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学审计方向范文

会计学审计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学审计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学审计方向

第1篇

Abstract: Electiv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f Steel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vocational special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eching method of deepening design of construction details of steel structure, to propagate ideas of running school with technical ability and depending on quality to develop, laying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adapting to post. Ideas and opinions of construction details of steel structure in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施工详图;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1:1建筑模型

Key words: construction details;case method;project approach;heuristic;1:1 architectural model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49-02

0 引言

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目前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前景广阔。但是,与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这已成为目前影响整个钢结构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于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工程(或工民建)专业,同时开设了《钢结构施工》课程。本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钢结构施工详图深化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施工详图的内容

初步浏览一套钢结构设计图与施工详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钢结构施工详图的大致轮廓。下面我们以杭州晶鑫科技有限公司坩埚项目一期工程主厂房,建筑面积为17858.56平方米为例说明。

钢结构施工图分设计图和施工详图两阶段,设计图由设计单位提供,施工详图通常由制造公司根据设计图编制。设计施工图是制造厂编制施工详图的依据。因此,设计图首先在其深度及内容方面应该满足编制施工详图的要求为原则。施工详图又称加工图或放样图。编制钢结构施工详图时,必须遵照设计图的技术条件和内容要求进行,深度须能满足车间直接制造加工。不完全相同的构件必须单独绘制表达,并且应附有详见的材料表。施工详图的设计内容有设计图在深度上只绘出构件布置、构件截面与内力及主要节点构造,故在详图设计中需补充进行部分构造设计与连接计算。施工详图的编制内容为图纸目录、钢结构设计总说明、结构布置图、构件详图、安装节点详图。

2 钢结构设计说明

结合杭州晶鑫科技有限公司坩埚项目一期工程主厂房钢结构施工图详细讲解此工程的设计依据、工程概况、设计标高、工程设计规范及主要荷载和计算程序、钢结构部分(①结构用材;②焊接材料;③螺栓;④锚栓)、制作、安装、验收、其他和补充说明。

3 钢结构平面布置图

支撑一般布置在第一或第二个柱距位置,支撑的间距最大为60米。超过60米应该考虑增设支撑。系杆在柱顶及屋脊的位置必须设置,其他视情况而定(注明:GJ―刚架;SC―屋面支撑;ZC―柱间支撑;XG―系杆)。在支撑、檩条、墙梁的识图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实体1:1建筑模型(1:1建筑模型――中央财政支持建筑技术实训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为831m2、总投资有100余万元、主要展示300多个节点。适用专业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装潢艺术设计、市政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其中钢结构主要展示节点有方钢柱基础、丁字型钢基础、工字型钢基础、轻钢厂房牛腿、轻钢厂房外墙板、直形钢梯、弧形钢梯、轻钢住宅夹心板屋面、轻钢住宅彩钢瓦屋面、轻钢住宅钢檐沟、轻钢住宅老虎窗等),对照钢结构施工图纸详细观察每一个节点,再利用学校实体1:1建筑模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分别介绍屋面支撑、柱间支撑、檩条、墙梁的布置位置、做法及作用。

4 刚架及节点详图

这部分需要学生了解结构施工图是工程师的语言,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由于施工图一般要求图面清楚整洁,标注齐全,构造合理,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和规范,能很好的表达设计意图。应该怎去识读钢结构施工图?首先我们要了解钢结构施工详图的绘制的基本规定,如图纸幅面主要以A1、A2为主,必要时可采用1.5A1,在一套图纸中应尽量采用同一种规格的幅面,不宜多于两种幅面等。此外还有常用比例、图面线型的选取、字体、定位轴线及编号、尺寸标注及标高、符号。尤其要注意螺栓及螺栓孔的表示方法和焊缝符号表示方法,这是钢结构施工图与土建施工图的区别所在。在钢柱的识图过程中,要注意连接方式。如螺栓的连接、焊缝的连接方式。通过节点详图明确钢柱中各钢板的位置、尺寸大小、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带领学生去观摩学校实体1:1建筑模型,让学生学会怎样将钢结构施工详图转化实体钢结构建筑的构件乃至整个钢结构建筑物的。

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如下面我们就杭州晶鑫科技有限公司坩埚项目一期工程主厂房施工图钢结构边柱柱脚⑥号节点为例说明如下:就平面表观看是看不见柱脚里面的构造的,要看清楚柱脚里面的构造,必须要做剖面图,所以要结合刚架图及节点详图识图。看图时首先要知道柱脚索引符号的含义(索引7号图6号节点),然后详细识读节点详图。⑥号节点中引出来的这块板是加劲板,结合剖面图看,此类加劲板共两块,其尺寸标注如图1所示,-16表示加劲板厚为16mm。[10槽钢是为现场满焊在柱底板上的,作为柱脚的抗剪件,[10槽钢的几何性质可查阅相关附表规范。此柱共有四个锚栓,上下的螺母型号一样,但垫板的厚度一般柱底板的上面的垫板比下面的垫板厚,大小是一样的。这里上面垫板厚20mm,下面垫板厚10mm。柱底板上采用双螺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松。4-80*80*20表示柱底板上面的垫板共有四块,垫板表面为边长为80mm的正方形,厚度为20mm。柱底板长为440mm,宽为390mm,厚度为20mm。实心小旗子是为表示现场焊接的符号,6为焊接的焊脚尺寸为6mm。

施工图识图,对同类钢柱进行归类。所有配件及尺寸都相同的钢柱编为同一类,一种编号的钢柱只需绘制一套详图。在钢柱上对不同的钢板进行编号结合节点详图,仔细区分钢板,避免漏编、重复编号。对编号的钢板分别绘出其零件详图;对各零件进行归类,制作材料表(此表配件只为一根钢柱的材料表)。同样的方法识读中柱的施工详图、绘制其施工详图及材料表,注意节点连接与边柱的不同。

边钢梁的施工详图深化设计的步骤与钢柱类似:①识读钢梁平面图及其节点详图;②在钢梁上对不同的钢板进行编号;③对编号的钢板分别绘出其零件详图;④对各零件进行归类,制作材料表(此表配件只为一根钢梁的材料表)。

然后采用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并对要完成的另一套相对较简单的仓库工程钢结构施工图进行基本识图讲解:(1)钢结构设计说明:所用结构钢材的型号:主钢架采用Q235B普通碳素结构钢。墙梁、檩条采用Q235A镀锌板。连接材料:焊接与螺栓连接的要求。(2)布置图:柱位布置图、刚架布置图、屋面(柱间)支撑布置图、檩条布置图、墙梁布置图。刚架详图、节点详图、支撑节点详图结合识图,对钢柱、钢梁进行编号。GZ共4类(包括KFZ1类)即:GZ1、GZ2、GZ3、KFZ1;GL共3类即:GL1、GL2、GL3;钢结构施工图详图深化设计的程序:①对施工图整套图纸的识读;②取需要设计的一根钢柱(梁);③对其钢板进行编号;④对每一编号的钢板进行零件详图的绘制;⑤编制材料表。(3)授课思路:①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在课堂内进行项目设计,随时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要求学生理解以备答辩);②解决个别进度缓慢学生的思想问题,创造条件,促使主动且独立完成项目任务;③发现和解决学生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记录。

在实际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较准确地空间想象能力,对系杆连接板的尺寸计算较混乱,没有一个较清楚的计算思路。系杆连接板的构造更是较难想象出来,此处应再带领学生去1:1模型观摩,仔细观察此部分的构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绘图能力。

通过介绍,学生对钢结构施工图纸应该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对钢柱、钢梁的施工详图深化设计的绘制的基本步骤已经基本掌握。在绘制详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认真仔细,以免发生构件的漏算、多算,尺寸错误等问题的发生。

5 教学方法小结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先参观学校1:1建筑模型,是学生对钢结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运用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对钢结构施工详图深化设计有一个较深层次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榀钢架施工详图深化设计的项目,即项目引领教学方法,使他们对此部分内容能熟练掌握。因材施教,希望为学生后续毕业实习及从事钢结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宇.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初探.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6).

[2]王燕等.钢结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06.

[3]赵丽颖.高职院校钢结构教学的几点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6,(4).

[4]杨建林.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综合实训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120-122.

第2篇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审计学是立足于管理学中的控制监督职能,而会计学则是立足于其中的记录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会计学涉及的领域有所扩张,但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单一核算技术特征,而审计学则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它是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学科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形成的不同。审计学学科虽然以会计学学科为基础,但是却又与会计学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会计学学科的一种大管理性质的学科。因此,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也应该超越会计学学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培养学生迂回突破的人际关系能力。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1.设置审计学专业,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基于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的考虑,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使得审计学学科能从会计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这既可使得内部审计以及其他被忽视的学科纳入统一的审计学科教学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学生接受更全面系统的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并获得就业优势。设置审计学专业同时也对应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即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应改为“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这种改变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审计学学科的教学地位,更多地是为了调整教学逻辑。在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下,教学中的主导逻辑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会计操作、培养细节性分析的能力,审计学学科知识只是作为会计学学科知识自然延展的一种体现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会计学的正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则意味着教学中的主导逻辑要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扩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而会计学学科知识只是审计学学科知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审计学的反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教学主导逻辑的改变契合审计学的大管理学科性质,不仅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方向。

第3篇

会计信息化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复合而成的交叉性学科,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工科专业下的会计学方向实际上就是指会计信息化或者计算机在会计的应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化特色专业的课程应是交叉类课程的设置,相应地承担这部分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会计学和计算机复合型专业知识,而这也是当前教师队伍中所缺乏的。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计算机类课程由信息工程系承担,而会计类课程由经济管理系承担。会计信息化方向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见图1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表2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主要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导论、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等。此外,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资源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课程。2.会计类相关课程设置。表3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会计类相关课程设置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会计类相关课程可分为: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战略管理、税法等。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软件工程(会计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本着会计核心课程优先原则,将会计的核心专业课程几乎全部开设;②经济管理类课程选择性开设,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基础课程,其余课程在课时剩余时开设;③相对于纯会计专业,一些例如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发展史、纳税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等课程,因总课时限制未进行设置或放入到选修课中。3.交叉课程设置。表4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交叉课程设置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①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交叉课程一般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ERP、财务软件应用等,但四个学校具体所设课程又不尽相同;②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为例,交叉性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复合型课程和实务复合型课程;③计算机审计方向的交叉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审计实务、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④有的学校设有特色的交叉类课程,如金融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ERP沙盘应用等。

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表5给出的是工科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人才培养基本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①除大连交通大学外,其他学校均采用了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②除大连交通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外,其他几所院校皆授予工学学位。③关于培养目标及要求方面,大部分学校设置相关专业主要在于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科专业的融合与交叉,而江西财经大学在强调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④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进行五年制本科教育,授予管理学学位的同时,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2.培养方向。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为例,其《201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软件工程(会计学)规定了两个方向,方向1为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方向2为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具体课程设置模块见图2和图3。图2给出的是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从模块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占40%,剩余的60%中软件工程课程18%,专业方向课42%,专业方向课占多数,故将软件工程作为背景。而图3给出的是具有特色专业背景的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从模块中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占40%,剩余的60%中软件工程课程42%,专业方向课18%,软件工程课占多数,故将专业方向课作为背景。以江西理工大学2010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总学分为205.5分,公共基础课74个学分,占36%,会计学方向课程88个学分,占42.8%,软件工程课程43.5个学分,占21.2%。而大连交通大学学分制要求,五年内总学分不少于283分,其中公共基础教育91个学分(32%),会计学专业教育73.5个学分(26%),软件工程专业教育50.5个学分(18%),实践教学68个学分(24%),若将实践教学内容依次拆分为公共基础课、会计学方向课和软件工程课,其各自所占比例与江西理工大学基本相当。从两所院校的实际课程安排看,两校的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方向更倾向于软件工程背景的会计学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大连交通大学授予管理学学位也是合理的。

三、工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的认可度较低

以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认可度较低。在学生报考时,很多考生和家长会有疑虑,对该专业存在质疑。质疑的理由无非是:①软件工程本身就是新专业,设立时间不长,教学质量存疑;②收费较高,高校设置该专业招生的动机受人质疑;③会计学放到软件工程下说法新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和家长难免对该专业迟疑。在学生毕业时,学生找工作和考研时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为:①考公务员时,该专业的学生因授予工学学位,故不能报考会计学相关专业的职位,只能看作是计算机类的考生。②考研时,面临两难的抉择,很多文科生在报考计算机类或软件工程类专业时望而却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考会计专业研究生,但是面试时该专业是否被会计系教师或报考学校认可也尚未得知,何况有的学校会计学硕士在进行调剂时明确限制外专业调入,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否能被看作是会计学相关专业尚无准确定论。③就业时,很多招考会计的单位都会对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些迟疑,怀疑这个“杂牌专业”。的确,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这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现在社会认知度还较低。

(二)课程设置难度较大

从上述现状中也可以看出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①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门次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②各高校无论在设置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交叉类课程时都各不相同,说明目前在高校尚未存在着统一的课程标准。③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④在安排完计算机和会计核心课程外,没有较多的空间再安排管理类或经济金融类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学校只开设了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寥寥几门,这显然是不够的。⑤有的高校在三年级时尝试分方向进行培养,除授课和课程安排上有难度外,这种做法又会使学生对该专业更加疑惑,不知该如何自我定位。⑥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三)专业学习难度较大

从教学的角度看,类似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教学安排难度很大,计算机类课程可由计算机学院或系部承担即可,会计管理类课程由经管学院或系部承担即可,交叉类的课程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负责即可。但是,从学习者即该专业的学生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其难度较大的原因包括:①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②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且非结构化特征显著,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所适从,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③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四)复合性较弱

跨学科交叉类专业设置的成功关键取决于交叉性意识的强弱,其理想的结果为强会计强计算机,但往往会造成强计算机弱会计、强会计弱计算机,甚至弱计算机弱会计,究其原因在于复合型较弱,具体表现为:①由于单独的计算机课程和会计类课程设置较多,且总学分有限,故复合型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有限,学习不能深入。②在单独的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讲解时,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往往呈现“两张皮、无交叉”。③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少,复合意识本身就不是很强。④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意识将两者有效地进行结合,而很多复合型课程在第6、7学期开设,此时很多学生忙于考研和就业,学习精力不集中,故复合效果大大降低。⑤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持续性有效需求还比较弱,现在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普通会计学生也可以完成,更专业、更高端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尚待进一步激活。

(五)人才流失

从长远看,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且势必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目前高端、持续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形成,故势必会造成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流失。而且,这种流失现象已在学生未毕业时表现出来:①很多学生选择该专业时具有盲目性,有的是好奇心驱使,有的随意填报,更有的是为了低分录取有本科读,因此很多新生在进校时就明确不会从事该行业;②计算机类课程的难度使部分学生毕业时更愿意从事纯会计工作;③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就业对口的会计管理类软件公司人才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就业环境和工作压力也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四、建议与对策

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的出现适应了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是新兴商务软件产业在教育上的一种反应,与重庆理工大学等学校所开设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对应,都是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同的是一个是在软件工程工科背景下复合,一种是在会计管理学科背景下复合,所以两种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培养目标是相同的,只是培养方式和具体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其实,在会计学科与之类似的专业设置还有法学(法务会计)、会计学(法务会计)。会计信息化和法务会计可以堪称会计学科类两大经典的跨学科复合型特色专业,本文从以下方面探索如何促进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更好地发展,尽早摆脱当前的尴尬局面。

(一)提升专业认知

既然明白了会计信息化和法务会计等类似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那么政府、教育界、会计界、企业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哪个特色方向,我们都应该认为它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一样是会计大类专业,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计算机类或法学类专业,提高该类似专业在社会的认可度,让毕业于该专业的学生们享受他们本来就应该有的但迟来的待遇。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界、会计界领导的重视与推进,需要我们该学科领域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更需要该学科领域学生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竞争力,进而提高该专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无论是该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还是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者,我们都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与双学位式培养

提升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的认可度不是一朝完成的,目前就业和考研时的尴尬局面依然会存在,为缓解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①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②借鉴大连交通大学培养模式,五年制培养双学位人才,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两大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充足的校外实习和毕业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时有了双重保障和多种选择。③鉴于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该学科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会计相关课程以及经济管理学科的其他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即可。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对就业有所帮助。

(三)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

图4给出的是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图,横轴代表会计类课程,纵轴代表计算机类课程,有四个交叉点。其中:A代表理论层次的复合或交叉,是将会计、管理与计算机相融合而成的交叉性课程,比如: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ERP、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等。B代表基于会计、管理理论思想的计算机实践环节,是指将会计、管理应用到计算机实务中,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剥离出该类课程,因为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往往是将其思想应用到其他领域。C代表计算机实务与会计、管理实务的融合,主要是指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实践环节,即利用面向对象技术、Java设计语言等软件开发工具进行会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审计软件的开发,设计出简单、易操作的管理类应用系统,比如工资系统的开发等。D代表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思想的会计、管理实践,即计算机在会计、管理领域的应用,该类交叉性课程复合性较强,主要有财务软件应用(各类主流软件的实践操作环节,如用友U8.72、金蝶K3、SAP等)、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或数据仓库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审计实务、ERP沙盘应用(企业模拟经营)等。由此可见,在二维式复合课程体系设计图中,强叉课程主要是将计算机理论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在本科教育中更多地偏重于该类课程的设置,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条件适合的情况可设置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开发动手能力。

(四)强化复合与交叉

软件工程(会计学)等类似专业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复合性和交叉性,不是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整合”。李刚(2008)曾在文中建议基于整合观念的AIS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应从专业层次和课程层次展开,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设立已基本实现专业层次的构建。至于课程层次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二维式的复合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环节开设复合型课程,强化知识的交叉和复合;二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项目管理等复合性课程教学中,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提升教学效果。

(五)准确的专业能力定位和人才分流

无论是软件工程背景下的会计学方向(方向1),还是会计学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方向(方向2),无非都是在说明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该如何进行准确定位。实际上是在讨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偏重于计算机还是管理,在培养中不可能对半分,肯定是有所偏重的,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其实,软件工程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中强调信息系统开发应遵循结构化的开发思想,即坚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步走。前两步的实现既需要扎实的会计学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又需要应用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和方法,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基础的程序编程语言也是必须的。最后一步是系统实施和维护阶段,或者主要是程序编程阶段,需要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第4篇

会计专业学什么

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汇总和分析,向有关方面报告财务信息,并直接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促使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工作。

本科的会计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国际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等方向。在开设课程方面,各校会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来开设专业课。总体来说,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都会涉及会计、审计、工商管理、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

第5篇

    (一)培养目标计划。

    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ACCA考试和执业资格认证、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和审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解决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国际会计、审计惯例和取得ACCA执业资格认证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既可获得会计学专业的毕业文凭及学位,即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达到考核标准者,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又可通过参加ACCA的课程学习及考试获得ACCA资格。

    (二)课程设置计划。

    课程设置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三个层次。主干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师与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税务(中国)、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认证业务等。在课程设置中,针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提升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突出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表1)

    二、结语

第6篇

1、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是哈尔滨商业大学双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学院。

2、现已建成基础雄厚、前景广阔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专业、一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3、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在会计学专业中设置CPA、国际会计、CGA 和 ACCA四个专业方向。

4、会计学院现为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单位、中国会计教育分会理事院校、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理事单位、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学会理事单位、中国审计学会会员单位、香港国际会计学会会员单位、黑龙江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单位、哈尔滨市会计学会副会长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会计学专业属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设有企业会计,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三个专业方向。

专业包括审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相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商品学,审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越来越多的民办独立院校开始开设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方向,为此,针对民办独立学院特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民办独立学院ACCA半合作教学模式的观点。

关键词:

民办独立学院;ACCA;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40-02

ACCA在国内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资格被认为是“国际财会界的通行证”,截止2013年9月,ACCA在中国拥有超过22000名会员及41000名学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会计学(ACCA)方向,培养更多国际化创新型会计人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重视学生将来异于其他学校学生的专业素养,笔者所处的院校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紧抓这一专业方向成为我院财经专业教学改革一大特色。目前,河南省共两所学校开设ACCA专业方向,笔者经过相关调研并结合省外民办独立院校ACCA办校特色,提出适合民办独立院校ACCA办学模式。

1 民办独立学院特点

民办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办学院相比,多数民办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为培养生产、工程、技术应用和组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专业则备受青睐,但凡是一所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开设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人才,各院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也很多,如何在众多民办院校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民办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会计学(ACCA方向)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应受到民办学院的重视。

2 民办独立学院会计学(ACCA方向)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共有71所高等院校开设国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笔者针对开设会计学(ACCA方向)的11所民办院校调查发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这四个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会计学(ACCA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校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从目前众多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看出,其培养目标模糊,没有正确区分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CPA方向)和会计学(ACCA方向)培养目标。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开设会计学(ACCA方向)的民办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ACCA方向开设的专业课与传统的会计专业课差别不大,学生仍以国内的会计准则管理及管理理念为主,只是在某些课程中加入一些专业英语的学习,无法凸显ACCA特色;第二种情况是完全照搬国外的课程,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水平,致使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2.3 教学方式传统

目前,多数高校都已经采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是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力量的原因,可能不能满足全用多媒体上课的手段,仍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抹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课程上传授的知识面也没有现代多媒体的多,并且,缺乏ACCA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2.4 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院校师资力量主要是“头重脚轻”,“头”就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充满朝气,但是在会计双语教学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多数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且部分教师就是“骑驴找马”,他们把民办独立院校作为自己临时就业,所以民办独立学院教师流动性较大;“脚”就是民办独立院校所聘请的离退休老教师,这类教师数量毕竟有限,且多为教授,双语教学也受限制,中间35―45岁阶段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很有优势,但这个年龄段在民办院校较少。也不利于国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学。

3 革新民办独立学院会计学(ACCA方向)思路

针对目前民办独立学院会计学(ACCA方向)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

3.1 培养目标应重基础素养

民办独立学院学生来源主要是“三本”考生,这些学生高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这些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要相对活跃,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将会计学(ACCA方向)培养目标定位在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构建学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框架,培养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2 完善课程体系

会计学(ACCA方向)课程设置应注意三点:(1)重基础,开设ACCA方向课程时,应该重视中文会计基础课,如基础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ACCA相关课程;(2)重实践,培养ACCA方向的学生,不能只重视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更要重视学生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实际操作能力;(3)重英语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使学生更早适应全英文教材和ACCA考试要求。

3.3 革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国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同时扩大ACCA专业最新知识覆盖面,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民办高校可建立会计、税务、审计实践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自己所学知识。

3.4 优化师资队伍

民办院校应从教师海外履历、年龄分布、职称要求、是否持有ACCA资格证书,主要来源及全职或兼职六个方面来权衡优化国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师队伍,可让承担ACCA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ACCA机构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也可聘请已通过ACCA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并应给与承担ACCA教学工作教师相应的津贴补助,比如课时可以乘以相应的系数或周课时数与其他非ACCA教学课时数相比少些,也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ACCA讲师来校讲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双语教学实力,优化自身教师队伍。

4 民办独立学院ACCA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与ACCA合作办学模式有三种:独立模式,半合作模式和全合作模式。独立模式即承担ACCA教学工作的教师完全来内学校内部;半合作模式即ACCA教学工作主要依赖学校内部教师,但也会聘请中审国际兼职教师来校讲学;全合作模式即学校ACCA教学工作完全依赖培训机构。笔者依据国内全日制ACCA方向班课程优势、培训服务及办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办学教学培养模式,借鉴省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航空工业管理学院ACCA项目办学经验,结合当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办学特点以及会计学专业生源较充足之现状,认为我校应采取半合作模式来开设ACCA相关课程。

4.1 培养目标

会计学(ACCA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为宽泛的人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财务管理、会计及审计惯例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执业能力,能在各大型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金融等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等实务工作。

4.2 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根据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教学计划制定规则和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教学要求,初步拟定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简表如下:

5 结论及建议

民办独立学院应着实提升自己的师资力量是办好会计学ACCA(方向)的关键,更应注意ACCA(方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半合作教学模式下,实现ACCA教师“比学赶帮超”良性循环,并通过多种方式对ACCA(方向)学生进行辅导,积极向社会推荐ACCA毕业生,使得国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成为民办独立财经学院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司法会计;检查;鉴定;研究对象

长期以来,司法会计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检查是司法会计学中与司法会计鉴定(以下简称为“鉴定”)共同构成二元研究对象的重要内容(即“二元论”,下同)。这一认识在理论上和实务中有很多欠缺之处,造成了认识上的模糊,使鉴定与审计两者混同,误导了司法会计学科建设。

一、查账原本就是审计得心应手的最基本方法

(一)司法会计检查本质上就是查账

司法会计检查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司法会计检查,通俗的讲就是指法律诉讼中所进行的查账、查物活动。”这是“二元论”对司法会计检查含义的解释。

既然司法会计检查指的就是查账,那么,它与审计所用的查账方法有何本质区别?自打审计从会计中游离出来起,它就把会计的查账方法也随身带了出来,而且还加以长期琢磨研究与实践,以致全世界的查账方法都是那些核对法、顺查法、倒查法、详查法等等。司法会计难以对查账方法再有所创新,而且司法会计查账用的也仅是这些审计查账方法中的一部分。譬如,抽查法司法会计就不能用。

当然,因案查账也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譬如,对某一诉讼责任现象可能会出现哪些会计信息现象等,确实对查账效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即便是这种职业判断能力对于查账效率有一定的影响,那也不是查账方法本身的事,而是属于分析方面的问题,在司法会计中,也可以归结为是咨询的学问。

既然如此,完全可以说司法会计检查就是司法会计直接运用审计最基本方法所进行的查账,因此,将司法会计检查设置为司法会计研究对象实无必要。

过去有一种提法,叫“司法审计”,说司法会计检查就是司法审计,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二元论”对于“司法会计检查”的认识左右摇摆,前后矛盾,在理论上缺乏稳定性

当然,说查账是司法会计检查也未尝不可,关键是“二元论”将其说成是自己的研究对象,那就没有必要了。况且,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在理论上具有上下贯穿、始终如一的稳定性。“二元论”的下列阐述却不具有这一特点:

“‘二元’理论模式,……在运用理论方面将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司法会计检查理论和司法会计鉴定理论两个组成部分。……因此,司法会计学依据其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不同,在实务理论方面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两个分支学科。”亦因此,“……司法会计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司法会计检查活动和司法会计鉴定活动。”这是“二元论”在实务理论上对司法会计检查作为司法会计学研究对象的阐述。

“司法会计技术工作的业务范围,大致可分为司法会计技术检验鉴定工作和司法会计技术协助工作两类。”而“司法会计技术协助工作,是指司法会计技术机构及其技术人员,运用司法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协助诉讼案件的承办人员进行司法会计检查或文证审查活动。”显然,根据“二元论”的这一阐述,在司法会计技术工作分类中已没有了司法会计检查的地位,而且被降格为司法会计技术协助工作中的一项内容了。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司法会计检查业务属于侦查人员主持进行的一项业务,法律同时规定,必要时可以指派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这一法律规范明确了司法会计检查业务的诉讼地位――由侦查人员采取的一项侦查措施,而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参与司法会计检查,则属于提供诉讼协助。根据这一定位,各类诉讼中具体的司法会计检查操作规范应当由侦查等部门制定。”“二元论”在回答其提出的有关业务准则提纲中为何没有包括司法会计检查问题时,对司法会计检查又做了进一步的降格处理。

从上述阐述来看,司法会计检查成为司法会计研究对象就不再具有可能性了。

(三)办案人员独立完成查账的情形不具有普遍性

诚然,“二元论”中有关司法会计检查应列入司法会计技术协助内容,以及在有关业务准则中排除司法会计检查的说法应当是合理的。这一点,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新近颁布的《司法会计工作规定(试行)》中也得到了佐证。该规定也将司法会计检查列入司法会计技术协助章节之下。

而且,对于司法会计检查在实务中的现实性,“二元论”也曾有过这样的阐述:

“司法会计检查一般由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实施……”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会计检查技术,无法完成司法会计检查的任务,这时就需要司法会计技术人员给予技术帮助。”而“司法会计检验……通常是特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本身所进行的检查、验证活动。”因为,“司法会计检验,泛指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及相关证据进行检查、验证的技术活动。……一是指司法会计检查中的技术协助活动……二是指司法会计鉴定中的技术检验活动……”

“二元论”的上述阐述说了两件事,第一,司法会计检查是特指办案人员的查账,而办案人员独立完成查账在现实中是极个别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第二,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司法会计技术人员协助办案人员完成司法会计检查的,而这类“协助”已不叫司法会计检查了,而是改称为司法会计检验了。这恰恰否定了其认为司法会计检查应当成为司法会计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司法会计检查在实务中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司法会计检查成为司法会计学研究对象也就不具有现实性了。

二、指导如何查账不应该是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标准的内容

(一)“二元论”将司法会计检查以司法会计检验的名义放进了鉴定标准提纲

虽然,在“二元论”提出的鉴定标准提纲中只字未提司法会计检查,但内容却以司法会计检验的名义放了进去。

根据“二元论”的观点,司法会计检查指的是办案人员的查账,但他们又查不了,因而一般情况下,查账是由司法会计人员代为完成的,可此时的查账就改称为司法会计检验了。而司法会计检验除了可以代指这类查账活动外,在传统认识上是指鉴定中的一个环节或一种方法。譬如传统上有一种“检验鉴定”的习惯提法。于是,司法会计检查的内容也就很自然地以司法会计检验的名义放入到了鉴定标准提纲序列中去。其最突出、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二元论”在其提出的鉴定标准提纲中,是以会计六要素对鉴定标准进行分类的(以下简称为“会计要素类鉴定标准”)。

(二)会计要素类鉴定标准近似《审计工作手册》的翻版

“二元论”在其提出的鉴定标准提纲中,除司法会计业务基本准则外,鉴定部分就是资产类、负债类、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等业务准则 。其实,有关专著中也有各种类似的版本,而且,从目前网上各种没有标注者或作者的《审计工作手册》版本来看,有的是三类式 ,也有的是四类式 ,但大同小异,都囊括了全部会计要素。还有的地方,依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自己制订了《审计程序表》。

当然,会计要素类鉴定标准毕竟还处于一种提纲化状态,细化之后的内容与《审计工作手册》和《审计程序表》是否近似?确实不敢枉断。但从近期某鉴定机构组织部分人员对这一提纲进行细化的结果来看,讲的确也都是查什么、怎么查等等。因此,可以说会计要素类鉴定标准近似《审计工作手册》的翻版。

(三)查账不是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工作与方法

“二元论”一方面坚持要将鉴定标准搞成类似《审计工作手册》的翻版,亦即把查账当成了是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工作与方法,但同时又说,“司法会计检查的思路应当是先检查后结论……而司法会计鉴定的思路则是先结论后验证……” 同样,“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程序是先结论后验证。……审计的基本程序是先审计后结论。” 虽然“二元论”的这些认识是与其提出的会计要素类鉴定标准相悖的,但却是合理的。因为“鉴定是特殊的科学活动,它有科学的性质,又有法的性质,它是法和科学的结合,是一种‘法科学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特殊经验的证明活动。”

既然鉴定是在查账基础上,运用特殊的方法去论证查账结论,这就决定了鉴定的主要工作必须是依据涉案会计事实与全部案件事实的联系方式及其所占地位、涉案会计事实证明在某些案件中的特殊要求等特点,根据会计勾稽关系、诉讼证据规则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及有关理论,对所选用的检材是否具有客观性与合法性、检材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检材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是否含有或然性和计算方法及其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等方面予以论证。

当然,不可否认,有时在鉴定过程中也会需要查账;还有时,倘若已知的涉案会计事实较为简单,也会将查账与鉴定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但是,这些查账毕竟是少量的、复核性的、补充性的和辅的。因此,查账不可能是鉴定的主要工作与方法。

正因为如此,用一个近似《审计工作手册》的鉴定标准去指导一项查账并非是其主要工作与方法的鉴定,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三、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为诉讼更好地提供有别于审计的涉案会计事实证明是司法会计的发展方向

司法会计,是一项因涉案会计事实证明需要而从审计中游离出来的,与涉案会计事实证明有关的技术保障活动。在其全部活动内容中,有些是在诉讼程序内的,也有些并不一定是在诉讼程序内。譬如线索在立案前需要司法会计协助查账、提供咨询意见等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并不能立案的。所以,不能笼统地将司法会计称为一项诉讼活动。

显然,不论是诉讼内的还是诉讼外的,只要是司法机关需要用会计事实或会计信息来证明待证事实的事项,应该说都是司法会计应努力去做的事,这就是司法会计的职责。然而,既然它是从审计中游离出来的,那就必然要求其职责与审计重叠越少越好,不然,司法会计就没有必要“另立门户”了。

也许,在司法会计初露萌芽时,有人会说,出于案件保密性等因素考虑,才有了司法会计产生的必要性,所以,一开始,司法会计就是一项司法机关内部的技术工作,人员也都来自于司法机关内部。然而,现在司法会计越来越社会化,更多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被授予了司法会计鉴定资质,原先司法会计产生的必要性似乎越来越不存在了。那么,司法会计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其实,司法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倘若真是案件的保密性等因素的话,那么,司法会计现在也该消失了。事实是,正是由于司法会计能够为诉讼提供有别于审计的涉案会计事实证明,才使其在日益社会化的进程中仍然在朝前发展。因此,为诉讼更好地提供有别于审计的涉案会计事实证明才真正是司法会计发展的方向。

(二)鉴定是保障司法会计有别于审计的矛盾主要方面

司法会计活动的全部内容,不仅有鉴定,还有查账、咨询和文证审查等协工作。这些手段各有用武之地,也各有特点,因而不能简单地说哪项就比哪项好,只能说,只要适用就好。

当然,从诉讼证明效力来说,司法会计和审计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因为,这些差异在全局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着司法会计发展的方向。譬如,以归纳发现“专门性问题”见长的查账占据主要地位的话,司法会计就越来越像审计;而当以演绎论证“专门性问题”见长的鉴定占据主要地位时,司法会计就会朝着为诉讼更好地提供有别于审计的涉案会计事实证明的方向发展。因此,鉴定是保障司法会计有别于审计的主要矛盾方面。正如在分析诸矛盾作用时所指出的那样,“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三)鉴定在司法会计工作中占据统驭地位

诚然,在司法会计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司法会计理论研究仍在“疑似审计”的层次上原地打转的情况下,查账在全部司法会计活动中确实占有绝对的工作量。同时,有些地方还将查账与鉴定简单地划等号,或将并非简单的查账与鉴定两个过程合而为一,亦即“常常把实质为鉴定却以检验报告形式成文的……。有的实是一般性检验报告(如现场勘验笔录),却加盖刑事技术鉴定专用章” 。然而,这一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曲折现象,并未扼杀鉴定对司法会计其它工作的统驭作用。

鉴定的统驭作用,主要表现在其技术方法和要求等对司法会计其它工作的指导作用方面。譬如,在对线索提供咨询意见时,必须考虑未来司法会计鉴定的可能性对诉讼责任性质及其程度的认定与否和诉讼证据固定或补强等方面的影响;在协助查账中,必须考虑司法会计鉴定论证对涉案会计资料数量及其规格收集的要求;在文证审查中,必须考虑原结论及其阐述过程,是否有悖于鉴定的主要原则,因为,这些原则中已包含了诉讼证据规则的要求,体现了涉案会计事实证明各层次中的最高要求。可见,鉴定的主要原则和技术标准等对司法会计其它工作的技术指导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因此,虽然在整个司法会计工作中,鉴定工作量并不占优,但其在全局中所占据的统驭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随着诉讼证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诉讼对涉案会计事实证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鉴定的这一统驭地位也将越来越明显。无疑,司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司法会计鉴定。

【参考文献】

[1] 于朝等.司法会计学概论[M].第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7-180.

[2] 于朝.司法会计博客(blog.省略/blog/u/FORE

NSIC_ACC),2009-1-10.

[3] 最高人民检察院内网司法会计专栏.

[4] 顾洪涛.司法会计基础教程[M].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 王君亭等.司法会计鉴定实务全书[M].第1版.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6] 参见无忧商务网,e365网等.

[7] 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司法鉴定立法研究[M].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2:26.

第10篇

刘明辉教授治学严谨,开拓创新,打破“就会计论会计”的思维定式,主张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多种方法研究财务、会计、审计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他的学术专长主要集中在独立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理财等领域。

在独立审计领域,刘明辉教授是最早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研究与建设的学者之一。作为独立审计准则研究的资深专家,自1994年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以来,直接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一至第七批共90余个项目的研究,起草和修订工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著的《独立审计准则研究》《高级审计研究》是国内该领域主要代表作之一,他主编的《独立审计学》《审计与鉴证服务》均为国内该领域第一部系统阐述独立审计和鉴证服务的教材,主编的《审计》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精品教材。刘明辉教授认为,建立和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是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计准则的实质在于规范,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误、保护审计人员、为审计本身提供可信性等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制定独立审计准则必须考虑经济环境、政府部门、法律体系以及审计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审计环境相一致。

刘明辉教授在现代财务管理与分析领域颇有成就,先后发表、出版了大量著述,如《财务管理原理》、《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成本管理》《公司财务理论》(译著)、《厂内银行的理论与实务》等著作和论文,着重研究了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问题。刘明辉教授指出,会计报表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晴雨表,经济活动分析是引导企业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信号弹。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应不断加强预见性、及时性、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财务分析要向制度化、系统化、电算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第11篇

1、会计学专业属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设有企业会计、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等三个专业方向。专业以企业会计为主,兼顾计算机与财务管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与案例教学,多方位培养学生处理会计业务与管理财务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会计学专业是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资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核算的惯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侧重于实务操作,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基本训练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强化学生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方面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主要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若要达到前文所述法务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让培养对象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知识和能力。张玲(2009)将法务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比喻成“三层大蛋糕”,会计专业背景为最底层,审计、内部控制以及欺诈调查为中层部分,对法律环境的了解为最小的上层部分,而沟通技巧就是蛋糕上的糖果。罗欢平等(2010)却将其比喻成“三明治”上下两层为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中间为法务会计的核心知识。法务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知识及能力体系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和拼凑,形成一个体系,如图1。首先,道德素质方面,基本应当达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尚的职业道德、独立的敬业精神以及专业的职业判断,还体现在职业上能够胜任、行为准则规范以及履行保密业务等方面,法务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工作的准绳,起到方向导向作用,若其道德素质做得不好,不仅仅影响其法务会计工作质量,可能改变的是问题的性质和本质问题,对其知识应用将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次是知识结构,包含会计、审计以及经济管理知识,法学知识和法务会计专业知识等。会计知识、会计档案和会计信息是法务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对象,必须对其会计所反映的信息以及信息的产生充分理解和分析。审计技术为法务会计人员提供基本的证据搜集方法工具和技巧等,同时必须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估计等。法务会计信息表现为表达专家意见和鉴定结论的书面报告,无疑使得其工作性质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律师的调查、取证与法庭辩护联系在一起,但是,法务会计并不是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完全融合。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法务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所反映内容和核算经济内容。法学知识包含法律法规知识,诉讼知识和程序以及证据规则等,具体包含了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等基本内容,各类法律的具体诉讼程序和如何举证等。明确证据的形式、获取、鉴定以及保全等内容。法务会计知识是知识结构的重心,需要有机融合会计审计以及法律知识同时并有其独特的内容,包含舞弊的甄别、经济案件的侦查、调查、诉讼支持、损失计量以及法务会计鉴定和专家证人制度等。

最后是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法务会计工作是一个应用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具备综合的方法技能才能从事相关业务,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技巧和能力包括与服务对象以及相关人员的沟通技巧、交流的语言工具、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熟练地应用这些工具定能让法务会计工作事半功倍,更好的综合应用会计、法律以及法务会计专业知识。

二、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根据法务会计的培养目标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分析,就其具体的课程进行设置,在设置时,充分考虑法务会计的服务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等特征。注意多学科知识之间的交融和合作。依据大学生课程类别的设置,具体课程体系为:

(一)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即大学通修课,主要是就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和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具体包含法律职业道德、马克思基本原理、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二)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传授基本的技能等。具体包含: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经济管理知识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学、审计学、资产评估、成本与管理会计等基本会计、审计以及财务知识课程;除了国际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以及宪法、中国法制史等以外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法务会计学、会计法与会计准则、舞弊审计、经济案件侦查、法务会计鉴定等法务会计核心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同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发展需要,为专业继续深造或资格考试或实践应用等设置相应的选修模块,具体包含公司财务咨询模块、注册会计师模块、律师资格考试模块、经济法律模块以及法务会计师考试模块等。比如律师资格考试模块可以设置国际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宪法、中国法制史等律师资格考试但在必修未开设的课程。

(四)实践实训课程实践实训课程主要满足法学和会计等课程内容实践的需要以及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课程包含相关公文写作、数据库应用、沟通与谈判、心理学等;法学实践实训包含庭审观摩、模拟审判、司法机关见习等课程;会计实践实训包含会计模拟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审计实训等课程;法务会计实训课程包含舞弊调查实务、诉讼支持实务、案例讨论等。

三、可行的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高等院校各层次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由国家教育部认可,并列入专业目录,法务会计属新生事物,未被正式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尚处于高校自由开展时期。法学本科(法务会计方向)模式和会计学本科或财务管理本科(法务会计方向)模式进行专业招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法务会计方向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职业,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很少,学生认为法律、会计两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都比较肤浅,难以胜任法务会计职业的要求,很难将其有效地结合应用。目前可行性较强、可供选择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法务会计卓越人才实验班模式、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学位模式以及法务会计职业培训模式等。

法务会计卓越人才实验班模式,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实验班是学分制改革的实验田;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是学校优才优育创立品牌和精英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单独组织的正式的专业方向教育,将精简相关专业课程,配置法务会计相关课程,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不是一个专业的培养,是精英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只有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兴趣的同学,才可以参加,实施严格的淘汰制度。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以培养懂法律的会计人才为主要目标,学习基本的会计学课程和法学课程,考虑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内容设置课程,要求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培养出的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可从事法务会计工作。

第13篇

从澄清一些人对会计学的错误认识出发,笔者曾于2009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发表了《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一文,通过考证,把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基础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一点五万年以前),其基本观点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为树立“管理基础论”的观点,本文从史前人类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应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人类学家在考古研究中所作出的结论,从猿进化到猿人的过渡时期,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至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两个阶段。这时,尽管猿人已经开始有了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其思维能力还极其有限,以致他们还不能通过思维活动考虑到对采集食品的筹措、储备与分配,解决人种的繁衍问题。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以前),由于人脑的容量已相当于现代人,故其思维活动出现了实质性进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作出的结论,这时的人类已经在考虑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中的计量记录问题了(柴尔德,2008)。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崔连仲,1997),他们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至一点五万年以前。中国山西朔县的峙峪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从考古发现的刻石、刻骨、绘图与雕塑可见,解决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与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尤玉柱,1982)。对待上述史实,首先,我们必须以的认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在采集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越冬之前食品筹划与储备对于维持生存的重要性,故起初围绕食品越冬储备,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渐自向理性思维活动转化,其后在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下,人们考虑到筹划越冬储备食品的数量,并联系考虑到储备食品于越冬之际在血缘家族中的分配问题。随着筹划食品储备与分配关系的复杂化,部落的主事人渐自感到不胜其烦,于是便力求在脑外寻找帮助处理筹划、储备与分配事宜的载体。由此,在上述思想支配之下,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处理规则与行为便产生了。恩格斯在论及哲学上的认识论时,曾经把人类的通晓思维作为理性思维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认识的基础便包括人类史前认识的源头及其在这个源头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认识成就。由此推论可知,当今人们会计思维活动的心理结构,正是包括人类史前的理性认识在内,或者包括史前的“心智”活动在内,并经过历史上所有理性认识积累或沉淀下来的结果。其次,史前认识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和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认识的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李景源,1989)从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人们感知到把对食品采集的筹划、储备与分配的思想、处事原理与计量记录行为统一起来,以杜绝人食人现象再发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逻辑—数学的侧面来分析,智人,尤其是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动手进行计量记录,则完全是由他们的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理系统进步所决定的。进而言之,即取决于人类已经进化到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口语对于计算的特殊要求”(理查德•利基,1995),这时,“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理查德•利基,1995)。同时,在此阶段,“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完全地驾驭更多的感觉信息的渠道”(理查德•利基,1995)。由此可见,正是从逻辑—数学的侧面,从史前开始,形成了会计学与数学共生与共建的基础,并使其从今往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直相关联地发展。如前述及,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它自始至终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另一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用数学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开拓着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其中某种思想的产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进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人类的处事原理,而这种原理又支配着行为,并在经历了实践之后,又促进了处事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之际的计量记录思想、处事原理与行为发生的过程,首先是感知思维活动的启动;然后到经历通晓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再进展到理性思维活动阶段,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便产生了由计量记录思想支配的处事原理,最终也正是在这种处事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此后,会计学与会计工作便是在这个历史“原点”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从史前时期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行为产生之日起,其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便体现为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活动的一体化,追根探源会计的方法技术,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思想与处事原理而单独存在过,并且原始计量记录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一开始便是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基础而存在的。据此,可以认为“会计技术论”的形成是受到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或者是受到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式支配的结果。

针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会计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必要的论断,这一结论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支点。事实上单独从会计理论发展方面来研究,人类由古代社会演进至近、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始终是遵循它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技术体系的路径发展的。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发展相互关联与协同推进,具备了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特质,这种作为一门学科特质的客观性,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否定或扭曲的。1.导源于经济学,或者讲以经济学作为学科建立支柱的会计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各种会计理论建立的根本依据,会计学中关于会计对象、目标、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报告体系的确定、会计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等,莫不严格遵循产权经济学理论,以其作为论述的根本依据。契约理论也是会计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各专业会计理论的建立,不可以脱离契约理论而存在,由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学理论与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的劳动价值学说,它的颠不可破的科学原理,无论对传统会计学建设,还是对现代会计学建设都具有决定性意义。2.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管理学对会计学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管理学理论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历史上管理学对会计学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权分离与委托理论、管理责任与会计受托责任理论、业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管理权益理论与会计权益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理论与指挥者理论等等。上述理论直接影响到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若干理论的发展,诸如会计环境论、职能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理论、权益博弈理论,以及投融资理论、效益与效率理论等。3.以法学基本理论为支持的会计理论建设。以实现产权控制为目标的会计理论建设,首先是依据基本法理,解决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落实宪法中“权利法案”的根本精神,以民商法为依据,在会计方面对产权、债权与所有者权益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支出、成本与盈利方面进一步明确产权要素理论,由此通过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基本原理建设的落脚点置于财务报告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其次是在会计的概念框架构建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法学,法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会计对资本、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概念得到具有科学依据的解释,而且使依据法理对若干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再次是处于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建设,这种制度的确定在法理上的依据也是法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学中对统一会计制度原理的研究,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原理建设也体现为一种贡献。最后法学对审计理论建设也具有规定性,其相关法理也是审计学建立与发展的依据。4.数学不仅是会计方法体系建设的支柱,而且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建立的支柱。如前文述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协同共进关系建立的历史起点在史前时期,此后,这种关系在发展中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其转折点在于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数理理论建设的一大支柱,其中尤其是数学原理对于会计学原理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上存在规定性。从两者逻辑关系建立的成因上讲,一方面起源之际数学的结构与会计学的结构都源于“自然的结构”,它们在数的逻辑运作关系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数学的数理逻辑与会计学的计量记录逻辑在描述性理论建立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通过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的实证检验,使会计理论的构建与理论效用的发挥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即使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也是原理性的,是在数学原理指导之下会计学原理建设中的一部分,而非纯技术性的,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它都不能作为“会计技术论”观点成立的依据。5.自工业革命以来,会计学中的成本控制理论建立与实务处理,不仅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有关,而且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在原理上的支持相关。由于多种理论形成的交叉影响,使会计学中的成本理论建设具有专门化方面的特殊性,正是由这种特殊性的引发,促使会计学新兴分支学科产生,即以公司经济为会计控制的主体,形成了主外的财务会计与主内的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两方面,这为会计学研究全方位解决管理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产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学研究的空间,它开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使研究中的自主性创新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不仅把现代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真正体现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且促使会计学朝着边缘学科的方向发展。6.会计学作为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研究也得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学科促使会计学理论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会计学原本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学科,离开了辩证法会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便无法得到解释。会计学者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式与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由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历史、现时与未来,事前、事中与事后,以及微观、中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此外,会计学中所研究的受托责任,无论是以会计为主体的责任、以审计为主体的责任,还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社会责任,都与社会学的理论评价相关;市场经济下会计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都与伦理学、心理学相关,尤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与多方位的共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组合,将使得会计学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7.就会计学研究而言,历史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表明,会计史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学有着内涵深刻而外延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所研究的问题则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史前的原始计量记录法的发明应用,不仅是会计方法技术的历史“原点”,而且更是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产生的历史“原点”,会计学正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一直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它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并且它们各自成一体系,形成为会计的思想理论系统与方法技术系统,最终有机结合构筑了会计学发展的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会计学由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学术整体。

现代会计学已具有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未来会计学研究的发展方向。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发生,自然科学各门类与社会科学各门类之间成为相互渗透、融合、交叉与相互长入的发展态势。在此情况下,由会计学与会计工作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所决定,一方面会计学研究不仅从纵向、横向与时向全方位获得发展,而且它所展开的研究也全方位地拓展到微观、中观与宏观经济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科技环境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会计学研究得以开疆拓域,在研究中与周边的学科发生关联,并通过融合性与交叉性创新研究,不断更新着会计学研究的前沿,从而不仅使一国之内的市场经济有了基础性监控,而且使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监控处于更加坚实的状态。认识论揭示出这样的规律,人类只有通过逻辑思维活动过程,理顺了自身的秩序,然后“才能认识到客观的秩序”(皮亚杰,1982)。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类,所经历的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演进的路径,正是从先解决人的主观认识问题出发;然后再解决正确认知客观秩序的过程。现代人在会计思想、理论、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以及在方法技术体系方面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史前时代所创造的光辉历史起点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观点是从本质上看待会计学而非从现象上看待会计学的结果。

作者:郭道扬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14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会计学科;改革;发展;思路

1.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2.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3.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3.1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2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3.3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4.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研究

2009年4月,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意义、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等(刘玉廷,2009)。2011年9月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的任务。在此背景下,会计学术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性质和领域两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性质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包括如何构建和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审计(杨周南,2003)。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研究起步于利用计算机来替代手工会计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国内学界主要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如何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之后开始逐步研究以ERP系统为代表的集成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变革和发展,业务流程再造、IT控制、IT审计和IT治理等内容开始与研究相结合,由此,会计电算化研究全面过渡到了会计信息化研究阶段。

会计信息化所处的集成信息系统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对传统的会计观点进行彻底的重新审视,进而导致了现有会计实务和理论体系的变革(孙玉甫,2010)。在这种变革的环境下,会计边界应该是不断拓展的,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研究的领域也在逐步超越固有的会计框架,向更加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拓展。目前国内的经管类专业,普遍都设有信息系统这个教学专业和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相比会计信息化研究方向来说,起步要更早,研究内容更广泛,已经建立起来的学术共同体更加庞大。现今会计信息化研究中涉及的IT控制、IT审计和IT治理等内容,其实就是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那么,随着会计信息化研究向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拓展,会计信息化要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方向,首先就必须明确此类研究的性质,进而才能彰显其学术地位。为了管窥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性质,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美国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学科中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其学术共同体主要是由大学里面的会计学者组成,美国会计学会还有一个专门的信息系统分会,该分会的会刊是《信息系统杂志》(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该杂志的办刊主旨就是关注会计领域中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问题。西方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目标和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研究目标是一致的,例如,在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中,采用的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这个名称。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信息系统是用来帮助企业内部会计部门的工作实现信息化,因而在美国高校的会计系部中就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人员,会计信息系统也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企业中会计部门之外的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整合的需求日益强烈,这时候在学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既然会计信息是来自于业务信息,而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大部分都已经可以实现自动化了,那么会计信息系统研究应该着眼于更加一般性的信息需求,以及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本身进行研究。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会计学教授Davis为代表,他于1967年创立了信息系统学科,并将该学科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出来。另一种观点是,既然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的核心信息,而且过去手工业务处理环境下,业务部门的信息都要汇总到会计部门,那么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通过改造现有会计模型,使之能够实现整个企业信息体系的集成。这类研究观点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出现在美国的主要会计杂志中,例如《会计评论》和《管理会计》。这种分离,导致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两个研究方向的“同源分流”。相比而言,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发展要快得多,当前国际上权威的信息系统刊物就有八种,而目前会计信息系统领域还没有一本国际权威刊物。会计信息系统在这种分离之后进入了20年的发展停滞期,许多过去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人员开始转换研究方向,直到1986年《信息系统杂志》的创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又开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重新确立了它的学术地位。

综观《信息系统杂志》成立之后会计信息系统研究,存在三个研究流派。第一个流派是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大多数的研究是喜欢将过时的信息系统研究引入会计领域,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些研究变量,较少立足会计环境进行研究(Arnold & Sutton,2001)。第二个流派是传统会计学者在研究中引入信息系统要素所进行的研究,这类研究者由于对技术环境了解欠深入,导致难以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根本性的突破。第三个流派是较好地融合了会计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的会计学者,他们进行了一些独创性的工作,例如,XBRL、持续审计、持续报告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外界看来,才是真正属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个研究方向的成果,并由此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学科内核,只不过,时至今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少,现有的研究成果被会计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者引用很少(Steinbart,2009;Vaassen & Hunton,2009)。会计信息系统在国际上研究的薄弱不言而喻。

理论的创新固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至少可以明确一点,站在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理论和实务,是一个亟待深入挖掘的领域,而且,非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背景的学者,在开展会计研究中如果不考虑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的因素,很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偏差。Hunton(2002)认为,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检索和传播是紧密相连的,在现代组织中,信息技术渗透进会计之中,如果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分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将越来越变得无意义。美国会计学会在2002年专门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将会计作为一门信息系统学科进行研究》,当中明确了会计的信息系统学科性质,理由就是在强大的技术驱动力面前,会计的任何活动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系统的冲击。这种观点与过去大家所认为的会计的发展是由信息需求推动的观点不同,也就是说,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对会计的驱动力要大于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的驱动力,它不仅可以很好地使用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还可以创造会计信息需求者尚未认知的需求。当然,将会计作为一门信息系统学科进行研究,本意是要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运用信息系统的学科思维来进行研究,而不是要将会计学科融入信息系统学科。其实,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者相比于信息系统研究者来说,更加重视会计目标及其经济后果,这对信息系统研究者来说,他们通常会不予考虑的。

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相比于通常的会计研究来说,更具实务相关性,不过正是这种实务相关性,在实务界(例如软件公司、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存在规模庞大的研究团队,而且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资金来源,正因如此,导致了一些人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研究如果由实务界来研究,是否会更具效率呢?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学术界研究者相比于实务界的研究者来说,还是可能存在一些竞争优势的。由于实务界研究者在时间投入和投资回报方面的考虑,有些研究问题要么太过于基础,要么难以在短期内产生效益,他们通常不太愿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学术界的研究者恰恰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弥补。因为,每个研究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技能,他们可以自由地对这些知识进行组合应用,产生出新的知识,典型的如Benford定律在舞弊审计中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研究者可以自由开拓一个研究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持续数十年的研究,而无需太多考虑投资回报问题,典型的如对持续审计的研究(Alles et al.,2008)。

通过对美国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回顾,可以将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性质定义为:立足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背景来研究会计实务和理论体系的变革,它不是对现有会计理论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纯粹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而是要独创一套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务体系。为了推动会计信息化研究的发展,学术界的研究者应该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和研究技能,选准研究方向,并对该方向进行长期的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研究的领域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研究主题。在会计信息化变革的初期,会计实务中会不断产生出新需求,也会在应用过程中涌现出新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会计信息化将来如何发展,如何采用最为经济有效的信息处理手段来生产合乎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化研究的一条永恒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笔者将会计信息化研究分为四个基本的领域:信息沟通、质量保障、系统价值和行为影响。对于每个领域,将尽可能地列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些可能的研究问题。

(一)信息沟通领域

信息沟通领域主要涉及的是采用何种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沟通频率和信息呈现方式,来提供信息需求者所需的信息。

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沟通的技术基础设施已经不成为信息沟通的瓶颈,当前需要解决的是信息沟通标准的制定问题。2010年10月,我国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但该标准还是着眼于传统财务信息最终用户层面的规范。对于业务层面的标准规范需要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只有这个层面进行规范了,那么才可能在各种类型的、异质的系统之间进行平滑的信息交换,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构建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当然,要用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来规范不同行业的业务,是没有必要的,对业务层面要求企业进行标准化,反而会成为企业实现业务柔性的一大障碍。会计信息化研究需要研究的可能是用于各类行业、监管机构、会计管理和供应链等类型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的建立需以原型法为主,通过“构建―评价”循环的反复执行,最终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要优于XBRL分类体系的可定制性,在对所设计的分类体系的评价过程中,可能需要关注使用者使用XBRL的能力。只有实现技术和用户两者之间的适配,才能够实现技术效果的最优化。

在沟通频率方面,随着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会计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应地也提升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高频率的财务报告,首先要求解决会计中的应计、递延和估计等问题,因为它们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余质量。在相关的控制和审计措施尚未及时跟进的情况下,报告频率的降低有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各个次级质量特征,这时候会计信息化研究者需要研究这种变化对用户决策的影响,例如,调查高频率报告对股指的影响。

在信息呈现方面,采用电子化手段所传递的财务报告,它在计算机屏幕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为了提升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在设计信息界面的时候,完全无需照搬手工会计报表界面,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面对多层次的投资者,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投资决策。所以,会计信息化研究需要关注设计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并评估它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进而给相关准则的制定提供启发性的建议。

(二)质量保障领域

质量保障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质量保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

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内部控制集成的平台,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带来新的风险的同时,直接改变了过去的会计控制观念,也催生了IT审计(或信息系统审计)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研究者可能需要研究不同系统类型下的控制结构特征。不同的控制结构,可能会对管理层及员工的行为产生一些具体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研究,可以评估这些控制结构的优劣。此外,IT审计的进行,会直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信心,这方面也存在大量的研究机会,例如,IT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IT审计的风险控制,IT审计对组织关系的影响,等等。

信息系统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一般来说,IT审计是周期性的,在具体的业务执行过程中,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还需要进行持续审计。当前,持续审计是一个热点关注领域,但研究的内容并未深入。持续审计和基于XBRL的持续报告应该结合进行研究,这要求同时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纳入研究范围,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一些持续审计模型中还运用了对关键数据进行监控的审计,这些审计的质量和可维护性直接决定了持续审计的有效性,对审计的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问题。持续审计是传统财务审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工作模式、角色定位和职业判断产生了影响,这也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三)系统价值领域

系统价值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问题。

在信息系统领域,对IT投资回报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计信息化研究需要考虑的是,信息系统使用对企业财务费用和人工成本的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开发。例如,当一个企业在其内部控制报告或招股说明书中阐述了它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情况,投资者会作出何种反应,信息系统投资对企业绩效方面的改进等问题。

(四)行为影响领域

行为影响领域的很多内容其实已经包含在上述领域之中了,因为会计信息化研究相比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而言,其研究数据还是通过观察、访谈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的。这里单独列出来,是想进一步阐述那些与信息系统采纳相关的问题。

技术采纳是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会计信息化研究者所进行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与技术(CAATs)的采纳问题。对这些系统的采纳一方面取决于系统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还与使用者本身的特点相关。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借用信息系统领域丰富的技术采纳模型,通过观察、访谈或调查问卷等途径来进行研究。

囿于知识的局限,笔者仅仅是蜻蜓点水般列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问题,会计信息化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同样需要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技能出发,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机会也是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 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2010(6):26-31.

[2] 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3-10.

[3] Alles,M.G.,A.Kogan and M.A.Vasarhelyi.Exploi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A paradigm for value added research i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08,9(4):202-215.

[4] Hunton,J.E.Blend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th Accounting Research[J].Accounting Horizons,2002,16(1):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