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的方法论范文

科研的方法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的方法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的方法论

第1篇

关键词:《科学基础方法论》 方法论 比较 书评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02-01

近年来,国内在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困境,依然和七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刘啸霆教授所指出的情况相似。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方法论热,主要是讨论科学认识方法论;当时的科学认识方法论著作,也不是从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而是按哲学方法来划分。因为当时的科学观把科学认识论化,忽视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而认为科学只是一种知识;当时的哲学观(知识观)则往往把科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混为一谈,认为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知识,而哲学则是知识的总括,进而混淆了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界限;当时的方法论也仅限于思维方法,而不认为是实践方法或活动方法。进入90年代,哲学认识论让位于价值论,“真理与方法”向“真理”倾斜,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而从分析转向“面对实事本身”,那些本来似乎有一定操作性的方法论,因与实际并无多大关系而遭废弃;同时,科学认识论也让位于科学价值论,学术支点开始下移,一些具有方法论特点、富有方法论探索潜力的交叉学科纷纷兴起。[1]20世纪后期,科学研究的重点发生从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向,崛起社会学也引发了方法的革命。但是,相关的方法论研究却缺乏对新出现的各种方法的系统整理,新世纪就科学的人文社会性研究则强烈表现出整合的趋势,需要从新的层次和视角出发,重建新的、具有复杂性的科学方法论范式。“这是目前方法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历史真实。”

《科学基础方法论》就是循着这样的学术惯性,在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1996年10月主持申报并获批准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基金项目”《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由厦门大学曹志平教授主笔而成。

科学基础方法论,揭示的是隐藏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基本科学类型的活动中,共同表征人类科学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其实现机制。它既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但又构成它们最基本的部分,并使科学成其为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无疑属于科学基础方法论研究,既填补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的空白,在对比分析中,把握人类科学方法的基本特质,揭示人类科学认识的基础或者基本方法论,为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提供方法论依据;又通过科学基础方法论的探索,促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实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出于这种建设性的目的,作者提出并探索科学的基础方法论,力图在把握人类科学的基本认识特征的基础上,揭示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方法论属性(即书中所说的基础方法论),阐述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说明包含人文科学在内的科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的方法论机制,而不是全面地展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性的一切方面。[2]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是空谈,而是具有示范意义地,在科学基础方法论的探索中,坚持了作者认为是“以往的研究表现出这样或那样不足的根源”的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1)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属于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范畴,面临选择论证的立足点的问题:要求超越各自的领域和方法论,既不应该从自然科学(特别是精密科学)方法论出发,像实证主义那样论证它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统摄;也不应该从传统的人文主义或“人文学科”方法论出发,像浪漫主义那样为自己辩护,而排斥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但实质上,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是非常困难的。作者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个(该书提出的)认识主导观念的‘非中心化’问题,研究者不应该从这种或那种主导观念出发,而是要面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像科学的历史主义那样,强调对科学的历史分析与哲学的方法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2)方法论的矛盾要在认识论层次展开,上升到本体论层次才能得到解决;同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也不仅仅是方法论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课题,它本质地需要一个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平台。但过去的一些研究,实质上只以实证主义认识论为平台,在科学上,完全没有看到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对经典认识图景的革命性变革,没有看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崛起和系统论思维方式对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意义;在哲学上,没有看到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和科学历史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解释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发展。因此,作者提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需要分析、把握人类科学的最新发展及时代精神,吸收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脱离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就不能恰当地把握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脉络,不能正确地抽象人类科学的基础方法论,也不能正确地讨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参考文献

[1] 李醒民.科学方法丛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艾志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A].刘大椿.“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45.

[3] 孙小礼.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 刘啸霆.方法研究的转型与新方法范式的探究—— 从近期出版的几部方法论著作看方法研究的新理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2):1-4.

第2篇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

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

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3篇

关键词: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24—05

作为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方克立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本文要绍述的就是他在领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时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这三句话最早是方先生回答台湾学者叶海烟先生提出的以何种态度研究现代新儒学问题时讲的,后来他又在《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自我回省》一文中作了专门论述。该观点自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学者还进而提出,这三句话不仅对现代新儒学研究,而且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般的方法论原则。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作具体说明。

同情地了解说起“同情地了解”,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一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因为他在给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卷上所作的“审查报告”中就已提出类似的说法了。陈先生当时讲:“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①又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②依陈先生所说,“了解之同情”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前提。陈先生的这一观点及相关论述,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条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法论原则,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作为哲学史家的方克立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方先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所从事的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对该观点进行了创造性地发挥。

方先生提出:“‘同情地了解’是指,我们许多同志在开始接触现代新儒家的著作时,对于他们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在西化思潮盛行、民族文化危机之时,大声疾呼‘中国文化没有死亡’,为护持和承续中华文化之慧命,贯注了满腔热忱,为之奋斗终生,都不由得产生共鸣和敬佩之情。因为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也有深厚的感情,不赞成民族虚无主义

收稿日期:2012—04—03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方克立与哲学中国化》( QDSKL100405)。

作者简介:陆信礼,男,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青岛266000)。

董凯,女,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青岛266000)。

第4篇

【关 键 词】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量的研究。量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某一种假设,将这一现象数量化,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研究者亲身的体验式感受,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形成一定的描述性解释。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可就同一研究对象,得出不同角度的研究结论,进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境遇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就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来讲,学者们习惯性使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研究问题。他们更多的通过结合社会的时弊问题,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个人观点或就此社会问题阐发个人感受,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或改进措施。后随着实证主义引进,教育研究方法也跟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们渐渐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学者们一致认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仅仅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不能够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需求,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际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互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课堂教学本身性质要求。因此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对象,即课堂,实际参与课堂之中,在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同时身兼研究者的身份,同时,自己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能够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原始信息。

(二)自然情景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若要取得最真实的成果,必须做到在最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最原始的资料。研究者若要研究有实际意义,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研究的意义。

(三)资料多样性。对于课堂而言,研究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料作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详尽的课堂观察记录、相关文件资料、与教师或学生的访谈、照片等资料的准备,以在保持事物原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进而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四)分析归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了解在实际状况下观察和发现事物间的发展和影响关系。这种分析和归纳不需要设定某种假设进行论证,也不需通过量化的数据,生硬的分析相关性。

由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特点可见,量的研究方法过于生硬的将一切研究对象数量化,对于研究对象为社会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恰可弥补量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实际参与研究,收集多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其研究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与该研究方法结合的实际可操作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引入质的的研究方法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随着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个性。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深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同时在保持课堂原有状态下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

第二,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课堂,而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变化是而非用数量化的标准明确规定和区分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理论式的描述可以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也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需要催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虽然量化的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但基于其学科研究的性质,微观上对研究对象细致、深入的把握,更能符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也更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第二,研究环境允许。质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较长时间内融入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在自然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其研究所需要的原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常设学科,研究者可长期跟随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自然状态,在环境上无需特别创设。

第三,研究者专业度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大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者或有专业学者指导的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质的研究方法需研究者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也就要求其对该专业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抓住研究重点和对研究有重要作用的细小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时的步骤通常为: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验效度、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按照一般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实施。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质的研究首先需确定一个大的研究背景,而要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所有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包括动作、录音等。在完成资料收集之后,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对资料自然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同时,相对于量的研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调查和选取资料来说,质的研究适于较小范围内的调查,较多的倾向于个案研究。其原因在于,质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亲自参与研究,以自身为研究工具,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的本质。若选取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者将无法长期深入研究,更无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结合在其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其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处于原始状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因此原始性是质的研究应首要把握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环境时,应尽量不破坏原课堂的原始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原始状态的体验和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关键。

二是质的研究重视研究者融入研究环境。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即融入研究环境。这样研究者既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又要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研究工具的身份。研究者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份子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思维出发,理解研究对象的意识世界,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也就易于了解研究对象是怎样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时,其能够将自己体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感受描述出来,从而了解最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

三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应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性考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应当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研究的全局出发,把握研究的这一宗旨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滤和影响因素,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这要求研究者在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时候,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将研究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的各个变量分离开来,而应把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现象、人、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应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性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分解成各个不相关的片段。

从总体上看,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还是就研究本身而言,都应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应不断加强,进而提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4-36.2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 会计理论 研究方法选择

在传统的发展观当中,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等同的,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社会福利,导致了微观层面企业只顾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当中忽视了环境成本和社会效益,出现了大量的高污染、高消耗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种发展模式下的会计管理一直在企业中扮演的是单纯的盈利组织模式,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工作的宗旨,这种思维模式是闭塞的,会计管理必须寻求突破。

一、可持续发展给会计理论带来的冲击

(一)思维和观念的转变。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模式下,人类开始关注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发展负效应,开始急切地寻求“治愈的良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衍生出了全新的发展观,也就是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不损害后代的利益,并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三维复合模式,使经济发展成为其中的子系统,与生态系统和社会提供相互约束又相互作用。随着发展观的转变,会计管理理论也必须要做出适当的改革,采取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模式。

(二)会计使用信息者的拓展。

以往的管理报表和财务报表,其使用者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仅仅包括了投资者、股东、债权人或者是当地的企业管理局,但是,伴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推行,会计管理信息的使用者范围开始日渐扩张,已经在发展当中逐渐扩张到了企业的职员、社会大众和政府机构等各类相关的范畴。出现这样的模式是因为职员要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环境效益影响,明确自己所在的企业发展形式,对自己提供合理的保障。社会大众在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关注环境质量,必须要了解到企业对于其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而政府机构则是要掌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占用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的保障等情况,以便于制定出更多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合理约束。

(三)会计管理对象和目标的转变。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当中,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汇总财富和资金的运作,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为企业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经济信息和决策所需的材料信息,保证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牟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会计管理的对象开始扩展到社会生产消费循环和环境资源循环当中,主要的工作目标转变为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会计信息,促进整个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和生态平衡,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选择

当今的会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种类十分繁多,主要包括了归纳法、规范法、演绎法、实证法、伦理法、经济学法和社会学法。经过仔细研究,这些方法还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归纳和演绎法是属于比较基础的方法,对于任何一种会计理论的构建都具备相对普遍的意义。规范法和实证法是属于具体的方法,通常只在比较特定的条件下予以实施。经济学法、社会学法和伦理法,它们的实质其实是管理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它们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为企业的会计管理研究提供前进的方向。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三种方法:

经济学法,它主要侧重于会计技术对宏观经济的指标变动造成的影响,讲求的是宏观的经济效益。这种方法认为,会计的政策和程序应该静秋经济现实的反应,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要考虑到经济后果,体现出政府在宏观经济角度的预期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将经济效益扩大到了宏观的范围,缺点是仍谈没有突破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了片面的经济效益追求。

伦理法,我们也称之为道德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会计的信息质量,并且,要从会计的信息储量出发,构建符合道德标准的会计管理模式。伦理法和经济学法相比较的情况下,是站在了社会大众的角度在更高层次上研究会计理论。比如说,伦理法认为会计的程序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任何一个相关的利益集团。

社会学法,它重点强调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社会效益的反应程度,或者是明确出企业应该承担的一系列社会性责任。这种方法近似伦理学法,同时又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将公允性的概念扩大到了社会福利的角度,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真正实现了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的共同促进。

从这三种方法的分析得来,社会学方法更加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和形象的推广。一方面揭示了企业发展对于社会效益的历史责任,同时,社会学法更加注重各类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流,兼收并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社会学方法应用前景

伴随全球环境的恶化,国际资源都在日益匮乏,人口过度膨胀对自然系统也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同时又受到了工业发展的影响。当人类的发展需求同社会和谐和环境稳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关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控制人口等呼声越来越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它的经营活动势必对社会各界造成影响,社会学法着重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自六十年代以来,就开始在西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舆论支持,并且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当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近年来的会计理论出现的分支,其实都是在社会学法的指导之下发展壮大的,比如说环境会计、增值会计、养老金会计等等。

四、结束语

社会中各个利益阶层相互冲突,会计管理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系统对信息的需求,但是改革管理的观念,选择合适的方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在会计理论方法选择及应用过程中的根本目的。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数学方法论 数学教学

如何按照数学家的思维模式去进行思维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出数学方法论的涵义。

1.数学方法论的界定和分类

1.1界定。

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方法论的倡导者徐利治先生指出:“方法论(methodology)就是把某种共同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作为讨论对象的一门学问。”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法则的一门新兴学科。数学方法论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说成对于数学思想(维)方法的研究,其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学会数学的思维。通过对具体数学事例的研究实现对真实思维过程的“理性重建”,获得各个方法论原则的深刻体会,并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能够加以推广应用的”。

1.2分类。

数学科学和数学史料是数学方法论的源泉,同时,数学方法论还涉及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等众多的领域。一般情况下,数学方法论分为以下两类:数学宏观方法论和数学微观方法论。

数学宏观方法论所研究的是整个数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数学理论的构造,以及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宏观方法论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研究数学史,另一条主要途径是研究数学理论体系的构造。

数学微观方法论所研究的是一些比较具体数学方法,特别是数学发现和数学创造的方法,包括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解题心理与数学解题理论,等等。

2.高中数学方法论的特点

数学方法对于数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许多比较困难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取决于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上的突破,如历史上古希腊三大尺规作图难题,就是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之后,数学家们借助解析几何,采用了RMI[关系(relationship)―映射(mapping)―反演(inversion)]方法,才得到彻底解决。这又启发了后来的数学家们采用类似的办法解决了欧氏几何与实数理论的相对相容性问题。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特别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学方法论的理论研究得到了发展。

对数学方法论的早期研究,十七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都曾做过这方面的探讨。历史上不少著名的大数学家,如欧拉、高斯、希尔伯特等人也曾就数学方法沦的问题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对数学方法论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这方面作了突出的贡献,当首推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和模拟思维的阶段,就更加促使数学方法论蓬勃发展起来;信息论,控制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继引进了数学方法论的领域。

1980年出版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中涉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是数学方法论。进入80年代之后,数学方法论有很大的发展。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方法论》一书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开头:“数学方法论现今对于我国数学界、特别是数学教育界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称……”特别是在徐利治教授的倡导下,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影响全国的气候。

2.2数学方法论中的思想。

2.2.1抽象化思想。小学从具体事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数字,开创了算术运算的时期。中学用字母表示数,开创了在一般形式下研究数、式、方程的时期。高等代数用字母表示多项式、矩阵,开始研究具体的代数系统,进而又用字母表示满足一定公理体系的抽象元素,开始研究抽象的代数系统――向量空间、欧氏空间。随着概念抽象化程度不断提高,数学研究的对象急剧增加。

2.2.2化归思想。所谓的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解决问题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中学数学中,化无理方程为有理方程,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化三元一次方程组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直至一元一次方程,从一切角度利用诱导公式都可以化成锐角形式来求其三角函数值,这些都用到化归思想。总之,化归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归的基本功能是:生疏化为熟悉,复杂化为简单,抽象化为直观,含糊化为明朗。

2.2.3分类讨论思想。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分类的原则,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2.4类比推理思想。波利亚曾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在中学数学中,由两个数学系统中所含元素的属性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形式被称为类比推理,运用类比推理的模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称为类比法。在中学数学中,由分数的性质类比推理分式的性质;由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类比推理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中学数学通过数轴建立了直线上点的坐标,类比建立平面上和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3.数学方法论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方法论对于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以数学方法论为指导进行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有助于我们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

3.1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探究与发现”。在这种理念下,要使数学新课程改得以有效实施,教师就必须加强和重视数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对教材才有正确清楚的认识。

3.2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改革要求。

现在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意在进一步改变数学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而数学方法论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数学的思维”,把问题作为载体,将数学思维方法的分析渗透到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看到思维的力量,并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会的和能够加以推广应用的知识。

3.3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掌握深厚广博的数学基础,而且要了解数学发展的学科历史,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深刻领会数学的内在本质,懂得其来龙去脉及数学的价值。对于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不能不懂得数学发现的原理、规则和思想方法,它们能使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驾驭教材,把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教出方法、教出发现、教出创新。因此,数学方法论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及自身成长的必备知识。

四、数学方法论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的问题

数学方法论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重视如何能将所学到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应用到实际的数学活动中去,包括以数学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和促进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1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尽可能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迁移。布鲁姆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的差异,又能促进个体最充分地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如在教学设计、课堂探究等过程中,都应该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不同程度地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使全体学生尽量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都有所发展。

4.2设计数学情境,培养数学直觉。

数学直觉是一种不包括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它的思维方式是有其特别之处的。培养直觉思维,我们还要从数学的发现过程入手证明问题。现行的数学教材都是经过逻辑加工好的数学形式,定理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一般都是按照编排好的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讲授。在证明问题前,如果能先将数学结论获得前的推测简要地重现给学生,或者将自己对结论的猜测告诉学生,又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猜测、提出疑问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结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比如说下面例题:

椭圆+=1的焦点F、F,点P是椭圆上的动点,当∠FPF为钝角时,求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分析:点P在椭圆上运动,要使∠FPF>90°,凭借直觉,首先想到当∠FPF=90°时,点P的位置在哪里呢?又根据平面几何知识可知点P又在以FF为直径的圆周上,所以当∠FPF=90°时,点P为圆和椭圆的交点,由对称性有-<x<。

根据直觉思维考查问题,还要重视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的整体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并选取数学问题供学生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猜想、发现、最后论证。“直觉无处不在,直觉为我们打开发现真理的大门”。直觉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上述思考和探索加上善于联想数形结合,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马忠林,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

[3]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入门[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张禾瑞,郝新.高等代数(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8篇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第9篇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近代西方科学以其区别于经院哲学和宗教教义的崭新面貌,宣告了人类探索知识的新视角的出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从19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在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那里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何种理论是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的划界。评价一个理论是好的、不好的?为进行这些评价建立一些标准或拟标准,这些问题是科学哲学家和各学派都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逻辑实证主义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本质上从经验主义观点出发, 运用现代逻辑分析把科学哲学看作“经验科学知识论”也就是看作认识论的主要部分或分支。他们提出了著名的“ 证实原则”,并依据这种原则来抽象的考察科学的逻辑结构, 来静止的进行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但是这样一来逻辑实证主义就陷入了内在矛盾中: 一是有限经验不能上升到一般; 二是经验观察不具备绝对性和独立性。这使科学哲学走向“ 批判理性主义”的发展。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真正衰落后才使人们得以认识到,在大多数情形下,对科学发现的行为是无法进行逻辑分析的,逻辑所涉及的只是证明的前后关系。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中,猜想和批判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 批判理性主义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构成反对或反驳一个理论的最终裁决者。一个理论要成为科学, 它必须是可证伪的。证伪主义通过用证伪来取代证实,是对传统经验主义的一种批判,从可证实性到可证伪性的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波普尔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打破了科学即真理的神话, 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二、证伪主义观点

证伪主义方法论在科学发展观上认为科学发展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科学理论的更替。旧理论不断地被,被新理论所取代的过程。猜想是科学应具有的创造精神,批判和否证则成为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经过批判、否证、竞争得来的科学,生命力旺盛,进步也迅速。而传统的对科学发展的看法是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增加的,发展是一个直线的,知识累积的过程。这是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大众所接受的。但它们同时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库恩从科学史的研究出发,提出了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方法论对发展观的片面性。他认为,归纳主义忽视了科学史中科学革命的阶段;证伪主义则片面的以科学革命阶段来代替整个科学活动,而忽视了科学中受传统束缚的常规活动。真对这两种理论的片面性提出了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看法。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由一常规科学传统转变另一个常规科学传统,两个传统之间则是非常科学或科学革命的插曲。这是科学进步的中断,常规科学传统是由一个公认的理论决定的,这一理论包含着研究方法和技术,它指定什么疑难问题要加以研究,并指出什么样的解决是可以接受的,库恩称这样的理论叫做“范式”。基本概念是:在一个时期内给科学家集团提供模范问题与解决的普通公认的科学成就。

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形成

拉卡托斯修改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吸收库恩的范式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思想,提出了肯定科学理论具有内在整体性结构的“精致证伪主义”或“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科学哲学理论。精致证伪主义认为经验的破坏的反驳并不能淘汰一个理论,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朴素否证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用理论系列的概念取论的概念。拉卡托斯将这一理论系列称为科学研究纲领,他指出只有以科学理论系列或科学研究纲领为对象,才能正确地理解和阐明科学的韧性和科学发展的继承性等问题。

科学研究纲领由硬核、启发法与保护带构成。硬核指科学研究纲领的形而上学概念。启发法分为反面启发法与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禁止反常指向硬核。正面启发法包括一组部分明确表达出来的建议或暗示。以说明如何改变、发展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变体, 如何更改、完善可反驳的保护带。保护带是指一系列论证说明硬核的理论和假说。出现反常时, 科学家通过调整保护带中的辅助假说, 使反常仅仅反驳某一个辅助假说, 从而保证硬核不被反驳。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如果经过调整辅假设后经验内容增加或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那么这就是一个进步的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纲领。

依拉卡托斯的观点是一个研究纲领的消失,是被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所取代了,而不是由于它们被事实所。同时他认为,在淘汰一个萌芽时期的研究纲领时要慎重。不要急于淘汰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纲领,处于萌芽状态中的新的研究纲领往往不完善,这对于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正好相反,较之更加宽厚地对待年经的纲领。另外,对于原有的退化的研究纲领不要急于淘汰,在原有的已退化的研究纲领中有可能新生而转化为进步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所体现的整体性思想,是西方科学哲学理论评价思想中普遍缺少的。这是拉卡托斯对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较为恰当的把握、规定了科学的范畴。最大进步就是他承认不同的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有其共同的, 合理的标准。这就是他的科学进步的标准;承认不同的研究纲领之间也有共同的方法。这样, 他既克服了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简单性, 也纠正了库恩的相对主义; 既坚持了科学的理性原则, 又引进了历史主义观点, 从而启发了人们对科学作逻辑与历史, 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理解。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它得出适当的解决,但是所解决的并不是原来的划界问题,而是解决的在进步的问题转移和退化的问题转移之间划界的问题并非是科学的与非科学的陈述之间划界的问题。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企图把科学结构的逻辑模型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模型统一起来做一种新的尝试。拉卡托斯认为自己的方法论模式比其它任何方法论模式都更符合科学史, 因而是最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它这一研究纲领吸取了证伪主义的批判性,却又避免了波普尔理论的脆弱性,它不是孤零零的一个理论,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理论,这样加强了“反常”情况挑战的集体搞击力和韧性。具有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稳定性。可以说拉卡托斯的理论评价思想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一种继往开来的作用。(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参考文献: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李宝恒等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

[2] 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第10篇

部分高职生,往往不了解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是无可奈何而来,是父母逼迫而来,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往往心灰意冷。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成功的潜在因素,教师就应该以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挖掘潜在因素。

针对高职学生思想存在这些问题,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用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来感染学生

讲一些光荣传统、勤俭节约的事例,让他们从中懂得道理,如:开班会的时候,举办比赛,同学们认真准备,搜集资料,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不定期的搞一些活动,用丰厚实际的素材来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时代在变化,关心社会和关注祖国的发展。比如中国申奥成功、问题、、四川地震;通过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舆论工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们不要无谓地感慨“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而要积极地思考,因材施教,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材,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方法,让活动带“活”课堂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师就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教材就是真理读本。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代之以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的形式,并且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方式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

1.把握知识结合点,搞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2.在课堂上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脑了,仔细研究学习内容了,教师给予解惑,当讲到“诚实守信”这一节时,提问学生社会上哪些现象不诚实守信?问题一提出,都议论纷纷,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不诚实守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3.以故事、幽默、名人名言激发兴趣

每次教学时间连续两个45分钟,而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教学平淡,只能加速脑疲劳。有时我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同学们立刻瞪大眼睛,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讲完故事以后问学生与今天讲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他们都能结合知识点进行阐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名人名言往往能激励学生上进,让学生在写作业时,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并且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座右铭说出来,这样的做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名言警句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只有自信才能成功。每次课我用一句能激励学生上进的话结束课程,达到我们德育课寓教于乐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调查了解,以便沟通引导

由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才激烈,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当代高职生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在承担《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时,针对“如何推销自己”“怎样战胜挫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灌输让学生“先立足,后发展”的思想,正确把握择业观,同学们听后大有启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其次,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思考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面临哪些疑惑;了解学生对学习专业的态度和认识;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和对德育课的要求,教师针对调查的情况,用科学的理论加以现实的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就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教育。

2.学生需要情感教学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会学的太累,我们需要情感教学。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在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时,讲到职业的特点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同学提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经常与我们交流的老师。的确,师生关系应是“鱼水”关系,而非“猫鼠”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走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听课的同时,受到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德育课的实践性,注重行为养成教育

由于平时教师讲道理多,学生学道理多,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学与用,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观念只有在参与中形成。但是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狭窄,教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课贯穿一个“情”字,渗透情感教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亲切温馨的教学中感受德育课的可学性

作为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善于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在德育课中渗透德育,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己任,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推进学院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批判;价值;运用

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结果进行剖析来总结企业管理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性非常大,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更是与政治、经济、市场等多种变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时期所应该采取的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开始提出,以研究案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这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误区,使其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否被运用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呢?以下本文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都未曾中断。并且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越来越激励,人们对其的批判言论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反对将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主要是说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2.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的。笔者认为,能否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将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发挥出来,主要在于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为了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其工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2.2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

3.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议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并非是一无是处的,那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是非主流研究方法的人只是从片面角度来看待案例研究方法,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剖析案例研究方法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案例研究方法,才能采取正确的案例研究方法来研究工商管理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够合理全面。并且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经典案例非常少,即使有对企业管理进行调研的活动,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略调研,缺乏真实的求证和调研。这就使得现有的工商管理研究案例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并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中,应当大力提倡用国际化的视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强调案例研究步骤的规范性,并严格地区分研究案例和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异同,不同于教学案例而撰写出的研究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撰写研究案例时,忌讳用主观判断的、含糊的语言,强调通过调研访谈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注意案例细节,从细微之处往往可以观察到新事物,新事实。第一手资料如实验室观察的数据一样重要,它必须是真实、客观、可信赖,是研究性论文的立论依据。只有在优秀的研究案例基础上发现研究事实、提出研究结论,其研究成果本身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

4.结语

总之,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只要多采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并积极结合实际企业情况和经营环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从案例研究方法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研究结果。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端正的科研态度,正确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05(03).

第12篇

范县高码头镇丁大寺小学

史占龙

2012年11月1日

10月27日,我有幸在文体馆参加了由范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教育局共同组织且为期一天的《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领悟常运领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我感觉自己对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堪称收获颇丰,现将学习后的一点感想总结如下:

一、通过常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了解到了进行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我认识到教育科研不仅仅是教育家的事,更是我们普通教师的事。教师参加教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

二、通过本次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撰写学科论文。

常运领老师告诉我们,论文写作应抓住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这个选题上写深写透,这样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选题也就是选择课题,包括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在教育科研课题完成之后进行的,论文可以整个研究课题的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一致的;论文也可以以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科研课题的选择制约着论文题目的选择,选定了科研课题,也就确定了论文的题目和大致内容。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确立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教学论文,这是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们研究的教育课题。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是教育理论问题。当然,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研究时有所侧重而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扬长避短;然后再逐渐向理论深度发展。一旦确定选题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查阅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是研究的基础,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关于教育论文,不论是选题立意、组织材料、遣词造句、谋篇构思,还是逻辑推理、层层论证、以理服人,写作过程本身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了把自己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活动变成有形的文字表述,我们就需要反复地推敲,通过写作论证的过程,使自己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深入,更加系统化。撰写学科论文,能促使我们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本次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创作有价值的学科论文:1、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在研究和思考中有所感悟;2、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学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经常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获取写作资料的有效途径。

要通过反思教学实践去收集写作资料,必须做到:

首先,要勤于学习。平时要注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便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

其次,要勇于实践和探索。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往往是善于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

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

再次,要敏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日三省吾身。”都表明思考对于学习、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思考,不能把握理论的实质;实践不思考,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经常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才会不断有所收益和创新。

第13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34-02

一、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里,建筑学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通过的《北京》在总结人类20世纪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的同时,对面临的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矛盾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之上的。

1.矛盾论。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相互转化到相反的方向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选集》卷一,P330)。

2.系统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世界新学科总览》P18)。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核心。“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世界新学科总览》P21)。

三、人居环境积极化的基本原则

1.调动转化。科学地分析人居环境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充分调动起积极因素。并设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系统整合。将所研究的人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虑,研究整体(大系统)与各构成要素(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对各种资源的积极因素加以整合,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达到最优的人居环境质量。

3.持续发展。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4.学科交叉。这里有三层意思:(1)人居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解决问题;(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介入有利于建筑学科的拓展,更新和改造;(3)建筑创造需要与其他学科碰撞,在学科交叉中获得建筑创造的原创性。

四、方法论之运用

人居环境营造一个多城市多学科多阶段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论在构成要素本身即要素间的关系上,还是在整体的把握上,要全方位推进积极化进程。实际上,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师都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思考,归纳出一些积极化的策略方法,我们认为对未来人居环境的营造是有参考和启发作用的。在这里我们例举了部分随便就可找到的策略方法,作为引玉之砖。大家可以根据积极化的理念和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策略方法来,以补充和完善这个初步框架,这也可算作一种持续发展吧。

1.资源整合。将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人居环境资源加以分析,挖掘其积极因素并加以整合,形成综合的整体优势,营造出良性的人居环境。例如,在迁西,建筑师用整合的概念和手段。对空间资源实施整合,将城市道路两侧四块消极的“边角料”地块转化为两个深受市民欢迎的市民休闲广场。

2.有机更新。在旧街区改造中,常常遇到“全拆”可惜,“全保”不值得的情况。这时,设计人员就要做到细致的调研和科学地分析,保留那些历史文化信息含量高、质量尚好的积极部分并适度改造,达到“适应性再利用”;拆除那些没有保留价值的消极部分;引入现代信息含量高的因素,加以碰撞融合。最后生成品位高持续性和时代感强的人居环境,达到“喜新恋旧”的效果。上海的旧城改建项目“新天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3.注重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是城市各级党政领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人居环境被污染且日益恶化,不仅危及当代人的健康,而且也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制约经济的发展,成为威胁人们生存的重大社会问题。它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城市政府转变职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也是“以人为本”的规划和建设思想在人居环境中的贯彻和落实。

国际上,至1972年石油危机以后,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评价工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纷纷致力于利用高科技手段评价完善设计方案,建筑和城市设计在方案阶段普遍运用模拟仿真技术预测物理环境质量与能耗的水平,以低能耗和优质人居环境指标作为工程设计质量评价的绝对标准,设计活动始终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追求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技术目标,从而使作品集成了广泛的科技含量。这方面正是我国设计行业缺乏而亟待完善的内容,我们正是没有进行这样的科学评价,才纵容了国内市场处于低水平的仿效和跟踪,丧失了国际竞争能力。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频频遭到发达国家残酷的渗透,而更为不幸的是,在这种中西碰撞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没有认识并努力缩短这种差距,反而人云亦云地空炒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忧虑。

五、生态设计的方法

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设计的地方就在于它努力要在居住区内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它通过生态系统整合和生态工程手段进行生态系统的关系设计和功能改造,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代谢链网、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率,使整体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其生态位势。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应着重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系统、能源系统、建筑与居住环境设计及区内道路系统设计方面进行认真的生态设计,不仅使住区人居环境成为舒适、方便、安全、健康和景观优美的生活空间,同时这种环境的维持是可持续的,这种环境的建设和维持方式是对区域及全球环境负责的。

六、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逻辑路径;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43-04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是方法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法论是方法背后深刻、稳定的机制,是方法的升华和概括。有学者指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是方法的体系。”[1] 它是方法之上的方法,是处在顶层的、更为根本性的、上位性的哲学层面的东西。正如全指出的,“方法论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工作者所采取的深层次途径和拥有的哲学观。”[2]

一、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演进的逻辑路径

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是指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各类方法的总和。它以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探求方法生成的机制、原理、规则,各类方法的特征、本质及相互关系,是对课程方法的系统概括和哲学升华。逻辑路径是指课程方法论提炼、生成遵循的演进路线图,“路径”前冠以“逻辑”限制,是因为这一路径具有必然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强调路径的选择是必然经由的不二路径;客观性强调路径的设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然要求;普遍性是指路径的模型是人们共同遵循的方法的“跑道”。这一路径的内涵就是“做法——方法——方法论”,与之对应的还有其表现形式、归属层面和方法特点,见表1。

表1 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的内涵及对应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方法论作为目标实现的途径和实践方式是一种结构化的体系建构,一种渐变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层级性和阶段性。说它是一个过程,是因为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做法——方法——方法论”三个阶段和由“做法而方法”、又由“方法而方法论”的两次转化,才完成的一种流程和建构,有鲜明的发展轨迹和脉络。说它是一种体系,是因为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构成,而是由三环节和多要素形成的一个整体、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体系横向上具有鲜明的层级性和阶段性,是一种拾级而上、渐次推高、由此及彼的逻辑递推关系。在符号表征上,它们虽然有共同的语素揭示相同的内涵,但却在同一中见差异,具有不同的本质规定,体现了总体逻辑进程的各个阶段与层级。纵向上它是一种内在系结、联动互补的同构关系。虽然在符号指示上大相径庭,但在意义所指上却殊途同归,在区别中见出同一,体现了每个阶段方法的各个侧面和不同视角。

(一)做法

做法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层面。这一阶段是方法论产生的基础阶段,是整个方法论逻辑建构的起点,只有把这一基础工程做好,才能使承载其上的方法奠定在稳定、坚实的基础之上。在这一阶段,一切都处在“做”的过程中,一切都在实践中融合、实现。例如,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在课堂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但在这一阶段,教师还普遍缺少方法的意识和自觉,他们知道“怎么教”,但对于“为什么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缺乏反思和体认。就是说,教师只有具体的教学思维,没有方法思维,只有形而下的实践,没有形而上的思考与提升。再如,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鲜活有效的课程整合实施做法,充满了实践智慧。但却缺乏向方法层面的提升,只能停留在个人的经验层面,无法起到引领改革、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方法

方法是做事的方略或法则、办法。方法之于做法有如下不同:一是方法已由经验形态提升为观念形态。经验是课程实践中积累的有效做法或体验,是方法之源和方法之本。换言之,方法不是抽象地栖息在经验之外的东西,它是扎根于经验、生长于经验沃土之上的理性概括的成果,是已由缄默的经验变身为显性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正如斯宾诺沙指出的:“方法不是别的,只是反思的知识或观念的观念。”二是方法已由实践层面上升到技术层面。实践层面是“教”的层面,是教师根据职业要求,完成自己份内工作的惯性操作层面,他们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没有技术可言。而方法一旦进到技术层面就大为不同,在这一阶段,教师已经有了“如何才能教好”的自觉意识,有了对好的经验做法的理性筛选,有了对课程实施优化的技术考量和掌控。教师的教学已经开始由自在的行为走向自为和自觉,上升到技艺和智慧的层次。如“教学做合一”是当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致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如何才能运用好这一模式,还必须有保证“合一”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否则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就很难实现。总结许多职业院校实施的经验,可以依循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提炼出:课程环境——车间与教室合一,课程内容——教学与工作过程合一,课程实施——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合一,能力培养——作业与产品合一,课程评价——样本与学习态度评价合一等保障方法。这样有了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方法指导,教师就能得心应手、娴熟操作,确保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15篇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教授领导的物理教育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的资助下,致力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研究,在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发展,本期发表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学方法的分类、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事实),y―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z―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实验)、中(核心理论)左(科学方法论)、右(数学)、下(延伸与应用)5个区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然,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现象是科学的根源,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因此,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因此,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见表1和表2:

这样,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R1 ―――X―――O1

R2 --- O2

图3 固定组比较设计模式图

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为两个随机(以“R”表示)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以“X”表示),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以“---”表示)。实验后,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经过一段教学之后,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4] 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 高飞,邢.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8

[8]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