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在科研的指导下,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的情况下,畜牧业的发展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作为在校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从国家政策到高校制度,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大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创新课题项目;二是,以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参与科研[2];以往在校学生中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群体是研究生,但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大学本科生的加入,这些人群的加入,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使相对“枯燥”的试验变的有活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一些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实验及实习培养后,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以家畜饲养为例,目前我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散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的饲养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研究。如果作为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具备专业素养,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自己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大部分畜牧专业的在校学生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具备科研创新思想和掌握基本科研技术对自己在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
教师申报科学研究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选题,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创新课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做好选题。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选题是在该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工作志向自主选题,然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完成等工作。
虽然学生的选题是在教师课题的基础上选题,文学艺术论文但依然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课题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经历每一个过程,才能有成熟的科研思想。一项课题包含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明白三个问题:课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些,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完成了课题的设计,达到了立项的目的。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立项的完成,就进入试验操作,这也是一项“繁琐”的 工作。学生要从原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各方面独立、主动、按步骤地实施方案,做好试验结果记录,再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结论,并对该结论加以讨论。有时候在试验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败,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其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承受能力更强。
2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965年5月,时任加拿大教育部长的威廉・戴维斯(Willian Davis)推出了旨在各省建立社区学院的“153法案(153 Bill)”,其宗旨是为那些已经达到大学入学水平而不愿去大学读书的学生们提供优秀的中学后教育。他们的入学年龄被规定在18到30岁之间,并具有高中毕业资格证书。学院独立于教育体系之外,以社区为基础,以满足商业和工业对各种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1966年8月,圣力嘉学院于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上正式宣布成立,1967年9月6日圣力嘉学院正式打开校门招生,威廉・纽纳姆(William Newnham)任第一任院长。自此圣力嘉学院开始步入正轨,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和管理之路。
圣力嘉学院是一个以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为根本教学目标的国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学成毕业后即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与圣力嘉学院有合作协议的著名大学继续深造,这些大学包括多伦多市内的最著名的三所大学: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怀尔逊理工大学。因此圣力嘉学院既承担着日常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承担着学生进一步深造所需技能专业训练的双重任务。
课程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双翅双飞
现在,圣力嘉学院有5所学院和14个校区,设有会计、商务、贸易、市场营销、计算机编程、航空飞行技术、法庭和审裁处理、保险、消防技术、护理、物业管理等专业。课堂遍及北美、欧洲、亚太和中国,有70多个国家和企业组织都与圣力嘉学院有联系,中国的上海等多个地区的职业技术院校均与之有合作往来,目前,圣力嘉学院拥有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0多名全日制学生以及90000多名业余制学生。圣力嘉学院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国内外的学生不辞路途遥远前来就学,其原因之一是她有其独特的课程设置。学院在满足全球性职业需要的市场定位下,课程与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注重理论更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始终以打造学生专业语言基础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办学要务。在其5所分校中,大都有专门的“英语与通识教育”,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进行评定和培养,以达到对专业英语扫盲的目的。这一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对学生们顺利进行各环节的专业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它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游刃有余地涉猎相关知识信息。
圣力嘉学院拥有国际化的专业学习体系和即时更新的专业教材。学院有专门的市场开发部门从事国际化课程项目的开发,不断补充市场上出现的新行业项目课程,以培养适应全球性职业需求的人才。正是这一课程设置,使得她的毕业生可以及时吸收新鲜的职业项目知识,学习先进的职业技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领域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这也是圣力嘉学院毕业生能够每年都保持高就业率的关键。教材内容,不仅直接来源于现实生产第一线,而且及时根据生产的发展变化更新。教材专业知识的针对性非常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最具时代特色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发展的工作环境,避免因教材滞后而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弊端,也因此解决学生毕业后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导致滞留的困境。
此外,圣力嘉学院的许多专业都特地为学生安排专业课学习与有薪实习相结合的交替学习,直至毕业。这一教学设计充分保证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对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大有裨益。
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两种选择
圣力嘉学院主要有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按企业急需所设的短期在职人员定向培养模式。这种培养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急需技能,进行时间长短不同的灵活性技能培训,也称做“学徒制教学模式”,它适应于针对自身所欠缺的技能而计划在有限时间内接受培训学习的在职人员。另一种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础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该模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与培养,针对培养对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项目来接受专业教育,只要在七年内修完所需学分即可,没有强制性的学习期限。这两种教学模式是加拿大所特有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圣力嘉学院将其全部囊括其中并给予充分发挥,针对不同学生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
而我国的同类学校还不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教学过于呆板、缺乏个性。圣力嘉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与时俱进的教师专业发展
圣力嘉学院不断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完善和指导,使他们掌握最前沿的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的软件教学技能。在圣力嘉学院,每年都举行一次旨在交流教学经验和解决教学难题的教学研讨会,与会教师既要提供一个成功的教学经验,供大家学习,又要提出一个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寻求帮助,这无疑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并成为教师不断进取的动力。学院教师把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需要作为教学导向,从现实生产中取样,再拿到课堂中教授,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过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上,各专业所使用的教学用具不同,但在使用最前沿工具方面却是相同的,诸如使用当前最新电脑教学软件和企业最新管理流程图表等等。正是因为圣力嘉学院的学生能够在最贴近实践生产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受益终身,使得圣力嘉学院的教学优势保持长久不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实验实践课能力培养;大学生与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47-01
我国现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高等学府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地位。我国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与老师的教,如何教也存在问题。今后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学生,让我们的产品接进来又如何顺利的送出去。在上实验课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环节就重要体现,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需要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走社会能用的上的专业,企业用人是非常明确和要求的,做企业的人都想一请回来的人都能做事,而不是培训再培训。所以提高大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现代企业都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果新员工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对企业都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毕业生没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现在我们的大学生的理论课的知识也比较多,容易把实验课实践能力培养谈化,或者全国很多学校领导都不重视实验课的建设。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出去的第一份工作都做的不久,跳槽频繁现象,这与大学生在学校实验课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有着非常重要关系。
二、如何培养实验课的能手能力
我国现在存在各种怪现象,师资方面教师本身不是教授就是博士或者研究生之类的同事们,自己的动手能力如何?特别是现当代都是扩招的大学生,所以教师们身培养能力更重要,必须先硬其身才能施予广大的学者。
无论学什么专业的学生,实验课可以说是进社会的初步教学和实训的教育,我在实验课施教十八多年的经验,在实验室能老实实,扎扎实实学习的学生,毕业出去以后做事做人都非常的诚恳,创业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和学生讲课的技巧性,古人云:“世上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其实都想学,要的就是我们当老师的如何去引导他们喜欢上听你讲的课,最后会爱上您的课,就是老师的水平问题。如果讲课的老师博才多艺的见识广博的学者,来一个换位思考,自己是学生会不会喜欢这位老师所讲的课?比如我们讲陶艺饰课,在做手功时可讲讲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如何和现当代的艺术市场分析等等,还有我们现在自己动手做的产品和大师的比较比较,别人的可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一个的,差距存在哪里不断的让学生发展新目标,去追求更新的课题。目的是让学生能静下心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课与社会企业的关系
实验课最大的优点是要动手、动脑,老师调动好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力。分析到动手能力做强了往后毕业到自己同一样的工作岗位上给同样的工作或更难的工作时能不能适应?在学校学生做实验做错了老师可以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讲解,一直到我们的学生明明白白了解止。但是当我们可爱的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那一刻开始,企业的老板们就不会再一二再再二三的给机会给我们,比如换位思考您自己是老板会请新的员工经常做错事情的人吗?绝对不会。所以我们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到社会上肯定有用的。
[关键词]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发展模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61-02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学科和人才双优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是未来科技战场上的主力军,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亟须解决的一项任务。被企业界广泛运用的“团队”运作模式适应了科学研究和变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高效率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更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大学生科研团队的特征
大学生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组成的群体。大学生科研团队除了具有团队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是按“课题制”组建的课外研究团队,该科研团队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独立、内容较单一、周期一般较短、规模不大的研究项目而组建的。第二,大学生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是带有创新性的应用性研究,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观察问题敏锐和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是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一大优势。第三,大学生科研团队成员彼此之间比较熟悉,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良好合作的基础和经历,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由在校大学生组成,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能使团队较快地对研究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缩短了成员之间的磨合期。第四,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要求有2~3名的核心成员;同时,科研团队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
2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主要影响因素
以影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通过访谈法(高校科技实践部负责人)、个例分析法(我们对获得“挑战杯”国赛银奖的一支团队进行详细的访谈),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和细分,得出影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研究课题、自身素质、老师指导等,另外,大学生科研的组成形式是团队形式,那么团队就是我们的研究重心和核心,团队组成,团队领导能力、凝聚力、执行力,能力互补,以及对团队的认知就成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这些因素的变动影响了大学生科研的效率,用一个简单的函数表达式研究,概括为:
F=k(X1,X2,X3,X4…)
其中F为效率,k是系数关系(不一定是线性关系),X是变量,我们基于这些变量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及数据的搜集,以问卷对比分析法(问卷的发放对象为“××”211高校中近一年进行过科研活动的团队,将问卷数据中获奖与未获奖团队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最明显的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最终得到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3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资源分配比率(模型一)
对于团队来说每个关键方面都应该投入100%的精力去建设,但资源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去分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得到结果如下:
②资源是指从团队组成来看,有限的时间、精力的分配情况。
4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成长理论模型(模型二)
大学生科研团队生命周期大致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组建阶段、团队发展稳定阶段和团队科研结束阶段。
大学生科研团队生命周期图
根据以上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A、团队建设初期的凝聚力。团队在初期之所以有凝聚力,而不是从0开始,是因为通过统计发现,团队在选择成员时会倾向于熟悉的人,所选择核心成员之间的友谊便是初期凝聚力的基础。影响该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为目标的明确性(激励团队成员方面)以及对团队的认同感。B、该阶段主要是团队成员磨合期,是科研的准备阶段,彼此了解对方的能力及对方,加强之间的友谊。同时团队队长尽可能地完善团队目标,具体详细又有激励性,在该阶段还要为科研争取资源,使团队在资源方面充裕。其中影响关键因素为目标明确性和能力互补。C、科研准备完毕,在科研进行时效率应该维持在一个恒定的高度,该高度主要是由能力互补因素决定的,而维持主要是领导力因素,为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靠合理的分工来提高效率,靠沟通来完成彼此的合作,尽可能减少内耗。D、科研完毕阶段。在该阶段,科研完成,团队生命结束,但是我们以团队的凝聚力来衡量,那么凝聚力是仍然存在的,存在的基础就是成员之间的友谊。E、领导能力的作用。领导能力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只有团队队长进行目标控制,使每个人都向着目标前进,团队才会产出强大的战斗力!
5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模型的应用及建议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
在该阶段,大多数人参加科研活动的动机是锻炼实践能力,而以取得科研成果为目标的人只有少数;作为大学生科研团队,在科研方面的重要性偏低,学院和学校如果是想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可以适当的在科研加分方面予以激励。在目标明确性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团队目标明确,超过半数没有意识到科研团队目标的重要性,或根本没有目标。因此在团队目标上一定要引起所有团队的注意,目标不仅明确,还要细分,以使团队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能力互补,一定要联系选择成员来看,因为团队成员对于团队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团队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多是一次完成的,并且多是选择熟悉的人和服从力强的人,即为感性的组合而非理性自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力求打造完美团队,所有的团队成员在能力互补上一定要是完整的。
第二阶段――发展稳定阶段:
在该阶段,团队进入高速发展,效率维持稳定且应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那么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团队领导力的控制,而拥有比较出色领导力的团队占少数,大多数团队的领导力都是一般。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学校在科研立项前给团队队长一个适当的培训,可能会使大学生科研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该阶段,团队的沟通能力也是关键,但是只有少数团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而大多数团队只是进行较好的沟通,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团队在该方面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同时任务分工和团队执行也是团队效率的重要体现因素,人尽其能,只有良好的执行才能把团队的科研构想转变成现实。而我们通过数据发现,只有少数的团队分工是十分明确有效的,多数的团队分工只能说较好。在执行力方面,完全执行和能够执行的占大多数,两者进行关联,我们发现团队成员的素质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进步的,这个数据并不能使我们满意而就此止步。
第三阶段――结束阶段:
关键词 专业教师 班主任 大学生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8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Headteachers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LIU Ya
(The Food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In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students are real problems as a professional teacher and teacher must be considered,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expertise of academic lectures, writing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raduate students,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cademic exchanges and other forms of class activiti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has improved, instructors and mentors say good for the stud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eachers; headteacher;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高校教育中,能对大学生专业素养产生较大影响的普通教师群体包括班主任(多为兼职)、专职学生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全职专业教师、专业导师等。在复杂多样的普通教师群体中,由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优、学历层次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我院一改以往专职学生工作者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惯例,安排一线专业课教学、获得博士学位、职称在副教授或教授的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笔者在2012年9月的新学期有幸成为2012级食工4班22名学生的班主任。作为一名长期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指导研究生的硕士生导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使得笔者深知专业素养提升对学生今后考研和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需求,则是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鼓励学生参加SRP、教师科研和专业方向俱乐部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性创新研究、科研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也正因为如此,高校科研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大学生参与科研,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高效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具体科研活动,让学生亲历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实验总结等科研的整个过程,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这些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挑战杯等。为此在学生大二期间,就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SRP和教师科研。截止目前,班里有4名同学主持了SRP,占全院主持项目总数的20%,主持、参加SRP的学生达17人。另外5名同学也根据个人对专业的兴趣,积极参加了学院老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结果表明,学生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学术思维,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和态度、提升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路,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在SRP和科研期间的表现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 举办专业知识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信心、基本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要求每位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某种食品或某些专业知识点查阅近年书籍、期刊等文献,做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学术讲座,然后回答在座同学的相关提问,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允许下去准备后再回答。而作为专业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则在适当时候给予专业解释、指导和点评,确保同学在每次讲座中都有实际收获。如学生在讲述“酸奶”这一专业知识的时候,笔者从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首先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角度给学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如,为何酸奶会呈现凝胶状态?为什么有些人喝牛奶会腹胀、腹泻,但喝酸奶则没有问题?为什么酸奶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其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给学生介绍了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益生菌等。最后,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常识问题,如何区别发酵型酸奶和酸奶饮料、如何保存酸奶、酸奶为何会出现粘壁现象?等等。经过学生精心准备、老师适时补充、科学引导下进行的学术讲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专业信息储备量,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专业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这种学术讲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搜集整理文献、制作PPT、讲解PPT等专业方面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答辩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胆量也随之变大。
3 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活动
科技写作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信息书面存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科技交流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决策科学化的依据,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素质之一。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指出:“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当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了解相关部门对文稿质量和规格的要求,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并通过写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文件或论文。与此同时,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文理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到写作学、情报学、心理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和方法论等多个学科,是一项既具有高度专业性,又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专业面,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由于教学培养方案设置问题,我院对本科生并未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要面临课程论文写作,第二课堂等科研活动中撰写文章,大四期间完成系列毕业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等)等方面的写作。正是由于科技论文写作教育的极度欠缺,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撰写的学术材料可读性差、逻辑顺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剽窃现象严重,而修改、规范毕业生相关材料也成为指导老师耗费时间最长、老师抱怨最多的一项工作,
为了应对学生在今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出现问题,提早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方法和技巧,利用所带的研究生资源,在给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开展任务书、选题指南、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等系列知识讲座的同时,组织本班学生参与听讲。从实战角度出发,通过针对性讲解,让学生明白科技论文写作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写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知道如何根据要求写出符合专业规范的文件材料,掌握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学生SRP结题材料准备及结题答辩环节便充分应用到了此项技能,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均反映良好。
4 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进行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环境构成要素,是促进和推动学术繁荣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重要内容。学术交流包含着传递信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是科学研究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只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才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和发展,并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此,在所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答辩前夕,组织我班学生参加他们的预答辩,并进行提问,让学生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别,明确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毕业答辩环节,明确其中的关键所在。
此外,利用客座研究生返校答辩的机会,向我班学生介绍其科研经历和客座高校的学校和师资、科研等情况,为学生开启获取校外信息的窗口。研究生所展示的实验笔记、阅读的英文文献及每月汇报的实验总结和PPT,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研的严谨和神圣,也让有志于考研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能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5 结束语
作为大学班主任,如果仅单纯完成学校常规要求的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学生也能顺利渡过大学四年,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不能得到有效激发,青葱岁月中的重要时光也将平淡而过,考研、找工作或刚就业时也将会面临许多的不适和后悔,这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以解决。只有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适时开展符合学生发展方向的专业活动,学生才能不迷失求学的方向,才能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课题来源:石河子大学《食品化学》精品课程,《食品物流安全管理与技术》二类课程;石河子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赵伟,张雯,吴慧中.专业教师承担班主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性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5):124-128.
[2] 王胡英,周国平.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45-46,87.
[3] 胡志华.高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2-43.
[4] 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5] 任萍.《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2011(13):106-107.
[6] 王瑾,路福平,贺华等.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80.
关键词:临床前阶段医学本科生;科研与创新;科研训练;重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91-03
我们有幸参加了201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文汇报,获益匪浅。回顾本科生阶段参与的大学生科研历程,通过与年会与其他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得以冷静思考,发扬优点,认识不足,也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科研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总结成文。深感我们都愿意去当一只默默无闻的麻雀,但我们必须一如既往的眺望天空,努力提高自己,丰满羽翼,终有一日能够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大学生创新的火种遍布于医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需要有多一份关注,积极参与临床前阶段的基础科研实践,插上创新的翅膀,为将来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训练以往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上实施。近年来,在培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人才的实践中,对本科生实施科研训练已被一些大学所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要对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科研培训目前尚有许多困难。如果能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条件,让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和各种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相信会成为一种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但是临床医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导致现今大学本科生教育普遍对科研训练不够重视的现象,而一旦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想要更多地接触基础科研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所以如何把握利用好临床前阶段的时间,在科研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这也将对临床医学生往后的临床阶段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项临床前本科生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根据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学生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普遍对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且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指导,普遍反映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匮乏,对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亟需提高,在科研方面的时间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可见现今的临床前医学生科研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一、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训练现状
国内许多高校提出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把学校定位成研究型大学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最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首先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创新学分,比如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撰写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均设有相应学分。而此后清华大学也根据“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提出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努力将科研引入本科生的教学,得以使学生受到科研训练,以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去激发临床前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如何促进学生更加普遍地参与科研活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等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通过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训练的参与度都有待增强。如图所示(图表1),学生对各项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科研经历仅仅来自于实验课堂的学习。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图表2),我们发现,课内学习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会有自身原因和导师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表现在普遍对知识的接受较快,但是在创新方面则明显不足。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从整体来讲还有待增强,通过总结发现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大学生科研训练仅作为一种课外科技活动加以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工作力度不够。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学校还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第二,有些高校对学生科研不够重视,学生科研经费有限,能资助的课题数量少,金额小,参与面不广;第三,在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科研水平无法提高,成果社会价值小;第四,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钻研品质,缺乏团队意识,加之弄虚作假及其他学术道德缺失等现象明显,以至于很多研究项目无法完成。
二、科研训练对于临床前阶段医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俨然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科研能够激发创新动机,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能够接触到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科研上的成功反之又会给他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继续参与创新活动。再者,科研创新能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而拓展视野对于培养创新性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在科研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及确定选题方向,能使他们更深入地接触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等,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这对于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如何认识学术科研对于医学生的价值以及如何采取鼓励医学生积极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措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重视,而基础科研对于临床医学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当前热议的一个话题。首先大多数学生觉得,他们的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科研创新的动力。当然其正面影响比比皆是,例如喜爱科研事业,因为与研究生的交流而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更加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待各类临床问题。而相对立的,那些对他们从事科研经历不满意的人列出了如下的理由:当前科研之风不正,科研压力大,难以摆正科研创新和课程学习的关系,导师对学生所能花的时间期望过高,导师的指导不够以及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相比国内,国外学生选择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则有:对科研的兴趣,教育上的原因,以及减轻债务,并且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经历强化了学生对医学方面研究的兴趣,而且即使学生最终选择从事的是非学术性的专业,这段科研学术经历也必将使他们受益匪浅,这种经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而几乎所有学生都一致认为科研教会了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等各项技能,而这些技能对将来他们所从事的任何专业都是有益的。仅极少数导师觉得学生对科研感到失望,认为这种经历对他们并无益处。再者,科研经历对医学生的择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医学院曾参加过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最终进入了博士后的研究,而从未参加过科研的学生中最终进入博士后研究的相对少很多。在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16年以来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那些在医学院曾经有过科研经历的学生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是无科研经历学生的三倍。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和美国临床研究联合会的成员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医学院的科研创新经历在选择研究职业的决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另一方面,科研经历对临床前阶段医学生对于临床专业方向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调查显示,90%的医学生认为他们的科研经历对自己今后临床方向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可见科研会激发研究者对于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的浓厚兴趣,由此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进入临床后的专业选择。最为重要的是,科研经历对临床医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他们的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还是学术性的,承担一项科研项目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推理,对疾病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科研方法的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批判文献资料,而这种技能对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医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毕业医生对医学持科学的态度,而科研创新经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三、形成医学生良好科研素养的实践探索
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尤为重要。学生自身素质固然重要,但教师的科研素质以及其针对科研素质培养的先进理念,对学生科研素质提高至关重要。可以说,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先决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或教学活动水平,而要提高科研教学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调查显示,仅58%的学生经常和导师进行交流,而被调查者中,75%的学生认为导师在科研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很大。可见,对医学生科研的领导和训练意义重大,但能够在学术上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教师需以身作则来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整理、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实验方案及步骤、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让他们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紧迫感。高校可以成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领导小组、机构,让他们结合自身所需,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讲学,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创新训练的投入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训练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
2.成立科研组织。调查显示,75%的学生参加过一些科研小组,而这些学生中100%阅读过科研文献,60%撰写过科研论文。而未参加过科研小组的学生中,仅仅50%的学生阅读过科研文献或写过科研论文,由此,科研小组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校方应当积极成立学生科研创新组织,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组织化保障。同时聘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来对学生科研组织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科研创新活动的领头人,接着再由他们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活动。在学生科研组织指导下,有意愿的学生也可组建科研团队。无论是学生自行选择课题还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都可通过组建科研团队的方式来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团队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合作,结合自身特长或优势来选择课题,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展开研究。
3.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与科研应当相互结合。以既往一些高校的经验来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全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新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当下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辅助手段[3],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以获得应当具备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更加熟悉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查阅和翻译资料、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来初步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4]。
临床前阶段的医学生需要努力提高科研素养,只有兼备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才能够将新的知识融入临床实践中,才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临床的灵感火花,进而进一步升华为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缩小国内医学人才与国际水平的差异、提高国内的整体医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协调好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周期和有限的学制之间是存在的矛盾,是值得医学教育者思考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科研创新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医学生对于增强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时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仅要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的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能力以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3):4-8.
[2]张雪君.医学生科研的价值――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经验[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7,(03):33-36.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9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9]方仲炳,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35-37.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项目
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培养高端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针对大学生设置了各种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科研项目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示,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对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增多,一系列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何针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让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
大学生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的一种具体形式,项目所具有的众多特点都在它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它有具体的经费,有固定的项目组成员、有明确的周期、有具体的目标,但是相比较一般的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又存在一些特殊性。
1)多样性的目标:由于大学中存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的科研形式和成果千差万别。很多理工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专利产品,而文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这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就很难用一致的量化标准去衡量。
2)特殊的项目组成员:大学生科研项目组的主体成员是在校学生,由于爱好兴趣的因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与一般企业的项目成员不能相比,所以要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持续保持动力和激情,在成果量化和考评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
3)不确定的结果: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推出的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较少,同时科研能力相对进行的训练较少,这样的因素也就确定了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比较高。
1.2 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大学生科研项目虽然现在在中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举办,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引入该活动时间相对较短、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水平有待提升。
1)重视目标忽略过程。现有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更多重视的是立项的评估和结项的考核,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项目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项目负责人在做,其他成员没有能够有效参与,项目实施中没有任何考评机制,项目能不能顺利结项只有在最后环节才能够被知晓。
2)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机构。现有的高校科研创新项目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有的项目由校团委负责,有的由教务处负责,有的由具体院系负责实施。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申请的动员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参与,项目经费的管理、实验室的设置、配套设施的提供等。由于单一部门无法完成所有涉及资源的配置,所以抑制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3)管理相对松散。很多学校还是缺乏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重视,认为其属于学生兴趣自发活动,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对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缺少工作量的核算。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处于自发状态,导致管理相对松散。另外,很多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管理办法和正式的制度去遵守,那么就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督机制。学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相当数量的项目结不了项,或者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
2 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和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契合点。如果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1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相关人员由于科研项目而成为一个团体,当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解散,这与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征一致。大学生科研项目自始至终都是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而项目管理的原则是项目组成员为了一致的目标,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它们在目标维度上也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是一项高度柔性的活动,这与项目管理的管理客体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存在明显的启动、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过程,这也符合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另外项目管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采用适合的项目管理工具对科研项目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解决方面的冲突,保证科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2.2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能够解决当前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协调,能够使项目效应最大化。在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践行项目管理理念,能够以全局观念考虑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周密的策划,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科学地协调组织,明确各个成员、各个时间阶段的任务,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理论的控制和监督方法,能够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时项目管理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其它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代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具有能够与相关利益方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将项目管理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划分为策划申报阶段、申请立项阶段、计划编写阶段、实施控制阶段和验收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利用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的申报阶段。科研创新项目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开展前,要有有效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如通过网上平台、海报、宣传栏等,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存在意义和价值,科研项目活动的具体流程,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申请立项阶段。申请立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的确定,并且对研究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此阶段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的形式,通过答辩的项目签订项目合同。专家评审和学生答辩的过程非常重要,决定了项目能否实施、一般具有创新性和实践研究价值的项目才能够通过答辩,没有经过评审同意的项目方案则被淘汰。
计划编写阶段。通过申请立项的项目方案进入项目计划编写阶段。计划的编写包括编写计划进度表、项目资源的分配、人员的分工协作、任务的分解、经费预算等。编写计划是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依据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没有计划的项目就好像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后期会有所变化和调整,项目组成员也应尽可能按照计划来逐步地推进项目。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在明确的项目研究范围内使项目各项活动协调一致,同时还能确定出关键的活动,努力实现并完成目标。
实施控制阶段。项目实施控制阶段包括时间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人员沟通控制及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是对其进行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应对方法,预测未来进度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纠正,对目标和预算进行修正等。现有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控制阶段,控制阶段的有效进行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中期检查报告在监督和控制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对中期检查材料的审核对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价值。
验收评估阶段。到了项目后期,要对项目进行验收并评估项目的成果价值。一般对项目的评估采用的是量化考核的方式,因为科研项目一般成果都是知识性的,很难采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估。只能把计划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达到预计目标。验收评估阶段主要是结题报告,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搜集的材料、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调研情况撰写项目工作总结,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等,上交给专家进行验收评审,评估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期望对国内高校现在举办的各种创新项目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迪,张嘉乐.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大学生团队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2,117(7):138-139.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1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双创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高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存在很大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给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大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指导,高校中的教师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意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在实际的学生创新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很多较为发达的国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50%以上,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仅占据了10%左右,从中足以说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有待提高。
2.2科技成果产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创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刺激是其持续进行学习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我国现如今的很多高校在科技成果产权方面存在认识不清或者是评估不正确的情况,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技术创新没有相应的认定标准与界分标准,大多毫无例外的将知识产权划归学校或者直接认定给导师,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创业背景下,该项创新技术或成果可能就是学生创业的基石,融资的根本,如果不能够将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完善,将限制大学创新体系与体制的发展,阻碍大学创新体系的活力。
2.3高校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工作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认识,这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的相关法律与制度接触几乎为零,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关键要素。
3加强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保护意识
对创新需求的提升,使我们必须认识到根据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作用,对于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构建使科研、教育、生产、创业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机制,深化创新体系当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意识,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意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3.2在高校开展普及型的知识产权教育
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对懂技术、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开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教育,保护学生在知识培养与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成果。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现状与模式无法满足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知识产权知识与能力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的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专业型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普及型教育,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证。
3.3建立完善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学生创新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高校科技工作与创新领域中完善对大学生创新产权的保护,明确大学生在校创新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利益的划分等标准与制度,并形成统一的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政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
3.4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我国高校已经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管理和认识,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主要是管理机制中缺乏对大学生创新的有效引导,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支持与管理(包括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合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利于高校中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与保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发展必须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实现全面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的促进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激活高校的创新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我国现如今高校知识产权教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科研创新是现如今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学生是高校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与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创新体系的更好发展。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新体系的管理和建设能够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友亚.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9).
[2]马坤.我国知识产权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纵横•网络财富,2014(0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61-02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知识的竞争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这无疑对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兼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和方式培养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低。综上可见,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及实验室的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有机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与方式。笔者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高校工作者的经验,在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认识,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仅是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很多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随之深入思考与探索,最终有了创新性的发现与成果。教有法而无定法,以化学化工类等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理论定律时,可以给他们介绍发现者在相关探索过程中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体会到知识和想法产生的历程和美妙之处,进而他们将会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产生创新意识。其次,尤其是专业课和前沿课,教师通过回顾自己从事科研的点滴故事与感悟,可有效地唤起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向往与追逐,使其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谈谈在从事教师工作后进一步寻找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投身科研的决心。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可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其中,将理论指导生产的原理及效果展现给广大学生,尤其是理论进步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高校鼓励和资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其中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有效载体和模块之一。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的研究方案设计的探索和实施过程,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加工整理为科研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领域前沿或进入实验室,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在创新实践中,大学生要经历一个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数据流的处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及判断选择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学生自身在创新性实验项目上往往“找不到问题”,因此,指导老师应及时地检查了解项目进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进行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科研前沿,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度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术期刊杂志,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根据已报导实验方案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态度及做事方法对学生将产生直接的引导效应,甚至将长期影响学生的科研活动及其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研究习惯及能力将对所指导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动态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特征,有效灵活地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养深入其内心,将科研创新与动手实践变为一种自发自觉的习惯。这将会对其今后的科研之路与创新历程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些动手研究的能力,此时通过安排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并组建研究小组,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授他们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深入了解科学前沿与动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与原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都是创新的温床和舞台,催化产生创新成果,可以说实验室是沟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一座桥梁。相应的,学校应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并开放实验室,营造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学科专业的认识。有效借助开放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掌握,并提高其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对问题的剖析和分解能力,以及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创新成果。曾有一位本科生在大二时进入笔者所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课题介绍、查阅文献、形成思路、设计方案、实验测试、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这一系统训练,该学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其动手能力、科研自信心及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三时其主动招募三名本科生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设计新型水处理分离装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申请了专利。考研面试时该生以其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打动了专家,顺利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其在新的课题领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见,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本科生能力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开放实验室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管理模式。在实验中,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实验,了解实验现象及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然后采用启发模式,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形成发现问题―查找知识―解决问题的渐进模式,此外他们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并自发地学习,充实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与深度。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一种自发学习的动力。在创新实践中,指导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突破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走出传统思维模式,以发散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与显在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抽提方案的创新性和特色,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完成实验部分后,应指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作图与讨论,得出结论并撰写结题报告;最后通过参加专业课题汇报,讲解项目实施与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创新有系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并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最终为其进入社会或者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广大专业人士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珠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x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殷成阳,管恩祥,陈永红.利用课堂及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87-88.
[3]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莫刚,蒋莲秀.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14,(9):692-694.
[4]龙激波,阮芳,王平,钟珊.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人才培养改革,2012,(236):29-30.
[5]唐俊,黄林生.开放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2,(8):147-148.
[6]于兵川,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2):76-77.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提供平台,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的内涵及必要性
大学生科研区别于专业学术研究活动,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和学术认知过程,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学术品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学生科研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指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研技能、锻炼个性品质,培养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互助的协作精神,营造浓厚科研氛围的需要,对大学生深造就业、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现状
随着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也逐步认识到培养科研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平台。然而,纵观目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教学改革和师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方面:①对大学生科研重视不够。高校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和学生的知识学习,将大学生科研项目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重视。②科研经费不足,设施平台不健全。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有限,科研资助经费少,开放的实验设备及重大科研平台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③科研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师指导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方面:①课堂引导性不够。课堂教学缺乏学术性,课程与科研成果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力度不够。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科研,挫伤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方面:①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或参与社团活动,不太关注科研活动,缺乏参与科研的主动性。②覆盖面窄。学生过分关注大型学术科研竞赛项目,忽略了普通科研项目,导致科研覆盖面窄,学生参与率低。③科研创新水平较低。本科生专业理论水平有限,科研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有技术含量、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对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紧跟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针对目前现状和问题,结合高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科研工作方法,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1.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科研保障体系。高校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①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应在争取国家本科生科研资助经费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大学生科研专项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资金保障。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构建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分别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学生科研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业工作;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执行机构,为学生科研提供机构保障。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操作性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组织机构、活动基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重大科研平台开放规章,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价,为学生科研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
2.创设支撑平台,完善实践实习条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种平台的支撑,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校校联合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从事科研创新的硬件支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配备丰富的信息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发挥硬件平台(特别是高校重大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学生科研团体或组织,积极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学生科技协会、专业研究协会、科技夏令营、科研与创新团队,定期进行学习研究,用浓厚的科研气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最后,高校还应提供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规范化。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课程体系化。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要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纳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首先高校应在保证传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实验类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其次应增设专门的科研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科研尝试。再次要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特点,设立特色课程,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强化课程体系对学生科研的潜在影响力。
4.充实延伸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要按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及时用本学科内最新科研学术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适时把学生引入科研前沿。其次要延伸课程教学范围,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系统规划并科学设计实习教学,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科研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并给予学生体验和运用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启发式课堂互动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加强课堂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5.建立科研创新导师制,发挥导师引导作用。建立科研导师制是对学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负责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展及成果申报的指导工作,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术交流活动,并根据指导学生的学历层次跨度建立学生科研梯队,拓展和延伸指导范围,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科研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地指导大学生科研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实现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全面接轨,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丰富培养载体,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丰富的载体和良好的氛围,高校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学术学科带头人等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科论坛,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观摩,举办科技活动节、科研讨论会、学术沙龙,探讨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以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大学生科研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必须根据大学教育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将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融入大学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大学生科研工作力度,完善各种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万荣,孙继,宁海龙,唐鑫华,李晶,魏湜.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
[2]邱学青,李正.加强本科生科研?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3]李继.高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era of rapid expansion and over-all creative abil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researching scientificall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its historical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quality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It is needed to b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colorful and diverse social life of today. Colle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u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and ability. The important task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research capacity.
关键词: 大学生;中药专业;科研能力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research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88-01
1面向社会需要,明确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向
中药在我国几千年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中药面向国际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研集中在仿制药或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上,很大比重为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科研实力和能力相对薄弱。虽然每年各大院校有不少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适合做科研的技术人才很少。国外制药大企业跨入国门后,我国的医药产业陷入困境。因此,培养出优秀的研发技术人才,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尤为重要[1]。中药专业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主动寻求知识,学术论文阅读量小,各学科的理论知识缺少连贯思维,综合实验能力相对不强。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摆脱思维定式与框架的束缚,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挑战,是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面向国家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药专业大学生是中医药院校的教育重点,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着眼于培养出懂中药学基本理论,会在生产中实践,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优秀的中药专业大学生。
2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
国家要实现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各大院校的积极配合,其中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实践平台,充分认识科研能力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常用实验仪器操作能力、常用实验方法运用能力、捕捉专业信息能力、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2]。使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3正确引导学生的科研思想,完善科研的实验设计
由于大学生综合知识与经验的相对匮乏,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内组成一个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教师队伍,给予大学生科研理念和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把握科研方向,引导大学生建立缜密的科研思维。经常吸引本科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实验室的课题研讨组会,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总结内容,独立设计实验的流程和内容,教师完善学生的科研设计,以保证学生科学研究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4以实验室在研科研课题为基础,带动大学生的科研实践
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自己独立承担实验研究型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中药专业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有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中。加入科研课题组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既解决了科研方向、经费等问题,又在实验中培养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5增强学生自身参与意识,提高科研兴趣,并在科研中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由于中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和专业性强,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中药类专业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平时还要注意增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及现状的了解、阅读中药类学术杂志、注重前沿知识的积累,在积累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学会利用文献检索来充实自己,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投入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完善设计实验,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认真地完成最后的结果分析,数据的统计,论文的撰写等。在科学研究中,团队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团队精神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是否顺利及成果的大小[3]。当代大学生应该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共同协商问题,尊重科研课题组内其他人的意见,接受别人对于自己错误的纠正,不封闭自己的思想,分享实验设计、新发现,大家取长补短,聚集群体的智慧,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并能够形成一定的组间竞争意识,增强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科研思想的培养。
6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对于科研课题的投入,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体现在大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的态度、对科研结果的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培养。在科研过程中的严肃认真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保证科研结果真实可靠的前提,建立追求真理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良好品德之一。身为中药专业大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着特殊商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工作,肩上应该始终担着对社会、对人民的一份责任感、一份将中药事业发展壮大的使命感。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4]。我们实验室的老师认真探讨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式,并积极组织实践,为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探索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章巍.药学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9,(6).
[2]张永清,李心沁,包华音.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措施[J].中医教育,2005,(4).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纪,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更应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为创新教育开辟新道路。据研究,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2)创新性思维能力匮乏;3)对科技创新不感兴趣;4)缺乏创新过程所必须的恒心和毅力;5)对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和网络文化的盛行,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以及浮躁的心理和随波逐流的跟风行为等等,这些都无疑都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层层障碍。这一切无疑是对高校的严峻考验。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问题,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大学生在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进行“治疗”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活动不能只是走走形式”。现在高校有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创新人才,要求每个学院都要有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学生活动。但这些活动表面上是在做一些科研创新活动,实际上却是华而无实。多数活动只是走走形式,比如办一些平时做过的科技小制作比赛,做一些简单的理论性的培训等等。根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接触“科研”。加之策划和组织活动的一般都是学生,该学生的负责态度直接影响了一系列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并且学生本身的能力有限,还处在学习阶段的他们对科研的概念也是懵懂的,根本无法带领一整个学院的同学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和提升。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而培养不能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应付了事,走走形式,要真正结合到生活实际,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通过一些动手实践的方法使同学们深入了解科研以及现在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意志,在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本科生,本身对课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远远不够,在高校“科技创新”培育人才计划中很难进行相应的辅助和决断。所以,高校作为一个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想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所建树,就必须结合老师的力量,进行“师生面对面”。高校的老师在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必然有一定建树,至少比学生更上一层楼。在“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实验室的历史以及老师们艰苦奋斗的科研历程。并通过一些相应的实践来激起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和好感。不断培育出新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研要具体到实践中,真正去体会和培养兴趣。很多学生对科研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科研就是每天呆在实验室拿瓶子洗瓶子,以至于学生对科研觉得不然就是遥遥无期不可达到,不然就是各种枯燥无聊,使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体到真正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啤酒厂,制药厂等等,充分激发他们,使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但它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成为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己,担负起建设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现代大学生;素质;能力;重要性;培养;实践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计算机教育一直都是重要的学科体系,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计算机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能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找到以课程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以便通过计算机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1 计算机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刻围绕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周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处于这样大背景下的现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分析与判断、评估和利用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一种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以及信息文化的创新。否则难以立足于职场,难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理想。
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早已成了衡量现代大学生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标准。就目前来看,计算机应用日益广泛,各行各业的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通过计算机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具备信息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 通过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2.1 能力方面
计算机应用能力,无论是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还是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大学生要想掌握这一项技能,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主动去获取并加以实践,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使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困难,尤其在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等方面。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一般包括“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优化-修改-调试-成功”等一系列环节。这一过程中,设计者要不断思索、不断修改、不断优化、不断调试,才能最终找到最优设计方案,而这正是不断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二,创作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也是科学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计算机是能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技术性高、操作性强、复杂性高,其教育教学必然是对先进科学的一种实践。尤其,电脑系统编程设计,数据的处理、分析、生成、图像绘制等都是在不断创作与创新的实践中实现的,而大学生进行这些教学实践的时候也会发展自身的创作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三,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越来越重要。为了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必要开展必要的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快速、及更便捷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掌握信息检索工具以及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信息的的能力。
第四,国际化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了普遍性的发展状态,迫切需要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人才。对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教育让现代大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与利用方法,进而掌握一流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跨文化、跨国度的眼光,拥有国际化的胸怀和意识。
2.2 素质方面
计算机教育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让大学生具备工作中多必要的职业素质,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严谨的科研意识。据一项调查显示,一名科研人员在一项科研项目中所花费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信息收集和研究上,如果不具备较好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没有严谨的科研意识,科研工作将很难获得成效。我们都知道,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其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之外,还在于为他们打下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基础。因此,实施计算机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更能培养掌握高技术工具的人才。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灵魂,也是宝贵的实践精神。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要想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就必须脱离教材,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才能把各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真正弄清计算机理论。
第三,利于大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任何程序都是按照事先编好的指令顺序逐条执行的,执行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一系列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系统设计方案时不可有半点马虎,要细心谨慎,仔细筛选最优方案等,这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 通过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实践
为了进一步阐述如何通过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将进行更具体的实践分析。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据库作用,综合图书馆、教师等各方面资源优势以辅助教学,优化素质教育。
第一,利用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来强化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在现代教育中,图书馆已经从实体转为电子图书馆,有着强大的信息库,具有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是对大学生实施计算机教育的基地。所以,计算机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电子图书馆和数据库的作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二,加强计算机设备建设,拓展实践空间。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面对这样一种情况,高校应加大计算机设备建设力度,扩大设备规模和数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校自身对内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
第三,聘请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任何教育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强大的师资力量是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基础。所以高校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以强化师资力量,提供给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们感知实践活动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计算机教育能够有效培养现代大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创作与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国际化能力,以及科研素质、实践精神和工作作风等各种综合能力素质。为此,现代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发挥图书馆、教师等辅助教学作用,加强计算机设备规模建设,以推进计算机教育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世松,耿夫利,王韬.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实践;导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拥有诸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各个层面对其素质更苛刻的要求与对其发展更高的期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独立思维意识、与人协作能力、团队领导水平和执行力,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则是培养其各项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大学生毕业去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薪酬期望值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新生劳动力进入经济市场后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
《中国教育年鉴》曾对大学生考研目的以百分分配量表的形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被调查的大四学生对各目的的打分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排在了第一位,平均分为31.95分,其次是“提高工资”,平均分值为21.08分,然后是“便于找工作”,平均分是18.13分。不难看出,考研、保研或出国深造作为今后职业发展的跳板为众多大学生所青睐。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兴起,但同样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心理准备不足。不少创业者往往缺乏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抗高压、抗疲劳、连续高负荷运转能力。第二,资本筹措困难。对创业者来说资金有三个渠道,自筹、借贷、风险投资。自筹数量有限;借贷信用风险大,成功率低;相比之下,风险投资是最好形式,但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很不成熟:投资者少、法制体系建设滞后、资金流动性差、资金数量也有限。第三,企业管理经验缺乏。从一份抽象的创业计划书到成功的经济实体运作,整个操作过程还需要借助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磨合。
二、科研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致用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磨合期,以及人才自身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无论是现代企业还是科研院所对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开发、营销策略的制定、行政管理革新、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等方面;在实际研究中,创新能力则主要表现在对时事把握的准确性、课题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很明显,创新型人才在各行各业都比其他类型人才拥有相对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弹性。
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在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独特个人价值评判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五大特征,而这正是各经济实体为及时捕捉到稍瞬即逝的市场信息。
三、科研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之影响
科研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最佳载体之一,其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易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等优良品质,使之在竞争激烈、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日益成为大学生提高科研创新素质,增加个人实践经历,塑造人力资本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1.有助于终身学习思维习惯的养成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
科研实践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建立并运用自身知识架构的机会和途径,大学生以此为载体,在参与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检验知识储备的数量和结构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对自身特质、优劣势、兴趣导向会有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着力点,充分发挥环境优势、趋势优势,提高人力资源运用效率。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协调水平,增强团队定位能力
事实证明,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对参与者协调学习与工作,领导与被领导,目标与道路之间关系的能力是一项巨大考验。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学会如何创造,如何共处,如何共事,也是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多以项目团队形式进行,对团队文化,成员协作度,项目进度控制等方面的经营是对每一位团队负责人领导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巨大考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各具千秋的提案文本中发掘出最切合项目主题,最具发挥潜质的方案,并迅速征得其他成员的支持;如何协调性格迥异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从而将他们的个人能力与团队目标和项目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等等,也是每一位项目负责者需要仔细思考并认真实践的问题。
3.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剖析自身特质
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过程中,会在团队期望、环境压力、寻求自我满足等多种大脑意识和心理追求的共同驱使下不断尝试新事物,克服新困难,挑战新高度,而这正是发掘自身潜力,加深自我了解的过程。无论是作为团队负责人还是普通参与者,学生都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及不擅长的领域,在大学期间努力“扬长补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在选择毕业去向时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艳芳: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2]王华华: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刍议[J]人才开发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