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材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编排特点

修订后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比旧教材改动较大,但是更能凸显认知规律和时代气息。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改动较大的新教材时,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课程,让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与理念?怎样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相信,这几个问题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那么,笔者就先根据目前教授的二年级教材展开分析,希望能通过分析帮助各位教师理出一些教学思路。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统编版教材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上依旧遵循之前“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统编版二上教材中,学生需要识字450个,会写250个字,识字数量相对一上和一下成正比增长。这其中的编者意图就是,要体现二年级识字的重要性,二年级是小学生识字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要对学生识字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识字量。(二)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统编版二上教材在章节的安排上按照主题分为8个单元,而识字内容主要是在一个单元的4篇课文中,其余的都分散在剩下7个单元的24篇课文以及8个《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里。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学习形式,增加了知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此外,课后的字词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与巩固知识。(三)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1.单元教学,集中识字。统编版二上教材的识字内容是在一个单元和八个“识字加油站”中集中分布的,一共有132个生字。这样的编排更贴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情况,语言的表达也更加浅显易懂,教学内容也比较容易上口。如《田家四季歌》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独特的魅力。2.随文识字,“字”在文中。统编版二上教材将318个需要学习的字放在了24篇课文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阅读和理解字的含义。随文识字,“字”在文中,能够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在总结中也发现统编版教材的随文识字会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比例。3.融合字理,妙趣横生。统编版教材识字内容编排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感受文字魅力为原则。“形声”是汉字造字的主要方法,它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二上教材强化了“字理”的教学,要求学生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像《树之歌》中,就让学生集中学习了八个“木”字旁的汉字。4.搭建平台,生活识字。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生活,所以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这一特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识字。二上教材就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中设计的“去野外观察大自然”活动,就是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将学习收获运用于生活的内容。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一)一脉相承的创新编排体例。统编版教材沿用了原来的编排体例,在明确语文学习要素的同时还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在组织结构上,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其中每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语文要素从多个方面展开的,其中的语文要素也有梯度序列,长线与短线发展并行。在二年级教材中,长线发展就是用图片、关键词或表格讲故事,复述课文的要求分散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短线发展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词语。这种一脉相承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能够让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也可使教学更有章法。(二)多元化的精选教材内容。统编版教材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充满想象力并蕴含着童心,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宝与精髓,统编版二上教材中有《夜宿山寺》《登鹳雀楼》《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这四首诗都朗朗上口且含有丰富的哲理,都能很好地帮助二年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坐井观天》是从古代典籍中选择的典型文章,其中传递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寒号鸟》则由《南村辍耕录》改编而来,此外还有《大禹治水》等多元化的精选教材内容,都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三)紧扣学生的练习系统。1.关注朗读。统编版二上教材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还要体会人物心情、产生个人体会。同时,从二上开始,要求学生尝试默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听、说、写、画、思、用、猜、背等多种策略。例如,《我是什么》课后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2.关注理解。统编版二上教材中引导学生建构文本对自身意义的练习也有所增加。例如,《葡萄沟》课后题:“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这样的教学引导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文本的含义,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理解。3.关注积累。统编版二上教材中课后设置了“读一读,记一记”的练习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的阅读积累。另外还有“读一读,抄写句子”这种练习,用来引导学生将语句运用与课文联系在一起。同时二上教材共有7篇需要背诵的课文,2个背诵片段,3个抄读句,意在让学生关注、积累并养成习惯。

三、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一)梯度上升,从自由宽泛到明确主题。1.内容比较。一年级的口语交际更注重生活化,交流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和宽泛,而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内容虽然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同时还增加了做手工、看图、商量等交际内容,明显由单一的“生活化”转变为“主体化”。例如,一上的《小兔运南瓜》与二上的《看图讲故事》相比,二者虽然都是讲故事的口语交际内容,但二者在外在情节与内在含义上有很大不同。《小兔运南瓜》在头尾用了两幅图,中间部分留白,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的情节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种较为简单的形式安排的;而《看图讲故事》则用了5幅图片来呈现,留白放在了结尾处,给人以遐想。这样的交际话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提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这部分内容也将变得更为复杂,对学生提出更大的挑战。2.目标比较。统编版二上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编排在内容与目标上都有了提升,并且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呈螺旋式上升。具体表现为:(1)要求更明确;(2)难度有提升;(3)指导更细致。例如,听说读写的“听”要求:一下强调“能听”,二上则在强调“会听”的同时还要求明确主要内容。由此我们能看出,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原则是由宽泛到明确,呈螺旋式上升的。这样的编排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二)素养强化,从表达能力到意识习惯。1.交际意识。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入学,尚未受到规范管理,会说话随意,不分场合、音量与内容,所以统编版教材从一下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在二上教材中更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并通过情景设置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各种礼仪。例如,二上口语交际《商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不同的对象商量不同的事。2.交际习惯。统编版教材关于交际习惯的编排也呈现出要求不断提升的趋势。在“听”上,从“眼看对方”到运用“请、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再到二上的引导学生“有礼貌”“用商量的语气交流或表达想法”;在“说”上,也从最基础的“说清楚”上升到了“说清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编排遵循了学生交际意识形成的规律,并逐步强化与提升要求,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内容丰富 能力培养 要求融合 空间延伸

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使用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好评,与其他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相比较,其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较好地坚持语文教学“学以致用”和综合提升的原则;二是教材内容编排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选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文学素养;三是教材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既体现在基础知识要求上,又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创新与自主学习等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立足教材特点组织开展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针对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特点,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拓展信息。

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出“多、深、广”的显著特点,在选编的篇目方面进行了精挑细选,都是选取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国内外名家名篇,既有写人写景写物的,又有描写科技发展的。课文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较远,学生对这些内容缺乏足够的直观感知印象,这将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将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形象的诠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学生对于这一尖端生物科技了解不深,教学互动难以有效进行。教师可以从网络下载相关信息,以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将这一高科技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科技形象地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可见,针对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诠释教材、组织教学工作。

二、针对教材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化。

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思考、想象、联想、观察、感受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小组,以这样的学习载体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集聚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入程度,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交流中提高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应当发挥引导作用,点拨提示学生,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结束之后,还要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更好地体现教材的编排要求与内涵,对于增强语文教学成效有重要作用。

三、针对阅读写作要求融合的特点,实施联动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进行了分编,突出了这几个方面教学的融合性与交叉性,尤其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这两个方面更显著,教师要领悟教材这一方面的规律与特点,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灵活运用、联动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写作技巧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分析的同时,领悟范文的间架结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技巧,并将这样的写作技巧有效运用到写作活动中。如教学《背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写作手法,选取身边的人物进行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其次,教师在做作文写前指导时,可以运用阅读分析的手法,对下水作文进行“解剖”,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作文的指导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要领,提高写作能力。

四、针对教材编写空间延伸特点,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体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不仅注重课堂范畴内的教学内容组织,而且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课内外相结合方面具有较好的运用空间。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双重要求,对语文教学空间进行有效拓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有效体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弥补语文学习的不足,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生活零距离的接触中加深感知印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外兴趣组织的作用,对课堂教学及教材讲授等方面有促进和巩固的作用,组织开展语文拓展活动,提高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编排特点、内容组织、内在要求等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永,杨青利.语文教材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新课标前后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新教材;职业学校;特点;教学呼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13-06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编写的,并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统一使用的新教材。

一、新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新教材以《大纲》的理念统率编者的学术观点,根据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

基础性原则。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克服了学科知识本位倾向,高度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适应性原则。新教材充分考虑使用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区域文化基础、教育资源,学生学习基础、个好、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材使用等方面留有适度空间,为学生、教师、学校实际需要进行再设计和再选择创造条件,最终目的是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职业性原则。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职业性。新教材从三方面体现职业性核心内涵: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等;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职业中语文的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语文创新能力等。

实践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语文学习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有效形成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活。新教材能按照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和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性原则。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新教材教学目的定位突出了“为了生活、服务生活”原则,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面向生活、体验生活”原则,教学活动设计凸显了“源于生活、创新生活”原则。

二、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基于文体的组元方式

新教材除第三册(原是职业模块,按照职业素养组元,正在调整)外,其他几册都是基于文体组元。第一、二册每册设计六个单元,第三至五册每册设计五个单元,第六至九册考虑设计若干模块或专题。

选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式方法等都与文体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文体组织单元,目的是期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文体特征,展开文体知识比较系统、特征比较鲜明的教学活动;也期望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文体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文体意识。

为了避免文体组元后可能带来的教师教学以文体知识为中心,学生对文体认识狭隘化、幼稚化,教学内容循环等不足,新教材把文体知识的教学融合到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使之在学生阅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充分突出语言因素,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感受、认识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及其特有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

从文学欣赏的工具性上讲,新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从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结合的教学方式上说,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方法与技巧;从传承与创新发展趋势看,不仅利于学生较为集中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古代诗文等,而且利于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言知识的梳理。

组元设计同样包括了人文蕴含,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协调,一个单元实际上也是一个人文专题。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天道与人为”,就选了法布尔的《蝉》、周立明的《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上选文就体裁、文体的组元方式来说,都是文艺性或学术性的说明文(科技),工具性体现在说明文阅读、写作方法与技巧上。就其人文性而言,又构成了这样的人文主题:了解和尊重自然及规律,思考自然规律与人的行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识科学的“双刃剑”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听、说、读、写能力,凭借各种现代传媒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必须掌握好母语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谋求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基础、习惯等悬殊较大。普通高中生源素质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区分,它对学生具有选择性;职业学校学生通过选择专业集聚,选择专业基本上就是选择职业,而专业对学习者并无选择性。新教材充分考虑职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注重切合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课文的“练习与思考”部分,按字、词、句、章设计,力求扎实有效。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不管是口语交际指导还是写作知识都是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例讲解,力求具体有用。在单元和模块教学中,强调系统间的联系,整体上的融合,力求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性

新教材注重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材设计中,新教材能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专业学习需要制订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在“阅读与欣赏”和“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编写中,新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口语交际板块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要求设计了一些练习:散文朗诵比赛、解说生产生活概念、创设情境组织交谈、围绕讲题开展演讲、针对辩题举行辩论会等。其间穿插了评点、批注、勾画、列提纲、做卡片、上网搜索等语文能力练习活动。写作板块设计了语段、各种表达方式、常用文体的系列写作训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也是亮点频频。如第一册设计了《青春诗会》《走进家乡》《探究低碳生活》《古诗重读》《制作电子杂志(专刊)》等;第二册是《我的亲人们》《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走上舞台》等;第三册为《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第四册有《面对新媒体》《〈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心灵〉交流会》《与大师牵手 与名著对话》等。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既与每单元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密切相连,又体现了语文学习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彰显了新教材从语文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等角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特点。

(四)注重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协调性

新教材注重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与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者统一,注重在同一学习情境(单元)中的内在有机联系,特别注意单元内容设计的整体协调性,避免了三者互不关联的拼盘现象。如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自然的心迹》中“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文本是写景抒情散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口语交际”是散文朗读,写作是写景散文写作练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走进家乡》,包括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等。再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活的滋味》中“阅读与欣赏”部分围绕亲情、师生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其他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主题选录了一组写人记事的散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口语交际介绍人或事等相关内容;写作安排的是叙议结合的记叙与议论文练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是《我的亲人们》,目的是通过收集资料、介绍、对话、写作等练习增进学生对家人亲戚的了解,体会亲情。

这种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把单一的文选式教材结构变为跨文本、超文本的块状的教材结构,一方面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材整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五)选文注重经典性和语言质量

语文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动态都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新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和语言质量,遵循“务求经典、务具内涵、务合目标、务达精悍”的选文原则,力求选文既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风格多样。经典性是就选文的文化性和语文性而言——经典是文化之母,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语文性是指选文能承载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目标。时代性是就反映时代精神而言——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沟通。一方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贴近时代的脉搏,不一定是时新文章。只有文质兼美的选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如第一册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现代诗歌)收录了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的《沁园春·长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婷的《致橡树》、食指的《相信未来》。胸怀天下,凭高览胜,登临送目,生豪情万丈;徐志摩魂牵康桥,故地重游,难舍难分,抒柔情无限;海子向往幸福,祝福尘世,春暖花开,呈博爱之心;普希金期盼未来,低声嘱咐,理性分析,达乐观人生;舒婷崇尚个性,谈情说爱,告白橡树,昭独立平等;食指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坚守理想,持坚定信念。这些抒感的诗歌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能够从当时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并且超越所有具体的语境而通行无阻,在这种通行中,它们渐渐成为一种种独立而鲜明的情感,能为所有人接受,到后来,就符号化、工具化了。本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语义,抒发自己的感情。再如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采若云月”(古文)按年代先后收录了六篇古代散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司马迁的《鸿门宴》、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言简约高明,人物性情毕现;《鸿门宴》叙事波澜曲折,善于烘托渲染;《师说》对比论证,议论风生;《六国论》以古喻今,论证谨严;《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丝丝入扣;《项脊轩志》细节优美,感人至深。这些古文中精深的思想、精美的情感、精巧的结构、精妙的语言都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

(六)创设了选择空间,照顾地区和学校差异

新教材赋予教师自主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较大的空间和选择权利。增强选择性是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追求。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阅读与欣赏”部分,每个单元有讲读课文,也有选教或自读课文。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的设计也有选择余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则根据地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设计的空间。

照顾地区和学校差异,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及专业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新教材的教学呼唤

职业学校新教材无论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能大量引进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充分考虑职校学生学习基础、个好、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

(一)新教材呼唤新观念

新教材呈现了新特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宏观上认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功能、作用等,更要从微观上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把握和解读新教材的特色,更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观念。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给职业学校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1.正确理解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作为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语文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可是,职业学校的许多管理者、教师(包括语文教师)都错误地认为语文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服务,使得有些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程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致使语文教学异化,出现了个别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不组织学生去讨论文本如诗如画的意境、意味深厚的语言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却让学生运用专业营销知识推销“空中楼阁”的咄咄怪事。

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在国际化背景下,劳动者首先应当是国际的人,然后是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的人、某个特定工作组织中的人,最后才是某个特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把语文课程作为重要内容,这对于发展社会共同信念和感情十分重要。[1]再者,服务应当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专业学习,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至于在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而不是从属的。“技术知识与普通文化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则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关系。”[2]更何况服务也应该是双向的,不应是单向的。因此,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

2.正确认识教材的性质和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的地位被神化或圣化,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受制于教材。一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因此,他们将教材当“经”来念,教学上重视“教”,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凭借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是“教”教材,因为再好的教材也只会小于课程。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凭借教材进行教学,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教学更接近于理想的课程要求。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时,起着学习、熏陶、感染的媒介作用。当然,教师是教材实施、使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新教材赋予语文的性质和价值、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观念。首先,新教材在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估量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尤其注重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性特点,这些目标与特点既在“阅读与欣赏”中呈现,也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表达。许多语文教师因种种原因,只关注课文的教学,忽视或放弃“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显然有失偏颇。其二,新教材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课文比较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入选,增加了教材的文化品位,增强了文学性、语文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现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其三,教材通过文体知识、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等线索把“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学习板块,意在体现新教材关于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目的是系统地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

3.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思想

目标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也是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指标之一,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优化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确立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的思想,深得教师们的认同,于是有些教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模板,使得教学目标设计程式化,造成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缺少逻辑性。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所致。杨九俊先生对“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思想有过精到阐述,他认为从目标系统的定位上说,“教育目的,这是指向所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指向具体学段的;课程总体目标,这是指向某个学段所有课程的;学科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学科的体现;教学目标,这是指向具体教学要求,以至具体课堂的。可见‘三维目标’是课程的总体目标,但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学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应有生动体现,这种体现主要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而不是绝对地对应、生硬地去‘套’。在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彼此的关联性,认识、情感与价值体系互为基础性。”[3]三维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三个维度必须是彼此关联的、互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从三个维度上正确把握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大纲》《要求》《课程标准》已有详尽阐述,不再赘言),然后能正确、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具体要做到合理、精要、适度、可测,不宜用“三维目标”硬套,不能割裂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间的内在关系。

(二)新教材呼唤新应用

在落实《大纲》《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时,新教材没有采取网络式布点,而是采取系统分布、逐项推进、突出应用、综合提高、螺旋上升的做法。在应用新教材时,如果还是沿用“由点及线、由线而面、由面成网”的做法,难免有旧瓶装新酒的遗憾,也许会落得难及要领、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应用新教材应增强三种意识。

1.整合意识

为尽可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增加。如果平均用力处理教材,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有些教师因为教学时数不够,随意删除教学内容,此风不可长。教师要对教材有通透的认识,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必学课文与自学课文整合;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时,用一道“结合《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围绕‘城隅会面’‘采访陶渊明’‘杯酒聊人生’的话题,准备一次‘交谈’练习”的模拟题,将这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中几首古典诗歌,“表达与交流”中的交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整合在一起,不仅深化了文本的学习、拓展了交谈的素材,更为后续《古诗重读》活动的教学做了铺垫,收到了一石数鸟、较好地达成单元目标的效果。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叠加,而是在通透教材的基础上掌握要领,寻找最佳切合点,对教学内容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返约,使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强化。

2.实践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项语文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实践。新教材按照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无论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活动体验,还是以研习文本为主要任务的文本研习和注重探究意识培养的问题探究,都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要突出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在实践中增长他们的才干。[4]

3.生成意识

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事先精心准备、缜密组织、反复操练而至熟能生巧是必然的。但必须记住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相对比较容易时,教学的“生成”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教师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课堂实则是教案剧。如果教师带着一连串的“圈套”去让学生钻,带着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跳,那不是在“诱导”,而是在“诱骗”。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应该具有强烈的课堂生成意识,在对新教材进行“基于标准、源自心灵”解读的基础上,追求实际教学的有效生成,这不仅是教学机智的问题,更是教学思想问题,是是否“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主导、主体”是否真正融洽的问题。教学的“生成”包括“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教师要善于根据现场、学生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的走向和流程,实现充分预设下的“生成”。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预设得充分,生成就自然、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教师还要善于机智地利用“非预设生成”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即时适当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完成“非预设生成”内容的学习。有目的“生成”的教学,才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能抓住利用“非预设生成”教学资源的教学,才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的教学。

(三)新教材呼唤新教法

新教材编写力求做到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既利于教师的“教”,更利于学生的“学”。希冀教师将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射到启发学生体会、感受领悟作品的整体美感和深层意蕴的层面,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能力的基点,将自己的重心更多地倾侧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中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只有精心研究和灵活选择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优效果。当然,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抛弃,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教育中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拓展训练、多元解读、动态生成、小组讨论等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活动体验,搞些什么活动,怎么搞活动;文本拓展,往哪里拓,怎么个拓法,没有明确的规则,必然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5]如教师教的《我的母亲》拓展到了父子之爱、夫妻之爱、恋人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同事之爱等,将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大爱无声”的主题班会课,这是否恰当很值得商榷。因此,在使用新教法进行新教材教学时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成熟的教学方法一般指向明确,流程清晰,应用自然。教师在使用之前应该对教学方法全部了然于胸,使用起来才会中规中矩,切忌挂羊头卖狗肉,乱贴标签。二是教学方法的匹配性。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内容匹配,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人云亦云,跟风追样。三是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教学使用任何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学习内容,最后的成效是评判方法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只重形式不讲实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是花拳绣腿。总之,教无定法,有法可法,教成法立。新教材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彻底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意识,改革和创新课堂结构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创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彬.重新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定位与价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0.

[3]杨九俊.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精神与教学期待[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A).

[4]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3.

[5]余养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的使用问题及应对策略[J].福建教育,2006(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hinese Textbook and the Call for Teaching Reform

SHEN Bin

(Jiangsu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33, Jiangsu Province)

第4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 建国以后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 民间文学 数量 内容 儿童心理 儿童经验

一.前言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悠久,到了近代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随着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波动变化,但纵观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相关篇目,无外乎是诗词、寓言故事、历史文化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传统节日及风俗、谚语、谜语这几个大类,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语言文字功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看待民间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意义,如何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民间作品编入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现如今语文教材编写者以及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民间文学选材的流变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的数量上来看,受到不同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相关篇目总体呈波浪状起伏。时期以新文学新文字为主导,教材中关于时事政治、西方文化作品的内容有所增加,但究其时代根源,大部分教材采用的语言由半文半白渐渐演变为白话,教材中民间文化内容不再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题材也被收录进教材,例如1919年出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中加入了儿歌、童话等题材,教材几乎完全采用童话、民谣、寓言为教学文本,大大丰富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i凸显出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笔者主要选取了十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教材版本来进行研究分析,总体而言,整个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民间文学的作品展整部教材五至六成的篇目,选自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比重远大于外国民间文学作品,有关于乡村的民间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并且在文化性别上在选材的类型上,男性所占的比例高于女性,选取的作品的文化年龄多偏向于成年人。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篇的数量减少,占总篇目四成左右,其中与城市有关的则大幅增多,并远超乡村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文化年龄也渐趋儿童化,女性相关内容增多,越来越注重儿童心理需求和正确性别意识的塑造。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的内容上来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是直接选取原汁原味的作品,例如唐诗、民间歌谣、谚语、谜语,如李绅的《悯农》、李白的《静夜思》和《小学国语读本》中的“麻屋子,红帐子,帐子里躲个白胖子”ii等;或者是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的白话翻译作品或改写作品,例如《守株待兔》和《晏子使楚》。受到“”的影响,一些选自外国语文读本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译文也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例如《波斯国王的新衣》。iii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延续了民国时期直接选取现有作品,同时收录了一些传统的文言作品的白话翻译作品和改写作品、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的译文、根据教育需求编写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童话、寓言、歌谣,这几种类型的作品选编数量较为均衡。

除却时期中断的文化教育,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民间文学作品选编数量上有增有减,总体而言起伏不大,教材民间文学的选编在不同年代、版本的教材中有所继承和删减,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比例高于高年级教材,作品的篇幅也随年级的增长而加大,低年级的选编篇目与高年级的选编篇目具有关联性,选编种类随着时间逐渐丰富。这些变化来源于不同时代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在篇目类型和内容选取上选取作品都体现出适应时代以及难度适应教育水平的发展的要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的篇目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儿童本位论”被不断提上教材编写的大纲中。

三.我国小学语文中民间文学选材变化对教材改革的启示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育是民族之根,无声的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iv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材承载着语文教育的重任,语文教材的改革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如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要弘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具有时代意识、眼界开阔的人才,就得抓好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的作用。

从二十世纪以来的小学教材中的民间文学的流变的分析为我们因此,在改革中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就小学语文教材民间文学作品的取材来说,需要立足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要,要选取能够凸显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精神的作品,又要选取能展示世界文明的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广阔的眼界;要立足世界格局,切合国情和教学实际,选取具有现实意义、贴近生活的作品;要继承发扬“儿童本位”v的教育思想逐渐被认同,在民间文学选材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儿童心理,要切合儿童的经验和环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取内容、篇幅,年级之间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在选材时要注重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摈弃民间文学中糟粕的部分,注重作品对人品德的培养,所取材料要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要兼顾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的本来目的,重视民间文学对社会弊端和民族劣根性的反映和推动纠正的作用;最后要总结前人教材改革取材的经验教训,在选材时不要一味追求创新,要在继承中发扬教材改革的创新精神,选取能够体现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作品,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民间文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数量、内容、类型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产生是源于世界格局、本国国情、儿童心理及教学目的的变化,这就促使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者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小学教育中民间文学选材变化所带来的启示,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使其更适应时代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11期。

[3]李巧慧:《关于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经典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徐春花:《民间文学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苏州大学,2014。

注 释

i李汉潮:《关于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经典的研究》,第14页,2011。

ii上海世界书局:《小学国语读本》,第五册,第28课。

iii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第79―83页,2007;

iv于漪:《开启门扉的智慧》第六编,2011年;

第5篇

关键词: 儿童本位 小学语文 教材设计

“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把儿童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与追求,正确分析儿童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的[1]。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料,一定要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一定要正确分析儿童的学习需要,只有符合标准的儿童教材才能促进儿童的知识积累和茁壮成长。在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中,不仅要简单地增加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还要以儿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儿童本位”视角下教材的价值取向

1.儿童视角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资料,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做服务。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要,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避免成人化问题的出现。

2.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启蒙性教育,是为小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打下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要守住基础性的底线。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定要使小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3.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束缚,为儿童提高广阔的联想和发展空间。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适当地在教材中编设一些创新内容,积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延伸到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观点,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儿童本位”的教材设计

1.“儿童本位”教材的语言

在“儿童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语言文字都应该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和规律[2]。很多成年人都认为语言要尽量简化明了,这样儿童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往往就出现成人化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从成年的视角对儿童的语言习惯进行审视,如果把课文中对故事发展环节和任务性格特点的详细描述性语言都删减,就会增加儿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因为对于孩童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对故事中详尽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记忆文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就引用了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对话,运用了第一人称,直接引用了主人公的语言,使儿童对课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形象有很好的了解,对故事情节也能准确把握。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详细描写,折射出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并没有因为自己辉煌的成就而高傲自大,具有崇高的谦逊美德。通过小女孩的语言,儿童能够判断出课文中小女孩性格的率真与可爱。

2.“儿童本位”教材的写作

写作包含复杂的心理动态过程,它与学生的知识、记忆、情绪、想象等众多因素有关,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字、词、句运用情况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的训练活动[3]。写作能力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体现。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用成人的视角评估孩子的思维和语言,不可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化色彩就一味强调辞藻的华丽,忽视儿童的本性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能用成人的写作标准要求儿童写作,而要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美的事物,注重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在写作中不断运用积极向上的语言,传达正能量。

在三年级(下)中对《乌鸦反哺》写作练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描写乌鸦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语言,而不是一味地和儿童进行人生道理的讲解,从母亲与孩子相互对话内容中,让儿童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孝顺父母等高尚的情怀。

3.“儿童本位”教材的创造性

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与编排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正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一定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保护他们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冰花》一课,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够,对学生的原发创造性尊重程度不够,把儿童的思维一定程度地固化了。“玻璃窗上开花了”,这种语言表达原本上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但是没有当儿童对现象进行继续想象,作者就迫不及待地交代了下文,同时用较成人化的思维对该现象进行比喻,这样就限制了儿童想象力的发挥。要对儿童的想象力进行适当的引导,要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条件,要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握和周密的设计。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一定的成人化问题,所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儿童本位的思想,注重少年儿童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内容,加强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运用,从而编纂出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语文教材,促进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峦.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研究[A].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第6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课程由教材来体现。在教材中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今后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语文教材研究的质量停留在初级水平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思路新颖、结构体系合理、贴合新时代人文主义教学精神。但因小学生教育需求不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逐渐显现。本文从教师授课的角度分析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能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起到积极作用。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出现的问题

(一)选材问题的分析思考

首先是教材中诗歌内容的选材。苏教版小学诗歌部分存在问题,有教材编排偏重古诗词,没有选取儿歌进行均衡。另外,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古诗词应配合引入和解析,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简单语句带领学生进入篱笆、大树、落花、飞蝶的美妙意境之中,而《示儿》这样背景复杂的诗词,要在诗词之前附上详细的时代背景介绍及人物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景。其次是童话内容选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内容占有一定比例,但多分布于低年级,中高年级则多是纪实、景色、风土人情之类内容。最后是写作内容的选材与分析。苏教版教材中的写作部分以人文话题为主,主要以日常生活、自然风景、内心感受为主,跳出了形式化的怪圈。但教材对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与写作思想的引导不足,对学生思维形成约束。如四年级关于描写植物的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写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与发现,若教师引导不当,将学生的写作思维局限在植物生长特点的范围内。教材应去除约束性的写作引导,强化“以读促写”式写作教学,增加每一部分写作教学的范文数量、种类,多角度、多层次给予学生点拨。

(二)细节性问题有待推敲

小学语文教材有细节要妥善处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地方表述欠妥、语病等问题,如《船长》中有句话:“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根据实际内容,大副回答船长轮船能坚持大概20分钟,只是理论推断,不能作为准确的依据,后边的“第20分钟”强调了这种预测的精确性,不科学,易引导学生盲目相信推测。另外,教材中存在语病。小学生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模仿力,教材中问题具有负面影响。未来教材编纂要消灭语病,精化遣词用句。

(三)有些语病问题的出现

苏教版教材出现的语病问题如《番茄太阳》(四年级下册)中语句:“小女孩叫明明,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听亲戚说城里大医院可以换角膜,为了让孩子复明,父母就带着孩子到城里来了。……医生说复明的机会很大。”这里“复明”不当。“复明”是指眼睛原本是好的,治愈后复见光明。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显然是先天性的,不存在“复明”一说。如果用“复明”,就等于告诉人们小女孩原先是看见的,当然也见过再普通不过的太阳,怎么存在下文爸爸挑了一个番茄放在小女孩手上说“太阳就是这样的,你摸摸看。”更不存在“番茄太阳”一说,否则整篇课文都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同时,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春联》(四年级下册)无主语,句中应加“他”。“一种学习”因为少成分,造成词语不搭配。可改为“一种学习方式”。教材语言应规范。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

(一)教师要多引导孩子说语文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兴趣。如学完《春雨》、《春晓》两首古诗后,我告诉小朋友“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找到春天了吗?从哪儿找到春天的呢?”学生有的说花园里,有的说小河旁……接着我宣布在这美好的春天开一个故事会。学生纷纷发言,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突出过程与方法特征,改变语文教材文选式的格局

语文教材自古是文选式,后来有了单元式编排,形式还是文选式,是把大致相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按顺序排列。新课程的几种语文实验教材和以往以文体为单元的教材相比有了变化,虽然以主题为单元选编课文,形式上仍是文选式,文选式教材格局难以打破的原因就是教材中心占主导地位,以为学语文是学文章,学文体形式,学主体内容。如果编制教材时,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内容,就会出现全新的语文教材形式。语文教材展示的是学习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发现、掌握与运用过程,所选的学习材料是为过程和学生发展服务的,这是新课程期待的教材形式。

(三)设计反馈性学习,改变语文教材低功效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是教科书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程序。反馈性学习程序有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等多种反馈性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这些反馈方式能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注重形成性学习与形成性评价,这一理念转化为学习行为的有效方式,就是在教材课文与单元中增加反馈性学习设计,这种反馈性学习设计要照应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体现探究精神。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内容的教科书,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语文教育改革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语文教材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有了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语文课程标准新观念的语文教材,决定性的环节在广大语文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广大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提升了。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加明确了;课堂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顾娟.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比较分析――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J].语文学刊,2011(20):131-133.

第7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儿童文学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纯文学创作,旨在陶冶儿童心性,拓宽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儿童文学具有类型多样、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等特点,且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了学生的学前学习和课余学习生活,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儿童文学应合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调味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教材方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重新予以重视和调整。主要包括:(1)教材中一些内容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相适应,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2)文章选择较为单一,一些知识点脱离生活实际;(3)过于注重教育功能,语言生硬缺乏灵动性,内容平实缺乏趣味性;(4)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和没学精神的渗透。

1.2教师方面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在校期间缺少对儿童文学的专业学习,上岗后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培训,造成了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经常忽视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

(1)主观认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而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

(2)不能够客观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做出判断和评价,因而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

(3)只重视对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能够以儿童文学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

(4)不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需要,没有能够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

1.3学生方面

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有限,是现在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儿童文学的篇幅比较少,学生只能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得,但紧张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课外作业、多样的特长班培训,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加上小学生多动、贪玩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生阅读时间大大减少,甚至没有。少量的阅读课,学生却不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阅读物,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对策

2.1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状,要改善儿童文学的教材入选情况,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对教材调整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核,避免选材上存在随意性及儿童文学作品过于成人化。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为出发点,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美学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品。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现阶段的生活选编文学作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使儿童文学充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强大功能,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认识和重视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儿童文学知识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并切实将儿童文学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提高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参加培训,全面了解儿童文学发展史、特点功能,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等等,最大限度掌握儿童文体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前面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3拓宽阅读渠道,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个人兴趣,是改善儿童文学阅读量不高现状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在阅读课中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同时,要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学习和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小结

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优秀作品已经逐步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教育功能、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挖掘,通过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巨大潜力和作用,有效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征为教学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美学意义和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秀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J].成才之路,2012,(08):95.

[2]延春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的探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2013,(05):4.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5-01

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但是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兼顾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教育”特性的实现。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入手,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对二者进行结合展开了详尽的分析。

一、小学生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外,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除幼儿园阶段外,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知识量、知识架构以及学习习惯都处于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学生们对知识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热爱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却存在厌学思想;除了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的情况以外,小学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多动倾向,即对游戏或是活动表现出由衷的喜欢;小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的缺乏,基础知识的空白,对所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随好奇心而来的,还有一颗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在于对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及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学生天性,断然进行教学的话,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趣味性”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与调整,以一种小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课程教材兴趣的同时,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与张力。但是就二者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缺失,因此,“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状况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合理把握教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握,体现出教材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把握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知识的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把握教材主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章节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宏观把握,看看章节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的进度,将这一目标设定与自身的教学素养及业务水平能力进行联系,从而促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途径,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来对知识内容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

除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外,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还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了解。这一部分功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架构及构成进行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心理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与教学计划进行对话;在每一堂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途径可以是故事性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三)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应着力建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两个要素,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都靠着二者之间的交流来完成,载体作用是否能够得以发挥与这二者之间有效沟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环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层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通过“对话”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转换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测试与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教学测试任务及目标完成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二者的有效结合来说,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从小学生特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想充分实现教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必须从学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深入语文教学的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徐立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

[3]肖云.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人教版;传统文化;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0901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生汲取文化精髓M而和谐、茁壮发展的需要。人教版教材作为目前流行范围较为广泛的教材版本,其影响不容小觑。因此,通过分析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传统文化的优势,可以为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一、传统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

纵观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于积极纳入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小学一年级上册选取了诗人李白的经典诗作――《静夜思》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该诗运用清新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其意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自此成了中华民族抒发思乡情感的经典佳作。再如,四年级下册选入了《文成公主进藏》一文,主要介绍了唐朝文成公主历经千难万险,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意志抵达,最终与松赞干布完婚的故事,特别强调了文成公主进藏给带来了巨大变化。学生通过对这一传统历史文化故事的阅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视野,丰富历史学识。又如,五年级上册收录了陈慧瑛的代表作《梅花魂》,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梅花魂”指的则是梅花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即“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通过对该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这一意象,这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意象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可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文化素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

二、传统文化内容符合时代特征

只有符合时代的才是先进的。传统文化内容繁多,但也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背景不符的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教材编订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性的扬弃,合理继承、发展其中符合时代的先进文化,如此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之道。而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建构传统文化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以《三字经》为例,其中既有引导人认真学习、奋发向上的内容,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有提倡孝顺父母、谦和礼让的内容,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但也不乏一些消极的糟粕文化,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就过于强调“三纲”,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消极思想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加注在被统治者身上的沉重伦理道德要求。很显然,此思想并不符合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鉴于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舍弃,仅仅选取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是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这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运用更多积极、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内容有着多样的呈现载体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收纳了众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借助众多新鲜有趣、趣味生动的载体加以呈现。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特定的传统文化。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端正的环保价值观念。在单元结束后的扩展性活动中,更是以故事的形式对“竭泽而渔”这一成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既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竭泽而渔”的内涵,更使学生由此及彼地认识到,人类若是不顾及长远利益,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那么注定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匆匆》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教材便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向学生补充了《明日歌》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该诗简单直白,意蕴却极为丰富,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在体会到古人价值观念的同时,牢牢树立起“今日事,今日毕”的时间观念……

不难看出,以多样的载体加以呈现是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突出特色。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德育 渗透

小学语文渗透着德育内容,对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那么小学生的德育情感培养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隐身发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等,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应该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它们拥有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教材中思想内涵丰富、鲜明地反映出善恶美丑、是非好坏、描绘出我国的大好山河等等。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例如,小学六年级的《示儿》,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这篇文章,同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如“这里的梦仅仅是诗人夜里做的梦吗?”等等,让学生着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爱国诗句,从诗人的诗句中深刻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目的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正确引导小学生的道德。

二、通过引申发挥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性文章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这些故事进行讲述,还应该将其故事中的思想引申发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通过叙事性文章推理出其哲理,让学生深刻领悟。例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书圣王羲之》一文中,重点描述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艰苦,他之所以最终成功获得书法家的称号是通过他不断努力得来的。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投机取巧就可以实现的,是要经过不懈努力得来的。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能够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德育中的新思想、新特征准确把握住,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存在,并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灵中,这样就肯定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韩菊芳 浅议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才智,2010,(04) 。

第12篇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精髓

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无疑语文教材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计划都围绕着相关的教材进行,在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延伸,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收能力,完成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外,语文教材也是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儿童文学,语文教材将是枯燥无味的,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儿童文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最大的发挥,结合相关的题材,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也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整个大纲对编写类型的要求,均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收录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散文、小说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丰富内涵。

2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对于儿童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是片面不全的,儿童文学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完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主要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传输,来使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丰富自己的价值和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对内心世界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儿童文学本身是为了儿童的成长进行编写和设计的,能够与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共同完善对学生的教育。

通过儿童文学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通过其内涵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触动作用。审美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树立和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更多的是融合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儿童文学中的相关观点,以及故事的背景含义,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为儿童文学,来完善相关的素质理念的传递,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避免被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信息所迷惑。

3儿童文学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

文学是广泛而且深层次的,其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学的指引。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知识的阶段,对于文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处于高峰阶段,此时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相关内容,能够有效的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儿童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充满一定的渴望,儿童文学能够充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整个世界,使其避免被周围狭小的空间所束缚。在众多的书籍中,排在前几位的为幽默故事、探险故事、卡通读物、侦探小说、寓言故事、侦探小说等。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文字中挖掘有趣的事情。儿童文学中包含一定的情感基础和思想意识,学生在对文学进行理解和剖析时,潜意识里会对文学中的相关理念有一定的吸收,从而在内心有一个价值观的大致概念,明确是非正误,为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结合儿童相关特点的一种文学,能够充分与儿童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动态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相关理念,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地位逐渐提高,推动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文通文学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5.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

[3]陈正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有效性 略谈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启蒙与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根据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进行相应的一些分析,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

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分析

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并结合以往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编写的,并充分发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还合作了很多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把基础教育与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是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小学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教材的编写力求解决现今语文教学的三个问题:一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会学语文,强调学生语文的方法学习;三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并达到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二、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应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良好改进。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内在动力,而对于在小学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学习就更加重要了,这也是教材中设计丁丁和东东两个儿童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设计提升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可以多多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的参与与理解。通过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学习中来。

(三)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导

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进行接受性的学习,而对待课程内容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但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养成。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导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态度的正确树立,逐步学会自主与独立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识,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四)要善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语文教学内容涵盖很广,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表现语文知识的生动性,比如说讲到《乌鸦喝水》,就可以让学生欣赏动画,更直观更立体地感受故事发展,还可以让锻炼学生脱离课本给动画配音。教师的教学与图像、动画等相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具现实性和趣味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大课堂容量也有很大的帮助,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的巩固与练习。但要对多媒体的使用收放自如,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根本前提,不可以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忽视教师的讲解,不能扎实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觉得疑惑、困难的时候,是需要教师的肯定与积极的评价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或是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或是精神的满足。教师要给学生一种真诚的情感关怀,让他们对学习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主动的求知。教学的全部并不都是知识的教授,也是学生思想、心灵的启迪,我们强调爱的教育,原因即是如此,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影响,让他们觉得课堂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学生也才能真正的爱这个学习的过程。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教师与学生、教材之间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研究,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许三艳.?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1(12).

第14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如果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强,就愿意主动去学,反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重视在新课改下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出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因人制宜、因时、因地科学恰当地构建一些渗透着积极教育目的的充满和谐、生动活泼、蕴含智慧、充满学习情趣的人际交流情境、活动交流情境、生活交流情境等语文教学情境,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如临其境,借以来激发起小学生主动进行语言交流的欲望,让小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温馨的教学环境中乐于交流,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较差,教学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没有正确掌握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重点,导致其无法对小学生开展语文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难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注重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经常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工作和专家学者讲座以便更好地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一切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根本,将教学重点放在小学生语文积极性的培养上,并重点传授小学生终身学习必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使小学生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和盲目训练为自觉的日常语文学习行为,这样方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录音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小学语文教师口头表述所不能够完美表达出来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加大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课堂容量,进而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有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传授和文字表述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封闭式的常规语文教学状态,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和鲜明的形象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形成积极思维,进而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对语文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实际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开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生活即教育”大语文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开拓小学生的学科视野,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4.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观念创新,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语文新课改,这样才可以在本质上提高教学效率,并且使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过去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讲解教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创新与发展教学方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使得小学生能够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更深层次和多方面理解,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表演、绘画、小组讨论以及做游戏等等形式来使得孩子能够在学习诗句的过程中,对文章中道理进行理解,更为重要的就是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激情。

5.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展高质量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重视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外,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小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高质量的备课工作,一般情况下,备课都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深度、广度、语文教材体系以及语文教材知识层次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备教材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找到小学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语文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语文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小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6.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理念,我们要将新课改运用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方能开创小学语文教学新局面,从而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文清,姚恒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40-41.

第15篇

一、 课后习题,教师备课的“辅助线”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选编该篇课文的初衷。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是教师在课前深入挖掘教材、细致备课的重要参考。教师通过参考这些课后习题可以迅速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鉴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前备课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参考作用,辅助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备课。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后习题三:“x读下面的词语,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制定出了本课的字词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一字词目标,积累好词佳句,打好语言文字功底。根据课后习题四:“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制定出了阅读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阅读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知庐山云雾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条“辅助线”。

二、课后习题,学生预习的“中轴线”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大致勾勒出了每篇课文的基本线索。这些内容丰富的课后习题是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情感的重要助手。学生通过参考这些课后习题可以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预习。鉴于此,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本中课后习题的导向作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简单感知课文情感。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预习课文。课后习题四:“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学生根据这一道课后练习题知道了文章乍一看题目貌似在写“花”,细一读文章实际却在写“人”。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一条“中轴线”。

三、课后习题,课堂生成的“延伸线”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要外延。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围绕这些课后习题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鉴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课本中课后习题的外延作用,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以升华。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王勃》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课后练习题四让学生展开了课堂讨论活动。练习题四:“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学生通过完成这道课后练习题,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见识到了一代奇才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深厚语言文字功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生成的一条“延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