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范文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

第1篇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来到**学校工作已近三年。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努力中一路成长,在拼搏中一路创新,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学习,常记岗位担当,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1、坚持做善于学习的校长。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年来,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科技方面的书籍三十多本,经常翻阅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主流教育媒体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众号,参加校长智库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校长高端研修班线长课程。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经常将好文章推送给中层干部和组长们、青年教师们。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宣讲。

2、坚持做敢于担当的校长。软肩膀扛不起硬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矛盾,我带领班子成员,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改造美化了读书长廊,建设了新的智慧录播教室,更新了26间班班通设备,构建了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坚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长。校长是学校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校长也是学校情绪最重要的管理者,为此,在各类活动中,既注重仪式感,又注重减轻师生负担,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常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担责,不埋怨、不指责,让干部和老师敢于做事、不怕犯错;真诚团结同志、实心关爱同事,指导工会积极开展教师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

二、坚守初心,常讲立德树人,打造五精教师团队

1、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精诚团结、精修师德、精湛教学、精心育人、精锐卓越的“五精“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建设,树立共享共成共荣的意识,通过团队互助赛课机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共享机制、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年级组文化墙建设等形式,增进教师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教师百日读书”活动、“班主任共读一本书”、青蓝学院经典共读及读书分享会、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以及举办 “教研论坛”、“德育论坛”,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线上教学先进教师等形式,引领影响教师观念转变、思想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模范事迹学习、师德违纪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

2、着力推进主题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这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段式教研,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观摩研讨相融合。教研组近二百个教研美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一年来教师成长的印迹。借助一体化、第五片区牵头校契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一年来举办了三次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教,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本年度有10项课题结题,10项课题立项,二十余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丰硕,先后有94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连续15年获得**市教育质量优秀奖。

3、着力推进外语教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以**市初中英语基地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外语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二百多位英语教师现场观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驻校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专注教学、专业评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和高中联合开展多语种同课异构活动,有效促进初高中语种教学的交流互鉴。多语种教学在小初衔接领域首开先河,在**小学开设了四个小语种班,学生报名踊跃,一学期的教学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校园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多家媒体持续报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成果。

4、着力强化班主任专业培养,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请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针对性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案列研讨、经验分享、主题班会观摩、德育论坛、线上线下班主任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通过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报评选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坚持创新,常抓质量提升,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1、创新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学生能否成才从初中毕业并不能完全看出,为此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数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的思想。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扩大改造了“润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落实“三预”心理工作要求,校园心理剧获得全市初中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常念安全底线,将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机结合,将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挂钩,将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统一,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注重音体美工作,专项培训学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落实音乐素质新体系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学生展示、统一测评等形式,检测学科教学成效;通过举办音体美教研论坛,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专题研讨学校专项工作的推进。

2、创新德育评价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针,推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教学原则,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学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三级评价激励体系和星级增值评价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细化为24项目指标,设立台阶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突破自我,见证成长。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将校园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线上“叠被子能手”、“美食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选,有23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5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3、创新班级文化特色,激励榜样示范引领。为推进班级文化内涵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为九大方面,出台了《**学校德育示范班评选方案》,鼓励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积极申报,学校经过评选程序,对通过班级进行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

4、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学校乘势而为,抓住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关键契机,积极申报并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荣誉。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课堂项目组、校园数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创新教研组等专职部门,有力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线上专家培训、线下课例研讨、微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利用钉钉系统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创新学校办公管理新模式,多次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直播会议、直播课堂和线上讲座。以“AI教室、STEM课程、优学派课堂、名师在线”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评价方式、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全面加快了学校自身、片区一体化办学及对口帮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坚定信念,常思廉洁自律,保持党员干部本色

1、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作风。 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干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网络问卷、“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聚民心、汇众智,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以权谋私。注重把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教育活动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教育活动与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把教育活动与完善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四个结合”为学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面对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深感自身学习不够、能力不足。今后还需强化校长学习力、决策力和实践力,抓住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机,带领班子、依靠教师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和制定,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学校的办学愿景已然清晰,但实现愿景还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发展方面还需有效整合、有机统一。

第2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机械制图教学;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2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起,把造就一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制图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加强学生绘图技能的训练,提高图样的质量,训练绘图技能,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绘图的技能包括图画的布局和整洁、比例的选择、线型的控制、字体的书写、尺寸的标注和工艺结构的确定等。而这些技能在图画表达中蕴藏着大量的美学知识,正如美学中所述的整体美、比例匀称美、线型美、字体美,这正是制图教学和美学教育的结合点,找着结合点,从具体例子入手,寓美学教育于制图教学之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看制图中的美学基本要素。

一、整体美

图样的画法除了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外,还要注意表达方法的选择、图形是我分布、尺寸的标注以及技术要求的书写位置,这就是关系到图样整体美的问题。

图样表达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视图、剖视图、剖面图。在表达机件时,要求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将零件或部件的结构形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在便于看图的前提下,力求画图简便。要达到这个要求,主要应选择好主视图,同时,选择好适当数量的其它视图。在视图的选择上要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过分集中,则每一视图表达要素增多、图线增多,容易产生图形紊乱的感觉;反之,视图太多造成过分分散,容易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增加了形体的难度。

二、比例匀称美

美学中的比例是指事物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在数量上的关系。如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体”(长与宽的比例为1.618:1)。在设计机械零件时,除了满足需要的性能外,都要考虑比例匀称带来的美感。绘图比例有原值比例、放大比例、缩小比例。比例的选择应考虑构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一般来说,大而简单的物体应选用缩小比例,而小而复杂的构件应选用放大比例,以便形成虚实对比的美感。比例匀称,以取得视觉平衡。

三、线型美

图样是以图线来表达物体的,图形的美观程度与其所构成的图线具有极大的关系,图线不光滑、粗细不分、线型不规范、图线浓淡不一都将影响图形的美观。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对各种图线都作了规定。如,图线宽度分粗细两种,粗线宽度(b)在0.5mm~2mm之间选择,细线的宽度是粗线宽度的三分之一(b/3)。这样,同一图样上的图线粗细分明,对比明显,轮廓要素清晰可见,层次分明。国家标准对图线的线型和画法、及用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平滑的直线给人以刚劲有力;光滑的曲线给人以流畅、圆润的感觉。虚线、点划线以及双点划线的线段要长短适宜、间隔大致相等,给人以节奏美、条理美,剖面符号、剖面线间距要与图形大小相协调,剖面线间距过小,给人以小气,拘谨的感觉;剖面线间距过大,给人以散漫的感觉,且缺乏“面”的整体美感。尺寸线终端的箭头画的细长而锐利,给人以肯定、明朗的感觉;反之粗短的箭头给人以刺眼、缺乏和谐的感觉。

四、字体美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GB4457.3-84)规定图样中的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汉字具有形象、指事、会意的特点,又由于笔划、结构造型的多姿,汉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字体端正、笔划清楚、排列整齐、间隔均匀的长仿宋体显得端庄、严肃、醒目,给人以美感。国家标准还规定了若干号数的字体,字体的号数要与图形大小相协调。图样大,字体号数也要大。为突出某要素,应采用大一号的字体。

图样的标题栏内采用不同号数字体,图名采用大号字体,其它内容如比例、材料等内容采用小号字体,这样的栏目给人以主次分明、整齐和谐的感觉。国家标准还对字母和数字的写法作了规定,同样,图样中的字母及尺寸数字也要与图形大小相协调。

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一)加强训练。根据教学内容从字体,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线型方面要做到粗细均匀、分明;再从视图布置,尺寸标注,最后要选择视图和确定结构工艺等,练习前要目标明确,练习后要严格批改,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勤于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应用比较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问题,可充分发挥已有知识、技能并积极应用,从比较中得到启迪,从而提高绘图、识图的能力。

(三)口诀教学。只有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内在规律,才能使图画质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制图的相关规定很多,我运用口诀教学法加快学生掌握绘图要领,于是采用:

线型粗细靠铅笔,长短间隔凭眼力,浓淡均匀靠手力,光亮要依画图笔,图形正确靠仔细,是否歪扭在用器,结构工艺要记忆,拿下图纸写字体。还有三视图的投影原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简短几句话,对制图的几方面加以形象的概括。通过口诀,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

对机械图样中基于美学的教育,既可以促进机械图样的审美创造、提高机械图样的美学水准,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塑造。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美学渗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现机械图样的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机械图样的美,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美学熏陶中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

劳技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所谓“生活中的劳技制作”主要是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劳技活动,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物的烹饪、购物袋的制作、欣赏编制中国结、装饰物的手工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生活中的劳技知识、技能,在学习中就能以理论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树立“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如在小板车的制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学会制作小板车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利用原有的材料创新制作,重新组合设计,可以改变小板车的样式,也可以做成其它自己喜欢的物品,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创作出了花样繁多的作品:有做成独轮车的,也有做成三轮车的,甚至还有学生做出了坦克、自行车,等等,让人不得不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由衷的感叹。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在劳技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扼杀了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呢?

1.重新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劳技学科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要做好的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劳技学习策略。如在教学生中国结――二回盘长结的制作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些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图片和实物,再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及其结构,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氛围中,我展示出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我及时提出了学习要求:学生先看着步骤图自己试着编制,看哪里是难点,小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怎样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在学生自学后,对二回盘长结的编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我再示范讲解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有困难的步骤,在学习编制二回盘长结时既轻松又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2.改变课堂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针对劳技特点,应该建立“赏、问、议、讲、做”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会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3.加强学法的开发与创新。学会学习是21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被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劳技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作品的特点,如何发现作品的美,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创作作品、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4篇

[论文摘要]埃及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各项改革。当前,尽管他们与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我市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确实距离很大,但是他们追赶的决心,发展的势头都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积极调整教育政策

埃及的学校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学制为11年(宗教学校为l2年),其中8年初等教育,3年预备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小学5年(宗教小学为6年),初中3年。预备教育就是普通高中,所谓“预备”是专指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两种学制,均设工、农、商三个专业方向,一种为三年制,培养目标是熟练工人;另一种为五年制,培养目标是技术人员: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很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连读的“3+2”模式。高等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大学,一类是职业类大学,学制一般为3年,并同样取得学士学位。

印度的学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初等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学制5年;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即完中教育),学制也是5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2年。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当于大学预科,称“高级高中”,学制2年;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同机构、不同专业学制不同;大学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研究型大学,也有职业类大学,一般学制都是3年。

两国学校教育均可分为公办学校、宗教学校和私立学校。公办学校即政府办学,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主体。埃及的公办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免费。宗教学校历史悠久,并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除政府规定的以外,要增加宗教教育。私立学校的历史也很悠久,近年来明显增加,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较快。

两国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市区的公办学校要好些,校舍场地、教学装备都能满足需要。农村的公办学校明显落后,大部分的中小学,大概只能相当于我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只做到了“一无两有”,即“无危房,有教室,有桌椅”。没有规范的校舍、场地,没有足够的仪器、设备,图书馆里也没有什么书籍。所谓的信息技术教室,印度学校还好一些,埃及有些学校只有两三台师生共用的“586”。由于设备严重短缺,不少学校不得不实行“二部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接待我们的埃及教育官员总要谈到老教育部长的一句名言:“受教育的权利如同喝水和呼吸一样不容剥夺”。印度学校的校长也表示,政府“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为此,一系列政策正在实施当中。

一是资助困难学生。两国义务教育尽管免费,而且埃及的公办学校还全部免费,但仍有一些贫困家庭,一方面由于无钱购买书本、文具,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提前做工挣钱补贴家庭生活,所以在小学和初中就有些学生中途辍学。针对这一情况,两国政府都制定了资助贫困学生计划,大力宣传“文化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并重点在经济落后地区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仅免收学杂费,还要免费提供书本和午餐,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每年只交纳折合人民币l0元至70元左右的学费。印度学生的惟一经济负担,就是每年要交约折合人民币30元的“政府福利基金”。

而且这笔资金由学校自主使用。就是高中阶段也没有什么费用,一些邦还要免费提供校服和文具,以进一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同时,两国政府把对已经辍学的学生进行“扫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埃及不少公立初等教育学校,专门为当地l4岁至l9岁的辍学学生单独编班,通过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印度由于贫富悬殊更为严重,所以辍学问题尤为突出,沿街乞讨或兜售商品的少年儿童,在每个城镇都随处可见。再加上落后地区违法的童婚制度仍在继续,女童辍学更为普遍,义务教育很难落实,文盲比例居高不下。为此,政府在强化义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公办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加快“扫盲”工作。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两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于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很不满意,认为这样落后的办学条件不仅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也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决定下大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埃及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正在按照规范标准建设新校舍,增添新设备,争取尽快与市区学校拉平。印度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不少农村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争取社会参与改善办学条件。有些寺院也踊跃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向学校进行捐赠,这些捐赠包括日常教学的设备、接送学生的校车和学生的学习用品。

三是发展私立学校。两国为了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的现状,积极鼓励私人办学。为此,他们降低了私立学校的准入“门槛”,在办学条件上没有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私立学校为了增强竞争实力,不少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装备都超过了公立学校,有些学校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埃及的一些私立学校不仅吸引了本国的学生,还吸引了大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阿巴斯职业大学虽然只有一幢印多个教室的教学楼、一幢可容400余人的大会堂,但是与所设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设备非常先进。而且,学校的学习制度比较灵活(可在学习期间半工半读,也可工作一段继续学业),考试制度十分严格,并广泛实行减免学费(90分全免,80分半免,70分免25%),受到家长的欢迎,赢得企业的信任。印度的DPS学校集团在全国就设有135个中小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5万人。不断改善条件,坚持成本收费,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规范管理,服务每个学生,争取社会声誉,已成为两国私立学校发展策略的广泛共识。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埃及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阿拉伯语、数学、外语、美术、体育、音乐、手工、历史、地理、公民、环境研究(即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其中外语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开设的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家政知识、劳动实践、社区活动,农村学校还要开设农业知识。普通高中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阿拉伯语、外语、第二外语、数学、科学与卫生、社会研究、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开设的活动课程主要是实践研究与技术,这门综合性课程引进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园艺、木工、金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八年级初中毕业时学生要通过公共考试,根据成绩进行分流。一般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预备教育”的普通高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学习工、农、商的相关专业。

印度小学即初等教育的1 5年级,开设的课程包括印地语、英语、数学、自然、社会、信息技术、艺术与劳动、体育与游戏。初中即初等教育的6~8年级,开设的课程包括印地语、英语、第二外语、数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艺术、劳动、体育,其中劳动教育包括手工劳动和社区服务。高中即初等教育9 10年级的学生,开始分流,学校将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分成两种班级进行教学一种班级进行普通高中教育,开设与初中课相衔接的普通课程;另一种班级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开设基础科目和职业科目。基础科目包括语言和其他基础知识,课时不足20%,职业科目包括知识和各类专业实践,课时超过80%,其中各类专业实践要达到50%以上。这样,这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或可成为企业技工直接就业,或利用自己的技能,开设小工厂、小车间、小作坊自谋职业。如果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班级后不能适应,那么在第一年后可及时转入职业高中班级继续学习。

两国为了全面提升公民的素质水准,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都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成果,发挥本国文明的传统优势,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从改革的实践来看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思想道德。两国政府都要求学校一定要通过教学加强爱国教育,使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全面进入的情况下,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渊源关系,并为之而充满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态度,同时,要通过公民教育,确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包括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

二是突出基本能力。两国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现行的教材虽然系统全面,但是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基本能力的形成,占用乃至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旨在减少教材内容,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阅读(包括本国语言和外语)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以此为工具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正在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同时,更加适应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在普遍展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进取意识,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学习已经由强调死记硬背,逐步转向理解思考。此外,更加适应学生走向成功的评价方法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加强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就感。两国的评价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过去对智力因素的单一评价,开始转向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综合评价。有些学校的考试方法也由笔试的单一形式开始转向笔试、口试、观察、记录的综合形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埃及强调减少考试次数,1—8年级只在2、4、5年级进行升级考试。印度则改革了升留级制度,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不准留级,小学毕业全部升学。同时,还实行了等级评价,学业成绩分为优、良、好、可以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称作“五分制”),而且不得公开。两国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对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人格自尊,保证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整体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突出信息素养。两国对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创造条件。印度早在10年以前就从小学开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他们一直凭借自己软件产业和语言教育(即从入学就进行印地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的两大优势,一方面大力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的装备建设.一方面积极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埃及虽然落后于印度,但是近几年为了迎头赶上网络时代的步伐,跨越“数字鸿沟”,也把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为学校大力配置微机教室和网络设施的同时,全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两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拉动教育的现代化。

四是突出身心健康。两国教育都把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的体育课程,都加入了健康教育。埃及的科学课程,还专门增加了卫生教育。这里的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既有生理健康和卫生的内容,也有心理健康和卫生的内容。不少学校还在学生不同的发育阶段,有针对性地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专题教育和咨询指导。两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竞争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学生要适应和赢得竞争,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他们把落实这一目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是突出实践能力。两国的教育改革都把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新的追求。学校不仅加强科学教育,而且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并鼓励他们在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以显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项改革在不少学校已经见到成效。学校校长普遍认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国家未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基础,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六是突出合作精神。两国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有效地与人合作是学生融入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基本素质。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完成课题,而且在课外活动别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精神。学校大力促进不同班级、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在各类文体社团和兴趣小组中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进而形成合作团队。学生的作品展览和文艺演出,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合作精神的成果。

三、积极实施教师教育

一是加强职前培训。两国为了满足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把住师资质量,明确提出教师在进入学校任教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职前培训印度在这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一般面对两种人员,一种是那些只具备高中毕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为期2年的职前培训,然后才能取得执业证书;另一种是那些具备大学毕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3项,即教育理论、社区工作和教材教法。教育理论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及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社区工作主要是参与社区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教材教法则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和活动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技能。初中教师的职前培训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大学毕业生培训1年,另一种是在大学实行“3+1”的4年一贯制。目标是让他们掌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及两门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高中教师的职前培训要在研究生阶段独立进行,完成后授予敦育硕士或哲学硕士的学位。

二是落实继续教育。为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国政府都很重视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埃及建立了全国教师培训网络,专门进行继续教育。开罗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培训基地,每年国家还要派遣1000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印度还实施了师资培训远程教育计划,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完成继续教育的任务。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是两国继续教育的重点。

第5篇

晚上好!

非常感谢各位家长朋友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我校家长会,本次全校1—6年级家长会分两次召开,今晚是一,二,三年级家长会,明晚将召开四,五,六年级家长会.本次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家,校教育整合,让全校所有的学生,您们的孩子能够更加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

今晚家长会分为两项内容,一是我代表学校与全体家长朋友进行交流.二是由各班班主任,辅导员与家长朋友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我交流的题目是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校简介

我校共有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69人.学校硬件设施完善,建有双向教学系统,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实验室以及体育活动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美术教室,陶艺教室,体育器材室等.学校还建有红领巾电视台,以及250m环形塑胶跑道.办学条件居宁国市乃至宣城市各小学的前列.

学校一直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教,科研兴校,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努力培养具有优秀品德,健全人格,开拓创造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今,我校以规范的教育管理,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创立了学校的品牌效应,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学校,安徽省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学校,宣城市文明单位,宣城市中小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宁国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等.特别是XX年年11月份成功举办安徽省实验(示范)学校校长联谊会第二十届年会.学校办学成果得到了省,宣城市领导以及与会专家们的表扬和高度赞赏.2010年全年学校对学生的表彰(含六一,假日活动中心,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共计6285人次.以上所有成绩取得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也同样是在座广大热心家长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真诚向您们说声谢谢!

二,小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道德习惯,提高孩子的思想品质.

1,加强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

我们不少家里父母子女关系是倒挂的,本来应该是孩子孝敬父母,可不少家里反倒是父母孝敬孩子.家长对孩子伺候得别提多周到了,可孩子动不动还跟家长发脾气.现在不少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爱别人,不懂得感恩.这种现象的责任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家长教育思想的不正确所造成.

孝敬父母就是要尊敬长辈,恭敬礼貌,外出或回家时要和家长打招呼,学会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既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体谅父母的整日忙碌的艰辛.让孩子伺候生病的家长,给家长端饭送水,取衣拿药,体验家长的疼苦,温暖家长的心,加深和患病家长的感情.总之,家长在生活中应当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具体指导孩子做好事,坚持不懈,经常想着为家长做点事,并且努力做好.当这种给家里做好事的行为养成习惯时,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自然就被克服了.

2,加强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现在孩子都很懒惰,对劳动锻炼很反感.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不断涌进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以致出现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失去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来的.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和教育学的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青年身上培养对待物质福利的严肃态度.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例如我在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课时,学生根本就不知水稻,小麦是什么,更说不出它们的生长过程.再如现在工厂里上班的二十岁的年轻人很少,干不了几天就不再上了,宁愿在家玩,街上闲逛.

一项调查表明,一年级不会洗脸的占49%,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不会穿衣的占37%.有所学校组织了一次低年级学生系鞋带比赛,就是这么简单的劳动也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请家长们想一想自己的孩子会做些什么简单的劳动.

造成孩子劳动习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中忽视劳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在劳动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1,心疼孩子.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干活,认为自己小时候够苦了,现在条件好了,可不能让孩子再吃苦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不让孩子参加劳动,对孩子并没有好处.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废,对前途失去信心.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平坦的.如果从小没有磨炼,将来一遇坎坷挫折就不知所措,难以承受,甚至颓唐,退缩,以至走入极端.从这点来说,家长从小娇惯孩子,不让孩子劳动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做家长的如果真想让孩子一辈子幸福,就必须从孩子的长远考虑,现在让他们干点活,磨炼意志,将来长大了才能正确对待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人在劳动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已本身.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就应当不再去想如何使他们的童年过得轻松安闲和无忧无虑.

2,怕影响孩子学习.

家长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经常参加劳动锻炼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许多学问,它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能提高孩子们的能力.事实证明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而笨手笨脚与呆头呆脑往往是互为表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触很多事物,要动脑考虑怎样把活干得又快又好,既巧妙又省时间,孩子在劳动中就要观察,思维,甚至要开展想象,这就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反之孩子一点不接触实际,只啃书本就容易成为书呆子,不会结合实际领会和运用知识,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说培养孩子劳动习惯,不仅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相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怕孩子磕着碰着.

在劳动中多嘱咐,多指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劳动本身就可以提高孩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本身就能锻炼筋骨.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思维敏捷,动作灵敏,反应快,反而不容易出事故.

4,嫌孩子干活给大人添麻烦.

刚开始不熟练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一个过程,要有耐心,为了目标就会有付出.

道德习惯还包括教育孩子不浪费财物,节俭,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等等.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到自然成.

1,教育孩子热爱学习.

(1)首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爱迪生从小就爱做各种小实验,甚至模仿母鸡蹲在鸡窝旁孵小鸡.在这种强烈的兴趣下,使爱迪生一生热衷于各种科学实验,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孩子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学习和生活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只要家长用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其次要使孩子看到学习的进步.当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上取得成绩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的乐趣,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成年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有一对中年夫妇不管工作和家务多忙,每周都要对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两遍,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做过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让孩子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有很多家长只注重考试结果,不要过程,眼睛紧紧盯在分数上,考好了给物质奖励,考砸了就大加训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每次单元检测后最好能与教师进行一次交流,孩子取得优异成绩,与之共享快乐,此时快乐会成倍放大;当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应与教师一道分析得失,找出原因,这样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3)再次要对孩子进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但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因为学习毕竟是一种持续的,艰苦的脑力劳动,目的不明确就不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他学习的动机就愈强烈,学习积极性就愈高,其学习的效果也就愈显著.而且,孩子起初对某些学习内容没有兴趣,经过努力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也会萌生兴趣的.(请家长们注意,即使你的孩子暂时没有学习兴趣,千万不要感到失望,甚至是放弃,而应该积极与教师交流,分析原因,及时帮助孩子尽早尽快转变目前状况.)培养孩子的学习目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大量的事例说明,建设祖国需要有科学知识,不学习的人将来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祖国.二是通过孩子周围熟悉的人成长过程,说明学习对个人成长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必须从小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

目前家长对孩子学习目的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一是读书就是为了个人前程.这种思想狭隘仅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很好起到目的教育的作用.二是读书无用论.真的读书无用吗 首先只有掌握真本领才有可能做出更多贡献,其次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到校不学习,孩子的性格,心理,思想就容易出问题,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虽然是大孩子,但他们也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变坏的.

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从小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读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查字典,看看数学教材,尝试练一练等等.学生预习新课后有一定基础,有利于上课跟上进度和尽快理解,消化新知,这样学习很轻松,不感到吃力,学习自然就有了兴趣.

3,养成上课守纪听讲的习惯.

教师反映现在孩子上课守纪,专心听讲普遍较差.不能静心集中精力跟随老师学习,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时间稍长成绩很快掉队.孩子上课不专心原因多方面,如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责任感,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班级人数众多等,希望家长经常与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孩子上课状态,做到有表扬有批评,尽快养成好的听课习惯.

4,养成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对孩子学习效果的检验,所以家长经常了解孩子作业情况,就能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课内作业教师会督促学生及时认真完成.但课外作业就需要有家长用心观察和督促,必要时给予指导.孩子作业首先要限时,其次要专心不允许边玩边做作业或边吃东西边做作业或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再次要独立认真完成,把字写端正,最后要认真检查.做好这四个环节,孩子的作业就一定能达到巩固消化知识技能的作用.

有很多家长工作忙,不可否认有的是真忙,有的是假忙,有家长把孩子往校外辅导老师那里一放就认为万事大吉,进了保险,等到发现问题已经很晚了,纠正起来很困难.也有的孩子作业经常不完成并时常撒谎,教师与家长联系,家长干脆不接电话,不知是放弃还是想等到初中再去好好管教.如果真是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希望家长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把对孩子的爱落在实处.

三,加强相互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家长朋友就辅导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表现等问题向老师咨询,同各任课老师加强相互交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协调好家庭学校的关系,同时也真诚欢迎各位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如实反映一些情况.

家长朋友们,我们不能去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为他们的成长做些准备.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家长.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

四,请家长朋友配合学校做好几项工作

1,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包括防溺水,防触电,防煤气,防骗,以及交通安全教育.

2,家长接送子女的自行车,摩托车不得进入校园,学校门口不准停车,要让自己的孩子排队进入校园.

3,春季作息时间早上7:10开门,下午1:20开门(夏季将另行调整),望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到校,不提前,不迟到.

4,家长要积极引导子女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督促孩子少吃零食,不允许将零食带进校园内.

5,请家长朋友多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书籍,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少走弯路.

第6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企合作;项目实战

一、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创建改革示范学校项目的实施,在政策资金方面有一次的支持,技能型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2.生源质量差

根据问卷调查得知,当前,选择上职业学校并不是学生的首选,近八成学生愿意上普高,以藁城区为例,随着初中人数的减少,但是藁城区一中、九中仍保持24规制的招生规模,我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所有应历届毕业生均可无条件的来我校就读,计算机专业也没有门槛,生源质量差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3.教学模式滞后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普遍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且内容多,课时紧,但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虽然在教学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不对路、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造成厌学情绪。课程单调,实践性内容少,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技术老化,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虽然职业教育比较推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必将改变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些模式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人才培训的方式不同的制约,这种模式在中职教学中很难实施。

二、概念的界定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三、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还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各个课程有相对独立的标准,学习完这些课程,第三年顶岗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综合能力的训练,无法依靠这样的模式来实现。例如学生在建网站时,相关课程《平面设计》和《网站建设》等,然而在实际生活学习完这些课程,还是不知道一个网站是如何做出来的来的,这种模式很难适应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必须改变教学模式。

同时对企业人才需要求进行调研,企业目标性强,需要精诚协作的人才。

四、措施与方法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考察、参加行业培训、到企业实践调研、邀请企业专家论证,定教学项目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邀请企业的行家当学校的教学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开发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通过校企合作,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整套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并且有4本教材通过河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资源中心合作开发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核心精品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库,实施了网络教学。同时合作开发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全部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了本专业项目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实训资源。

3.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实践中,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带而过。将理论贯穿到项目实训中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实践牵着理论的鼻子走”,使理论知识简单化,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中中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4.量身定做实训项目,增加项目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根据本专业的实训设备情况和企事业岗位需求,设计一些符合实际岗位需求和有趣味的实训学习项目。在实训课中,教师可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设置一些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实训项目。学生明确了实训目的,在实训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训找到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融人现代教学手段,增加项目的可操作性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实训教学新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使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更趋生动、形象,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空间,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6.融人科学的考核方法,帮助项目的掌握。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在于应用,所以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专业技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考核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用这种考评方式来检查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项目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而且操作技能都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适应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五、开展项目化演练

项目实战就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真实工作环境和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担任项目经理人的角色,学生在项目中担任工作角色。

“项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实施,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和知道,学生按照项目工作流程开展工作,教师按照项目标准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项目实战最重要的是严格按照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实际需求和岗位职责规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的综合训练。学生在“项目实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学习不再停留的书本表面上。而是学要全面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全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将全面了解、熟悉掌握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标准、员工行为规范、使其完全树立一个合格员工的立体形象。

六、项目教学法的结论

1.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企业企业亲自参加课程开发与建设、用实际项目参加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本专业通过项目教学改革,学生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两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参加省市技能比赛取得团体奖4个、个人奖16个,毕业生全部通过职业资格中级工认证考试,由于项目与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更加接近,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求.

2.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建设。

企业项目参与教学,使教师接触到先进的企业理念,完善的企业和社会经验,并将这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达到更好指导学生的目的,同时激发了教师对先进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各种技能渴求,进而寻找各种途径提高自己能力。本专业通过项目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教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两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两名学科带头人、五名骨干教师、八名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28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活动中获奖,7个项目教学有关的专业课题被中国职教学会立项研究,两位教师被评为省市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名老师取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师职业资格证书,8名教师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联想、神码、H3c、深信服等企业认证25人次。

3.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平台,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实用性强,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体现了企业参与教学的必要性。将社会的人力物力投放的教学中,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方法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

第7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 制度研究

考察当前的乡村水利,有两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一是经过时期大规模水利建设留下的水利设施以及之后新建的水利设施所构成的水利系统;二是分户经营体制下的农村社会是如何使用、管理、维护这一水利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的。前一因素是物的因素,后一因素是人的因素,乡村水利研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当前乡村水利供给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源于将上述两者割裂开来。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的效率,而必须将视野拓宽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在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

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具有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地区多雨、西北地区干旱的基本特点。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计算),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第二、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经济的布局不适应。我国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而东南部、珠江、西南诸河流的耕地只分别占全国耕地的2.5%、6.7%、1.8%。北方黄河、淮河、海河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9.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

2、农田水利的系统性

为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堰塘)、引水工程(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提水工程(即泵站工程)和机井。不同的水利工程通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

3、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

农田水利是准公共物品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农田水利的系统性表明,农田水利难以做到有效排他;农田水利的特殊性表明,农田水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无法通过市场来有效供给(或市场供给导致低效益)。农田水利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系统性,而系统性表现在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系统性和灌区水利工程之间构成的系统性两方面。除非是小型机台、堰塘和机井,一般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均无法为单一主体所垄断。

以泵站为例,泵站可能为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泵站附属设施如渠道尤其是毛渠,泵站管理单位是没有能力去维护的。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户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农户的同意(或没有相关补偿措施)便不能侵占或损害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而若渠系得不到有效维护,泵站灌溉可能难以实行。时期水利工程能有效发挥作用,其奥秘就在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与相关的社队形成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与维护机制,目前的困境在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与相关的用水者缺乏共同维护机制,这种机制若要建立,水利工程单位就不可能是一个外在于用水者的企业。由此,为农业灌溉服务的水利工程单位,很难真正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主体而存在。因此,农业灌溉既具有公共性,又不能完全市场化,它只能是准公共物品。

4、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

非均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徐勇所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度里,政治社会状况异常丰富和复杂。在国内的不同地方、不同社会组织单位、不同人群里的政治状况既有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更有着不少的具体差别,表现出非等同性、非一致性的非均衡特点。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非均衡性有中国这样突出。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上,中国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也十分突出,非均衡性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性事实。

具体来说,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胡鞍钢曾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形象描述这种地区发展差异。第二、社会、文化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三、不同区域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其生产方式、作物类型、市场化程度差异极大。第四、农民的组织化受自然条件、生产结构、区域文化、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而表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形。在较为封闭的区域,因为市场化程度较低,传统资源保存较好,乡村社区通过传统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在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市场成为连接人们的纽带;在传统已经消失,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又缺乏乡村工业的区域,农民处于原子化状态。

目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模式。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要求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应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切不可迷信某一种理论和某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水利概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勇著.《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第8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字字句句都闪耀着信息时代的思想光辉,为我们的研究再次开启了指路明灯。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开始承担关于农村远程教育方面的课题,有的已经结题,成果也已发表。“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方面的课题的关键是“有效性”问题。什么是农远工程的有效性?之前我们曾经多次到农村学校教学的第一线调查和了解,与一线教师座谈交流,掌握了一些资料。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是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配置设备,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使用教学设备服务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随后,国家推出了“国培计划”,通过向农村学校派出实习顶岗教师、支教教师进行教学,再抽调农村教师到相应的大学进行培训,既有利于城市教师了解农村教学现状,给农村教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有助于农村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运用先进教具的能力。说到底,农村远程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教师问题。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中高等师范教育,为此,重视师范教育,就是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教育师资。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共发出问卷95份,收回67份,其中61份问卷有效。有效问卷中,高级讲师、副教授56人,中层领导干部讲师5人;男性40人,女性21人。

2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与研究型教师成长

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山西省中等师范20余所学校都面临着合并、升格或转制。目前大部分是挂靠办学,有的挂靠为师范院校分校,有的挂靠为当地高校的分校。这样的现状,是否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影响教师的心态。调查问卷中,“对教师听课、评课,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这一项有37人选择,占60.7%,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同意此观点;选择“教师上了课就行,其他人不能耽误事情”这一项有20人,占32.8%。其他选项为个别。详见表1。当问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问题时,认为“应该大力倡导”41人,占到67.2%;认为“可以的,应该是这样”21人,占34.4%。详见表2。在表2调查的前提下,笔者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在假设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立校”可以成立,您认为应该怎么做最好。有代表性的是“引导教师承担各级课题研究,进行教改实验”42人,占68.9%;“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研究”28人,占45.9%。详见表3。就山西省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占63.9%;“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占57.4%;“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占23.0%。从调查看,提高教师学历,已经不再是提高教师教育的首要问题了。见表4。对山西省的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作分析,认为“小学、初中基础教育”为重点问题的占57.4%;“教师教育”问题占50.8%;“大学招生就业”占28.0%;“高中高考”和“幼儿教育”问题,只是个别选择。见表5。由表5不难看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就是对师范教育的期望”的正确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得很对,师范教育质量决定基础教育的质量”的人占到绝大多数83.6%。其他只是个别选择。见表6。

3创新是师范教育的灵魂

各行各业都在说“创新”,那么在教育教学领域能否创新,应该怎么样创新,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从我们的调查问卷看,认为“教育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行业,创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学”的为80.3%,占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还有人认为“教育教学是很难创新,只是说说而已”、“教育教学创新说不准,不过应该倡导”和“教育教学本来就不能创新,就是继承原有的知识就好”但为数不多。见表7。关于师范教育的“创新”,我们专门从师范教育教学的特点角度进行了思考。从调查看,认为“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是最需要创新的,师范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有45人,占73.8%;认为“师范教育需要创新,但实际根本做不到”有15人选择,占24.6%;极个别有选择“让未来的教师掌握大量的知识就行,无所谓创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就行,创新不创新无关紧要”。见表8。在创建研究型大学与专科学校办学思考的调查中,认为“其实研究型大学就是要有大批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有29人,占47.5%;认为专科学校“成为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但培养一些研究型教师是可以的”选择有28人,占45.9%;选择“可以倡导研究,促进学校发展,根本没希望实现”、“研究型大学也是个说法,其实好多大学也没什么研究成果”和“永远不可能,因为起点太低,无法比拟”为数不多。见表9。

4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的创新之路

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推广之际,师范院校的课程应该怎样应对呢?被调查者认为“师范课程要与基础教育课程一起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最好的选择”有46人,占75.4%;“师范课程改革才能保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进行”有29人,占47.5%。见表10。就当前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现状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而言,选择“大部分教师是教教材、考教材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有26人,占42.6%;选择“从学历看有研究生进入师范教师行列,但是师能、师心很难把握”22人,占36.1%;选择“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不适应师范教育的需求”19人,占31.1%;“应试素质挺好,适应各种比赛,但缺乏个性”为个别选择。见表11。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被调查者选择“这类课程是很有必要开设,但学校和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有31人,占50.8%;其次,认为“只有这类课程的开设,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否则真是单面人了”有26人,占42.6%;还有认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很难,也没时间考虑做”为19人,占31.1%;也有极个别选择“只是说而已,没有地位,也不需要地位,搞好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就好”。见表1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调查,认为“国家课程的比例是大了些,但需要补充一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才好”的超过半数,有33人,占54.1%;认为“只有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设占有一定比例,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特色”有31人,占50.8%。认为“国家课程就涵盖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没必要再开设了”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课程都是国家课程,没必要说什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和“这些课程都是在地方和学校开设的,就是国家课程”只是个别人。见表13。

5转制、升格、机遇、挑战

中等师范学校或成人高校办学模式和思想,转制升格为承办普通师范专科教师教育,其主要问题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问题为“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为大多数,有42人,占68.9%;认为“提高教师的待遇”和“选派教师到高一级学校进修”各有27人,占44.3%;认为“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24人,占39.3%;认为“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的10人,占16.4%;还有认为“对教师严格管理”。见表14。关于中师或成人体制教师职称与普通专科体制职称要求的调查,积极思考方面选择“要求更高了,条件更高了,好多人根本达不到要求”有30人,占49.2%;选择“压力大了些,需要认真对待”有26人,占42.6%;认为“很正常,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没什么本质的变化”有14人,占23.0%;也有个别消极的选择“要求、条件无所谓,好多人都超越了这些条件”和“这些也就是几百元的差别,无所谓,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见表15。应试教育的影响调查,被调查者选择“是有很大影响,大部分老师开始自己反思这些问题,正在思考改进”超过半数以上,有37人,占60.7%;认为“有很大影响,大部分还在执行这样的模式,这些教师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有20人,占32.8%;还有积极应对的选择“没有影响,大部分老师早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走出一条新路”和“没有影响,大部分老师都可以自己把握”;也有个别消极的选择“影响一直会持续,大部分教师都执迷不悟”。见表16。

针对中师、成人转制、升格为普通专科后,“探索大专办学模式”的调查,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基本一致的选择是“模式不是固定的,是需要探索和优化的,怎么引导学生学才是核心”有46人,占75.4%;其次选择“其实不要说模式,关键是需要探索,探究怎么讲、怎么讲好”23人,37.7%;再次是选择“模式都一样,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还需要探索怎么讲、怎么听”14人,占23.0%;还有极个别的选择“模式都一样,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讲了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和“没什么可探索的,中师、成人和专科模式基本一样”。见表17。关于教师特色调查,不论中师教育、成人教育和专科教育教师的个性和特色,在被调查者中有一半的人选择“在教师的教学整体设计和实践中”有31人,占50.8%;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中”有30人,占49.2%;选择“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中”有19人,占31.1%;选择“在课堂上教师言语和行为中”有14人,占23.0%;选择“在教师的人际交往生活中”有11人,占18.0%。见表18。关于大学、大楼和大师的调查,被调查者比较一致的选择“大楼是有了,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大师,哪怕是中师、小师”有46人,占75.4%;还有人选择认为“大楼投入一定的资金可以建成,大师就是投入了巨资也很难成就”有13人,占21.3%;也有个别人选择“我们只能有大楼了,大师估计永远不会有”、“有大楼就是了,根本就没想什么大师,太遥远了,办不到”和“大楼是硬指标,大师有几个,不想那些”。见表19。教授是大学的重要指标的调查,比较一致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引导教师们奋斗,培养自己的教授”49人,占80%。见表20。

师范专科学校博士、教授问题的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应该从制度,待遇上激励教师奋斗”有36人,占63.9%;选择“学校应该在特殊时期制定特殊的政策来引导”24人,占39.3%;选择“学校应该建立博士、教授专项基金,专门引领教师们奋斗”22人,占36.1%;选择“博士、教授应该作为我们这样大学的追求目标,从现在做起,来奋斗”23人,占21.3%;也有选择“博士、教授距离我们这样的大学的还很遥远,没办法考虑”。见表21。本问卷设计由于笔者的思想局限,还缺乏完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欠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本调查项目有重复选择。6调查的反思与期望

6.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应该在首位

《纲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情感怎么培养,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联系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三大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第二,过程与方法;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实现三大目标的教学设计如何选择,孰多孰少、孰难孰易,大家一致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困难大、问题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情感、激情、情趣。我们讲情感,在这里首要的应该是教育的情感,教学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等。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办有情的教育,就要始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放在首位。

6.2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师范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纲要》指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农村教育问题、教师教育问题、师范教育问题是我国重大现实问题,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就要紧密结合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在当前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性的大背景下,师范教育要反思,我们且不说创一流院校、办研究型院校,但是,我们可以向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呢,简言之,首先要研究教育、教学、教材、学术,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成为专家型、通才型、智慧型教师,突破一般的学科或专业的局限,以提高信息化能力;其次,是使其成为学者型、反思型、开放型教师,特别要提高其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启发式教学的能力,铸就师魂,展示师心;第三,是使其成为务实又务虚、探究创新型教师,提高其科学探究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

6.3地方课程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纲要》指出:“避免千校一面”。笔者认为这一概括击中了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害。我们分析一下“千校一面,万人一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千所学校都是“一张卷子、一本教材、一本习题练习册”,教师按照同“一个标准”教,又按照同“一个标准”考,再加上一些特殊“死缠烂打”的“硬功夫”,造成了“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三级管理,使得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真正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师范教育更要加大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力度,以此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推进全面改革。

6.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师范教育如何应对,这是对师范教育的挑战。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要培养基础教育真正有用、全面合格的教师,师范教育就要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当作师范教育自己的事情来做。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与师范教育的课程同步改革,后者还要适度超前,这样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有足够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5师范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学的灵魂

《纲要》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学改革和创新是学校与教师的终身追求,师范教育,师范院校的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如今“改革和创新”是最为高频的词汇,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基本一致认可“教育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行业,创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学”和“师范教师、师范培养教师是最需要创新的,师范教学是最需要讲究创新的”,但是要真正实现创新也是最难的。其实这都很正常,要改革和创新,一定是有难度,如果很容易,就不需要我们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了,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面对这些改革和创新的难题,迎难而上。《纲要》为我们具体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不只是让我们来讲其内容,更是让我们身体力行地和学生一起做出来,从中感悟、体悟其真正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6.6师范教育的创新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基石,国家整体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纲要》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主体地位被《纲要》再次确认,它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基础性。师范教育不只是师范教育本身的事情,它是关系到国家振兴和民族兴旺的大事。我们的调查也再次证明,师范教育是最需要创新的,其创新的主要内在因素就是教师教学的创新,以上已进行了论述,我们在这里简述其创新的外在因素,师范院校的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这里讲“强教”,就是要有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教师。要造就真正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教师,就要有强大的师范教育,因此,师范教育的创新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基石,是国家整体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6.7转制、升格的真谛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

《纲要》指出:“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就我国和我省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中师学校已经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余的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制升格规划都已经列入议事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但是,大多已经开始了专科层次的联合办学的尝试。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转制或升格只是时间的问题,不是办学的本质问题。不论是已经转制升格的学校,还是正在筹划转制升格的学校,我们认为真正的转制和升格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才是转制升格的教育真谛和意义。

第9篇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遵循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抓好高校学院建设和学生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按规定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配备比例。

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责任。统筹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德育活动一体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廉洁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实施网络德育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多样化网络德育共同体,加快实现学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省统筹制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破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难题。实行“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学生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继续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项目,打造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特色精品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卫生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形成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构建高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加强现代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第二节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构建高品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有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幼儿园,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加快推动农村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行政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和试行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k园规范、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推进依法办园。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索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专栏1 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公办幼儿园登记管理。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经验,加快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指导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制,基本均衡县比例达100%,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通过集团化办学、试行学区制管理、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做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公办学位不足的地方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利。

专栏2 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鼓励建成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建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优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学生发展全面、文化特色鲜明、开放办学程度高、信息化水平高、后勤保障安全到位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促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85%以上,粤东西北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65%。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分类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创优,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自主发展渠道,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建立普通高色发展导向评价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协同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全面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不低于50%,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稳定规模。继续实施省属及珠三角中职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招生”。

专栏3 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计划

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引导市一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使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分别达到80%、60%以上。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拓宽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渠道。实施普通高色发展计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采用多种形式,将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时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补助标准和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专栏4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发展计划

落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落实好广东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龄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到达95%。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民族地区教育“创强”成果,努力推进民族自治县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民族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优化内地民族班教育服务管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广东省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的指导监督作用,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深度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基层组织及各类群体进一步广为接纳内地民族班学生,形成各族学生更为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继续落实好广东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四川甘孜工作规划,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和资源统筹力度,推进组团式人才支援和精准校际结对帮扶工作。

第三节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推又耙到逃内涵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标准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理工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及专业评估,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打造一流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创建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输出优质资源。

专栏7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加快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人才智库作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战略咨询。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强化绩效考核评估和信息公开。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到2020年,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上升,若干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力争进入世界ESI前1%和教育部W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翻一番。

专栏8 实施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

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建立开放机制,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实行动态管理。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推进理工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举办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采用新机制共建一批高校理工科二级学院。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理工科大学。加强各类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优化理工类学科结构,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工类学科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全力打造若干个理工类龙头学科,打造优势理工类特色学科群。

到2017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0%,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理工类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到2020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获授权发明专利数明显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专栏9 实施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计划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各地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本科高校协议,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本地本科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支持10余所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明显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地方重大战略决策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有利于学科间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专业认证。开展企业工作站及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学位、学科类型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类指导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省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到2018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90%,珠三角县(市、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80%,粤东西北县(市、区)达60%。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鼓励和支持各地推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账户”等。推进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促进学习者通过考试实现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促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构建全省开放大学体系,统筹推动各地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打造全民学习共享平台,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

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主体,建设新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支持各地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社区教育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增强对市民教育培训,社区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城镇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激发乡镇化技术学校办学活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城乡社区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区域对接、层次对接和类型对接的“三对接”,努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全省形成以广东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学习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

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归口管理,整合各类继续教育办学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改革创新。调整专业结构,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职业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学习方法灵活、学习资源丰富、考试评价科学、服务体系健全的开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网络学习平台,为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试点示范作用,创新开放教育发展模式,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

第六节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师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有效衔接。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科学规划师范生培养规模,逐步实现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对接,鼓励增加师范生录取面试环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校(园)长培训工作。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式需求,按需精准施训,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乡村教师、校长专业能力与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基地建设。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一流人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支持面向全球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培训。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职员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教师准入制度,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加快补充乡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落实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用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互相流动。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推进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管理权限。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各地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专栏10 深入实施“强师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实施教师教育发展工程,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扩大农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每年教师交流比例达到5%左右。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达标提升工程与中小学教师素质强化工程,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新增基础教育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600人左右,各级按教师总数10%左右的比例协同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力。实施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00人左右,省级领军人才500人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600人左右。鼓励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奖补工程,促进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七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教育信息化决策咨询机制,系统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框架。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探索建立线上学习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体系。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以深化“三通”工程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全面提速、升级、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加快普及移动学习终端,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学习环境,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继续采用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人通”,广泛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教育行业全面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成绿色、安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资源整合,建成国家、省、市、县和学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分类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动 “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建设,探索建立体系化的中小学数字课程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共享,建设广东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推进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训共享平台共享,构建虚实结合、校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云。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在线专题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局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分析技术试验,建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模型,加强数字化教学、学习、教研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素质教育的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名家名师培养力度。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共享,出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教育管理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利用系统和数据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推动“两平台”融合,以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共享,加快教育系统“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在线监测,支持高效、敏捷、协同的教育管理决策,完善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制度,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

专栏11 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建成10G主干宽带网络,2016年完成剩余5%未联网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到2018年实现城市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30M、农村中小学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20M、教学点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10M。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分类推进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活动,到2020年,建设100所智慧校园和300个“未来教室”,培育500个智慧教育示范项目。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和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体系。

第八节 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与水平。配合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科研、技术、办学、联合培养的合作平台。继续推进我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引进优质资源。支持我省一流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社会资源,继续实施好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工作,提高来粤留学吸引力,积极扩大来粤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大选派师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孔子学院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配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引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双向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国(境)外校长、教师交流,吸收运用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校长、教师国际化素养。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支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重点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积极推动筹办高水平中外合作职业技术高等教育机构。建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赴国(境)外办学;鼓励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广东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粤港澳台教育紧密合作。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稳步推动粤台教育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工作,巩固和深化粤港澳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台各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建设一批教育交流与合作品牌。落实和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计划,积极扩大粤港澳师生交流规模,丰富交流内容,大力提升交流水平。巩固粤台职教联盟,探索涉台合作办学机制,创新粤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