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提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提问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提问;新颖;开拓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新颖有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2)提问要有创新,开拓学生思维 。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提问设计要有创新。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就会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思考: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激励学生感奋起来,让学生的记忆、思维,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3)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智慧时机 。

问题的提出要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故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学生就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在教学中我把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又在原句后增加了“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并从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的幽远空明的意境。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要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

我在备课中,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人口准,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中的难点或重点问题,就易解决。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

(5)积极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参考文献

[1] 宁鸿彬著.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2篇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如何把握这个技巧呢?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浅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陋室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以“情”,因势利导

第3篇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提问时还存在着几种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3)提问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4)提问无目的性,信手拈来,随心所欲。(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6)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无事可干。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误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正确处理提问与回答的时间关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是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第二,注意问题水平。问题水平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进行的认知活动的特征。问题可以划分为高级水平的问题和低级水平的问题。高级水平问题要求学生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或运用逻辑推理出证据来支持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涉及解释、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低级水平问题只要求学生再现或辨认教学时呈现的一些信息,这类问题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其认知过程相对简单。

第三,丰富提问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自我提问既表明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能力的主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丰富课堂提问方式,使其多元化是必要的,如老师导、老师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导、学生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指导、学生互导互答等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