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色建筑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特色建筑设计

第1篇

另外,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讲述的是六到十八个月的婴儿的不断认识,不断怀疑,从而确定自我的过程。首先他着迷于自己图像的一些细节并且趋向于向前应变,然后经过一步步的靠近、联系、接触中他位于世界的感觉不断发展,最后通过镜中图像的建立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他确立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如果把西方的建筑理论比作镜子的话,那么这一理论形象地隐喻了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历程。

事实上,每种文化都不可能承受或完全抵制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我们不必为了保存一个独立的自我而去打碎镜子,当然也不能永远望着镜子止步不前,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中国当代建筑需要这种批判式的地域性精神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去实实在在地关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轨迹,去调节人们现实的生活状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研究和创造地域建筑良性空间特色。就现实而言,我国各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差异都很大,形成的建筑空间也各具特色。例如,陕北的地下窑洞空间与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建筑空间就有很大不同,设计师要结合各自的现实条件,争取最大限度地保留并更新创造各自良性的特色建筑空间。

(2)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只有从特定的地域、文化出发,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人的关系,让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从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质入手,大规模地转引了当地民间技术肋架的构成方式,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反映了技术、传统和自然三者之间的一种真正的和非凡的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确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观。合理的生态观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对人类的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反映生态区域特征,并与自然环境共同衍进、协同发展。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一直在进行建筑的生物气候学研究,他结合东南亚的气候条件,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若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绿化开敞空间,设计“两层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等,他是受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影响而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典型代表。

(4)地域性建筑材料的更新。地域性建筑材料更新的表现方式是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让传统建筑材料特性获得崭新的、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建筑师要虚心向民间学习,但不能将之等同于粗糙、原始的纯本地性,“如果不能对旧有的思想形式进行转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话,那么还不如抛弃不要”。

第2篇

建筑设计除满足教学、生活、交往等使用的需要外,建筑形象以三晋文化特色为基础,融合徽派建筑设计手法,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气息。

1.1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以整体校区环境为重心,景观环境界面的完整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来设计建筑造型,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互为景观,时代感与功能性并重,做到了环境、园林和建筑群体有机结合。建筑造型是反映新校区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建筑形态采用简洁厚重的体量构成,朴实的外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构成特征,充分展示校园建筑独特的儒雅风格。主体建筑以统一主题和尺度彼此协调,材质与色彩的设计采用木格栅、灰色砖墙、白色构架等传统元素形成对比,以此呼应三晋传统建筑形式。教学建筑形体内部采用徽派建筑“天井”的设计手法,方正对称,结构简单。教学楼以三晋文化典型特色院落单元式的布局,与“天井”形式相结合形成城廓式的灰砖墙围合格局。“天井”四周由教室空间围合而成,院落的设计形式与景观结合设计,突破了建筑空间内部的封闭感。“天井”与整体建筑群落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思想渗透于建筑灵魂之中。建筑层高便于教学使用,以3-6层为主设计,可减少垂直交通压力。教学建筑以4-5层为主;办公楼及交流中心处于礼仪性主入口,高度采用3-6层;图书馆4-6层,突出入口处鲜明的特征。

1.2建筑细部要素

主体建筑通过构件要素、建筑细部及饰面材料的质地、纹理和韵律加以表现。选用材料包括青灰色面砖、深色自然石材、灰色金属框架、木格栅等,保持风格的和谐性。理科院教学楼位于校园西侧,建筑东立面采用柱廊和台阶的手法强调建筑的庄重形象,两立面设置更多的开口和体块变化,与校园绿化带形成呼应,通过东面两面的处理手法对比达到统一来突出建筑个性。墙面材料选用山西传统建筑的青砖、洞口、檐口、山墙提炼传统建筑符号。文科院教学楼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两侧单元通过挖空手法,形成庭院,与景观融为一体,丰富了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空间。但其中也有一定弊端,沿袭徽派建筑元素的窄窗不利于充足自然采光。

1.3入口主体建筑

入口主体建筑包括图书馆、行政中心。行政办公大楼与图书馆矗立于入口两侧,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绝对对称设计手法,中间连接门式连廊,烘托入口轴线及广场空间的庄重气氛。行政办公楼成“L”形布局,形成东南主入口广场,方便对外服务,副楼东侧设次入口。建筑造型整体性强,强调对广场空间的围合和界定。建筑外立面以灰砖为主色调,虚实对比强烈,用色彩和体量的结合反映山西传统建筑内涵。图书馆位于入口东北侧,与行政办公楼对称呼应,形成校园的门口空间,展现三晋传统文化意向。

2建筑各要素的设计特色

2.1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以城廓为框架的艺术表现方法,渗透着浓郁的山西传统建筑艺术格调。其中教学楼设计以院落式单元化的方式组合而成,庭院、广场、廊道等设计要素相互交错渗透,形成相互支撑、自成一体、资源共享的教学综合体。理工院教学楼在教学区西侧,三栋均为合院式平面,由8个标准单元或非标准单元组成。四栋文科院在中轴线两侧,由11个标准单元或非标准单元组成。建筑平面布局设计南北的六个单元布置主要教室、实验室和科院用房,东西向的单元布置科研办公、其他辅助用房及交通空间。

2.2建造方式

建造方式以模数为标准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其建造美学的艺术性突破。教学区建筑采用模数制的平面布局,形成规整的柱网,适合各种类型教学、科研空间的灵活布置,并形成院落空间界定明确的组团空间,提供师生课余交流活动的户外场所。模数制也可以通过建筑形体和景观环境的整体调控,使校园空间组织设计清晰明确,有良好的方向感和仪式感。同时,建筑内部各方面构成组合具有一定灵活性,可根据建筑功能需求进行功能房间的调整,满足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3建筑组团

以院落为单元的建筑组团使整个园区美观大方,功能分区划分清晰,每组建筑均形成中心感明确的围合式院落布局。大院文化是三晋传统居民建筑最具特色的形态特征,校园建筑继承和体现院落空间的山西传统建筑空间和氛围,以各种类型的院落作为教学区组团空间的核心元素。建筑组团形成较大尺度的主院落,同时在建筑内部,特别是东西向的体量中,也通过挖空、退缩等艺术设计手法,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标高的小型院落,穿插于办公、研讨及休息区,提供更为丰富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景观处理强调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

2.4建筑群体

校园建筑群落以十字形轴线进行控制,以轴线为中心线索的设计扩展,南北方向为教学区主要景观轴,从仪式性南入口向教学区纵深发展延伸,通过轴线上主要建筑群的几何空间变化组织对景,使各层次公共空间节点形成良好的联系和呼应,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和景观序列。

2.5建筑形体及内部空间

新校区建筑设计以原有校园总体规划为基础,通过建筑形体组织,加强总体规划的图底关系和轴线空间效果。教学建筑内部强调收放有致的序列空间,依托环状设计的校园绿地,加强了形体的变化和视廊组织,同时强化了内外空间渗透和生态景观效果。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地域特色;地铁;建筑设计;主题文化;视觉设计

从地域特色设计风格研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因素对于城市地铁建筑设 计风格的形成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是由于自然和文化之间本 就存在着必然关联,而文化统一性的展现正是将文化与自然有机 结合,并赋予了地铁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设计底蕴。

1 地铁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

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典型的建筑标志既是城市发展的标 志,同时也是城市基本风貌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象征,代表着一 个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 基于地域特色的地铁建筑设计,既涵 盖了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同时也是对城市地域特征的一 种浓缩, 这一独立性特征能够更好地展现城市的发展面貌,凸 显文化与自然之间的适应性。

1.1 地铁建筑设计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缩影

作为城市地铁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文化构成范畴,地域特 色的展现表现出设计师独特的创作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浓缩于 地铁建筑设计过程之中,使得特定历史条件及地理环境之下的地 域文化特色能够被永久保留下来。 自然环境是城市文化孕育的土 壤,而针对建筑个性的呈现,地铁建筑设计中的艺术审美通过地域 特色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给人以更加直接与亲切的感觉,是人文 情感与艺术风格的有效结合。时代气息渲染之下,地铁建筑设计成 为了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象征, 而这一特征与人文环境中的 文化气质显然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革新,形成了有 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此外,地铁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地域文化沿袭的 代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存 在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受到了当地文化资源的限制, 其中 深刻的地域发展痕迹也同样在地铁建筑设计中有所呈现。在《走向 新建筑》中提到,发现问题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而其终点位置应 当表现在对人心的一种深刻感悟。城市设计原则指导下,地铁建筑 设计的发展更加重视自身地域特色的融入, 而这也将城市文化的 特征更加完整地体现在了建筑设计过程之中。

1.2 地铁建筑设计突出了地域文化的主题

地域文化主题与地铁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 口与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而个性化的地铁建筑 设计在彰显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使得地铁建筑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个景点。 在不少国家中,地铁建筑设计正是以地域文化旅 游作为自身的设计主题, 凸显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效结 合,比如莫斯科地铁。 这一建筑设计将俄罗斯文化融入地铁设计元 素当中,使得外地游客对此连连称赞。 换言之,现代化地铁建筑设 计已经绝非仅仅表现为单处的交通和出行工具, 而是作为典型的 城市地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巧 妙融合地铁设计之中, 在突出其中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将当地的民 族文化精粹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例如巴黎地铁,在百余年的发展 历程中,巴黎地铁的设计经过了千变万化的发展,如今的三百八十 个地铁站各具设计特色,极具地域特色的广告和海报设计、隧道处 的各种符号形象都成为了巴黎涂鸦文化的典型象征, 浓厚的浪漫 气息不禁让我们感慨巴黎地铁建筑设计的精妙绝伦。 地域文化主 题无论是表现为城市符号或是文字,都是文化浓缩的精品,而地铁 建筑设计正是抓住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并将这一主题文化通过建 筑载体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

2 地域特色在地铁建筑设计中的呈现

从空间属性角度分析,地铁建筑设计与其余建筑存在着明 显的异同,这主要是由于地铁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建筑设计在 整体风格及使用功能方面有着更加广泛的系统化特征,其中公 共运输系统的设计更是关系到地铁自身的运量、疏密以及安全 舒适等因素。 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地域特色在地铁建筑设计 中的呈现也被赋予了更加现实的设计涵义。

2.1 地域文化成为了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地域文化与地铁设计的结合方面考虑,突出其中的地域文 化并非是对传统设计风格的全盘否定,而是需要从传统风格中吸 收必要的养分来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地铁设计工作当中,突出视 觉语言和原创设计对于创新地铁建筑设计的积极影响。 作为地域 文化发展的集中呈现, 建筑设计的内涵有着其本身的发展规律, 而对于地铁建筑设计而言更是如此。 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地 域特色, 在地铁设计中的凝结正是将文化作为整体设计的核心, 凸显地方文化赋予地铁建筑的独特魅力。 地域痕迹在地铁建筑设 计中的呈现在国际化地铁建筑设计中最为常见,这足以说明杰出 建筑设计大师们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青睐。 巴黎地铁的设计充满 了人文化内涵,地铁设计风格中的浪漫元素通过地铁作品表达出 来。 而莫斯科地铁也有着突出的“地下宫殿”美誉,它是莫斯科工 程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将建筑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表达 得淋漓尽致。 权力美学主旨下,莫斯科地铁建筑设计采用了昂贵 的建筑石料和照明灯具,更透过艺术彩绘的方式尽显其中的皇族 气息。 可见,时代特点映衬下的地铁建筑设计更加能够凸显其中 的地域特色,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文化象征。

2.2 地域视觉设计在地铁建筑中的出现

对于地铁建筑设计而言,其中地域视觉设计效果的呈现主要 是通过公共生活空间与公共色彩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应来得到呈 现的,因此特定的公共建筑标识能够极大地提升地铁建筑设计的 视觉呈现效果,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教化作用。 自然多变 的环境因素决定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而如何凸显地铁建筑 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城市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流 方向。以地域视觉设计为代表的地铁建筑设计风格在展现自身地 域特色的同时也为城市视觉形象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径。 由于地 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称作为“metro”,因此字母 M 成为了不 少国家地铁设计的标志,比如意大利。 又或是在德国是蓝色的字 母 U,而西班牙是红色的字母 C,这些都作为地铁标志存在于国 家地域文化特色当中,并给人以极其深刻的视觉印象。

3 结束语

随着国内地铁建筑设计发展的日臻成熟,城市设计主旨与 地铁建筑设计的相互结合使得现阶段地铁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纵观不同城市地铁建筑设 计的风格呈现,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人文文化的渗透都使得地 铁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色更加显著,城市发展的文化功能越发 突出。 从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域特色与地铁建筑设 计的相互融合已然成为现实,文化功能在突出地铁建筑设计主 题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本身的文化涵义更加充沛,是对 城市发展历史及地域文化价值的高度浓缩。 总之,地铁建筑设 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除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渗透 力之外,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