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第1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科研经费管理;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104-0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重视科学研究,并逐步转化成集教学和科研为一身,负有更多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园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能力已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科研活动的活跃,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及筹集与取得的经费都大幅度地增长,一定程度上科研经费已经逐渐成为学校资金收入的重要来源。高校科研经费作为学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效益如何日渐成为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科研经费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不规范、结题不结账、绩效评价指标缺乏、重立项轻管理、预算编制不科学和资产管理混乱及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监督和服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首先对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的内容、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管理方面,如未纳入学校财务核算、经费报销使用不真实、成本核算不规范等;二是项目管理方面,如重立项轻预算、合同管理不严格、结题不结账等;三是预算管理方面,如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等;四是资产管理方面,如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

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不规范、预算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职能部门合作不紧密。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面临的难点

随着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措的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监管等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监督的有限性,本文分别从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时间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实务中面临的难点。

(一)审计客体责任不清晰

科研经费在管理中会直接涉及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及项目负责人等客体,从一定程度上看,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也是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客体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晰,权责相对混乱。

(二)审计目标不明确

比如在对经费使用过程的审计中,实质上只是侧重于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忽视了对其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再如在对与科研项目有关合同的审计中,实质上仅停留在对合同本身形式的审核上,忽略了对其实质性的检查。

(三)审计范围不全面

据笔者了解,在高校中一般只是对纵向科研经费进行重点审计,对横向科研经费和学校自筹经费的审计项目还不能完全展开。目前科研腐败中多为通过签订合同资助科研的形式,收取回扣、转移国家资金,审计范围狭窄使得大量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造成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国有资金流失。

(四)审计依据不充分

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定了众多的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依据仍然不够健全,实际操作性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性时更是如此。比如:效益性评价可以分别从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做,但是对技术效益的评价基本已经超出了审计人员的知识范畴,同时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又以定性类描述居多,这些都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五)审计时间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习惯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即使为满足课题必须的结题要求进行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事后监督,然而,在项目的前期需要对经费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在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对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事中审计。综合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性等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体现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服务性。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构建

高等学校在构建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中,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审计免疫系统论、增值型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理论等新理念,并在了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中的难点和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审计工作中需把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从内部审计体系架构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从内控制度审计、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审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四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促使经费依法管理

审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用制度建设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同时,明确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等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职责与权限,使制度为科研工作顺利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做到用制度管使用、管事和管人,不断促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

当前环境下,反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失真的现象,审计中应将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都列为审计的主要目标,防止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主要应审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关注科研经费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各项支出是否按照经费预算或者合同要求执行,支出数额和比例是否合理。

二是关注虚报冒领、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重点看劳务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编造假名单套取经费或是偷逃个人所得税等的情况,重点看有无虚假发票、家庭消费发票、与科研无关发票报销等。

三是关注挤占挪用。是否有将科研经费用于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活动。

四是关注经费转拨情况。是否存在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经费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或转入非协作单位、个人的银行账户,导致国有资金损失。

五是关注结题后余额管理。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或结题后是否仍挂账报销、变相截留等。

(三)加大资产管理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对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取得的资产应审查它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按照申报、审批、购置和验收等制度进行采购,是否统一纳入学校管理、账实相符,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用于科学研究,是否存在重复购置、效率低下、闲置不用的浪费行为,结题后学校是否及时收回设备、统一管理调配等。

无形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应重点关注科研工作成果类的管理,审查科研成果是否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或办法明确无形资产的归属、入账等。总之,高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可以促使相关行政部门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四)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科研成本和科研成果回报两大类,即投入科研经费、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产出科研成果等;主要审查科研成本结构(如管理费、人员费、业务费、设备费、材料费等所占比例)是否合规,科研资源配置(如课题购置的科研设备有无重复购置、闲置不用)是否合理,科研成果产出(如科研推广情况、转化转让情况、科研级别及数量和获奖情况)是否高效。

另外,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是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其中涉及到非财务指标的可以根据科研计划、财务决算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杉.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7).

[2] 赵楠.试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及全面管理[J].审计与理财,2013(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日

科研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它在高校乃至国家创新事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情况影响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的监管是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保障,其中审计担当着独特的角色。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国家反腐败工作正在走向深入,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违纪违规问题出现的频率及其危害程度都会进一步降低,合规性审查的价值随之变小,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将不可持续,但早期财务收支审计暴露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案件多发本身就说明以往的内部控制并不奏效,对经济业务真实性的形式审查虽容易取得成效,但实质性审查却难以实施,科研业务相关性不好判断、效益情况尚未触及等等,下一步科研经费怎么审、审什么、审计胜任能力问题该如何解决等都将摆上桌面。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思路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方面,实际上是反映了审计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的高校已经进入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有两大难题浮出水面:一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如何增加办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学校规模扩大后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依赖教育资源的支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审计部门应该适应高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加快推进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启动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COSO报告中的监控本就是为组织内部风险管理设计的自检功能,是为了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但监控活动的执行者都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他们虽然熟悉自己的岗位,却对内部控制知之较少,加之每天面对重复的劳动,容易熟视无睹。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的独立性相对更高,它能跳出科研业务展开监督,从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到促进问题整改都比较超脱,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作为监控活动的必要补充。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属于专项审计,应坚持风险导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查找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及薄弱环节。

1、内部环境。重点关注学校科研组织架构是否符合控制需要;部门、院(系)、课题组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各项科研业务流程是否清晰;相关人员精神面貌是否积极向上,业务素质是否具备内部控制胜任能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建立;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是否形成,等等。

2、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可行性论证、经费预决算、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划转、合同签订等重大业务事项的主要风险点是否清楚;是否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风险评价,动态调险目录,并根据风险承受度,合理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无风险预警机制,执行效果如何等。

3、控制活动。重点关注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经费支出报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设备物资采购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和分析考核等控制措施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等。

4、信息与沟通。重点关注科研信息系统的建立及运行情况、信息收集与传递情况、科研信息公开情况等。

5、内部监督。重点关注是否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符合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否有效;监管机构的运行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被检查对象是否根据检查结果对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改进等。

(二)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与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对象是科研管理活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学校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科研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目标设定、计划、决策、指挥、协调、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等;二是院(系)层面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院(系)管理人员,负责执行学校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本单位科研目标设定、计划、决策、指挥、协调,监督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等;三是课题组层面的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科研工作人员,负责执行学校及院(系)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项目的研究目标、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协调课题组内外相关方面的关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承担直接责任。科研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是指科研经费使用是否节约,有无花钱大手大脚、损失浪费等情况。科研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是指科研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通过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关系来判断效率的高低。科研管理活动的效果性是指科研目标的实现程度。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同样属于专项审计,应首先审查和评价有关科研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目的是判断被审材料的可信赖程度;其次是审查和评价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有效性,以便确定下一步审计的重点;最后是对具体业务活动的审查。审计可以分学校、院(系)和课题组依次推进。学校层面重点关注科研目标设定是否符合国家科研政策;体制机制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是否高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是否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院(系)层面重点关注学校规章制度在该单位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监管职责的履行情况、院(系)科研目标是否与学校的科研目标相统一、是否重视并定期研究科研工作等等。课题组层面重点关注学校及院(系)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与科研业务的相关情况,经费预决算的编制情况,设备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情况,设备购置及利用情况,科研耗材的管理使用情况等。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建议

(一)完善科研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完成高校科研任务的关键在科研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可以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等多种手段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以往激励不足、科研人员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矛盾,进而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约束机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学校可以逐步推进,首先完善岗位责任制,分清责任主体,明确职责权限,尤其加大院(系)和课题组的监管责任,让内行和知情人发挥更大地作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其次是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将守信情况与科研项目申报、职称任期考核挂起钩来;再次是以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契机,梳理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科研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和审计专家库。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是判断效益高低的准绳,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性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科研成果、科研奖项、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分层分类建设入库。层次可以围绕课题目标、院(系)目标和学校目标来设计,类型可以围绕科研项目类型来设计,项目分类要尽可能细一些,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困境。由于科研项目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在仅靠内部审计人员难以承担的情况下,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专家库建设能为审计部门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实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受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限制,高校未对科研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由此带来三个方面弊端:一是费开支随意性大,没有成本的刚性约束,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不强,损失浪费现象普遍;二是难以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效益情况做出评价;三是科研成本与教学成本混淆不清,科研挤占教学资源现象比较严重。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已经预留了空间,如果高校借此推动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将会对科研经费审计乃至科研管理工作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

[2]马尚敏,李卫中.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重点研究――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2013.

第3篇

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关注。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审应重点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文章分析研究高校内审机构如何做好科研经费审计。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科研经费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篇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高校科研项目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之中,科研经费多元化的来源渠道给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带来新的挑战。由于高校科研活动中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找准审计重点和难点,加强审计监督,寻求科研审计效率的突破口是学术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理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是高校审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整体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问题

(一)观念误区制约审计作用的发挥

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审计缺乏认识已成为一种普遍弊端,科研人员在经费管理使用上不希望学校过多的约束和监督,对审计监控存在抵触情绪。而高校为激发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经费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采取相对宽松的科研管理办法,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当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支配权,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在头脑中形成了课题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如何支配完全由自己随意决定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误区给科研经费审计带来很大困难,有些特殊情况使审计人员只能服从学校发展大局作出取舍。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仅限于项目结题时的审签,不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整改意见,不利于充分发挥审计在规范科研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经费多元化影响审计评价标准

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但各渠道的科研项目使用要求不同,存在管理条块分割、相关政策不统一的弊端,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不同主管部门相关政策修订不同步,使审计部门不能正确及时评价学校科研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

(三)审计滞后难以发挥过程控制作用

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由于高校信息系统还不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存在脱节,科研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审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没有提前介入参与,不了解项目申报的具体情况,难以保证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追踪调查。对一般性的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只履行简单程序,不够详尽。高校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的监管职能,事后审计为主的运行制度尽管也能发现问题,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无法进行全面透彻分析,不利于及时改正错误,难以发挥审计过程控制作用,缺乏有力监督。

(四)科研经费支出相关性认定困难

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审计人员专业所限,使得界定判断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缺少依据,费用相关性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对审计时发现的疑问点,课题负责人一般会找出各种理由解释,由于审计成本所限,到外单位取证存在困难,难以查实支出真实信息,尤其对科研经费所购买的相关实验材料、支出测试加工费用等的评判是一大难点,审计人员仅靠科研项目任务书及支出预算难以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

(五)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难以开展

科研经费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科研资金审计还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监督层面上,忽略对科研经费效益性监督。科研经费评价体系涵盖面不够全面,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范畴,社会效益评价以定性描述居多,缺乏较为明确而合理的评价指标,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出量化和定性分析,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空白导致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无法有效深入地展开。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对策

(一)加强引导宣传,营造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高校审计部门应在财务、科研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加大科研经费审计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等媒介有针对性地强化依法借鉴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观念,促使学校科研人员和各级领导增强共识,尤其要改变一些科研人员固有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科研观,加强对科研责任、科研道德、廉政规定等内容的学习,明确不论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合同要求合理使用,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要结合实际形成健全有效的科研经费审计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增强科研人员自我约束,营造良好审计氛围。

(二)完善管理制度,充实科研经费审计依据

合理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推进高校科研审计的基础和关键,因此高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审计部门要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和专业特点,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制度,最大限度防范化解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明确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统一科研管理的监督评价标准,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及国家法规等作为审计依据,部分重大科研项目编制的合同文件也可作为审计依据。通过审查,及时与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提出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优化审计流程,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

高校应开展以预算执行为主,以支出过程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服务性,改变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的传统模式。

(四)规范经费使用,以真实合法为审计重点

高校审计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科研项目,审查经费使用是否严格遵循预算,是否体现效益原则,重点关注各项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按制度执行,确保大额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和效益性,不允许假借科研名义虚构经济业务套取科研资金。重视科研经费转拨款项真实性的审计,保证科研经费落到实处。审计工作中,资产购置的合理性、资产管理情况、经费结余情况也是科研经费审计重点,采取协调合作的审计策略,为科研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有序、规范、快速发展。

(五)改变“重管轻效”局面,探索科研经费效益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在课题申报审计中,预先判定课题效益价值,认真分析科研经费资金使用效益、资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效益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评价。及时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出审计建议。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可以避免经费自主权滥用,不同类型项目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差别较大,评价标准的确定尽可能使用普遍公认的,客观公正做出审计结论,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最终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目标。

三、结语

总之,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科研审计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科研审计监督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创造良好审计环境,完善制度管理,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探索效益审计,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真实合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波等.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之我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4).

[2]刘海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9).

第5篇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每年科研经费以20%增长,年投入额达4600亿,科研成果达3万,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双低的情况依然严重.[3]虽然高校都制定相应的奖励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措施.但研究到应用这个经济链条,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信息也不是很畅通,许多项目是依靠自己联系,导致一旦获奖,就一好百好,缺少持续性,对短时间没有出成果的研究没有理性的扶持,有时出现夭折现象.对科研项目的远期规划和管理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状态.

2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过程简单化,实际也投射出我国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其中主要起作用的多为“利益”.真正的科研人员成本在目前的运作模式下可能是最低的,往往一个科研项目经费构成比例,人员投入的经费最少,而恰恰是人在创造科技生产力,敬职敬业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们的智力投入无法在价值和贡献上得到公正的评判,这对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是一种挫伤,人力价值补偿问题是科研经费的核心问题.另外,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也难以跟上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实际状况.在课题经费的编制、使用、结算的环节多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这样的预算审核使财务审核基本就是走个形式,导致对课题的经费使用效益和整体完成情况无法有效控制.许多学校存在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知之甚少,又和财务人员缺少有效的沟通,甚至有少数科研人员觉得项目是自己跑来的,资金想怎么用自己说了算,缺少财经法制意识,另外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具体的内容缺少经验和判断,在审计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上述种种原因都影响着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质量.产生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方式有弊端.职称评定没有要求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率,只是追求出了多少专著、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注重理论研究,也就没有产品转化到市场的经济思想,整个科研还停留在低水平的运作模式上.二是,科技中介平台缺失.通常来说,科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如何把科研人员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笔者认为科技中介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科研开发阶段因为对成果的保护,产生一种有意与外界切断联系的保密功能,这样又势必导致外界对科技活动不知情,导致信息不对称.但后期开发市场阶段,又要保障创新的成果顺利市场产品化,防止仿冒产品挤占原有的利润空间,同样需要保密的措施.这就需要一个能把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促进双方信息交流.

3实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3.1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树立绩效管理的概念,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对科研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相关政策都很熟悉.[4]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改变固有的观念,树立绩效管理的思想,对财经法规要知晓,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经费的管理,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杜绝浪费的基本原则,力求做到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性质相符,与成果相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精神,让科研人员的才华得到施展,科研人员的智慧得到利益保护,科技产品得到社会认同并推进社会科技进步.

3.2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体系

效益性评价包括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实践中要利用当前效益审计研究的成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效益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体系.可以设计一些定性分析指标和定量分析指标,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关键点.对于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前景规划、总体对社会的贡献目标、投放市场的实用性及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对于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从完成率、成果应用率、经费结余率、成本效益率等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如:一是科研项目完成率,反映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课题完成率=按期课题完成数/到期应完成课题总数×100%.二是成果应用率,反映一定时期科研推广程度的比率,在社会上取得的经济价值.计算公式为: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三是成本效益率,计算公式:成本效益率=成本总效益/科研总成本×100%.四是科研成果获奖率,反映项目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计算公式:科研成果获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5]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量化指标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工作、促进效益审计科学化.

3.3提高内部审计队伍能力

首先,加强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使他们不仅精通财务、审计和计算机业务,而且熟识法律、工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库,实施科研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由外部财务、法律、审计、金融的专业人士组成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效益审计,评价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弥补学院普遍存在的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短缺现象.

3.4搭建科技中介平台信息

随着科研经费加大及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搭建科学的科技中介平台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科技中介应该定位在高端产业,需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员素质很高,不仅仅是需要具备基本的学历和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服务水准,需要的是高端的复合性人才库.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为成果转化提供一个科学的信息对接平台.减少中间过程,缩短研发到应用的时间,推动产品产业化发展,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3.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措施

第6篇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找准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对症下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如下:

(一)“课题制”管理模式的隐忧由于当前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排名”,也是高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为刺激教师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许多高校都将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实行高比例的资金配比,同时也导致了对其预算及使用情况的疏于监管。甚至有观点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己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花自己的钱,其他人无权过问,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甚至部分领导也对此给予认同。

(二)经费开支合理与否的界定一方面,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物品、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手提电脑、微波炉、冰箱等,既可以用于居家生活,也可以在科研攻坚阶段,为教师在科研场所日以继夜地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用课题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效益型评价指标的缺乏科研经费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评价以获得批准项目的“立项申请书”、“技术开发合同”为主要依据。但其中对完成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而社会效益评价又以定性描述居多,以科技部、财政部2006年7月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0号]为例,其中第38条规定要对科研项目实施效益评价的内容仅为:“……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这样的表述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而不能作为审计依据,没有具体可操作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内外兼修,搭建和谐发展的科研经费审计平台一方面,高校内审人员应熟练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科研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部门网页、学报、座谈会等形式,宣传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的和作用,增强教师及相关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加强自我约束,赢得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而搭建和谐发展的高校科研审计平台。

第7篇

    随着我国科技驱动战略向纵深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项目也越来越泛。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带有科研性质(包括本单位)的资金投入,如高校引进人才资助、科研启动费、项目配套费、课题预研(扶持)费等。大规模的科研经费的注入,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流是健康的和积极的。但是,这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科研经费的使用严重游离既定的用途和范围,用于个人或集体活动、福利发放,视为单位或个人创收,自由支配;科研经费积压或长期闲置,科研项目重复申请,一项内容同时申请多个项目,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反复申报,将原有项目改头换面再度申报等,导致科研资金严重损失浪费;科研经费使用违反财务制度规定,频发违法乱纪现象,如挪用、贪污、套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公款私存,假发票、假票据、巧立名目虚假报销等,将科研经费作为小金库,用于“三公”(出国、用车、公务招待)消费;有的高校和有的项目主持人(及相关团队成员,下同)将科研经费用于质押、作经营资本金、炒股和炒贵金属等,用于购买(含首付)和装修商品房、买车、修车和保养车辆,用于家属国外学习与旅游,个别高校甚至与有关单位签订假科研协议,借科研经费之名洗钱和转移资金,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绝非个别高校的个别现象,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实,有的高校特别严重。最近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十五个典型案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私存公款、套取科研项目经费案就是典型一例。近年来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财经法纪审计,审计发现的科研经费弊案、串案和窝案越来越多,有关责任人已受到纪律和法律的惩罚,但是这种现象仍有继续蔓延之势,故对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和严格审计监督势在必行。

    二、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个人原因与单位原因,认识原因与制度原因,管理原因与社会原因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和科研项目主持人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科研项目是主持人经过努力争取来的,科研活动是个人劳动贡献,是不可复制的智力创造,理应得到补偿,认为科研经费是补偿其贡献的主渠道,认为只要主持人完成了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的使用理应由主持人自主支配,即留有一定的自由使用空间是正常的和合理的,否则不利于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明显放松了对科研经费的控制和管理(而高校的其他经费,如业务费、办公费等没有放松,所以使用起来较科研经费要规范得多)。

    第二,高校由于拼科研,鼓励教师多拿项目、快拿项目,也有意无意地给主持人一些“甜头”,所以有章不循,有规不守,认为科研项目申请标书虽规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存在差异,因此给主持人自由裁量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等于给主持人乱用经费贴上了合理化的标签。这也是目前科研经费游离使用范围和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申报时,主持人只考虑项目论证和如何拿下项目,而对经费使用考虑不周,也是导致后来使用混乱的原因。

    第三,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失去应有的监督和控制,成为主持人的“自由王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高校只问主持人有无结项,有无发表相应的论文,只过问成果,而不问过程,更不过问经费,仿佛只要有成果就一俊遮百丑,能够容忍一切,这种思维和管理体制不能不说是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违法乱纪的温床。管理和监督的失控还表现在:一般科研项目的主持人,特别是重大或重要项目的主持人都是本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就是学校领导,学校对这个群体的管理和监督往往难度较大,对其一些出格行为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或迁就的态度,这就毁内部控制与管理于无形,也起到很糟的“示范”和“引导”效应。

    第四,财务报销中缺乏有效的把关。财务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总开关,由于财务部门怕得罪人,怕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怕领导怪罪,对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票据听之任之,使科研费用报销中假发票盛行,科研人员可以轻易地虚列业务,骗取资金,使一批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发了财,搞乱了科研经费管理秩序。有的高校财务人员曾经向领导提出过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但领导不重视、不发话、不作为,财会人员也不愿意说多,怕“干涉学校主流业务”、“影响学校科研发展”,只要领导点了头、签了字,什么都给报,长此以往,积重难返。

    第五,内部审计缺位。审计监督是规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和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有的高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没有健全的审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没有及时制止和问责,使上述问题愈演愈烈。有的学校尽管制度上规定重大业务(报销)要经领导签字或需要内部审计介入,如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聘请外部专家、大量发放劳务支出、与外单位联合设计攻关等等,这往往是违法乱纪的多发和频发部位,但是如果审计监督主动退出,就等于制度规定没有落实和检查环节,制度执行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的若干对策

    如何杜绝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频生乱象,还科研经费本来面目,真正发挥高校科研经费强化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应有作用,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培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职业道德。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崛起,而不是通过科研发财,赢得薪金外的第二份收入。高校教师应遵循基本师德规范,对所掌控的科研经费,对纳税人血汗钱负起应有责任,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要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组织正面学习和宣传外,对科研经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也要进行通报批评警告,以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是明确科研经费的性质,它属于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私营业主设置的横向课题,其经费进入了学校大账便成为公款,不得随意占用、挪用和化公为私,要像管理财政资金那样管好和用好科研经费,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各教师应有高度责任意识。在项目立项时,项目单位、学校应与主持人签订责任书,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和责任,对违法乱纪的责任和后果也应在项目书中一并告知。同时,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应是相对刚性的,不留自由活动的空间;对经费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应压缩到最小限度;对科研过程中进行预算变更的,要严格把关,严禁将“死钱”变活钱,将公款变私款,将科研经费变为“接近生活”的经费。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高校对科研经费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不合法票据的流入,加强程序控制、手续控制、纪律控制和信息控制,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连同项目完成情况一并列入考核和评价范围,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乱象控制于萌芽状态。

第8篇

本文从审计角度,讨论加强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继而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清单革命,提出建设“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借助三项“清单”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推动科研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清单制

一、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以来,在我国“速度换挡、结构转型、动力变向”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想,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创新驱动战略高度对科研工作提出新要求,投入更多资金支持科研创新。如何管好用好科研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和实施科研经费审计成为现实需要。

2.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两大基本职能:监督和服务。其中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针对科研经费使用,内部审计既要健全科研内部控制制度,注意科研风险防范,又要实施科研经费审计监督,揭示科研问题,规范科研资金使用,确保科研资金使用安全有效,通过监督高校科研业务活动运行,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研经费使用主要存在“假”、“超”、“滥”、“慢”等问题。“假”是指使用假发票、编制假业务,甚至注册虚假公司,将科研经费外拨至特定利益账户骗取科研资金;“超”是指超标准报销科研经费,如超标准报销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滥”是指滥报乱报科研经费,报销个人生活费用,甚至使用科研经费吃喝玩乐;“慢”是指个别科研项目资金数额较大,或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较多,科研经费执行速度慢。科研经费使用四个方面问题反映出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不相关、不真实的实际情况,其主要原因还在于科研制度不健全、经费认识有误区、科研管理行政化、资金分配不科学。

1.制度不健全,责任模糊。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内部治理机制而言,涉及项目负责人所在教学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就高校外部管理而言,涉及政府财政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等。不同科研资金有不同的管理要求,由于科研资金管理涉及单位众多、流程复杂,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大多散见于各部门相关文件的表述中,容易出现“文件打架”和“碎片化”现象,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导致部门之间权力交叉、责任模糊,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和沟通以及对关键风险点的防控,一旦出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整改无法落实。

2.认识存在误区,支配随意。高校科研经费作为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纵向经费还是横向经费,都是学校收入的组成部分,其使用和管理应该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但在许多高校内部,还存在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经费的误区,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管理部门和领导层身上,还深植于科研项目负责人的惯性思维里,不少科研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完成科研任务需要花费自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科研经费就是对自己科研劳动付出的补偿,既然使用权归属自己,就可以自由支配。

3.学术行政化,权力任性。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工作,只有在学术自由和民主的环境里才能顺利实现。综观高校科研现状,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导致科研经费资源分配行政化,“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科研项目立项、经费分配和结题鉴定等环节都成为行政权力的“衍生物”,学术沦为权力的附庸,科研活动浮躁,科研人员不是专心搞科研,而是通过寻租方式获得科研项目,寻租成本最终还得通过违规报销科研经费等方式转嫁到科研项目中。

4.分配不科学,漠视人智。由于科研人员大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任职,其收入来自于事业单位体制下的管控型工资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等,由于薪酬待遇和职称职务挂钩,职称职务受指标等因素影响,科研人员收入增长较为缓慢,长期低工资难以满足其作为高知分子的待遇诉求。与国外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同的是,我国科研经费使用对于人员经费的限制较为严格,如对科研人员身份限制和支出比例限制,付出的大量脑力智力劳动得不到体现和认可,只能通过费用报销手段获得补偿,造成科研经费违规支出。

三、建设清单,加强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清单革命是阿图·葛文德(Atul·Gawande)在医疗、行政、保险等行业掀起的变革。其基本原则是权力下放、简单至上、以人为本、持续改善,将“清单革命”作为简政放权、激发活力的实施手段,有利于强化高校内部治理。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就是要在权力下放、简政放权的基础上,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劳动,推进科研权力清单、科研责任清单、科研负面清单建设,不断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推动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1.建立科研权力清单,用权要规范。建设权力清单旨在推进科研管理职能转变,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权力清单推行过程中,坚持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简政放权、公开透明原则。通过理顺职责关系,厘清行政权力,加大简政放权,建立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清单以外无权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研管理由管控型向服务性转变。规范科研管理行为,应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权不任性。高校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国资处、纪监办等都要结合职责,对照法律法规、制定权力目录,编制权力清单,公布权力清单,强化科研管理主体依法行政的硬约束,增强科研人员辨别良法的意识和遵法的自觉性,减少科研过程中的寻租行为。权力清单和实施依据如表1所示。制定科研权力清单涉及如何实现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次治理问题,“科研权力清单”只是规范科研管理权力运行的基础,实现对科研经费有效治理,还需要对权力规范运行及其程序、环节、过程、责任乃至监督、制约等进行进一步设计,督促各个部门拿出权力清单,明确权力运行图,严格按照授予权力行事,这也是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组成部分的应有职责。

2.建立科研责任清单,履职须尽责。“权力清单”是防止科研管理部门“乱作为”,“责任清单”则是明确科研管理部门“必作为”的内容。以科研“权力清单”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保证权力正确有效行使的前提,保证“权力运行”还要依靠科研“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防止部门扯皮推诿。科研审计要重点关注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法定责任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在各单位权力清单基础上,梳理细化部门责任清单,明确关键风险控制点,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形成项目负责人、项目单位、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国资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七位一体”内部监督治理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第9篇

(一)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发展 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审计。效益审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经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实务中开始推行。操作层面上,美国已经制定了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用以指导效益审计的开展。我国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效益审计”的要求,此后,在《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审计工作的要任务是“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作为完成该项任务的保障,为效益审计的深化、提升效益审计成果指明了方向,打牢了基础。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1)以项目为中心。在传统的审计中,“资金”是审计的重中之重。而在效益审计中,资金只是实现效益的依托和媒介,而项目才是审计的中心。以项目为主体的效益审计,旨在通过项目的效益情况揭示资金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资金运转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情况下,无需再过多关注资金问题;或者以项目实施以来所使用的所有财政资金为审计对象,评价一段期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2)评价标准具有灵活性。不同的项目的具休情况不同,例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在资金规模、资金的使用方向、产出成果的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而具有灵活性。效益审计可以结合科研效益、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成果应用率、科研课题耗时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得出审计结果。(3)取证范围的广泛性。效益审计除了向财务部门取证外,还应去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产业部门、专利管理部门取证,以公正全面地做出审计评价。(4)审计方式的多样性。开展效益审计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结合行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实施规范的效益审计等多种方式。

二、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缺失,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的制度保证。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下列现象:部分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和管理人可能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原因未能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项目执行时,不能按预算进行资金调度,导致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以领导的意志为导向,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实质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监督者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科研能力,许多学校为了尽可能获得科研项目,千方百计给项目申请人各种激励措施,更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大开方便之门,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界定模糊,甚至出现了虚列支出以达到套现目的的现象。有些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结项但不结账,长期占用科研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了高校内控制度缺失。

(二)科研立项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效率低下 只有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了生产力,这样的科研经费投入才是有效的。然而,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数据说明,目前的“产学研”模式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大量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的局面导致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偏低。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中16%的研发人员使用了10%的研发经费,科研项目的产出是发表了65%左右的国际论文。科研成为了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缺乏对生产力的推动,这样的“科研”项目没有生产力价值,迟早会被抛弃。

(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考核。部分科研项目也就“混水摸鱼”,占用了大量经费,或者进行重复研究,没有实质作用。传统的科研评价多以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借鉴国外高校效益审计的经验,进行了制定考核指标的尝试。普遍认为,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不能直接量化考核的定性指标。但是,因为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只能得到对直接效益的评价,间接效益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的作用,即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善,是一个很难量化衡量的指标。但是,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益要大大超过直接效益,而这种间接效益的产生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产生巨大效益。如何衡量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是对效益审计提出的一大挑战。

三、效益审计应用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 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内控制度要先行。学校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学科分布、立项情况等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在纵向课题上,国家规定较为严格,许多经费项目无法通过纵向课题支出,但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上,仍然存在着预算与实际支出出入很大等情况,学校应强调科研项目人应谨慎地进行预算工作,只允许在预算与实际支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出入。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松散,学校应特别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立项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只有作用于生产力,才具有“生命”。学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有必要,产出有市场。首先,应对科研项目进行前期分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市场性,避免重复做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缺乏市场生命力的项目。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需要从宏观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做出指导,基础研究虽然暂时的直接效益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的基础学科建设相对片面、薄弱,将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中,开发作为工具作用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基础研究,应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针对应用科学,应鼓励积极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实验室与市场的对接。在商业研究项目的立项前期,对立项效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立项的可行性报告中分析市场前景和商业效益。同时,科研项目应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布局相呼应,便于评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科研成果追求的目标。

(三)建立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 由于科研成果的效益性只能在科研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因此,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宜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既要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还需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而后者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效益审计要将传统审计方法与管理学的观点相结合,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又要有管理才能。对科研项目进行效益审计时,需要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效益审计的定性指标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总体水平、创新突破程度及贡献、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社会效益等指标,这些指标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个别面谈、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咨询有关专家等方法进行审计取证。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审计方法,包括运用检查、监盘、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传统审计方法,熟悉被审计科研项目立项、实施、例行检查、成果和专利申报等科研项目的一系列活动,查看和核实管理制度、总结报告、会议记录以及合同、凭证、账册、报表等各种资料,取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有效资金率、科研经费支出数、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果应用率、科研效益、人均纯效益、成本效益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最后得出公正中肯的审计结论。

第10篇

(一)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2001年底科技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经贸委联合《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各高校开始采用课题制进行科研经费的管理,以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始实施课题制管理科研经费,但是该制度在我国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为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高额项目经费,却无法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工作,以向政府申请科研经费,最终造成科研立项工作盲目跟风、科研项目创新性降低等现象。其次,该制度与财务制度相脱节。因为财务制度尚未按照课题制做相应的完善,致使财务体系内无法对科研经费经费进行实时监控,降低了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再次,间接费用尚未加入项目预算费用。我国虽然与美国类似,实施课题制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但是我国尚未将间接费用加入项目预算费用中,使得项目预算与项目执行过程存在较大的经费差额。

(二)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其科研水平的发展,并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美国高校最具代表性。美国各高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与政府间良好的优势互补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美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呈现多样性。除政府拨款之外,还采用发放基金债券、慈善资助等方式获得经费,有利的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保证高校有充裕的科研经费。政府对以其他渠道取得的科研经费,规定减免了一些费用,以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成本。其次,严格制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并执行,严格的项目预算和项目执行,是科研经费合理、高效利用的提前和保证。最后,将部分间接费用纳入项目费用。美国政府规定,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项目经费,并做出严格的间接费用预算。该间接费用是维持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费用,包括条件设施和管理费用。

二、效益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献综述

在国外效益审计的研究领域,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时间较早,并已形成了较为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于对审计内容、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著名学者Ping,Charles J.(1993)提出对高校管理过程以量化指标进行考核。他使用纵横交错的方式对高校管理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各指标评定高校管理的好坏,同时也包括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情况。但是在各高校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较难确定指标体系标准,继而降低了该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和可行性。著名学者Banks,W;Fisher,J;Nelson,M(1997)提出将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进行披露高校管理现状。他们通过考察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大学在1992-1994期间的年度报告中发现,其在披露经营管理责任时是利用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披露的。另外,也有学者提出将平衡计分卡的评价原理运用到效益审计中,以提高效益审计的可操作性。

虽然我国学者对效益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著名学者郑培斐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中,提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并认为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该学者主要是从建立审计环境的角度阐述分析。阎宝志在《高校资金效益审计模式的探索》中,通过对效益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可行性、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内部控制层面分析对效益审议下对科研经费的作用。陈娟、王贤斌在《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问题研究》中,分别从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资金管理的效率和资金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高校教育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支广东在《高校效益审计的基本思路》中,从纵向层面和横向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阐述。纵向是从科研立项计划、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结项报告三个层次;横向是从资金效益、管理控制效益、管理与服务效益、环境效益等几个层次进行分析。笔者较认同支广东学者的观点,并在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扩充横向层次的各个指标,以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可比性。同时为增强效益审计下科研经费的管理效果,提出相应的意见措施,为建立完善的效益审计模式提供帮助。

三、效益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完善的效益审计指标体系 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开展的审计活动有效性进行稽核审计,由该内涵可知,首先,建立效益审计体制是效益审计下科研经费管理的初级阶段。其次,应在相应的体制下,规范管理行为使得对其进行合理的效益审计;最后,维系良好的效益审计氛围,形成适合的效益审计环境。综上所述,笔者利用效益审计的内涵对每个阶段的指标进行分析,继而构建效益审计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资金效益。 资金是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主要环节之一,资金的有效利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同时对自己效益的审计也是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内容。从成本效益理论发出,对资金效益进行审计稽核。其中成本从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个方面去审计,而效益从该科研成果获得的科研成果方面的收益进行核算分析。

(2)管理控制效益。管理控制效益,是从整个科研项目活动考虑,对科研活动的开始到结束进行控制,以保证科研项目过程中经费的利用效率。在项目立项时要对科研项目经费合理预算,并在科研项目开展中定期复查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以根据反馈信息更细项目预算,做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利用效益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就是将效益审计工作内容合理融入科研项目活动的每个阶段。

(3)管理与服务效益。 管理与服务效益,是将科研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作为稽核该科研经费的一个环节。高校科研能力不仅代表国家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高校的办学能力,但是科研成果的可操作性又是保证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科研成果具有可实施性、创新性的现实意义,才能确保该项科研项目的价值,而其科研经费的开支也是有效的。

(4)信息系统效益。 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信息的质量,是使科研项目结论真实、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对科研项目建立信息系统的开支,是提供、获取真实、可靠、高质量信息的前提和保障。效益审议应对支撑科研项目活动的信息系统的开支进行稽核,以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率,杜绝滥用科研进行不必要的开支情况的发生。

(5)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是强调在高校中创建良好的效益审计氛围,以提高效益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质量。

(6)组织质量管理效益。组织质量管理效益是指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对科研的管理让科研经费确实产生经济利益。

(7)责任效益。 科研部门与各单位和职能部门直接责任与权责分工,利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与运用。

(8)人力资源效益。 学校各部门的在科研活动过程所使用人力资源的综合评价以及产出,使科研人力资源能获得劳动报酬。

(9)管理政策效益。审计中发现,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问题, 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费中列支, 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 ,无法知道购买的具体实物,从而无法确认是否用于该研究项目。管理政策效益是指对相关的科研管理政策的整合。

(10)资产管理效益。指科研过程中学校资产管理过程中所得和所费之间的对比关系,衡量好对比关系有利于科研经费的正确使用。

(二)规范合理的效益审计流程 效益审计是社会经济体制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有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即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经费(如图2所示)

效益审计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应从上述三个阶段获取审计信息,以保证效益审计工作的内容完整、全面。

四、加强效益审计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制 在效益审计大背景下,建立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能够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以保证经费的利用效率。同时该制度要保证与财务制度的相互衔接,以落实财务人员的监管职责。

(二)建立良好的效益审计氛围,提高科研人员对效益审计工作的认识 在高校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对效益审计工作具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能规范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行为,继而减少科研经费的不必要支出。同时,确保建立较好的效益外部审计环境。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经济责任 高校内部应明确各个科研人员的职责,做到各个职责间的相互制约,以减少科研经费使用中舞弊现象的出现。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出,而其使用情况关系着我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每位科研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肩负相应的经济责任,以减少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

第11篇

(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审计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按其项目来源不同,可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校内科研项目三大类。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和有关部委、省政府和厅局、地市等有关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受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且有研究经费汇入高校的科研项目。校内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发文立项或使用其它纵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而开展的列入学校科研计划的研究项目。从审计的角度看,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其使用的要求是不同的。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其使用要求必须符合相关制度规定,防止出现科研经费有寻租现象。横向科研经费大多来源于企业资金,只要项目符合企业要求,经费的使用相对较为灵活。

(二)科研经费管理状况的审计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手续是否严密、科学,是否做到了互相制约牵制等。具体应该包括:科研经费使用是否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是否按照全额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相关管理办法、合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其支出比例是否合适;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是否依据实际需要,相关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其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因盲目购置而导致固定资产闲置或利用效率偏低、使用效果较差等变相损失浪费科研经费的情况等。

(三)科研经费结余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科研项目结题后经费是否结账,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与经费概算相一致等。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预算总额是否合理,是否造成过多闲置资金。对于科研经费的结余情况进行审计,这样既可以督促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概算时要严格谨慎,又可以避免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沉淀、效益丧失的现象。此外,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还应该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后的成果回报情况,如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情况;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及级别,尤其是被SCI、ISTP、EI、SSCI、A&HCI收录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等内容。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准备环节、计划环节、实施环节和报告环节四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要求出具审计委托书,学校审计处选派人员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科研管理部门向被审计的课题组发送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课题组提交所有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包括课题合同书、课题进展情况记录、课题的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财务处提交课题经费使用的购置资产清单、相关账簿、会计凭证以及需要填报的财务报表等作为审计依据;审计组根据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实施审计,填写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整理、归纳、汇总、分析审计依据,出具审计检查报告报送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检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下达监督检查意见书。被审计课题组应在监督检查意见书的规定时限内整改执行完毕,并将执行结果书面报告科研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意见书中认定问题有异议的,可以申请重新审核确认。

(二)科研经费的审计方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1)专项审计法。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将科研经费作为专项资金来审计,不定期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以及财务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都是统一归属财务处负责核算。纵向科研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其使用更多地受财经法规的制约。横向科研项目是与企事业单位协议进行的,需要较多地遵循委托方的意愿,经费使用的灵活性较大,对其控制不像纵向科研那样严格。但横向科研资金在高校科研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专项审计法对横向课题来说,能够提高经费管理的规范性,特别适合于对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计。(2)事后审计法。由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特殊性,因此在审计整个科研项目时。不宜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而应该在实施审计工作前,给被审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下达审计通知书。如果审计科研成果的成效,只能在科研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得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因此,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应该采取事后审计的方法。(3)绩效审计法。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的审计方法。具体的组织实施可按照财政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教2005149号1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科研项目绩效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以及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此外,在科研经费的审计过程中还应当综合利用财务报告、巡视检查、财务验收、受理举报等多种方法。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高校对科研项目大多实施课题制管理,课题负责人主管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多数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课题负责人花的是自己的钱,自己拥有对课题经费的绝对使用权利,甚至学校的一些领导也给予认同,从而导致了从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于人员奖励,购买私人资产等违规现象,不按预算开支,不合理、私有化的开支时有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很难完成。项目负责人对项目预算的法律意识淡薄,无形中给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二)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大多高校都是南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出台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科研管理部门仅仅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课题立项后,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经费是否到账、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课题是否按时结题等并不关心,与课题的后续工作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而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来源、类型不熟悉,导致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很难判断。对于科研项目开支的某些物品,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要求附清单,而低于这个限度的则不用列示实物清单,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确认是否属于项目开支范围。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和信息共享,是在不熟悉科研项目运作过程的情况下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科研人员的摩擦经常发生。

(三)高校内部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各高校目前都拥有独立的审计部门,但与外部审计相比,还存在着审计人员少、不够专业、独立性较差等问题,从而使得科研经费审计的独立性很难保证,作用也很难发挥,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科研创收和排名方面的考虑,从而引起对科研经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四)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缺乏依据虽然国家已经加强r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科技部于2007年8月1日首个专门规范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科技部(或委托相关单位)对科研经费

进行专项审计,很多高校也制定了自己的科研管理办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在编制经费概算时,普遍都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编制,学校的有关部门并不进行审核,造成经费来源不真实,经费概算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审计依据很难把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机制尚未形成,容易造成违法、违纪等现象。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误区,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学校的科研工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国家和部门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等财经法规的宣传培训丁作,使学校科研人员熟悉国家、部门和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适当开展关于科研经费的培训工作,从思想上改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错误认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二)树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加强资产管理高校应该引人合理、有效的课题成本核算机制,将科研活动中直接支出的材料费,燃料费、外协测试等费用直接计人科研成本,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确实无法准确区分的,要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成本,减少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严格控制科研投入与产出经费的使用比例。与本项目无关的内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同时对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实用新型发明等,应及时提供鉴定和认证资料,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的核算,确保学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第12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财务审计 措施

高等学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同时随着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不断的变化,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近年来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切实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创新机制,让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不但用得好,还要用得巧。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类型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按经费来源的不同,主要有科研经费拨款(又称纵向科研经费)和科研事业收入(又称横向科研经费)两类。一般情况下,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需要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审计。科研经费拨款是指高等学校从各级财政获得的专项和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是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其他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和直辖市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军工等项目。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内容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即对纵向科研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和合理性进行检查,一般包括中期财务审计和结题财务审计,审计内容涵盖了从立项预算批复到项目执行中涉及的各类经费支出,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

中期财务审计一般在科研工作研发过程中实施,主要由项目主管部门如科技部、专项办等根据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类别,分别委派专业机构如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或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以期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类支出进行检查,对预算执行给予一定的监督指导。

结题财务审计一般在科研工作完成后实施,高校在研发工作完成后一定期限内,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类别,聘请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各项支出给予审计认定。项目主管部门并组织专业财务专家对科研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审定科研项目是否通过财务验收。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的情况;二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三是科研经费批复的项目资金、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按预算(或合同)的到位情况;四是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项目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经费支出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相关规定的情况;五是有无截留、挪用、挤占、虚列项目经费的情况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六是科研经费用于设备、软件等物资采购,以及建设项目支出等是否执行政府采购和学校招投标等相关程序规定的情况;七是科研管理费提取、劳务费的使用是否符合有关文件规定;八是科研经费转拨情况;九是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情况、结余是否超过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金额情况;十是项目预算(或合同)要求的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十一是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一)预算说明测算依据过于简单,导致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发生偏离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在预算编制时,课题组缺乏对相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的了解,对支出预算的文字性说明过于简单和含糊其辞,对支出与课题的相关性说明力度不够,还有对测算依据说明比较笼统,没有列示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而在实际支出时又往往很随意,从而造成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发生严重偏离。

(二)科研经费支出真实性、合理性、相关性无法判定

科研经费中执行中列支的消耗性物品支出、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财务和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相关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科研项目到期进行财务决算时,须由学校财务处出具财务决算表。财务处根据决算表中的支出类别对账务系统中的项目明细账进行归类来填列,通常就是对各类开支进行简单的归集和汇总,而没有与预算数对比,分析差异及其原因,更没有顾及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在决算报告中,科研人员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如何描述技术、成果方面,对于经费使用超支或不合理之处的解释没有充分重视,更忽略了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导致科研项目决算中财务监督意义的缺失。

同时,部分科研项目在结题验收完成后,没有按规定进行财务结账。除了需要原渠道返还的项目,大多数项目在结题后,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仍保留在原项目中,或转入发展基金,仍由项目负责人支配。由于结余经费不再属于在研项目的经费,基本不再进行审计,因此高校对这部分的科研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这种做法不但起不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甚至影响科研人员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的意识。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财务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科学有效、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在财务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科研经费管理方法进行细化,制定一个详细、可以操作的资金核算和管理制度,同时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重要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划拨、结题时费用结算、经费结余、课题验收以及各类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环节,保证高校的科研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调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在重大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上的积极探索。

(二)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及执行过程的管理

1.科学编制预算。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而高校的老师大多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很难独立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合理预算,需要有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建议高校给科研大项目配备财务秘书,其他项目提供财务预算编制指南,协助科研人员做好项目预算。财务秘书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财务角度指导性指导项目负责人根据研发技术路线,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保证项目的各项支出都能体现在预算中,以充分发挥科研经费预算控制费用的效应。

以某高校科技部863项目为例,财务人员提供预算编指南:

2.严格预算执行。在科研经费的执行阶段,每类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单独立卡,然后根据科技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对每一项目进行财务额度控制(即通过会计科目对应到科研经费每一类支出中),从而让科研人员直接通过系统即可查询到每一项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差别,实时了解到科研经费每一项的使用情况,充分发挥财务的跟踪监督管理作用,支持科研人员更专注地做好科研工作。同时在预算执行中遇到需要调整的事项时,财务人员应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预算调整报告,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调整预算。

(三)创新管理手段,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核算型模式已不适宜新时期管理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将科技、财务、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网络对接。将经费负责人申报预算、预算审核、款项到账、立项、经费使用、支出额度控制、资产入库,财务决算结题等业务更多地实现网络化,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可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达到各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四)加强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加强学校资产的管理与监控,高校要逐步完善资产购置的评审论证与政府采购工作,建立资产登记制度与清查制度,建立资产共享平台等。将高校的资产做到统一保管、使用和维护,做到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重复购置。特别针对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应派专人负责,合理配置资源、统筹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五)对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高校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应将科研经费内部财务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针对本单位的特点,以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的形式,检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分析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保障科研经费的合理公正使用。内部财务审计应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决算审计内容进行检查,审查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项目立项及审批情况)、外拨情况(是否与任务书一致,外拨及时到位情况)、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外协经费的合同管理及分析报告、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各项支出的开支范围与标准的合规性)等。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否科学与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和办法,以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钰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教财[2005]11号.

[3]徐红宇,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6(3).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审计 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入,高校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各项经济发展的联系不断加强,各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科研经费的来源种类也呈多样化,科研经费金额逐年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为11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科研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8%,高校科研经费以及科研专项资金支出已占高校年度支出总额的30%以上,如此大数目的资金和如此高的增幅,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的发展。

但是目前,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相应配套管理办法,有些科研经费管理刚起步,各项管理还不完善。作为高校内审,需要在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承担起审计应有的职责,也是审计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关键环节,通过审计,达到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升科研工作的水平,真正是审计工作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探讨研究科学有效的“课题制”管理模式

由于当前科研课题多是采用了“课题制”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课题制”在执行上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给予课题负责人以充分的自力,另一方面也为课题负责人滥用权力埋下隐患。课题负责人可以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自,即使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通过变更资金使用名目,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报销。甚至个别课题负责人在观念上就存在偏差,认为科研经费都是各级看在自己名誉、声望、水平的基础上争取来的,科研经费的支出就是花自己的钱,与其他人无关。

组织学校相关部门、课题负责人等研讨“课题制”管理模式,对原管理模式的有利方面予以发扬、保留,起到促进科研课题研究的良好作用,同时找出不利于科学研究、学校学术总体发展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对其不利因素从管理模式上加以改进,研讨出一个既有效地促进学校总体科研、学术发展,又有利于规范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管理模式。既能够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可使学校能总体调动和安排经费的使用,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的学术水平得到尽快的提高。

二、深入有效地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一)选题是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关键

高校科研课题经费按经费来源的渠道不同,主要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作为审计的对象是实施好审计的关键之一,决定着审计的效果。首先要按照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来确定审计的选项类型,由于不同的项目类型,有着不同的经费来源,同时又有着不同的制度要求,如可以选择同类项目进行审计,但在同类型的项目中,众多数量的项目,从中如何筛选,也是审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所在。

(二)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高校科研课题不仅包括纵向课题还包括横向课题,在审计过程中应把握以下重点:一是审查科研项目预算。主要审查预算的合理、合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二是审查经费管理。主要审查各类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有无与国家相关制度相抵触矛盾的条款,能否有效执行,执行手续是否严密,各部门之间关于科研经费的合同是否能做到出发点一致而条款又相互补充,不存在矛盾现象。三是审查经费的来源。根据经费不同的取得来源,确定各自的审计重点。如:纵向科研经费,一般都经过国家、省或各个部的专家组严格审核,由上而下划拨的课题经费,所以纵向科研经费重点审查资金、配套费的到位情况。横向科研经费,一般是和企业通过平等协商制合同确定的经费,不一定都经过专家审核,故横向科研经费应重点审查该横向科研合同的合法性、保密性、经费使用方向、到位时间、科研成果归属等,以杜绝资金损失、浪费或挪用。四是审查经费的支出。主要审查各类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有效,真正为本科研课题服务。

(三)将科研经费审计关口前移

高校内部审计除重点关注支出内容的合法合理性外,还应变审计监督为提高管理效益,将科研经费的审计关口前移。以我校曾经开展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审计项目为例,内部审计人员对科研立项资料中的“本课题所需大型仪器设备采购” 是否真正为科研服务,与相关专家一起把关论证,同时还特别关注学校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问题,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三、利用各类科研效益评价指标进行审计评价

如何衡量科研工作的效益,成为科研经费提供者最关注的问题。科研成果的效益主要依据在课题立项书中明确的各项经济、技术、社会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基本以定性描述为主,辅以定量指标。如:科研课题实现的利润、依托本课题培养人才的情况、项目组人员基于课题研究数、申请和本课题相关的专利情况、获得奖励情况等,但这些往往超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需要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对定性指标做出判断和评价。审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和专家意见,建立起一套用于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定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开展审计工作,发现问题,评价各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总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处于和谐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的使用科研课题经费,研发出领先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各项经济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科研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效率效果,不仅是对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也能够促进科研成果水平的提高,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顾旭蕾 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张俊芳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第14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3E”理论;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高校科研经费的“3E”理论源于政府绩效审计的“3E”理论,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即高校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本着成本最低化的原则,使科研经费达到最大化的使用。效率性,即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要尽量缩短使用时间,在科研项目得到充分研究的同时,科研项目的结题时间趋于最短化。效果性,即高校在对每项科研项目投资时,要尽量使科研费用得到最大化的使用,让科研项目发挥最大化的利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1)科研经费经济性衡量指标构建—基于成本效益分析

所谓经济性,即在确保科研经费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下,使科研经费最小化。由于科研项目的分类不同,例如文科类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可能就是一项文艺产品,一项新的创意;理类科研项目成果可能是推导出一个经济衡量指标,一个计算方式等;工科类科研项目成果可能就是一项设计,如果这项设计出售即可获得专利资金…所以有些科研项目的产出可以量化,有些不能。为此,从投入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构建一项经济性的函数。如下:

一项科研经费涉及到的投入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是三个方面: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在这个矩阵方程式中,X1代表人力资源,x11,x12,x13,x14等代表人力资源的细化,比如涉及到项目参与人,这是直接人员,还有该科研项目的间接人员,比如该科研项目接触到的技术支持人员,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财务人员,以及需要得要图书管理人员的帮助等。X2代表物力资源,x21,x22,x23,x24等表示为物力资源的量化。例如科研项目涉及到的专用设备折旧,公共资源占有,图书的使用,交通工具的使用等。凡是该科研项目涉及到的有形资源都可以归结到该方程式中。当然X2也应该包含无形资源。比如该科研出自哪个学校,该学校在该科研领域所处的权威性如何,这都会成为科研项目的阅读者重视,借鉴和采纳的影响因素之一。X3代表的是财力资源,这项资源主要只科研项目的下拨资金。x31,x32,x33,x34可表示为该下拨资金可以细化,及可能为科研购买的专用设备,公共资源的使用费用,调研费及科研项目组成员的餐饮费和住宿费,购买科研相关资料费用,上机费,资料印刷费及文具费等。凡是涉及到支持该科研项目所花费的资金都可以归结到这里该方程式所指的财力资源。

(2)科研经费效率性衡量指标构建—基于周转率指标分析

关于科研经费的效率性,最关键的一点,是否按时完成科研经费预期的时间安排。各个学科的科研项目所衡量的效率性指标相差居多。以下几点是针对不同学科来做具体的指标衡量。

理科类:理科方面的涉及到数据计算和一项科学项目的研发。就如生物化学而言,往往需要很多的专用研究设备。这时,该专用的固定资产可以引用企业营运指标的周转率来衡量:

①固定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期初固定资产+期末固定资产)/2)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科研项目期限/固定资产周转率

(科研项目期限指的是该项科研项目完成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期限,例如科研项目的完成时间是一年半,则该科研项目期限为548天)

②科研资金周转率=科研收入/科研资金平均余额

(科研资金平均余额=(期初科研经费+期末科研经费)/2)

科研资金周转天数=科研项目期限/科研资金周转率

(科研项目期限如上)

工科类:在工科类科研项目中,其科研成果可能涉及的是一张流程图,一副设计样本等。其效率性可以通过该科研项目的完成进度来衡量:

科研项目完成进度平均比=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数量平均值/科研经费下拨总和

(科研项目完成进度平均值是以科研项目投入资金总和除科研项目期限月数为计算基准,该计算得出的比率作为一个参照值,并将该比值与科研项目立项时的科研进度进行比较)

③文科类:对于文科类的科研项目,其表现形式抽象,而且不涉及到设备的使用。该科研项目的效率性往往通过科研项目的时间进度来衡量。

科研完成时间进度平均比=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时间/科研项目时间期限

(科研项目时间期限如上。将上述计算得到的科研完成时间进度平均比与科研项目立项时的时间进度表相比较)

(3)科研经费效果性衡量指标构建—基于投入、产出及转化为生产力能力分析

科研经费的效果性是科研项目发起的最直接原因,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效果性从狭义上讲该科研项目是否能得到最初的科研目的,从广义上能否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下几个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别做具体的分析:

理工科类:还是以生物学为例,一项科研项目可能是研发一种生物或调制一种治愈某一疾病的药物。在衡量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取得科研收入,那么衡量该科研成果的效果主要是该科研成果就是它的科研收入。

效果比率=科研产出收入/科研投入成本

(若该比例>1,则说明科研项目的投入成本得到补偿,该比例越大,说明该项科研项目的效果性越强;若该比例=1,则说明科研项目的投入成本刚好得到补偿;若该比例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该科研研发的这种生物或药物给医学领域或生物领域带来了医用价值,体现了它在应用科学方面的贡献,从长期来看,带来的效果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投入使用,大规模的生产必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规模效益和经验曲线,也就是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文科类:针对效果性的衡量,文科类较为抽象,很难用量化来评价。所以定性分析文科类科研项目成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生产力角度而言,文科类科研需要经过的较长的时间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在评价文科类的科研项目时,可以运用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在评价文科类科研项目是可以借鉴德尔菲法,将科研课题发给相关领域的专家,让专家在阅读完该课题之后匿名评价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突破性意义,是否能在文化建设上具有重要的贡献意义。(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本文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柴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研究》[J].审计月刊.2006.2.

[2]李建勇.解析困扰科研经费审计的几大因素》审计月刊.2006.12

[3]胡明友.《开展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研究》科技广场.2011.10

[4]胥胜利,吴盂珠,谢小红.《科研经费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审计月刊.2006.10

第15篇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数据显示[1],从2002年到2015年,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2002年拨入科研经费为149亿元,2015年拨入科研经费增长至1244亿元,增长率734.90%。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支出也逐年增长,2002年科研经费支出为141亿元,2015年科研经费支出增长至1069亿元,增长率658.15%。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科研经费管理的失控,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1. 科研项目的立项未进行严格把关,科研经费没有落到实处

目前,很多高校通过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争取横向或纵向科研经费,并将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高校科研质量的指标。在此背景下,出现相当多的高校申请的科研项目数量很多,但是有价值有水平的科研成果数量寥寥无几。由于科研项目有名无实,导致科研经费往往无法用到实处,更有甚者将科研经费中饱私囊,造成国有资产的外流。

2.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欠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重要工作之一即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部分科研人员并不具备财务知识背景,当然不可能对科研资金做有效的预算,且当前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成功后,往往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审批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仅在财务上加以管理,甚至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更为简单,仅负责科研经费的下拨和报销,而忽略了对科研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因此,科研人员为争取科研项目,在申报课题时编制的预算,往往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评审专家的评审,从而让项目通过立项审批。基于此出发点,很多科研人员编制的预算并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情况相去甚远,导致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结题不结账”成为高校科研项目的普遍现象

近年来,急剧增长的科研经费带来了不断增长的科研沉淀资金。而不少高校“结题不结账”,不仅造成科研结余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造成固定资产无法得到及时清理,此外,反映在学校的年终会计报表上,在研项目及科研经费数据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无法发挥科研经费及固定资产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科研项目验收结题后,科研负责人不及时进行结账,相关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对科研结余资金的重视,也未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措施,导致结余资金被随意支出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流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事前事中审计的力度不够,相当多的项目仅仅停留在事后审计,无法及时纠错

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事后审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发生问题时往往风险已经发生,无法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造成科研经费的外流及损失。

2. 受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限制,导致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难度较大,专业性不强

当前高校审计队伍的人才结构较为单一,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审计项目的需要。科研项目涉及到的课题种类繁多,专业性也极强,而不同类别及课题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科研经费开支类别差异相当大,需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方能把握。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仅能将审计重点放在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上,而难以把握涉及到科研项目专业性方面的经费开支审计工作。如在对编制预算的审计工作上,审计人员往往只能将审计重点放在预算的真实性上,而难以对科研经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计。且由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往往是该领域的前沿,?对科研项目的设备购置审计往往仅能停留在形式审计层面,而无法进行设备购置合理性审计,从而导致很难进行实质性审计,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改进措施探讨

结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科研经费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2]

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通过事前、事中审计掌握科研经费的支出和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监督和纠正,避免科研经费的挤占、挪用和浪费,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筹措情况、项目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情况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并监督改进。

2.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可以有效避免科研经费的滥用,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通过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进行评价,从而确保绩效审计的客观性。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可从预算有效性、经费使用经济性、科研经费周转率、科研项目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建立,通过科研项目实际使用经费与预算经费对比,来对预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实际使用经费与预算经费的各项明细越接近,说明科研经费的预算越有效。用经费使用经济性来评价科研经费配置的有效性,完成科研项目的资金是否合理,如果一项科研项目能够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则证明该科研项目能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经济性。如若科研项目在原有的进度计划内完成,科研经费及科研项目固定资产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周转,则该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周转率是灵活的、有效率的。如若科研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科研效果,创造了预期的科研效益及价值,则该科研项目的效果是实现的,是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否则科研经费是浪费的。

3. 抓住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及效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重点方面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合同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物资采购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而在每个方面均需抓住重点,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点包括制度审计及活动审计。首先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做出审查及评价,其次,审查经费支出、日常核算、经费结算和审核等是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业务流程执行。

合同审计的重点包括签约前审计、签约中审计和签约后审计。签约前审计主要关注经费支出是否在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科研资金是否按照计划到位,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对应该招标的工程进行了招标。,是否有将招标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情况等;签约中审计主要关注合同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一致,是否签订阴阳合同等;签约后审计主要关注合同执行是否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约定。

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包括经费收入执行审计和支出执行审计。经费收入执行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科研经费是否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收到,经费支出情况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实际支出与决算报表是否一致,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属于预算范围内,是否按照既定的标准使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物资采购审计主要关注采购项目是否列入科研项目预算,应当招标的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招标,验收工作是否符合采购合同的约定,有关部门是否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关注是否存在通过虚假票据报销从而套取科研经费,将不属于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的开支如家庭开支等列入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等情况。

4. 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素质

审计人员执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从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及建立外部专家库两方面进行。首先,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人员应不仅能运用财会知识对被审计项目的技术层面的检查,还应熟悉法律、工程、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绩效审计等专业审计的要求。其次,通过建立审计专家库,由外部财务、法律、审计、金融的专业人士组成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审计,评价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弥补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