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因材施教 概念 意义 应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体质,开发学生智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思维为主心”为主要目的,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对教育目标、过程留下的影响,同时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说到底,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因材施教”思想的概念阐释

古之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所谓“因材施教”是在认识某人适合于成为某种之“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身通六艺,却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毒、冉伯牛、仲弓。言论: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史实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门下诸多栋梁之材。

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材”增加了“才”的内涵,变成“因‘才’施教”。这个“才”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纵向上有高低之分;第二,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横向差异。两相比较,古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而现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具有相同之“才”。

2.因材施教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后进生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丧失原有的灵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3.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应该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教学,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在实践中主要是班级教学、小群体教学为主,同时配合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1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与个别特点,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摸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

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握好相应的尺度。在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使其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2分类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类分层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如何开展分类分层教学以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呢?

3.2.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并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环,对优生的要求可高一个层次;而部分学困生基础差、领会慢,往往被教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分层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表现的机会,并多预设几步,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

3.2.2精心搭配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教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3.2.3分层作业,殊途同归。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增强他们学好体育基本动作以及技能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在体育项目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经常给学生提醒鼓励,让他们在不断培养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2篇

因材施教 量力性原则 扬长避短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其中,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知识的大爆炸,成为这些理念的直接动力和催化剂。然而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的竞争力,又往往让人无从下手。书店的书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学校开出的书目连续不断;课后班林林总总,似乎都有参加学习的必要;甚至是课堂的教师在面对茫茫题海和接踵而至的各门考试时也焦头烂额,那么苦难的家长和学生的境况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该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成为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全才,什么样的学习和书籍才能使自己的成长更有质量更有效率……这一切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当代的年轻人、家长和教育者。笔者在本文中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出发,联系上述的总总矛盾和困惑,认真思考和重新审视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并由此提出了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也许,这三条原则达不到拨云见日的功效,但有可能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认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所以要“各因其材”。孔子把学生的智力分为四等,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并且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又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类:“狂者”、“中行”、“狷者”。具体而言“由也果”(果敢)、“赐也达”(通达)、“求也艺”(多才艺)、“柴也愚”(憨直)、“参也鲁”(迟钝)、“师也辟”(偏激)。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总结出学生在能力、特长、态度和志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

《论语》中就记载了一个生动、鲜明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次,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座谈。子路和冉有同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给子路的答复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给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公西华一直侍候在旁,便问孔子:“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路、冉有两个人问的问题,先生答复的问题为什么迥然不同呢?”孔子自有他的理由:“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意思是说冉求遇事胆小,就鼓励他大胆些;子由好勇过人,就压压他。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智能和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

其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一致认同,并在教学过程和心理分析上广泛应用和深入探讨。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认为,分析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其中智力仅占20%,而其余的80%则归结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教学角度看,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等。这些差异就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施环节要注意处理好这些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与教育学教授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真实的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内涵是多元的,它包含7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智力:(1)言语――语言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如――自省智力;(7)交往――交流智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身上的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表现的。因此,对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很难用简单的方式作出评判。这些智力上的差异,并不说明一种智力比另一种智力更优秀。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应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特点和业余爱好为宗旨。

无论是丹尼尔・戈尔曼还是霍华德・加德纳,都承认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尽量让他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最擅长的一面,其实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只不过西方人对此的论述更为详备和严谨。

二、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

由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的由来,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的能力、性格和爱好的巨大差异。因此,在教育中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程体制也成为了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一边要具有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三个原则。

1.量力性原则

教育中的“量力性”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量力性原则具有三方面含义。

其一,量学生精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学生精力而言,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比如,当时墨子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正业之外还请求学射,墨翟对他们的回答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意思是,智慧的人必定量其精力所及而从事啊。

其二,量学生固有能力。人先天和后天形成的能力都是各异的,有的人适合赋予更大的压力,因为对他们而言压力就是动力;有的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大的压力不仅不会对其有所帮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其三,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墨子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孟子・大取》)意思是说,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技能五花八门。先不说小学、中学,就是到了大学各门课程的开设也弄得从小就在题海中摸爬滚打的大学生身心俱疲,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自己想看的书,来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说他们是成年人,但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都没有把生活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依然拿着拐棍领着他们走,所以到后来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第一,什么都明白一点,但没有一样是精的,头脑像一个大杂烩,理不出个头绪,因此也很难做到“术业有专攻”;

第二,就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因为从小被“喂”惯了,老师一撒手,弄不好会栽个大跟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照墨子的量力原则进行教育。

所以,要想因材施教,就要把握好量力性原则,给学生足够自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撑起一片广博的蓝天;量力性原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指导思想。

2.扬长避短原则

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又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语者,善为辞令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以入于道(《论语或问》)。”意思是说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而使之入于不同的发展之道。

其实,朱熹说的这一番深刻的话,就是指因材施教中的“扬长避短”原则:即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兴趣爱好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挖掘和发挥学习者的潜力,竭力规避他们的缺陷,并加以即时点播。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扬弃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使他们充分的、顺利的、快速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即“全才往往是庸才”。这句话不乏一定的道理,因为“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这里的“全”更多地说明了“大而杂,粗而不精”。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发、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探讨和运行因材施教的“扬长避短原则”,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完美的展现自己优越的一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之梦――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3.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的一条经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乐”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解释,指教育的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一格;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解释,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育。从后者的解释来看,“寓教于乐”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原则。

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老师会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来传授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老师会通过更为民主开放的课堂来带领大家学习知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老师会通过更多研究式的讨论和更多的质疑鼓励大家去主动、自发地钻研知识。

这是我们在建国以来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寓教于乐”的原则还需要继续深入地探讨和贯彻,真正地做到让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地改变“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寒窗十载”的“苦”学境界,让学习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有趣味和有动力;让每个学习者都能生龙活虎、欲罢不能的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怨天尤人、苦不堪言地面对学习。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虽然古已有之,但在今天的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中的量力性原则、扬长避短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仍然会带给今天的广大教育者无尽的启示,成为他们施教过程中智慧的宝典、育人的根本法则。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划,让个性得到张扬、特点得到彰显,在发挥集体教育最大作用的同时,着眼于个体的蓬勃生命、健康成长。

一、基于学生,科学分析师生的综合情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给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烙上了深深的个性色彩,有的教师擅长用言语进行直观的表达,有的教师喜好用肢体语言对教学问题进行示范,有的教师关注教学媒介在活动中的应用。如此种种,都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从另一个侧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了解教师自身的同时,更要重点解读学生,包括班级的整体体育水平、活动项目的倾向性问题、特殊的体育苗子、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等等。力争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和谐共生。

有一年,我教学的初一一个班,女生居多,通过学期初的了解,我发现近90%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原来在小学的时候,舞蹈是学校的特色项目。从开学的几节体育课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柔韧性较好、协调能力也很强,他们对力量性的活动不感兴趣,理论训练不到位。我平时喜欢跳霹雳舞,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今后班级的体育教学计划,将韵律操、哑铃操、单双杠体操融入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弥补了学生体育发展中的不足,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拉埃丁和斯泰莱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完全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这不一定是好事。这时学生容易提早预见自己的学习效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丧失。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教学方式匹配的同时,适当地制造“失配”机会,一方面,给学生留有学习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转型与完善。

二、理解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学科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对体育训练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我引导他们参与跳绳活动,特别创造出花样跳绳活动,如向前摇、向后摇,单脚挑、双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单人双臂交叉跳、多人穿梭跳,并开展跳绳比赛活动,原先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很乐意地加入活动的行列。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他们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浸染积极乐观、豁达大方的体育文化?仅仅靠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给学生施加体育精神的影响,借助各种活动和途径,为他们创设机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在备受呵护中迸发出对学科的情感,

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多次或更长的实践活动摸索体育活动的规律,进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差异性资源

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只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发展特点,那么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正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从现实世界看到的是另一道风景,因为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让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量身制订规划,更不可能让计划追随着学生的终生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才能尊重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学年,我们班小王的篮球考核成绩一直很落后,尽管他很努力,但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不但学生自己着急、懊恼,我和其他的同学也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呢?但我们达成共识,不许嘲笑他的姿势和成绩。同时,有几个篮球打得比较好的同学主动请缨,利用课后时间多约他参加训练活动,渐渐地,小王有了感觉,对篮球入了行,不但考核过关,而且还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重要成员,后来当他知道大家为他做的这一切时,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先天条件、后天的教育方式、家庭文化差异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做到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有拔高性的训练,又有满足暂时落后学生需求的基本活动。一节体育课,要让所有学生都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让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第4篇

[关键词] 校园之星 校园管理 奖励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渠道,面队每一位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如何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使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肯定,实质上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要求。

因材施教(yīn cái shī jiào )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第二步是分别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无不主张因材施教。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须关注每一棵树木的成长,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15~18岁,生理上正告别少年期进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骨骼生长趋缓,生理器官、神经系统基本发育成熟,各项机能已趋完善,青春期生理特点开始显现;从心理上看,他们自我意识猛醒,思维能力、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自信,有个性,渴望得到鼓励、肯定、表扬,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相对于同年龄段的高中生,职校生又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偏下、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这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赏识的心态、激励的办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做法是“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

多年来,我校紧紧把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主旋律,坚持德育就是质量,德育就是效益的办学理念,实践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点、细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思考因材施教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对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进行了尝试探索,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做法,变奖励为管理,变管理为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扩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视角,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之星”是一个统称,它是由学校“技能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阳光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奉献之星”、安全之星、奥运之星、劳动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系列组成,以季度为评选周期,一星一方案,评选方案由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奖励方法、推荐材料等组成。

“校园之星”评选的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校园之星”奖项的设计,我们认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学校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生活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代表性地设计评选奖项;(2)针对性。奖项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青年,又要善于兼顾部分群体或个别学生,使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3)前瞻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评选奖项。

“校园之星”的评选,其理论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赏识、激励、关爱,抱着一种欣赏的积极态度,把力量注入学生的体内,短短的一年时间,已让青年学子展开飞翔成功的翅膀。对此有几点思考,让我们同仁以此共勉:

1.赏识是一种心态,它不仅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它更是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信念以及精神状态。赏识教育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的爱的教育。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坏。将赏识教育当成一种生命需要的教育,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理论原则的。

2.“皮克马利翁效应”。激励能把学生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充分释放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断保持,它将巩固成为学生的一种本性,从而终身受益。

第5篇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渠道,面队每一位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如何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使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肯定,实质上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要求。因材施教(yīncáishījiào)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

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第二步是分别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无不主张因材施教。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须关注每一棵树木的成长,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15~18岁,生理上正告别少年期进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骨骼生长趋缓,生理器官、神经系统基本发育成熟,各项机能已趋完善,青春期生理特点开始显现;从心理上看,他们自我意识猛醒,思维能力、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自信,有个性,渴望得到鼓励、肯定、表扬,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相对于同年龄段的高中生,职校生又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偏下、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这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赏识的心态、激励的办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做法是“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多年来,我校紧紧把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主旋律,坚持德育就是质量,德育就是效益的办学理念,实践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点、细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思考因材施教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对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进行了尝试探索,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做法,变奖励为管理,变管理为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扩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视角,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校园之星”是一个统称,它是由学校“技能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阳光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奉献之星”、安全之星、奥运之星、劳动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系列组成,以季度为评选周期,一星一方案,评选方案由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奖励方法、推荐材料等组成。“校园之星”评选的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校园之星”奖项的设计,我们认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学校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生活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代表性地设计评选奖项;(2)针对性。奖项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青年,又要善于兼顾部分群体或个别学生,使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3)前瞻性。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评选奖项。“校园之星”的评选,其理论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赏识、激励、关爱,抱着一种欣赏的积极态度,把力量注入学生的体内,短短的一年时间,已让青年学子展开飞翔成功的翅膀。对此有几点思考,让我们同仁以此共勉:

1.赏识是一种心态,它不仅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它更是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信念以及精神状态。赏识教育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的爱的教育。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坏。将赏识教育当成一种生命需要的教育,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理论原则的。

第6篇

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要为每一个学生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如何在学校特色教育中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我校在多年的实践中,从开展个性化德育、建立音美体特长教育、实施分层管理和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广大适龄青少年,在一个教学班中,尽管他们的年龄相近,但由于遗传、环境和先前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知识的特点也就不一样。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在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不可分割,即: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启发诱导,是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诱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启而不当”,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导,而是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

四、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前提,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的内在动力。热爱数学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使师生情绪愉快,亲密合作,从而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个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5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认为在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彰显活跃,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情真意切、情理结合。假如辅导员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有效做到情理结合,那么即使辅导员说的再对也很难打动大学生的内心,触动他们的心灵。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更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更需要做的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以及“以情感人是我们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常用的两种方法。笔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往往只喜欢讲一些大道理,却把“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抛之脑后;还有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以情感人”,但是却没有有效做到“以理服人”。上述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说都是不正确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辅导员必须要搞清楚的,“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理”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导。寓情于理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古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普遍推崇。早在古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根据学生的资质以及个性发展,对其分别进行“六艺”教学,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例如,御马术超群的冉有,武艺高强的子路以及文才出众的颜回等。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原则,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每一位大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然后因材施教。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充分的感受到: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所以,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他们的性格、气质等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刚柔并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那些内心比较自卑的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于此同时,我们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尽量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以来,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他们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德育为先,心育为主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亦应该以德育为先,心育为主。马加爵以及药家鑫的杀人案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当我们重新对马加爵和药家鑫两位大学生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二人的性格都比较内向,甚至可以说非常腼腆。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致使他们杀人的呢?对此我们不做深入分析。但是笔者可以说当时确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性格孤僻,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更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我们辅导员必须要对其多些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辅导员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灵的困惑,帮助他们打开心扉之门。于此同时,笔者认为我们辅导员还应该建立大学生的品行档案材料,通过品行档案材料的建立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大学生我们辅导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关爱。例如,我国高校著名辅导员初世红老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积极推行“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德育模式。她还建立了“暖暖语吧”的谈心平台与大学生实施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全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之上,她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这无疑等于给大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4 结语

总而言之,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德育为先,心育为主。相信只要有效做到上述三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贺曲.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2] 陈士勇.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9(1).

第8篇

摘要:我们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点,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关键词:试论 中学 电脑 教学 素质 教育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持。因此我认为,难得的机遇已悄然到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评估等方面 做出整体性改革,并结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育思想,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

一、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

三、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 真正实现,从而体现出教学的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能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第9篇

【关 键 词】教学过程;遵循;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77-02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传统的观点在实施因材施教过程中大多只关注学生的特点,而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教师、教材、培养目标”四个方面考虑,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一、根据学生之材而教

“因材”和“施教”是密切联系的,“因材”是“施教”的前提,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正如同志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就没有进行因材施教的权力。要找到施教的好办法,就必须有“识才”的好眼力,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叫做“不抛弃、不放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普遍提高上,并着力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要抓课内带课外,课内、课外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就要依赖于经常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而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对课内教学起着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课内所学内容。要抓长处、补不足,扬长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挥长处。

二、根据老师之材而教

体育教学中,每名老师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老师大江东去,具雄浑之美,有的老师小桥流水,具婉约之美;有的老师热情奔放,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老师智慧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老师长于理性,稳扎稳打;有的老师长于感性,真挚动人;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时有奇思妙想,有的老师针脚绵密,逻辑特别强大……

搏击训练中有一经典语句“不怕你千招会,就怕你一招绝”,强调的是一招制敌。任何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拿手戏”就是老师的特长、特色。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那么老师首先要有自身的个性,要善于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老师要因自己的材而教,要把自己的材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智,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材特点而教

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其讲授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学校各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讲授方式,必须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就体育课程而言,理论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在理论课教学中,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理论基础,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对课程的认同感。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做到“够用”,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实践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在室外进行的体力实践。属于新授课的,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注意揭示新学内容与以前学习过内容的内在联系;要使学生对新学内容有正确、完整的概念,正确地运用讲解、示范及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教法措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抓住关键,着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要有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属于复习课的,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动作的实际情况对复习教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要加强区别对待,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对掌握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动作。属于综合课的,要合理地搭配新授与复习的内容和教学顺序,合理地安排练习次数与生理负荷;属于考核课的要向学生讲明考核目的,端正学生对考核的态度,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保护措施。要明确宣布和严格执行考核的要求、标准,坚决杜绝作弊现象,在正式考核前,适当安排复习,改进动作技术。

四、根据社会需求之材而教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上。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要根据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德育、智育、美育密切集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管理、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头脑更清醒,精力更充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青少年的健康,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终生体育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依照社会需求之材来培养学生,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只有学生身体先“成材”,才能成“成才”,以更好地适应走向社会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全方位、多视角地考虑加强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双重功能弱化的状况,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教学有效性 措施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78-02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的视觉与听觉的记忆活动,获取一种方法把每一个知识点牢牢存放在自己的大脑里;而对于老师来说是把自己曾经多年总结的学习经验最简单最直接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书本里的知识要点掌握并牢记。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和人才的质量,所以其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使其课堂有效性能达到最大,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1 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两个选择即:一是继续再学习;二是直接面临社会参加工作。中职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2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年龄较小,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多种原因使他们心理敏感,逆反心理较强,易受外界干扰,易产生自卑感,教育难度较大。在中职学校日常教学实践和管理中,我们发现,德育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低,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弱化。2.1 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多数学生的思维里,除了专业课程是必修课程,对于德育课程只是一个附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有那么一个分数而已。他们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考试是实行开卷考试,对应中职德育课就成了中职学生眼中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是“休息课”,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加上中职学校学生中考成绩不太理想,普遍表现出厌学情绪严重、学习主动性不高、想学一技之长却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状况,直接造成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忽略。2.2 德育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1)教学观念落后。多数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无法创造性地去学习。(2)知识构成陈旧,教学内容空洞。由于不注重持续学习,不少教师的业务知识陈旧,虽然用的是新课标,教的是新教材,但教学套路还是旧的,以不变应万变是他们的“法宝”。这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空洞,说多用少,理论脱离实际,枯燥乏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3)教学手段落后。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德育课课外教学辅助材料较少且设备投入不足,教师基本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手写板书,“课上全靠吼,板书全靠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对于德育课课程,多数中职学校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技能特长等内容,致使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造成师生缺乏足够的沟通,很少互动,教学效果差。3 提高职业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和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的德育课,如何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关键。3.1 变换课堂空间授课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空间授课模式,即老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讲,学生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的教学形式。中职学校专业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德育课教师可课程需要交待班干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们一起参与把课桌很整齐的围成一个大圈,老师和学生都围坐成一个大圈,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变换课堂围坐模式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们在课堂环境视觉上感到上课有一种新鲜感,借助学生时代的单纯,必须营造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课堂活跃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潜力,老师在课堂上能及时抓住某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及时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改掉了平时不爱动手不爱动脑的个别学生身上的一些坏的习惯,避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头接耳,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忱,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体现了班级的凝聚力及号召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体现了师生间的同等地位。3.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历史“舞台”上来看,因材施教是最为悠久,虽然现代是一个科技信息时代,讲究时髦、讲究突破、讲究创新等,很多捷径教学方法都还有待考量,许多教学者在大胆尝试去创新、去探索,但是在笔者看来是万变不离其宗,“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德育课教师教学在遵循“三贴近”原则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髓,应该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指导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取向、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等特点进行。(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了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如在《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的活雷锋郭明义和厦门洗脚妹刘丽等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解,和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提升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3)分组讨论。课堂分组讨论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事先拟定讨论话题,在课前把所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员和小组长要相对固定。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针对某个问题开展探讨并及时记录组员讨论的情况,归纳要点,以备课堂组与组之间交流。需要强调的是,在分组讨论时,一方面,要让组员学会聆听,学会聆听既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适时点拨、引导,对讨论的结果要进行集体公开的点评,以发挥讨论的积极效应。如讲到《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职业理想的作用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互相评议一下,看谁说得最具体、现实,最符合本人实际。在点评过程中可结合社会理想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用苦干、实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样通过倡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善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创新课堂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师生关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有十分有效的。广大德育课教师应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生本意识和终身学习观念,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用良好的教学成效贯彻落实十精神。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2001,2.[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S].2013,3.[3] 孙丽群.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J].文学教育出版社,2012,7.

第11篇

关键词:班级日常管理 小学生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0-01

诚信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品质,也是生活中的一种践行。在传统的小学诚信教育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种知识填鸭难以真正的引起小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也十分不理想。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当从其日常生活方面入手。而班级的日常管理与小学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联系,因此,应将其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班级日常管理重要任务。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诚信教育。班级日常管理要求班主任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帮助小学生遵守相应的规范。而在这两项规范和守则当中,明确要求了小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因此,诚信教育是班级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在《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当中,也明确将品德指导列入到了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因此,班主任应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帮助小学生对已获得的诚信知识进行巩固,养成诚信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外,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当中,指出了班主任应当负责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班主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和谐、品格健全、素质全面等方面的发展。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小学生品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诚信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班主任应当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对诚信产生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2.1生活化原则

一直以来,教育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当严格遵循生活化的原则。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作为基础,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当中营造出诚实守信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生成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

2.2渗透性原则

在学校教育当中,有一些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进行体现的,人们将这种课程叫做隐形课程[1]。隐形课程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向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使小学生始终处在诚信的环境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格产生着影响。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2.3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诚信教育,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根据不同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小学生在年龄、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3.1优化班级诚信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对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制度规范环境加以重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以使其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3.2树立诚信的榜样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对榜样进行崇拜和模仿[3]。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法,为小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主动的对榜样的诚信品质和行为进行模仿,以提高小学生的诚信水平。

3.3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当中,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班主任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帮助小学生不断的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塑造小学生的诚信情感,最终将其转化为诚信的行为。

4 结语

在人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小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基础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正处在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因此,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对此,班主任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小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班级日常管理当中进行诚信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小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浩栋.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情感教育; 因材施教; 反馈矫正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full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Li Tang-feng

( Shandong Yucheng City high school office Yanghetao school, Yucheng Shandong 251200 )

Abstract: Improving quality of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as a breakthrough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not on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factors, but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and regulation of power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love school, will learn, learn, learn, live, full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reform Emo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aptitude Feedback on correction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作用,又要重视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调节作用;既要重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又要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兴趣、思想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意志。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师要因材施教,并且要在课内外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特长。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学活,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精心设计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主体学生在限定的时间条件内完成记忆、理解、运用等各层次学习任务的具体标尺。在设计目标时,要注意德育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兼顾,坚持德育进课堂,文道结合,使学生明白的做人的道理,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更新。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得力措施,以最优化的教学步骤保证目标的实施与达成。课堂教学认定目标之后,都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主导性原则,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目标性。充分体现了突出目标,达成目标,全面落实目标的最佳课堂教学框架,也充分体现了愉快和谐的教学原则,板书优化原则。

二、更新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任何成功的实验与研究都是以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的。“愉快教学”实验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指出:要让每个人的个性、特长、爱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丰实的人。同志也曾说过,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主要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学生的负担为目标,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享受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中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愉快学习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就是:爱、美、兴趣、创造。

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爱,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耐心帮助学生。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美育。没有美育,儿童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艺术知识及创造能力的高尚情操。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智能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提倡“三多”及多户发、多直观、多引导;“三鼓励”及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有主见有创造。创造,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创造力是藴藏在每个儿童身上最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展现创造人才,从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从整体出发,难点部分不惜口舌,引导学生抓住主线,掌握关键,突破难点的方法,最大限度利用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做到“情感教育渗透,因材施教体现,反馈矫正贯彻。”

情感教育渗透。每篇文章都要由作者自己得些作动机。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通过回忆生前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通过课题、文章的思路、篇章中的重点词语来体现的。解题时,事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的事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烈士的革命精神打下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解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牺牲的高贵品质。

第13篇

深刻理解课本涉及的概念、定理的内涵,因为当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辅助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知识结构,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重要的结论、定理的理解能力非常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定理、概念等知识点,应灵活的采取领读、范读、提纲导读、学生自读、精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圈点、概括、批注、探究、联系、归纳等好习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把握教材的“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并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原则。为便于因材施教,新教材的必学、选学内容的设计及在内容的广度上有一定的“弹性”外,习题、复习题的配置也分为~B组,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低起点、分层次”教学,即把学生分成A―B―C―D―E五组,教学内容采取复式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弹性的教学环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布置作业也按A、B、C等层次布置,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要保底,又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上不封顶。

三、把握教材的广度,合理安排各类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内容较广,除必学内容、选学内容,还穿插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渗透德育和数学应用知识的内容。我在教学中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除抓好必学、选学内容外,还重视安排的其他内容,在课堂上或课外辅导时抽出适当的时间,恰当的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做。这样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很有好处。

四、重视教材“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在教学中解决实际应用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应用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倾向,新教材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际应用题,这对我们数学老师转变观念起了导向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好教材中的现成问题,还整理了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如联系我县的经济问题编了一些实际应用题,指导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体现是新教材又一明显特征,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很多,如: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数学模型思想及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思想方法是隐含教材之中的,往往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思想方法的教学,以教材为依据,坚持三个原则(化隐为显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参与的原则),把握好四环节(总体设计、反复渗透、适时突破、应用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毕业班解题尤显重要,因此,对于问题,我从多角度出发探索解题思路,如:(1)一般思路,从问题出发索取与此有关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这既有环环紧扣。探本溯源的分析,又有将思维推向四面八方的发散探究,在此基础上把知识进行归纳,揭示出本质,析出其中的精华,从而得到解题思路,特别把一些图形放在圆内的问题,使用此种思路效果较好;(2)从逆向思维中捕捉思路,若把已知到未知称为正向思维,反之则称为逆向思维,在教学中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反面去想一想,去试一试,从中可捕捉到解题思路,这种思想在代数证明题中效果较好。总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挖掘和体现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14篇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教师教育;借鉴意义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体育实践理论家。他是余姚市古代四先贤之一,一生文稻武略都精通,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阳明心理、教育哲理,集诸家之大成,又有创新实践开拓进取形成新的进步科学的哲理教育心思想――王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具有推动作用。在500年之后的今天,王学对各地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探索王阳明的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全面完整了解他的教育心理思想,结合教学实践,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从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21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

王守仁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28岁王守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江西的赣南和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嵇山书院和余姚的龙泉寺中天阁等处授徒讲学。王阳明针对明朝社会思想状况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提出心学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心学之上,是其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 王阳明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方面,王阳明讲求“明人伦”、“学为圣人”、“学以去其昏蔽”,他以儒家的最高教育目的来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立成圣之志。在教育原则方面,王阳明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在教育基本内容方面,王阳明除了教授四书六经之外,积极传播心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王阳明提倡自得、注重点化、讲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实践。 王阳明知行合一,积极推进教学实践。特别是其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其教育活动的核心。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多样,行德政、举社学和行乡约,具体措施包括其宽恤百姓、敦化风俗、兴举社学和推行《南赣乡约》,这一切让人清晰看到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效果。此外,王阳明的蒙学教育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王阳明的讲学活动基本是以书院讲会的形式存在的,他积极倡导建设书院,一生修建了大量书院,为传播心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一,德育为先,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与王阳明的“共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德育的地位和比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培养个性。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启发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王守仁认为,因财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未来教师树立多样的学生观,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使学生能够各成其材。因此,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己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王阳明先生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传授知识,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的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第四,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象、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一个重要治学方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

王阳明主张必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王阳明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

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王阳明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我们要学习他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跨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项目名称:此文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度立项研究项目“阳明心学视域中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为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教育科学学院李纯教授,笔者参与李纯老师课题研究,形成此文。

参考文献:

[1] 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德育渗透;音乐;课堂教学;得力工具

【中图分类号】G430.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65-01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是以有组织的音乐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它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发人的感情方面比其他姊妹艺术来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而它的非语义性,又给欣赏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促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乐艺术的天空。

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标,而是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经典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认真体验,使其内心情感渗透到作曲家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艺术(音乐)的熏陶下,其身心就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教化作用。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浸润学生的心灵远胜于空洞的说教。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塑造美好的心灵、陶冶儿童高尚的情操方面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内化力。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儿童的心灵,启迪儿童的心里智慧,从而去美化儿童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最主要的是因材施教,然后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去实施。这里所讲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施教,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先天素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它影响和制约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致性。比如,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善于表现,先天素质好的或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愉。另外,男女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和谐发展的教学原则。既能让一般的学生学到知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又能使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活泼乐观的情绪

现行音乐教材中有不少儿童喜爱的好歌(乐)曲,针对学生的孤独、自私、脆弱等性格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积极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活泼的情绪。如《海鸥》、《鹰》、《我爱沙滩,我爱大海》、《天地之间的歌》等,这些歌曲体现了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主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进行“五爱”教育

现行音乐教材中编入不少关于“五爱”教育的歌(乐)曲,如:表现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有《甜甜的秘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咱们从小讲礼貌》;表现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有《拾豆豆》、《粉刷匠》、《劳动最光荣》、《小牧笛》等;表现英雄人物和人物优秀品质的有《赖宁——共和国的小英雄》、《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表现热爱祖国的有《中国人民共和国》、《八月桂花遍地开》、《我们美丽的祖国》等;表现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有《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竹笛容易弯》、《大鹿》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理想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歌(乐)曲中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通过审美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如:《小白船》、《时间像小马车》、《划船》、《水晶般的心》、《赛船》、《小骑兵之歌》、《我是人民小骑兵》等作品,表现了少年儿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等能力的同时,利用音乐形象的思想性,适时激发学生的思想情绪,充分调动其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使其自觉树立一种生活的信念,即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四、音乐能育德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学生把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而追求美的目标必须影响着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爱美必须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痛丑”,所谓“知美导”、“识善恶”,有了美与丑、美与恶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有了情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