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河道整治建议范文

河道整治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河道整治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河道整治建议

第1篇

【关键字】:城市;河道整治;整治方案;

[ Abstract ]: taking Lan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Lanzhou section of channel regulation scheme and release flood water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scheme can not onl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ase flood waters and did not cause the water level, velocity of flow and riverbed topography greatly change.

[ Key words ]: City; river regulation; regulation scheme;

一、河道概况

黄河兰州段位于兰州带状盆地,呈东西走向,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全长44.84km。全河段河槽宽窄相间,河宽变化较大,窄处仅120m,宽处可达600~700m(含江心洲)。河床基本上由砂卵石组成,且多卵石边滩及江心洲。主泓在一定范围内摆动,河段洪枯水位变幅不大。洪水期河岸时有冲刷,水面比降0.9~1.3‰。河段枯水流量540m3/s,造床流量3000m3/s,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1981年实测的最大流量5600m3/s。河床糙率为0.032,河岸糙率为0.030~0.35,滩地糙率为0.045,中水情况下综合糙率为0.035。

本河段历年演变特征是:年内具有涨水期淤积,退汛期冲刷的特征。随着年际和年内流量分配的不同,浅滩河段河床有着相应的变化。年际间具有枯水年淤积,丰水年冲刷的特征。由此可见本河段水流输沙能力强,其河床形态、输沙条件具有山区河流的属性。

二、整治线及整治方案

2.1 整治线确定的一般原则

进行河道整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河道整治宽度及整治堤线的合理布置。相应于设计的洪、中、枯水流量,就有三种整治线,而中、枯水整治线较重要,尤以中水整治线最为重要。中水整治线的位置,应根据整治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因势利导的原则,从河道演变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来确定。由于洪水漫滩时滩地水浅流缓,河道的轮廓对河道演变和水流形态影响不大,仅在设计堤防时,根据具体河段及水工建筑物的要求,对堤线与中水河槽岸边的相关位置作一些考虑即可。

2.2 用河相关系法确定整治线宽度

对本河段的自然演变规律分析得知河段冲淤基本平衡。为此采用阿尔图宁计算稳定河宽的公式计算。根据相对稳定的弯曲型河段统计所得河宽系数ξ的平均值为1.2,求得造床流量下河宽为248~260m,;取ξ为1.0~1.1,求得河宽为218~240m。故河宽240 m可作为中水整治方案。

2.3 优良河段类比法

在市区河段上选取了几个控制断面进行论证。黄河铁桥建于1909年,桥址断面河宽230m,七里河桥建于1958年,桥址断面河宽270m,其下游1.2km(k23+600)处河宽仅200 m,此几处河段均经受了1964年5660m3/s及1981年5600m3/s洪水的考验。盐城黄河大桥建于1979年,桥址处河宽305m,1981年的洪水顺利宣泄。由此认为,河宽300m可作为设计洪水最小堤间距的参考值。

三、物理模型

3.1 动床试验模型设计

根据黄河兰州段冲积河流属性,河床质以卵石成分为主,河床变形主要是卵石推移质所引起的。故根据水流重力相似、水流阻力相似、水流挟沙相似、河床冲淤变形相似、泥沙起动和扬动相似及河型相似等条件,并利用黄河动床河工模型设计的研究成果进行推移质动床模型设计。

3.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2.1 天然状态

从河道横断面形态可知,当河宽B≤240时,河道断面单一,断面呈“U”型或不对称的“U”型。当河宽B>240m时,河槽形态已开始从单式向复式断面过渡。河宽超过300m的河段,随着河宽的增加,出现了边滩,或在河道中形成沙脊,断面形态呈“W”型,河道中出现河心滩。这说明河宽为300m时处于河中成滩的临界状态。

造床流量下垂线最大平均流速Vm、垂线最大水深hm与河宽的关系不明显,河宽大于240m时均会出现数值相近的值Vm=3.0~3.7m/s,hm=7.0~8.5m。但其断面平均流速随河宽的加大而减小,断面平均水深随河宽的增大略有减小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在兰州防洪标准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时,河宽在220m至600m范围内,Vm一般在3.8~4.5m/s内波动。流速V随河宽B的增大呈递减的变化趋势。垂线最大水深hm、断面平均水深h与河宽B的变化关系比较紊乱。可见河宽240m可作为中水整治方案的依据,河宽300m可作为设计洪水最小堤间距的参考值。在此基础上,对300m及350m整治线方案进行了研究。

3.2.2 整治方案及结果分析

350m整治方案:将天然河道宽度控制在350m,切除断面一侧边滩或滞流区,分汊河段则堵塞支汊,小于350m的河段仍保持原状进行试验。300m整治方案:切除河道中边滩或滞流区,对河道做一定压缩,使其河宽为300m,弯道附近减小至280m~300m,小于300m的河段仍保持原状。

从天然状态与整治方案水位变化看:适当压缩河道中的边滩或滞流区,并未引起水位较大幅度的增高。对于300m整治方案,流量为3000m3/s时,水位变幅为-0.13m~0.38m;流量为6500m3/s时,变幅为-0.13m~0.58m。对于350m整治方案,流量为3000m3/s时,水位变幅为-0.21m~0.28m;流量为6500m3/s时,变幅为-0.27m~0.48m。整治方案与天然状态相比水位变幅不大。300m及350m整治方案,并未引起水位较大幅度的增加,相反由于河流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得断面地形趋于平坦,流速分布趋于均匀。

从水流要素看:整治方案较天然状态水深、流速最大变幅在12%以内,这样的变幅在该河段不会引起较大的河床变化,且因整治线较平顺,流速分布趋于均匀。

从河床地形看:整治后断面变窄,但断面地形起伏变化减小且趋于平坦,河槽趋向单一断面,河床纵向的冲淤变化也不大。

四、结论及建议

1.通过对黄河兰州段河道地形、河相关系、造床流量、设防流量及河中成滩条件的分析,得出了中水整治河宽为240m,防洪整治河宽为300m。

2.实施河宽300m方案,适当压缩河道中边滩或滞留区,并未引起水位及流速大幅度的增长。相反河流通过自动调节,断面地形趋于平坦,且向单一断面演变。改善了水流条件,流速分布趋于均匀。

3.整治方案的实施,使河道渠化目标得以实现,岸线平顺、固定。断面平均流速的提高,减少了污染物沉积数量,同时可确保行洪畅通。靠岸流速增大,为三条南河道取水提供了合理的渠首位置及水流条件,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和南北两山绿化提供了方便和充足的水源,加快了再造秀美山河的步伐。并对滨河路的规划、通航及开发城建用地提供了设计参数。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4.考虑到上游水库的兴建,在来水方面表现为洪峰减小,枯水流量增大;在来沙方面主要是下泄沙量减小,泥沙的组成变细。故河道渠化可采用30m+240m+30m或60m+240m形式的复式断面,流量较小时在单式断面中流动,流量较大时在复式断面内流动。这样可在两边种植草坪,修建带状绿化公园,以美化市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5.亦可采用分段整治方案。兰练以上河段目前可不做整治,因为此河段河宽基本在300m左右。只是在水厂附近河宽约500m,此处为50年代修建的兰州市水厂取水口,至今运行良好。兰练至七里河桥段,河道长约15km,宽度在300m~600m之间,应进行全面整治。七里河桥至鸟岛前(k22+440~k24+300)河道宽度为220m~330m,在鸟岛处为330m,在为保护候鸟,建议此段河道以天然河宽为准,不做压缩整治。

参考文献:

[1] 张书农,华国祥。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出版社,1988.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河道 综合整治 建议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内农村河道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掌握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命脉,与美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亦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农村河道、管护好农村河道、美化好农村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广德县农村河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农村河道现状

广德县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基本形成具有蓄水、排洪、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兼有水生态、水环境功能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农村河道长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上近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导致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达不到设计标准,还有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防洪能力偏低,遇到较强洪水就可能造成大的洪水灾害。

1.2.2水土流失严重

县内地貌大多为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度大,坡面径流系数大。由于过去的疏林以垦代抚、顺坡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经济活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原本较好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极大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2.3河道萎缩形势严峻

由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严重,加之早期的无序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倾倒垃圾、违章建设等侵占河道现象,同时由于多年来未实施清淤整治,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大为降低,对沿河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4水环境污染加剧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加大。部分乡村截污不彻底,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在农业生产中,各种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也进入了河道;沿岸居民生活以及家禽养殖,排放物无组织乱堆放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也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5水生态系统脆弱

水环境污染加之保护力度不够,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过度开发侵占河滩地,剥夺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1.3成因分析

1.3.1无系统规划,群众意识淡薄

广德县经济发展建设中对农村水系的系统性衔接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水系规划,导致农村水系较为紊乱。另外,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无需管理得那么严格,保持得那么整洁。当地居民对靠家前屋后的河道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

1.3.2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农村河道治理的环节较为薄弱。在治理手段上还是以防洪保安为主,对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对污水进行截排和净化,不能很好的对河道进行疏通和清淤等。经费问题成为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

1.3.3管护缺乏

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管理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齐全,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的布设未能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污染源。

2广德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2.1提高防洪标准

农村河道长期淤积,行洪断面明显缩窄,使洪水危害性增强,更容易淘刷岸坡导致崩岸等灾害发生。因此,对农村河道实施综合整治,是提高防洪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交通、城镇建设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有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此,对县内河段的整治,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步伐,扩大河道有效行洪能力和灌溉能力,提高区内的农田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避免或降低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对策与建议

3.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着眼于改善农村水环境,综合考虑治理河段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为重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

3.2沟通水系、截污治污

应当定期对农村河道进行疏浚,使河道无水变有水,死水变活水,河道水质提高,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完善村庄居民集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装置,及时将垃圾运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处理,鼓励使用低度、无残留物的农药等综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提高河网水系的自净能力。

3.3稳滩固岸、合理整治

护坡护岸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尽量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美观性、多样性,考虑沿河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需要,结合河道水景观建设需求,在居民聚集区部分河段设置下河台阶及防护栏杆;生产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自然性。

3.4生态景观、人水和谐

对于流经村庄段且两岸岸坡较宽的河段,考虑设置亲水平台,给村民提供临河活动的漫步空间,促进人水和谐;在场地较为开阔、两岸多为浅滩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修复河流水体;结合河道河势,于生活区下游布置小型跌水以抬蓄水位,营造山区河道的水环境;迎流顶冲岸段设置挡墙硬护砌,并于墙顶种植藤蔓植物,以改善周边环境。

3.5建管齐抓、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加大对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倡导文明生活风尚,进一步增强爱护河道的主人翁观念、公民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可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维护资金,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第3篇

七*路,位于市中区,北起二七新村南路,南至二环南路,距离约2公里。该路路面存在着龟裂、下沉、破损等严重问题,交通经常堵塞,严重影响了居民出行和日常生活,特别是沿途附近广大社区居民对此问题反映尤为强烈,急需对该路段进行综合治理。去年,我在政协会上已就此事提出了议案,但尚未彻底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该道路特别是*小区路段年久失修,即使维修也是小修小补,未能彻底解决道路严重损坏、脏乱问题。

2、由于该路段道路严重破损,路面坑洼不平,造成车辆通行速度缓慢或绕行;沿途附近居民增加,而且车流量不断增大,都加剧了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时更为严重,致使市民出行很不方便。

3、由于道路严重损坏和环卫清扫不够及时,而且由于今年冬天道路管道施工更造成路面砂石、尘土较多,每当车辆通过时就扬起沙尘,刮风时更是尘土飞扬。

4、由于道路严重损坏,在夜间或雨天(部分路段严重积水)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存在安全隐患。

二、建议

七*路长期存在着脏乱差问题,不仅影响交通,影响市民特别是沿途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与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坏了*市的省会城市形象。为此建议有关部门深入现场和社区调查察看,并尽快采取措施对道路实行重点整治,全面提升道路功能,从根本上改善道路状况。

1、针对七*路脏乱差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确定该路段整治方案,全面启动改造工程。

2、要重点对该路段路面整体翻修改造,不能再满足于修修补补。

3、按规定加强道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及时发现破损路面并修补,加强道路环卫清扫,及时洒水降尘。

4、加强农贸市场的统一规划、修缮和管理,既方便群众,又改善了环境,是从根本上解决路况拥挤、脏、乱、差的途径之一。

您提出的《关于七*路进行综合整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