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

第1篇

(黄淮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关键词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3-03

1 引言

特殊结构家庭是指与一般家庭有别,家庭成员构成特殊,缺少健全机制的家庭.本研究中涉及到得主要有离异家庭及单亲家庭.对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经历了由“父母离婚-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到“危机- 弹性”的新视角转变.早期研究的“发展性缺失”理论、“严重影响说”与“有限影响说”基本上是把离异家庭儿童看作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只是关注离异家庭儿童和非离异家庭完整家庭儿童的差异,而“危机-弹性”视角转向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关注心理弹性在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证实.国外方面,McKee和Heather对30个儿童的研究发现,与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个体相比,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更高.Gill Windle .Robert T等人[1]指出心理弹性能够调节不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对于维持幸福感以及抵抗不健康和痊愈具有重要价值.Muto和Takashi等[2]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的自我掌控维度与心理幸福感的个人成长维度相关.Ghimbulut等人[3]提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元胜任力能够帮助个体获得主观幸福感.Fredrickson等[4]调查了发现经历911袭击事件的纽约市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积极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增长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国内方面,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弹性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者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7].

那么,心理弹性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研究将心理弹性作为重要的影响变量引入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研究中,并假设:如果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具备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可能会最终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苗元江提出的“综合幸福感”的概念,探索心理弹性对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综合幸福感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比较特殊,因此由工会牵头,班主任、辅导员上报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然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以邀请卡的形式邀请学生来参加测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事项,正式施测采用双盲设计.共有578名特殊结构子女参加调查,其中男生256人,女生322人,文科专业的326人,理工科252人,大一268人,大二204人,大三106人.

2.2 工具与材料

2.2.1 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

本探究采用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这个问卷共有51个项目,前50题采用Likert7级计分,包括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个模块,其中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而心理幸福感有六个维度,分别是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最后一题是自述幸福感,采用1-9级计分.

2.2.2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AS)

研究所用的心理弹性问卷是高登峰[8]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引用的由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SA)》,该问卷共有33题,包含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等五个因子.问卷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

2.3 研究方法

采用集体实测,由研究者组织进行,让被试填写纸质问卷.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初步分析

统计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除了负性情感之外,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样,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其因子均高于理论中值.

3.2 高低心理弹性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幸福感差异

将所测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总分的前27%和后27%,划分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差异检查发现高心理弹性组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大学生,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

3.3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相关

相关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集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越高.

3.4 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综合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不是很理想,但是还是可以看出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依次进入主观幸福感方程,社会资源、自我效能、社会能力依次进入心理性幸福感方程,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社会资源依次进入自述幸福感方程.其中,心理弹性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的11.3.4%,心理幸福感变异的19.9%,自述幸福感变异的18.4%.

4 讨论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提升人们幸福感水平的学科,因此,探讨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讨出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就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危机-弹性”的新视角.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并没有完全因为家庭变故而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危机-弹性”的视角,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调查了特殊结构家庭大学生对心理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等三种保护性资源的运用能力.结果发现特殊结构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另外,发现高低心理弹性组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高心理弹性组的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均高于低心理弹性组的子女,但是在负性情感、利他行为上低于低心理弹性组.相关分析也发现,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高的个体,其幸福感指数越高,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虽然特殊家庭相对于完整健全的家庭来说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与完整家庭相比,特殊结构家庭需要通过双倍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但是,如果能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是可以化危机为“优势”.本研究的结果再次印证了心理弹性在特殊家庭结构子女成长的中的作用,进一步支持了“危机-弹性”理论.

另外,分析心理弹性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弹性的不同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的而影响作用不一样.家庭凝聚力及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源、自我效能及社会能力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及社会资源对自述幸福感影响较大.这就为提高特殊家庭结构子女的心理弹性因子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ill Windle,Robert T. Woods,David A. Markland.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 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 Happiness Stud.2010,11,(6):763-777.

〔2〕Muto,Takashi,Ishige,Midori.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Expectan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cing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53(3):356-367.

〔3〕Ghimbulut,Oana;Ratiu,Lucia;Opre,Adrian. Achieving resilience despite emotional instability.Cognitie,Creier,Comportament/Cognition,Brain,Behavior.2012,16,(3):465-480.

〔4〕Fredrickson B L, TugadeM M,Waugh C E, et a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in cri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 2001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3,84(2):365-376.

〔5〕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河北师范人学,2008.

〔6〕蒋玉涵,李义安.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357-1360.

第2篇

【关键词】 卫校学生;生活质量;WHOQOL-BREF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8-02

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的定义,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 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受到挑战,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镇江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尝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角度评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镇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0级6个班,共计324名卫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 4 个维度的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每个条目分别按 1~5 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其中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卫校学生, 依据高中生生活质量评价办法[2]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老师担任, 在调查员的指导下, 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 调查人员复核, 检查, 及时补漏, 确保问卷合格。

1.3 统计分析 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表1可见,男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2.2 不同来源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2。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卫校学生(P

2.3 自述健康状况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自述健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高于自述非健康状态的卫校学生(P

3 讨论

自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专业以来,以女性为主角的护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活动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护理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全球每年男性护士的数量在逐渐增加[3]。近几年,我国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我校近4年护理专业招生情况看,选择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其中31名男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265名女护生进行了对比。

不同性别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喜交际有关。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护生最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偏见,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女性护士的歧视。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能体现男性优势的手术室、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说明城市卫校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强于农村卫校学生,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人群有关。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这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参与了更多的劳动有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

自述健康的卫校学生在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卫校学生,说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提醒我们需要对卫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区别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健康状况的卫校学生加强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改善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

第3篇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第4篇

在教授《诗经•氓》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是笔者教授《氓》的课堂部分实录:

一、出示教学设计

《氓》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诗歌单元。其内容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或多或少存在好感,但他们对于爱情究竟是什么却知之甚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用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然后,我激情讲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当我们唱起邓丽君这首缠绵幽怨的《在水一方》时,我们就会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苏芮唱起那曲情意殷殷的《牵手》,听赵咏华唱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我就想起《诗经•邶风》里的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锦心绣口的先民啊,爱也歌唱恨也歌唱,苦也歌唱,乐也歌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听听从远古传来的回声,听听我们祖先的歌唱”。

接着,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节奏。听完后,我提问: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1、2段,相恋,欢快和幸福;第3、4、5段,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段,分手、决绝。由于是回忆,一切都成过去,女子口气里,该有对自己无尽的悔恨和对氓轻蔑的嘲讽。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感慨良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用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来比喻甜美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学生讲完后,老师出示参考答案:至今,我还记得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抱着布,借口换丝,找我商量婚事,你笑嘻嘻的,傻傻的样子。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我送你回去,送一程,再送一程,一直送到淇水河畔,长长的河水,像我们的情意。我说,秋天吧,秋天我嫁给你。热恋的日子,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翘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泪水涟涟,哭得好伤心。哪一天你来了,我便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吉日良辰,迎亲的队伍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我怀念那短暂的幸福时光!我们那样年轻,像枝繁叶茂的桑树。生活那样甜蜜,像熟透的桑葚。我醉了。时光消逝,你变了。你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你还是背叛了我。你打我、骂我,苦日子没有尽头。家兄讥笑我,我只有黯然神伤。原想与你白头到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打湿车帷,那是我辛酸的泪。

学生看完这段电脑投影内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些同学若有所思,有些同学眼中噙满了泪水。

接着,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学生热烈讨论后,我总结说:“将爱情写进高中教材,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不是要教会学生去恋爱,而是要教育广大高中生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理性地对待爱情。高一学生情窦初开,有些同学陷入早恋,其实早恋不等于真正的爱情,早恋就像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美丽而又充满神秘和诱惑。面对美好的爱情,我们是选择理性面对,成为爱情的英雄,还是在美丽的爱情中沉沦和毁灭,成为爱情的奴隶呢?我想,没有谁会拒绝追求美丽,但只要能理解爱情的真谛,只要懂得珍惜,就不会在美丽的诱惑下沉沦和毁灭。”

总结起来,这堂课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整合教学目标,纳心理教育于教学计划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前提。心理教育成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心理教育。这节课中,我确立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上课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教育。

(1)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

用心理学指导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注重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创造性的培养,符合学生心理。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有所学,有所得。

(3)让学生体会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问题刚提出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经过我反复鼓励,有个胆大的学生说了几句后脸上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我为他的勇气鼓起掌来,受到鼓励后,他继续谈自己的看法,他一讲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本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三、充实教学内容,找准心理教育与学科内容的结合点。

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努力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与丰富,也借助相关具体内容将心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该如何对待早恋,使“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案例 分析

本文是一例关于高中生因生活经历及自我不合理认知带来的自卑心理而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学生识别不合理信念,建立恰当的认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主人公小C,是高一年级的男生。出生在一个石油工人家庭,自幼性格乖巧温顺,父母疼爱有佳。从小懂事听话,遵守纪律,自尊心强,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帮助同学,担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初三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心里难以接受,不愿与他人交流,学习成绩滑落较大。觉得对不起母亲和老师,感到非常的自责和内疚。考进高中进入普通班级,平时作业表现良好,但是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上课担心老师提问,非常的紧张,起来回答问题,感到呼吸急促,声音很小,只有自己能够听到。喜欢一个人做事,独来独往。

在班主任眼里,小C很少与同学交流,不爱说话,经常躲着同学们走路,但是对老师和同学都很有礼貌。近半年,他要求上课不要提问他,老师们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不去干扰他。平时学习表现不错,课下作业完成的很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糟。

小C能自愿前来咨询,咨询师观察到小C身体消瘦,发育正常,微微驼背,走路很轻。进入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坐下后能主动说话,语速慢,声音低,言语条理清楚。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情绪平稳,无过度激动的状态,对咨询结果有良好期望。

通过来访小C个人陈述、周围人反映及咨询师的观察,分析产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原因为:来访小C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在这期间父母的离异和母亲的期望使其产生强烈心理反应和心理压力。小时一直受到师长的肯定和赞赏,抗挫折和抗压力能力较差。另外个人的敏感、内向、被动、苛求完美、易受外界影响的性格,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让来访小C的心理问题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咨询师和来访小C共同商定,确立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为缓解抑郁、焦虑的情绪,减轻自卑感,改变非理性观念,改善错误的认知模式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增强自信心。最终目标为完善其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来访学生小C进行六次咨询,具体过程如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

2.领悟阶段(第3次咨询)

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提问引导来访者回忆小学时代得到的周围亲人、邻里的夸赞和自己参加学校活动时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感受,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审查,使来访者自己领悟到自己自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做事要得到最佳的结果,并得到亲友、长辈的普遍赞同。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来访者认识领悟到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如 “考不好就没有光明的前途,同学和老师会看不起我,母亲也会对我感到失望”。列举出来访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第4、5次咨询)

咨询师主要帮助来访者了解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指导来访者寻找和确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学会区分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同时鼓励来访者主动体会自己不同的信念对自己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在家庭作业中完成RET自助表。咨询师综合运用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语义精确法、布置家庭作业等技术,修正来访者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4.再教育阶段(第6次咨询)

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并对来访者的沟通技巧予以指导,从而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方法技术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生 不合理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

桌子上摆放着一张预约单,醒目地将“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填写在咨询内容一栏。我的心一紧,好奇又有一些担心。

在预约的时间,来访者走进了咨询室。一位高一女生,面庞清秀,个子不高,腼腆地冲我微微笑,我也相视一笑:“来,请进……”

从咨询中我了解到:来访者从团场学校考入我校,曾成绩优异,进入高中后,由于多方原因,始终成绩不理想,同时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常感到无法融入集体,于是认定自己是没用的,是被大家厌恶的,也是自己厌恶的,感到痛苦和无助。来访者的哥哥在上大学,家中只有她和父亲,然而父亲性格沉默,很少与之交流,这令来访者感到被忽视,于是战争、争吵就成了交流的唯一通道。来访者自述是爱父亲的,但很困惑这样的处境该如何处理。父亲对兄妹的期待是考入军校,哥哥顺利实现了目标,但对于来访者是巨大压力,感到前途一片渺茫。来访者在讲述中提到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和行为,这种想法至今仍会存在。

在与来访者的谈话中,我深切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发自内心的自卑与自责及无价值感,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在生活各方面: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与同学的交往,对学业的期待和无奈,对父亲的爱与期待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迷茫,等等。我深信形成这样的想法和困惑一定有其重要的创伤事件,我继续探寻。

在来访者的叙述中缺少关于母亲的讲述,我特意问及,她怔了一下,然后讲了一些事情。来访者的母亲长年外出打工,很少回来。母亲重男轻女,童年的记忆中,来访者总是在挨训斥,没有赞扬,没有鼓励,没有温暖的母爱,哥哥却总是满脸得意的样子。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以后考不上某某重点高中,你就去死吧,别无选择!”来访者感到在母亲心里,自己毫无价值,长期的不公平待遇和怨恨让来访者曾实施过自杀。童年时代的来访者在家庭生活中严重缺乏爱与自我价值感的认可,母亲的态度给来访者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这样的早年经历影响了来访者后来的自我评价。针对这一分析,我计划对来访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她探寻内心深处隐藏多年的错误信念。

我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是诱发事件;B是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是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生活中影响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因素往往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往往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情绪。

征得来访者同意,我们开始了咨询。从家庭到学业再到人际交往,分步骤、有计划地展开对不合理信念的挖掘和纠正。在家庭中,父亲的不主动交流(A),让来访者坚定自己是不被喜欢的(B),感到难过和痛苦,于是引来争吵,以赢得关注(C)。在探讨中,来访者领悟其痛苦的根源并不是父亲的态度,而是自己对态度的解释,当认为父亲是不爱自己而忽略自己时,内心是悲伤而又愤怒的,但当解释为工作的忙碌或本身性格的原因,便感到可以理解,内心好受多了。在学业中成绩的不理想(A),让来访者感到自己是没有未来的(B),这种消极的暗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消磨来访者的斗志和自信(C)。在交流中,来访者意识到仅以成绩的好坏判定有用无用太过片面,只会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应该打起精神,从适应度、学业难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找出原因而不仅仅是究其结果。不合理信念排除后,我们就原因的寻找和方法的探讨展开。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同学对自己交往方式的不认同(A),让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B),长此以往,交往失败阻碍了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来访者内心痛苦,感到无助和无价值感(C)。咨询中,采用产婆术,与来访者辩驳,使其意识到原因出自性格和气质的差异,以及交往技巧的缺失,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要学会接纳自我,同时来访者表示愿意尝试探寻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

每次咨询结束都会给来访者留下家庭作业,让其练习用合理信念对抗不合理信念,几次作业的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来访者可以很快发现自己的信念正确与否,并能够主动做出修正。五次的咨询结束后,来访者明显感受到合理情绪疗法的效果,找到了合适的同伴,并对学业有了新的计划和目标,整个人似乎焕发朝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淑惠.我不想活的背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

[2]易利民.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之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

第7篇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键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烧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提高学生对自身感翔和认识的能力〉、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等〉、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知培养自身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自觉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克服并矫正不良性格〉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三)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镜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三、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第8篇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一般由8~10名具有相似困惑问题、有共同解决目标的成员组成。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观察、体验、分享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通过参与各种发展身心的练习活动,学习社会技巧和尝试各种行为方式,从而扫除个人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促进个体成长、适应和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最大的区别在于求询者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及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这就使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一个辅导老师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求询者,团体辅导比个别辅导更经济。其次,团体中的同伴感、归属感的形成对成员认识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学习适应社会的态度和技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青少年属于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被誉为最适合青少年的辅导方式。最后,团体是一个温暖的环境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缩影,成员能自然、坦诚地开放自己,许多人真正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当成员有机会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才会善用小团体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学习和活动,在小团体中能够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同伴交流的氛围,提供探索自己、相互模仿、彼此支持的学习环境,在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实践。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而言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手段。

二、确定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为“高一新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与实践

我校是省级重点中学,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我校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新生活充满着激情和自信,但高中生活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不论独立能力还是协调能力方面都要求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对于备受关怀,有着较强依赖性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关。其中初中的佼佼者,在令人羡慕的赞扬声中,开始了重点高中的生活。两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是对他们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第一次出现了红灯,尝到了一个“困难”学生的滋味,他们无法接受,不知如何面对老师、父母和同学,自怜、自卑、甚至恐惧。经过努力考上了重点中学,一方面他们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另一方面父母、亲朋好友及教师对他们也充满希望。当他们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会产生自责并承受外部压力。住校生则由于寄宿在学校,他们基本的生活规律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比起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父母的时间要少,生活比较单调。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如何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成为他们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发现高一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心理转折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个别咨询中还发现,高二、高三阶段的问题很多都因高一阶段的问题积累而造成的。

总体上来讲,高一新生自己有较明确的生活目标,所以学习比较自觉、努力,自我意识较强,但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欠缺一些,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所以有时可能会发展到徒慕虚名和自我封闭的程度:他们最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不适或学习成绩不理想,会引起极大的烦恼和失落,产生自卑感。如何早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在新环境中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许多学生出现困惑,有的学生自信心动摇,有的学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怎样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角色转变,怎样对高一新生中有不适应问题的这个群体实施特别帮助?高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团体形成

宣传动员。通过讲座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发放宣传页,让全体高一师生了解心理咨询中心将要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时间安排以及活动进程。②招募团体成员。通过宣传了解到信息而自愿报名者。班主任老师通过入学两个月的观察、交谈等发现适应困难的学生,转介到咨询中心来的。③筛选成员。依据报名表中自述的不适应情况确定面谈对象。进行心理测试。筛选确定成员并与成员父母签订参加团体的意见书。④签订团体“誓约”:保守秘密,真诚坦率。

第二阶段:内容设计

学生适应不良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但是学校生活的适应是学生作为主体与外在客体之间的适应过程,学生自身因素在适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出适应不良的个体因素如个性、心理发展水平等并有针对性地去改变,是解决当前、乃至将来适应问题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的关键。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疗法理论是基于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它强调人的非适应性常常是受不正确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协助学生合理的认知、评价自我以及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使学生在情绪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得到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能有效处理学校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把重点放在解决学生不适应的内在因素方面。

第三阶段:过程实施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为为十次连续的辅导活动,每周两次。每次1.5~200小时(要确定时间。时间的把握也是心理辅导的一个标尺)。第1~3次为相识、接纳阶段:通过自我介绍、互动游戏、讨论分享建立真诚、安全的人际氛围,同时训练学生倾听、同理心等基本技能。第4~6次为了解、解释阶段:对学校生活的态度、行为及感受的个人自我了解和表达、学习情绪的ABC理论、找出自己认识的偏差与非理性的地方,使学生能认识到其过去面对环境变化时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他们的非理性认知有关。主要活动形式是讨论、心理剧角色扮演和辩论。第7-8次实际应用阶段:加强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与理性的辨别的实际应用与练习,使学生能分享他人的经验主动改变自己的认知更接近于现实和实际。并进行人际沟通、情绪调适的训练。采用脑力激荡、心理剧角色扮演、互动游戏、讨论形式进行。第9~10次树立信心、激励自我阶段:通过自我评估、自我肯定的训练,鼓励学生以不同以往的态度、行为、反应面对的学校生活,体验变化带来成功的快乐,将在团体辅导中的学习经验迁移至现实生活情境中,增加学生的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

第9篇

案例描述

教室焦虑症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学生一旦置身教室,心境就会立刻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业成绩,有时也会引起人际关系紧张。

小丽(化名)的问题是典型的教室焦虑症,她是一名高三学生,17岁,品学兼优,性格活泼开朗。读书以来,小丽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学习状态也很轻松。但到高二时,她开始觉得自己学得很痛苦,因为每天她都需要“逼迫”自己在教室中学习,虽然成绩能保持稳定,但是学习状态却越来越糟糕。开始的时候,小丽无法坐在靠走道的位置,她觉得同学从身边经过会影响自己学习,然后她就会心烦意乱;后来情况加剧,变为无法坐着听课,必须要站起来;再后来她不能忍受旁边有任何同学的存在,否则也无法学习……因为这些问题,小丽感到一走进教室就异常痛苦;因为频繁地调整位置,让小丽也感觉到了同学异样的目光,在教室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教室变为小丽无比恐惧的“恶魔”。

由于糟糕的学习状态,到高三的时候,她一模没有入围,小丽心理几近崩溃,在教室里她根本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学习。不久后,她选择退学回家自学(在家学习效率也不高)。期间父母也曾带她到医院检查,吃了一些药,但只能改善睡眠状况。在老师的建议下,小丽在父母陪伴下来到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

案例分析

初见小丽,她活泼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的时候在辅导中心有说有笑,她坦言长期的糟糕的学习状态使得她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而对高考已经没有什么期待。但随着问题深入,触及她的过往学习中的辉煌以及人生理想的时候,她那压抑着的关于学习的焦虑,以及自己内心无助绝望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咨询室抽泣起来。她无法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喜欢学习,但在教室里却如此痛苦,教室为何变成了吞噬自己梦想的“恶魔”。

在一般的案例中,学习问题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家庭环境不良、人际关系恶化、学习方法不佳等,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继而引发心理问题,而在本案中导致这一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不明显。在与小丽及其父母交流中也了解到,小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属于民主支持型的,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稳定,老师对她也比较关心,所以,她有比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小丽谈到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三,小丽记得自己每次考试的排名,不管大考还是小考,她对考试排名都特别在意,哪怕是一个名次的进退,都会对小丽产生很大的影响。进入高三后,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她在学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几次考试成绩的波樱引起了小丽内心的强烈震动,这让她的焦虑越来越严重,最近的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小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对于学习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这其实也是引发问题的关键心理因素。她过分夸大了一次考试对自己的影响,片面地认为排名决定自己以后的高考成绩,这些歪曲的认知导致小丽对自己的成绩过分关注,每次考试看到成绩排名就紧张不已。高中阶段考试频繁,使得小丽一直处于这种应激状态,这种焦虑情绪的持续引发了她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案

一、系统脱敏缓解焦虑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1.放松

放松训练是系统脱敏法的重点之一,本案例中在与小丽第一次会谈后,便教会小丽学会肌肉放松法以及呼吸放松法,学会通过放松对抗焦虑。同时鼓励她反复练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熟练运用。

2.建立焦虑等级

在学会放松之后,与小丽共同设计焦虑事件层级表。首先确定最平静的相关情境,即小丽进入校园四处悠闲漫步时焦虑等级为0,接着确定一个最焦虑的事件,即在教室前排学习时焦虑等级为10,以这两个事件评估其他每一相关事件的焦虑程度值,由弱到强进行排列,建立起焦虑事件层级表。具体如表1所示。

3.系统脱敏

通过想象练习,从最轻的事件开始,由弱到强,逐级脱敏。

二、改变认知重塑观点

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只是心理问题的表面,如果要彻底深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必须改变其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异常的认知产生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认知的转变是此次心理辅导的核心,要帮助小丽找到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负性自动思维”,并用积极合理的思维代之。

小丽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同学对考试排名的看法,逐渐使小丽形成了“名次决定能否考上好的高校”的不合理认知,坦言“高考就是在比较排名”,并且这种观点在生活中也不断地被验证。小丽在每次考试完毕之后都会拿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加以比较,以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同,而这种比较也让小丽一直保持优秀;可是排名一旦下滑,便会产生焦虑情绪。虽然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高中频繁的考试,使得小丽难以调适。

因此,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对小丽讲解认知行为疗法,并使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其在学习中建立起新的认知。首先,明确考试的意义和目的,考试的意义在于监测,是对于某一阶段、某一内容、甚至某一方法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考得好说明学习收到了成效;考得不好,说明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其次,名次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学习,让繁重的高中生活有持续不断的动力,而不是作为评价的标准(高考具有选拔除外)。所以平时考试不管名次的升和降,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通过考试,我们更加地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学习指导讲究方法

小丽不能坚持上学已近两个月,距离高考的时间也越来越近,在这段时间,由于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小丽的学业成绩也有很大的下滑。在咨询的后阶段,随着她焦虑程度的降低,已经可以在教室里学习了。为了巩固辅导的效果,同时也为避免因为学习落后过多而引发新的焦虑。在咨询中,根据小丽的情况,给予了一定的学习指导,小丽借助思维导图,很快找到学科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最后阶段的复习变得更加有效率了,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了。

案例讨论

通过五次的咨询辅导,小丽的教室焦虑减轻了,逐渐地回到学校来学习。因为小丽在学习中一直有自己的目标,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咨询很快就取得了效果。最后阶段,小丽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松技巧,进行自我调整,于是商定结束了辅导。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在改变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找出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自动负性思维(成绩下滑很糟糕),更要找出隐藏在这些思维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名次决定未来)。

在此案例中,小丽自述自己很喜欢学习,在高一、高二的时候自己一直处于一种快乐学习的状态。但是到了高三自己却需要“强迫”自己坐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看似矛盾的想法,与她在学习中对于考试名次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认知模式,在长期的反复中变得“隐蔽”了。在发现这一“隐蔽的思维模式”之后,小丽对名次的看法也开始转变,使得咨询的进程明显加快。

第10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

这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它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不少人因好奇而对他的石头感兴趣,并且价钱越出越高。

回到孤儿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了比昨天高出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价格又被抬高了10倍。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一时间这块石头竟被传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院长,并询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回院长收住了笑容,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你就像这块石头,只要你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自然就有价值和意义。”

这个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深刻的启迪?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首先就必须学会看重自己。

然而,人类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自贬、自轻。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忠告我们,要认识自己。但大部分人都把这理解为仅认识自己消极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评估都包括太多的缺点、错误与无能。认识自己的缺点当然是应该的,可借此谋求改进自我,发展自我。但是,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就会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积极面,学会看重自己。

为什么要看重你自己

所谓学会看重自己,就是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个性塑造的起点,是心理健康的保证,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积极的自我认识甚至会产生神奇的魔力。这是为什么?

第一,自我认识决定自我期望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塞浦路斯的王子,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于是,爱神就给了这个雕像生命,成就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后来,心理学便借用过来,将期望对于人的行为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期望效应”。

在关于期望效应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最为著名。

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中,抽取一个班的学生做了智力测验。然后,他在学生名单上标出了一部分人的姓名,并把名单交给任课教师,说根据智力测验,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望得到提高,他们最有发展前途,将来都会成大器。从那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教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到了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验的结果,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可是,事实上这些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你看,是不是有点神奇?

为什么出现这样神奇的结果?罗森塔尔认为,这是因为,老师对这些所谓“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怀有提高成绩的期望,不知不觉间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和关怀,使他们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罗森塔尔的研究,说明了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的巨大影响。此后,有人把这一期望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期望是人们头脑中一种心向,是某一行为发生反应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在这方面,家长、教师等人的期望,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明显。

特别要说明的是,他人期望的影响,实际上总是通过本人内化为自我期望,才能对个人行为真正起作用。而一个人的自我期望如何,就决定于这个人的自我认识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意味着自我期望是“我行”,确信自己是聪明的,是有能力的,是能干好某件事的,是能学好某门功课的,是能承担一切任务的,如此等等,结果往往真的就如愿以偿。反之,消极的自我认识,意味着自我期望是“我不行”,那结果就非常糟糕了。

第二,自我认识引导自我行为

一个转到美国读高中的中国女孩,英文名字叫斯蒂芬。在她申请美国大学的推荐信里,美国数学教师对她的评语是这样写的: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斯蒂芬今年参加了我的初级微积分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我发现斯蒂芬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她,总是努力认真地完成作业。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斯蒂芬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在校期间,斯蒂芬为了得到问题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学生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释问题时的耐心。显然,她在享受着帮助同学的乐趣。有斯蒂芬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学校都会受到珍视。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贵校推荐斯蒂芬。”

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在中国上学期间,高二文理科分班时却报了文科。原因是,老师说她没有数学头脑。尽管她父亲对女孩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但是,父亲也发现女儿的理科成绩确实有江河日下的趋势。一段时间过后,女孩几乎丧失了学习自信,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后来,斯蒂芬去美国念高中。不久以后,奇迹发生了,斯蒂芬的数学开始频频获得满分。

仅仅三四个月过去,斯蒂芬的学习状态和自信就像换了一个人,那个“没有数学头脑”,只能上文科班且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获得全面发展,甚至出类拔萃的女孩!

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原来,美国教师经常给斯蒂芬细致积极的评价,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教师判完了女孩的卷子以后,拿给别的教师看,然后说:“班里没别人能这样,这都能当标准答案了。”正好有别的班的人来问问题,教师就跟那人说:“问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这种赞扬使斯蒂芬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认识,从而取得巨大进步。相反,中国教师对斯蒂芬的消极评价,使她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认识――“没有数学头脑”――于是失去学习兴趣,导致理科成绩不佳。

认识往往是行为的先导。自我认识就是这样强烈地影响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自我认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人们总倾向于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与自我认识保持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有保持自己行为与自我看法一致的倾向。比如,当你觉得自己是好学生的时候,你就会努力按好学生的要求,去认真学习,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等;你如果形成了“我很有发展前途”的自我认识,就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爱、自强,促使自己成材。

第三,自我认识提供经验解释

自我认识就像一个过滤器,人每天接受的所有信息,都得通过自我认识的过滤,进行筛选,赋予意义。自我认识不仅来自我们过去的经验,还要成为经验的一部分,对新接受的信息进行解释。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我认识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认识为人们接受的信息提供的经验解释,如同戴上不同的变色镜一样。因而,自我认识消极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消极的;自我认识积极的人,看到的世界往往是积极的。

一个高中女孩在心理咨询来信中说:“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高中生,在校时成绩平平,从未拿到过奖。我人长得也很不起眼,不活泼也不聪明。同班同学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而我没有,觉得自己十分孤独。‘不如别人’的心理使我没有勇气与人交往,更不敢去参加各种学科比赛,这样活着真没劲!我该怎么办呢?”

这个女孩的自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盘否定自己。如“再普通不过”,“成绩平平”,还有“长得也很不起眼”,“不活泼也不聪明”,这一连串的否定构成了她的自我认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与人的行为模式,构成相互强化的反馈圈。也就是说,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认识,引导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行为,而积极或消极行为,又会进一步巩固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这个女孩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不如别人”,给自己奠定了消极的基调,而且,将不断地以消极的自我认识来解释一切,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痛苦不堪。

其实,这个女孩并非像她所描述的那样糟糕。如果她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就会从积极的方向来解释自己的情况。比如,“成绩平平”,这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人长得不起眼”,也仅仅是不出众而已,何况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此这般,由于积极的自我认识,带来积极的自我解释,对自己也就容易建立起信心了。

按照有些心理学家的说法,自我认识就是“自我图式”。有关我们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了我们的自我图式,它包括自己的姓名、性别、籍贯、年龄,以及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表象。每个人的自我图式不同,也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不同。有的人自我图式里包含“友好开朗”,有的包含“内向木讷”,有的包含“胆小怯懦”,有的包含“独立坚强”,等等。如果你的自我图式中包含“友好开朗”,在人际交往中解释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时,你会倾向于认为他人喜欢你,因为你是“友好开朗”的,于是,你就会倾向于以友好行为来回应他人。

第四,自我认识影响人格发展

所谓人格,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人的心理结构系统。自我意识是人格中强有力的核心,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节,维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与统一。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成分,其中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根基。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产生自我概念偏差。如果过高估计自己,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如果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总觉得低人一等,就会自卑退缩,悲观失望。狂妄偏执,自卑退缩,都不利于良好人格养成。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前提。

事实上,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都需要经过自我认识的中介作用。只有那些经过自我价值系统接纳,被自我系统整合,进入自我认识的相关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成为不需要外力支持的人格特征。我们已经知道,自我认识是个人行动的先导。自我认识会影响到人的一言一行,而人格又是由个人一言一行的累积而成的。因此,自我认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也制约着人格的发展方向。比如,当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中存在“独立”“坚强”的品质时,他的言行也会努力遵循“独立”“坚强”的品质,逐渐地,独立与坚强,就成为他的人格特征了。

综上可知,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认识,真是太重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会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怎样学会看重你自己

首先,学会使用积极的语言

一是用积极、愉快的语言来描述你的感受。当有人问你:“今天觉得怎么样?”你如果回答“我很疲倦”,别人就会觉得你状态很不好。你要练习做到下面这一点,它很简单,却有无比的威力。当有人问“你好吗”或“你今天觉得怎么样”时,你要回答:“好极了,谢谢你!你呢?”不失时机地说你很快乐,你就会真的感到快乐。而且,这会使你更有分量,为你赢得更多的好朋友。

二是用明朗、积极、有利的语言来描述别人。当你跟别人谈论第三者时,你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来赞美他,比如,“他真是个很好的人”,或“他做得很出色”。绝对要小心避免说破坏性的话。因为第三者终究会知道你的评判,结果会用这种话反过来打击你。

三是用积极的话去鼓励别人。只要有机会,就去称赞别人。每个人都渴望被称赞,所以,每天都要特意对你身边的人说一些赞美的话,特别是称赞跟你一起工作、学习的伙伴。真诚的赞美是成功的工具,要不断使用。这一点和上一点,虽然都说的是怎样对别人,但不言而喻也会帮助你看重自己。因为,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能这样对待别人。

四是要用积极的话对别人陈述你的计划。当人们听到类似“这是个好消息,我们遇到了绝佳的机会”的话时,心中自然会升起希望,但当听到“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都得做这件事”时,内心就会产生沉闷厌烦的感觉,行动也跟着受影响。所以,与人合作要让人看到成功的希望,才能赢得别人的支持。

其次,学会找到自己的优点

所谓优点,包括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征。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你有哪些优点?你是不是知道自己所有的优点?你能不能说出这些优点?

通常,人们不愿意谈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显得太不谦虚,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件不对的事情。在别人问起你有什么优点时,你可能总会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我是有些优点的。”可是,在别人问起有什么缺点时,倒是很容易罗列出一大堆。大多数人都被教会了一个观念:讲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讲缺点是绝对应该的。举个例子来讲,要是有人说你菜烧得好,也许你会说:“哪里,哪里,其实烧得不好。这也算不上什么特殊才能。”可是菜烧得好,绝对是特殊的才能,是优点。假如,有人告诉你:“你在电话里很会说话。”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用电话谈话比面对面容易。”然而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觉得用电话谈话非常困难,因此这实在是你值得骄傲的优点。其实,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优点却去否定它,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人性,也表示不诚实。肯定自己的优点绝不是吹牛,相反,这才是诚实的表现。

现在,我们来学习找出自己的优点。请你列出5个帮助你成长的经验来,你可以列出事件的本身,或者举出提供给你经验的人。假如有可能的话,把这些好的经验和你目前的优点连在一起。

我们以心理学家施微博士的情况为例。

施微博士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经验:“虽然我父母对子女很好,但是,我实在没有什么钱。从很小我就知道,只有到外面赚钱,我的口袋里才会有钱。因此我设计了一种玩弹珠的游戏:假如游戏者将弹珠弹进了木箱子的洞里,他就赢得更多的弹珠,否则他就得另外再买,十个弹珠一分钱。这个游戏,不但使我赚了钱,也使玩游戏的孩子得到了很大的快乐。因此我要说我家虽穷,穷却对我有好处,使我学会如何运用创造力赚钱。”接下来,他把这些经验与下面的优点连在一起:能设计游戏、有创造力、能赚钱。

想想你过去的经验,想那些好的经验。看看从过去的经验中你培养了什么样的优点:幽默感?意志力?热爱学习?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可是,无论是怎样不好的经验,我们都可以发现积极的一面。比如,从贫穷中我们可以学会赚钱的方法,从受苦中我们可以培养出同情心,从寂寞中我们可以锻炼创造力。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看生活,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种经验是白费的。等到你用积极的心态看你的过去,就能用积极的心态看你的现在,就会发现自己具有的优良特质。这些都是你具有的优点。而优点就是力量,会让你看重自己。

最后,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现实条件的局限。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可以有所作为。

有个男孩子,从小就是一个讲究平衡发展的学生。他每一科成绩都不错,却只是维持中上;运动也在行,但称不上是学校的明星球员;颇有创作天分,但不怎么热衷当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考大学时,语文成绩几乎与数学成绩不相上下。在大学一年级时,他所选的全是科学课程,还打算主修理论物理。他那望子成龙的父亲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说,学物理可以,但是“理论”两个字要去掉。一年后,做儿子的发现,物理学动人之处在于抽象的部分。父亲的忧虑没持续多久,儿子到了三年级又有了新想法,他虽喜欢数学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冷冰的感觉,于是又决定改攻艺术。好不容易,钱也花了,时间也付出了,这位年轻人终于达到目标,做了建筑师,从此再也未改变过志向,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虽然他的父亲曾一度绝望,认为这个儿子怎么都不成材,但事实上,这个孩子行动大胆而明智,他好不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性格与才华,然后选定一个行业,“从一而终”。

如果你忧虑地问:倘若16岁尚未决定将来是否要学法律,或者在大一尚未决定大学毕业后考研的专业方向,这一生是不是就没指望了?看上面的故事你就知道,这些忧虑事实上是杞人忧天,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在16岁时做好决定,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强为之,也是利少弊多。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挖掘个人潜能,才能成就终生事业。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没有理由不看重自己。

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忘记了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斑斓果实累累;沙砾羡慕白云缥缈轻盈超凡脱俗,却忘了自己能奠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瑕万般美丽,却不知道自己也有独特的风采……不看重自己,便会认为自己毫无用处!

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对你关了一扇门时,也必定会为你留一扇窗。世间没有绝对的东西,我们不要一味地羡慕他人,而是要看重自己。也许,你没有出众的外貌或精深的语言能力,但是,你能够认真简练与纯真动人;也许,你没有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华,但是,你可以通过勤奋刻苦默默耕耘来实现梦想;也许,你没有辉煌的过去,但是,你至少拥有不同于别人的经历与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