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提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提问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提问;新颖;开拓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新颖有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2)提问要有创新,开拓学生思维 。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提问设计要有创新。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就会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思考: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激励学生感奋起来,让学生的记忆、思维,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3)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智慧时机 。

问题的提出要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故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学生就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在教学中我把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又在原句后增加了“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并从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的幽远空明的意境。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要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

我在备课中,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人口准,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中的难点或重点问题,就易解决。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

(5)积极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参考文献

[1] 宁鸿彬著.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2篇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如何把握这个技巧呢?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浅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陋室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以“情”,因势利导

第3篇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提问时还存在着几种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3)提问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4)提问无目的性,信手拈来,随心所欲。(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6)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无事可干。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误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正确处理提问与回答的时间关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是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第二,注意问题水平。问题水平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进行的认知活动的特征。问题可以划分为高级水平的问题和低级水平的问题。高级水平问题要求学生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或运用逻辑推理出证据来支持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涉及解释、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低级水平问题只要求学生再现或辨认教学时呈现的一些信息,这类问题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其认知过程相对简单。

第三,丰富提问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自我提问既表明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能力的主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丰富课堂提问方式,使其多元化是必要的,如老师导、老师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导、学生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指导、学生互导互答等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值得尝试的。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习惯;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学中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发挥问题的作用,必能促进教学效率。

一、提问艺术

提问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思维的发展,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做好调控。

1.善用提问帮助学生强化知识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新知识的传授,也要适时地巩固旧知识,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得到长久的保持,但是,亦要注意教学的重点,是为了传授新知识,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真正地把知识得以贯通,运用自如,得到强化。提问就是最有效的强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善用提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分析、判断、推理等方法,强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在词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对比提问、归类提问等提问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掌握词汇。

2.善用提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与参与愿望

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认知产生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学生更集中精神,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如,学习“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此课时有关篮球发展史的,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我根据教学的重点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①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Why?②Do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today?③Who invented basketball?等,学生在答疑的过程中也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善用提问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应用学习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互动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精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情境,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构建了知识与问题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去认识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主动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促使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口语能力。善用提问,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精心研究的教学方法。

二、提问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提问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生独立思考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提问的一些策略举例:

1.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

提问的设计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好准备,围绕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

如:“Do you like bananas?”此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说

一说你喜欢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我在设计此单元的问题时候,采取了任务型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事物的喜好与否。如问题:What’s this in English?How do you spell it?What color is it?Do you like bananas/apples/oranges?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辅助教学课件,吸引学生主动用英语回答,不仅锻炼了口语,还让学生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

2.做好问题的预设

设计问题的时候,既要关注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要充分了解的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设出学生问题的回答方向。预设时要考虑到哪些问题能给学生带来障碍;问题的设计需要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的形式;当学生回答不恰当的时候要如何做好引导等等。

3.问题语言要简单、明了,清楚、准确

设计问题时候一定要做到语言表达精简、准确,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切忌模棱两可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晰地感知语言,才会引发想要回答的意愿,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想说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

第5篇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1、提问目的不明确

案例1 一位教师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身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

教师:请大家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1中。

学生活动:学生进入探究阶段。

教师:等待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

师生互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

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所以不知如何下结论;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反思 不难看出,教师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也不具体,忽视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优化方案:

实验一:请同学们按照图l将电路连接好,然后完成下列几步:

(1)让条形磁铁快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2)让条形磁铁静止在螺线管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3)让条形磁铁不动,螺线管快速靠近或远离条形磁铁,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实验二:请同学们按照图2将电路连接好,然后完成下列几步:

(1)闭合开关,将螺线管A快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B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2)闭合开关,螺线管A不动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3)闭合或打开开关瞬间,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请同学们将实验一和实验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信息,初步感知物理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小结 正确合理的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便于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都有进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课堂设问每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两点:

(1)问谁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启迪思维的具体情境,使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问什么 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形成知识网络,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

案例2 某位高三教师复习《功率》的教学片断。

提问:什么叫功率?功率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功率的定义式是什么?定义式中各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功率的单位有哪些?换算关系如何?

在复习课问题太浅白,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失去了思维的价值。

案例3

有位高一的老师在教《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重力加速度时提问:重力加速度g跟什么因素有关?赤道和两极上重力加速度g谁大?重力加速度g=9.8 m/s2怎么计算出来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太难,要求太高。

反思 难易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难易失衡,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问题过浅,只是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问题过深,所提问题思维跨度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出现“休克”状态。

小结

(1)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因此,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2)课堂提问要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很多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述相关知识,迫不及待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每一步都获得学生的赞同与喝彩,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虽然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适应所有情况,但是好的方式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急促地迈向结果,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中我这样提问:怎样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用天平称量,接着我又问,如果是地球呢?学生的心猛地一震,接着面带困惑,我说我能称量出地球的质量,这时,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有的小声嘀咕:阿基米德也不过是假想着把地球撬起来罢了,我们竟然要称量?学生带着疑惑和求知的欲望,在我的引导下走进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3、问答的方式不讲究

案例4 一位教师讲授《波长 频率 波速》一节教学片断。

教师:什么是波长?(让一位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距离为一个波长的两质点位移,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是频率,由什么因素决定它?与传播波的介质有关吗?

学生回答。

如此一问一答,其它学生作陪。

反思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物理教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上例这种“打乒乓式的问答”方式,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将集体的活动变成了个别考核,可见,教师的还没有真正转变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上来。

小结 (1)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都让好学生回答,忽略了后进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相应的发展,教师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办到的。

(2)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中学生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求知欲,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的,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让问题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第6篇

一、课前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

首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基本技能掌握阶段,闭合型的提问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只不过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昆虫》一课的教学尾声,在学生已能辨认昆虫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并提出新问题: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昆虫是害虫?再次激起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知识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的提问,语言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三、问题解决后,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1.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2.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3.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答非所问,作为教师,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应该平等相处,对学生回答的给予科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坚决避免只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错误答案的做法,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扼杀。尊重全体学生,而不偏爱正确作答学生,是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措施。当教师甩开“师道尊严”的观念,提问时,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至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这样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教师也要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

教师上课提问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学生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与思考。所以即使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科学教育课堂上,教师叫成绩好的同学回答问题次数比较多,而且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他们的回答。相反,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即使他们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另外,学生被叫起来回答的频率还取决于学生所坐的位置和教师所站的方位,这常常与教师本身的习惯有关。虽说这些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这更要求我们引起注意,并认真克服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惯。因为我们要时刻记住: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学生,而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第7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提问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一堂师生互动,绘声绘色的好课,总是离不开精彩的善问活答。因而关于课堂提问的探究就很有必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信息的最快的反馈手段,也是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的关键,并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数学的思维活动,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我们讲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

问题情景是实施课堂提问的前提条件。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着眼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上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谈话式”的提问看起来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如下:

1.创设障碍情景。问题的障碍情景就是在学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2.创设问题的发现情景。问题的发现情景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并产生新的数学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

3.创设问题的解决情景。问题的解决情景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数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问题情景。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所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针对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问题的难度。二是对象的选择。三是问题的思考时间。四是问题的陈述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怎么问?这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应当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呆板、机械的语言,更不能用质问的口气,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或者太空乏,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支点,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特征。

三、课堂提问的问答心理

前面已经讲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难易适中,而且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节课堂信息和节奏。学生在课堂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紧张心理。在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表现,一些特别紧张的同学虽能思考问题,但不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往往思而无果或一知半解,教师提出问题时表情拘束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不好,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其他心理因素导致思维受阻,显示出束手无策心中紧张。

2.争强心理。具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激进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考虑不全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回答,导致答案欠妥。对这类学生教师切记不可严责批评,也不能附和其心理,应恰当总结,指出由于哪方面的马虎轻率引起问题的错误,并给予善意的引导。

3.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到自己不及别人而怕提问,或者已想出了问题答案却怕答错出笑话不敢举手回答。这类学生在回答欠完整时,应该在积极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低难度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

4.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或个人学习成绩差遭受同学、家长冷遇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

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

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算事情结束了,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这不仅会失去提问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造成知识上的混乱。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要客观公正而快捷地做出评估使得人人受益。

其次评议回答“好不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所教内容是否学到手;

(2)学习的内容是否巩固;

(3)知识理解是否达到触类旁通;

(4)口头表达能力;

(5)回答是否有创见。

评价中无论赞赏或批评教师都应采取“积极评价原则”,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回答的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能说“笨”、“怎么就总是不会”等评语,应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尽量指出其中的正确成分,讽刺挖苦学生会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应有的尊敬,并使提问成为对学生的一种个人威胁。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小燕.《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景“的思考》. 教学与管理.2004,11.20

[4]张敬华.《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宿州师专学报,第17卷第2期

[5]陈娟娟.《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方法探讨》.数学教学设计,2000,1

第8篇

P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有效提问;方法策略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求直线y=x+3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城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再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

例如“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的着。

三、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以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例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四、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辅衬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使,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债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五、把握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第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第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第三,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况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

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优差生

1.鼓励为主,循循善诱

点面结合,变一言堂为全言堂。要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答对了,应加以表扬,也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不让他们答完就代替其回答,应坚持微笑提问,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回答,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后,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给每个人机会,让后进生在互相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回答,具有回答的信心。这样,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2.通盘考虑,以优带差

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题目较容易,可让后进生来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征服感”,产生向上进取之心。如题目较难,应先请优等生回答,为后进生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完备自己的答案。避免其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心理,丧失信心,这样以优带差,形成帮、带、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携手共进。

总之,提问本身不是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因此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教学模式研究综述[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

第9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提问 技巧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9-02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设疑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就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提问的设计谈谈本人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提问的技巧

1.把握好难度

难易不当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提问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回答轻而易举,提问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一般说来,提问要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定。

2.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教师可充分考虑所问问题的意图,回答问题的覆盖面,回答次数的多少,并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以下提问形式,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提问的针对性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4.提问过程中的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例如一个教师说“Can you elaborate your answers?”若学生没能反应,教师应迅速改变说法,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等等。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贸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毫无疑问,课堂上让那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随时给以提示,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5.提问的思想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思义,借助一些问题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到情景设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具有时段性特点,课堂提问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1.读前热身提问

教师导入新课时,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造成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过渡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时提问

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的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4.复习时提问

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巧妙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不断地探寻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

第10篇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显著的功能。同时课堂提问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提问如此重要,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就要讲究提问的科学性,否则,提问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会使课堂杂乱无章,拖堂或难以驾驭。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科学性呢?

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教师提问的目标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定向性和指导性。由于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要考虑将使学生思考什么和认识什么、改变学生什么行为、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提问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能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发他们认识中的感性经验,调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明确教材系统的主次,明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提问,才能避免随意性,增强科学性。

2.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必须有计划地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的计划性,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总目的要求,再根据教材每节具体的目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有步骤、有计划地拟出课堂上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通盘打算、合理安排。

3.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

设计问题时,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浅显,学生不仅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轻敌”情绪,精力分散;若提问得过难,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

4.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间性,即课堂教学提问要选取有利时机。

这说明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选择”问题,教师必须善于把握住这个“最佳时刻”。

二、课堂教学提问科学的设计和运用

“教无定法”,说明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同样,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有定法”,说明教学活动又有一个原则性的模式,就一堂课而言,程序基本上有三个阶段,即“导入――讲解――总结”。由此,也可将课堂提问分作三个阶段,即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总结性提问。

1.导入性提问。

我在讲《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林冲是《水浒》中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又是全书中塑造形象最精彩的一节。我提问:林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对这两个问题回答得不够全面或者不够系统,更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于是我又引导: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大文豪茅盾怎样论述的……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做好了准备。

2.解释性提问。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修辞学中的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风格常常分不清楚。我曾上课时出示小黑板,列出几个实例。A.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按衣袋,硬硬的还在。B.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C.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提起来往地上一摔。D.我的那一本,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然后,我提出问题:请分别指出句中划横线处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时学生很容易指出A、D两项使用的是借代,而对B、C两项难以区分。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B项中的“玉石眼”是借代,代的“马”,“玉石眼”与马的关系是相关;而C项中“芦柴棒”是借喻,喻的是人,“芦柴棒”与人的关系是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而借代却不能。通过这样解释性的提问,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3.巩固性提问。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地理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课堂提问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提问流于形式,形多实少;二是提问的时机和待答时间不当;三是问题针对面窄,问题只面向少数学生,对多数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意义,有形无实,浪费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智能,必须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和设问策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策略一:精心设问,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教师备课时,仔细研读大纲、考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具备的常识和经验精心设问

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关于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的各种信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如关于“春冬小麦的分布和生产季节”问题的设置:自小农村长大且家居农村的同学可回忆家乡小麦大致什么时间种,什么时间收,家乡的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是否经历冬季。(引导学生读我国小麦分布图)我国春冬小麦的分布大致以哪里为界?

2.将课本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1)转换为示意图。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也便于记忆。

(2)设计辅助教具。新地理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们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各章节后“活动”内容及课外资源设计问题,使问题情境化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可通过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来利用和强化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特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把问题情境化有多种方法,地理教科书中的“活动”题内容,是课本中绝佳的素材,可让学生层层分析和探究;也可利用课外的资源,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素材,可以是音像资料,也可以是图片或文字资料。运用这些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如在讲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时,可适时插播汶川地震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感受到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进而引出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地理知识的生活性。

策略二:循序渐进,递进式设问,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分解,降低其难度,先提出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学生自主思考,又要是其力所能及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对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垫性问题。设计语言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答案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如在讲“大气环流”一节时,在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加以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从“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到“考虑地转偏向力”,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策略三:把握提问时机,巧妙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捕捉提问的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愿望,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获取新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学习中。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是由旧知重组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前,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然后问“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又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把握教材,紧扣目标、重点、难点设问

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体系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此时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困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从而达到抓住重点、有效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3.多在易错、易混问题上设问

教学中总有些问题似是而非,学生容易混淆。此时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认识,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在讲洋流时,让学生观察全球洋流模式图,了解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和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通过观察将二者区别开来。

总之,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构建有活力、有效率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家振.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12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西方教育学家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提问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思考,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有效提问之后学生的回答能够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比较随意简单,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容易导致课堂上无人响应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怎么样才能做到一问百应,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一言不发的状况,已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话题。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提问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从广义上讲提问是指有询问形式或功能的句子。我们所说的课堂提问通常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或学生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学者贝拉克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课堂教学应该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方式的提问构成,提问贯穿整节课并且一步步推进着课堂的进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估,适时引导进行下一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那么提问如何进行分类呢?根据学者Thompson,1997 提出的观点:提问按交际性,可分为参照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按开放性,可分为封闭性、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按内容来分,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从课堂互动管理这个角度来分,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动态生成性问题。那么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参照提问的范畴概念,适时制定不同类型的提问方案。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也是连接教师、学生及教材桥梁,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降低情感过滤,所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锻炼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可以充分发挥目前倡导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拒绝一言堂,及时调控教学。成功的课堂提问会生成与之相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的方式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基础。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和蔼有亲切感,要环顾全体学生而不是只注视成绩好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被欣赏的感觉,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其次课堂提问要重视个体循序渐进,要全面衡量答题学生的认知情况,使他们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最后,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为基础,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问题来设置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所设的特定事物或专题上来,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第13篇

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当前新课改形式下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就成了我们广大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前提和关键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教场如战场”,如没做到知己知彼,怎么可能百战百胜呢?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出一些有价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且通俗易懂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发展其思维,真正达到本堂课教学之目的。

1、教师首先应该吃透教材,考虑知识的基本结构,把教材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顺序,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分析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把每部分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循序渐进地提问。同时,提问还应考虑教材的思想内容,做到文道结合。

2、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储备程度。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知识不断同化旧知识的过程,它必须凭借原有知识为支点,获取知识即提取原有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提问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师不能提超越现有知识的高难度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把握问题的重点,切中问题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言简意赅,松弛有度

第14篇

1. 课堂提问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是一件很严谨的工作,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当是课前准备好的,或者是为了引导某个问题的分析,或者是为了引出某个知识点。可以是为了复习已经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了解程度。这就需要对教材认真严谨的分析,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准确的把握。

课前的准备不但体现在对教材、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准备,对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准备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年龄、教育程度、生活水平、平时的视野、智力水平、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乃至于学生的个性都会影响到教学情况。

2. 对于学生可能回答的多种答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但是由于有些问题本身就有难度,还有些发散性问题回答的角度会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尽可能多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分析,找到处理的方法。尽量避免出现由于学生没有给出预期的答案,使课程无法继续下去的结果。比如,在交通枢纽一节提问:“交通枢纽有什么意义?”学生在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学习之前根本没有办法回答,只能笼统地回答:“有很大意义!”

3. 课堂提问不但要认真准备,在提问时选择正确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问就面向对象而言,可以分为个别提问和整体提问。

(1)整体提问。提问的内容答案要尽可能统一,这样不至于出现较多的答案,老师没有办法听清楚,反而耽误课堂的时间。但是也不要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二选一的简单问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混水摸鱼,教师很难辨别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提问的知识。

(2)相对于整体提问,个别提问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认知程度。不过由于提问的对象是单一的,需要在提问的时候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选择提问的对象要广泛。有时候,教师为了教学进度,提问局限于某些基础较好或课堂比较活跃的学生。虽然课堂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获得回答的机会,往往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认真思考问题,看热闹、走神,甚至感觉课堂与我无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单独提问的时候,最好先提出问题,然后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思考的机会。有时候教师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偷偷翻书,往往会先点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这名学生来说,虽然获得了被考察的机会,但是其他学生就会长出一口气,然后看着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哪怕老师再三强调:“大家都要思考呀,如果是你怎样回答?”

最后,提问结束一定要给予准确的答案和正确的评价。有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比较准确,这时候教师就可能说:“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都知道了吗?”学生就会一窝蜂地回答:“知道了!”然后教师就进行下一个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大多数并没有非常认真的倾听、记忆,或者并没有把它当成正确的答案,印象是比较模糊的,需要老师再次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第15篇

新课改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提问作为组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被日益重视。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有效提问作几点思考,以期对日后的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二、有效提问的界定

有效提问涉及“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是个多维概念。

教师课堂有效提问:反映课堂教学目标能对学生当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和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调动班集体成员学习的问题。

学生课堂有效提问:能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并能与课堂目标相契合,最好能引发班级其他学生同感的??题。

三、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融入创设的教学情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学习思维。

(1)有效提问应该抓住知识点的兴趣点、重点、难点、疑点,易淆点。如:在《迎接服务》中,根据授课对象知识基础薄弱,对导游操作服务程序停留在浅层的想象中,但对旅游过程发生的事比较感兴趣这一特点。设置案例,将难点和兴趣点定为在情景模拟时做好服务流程中各个服务细节,进而击破各个知识点。

(2)有效提问应该与知识点相契合,帮助突破重点难点疑点。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不应即兴提出,而是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对每项学习任务的问题进行预先设计,紧扣知识点。

(3)有效提问应该清楚、准确地表述出来。这要求教师在陈述问题的时候能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不会造成学生混淆、听不懂或者有太多与问题无关的词语。

(4)有效提问应有层次性,给学生不同梯度的问题,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在《迎接服务》学案中,编写情景一题里:“导游向机场的问讯处问清飞机到达准确时间”,设置两个问题:“①案例中,飞机抵达时间是什么时候?②导游的问讯时间需在飞机预定抵达前___小时,即问讯的具体时间为?”将需要注意和计算的时间点通过问题提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梯度问题――编写出正确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课前学习质量。

(5)有效提问应该启发学生思维,给时间学生思考。教师提问要给时间学生准备,问完问题之后有所停顿,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在学生没完全回答完之前,稍作暂停,观察,可作提示,并允许回答问题的同学再答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有效提问的实施步骤

在《迎接服务》教学过程中,对有效提问做了以下铺垫,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认知阶段(课前)

(1)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准备。如根据“迎接服务”阅读“旅行社接待通知单”,结合书本知识点自主学习迎接服务,做好服务准备。

2.内化阶段(课中)

(1)创设有效疑问,以适当方法,根据教学经验、学生情况、问题难度给予充分时间思考。

(2)设置诱导:如“情景里面,地陪为什么要多次确认旅游团抵达时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原因:“避免交通工具因为天气等其他意外事情发生导致到站时间更改,以便对计划做出相应调整”。

3.巩固迁移阶段(课后)

设置有效、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的作业,形成新一轮的有效提问如,根据旅游服务规范程序,“迎接服务”下一个步骤是“途中导游。所以设置下一个情景――”旅游车驶离白云机场,往酒店出发,请预习“途中导游”,继续完成地陪的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