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会本科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回首上世纪末,国家教育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大学的扩招。而作为承担着高校本科扩招任务1/3的三本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强调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且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的探索和试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化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现阶段,我国已经具有丰沛的基础性会计人才资源,但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高级精英型会计人才还是相当缺乏。在财政部颁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裕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根据这一纲要,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基地,结合河南省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那么对三本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则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针对三本院校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2013年人事部公布了第二季度的人才市场相关数据:职位整体供需比例达到了1∶2.01,而会计专业的职位需求所占比率达到了4.02%,同比上涨了0.52%。同时,随着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省外以及外资企业进入中原市场,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扩招带来的人才饱和导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三本院校,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确立适合于三本院校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河南省最早建立的三本院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中,结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凸显了学校的“两证多照”的办学特色。学院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优势,在2003年又设立较有特色的涉外会计专业方向,来适应时展的步伐。但是由于学校办学历史较短,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特别是会计这种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打造更为专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现阶段师资队伍面临的基本问题
(1)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需要那些管钱记账的管家,而是需要能够帮助用人单位进行风险控制及获取利润的高素质会计管理人才。可是现在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主要还是来源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会计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另外,会计教师队伍的能力不足体现在了教师本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不是指其职称和学历的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都有所提升,但是这教师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却丝毫没有改变,所以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特别是现在高校教师的引进一般都是来自于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是博士研究生,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虽然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对于会计实务工作的理解偏差,致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脱节。
(2)教师缺少顶岗实习和进修培训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绝大部分的三本院校为了节省成本,教师承担的课程任务都比较重,并且为了职称的评定,教师还承担着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使教师每天忙于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研究课题和发表文章之中,导致很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实践的锻炼。另外加上三本院校大部分都是自收自支的模式,为了节省成本,学院大部分会选择一些极少的免费进修机会提供给教师。并且三本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弱,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顶岗的机会给教师进行实践,特别是保密性较强的会计岗位,更是难以给会计专业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这种现象影响了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教师教龄较短,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三本院校的师资构成一般都是由少量退休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大量的年龄普遍偏低的专职教师构成。缺少中间层次的骨干教师。并且年龄较轻的教师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方法培训,缺乏教学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系统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知识的覆盖面较小,从而导致较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三本院校经费不足,不能像公办院校为教师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流失一些引进的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这种情况对学生和学院的发展都是极大的损失。
2、打造专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具体方法
(1)建立校内企业,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具有一支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无疑是学院稳步发展的坚实力量。要想提升教师本身的实践技能,单纯依靠企业提供兼职的工作岗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会计这个特殊的职位,保密性强的特点局限了教师到企业顶岗的真实意义。那么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高校就要主动出击,自己创建一个以委托为需求的记账公司,实现真正的实践。这样既可以为学院赢取利润,又能让老师和学生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从而使教师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培养和提升了会计教师财会岗位的职业技能。
(2)加强教师进修培训机制。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来说,只有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会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特色办学,创新教育,学校就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的重点院校进行进修或是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意识,开阔视野,从而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己多参与能够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性的比赛,给予那些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物资和精神奖励。再次,定时邀请地方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到学校给教师进行整体培训,讲解最新的财税政策及改革方案解读,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始终保持在最前沿。
(3)完善考核体系,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稳定的师资队伍对学校的发展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进步的催化剂。很多学校现在运用的都是学生评价体系,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评价是不客观的。因为学生的评价有时候会产生偏差,所以还应该在教学评价当中增添教师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真正的从这种评价体系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其次,还要积极地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并且在企事业单位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且要想留住这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必须从薪金待遇和科研环境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从而为学校的教师队伍稳定奠定基础。第三,实行老带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快速使新进的年轻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适应教学岗位。例如,岗位竞争和奖罚并举就是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的有效手段。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的任务定位就指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那么作为三本院校,既没有公办院校雄厚的资金支持,也没有优质的学生生源,要想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就必须适时的进行创新,大胆改革,办出特色。
1、三本院校会计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现状分析。三本院校不同于公办院校,发展的历史较短,缺乏办学经验,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三本院校的教育模式。大部分三本院校是为了承接本科扩招的任务,根据社会热门岗位的需要来开设专业方向,并没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实地调研。并且相当一部分的三本院校对市场的需求缺乏调查分析,对自身的办学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基本上都是照抄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和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源质量的不同,让其接受同样的知识能力也会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制定切合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时,务必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参考。
2、逐步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应从教学观念改革为出发点,观念改革就是要提倡在教学中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工具,丰富教学手段,大胆创新,因地制宜,主动创造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原来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有趣。大学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包括适应会计工作未来发展动向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面对新情况把握思考方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会计教育中培养会计本科毕业生一个思路清晰的会计头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体系设置。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占据了整个课程的大部分,这样以来,培养的学生就变成了统一的标准化学生,没有完全体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也是不适合现在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动手能力,有自由组合空间的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措施为:第一,完全学分制,充分发挥选修课作用。学生在大学四年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才准许毕业。四年当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取一定的课程进行学习;第二,加大实践类课程。由于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就成为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实践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会计实验课,但是大部分都是拘于形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去做一些检验性的实验。那么要想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就要大胆改革,让会计实验课程从学生一进入校门就开始体验,并伴随着理论课的学习难度慢慢加深,进而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能从整体上系统了解整个会计工作的详细流程;第三,校外实践课程纳入考试范围。现阶段的大学生校外实习一般都流于形式,甚至形成了变向放假的惯例。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改革这样的现状,学校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结合校内企业的开办,可以让学生分批次到校内企业实习,学校雇佣这些学生进行利润的创造,并且给予一定的报酬,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考核成绩。这样学校既可以节省成本创造效益,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
(2)多样化人才培养。特色办学是这次《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的突出的亮点。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多样化人才。一本院校一般培养的都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院校培养学术与应用型人才,职业类院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三本院校,要按照本科规格,办学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那么根据这一定为,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一是因材施教,因用而设。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差异,体现多样化,注重个体化培养。同时,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三本院校尤其应该关注地方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把根牢牢扎在地方,这是三本院校办出特色的保障,也是三本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原地区,这就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所以,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所以可以设立涉外会计方向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课程设置的完全学分制,要求学校必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会计作为应用型的一门学科,单纯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更新的资料。比如,完全学分制实施以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线请教老师进行答疑,这样就可以避免面对面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胥兴军.论新准则下的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2]马玉珍.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李林秋,万俊敏.对高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师资,2012.6.
[4]张兰芳,田启川.对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5]周佩,章道云.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教育学论坛,2012.10B.
Abstract: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and social dema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er training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accounting;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01-02
0 引言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初级财会招聘岗位相对需求较多,会计专业已悄然位列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会计类人才 “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会计类人才又“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新形势下各高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指的是“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对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平衡财会初级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代表性观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应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细化专业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建设等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我国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其做出的研究和讨论依然存在纰漏。
比如,我国大部分院校均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技能型;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是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够使各种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的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和建议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如重视校企合作,部分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欧美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进。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英国会计学本科专业还采用“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待色课程体系,允许学生休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以增强实务操作能力。
美国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定期进行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综上,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纰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1 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1.1 课程体系整合 会计学科是重视实践操作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
根据课程性质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的基础;通过搭建的平台课学习,获得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课实践的实训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具有财会专业特长和实用技能。体现出“专业+实践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
1.2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 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
如配合国家每年4月份举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第一、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及《会计电算化》等3门课程。配合每年的5月份举行的会计职称统一考试,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3 教材的扩展 会计学的传统教材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主要依据,如《商界》、《财经》、《商业周刊》等等财会杂志期刊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专业判断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1.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借鉴总结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案例教学”等。
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将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目录,财会网站等进行网上免费开放,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探索专业知识的精神。
2 实践环节的构建
实践环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的重点为专业实践,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同步运行;
其次,各高校应购置配套的财务软件。
购置专业财务软件以及税务软件,和模拟企业ER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企业环境,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拓展并巩固校外实践基地。
现在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进展迟滞不前。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这样才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最后,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3 教学团队建设
会计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实务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另一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深实务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带领青年教师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在课程计划之外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积极开展结合专业实践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举办财会知识大赛、ERP大赛及开展财会学科实践教学研讨、去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会部门观摩,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普遍存在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措施,从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会计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可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找工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平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参考文献:
[1]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坛,2010(06).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科协论坛,2011(02).
[3]马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猜着监督,2011(08).
[4]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J].财会通讯,2009(04).
[5]汤湘希,彭平锋.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4).
[6]符学忠.加入WTO与我国会计教育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7]杨宗昌.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4(06).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化
2011年2月17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保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各层次、各类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专业。然而,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由于拥有教育资源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在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文科相对薄弱的工科院校,在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如何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化战略,将成为其会计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分析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层次高等学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要突出其特色化,也可以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拔尖创新人才强调的是拔尖和创新。拔尖意指出众,高出一般,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理解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强调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
拔尖创新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第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会计人才,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人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其次要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工作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再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努力服务于财会本职工作。第二,要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清华百年华诞,总书记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第三,必须具有国际视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会计规范领域逐步超越国界。同时,随着众多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的相继成立,促使拔尖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放到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会计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第四,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熟知专业前沿发展。拔尖创新人才一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同时还具有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望。他们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主要培养拔尖创新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复合型人才可以理解为我们俗称的“一专多能”,“一专”指在某一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多能”要求其还须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所以复合型人才可以定义为专业知识宽阔,文化修养高,个性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发展潜能的人才。
复合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强调人才的复合性:一是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发展壮大将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此时具备专业知识优势,集先进科技、先进人才智力、高综合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统领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企业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特殊会计业务,这需要会计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判断,以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宽阔专业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同时还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有对事务的敏锐应变能力,才能面对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重点财经类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主要指能熟练掌握一线生产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密切结合:一是知识结构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课程教学上应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知识的传授,教材编写上也要注重基本知识,强调实际操作技能。而对于前沿性未知领域以及学科系统性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必太过关注。二是能力体系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在能力培养中应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特别要求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不是强调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三是培养过程与一线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可以熟练相关专业技能操作。而不必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有过高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工科院校基本上定位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把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最终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并争创多科性或综合性一流大学、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工科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呈现类同化趋势。他们基本把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多科性的、综合性的“国内外知名大学”、“高水平一流大学”。在学科专业定位上,大多数高校的定位都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优势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为发展目标。工科院校在会计专业定位上没有考虑自身在文科方面竞争力的相对劣势进行适当调整,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其工科优势,培养该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即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等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也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需要经过市场来检验的。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而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专业方向设置基本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侧重点在实务方面。他们需要大量会计人员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但是,现阶段工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首先,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课时占总课时比重较低,专业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领悟操作的实质。同时,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只集中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少数专业课程,涉及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很少或基本没有,而且大部分工科院校认为文科实验室就是电脑加软件模式,从而不太重视会计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导致实验室层次较低。其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社会实习主要就是让会计专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到一个单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听听会计主管简单介绍企业会计流程就草草了事,达不到实习目的,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老师不能到场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清楚实习方式和步骤,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就找熟人盖个章向老师交差。
三、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实现途径
(一)建立服务工科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会计专业作为文科学科,在工科院校显然不能作为其优势学科。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一定要与其服务行业和领域相联系,借助其行业背景领域的传统优势。由于原有的行业与工科院校有较深的渊源,历史上有着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工科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加深合作的深度,扩展合作的广度,提高相互的依存度,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工科院校作为地方主要的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为工科背景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
(二)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把握会计人才培养的行业应用性和地方经济应用性特征,根据“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大类招生、分向培养原则,构建既注重会计基础理论教育又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方向模块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按照不同要求可以设计注册会计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方向的教学模块。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将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验、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现场工作的一个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科院校可以按照工科行业背景的管理模式建立该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分中心(过程性企业影子工厂)和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审计实验系统、税务会计实验系统、沙盘演练实验室等系列实验平台,并和该行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从认知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到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手工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信息化系统、财务分析、税务会计、内部审计等系列实践内容,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与理论教学主线并行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2] 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一、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考虑到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选择具体专业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来校报到后因不喜欢所选专业产生的厌学行为,目前许多高校采取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而在大学第二学年末再具体分专业的做法。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管理学院分工商、会计和营销三个专业,每年共招收105名左右的新生,报到后所有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而是合在一起上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后者有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管理运筹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等课程,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外,其他课程均在前两年开设。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每个专业的大致内容及以后的方向,从而使其能够在大二学年结束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专业。从大三开始则分别三个专业开设各自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课,如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有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技术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税收筹划、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专业课则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运营管理、审计等必修课程及企业战略管理、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商务谈判等选修课程。管理专业则开设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营管理、质量管理、企业形象设计、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
这种做法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学生就业选择工作时及学校课程安排上却产生了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数量上不均衡。由于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认为管理专业和营销专业内容过于空洞。难以获得真才实学,而会计专业则比较务实,能够学到具体的基本技能,因而造成学生一窝蜂地选择会计专业。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在二年级年末分专业时约有70%左右的人选择会计专业,其他采用上述方法的院校选择专业的比例也大体类似。由于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总量过多因而在毕业时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就难以避免。
二是课程安排存在困难。因为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的关键时间段,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复习考研上,对正常的课程安排存在应付现象,而下半年主要是毕业设计,一般不安排课程。因此。重要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只能安排在大三学习,这其中高级财务会计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为基础,审计又必须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并且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多、课时长。导致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张,甚至出现有中级财务会计没有学完就开设高级财务会计的情况,使后续课程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影响后续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是由于这种办法导致课程设置在时间顺序上颠倒,从而使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为中断,学生不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连接点或逻辑主线,不能把所学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某一课程,甚至认为某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联度不大,因而根据自己对某些课程的理解有选择地分配学习时间。由于课程之间的安排缺少逻辑联系,学生被动地学习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导致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管理概念及整体观念淡薄,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快速完全领会管理层的意图并轻松地配合提供其管理所需信息,因而不能完全胜任其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为管理层提供额外价值信息,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二、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理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以及国际贸易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许多企业倒闭,而且很快波及到我国及其他各国,使我国许多行业举步维艰、陷入困境。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在某些方面进行实时调整,如有时需要调整战略,有时需要调整产品定价,有时需要在原材料来源渠道上采用灵活的生产或外购策略,有时需要了解每种产品的详细成本信息以便及时进行产量调整或进行更为细致的成本规划等。所有这些管理活动均离不开相关会计信息数据的支持,可以说财务数据是管理活动的基础,只有借助财务数据才能使管理活动科学化并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很显然,没有相关、准确的会计信息供给,管理决策可能会出现失误或不完全正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能够根据管理层对信息的实时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信息供给。
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够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必须能够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并还要能够向管理层提供其决策所需的相应信息。例如,为配合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需要,会计人员需提供为生产各种产品导致作业活动相应发生的资源消耗情况及其与产品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的信息,使相应的管理措施科学、合理。再如,为保证企业的战略实施,需要财务人员掌握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并综合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几方面信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取得预期的效果等。总之,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战略管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容易与管理层沟通,而且还有能力提供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三、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情况和结果的真实写照,是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的阶段性总结,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构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也是反映企业特定日期各项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活动结果的一张“快照”,而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则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果,是反映企业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和经营成果的“录像”。
虽然财务报表由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编制而成,但财务报表上每一数据的变动均与企业管理行为有关,即企业任何管理行为的结果最终均会在会计报表上反映出来,财务报表上数据的变动与管理活动存在因果关系。以资产负债表为例,企业的资产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的变动一般与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有关,如改变销售策略或改变进货、生产批量以及采取积极的收款措施等均会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款项及存货等发生变化。而非流动资产结构的变化则与战略管理有关,如进行战略性外部投资会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增加,扩大企业自身产能会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反之,则会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改变非流动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变动与财务管理活动互相影响,从而导致资本结构、现金流量结构及所有者权益结构的变动。而在利润表中,凡涉及到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管理活动均会对利润表产生影响,如放宽销售信用条件会导致收入增加,加强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实行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等,可能会导致成本费用降低,增大盈利空间。
因此,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凡涉及到财务报表变动的主要活动均应纳入课程设置范围,既要介绍财务报表的形成过程,又要介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形成的各种管理行为。具体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实务综合训练、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税法与税务筹划、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此外,为保证就业的灵活性,还可以设置审计、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以财务报表为核心、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
图1中,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综合训练为财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战略管理则是联系各种管理活动和财务报表变动原因的主要纽带。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企业需要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因此它需要借助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确保企业战略得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集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技术经济学、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等则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通常采取的、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具体决策、管理工具或控制措施。内部控制则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正常运行及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等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审计等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一方面是为财务管理活动空间的扩展储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如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去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等。
四、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的时间安排
上述课程体系在具体安排的时间顺序上应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上,大学前两年应安排学生学完除财务报告分析、电算化会计及会计实务综合训练之外的所有会计专业课程,然后以管理学、战略管理为纽带。相继开设影响财务报表变动的各门课程,最后以财务报表分析为基点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起来。具体地,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原理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可同步开设管理学概论、企业战略管理,大二第二学期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并可同步开设成本会计、成本管理课程,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技术经济学、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等课程,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财务报告分析、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税法与税务筹划等课程。大四第一期开设电算化会计、审计等课程后,再开设会计实务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不仅包括利用原始凭证从手工和计算机软件两个方面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而且还包含财务报表分析,涉及到战略实施或调整、成本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内容,并可进一步以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审计程序、内容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7-0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沿袭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办学特色和办学专长,因而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应改变思路,明确目标,重新设计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别。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只是简单地复制财经类重点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重理论轻实践,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特点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较少,且多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例如很多院校的财会实习在实习周或者小学期中进行,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在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内集中完成的。这种有限的实践课时安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外,集中授课的形式也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和促进。当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时,由于未通过实践及时巩固理论知识,而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当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时,又因为理论知识的淡忘而使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1.3 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都是将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罗列在一起,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内容安排也是独立的、无关联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散和脱离,无法实现各教学环节的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很难让学生对财会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1.4 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 目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模拟训练环节。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往往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簿记训练、电算化模拟训练以及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很少涉及预测决策、控制等财务管理的内容,导致这种模拟训练成为单项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并且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大都是企业的一般性常规业务,忽略企业实际背景和个性特征,缺乏情景感和真实性。
1.5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未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其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这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机会也较少;加之学校又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因此靠学校力量安排的实习生数量比较有限。对此,一些院校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并在最后考核时提交一份实习证明即可。然而,由于财会实习会牵涉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因此学生也只能凭借私人关系来寻找实习单位。而没有关系的学生可能就会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证明来应付学校的考核。另外,由于实习时学生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企业里,给校外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学生的实习过程缺少老师的统一指导和监督,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1.6 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与实际相关的数据支撑论文的论点。由于毕业论文仅仅是由成篇的文字构成,缺少合理的实际论据,导致论文在内容上即空洞又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的反应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毕业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已经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诟病。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首先,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认识实习为起点。通过认识实习刺激学生的感观意识,了解财会工作的主要流程和内容,体会财会工作的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随课实训,随课实训强调培养学生专项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二者应同步进行。再次,多门专业课程结束后,应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全部课程结束后,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由此可见,该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突出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层次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设时间是否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合理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时间。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的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配合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问题。
3.2 开展随课实训教学 随课实训教学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的,以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课堂内实训教学。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技能实训和案例教学。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可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方面的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则可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系统、报表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案例教学是将财会真实业务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应用在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采取随课实训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和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强化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一般是在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之后进行,它是将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企业若干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建立一个仿真的财务室,并根据真实的会计岗位要求设置岗位,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体会会计岗位的分工制度。岗位设置可以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工资核算等多个会计岗位。由若干名学生合作完成若干会计期间所有的会计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其次,将财务工作内容设计到综合模拟实训中,设计真实情景和工作任务,将财务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内容融入实训中。再次,增加企业非常规财务工作的模拟实训,如设计企业并购、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与财会工作相联系的部门以小窗口的形式加入到实训中,例如设立工商登记、银行、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训,可以对财会计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的同时,可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聘请校外的专业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介绍其实践工作经验,并对模拟实训中未触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体会财会工作的环境和内容。
3.4 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检验之前教学成果的途径,也是考查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最好方法。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必须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互利共赢的方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所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单位,可以随时提供人力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而且还解决了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容易得到企业的支持。另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一方面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随时提供专业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②学校还可以通过资助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合同,然后由教师组织若干名学生共同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锻炼。③学校应通过调研搜集存在岗位空缺的目标企业,针对目标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以争得就业实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校将会在目标企业圈内建立良好的口碑,目标企业也将逐渐成为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5 改革毕业论文内容 应用性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毕业论文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内容。毕业论文结合社会实践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立在真实工作基础上的论文写作不仅能摆脱理论研究论文的空洞问题,还能解决学生抄袭论文的问题。其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实际案例背景和数据能丰富论文的内容,提高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三,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理论提炼,这不仅能强化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因此应将财会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不同阶段设计恰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娟.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7-8.
[2]吕永霞.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2,8(下):6-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财务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融合了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课程。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教学大纲不规范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未能及时适应财务管理实务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未能适应财务管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课程内容与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各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协调和衔接好。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还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忽视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很大一部分院校没有根据学校的应用型定位来制定,而是复制研究性院校的或直接在网上下载后简单修改而制定。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在部分应用型院校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更多地强调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些任课教师已经习惯且安于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不愿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原因如下:(1)教师在科研和个人职称以及工资待遇等多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因为在有的院校,科研权重在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中仍高于教学业绩权重,教学质量考核并不能制约教师职务晋升。再者,由于增加实践教学会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有的院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对增加的超课时补贴较少。由于以上多种原因导致一线教师不能全心投入理论教学,更不要说实践教学。因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安于现状的现象就不足为奇。(2)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系统,缺乏实践操作。应用型本科院校担任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老师很大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没有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只有纯理论知识。这也是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方法单一,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占很大比重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虽不受学生的欢迎,但仍是主要教学方法。受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时间少,更不用说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了。即使是使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也存在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投入不够,课件缺乏图像、声音、动画等,且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讲得时间多,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时间少,这实质也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 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等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其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是不仅要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增设实践教学时间,尤其是增设综合性实践教学时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也才能促使专任教师关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例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在2008 年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财务管理课内实验、财务管理综合实验。
(二)调整相关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大纲
财务管理课程应根据理财环境的新变化和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国内外财务管理有关教学前沿动态,进行合并、重组、更新原教学大纲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财务管理业务能力为出发点重组课程,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例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在修订财务管理教学大纲时,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交叉的“项目投资管理”重点放到财务管理中讲解,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分析”和“纳税筹划”两章分别与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纳税筹划这两门课程交叉,因此重点放到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纳税筹划这两门课程中讲解。在各课程开课的顺序方面,广泛征求教师、专家意见,重新设置各课程开课的年份,使之日臻完善与科学。
(三)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为现代企业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为主。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课堂报告或演讲、专题讨论、模拟实训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数学、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其知识背景中至少应包括以上几门学科的内容,并将这些学科的内容深刻领会,融于一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教师。同时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所以财务管理教师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考察、访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积累案例资料,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所讲授课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关键。
(五)全方位全过程改革考核体制
单一的期末考试制度完全凭一张试卷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有失公平。为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水平,应改革财务管理课程传统的考核体制,创建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考核体系。①实施“四个结合”的考核办法。即实施“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书本知识考查与课外知识考查相结合;专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推进考试方法改革。②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学生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核,将学生成绩评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采取“综合评价”法,从实训出勤、工作态度、奉献精神、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分配权数,制定评分标准细则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莹,王景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2]吴永立,李素英等.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5).
[3]杭瑞友.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剖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基本结构,重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并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确定能力结构,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并进行模块描述.最后探析了实施模块化课程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62-04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263);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9);安徽新华学院2013重点教研项目(2013jy004)
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其中,培养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希望[1].应用型本科人才明显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突出“应用”,知识结构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和复合性,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备专业岗位所需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扎根于社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
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上,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需要我们集中精力给予解决的关键问题[3].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创建了较为成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值得我们大力借鉴的经验之一[4];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块”,形成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单元(即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围绕特定的能力培养而进行有机组合,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教学模块来实现,模块对应的能力培养环节连贯递进,为校际间的学分互认提供了可能.因此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成功经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方法[5].
1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开设高校最多的专业之一,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实践性强.但从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来看,与岗位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成功经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是加快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4].
1.1 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实现.模块化教学体系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6].“模块”是特定能力的培养与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可以方便的重组,教学内容不重复,培养环节连贯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与学分互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和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因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是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较好的途径.
1.2 以学科为主的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很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过多过细,直接导致基础课的设置薄弱,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需要专业外的锻炼与应用;但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明显不足,体系臃肿,内容界定不清,课程之间系统性差,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1.3 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
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软件和硬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是学校对实验室硬件软件投入不足,另一方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从调研的高校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各方原因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薄弱,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师职业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需要进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2 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结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发挥应有作用的必要保证,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课程中的模块设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拟将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模块层次[1],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2.1 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应用能力模块三个宏观模块组成.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生涯教育模块及公共选修模块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实践技能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用能力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专业核心模块、综合实验模块、毕业实习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等,注重学生综合实习实训能力的提高,直接面向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2.2 中观模块
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是中观模块,它不仅是宏观模块设计的基础,还统领各个微观模块.中观模块设计的依据是能力要素,通过调研和分析,依据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对职业岗位群所作的知识要求,按照适度的原则设计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组成一个中观模块.财务管理的过程包括资金筹集、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营运、收益的分配等,相应的岗位群有资金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成本管理岗位、投资管理岗位、财务分析岗位、理财规划岗位、财务咨询、税务与筹划岗位等;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相应的构建出38个模块;最终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设计出9个中观模块.
2.3 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与能力要素一一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可以封装成具体的“教学模块”.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能力模块是由涵盖财务观念及财务制度设计能力、会计核算能力、预算与成本管理能力、投融资分析决策能力、税务与筹划能力、内部审计监督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7个基本能力构成;而这7个基本能力又分解出财务观念Ⅰ、财务制度设计Ⅱ、财务核算基础Ⅰ、财务核算基础Ⅱ等27个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财务规划基础、财务制度设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等27个微观模块.在组建微观模块时,要做到模块规模大小适中,设计合理,可以方便的组织教学;参照德国的经验,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3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参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对财务人才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资金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通过对国内尤其是安徽省的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岗位需求的广泛调研,发现财务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贯穿于资本筹集、资金投入、资金回收的资金运动全过程,在资金筹集、资金投入、营运资金管理等资金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对应的专业能力岗位如图1所示.
3.3 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确定能力结构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剖析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相应的能力要素,优化组合后形成能力模块.财务管理专业归纳出的能力模块设为两大类九种:一是基础能力模块,包括理财理念及思维能力、会计业务核算能力、投资决策与分析能力、税务筹划与规划能力、资金筹集与资本运作能力、内部审计与监督能力和职业素质修养能力,如图2所示;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设计思维和造型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理财规划的流程和方法、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考虑诸多理财技术因素包括核算、预算、投资决策、税务筹划等.二是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业务核算实践能力模块和理财规划实践能力模块,如图3所示;会计核算实践能力模块可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动态变化而灵活设置,比如针对安徽省大中型企业发展情况可以制定业务核算模块和全面预算模块等;理财规划实践能力模块可以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而灵活设置.
3.4 基于能力模块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
通过对七个“能力大模块”的分析,确定不同模块的具体能力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将大的能力模块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即基本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具体见图4、图5.
3.5 制定模块描述
模块描述是教学的基本资料,教师可以作为教学的依据,学生依此了解学习内容、选定学习模块,更是学分和考试成绩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模块描述一般涵盖四块内容:一是模块名称;模块名称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知道学习这一模块后,能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二是模块说明;阐述模块的作用、模块的性质、规模大小(学时、学分)、水平等级、开课学期、授课教师等.三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学目标即应获得的能力、教学内容和参考书目等.四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规定采用的教与学的方法,成绩如何考核等.
4 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保障
4.1 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发展,并在管理中遵循“市场”的规则,是推行模块化课程的必要条件.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商品”是模块化课程,用以交换的“货币”是学分,教学双方在该市场可以自由地进行“商品”的“买卖”.教师作为卖主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的模块化课程即“商品”,学生作为买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模块化课程市场越发达,学生选择的余地越大,买卖双方的积极性就越高,也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越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模块化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师是否胜任模块化综合教学.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了惯用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课程后,要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会给现有教师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模块化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体系教育和提升;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模块化综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具体岗位实践操作技能.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岗位轮岗实践,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的具体任务,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4.3 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模块化课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实物模拟、情境法、身份置换法、案例教学、小组竞赛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从现场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将企业实际的案例和实际使用的理财工具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考核方法的改革:一是改变考核主体,模块化课程考核主体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二是考试手段要多元化,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为试卷考试、业务模拟、口试、方案设计与评价、答辩等多种手段,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4.4 加强教材建设
模块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学科知识教材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开发一套供各模块需要的体现能力结构的教材,模块化课程教材开发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材,吸纳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材开发,使实践教学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构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发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财务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能力模块后开设各岗位群对应的实际应用能力模块,使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强劲.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在今后的推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完善符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曼.材料成型类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3):89-92.
〔2〕袁瞽,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一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3〕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4〕曹中红,魏朱宝.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合肥学院会计专业模块化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61-6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45-02
前言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定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办学思想贯彻的必然结果。作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推进相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进程。然而,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院校在进行这方面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应重视会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以及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全面制定新型的课程体系,进而不断提高器人才培养的水平。
一、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会计所提供的相应信息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整个国家的整体调控,还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如下: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管家,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有调动企业或是单位资金的权利,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的提高。
2.业务处理能力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中就有业务处理能力强这一点。首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会计知识;其次,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各财会软件,掌握相应的工作流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会计人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不仅要熟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例如税收、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
3.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例如,会计工作相关的软件以及操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简化会计工作流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水平,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相接轨,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英语知识,及时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会计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
1.应用型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输出,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实践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与设计的相互联系。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中提高业务能力。
2.创新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的实践中做出创新性成果。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学校积极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课程。例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高层次与科学性。从总体上来说,这一课程设计是属于本科层次范畴的,与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不同,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出本科层次以及水平。因此,这一课程设置具有高层次性。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培养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其内容应该符合科学性,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涉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应用性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内容安排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大部分学校将课程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二是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例如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教育;三是专业基础课程,例如会计学相关的专业课、主干课以及跨学科课;四是专业课。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课程在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学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学生基础夯实、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这一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包括知识课程、能力课程、素质课程。在知识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理论基础的构建;在进行能力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素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2.坚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发展思路。在进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以“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为思路,进行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传统的开发思路不同,这一发展思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发展及提高。通过这一开发思路可以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依托学科主要是指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职院校进行相互区分。这里主要指以相应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较为完全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向应用就是指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相互鉴别。这一发展思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生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总体上来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或是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删减课程或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课程的科学安排。
3.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由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无论进行何种人才的培养都少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更何况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境,学校要进行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并将这三大目标作为贯穿整体培养过程的环节。首先,基本技能的实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应软件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其次,专业技能。在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时间,包括专业见习、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再次,职业技能训练。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相应的实训以及岗前指导、竞赛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
4.重视课程综合化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对于会计人才方面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要重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进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视野开阔以及职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对本专业的所有学科进行科学分析,对于较为相近的学科进行综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注意现阶段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对于陈旧的东西予以摒弃,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实践进行学科新知识的补充。二是要重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比例的协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进行选修课程的增加,不断扩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范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结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会计专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书灵,陈苏,李仲轶.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J].宿州学院学报,2011,(11):112-114.
[2] 高贵珍,赵亮,张兴桃,刘小阳,方雪梅.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5,(9):123-127.
[3] 陈琳,唐毅谦,黄进.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98-201.
关键词:学习倦怠财会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学习倦怠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财会专业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一类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有开设,每年也有许多非财会专业学生纷纷考取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进军会计行业,所以社会上对于财会类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呈供大于求的态势,但很多企业却仍然急需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因此,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综合指标,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通过对河北科技学院财会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以期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的状况,从而为高校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河北科技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为被试,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51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51份。251名被试者中,男生61人,女生191人;大一学生51人,大二76人,大三71人,大四53人;农村籍学生161人,乡镇籍12人,县城及县级市籍45人,县级以上城市级33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201人。
2.研究工具。本项研究以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测量工具,包含20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分别赋予1-5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量表中的20个题项可分为3个维度:(1)情绪低落,反映学生因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沮丧、缺乏兴趣、过度疲劳等情绪反应;(2)行为不当,反映学生因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3)成就感低,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感、低胜任感的感受。
3.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得来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两独立样本均值差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Scheffe方法。
三、研究结果
1.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总体水平。财会专业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如下表表1所示。由于问卷采用5级计分,所以参照值取中值3(即“不确定/说不清楚”之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倦怠方面,财会专业专业本科生整体学习倦怠及其成就感低维度得分均值均低于中值水平,介于2.9-3之间,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低落维度得分均值低于中值水平,为2.879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不当维度高于中值水平,达3.1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倦怠倾向,且缺乏成就感,行为不当较为严重,有较多的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现象,但学生情绪低落不是很明显,能较好地处理学习中遇到问题与要求,并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2.财会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在不同人口统计因素下的差异分析。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发现,大三学生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大二学生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最高。经scheffe两两比较,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较为严重,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有研究表明,大学三年级存在一个情绪智力的低潮期,大三学生在经历了大一的懵懂,大二的成熟后逐渐开始对学习、校园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见表4。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会专业本科生整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且成就感较低,行为不当严重。针对这种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查显示,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倦怠、成就感低低等特征大部分由于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产品的影响。手机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拓视野、了解各种动态的平台,同时也使学生对手机产生了过度依赖。目前,学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再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无法超越手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何况大部分专业课程都相对枯燥。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学习对他们的吸引力,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比如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立刻应用于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看到了学习的目标,就有了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后会有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2.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把企业所遇到的财会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工作中会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目标确定,不再茫然。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理论学习后,到企业去实践一段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的欠缺,就又会有学习动力,回校后会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
总之,财会专业本科生均对所学专业比较认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学习动力及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财会人员。
参考文献:
[1]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293-296.
[2]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 632-636.
[3]李正华,莫婷,严婷婷,颜久,孙傲.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58-159.
[4]谷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状况分析—以河北大学为例.[G]河北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目前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要试点单位,在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紧密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从全面拓展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出发,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构建了“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层层递进的创新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实效。
一、基于创新素质结构,设计人才分层培养目标
1. 会计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院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严密论证,赋予创新素质结构新的内容。传统观点认为创新素质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统一,却忽视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随着他的社会阅历的丰富与专业技能的增长不断完善,是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根本,它既有广度上对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又有深度上对专业知识的钻研与巩固。即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等三个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创新知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复合性”(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应用性”(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相结合;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为“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综合性”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践性”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并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具体素质结构要求如下图所示。
2.基于创新素质结构的人才分层培养目标设计
根据素质模型,转型时期,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创新知识上要求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综合知识、开阔的职业视角;在创新能力上要求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自我发展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与决策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意识上,要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尝试的气质及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
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展开,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导向。结合已有的实践基础,我院在落实培养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对以上创新素质加以提炼,将其划分为:专业学术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三个横向目标。而纵向上看,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过程。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也经历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因此,纵向上我们可以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层层递进的分层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社会需求,深化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1.立足经济全球化背景,增设“国际管理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校会计学院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高级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新增了“国际管理会计”专业,提升学生的战略管理意识与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国际化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该方向紧盯国际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前沿、实践发展及技术创新,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成本管理、财务风险预警、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重大管理会计问题展开研究。本学科专业方向的主要特色有:(1)致力于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思路,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整合战略框架下的预测、决策与评价等管理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2)与国外研究机构展开紧密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英国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开展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使本学科的研究水平紧跟国际领先水平;(3)重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推广与应用,本学科非常重视与企业界的交流,并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提供直接的解决思路。
至此,我院本科生教学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国际管理会计”四足鼎力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立足学生引入“行动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把教师由“讲演者”转变为“编剧”兼“导演”。所谓编剧,是指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教学问题,问题应带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学生在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探索上的需要,问题既要立足于教师所强调的目标上,也要设立在一个更开放的目的上(不单是学会知识,还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旨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导演,是指教师必须制造出一个建构活动的意境(情景、氛围),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关系和作用,让他们处于一种真正“搞”学问,而不是学“学问”的情景中。创新型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008年本科生教学评估以来,我院致力于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于2010年引入了“行动学习”教学模式。“行动学习”是以小组团队决策的形式解决现实难题,在解决难题的同时达到能力和组织发展同步提升的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讲授法”强调“教材中心”相比,行动学习突出“学生中心”与“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决策——学员分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实现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催化师”的角色,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巧妙地提问和归纳,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研讨。
三、搭建第二课堂学术竞技平台,促进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
在学生创新素质结构中,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获得,而对专业知识的升华,以及深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紧密配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余,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科研创新、实践创新氛围,借助学术竞技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前瞻眼光。学术创新素质的提升,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性,提高其在实践工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尤为重视,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信息加工能力、学科前沿动态的解析能力、实践领域问题的解决能力;面向中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具体包括:(1)启动“学术创新论坛”项目。为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院启动了“学术创新论坛”项目,该项目培养过程中以论坛(Seminar)方式为主,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主要培养环节包括文献阅读与汇报、讨论;课程与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比赛,以及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2)举办高端论坛。自2008年开始,我院举办了三届管理会计论坛,围绕“响亮.会计——金融危机下会计师的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师生研讨,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3)丰富学术竞技平台。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公会等用人单位合作,举办“普华永道杯”会计知识大赛、“德勤杯”论文大赛、“海问杯”论文大赛、“毕马威”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学术竞赛;承办IMA首届管理会计案例大赛、CIMA 2010—2011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华北区总决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北京赛区决赛等大型赛事。十几年来共有三千多名学生参与各类学术赛事,荣获多项各级奖励。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自2006年起,我院与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实习等,截至2009年底,我院已经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2个,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成为我院“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教学实践基地。
我院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教学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加以设计,主要包括:参观访问模式,即根据课堂授课的需要,安排老师和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调查,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参观中现场答疑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联合培养模式,即根据培养方案,调整学生课堂授课时间和内容,专门安排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的整班实习;联合研究模式,主要是与一些大企业、银行签署联合研究课题,使老师带领学生与大企业、银行的人们一起研究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而用人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和聘用单位急需适用的人才,这两个方面需要对接和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单位并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单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某些错位。而这种“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这一错位的产生。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为例,2006年9月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之后,我院连续3年组织各系系主任、教学干事修改培养方案,调整课堂教学,每年派出若干高年级本科生到安永完成9个月或3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由用人单位在工作现场培养学生,既完善了教学单位本科教学体系,促使本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为本科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使用人单位降低发现人才、招聘员工的成本,并扩大了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
五、建立学生成长助推体系,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发展
创新素质结构包括一般素质与创新素质两个方面,前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进入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对此,我院创造性地建立了学生成长助推体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兴趣拓展等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个人品格、正直诚信的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清晰的自我定位、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等胜任未来职业的优秀品质。
针对一年级学生,组建“我的大学成长工作坊”,以兴趣拓展和大学适应为主要培养目标。邀请相关教师在班内组建围棋、演唱、辩论与演讲、心理素质拓展、话剧、篮球等不同的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开发兴趣,拓展潜能;组织学生参加优秀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分析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好大学四年学业规划。
针对二年级学生,组建“我的生活日志成长工作坊”,采用直接陈述与实践参与两种课程形式。以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基础团校为契机,开展系列人文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为学员配备职业规划师,指导学生完成寒暑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设“时间管理”、“认识自我”等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针对三年级学生,组建“我的未来成长工作坊”,各班每月月底邀请大四学生、研究生或已经毕业的校友对小组成员的职业规划与自我探索开展经验分享;以职业训练为主题,开展职业素质大赛。
针对四年级学生,组建“我的职业成长工作坊”,每月中旬邀请不同就业方向的校友回校与小组成员交流求职心得与求职技巧;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学生成长主推体系,帮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做好大学规划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映池,张平.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6).
一、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作为民办高校来说,应用技术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需要避免人才培养重复化,在实际应用层面扎实技能,有效迎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我国民办高校约350所,有将近50%的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20%左右。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大,应用型的培养理念不够突出等问题。很多民办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跟着公办高校走,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有效突出办学的灵活性,没有形成“社会导向、企业需求”的指导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太高
在我国的部分民办高校中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高,没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而是一味的模仿那些公办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所订立的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我们的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是不同,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是无法适应社会实际岗位需求。民办高校应该以自身特点出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以期未来能够在会计领域发挥才能、做出贡献。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由于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难以合理有效。民办高校没有考虑自身特点,没有考虑生源、就业市场占有率等问题,盲目借鉴公办高校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投入。例如大多数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凸显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民办高校中,课堂上的教师大多数是照本宣科。从课本理论出发,但却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没有根据应用型人才设置的特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直接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据统计,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占大多数,而青年骨干教师人数则很少。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还是兼职为主的外聘教师。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分布,充分体现出当前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滞后,结构不合理。这就会对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阻碍。
(四)实践实训环节较少
除了上诉几个方面外,在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实践环节的薄弱。因为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靠自己,而非政府投入,导致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满足于课堂教育,而忽略实践环节。民办高校的实训基地有限,而且设备落后,无法让学生掌握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人才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二、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教育,但它又有别于普通本科,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知识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科技、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途径――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差别化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2013年初,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在对于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培养目标,而且对对培养目标进行差别化设置。这里的差别化设置,一方面是区别于其他公立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对于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别化。同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差别化的意思是指,我们可以在同校会计专业学生中选取一些对本专业兴趣浓厚、有专业潜能的学生设立一个特殊的班级―实验班。对于该实验班的课程我们可以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二)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校企合作”项目
上文已经提到,在民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实训实践环节太过薄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设置更多先进的实训基地。在目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培养课程中,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建议增加实训课程设置。学校准备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让企业走进校园,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增加学生的工作机会。
关键词:财务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79-02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财务活动都以会计活动为基础。会计的操作性决定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务性,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一大批院校先后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此时我国教育界才开始以会计实践教学为基础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实践教学为主,只有少量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实践教学,既没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也没有比较定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体系。总的来说,不太理想,这除了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不足等原因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是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不成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整体系统性不强,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多为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的考查财务管理某一环节知识运用的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项目缺乏,综合实验内容经常与会计专业雷同。其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如: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课程之间重复较多,而且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
2.实践教学环境和可用资源相当薄弱。首先,国内高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的,许多高校的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见识过财务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予以搁浅。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且不够重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状况等均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务专业实习的学生,更不愿意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有些单位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和实习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财务管理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替代分析性问题。实际上财务管理的是复杂的人力关系,财务管理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性问题所必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从人才市场需求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计划,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而首要的是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充分认识环境对财务管理教育的影响,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制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多的懂理论、熟实务的国际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实践教学的专业层次上,采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训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递进实施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偶有交叉,这种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层次:基础实训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实训;第二层次:专业实训一般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针对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或专业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以求完全掌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该专业各方向的操作程序、技巧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使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第三层次: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尝试采用“2+1+1”的倒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3.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从实践教学的空间上,采取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和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在学校内开展,既包括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课内实训,也包括在专业模拟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4.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既要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短期假期实践和课内实训与长期的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实训效果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首选,但实际可训的时间较短,能接纳的实习生毕竟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学生经专业老师短训,获得审计与理财的实战技能,随队以“注册会计师”身份顶岗开展审计工作,全程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企业账务处理与理财实务;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两所”,成立财务、管理等咨询公司,这既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又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则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向大型企业进军,尤其是与设有单独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筹资、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大公司联合,与专业化的财务咨询公司、证券公司等共建,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内尽力建造综合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以此作为理财实训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级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时间上看包括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从空间上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采用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这是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24-125.
[2]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7):111-112.
统招专生本各专业招生人数为当年应届毕业生的百分之五,且还需要有对口专业,全日制招生对象仅限于应届优秀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生,统招专升本只限报考本省本科院校且是和你大专学校对口的本科学校的本科专业,不允许跨省报考。国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规定,普通高校统招专升本为国家统招计划普通全日制学历,本科为第一学历。
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是吉林工商学院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院之一。早在一九八四年就设立了财会专业。二零零七年,在原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三校会计系的基础上合并重组为会计学院并开始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福建师范大学,是由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多方共同建立的一所重点院校。学校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三所院校之一, 福建省双-流建设院校之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学校开设两个校区,本科专业一共有85个,涵盖了历史学、文学、农学、经济学,理学、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在校生30000人左右。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分别是:“英语、美术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音乐学、汉语言文学,体育”等专业。在双非院校中其综合实力、排名都是非常的不错的。学校环境优美、实力雄厚,性价比比较好的一所院校。
厦门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入选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有19个院、部,开办5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
福建江夏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公办普通学院,在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上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截止2017年3月,学校 占地面积1382.7亩,有纸质藏书137.56万册,电子图书96万册。设有12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开设3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法、工、理、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专任教师697名,有全日制在校生14565人,其中本科生13777人。
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省属重点院校,由福建省政府、交通运输部、海洋局多方共同建立的一所高校。目前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多层次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省特色专业,分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民族传统体育、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海技术、法学、水产养殖学、财政学、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