不变,从而增加写作的趣味性,学生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真正做到让课堂研学问题成为课堂中心,把时间交还给学生。
四、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后续研究
老师都知道,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物而异。在初中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毕业班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调整好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初中英语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让即将踏入高中学习的九年级学生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新,读有个性,为其进入高中学习英语进一步奠定基础。
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开展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也慢慢适应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模式不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阅读学习潜力,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一曲――记时阅读
中学生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进行计时速读测试可以增强紧迫感,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
(1)训练前,学生先不要看书。
(2)待老师发出“开始阅读”的命令之后,才开始阅读;同时,老师在黑板上随时记下阅读的时间。
(3)当某位同学读完文章后,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
(4)读完文章后,马上把文章收起来,学生凭记忆笔答测试题。
(5)答完题后,老师逐题公布正确答案和判分标准,学生互相评判。每个人所得的分数就是自己的理解率。用“%”来表示。
(6)每个人计算出自己的速度(所读文章字数除以所用的时间)和阅读效率(阅读速度乘以理解率)。
(7)每人将本次训练的数据准确地记在阅读训练本上,老师将全班训练的数据登记在记分册上,以备将来总结分析之用。
第二曲――量化阅读
为满足快速高效阅读量化训练的要求,把中学生应有的阅读能力分解为若干能力点,使每个能力点的训练都得到量化处理。这种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实现了快速高效的量化训练。
由于实现的量化,每次训练都可以在计时的全过程中,通过“读”(计时阅读)、“答”(笔答测试)、“判”(根据统一标准评判分数)、“算”(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四个步骤,严密而精确地掌握每个参训者的有关数据。参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采取措施,从而达到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目的。
第三曲――系统化阅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1)提要和概括能力。即归纳段意的能力,提炼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2)划分层次,辨析思路的能力。即分段分层,理解段落篇章结构的能力;(3)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能力;(4)评价和鉴赏能力。即分析鉴赏作品选材、剪裁艺术特色的能力,领会鉴赏作品结构艺术的能力;辨析、体会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体会鉴赏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理解文章形象特征,体味优美意境,理解作品中的景、事、物的表现作用,以把握作品主题的作用;(5)快速阅读能力。初中要达到每分钟500字,高中要求达到每分钟600字。
根据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构成,快速高效阅读法为此设计了9项单项训练:
①快速阅读训练;②快速归纳段意训练;③快速提炼中心训练;④快速辨析段落思路训练;⑤快速辨析篇章思路训练;⑥快速理解文中句子训练;⑦快速理解文中词语训练;⑧快速鉴赏文学作品训练;⑨快速评价文学作品训练。
一、思维导图的优点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和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它的优点有:①采用能刺激大脑反应的表现形式,能有效挖掘视觉信息。②具有层次感的组织连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整体记忆。③运用抓“关键词”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④运用“放射状”的表达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二p中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1.语文复习课容量大,任务重。语文复习课的总体要求是知识求深化、技能求熟练、方法求灵活、思维求深广。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把平时学习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由点、线、面整合的知识体系,同时,复习课还有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任务。这就要求师生高效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根据命题迅速、准确地迁移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全面得到提升。
2.语文复习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复习课的所有任务都要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和思维特点,他们大多不具备把所学知识深化和系统化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
3.语文复习课要生动而有针对性。复习课的有效性在于提高课堂的针对性,挖掘课堂的生动性。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让学生颇有收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整体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生动性的复习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巧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语文复习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的策略,正好可以针对中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
1.巧用思维导图,让复习课“轻负高效”。
【案例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说明文的复习
步骤1:学生按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先安排学生整体浏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于园》等文本,再小组讨论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和联系,并绘制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在各组交流探讨p相互补充后,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常用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顺序等知识,形成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知识体系。该过程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脉络,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伴合作互助,达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和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步骤2:在教师解析完2009年苏州中考题《我国水资源现状》后,师生合作绘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思维导图,再引导学生掌握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的技巧。该过程可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更利于师生平等对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归纳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效内化。
步骤3:拓展训练《松鼠》阅读题后,学生自主绘制解题思维导图。该过程可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说明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整体思维意识,有利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
【反思】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能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思维导图具有“梳理”和“浓缩”功能,它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关键信息及其相互联系组成一张图,这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梳理复习思路,突出重难点,浓缩记忆量。思维导图使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到同化、吸收新知的固着点,这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实现复习课的“轻负高效”。
2.融入思维导图,优化复习课教学模式。
【案例2】初三F代文阅读的复习
步骤1: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图。借助该图,学生深入理解记叙文p议论文p说明文,小说p散文p诗歌p剧本各自的特点,形成现代文阅读的知识体系。
步骤2:师生解析典型例题。通过绘制解题思维导图1,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知识联系和方法,掌握现代文阅读中相关问题的解题技巧。
步骤3:拓展训练。通过绘制解题思维导图2,可巩固知识,熟悉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系统总结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反思】这种融入思维导图后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学情,正确定位复习目标,精心设计复习提纲,智慧把握复习进程。教师精心选择的有针对性的复习题,能为学生树立规范的解题模式,便于学生迁移,并逐步形成解题规律、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这样的复习课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最佳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3.运用思维导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首先,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这就给学生创设了语言交际的情境,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且知道从何说起。这彻底改变了复习课上学生的被动地位,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相互启发和交流,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几乎都有留下某些薄弱环节。在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月28日之后再次快速翻阅,把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再看看。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虽然所谓的“悬页”有点难,我研究半天没有领会其中奥秘,但也不影响我按照自己的快读阅读法抓取这本书的核心知识点,我想,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修炼的,达到快速提取文中价值内容的能力。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关键价值点在于快速阅读的方法,有5个步骤,以及快读阅读用在主题阅读上的步骤,这两点实用性还是很强的。思维导图部分第一个分支和第二个分支就是这两个内容的提炼,用星标表示自己需要注意的,用小红旗表示自己的思考。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思考在下方思维导图的第三个分支,有四大内容:
A、阅读的状态很重要,需要沉下心,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这点我的感触就是每天早起5点多-6点多的这1个小时,我基本是处于高效集中状态,1小时完成1本书知识点的抓取,思考是完全可以的,然后抽空输出视觉笔记,不定期回看强化,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B、时间的设置,这是我目前做的比较弱的,对于一本书,没有时间限定,看一下停一下,所以,我要对自己有要求,把时间金币化,时间才能被更好的利用,而这边再继续延伸,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了。
C、知识吸收
现在经过实践思考之后,我自己沉淀下来的读书方法大致是:
①、设定时间,通篇看一下书的内容,讲了什么,值不值得看。
②、设置时间,用快读和慢读的方式,抓取重点看,对自己目前来说有价值的,如何判断价值?
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能引发自己思考的内容。
③、输出思维导图视觉笔记,笔记有书本摘抄的部分,也有自己思考的部分。
④、同主题思维导图笔记进行综合复盘学习,形成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主题阅读方法
⑤、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反复实践验证,变成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内容。——这部分是我目前还欠缺的,正在提升中。
D、知识输出,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尤其是在自己的亲子思维导图事业上,这个是落地的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具体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六项。即使是所谓的“阅读鉴赏”,也无非局限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现的内容”、“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诚然,这种方法对于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疑是有效的,但对知识难度加大加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则效果不佳,作用甚微。
现实中,不少教师还停留在自己津津有味的引导中,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当着能事。殊不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学生的收获甚微,对文本的阅读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有的只是统一的或共性的东西,自己的疑问、认识、理解、体会都只能烂在自己的肚子里。久而久之,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就必须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在某种意义上昭示着包揽式的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束。通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摸索,笔者认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情境,激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其“情境教育”理论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高中学生虽说自我意识增强了,但其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普遍存在。我们若能在阅读教学前创设有效情境,就能引导他们的阅读注意,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目的。如:教学《故都的秋》,则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南国的秋景、北国的秋景乃至异国的秋景等,让同学们在一张张如诗如画的图片中自然产生对秋的热爱和渴知的情感,激起学生心底对作者笔下秋景描写了解的渴求,从而有效提高其阅读的动力和激情。
二、设置疑问,助学生把握阅读重点。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文本重点的把握仍很模糊,甚至全文读完不知讲了什么,重点就更不用说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设置一些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往文本的重心上走,助其把握阅读重点,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同样以《故都的秋》为例,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就很快把握了文章的重点。
三、解开束缚,还学生自主阅读空间。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中,师者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合作伙伴,让学生在自主的、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成高效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读到动情处,有的大声朗朗,有的寂静沉思,有的提笔勾画,有的欣欣然诉之于同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文本。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学习伙伴进行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在这样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自由表达阅读感悟,达成自我的阅读成果。
四、方法探究,引学生领悟阅读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供多种阅读策略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实际进行挑选,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效果。如:到了高三阶段,面对考纲中规定的名著阅读,不少同学是手足无措,这时教师则可提供“程序阅读法”。
所谓“程序阅读法”,就是教师按照正确的学习策略,规范学生的阅读步骤,学生按程序操作,教师个别点拨,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形成单向线形到多向路径的规范化阅读的良好习惯。程序阅读法,可以使学生规范阅读步骤,节约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体感知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在进行名著导读训练时,就可指导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分成“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感悟――探究思考”四个步骤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在寻找语文资源时分工明确,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在交流时又能为别人提供新鲜的素材,每位同学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 阅读理解 教学
前言
英语阅读理解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堡垒”,教师指导得当,学生掌握技巧,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攻克“阅读理解”这一堡垒,传统教学中全面、仔细地讲解单句和句子的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时代呼唤英
语阅读教学的改革,现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整体阅读和篇章分析。
1 课外预习与教师导入
课外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取得高效率的保证。教师应充分发挥辅助者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理解阅读材料。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途径,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做好准备工作,为课堂上理解阅读文章打好基础。
阅读教学的一开始应先有个“预热”的过程。“预热”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从一幅图、一首诗、一个英语笑话或一件生活趣事入手。这样的导入方式妙趣横生,容易让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先组织学生就文章的标题进行猜测、联想,再让学生通过略读进行对比、深入讨论。这种导入方式使阅读过程充满悬念,容易激活学生认知、推理等各项心里活动,使学生对阅读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阅读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预习应与教师的课堂导入相结合,双方共同形成合力,形成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学生的课外预习为他们解答阅读理解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与文化知背景,为准确的理解文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的热情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他们学习英语营造一个轻松活泼而妙趣横生的学习氛围。这样,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便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也是新课程下英语教学所提倡的。
2 分析篇章与精讲词汇
教师在课堂上可先安排学生定时读完文章并回答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限时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养成快速、高效阅读的习惯。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讨论内容除了常见的细节性问题(如段落大意、故事情节等),还应涉及文章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以训练学生分析篇章和整体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语法加以讲解。在讲解时,教师应抓重点和难点,对主要的语言点精讲多练,切忌照搬词典或采用“全面开花”的方法。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可多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理解单词的方法。
实践证明,用各种有趣的方法进行阅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答题方法及解题步骤。
2.1 解题方法
抓住了文章的题材特点,使阅读理解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词。阅读文章之前,先看看有无标题,它往往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想象,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从而提高答题效率。同时,还应特别重视短文首句和尾句,它们往往包含了重要的内容。
(2)短文出现的个别生词是正常的,并不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关键应学会根据文章的语境与主旨,理解和猜测生词的含义。例如,All through the night Lincoln fought with death.At 7:22in the morning it was all over. The great man was at peace with the world.画线的短语学生可能没见过,但是沿着事态发展的逻辑和推理,自然会得出是“与世长辞”这一结论。
(3)扩大视野,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时视幅一般要达到20个字母,将四五个字词或一个意群收入眼帘,抓住重点信息词,有助于准确把握所读文章内容,提高速度,节省时间。
(4)分清文章的体裁,明确侧重点。如记叙文侧重点是五个“W”,幽默故事、寓言故事的侧重点是内在含义,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注意名称、大小、年代、作用、现象等。
(5)熟悉英美的风俗人情。有些短文必须在西方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切忌以汉语表达习惯判断。
2.2 解题步骤
(1)快速浏览全文,捕捉信息。阅读理解的主旨是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可抓住首段和尾段,再结合标题和文章内容想一想,这样全文的梗概就清楚了。
(2)利用“顺读法”和“倒读法”。较短的文章可先读文章,后读所设问题;如果文章较长,可以先浏览所设问题,然后再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能加深理解要点。
(3)优先排队,确定答案。对于有明显把握的问题,断然确定答案,有些较难的题应再读短文,找出依据,予以排除,对于一时无把握的问题,可待深思后决定。
(4)复读全文,核对答案。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能疏忽。要用全文的主要思想统帅各思考题,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依次审核那些未获解答的题目,对照题目,推敲判断,确保理解无误。若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
2.3 解题注意点
(1)解答题目时一定要有“章法可循”,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是“由因推果”,直接阅读语言材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并与自身的学习基础相结合,进而解答题目;二是“由果溯因”,即先看题目,确定解题范围再进行解题。
(2)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克服朗读、逐字逐句阅读,手指点读等不良习惯,而应默读,形成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并且一定要多读几遍,这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所在。
(3)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一定要抓住“题眼”,捉住重点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的切入点。特别是一些数词、否定词、人称代词等应特别留心,这些词往往是命题考查的出题处。
3 巩固与运用
在上述两步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回顾课文的整体结构。此时,教师可先用图表展示课文的整体框架和各部分的关键词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复述课文内容。图表的作用是把语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统一在课文篇章的立体网络中,让学生不仅能完整而顺畅地感知全文,理清全文内在联系,还能透过文章的外显意义去体会其“言外之意”。当然,图表要简明、易懂且易于操作。另外,对于那些意蕴比较深刻的文章,教师还应继续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猜测、想象与拓展。
在分三步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适当辅以多媒体课件,使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且高效。实践证明,以课文整体为核心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大大增强学生词汇及语言形式的理解、记忆与运用的能力。而上述两个能力是提高恰恰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阅读教学 策略分析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指学生们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进而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初中高效课堂阅读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1.时代的发展需要初中语文课堂进行高效阅读教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快速处理文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要求,而通过在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这些发展都是有积极的影响的。不仅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也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学生要能够对阅读方法熟练运用,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在学生读文章的同时需要能够同时对文章的内容以及含义进行理解分析,并且能够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的目的则是使得学生达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老师提出阅读类问题的时候,一般情况都只有成绩特别好并且阅读能力好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而其他学生对此的表现却不是积极的,甚至有些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这也就造成了整个班集体没有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未能达到高效性。在一个良好的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并且兴趣浓厚,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3.高效语文阅读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所以整个课堂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格外重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配合来有效的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参与性高,并且还能够很好的学习到阅读中的东西,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实施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是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疲劳感。随着教学策略的不断改革创新,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适合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习兴趣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来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整个小组的成绩来得到课堂任课的一种具有讨论、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互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获得基本知识,培养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对于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老师为主导的作用。小组内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可以积极的去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班集体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及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够有效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内容之上。
2.教学过程的统一
如何在初中阅读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整个课堂要进行过程的统一。教师在初中阅读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整体的流程,要将其优化处理,每个环节直接要有效的结合,而不是开课直接布置任务进行小组阅读。一般来讲教师在课堂之初要有效的进行提问,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以往的经验有10+35的教学模式,以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在35分钟内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这种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整个过程的同意。
3.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时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之间淡化相互之间的竞争,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大大提高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个人的评价,而在初中阅读合作教学中,对其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整体进行评价,而不是单一的对上台发言人进行评价。并且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讨论的成果,还应该有小组合作之间的交流情况,纪律以及积极性等。
结语:在对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并且在进行三维目标确定时,要把握好各个目标之间的均衡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并对其它好的策略方法不断学习采纳,融入自己的阅读课堂中来。教师还应该把握整体课堂气氛,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群.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 英语教学
一、新教材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尽管我们高一年级教师在暑假进行了为期短暂的前期培训,但开学后在实践中却发现新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不适应”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三大(新版教材的生词量、阅读量、话题信息以及各种任务量提高的幅度较大)、两多(新教材的单元板块多,与之相应的教学步骤也多)、一高(对教师、学生要求高)”,教学中普遍出现 “课时紧”的困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学生用书改变了原来的四课型成一单元体系,每个单元话题,听、说、读、写各技能的训练混为一体,这对于已经习惯于依据教材按图索骥的教师来说,一时很难把握课时的分配。
2.新版教材属于极度“理想化”的教材,与初版相比,生词量、阅读量、话题信息以及各种任务量提高的幅度较大,教师难以整合,学生也难以掌握。
3.新教材的单元板块多,与之相应的教学步骤也多。听力材料趋于生活化、场景化和口语化,应该是最佳的听力材料,但朗读语速太快,口语味过浓,而且又放在阅读之前,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把英语作为纯外语来学的中国中学生呢?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放弃,要么耗费成倍的时间去完成。
4.再说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补充参考资料”,特别是用英语编写的“学生用书教学指导”和“主题任务建议”等部分都颇有学术指导意义,“一套教材可以造就一批教师”,这是编者的良好愿望。但广大教师课务繁重,高考压力巨大,很少有人能坚持看完一遍,又怎么谈得上运用?有的教师坦诚地说,其中有些材料一时还看不懂。
二、应对挑战和困难的方法
《新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根据这个理念,我们从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新教材的原有板块和内容提出了课时重组、调整、删减、简化、修改、添加的构想,并进行了大胆的“单元整合、课时重组、教学创新”的尝试,在不额外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前提下,如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课时重组。课时重组就是将各单元的课时内容进行重新排序,优化组合,省时高效。新教材各单元的板块,教师可灵活地根据单元版块的内容进行教材重组,一般用6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调整。即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调整单元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如,Unit 4中的Warming up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说事,与后面部分的衔接略显突兀,可将这部分内容移至语法之后,当学生对定语从句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操练后再上,完成任务就变得轻松多了。
3.删减。删减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教材中某些内容,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最重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
4.修改。即对教材中不太合适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听力部分难度较大的是回答问题,学生往往听过几遍都难以回答完整。可以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步骤。
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简化。简化实际上就是简约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我们针对新教材单元整体任务板块项目过多,要求过高,可操作性差的情况,大胆进行简化,突出重点,围绕中心任务设计教学活动。简化的另一个作用是简化课堂教学环节,突出重点,教学层次分明,教学过程透明。
6.添加。添加就是补充必要的材料。一是在听力教学中增加相关背景知识、资料、语言提示,以降低教学难度。二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刊阅读等手段增补和拓展教材内容;三是在阅读教学中添加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尤其是增加训练推理、分析和归纳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向思维能力。
7.利用电脑和网络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和图像等与英语教学整合起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宽解决“课时紧”的新型途径。
三、体会:坚持教法创新是解决“课时紧”的关键所在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实际教学中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或删减,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景的实用性。即应“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则既要做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
在单元课型和课时设计上应坚持“求实”针对新教材难度大、份量重的特点,坚持从学情实际出发,进行“教材重组”,将单元教学目标科学地分解在六至七个不同课型的课时中来完成,确保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学过程省时高效、切合实际,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授之以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一、教给学生一般的阅读步骤
要求学生先从认真读题目,明确读的目的做起。我还要求学生按四个步骤阅读课文。
1.初读
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扫清障碍,接着朗读课文,要多读几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注意停顿。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体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细读
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找出重点段,认真阅读提出难理解的问题。理解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路。
3.精读
重在品词、品句,理解重点句段,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抓住句子、词语反复推敲、揣摩,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熟读
把文中的精华之处,好的地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二、因“文”而异,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的文章
“授之以渔”,课堂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成为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倡分层教学。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上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当然,关注学情要关注个体,也不能忽视群体,我们不能把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在课堂进行解决,这就造成了时间的损耗,减少了课堂的容量,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如在教学鲁迅的《雪》时,我让学生填写了下列表格,通过学生完成表格的情况我就了解了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掌握得比较好,哪些问题上还没能掌握。
课堂中我了解到学生在“景的特点”上都能很快掌握,在“写景方法”上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掌握,于是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兵教兵”的方式,让优秀生指导其他同学,同时这些优秀生自己能再次巩固,更能得到拔尖提高。而其他暂时没有掌握的后进生在同学的启发与帮助下也能有所领悟。在“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上都不能很好的理解,由此,我知道这里就是这堂课的重点,需要老师去引导。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课堂,就像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当我们的课堂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情,踩稳了课堂的节奏,就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像一首和谐的歌曲,让孩子们学得主动、轻松。
“授之以渔”,挖掘课本中的作文素材,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阅读与写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只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舞好这两柄“利剑”,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仿写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
2.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窗》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了,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补写出小说的结尾。这样的续写给了学生倾诉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一定非常高涨。
3.引写
如学了《诺曼底号遇难记》后,指导写《船长》。要求学生引用原文中的事例介绍船长――哈尔威,将课文中一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突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融入了自己的语言。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本人认为有效的阅读应当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亲身从事语文实践的过程。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效的阅读教学少不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充分感知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进行先期阅读,教师预设的问题精细绵密,目的是保证课堂教学中可以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应聘者,是观众。教师是主考官,是演员。教师不停地发问或侃侃而谈,学生俯首应和,台上台下看似其乐融融,实则学生的鼻子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犹如“木偶”,毫无主动性可言。这样的课堂,教师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了学生。它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还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做语文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足的安静阅读的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与文本的对话。
二、构建对话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鼓励个性发言
有了第一阶段学生的心灵充分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对话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出面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对文本的感悟、思考的表达、交流、质疑。而如何构建这一对话平台呢?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角色由“传授型”向“引导型”、“研究型”转变,在课堂上创设自主探究、质疑解惑、平等互动的时空。
三、教师及时介入,给学生适当点拨引领,促进课堂生成
一、多读多写,是主要内容
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课程标准中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在讲“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可能会有人责难:无效的读和无效的写是不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人不理解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已成为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多读多写”,是内涵最丰富的概括,它简洁地概括了读写能力形成的机制在于“多”,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课程标准中,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更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应用“多读多写”这一语文教学规律时,要避免用它取代培育语文素养的其他途径。
二、训练,是必不可少
“训练”,含有“训与练”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练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以往课程中出现的繁琐的讲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弊端不是倡导“训练”之过。从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到一线优秀教师如霍懋征、李吉林等人的论述中,找不到“训练是繁琐的讲解”“是死记硬背”“训练是题海战术”等说法的蛛丝马迹。20世纪90年代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识之士因对”训练“不当导致的种种弊端不满而对训练提出责难,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有助于纠正失误。但是,假如因为”训练“有过实践层面的失误就对”训练“加以全盘否定,那是不可取的。在课程标准中,虽然少提”训练“字眼,但”训练“精神却一以贯之。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实践“,”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中的一些具体要求,也是在要求”练“。如,就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来说,”识字与写字“要求中的”认识“”掌握“”养成“”学会“,哪个能离开练?”阅读“要求中的”学习“”阅读“”诵读“”积累“等,和”练“又何等的密切相关:”习作“要求中的”写“、”运用“,”口语交际“中的”养成“”复述“”讲述“”发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达“等,和”练“的联系又是多么的紧密。再说”训“。叶圣陶先生的”训“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主张教学时,学生”见不到处给他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吕叔湘对”训“的表达是,”相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学的能力,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条件,包括图书、仪器和种种实物,也包括教师的诱导、启发、讲解和检查“,”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上述有关”训“的含义,对老师的”训“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有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练“。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练“,在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练“,培养正确读写汉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练“,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练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的”训“,就是要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练”听与说“,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