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终心理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临终期患者身心非常痛苦,美国医学博士Kubler Ro ss将临终患者的心 理反应分为5个心理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商期、忧郁期及接受期〔2〕。 临终患者心理特征除表现上述5期心理状态外,还会产生其他心理负担,如觉得自己成为他 人负担、感觉失去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更有甚者会产生其他心理障碍,如性情暴躁、 爱发脾气、孤僻抑郁、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2 临终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在临终护理关怀服务模式下不以生理护理为主,而是侧重 于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临终关怀的护理与一般护理中以促进疾病恢复目标是不同的,主 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因为临终关怀的护理对象是处在临终期绝望的患者。护士 角色较复杂,包括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照顾者等,甚至要进入患者亲人角色,从而为患者 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护理。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共同面对现实,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情况实 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患者不同的时期,护 理人 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在交谈中,要保持柔和的语调,缓慢 的语速、用诚实的关心态度仔细听他们谈话,并对患者表现出热情支持和理解,通过亲切交 谈,可以帮助其缓解焦虑及恐惧。对忧郁者要进行鼓励和支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 神志不清的患者,不能意识身在何处,说话也颠三倒四,甚至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 要予以配合,抚摸及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给予患者安定感,有助于心理护理〔3,4〕。
2.2 针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临终关怀不应只关注患者的需求,患 者生 命的临终对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影响,家属在照顾临终患者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体力和精力, 心理压力大,对即将失去亲人表现悲痛和衰伤情绪,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护理 人员应与临终患者家属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表现理解和安慰,这可使家属 感觉在情感上得到重视,帮助家属认识患者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减轻家属的愧疚感,尊 重患者家属的和风俗习惯,并对家属的要求尽量提供方便与帮助,让家属帮助临终 者完成舒适安宁死亡,达到灵魂上的舒适,从而使家属情绪得到有效的抚慰,减轻其悲痛情 绪,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5〕。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终关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专业化、 科学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不 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启动时间难以确立、很多措施难以规 范化。因此临终关怀是对护理人员的一种严峻的挑战,认为是特殊条件下的护理工作,也体 现了护理人员施展护理才能,表现其仁爱的高尚心灵,更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谊,增强 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的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
4 参考文献
〔1〕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 (2):207
〔2〕吕淑琴,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52
〔3〕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475
〔4〕陈爱萍.老年病人临终关怀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7
摘要:
在临终关怀中心理护理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不能解除来自死亡的威胁和痛苦,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对临终患者心理活动及其心理护理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讨论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总结出一套方便、可行、有效的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模式,为临床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文献综述
由于临终关怀能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患者在人生的末期安宁舒适,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大家的追捧,也是我们医护人员研究的热点[1]。心理护理伴随着临终护理的全过程,是对临终患者心理上的照护。临终心理护理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以尊重患者尊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为宗旨,这既是人道主义精神又是我们捍卫生命,履行职责的义务[2]。大量临床案例表明通过对临终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或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心理问题等[3-6]。但是目前在临终关怀中开展心理护理尚未有统一规范、标准流程。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在临终关怀中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探索出一套临床方便、可行、有效的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方法,解除临终患者的痛苦。
1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临终意味着将要面临死亡,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患者在临终前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性情大变、脾气暴躁、害怕孤独、依赖性增强等[7]。不同年龄、性别、宗教、职业的人其应对死亡压力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美国精神科医师ElizabethKubler-ross的经典生死教育理论把临终病人面对悲伤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1否认期
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时最初的反应是极度的惊讶和不敢相信。患者不相信自己身体状况已病入膏肓,常常会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不断地进行复查、转院等。多数病人的这种心理反应时间较短暂,也有个别患者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黄红艳等[8]对3例艾滋病患者跟踪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在否认期会出现对病史、病情、死亡的极力否认,对住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实施严密隔离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在此期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想法,并理解这是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时的应激反应,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对否认期患者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患者支持、理解和同情。不要主动与患者讨论病情,对患者来讲抱有一丝希望对治疗疾病是有益的。
1.2愤怒期
在短暂的否认后,病人很难接受病情恶化的现实,往往表现为愤怒、怨恨、生气、痛苦、易激惹等,有时会产生“为什么是我,你们都活的好好的”情绪。会把怨气迁怒于医护人员和家属,以把怒气发泄于他人来表示对疾病的不满。在此期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发怒的原因是源于害怕和无助,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让患者充分发泄不良情绪,宣泄情感,对患者采取宽容、谅解、同情的态度。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做好家属工作,理解患者并尽力满足患者一切合理要求。
1.3协议期
经过否认期和愤怒期患者的情绪转为平稳,不得已接受已存在的事实。患者心存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期待医学上有重大发现,希望自己能创造奇迹,期望通过自己好的表现来换取生命的延长甚至治愈疾病。这个时期对患者是有益的。在此期医护人员可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减轻心理压力,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4抑郁期
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恶化,患者逐渐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生命,现代医学和先进技术已无能为力,往往这时陷入深深的悲伤和绝望。此时患者会表现为痛哭,有时沉默,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渴望家人的陪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痛苦的原因,针对问题进行疏导。
1.5接受期
这是患者最后的心理反应,对自己的病情不再抱有侥幸心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尽力,死亡也即将来临,心理上已有准备,既不害怕也不恐慌,表现出平静与接纳。在此期医护人员要提供给患者安静、独立的环境,继续陪伴患者,不断地给予支持。尽量满足患者未完成的心愿,尊重患者的信仰或需求,如祈祷、念经等。适时给予患者非语言安慰,如轻抚患者的手,温和的目光接触等[9-12]。ElizabethKubler-ross认为临终时患者各期心理反应不尽相同,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也大有不同。我国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和ElizabethKubler-ross的划分不完全相同,有73.2%的患者在否认期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回避期,这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有关[13]。在对各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结合各期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2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认识了临终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后,中外学者对采取何种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了质性研究,下面综述几种常见有效的方法。
2.1尊严疗法
尊严疗法是针对临终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的一种新型疗法。通过降低临终患者的心理悲伤情绪,提高尊严水平,增强生存意愿,提高人生价值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4-17]。自2005年加拿大学者Chochinov提出尊严疗法,中外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运用并取到了良好效果,验证了尊严疗法对临终患者的意义[18-21]。戴宏平[22]对接受姑息性治疗的28例肝癌患者进行个性化尊严疗法,1个月后发现尊严疗法较好地改善了患者由自尊引起的压力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等。具体实施方法为由进行过尊严疗法培训的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学家对患者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包括[15,23]:(1)回忆一下您一生中最美好或最难忘的经历?(2)您有哪些事情想告诉家人或者想让家人记住什么吗?分别是什么?(3)在生活中您认为您承担过的哪些角色(如家庭、工作或社会角色)最重要?为什么?在这些角色中,您取得了哪些成就?(4)您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最令您自豪的事是什么?(5)您有哪些特殊的事想要告诉您爱的人?(6)您对您爱的人有什么期望吗?(7)您想传授给家人朋友哪些人生经验或忠告?(8)您对家人还有什么需要嘱咐的吗?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因人而异对提纲内容进行调整。访谈时间不需要严格控制,要给患者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虽然尊严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阻力,可能与中国人忌讳“死”及调查者的资质、能力有关[24]。同时,国外学者对尊严疗法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较少,深入探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构建尊严疗法模式,进而建立尊严疗法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5]。
2.2支持疗法
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疗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其特点是医护人员利用建议、忠告、鼓励等方式来维护患者的自尊,并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从而防止其罹患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帮助其逐渐摆脱困境,减少或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恢复心身健康。支持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治疗者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支持疗法的干预方法主要有倾听和疏泄情绪、说明与解释、赞扬、给予保证、鼓励、合理化和重构、建议和教育、预期性指导、扩展患者意识以及应对压力和挫折等[9]。韩业坤等[26]在癌症患者临终阶段运用支持疗法使患者大大缓解了恐惧情绪,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段晓霞[27]等对围手术期全麻患者运用支持疗法后发现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王秀云[28]对糖尿病(心身疾病)患者进行支持疗法后发现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增加患者信心。国外学者对支持疗法进行了拓展,有学者认为Meaning-CenteredGroupPsycho-therapyforCancerSurvivors(MCGP-CS)是一项以意义为中心的集体心理支持疗法,对癌症幸存者进行个性化的集体参与的心理支持疗法,引导患者发现人生意义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癌症幸存者适应和调整癌症后的生活,预防和减少心理困扰[29]。由此可看出,支持疗法能够改善患者抑郁、恐惧心理,实施方法简单,可以推广至临终患者。
2.3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法起源于19世纪,是一种怀旧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回顾、评价及自我重整一生的经历,使人生历程中一些未解决的矛盾得以剖析、重整,从而挖掘出新的生命意义[30]。国内外许多学者[31-36]已经证实人生回顾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和存在意义,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认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提醒自己去感受他们曾经控制自己生活的故事。控制的感觉会导致自尊的增加和抑郁的减少。国外学者多将人生回顾法应用于老年人和临终患者,我国对人生回顾疗法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多用于癌症患者。如肖惠敏等[33]将其运用于晚期癌症患者,金丽花等[35]将其运用于康复期癌症患者,王迎春等[36]将其运用于宫颈癌患者等。在进行人生回顾时要注意观察谈及患者挫折、痛苦事件时患者的反应,若引起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应转移话题另换时间再谈;引导患者进行整个人生的回忆、评价,耐心倾听等。
3临终患者的希望之光
3.1临终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渴求
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重生轻死。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自1967年桑德斯博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机构以来,人们从只重视“优生”逐渐开始关注“优死”问题。在人生的最后旅程,运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使患者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是患者和家属所盼望的,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龚震晔[37]对532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82.5%的人认为心理干预对临终病人作用重大。刘小红等[38]对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发现93.75%的患者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减少不必要的抢救和治疗,避免过多有创性的操作与治疗,希望安宁舒适的离开人世。
3.2我国对临终患者心理护理的初步探索
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对临终患者有多种心理护理方法,如支持疗法、人际关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意义疗法、悲伤疗法等[39]。回顾我国的姑息疗法,起步晚,发展慢,对这些心理疗法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在临床上的实践经验。目前国内心理护理主要通过减轻患者疼痛、加强基础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等[40]。也有学者尝试将中医心理疗法[41]运用于临终患者,如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中医心理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因人而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在国外开展的较好,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服务临终患者,解除临终患者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
3.3加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
临终护理的重点由治疗转为心理、精神的护理,这要求护理人员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栾玉红[42]分析临终护理高投诉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临终护理观念淡薄、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低等。因此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是极有必要的,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而能为临终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4小结
本文综述了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三种心理疗法,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三种心理疗法方法简单、受益面大、适用范围广泛,但这三种疗法毕竟是舶来品,西方国家与我国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应根据我国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修订。尊严疗法、支持疗法和人生回顾法在我国已开展,只是缺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9-310.
[2]李黎.中老年晚期肝癌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31.
[3]张蕊.宫颈癌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3):213-214.
[4]李衡梅.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320-322.
[5]江卫平.肝癌患者临终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26-727.
[6]王春华,常小娟.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12):1493-1496.
[7]化前珍.老年护理学(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0.
[8]黄红艳,杨云芬.艾滋病病人的临终心理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1):31-32.
[9]杜玉凤.医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2-63.
[10]王玲,邹淑平,张彦.临终护理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211-212.
[11]曹春玲.老年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304-306.
[12]姜英子,金英花.临终患者的心理支持及护理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483.
[13]李肖君,朱致宪.老年病人临终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C].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51-55.
[22]戴宏平.尊严疗法对肝癌患者自尊相关压力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23):66-67.
[24]强万敏,郑瑞双.尊严疗法在癌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及对我国临终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49-952.
[25]明星,徐燕.临终患者尊严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01-103.
[26]韩业坤,曲秀芬,吴建红,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讨[J].护理杂志,2001,18(5):18-19.
[27]段晓霞,伍佳丽,雷宇,等.围术期心理支持疗法对全麻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8):94-95.
[28]王秀云.心理支持疗法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41-242.
[32]肖惠敏,邝惠容,彭美慈,等.人生回顾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488-490.
[33]肖惠敏,邝惠容,彭美慈,等.晚期癌症患者人生回顾干预措施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31-633.
[34]于玲,蒲丽丽,林乐辉,等.人生回顾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护理学报,2014,21(8):70-71.
[35]金丽花.人生回顾疗法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22(2):75-76.
[36]王迎春,徐耀荣.人生回顾访谈法对宫颈癌患者自尊状况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5,23(5):73-75.
[37]刘小红,吴梅利洋,谢志洁,等.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8B):43-46.
[40]赵红艳.临终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研究现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2):50-53.
[41]林桂永,梁娟娟,卢永红,等.中医心理治疗与护理技术在老人临终关怀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4):454-456.
【关键词】 临终;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6000 四平市结核病医院 临终时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面对即将结束的人生患者的心理反应十分复杂。为了满足临终患者告别人世的最后要求,帮助其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安然地离去,而向患者提供良好的临终心理护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心理护理对濒死的患者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使死者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将激励活着的人。其次,临终心理护理也是对患者家属及亲友的一种精神安慰和补偿。再者,临终心理护理再好不过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护理的崇高和尊严。因此,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的职责。
1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可分五个阶段
1.1 否认期 患者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最初的反应是恐惧和震惊,易产生猜疑和侥幸心理,并以否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寻求生存的希望。当疾病继续发展,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的时候,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现实。
1.2 愤怒期 当病情趋于严重,求生的愿望无法达到,一切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自然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反应,产生了“为什么是我?太不公平的心理。此期患者自制力下降,对外易采取攻击态度,暴躁易怒,甚至将愤怒转移到医务人员和家属身上,经常斥责医务人员和家属,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心理,甚至拒绝治疗。
1.3 协议期 患者开始接受现实,不再怨天尤人。患者试图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来换取延续生命和某种愿望的实现。此期患者积极治疗和护理,态度和善。
1.4 忧郁期 患者预见到将要失去所爱的一切和生命本身,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忧郁和深深的悲哀。有时患者会痛哭流涕,有时却沉闷不语,要求见亲人最后一面,表达对事物的最后意见。
1.5 接受期 经历了强烈的心理痛苦和挣扎后,此时临终患者对病情不再有侥幸心理,已经做好接受死亡降临的准备,患者的恐惧焦虑和痛不欲生的情绪已消失,他在事实上已接受死亡,情绪平和安静,精神和肉体极度疲劳和衰落,常处于嗜睡状态,对外界反应淡漠。
2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要充分理解和满腔热情地对待临终患者,不能因为他们就要死去而嫌弃他们,甚至鄙视他们。于是我们将采取如下做法:①抽出一定时间陪伴患者,所有晚期患者都寻求交往,愿意亲朋陪在身边。②注意倾听患者讲话。无论患者说什么都要耐心去倾听,这是对患者的尊重,是对他们的精神安慰。对晚期不能出声的患者握握他们的手或抚摸他的背,同样具有安慰患者的作用。③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患者的真实心理状态往往是通过情绪反应而获得的,所以交谈中,不仅要注意谈话的内容,更要重视患者的情绪。④要充分理解患者。这是对待临终患者的一条总原则。临终患者的心绪复杂,情绪万变,时而愤怒,时而抑郁。要理解患者,同情他们,才能保证各项治疗和护理活动顺利进行。
2.2 帮助患者减轻恐惧与忧虑是临终患者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临终患者怀有许多恐惧与忧虑的心思,允许患者宣泄,善于引导,使患者表达出来,应有意识地安排家属陪伴患者。有时间多和患者交谈,关照患者,可使患者减轻孤独感。有些患者牵挂亲人利益,担忧遗产的归属。有些患者不愿意再忍受过多的痛苦和牵扯他们的精力,主张安乐死。我们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协同家属安排适当的时间办理遗嘱法律手续,解除担忧,满足患者的心愿。
2.3 帮助临终患者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是临终护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临终患者的心情是痛苦的,其原因很多,如留恋人生,留恋亲人,留恋事业等等。要弄清产生悲痛的原因是什么,可针对原因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摆脱悲痛,帮助患者正确看待生死,减少悲哀。
2.4 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
在临终患者面前,应以自信,善于控制感情,技术娴熟,工作热情,果断的角色出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有依托。我们要做到仪表端庄,动作敏捷,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解除焦虑。
2.5 在患者临终前后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倾听家属的心声,让家属把内心的真实思想和痛苦说出来。其次要满足家属提出的对患者有利的要求,以求其心理满足。对家属的过激言行应容忍和谅解。再有,尽量为患者家属提供一个与患者共度时光的安静环境,让家属与患者在一起多处些时候,使其能为患者多做些事情,使患者舒适。指导家属参与一些生活护理,减轻患者孤独无望的悲观情绪。总之,做好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给他们以安慰鼓励和关怀,可使他们在患者临终阶段及死后保持一个正常心态,防止发生身心疾病。
参 考 文 献
[1] 韦翠英.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
[2] 朱红静.临终病人心理反应及护理.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处理好晚期和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帮助病人恢复良好心理,使病人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事实,使癌症病人得以轻松愉快,使他们在精神上及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增强生存信心,是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又是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课题。我们根据急诊和晚期临终病人所表现出来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急诊临终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
1.1急诊临终病人心理特征
急诊临终病人具有就诊时间短、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尚未明确诊断、无亲属陪伴、很快进入临终状态等特点,在其短暂的弥留之际,不仅受到疾病的折磨,自理能力丧失,存在恐惧和焦虑的精神压力,极大的身心痛苦使临终病人心情十分复杂。深受疾病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困扰的他们需要承认和面对现实,更需要全身心的护理关怀。在应用药物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护理关怀往往可以起到对病人身心痛苦的安抚作用,使病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自己。急诊危重病人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临终病人把自己临终前自尊愿望的实现寄托在守护他们身边的护士身上,他们需要关怀、爱护和帮助。护士用抢救护理技术和技能、用对病人的照顾关心和心理护理,解决病人的生理需要,达到减轻痛苦、生活舒适,正是临终病人需要的关怀。
1.2急诊临终病人护理
1.2.1 急诊临终病人需要人性化护理
急诊临终病人的护理应做到:言谈话语、举止表情一切从临终病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帮助解决急需解决的要求,消除不适心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情感需要,用亲人般的服务做好临床护理,使其在短暂的人生弥留之际得到更多的关爱,使其在有限的人生路上、在短暂的抢救中,得到更多的人性化的护理。
1.2.2 临终病人需要理解、尊重和优美的环境
尽管临终病人极度垂危,且生命是短暂存在的,但仍然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交流,需要得到人间的温暖。整洁安静的环境是临终病人精神心理的需要。舒适的卧位、和谐优美的环境和整洁的床单,体现了对临终病人的尊重,是对临终病人心灵的安慰,可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1.2.3 临终病人需要家属亲友的陪伴和守候
临终病人多具有需要家属陪伴的心理,渴望见到亲人,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守候。同样家属也有为临终亲属尽义务的心理需要,哪怕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哪怕说一句安慰的话、看一眼容貌,摸一摸手和头,缓解焦虑和不安,希望不留遗憾。护理人员要格外理解临终病人的需求和家属的心情,安排他们相见和守候,倾听家属内心的忧伤,安慰家属或亲友在承受悲痛和精神打击时,要节哀,要注意保重身体。接受家属的询问时,不计较语气和态度,耐心解释,注意沟通方法,嘱咐要准备的事宜和注意的事项。用优良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和周到的护理服务,感动家属、安慰亲友,支持他们克服眼前的危机,在悲痛中得到安慰。
临终病人需要整体护理:
临终病人希望延续生命,希望得到心理支持,需要内心的安抚。在人生的规律面前,护理人员需要对临终病人身心进行整体护理,帮助临终病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视临终病人为整体的人,减轻其身心痛苦,给予心理支持。
晚期临终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
2.1晚期临终病人心理特征:
大多数晚期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可分为以下五期:
2.1.1否认期:肿瘤病人在被告知自己患上癌症,即将离开人世时,不能接受现实,通常采用否认机制来应对这一消息所引起的惊恐。过时病人表现为焦虑和忧郁。
2.1.2愤怒期:当病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时,常常表现出愤怒,愤怒可指向周围环境和所有人,包括医护人员。
2.1.3服从、讨价还价期:处于极度痛苦中的晚期病人,为减轻疼痛、痛苦、延长生命,常表现为一个服从医疗的“好病人”,要求任何检查,寄希望以此来换取痛苦暂时解除。
2.1.4抑郁期:当疗效不满意、病情不断恶化,继而情绪沮丧,对事物淡漠,心灰意冷,需要亲人在身旁,以免孤独地离开人世。病人常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消极抵抗的心理。
2.1.5接受期:病人从恐惧、焦虑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此期受病人个人修养,文化程度的影响,是我们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护理的最高理想。
2.2晚期临终病人的护理措施
根据晚期和临终病人所表觋出来不同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2.2.1 心理护理与干预
心理护理与干预是晚期和临终病人的首要护理。心理护理与干预是指护理人员通过采取护理方法和技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指导。其主要干预方式是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治疗及自身情况认知水平。这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病人,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用自己美好的态度、情绪、行为、动作去影响和改善病人的心境,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怖与不安中解脱出来,使病人正确认识及对待疾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躯体护理
尽可能使病人处于舒适状态,帮助解决好病人的饮食、睡眠、排泄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多方面满足病人的需要,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疼痛的护理
尽可能多为病人寻求减轻及控制疼痛的方法,以降低疼痛的阈值。
2.2.4 做好家属的护理,给予心理疏导,以配合治疗
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胃癌发生的原因多样,多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及长期酗酒及吸烟等有关[2]。由于胃癌早期症状轻微难以发现,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绝望等心理应激反应,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3]。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心理状况,使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晚期胃癌患者88 例做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为54 -71岁,平均年龄60.2±1.34岁。
1.2 方法
对目标患者入院前后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叮嘱患者家属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
2.1.1 亲情感化。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利用亲情驱赶患者心上的阴霾,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用信心支撑患者,已达到缓解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5]。
2.1.2 保持良好心态及情绪。
心态的好坏对于晚期胃癌患者来说极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对疾病和病情发展有清楚的认识,保持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除却负担和顾虑,以开朗心情面对生活。
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胃癌患者常见的症状,控制疼痛的方法一是药物控制,一是非药物控制[9]。患者要按时给药服药。
2.3 营养支持
胃癌是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应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少食多餐,不增加胃负担,忌食冷、硬及过热的食物,以免损伤胃黏膜。此外,肿瘤患者还应多食新鲜蔬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增加营养[13]。
2.4 临终关怀
在患者临终阶段,医护人员除了要减轻患者的疼痛外,最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心灵的关怀,使患者安详、舒适的度过最后的人生阶段[14]。
3 结果
3.1 患者入院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入院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有较大的差异,经过护理干预,88 例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有较好的缓解。
3.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数据显示,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有差异,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患者生存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4 讨论
晚期胃癌患者恐惧绝望,极易产生轻生的心理[15]。本研究数据显示,患者入院前,心理状况较差,悲观、焦虑、绝望,经过护理干预后,这种不良情绪得以转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入院时,重度焦虑抑郁患者数量较多,出院时,重度焦虑和抑郁的患者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数据说明,把患者的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健康情绪,配合治疗,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限提供良好基础。
晚期胃癌患者应受疾病折磨时间长,生存质量较差[16-17],入院时,患者食欲差,没有精神且不与医护人员交流,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的患者占很大的比例,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患者慢慢对疾病有所了解,积极的配合治疗。
科学的临终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促进患者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8]。
参考文献:
[1] 安雅兰.22例老年死亡病例的临终护理回顾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3(6):769-770.
[2] 吉新华,焦娇,张红莉.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163-164.
[3] 朱莉.晚期胃癌患者的心理及临终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09-112.
[4] 胡文芳.心理行为干预对晚期癌症病人情绪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0,27(10):33-34.
[5] 林爱雪,林爱娥.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抑郁焦虑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6):514-515.
[6] 雷璐.恶性肿瘤患者14例临终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333-333.
[7] 山惠萍.120例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11,9(34):3158-3159.
[8] 郑连雪,王清馨.晚期胃癌病人生活质量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7):599-600.
[9] 崔赛辉,龚美元.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6):859-860.
[10] 李蕾帆.胃癌化疗病人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5):385-386.
[11] 赵兰凤.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6):311-311.
[12] 关桂荣.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及心理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2):233-234. Guan Gui-rong.
[13] 杨汝娟,香.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619-2620.
[14] 李佩娜.护理美学在临终护理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01-102.
[15] 安爱芝.临终关怀与护理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 104-104.
[16] 王晓璐,王丽媛.系统论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7):539-540.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为更好的生,而是为了更好的死。〔在面临死亡阶段保持舒适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随着人们对二个文明要求的提高,对临终问题越加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安详、平静的死去,为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内容,要求通过良好的临终护理,使之能够比较“舒服的死”,通过临终护理体现出一种社会道义和社会精神,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医疗职业的崇高和尊严。人们从对一个临终前的人仍然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仍然百厌不烦设法满足临死者的要求,看到了医疗工作的洁白无私。让我们去关怀临终者吧!
1、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1.1表情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眼神安详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1.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动作轻柔对l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否认期的护理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2.2愤怒期的护理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2.3协议期的护理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关键词] 癌症病人;临终护理;心理反应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29-02
癌症晚期病人深受疾病的折磨,身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如何减轻晚期癌症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安详、顺利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现将8例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例均为本院确诊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并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放射和化疗。男3例,女5例;年龄41~75岁,其中:肝癌3例,胃癌1例,肺癌3例,乳腺癌1例。
2护理
2.1基础护理
由于晚期癌症病人免疫力低下,加之应用化疗药物,身体极度衰弱而无法起床活动,发生口腔并发症及压疮的概率相当高。故应每天为病人做口腔护理,护理人员应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次/d,用香油或橄榄油涂在病人的口唇上防止干裂。为防止压疮发生,应每2小时帮助病人变换一次。用毛巾、枕头、气垫将病人的足跟、踝关节、髋关节等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好,并定时为病人擦洗,按摩受压部位,保持衣、被、褥整洁。若有皱褶、脏、湿应及时整理更换,以减少压疮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2.2心理护理
由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以及对生命的留恋和对亲人的依恋,病人心理异常复杂。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把病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分为悲观期、绝望期、抑郁期、平静期和临终阶段。
2.2.1悲观期恐惧和悲观是所有癌症病人共有的心理表现,此期病人求生欲望最大,对医护人员依赖感强。护理人员应注意倾听其诉说,并使用合适的语言、神情与其交流,使其感受到关心和爱护,从而消除恐惧感,积极配合治疗;对病人敏感的话题,应采取巧妙的回避方法,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2.2.2绝望期此期病人会产生绝望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心情抑郁,沉默寡言,个别病人可有自杀倾向。应以真诚的态度耐心疏导,诱导其把恐惧、忧虑表达出来,以达到心理上的解脱和精神上的平衡。对性格开朗的病人可巧妙地告知病情,因为隐瞒和欺骗的方法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对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讨论,使病人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有所了解,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同时也增加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从而对病情治疗有很大帮助。
2.2.3抑郁期此期病人急于交待后事,然后沉默不语,但希望亲人能够日夜守候在身边。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应鼓励和关心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尽量让家属陪伴,并安排亲朋好友相聚,增加其希望感,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达到心理上的稳定。
2.2.4平静期一旦绝望期进入平静期,病人变得相对安静,恐惧亦不突出。表现为表情淡漠,非语言性动作增多,但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经常陪伴病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对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应给予满足,并以和谐的语言及诚恳的态度表示同情和理解。帮助病人了却未完成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病人和参与护理,从而换取病人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
2.2.5临终阶段护士应积极主动地解决病人的疼痛、厌食、躯体移动障碍、睡眠形态紊乱等问题。帮助其整理好个人卫生,尊重个人习惯和信仰。
2.3疼痛护理
疼痛是癌症晚期病人常见的一种症状,持续性的疼痛不仅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也容易扰乱病人的情绪。特别是疼痛逐渐加重时,病人常常会失去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不断加重对疼痛和死亡的恐惧。这样一来不但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也容易加剧病人病情的恶化。因此减轻疼痛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最好办法。根据病人的症状确定给药方式,给药时间。以时间为基础仔细地平衡药物的剂量,计算好时间,在疼痛出现之前给药,最大限度地保持病人无疼痛和清醒之间的平衡。尽管病情的恶化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可以使病人在没有痛苦,非常舒适、安静的状态下离开人间。
2.4饮食护理
由于晚期癌症病人长期消耗,大都存在营养不良,再加上化疗药物的应用,往往食欲不佳,故应给予病人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的事物,最好符合病人的口味,同时保持食物色、香、味俱全,以增强病人的食欲。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同时为病人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鼓励病人多进食,以少食多餐为佳,或行高营养鼻饲,必要时采取静脉高营养输入,以补充营养和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5亲情护理
癌症给病人和家属都带来了强烈的震动,极大的痛苦,沉重的经济负担,病人在心理上存在恐惧不安和悲观失望情绪,一般都渴望与亲人团聚在一起。因此,家人应经常陪在病人身边,从而使病人感受到亲人对他的爱和关心,产生被重视、被认可的亲切感、满足感,保持心情愉快,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3体会
晚期癌症临终病人,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心的照料和亲友们的依恋。护理必然要从单一护理转变到现在实施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提高其生存质量。护理人员给予病人的是一种爱,一种减少心理和身体痛苦的帮助;提供的是一种热情、关怀、舒适的环境以及让病人感到舒适、愉快的措施。能够将痛苦、焦虑、恐惧降到最低程度。使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尊严,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参考文献]
[1]邬婵菊.浅淡癌症疼痛护理[N].现代护理报,2007-03-17.
[2]杨曾.癌症病人临终护理[N].现代护理报,2007-04-21.
[3]杨树成.晚期癌症病人护理[N].现代护理报,2006-07-27.
1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濒临死亡时出现的心理反应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即怀疑否定期;愤怒期;协议期;抑受期。忧虑、痛苦、悲伤将贯穿濒死的全过程。患者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害怕临终的痛苦以及的归属;害怕亲人对自己的离弃悲伤;舍不得人世间的生活和事实。因此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顾,和亲人的关怀。
2 临终患者的关怀
2.1 否定期的护理 此期患者易产生猜疑心理和侥幸心理,特别是癌症患者[1],总希望通过检查否认疾病存在或改变疾病性质,经过用药稍有好转便猜疑是否有诊断错误,到处求医,求验方,不惜代价。主要表现为求医心切,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对医护人员持依赖和信任的 态度,特意查房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和护士治疗时的一个眼神和表情对自己躯体上的细小变化也要求助于医护人员,此时特别希望医护人员对其尊重、热情,进行周到细致的治疗护理。此期我们要采取因势利导及回避的处理方法,充分发挥患者的潜在力量,尽可能使其心境处于最佳状态。①避免谈及患者预后:多用鼓励性和暗示性语言,特别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或对医学有所了解的患者,帮助他们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疾病的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充分发挥潜在力:患者尽管处于死亡边缘,但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往往存在有利因素,应善于发挥和利用;例如亲人的关怀、体贴、照顾和陪伴往往能起到药物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与患者交谈中要注意观察其对事物的兴趣,转移注意力,使其心情处于欣慰和轻松状态,处于医护人员和亲人的关心体贴中,尽量从疾病的心身折磨中解脱出来,让患者体会到自己生活和存在的重要性。
2.2 抑郁期的护理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体质日渐消瘦恶化,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和绝望心理,不能正确对待和接受严酷的现实,不能接受即将结束的对于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表现为一度出现精神错乱、恐惧、躁动,特别是中年患者当事业、家庭、父母、子女等困扰时,不能平静下来,对周围人和物反感,有时会发出大声,做出求助和发泄的呼声,并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进行回顾,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①充分发挥陪护人作用:此时患者最怕被人遗弃,希望别人疼爱关心她,除医护人员外,亲属和朋友可谓最佳陪伴者,他们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最了解,对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在抚平心理创伤方面可以起到医护人员所不能起的精神支柱作用,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安排亲朋好友见面、相聚,并尽量让家属陪伴身旁。②视患者如亲人:亲切诚恳并具同情心,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我们应予以充分理解和容忍,在交谈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避免各种不文明的语言对患者刺激。该期患者易怒、敏感,细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即使在患者发怒时,也要表示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护理过程中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面带微笑,延长床边护理时间,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③让患者了解自己的预后和转归:患者虽然对死亡有恐惧感,然而让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要比绝对保密有一定益处,这可使患者正视自己、不再有侥幸和猜疑心理,对出现的症状保持冷静对待,不吵闹和发怒,渐渐转为平静。
2.3 接受期护理 当患者由绝望期进入平静期后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表现出冷漠心理,很少提出要求,感情多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表达,患者在表面看来平静,似乎在默默等待死的到来,但内心思绪万千,有对一生的回顾,有对亲人的留恋和对事后的安排。护理人员要注意传递给患者的每一个信息的选择,使其安详平静地离开人世。①观察患者非语言行为:患者很少提出要求,但内心是很矛盾的,它可能口头上说很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在非语言行为方面却希望得到安慰和支持,当他熟悉的护士进入病室时,他的目光会随着护士的身影,希望与护士的视线相接触,从眼神中传递求助的心情,观察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②慎重的选择给患者的每一个信息: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必须按所期待的选择性地给予答复,并且要简单明确,有助于患者进行比较清晰地思考。
临终期患者各系统功能都发生障碍,与患者交谈时言语要少、表情要深沉严肃、态度要和蔼,充分表示同情和理解。在进行护理时需说明你准备做什么,通过拉一会儿手、一个同情的眼神,使患者得到心理满足和安慰。
对临终患者的护理是一种艺术,临终患者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哪怕能给患者带来片刻的欢乐,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患者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即使患者到了最后时刻,护士也要以自己的行动和保护性语言使其充满继续生存的信念,不使其流露出任何失望和不良情绪。对那些已熟悉自己实际病情的临终患者,要鼓励他们追求为时不多的欢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临终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慰。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临终患者; 护理; 尊严
临终护理也叫临终关怀,其宗旨是使患者在有限生命里,安祥,舒适且有尊严而无憾地离开人世,护理的对象是临终患者。所谓“临终”,指人生所患疾病的终末期或遭受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临终护理是针对垂危患者进行的一种特殊护理,所以它是临床护理中的一种特殊护理,具有和普通护理不同的特点。
对临终患者来讲,治愈希望已十分渺茫。此时目标由治疗为主转变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这时,正确认识和尊重患者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患者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服务。此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所要做的不再是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而是控制病症、减少痛苦,保持患者身体舒适,提供有效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最大限度改善和提高患者的临终生活质量。要实现以上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 注意基础护理
1.1 注重躯体舒适 针对患者特点,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的为临终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外部环境,注意室温、光照,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从多方面加强基础护理。此时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均已衰竭,身体极度衰弱,免疫力低下,基本无法起床活动,所以发生压疮及口腔并发症的概率很高。对此,要加强皮肤护理,以防压疮产生。要维持良好、舒适的,定时翻身;定时为患者擦洗;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被褥、衣物干净、整洁,防止压疮及交叉感染的发生。要重视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对无法自理患者,护士应对患者应定时进行口腔护理。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护理患者的皮肤及口腔。对于患者易出现的便秘或大、小便失禁等排泄问题,护士应加强患者排泄的护理,并对其家属进行有效地指导。
1.2 控制疼痛 疼痛是临终期患者常会出现的现象。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还会引起其强烈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与疼痛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通过准确评估临终患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规律,认真实施镇痛方案,有效地使用止痛效果强、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同时,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以防发生意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非药物止痛的意向干预,如音乐疗法、心理暗示法、催眠意向疗法以及针灸、按摩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1.3 营养支持 处于临终阶段的患者自主获得减少,循环不良,营养失调,难有进食的欲望, 基于患者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往往处于负平衡的情况。护士和家属应共同商量患者的饮食,要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及营养卫生。处理的原则是少量多餐,给予易消化吸收,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减少恶心,增进食欲。多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或TPN(静脉营养),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加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掌握患者的身体变化。
2 进行有效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是经过治疗生还无望、濒死的患者。他们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以及周边人们精心的照料,需要身、心两方面的照顾。在进行全面护理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其生理反应与变化做好基础生理护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和精神安慰,使患者不带遗憾地辞别人世。
美藉精神病学家伊莉莎白・库布勒・罗斯博士根据临床患者的心理特征,将临终患者复杂心理和行为归纳为五个典型的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此研究在世界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2.1 否认期 临终患者在初知自己病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强烈否认。此时,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未接受,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典型特征就是逃避和拒绝承认病情、承认这个事实。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并四处求医,以期望获得相反的结论。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可能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甚至还有些患者直到辞世前几天还在谈论今后生活的计划打算。
2.2 愤怒期 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否认确定病情之后,愤怒、怨恨由然而生,对自己所患疾病不理解,多认为是命运的不公,常将情绪发泄、牵怒于他人。这其实是患者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2.3 协议期 经过愤怒期后,此时患者开始接受既成事实,承认病情的存在,心理逐渐趋向平静,承认死亡即将来临,为了延缓病情,患者会积极配合治疗,并不断提出要求(协议),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希望医学奇迹出现,改变噩运,延长生命。
2.4 忧郁期 因为疾病的不可逆,当一切挽救生命方案都已无效,病情日益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时,患者已充分意识到自己逐步走向死亡。此时心情极度忧郁、伤感,痛苦、消沉、绝望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经常表现出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希望亲人能够日夜守候在身边,时常沉默不语,抑郁寡欢。
2.5 接受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抑郁,患者会进入接受期。在这一时期,患者会变得相对平静,表现既不痛苦也不害怕,心情得到了抒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表情淡漠,非语言动作增加,常有嗜睡现象且不易唤醒,此时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对即将到来的现实表现平静,不愿与人交谈。
针对患者在临终阶段所表现出的五个不同时期,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在最后的治疗过程中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1)否认期护理。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患者,针对其所表现出的对病情的排斥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正确引导患者。与患者交流时,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机制,要表现出热心、支持和理解,倾听他的主诉,多和患者谈一些提高精神情绪的话,多用鼓励、暗示性语言,正确引导患者面对现实,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对患者的刺激,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2)愤怒期护理。对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疗效不佳,患者进入“愤怒期”的反应,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允许患者宣泄心中的不快,对于其忧虑、恐惧、烦躁,医护人员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使患者在医院有安全、温暖感和归属感,切不能“以怒制怒”。同时由于患者情绪的剧烈变化可能影响到其行为的反常,如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护理人员要时时注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稳定患者的情绪。(3)协议期护理。此时患者已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情,开始由愤怒转向平静,并积极要求合作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时间和质量。此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加强生活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如亲情、爱好需要等,积极引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和其家人的关怀、照顾,让患者感到自身的价值,使心境处于欣慰和轻松的最佳状态。(4)忧郁期护理。对患者经过多方努力治疗无望,病情日益恶化所表现出的强烈失落、消沉、绝望心理,护理人员要对其给予充分的同情与照顾,提供支持性护理。使用非语言的方式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和照顾。增加患者与家人接触的时间,尽量带去快乐,让患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同时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患者的悲观自杀行为倾向,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5)接受期患者。经过忧郁期后,患者感觉通过努力已无希望,对病情不再抱有侥幸和猜疑,对出现的症状保持平静,对死亡不再有恐惧感,准备接受死亡。此时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除采取积极治疗和全面护理措施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减少外界的干扰,尊重患者的意愿,帮助患者了却未完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和舒缓,真正体现出对生命质量的珍重。
对于临终患者心理活动的五个发展阶段,并不一定是前后相继的,有时会交错出现,有时会缺如某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作为护理人员就应掌握各期的特点认真观察、分别护理,帮助临终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态(生死观),比较平静地渡过临终的各个时期。
3 维护临终患者尊严
关注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护理人员和家属应把临终者看成一个整体的人,一个正在完成全部生命过程重要阶段的人,给患者以真诚的关心、友爱、温暖,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其尊严,保护和支持个人权利。而且,对临终患者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慰,要使患者真切感觉到自己仍在被人们所关注,是家庭和社会的一重要分子,从而消除他的烦躁和孤独感。满足患者的关怀需求,让患者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满足。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提高临终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安祥、有尊严、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终点。
4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安抚照顾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内容
面对亲人的即将离去,家属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专业护理人员要给予家属精神和心理的关心和支持,使他们增强承受所成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有效的交流方式,使家属和医护人员一块做好患者的生理、心理护理,也使家属在亲人辞世前充分尽到义务,精神上得到慰籍。在临终者去世后,医护人员要协助家属做好善后处理,对家属的悲痛情绪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以降低家属身心疾病的发生率,帮助他们疏导悲痛和重建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 新生儿; 临终关怀;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新生儿的临终关怀是对从出生脐带结扎至生后足28天的新生儿,由于早产、感染、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无望者实施的医学、心理、精神等各个方面关心、治疗和呵护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给临终的新生儿减轻痛苦,并做好其父母的安抚工作[1]。2011年7月,我科收治一名严重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几小时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给予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最大程度减轻家属的悲伤,感受颇多,现分享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d,于2011年7月20日13时在我院出生,因严重先天性膈疝伴呼吸衰竭入我科。入科查体:昏迷,体温不升,脉搏102-107次/分,呼吸微弱,血氧饱和度测不出,四肢厥冷,口唇及肢端紫绀明显。入科后立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暖,补液等措施。20点患儿自主呼吸停止,心率缓慢下降,22点2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
2.1 评估患儿及家属基本情况,确立护理目标
2.1.1 评估患儿情况 由患儿入科各项生命体征表明,患儿已处于濒死状态。在家属强烈要求下,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先天性膈疝导致患儿肺功能发育不全,呼吸衰竭致缺氧严重。使用呼吸机后,情况不见改善,紫绀较前加重,体温及氧饱和度都无法测定。经医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长时间严重缺氧已导致无法估计的各脏器损伤,尤其是脑损伤。即使抢救成功,其预后也不容乐观。
2.1.2 评估家属情况 评估后得出家庭对新生儿的期望值高,心理上未做好准备。针对这一情况,理解家属的悲伤,由医生如实告知家属患儿病情,生存的可能性以及预后。经过沟通后,家属表示能接受这一事实,要求医院保密,因患儿母亲还不知此消息。
2.1.3确定护理目标 减轻患儿痛苦,安抚家属情绪。
2.2 制定和实施护理措施
2.2.1 对患儿的护理 (1)做好基础护理。护理人员是患儿走之前,接触最多的人。表情温和、严肃,将娴熟的技能和自己的爱心有机结合。动作轻柔,减少噪音,予以适当的抚摸。减少有创操作,及时清除患儿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患儿暖箱干洁。(2)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护理文件书写。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3)做好心理护理。增加探视时间和频次,以人为本,让亲人尽可能陪伴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呼唤式护理。
2.2.2 对家属的护理 (1)了解和理解家属的反应,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新生儿的去世,无疑对家属来说是最大的打击。瞬间从大喜到大悲,是一个正常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痛。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会做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护理人员在告知病情的时候,应注意场合的私密性、用词的恰当性。允许家属在小范围适当发泄情绪。此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患儿的母亲并不知道实情。其余家属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还要伪装出高兴的心情面对患儿的母亲。这样极端的压抑如不得到适当的发泄,很容易让人崩溃。因为通过有效的沟通,引导出家属内心的痛苦是在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家属悲伤时,给予同情的目光,或适当用肢体语言表达出对此事感到遗憾和难过,都能达到较好的安慰作用。(2)适当满足家属照顾和陪伴患儿的要求。在不影响其他患者治疗和休息的情况下,如家属要求看看或者抱抱患儿,应尽量满足。给予其相对的私密空间,使家属和患儿能度过短暂的时光。而护理人员此时最需要做的是一个倾听者,适当给予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悲伤即可。(3)对于已故患儿,帮助家属整理和保存遗物。尊重其文化,合理处理患儿遗体。根据家属的要求,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2.3 实施健康教育 通过沟通了解到,该名患儿的父母长期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这也是影响胎儿发育不良的诱因之一。告知患儿父母在怀孕期间的注意事项,避免高危因素以及优生优育的科学方式。并希望其尽快从此次事故中走出来,祝愿其能早日得到一个健康的宝宝。
2.3 评估护理效果 患儿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离开,家属接受事实,情绪稳定,积极处理后事。对于医院给予的帮助和关怀表示了感谢。
3 体会 临终关怀在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并已推广多年,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得更有尊严,最大程度地减低患者及家属的痛苦。此举已经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同,但国内对新生儿临终护理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此次事件表明,对新生儿实施临终关怀,能有效安抚家属情绪,降低其悲伤程度,使之能够在以后得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对新生儿实施临终关怀是很重要的。但是调查表明,医护人员缺乏新生儿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和培训,面对患儿家属感到不知所云,即便心里悲伤同情,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而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淡漠”也感到心寒。优质护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怎样从细节着手,加强薄弱环节,提高护理质量也是迫在眉睫。因此,对新生儿实施临终关怀是必要的,加强医护人员的对新生儿临终关怀的教育和培训是必须的。
【关键词】 护理程序; 心力衰竭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1],是护理工作者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性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心力衰竭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以慢性居多。所有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是慢性心力衰竭,其症状反复发作,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住院率和病死率增高。后期患者中约有50%以上的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掌握患者心力衰竭的特点及现有症状,运用护理程序实施精心护理,对配合医生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 。现将本院内科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8例心衰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心力衰竭患者中,男43例,年龄40~87岁;女15例,年龄42~80岁。入院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心脏彩色多普勒、心电图、X线等检查均证明符合心衰诊断标准[3]。经过及时治疗和运用护理程序精心的护理,除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2 护理程序 2.1 护理评估
2.1.1 心理社会评估
2.1.1.1 收集患者主观方面的资料 关爱和尊重就诊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身体不适和心理状况。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出紧张、恐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衰治疗效果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尤其在治疗中现有症状难以控制时,患者表现出恐惧和焦虑等。护土应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患者的心理问题,为提出准确的护理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2.1.1.2 收集患者客观方面的资料 通过询问和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注意资料收集的连续性,同时要注意患者康复过程中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以便及时调整康复过程中健康教育的内容。
2.1.2 健康史 因许多原因都可导致心力衰竭,护士在询问患者时要仔细询问是否有过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疾病、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询问患者是否有活动无耐力、呼吸困难、尿量减少;询问患者对心力衰竭知识的了解程度。
2.1.3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的不同,分为左心室衰竭、右心室衰竭和全心室衰竭。以左心室衰竭开始较多见,以后因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而导致右心室衰竭。
2.1.3.1 左心衰竭 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的综合征。主要表现:(1)疲劳;(2)呼吸困难;(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端坐呼吸。
2.1.3.2 右心衰竭 为体循环过度充盈,压力增高,各脏器淤血、水肿及由此产生的以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1)疲劳;(2)重力性水肿;(3)肝肿大;(4)畏食和腹胀;(5)肾脏淤血。
2.1.3.3 全心衰竭 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
2.2 护理诊断 根据各阶段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到问题,即护理诊断。常见的护理诊断如下。
2.2.1 心排出量减少:与心肌结构改变和(或)功能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
2.2.2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循环淤血致气体弥散功能下降有关。
2.2.3 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氧需和氧供失衡、电解质失衡有关。
2.2.4 个人应对无效:与活动能力下降、生活方式改变、机体功能减弱和害怕死亡有关。
2.2.5 恐惧/期望值:与机体功能减弱状态难以改变有关。
2.3 护理计划 任何治疗和护理心力衰竭患者的目的都在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减缓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加剧;降低死亡率。
2.3.1 除去或限制基本病因 包括药物治疗如控制高血压、冠心病、感染性疾病、甲亢、营养失调等;介入和手术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2.3.2 控制和消除诱发因素 控制各种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补充失血与纠正贫血、避免输血和输液过多、纠正或停用不恰当用药等。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控制输液和输血速度,补液速度一般不超过15滴/min,每日补液量不超过1000 ml,输血每次应在300 ml以下。
2.4 护理实施
2.4.1 心理护理 精神应激有时可诱发心力衰竭患者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时所致的呼吸困难常使患者感到紧张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以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带来的不利影响[4]。可服用地西泮0.5 mg,3次/d或睡前服;硝基安定10 mg睡前服等。对于极度烦躁或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用盐酸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或1~3 mg用生理盐水10~20 ml稀释后缓慢静推,推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
2.4.2 一般护理
2.4.2.1 休息 心力衰竭患者应卧床休息。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休息就可以使病情明显减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可给予短期内卧床休息,待症状缓解1周左右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度心理衰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生活应由护士协助完全;因长期卧床易致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直立性低血压、虚弱等。因此,心力衰竭患者恢复期一般可在室内活动(床边散步),以减轻心脏淤血,提高心脏代偿能力[5]。
2.4.2.2 根据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协助患者取不同。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为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采用头高位睡眠以减轻肺部淤血症状;严重的采用半卧位或坐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端坐卧位同时双下肢下垂,使回心血量减少,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活量增加而缓解呼吸困难。
2.4.2.3 吸氧 心力衰竭时组织缺氧,故须给患者吸入氧气,有利于改善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一般患者可给予低流量2~5 L/min吸氧;急性肺水肿的患者给予高流量5~10 L/min,并加用30%~50%酒精湿化吸入,以减轻肺泡沫表面张力,促使通气功能的恢复。肺心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氧流量,防止吸入高浓度氧对呼吸的抑制。吸氧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缺氧程度的纠正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2.4.2.4 合理饮食及控制钠盐的摄入 患者饮食应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的需求,进食速度勿过快、食量勿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少食多餐,以流食或半流食为宜,避免摄入难消化及产气多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对于夜间有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将晚饭提前。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限制钠盐在0.5~1.0 g(相当于食盐1~2.5 g),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限制钠盐在2~3 g(相当于食盐5~7 g)。如果患者已经使用利尿剂,一般不必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
2.4.2.5 轮扎四肢降低心脏前负荷 左心衰时应用软橡皮管或可自动充气或放气的血压计袖带做束脉带,束脉部位应在肩关节以下13 cm,腹股沟以下约20 cm,压力要低于收缩压,约束的远端要可摸到脉搏,每次只约束三个肢体,每15~20分钟将一条束带解下,扎于另一条肢体上,依次轮番进行,直至症状缓解。四肢轮扎中要注意观察轮扎周围皮肤的淤血情况,防止组织坏死[6]。
2.4.3 药物护理
2.4.3.1 利尿剂 通过利尿减轻心脏负担,在用利尿剂的同时常伴有电解质失衡,可出现低钾、低钠、低氯等症状,对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饮食和输液调节电解质失衡;应用利尿剂后患者排尿次数增多,对于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护士应做好安全防护,防止摔伤;对于卧床患者必要时行导尿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应注意尿管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严格记录体重和24 h出入量。
2.4.3.2 洋地黄制剂 每次应用洋地黄制剂前测脉率,应不少于60次/min,并严格遵医嘱服药,勿随意增减药量,告知患者洋地黄中毒的症状,其主要表现有心前区不适、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嗜睡、黄视、绿视、头晕等。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症状,如有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通知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2.4.3.3 吗啡 是治疗急性肺水肿有效的药物,吗啡可减弱中枢交感冲动而扩张外周动脉和小动脉,其镇静作用可减轻患者的烦躁不安[7]。一般3~5 mg静脉推注,于3 min内推完,需要时可在首次剂量后15~20 min再重复一次。用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呼吸困难缓解、焦虑减轻说明病情缓解。以后可5~10 mg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次/3~4 h。吗啡的副作用有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如出现呼吸抑制时用吗啡的拮抗剂纳洛酮0.4~1 mg。有脑出血、神志障碍、慢性肺部疾患的患者禁用。
2.4.3.4 血管扩张剂 给患者按时准确用药,用药前应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如有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处理,静滴过程中勿随意调节滴速,以免发生肺水肿等意外;使用硝普钠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剂量,应设专人监测血压,药液应现用现配,输液瓶及输液器应避光[8]。
2.4.3.5 氨茶碱 急性左心衰合并肺水肿时遵医嘱常用氨茶碱0.25 g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150 ml稀释后缓慢静滴,然后用0.5 mg/(kg·h)维持,12 h后减至0.1 mg/(kg·h) [9]。
2.4.4 健康教育
2.4.4.1 避免诱因,防止复发 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病因不易根除,而避免诱因和防止复发就十分重要。让患者理解预防感冒的重要性,一旦感冒应及时治疗;饮食注意控制食盐量;避免情绪激动和烦躁,保持心情舒畅。
2.4.4.2 让患者理解继续服药的重要性[10]。了解用药的目的、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尤其是地高辛的毒副反应的识别。
2.4.4.3 适当运动,保持心脏代偿功能。根据心脏病的性质适当运动,避免长期卧床,保证充足的睡眠。
2.5 护理评价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因、诱因得到控制或消除;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或自觉症状基本缓解;活动耐力增加;心理适应能力加强;相应的心力衰竭知识增加;能了解自己用药的名称、作用、用法、剂量和副作用,尤其是能够识别地高辛、利尿剂的副作用,提高了各类心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左心衰竭患者往往病情变化迅速,成功的治疗往往与正确处置及精心护理密切相关,传统的护理方法是遵医嘱进行疾病护理,缺乏健康教育意识,使护患之间缺乏沟通。而现代护理学理念则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各类心衰患者时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一护理程序将患者的治疗护理与心理护理调整至最佳状态,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使患者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这样可合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为早日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11]。本组58例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治疗中通过护理程序的运用,重点进行心理护理、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和健康指导,增强了患者的生活信心,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除1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从积极的干预治疗转变到舒适和临终前护理,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及心理适应能力,使患者平静、安详地度过了人生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 蒋冬梅.整体护理程序与操作[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52.
[2]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
[3] 高润霖,胡大一.心血管病诊治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2006:122-147.
[4] 王莉,宋绪梅,李艳,等.多功能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08,36(4): 509.
[5] 周媛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退竭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33): 5223.
[6] 李锦.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低氧血症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1877.
[7] 周媛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退竭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3): 5223.
[8] 李丽丹,穆素红,关欣,等.硝普钠静脉输液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2009,17(6):99-101.
[9] 王艳丽,刘国英.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及监护[J].护理工作研究,2011,19(8):1408.
[10] 张晓丽,刘惠.探讨维持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8(18):2979.
【关键词】心理活动;临床护理;心理护理;运用原则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病人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和行为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看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积极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有效缓解、迅速治愈、防止复发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临床许多疾病的产生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由于部分疾病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对病情极度担忧,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会出现种种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对治疗效果和疾病康复带来严重影响。
1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方法
1.1焦虑多见于慢性疾病或疾病反复发作的患者。这类病人由于病史长、反复治疗、反复检查、用药,症状却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疾病对劳动能力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不仅使患者极度焦虑,对医疗的信任度减低,入院时还常常存在怀疑、抵触情绪。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安置病人休息,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入院宣教。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及同室病友,使他们尽早解除陌生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往,向病人提供疾病的可靠信息,多关心、安慰、鼓励病人,同时,鼓励病人之间来往,让有同类疾病且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讲述自己的体会,使病人缓解焦虑,树立治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紧张恐惧心理多见于急性病及抢救患者,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毒、外伤或急诊手术病人等。这些病人多表现出症状严重,如剧烈腹痛、大出血、肢体伤残等,甚至有窒息、休克、生命垂危等情况,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人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恐惧。对这类病人,护士除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外,还应热情、耐心地解释,使病人从护士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消除对医护的不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后可向患者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收费标准,医生视病情根据诊断治疗的需要给予检查和用药。通过与患者不断沟通,逐步打消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树立治愈的信心,以积极稳定的情绪更好的配合治疗,缩短治疗时间,早日康复。
1.3绝望多见于恶性肿瘤及慢性病久治不愈并发症较多、经济困难、疗效不佳等患者。一部分病人因对疾病有所了解或经久不愈,或者担心疾病的转归,对治疗失去信心,会流露出绝望的心理反应。他们用药后大部分都希望短时间见效,如果一时未见效果,有少数病人会对一些治疗护理措施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对这些病人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热情、有分寸地给病人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及副作用,讲解治疗和护理措施的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以娴熟的技术为病人解除机体的病痛。护士还应准确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经常耐心、诚恳地与病人交流,有意识选择治愈或好转的病例开导他们,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热情、周到的治疗护理感染他们,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护理工作的效果。
1.4充满希望这是所有医护人员最希望见到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疗效和预后都在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这类病人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素质较高,相信现代医学技术,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相信通过医生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自己一定会康复,充满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这类病人治疗中的一点点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使其时时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会对疾病的康复起到较大的协同作用,也是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对所有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期望。
2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原则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护士要帮助患者解除躯体上的病痛,并克服各种心理上的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这些职责决定了护患关系是一种有目的的治疗性关系,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刻意、谨慎促成和建立。因此要求护士主动接触患者、关心患者疾病,同时满腔热忱地面对患者,将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同时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社会及家庭问题,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帮助。
2.2护士素质要求
2.2.1护士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沉稳,给患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逐步取得患者信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2.2.2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训练,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能够合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并轻松完成护理操作,沉着处理护理工作中的应急事件,不仅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护士更好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护士自身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2.3护理人员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以健康、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观点,饱满的精力和耐心去影响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要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水平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要热爱护理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善于团结人,诚恳地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要正确地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2.3语言艺术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语言的内容要严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在患者面前的语言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可缩小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护士的语言只要能充分表达对患者的善良意愿与同情,只要能以文雅和善感人的语言给患者以鼓励、信任、安慰体贴和关怀,患者就愿意沟通。护士要用自己的语言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才能全面了解患者、诊断治疗疾病和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因此要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2.4心理护理中的健康指导在心理护理中给予患者合理的健康指导是与患者建立充分信任关系的重要保证。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科学、客观的了解。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让患者学会正确观察病情,了解检查结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相应的解释,耐心进行开导和精神支持,并且适当举出实际病例,这样患者更容易接受疾病的常识,而且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只有患者对疾病有科学的认识,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疾病。另一方面,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宣教、调整心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在医疗环境中恢复身心健康,但部分患者对院外的日常生活存在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分析疾病带给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不便,提供解决、克服的方法,鼓励患者在生活中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有困难时应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尽量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多参加社会文娱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其积极的、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护理;患者;临床护理
综合医院的整合心理护理模式正是基于满足这些需求之上的,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以及不利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应激水平,从而防止各种疾病的发展和恶性循环;有助于调整处于病人角色下的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环境;有助于增进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合作,做好心理准备便于检查、诊断、治疗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护患及家庭关系;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药物、手术及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
一、心理护理的基本要求
1、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选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文静、沉稳,给病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使病人愿意与护士交往,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逐步取得病人信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2、要了解病人主要病史。对不同身份、职务的病人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尊重病人,为病人解除痛苦。对暴露出的各种心理矛盾,应给予足够重视,不得歧视。要综合分析,善始善终给予解决。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无声的治疗。生硬或冷淡的护理态度,不仅使病人产生烦感,对周围病人心理也是一恶性刺激,护理道德的败坏绝不会取得心理治疗的成功。
3、要针对疾病不同特点进行护理。某些重性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常拒绝住院和治疗。此时要耐心劝解病人暂住下来做系统检查,向病人讲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使病人能接受治疗要求,安全住院。患有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的病人,常纠缠工作人员,述说内心忧伤向躯体不适,对自身疾病焦虑不安。要向病人宣传疾病知识,解除思想负担,可根据病人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心理矛盾个别交谈。语气要肯定,观点要明确,使病人有一定收获,争取再次谈话时达到预期目的,以使病人得到安慰。增进信心,缓解忧伤情绪。
二、以癌症复发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为例进行分析
1、癌症复发患者的心理护理。癌症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率和好转率有可较大提高。即便如此,复发率仍然较高。由于患者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抗肿瘤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身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患者对复发充满恐惧感,比初治的患者更容易陷入紧张、悲观、低落的情绪之中,往往不愿意继续治疗,严重的负性情绪可抑制机体的免疫识别和监视,导致病情急剧恶化,降低生活质量。此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1)对病情适度保密。当患者遵嘱来院复诊时,多数并不知道病情进展,应对其真实的病情适度保密,以免导致患者过于紧张和恐惧。和患者交谈时,语言要慎重,避免在其面前过多讨论病情,多谈些有关患者生活起居、业余爱好等轻松的话题,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以往的治疗效果加以肯定。但必须将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有知情权,我们应尽到告知义务。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否将患者的病情如实告知患者,需要与患者家属及主管医师一起协调,然后做出决定。之后应根据这个决定制定护理计划。关于患者的病情切忌出现不一致的说法。当需要将病情告知患者时,可根据上述的决定配合医生用分阶段告知的方法。每个阶段告知患者哪些情况,告知病情应留有余地,让患者有一个逐渐接受现实的机会,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逐步深入,避免给患者过于肯定的预后不良的结论,尽可能给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当患者得知病情进展情况时,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帮助其认识到癌症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鼓励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应调动自身的能量,去遏制癌症的死灰复燃,保持良好的心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3)调动患者的积极作用。教育患者尽量不要苦于想象疾病的最终结果,恐惧和疼痛都是暂时的,应该把全部精力用于证明你能够度过难关。关键是使患者自己积极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些信息的内涵,不要单纯把复发看成是治疗的失败,而应把它看作是体内富有心理暗示意义的生理信息。病情复发提醒你,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力争达到使其欣悦诚服地配合治疗、护理的目的。
3、针对患者抗药心理加以心理疏导。患者对以往的化疗经历,多具有恐惧感,且对原治疗效果产生疑虑,对该治疗手段缺乏信心,导致情绪低落,可产生抗药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对药物治疗极为不利。应及时进行心理上的安慰与鼓励,做好调养精神与生活的指导,以意志与情绪对治疗疾病的能动作用,来排除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社会因素。
4、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环境温馨、舒适、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室内空气保持流通,光线要充足,阳台上可放一些花草等。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身心放松,增强心理治疗效果,使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治疗的目的。综上所述,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变患者的认知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不失为提高癌症复发患者生活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人既有躯体的生理活动,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患者,往往心理上的创伤比躯体病痛更严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年龄、病种、病程、地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的特征进行心理护理:①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对他们的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对待老年患者要以子女口气、神态和行为使老年人感到对他的尊重、体贴,以取得信赖。护理人员应掌握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精神上给以同情、关心,使其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患者多次住院,加上年龄大,凡事都想问清楚,会向我们反复询问许多问题,此时不要嫌其啰嗦,要耐心作好解释。有些患者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是一些孤寡老人,往往感觉孤独,经常巡视病房,陪患者聊天,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②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待青年患者,要以兄弟姐妹的身份与之交往,以缩短医护患者之间的距离,取得他们的合作与相信。并可一起学习,介绍有关防病治病的知识,解决其后顾之忧。例如有一位尿毒症晚期患者,只有20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面对昂贵的医疗费和长期的疾病折磨,患者曾几度消沉,对治病失去了信心,拒绝打针吃药,与之谈心、交往,使其逐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③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待儿童患者,要以慈母般的语言和行为与之接触,使其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以产生安全感。对他们要有耐心,动作轻柔,同他们讲故事、搂抱、做游戏等。患儿对医护人员一般都会产生一种“白衣恐惧症”要经常逗逗患儿,语言要温柔,不是让患儿产生一种看见护士阿姨就打针的感觉。
根据不同病种的患者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①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危重患者一般有恐惧心理,有的烦躁,有的沉默,不能很好的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谈话要慎重,语言要亲切,态度要稳妥,以免造成不良刺激。例如:一男性患者,因患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入院,因病情较重,认为自己没有救了,故拒绝有关治疗,针对这一心理状态,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像亲人一样,以和蔼的态度去安慰、疏导、鼓励患者,并介绍此病的有关知识,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最后经双方的努力,病情好转出院。②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外伤手术作为一种急性应激源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强烈恐惧2,手术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坐卧不安、失眠等。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使之明白手术的目的及可靠性和安全性,安慰他们使其解除心理负担。手术中要分散患者的注意,谈话要轻松愉快,动作要轻柔。术后要经常巡视、交谈,鼓励患者增强信心和意志,争取早下床早康复。
根据不同病程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疾病早期,患者常因无思想准备而思想压力很大,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高峰期,护理人员应从多方面关心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掌握思想波动情况给予及时地治疗及安慰。康复期应进一步做好卫生宣教、出院指导等工作。
根据不同国家及地区患者心理的特征进行心理护理:国家、地区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语言也不同。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特征进行心理护理。我院收治1例外籍患者,突发心肌梗死而住院。患者刚入院期间表情淡漠、精神萎靡不振,不吃不喝。分析:①因为病情,本人有恐惧感;②因为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亲人又不在身边。根据这种情况及时地进行了心理护理,主动用英语与之缓慢沟通,为之解释病情,以消除恐惧感。为解除其孤独感,护理人员轮流到床前问寒问暖,为其端大小便,医院还根据本人的要求送上可口的饭菜,使其体验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逐渐患者的心情变地开朗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康复出院。
体会
心理护理是重要的护理方法和手段之一,可以使病员很快适应医院环境,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对患者的检验、诊断以及医疗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发挥药物和手术的疗效,有助于排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对患者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做好自我护理,使之早康复早出院。心理护理没有明显的测量指标和评判标准,护理人员既要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和对患者极端热忱的思想感情,还要有较高的护士素质即高尚的护理道德,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主动地、积极地、有计划地通过不同方式,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