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的重难点范文

初中生物的重难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物的重难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一、区分呼吸、呼吸作用、呼吸运动

这三个概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是指气体呼吸,包括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和血液与肺泡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呼吸运动特指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张和收缩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又称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其他产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这三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可以让学生对后来线粒体以及细胞呼吸的学习更加清晰明确。

二、呼吸运动的具体过程

肌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牵拉骨骼使得运动得以完成。就初中生而言,掌握呼吸运动中肋间肌与膈肌的变化即可。

气压这个概念对初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把气体分子比喻成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学生在各个方向推墙壁从而对外产生压力。相同的人数在空间大的地方受到了各个墙面的压力就小,在空间小的地方压力就大。

呼吸运动分为吸气与呼气两个过程。

简单记的口诀就是“吸气收缩大大小,呼气舒张小小大”即,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变大,肺扩张体积变大,肺内压小于外界气压吸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体积变小,肺收缩体积变小,肺内压大于外界气压呼气。

三、例题解析

1.下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试分析曲线BC段的变化,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正确的是

( )

A.前后径增大,左右径缩小

B.前后径缩小,左右径增大

C.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增大

D.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

2.下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由B到C的过程表示( )

A.吸气,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B.呼气,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C.吸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

D.呼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

在解答这类型图形题时关键要看清楚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变量,变量不同,结果当然不同。不可以凭借经验以前做过,不看变量一味冲动,造成错误。

在第1题中纵轴为肺内压与外界气压的差,纵轴数值=肺内压-外界气压,在AB段纵轴数值为负值。此时肺内压<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此时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上下径增大。在BC段纵轴数值为负值。此时肺内压>外界气压,肺内气体出肺,此时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减小,上下径减小。同时要注意肋间肌与膈肌的收缩状态是一致的,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变化也是一致的。本题答案为D。

在第2题中纵轴为肺容量,其中A和C点表示肺容量的最小值,在B和D点表示肺容量最大值。因此有A到B肺容量由小变大,肺体积扩大,肺内压减小,使得肺内压小于外界气压,而是气体进入肺,吸气。因A到B,表示吸气,膈肌收缩,膈顶处于下降状态。C到D相同。而在B到C,由最大值到最小值,肺容量由大变小,肺内压增大,使得肺内压大于外界气压,于是气体从肺内压出,呼气。由B到C,表示呼气,膈肌舒张,膈顶处于上升状态。此题答案为D。

四、气体交换的过程与原理

气体交换主要是人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气体交换分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原理,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氧气由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二氧化碳由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得到氧气的同时给出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流动同时进行,才可以称之为交换。

通过呼吸运动气体由外界进入肺,这一步靠的是气压。在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中此时肺泡内是刚得到的新鲜空气,氧气浓度比较高,而血液为氧气浓度低的静脉血,于是氧气由浓度比较高的肺泡流向血管。在同一时刻,此时的血液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二氧化碳由浓度高的血液流向肺泡,肺泡内的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除。这样血液得到了氧气,排除了二氧化碳,完成了气体交换,含氧量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量丰富的动脉血。

动脉血流向全身的组织细胞完成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而此时的血液中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氧气由浓度高的血液进入组织细胞,而二氧化碳由浓度高的组织细胞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量高的动脉血变成含氧量低的静脉血。

五、扩展知识点

1.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细胞器是“能量转化站”――线粒体。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动力车间”――叶绿体。

3.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因为它们都要进行细胞呼吸。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有些难点则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定。一般情况下,使大多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要想出有效的策略加以突破,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彻,还会给相关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根据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一、形象直观法

由于抽象知识造成的难点,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加以解决。

1.精选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

“耳与听觉”一节中,学生很难理解耳蜗内有一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即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引起的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的信息。通过播放一段科普纪录片后,眼见为实,直观的视频或动画使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接受,而且很难遗忘。

2.制作简单模型,形象生动。

想要了解尿液的形成必须要先认识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肾单位”。如果能自制一个肾单位的模型(如左下图),再结合书中模式图,配以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则形象生动,可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再比如: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我也做过右上图这样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自制的模型,可直接体会胸廓体积的变化与肺体积的变化关系,虽不太明白其中物理学原理,但是很直观。

3.利用现成模型,直观介绍。

眼球的结构很复杂,利用现成的“眼球”模型剖析介绍,比直接对着挂图识别效果要好。而且学生经历一个拆装模型的学习过程,能够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心脏的结构也很复杂,利用“心脏”的模型对照书本图片,按层次逐一认识,心脏的四个腔,瓣膜的存在,左心室的壁最厚,以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这些内容都无需多加解释,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多加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及时归纳总结。

4.实物接触,亲身体验。

在“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中,长骨及关节适于支持与运动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课堂上如果能带些猪的长骨或鸡的长骨(要保留长骨两端或一端的关节软骨),展示两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关节),这样教学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会慢慢地留意身边的生物学,树立起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5.图片对比,清晰可见。

关于“血液”的学习,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本节的难点。对照图片:明显发现血液颜色上的差别。然后去分析颜色不同的原因,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分析主要的血管中的血液类型,动脉血与动脉,静脉血与静脉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逐一解决教学难点。

6.设计板书,归纳总结。

板书的作用有很多,可建立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也可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设计好每节课的板书也很重要。比如: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转变的原因分析,用板书图示并用红蓝粉笔标出血液成分的变化,效果非常好。

再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中最后一个环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们往往先复习花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花是怎么结出果实的。由于结构名称特别多,建立起来的往往是瞬时记忆,容易遗忘,学习后可及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后来的练习中还可作解题参考,通过反复巩固,形成长期记忆,难点自然不难了。

二、实验探究法

1.模拟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物理装置来探究出近视形成的两大原因:一是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二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于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来探究近视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能设计好表格,否则学生操作时目的不明确,很难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2.演示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唾液的消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如果没有实验的探究,学生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没有事实根据。我们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为节省时间)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对照实验,展示最终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起来。发现:加了稀释唾液的淀粉溶液遇碘未变蓝,而加等量清水的淀粉溶液遇碘变蓝。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最后的结论。

3.分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分组实验时前要指导到位,分工明确,实验时要适时点拨,实验后要及时分析现象,得出结果。如“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同学们都能看到流动的血液,但要分清流动方向相反的两条血管哪条是静脉哪条是动脉就比较困难。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就要将前后知识相联系:显微镜下的看到的是倒像;小鱼的心脏在头部下方;你把小鱼的头朝左,其实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小鱼头是朝右的;如果血流向右,就代表流向头部,那就是静脉,相反血流向左,即流向尾部,那就是动脉。

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

三、分解难点法

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如在讲血液循环的途径时,把它分为心脏的结构;与心脏相连的主要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具体途径;毛细血管的功能;在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及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这两处发生的物质交换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最终明白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关系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这样,通过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法

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一旦脱离了实际就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糖拌西红柿时会流出大量汁液来,为什么?激发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失水?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吸水?再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医院里用的是0.9%的生理盐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五、针对性练习法

通过针对性练习能发现学生对知识难点是否理解透彻,是否能灵活运用。比如:针对“几种常见的人体激素的主要功能”这一难点,利用例题比较剖析,化解难点。

例题:甲、乙两患者都为成年人,症状如下表:

甲患者和乙患者,两人的病因不同,乙患者是由于幼年时期哪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第3篇

1 帮助学生突破生活经验上的认知困难

由生活经验引起的负迁移从唯物主义哲学角度来讲就是“形而上学”,学生过分依赖感性认识来片面地构建物理规律.针对上述情形,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预设学生的认识误区,多方位搜集素材,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深刻地分析自己所获取的感性信息,进而总结归纳上升到正确的理性认识.

例如将牛顿管拿进课堂,让学生直接观察羽毛和金属片在真空环境下的运动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真实的自由落体是怎样的,现实的落体运动为什么不一样.

2 帮助学生突破数学技能上的困难

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开始区分物理量是标量还是矢量时,物理量的数值就已经和数学上数字不是一个概念.最典型就是正负数的含义,数学上负数只是说明比零小,而物理量正负的内涵就非常丰富,例如某些标量的正负,它的含义确实和数学是类似的.比如某点的电势为负数,说明该位置电势比电势零点来得小,而同样是标量,功的正负却不表示大小,它指代是力在运动过程起到动力或阻力的作用;而对于矢量,在直线坐标系中,它所对应是方向上的差别,比如物体碰撞后,速度由之前的4 m/s变成后来的-5 m/s,速度是变小了吗?由譬如数学上的0就是没有,而温度为0 ℃,却不能说没有温度,电场里的零势能位置更有其特殊的含义.

3 帮助学生突破解法上的困难

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问题,往往在解决了一题总结出多种方法,但是如果问题情景变化了,可能这几种方法中就有几种不适用了.

例如,速度关联问题大体上有四种常规求解方法,有些物理问题四种方法都能求解,有些不能,因此,需要反思四种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熟悉每种方法所需的特定条件,做好此类习题的教学.

例1 如图1所示,在一光滑水平面上放一个物体,人通过细绳跨过高处的定滑轮拉物体,使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人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运动.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θ角时,物体前进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评析 这个例题的解决可以用4种解法.

第一种,作出如图2的微小变化过程,选择微元法从速度的定义出发,不需要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属于基本方法,数学要求比较高,受限于学生的数学水平.

第二种,作出如图3所示的速度分解图,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实际速度方向(通常以物体的实际速度为合速度)始终不变的合速度比较容易确定.分运动方向的确定是难点.一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各分运动独立进行,各自产生效果(v分、s分)互不干扰,即:独立性.它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依据.“运动效果”如何确定呢?

解法三 应用微元法,数学要求较高,超出高中数学要求.

解法四 应用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法,水平推力F 不是恒力,瞬时功率不确定,而且同时存在重力、摩擦力、弹力的瞬时功率,无法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