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范文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元素 化合物 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标准(2011)》)指出:“化学元素论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元素,这是和其他自然学科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化学启蒙和化学前沿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化学启蒙阶段,化学元素观是应当始终给予关注的核心概念。初中阶段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由此可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笔者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标准(2011)》中建议的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在教学中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表等。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标准(2011)》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学生有好奇心理,但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生活知识和自然现象,需要通过初三年级一学年的教学走入化学知识的世界中,不断去认识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成败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笔者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化学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爱好化学、想学化学的心理,尽可能进行展示实物、挂图、模型、列表归纳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学Q2、H2、CO2、酸、碱和盐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物质,再指导学生分别探究,并对相类似的物质进行异同对比。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点虽然“多而杂”,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些规律性的联系,教学中必须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性质、存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这些知识中性质是主线,从性质可以判断物质存在的状态,决定制取、鉴别和用途。因此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物质这条线,讲清各种物质的性质,并且有目的、有意识的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按内在联系考虑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学Q2、H2、CO2等物质时,就着重讲清这些物质的性质,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物质该如何制取、怎样收集,如何鉴别和具有什么用途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的开阔,以后只要知道物质的性质,就可以分析得出该物质的制法、鉴别和作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还要充分注重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各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相似、相反的因素,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和归纳,使前后知识贯通,新旧知识呼应,随着教学的进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就联成“网”,而不再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知识,联系起来记住知识、记忆也更为方便,而且知识也变得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是用金属单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的,同时金属单质可用镁、铝和铁代替锌,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制取,那么是否还有其他代替物呢?酸是否可以用浓酸呢?这些问题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现在可不向学生解释,只有把问题留下等学到酸的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表后,再来向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重视归纳复习和教学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教学材料中多而且分散,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是容易听懂和接受的,但却容易遗忘和难以记住,甚至是相互产生混淆。特别是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课堂上学习为主,课后对所学知识不去归纳小结和进行记忆,这样分散的知识点就更容易遗忘。因此,教学中必须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法,使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归类和分流化,使学生 方便记忆掌握和产生联想,归纳小结和总结复习是通常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当学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后,对照章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采用列表和图标等形式进行归类、对比小结,学生通过这个小结就可以了解和掌握这章节所讲的知识内容;当学完几个章节或所有章节内容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分块串联起来复习,使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各知识点就不再孤立和难以记忆了,而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学生记忆起来就更方便了,而且有目的的精选一些题型配套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总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2篇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尽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所学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例如,在讲“化合价”时,我把化合价变成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铜汞钙镁锌,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齐全,氧是负二最常见,单质为零永不变.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向学生展示电子、原子、分子、离子的结构和运动,以及化合物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学好化合物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现代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促使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现象看本质,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例如,对酸的教学,先通过常见的盐酸、硫酸的直观教学,归纳出酸的概念和通性,然后利用酸的通性和概念去分析其他酸,如硝酸、磷酸的性质和用途.另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抓住元素是由核电荷数决定的,核电荷数同时决定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又决定元素化合价D元素化合价决定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对于新课标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教师都应该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要作适当的补充和改进,提高实验效果.

五、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组成部分,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学生自主性较强等特点.化学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化学课外活动,并且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联系社会学过的课内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做化学实验和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许茂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第3篇

        1. 学习化学知识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2.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3.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学习。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4篇

考点1 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

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设置新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联系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典型的现代科学技术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

例1(2010年·安徽省)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确定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挑选原料、裁剪纸张都是物质形状的变化,而捞纸是物质位置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答案:B

点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考点2 物质性质的判断

本考点一般考查的方式是提供教学、生活或生产中的典型事例,判断物质所体现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要求能正确判断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根据“性质决定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例2(2010年·南通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涉及液体的加热、仪器的连接、量筒的使用、液体的倾倒等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种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读量筒内液体体积时不能俯视,否则读数会偏高;取用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

答案:B

点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试题着眼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熟悉各种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的特点与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3(2010年·泰州市)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

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解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各种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一些重要实验的注意事项。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一般是集气瓶,若收集氢气(或少量气体)等可燃性气体验纯时常用试管。

答案 ①I ②A ③D ④G ⑤B ⑥C或I或C、I

点评:此类试题属于基础性试题,要想准确、快速答好该类试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时,亲自实验,在实验中领悟各种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考点3 安全常识

本考点多考查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不规范操作及其造成的后果,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易燃物、易爆物、腐蚀性等物质使用的考查。

例4(2010年·北京市)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活和实验中涉及的安全问题。A中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目的是防止人员伤亡和燃烧事故;B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防止天然气继续泄漏;C中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用湿布盖灭,而不能用水浇灭,以免火势蔓延;而D中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浇灭,这样会触电,造成事故。

答案 D

第5篇

术语障碍往往是初学者感到化学难入门、化学难学的主要原因,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成了初中教师的难题。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往往并不到位,表现为自创化学实验术语、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区分不清,而且教师术语意识薄弱、自身术语表达不规范。由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希望为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化学实验;术语;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1],初中生常常因为化学专业术语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存在过多的前科学概念,无法主动、准确地运用化学专业术语[2],而化学实验术语是化学专业术语中较重要的部分[3]。目前我们对化学专业术语的关注仅限于“化学用语”[4],几乎没有学者关注到化学实验术语。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查看初中化学教科书后,归纳总结出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术语,并对“化学实验术语”进行分类,结合实际教学窥探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初中化学实验术语及其分类

化学专业术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描述化学实验的专门词语。化学实验术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专门词语[5]。进行化学实验时,每一步操作、每一个仪器的名称、每一个实验现象都需要用专门的化学术语表达,如“烧杯”“称量”等等。每一个化学实验术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或指称,如“高温”和“加热”,温度达到800℃以上指“高温”,实验室一般要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而温度在800℃以下为“加热”,酒精灯就可达到这个温度。目前,对化学专业术语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在查阅文献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教科书后,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大致从“化学实验”“物质的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三个板块进行了分类[6]。其中,化学实验术语又分为仪器名称、药品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见表1);物质的构成与分类术语包括符号术语、微观结构术语、类别术语和物质的名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术语包括符号术语、物质的性质术语、物质的变化术语[3]。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术语作了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7]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主要包括:知道药品名称;看到相应的仪器、操作、装置或实验现象能够指出名称,或能说明名称对应的仪器、现象、装置或操作;对于相近的、易混淆的名称能够区分清楚。

二、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

根据化学实验术语的分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由易到难分别是仪器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药品名称。学生对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的表达情况良好,而且将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与直观仪器、装置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易掌握;对于操作名称和现象名称的表达情况一般,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名称,如“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等等;对拗口的药品名称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恰恰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仅仅限于经验型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自创化学实验术语

学生有自创化学实验术语的毛病,他们会把“胶头滴管”表达为“胶点滴管”或“胶头点管”,“发生装置”表达为“制造装置”,把“收集装置”表达为“集取装置”,“量筒”表达为“量管”等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创造力很强,对教师上课讲解的规范术语,他们“听懂了”,头脑中有印象,但是之后如果没有强化,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他们可能会根据仪器或装置的外观、用途创造性地为它们命名,这就出现了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术语的现象。

2.学生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

化学实验术语用书面语言表达时,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尤其是同音字杂乱使用。比如:“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长径漏斗”,“试管夹”写成“试管铗”,“酒精灯”写成“洒静灯”,“量筒”写成“量铜”“量桶”,等等。错别字应该是由语文老师来纠正,但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错别字,化学教师就有义务及时指出并更正。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量筒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量筒”,它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如果没有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或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本,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是桶状的,所以是“量桶”,这就出现了书面表达时错别字的现象。

3.学生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

学生实验术语表达过于口头化,把“试管夹”表达为“夹子”“镊子”,“移开导管”表达为“拿出导管”“拔出导管”“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表达为“灭掉酒精灯”,“伸入集气瓶内”表达为“放在瓶内”,“带火星的木条”表达为“点火星的木条”等等。学生在口头化表达的同时,头脑中反应的仪器或操作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用更准确、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表现为专业性不强,而且化学专业术语要求单名单义性,如果用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4.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学生区分不清

初中化学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主要有:“加入”、“通入”和“滴入”,“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分解”和“分离”,“点燃”和“燃烧”,“高温”和“加热”。加入、通入、滴入都是指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不同的是放入药品的状态,“加入”通常指固体或液体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中的操作,如把粗盐加入水中;“通入”一般用于气体,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滴入”则是指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药品,如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光和火焰是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光”通常是固体(低熔点固体除外)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一般是气体、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烟和雾是不同状态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聚集形成的,如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就形成了大量白烟;“雾”则是大量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极易挥发,打开瓶盖后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溢出”通常指液体太多,容器中放不下而溢出,如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中接满水,待水满溢出后用毛玻璃片侧推盖住集气瓶;“逸出”则指气体太多,如敞口锥形瓶中稀盐酸和锌粒反应,产生的氢气就从瓶口逸出。“分解”指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如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是物理变化,如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点燃”是物质燃烧前需要的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作为反应条件标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不可作为反应条件。加热和高温都是一种反应条件,“加热”通常是800℃以下,用酒精灯就可达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进行;“高温”则在800℃以上,一般酒精喷灯才能达到这个温度,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需在高温条件进行。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之间本质的区别,才能区分清楚。

5.教师的术语素养需要提高

(1)教师术语意识薄弱

大部分教师化学术语意识很薄弱,仅仅限制于一些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师基本不对其他化学术语作任何研究。在教学时教师能使用规范的化学专业术语,但往往不会有意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大多不会留心教师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认为只要听懂教师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不会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化学语言是化学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化学专业术语,日常语言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化学思维。

(2)教师自身术语不规范

观摩了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平时也随机听课,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的术语表达不规范。如: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进行双氧水分解的实验时,教师解释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跑了”,准确的表达应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跑了”是过于口头化的表达;教授金属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把“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成“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硫酸有浓有稀,金属与浓硫酸反应并不产生氢气,这些都给学生作出了不好的示范。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表达,给学生作出良好榜样。

三、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建议

化学实验术语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心态和教师的教学。

1.渗透实验术语意识,分散教学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穿插一些化学实验术语,把化学实验术语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采用“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分散教学,学生通过每一个实验不断学习新术语,巩固已学术语,日积月累掌握越来越多的实验术语,对于易混淆的实验术语随时指导学生认识其不同用途或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读”实验的习惯

实验前,指导学生在未学过或不理解的实验术语上作出标记和注解,以便其在实验时体会这个实验术语的真正意义。

3.利用重读和复述等语言学策略学习实验术语

重读会强化焦点信息的知觉认识,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学的实验术语,教师应适当采用重读策略,加深学生的知觉认识。复述策略是教师利用学案或者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回答时必须用到化学实验术语,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化学实验术语,加深对实验术语的理解,又锻炼了术语表达能力。

4.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初中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形象思维,学生思维仍以直观为主,理解抽象知识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含义。首先,可以在幻灯机或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投影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实验药品的颜色、状态和真实的实验现象。其次,可以从网上下载实验录像,利用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者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察有危险性的实验,将直观的现象和抽象的实验术语结合起来,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术语。

5.教师应提升术语修养

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之余多研究化学专业术语,特别是化学实验术语,体会每一个术语的含义,提升自身的术语修养,争取做到课堂上每一个术语都是准确表达,形成科学、严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雪莲.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爱民,张建英.初中学生化学用语常见错误分析[J].教学与管理,1992(2).

[6]化学教材编委会.化学九年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术语;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1],初中生常常因为化学专业术语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存在过多的前科学概念,无法主动、准确地运用化学专业术语[2],而化学实验术语是化学专业术语中较重要的部分[3]。目前我们对化学专业术语的关注仅限于“化学用语”[4],几乎没有学者关注到化学实验术语。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查看初中化学教科书后,归纳总结出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术语,并对“化学实验术语”进行分类,结合实际教学窥探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初中化学实验术语及其分类

化学专业术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描述化学实验的专门词语。化学实验术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专门词语[5]。进行化学实验时,每一步操作、每一个仪器的名称、每一个实验现象都需要用专门的化学术语表达,如“烧杯”“称量”等等。每一个化学实验术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或指称,如“高温”和“加热”,温度达到800℃以上指“高温”,实验室一般要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而温度在800℃以下为“加热”,酒精灯就可达到这个温度。目前,对化学专业术语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在查阅文献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教科书后,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大致从“化学实验”“物质的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三个板块进行了分类[6]。其中,化学实验术语又分为仪器名称、药品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见表1);物质的构成与分类术语包括符号术语、微观结构术语、类别术语和物质的名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术语包括符号术语、物质的性质术语、物质的变化术语[。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术语作了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7]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主要包括:知道药品名称;看到相应的仪器、操作、装置或实验现象能够指出名称,或能说明名称对应的仪器、现象、装置或操作;对于相近的、易混淆的名称能够区分清楚。

二、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

根据化学实验术语的分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由易到难分别是仪器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药品名称。学生对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的表达情况良好,而且将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与直观仪器、装置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易掌握;对于操作名称和现象名称的表达情况一般,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名称,如“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等等;对拗口的药品名称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恰恰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仅仅限于经验型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自创化学实验术语学生有自创化学实验术语的毛病,他们会把“胶头滴管”表达为“胶点滴管”或“胶头点管”,“发生装置”表达为“制造装置”,把“收集装置”表达为“集取装置”,“量筒”表达为“量管”等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创造力很强,对教师上课讲解的规范术语,他们“听懂了”,头脑中有印象,但是之后如果没有强化,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他们可能会根据仪器或装置的外观、用途创造性地为它们命名,这就出现了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术语的现象。2.学生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化学实验术语用书面语言表达时,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尤其是同音字杂乱使用。比如:“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长径漏斗”,“试管夹”写成“试管铗”,“酒精灯”写成“洒静灯”,“量筒”写成“量铜”“量桶”,等等。错别字应该是由语文老师来纠正,但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错别字,化学教师就有义务及时指出并更正。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量筒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量筒”,它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如果没有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或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本,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是桶状的,所以是“量桶”,这就出现了书面表达时错别字的现象。3.学生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学生实验术语表达过于口头化,把“试管夹”表达为“夹子”“镊子”,“移开导管”表达为“拿出导管”“拔出导管”“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表达为“灭掉酒精灯”,“伸入集气瓶内”表达为“放在瓶内”,“带火星的木条”表达为“点火星的木条”等等。学生在口头化表达的同时,头脑中反应的仪器或操作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用更准确、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表现为专业性不强,而且化学专业术语要求单名单义性,如果用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就很难做到这一点。4.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学生区分不清初中化学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主要有:“加入”、“通入”和“滴入”,“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分解”和“分离”,“点燃”和“燃烧”,“高温”和“加热”。加入、通入、滴入都是指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不同的是放入药品的状态,“加入”通常指固体或液体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中的操作,如把粗盐加入水中;“通入”一般用于气体,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滴入”则是指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药品,如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光和火焰是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光”通常是固体(低熔点固体除外)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一般是气体、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烟和雾是不同状态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聚集形成的,如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就形成了大量白烟;“雾”则是大量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极易挥发,打开瓶盖后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溢出”通常指液体太多,容器中放不下而溢出,如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中接满水,待水满溢出后用毛玻璃片侧推盖住集气瓶;“逸出”则指气体太多,如敞口锥形瓶中稀盐酸和锌粒反应,产生的氢气就从瓶口逸出。“分解”指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如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是物理变化,如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点燃”是物质燃烧前需要的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作为反应条件标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不可作为反应条件。加热和高温都是一种反应条件,“加热”通常是800℃以下,用酒精灯就可达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进行;“高温”则在800℃以上,一般酒精喷灯才能达到这个温度,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需在高温条件进行。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之间本质的区别,才能区分清楚。5.教师的术语素养需要提高(1)教师术语意识薄弱大部分教师化学术语意识很薄弱,仅仅限制于一些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师基本不对其他化学术语作任何研究。在教学时教师能使用规范的化学专业术语,但往往不会有意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大多不会留心教师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认为只要听懂教师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不会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化学语言是化学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化学专业术语,日常语言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化学思维。(2)教师自身术语不规范观摩了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平时也随机听课,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的术语表达不规范。如: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进行双氧水分解的实验时,教师解释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跑了”,准确的表达应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跑了”是过于口头化的表达;教授金属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把“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成“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硫酸有浓有稀,金属与浓硫酸反应并不产生氢气,这些都给学生作出了不好的示范。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表达,给学生作出良好榜样。

三、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建议

化学实验术语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心态和教师的教学。1.渗透实验术语意识,分散教学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穿插一些化学实验术语,把化学实验术语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采用“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分散教学,学生通过每一个实验不断学习新术语,巩固已学术语,日积月累掌握越来越多的实验术语,对于易混淆的实验术语随时指导学生认识其不同用途或本质区别。2.培养学生“读”实验的习惯实验前,指导学生在未学过或不理解的实验术语上作出标记和注解,以便其在实验时体会这个实验术语的真正意义。3.利用重读和复述等语言学策略学习实验术语重读会强化焦点信息的知觉认识,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学的实验术语,教师应适当采用重读策略,加深学生的知觉认识。复述策略是教师利用学案或者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回答时必须用到化学实验术语,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化学实验术语,加深对实验术语的理解,又锻炼了术语表达能力。4.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初中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形象思维,学生思维仍以直观为主,理解抽象知识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含义。首先,可以在幻灯机或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投影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实验药品的颜色、状态和真实的实验现象。其次,可以从网上下载实验录像,利用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者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察有危险性的实验,将直观的现象和抽象的实验术语结合起来,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术语。5.教师应提升术语修养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之余多研究化学专业术语,特别是化学实验术语,体会每一个术语的含义,提升自身的术语修养,争取做到课堂上每一个术语都是准确表达,形成科学、严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雪莲.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爱民,张建英.初中学生化学用语常见错误分析[J].教学与管理,1992(2).

[6]化学教材编委会.化学九年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基本观念;科学本质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事物、新情况、新信息不断涌现,传统的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事实性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以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为依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方法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并对科学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过于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降低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重视学生对典型事实和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突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增进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基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归宿。因此,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二、初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构成

(一)元素观。元素观是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所持有的看法,反映了人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化学组成是反映物质内化学元素的质与量的范畴,是人们认识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出发点。科学元素观的建立,有助于人们理解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来认识物质的类别和性质,这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础。

(二)微粒观。微粒观就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在初中阶段学生建立的微粒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存在着质量、体积大小不同的差异;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三)物质变化观。物质变化观就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日常生活中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四)物质分类观。物质分类观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形形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转化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思维倾向。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

(五)化学价值观。化学价值观就是指人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应用所形成的对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根本看法。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化学价值与局限性的终身意识,对化学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及早培养

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化学基本观念并非一定要等到学生的心智完全成熟以后再专门进行培养,因为“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二)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在观念为本的教学实践中,一种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问题设计课程与教学。为了尽快地将教材和教师视野中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将化学观念的基本含义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思维活动。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超越那种时刻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不仅仅起着促进理解的作用,它们在课程学习中还起到倡导化学观念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和情感的陶冶。

(三)创设情景,活动建构

情景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以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中介与桥梁,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经历特定的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个体借助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感受,把内心的经验世界与外在的事实结论联系起来,用自己深刻的内省体验去洞察、领悟与解释世界。

(四)巧用类比,促进观念建构

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观念或更高层次观念的有效工具。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限的化学元素与庞大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往往用英语字母之于英语单词、积木块之于积木造型进行类比,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大多数类比是由教师提供的,其实应该培养学生自发运用类比的能力。有学者研究指出,让学生自发运用类比并对所使用的类比作出精致化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观念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化学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46-01

我国基础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就是冷冉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思想。情·知教学思想的作用就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教学观念,使人们开始不再将教学仅看作是知识与智力的教学, 而应该是同时重视情感与性格的教学。也就是把认知教学与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 并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的和谐统一, 即所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这一教学思想应该说具有划时代教学意义, 它纠正了以往人们因片面追求知识与智力的教学而导致的新生一代片面发展的问题, 使学校教育步入了正确的思想认识轨道。

冷冉老先生的情知教学强调的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发展、辩证统一。在今天的化学课堂该如何促进这两个目标的和谐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真实、新奇、有趣的感受,以便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经过笔者所在学校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了如下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动力。

1.实物情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物质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学习,如氧气的性质的学习,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并引导学生通过装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这一事实依据让学生自行推断出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的性质。在时间充裕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观察夏天池塘里的鱼“浮头”的自然现象,从而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涉及物质的颜色、状态、结构和用途等内容。笔者建议可以带领学生去自然博物馆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的颜色、状态,借助模型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结构,让学生初步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道理。

2.模拟情境。为了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幻灯片、音频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可以将电影《大魔术师》中演员梁朝伟表演“火”的魔术一段作为引课,让学生感受到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并渐渐步入文明。利用火,人类可以做饭、取暖、冶炼金属。这样,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了解了火可以用如此多的用途,改变了以往“谈火”就想到火灾的恐怖的局面,给火以正面认识。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不恰当的利用火,就会发生火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曾通过播放电影《》中英法列强的片段,引导学生认识不恰当的燃烧带来的危害,这样做将课程巧妙地过渡到了灭火的原理上。

3.想象情境。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中微粒的性质时,通过课件呈现如下数据,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启迪学生得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通过呈现一滴品红扩散到水中变成品红溶液,堆放煤的墙角变黑,到公园闻到花香的事实,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分子不断运动的有趣情境。

4.实验情境。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中心展开的,化学实验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进而体验化学的奥秘,使学生拥有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体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团队合作过程。例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手扑火”、“口吞火”、“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燃料的合理运用与开发》,笔者将向盛有小食品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的小烧杯中滴加少量水,并在小烧杯盖上铝箔,铝箔上平坦着鹌鹑蛋,学生观察到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鹌鹑蛋,演示这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放热的感性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动力,使得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根据化学学科的自身特色——以实验为中心展开和“从生活中引入化学”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量身打造了实物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实验情境四种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使连年笼罩在中考压力下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不再是只有单调的知识点呈现、雪片般的练习卷、教师独自展示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创设于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觉得化学源自生活,在化学课堂,不仅能学到化学知识,还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且能感受化学的奥秘、美的享受、化学的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张春玲. 初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衔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通过实验认识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理论,再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探究未知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实验不仅要求重视实验结果,而且要重视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

本文通过对初中、高中实验的对比,探讨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如何顺利与高中实验课程衔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化学实验的差异

1.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1)化学基本操作练习的实验

(2)阐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验证和探究实验

(3)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

(4)测定物质的含量和物理常数的定量实验

(5)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

(6)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简单问题的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很少。但是初中学生对自然变化和化学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初中阶段的实验的重点集中在实验基础操作学习,如“药品的取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等;密切结合生活体验的实验,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净化黄泥水”;简单的物质制备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等;一些物质的性质验证实验,如“蛋白质的性质”以及“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这样的涉及基础理论的探究实验等。

初中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比较少,实验的流程、操作简单,突出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到物质性质验证、物质的制备、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同时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高中实验在初中基础之上有较大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操作,使用的仪器比初中更复杂

高中阶段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一些操作,如萃取操作、趁热过滤、蒸馏操作、移液、滴定操作等。

实验的精度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的操作更准确。初中和高中具体的仪器使用与实验操作要求见表1和表2。

伴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式传感器实验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学课堂。该系统包括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分析软件三大部分。传感器精度高、使用方便、采样速度快,常见的传感器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滴数传感器等。利用传感器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的变化,并数字化、图形化;有利于学生开展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探究实验,完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定量分析实验。

(2)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验环境更加复杂

高中学习的内容远比初中丰富,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各种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反应及其副反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去验证所学的物质的性质,还要注重观察不同于课本描述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其原因。实验中学生遇到的有毒有害危险物质更多。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高度地重视实验安全,掌握各种突况的处理方法。

(3)实验现象的记录更加全面系统,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复杂

初中时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即可,而高中阶段除了要记录实验现象,还要记录好实验的数据。例如反应中温度的变化、溶液pH的变化等等。其差别见表3:

(4)实验从定性延伸到定量,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高中实验中涉及测定物质的含量、物理常数等定量实验。要从微观的、定量的、推理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发挥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些实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所得的结果与理论数值相接近,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采用的实验方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加上学生操作技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这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初中到高中化学实验衔接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和培养

由于初三面临中考,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出足够的学生实验。而是以讲实验替代学生做实验,造成很多初中毕业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非常薄弱。例如,不会正确地使用酒精灯、不能正确地使用试管夹、不会振荡试管、不清楚试管夹和坩埚钳的用途差别,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泥三角。笔者甚至见过学生做完镁与热水的反应实验后,因镁片粘在试管内壁上无法取出而束手无策。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很有必要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防止在以后的实验中出现意外。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高中由于实验使用的药品、仪器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药品分类摆放要整齐,标签向外,仪器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洗,及时地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由于高中实验中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强腐蚀性的药品。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细化安全规范,防止出现由于学生不清楚其危险而造成安全事故。

4.延续初中实验的探究要求,更好地与高中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

第10篇

一、引导观察

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学会观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十分必要的.处处留意皆学问,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1)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因为每种物质都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性,以分析物质的存在.(2)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如颜色变化、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状态变化、质量变化等.(3)观察教师的操作.如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用蒸发皿给食盐水加热等.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从而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实验指导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不会使观察实验流于表面.

可以说,实验是提高化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看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验操作演示时注意观察,在观察中理解.

二、学会联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饮用的水、生活的环境等,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上网查询“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矿泉水、洗发液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的知识可以在现实加以运用,如电解质实验、碱的性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在农村,人们所说的“鬼火”就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磷在“作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会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化学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教材中既重要又关键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1)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对比.这两种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和方法.(2)CO和CO2的性质比较.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可以从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用途及检验等方面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关系,注意将它们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如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和冷藏食物,冬天取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CO中毒等.化学知识中的概念比较多,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对比教学,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教学,应将这三个概念纳入物质的分类体系中,与前面学过的“混和物、纯净物”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归纳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例如,催化剂概念要点是“一变两不变”;过滤应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化学药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则;酒精灯的使用应做到“两个绝对”;单质概念概括为:一物(纯净物)一素(同种元素),化合物则是:一物(纯净物)多素(多种元素).

第1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72-01

1.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练习与学法的指导

没有过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所涉及的基础的知识,并把它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像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3.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3.1 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4.弘扬理性,让化学造福人类

科学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乃至毁灭人类文明及人类自身。

第12篇

我国应用的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是由权威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化学学者共同编写的。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新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课本更加通俗易懂,九年级上下两册化学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用说明文的方式编写的,语言通俗易懂,书中图文并茂,不仅方便老师教学,也更加方便学生阅读,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初中化学教材,也是一本高质量的化学知识启蒙读物。鉴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应用这套教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提前掌握教学内容,实现预习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我在进行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氧化碳》一节内容时,就将课堂前15分钟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预习的效果,我首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找到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对空气的污染等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对这种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感兴趣,他们在阅读中完成了我交给他们的阅读任务,归纳出CO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图表,完成了预习任务,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方便了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的理解化学原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化学实验则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在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化学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的运用。在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和参与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身边的化学现象建立联系,还能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一课的教学中,就将氧气的制取实验搬到了课堂上。在教学内容开始前,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并提出诸如为什么加热高锰酸钾能制造氧气、氧气有什么用、有没有别的方法制取氧气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的问题中,我顺势展开教学内容,并以我们刚制取的氧气为学生进行了燃烧实验等小实验,使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等,实现了教学目的。当第二天再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课教学时,很多同学通过昨天课堂实验的观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制取方法,不仅参与实验的踊跃性极高,通过第二次的细致的试验教学,学生普遍很好的掌握了氧气的制备要点和方法。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13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非空中楼阁,不是仅仅依靠学生一拍脑袋就能出结果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奠定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给学生构筑坚实的认知体系。这样,他们的创新之花才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要领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逐渐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此外,借助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亲历化学实验操作的始终,不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训练题的学习,不断巩固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促进他们定量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入手,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尤其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方面有了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做了适当拓展,强化了化学实验的教学。这种变动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也迎合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要求。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初中化学知识的主要组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

知识内容较为庞杂,涉及面广,学习时间短。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可对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困难和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给学生以及时的点拨和启发。如在总复习时,我将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对比,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自主发现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现行教育教学中不合理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彻底改革,而课堂改革的首要之处就是能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充分思考,自主探索,不断创新。

二、密切联系生活,生成学生创新灵感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人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化学学习的知识宝藏,不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的慧眼,在生活中生成创新的灵感。如在学习物理性质的概念后,我启发学生:“你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醋是怎样变成的吗”再如对于碳,我则提出“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是利用了碳的什么性质?”学生经过学习和探究,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从而大大激发了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又如对于校园里的新的石灰雕像,时间不长就发生了被腐蚀的现象,教师将此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奇妙的现象伴随在学生身边,他们非常熟悉,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对问题的讲解也容易激起他们的认同,他们往往会在问题解决后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

第1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 整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实践与反思,我们一次次体验到它给课堂带来的成功喜悦与快乐。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就多媒体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课堂“趣”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设计充满有情趣、刺激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师生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为整堂课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物质的分类》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导课:让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品尝两杯液体并猜测是什么。其过程如下:“老师从家里带来了两杯液体,谁能勇敢地品尝一下?”教师说。学生带着的好奇心品尝其中的一杯液体,教师问:“什么味道?”“没有味道。”“你能猜测一下是什么吗?”“是水。”“确切地说是蒸馏水。”学生发出阵阵笑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谁能品尝这一杯液体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品尝,其中一名男生拿起一饮而尽,同学们发出愉快的笑声。“什么味道?”“甜的。”“猜测一下是什么?”“汽水。”“确切地说是雪碧饮料。”又引来一阵笑声。在这样的气氛中,师生心灵的距离拉近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课前设计的概念图表,并提出问题:蒸馏水和雪碧饮料分别属于物质分类中的哪类?之后,以两杯液体贯穿全课,复习了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十几个概念。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创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在此种情境中油然而生。另外,多媒体的应用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会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突破难点。

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课堂“趣”浓

如果良好的导入使课堂生“趣”的话,那么这种兴趣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石,而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就会促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情趣。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积极的学习情绪,并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大脑的思维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例如,我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配合课前设计的动画片,编排了幽默诙谐的小品“玻璃店里发生的故事”,引来学生的笑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金刚石很硬的性质并能刻画玻璃的用途有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学“石墨的性质和用途”时,我用6H到6B型号的铅笔在电脑中绘制了一颗心,并结合这样的语言导入:“送给同学们的爱心和送给支持我帮助我的人的感恩的心。”既渗透了德育教育,又让学生了解了石墨的颜色和质地软的性质,使之对石墨能做铅笔的用途有认识,也帮助学生从元素的视角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有进一步认识。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给学生参与实践和操作活动留有“一席之地”,而且要让活动教学成为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一环。如在《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复习课中,我们设计了几组用不同仪器、装置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同时邀请学生参与气体检验的实验,并把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用数码相机照下来。在总结中通过计算机回放,让学生找错、改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昂,兴趣浓厚,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归纳、概括和总结与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课堂“趣”存

第15篇

一、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化学学科的素养,对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教师还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整合,进一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要研究考试内容和考试的目标.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五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明确每一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新课标展开复习.虽然是复习课但是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抓住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每个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原理,实验现象,书本上的图片,资料信息,化学方程式,书后习题等都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复习时要将上下两册书上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实验以及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改进教学设计.中考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7,所任教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复习起来重点抓住基本的容易题和较容易题,而这类题要使学生能掌握并且熟练解答,课本上的化学基本概念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元素,原子,分子,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等.基础知识如化学用语的书写和意义,金属活动性顺序,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制取常见气体的原理,仪器,药品,装置,步骤,检验,验满等等.复习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记忆,变换形式练习.这些知识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相关内容如何用化学基本观念统摄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书本上的图片再现给学生,书下面的注解特别提醒,实验中的现象情境回顾,书后习题改编.在复习基本概念时要分析透彻,理解记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就要把概念分析透彻,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掌握其内含和外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得牢,才能灵活运用.用好教材,以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案例出发,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二、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首先,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学常见仪器和用途,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等.复习课中,一方面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要亲手重做,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只“听实验,背实验”,以防遇到考查实际操作的试题时,会束手无策.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可以设计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分解,观察现象可知是化学变化,放热又可以复习能量的变化,氧气的检验,催化剂的概念.除杂、检验、鉴别时要设计必要的实验使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复习课中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知识.

其次,在复习中设计专题的实验探究课.

将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分类,“吃透”近三年的中考题.将中考题直接作为例题去分析讲解.选择好练习题,课堂上进行面批当面指导,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以确保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布置的作业要注意针对性.近年来中考题新题越来越多,灵活性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失分的题型有探究性实验题、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的简答题,失分原因主要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正确或不完整,对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化学用语不科学,还有缺乏生活常识等.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表达准确、科学、严密、规范,并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这类题考查内容广,立意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是学生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形成学生答题过程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

四、上好专题复习课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的同时,穿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等来选择.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