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知识层面的限制,他们对于这个社会还没有正确的理解,对于音乐的认识和感知受到了很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不能正确认识音乐,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享受音乐这门课程。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品位,也能提高一个人的音乐素养,学好音乐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品德、文化素质以及审美修养。中职的音乐教学需要有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并能很好地结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这门课程,积极主动去学习,使音乐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中职音乐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代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音乐在素质教育中是一项重要的科目之一,对塑造品格、建立独特品位、提高审美修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在中职教育中,音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这些中职生的年纪较小,所学知识和所受教育不完善,因此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强化他们的情感认知,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个时期也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音乐所带来的作用具有可靠性、实践性和服务性。音乐教师应该通过专业的知识、丰富的课外活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式去教育学生,让他们接纳音乐,主动感受音乐,积极学习音乐,从一段段音乐故事中去体会其真实内涵和意义,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高雅的品位和对音乐独特的见解。
二、中职音乐欣赏课教育模式现状
教育部已经针对课堂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落后、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中职音乐教育中,教师不注重跟学生的交流,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由于学生对所学音乐的背景故事和其真正内涵无法掌握,导致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去听,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用心感受。音乐老师不注重学生的感受,不去了解学生对于音乐的喜好和看法,甚至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零交流,不去理会这些中职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不专心听讲的现象。此外,多数音乐老师不能做到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不能将一段音乐给予学生直观的画面感受,而是采用板书的方式讲解,然后再播放音乐,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深意,更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三、探索中职音乐课程创新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的“新课标”对学生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认为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的创新教育首先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只是单纯地将音乐灌输给他们,这样容易让他们产生听觉上的疲劳,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新方法进行教育,成为教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利用学生都喜爱的乐于接受的音乐去跟学生沟通,这样便于他们对课堂形成积极的响应,才能达到音乐陶冶情操、塑造情感思想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运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在教育中也不例外,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将视觉很好地与听觉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极端具有深刻背景含义的音乐,但是由于中职生在很多知识方面较为欠缺,并不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深刻含义,由此并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讲述音乐的来源,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背景故事,让学生们首先对这段音乐感兴趣,再结合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去静静地感受这段音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黄河》这首音乐,教师首先介绍音乐产生的背景环境和音乐内涵,再借助多媒体播放,通过画面、色彩、音乐,让学生在教室就能感受到这首音乐的磅礴气势。对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更有吸引力。
(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教师要想通过完善教学设计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首先得了解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倾向、对教学方式的看法和建议,掌握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从而通过这些方式去接近学生,便于学生接受,产生兴趣。教师在上课中,还应该用参与式的方式积极和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上课的态度,让学生站起来交流自己听完音乐后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的形式,自由讨论音乐的内在含义和想表达的情感。通过运用参与式的方式,教师不用再单纯地播放音乐。教师还可以采取让学生听音乐画画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力,以及创造力,让他们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从一段音乐中感受到的东西直观地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要与老师多讨论、多交流、多沟通,主动去感受一段音乐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品德。
(三)拓展教学实践活动,完善教育目的
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都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听得再多,说得再流利,没有投入到真正的实践中,都不算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实践的好坏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音乐教育的实践性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和表现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和个人能力,从而更利于接下来的教学。可以由老师,也可以由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音乐活动和表演,提升自我表现力和发挥音乐的熏陶作用。例如,《白毛女》这个音乐故事情节,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中进行表演,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去更好地诠释这首音乐剧,去表达出其认为的最好的表达形式,表达出对这首音乐剧的理解和看法;表演结束后可以让同学们和老师去点评,哪个地方表现得好,哪里还需要进步,也可以让其他小组表演其他音乐剧,两组进行比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好胜心,从而更认真地去准备和表现。这种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出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度。通过实践性的方式,让学生能领会和体验欣赏音乐美所带来的全新的感受,逐步培养他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让他们能在课下主动地去学习音乐、听音乐,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四、结语
现当代不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哪个科目的教育,都应该好好对待,认真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中职学校的教育尤其重要,这是学生思想、三观形成,品德塑造的最重要时期,音乐教育是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中职音乐欣赏课程关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性设计是根据职业中学音乐课程属性来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教师、学生、教材这三方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在职业中学中实施音乐教学;通过分析音乐教程、学生兴趣偏好、实施可行性三方面因素来制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合理性的教学步骤,科学地利用音乐资源,注重音乐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知识,能够 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
【参考文献】
[2]高建华.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08(9).
【关键词】中职教学 音乐欣赏 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对学生音乐方面吹拉弹唱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并引导和教育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音乐欣赏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心灵品质。
一、对音乐认识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组成音乐教学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单单体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修养素质,同时也是对一个人文化底蕴的显示标志之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更有利的获取音乐知识,对学生高尚情操与艺术理念进行有效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同时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识,让学生以尊重艺术为基本出发点,从而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他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认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应遵守的原则
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相关教学设计要严格遵守新课改要求,以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围绕相应的原则来进行教学工作。音乐欣赏的有效教学设计应具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重视情感原则的把握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学生的情感,遵守情感原则。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教师应寻找正确的方法来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火花,从而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并以此为根本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以课程为出发点,对教材中的相关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并充分结合课程特点,设计较为和谐的师生互动活动方案,从而更加有力的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认真把握好审美性原则
音乐欣赏课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主要区别在于音乐教学课并不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而是更加侧重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良好的情操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设计内容的美学性,同时还要对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加以高度重视,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欣赏学习环境,从而使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把握体验性原则
音乐欣赏课的基本教学形式是以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优化、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为主要目的。以向学生进行技能传授为辅助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音乐技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音乐技能更加贴近,并设计能够良好适应中职学生的年龄以及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素质与音乐综合欣赏能力。并避免设计过多数量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选择难易度适中的题材,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步骤
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严格依照新课改所要求的基本教学理念,并遵循新课程所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标准来进行实施设计工作。有效设计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对相关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设计
由于中职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主要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综合涵盖三个维度,所谓三个维度是指新课改对课程的要求,基本要求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途径、知识技能等环节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实际情况与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做到有目的性的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突出性与技能掌握等,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产生一定的厌烦恐惧心态,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进行开发,同时对教学目的的情感体验因素加以重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全能人才。其次要对教学目标有所明确,同时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加简洁化。在中职音乐教学当中,对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十分微观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某一耽搁时间段的教学效果严格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明确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并避免务虚空谈和过于笼统,否则会使课程的指导价值有所降低。例如在《茉莉花》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初步拟定为:要求学生聆听或欣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歌曲,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形态有所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民歌艺术的热爱,在对音乐欣赏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对该作品的结构形式以及演唱形式有熟练的掌握,并能够伴随该音乐的情感进行歌唱练习。这一目标的设定既符合了简洁明确的基本原则,又对三个维度有了充分体现。
(二)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
由于当前各中职院校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使对教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到对音乐欣赏课程的优秀设计工作,就首先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工作。首先,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尊重学生的年龄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在该前提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当前的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课程内容的精致与典型为基本追求目标。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来供学生欣赏,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工作,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努力把同类题材或同类风格的音乐作品与不同的人文主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有利于将无限的音乐宝库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得到充分学习。例如在对我国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可围绕不同民族的特点来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组合方案,例如在对蒙古族音乐作品介绍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蒙语歌曲作品,如:蒙语版的《蒙古人》歌曲(腾格尔演唱)、《祖国》(蒙古国胡日德乐队)等。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多种客观因素,要注意搭配关系,同时重视将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有效结合。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可变性、可生性和开放性等。第一,进行有效的导入设计。该环节是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感知环节,它的效果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进行有效的设计。该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也是师生之间的最佳互动阶段,因此应通过比较与竞赛等有效方法来开发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想象力。第三,有效地进行结课设计。该阶段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应以采访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后的感想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教学效果有了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
总之,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选择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开发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华民.浅谈中职校的音乐欣赏教学[J].新教育,2011(03).
[2]谢华.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2011(07).
[3]窦霞.浅谈中职音乐欣赏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有效性;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开始日渐提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所以,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当代音乐欣赏课教育现状
笔者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关于音乐欣赏课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喜爱音乐,但是他们并不喜欢上音乐课。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单一
现如今,仍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就可以,所以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简单的学习唱一首歌曲,了解曲作者生平和欣赏作品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只从教师的主观角度出发,并不考虑学生的教学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气氛紧张呆板,使得学生对于音乐课丧失了兴趣,甚至逐渐产生反感。
(二)教学内容陈旧
许多同学反映,音乐教材中收录的音乐作品过于古老,学生们更偏爱时髦的流行音乐。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对于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导致对音乐欣赏课这一门义务教育中的课程并不重视,对于音乐知识一无所知,这也是阻碍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改善教育教学理念
想要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课堂质量,首先要改变一些教师的较为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富有生机的实践性课堂,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们在一种欢快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强迫性和权威性,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允许他们在各个阶段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并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尊重和肯定,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才会得到发展和延续,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课程质量。在这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还能培养出学生对于音乐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和所处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旦学生进入了思维误区,教师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一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出学生想要创作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必须适度地对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进行纠正,营造出温馨的教学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改善教育教学内容
中职音乐欣赏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许多不同种类的音乐素材来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逐步的培养他们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并且在日常的音乐课程学习中,能够做到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并开展符合学生们认知水平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更改或增加音乐的内容,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围绕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筛选。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的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才能有事倍功半的效果。想要挑选出能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播放给同学们的音乐佳作,对于浩瀚的音乐海洋来说,无异于大海捞针。这就考验了教师的组合能力,要求教师能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整合,再根据不同的人文主题进行排列组合,挑选出适合教学内容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这种音乐组合的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音乐的构成,配合教学内容等,将各种类型的作品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三)启发引导
一个人富有创造力的核心条件是富有想象力,如果他失去了想象力,那么他的创造力也将随之枯竭。中职的学生们正处于一个想象力蓬勃发展的阶段,而音乐,恰好可以给他们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们可以自由的想象,尽情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育的陈旧束缚,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职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类别的学生来说,更为敏感,更加渴望得到认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的理解方式与传统审美有偏差,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想法予以尊重,并适当地进行引导。如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和想象,提出自己的感悟等等。案例:《梁祝》是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传说,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先要求学生将眼睛闭起来聆听音乐,然后引导他们在脑海中自由的想象。欣赏后,教师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于这首音乐的感受,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受到了感动,也有人对造成这种悲剧的时代背景加以控诉,课堂气氛达到了空前的热烈,学生对于音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触动。
三、对于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之后,中职音乐欣赏课程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们由原本被动的接受知识改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思考、参与、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氛围和谐积极,学生们更是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创作性的实践活动中来,大幅提升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和音乐修养。要想提高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不仅仅只局限于一个授课者的身份,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然后启发学生去进行自主的思考,自然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验,思考,提出疑问,加深记忆的过程,以达到最终学习的目的。最后结课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音乐欣赏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从中受益,以便于更好的决定以后课程的方向。
四、结语
中职音乐欣赏课对于中职学生和老师来说意义非凡,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丰富了学生们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启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有意识地去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最后成为一名全方位发展的创新型教师,探索出更多能够提高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谢华.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2011(7).
[2]韩燕.中职音乐欣赏课创造性实践教学的探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68-03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它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也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同时,它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搞好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以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1]
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高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采用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高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1. 系统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和手段等,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达到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我们知道,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活动,教学的基础是方法,教学的目标是理解与建构。而系统教学法就是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其中的每个阶段均为学习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学模式。[2,3]
2. 系统教学法的特点
将系统教学法运用于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音乐信息的传输系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他认为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严格按照时间序列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环节或阶段,这八个环节或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于每个阶段或过程,学习者做出的八种心理过程是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其学习结果的反馈,实际上是从其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满足其愿望的过程。从整体上考察,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连续的心理过程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本质。正因为这样,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教师对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从事具体教学时,应该把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信息的传输系统,并在其中的每个阶段都为学习者安排特定的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在每个阶段都能进行高效的学习。
(2)完善学习者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欣赏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促使他们的音乐欣赏知识系统化,并在今后自觉、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己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
(3)注意音乐知识的随堂记忆。教师对于每节课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统筹全局,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随堂记忆、消化、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
(4)允许学生免交作业。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想尽一切办法促使他们在课内全部完成音乐欣赏教材中的习题;同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免交作业,但要指导他们对课堂作业互相检查,彼此判阅和修正;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选做音乐欣赏课外习题。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越做越好。
(5)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单元过关。在每个音乐欣赏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测验,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杜绝问题积压成堆。教学中,教师在把握整体、兼顾全局的情况下,对各种教学客体分层,并对各音乐欣赏知识点利用有助于学习者快速理解的变式,适当变换讲解形式,使他们完全吃透、消化相应的知识模块。
(6)明确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在整个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并把它清晰、有效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有明确的方向,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
(7)强调音乐欣赏知识的意义接受。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正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所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古今中外的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接受法最大的优点是不但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而且避免他们走很多弯路。但是,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通常是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接受。因为通过有意义的接受,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有效发展其智力,进而培养全面能力。
二、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习者学习从本质上看,既是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即有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基于此认识,笔者把高校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更新教学观念,丰富学生欣赏体验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教师一般会先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者情况,然后进行欣赏;整个过程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听得多;其最大的教学弊端就是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参与和欣赏体验;所以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欢迎。对此,教师必须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音乐情感的融入和引导,有效丰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音乐,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
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通常抱有很多的期待,但是又普遍缺乏音乐基础知识;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教师只有转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在《芦笛》音乐欣赏课上,无论伴奏环节,还是演唱环节,学生对于这种音乐艺术形式都比较陌生。教师若是一味地单向灌输是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生也很难领悟其中的艺术元素。此时,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导入一些简单的经典曲目,唤起学生的音乐热情;然后再让学生们共同演奏和鉴赏;最后,再进行相关乐理知识的讲解。这样,可以带领学生深入音乐作品的独特意境和情感世界,学生的音乐情感和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律动情境
音乐是一门抽象艺术,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听觉神经直接聆听,但是对于音乐中体现出的艺术元素和独特情感,常常需要在独特的律动情境下才能领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时,仅仅对音乐进行播放或演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用律动法来增强欣赏课的趣味性,营造出形象化、趣味化、可参与、可互动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想象和表演,主动地欣赏音乐,感悟音乐。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互动热情,才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心火车》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一定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音乐律动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踩着《开心火车》伴奏的旋律走进教室;或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开心火车的舞蹈创编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边唱、边跳、边欣赏。这样,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欢快节奏和快乐情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插入音乐游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音乐是一门具有较强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与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存在着很多的交叉。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创设音乐欣赏课教学情境时,不要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本身,还可以有意识地加强教学设计与创新,将音乐与游戏、舞蹈等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增强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趣味性、感染力和表现力,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嘀哩嘀哩》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好和欣赏这首歌曲,完全可以导入游戏互动项目,比如让学生自编舞蹈进行比赛、组织拉歌比赛、开展即兴表演等。这样的互动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收获快乐情感,还可以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往,密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性格品质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引入音乐故事,提高课堂吸引力
一、音乐欣赏课的功能反思
1.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高中生已经接触过音律,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在形成发展阶段,音乐欣赏能力一般仍然是不足的。正确的音乐欣赏能起到陶冶情操、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为高中生欣赏美,对美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加“正能量”。
如: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2.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音乐欣赏课能有效地缓解、放松学生疲惫的身心,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实验证明,美妙的旋律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刺激中枢神经,能让人愉悦精神,振奋情绪,使疲劳得到有效缓解。
3.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还可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音乐,懂得节拍、节奏、旋律等,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提高鉴赏能力。
5.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作品背后的知识。像贝多芬的《命运》,创作于1803年到1812年,这段时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期,作品将贝多芬内心尖锐的、无以调和的矛盾和多种多样的对立情绪波表达得淋漓尽致,艺术成就上达到了思想更统一、主题更集中,形式更严谨的新的高度,成为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而名垂乐史。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的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三、音乐欣赏课课堂管理的反思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合理掌控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对学生不是恶意、不成熟的表现可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
四、音乐欣赏课课后活动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美的愉悦,进而达到欣赏教学课之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 欣赏 运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欣赏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作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经历了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过程,因此作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上好音乐欣赏课作一些尝试和探讨,欠妥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对作品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基础,包括培养审美感、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和音乐记忆力。(二)培养审美感情,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和音乐情感表现力度感情理解力。(三)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机会接能更多的优秀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区别。
多媒体是指包含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触觉信息和嗅觉信息中两种或以上的复合信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制造、管理、储存、交互和传播的技术和平台。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多媒体的运用使音乐知识变得简洁直观,音乐变得形象具体;(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四)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五)电脑多媒体的运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提高音乐课教学水平;(六)电脑多媒体运用,在增大了课堂的容量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器材只有磁带录放机,很多时候老师只能靠嘴和乐器上课。只听“声音”进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一)形式单一;(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等。
而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变得丰富起来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不再是以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信息技术现代化极大地扩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经济、量大,资源宽广等正在为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结合实际,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的探索。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只有一间多功能阶梯教室,其设备有幻灯机、电脑、音箱、投影仪等,当这些设施空闲时,我就利用它们进行教学,让自己的上课内容丰富一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多媒体学习的好处。
1.我校音乐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充分把握教材,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上好音乐欣赏课程。
案例1:在《共青团员之歌》欣赏教学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影片片段,并在部队行军画面中配上《共青团员之歌》的音乐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欲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音画结合,效果较好。
案例2: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用动画制成各种动物,用mi制作各种动物音色, 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音乐、文字、画面、画外音等课件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音乐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提高了教学质量。
案例3:《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教学中我利用电脑软件将有关图象如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及羊群等制成课件,在配上蒙古长调音乐,在导入时,先用多媒体影音让同学们感受蒙古的美丽风光和音乐,多媒体强大的立体音画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置身在蓝天百云的茫茫大草原上牧着羊群,进而会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结合本地音乐文化特色,自选乡土教材,运用多媒体上好民间音乐欣赏课。
我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县有十一个少数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如花灯歌舞、高腔山、歌傩堂戏、唢呐音乐等等。
案例1: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每年春节各村寨都要组建花灯班子闹元宵,因此我就在春节期间用摄像机录下,用音视频软件编辑好,以备在民间音乐艺术欣赏课上教学用。
案例2:唢呐是表现百姓喜怒哀乐情绪,营造和渲染气氛的吹打乐器,唢呐高音如高飞百灵,高亢嘹亮:唢呐低音如鸾凤和鸣,园润清幽。唢呐音乐深受我县人民青睐,是继承和弘扬爱家爱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也是我民间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不要过分依耐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即何处运用多媒体,何时运用多媒体,让现代化的手段为实现最终教学目的服务。运用多媒体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定位,分清主次。
运用用多媒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需要,在运用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找准使用的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力量,提高音乐欣赏的审美能力。 结语:把现代化的教学实施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其教学手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需求,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在自身实际的情况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上好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以及对作品的解读,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部分作品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活泼的学生碰到欣赏课,便容易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让欣赏教学陷入了“有形无实”“蜻蜓点水”的局面,制约了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对于音乐欣赏课则更是如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有效的聆听是音乐课中的关键。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笔者认为“动”是学生表达音乐感受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学生们更愿意以趣味性的“动”的形式倾听音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每一次倾听,同时倾听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体现音乐思维的梯度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步走进作品的核心。
所谓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并获得感悟的活动。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体验方式,让学生聆听,尤为重要。因此,采用何种“动”,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走进音乐作品,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画、演、唱、跳,这些方式可以成为欣赏课中的体验活动。比如:可以利用直观的图谱,呈现旋律的走向或者节奏的疏密,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加重音乐倾听的比重。又如:在《狮王进行曲》的欣赏中,学生生动地表演狮王驾到的情景,仔细倾听音乐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并会不断丰富细节――乐曲的引子部分:小动物们既害怕又激动,一溜烟地躲了起来,又忍不住探出脑袋悄悄张望,慢慢消除恐惧之心,鼓起勇气加入迎驾队伍中……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
目前,音乐欣赏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低,音乐欣赏仅仅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教师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学生呈现出没兴趣、不想学的状态。怎样改变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相关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之中,愉快、主动地学习。
一、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以老师的讲、学生听为主,师生互动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过分强调音乐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意义,将音乐放在次要地位。音乐欣赏课形成了一种标准模式:介绍作者及生平、介绍作品的背景、介绍作品的结构、完整的欣赏全曲。教师过多的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主观映像灌输给学生,但不作有意义的引导和拓展,忽视学生主动参的过程。另外,教学过程中缺乏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欣赏教学的程序上课,一节课下来感觉枯燥,课堂气氛呆板。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还是一无所知,没达到上欣赏课的目的。
(二)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有的偷偷听流行音乐,根本谈不上静下心来感受、欣赏与理解音乐。出现了学生喜欢听音乐,但不愿认真上音乐欣赏课的现象。
二、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是儿童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见解,对喜欢的、有趣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童年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情感带有短促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随意性较强,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音乐兴趣还不稳定。加之有些学生存在功利思想,对音乐学习重视不够,在欣赏不熟悉的音乐作品时,会觉得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
(二)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表现为是理性的塑造者,还没有真正由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强调传授书本知识、重视技能训练,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唱,学生跟唱。在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讲解式、模仿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所特有的聆听、体验、表现与创造的特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得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制约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以听为主,创设情境,强调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而围绕“听”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则是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时泛听和精听、细听相结合,让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分享自身的感受。同时,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创设以情育人的课堂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积极地感受音乐的特点和情绪,体验和把握了音乐的基本内涵。
(二)恰当采用直观教学,结合经验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借用影视画面的感觉,发挥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是还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当中。
(三)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炼、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四)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应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音乐创造能力。例如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故事、诗歌等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也可以结合音乐进行律动创造表演,随音乐拍手、跺脚、捻指、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误舞蹈动作。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到表演创作等时间活动中去。
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将影响其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主丹.音乐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沈睿.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与对策 [J].在线学科教学,2008(5).
[3]张素格.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M].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从上个世纪初的无声电影、唱片应用于教育开始,现代教学媒体就成了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种新奇的教学媒体承载了大量的视听信息。它不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使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欣赏视听资料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教师用如何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即便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有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可能。传统教师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传统教材及其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e教育大潮已不可逆转。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是积极的。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迅速,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正在普及。信息技术开始实现以往因技术限制难以完成的教育理念,它将对现有的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一次围绕信息技术而展开的教育改革悄然兴起。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性
音乐欣赏课程是学科牵涉面很广、知识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课的讲授方式,往往牵涉到多种学科内容(如各类音乐表现方式、乐器和人声的分类、东西方音乐史、各类音乐体裁等等),但因课时的限制而无法深入讲解。因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经常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非凡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以前对音乐作品接触较少,欣赏作品时的茫然感更甚。再则,现阶段的音乐欣赏授课过于陈旧,相当多的院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依然延用古老、传统的教学模式摘要: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一只粉笔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几盘磁带或CD,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交流的课堂里枯燥呆板的旋律带不起激情的涟漪。
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相对较少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幻灯、VCD、DVD、电脑、校园网络、宽带网、视频等现代化视听工具组成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能够使音乐欣赏课程通过综合性大学校园网,创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大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启迪学生去想象音乐和创造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喜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必要性,现实性,我们熟悉到摘要:
第一,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它的实施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实施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优化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促进音乐欣赏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扩大对音乐欣赏知识的传输量,增大音乐欣赏教学容量和密度,可用声、光、形、色多种信号使这一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得以再现。
第二,多媒体设备的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征,可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开发大脑的熟悉功能,发展形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必要性更加凸现出来。发展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现代化、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育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音乐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抓紧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把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方法,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人们常说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把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能力才算是拿到21世纪的免签证,“控制和把握网络的人,将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网络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网络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音乐教师假如没有学会在网络海洋中冲浪,那么他们将会很快被信息的海洋所沉没。
第三,信息时代的知识结构不再是单纯的线性联接,而是呈综合网状性。未来的教育将是,无“网”而不胜。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也如此,随着青年学生的品位和对音乐欣赏文化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他们决不会再仅仅满足于老套的、陈旧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和手段,他们期望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参和而获得健康、积极的审美心理,塑造个性。因此,他们需要多种音乐欣赏和其它学科交叉而获得的知识,听音乐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欣赏文化现象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文化有重新的熟悉,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参和到音乐欣赏实践中。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功能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多媒体音乐欣赏课教学课件运用动态展示,情景创设,启发剖析等手段,并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进行集成,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字幕的工整美观、声像结合的融洽、构图布局的和谐等,充分体现交互性。它还可以非凡设置音乐欣赏知识,帮助一部分学生把握音乐基础知识,使其增加欣赏音乐作品的深度,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摘要:
1、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容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在应用时形象逼真,临场感强,使得传统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得以简化,也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完美,更动听。它可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化的音乐语言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 极性。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的动画和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这课时,每个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要上好这一内容,想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还要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假如制作了相关课件,这个课件中不仅有各种乐器的外形资料还有音色资料,以及由它们演奏的名曲片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看的乐器、想听的乐曲,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熟悉所有的西洋乐器,而且“巴松、竖琴、乐器皇后、乐器中的花腔女高音”等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2、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音乐类书籍、音像资料非常匮乏,但是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世界各个闻名音乐家、闻名的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还可以聆听欣赏或下载各种各样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使得音乐欣赏课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上流行的MP3音乐是一种经过压缩的音频作品,音源丰富,来源广泛,既可以从共享免费资源网络上下载,也可以从世界各大网站或专业音乐教育网络上有偿获取最新资讯,学生可根据需要下载或在线欣赏,扩展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另外,校区分散是很多高校合并办学后所面临的一大现实,而利用网络平台,增加了音乐欣赏的渠道,不仅能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而且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自学音乐欣赏课程,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方便,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性强
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系统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媒体网络实现学生和学生的交互,可以达到协同学习和共同探索的目的。而学生和老师的交互则表现在由教师在网上亲自辅导,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体现出一种教学的极大灵活性。
4、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1)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模式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导航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和指挥学生学习,协调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教学活动的主动参和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水平、喜好以及自学能力的强弱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熟悉将所学的信息重新编排,变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音乐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音乐欣赏观点。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明显优于教师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学,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①。
2)多媒体音乐欣赏课教学能完善教学手段
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具主要是传统乐器和模拟音像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连接和切换设备,复杂的机械在操作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进程。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经常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某一部分反复聆听分析,而传统音像设备只有常用选曲功能,教师不能进行现场改编,同时寻找播放起速度慢,定点不精确。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电脑上随意设置播放方式,作品的播放可以从作品的任意一拍和任意时间段开始,使作品的每一个音乐元素能细腻、逼真地表现,提高效果。
三、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原则
1、辅原则
多媒体课间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这样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课堂的授课效果。课件制作应制作得简洁美观,操作简单可行,内容选择得当,点到为止,电脑多用于解决一些语言无法说清的新问题即可。不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美术欣赏课,课件制作的画面不宜过于繁多,实际操作不宜过于复杂,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心灵心得。
2、视听统一原则
课件制作中采用声画结合和动画演示的方式一定要遵循视听统一原则,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音乐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通过调动欣赏者的感受来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扼杀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音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喜好和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能通过课件过于具体地表述音乐一切内容,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艺术联想②。
3、适当信息原则
适度信息原则是指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目前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矫枉过正了。因为在短时间内接收超量信息,会使学生大脑处于停滞状态,结果是变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不但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要适度,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和此同时,一定要注重把时间和空间留一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想象和思索,还可以让他们去交流,让他们去提问③。
总之,音乐欣赏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综合素质,无论是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还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的创新教学模式,都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精神为前提,都应做到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功能为宗旨。要达到和实现这样的目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更多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摘要:
①参见吴芸、王红主著《基于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探索——〈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的学和教》,载于《电化教育探究》, 2002年第3期,第52页。
【关键词】音乐;欣赏;兴趣与方法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其表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初中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发展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影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氛围、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等。那么,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初中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基本联系的前提,所以在知识拓展环节中,教师应当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发挥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追求,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初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催化剂,音乐教师只有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初中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变抽象为直观。音乐教师要千方百计激情引趣,巧设起点,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方法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
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的方法,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能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初中音乐欣赏所面对的不是专业学生,因此欣赏课所学内容要注重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而不能太专业化。要特别注意欣赏课氛围的营造,通过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多媒体等手段在音乐与学生之间架起联想与想象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品位音乐之美。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音乐是一种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以及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
初中音乐课堂作为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承担起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的重要任务,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初中音乐教师要明确音乐课堂的方式不仅仅是教教歌曲、听听磁带那么简单的,而是要站在有效教学的角度,完善欣赏教学,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作为一种初中音乐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关于音乐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赏析,还可以使初中生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可以使初中生从多样化的角度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进而使学生体会不同音乐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美学价值与审美意义。另外,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以审美欣赏为核心,力求在音乐教学设计的音乐语言中发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实现引导初中生从全新的审美视野欣赏、诠释音乐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教学内容和音乐教学方法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从而有助于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探讨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1.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初中生正值青春少年,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其次,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的对象,老师随时的范唱、或形体语言的展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2.精心设计导入的方法
适宜的导入方法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导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进而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法、对比法、故事法、悬念法、律动法、同化法等,教师只要多思考,结合学科、教材特点,巧妙设计选择最好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喜欢上音乐欣赏课的目的。
3.有效融合音乐教学与文化背景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各族人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且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族文化都走进了社会文化这一个大圈子里。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56个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在音乐艺术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采。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音乐教学与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同时感受音乐内涵,在了解音乐内涵的同时强化中华文明文化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学实际为学生传播一些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作品等内容,如,《白毛女》《二泉映月》等富有民族风情的名歌、名曲,通过对这些名曲的理解,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还强化了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4.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中,有其特殊的作用。而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情操、增进知识、提高素质修养。本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精心选择音乐教材内容
音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人有一种艺术感染力,当优美动听的歌曲响起时,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奏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这说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奏与动听的音乐节奏产生了共鸣,当人陶醉于某一首音乐时,音乐欣赏者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力量是正义充满阳光的,对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鼓励,潜移默化的鼓舞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发展的旺盛时期,需要音乐的熏陶,他们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听风格各异的音乐歌曲。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单调、死板,不适应学生的对音乐课程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求知欲望。所以,把风格迥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这一做法,是音乐课程教材内容设置的一个挑战,但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教师要精心选择音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选择经典的优秀音乐作品,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如《你是我的眼》《没那么简单》作为音乐欣赏的范例,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学唱,逐渐上升到分析流行音乐的特点和发展进程,让学生学会多角度鉴赏和评价音乐,逐渐的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二、鼓励小组合作法教学开展互动教学
学生在初中正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参与意识与人交往愿望逐渐增强,对同龄人的依赖性和接受力较高,因此非常鼓励在初中的互动教学中进行小组式学习。学生可以围绕课题为中心互相交流,各抒己见,通过沟通最后达成共识老师在小组合作教学法中起到启发点拨学生的作用。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和合作探索精神。这不仅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还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学习和锻炼人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任务。也可在小组之中开展竞赛,运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让其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初中音乐教材之中选一首歌曲,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同伴组成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歌曲的体裁是哪一种?演奏的乐器有哪些?适合的演唱方法是什么?学生则在小组之中自由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布置的问题。教师则作为指导者,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升平资料,写作背景等,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一方面将人文内涵融入到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把握。
三、“接受”为辅,“运用”为主
在课后的总结环节,应该围绕“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聆听才是正确的”为主线来进行,改变传统教学中“该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和传达的情感”的观点、方式。
在课堂延伸环节中,教师可以具体的提出以下三个建议来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去聆听音乐”,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接受音乐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和其传达出的情感,这也是强化“授人以渔”,弱化“授人以鱼”教学行为最直观的体现,具有很好的科学性。
在教学设计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了形式主义美学观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透露出了一定的人文性、实践性。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音乐的聆听方法的教学而觉得音乐学习枯燥无味;相反,对比传统音乐教学还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此外,教师从聆听教学入手,能够更多的增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些都是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方法”的传授为教学最终目标,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如何聆听音乐的方法为实际教学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熟练运用为教学环节,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这个过程很好的诠释了“授人以渔”的特征,并且这样的教学框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中系统性、科学性、结构性的缺乏。
比如,在《友谊天长地久》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要从哪一方面入手进行学习,并且在这其中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聆听”歌曲,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以及音乐面的拓展帮助巨大。
四、通过音乐作品的多样化欣赏来提升有效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这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堂的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比如领略不同民族风俗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甚至一些大型的交响音乐等等,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欣赏,让学生学习到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对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五、欣赏课教学中要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教学目标 欣赏手段 学生本体 课程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55-0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课如何在学生的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孜孜探求的课题。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当前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在情境创设、兴趣激发、媒体使用等方面都大有可观之处,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学生的审美体验依旧苍白,究其原因,笔者尝试归纳如下:
一 教学目标不明导致内容面面俱到
教学的核心问题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方法得当,音乐欣赏课也是如此。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往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欣赏的曲目上进行细化,结果课堂上师生脚步匆匆,无暇慢下来静静地欣赏、反复地欣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所欣赏的乐曲多为名曲,除了学生欣赏必需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外,乐曲本身承载的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乐曲的结构、主题、风格等因素都让教师难以取舍;二是对三维目标的片面理解,造成主教学目标不明,三维目标也缺少有机整合,呈现在课堂上的内容与环节显得零碎、繁琐。
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你要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音乐欣赏课的目标定位应重点锁定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积极主动的情智参与,这是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善于聆听音乐的前提。对欣赏的内容,则要进行适度的整合,整合的标准既可以是作品的内容主题,也可以是按学生的身心特点的认知规律进行选择。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把主活动的教学设计作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移情悦性的活动中得到熏陶感染,培养一双“音乐的耳朵”。
二 欣赏手段单一导致审美流于形式
音乐欣赏的心理特点,一般是由感知情感理性欣赏深化的。因此,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设计。一些教师或是一味放任,让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反复地听,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聆听自由;或是不放心学生,对乐曲的体式、旋律、节奏、意向等大讲特讲,将音乐欣赏课上成了乐理分析课,对作品的形象和情感进行“精确定位”,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学生听得懵懵懂懂,收效甚微。
三 学生本体缺失导致无视个体差异
音乐诉诸听觉,是声音的艺术。聆听需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它涉及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意识和记忆,因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聆听时会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事实上,从“听到”到“听”,再到“聆听”,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几个概念。之所以这样区别,是我们对“听”的有意识关注和研究,无论是从认识论或是从方法论(教学论)的层面上看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常常把“听到”当成“聆听”,且客观上强调了“聆听”结果的整齐划一,让音乐感受和欣赏的目标指向教师的标准答案。
哈罗德·费斯科认为,“音乐认识是一个建构过程,而不是一个复制过程。”也就是说,音乐聆听需要我们“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信念去诠释和构建听觉信息”。现代感知理论认为,各种信息是经过大脑中诠释的多轨道的过程获得的,不同时空、不同个体身心差异等因素都有可能使音乐聆听的结果千差万别。因而,音乐教学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建构中,音乐的审美效果才能得到突显,而不是教师简单地一厢情愿式的“我以为”。音乐形象是音乐审美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乃至内心感觉的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聆听音乐,可以产生丰富的音乐想象,诉诸视觉形象;表现音乐,既可以通过声音,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表情语言。运用“通感”,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语言,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四 课程视野狭窄导致缺乏资源整合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让音乐欣赏课更趋于开放。而一些教师仍走不出传统的就教科书讲教科书的藩篱,忽视了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资源。也就是说,走出音乐课堂,学生能在生活中感受美好的自然之声、生活之声。从客观上讲,音乐欣赏的内容已不仅局限在音乐会中和学校的音乐课堂。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欣赏的音乐作品,且要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对音乐教学中的看似“标准”以外的元素若能有较大的心理包容,也就能因势利导,让生成的音乐资源为我所用。
关键词:音乐 欣赏 认知
音乐欣赏类课程在各级各类音乐教学中,都是传授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审美的主要课程,对于音乐这样以感性为主的审美教学,自然要注重趣味性和形象性,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音乐是一种人类表达对美的感受的独特方式,这种独特表达方式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涵量,这些知识内涵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音乐是抽象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性直接导致其表现内涵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普通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只是要求学生通过感知音乐音响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著名教育教布鲁姆把教育归结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在每个领域中又分为若干个层次。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了解记忆层次,它要求受教育者达到:了解事实,了解常规方法,了解原理法则,了解理论原则,了解理论结构。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层次。这里划分了两种理解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层次。在这里,他要求受教育者将了解并理解了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第四个层次是分析层次。在这里布鲁姆提出了三种分析方法:1.抽出要素进行分析;2.抽出关系进行分析;3.抽出原理结构进行分析。
第五层次是综合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布鲁姆要求使受教育者能够表达个人的见解,并拟订出切合实际的操作规程。
第六层次是评价层次。要求受教育者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这一教育理论的重点在于强调学习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而这正符合我们改革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路。高师音乐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宗旨是“通过音乐名作的赏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分析方法,进而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根据这一宗旨,音乐欣赏课是目前高师音乐课程中学科牵涉面最广,知识性最强的一门课程。
1.精心筛选内容
按照常规,音乐欣赏课的讲授方式偏重于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其实际牵涉到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各类音乐体裁等等。目前的常规授课方式和内容,往往是就具体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也常是指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一般的音乐欣赏常识性的知识内容就显得远远不够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将音乐美学与音乐分析的知识与技能贯穿到课堂讲授中,作为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首选的重点内容。
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和音乐分析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音乐欣赏是“在介绍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大学生得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分析则是“通过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水平”。音乐欣赏重在音乐感觉得训练和培养,注重感性思维过程;音乐分析则强调分析技术和美学的结合,强调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思维到形成认识观念。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教育素质,是他们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成长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2.改革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的充实必然导致教学内涵的扩大,然而,若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完全扩充后的教学内容涵量,就必须对课程教学重新合理的构建。我们根据“认知教育”的原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重新划分阶段教学内容,确实阶段教学的重点。音乐与其他艺术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音乐审美的对象是音乐艺术作品,音乐审美的特点来源于音乐作品与音乐欣赏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载体的物质实在——乐音,具有空间扩散力和穿透力的性质,乐音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它是非常活跃的,它能够迫使人去聆听、去感受,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而它比其他艺术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生理作用。
其次,乐音的运动形态与人的情绪、情感波动有着极为重要的相似点:两者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与发展,运动形态都表现为力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高低起伏、速度对比等等。由于音乐艺术的这些本质特点,决定了音乐音响的运动与宇宙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为此,在对课程重新进行合理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的是:注意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勇气和求知的心理欲望。
首先,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知识,了解事实,了解常规方法,了解原理法则,了解理论结构”,我们打破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程式,既不以音乐历史为线,也不从完整的音乐作品听赏入手,结合音乐分析知识的讲授和音乐分析技能的训练。根据这一音乐分析规律,我们把音乐——声音形象的把握作为第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第二阶段,我们把技能训练作为主要任务,在分析、应用中消化知识,将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科系的学生与艺术院校音乐创作、表演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作品的积累——音乐的感性思维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是,这些学生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又较强的优势,因此,在高师教学中主义扬长避短,善加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开始进入完整音乐作品的赏析。这是,我们以音乐历史为线,以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为点,运用音乐作品分析的技能,从题材、体裁、形式、内容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而以学生“表达个人的见解,并拟订出切合实际的操作规程”和“对学生内容进行评价”作为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