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范文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十四五规划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教育设施规划;文体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resource sharing, co-ordinate the city of Xinji, a variety of support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urther extends to the countryside, bu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 in our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sports facilities planning;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辛集市地处燕赵腹地,人杰地灵,是石家庄市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是名传千里的中国皮都、著名的水果之乡,是全国闻名的文化教育之乡。近几年来,辛集市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各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但是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深入分析我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已迫在眉睫。

一、教育设施规划

辛集市域现有普通高中6所,其中市区有2所,乡镇4所;普通初中23所,一贯制学校6所,大部分位于乡镇政府驻地;小学118所,其中城镇25所,农村93所;职教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数82708人:其中小学学生数37937人,初中学生数22129人,高中学生数16075人,中等职业学生数6484人,特殊学生数83人。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调整,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不达标,与标准化建设尚有差距。

(3)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上不均衡,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部分乡镇的学前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4)现状中等职业教育院校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2、规划布局

按照《河北省村镇公共设施规划导则》的规定并根据高中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集中、农村初中向中心镇和一般镇集中、农村小学向乡政府驻地和中心村集中的布局原则,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造,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1)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应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个镇至少配置一所幼儿园,规模较大城镇原则上按每0.8-1万人配置一所幼儿园,使适龄幼儿入园率应达到100%。力争形成管理体制完善、办园形势多样、城乡布局合理、师资队伍优化、保教质量优良的幼儿教育体系。

(2)义务教育

调整学校布局,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的用水平和规模效益。人口集中的城镇区按2万人/所设小学,规模宜24班以上;小学按辐射人口0.5-1.5万人设置,在校生宜500人以上,鼓励农村小学生进入城、镇小学就读,并相应完善寄宿设施或专门的公交体系。初中按3-5万人/所在中心城区和镇区布局,规模宜36班以上。到2030年,我市初中调整为20所,小学69所。

(3)高中教育

以辛集中学为龙头,建设一批在全省领先、有特色的品牌学校。高中在全市统筹设置,规模宜达到12轨以上;保留现状高中在其基础上扩大规模。规划期末保留6所高中。其中包括辛集市中学、辛集一中学、辛集二中、辛集三中、辛集四中、辛集五中。

(4)中等职业教育设施

规划建设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整洁、美观、布局合理,占地面积12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3500平方米。按所设专业性质和教学需要建立实验室、实训教师以及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设置标准的、与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必须的仪器设备、标本和模型,有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

(二)文体设施规划

近几年,辛集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等级互补的文化设施布局。目前,主要文化设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包括辛集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多数乡村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辛集市体育事业也有不小的发展,城乡逐步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现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各一处。各类学校建有一定的体育设施,目前使用效率不高,有待于向社会开放。

1、存在问题

(1)总体上看文体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和城市发展。文化设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公共文体设施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多仍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量化指标体系,因此需对文化生活需求、文化设施的发展方向需进一步调研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各地实际的公共文体供给体系。

(3)文化设施布局不甚合理。以往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未制定系统性的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为设施建设预留相应用地,导致目前项目选址难度加大,用地得不到保障,布局不够合理。

2、规划

中心城区着重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科技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大型文体设施;中心镇应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图书室、体育活动中心等中小型文体设施;一般镇与集镇应设置集文化站、图书室、科技站等为一体的文体站;中心村和基层村应配备两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一场(多功能活动场)。

(三)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目前,全市共有卫生院以上卫生机构28个,其中市直医院5所(公立医院3所)、卫生监督所1所、疾控中心1所、卫生进修学校1所、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所、中心卫生院8所、乡镇卫生院15所、诊所54所、村卫生室632所。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情况:医生数834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3.44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521张,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24.5张,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2056张,每万人拥有福利院床位33.15张。

1、存在问题

(1)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基层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不尽合理,存在盲目攀比、无序竞争的现象。

(2)卫生服务方式陈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低,群众难以得到就近、方便、价廉、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3)突发性公共卫生的应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较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

(4)卫生科研信息网络不健全。

(5)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

2、规划

辛集市区作为全市的医疗服务中心区,应对现有医疗卫生设施进行改造,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医疗机构建设依据用地布局,按服务半径配置不同等级医疗设施,形成合理布局的医疗网络体系。全市形成“市级医疗中心(市医院)—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保健网络。

中心城区应建立服务于全市的市级综合医院,市医院和中医院要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市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特殊功能的医院主要布置在市区,主要有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等。整合中心城区门诊、民营医院、诊所等卫生资源,规划按照5万人口设立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设立一所中心卫生院,共建设13所乡镇卫生院,使其成为镇域的医疗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卫生院床位数不低于50张。一般一个行政村设一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服务范围以步行30分钟能到达为宜,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村卫生室。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省辛集市总体规划(2008-2020)》

第2篇

××年我市城乡人均收入预计分别为8100元(人民币,下同)和3324元,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到20__年城乡人均收入分别为13100元和4880元。这意味着城乡人均收入由××年相差5070元,到20__年扩大为8300元,差距明显拉大。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在欠发达地区并不鲜见,但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应的对策是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县尤其是乡、村的投入。凡中央规定的地方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如县、乡、村公路)和公益事业建设(如小学、初中、敬老院等)的刚性配套资金,必须不折不扣地按时足额到位,一天不拖,一分不少,更不能搞“小动作”,让群众满意,让上级放心,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所有的慈善事业在名义上全部归口到市红十字会,理由是:其一,红十字会是国际人道主义救助机构,有利于与世界的沟通;其二,如“光彩事业”是由统战部门发起、工商联执行,由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等出资的,可称为“市红十字会光彩事业分会”。几股力量合在一起可彰显我市各界公益善举,必将使市红十字会进一步得到江西省、中国乃至世界红十字会的认同,它们对我市(主要是农村)的关心、支持力度可望增大。

二、实现城镇人均增收5000元的措施

如果到20__年我市财政供养人口为20万,届时其增资部分(按人均增收5000元计)将达10亿元之巨,占当年市财政收入(预计为60亿元)的六分之一。按十一五规划预计,我市在20__年城镇人口达到222万,人均增收5000元难度很大。

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如下三条措施:

(一)千方百计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事业的改革,提高相应人员素质,追求“精干、效益”。如果财政供养人口减少10%即2万人,财政支出中仅工资部分就可减少2.6亿元以上。

(二)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干部要带头,“公仆”们要通过创业反哺百姓,反哺工农大众,远可以学福建省沙县,近可以学吉安市新干县,还可以学习万载县科协,他们五个人创办了八个实体,××年纳税30万元以上。全民创业要有胆有识,但先要有胆,要给创业者壮胆。万载县的干部群众在对待传统产业生存与发展问题上,历炼数年,备尝艰辛,令人敬佩,更让人深思。

(三)大力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其本质多属三产,我们既要强调三产比例,更要注重一、二、三产总量,从目前来看,总量比之比例更重要。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比如,似乎人人都重视禅宗文化,但就不见有人去做禅宗文化产品,文化与商品之间不应有鸿沟。

三、实现农村人均增收1556元的措施

到20__年,农村人口将达334万,以户均5人计,户均增收需达到7780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四条措施:

(一)培训农村打工人员。估计到20__年,我市农村打工外出人员将超过70万,户均1人。通过针对性培训,使打工人员工资由目前的500元/每人、每月,到20__年达到750元/每人、每月,这一项可使每户年增收3000元。

(二)高度重视农函大。由中国科协等主办的农函大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农工商、外贸与金融等富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知识。目前,教育部门扫文盲力度很大,但科技、科协部门扫科盲的力度小,关键在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各级党、政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农民既不能是文盲,更不能是科盲。文盲无法生存,科盲无力竞争,落后势必受穷。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推广干牛粪种植双孢菇,大发“粪”财,牛粪成了宝贝,收购价为0.20元/斤。类似的支农“零风险”项目在农函大的教学内容中不乏其例。

我省已在最近成立了农函大新的管理机构,由省委副书记王君任名誉校长,省委组织部和省政府人事厅、财政厅、科技厅及省科协等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旨在通过农函大帮助农民获得切实有用的致富信息与技术。我市成立相应机构刻不容缓。

(三)加大本地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市11个工业园区形成的医药工业、建材、机械、化工、食品与服装等支柱型产业,办相应的民营药科大学、建材大学、机电学院、化工学院、食品与服装学院,为我们自己的工业园区培养大量的技术型劳动力。目前,本文来源 :文秘站 我市民办大学的专业多数不是针对本地,而是为沿海打工培养人才,从长远看并不合算。

第3篇

关键词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72-01

2010年是质监事业“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总结过去5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找准“十一五”规划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科学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推进质监事业大发展、快发展至关重要。

在编制和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当中,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母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强化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寻求自我发展。这些理念的可行性,已经为部分发达省市质监部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所验证。

1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质监事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质监部门尤其是市县级质监部门,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不但不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排忧解难,有的甚至给政府和企业“添乱”,成为“不受欢迎部门”,难以得到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因此,在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转变理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的立足点,做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将企业、产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该系统管理职责和服务职能融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的大背景当中,将该系统的能力建设,融入到地方质量能力提升的大背景当中,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否则,质监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质监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质监部门的特点,是以技术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手段,工作内容是以质量为中心,计量、标准为基础,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服务管理对象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1]。

经济社会发展秩序需要质监。从古到今,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就是计量与标准,这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前提,从先人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网络信息手段,从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到现代“全球化”经济,计量与标准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秩序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计量与标准的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将无法立足。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质监。和谐社会建设,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安全又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而质监工作的重点,就是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民以食为天,生以安为先”,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安全因素之一。“三聚氰胺”事件、水污染事件、生产安全事件等一系列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不断向人们昭示质监工作的重要性。

产业发展需要质监。产业的依托是企业,而企业又是质监工作的重要对象。无论任何企业,大到基础建设、生产运行,小到标准采用、质量检验、工艺控制,无不渗透着质监工作的内容,质监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近年来质监工作的管理内容和成效来看,“生产许可证”管理帮助企业改善了生产条件和检验条件,完善了生产工艺,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认证认可”工作帮助企业规范了管理行为,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帮助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质量分析”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了质量控制能力,使企业学会了运用质量分析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当中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和漏洞,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可以说,质监事业是产业发展的领航者、护航者、推进者,所以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既要强化“大质量”、“两个安全”,又要重视计量和标准的基础作用,细化规划内容,将各项工作做实,促进质监事业平稳均衡发展。

2以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点,促进机体活力提高

当前,由于全国各地管理体制上的不同,加之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使得各地区质监系统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致使其在运行上存在诸多弊端,一定程度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是分配机制单一,激励机制缺失,造成分配不合理,大锅饭现象严重。二是人才引进机制落后,具有真正技术能力的人员不多,奇缺专业领军人才。三是人员任用机制不合理,非专业人员管理技术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2]。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当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一是改革创新,摆脱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鼓励事业单位公司化,实现系统内部、内部与外部的有机联合,形成技术集团,为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二是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和鼓励机制,调整分配形式和方法,以能定岗,真正激发“能人”的积极性,促进用人机制的活化。三是建立人员竞聘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风气和导向,突出专业引领作用,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四是建立系统内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专业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系统内的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人才培养常规化,形成该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才构架。

3以能力提升为切入点,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质监系统的优势在于依托技术手段支撑实现管理与服务职能,其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技术能力方面。综合技术能力,包括检验检测能力、产品质量分析能力、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产品研发和工艺指导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上述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实验室基础设施、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为支撑[3]。

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检验检测项目,将各级质监技术机构建设成为政府、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可以信赖的技术平台,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企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民众生活提供优良的技术服务。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幅度提高质监部门综合技术能力。要按照国家局、省局的规划和布局,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全面争取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等大项目落户到市、县,采取自我建设与强强联合相结合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三是强化移动实验室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移动实验室是固定实验室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它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应急能力强、试验速度快、结果判定迅速等突出特点,可根据试验结果,快速给出应急解决方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4-5]。因此,要按不同级别合理调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质监系统国家、省、市(县)3级移动实验室体系,并加快移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范和管理方法的研究,探索移动实验室应用的新领域,使移动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步入正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探索质监系统技术机构4级框架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国家级质监技术机构到县区级质监技术机构,业务分工不尽合理和明确,检验检测业务大同小异,不但造成上级机构忙于一般的检验检测工作,疏于集中高级专业人员研究深层次问题,而且造成系统内上下级技术机构之间配合不当,下级机构业务空间狭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应当由国家局统一界定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业务范围,合理分配业务内容,充分体现出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特定地位和作用[6-7]。一是将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分为国家、省、市、县4级,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范围,各司其职,避免和减少业务重叠和冲突。二是结合实际,分级设计业务内容,国家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全国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布局、制订技术规范、组织高精尖人才培养、组织高精尖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开发与研制、组织国家级中心建设、组织全国性的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重点工作;省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地方性技术规范、组织一般性检验检测人员的培养、组织对市、县级技术机构建设的指导、开展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组织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区域性工作;市、县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常规性的检验检测工作,配合上级机构开展人员受训、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对等一般性工作。三是加强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体现整体合力。

5参考文献

[1] 叶炎.高举三大服务大旗推动质监事业发展[J].徽州社会科学,2008(8):9-11.

[2] 龚治国.浅析“三大服务”与质监事业发展的关系[J].中国发展技术监督,2009(2):62-63.

[3] 刘华贵,冯魁.用心督查督办服务福州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4):40-41.

[4] 陈玄韬,邱春玲.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2):33-35.

[5] 尹集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城市技术监督,2001(4):12.

[6] 杨少宾,王泽辉.推行目标管理办法促进质监事业发展[J].监督与选择,1991(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