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发展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发展研究

第1篇

(一)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使用云平台大数据整合、智能传感器、互联网等手段,达到企业大部分关键的业务实现自动化,企业管理、项目决策智慧化、自动化,这样使得企业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优化的安排,实现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生产物资、市场业务等方面达到合理的整合,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智慧企业的内涵包含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硬件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即时性、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敏捷化。

(二)发展智慧企业要从这六个方面着手

1.企业智慧化基础设施:企业要发展智慧化应该首先在网络接入方面建设自由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互联网接入、大数据平台和相关应用软件系统。

2.企业经营业务智慧化:企业要实现智慧化,应该加强企业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整个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各类核心业务全部智慧化。

3.市场营销智慧化:为加强企业市场营销智慧化水平,企业应保证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管理动态追踪智慧化。

4.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

5.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精神文明、商业文明、生产服务文明的系统化建设,智能化技术普及教育,使企业转变成学习型的企业,并在公司内部健全有关学习、培训的相关制度,实现全体员工的继续教育。

6.企业信息数据库智慧化:企业应建立有利于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的有关数据库作为知识储备,从而实现信息获取与使用的智慧化及深度挖掘。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企业的智慧化建设。2012年6月胶州市启动“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使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推进一千家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201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胶州市信息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细则》,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促使企业的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2013年年底对全市305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进行了摸底排查,随着近年来网络、软件技术的发展,胶州市企业信息化的平台建设规模基本达到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水平,计算机拥有量逐年创新高,服务器的拥有量也基本达到每家企业有2台,交换机更是达到了8台,调查发现胶州市有98%的企业安装了宽带网络,约有82%的企业搭建了供企业自身使用的内部系统网络,大约70%的企业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自建了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32%的企业在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网络销售的运营方式。从胶州市的智慧企业发展整体布局来看,胶州在建设智慧企业方面发展还不够同步,有的片区发展智慧企业较快,有的偏远乡镇发展智慧企业的劲头还不够足,多数企业存在有硬件,但无软件的情况,需要继续完善智慧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二)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胶州市在智慧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化集成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较高水平的智慧化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企业对发展自身的智慧化系统方面还没有头绪,企业负责人对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投资仍然较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企业缺乏整体的设计,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等浪费现象。除此之外,胶州市很多企业的负责智能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企业要想实现智慧化,应该着重三项内容,首先企业应该建立生产运营整个过程各类信息的综合数据库;第二是企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整个企业运营环节实现信息化;第三企业最终达到管理、决策的智慧化。当前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很多胶州本地的企业对发展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意义及功能还没有认识到位,对于建设智慧化企业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够强,发展智慧系统还处于企业自发实施的状态。

2.胶州市的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建设不够成熟;企业智慧化的应用软件成本较高,超出了胶州很多企业的承受范围,甚至不少大型企业也感觉成本过高;胶州的智慧化硬件实施服务商力量薄弱,缺少专业人才,无法完成较大的定制服务,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大约有60%的胶州企业认为缺乏智慧化系统建设的技术人才限制了胶州市企业智慧化系统的普及程度。另有调查,将近一半的胶州企业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的使用;胶州近半数的企业数据安全仍然是靠本地电脑的杀毒软件等;80%以上的胶州企业都已经普遍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

3.胶州部分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制度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很多企业依然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智慧化企业建设的标准,因此胶州企业急需改变传统观念,更新企业管理模式。

4.政府各级部门对胶州企业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并且各级部门存在管理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胶州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少,影响小;青岛市信息化建设扶持政策整体存在门槛高、覆盖率较低等问题,小企业难受益。

三、解决胶州市建设智慧企业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

企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为了使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更加普及,更加深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坚持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智慧化建设协同发展的思路,找准胶州企业发展智慧化系统的关键要素,统一规划、实施。

2.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阶段推进企业智慧化系统建设。

3.寻找合适的智慧化系统服务商家为胶州企业定制适合、实用的智慧化集成系统,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

4.政府、企业都应增强发展企业智慧化建设的信心及意识,在投资方面加以侧重,并将技术人才的培养、储备提上日程。

(二)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意见

1.智慧企业建设的目标在10~20年时间内,使龙头企业实现动态经营、敏捷反应、精准决策、低碳绿色,中等企业实现管理透明化、合作协同化,小企业实现产、供、销、人、财、物等全部数字化,最终形成一个覆盖胶州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

2.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内容(1)根据智慧城市的发展框架,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中有关智慧城市发展的规划,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设计,制定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使胶州智慧企业建设适应智慧城市的相关规划。胶州发展智慧企业建设应该与政府政务、便民医疗、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等相互匹配;胶州智慧企业建设应该结合胶州市工商各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胶州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在应用的扩展上要遵循从点到面的原则。(2)以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做为基础,明确胶州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推进“千家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分行业不断推进胶州企业智慧化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在商业企业,加强采购进货系统管理、库存系统管理、授信额度管理、产品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对于工业企业,应建设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达到生产、销售整个环节的智慧化。胶州的物流发展对于胶州经济贡献非常重要,物流方面,为保证实时追踪货物的运输状态,应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实时动态追踪的智能化系统。(3)以胶州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构建智慧企业建设的服务平台利用“1+12+X”公共服务体系展开广泛宣传和服务。“1”指胶州市级综合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2”指12个镇办公共服务平台、“X”指以23家行业协会和若干个特色园区及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等为主导的专业性、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公共微信、服务热线、IMO、云平台、公用邮箱、QQ群等多种沟通渠道,对纳入服务网络的872家规模以上企业和1万余家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宣传、智慧企业知识传递等。完善胶州市服务平台,设立企业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市场开拓、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4)抓好智慧化企业人才积累,保证企业智慧化发展的人力储备一是政府应积极联系引入海内外高级人才。对于掌握智慧化企业建设核心技术的人才给予优厚条件吸引来胶州进行创业;二是加强胶州市企业智慧化人才队伍的培训。通过与青岛地区各类大专院校以及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位的联合,建立企业智慧化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人才的培训课程。三是加强企业智慧化建设的宣传、科普。定期组织各级领导、企业负责人、技术人才学习考察,并在全社会科普有关企业智慧化的知识。

(三)加强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1.政府组织: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智慧化建设政府在建设智慧化企业方面应起到组织作用,政府可以联合大专院校、信息科技供应商、企业建设胶州企业智慧化的行业协会。及时掌握全球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定期组织相关人才考察学习,培养一批肯为胶州企业智慧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专业人才。

2.财力保障:为胶州发展企业智慧化提供资金保障为保障胶州企业智慧化发展建设,可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胶州市智慧企业发展基金,在财政方面采取税收返还等政策激励胶州企业增加智慧化建设的投入,鼓励胶州企业自主创新。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创新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企业创新成绩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政府还应促进胶州各类金融部门与企业智慧化建设单位合作,以保证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3.制度健全:建立智慧企业建设的相关机制要想长期规范发展胶州的企业智慧化建设,应该首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首先应建立考核机制,由胶州市政府安排相关专业机构采取量化赋分的方式,定期考核胶州市智慧企业建设发展情况;第二通过智慧企业行业协会的监管激励,推动胶州大中型企业发展智慧化建设;三是群策群力,联合智慧企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多家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打造胶州智慧企业的标杆。

4.产权明晰:重视维护智慧企业建设的有关知识产权智慧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企业新型管理模式,智慧企业建设包含了很多最新的技术专利。为了保障智慧企业建设单位的权益,胶州政府应加大对智慧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首先应该支持胶州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专利;其次政府应帮助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第三政府应引导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推动形成胶州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企业智慧化运作体系。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新时代

一、深化企业管理水平是造就企业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的新时展离不开规范化的管理。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将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那么不仅会对这个企业的质量水平的提高造成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这个企业想要做好做大,那么这个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强,因为只有这个企业做强了,才有资格谈论做大做好。而只有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才能保持企业的稳定与活力,进而促使其设计水平与制造水平乃至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做强。当今时代,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叠加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虚拟经济、共享经济等,诸多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促使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变革。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着力修炼好企业的“内功”,才能够使企业始终保持发展的态势,避免在突飞猛进的市场发展浪潮中落后甚至遭到淘汰。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企业管理问题,例如,2017年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共享经济企业,在经过两年左右的爆发式增长后,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倒闭,其中包括共享单车企业、共享汽车企业、共享充电宝企业、共享租衣企业、共享雨伞企业和共享睡眠仓企业等。这些企业的突然倒闭,既有社会经济的宏观原因,同时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上述企业沉迷于融资的争取,不断地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市场份额抢占,而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内部管理却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企业的核心不是人才而是金钱,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且无法进行及时地策略调整,最终不得不面临惨淡的结局。(二)深化企业管理水平是产业发展、产能提升的需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想要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个企业就必须要将自身的理念进行更新并且开拓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去,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一些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够明晰,再加上企业的决策机制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企业出现人才紧缺和队伍建设落后的现象,进而造成企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够合理等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经济理念的逐渐转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互联网+”开启了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新渠道。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许多传统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倒逼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此,企业必须通过加强管理水平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转型的目的,建立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为方向的目标,将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提高上去,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三)加强企业管理是应对当前形势以及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地方区域的经济状况,而是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中国长期以来都属于制造行业的大国,“中国制造”闻名世界,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在制造行业方面的兴起,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已经逐渐失去,应当也必须进行企业的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变。而在这样的升级过程中,离不开企业自身潜能的挖掘,更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使企业的资金更加稳定,人才队伍更加成熟,机构设置更加合理,从而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最近两年,中美贸易争端成为了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在出口贸易领域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而在进口领域方面则缺乏足够的需求,导致美国率先挑起对华的贸易战。在这场贸易战中,两国的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就很有可能在这场贸易战当中失去市场份额,无法抵抗住经济风险。相比之下,如果企业能够强化自身的管理,努力打造企业独有的品牌并拥有稳定发展的团队,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

二、深化企业管理水平、创新企业深入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且科学的实施。为了能够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对国际上的市场趋势进行超前的预测,而且还要对我们国家的政策进入较为深入的研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认真学习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并且进行运用,使企业能够在危中找到新的机遇。同时,企业还应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以强大的人力资源和规范的企业管理,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遇到生产或者经营瓶颈时,要通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强大的管理团队在逆境中发现问题并且培育有利的因素,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争取采用最合理的方法为企业开源节流并且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共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想要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从而对市场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以及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使得企业能够将自身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整,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应该广泛的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以及方法和手段将企业中存在的有规章制度不遵循以及财务混乱还有原材料消耗过大等问题解决掉。比如说加强企业的会计预算管理水平,从抽象的层面上来看一个企业每天都是在重复吸收,提供以及转化这三项内容,如果具体的形容这三项内容就是产品的生产还有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成品的销售三项基本内容。企业在采购这一环节当中主要有物流成本,材料购买成本和人工成本这三个主要成本构成,并且这三项主要构成成本之间存在着不能分割的关系,不管是哪一个主要构成成本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两个构成成本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想要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就必须对成本控制的每一个部分引起重视。(三)紧跟时展潮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要时刻认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指数,从而更加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例如,企业可以将企业管理与“互联网+”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加快步伐寻求助力发展的企业管理软件,以网络和局域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决策、领导、组织、谋划、人事、业务、财务等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促使企业管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企业要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当前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和政治、经济形势,从而有效提升企业驾驭市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共享、流量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要保持审慎的态度,着力从强化自身管理入手,在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探索新领域的经济运作,从而确保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三、结束语

第3篇

食品饮料企业的进入门坎和技术壁垒较低、替代性很强,导致该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存在规模小、产值低、品牌价值不高等多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抓住机遇,通过研发、创新产品等方式捕捉更多差异化商机。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健康、绿色、原生态的产品,以及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来降低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食品饮料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食品饮料企业;产业集群;差异化产品;供给侧改革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饮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食品饮料市场潜力巨大,已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最具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食品饮料市场的进入门坎、技术壁垒都较低,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很多生产相似产品的食品饮料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吸引、留住消费者,是食品饮料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且,主席也一直强调,企业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合市场的有效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基于此,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应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迎合、创造市场的有效需求,用创新驱动的供给侧新结构应对新的需求升级,向消费者提供质量更高、差异化更多、能够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食品饮料企业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其产品受国家政策调控、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市场需求平稳、税源稳定等行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对稳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稳定税收来源和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2015年整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比2014年增长18.7%,远高于同期肇庆市工业增加值增长7.6%的增速。在税收收入方面,2015年食品饮料等行业保持较高利税水平,食品制造业国税增长99.8%。

一、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食品饮料企业资产总额增幅较大。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已经初具规模,资产总额都有大幅度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38.2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6.3亿元,增幅高达73.07%;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10.5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亿元,增幅高达164.8%;规模以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资产总额2012年是17.28亿元,2014年增加到25.99亿元,增加值为8.71亿元。总体而言,2015年食品饮料企业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占肇庆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增加值30.3亿元,所占比例稳中有升。

2.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较低。2010年以来,肇庆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保持在32—38家之间,企业总数波动不大,其中,2010年35家,2011年32家,2012年34家,2013年36家,2014年37家,2015年为38家,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比例分别为3.1%、3.04%、3.25%、3.31%和3.42%。可见,肇庆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数整体比较低,一直维持在3%左右波动。

3.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2015年肇庆市食品饮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38家,中心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9家,占76.3%,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域,其中高要13家、城区(端州区、鼎湖区)和四会各占6家,高新区4家。4个山区县仅有9家,占23.7%,其中怀集县4家,德庆县5家,而广宁县和封开县都没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

4.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代表性企业中,广东省鼎湖山泉有限公司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5.79%;桶装水产量2400万桶,同比增长4.35%;瓶装水产量850万箱,同比增长13.3%;实现净利润1800万元,同比增长38.5%;税收3000万元,同比增长36.36%。肇庆蓝带啤酒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主要销售收入为7.24亿元,同比增长0.74%。主要产品中的啤酒产量为16.17万千升,同比下降2.66%;企业利润为8163万元,比2014年的10994万元下降了2831万元,同比下降25.75%,利润下滑幅度过大;企业上缴税收9330.88万元,同比增长4.08%。

二、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产值较低,规模普遍较小。目前,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共有38家,2015年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也就3亿~4亿元,大部分企业每年的产值低于1亿元,与广东省内的食品饮料企业相比,总体规模仍偏小,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杭州娃哈哈集团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720.425亿元,比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2015年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要多出4倍多。肇庆蓝带啤酒公司2015年营业总收入为7.24亿元,企业利润为0.816亿元,比2014年略有下降。但广州珠江啤酒公司2015年营业总收入为35.2亿元,企业利润总额为1.27亿元,都远远高于蓝带啤酒公司。浙江省的农夫山泉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为105.42亿元,但肇庆鼎湖山泉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总额为2.2亿元,差距极其明显。

2.企业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中,虽然有像创科食品公司会应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技术创新的瞬间服务。目前的固定客户有雀巢、联合利华、卡夫、星巴克等,但总体来说,食品饮料行业产品层次较低,缺乏工艺原创性,企业很少融入自主创新,工艺升级较少,产品基本是欧美或者港澳的翻版。同时,肇庆市农林渔资源丰富,有贡柑、沙糖桔、龙眼、荔枝、竹子及水产品等,但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不多,产品加工长期停留于初加工再外销,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太小。

3.企业发展依然处于粗放扩张阶段。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几阶段。对于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而言,基本都处于发展期和成长期,具有特别明显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多数企业在单品类产品发展较好的基础上,正在探索多品类升级战略。而且从企业规模扩张上看,几乎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企业规模扩张,一般都是采用投资新建的方式,这意味着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和整合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鼎湖山泉公司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但该企业也是打算购买土地进行增资建厂,以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通过并购。

4.部分企业成为广东知名企业,但品牌价值不高。尽管现在肇庆市食品饮料行业已成长起了一批品牌企业,如鼎湖山泉、飘雪、蓝带、香满园、无比等广东省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广东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就比较低,肇庆食品饮料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领导力、品牌影响力和品牌忠诚度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最新公布的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食品饮料业依然是入选品牌最多的行业,共有75个品牌入选,占总入选品牌数的15%,但这些品牌中,肇庆所有企业没有一家入选,虽然此排行榜不能被完全认同,但多多少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5.原材料成本逐年上升,挤占企业利润空间。食品饮料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中农产品的比重占据65%左右,在此次以猪肉、粮食、糖、水果、乳制品等农副产品为主的涨价浪潮中,食品饮料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很多中小企业只能减产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造成成本飙升,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其中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情况。与此同时,在国家严格控制物价水平、食品饮料企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背景下,食品饮料企业很难对产品进行调价,不得不承受极低利润的经营压力,难以维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进行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坦言这两年企业的经营压力非常大,利润空间相比前几年缩减了很多。

6.产品差异性小,竞争激烈。在我国,由于市场发展程度和消费习惯的影响,食品饮料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比较低,使用的原材料基本没有太大差异,很难形成有特色的食品饮料口味,这主要是由原料中的水、面粉、白砂糖、水果、果碎、茶等决定。在食品饮料市场上,由于产品的物理特征基本无差别,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的是依赖品牌和既往的消费习惯。食品饮料企业进入、退出门槛都比较低,这使得行业内的生产企业数量日趋增多,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以水饮料为例,肇庆市知名的生产水饮料的公司就有飘雪鼎湖山泉、爱森、鼎一、蓝带蓝堡等,这些水饮料之间的差异性很小,相互替代性很强,导致各个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是恶性竞争。

三、加快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产业集群建立,促进规模经济。从目前看,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研发技术能力差、生产产量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若能将市内或周边地区的食品饮料企业进行横向兼并,就可将食品饮料中的上中下游企业通过地理区域间的合并形成一个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可极大降低各生产环节中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同时,食品饮料企业可引进大型机械设备、大型生产线以及机器人生产,促进食品饮料企业规模扩大,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问题。征地难、用地难是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的困境之一,一方面,一些小型食品饮料企业用地难,只能租赁旧棚厂房,经营环境差,而且分布零散,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严重影响和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利用项目圈地,导致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实际利用率很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原来的土地进行协调规划,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问题,对有发展前景、发展势头好的优质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指标,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鼎湖山泉企业打算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100亩用地来投资建仓库,以满足新投入生产线的生产需要,地方政府可加快协调规划的力度,尽快划拨土地,让企业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同时,可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划出一部分土地用于食品饮料产业招商引资、投资设厂,使这些企业组成产业集群,形成食品饮料行业的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尽快成长为广东省的龙头企业。

3.优化投资环境,完善融资渠道。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狭窄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优化投资环境、完善融资渠道等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工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努力。在完善融资方面,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经验,成立独立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逐步增加专门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补偿基金。政府除了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外,还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个人、团体等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到食品饮料企业中;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出多种可行的创新型方式,改变以往投资方式特别是政府投资方式单一的局面。

4.加快提升食品饮料企业的品牌形象。针对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特征,企业应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细分,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定目标市场,选择成本低、见效快的营销方式,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来逐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满足各个细分市场顾客的有效需求。只有高质量、多元化的品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形成稳定的品牌忠诚和品牌偏好。

5.多品牌、多种类共同发展。尽管食品饮料企业的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但由于消费者消费口味的多元化、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不同产品之间不可能完全被替代,这就给食品饮料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竞争更为激烈的饮用水市场,鼎湖山泉若想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必须能够迎合、创造市场的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未来会有更多品牌进入食品饮料市场,同时也会有大批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品牌被淘汰。

6.积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尽管食品饮料行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但企业仍然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多类型的食品饮料,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增强企业的议价能力。现如今,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加强,食品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曾经非常流行的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逐渐“退烧”,绿色、营养、健康、原生态的食材越来越受到推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RIO(锐澳)、黑牛食品等研发出鸡尾酒饮料这些“混搭”产品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取得巨大成功,肇庆市的食品饮料企业也可以研发出一些新口味、健康态的产品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食品饮料企业可以通过包装来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形象,方便、环保的包装不仅保证了食品饮料存放的安全质量问题,也为同质化的食品饮料产品带来了差异化,带动了食品饮料企业的发展。鼎湖山泉公司就是通过重新设计、改变包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提升了品牌形象。

7.利用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在“互联网+”时代,O2O模式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领域。IT技术的发展、电商的普及,极大促进了食品饮料的流通和新销售渠道的拓展,当代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得食品饮料的流通速度加快,饮料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大大缩短,网络成为企业和消费者更易沟通的新媒介,食品饮料企业可充分与各电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节约物流成本。鼎湖山泉已经和京东商城进行合作来扩大销售渠道,降低销售中的物流成本。

结语

与欧美市场相比,我国的食品饮料企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高成长性的行业,是我国消费品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改变而变化。发展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在遵循市场规律和充分发挥企业这一经济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促进食品饮料企业的长久发展。而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应从原有的“价格战”转向提供“差异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通过研发、创新产品等方式捕捉更多差异化商机,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健康、绿色、原生态的产品。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肇庆市食品饮料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付华英 单位: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肇庆学院西江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卢志渊.泉州食品饮料业转型升级远景设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28-30.

[2]徐卫卿.“并”从口入———食品饮料行业并购蓄势待发[J].首席财务官,2011,(5):47-49.

[3]邓伟,蔡科.浅析外资并购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的动因———以雀巢集团近二年的系列并购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6):31-33.

[4]丁立.深圳市景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5]顾硕.稳增长的食品饮料行业对自动化提出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5,(4):38-42.

第4篇

[关键词] 医药企业;发展战略;SWOT模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4]刘玉红,杨艳,王鹏.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3)

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信息发展;人才兴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8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89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市场化运作已有一段历史,这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电力行业依然存在的垄断性特征,使其更容易获得电力市场竞争平台上的优势。目前电力企业与以往相比已更加关注服务、成本和效益,也提高了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度,能针对电力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甚至是表现出战略性的行为。但是,电力行业宏观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在产业结构、消费方式、技术手段等动态因素的影响下,能源体系急需调整和改善,加上电力需求增长所产生的供需压力,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形势和挑战。因此,电力企业若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并保持目前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基于电力行业新形势科学制定电力企业发展战略,使其成为有理想、有追求、负责任、绿色环保的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电力企业。为保障以上总体目标实现,笔者认为应该从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绿色发电等个层面去开展和实施发展

战略。

1 安全生产战略

电力企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也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内容之一,电力企业必须持续性的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投入,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树立全员性的安全生产意识。首先,落实安全生产。电力企业应以落实安全生产为核心,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执行、真抓实干、严格管理、奖惩并举,从而杜绝电力生产人身事故、火灾事故、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其次,实施保障措施。系统性的保障措施也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电力企业应创建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分清管理环节职责,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做到全员共同参与安全生产,并将安全生产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从而提高全员意识和素质。同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综合治理工作,彻底消除基建隐患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而且在基建过程中要处理好工程进度与安全建设之间的关系,决不能为了追求进度而降低安全管理标准。另外,要建立纳入生产区域一切工作的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做到统一调度和协调,从而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落实。

2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宏观上,电力企业应以人才建设和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为重点,以重大前沿技术的创新为引领,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建设“低碳环保、技术领先、国内外一流电力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微观上,为了满足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求,未来电力技术研发创新应以洁净生产、高效储存、快速传输、合理分配为主导发展方向,如分布式电源、集成化电力设备、交流输电(FACTS)、智能配电系统(FRIENDS)、循环流化床燃烧(CFB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PFBC-CC)和燃煤磁流体发电等,这些都应该是电力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除此之外,技术研究成果的生产转化也尤为重要,只有将所开发技术应用电能生产,才能成为电力企业的有效竞争力。

3 绿色发电战略

目前,绿色发电已被电力企业提到了战略高度,电力企业应以高品质发电为基点,以绿色发电和高效清洁零排放发电为主线,综合利用能源,推动低碳发展,塑造世界一流绿色发电企业。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可采取以下具体可实施的措施:首先,统筹兼顾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展能耗诊断工作,加快环保技术研发,优化升级在役机组的能耗、烟气、废水等指标,从而推进在役机组高品质绿色发电计划的实现。其次,完善绿色发电管理体系及技术标准,制定环境安全评价细则,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完善的节能环保奖惩制度强化节能环保措施的实施,从而加快绿色发电计划的完成。

4 信息发展战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力企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只能强化,不可偏失。电力企业必须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和经营优化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地从多个层面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在技术层面,基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有规划地对现有的电力生产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或改造,加快各种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变电站技术、智能电网调度技术、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技术、智能型配电自动化技术、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等。在业务层面,构建覆盖电力企业主要业务甚至是全业务领域的业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操作层的核心业务系统、管理层的ERP信息系统和决策层的数据及决策支持系统。并以信息化系统功能的持续优化和不断应用为目标,引进国内外先进应用软件及管理理念,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推动经营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入契合,从而促进生产及管理信息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为了保障信息化系统功效的全面发挥,应以岗位培训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和业务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5 人才兴企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已成为人才竞争,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人才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只会愈发重要。因此,电力企业应坚持科学人才观,追求劳动组织的精干高效和人工成本的两高一低,从而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力和价值创造力。在人才建设方面,电力企业应针对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党建人才的差异性,推出详细的人才建设计划,特别是重点领域的人才应着力培养。在机制构建方面,划分岗位职责,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配置机制;突出岗位价值,优化薪酬管理机制和人才配套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开展人才工作战略性研究,定期统计人才,持续不断地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同时注重人才的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不同类型的业务培训,全员还要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训。另外,加强培养对象的人文关怀和个人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注重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从而激发人才正能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6 企业文化战略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进步的标志,还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目前电力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为了形成更先进、健全的企业文化体系,在电力企业今后的战略发展中,应全面推进体现电力企业特征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首先应建立既体现电力企业战略,又代表员工心声特色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凝聚人心、变革管理、规范行为,塑造电力企业品牌文化。其次应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理念、培育团队精神,使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从而发挥企业文化的保障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电力企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做到与企业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7 结语

电力企业战略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全面推进、循序渐进,以维持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基准,并兼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邬江.国华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品牌

    1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中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个体工商户2351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占工业新增产值的74.7%,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在出口和进口总值中分别占68.3%和69%,在上缴工商税收中占48.2%。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专利的66%由中小企业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2%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在吸纳就业方面,中国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3%,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国外一些国家里,中小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日本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99.3%,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口达到了80.6%,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的产出占总制造业产出的55.5%。在美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达到了55%,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口占到64%。在意大利中小企业占到98%,解决了70%的就业人口。在欧盟,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99.8%,解决了60%的就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为57%。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中小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发展中小企业是复苏本地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中小企业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也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看到中小企业作用和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必须要看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中国,融资困难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融资困难一直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贷款不超过20%,其他融资方式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上海一项对1000家小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64%的小企业认为贷款难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被金融机构普遍看好的北京中关村,8000家共需270亿元信贷资金的科技行业中小企业,只有不到400家得到了总额仅为16亿元的贷款。

    其次,中小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中小企业2005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亏损企业增加。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比认为“差”的仅多4.4个百分点,比2004年减少了3.4个百分点。

    再次,技术装备水平低,缺乏专业人员,产品同质化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在面对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小企业破产的情况十分突出。

    最后,因缺乏自律和争夺更多顾客和订单,造成无序竞争,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但这些方法都只是从中小企业发展的某一个环节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相比之下,从集群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相对比较宏观的研究。但是随着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众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

    首先,形成集群的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知识竞争能力较弱,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集群的经济绩效。

    其次,中小企业集群过程中,一些地区、一些产业往往更注重“数量”的扩张,而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换句话说企业在集群的过程中往往只从数量规模上入手,而对于集群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则很少有企业去考虑。

    最后,虽然说形成了一个集群,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在考虑问题时更多的出发点还是从一种短期利益去考虑,而不是从产业的长远发展去探索有关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新的视角或角度去探索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2区域品牌与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某个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就构成了区域品牌。在同一个区域内,众多驰名商标必然构筑起一个驰名的区域形象品牌。如山东省的青岛市拥有“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五个全国驰名商标,合力托起青岛市良好的区域形象品牌。另一方面,某个地域内许多欺诈消费者的伪劣品牌最终会严重地破坏该区域形象品牌。如浙江“温州制造”标志的鞋业的衰落就是温州一些伪劣企业品牌造成的。在温州企业发展的初期,一些企业盲目生产,忽略了产品的质量,这使得温州鞋产品的信誉急剧下降,这直接导致了在一些市场上只要是温州产的鞋,无论质量好坏一律遭到驱逐。具体来说区域品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第一,建立区域品牌能够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综合实力有限,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很难建立自己的品牌,即使产品在质量和独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潜力。所以我们必须运用区域品牌提升整体形象,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扩大区域影响力。建立区域品牌相当于在区域内建立了一个区域形象平台。随着区域品牌的发展,区域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价值将得到提升,使区内所有企业从中受益。另外区域品牌在传播信息、创造市场需求、建立消费者信心、排斥竞争对手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利用区域品牌还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持续的品牌影响力。区域品牌相比单个品牌而言,具有较小的风险、较高的品牌价值和更为持续的品牌效应。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市场生命相对较短,由于缺少有效的维护和特色,中小企业的品牌会逐渐衰落,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广告,品牌的影响只是通过口头传播,这使得品牌的影响区域较小,但是区域品牌是一个区域内企业群体的长久价值资源。区域品牌建立之后,其影响力将持续下去,除非产业本身衰退,如景德镇瓷器这样的区域品牌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还在发挥影响力。

    第三,利用区域品牌能够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解决中小企业集群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区域品牌能够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有效整合。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竞争优势是降低生产、交易的成本、获得外部经济和实现持续创新。借助品牌媒介实现市场资源、顾客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他主要因素的整合,形成柔性的品牌价值链,然后建立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中小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发挥其特长所必须的,这个过程称为品牌聚合。区域品牌集中体现了中小企业和集群的各种优势,利用区域品牌这个媒介能够有效整合集群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以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其次,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地区和集群的吸引力。区域品牌是众多中小企业连接的链条,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有效地将所有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因此,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将千方百计地聚集到这个区域,相关产业与提供支持和配套服务的企业也将被吸引到该区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断加深竞争与合作的层次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集群的稳定发展。最后建立区域品牌能够提高集群的整体形象。当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将会形成多品牌共存与互相竞争的局面。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实力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影响大为不同。面对大企业强势品牌的竞争,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通过形成区域品牌并通过特定的产品展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能够改变顾客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同时使消费者形成对该区域的总体印象与评价,认为某地区就是一个产品的代名词。只要集群内的企业贴上区域品牌这一标签就会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区域品牌将极大地降低竞争的压力。

    3结论

    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长远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区域品牌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是一个新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区域品牌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利用区域品牌是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彭莉戈.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统计与决策,2006,(8):146-147.

    [2]杨雪.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解决办法[J].经济经纬,2006,(4):94-97.

    [3]包惠.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3):75-79.

    [4]胡竹枝.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基于武汉市中小企业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8):65-66.

    [5]钟维兆,温立勇.借鉴美国经验根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师,2005,(10):185-186.

    [6]王召.政府干预应恰如其分——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4,(11):18-21.

    [7]蒋建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J].江海学刊,2004,(6):206-209.

    [8]许进,陶克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J].科学管理研究,2006,(3):55-58.

第7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独特条件,表现在公众理念和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公众对中小企业的认识有了本质改变,即中小企业不仅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发展速度方面相对于大企业更具有优势,而且,社会公众对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概念关系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中,中小企业已经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小企业固有的自身优势对于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经营的灵活性大,技术创新的动力强,能适应性地创造出就业机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阻滞全球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传递),同时具有参与国际化的相对主动性等方面。进入90年代,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更使传统的大型企业望尘莫及。如1994年创立的网景公司,仅用一年的时间,营业额就达8070万美元,成为历史上成长最快的企业。

其次,将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相对立的观点也开始受到挑战。传统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大规模生产(大企业组织形式)比小规模生产(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更具有成本效率。但研究表明,每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既能扩大,又能缩小。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具有低稳定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规模经济也难以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分析规模经济时,除了要看传统的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外,还要承认“地区规模经济”和“零件规模经济”等效益的存在,即规模经济也是一个需要细化和深化的概念。这意味着,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已开始从片面的“集中论”和“规模经济论”中解放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物质基础。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生产方式上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分散化生产为典型方式;二是由于非标准化,其技术基础以创新为核心。分散化的生产方式,意味着对产业组织形式的要求,必定是以小型、自主和创新的经营单元构成以横向一体化为特征的网络制组织形式,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等确保对系统的控制,从而既保证单个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又保证整个网络的经营有序。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也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从事研发(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部雇员的比例约为6.41%,而在大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05%。在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以上。这表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充分的活力。上述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上的特点,也对经营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即管理的重心由常规的流程管理转向技术创新,经营目标由成本最小化转向利润最大化,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以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组织的核心单位。因为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灵活的经营机制,与高科技产业所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柔性化、虚拟化相匹配,并且相互之间容易形成网络状的互补关系。

二、企业购并重组中的分拆出售已成为中小企业产生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界又掀起了新一轮以规模为导向的购并浪潮,加速了大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如从单个案例的交易规模上来看,购并的资产规模日益巨大,已有数十项购并交易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实践中,由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目标的公司购并有近70%没有成效(甚至赔本),只有1/3的购并交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为首要目标进行购并重组。这一战略调整,客观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自1990年美国学者C.K.Prahalad和GaryHamel提出“公司核心能力”这一概念之后,提升核心能力,发展核心业务,创建核心优势,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在企业所能支配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条件下,为达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标,退出与核心业务无关或背离的领域以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优势的最为重要的策略。

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映,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购并浪潮中,以强化主体业务、突出优势项目、构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横向购并与纵向购并的比例大大增加。具体来看,一是购并主要是在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展开。如在制药业,法国的罗纳菲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的法伊森制药公司;英国沃达丰集团以560亿美元购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等。二是与此相伴随的,必然是企业同时大举出售那些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强的多元化产业。即通过分拆、出售等手段,剥离附属业务,以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如联合利华公司为实现其产业的优化组合,出售了其产业中的化工部分。

分拆、出售与公司主营或发展方向不一致的其他业务和资产,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集中企业有限的资源于自身的优势领域,进一步确保和强化优势地位;二是可以有效规避自身非强势领域风险对主体企业的不利影响,或将这种影响减小到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程度。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协同效应实现的过程(减小负协同效应)。分拆与出售手段在企业购并中的策略运用,必定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独立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协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大企业对本属企业内部的分工实行外部化,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分工的细密和相关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这在客观上使中小企业有了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大量产生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生于企业大型化的规模扩张的。

另外,与新创方式(中小企业产生的另一途径)相比,通过分拆出售方式形成的中小企业,不仅在市场运作经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由于这种分拆与出售大多是大企业基于自身发展战略进行策略性选择的结果,这一策略在客观上还可能产生对宏观经济结构的改进作用。即分拆出售后形成的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可以更自主地展开市场竞争,通过效率原则获得资源,从而促进经济的存量结构改进、进而优化经济整体结构。

三、小型化也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潜力的决定性作用日渐突出。理论上,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企业的经营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和发展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先考察现有的资源和核心能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竞争能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一般来说,弥补差距的基本途径有三个:(1)自我发展,建立内在的核心能力;(2)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3)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企业所需专长的企业。

上述三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方式,都可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相适应。如自我发展作为企业生存必备的要素,也是企业在规模扩张条件下保持自维持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即只有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才可能最终成为大规模企业。而与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必要条件,则是本企业与他企业的互补性。在客观上,这就要求与非一体化相联系的中小企业必须具备区别于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战略联盟进一步增强这一能力。但自我发展要求企业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资源,特别是以此方式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建立战略联盟也存在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并且不同企业主体必然存在的目标差异,也容易引起信任危机,使得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加大,协调成本提高。因此,由于具有时效快、成本低和可行性等特点,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购并方式往往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选择。另外,如果构建企业核心能力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话,购并这一企业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采用购并方式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依照上述的核心能力理论,一些大型的从事多产业经营的企业,在通过购并增强自己主营业务能力的过程中,其购并对象往往是专营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领域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如1999年,为加强自己在图表软件业务方面的开发能力,微软公司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专门从事一般图表和技术图表绘制软件开发的高技术公司——维西奥公司。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大企业也要将与主营业务不相干的其他业务剥离出去,从而形成独立的中小企业。这样不仅使原有的大企业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中,而且也使剥离出去的小企业能专营于某一方面的业务,这有利于建立中小企业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专业细化的中小企业产业组织模式,也可以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来源。而通过互利的兼并、分拆、重组,可以使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益同时得到最大化。具体来看,中小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专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虚拟公司模式与网络制组织模式,这种由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公司,易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具有灵活的经营优势。同时,虚拟公司能够动员众多的成员企业加盟,迅速融通巨额资金,综合成员企业各具优势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组成阵容强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力量,从而又具有整体经营的优势,可以取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达到能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之间兼并重组导致的规模扩大与小企业的日益增多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企业为适应外来竞争,以形成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补性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R.R.Arrow主编.公司并购.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2)[美]刘易斯·卡布罗(Liu,M.B.Cabral)著.产业组织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刘东,杜占元著.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8

[5]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企业核心能力构造.经济管理,2001(4)

第8篇

【摘要】本文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绩效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以期为绩效管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战略管理

迈克•波特认为如果不能将战略转化为行动,那么战略的制定就是一项没有价值的活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如何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化为行动和成果是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正是基于多年来的管理实践,并在结合绩效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正是解决这一命题的最优选择。

1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

要了解绩效管理如何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首先必须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在五个方面:第一,目标的战略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以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它是在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环境分析和预测基础上,对企业提出的最高战略目标,企业的一切目标都服从于或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第二,发展的持续性。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发展而不是增长。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创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第三,企业的创新性。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于创新,特别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第四,环境的应变性。成功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对生态资源利用的适应性。第五,竞争的优势性。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是在非平衡中求得竞争的优势,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水平。

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以后,以其为导向,对企业绩效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将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解是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深层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员工及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其绩效目标,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并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绩效管理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通过分析,我们得知绩效管理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员工(广义上包括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行为态度,科学的、规范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直接产生影响,如对员工职业生涯导向、价值导向、能力导向、努力导向都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来达到,而绩效管理又直接对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经营目标、企业形象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并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同时,绩效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也反映着企业对外的形象。对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的科学管理使得两者协调最终形成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再经历长期不断的持续改进和发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

2.1体系建立的整体思路:建立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整体思路是:先梳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然后梳理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部门职能、关键岗位职责,然后明确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和管理框架,然后分解为部门、岗位和个人指标,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建立起基于企业战略的绩效目标体系,保证每个部门、岗位的努力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要求相一致,再根据主要业务流程和职能职责选取关键绩效指标(KPI)并设计标准和确定权重。

2.2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SMART原则:S(Specific)即“具体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反映的各绩效指标要是具体的。

M(Measurable)即“可衡量的”,是指绩效指标不论是数量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测量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A(Attainable)即“可达到的”,是指绩效指标在经过相当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达到的,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

R(Relative)即“相关的”,是指绩效指标与总目标、相关目标的一致性。

T(Time-based)即“以时间为基础的”,是指绩效指标要讲效率,是有完成时限的。

3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

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为保证绩效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如下图如示,该体系由绩效目标体系、绩效管理过程体系、绩效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四个子系统组成。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来最终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只有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绩效管理把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分解到部门和员工,才能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构建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4绩效管理体系实施中还应该注意的问题

4.1绩效管理的严肃性: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制度的严肃性,企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制度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和要求进行,做到奖罚分明。

第9篇

关键词:业财法税融合;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一、业财法税融合新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从“业财融合”到“业财税融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求财务要与业务相融合,把财务原来的进行事后监督变为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同时业务也要与财务协调融合,业务活动在进行规划和运行时要与财务部门进行事前沟通协调,以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目标。“业财税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进行财务信息共享、财税信息融合的高级管理模式,它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三大流程的有机结合。

(二)从“业财税融合”到“业财法税融合”从最初的“业财融合”发展到“业财税融合”,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行为法制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将法律融入企业业财税活动成为一种必然,“业财法税融合”是一种新趋势。“业财法税融合”指企业依据国家法律和税务管理要求,通过数据挖掘、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的科技手段,将企业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法务活动和税务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业财法税融合”目标是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财务税收法律等手段和工具,从企业活动开始的规划、之后的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和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全面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业财法税融合”追求一种基于风险控制导向的场景融合与部门协同管理。

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对企业业务活动的要求

(一)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证据链思维实现“业财法税融合”,需要有证据链的思维。在业务活动中的合同签订以及节点控制和凭证获取环节,在财务活动中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环节、以及在税务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环节都要有证据链思维,实现合法经营。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合法的纳税筹划非常必要,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证据链思维。企业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在符合商业逻辑的情况下运用经济合同的事先安排,实现合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的目标。

(二)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四流一致”“四流一致”指企业的业务流、合同流、资金流、票据流保持统一性,否则可能会出现票款不一致,有虚开增值税发票问题的嫌疑,可能要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三、目前企业业财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业财目标一致性问题业财融合需要管理者首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模式重视市场和生产环节,认为市场和生产是第一位,认为财务只是账目和税收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控制职能。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业务人员片面追求市场局部利益,不能兼顾成本、资金、应收、税务等财务风险,依靠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会产生经营风险。同时,财务人员的工作计划和目的不够清晰,造成财务监督和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也会对企业业财融合模式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业财融合模式问题业务和财务专业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若要达到业财融合一致,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支持,使业务在财务框架内合规操作。目前,业财融合比较成熟的管控模式是预算管理体系及对应的考核体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领,制定各业务目标,确保整体目标实现。面对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预算的执行过程需要提高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实现财务引领。而现实中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实现财务引领。在企业经营计划完成过程中,需要财务全过程参与业务,通过财税政策的应用,准确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等,确保业务规范,对产生差异的业务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预算指标实现,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财融合模式。

(三)业财融合技术保障问题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多数企业业务和财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但存在信息系统独立的情况,形成信息孤岛,各项数据的提取和应用需要人工整理,给工作带来不便。财务分析核算中需要的外挂资金结算系统、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等管理风险防控重点环节还需要系统融合,但由于人员素质和系统功能多样等原因,系统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业财融合流于形式。

(四)业财融合制度保障问题目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利润、收入为重点绩效评价指标,这些考核指标主要反映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考核以资金占用、应收以及税收筹划为主,在指标上业财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业财各自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优惠政策对仓储品种做出明确规定。而业务部门在仓储合同签订时更多关注的是价格而不去考虑税收优惠,如果签订的合同是不能减税的仓储标的物,就会失去土地税减半的优惠政策,给公司整体利益带来损失。

(五)业财人员素质问题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做到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业务人员要具备基础的税务和成本核算知识。目前,企业财务人员侧重于对业务成果的核算和分析,由于不参与业务全过程,不能结合数据产生的业务背景进行分析,对业务不具有指导性,对公司的决策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很难实现有效的业财融合。

四、基于业财法税融合模式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培养合法“证据链”思维首先要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符合商业逻辑地合理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其次要保证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材料。

(二)保持“四流一致”应遵守的规则首先要求业务流、合同流、票据流保持一致。其中业务流是基础,必须要有真实的业务活动,同时符合商业逻辑的合同流是业务流的证据支撑。二者缺一有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如果企业还开具增值税发票,就有虚开增值税发票嫌疑。“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业务合规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业务合规性,只要业务真实,资金流与其他三流并不要求保持整齐划一的完全一致,而是允许通过委托收付款方式实现资金流与其他三流间接一致。灵活性体现在资金流与业务流在特殊情况下并不必然强求一致。“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两者的平衡关系。

(三)重视目标一致性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企业要重视业务、财务、法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部门要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系,协调处理税务事项,必要时法务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处理税务部门意见。在企业最高负责人的引导下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三部门之间目标一致性问题和业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业财融合:企业不同的业务活动经过财务会计的记录形成会计信息,经过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纳税。财务将财税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他们再运用获知的财税信息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营方向以及是否改变业务模式最终进行合法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业财的统筹规划。业财税融合:企业业务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为税务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税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获知的纳税信息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财税政策支持。企业也可以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整经营活动和业务模式使企业实现综合税负最小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需要开具发票,发票形成的是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这些内外部证据构成的证据链可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指导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指导理财、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与此同时,财务数据和税务规划方案也成为企业经营合规性的佐证。

(四)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离不开发票,发票可以形成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除了发票,还存在合同、发货单、运输单、付款凭据等内外部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可以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等业务活动的证据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理财和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

(五)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加速普及,一些原本倚重人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智能财税系统也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智能财税软件处理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问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规避很多财税风险。因此企业应及时更新财税系统。企业也应注重提供业财法税融合的制度保障。比如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在考虑各部门原有考核机制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财务法务部门综合绩效。

(六)培养和聘用适应业财法税融合的财税人才随着产业发展需求变化、税务变革的加速、法制化的推进,财税融合更需要向业财法税融合迈进。业财法税创新型人才培养唯有同步改革,才能跟进财税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阶段判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C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87-02

一、企业发展阶段判定方法

准确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企业自身的各项指标与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各项财务指标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根据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来区分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朱婧嫣(2005)采用企业销售额作为判断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标准。她将中小企业按行业划分。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如表1所示。朱婧嫣在文中研究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能源环保和先进材料6个行业,并针对每一个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销售额标准来判断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她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王红强(2009)认为,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从数量、质量和会计时间3个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现金流量情况是不同的。他分别解释了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现金流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判断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标准。Michael T.Dugan(1991)在研究企业发展阶段时,将企业的3类现金流量及总的现金流量之间可能出现的规律排列组合成8种类型,如表2所示。

章先彪(2007)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区分了企业不同发展层次。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指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路径。他首先总结综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列举了美国学者对于企业生命周期划分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列举了我国学者在企业生命周期领域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通过结合中外学者的结论,作者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大致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规律,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4个阶段。他认为,任何企业无论其规模、行业,都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作者依据企业发展层次,划分了卓越、优秀、平庸3个层次。并且将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层次结合起来,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发展层次模型。

本文认为,借助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规律进行企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有如下的优点:首先,现金流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目前的经营、运转状况。具有客观、透明等特点。同时,在进行企业发展阶段判断时。现金流量数据较于主观标准来说。更加清晰,界限明确。相比只依靠销售额等指标来进行判断而言。现金流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和科学。因此,本文认为现金流量分析法能够对企业发展阶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所谓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从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发,研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通过现金流量的正负值,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之前学者的判断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简单、迅速、有效的特点。各个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判断标准如表3所示。

二、应用现金流量法判别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实例

如前所述,通过现金流量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具有迅速、准确、快捷的优势。我们选取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家,通过收集整理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相关的现金流量数据。验证现金流量法如何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金风科技(002202)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根据该公司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提取该公司2009年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数值,并将该公司2007年、2008年的数据列入表4。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2007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因此,2007年金风科技处于成长期。2008年和2009年。金风科技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与2007年度相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同样可以推断出,金风科技在2007-2009三年内均处于成长期。这期间,金风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增加,说明企业扩大生产,产生了“学习曲线”。同时,投资活动逐年增加,以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正值,说明企业正在平稳正常运营。随着投资活动的进行,筹资数目仍为正值,但相比2007年有所减少。

宁波银行(002142)也是中小企业板的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2008-2009年报中,涉及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及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数据如表5所示。通过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正负情况为:正、负、负。因此,判断宁波银行2008年处于企业成长期。首先。宁波银行进入成长期。经营活动带来正的营业收入,但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目标,宁波银行加大了投资力度。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入,因此,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负数。筹资净现金流为负值,说明宁波银行由于经营良好,企业2008年度筹集资金净流入小于筹集资金净流出。2009年度。宁波银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情况为:正、负、正。因此,判断宁波银行仍然处于成长期。经营活动扩大,使净现金流数额增多,同时投资力度加大。相比2008年投资额增加76%。为了维持投资力度,企业需要筹措资金。致使筹资活动中现金净流入大于现金净流出,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变为正数且相对较大。

通过以上2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金流量法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是一种非常简便又科学准确的方法。仅仅需要调查、整理企业财务年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数值,就可以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这对于研究企业管理方法,辨别企业发展现状。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研究中,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简便迅速地对大样本中的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组,有区分地进行研究,有效避免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寿命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课题组,企业寿命测度的理论和实践,统计研究,2008,(04):20-32

[2]李彬,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研究,经济师,2010,(02):246

[3]赵新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9,(06):44-45

[4]朱婧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阶段划分与资源配置,企业管理,2005,(05):27-29

[5]王红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现金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03):194

第11篇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扩展,中小型保险企业发展迅速,作为推动保险市场发展的一员,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为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战略依据,以期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为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小型保险;问题;发展战略;企业发展

中小型保险企业在保险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使我国保险行业取得更多的发展,需要对中小型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险种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转变,实现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鉴于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大力发展,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激烈,为使自身企业能在众多保险企业中的“独树一帜”,就要尽量找到并实施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加快中小型保险企业在保险市场中的前进步伐。

一、中小型保险企业发展弊端

(一)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大多数中小型保险企业是股份制的。但受到公司投资人多数为国有公司的影响,这些中小型保险公司真正意义上还是属于国有股份制。这种国有股份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效率低、机构设置复杂臃肿,用国有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方式进行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致使中小型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到位,企业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国际化程度低

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范围小、缺少知名度,只是限于本地区的保险业务发展,故而与国际保险市场脱节,不能多渠道地进行保险业务的发展,自身竞争力相对削弱,致使保险企业停滞不前。

(三)人力物力的浪费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中小型保险企业对于险种业务在理想上实行的是多而全险种销售。加上营销、承保、理赔以及防灾防损都要自己承担,致使中小型保险企业的有限人力、物力没有发挥自身作用,促进保险企业的发展。

二、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发展战略

(一)加速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在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激烈竞争中,要使自身企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转变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正确处理好保险企业发展速度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对险种业务销售上,需要保质量、搞好防灾防损,把开展业务的成本降到最低,增强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根绝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创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产品而言,摒弃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进行多元化的产品销售,先进的承保技术,高水平的服务,可以增强企业在保险市场的竞争力,更快速地开展保险业务。

(二)推进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为使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在全国、以致在国际化保险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全面开放的保险市场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就要求中小型保险公司加快推进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向国际保险市场靠近,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等相结合,完善自身企业的不足。比如,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可以与外资保险企业合作,由于外资保险企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地位已经稳固,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外资保险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和服务宗旨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加快自身国际化的进程。在推进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家也可以根据其发展的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推进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走向国际,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学习国外著名保险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增强我国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在保险业建立联合组织

由于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多而杂,企业间缺乏沟通交流,所以建立一个保险业界的联合组织迫在眉睫,通过联合组织业务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促进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全面发展。在组织内部,还需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资料库,信息资料的建立是为了收集保险企业的业务信息,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四)加强中小型保险企业的专业化

对于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而言,专业化保险企业包括企业保险经营内容专业化和保险经营环节的专业化。

1.保险经营内容的专业化大多数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的经营险种分类都不够明确,加强对险种的分类,推进保险业务的开展,提高经营内容的专业化。比如,在车险方面,保险企业可以对车险进行详细的分类,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车辆损失险、盗抢险等进行细分,提高业务的专业化,根据顾客的需求,更好的进行保险的销售。

2.保险经营环节的专业化在保险经营环节方面,实行差别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的中小型保险企业经营业务大同小异,专业化的经营环节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保险企业推行保险经营环节的专业化可以提高中小型保险企业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软实力。

(五)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

为促进河北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发展,河北省可以根据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发展实际,适当放宽个人禁入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内部人员对公司的持股。鼓励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型股份制保险公司上市,对其资金筹集渠道进行拓宽,资本得到优化。根据各保险企业的发展实际,对中小型保险企业进行重组和兼并,优化企业结构。此外,也有效配置了资金资源,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得到最大发挥。

三、结束语

为使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在保险市场中健康发展,需要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改变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国际化进程、加强保险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学习,提高中小型保险企业在保险市场的竞争力,以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的专业化吸引顾客,促进中小型保险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宁,廖丽达.中小型寿险公司“弯道”超越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4,05:32-33.

[2]袁峤,岳宁致.论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基于波特竞争理论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4,29:15-17.

第12篇

关键词:公路运输 物流 发展

长期以来,公路运输企业作为我国公路物流的服务主体,为大量的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较之于其他的运输方式,公路物流运输系统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公路运输方便灵活,运输距离和周期相对较短,运输规模适中;其次,公路运输路网系统建设成本较低、运输过程简易,因而节省成本;然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公路运输方式的通达度和衔接度相对较高;再次,公路运输的业务综合性更强,它与装卸、搬运、仓储等行业关系密切,有利于协调和整合各种行业资源,促进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最后,公路运输方式的针对性强,往往可以实现送货上门等个性化服务。

但是,随着公路运输环境的变迁,公路运输方式开始逐步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与公路运输方式固有的问题一起,逐渐成为制约公路运输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公路运输自身固有的缺点包括:公路运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在管理方面往往暴露出一些力不从心,比如相对于火车运输方式中线路的优化调度功能,它就显得捉襟见肘;公路运输方式的交通事故率较高,相对于火车等运输方式,安全性能较低;公路运输方式在车辆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控制不足,往往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公路运输造成巨大的环境负担,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噪声污染,公路运输都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企业也面领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公路运输路网不断完善和合理,公路运输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公路运输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油价不断上涨,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增加;其他运输方式对公路运输的冲击日益增强,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基于以上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公路运输企业必须及时应对,不断完善自身,趋利避害,争取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公路运输方式的变迁和发展紧密结合。2010年,郗恩崇教授在名为《新形势下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道路交通运输坚持的主要方针即:全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未来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调整道路运输结构、鼓励和发展乡村道路运输、道路运输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优化道路运输模式,实现其组织化、取消道路运输的地方保护,完善调控办法等。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在公路运输业务继续快速增长的这一背景下,公路运输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投资,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公路运输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据研究,公路运输的运输增长量和周转量的增长与GDP的高度相关。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GDP的持续稳定增长将继续推动公路车流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公路运输客运量和货运量的规模将分别达到25000亿人公司和15000亿吨公里,其运输空间增长巨大。其次,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乡村运输业务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带动城镇居民出行的频率和物流运输的载量。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许多农村修建了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公路运输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三,公路运输干支线“网络”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日益加大,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总体上已经基本了实现了“东网、中联、西通”的建设目标。公路运输网的逐步完善,是公路运输高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因此,随着公路运输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物流运输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其次,公路运输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开发和发展智能型的现代运输系统,以提高公路运输的科技含量和运输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率。

所谓的智能运输系统,即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为ITS,它是一种融数据通讯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这种运输管理体系有利于全方位地协调和调度各种运输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安全、准确、高效的运输模式。

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可以说是未来公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在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下,任何企业,只有运用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高的效益,才会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率等方面有所突破。

再次,公路运输企业应该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集约化和规模化边成为其趋势。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公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诸如运输企业遍地开花,分布散乱、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由于公路运输自身固有的灵活机动的特性,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往往遍地开花,却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此背景下,未来公路运输企业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路运输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使得公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继续发展壮大。

最后,围绕着降低能耗、提高运输效率、确保运输安全这三大目标,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公路运输车辆的功能逐渐单一化和专门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指数的逐步增长,保鲜、冷藏的公路运输业务大力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在这方面的运输车辆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运输功能,而主要是从其他运输车辆临时借调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保鲜、冷藏等运输车辆的发展必将会朝着单一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专门性运输车辆的开发和投入使用。随着公路运输业务的不断发展,中长距离的公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公路货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长途、重载、高速。一些大吨位的运油车、一些重型的专用运输车等新型专用运输车辆已经被研发被逐步投入使用。

未来公路运输的专业化趋势,是和公路运输的三大目标紧密相连的。要降低能耗,必须加大车辆的科技投入,比如保鲜、冷藏技术的研究发展;而要提高运输效率,则必须加强车辆的调度,加强运输环节的管理,发展重载、高速运输;确保安全,则必须在前二者的基础之上实现以人为本,加强人员管理和资金投入。

除此之外,物流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变化也将对公路运输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新的形势下,公路运输业只有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运输行业中生存下来。一方面,未来公路运输企业必须及时跟进物流行业发展的脚步,在企业投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准和管理水准;另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也要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和设备资源,在企业的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投入,使企业朝着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令荣,刘飞.中小型公路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研究[J].辽宁经济,2006:(3)

[2]孙玉梅,关于运输成本的几个问题分析.时代经贸,2007:(7).

[3]李兰冰,刘秉镰.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J].物流技术,2005(4).

第13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生命周期 融资策略

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了国家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高科技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孵化培育、发展培育、成熟转型升级培育等工作,也就是说在高科技企业的不同成长周期都要为高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金融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阶段性的扶持工作,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仍处于种子阶段和初创阶段,即处于发展初期,对这一阶段企业的重点扶持关系到我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

一、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种子期和初创期。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

(一)种子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种子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其实还不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其只不过存在着符合未来高科技企业的某些技术特征,而现阶段的技术也只是处于想法阶段,创业者只存在着技术的理论想法,而该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的统计数据来看,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只有不到12%,其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在种子期阶段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存在的巨大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此阶段企业存在的最大风险因素。从分析具体技术风险来看,包括以下两种不确定性风险:

1.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技术风险的第一种风险是生产的不确定性,即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以及现有的原料质量及供应状况能否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这些未知的生产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相关的技术无法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即便转化为产品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2.时间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的技术虽然暂时看具有超前性,然而放长远来看,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后,能否长期保持其先进性,即该项技术能否长期经受市场的考验。当然任何技术都会被新技术所淘汰,所以判断技术是否有时间生命力的时候,必须重点关注该项技术能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和提升。

(二)初创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当高科技企业从种子期发展到初创期的时候,这个时候高科技的企业技术已经转化成了现实产品。这个时候产品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企业需要购置相应的生产设备,以扩大产品的生产量。另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建立销售渠道,将产品投向市场。此阶段企业的风险发生了重大改变,突出表现为: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此阶段高科技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出现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涉及到了日常管理和重大投资管理。而从现实高科技企业创业者现状来看,创业者普遍都是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所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影响到相应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而这两个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市场风险。高科技企业在这个阶段需要将产品投向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此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企业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做好市场的营销工作,这都关系到未来企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等关键问题。

3.财务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阶段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表明,研发阶段与该阶段的资金需求量比例大致为1:10。所以,企业会产生相应的融资问题。仅依靠企业自我资金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而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必然产生相应的财务负担,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越来越大。

二、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必然决定了企业在各个阶段可获的资金来源的可能途径。结合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可以设计出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路径图,如图1所示:

图1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融资路径

(一)种子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种子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并不大。资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产品的研发,一般依靠企业创业者的初始投入资金即可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量。有些高科技项目如风电等项目可能需要的研发资金会比较多,此时企业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金无法满足资金需求。这个时候企业应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或者争取政府补助。由于该阶段,企业还无法产生现金流入,所以现阶段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等金融结构的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该阶段企业也可以积极寻求天使投资人的投资,天使投资是企业科技积极考虑的一种外部融资渠道。

(二)初创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初创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很大。企业创业者自己投入的资金已无法满足发展所需,此阶段企业必须寻求外部的帮助。然而此阶段企业的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又比较大,而收益相对比较少,且不确定性很大。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来看,商业银行并不乐意贷款给高科技企业,这主要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不足有关。那么现阶段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主要是争取政策性贷款、政府补助以及风险投资。此阶段企业的特征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者,企业在选择相应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不可来者不拒,而应该有所选择。在选择风险投资人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引入风险投资人资金的同时,更要考虑引入的投资者能否改善公司的管理水平,能否有利于公司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另外,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企业集合债。企业集合债是一种非常适合高科技企业发行的债券,企业可以在此阶段积极参与集合债的发行。

三、 完善高科技产业发展初期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种子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政策性贷款机制的政策建议。目前种子期阶段的企业能够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数量相当有限,而此阶段的企业更需要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造成目前不良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贷款机构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由于一些特殊关系反而获得了政策性资金的支持。要改变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的矛盾,就需要贷款机构建立一套项目选择机制,将资金投向真正有成长潜力的项目。在考核项目是否具有高成长性的时候,传统的项目评价方法显然并不适用,因为种子期阶段的企业没有财务数据值得分析和评价。所以项目的选择机制必须以其他衡量指标为主,如技术新颖性、技术可实现性、技术未来可改进性以及创业者的背景等指标。在进行项目评价过程当中,应当举行专家论证,而不是单纯由贷款机构来决定。另外对政策性贷款的发放也应该是逐步发放的过程,对于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益要跟踪分析,从而为下一步贷款的发放提供依据。

2.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我国天使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天使投资都是由民间资本构成。然而从我国民间资本的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的民间资本仍游离于健康的市场之外。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投资、地下钱庄等渠道,这主要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有关。政府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天使化,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天使投资以优惠,使得民间资本能够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初创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风险投资的发展建议。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投资是组织化的投资,其有着明显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从我国风险投资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现状来看,同时从投资阶段企业的数量看,风险资本用于初创期的发展相比较于其他阶段要偏少,仅为10.61%。风险资本更关注的是处于扩张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成熟期企业最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所获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额的42.49%,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风险投资投资阶段分布图

资料来源:2011年上半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报告

风险投资的特性本来应该是更为关注处于初创期和扩展期的企业,然而我国现状是成熟期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战场,这主要与我国对风险投资的引导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有关。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仍旧是以企业回购为主,而健康的退出机制是应该以企业上市退出为主。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发展仍不成熟,国家应该适当降低高科技企业创业板上市的门槛,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新三板也是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目前市场容量有限。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平台,拓宽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在对风险投资引导方面,国家应当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投资收益给以差别化的优惠措施,以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投资于初创阶段。

2.企业集合债发行的建议。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采取集合债的形式实现融资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然而发展比较缓慢。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融资集群的识别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存在不足。对于融资集群的甄别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力,重点甄别指标应围绕研发成果的行业认可度、行业定位和发展前景预期、现有内部治理结构,兼顾集群内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互补性、研发连续性、地域协作性等因素(徐鲲2012)。融资担保体系可以由多家担保公司进行联保或者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的反担保等多层担保来释放担保风险。

3.商业贷款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从国外的先进经验来看,无论是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美国,还是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德日,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尤其重视对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了与高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如美国根据高科技企业初创期间的特点,推出了具有风险融资租赁、浮动设押、分享股权贷款等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外经验,设计出与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特征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无论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鲲:基于协同理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

[2] 耿方辉: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以IT类企业为例[D].山东: 山东大学,2009.

[3] 耿凯平: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3

[4] 陆岷峰,高攀:集合债券融资方式的普及化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第14篇

【关键词】 大学 衍生企业 资源

当前西方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学渐渐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大学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大学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大学等知识生产主体上,科研和生产完全脱离,造成了大学往往拥有大量的技术成果却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学主动依托自身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创建衍生企业,是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的一条有效渠道。

一、衍生企业性质

大学衍生企业是指运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从事产品生产与服务而成立的公司。Stenffensen等人研究表明,一个大学衍生企业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企业的创办者是来自大学的雇员;第二,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是从大学转移过来的。

根据Steffensen对美国新墨西哥州6家衍生企业的调查,他把大学衍生企业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学发起型,即大学依靠自身组织的力量来创办衍生企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大学职能的一种扩展,在衍生过程中大学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二是员工自发型,即大学有创业意识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学者型创业者——认为某项科技成果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因而自己创办衍生企业实现转化。

二、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

关于大学衍生企业的衍生过程,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值得一提的是Ajay 提出了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并特别强调不同阶段之间的“关键接合点”的过渡。 本文沿用Ajay等人的衍生阶段划分,结合我国特色,从资源的视角动态的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

1、衍生企业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Ajay提出的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非线性动态五阶段模型把衍生过程分为:研发阶段、寻找创业机会阶段、企业萌芽阶段、企业成长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四个过渡点,称之为“关键接合点”,这四个点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投入一定的资源克服这些风险才能顺利的发展到下一阶段。

2、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

由于衍生企业是新建企业,在创建之初其自身拥有的资源难以保证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必要的资源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1)研发阶段。由于衍生企业的创办者多数是学者型创业者,他们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有很好的把握能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研发阶段,正确识别创业机遇就成为制约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接合点。经验表明,正确的创业机遇识别是衍生成功的前提条件。

(2)在寻找创业机会阶段向企业萌芽阶段的过渡中,关键接合点是创业可行性。在学者型创业者正确的识别创业机遇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创业条件是否满足创业的需要,这些创业条件包括资金、土地厂房、政策许可等。

(3)在衍生企业创办后,由于在企业刚刚成立,缺乏相应的信用和商业记录,在融资以及开展业务等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因此信用阀值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仅凭企业自身难于克服这一困难,此时企业非常需要来自大学等外部实体对其的信用支持以克服初期这些问题,使得衍生企业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

(4)在衍生企业逾越信用阀值后,企业要想顺利的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必须还要经过最后一个关键接合点:稳定性阀值。此时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技术成果,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还是适时吸收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3、衍生过程中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

根据Stenffensen等人的研究结果,衍生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母组织帮助的程度。研究表明,大学对衍生企业的资源支持多是发生在企业创办之前或者刚刚创办的阶段,并且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种。直接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以及信用支持等方面。而间接支持主要是社会资本支持。

(1)政策支持。大学首先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创建衍生企业,并在相关政策制订上体现对创业者的激励。在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衍生企业创业者的切身利益。事实证明,如果大学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激励创业,那么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就很低,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的技术成果转移率很低。

(2)资金支持。根据Ajoy的研究,大多数衍生企业在初期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学校拨款或者风险投资。大学往往会根据情况提供给衍生企业一定的启动经费,帮助企业度过初期的困境,或者大学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创业者寻找风险投资公司。研究表明,缺少来自学校的融资支持被视作是影响衍生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支持。大学提供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相关科研设施,国内有些大学还创建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高科技企业扶植体系。经验证明,拥有完善的企业孵化体系的高校其员工创办衍生企业的积极性相对也高,并且衍生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更大。

(4)信用支持。在衍生企业创办初期,缺乏历史信用和商业经验。Keasey and Watson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通过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为衍生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在大学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后认为风险不大的前提之下。

(5)社会资本支持。李昱认为,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团队通常囿于自身经历的局限,其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致使创业初期社会资本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软肋。而大学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社会资本比较丰富,大学应加强和产业界以及风险投资行业的沟通与联系,在融资、贸易等方面为衍生企业提供便利。

转贴于

三、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衍生企业和大学互动发展机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模型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衍生企业和大学在衍生过程中是一个双赢的关系。在衍生过程中,大学为衍生企业直接提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信用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大学掌握的社会网络资源为企业寻求风险投资以及贸易伙伴方面间接的支持,最终实现衍生企业衍生成功。而成功的衍生企业反过来也为大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大学提供一定的资金。包括技术转移费用以及企业的部分收益等;

(2)成功的衍生企业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创建衍生企业,促进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也能体现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期”的社会职能;

(3)帮助大学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当前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成为知识产权的出售者及其衍生公司的风险资本家。衍生企业能够实现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4)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由于大学衍生企业多数是高科技企业,在行业中一般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衍生成功的企业对于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从大学衍生企业的性质入手,借助Ajoy等人的动态衍生过程五阶段模型,从资源的视角研究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分析了大学对衍生企业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衍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需求,提出了衍生企业与大学的互动发展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当前我国的衍生企业创业活动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衍生企业的研究理论还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后期的研究有必要对衍生企业和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衍生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大学技术成果的转移。

参考文献

[1] M. Brett, Alistair, David V. Gibson and Raymond W. Smilor. University spin-offs companies: Economic development,faculty entrepreneurs,and technology transfer[M].Maryland: Rowman&Little field Publishers,Inc.1991.

[2] Morten Steffensen, Everett M,Rogers,Kristen Speakman.Spin-offs from research centres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9,(15):93-111.

第15篇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它就是企业。企业从生产产品到现在提供服务,经营模式发生了许多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技术为中心,发展到20世界末的以流程为中心,以价值链为中心,走过了跌宕起伏又辉煌壮丽的发展历程。到如今,企业发展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新的概念,那就是企业发展是否应该以品牌为中心,也就是说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品牌理论的发展也仅仅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在1870年以前,品牌理论还没有形成,仅可以成为品牌观念时代。在1930年左右,出现了品牌经理,诞生了品牌管理系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品牌整合。21世纪初,品牌管理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品牌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品牌管理的理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汲取百家之长。用中国式的管理理论进行新的解释,研究品牌理论的一些问题,对解释很多西方管理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的营销其实是一个二维组合,即中国式管理哲学加上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笔者十分推崇《中国工业经济》这本杂志封面上的一句话,“理论顶天,实践立地”。这正印证了中国营销所需要的两个特质。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科学的市场营销理论,两者缺一不可。

二、以景芝酒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我们以山东景芝酒业股份为研究案例,看一下中国式管理思想和西方品牌理论对一个品牌发展的影响。山东景芝酒业是山东省的知名酒企,具有比较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发展并不是很顺利的。原因当然有比如像领导者决策失误,以及战略定位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十年来,像茅台、汾酒等品牌发展十分快,纷纷树立了可以说千秋不倒的品牌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显可以看到景芝的品牌战略是落后的。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脉络导致景芝品牌的形象创立一路是落后的。

我们看一下做的比较好的几个酒企。可以看到,凡是成功的都是制定了正确的品牌战略。而在中国,一个好的品牌的塑造定是中国式营销的合理使用。中国式营销不是一个新词,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微观上说,营销是如何掌握消费者心智的一项工作,;从宏观上说,营销是中国的商道加上西方式的营销工具;从中国特色上理解,营销是中国哲学加上营销工具。看一下几个做的比较好的酒企,从茅台到杏花村,从洋河到汾酒,无不体现了对品牌理论的极好理解和合理利用。首先,我们看一下茅台,其品牌定位十分犀利,可以称为中国酒企中的大哥大。茅台从品牌定位上直接占据了中国第一名酒的地位,它充分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上的先入为主的传统心理,即我是第一,无人能争的一种情势的营造。茅台在国人心中树立了我是国酒,而国酒只有一个,唯一的东西就是好的。从营销学上说,消费者心中对茅台有种消费的思维定势,已经潜在地产生了现在有或者以后必须有的消费倾向,这是十分有利的品牌战略。茅台不仅合理的理解了中国的商道,而且把西方营销的工具也运用的很好。西方营销的工具无非是大家十分熟悉的4P、4C啊。茅台也在发展战略的细分价格战略以及渠道战略上运用得很好。这是结合中国式营销商道和西方营销工具的很好的酒企。

山东景芝酒业在看到诸如茅台等酒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品牌战略方面的失误。然后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做市场营销必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所以,景芝在立足中国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又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的营销工具组合,迅速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知名酒企。首先,在中国市场上,不光是酒企,任何企业都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因为,可以这样说,中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景芝酒业就认识到了中国市场这个特征,这一点体现在了它的市场定位上。既然已经存在了酱香型的茅台、浓香型的泸州,以及等等其他香型,增加一个芝麻香型的景芝不是也不错嘛。所以,在芝麻香这个空白上,景芝抓住机会,敢于创新,开创了芝麻香型白酒的典范。敢于突破和创新,成为景芝打造新的发展前景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而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中国市场实际情况的清晰把握和熟悉,是“顶天立地”商业理念的合理利用。

对于品牌管理思想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在景芝集团新品牌一品景芝的打造和培育上。一品景芝,是景芝集团近几年推出的新的品牌。短短几年时间,一品景芝便迅速进入市场,并且成为能与其他酒企的知名白酒品牌进行竞争的有利产品。一品景芝从创立到成为知名品牌,从品牌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整个品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个品牌定位准确,品牌推广有利的品牌创立的典范。首先,品牌定位体现了一个对市场的把握和自身产品价值的整合性分析。一品景芝,定位于高端市场,酒如其名,名符其实,给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景芝白酒是一级水准,质量上乘。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中,一品大员乃是国家重要官僚,在百姓心中也是国之栋梁,国家重臣。所以,一品景芝的品牌定位是十分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