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范文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疏导路径

一、就业紧张局势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恐惧心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他们而言,离开学校是起点,也是他们肩负养家糊口使命的开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而又薪资不错的工作,是他们在毕业前的奋斗目标。然而大部分同W由于缺乏对职场的了解,害怕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压力与担忧一直伴随着他们,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就业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甚至不寝不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端正心态找到好的工作。

2.盲目从众心理。就业过程中的随大流心理,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同学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想找什么工作,于是干脆跟着其他人一起,看其他人在哪些公司投递了简历、参加哪些公司的面试,缺乏自己的想法和准备。对于这一批同学,因为缺乏主动性和规划性,他们总是急匆匆的准备简历和面试,面试过程中也回答不出令面试官满意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即便有一小部分的幸运儿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所找工作的认知,这些同学也容易轻易离职。

3.自负挑剔心理。对于一些就业地区偏僻、就业环境差、薪资不高的职位,有一部分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了四年大学,不应该将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应该要寻找各方面条件都达到自己需求的公司来投递简历。这部分同学在这种挑剔自负的心理状态下,无形中就缩小了自己的求职范围,导致自己获得面试的机会大大缩水。

4.自卑孤独心理。对于一些家庭贫困、专业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同学而言,他们与自负的同学相比,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家境贫寒,从小缺乏锻炼,在面试场合胆怯不敢表达自己;而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专业基础不扎实,面试的时候底气不足,面试时不敢表现自己的其他方面,这些同学在遭遇面试失败时候,非常容易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容易导致自己陷入一种心理困境,无法调整状态重新去找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1.教育体制的相对滞后。从大的环境上来说,大学的专业教育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教材设置,这些设置都不可能随时更换,然后市场这种大的环境却是风云变幻的,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育体制对于市场而言,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如果在课程教学上,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把握这些变化,将导致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与市场的需求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市场所要求自己具备的专业结构知识,容易影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

2.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的用人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而是扩大到了求职者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资质、领导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是这种高标准,导致很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容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求职障碍,从而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

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校虽然对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有些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课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比较短暂,学生在课程中的受益较少,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便有了初步的规划,也很少有学生会坚定去执行。除此以外,高校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不能给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而言,无法辨别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适合的工作,容易在就业的过程中形成盲目、从众和迷惘的心理状态。

4.缺乏专业认同。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自己自主选择的,而是听取了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现在的专业。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兴趣,甚至厌倦自己的专业,无法对自己的专业形成较高的认同感,更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于这样一批同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水准,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容易在就业障碍下产生自卑的心理。

5.缺乏就业指导。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给学生介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求职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也无法解答。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更不能替代具体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源专员,因此学生在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情况下,不能很好的总结求职经验,容易在求职障碍下产生心理不适。

6.缺乏就业心理疏导机制。大学生找工作都是自己投递简历、参加面试,面试的结果也不会及时反馈到学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一旦缺乏这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排查机制和心理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容易在就业障碍中产生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市场的千变万化所导致的专业滞后性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的变化来进行弥补。教学改革是教师肩负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人才市场和学生之间搭建着重要的桥梁,通过适时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争力。

2.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专长讲座,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取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形成对个人有益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大学里需要为自己未来求职准备哪些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与专业对口的人力资源人员,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源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告诉学生要从哪些方面去准备;与此同时学校和学院也可以积极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就业动向。

3.开展应聘模拟训练,提高求职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应聘模拟大赛,全程模拟应聘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求职过程,通过投递简历、多种类型的面试,让学生对求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高学生求职技巧,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4.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反馈和排查机制。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大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排查和心理咨询力度,形成班级――班主任――学院――学校的心理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应届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和学院也可以开展就业心理问题的专场讲座,给学生介绍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心理不适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结束语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作出努力,既要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只有多维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他们才会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2]吴新中.大众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出现的角色不适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不适应现状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调适体系。

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为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懂得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要求。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调适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主要问题

1.1社会角色转变前对自身角色认识和定位的偏差

一些大学生习惯了十几年来校园生活的简单和宁静,没有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局限于学校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缺乏理性的认识,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对未来工作环境规划不合理,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有偏差。

1.2社会角色转变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意苦闷

一些大学生在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时大都具有丰富的理想色彩,而一旦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失落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及各种职业需求的足够了解,在择业取向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脱离现实。

1.3职业适应不良造成的挫折感和失衡感

毕业生在校时所处的是相对清静、单纯的校园,在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正确地分析,往往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社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些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上或不够用,总是进入不了工作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从而更加无法适应目前的角色和职业。

2.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原因分析

2.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复杂心理

2.1.1焦虑心理。

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心理压力较过去明显增大,担心工作是否最佳,担心求职是否被拒,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

2.1.2抑郁、畏难心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而出现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以及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1.3自卑抱怨心理。

极少部分大学生一旦受到择业挫折,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2.2大学毕业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2.2.1知识转化率低。

目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普遍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后显得很被动。有关部门对相关企业作了一个信息反馈,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即使是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也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

2.2.2就业理念滞后。

毕业生就业理念因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2.2.2.1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大压力。

2.2.2.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有招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兴趣不大。但是最后,民营的、中小企业却成了毕业生最大的雇主。

2.2.2.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2.3就业的客观因素

2.3.1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而2011年将达到66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3.2对薪酬有所期望。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2009届毕业生的月薪底线有大幅度上升,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由于性别不同,在薪酬期望方面,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于女生。

2.3.3就业的趋向发生改变。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即使就业也无法适应。

3.大学毕业生社会角色转变的调适体系研究

3.1心理适应模式

研究者认为,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及基本目标,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张大均等将心理适应看做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它与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一起同为心理素质

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下面就谈谈心理适应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3.1.1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个人特质(气质、性格)、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又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3.1.2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社会。

大学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客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状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社会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

3.1.3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

毕业生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尽最大的努力。要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理想职业,学会调整心态和目标。

3.2就业新模式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我也对已经毕业的2008届毕业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1.您认为对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

A.基础理论 B.专业知识

C.实践环节 D.自我总结经验

2.您认为在学校最需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

A.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B.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C.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D.提高综合素质

3.您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哪些方面应该特别加强?( )可多选

A.专业课程 B.专业基础课程

C.外语课程 D.计算机课程

E.人文艺术课程 F.人生指导课程

G.社会实践活动 H.体育课程

4.对已经走上社会的您来说,大学的过渡阶段对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

A.很大,不可缺少 B.一般,稍有作用

C.不需要,浪费时间

5.在过渡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补充什么?( )限选三项

A.交际能力 B.组织能力

C.口才 D.协调能力

E.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F.创业意识和能力 G.都不需要

根据问卷调查,凡是有关实践的选项比例都很高,95%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很重要。虽然学校有社会实践课,学校在就业之前有实习,但是很多学生都觉得这个实习显然是不够的,时间上也过于紧张。跟真正工作相比,显得作用甚微。社会实践应在同学们专业明确的情况下开设。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

3.2.1建立产学合作运行的长效就业机制。

所谓产学合作,即产业与学习相结合,学院对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学院成立产学合作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院产学合作和专业建设的决策与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产学合作方案”。各系按专业(群)聘请行业知名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各专业产学合作、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业机制。然后,拓建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学习技能,增加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展学院的社会影响,加强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转贴于

3.2.2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院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每学期企业都定期派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我校学生授课,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性教学资源问题,也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3开设应届毕业生公务员适应培训课程。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公务员”一类的职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务员”考试培训已开展得相当成熟,但入门以后的适应性培训还是所见不多。所以,学校应当开设“公务员”类的机关事业单位适应性的培训,一方面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思考“公务员”等一类职业是否适合他们,避免盲目追风。第一,就需要加强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熟悉公务员等类的工作的特殊性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第二,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职业认知。高校针对应届毕业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向不清的情况,在他们上岗前每人分发一份关于他们自身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清楚界定和详细规定他们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对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3.2.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开辟学校“创业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即是让你明白毕业后你适合去做哪些事情。在此基础下,学校可以考虑开辟一些场地作为学生的“创业园”。让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创业”。如温州城市学院创业园就是在学院提供场所等优惠政策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音乐、服装、手工等工作室,除了面向学院内部外,还面向社会,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后的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心理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147-149.

[2]姚庆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首都医药,2008:13-14.

[3]邓碧会,邓维.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67.

[4]周春开.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J].教育与职业,2003,(5):47.

第3篇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8-01

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项目组通过调研32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1251名大学生、18家市人保局、322家企业,发现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功能。

在32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28家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兼具培训功能,占87.5%;4家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占12.5%。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一体化教学,不仅仅包括创业技术课程,而且包括创业教育文化课、活动课、拓展课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分立课程。这1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都设有创业孵化场地,但是只有牌子,没有实际运营。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的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面就是若干家公司在实际运营,孵化程度比较好的公司已经开始雇佣在校大学生。

2.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资金、个人能力、技术、兴趣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资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6.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个人能力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技术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7%;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兴趣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5%。

3.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创业精神、风险承担倾向、吃苦耐劳、诚信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精神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5.7%;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风险承担倾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8.8%;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吃苦耐劳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2.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诚信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8%;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5%。

4.政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作用十分重大,但是也存在支持大学生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4.2%;认为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2.9%;认为服务不到位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9.7%;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

5.高校响应政府倡导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但是也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经费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5.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费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2%;认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1.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的占;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9.2%。

6.企业对于给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但是愿意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调研,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58.9%;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5.3%;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占调研总人数的14.4%;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1.4%。

二、对策

1.整合高校创新创业实训资源,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中心所辖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直接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2)为创新创业实战提供实战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公司实训室、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室、网上创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通过创造创业活动的仿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经历从企业创办到经营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实战机会,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业能力。

(3)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践场所

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为有创业实践意愿的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定期举办校园创业大集,校园小推车创业活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校园的实践机会。

2.新建多功能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结合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咨询服务,聘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包括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贯穿创业过程暨企业发展的始终;使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方案付诸实践,创办的企业或实施的项目健康发展。

(2)提供创业教育培训

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政策、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培训专家由“企业家创业导师团”成员担任。

(3)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对接

举办、承办、参加各类全国性、全省性、全院性大学生创业比赛,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特别是通过向在校学生征集创业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