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意义汇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实现

对于物理学主要是对自然界存在的自然现象加以深入研究,从而为人们提供服务,详细点说就是物理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人们日常遇到的自然规律问题,有助于人们生活的改变.即物理学为人们生活服务,为此初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实现生活化,使得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此外,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实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传统观念的转变

1.重视生活.初中物理知识虽来源于生活,但是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将物理学习同生活进行相联系,为此教师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时重视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初步感知物理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2.重视学生主体作用.为使初中物理教学实现生活化,就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原因在于学生只有深入教学活动中,才有助于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物理教学生活化措施

1.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物理是一门研究性课程,其主要是对生活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得到结论.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汇总,有必要加强学生生活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展物理研究实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课堂实验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物理教师有必要明确这点,就需要加强课外时间的应用,诸如组织开展课外观察活动,课外小实验等.2.教学内容生活化.所谓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物理教师在教学知识点时,需要尽可能列举实际生活例子,促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此外,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例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学习变成生活实践探究,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3.练习题生活化.课后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课堂知识.为此,物理教师有必要对物理课后练习效果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课后练习往往是学生极为反感的,使得课后练习效果并不是有效.如此一来,教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课后练习.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来源于生活,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物理时,有必要让物理教学回归生活,不断列举生活例子,有利于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解决物理问题,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物理的实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

作者:田军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傅利文.简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J].河南科技,2015(23):259.

第2篇

借助电脑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例如电流和电压都是抽象的事物,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进行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可将电流以水流来替代,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电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例如讲授串联知识的时候,以水流代替电流从上至下的下落,撞击的水流代表电压,持续两次,在高度与流量上均具有均等性,这样就使得学生将U=U1+U2以及I=I1=I2的知识快速地掌握.在讲述并联知识的时候,同样使用此方法,将水流从中间分开,由此得出I=I1+I2,两者在留下的高度上具有相同性,因此,U=U1=U2.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物理电学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趣的关键,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地发挥实验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以激发和提升,同时了解科学的严谨性,进而对物理实验产生热爱.例如讲解摩擦起电知识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而得出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结论,并且以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自然界雷电现象模拟实验,同时加以解释,使学生对电学知识充满热爱和好奇,进而不断地求知.

三、对物理电学公式能够灵活地应用转换

为了促进对物理电学公式的了解,可以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与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借此来发挥求同的学习优势.例如在学习物理电学I=UR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数学中的a=cb,a与c呈正比关系,而a与b则呈反比,前面的I与R以及I与U也是同理关系,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公式能够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为后期的题型解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画图和识图

图形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题的关键,应该引起广大物理授课工作者的重视.在进行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已知的条件主要隐藏于图形中,需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发现和间接性求得,由此可见,加强对物理电学图形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画电路图的基础.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识图学习的时候,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促进后期的学习.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已知情况学会画图,在提问中注意涉及知识的全面性,例如考查学生的物理串联知识的时候,在具备L1和L2两个灯泡、一个开关以及电源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以下情况:一是闭合开关,一个灯泡发亮,另一个却不亮;二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两个灯泡均发亮.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

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中,老师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决定教学成效的好坏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由此可见,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物理电学教学取得成功地关键.基于物理电学知识的特性,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逐渐趋于明朗.例如让学生进行局部短路判定时,学生对电阻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引入形象的比喻,进而加深学生的了解,将灯泡比作前门,而将电阻导线比作后门,借此来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阻力有效的减少.同时关于隐藏性条件的获取,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和识图练习,促进学生对隐藏性已知条件的挖掘.例如我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题型的时候,设定的题目为电阻一定,但是电压却发生变化(由6V到5V)的情况下,电流也随之发生了0.2A的转变,求得变化过程中,功率的变化情况.于是我引领学生进行画图,如图1所示:学生在经过自行绘制图形之后,很快地求得了变化的功率为0.2W,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六、善于总结与归类电学知识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拓展,尤其是学习完欧姆定律之后,题目的类型以及内容也会随之增加.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经常犯的是同样或者是类似的错误,而导致该现象反复发生的原因就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未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汇总.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零散性,而保证学生对物理电学知识熟悉掌握和灵活应用的关键就是加强电功率、电阻、电压和电流等相关知识的应用和计算,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定期的总结,并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预习,使知识能够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好地掌握.例如将开关类的题目进行汇总分析,所涉及的内容由前至后主要包括开关的闭合、断开、连接(并联和串联)等.做电路分析的时候,加强对短路的分析和学习,为欧姆定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篇

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电学成效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常见的电器作为研究和讲解的对象,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完成由难到易的过渡.例如向学生提问,电灯泡里面的钨丝为何不是直的,而是螺旋形的,使学生产生好奇,进而进一步求知.抑或是在具备3个小灯泡、2个电池以及3根电线的情况下,根据老师设置的题目学生进行自由的并联和串联,如怎样连接一个、或者是两个、或者是三个灯泡亮,并尽可能地使方法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娱乐的同时,学习的兴趣也得以提升.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

借助电脑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例如电流和电压都是抽象的事物,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进行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可将电流以水流来替代,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电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例如讲授串联知识的时候,以水流代替电流从上至下的下落,撞击的水流代表电压,持续两次,在高度与流量上均具有均等性,这样就使得学生将U=U1+U2以及I=I1=I2的知识快速地掌握.在讲述并联知识的时候,同样使用此方法,将水流从中间分开,由此得出I=I1+I2,两者在留下的高度上具有相同性,因此,U=U1=U2.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物理电学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趣的关键,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地发挥实验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以激发和提升,同时了解科学的严谨性,进而对物理实验产生热爱.例如讲解摩擦起电知识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而得出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结论,并且以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自然界雷电现象模拟实验,同时加以解释,使学生对电学知识充满热爱和好奇,进而不断地求知.

四、对物理电学公式能够灵活地应用转换

为了促进对物理电学公式的了解,可以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与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借此来发挥求同的学习优势.例如在学习物理电学I=UR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数学中的a=cb,a与c呈正比关系,而a与b则呈反比,前面的I与R以及I与U也是同理关系,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公式能够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为后期的题型解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画图和识图

图形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解题的关键,应该引起广大物理授课工作者的重视.在进行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已知的条件主要隐藏于图形中,需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发现和间接性求得,由此可见,加强对物理电学图形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画电路图的基础.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识图学习的时候,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促进后期的学习.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已知情况学会画图,在提问中注意涉及知识的全面性,例如考查学生的物理串联知识的时候,在具备L1和L2两个灯泡、一个开关以及电源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以下情况:一是闭合开关,一个灯泡发亮,另一个却不亮;二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两个灯泡均发亮.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

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中,老师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决定教学成效的好坏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由此可见,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物理电学教学取得成功地关键.基于物理电学知识的特性,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逐渐趋于明朗.例如让学生进行局部短路判定时,学生对电阻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引入形象的比喻,进而加深学生的了解,将灯泡比作前门,而将电阻导线比作后门,借此来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阻力有效的减少.同时关于隐藏性条件的获取,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和识图练习,促进学生对隐藏性已知条件的挖掘.例如我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题型的时候,设定的题目为电阻一定,但是电压却发生变化(由6 V到5 V)的情况下,电流也随之发生了0.2 A的转变,求得变化过程中,功率的变化情况.于是我引领学生进行画图,如图1所示:

变化的功率:ΔP=P-P′.

学生在经过自行绘制图形之后,很快地求得了变化的功率为0.2 W,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七、善于总结与归类电学知识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拓展,尤其是学习完欧姆定律之后,题目的类型以及内容也会随之增加.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经常犯的是同样或者是类似的错误,而导致该现象反复发生的原因就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未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以“生活中的透镜”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双板,引导学生掌握透镜的成像特点,并学会制造简单的透镜,理解和记忆其中的物理原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见到应用透镜的一些实例,如游人利用照相机进行摄影、教师利用投影仪教学、老人利用放大镜看书看报等,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透镜的事例以及它们成像的原理;然后,教师再利用PPT展示不同照相机的构造,并讲解其功能和原理,让学生依据展示和讲解,自己制造简单的照相机;紧接着,教师用一块板演示学生所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和成像效果,另一块板以Flash形式,通过变换物距和像距,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和思考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依此规律制造简易的投影仪和放大镜;最后,教师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演示所总结归纳的透镜成像规律和实际应用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记忆,将教学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电子双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到实验操作和知识探究所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教师在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的同时,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多方面和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第4篇

关键词:物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想象力

物理是一门兴趣性比较强的学科,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回顾几年的学习,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总结一下。

1.学习物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在学习物理时需要从物质世界的本身出发,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形形的物质世界。我们要把物质世界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只有这样所有物理知识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根之木。如果不能清楚地知道物理知识的现实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并且会越学越糊涂。针对于此,我们认为,我们在学习一节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我们将要学的知识在讲什么,这些知识的理论来源于何处,学习了这些物理知识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就是联想到理论知识的来源,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2.学习物理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让这个过程尽快完成。

简单讲就是在我们接受一个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到了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偏于抽象化,很多知识不像初中物理那样直观了,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咀嚼,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学会的知识,往往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学会知识和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认为学会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学习的两个阶段,学会了知识不意味着我们就会应用这些知识了。我们脑筋接受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需要我们意识和潜意识的合作,意识负责我们在短时间理解知识,潜意识负责将我们意识不能够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咀嚼。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在课上不能理解的知识,在课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能够想明白了。针对于此,我们要想很好的充分的学会和能够应用物理知识,我们要花时间学习,在老师讲新知识之前就要预习,利用意识理解新课程,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我们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再认真听讲,这样我们就能在上课的时候有所侧重的听课,合理的分配精力,提高听课质量。对于那些我们理解的知识,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的潜意识会在后台慢慢咀嚼,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不能理解新知识,我们就要请教老师或同学了。

3.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型比较强。

我们要注意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有的物理知识好比一座知识大厦。知识之间的关系很紧密,缺了那一块知识这座知识大厦都有倒塌的风险。所以我们要保证自己的知识不要出现断层,遇到不会的知识不能放过,尤其是那些比较基础的问题更不能放过,如果在知识方面欠债太多,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在考试的时候将会吃亏。说到这,我愿意分享一些自己在物理考试的时候一些小技巧,一般我们做题的时候会应用发散性思维考虑问题,发散性思维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习惯思考方法,对于解题很具有时效性。但是,发散性思维应用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对问题有足够的熟悉才能不自觉的想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无从下手,发散性思维就失去作用。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审题,将可能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都考虑到,再不行将自己学过的所有物理知识进行排查,这样我们往往能够找打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还有,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画图,画图有助于我们找到解题方法,不放过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词,每一个词都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有我们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想象题目中的物理现象过程,在重现物理现象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4.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清楚的知道所学知识的作用,知道这些知识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

物理学科是探究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探知欲望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产生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使他们产生更为深入的探索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是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汇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建立起物理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教学中。

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

1、教学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创设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未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就导致教学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最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

学校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让老师开“公开课”,而教师为了迎合“公开课”,则会选择创设教学情境,以此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大气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会利用剥壳的鸡蛋、玻璃瓶来进行实验,教师先将燃烧物放置在玻璃瓶中点燃,然后再将鸡蛋放在瓶口,当燃烧物在瓶内燃烧完之后,此时鸡蛋就慢慢地掉入瓶子中,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大气压这一知识,但是教师借助这一实验,只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大气压这一知识,并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思维之间存在的联系。

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的缺失

有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把握不够准确,甚至还有些教师将“情境”理解为“场景”。此外,还有部分教师选择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低。这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这一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饮料瓶,在饮料瓶上打三个孔,并向瓶中注水,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观察出水距离,从而总结出液体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强这一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心。

2、积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物理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能够进行实验教学,实验作为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情境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以免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符;其次,教师要注意实验氛围,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轻松又严谨的实验氛围;最后,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关注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鼓励这些同学共同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的关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每一个学生的任务,有的设计电路图,有的连接导线等。另外,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将学生生活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能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情境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思考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求知欲极强,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疑问是激发人们思考的重要动力,只有存在疑问,才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疑问技巧、适当提问,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目标,为学生思考提供指导;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在用塑料包好的音响上面放上水并播放音乐,学生观察水随着音乐跳动,并提出问题“水问什么会振动?”及“除了这种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与其类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循循善诱、激发起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分析

(1)实验效果分析

在学校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物理教学试验,两个班级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个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班级引入运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另个班级采用普通教学模式,试验周期为一个学期,考核方法为成绩测试,测试包括理论测试、实验测试与创新测试三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尤其是在物理兴趣、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与分析、对物理原理的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班,说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可归结于两个方面,其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步入了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2)实践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应该对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保护和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B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情境创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面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的种种问题,物理教师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 错题档案 举一反三 小组合作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人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所进步,错误也是一种财富。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将物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错误整理下来,积累这种解决错误的经验。初中物理学习是对现实和本质认识的过程,在最求本质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认识偏差,如果我们认真记录就会减少以后走弯路的机会,建立初中物理错题档案对于初中生来讲很有意义,能大幅提高学习成绩。

一、建立错题档案的意义

如果有人要问:“使物理学习提高最快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迅速发现错误并解决错误”。所以,在物理学习中建立错题档案,将成为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个错题,纠错的几个关键环节需要我们记牢:

1.这个题我为什么错了?分析原因,找到错误的根源。

2.正确的解法是什么?写清楚解题的正确方法及依据的原理和公式。

3.此题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题思路?哪种方法更好?对比归纳,思维求异。

4.通过此题能否进行变通?开阔自己的思路,对此题进行改编和拓展,做到举一反三。

二、手把手学习,建立错题档案

1.我们明确了建立错题档案的环节和意义,接下了就是它的建立和实施阶段了。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在物理学习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将错题档案的建立分成三中类型,而且这三种类型的难度也会依次增加。第一种类型是订正型,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一种,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写下来,并做出订正;第二种是分类汇总型,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课本的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如在物理复习阶段学生可以按照:力、热、声、光、电、进行分类;第三种是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如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有: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像类、技巧类、数学计算类,等等。对于初二学生刚接触到物理,对物理只是浅层次的感性认识,建议使用第一种类型,即订正型。

2.建立错题档案。在创建物理错题档案的初期,需要教师层层把关,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从错题档案的格式、过程、到它的使用,都要我们细心的引导和培养。一般情况下,整理错题档案的格式,大致分为三部分:(1)原题;(2)正确答案;(3)错误原因。尤其是第三部分要求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暴露出自己的错误。初始阶段可以适当降低整理的难度,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小结即可,总结得多了,自然会有小小的收获,渐渐认清自己的错误思维。基础差的学生错题多,对他们来说课堂作业和错题整理,在时间上难以安排得当,思想上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在建立错题档案的初期,学生们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我明确告诉他们,使用错题档案,不只是把错题改正确,更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表面上看是增加了负担,但是随着错题档案的利用,我们的出错率会越来越少。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建立错题档案,为我们的今后的复习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捷径。接下来,多数学生都会尝试性的去整理,去应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建立错题档案的重要性,在一次检测中,我借鉴了部分学生错题档案中的资源,而且加以了修改。在这次检测中进步最大的,竟是那些平日里认真整理错题档案的同学。通过这件事情,同学们整理错题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还能够利用错题档案进行有效的分类、简化,做到了题目的举一反三。

三、回扣课本,结合小组合作,用好错题档案

前面的基础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工作还有后面的回扣课本,对于错题档案中的错题,并不是说改正确了,就证明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每一个错题,还必须再回到课本,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比较。如果没有困难,说明这一知识点,可能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些。所以在此基础上,除了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经常收阅他们的错题档案,细心分析每个学生的错题特点,还要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错题档案,对同样的错题,他们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解决自己的错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前车之鉴的道理。作为教师除了监督他们的交流,对症指导,更应该及时地加以鼓励和评价。鉴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题目他们的错误原因也会因人而异,为此我给他们找出适合个人的,具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反馈,这样既锻炼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正确使用错题档案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整理、使用错题档案,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正视自己的错误,哪些知识点在将来的学习中自己还会再犯错误,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一本好的错题档案 ,就像自己的成长档案一样,记录了自己在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它更是自己弥补知识漏洞的宝典。通过使用错题档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让他们学会了归纳分析、梳理知识的能力,更学会了抓住问题的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能正视自己的错误,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第7篇

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教育局成立市区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体育考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考务工作组(成员名单见附件2),具体负责管理指导体育考试工作。

二、参加对象

全区(含市直属)报名参加2015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生。

三、考试安排

(一)考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1.2015年体育考试测试项目为:50米跑(10分)、一分钟跳绳(10分)、中长跑(10分)和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10分),总分40分。

2.评分标准(见附件4)

(二)考场设置及考试时间

1.组织方式:为保证学生安全,方便学生就近考试,易于管理,确保考试质量,本次考试采用送考到校与集中方式组织考试。

2.体育考试时间:2015年5月11日至5月22日。

3.考场设置及考试时间(见附件5)。

4.考生统一使用市区初中物理、化学实验考试准考证。

四、安全工作

(一)加强宣传。在体育考试前,各学校务必提前做好体考宣传工作,通过告家长书等形式,对本校所有考生的健康状况进行逐一摸底。考生有以下情况,应申请免考:1.心、肺、肝、肾等主要器官患病;2.身体发育异常,如侏儒症、巨人症等;3.身体有明显残疾或畸形,严重影响运动功能者;4.视网膜病变;5.有其它不适宜参加体育考试的疾病(尤其是中长跑项目)。申请免考由考生填写申请(考生可根据身体实际情况申请免考,免考学生申请表需附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原件,复印件无效),经家长签字,学校盖章后报“体育考试”领导小组。免试成绩按满分的60%计分。

(二)加强安全教育。各学校应加强考生的交通、饮食、人身等安全教育,需外出参加考试的学校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并制定安全预案。

(三)做好考点应急医护准备。体育考试期间,各考点学校应主动与当地医院协调联系,从医院抽调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和护士进驻考点,并提供救护车和必要的常用急救药品、氧气袋等。

五、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一)考点学校要做好考试场地清理工作,确保场地符合条件(跳绳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器材)。

(二)考务工作务必坚持“五统一”、“三公开”、“一公示”原则“五统一”,即统一测试人员、统一项目标准、统一测试器材、统一安排时间、统一场地要求。“三公开”,即公开考试内容、公开测试方法、公开评分标准。“一公示”,即公示考生成绩。凡弄虚作假,违反体育考试纪律的考生或考务工作人员,一经查实,考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予以取消;考务工作人员则立即停止其工作,并视其情节轻重,按照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格按以下程序认定考生成绩

1.体育考试成绩单必须有两个以上考务人员(测试员)签字认定。

2.每个学校全部测试结束后的汇总成绩由体育考试工作组组长和考点副主考、主考签字认定。

3.考生成绩的更改必须由项目测试的组长、体育考试工作组组长和考点主考签字认可方为有效。

4.每个考点测试结束后,立即将原始成绩汇总存档(电子文档),由体育考试工作小组组长和考点副主考、主考签字后复印两份存档(一份交区教育局,一份留存学校),原件密封由考点督考带回交市教育局体卫艺科。

六、其它事项

(一)考点设置学校应在考前一天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考点设置的准备工作。

(二)四项测试成绩按评分标准转换成分值后计入中考成绩进行录取。具体换算标准见《市2015年初中学业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体育考试评分标准》(附件4)。

(三)因身体原因申请缓考的考生,将统一安排一次补考。在考试当天因临时伤病不能参加体育考试可申请缓考,如缓考仍不能参加者,则按免考计分办法处理。单项成绩满分及总成绩达38分以上的考生必须参加区统一组织的复测认定,若复测成绩误差大于10%,则按复测成绩认定最终成绩。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方法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探究出的新方法我们还有必要对其进行验证,来探究出更好的方法,从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意义

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认知结构,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升自学的能力,完成自己被动学习所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强调合作学习,特别是在物理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完成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传统课堂上教师只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既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又不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传统的物理教育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落后到世界的后面;“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的每一个青年强大,国家才能强大,才能让我们的国家跟上世界的步伐。因此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要进行改革,改变那种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创新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

1.学习小组的建立

每组排在最前面的学生为组长,下面是一对一的成员负责。比如,让一个物理成绩较好的同学去负责另外一个同学,既可以相互帮助,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强扶弱。

2.确定小组的成员

每个班按40个同学计算,可以分成8个小组,平均每5个人为一小组,把里边的同学按物理成绩分成优秀、中等、靠下的层次,让那些成绩优秀去辅助那些成绩靠下的同学。分组时还应该按照组里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去分配,从而达到合理分配、公平竞争。在小组中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学生的长处都可以得到发挥。

3.课前准备

组长可以把学习中的问题分成多个部分,把这些问题分给自己的组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汇总起来就可以完成总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内容:

(1)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看法,或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别人不同的意见要适当地接受,从而改变自己以往错误的看法观念,对于那些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和教师一起讨论,搞清楚教师的想法。以上的种种都是建立在和平融洽的合作关系之上,不要对于不同的意见采取排斥的态度,或许别人的建议就是对的,它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认清自己所存在的错误与不足。

(2)记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每个小组应安排一个记录员,记录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的记录下来。对于学习过程中不懂得问题可以继续和其他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或者找教师请教,争取堂堂清,不要忽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每堂课的问题都解决了才可以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知识,特别是针对像物理这样比较枯燥的学科。

(3)定期检测

人对知识的记忆不是永久的,对应于学过的东西,刚开始可能记忆得很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你的记忆中可能会渐渐地失去对它的原有记忆,所以我们定期要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检测,不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可以,发现对以前知识的记忆不足就在进行巩固复习一下,如果还不行就请教其他成员或者请教教师,这就凸显了定期检测的重要性,定期进行检测时很有必要的。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科学地选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是现代教育放法的一种,要优化现代的课堂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的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而应是多种放大的综合,要随着教学内容、模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萍.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2]谢青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第9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 阶段性策略 主动性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活动与探究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他们逐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因此,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这是突出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策略.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前的准备

1.熟练的实验技能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于扎实的基础,学生要熟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方式和方法,同时必须具备严谨端正的科学态度,还必须具备动手能力,在教师讲解演示后,模仿总结.完整的操作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关键,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2.观察与分析

对于化学实验来讲,通过观察实验前物质的气味、状态、颜色等,实验中物质状态、颜色的变化,还有实验中产生的发光、发热、溶解、凝固、声音等现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析实验前后变化产生的原因,分析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及本质等.

3.引导主动探究心理

活动与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是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设置的.初中化学教案也把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做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点,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实践只有一年,主要任务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

获取知识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主动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作铺垫,然后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新技能,它的主要支撑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做到学、做、思、悟和用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化学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创立一个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如蜡烛燃烧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联系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人会晕倒这个情境.

有理论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不统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把目光转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方案设计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条件,所以方案的设计必须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实验探究综合考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

在刚刚步入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尽快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以及体验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熟悉问题的提出(来源)、对结果的预测与条件假设、策划实验、动手实验、收集情报、完成实验后给出解释以及定论、对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再交流共同探索等一系列环节.

在化学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要指向明确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完成实验的一般步骤.活动中包括的科学探究要素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出现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探究活动实验形式多种多样,如调查、实验、收集资料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主发挥课堂内外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营造气氛,给予指导.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后的反思与扩展

第10篇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和特点

探究的含义是探索和研究。究其根源,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引导,亲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而非机械记忆探究的结果;重在收集数据,多方寻求答案,而非繁杂无意义的计算;重在对结果客观科学地评价,而不要迷信于权威。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虽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不同,但基本环节是相似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收集事实数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着明确的探究结果;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选择好科学探究内容,安排和设计好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努力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加强研究性习题的开发设计,实现教学双赢;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多方积累知识;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课外探究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自主开展探究过程。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应该倡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可以设立一个“探究问题征集箱”,鼓励学生把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写出来,定时汇总,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条件支持等实际情况集体讨论确定探究内容,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课题,自主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以知识的先知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直接接受已有的知识,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尽管这些东西自己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成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主持人,从确定者转变为预定者,从反馈者转变为评价者;学生则由听众、观众变为发现者,。教师要承认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科学探究中应克服的问题

1.片面追求探究形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实验、统一的方案,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

2.注重探究结果,淡泊探究过程。表现为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杜威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这一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造成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了理念上的偏差。

第11篇

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运用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由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着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物理概念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概念的思维特点、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二、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1.先入为主、片面或者错误的生活经验造成思维障碍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往往对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造成干扰。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个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感知到的同样体积的铁比铝重,而铁的密度又大于铝,就得出“密度大的物体一定比密度小的物体重”这一错误的结论。又如,学习“浮力”时,学生会认为“上浮的物体浮力一定大于下沉的物体的浮力”。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受到了生活经验的误导,造成了思维的障碍。

2.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导致过分依赖感性认识,一旦感性认识不足,便出现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初中生由于抽象思维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思维,这就出现了一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则往往无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磁场”这个概念时,如果教学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形象地再现磁场的形状和作用,单靠学生肤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师空洞的讲解、板演,就很难正确理解磁场的概念和作用。

3.隐含条件造成思维混乱

每个物理问题中,往往包含有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有时候隐性条件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概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初温相等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沸腾的水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铁块和木块的温度谁比较高?”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常常借助生活经验,认为铁比较容易吸热,所以温度应该较高。这一错误结论的产生,在于学生不科学的思维习惯,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两个物体都和开水达到了热平衡”这一隐含条件。

4.多米诺骨牌效应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的形成要借助已有概念的建立,如果前面一个概念没有掌握,势必会影响到另一个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如果学生对于“功”这个概念没有掌握,那么在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功率”等概念时,就会出现连锁障碍,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5.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的混淆

初中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思维时,一般的通病是不问实质,不看条件,形式地或机械地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概念时,学生对于公式R=■,常常认为R和U成正比,和I成反比,而忽视了R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即R表示导体的特性。常温下,它只和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U、I无关。

6.思维定式的反作用和相联概念之间的混淆

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时候,定式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学习相联概念的时候,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造成概念间的混淆。如,在学习“温度”“内能”“热量”这三个概念时,学生往往认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大,学生明显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把内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给混淆了。

7.运用概念时,张冠李戴,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心理过程的实质,在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是,学习完概念之后,对于概念的内容、公式、物理意义、适用条件都能倒背如流,但真正运用的时候,往往会张冠李戴,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表述问题。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对于功的两个要素、计算公式W=FS都耳熟能详,但在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如,下面这个问题:“一个人提着一桶重200 N的水,沿着水平地面前进了5 m,则这个人的拉力做了多少功?”很多初学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都是习惯性地得出做功1000 J这一结论。这种不加分析判断、张冠李戴地随便套用公式条件的错误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尤其普遍,其问题在于对于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理解。

三、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要解决上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1.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关键。

(2)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以用数学方法和测量共同来建立。许多物理概念是定量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如速度、功、电流等物理量。如,在建立“速度”这一概念时,就离不开路程和时间的测量,然后再借助数学工具来建立概念。

(3)物理概念中的物理量,还具有各自的特征。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反映出物理量各自的多种特征。如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或基本物理量、导出物理量等。尤其是导出物理量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前面基本物理量的正确形成的基础上,所以学好基本物理量对于建立导出物理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1)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一是建立概念时思维定式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二是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三是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四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

(2)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感知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方式。直接感知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的事物,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正确的概括性的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论述和说明,要解决前面叙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实施好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概念的教学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例如以下的几个办法。

(1)运用实验

运用实验,一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思考。二是便于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印象,更好地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个过程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可以参照下面表格所示的信息,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负责测量铁块,B组负责测量木块,C组负责测量铝块,最后再汇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由于有大量的感知数据,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两个结论。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并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经验,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如,在进行“惯性”这个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味自己乘车时车子突然刹车和启动时身体不同的反应或者走路时绊到石头不慎摔倒等事例,都能把学生置身于物理环境中,让学生对惯性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此外,借助漫画、板画、多媒体技术、实地参观访问等,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2.启发思考,教给方法,加强思维训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要获得正确的概念,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这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并教给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加强一些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察实验法、初步的科学抽象概括法和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还有运用简单的推理想象、定性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理想化法、等效法、类比法、运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概念等方法。例如,在教学“电阻”这个概念时,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密度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类比密度表示物质的特性而电阻也是导体的特性这个共同点。又如,教学“功率”这个概念时,也可类比“速度”这个概念。只要运用得当,使用类比的方法,前面的概念的正确建立势必对后面的类似的概念的建立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再如,在教学“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热量与内能、温度”等概念时,都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来理清有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尽量降低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如,在教学“力”这一概念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扣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字,这样学生一旦提到力,头脑中立即就会反映出“相互作用”四个字,对以后的知识运用很有帮助,这是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又如,在学习“沸腾”这个概念时,学生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水温达到100℃就会沸腾,教学中应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以有利于正确概念的形成。

此外,在思维训练中,应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内能与温度”时,学生一般会理解“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加”这个结论,此时教师若能借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思考:“物体内能增加了,温度一定升高吗?”引导学生分析当水沸腾时,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借助这个特例来理解以上的那个问题,就可以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多进行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最后,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教学,逐步使学生理解内涵和外延,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加强对隐含条件挖掘的专题训练,让学生头脑中存在“隐含条件”这一思维定式,有利于在碰到存在隐含条件的问题时,这个思维定式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加强运用训练,实现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运用中发现问题,以进一步解决问题,完善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教学中应及时地多提供一些运用概念的机会,如练习和实践活动等。在运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运用是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完“惯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可提问:如果锤头松了,应该怎么办?或者提问:怎么去除衣服上的灰尘?其中有何科学道理?当然,在设置问题加强练习时,问题和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是否突出。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预见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该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王志军,俞国祥.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6.

第12篇

1以旧带新,朔源引流

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学科都有着知识体系内的前后承接规律,新知往往是建立在对某些旧知的延伸与拓展之上,物理学科也不例外.新课程中所倡导的“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视角,去审视和揣度学生接纳、理解新知的最佳途径.学生的新旧建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离不开前期物理学习中所获得的积累、以及来自生活、社会实践等感性体验,然后在新知学习中逐步展开与丰富,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层次.在落实“最近发展区”教学理念中贯彻好“以旧唤新”,才能打造出推动学生拾级而上的学习台阶.教师要悉心考察有哪些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部分,再挖掘出从旧到新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推动学生完成从旧到新之间的跨越.

如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在升入高中之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的概念认识,但对矢量运算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场演示和实验探究唤起他们的感性印象,加强切身体验,从而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①回忆旧知: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②唤醒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如提水、拉伸弹簧、运送货品等,让学生运用已有认知分析其中的力;③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用重锤模拟上面[HJ1.5mm]小实验中的杠铃片,两个弹簧秤可分别读出F与F1、F2的大小记录实验数据,并以此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准确地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促进了学生的新知学习.

2逢新感旧,反刍深化

以旧引新是教学中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所重视并努力实践,将新知从旧知中推导出来;但逢新感旧则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孔子的这一句名言其实可以理解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于旧知的巩固、反刍和深化,这其中的乐趣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温习.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唤起对于相关旧知的记忆,在新旧关联中获得新的领悟,使学生在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中感到喜悦.这样一种以新带旧的学习方式,是“最近发展区”理念的合理拓展,帮助学生在螺旋上升式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内在紧密联系,认识到物理的每一项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点,就像一棵树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生长过程中主动地汲取营养、巩固根蔓.

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缺乏认识,不但对内容一知半解,更常常会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教师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出发,使他们对这一物理定律的认知更加明晰.①讲述双斜面实验,让学生感受理想实验的魅力.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②结合实验重新思考: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物理科学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实验+推理”中重新审视现实经历、澄清概念认知.

3除旧布新,纠偏矫正

在处理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负迁移”的影像.作为一种常见的学习心理现象,旧知有时候会对新知起着阻碍和干扰作用,使得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发生混淆,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结构相似、本质不同的时候,当它们的要求是学生对此做出不同反应时,就会凸显新旧的矛盾.此时,教师要实施除旧布新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的负迁移,加强两者之间的对比,寻找旧知与新知间相似性和差异性,体现物理知识的连贯性;要精心准备各种变式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变通,使其本质的内容更全面、更明晰地显露出来,从而全面发挥“最近发展区”对于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正面影响.

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与模糊的体会,但是现实中的现象却会对他们造成干扰,他们往往会难以区分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之间的差别,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修正则会使学生在后继学习中“心口不一”,难以真正理解.因此教师直面这一难点,突出分析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让学生体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这一科学思维方法.①用铁片和纸片进行实验,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初步结论;②用铁片和纸团进行二次实验,观察比较;③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跟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呢?④演示:牛顿管实验,揭示规律.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消弭了生活经验的负面干扰,在区分理想运动与实际运动之间差别中完成了知识的重新建构.

4新旧相融,梳理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这说了在落实“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时,要充分认识新旧融合的重要性,加强对于物理知识习题的梳理和归类,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推动学生将知识内容融会贯通,使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新旧相融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经验体系自内而外的生长,是旧知与新知的交互中的自我建构,随着学生物理学习过程的不断延伸,新旧相融中形成了一片片知识板块,继而形成知识链条,使学生长久获益.

第13篇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一阵子后,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好的思路,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三、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

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

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减少差异,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五、研究对象

初三、四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研究内容

研究课上学生合作学习新内容如何实现高效的策略。

研究课后学生学习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学习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和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物理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

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初三、四学生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

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1、我们从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性着手进行分析,认为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提偿在活动中学,由此得出结论合作学习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确定课题

依据烟台差异教育课题,我们确定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互教优势全面提高探究、表达、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3、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

确立了xx为物理课题负责人。并确立研究对象为全体初三、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4、大量查阅了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书籍并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详细给出小组合作评价,进行起步阶段的具体操作:

(一)进行小组合作分组,选拔组长及成员分工

(二)课上实施

(1)小组会话,互帮互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全班共享与互教。

(3)知识点互考,小卷互批,作业互相监督,形成组内互相制约,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4)课堂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习题随堂跟踪测评,取数次成绩之平均为其平时成绩,同时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

1、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老师学习借鉴。

3、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向各级刊物推广。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xx

组员:刘晓棠、王绍荣、张学波

十、保障措施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阅到很多的资料,既快捷又方便。

3、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获得多次优质课,在省市发表过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

4、我校有较浓厚的科研氛围。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新课改背景下倡导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教学,也就是经由教师的指导,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内学生通过互助以及自主探索实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个性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两者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协调发展。然而,现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大部分为形式上的合作,其实际效果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健康持续发展。鉴于这个原因,笔者提出改善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效果的策略,以期为提高物理合作学习提供借鉴。

1、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对于小组的组建,通常情况下,可以安排4至6人为一组,人数过多为教师的有效控制增加难度,同时会造成合作学习效率较低;而太少则对小组间的交流非常不利。分组时候应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具体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工,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组合,各小组均包括优、良、差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学生按不同层次分为1、2、3、4号)。这样通过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学习,对他们彼此帮助、共同提高非常有利,使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得到继续提升;一般的学生从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能力相对较差的得到适当的帮助。同时还需要设置组长,通常先让学习好、能力强,具有奉献以及合作精神的人担当,教师应该注重培养组员的合作互助的习惯,注重培养组长的组织以及管理能力。小组合作开展熟练后,可轮流让组员尝试担任组长,锻炼其组织以及领导能力,使其体验到各个不同角色。这样,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的合作信心得到增强。

2、充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

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活动。课前预习,能够使教学难点得到淡化,使课堂教学负担有所减轻。对于小组合作预习,属于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应该注重从物理课开始时候做起,一步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精神进行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多年有意识对学生小组合作预习习惯进行培养,我感觉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通过诸多手段尽量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到非常多的资料。以组为单位将每个人搜集的信息仅汇总,然后选择出有用的信息以备使用。例如,在《电流的热效应》学习过程中,小组通过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然后课堂上每一个组将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针对展示内容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再次,让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纠错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新授课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过分提醒学生那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亲身体验错误,从而能够在方法上实现改进。学生在错误的教训中找到解决的措施,使其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牢牢掌握知识,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物理活动的经验得到积累,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以及深刻性的思维,对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非常有帮助。在开展习题课过程中,首先通过小组内对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对于大家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后由1号或者2号同学在班内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补充;对于错误较多的但难度不大的可在小组讨论后由3号或者4号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在组内纠错开展时,让各同学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组员指出其中的错误,并对其进行纠正,从而使各个组员均能够从中获得收获。

3、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还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合作的过程;一方面对各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小组的整体情况;一方面对发言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强调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倾听他人发言的时候的态度;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而且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合作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教师利用评价机制,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找到自信。教师应该适当的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水平实施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表扬;有时候一个眼神以及表情均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励,老师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使其勇于提问、敢于表达。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每一个假设以及实验设计在口头上进行鼓励,同时还可以对具有独创性的优秀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最佳合作奖、最佳组员、最佳创新奖、最佳成果奖以及最佳小组奖等各种奖励,必要时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以及合作信心。除此之外,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改善合作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对于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几种形式,每一种评价均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属于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方式之一,相信在学校、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其一定能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获得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牛永霞.浅谈如何把合作的意识引入班级管理之中[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第1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能力

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基本的科学素质是每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作为未来支柱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素质更加应该具备,而且是越早具备越好,因此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以成绩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为学生们的未来做打算,而不是仅仅看重眼前的成绩。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对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建立在科学兴趣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们的科学兴趣,继而将学生们的科学能力加以提高,最终达到学生们科学精神的全面形成。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1.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活动是极具诱惑力的,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化学知识,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也可以讲一些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以激励学生。

2.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接受化学知识。这无疑也是提高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作业类型的多样化,是巩固学习兴趣的好途径,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在作业的设置上要具有吸引学生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巩固知识,如设置“实践作业”、“实验作业”、“阅读作业”等等。

4.与生活接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初三的化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跟生活有十分密切联系的,例如在讲常见金属的时候,生活中金属的种类非常之多,应用也是异常之广,铁的使用、铜的使用以及金银等贵重金属的使用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让学生自主地去发掘生活中金属的应用与金属自身性质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地将常见金属的知识印入学生们的脑海,增强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些都会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们乐于动脑思考,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们的科学兴趣。

二、丰富实验课设计,提高学生科学能力

实验课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们的科学能力也能够随之提高。例如我们在讲二氧化碳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讲二氧化碳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列举出几种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

给出几种实验物品:蜡烛、木炭、石灰石、盐酸、小苏打、食用醋

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制取和收集并验证二氧化碳。

实验的方法可以是蜡烛或者是木炭的燃烧。收集气体的时候要用玻璃罩将燃烧的物体罩住,待其自然熄灭然后将玻璃罩内的气体整体收集,将内部气体冲入石灰水看是否出现浑浊现象。将石灰石与盐酸混合放入密闭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气体,将收集的气体冲入石灰水,看是否出现浑浊现象。

小苏打放入食用醋中,液体表面会有气泡产生,同样用向上排空气的方法收集,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在做完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将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二氧化碳的性质都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利弊都是什么?

很多同学会想到第一和第二个反应,二氧化碳有熄灭燃烧的作用,这是二氧化碳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灭火器,同时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证明其密度大于空气,如果数量巨大会在空气底部形成一个二氧化碳层,进而引出学生对于温室效应的思考。

实验课的设计能够将所学知识一一涵盖,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们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诸如上述的实验,还能够引发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在培养学生们动手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科学能力,将学生们得思考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以内,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三、善用信息,学会交流

信息交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加油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传授好课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会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1.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这个搜集过程不要求多,而在于学生的用心,让学生敢于用自己的资料与大家交流。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这个过程必然能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搜集资料、筛选内容、学会归纳。

2.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剖析信息,培养质疑精神,敢于通过自己的实验等方式验证自己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各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化学不仅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异常紧密联系的学科,同时也是与初中其他学科联系非常紧的学科。例如化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化学上的计算离不开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与化学之间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物理的升华、汽化、液化以及凝固都与化学变化联系紧密;化学与生物之间的联系是最多的也是最复杂的,学生可以通过横向思维,将化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物的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有机物的时候,其中与生物方面的联系就异常的紧密,蛋白质是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以及生命特征的维持都是无数个化学反应的支持。通过这种简单的学科之间的渗透,来培养学生们的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精神。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当下的化学成绩,而要将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以及更深一层的可续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我们的教学努力使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更宽更广。

参考文献:

[1]王修信.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