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职学校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为什么会厌学?为什么在和同学之间稍有言语不和就大打出手?为什么在受到教师的批评后伴有过激言行?为什么在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上轻言放弃?为什么会经不住物欲的考验而犯罪? 这些困扰着我们中职教育的问题,症结到底在哪里?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作工作实践,我认为这主要在于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应对挫折。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连续发生的十几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这虽然与社会和企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受害者意志相对脆弱,对人生的挫折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应对能力。
挫折是人们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历程,如何看待挫折、如何承受挫折、如何战胜挫折,正是人们所说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挫折教育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打骂只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其人格,培养叛逆者。挫折教育的实质就是提升中职生对挫折的忍受能力,积极进取,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那么中职学校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如果一个人只从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走向极端,钻牛角尖,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为使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我多次召开“如何对待难题”的主题班会。会上我让同学讨论“遇到挫折时,我们是甘愿放弃,等待老师讲解;还是自己开动脑筋,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自己解决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认为解决难题犹如攻克一座科学城堡,不进则退,只有树立坚强的意志,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我还举办了“战胜挫折”的讲座,以霍金、王树明等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英雄事迹为例,使学生明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荆棘和坎坷,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和压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不能把挫折当作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应当把它当作一块垫板并从中走出来。
二、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挫折,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客观地分析,及时恰当地引导,提出一些克服困难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在《论人民民主》一文中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要教育学生,挫折虽然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但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更好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树立目标,更上一层楼。
三、坦然面对挫折,提供承受挫折的实践机会
有的学生之所以面对挫折感情脆弱,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锻炼的机会,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学生面对挫折能够拥有坚韧不拔的性格,要靠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只有让学生经受挫折的考验,他们才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注意适当给学生创造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各科竞赛、辩论、文艺表演、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在各种活动中进行磨练,以克服他们的适应性挫折、失败性挫折等,让这些挫折成为“家常便饭”,从而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组织学生一起去爬山,也可以让学生坚持一项体育锻炼等,在活动锻炼中,学生承受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同时,学校还可以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如招聘、实习、勤工俭学等使他们及早融入社会,克服就业性挫折,培养其创业意识,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教师群体挫折承受力的提高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到,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群体,教师的挫折感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因为日益增加的师生矛盾并不都是学生的过失。教师受挫后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健康。
当代教师在不断地充实自我、更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更新观念,这有助于有效地减少挫折感。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教师应主动提高受挫力,更多地表现出理智性反应,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无形之中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正确面对挫折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为自己插上坚强的翅膀。显然,教师成为了学生不畏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社会多种利益冲突的夹缝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不经受挫折的洗礼,又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因此,中职学校应将挫折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重视学生的挫折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沃土,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一、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人
不同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若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若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若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若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要多注重给予赏识教育,要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他们。当然要把溺爱与关爱区别开来,学生犯了错误总是要酌情处理和批评教育的。
二、激发初中生自我建设的意识
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挥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初中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他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依靠初中生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三、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情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索质有关。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向初中生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索质的核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有关;三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的科技影响他们,促使他们人格尽快现代化。
四、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重点
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索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培养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特别要搞好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生活学习中冲突的技能,同时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的健康化与人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成为初中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一,取向不协调,则会使初中生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五、建立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初中生的人格教育,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靠制度、法规来提供保障和导向。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仅对组织教育过程是必要的,而且对初中生自身进行自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初中生,不可能不受社会规范和制度制约,积极通过健全的规范和机制对初中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调控,是保证其思想品德、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学校、家庭、社会规范的言行,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社会倡导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从而明确是非,掌握行为准则和规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六、心理健康教育
1、要创设优良的班级心理氛围。首先班主任要用自身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开朗、热情的个性,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善于处理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教材。其次要创造健康心理的氛围。班主任要用爱心和民主管理班级,关心学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要经常在班上表扬好人好事,使整个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尽力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要自负,也不要自卑,而要自信。
一、拓宽体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体校的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各级专业运动队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体校毕业的学生除了一部分进入专业队外,大部分由国家分配,主要是分配到小学任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分配到其他单位。由于国家包分配,毕业生的出路得到保障,因此体校的招生的生源没有问题,甚至成为热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于各级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包分配,由毕业生自主就业,这就给体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困难。一是小学教师的学历已经提高到大专水平,体校毕业生的学历不够:二是体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与同龄其他学生相比较,就业的竞争力差,由于毕业后的出路不畅,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入体校学习,体校的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当前如何解决体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促进体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
二、体校学生进入大专院校是毕业后的主要出路
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年轻人就业困难,在目前我国的情况下,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最好的出路是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以便能够顺利就业。
1.高等院校招收体育专业学生对文化分数的几种要求
目前高等院校招收体育专业学生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特招。特招是经省级教育部门批准后。一些院校可以自主招收体育特长学生的规定。特招要求这些学生的体育运动等级为运动健将或一级运动员,文化考试成绩成绩为本科录取分数线的60%,或者更低,由学校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
二是运动系单招生。这是专业的体育学院、师范院校设立的运动系进行单独招生,要求学生达到二级以上的运动技术等级,文化课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出题。各个学校自主考试,自主招生。文化课分数线是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列,文化分数线高则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三是体育系(学院)招生。我国专业体育学院,师范院校都没有体育系,很多综合性院校和理工院校近年来也增设了体育系,因此体育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主要招生单位。参加体育系招生考试的学生要参加全国文化课的统一考试。文化课分数线也是按照本省体育专业考生的考试分数从高到低排队,将排到前面的相当于录取人数的120%的划入分数线进行送档。
因此可见,对于报考运动系和体育系的考生,其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必须进入到全部体育考生的排队分数线之内,否则就没有机会。因此,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必须达到普通高中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文化课水平,这是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
三、提高体校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建议
体育运动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实中能够进入省级以上高水平运动队的只是其中一少部分,而其余学生则要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必须在体育学校的学习期间学好文化知识。以便能够在走入社会与同龄人处于相同的水平,不至于落后造成就业困难,目前很多体育学校的基础建设在文化学习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学习时间有了保证,但是很多领导和老师,教练员,学生在思想深处仍然存在重训练,轻学习的观念,具体表现在:课时内容没有完全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考核不严格,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体校“出”的渠道不畅,“进”的渠道就会受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学生“出”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运动员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毕业没有出路,势必影响家长的积极性,其后果就是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训练,后继无人,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这样就会影响体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文化知识的欠缺将对正常就业带来极大障碍,这已经是不变的事实,因此,学校各级领导,教练员,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以使很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从教材上进行变更。目前大部分体育运动学校采用的文化教材是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的体育运动学校专用教材,这套教材对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体校的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显然必须采用相同的学校教材,才能适应考试的要求。目前山东省已经实行了。
【关键词】愉快教学;美术课堂;学习兴趣;情感教育
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就是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围绕着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所以,在学生面前,老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即使是对待学困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一个暗示的动作,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改正缺点,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
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 设计。比如在《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节课,我给同学播放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走红毯的龙袍、青花瓷、仙鹤装。在同学们都沉浸在中国民族性礼服第一次震撼国际的欣赏中的时候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学生们兴趣浓极了,为新课作了很成功的导入。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上《水彩风景画》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很适合水彩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了这幅画的作画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画得既好又快的同学就可胸有成竹地作画,心里没底的同学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四、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轻松愉快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或电脑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
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五、老师应愉快的肯定学生的奇特创意
因势利导地发挥美术课本身就有的“创作”特性,课堂上出其不意地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创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数也数不清,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使他们自由地运用这个规律,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学生的原状态和最基本特点是重要的。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每一个同学仿佛自己也在海底畅游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
六、让学生愉快的参与作品展评
作业展评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要,通过学生之间作业相互比较、讨论,互评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引他人好的绘画方法与创意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可互相激发其想象力的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自尊心加强了,也提高了他们的成功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得到提高。以学生为本,倡导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发展年代,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这些差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些所谓的成人的或者社会的规范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出他们内心最真实、最想表达的思想。有部分学生强烈要求参加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
七、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艺术作品,发挥情感教育
美术是一种复杂地表现形式,它是有构图、色彩等要素有机的结合而成的。同时,美术是画家通过现实生活而发出的感受,并用画笔传递给人们。因而,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让他们用心灵从中领悟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如从《向日葵》中,感受到生活和自然的美。这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及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即包含了与作者心灵的共鸣,也包含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创作的动力。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我将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努力探索,创设一切条件,为培养富有创造能力的祖国下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美霞;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2]冯涛;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C];2007年
[论文摘要] 本文从大家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和看法这样一个课堂情景导入,结合现今高职高专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学好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好音标。
一、引言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专业英语,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配合这一需求,这些年来,我们对英语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但无论英语教材或英语教学法怎样改,有一样是不能变的,那就是音标的学习。换句话说,最基本、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音标,才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情景
每届接到新学生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学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的设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这些年来对英语的认识;同时,也想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英语学习的关键。
经过讨论得到以下几种观点:
1.词汇量最重要,词汇是语言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词汇量积累多了,才算学英语;
2.语法是最基本的,它之所以称为“法”,体现出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有约束限定的作用,既然是“法”,肯定是重要的;
3.学英语最基本的是口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谁也不会用语法去交流;
4.还有同学认为公共三级、四级考试对是最基本的;
……
三、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势必导致了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且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
上大学后英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过级考试,要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学会阅读外文版专业书籍,还要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大部分学生,只要肯下功夫,应付等级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需求逐渐增多,对于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继续停留于应试和拿等级证书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张嘴!但强迫学生张开口后,一个弊端暴露出来:好多学生的口语十分拗口,究其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来自城市,他们孩提时跟父母学讲的是方言,升入小学、中学才慢慢开始接触普通话,但仍有好多老师用方言来教学。所以,在他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从方言转到普通话,再转到外语,这就要比第一习得语言是普通话的城里学生在一开始多走了一步弯路。另外,师资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学生反映,之前老师们说出来的英语,也带着浓厚的乡音。导致学生们总觉得考试中最难的就是听力,其实听力不好,不是我们听得不多,单词记得不多,而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有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印证了李阳老师说过的话,说河南英语就只能听懂河南英语,说新疆英语就只能听懂新疆英语,说纯正的美式英文,就一定能听懂美国英文。
四、打好音标基础才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音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回想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最初学习的就是拼音,如果没有拼音作指导,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更是外国人的符号,我们不认识,没法读,那单词的作用也要被颠覆了。
但为什么作为母语的拼音我们都学了,但我的大部分学生却说从小根本没有接受过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国际音标的正规学习呢?其实,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关于国际音标的要求和拼读练习,但在大多数学校都被无情的忽视了,因为关于音标的考核几乎没有。记得小学刚开始接触英语时用的学习方法,现在想起来极为荒唐,例如,用拼音,甚至用汉字来标注发音。其实,学生们也不喜欢用这些不标准的方法学习,可有谁教过标准的方法?又有谁告诉学生还有音标这样一个约束?为什么一开始学英语就是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 a cake,而不是国际音标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英语教学的失误。导致一大批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因没有打好基础而产生了对英语的厌恶和恐惧。经过十几年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把英语补回来呢?
而如果先学好音标,情况就能大有改观:
学好音标,首先可以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发音是最直观的评价我们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好的发音反过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好音标,还可以让我们告别先前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规范了发音,掌握了地道的口语,自信心自然提高,不必再担心说出来的英文会招人笑,口难开了。
学好音标,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积累词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看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通过音标就能准确拼读,从而达到有效的记忆单词,慢慢产生学英语的兴趣,这才是必经之路。反过来说,拼写单词有的时候提笔就忘,我们也可以利用正确的发音自己恢复单词的拼写。那我们的词汇量也在这一正一反中得到很好的积累了。
学好音标,英语的自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随之提高了。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就是打好语音基础,无论我们的英语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对于我们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牢固掌握英语最基本的音素——音标,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英语最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苑慧香.英语音标教学应先于字母教学.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04).
[2]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张允,李英杰,刘佳.试论汉语拼音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01).
关键词:中职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
1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混日子,缺乏成就动机。大部分同学,只想在中职学校混几年,拿一张毕业文凭。也有的同学在初中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不思进取2.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3.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自信心。有的同学带着怀疑和失落走进了中职学校,有的是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的是无奈地踏入了中职学校的大门等。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人际关系、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同学未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大大地限制了自我的发展。4.情绪冲动,行事偏激,自我控制力差。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和变化较大是正常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些同学极易冲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大发雷霆,动不动还大打出手,表现出某些冲动和越轨行为,有的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职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职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2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健康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老师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定能比家长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家长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关心他的老师,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老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
3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老师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老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信任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班主任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4 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3.5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应经常到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关爱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大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而班级中有问题或难于管理的学生,常常不被人尊重,事实上他们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老师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疏导。
3.6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较好的方法:如倾诉、写日记、听音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等。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是教育质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多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占极大多数,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包括恋爱、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②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③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④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
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通过体育课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研究证明,学生参加体育课能从运动和锻炼中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直接的兴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情绪,跑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产生一种体能锻炼。笔者在实验中采用测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降低了应激水平和紧张度,参与一年的健身跑活动,学生主观感觉好,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对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帮助,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四、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构筑健全人格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制定一整套系统性好习惯工程,并应用推广、持之以恒,付诸实施,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进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构筑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基础。菩得吉有句名言:“播种一个行为,你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就会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你就会收获一个命运”。所谓习惯,是指经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经常反复训练而固定下来的某种行为方式,是长时期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习性,即“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不断的教育实践探索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引发了对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的一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不良行为的现象
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因而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遇到困难就退让的脆弱心态。又如,大多数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从小就是唯我独尊,常常表现为任性的性格,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这些大学生即使学到了很深的专业知识,因为有缺陷的人格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大学读书期间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近些年,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自觉性差
具体表现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照抄作业,投机取巧,考试作弊;有的同学怕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家长知道,在学籍处理的过程中隐瞒事实,找人替家长签字,甚至提供虚假的家庭联系方式;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及刻苦钻研精神。
2、高职学生生活能力差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宿舍卫生脏、乱、差,随地吐痰,乱扔脏物,物品摆放混乱,把宿舍当成随意打闹、说脏话的场所。
3、自我约束力不强
具体表现在:纪律涣散,上课迟到、缺课、逃课的情况时有发生;校内集体活动不积极参加,还有部分同学沉迷网络游戏,包宿上网,荒废学业。
4、生活习惯不好
具体表现在:作息时间不规范,随意性强,部分学生早晨不愿起床,就寝不愿入睡,既影响他人休息,又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某些学生吸烟酗酒,严重的影响了校园风气。
以上的种种不良习惯行为,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明行为极其不符。习惯反映了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一旦形成,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不利,对他人、集体也有极坏的负面作用,其“惯性”力量往往难以抗拒,有碍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二、实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俗语称: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福,养的不好,则终身受累。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对其学习进行专业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大学生自立及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塑造大学生应有的独立的生活能力、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三、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2005年,辽宁科技大学学生处及团委,联合制定一整套系统性好习惯工程,并逐步推广实施。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养成教育使学生转变的效果明显。
1、系统性好习惯工程的主要内容
晨读好习惯:把握今天,把握晨光;健身好习惯:拥有健康,拥有未来;睡眠好习惯:按时就寝,保证睡眠,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杜绝不按时熄灯现象;上课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成才创造未来;自习好习惯:珍惜时光,自觉学习,建立自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上晚自习,检查出勤情况;修身好习惯:诚实守信,文明高雅,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建立诚信考核评价体系;卫生好习惯:讲卫生,不随地吐痰,热爱生活;饮食好习惯:健康饮食从早餐开始。
2、具体实施方法
一是制定具体的管理机制。严格管理并监督指导,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严格的、系统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约束,而且要分阶段,分年级的管理。一年级教育,可以采取纪律规范,制定指导、督促、检查制度,用制度进行管理,重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每个人开始,从每一天开始,养成晨读好习惯,建立并组织英语“晨读角”;养成健身好习惯,早晨6: 20开始跑操(跑步,打太极拳,健身操等);养成上课好习惯,提前10分钟到教室,进行天天演讲活动,开展“志在高远,,勤奋学习,全面成才”的主题教育活动;养成自习好习惯,每晚6: 00--9: 00上自习。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成才创造未来”的观念,珍惜时光,自觉学习。加强卫生好习惯。饮食好习惯及睡眠好习惯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理想成才的培养,加强诚信教育,开展诚实教育活动,建立诚信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建立教师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是养成教育讲座。在新生入学后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纪律约束的目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指教,可以减少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过度的时间,帮助学生确立三年大学生活的奋斗方向。
四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仅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差。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想引到学习上来。
五是有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规划,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的能力。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上课时数比较少,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主学习。但现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该做些什么,导致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这需要老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老师要专门指导,定期举行大型活动,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的各方面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1 人际关系与人文素养概述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度、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对象是家人、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但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
人文素养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观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精神、行为。而人文知识的涉及面也较宽泛,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怎么样接人待物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人际关系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 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礼仪课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体现个人的素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用实用性的课程,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人际关系入手开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边式教学 艺术实践 科学建设 艺术感知
一、引言
进入了21世纪,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健全,对于舞蹈行业的发展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舞蹈的文化和风格对本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舞蹈专业教育是整个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舞蹈艺术水平的高与低与舞蹈专业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整个国民的舞蹈欣赏水平,学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教育科学,信息技术和与国际文化的联系等也同样对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制约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特点等也同样制约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来建立舞蹈专业教育的体系,并在教育改革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促进舞蹈专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以往舞蹈教学方式,调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正确把握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师资和舞蹈人才,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多边式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舞蹈教育应从传统走向现代,运用科学仪器训练职业舞者,运用各种手段投入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舞蹈教育传播渠道。
(一)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教育增添了许多了新的技术和手段,作为艺术教员,应该把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不断地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它,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者播放录像来介绍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对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有更详细的了解,从而在学习和表演是能够赋予舞蹈本身应有的灵魂和生命,真正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全面认识和掌握。但现实是,虽然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功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教学形式相对于最初的“示范—模仿”来说,却并未有的太多的改变。现代传媒利用特殊的影响语言与现代科技手段,在影响舞蹈的主体形式构成的诸多方面,丰富舞蹈的直观动态性的感性形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欣赏价值,在舞蹈的审美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视野。
(二)采用情境化教学,增强学生兴趣情境
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及设计新颖的、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等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采用情境化教学,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启迪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如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用课件来引入,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作为"序幕”加以烘托,辅之以教师饱满的情绪、富有表现力的绘画、富有激情的演唱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想象和艺术完美的结合,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的萌生对艺术课的兴趣。
三、艺术实践与舞蹈教学应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接纳功能应用实践的操作。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又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冲出“喜爱艺术,而不爱上艺术课”的困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突出科学建设并熏陶学生对艺术的感知
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是高校舞蹈必须突破的难点。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造能力的教学做到互相为所用、互相补充,达到全面推荐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健康的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激励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渗透在整个艺术教学之中,寓教于德,循循善诱,全面育人。在艺术课中,从选歌、选图、释词、释图以及教学的安排等,都着意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音乐。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中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也是舞蹈的灵魂,通过音乐也可以丰富舞蹈者的想象力。舞蹈教育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例如,通过舞蹈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的追求。而且可增进人类社会东通向受,共同准切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并且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让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情,对和平的向往,最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因此,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意境的完善与升华。结论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我们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自己就得具备这种精神,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改变传统注入式课堂教学的刻板模式。
五、结语
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同时知识结构还要趋向综合化,而且还应能熟练的操作和驾驭现代的教育技术。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综合使用多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多角度予以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在实践中发挥其相互结合、相互弥补的作用,实现新时期舞蹈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舞蹈是人民以劳动和生活为基础,按照美好的规律创造一种艺术式样,它包含无穷的艺术之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正确、科学的教学,不仅有助于舞蹈创作观点更新,还能促进学生表演须知的提高,推动舞蹈艺术事业发展,并且因此影响与整个社会。21世纪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要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汉族大学生 解决方案
新疆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各高校工作的重点组成部分,高校不仅要培养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突出的合格大学生,又要从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方面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汉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团结教育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汉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育,提高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对加速民族沟通、认同、包容,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积极有益的帮助,对于加强稳定,促进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当前对汉族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和重要性
1.从地理、人文环境着手加速了解,促进民汉大学生沟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民族进一步交往、沟通、发展、融合,各自的意识形态,文化历史,发生碰撞。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断试着接纳和适应外来文化、西方文明及其他宗教理念的同时,汉族大学生同时也在不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和历史并接纳包容。如何加深加快汉族大学生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历史、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接纳,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2.从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上消除隔阂,促进团结
新疆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各种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在高校中,各民族大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和睦共处,但是在新疆地区还是存在着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思想,他们不仅煽动无知的少数民族群众闹事来分裂祖国,还勾结其他势力来挑起民族仇恨,在各民族中树立仇视心理。在新疆7•5事件和广东的6•26韶关事件之后,民族分裂势力的暴行给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虽然犯罪的暴力分子是民族分裂势力,但是仇视的对象却或多或少地扩大到了整个民族,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隔阂。因此,加强对汉族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认清新疆的形势和明确真正的敌人,迅速清除隔阂和误会,在他们心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培养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友谊,促进地区团结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汉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应当继续加深汉族大学生校园主体的教育
在新疆高校,从人数比例的角度来看,汉族大学生人数较多,仍然是学校的主体部分。从生源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的内地生源的人数逐步增多。从内地考入新疆的这部分汉族学生,他们在带来内地优良学风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着对少数民族风俗历史对新疆地域政治文化特殊性了解的空白。因此,极易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矛盾冲突,及时加强这部分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就尤为重要。
2.应当继续加强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知教育
在目前推动汉语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许多地区设立了双语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直接上了汉校,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对汉文化开始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不断努力的学习和接纳适应外来文化。而汉族大学生却对少数民族语言知之甚少,虽然学校开设了新疆地方史等课程,但都限于被动灌输教学。很少有汉族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生活中进入直观体会学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习惯、风俗、文化、了解不足,就无法与民族大学生沟通并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有时还更容易产生隔阂,存在误会。如内地同学来到新疆,不知道少数民族同学对猪肉的避讳,在少数民族同学面前吃火腿,就容易让少数民族同学产生误解,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同时,加强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认知教育,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沟通和友谊。
我们说当今时代西方文明较为先进,中国发达地区在东部,我们应当向先进地区看齐。诚然,学习先进文化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够忽略本地的实际发展要求。在当今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之时,如何培养适应西部,了解西部的高素质人才是新疆高校应考虑的首要任务,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完全不了解西部文化,民族历史,完全照搬东部一套发展策略,势必不会完全符合西部的发展要求,只有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熟悉西部环境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新疆着想,为西部服务。
3.应当继续加强汉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塑造,理念培养的阶段,他们的想法多,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同时,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不高,经历不够丰富,在大是大非面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不断进行文化、思想侵略的环境中,大学生更是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一些非法企图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在大学生中制造谣言,抨击当今政府的方针政策,蛊惑他人。个别辨别能力较弱,立场不坚定的汉族大学生容易轻信谣言,受到煽动,在心中产生民族仇恨和歧视心理。这对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校应该继续加强这些汉族大学生的信念教育、理论教育。在他们中开展好“三史”课程,提高理论水平,加强政治修养。在站对立场、促进团结统一上率先做出榜样,同民族大学生增进信任、消除隔阂、加深友谊,为校园的稳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设施中,营造民族精神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另外,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利用党、政、工、团等正式组织进行教育与宣传,如校报、校广播、校宣传栏,等等。
5.建立高素质的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队伍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素质
21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了,而是要更加注重和要求的是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大学培养人才的阶段中,不仅要深化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校园文化,即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反映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广大学生、教职员工为主要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1]。
一、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以一种的独特文化环境来达到课堂以外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不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既能丰富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开展各类文化展、科技竞赛之类等等。
二、校园文化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目前社会上有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论上来看,现如今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几点素质要求有: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等。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
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的认识到正确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目的指引到集体目标上来,能够深刻地侵染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引导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了主动的正面效应还是被动的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范了一种目标模式。
2、校园文化的社会化作用
这主要是说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思考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是否与社会合拍,从而达到与社会整合的目的。
3、校园文化的鼓舞作用
校园中凸显出来的榜样真实贴近学生们自己的生活,他们集中地映射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方式,其鼓舞的力量是无限的,它既是校园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又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源泉。充分发挥着榜样的鼓舞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之风、优化校风风貌、培养校园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
4、校园文化的教育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活动空间,扩大了其知识范围,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促进了其思想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5、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需要缓解和调节。校园文化则是通过创建一律的精神需求和和谐的文化气氛,从根本上去除了学生心里和情绪上的自扰和外界的干扰,其展示的这一片天地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得到心态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境。
6、校园文化的认识整合作用
学生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效仿、比较、分析与判别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效仿的“原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也侵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广泛的知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整合出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从而逐步地认识社会与人生。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们在校期间其人格心理、价值观还没有定性,再加上逆反的心理与网络文化的抨击,使得课堂的思想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随是教学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的作用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举办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得学生们既能亲身参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潜移默化的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合作并进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注重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重大。(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音乐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英语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客房实训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后进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巩固率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技能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说话”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自律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自律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随着中职校扩招,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也日益下降,他们虽然年龄和普通高中生相似,但其心理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的自律性与高中生相差甚远,这使得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难度加大,影响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中职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首先,读中职校是许多中职生走投无路的选择,自卑、厌学等心理严重影响着中职生的学习,加上中职生渴望了解社会,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其次,中职学生精力旺盛,对事物的感受比较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因此,自律力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1、行为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抽烟酗酒、以及赌博、比吃穿、拉帮结派等。
2、自由懒散、纪律性差。中职学生特别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无视校纪校规。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习惯不好,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扔等。
3、礼仪交往方面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等。二、自律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
1.培养学生学会自律,可以提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意识。
自律是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当代中职生如何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是值得他们思考和学习的重要一课。由于中职生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但又比较自卑,他们身上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周围注视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戒备。而且,有相当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放散,缺乏自律。学会自律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自律,可以使他们真正明白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
自律并不仅仅意味着遵守纪律,它还包含着更多的含义。行为规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中职生很多对行为规范守则视而不见,如进校园须配戴校牌,很多学生屡教不改,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做事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出发,在某种意义上还带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倾向。要使他们理解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是一种很理性的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德育课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德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应用尽可能的形象、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理智和情感上接受这些道理。养成尊规守纪的习惯。
例如,本学期我校开展行为规范整治行动,由学工处、专职班主任、学生专干组成的行为规范整治督查小组,对学生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并将行为规范的要求打印成手册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对重点章节进行考试,列入操行分,其中就有规定如果有学生连续两个学期操行分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这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规范行为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学生自律能力有所加强,学风校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3.树立榜样,引导中职生学会自律。
要使学生达到自律,树立榜样,加强他们情感上的认同十分重要。作为中职生适当开展学习榜样人物的活动,特别是传诵身边的耳闻目睹的公众人物的事迹故事,让他们从中体会自律的重要意义,体会自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他们知道一棵树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个人可煊赫辉煌;一棵树还可能就是一棵树,一个人还可能就是一个人。羡慕别人的时候不要忽视那双羡慕你的眼睛,自己做得最好。只要自律自强,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尊、自强、自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讨论那些榜样人物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认识学会自律的重要性。
4.帮助中职生学会自律,避免急于求成。
学生的自律水平是随着自我表现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学生会逐渐地发展起这种能力,也要允许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反复现象。
关键词: 小学蒙语文 德育教育 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与身体成长的主要时期,同时也是认识事物和形成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鉴于此,由于蒙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若是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蒙语文的过程中,适当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当前德育思想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已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传授蒙语文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结果是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提高了,但德育方面却丝毫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对小学蒙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违背了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2.德育工作只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虽然已经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依然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和落实,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阻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教条主义,淡薄方法。
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必须遵从一定的守则,存在教条主义,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对德育教育过程并不关注,在教条主义的作用下,德育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并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蒙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吃透教材包含的意义和内含,从中挖掘德育因素。在教课时,教师在讲授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时,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举例、打比方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文中表达的德育意义。其次,教师要明白,在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以蒙语文教材为中心,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论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文字丰富的思想,既获取了蒙语文知识,又受到了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教师在蒙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和语言,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情感流露指引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义,使学生融入角色,引起共鸣。大多数小学生对直观的画面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在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表现手法,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实般的场景,从而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3.适时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学习一些有关于室外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互帮互助的能力。最后对相关课文进行学习,在认识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再适时提点,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首先,教师要挖掘蒙语文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找好教育切入点,将德育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蒙语文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其次,教师要利用机会,适时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野外拓展中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和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明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3]王圣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无痕渗透
随着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不断调整,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小学教学的工作中,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使用不同方法或者教学策略将德育渗透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说,老师不仅只是简单的教学生知识,还要在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个时候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行影响,并通过学生接受程度和在生活进行体验与实践,以此形成社会发展中需要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挖掘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案
1、将课本中的德育素材挖掘出来进行渗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素材包含在其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德育素材提出来,并将其渗透给学生[1]。例如,老师在讲“学校图书馆前,有一个方形花坛,这个花坛的最外边每边各摆放12盆花,最外层共摆了多少盆花?这个花坛一共要多少盆花?”这道题时,就可以将问题中存在的德育内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从小要有爱心,不要破坏花坛里的花草树木。老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花坛里的花朵好看吗?你们喜欢它们吗?如果你们喜欢它们的话,那么,以后你们就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不要随意的去践踏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就会记住老师的忠告,从而,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形成一颗有爱的心。2、根据课堂实践,使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好习惯现如今,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小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娇惯下成长,所以,会让小学生形成自私的性格,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2]。根据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学生画正方形,一组学生画三角形,然后同学之间将其进行组合并剪下,看有几种组合方法。在这过程中,就是看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默契,如果一方有困难,看另一方学生是否会进行帮助,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可以找到问题答案,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可以让小学生摒弃掉自私的陋习,学会互帮互助,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3、结合生活实际,将德育渗透到课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被各个领域所应用,大到科学实验,小到衣食住行,它无处不在我们身边[3]。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外生活当中。例如,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妈妈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少用几分钟?通过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让学生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不应该对父母耍小脾气,应该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所以,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将德育渗透到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三、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好的道德教育或者根本就没有在道德思想上受过教育,那么,即使这个学生学习再好,他长大后也会变成一个缺少思想道德观念的失败者[4]。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道德观念是老师教学的首要目标。数学虽然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严谨学科,但是,它却有着很多思想道德观念在教材里面。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德育在无形之中渗透给学生。一方面,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意识,让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变强,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小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更专心的去听讲,提高数学成绩和思维逻辑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渗透是当前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其设计一套道德教育教学方案,将道德教育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从小就可以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为人师表,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道德修养,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学生从小形成道德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翠群.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2):128-129.
[2]唐仁钧.润物无声育心无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21):62.
[3]陈银荣.有意为之无痕操作--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点滴体会[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5):74-7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