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教育新体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教育新体系

第1篇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第2篇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第3篇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本文由收集整理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转贴于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4篇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技术以鲜明的形象、动听的声音、多变的色彩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得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乐理知识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最枯燥乏味的了,如果简单的告诉他们1、2、3、4、5、6、7在音乐里读作do、re、mi、fa、soi、la、si,相信多数学生对它不感兴趣。于是,在最初学生认识音符时,我选择了让同学们观看《音乐之声》中《do-re-mi》的视频,由于有了视频和声乐的配合,学生在观看一遍之后就被欢快的旋律、有趣的歌词和那七个可爱的孩子吸引住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的节奏唱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对这七个音符进行适当的解释:“do”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鹿,小母鹿的意思,而“re”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金色的阳光,那“mi、fa、soi、la、si”呢?学生立刻找到了歌词的规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学会七个音的唱名。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do、re、mi、fa、soi、la、si给这七个小朋友起名字你会怎么起?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和琴声的听觉刺激,巧妙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增强了对接下来知识探索的欲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唱出最真挚动听的歌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声像展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生活经验去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挖掘出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有不少学生喜欢唱歌,但不知道如何用情去唱,不能很好地握自己的声音,认为用力、大声地唱就一定能把歌唱好。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在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之后还得进行范唱,然而老师是成年人、学生是儿童,成人的声音与童声是有一定区别的,成人很难唱出学生那种纯真的童音,示范不够到位学生不太容易模仿,这就会导致部分同学唱不好,大大打压了学生唱歌的质量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一首新歌时,我会利用配套的教学资料、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同学们观赏和聆听,在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我利用录象设备把学生的表演记录下来,然后再播放给学生观看,并与示范播放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寻找到了自己表演中的不足之出,并加以改进,提高了学生歌唱审美情趣。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有关音乐的知识面很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弱,如果光靠教师一张嘴巴去上音乐课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很难体验和感悟乐曲的情感,学生无法溶入音乐情境、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不不知不觉中自然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乐器的种类繁多,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乐器都配全,任何一名老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乐器的演奏技巧。此时,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一览无余,它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及相关演奏乐曲的音频或视频,供同学们欣赏,比较透彻的帮助学生了解这种乐器的外形、音色、演奏姿势及代表曲目,扩大了视野。在教学拓展知识这一块,我常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老师自行找很多材料来说,会让学生觉得泛泛而谈,枯燥无味,让学生自己说吧,常常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采用了让学生课前准备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拷入自己的U盘,课堂上学生把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带过来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供全体学生观看和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准备的素材非常丰富而精彩,不但扩大了同学们的音乐视野,同时也会因为老师赞赏他(她)准备的材料而感到自豪,从而树立学好音乐的自信心,激励更多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和空间。

第5篇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及发展意义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

新体系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的全新探索,展现出的价值与优势显著。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旨在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并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的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教师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例如,音乐教学开展中的《十送》与《采茶舞曲》两者在音乐形式上就存在显著差异。一个是民歌一个被归类到新民歌的范畴当中。对于这两者开展教学,新体系音乐教育强调在开展前者的教学过程中,前者讲诉关于的历史背景,做到历史与实践的结合。而对后者则需要依据伴奏的形式进行学唱,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可见,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能够为音乐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发展意义

新体系在音乐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出发点应该锁定到感性元素层面,继而延伸到整个音乐教育体系当中。音乐课程作为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其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内容。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培养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作用显著,属于一种全新的形式。从基础入手的素质教育内容,“内心音乐”是新体系音乐的一大特点。新体系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传统音乐教学的开展,通常是为了分数以及成绩,学生将音乐学习定义为传统的学科内容,学习热情不高。音乐本就属于美学当中的一种内容,审美特性应该是音乐教育培养的重点。新体系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解放天性,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过程。

其次,基本知识与技巧掌握。音乐教学实质上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当然教育体系也提出更好的要求,即学生懂得音乐鉴赏。新体系音乐教育丰富了音乐的本质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配乐以及节奏等多方面知识,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当中的运用,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方面都能够对学生进行锻炼。基于感性思维的视角下,感受其中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正确的认识新体系的价值并引入到实践当中,同时在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探索,最终结合民族特点展现出其应用的价值及目标。

(一)了解音乐教育“新体系”并引入实践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听觉、动觉、视觉、感觉以及知觉等多方面的感知因素,同时对学生观察力、模仿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表达力进行处理。在进行节奏练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锻炼听觉,依据老师发出的指令演奏出拍子,在理解与听教师的拍子之后拍出相应的拍子。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听觉训练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当中的内在美,达到对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读节奏时,声音需要像朗读一样,声音洪亮、咬字圆润、富有情感,让自己以及他人感受到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当然,完成以上教学手段的操作之后,可全面讲解关于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将其这种新的音乐教育体系理念让学生实现初步的理解,进而更好的发挥出其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

音乐教学过程并非单纯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需要结合拍节奏、背节奏、练气息、内心听辨、唱民歌以及绕口令等一系列的教学全过程。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充分做好不同阶段因素的时间掌控,避免音乐课的流程过紧或者太松。引入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在游戏当中感受音乐存在的魅力。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着严峻考验。让学生了解新体系音乐教育之后再将其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十分显著。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环境中的探索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材首先是“属于学校”的,从而命名为《学校音乐教材》。在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强调学校的属性以及所能够表现出的价值,发挥最好的效果。同样,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如果得不到匈牙利政府的支持,也必将无法在校园当中得到全面推广与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之内,对整个匈牙利民族音乐产生深远影响,使其步入到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

学校开展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对人才输送,现阶段业务教育的探索也使得教育普及率明显提升,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是一个民族进行国民音乐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发展高度决定性作用显著。新体系音乐教育环境有助于学校音乐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环境中。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价值。新体系音乐教育在学校当中的运用,也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探索提供方向及发展途径。

(三)新体系音乐教育结合民族特点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体验;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93-01

一、何为“新体系”

“新体系”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推广的一种不同于以往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一种大众化、素质型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它是达尔克洛兹、奥尔夫、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整合,是大众型而非专业型的音乐教育;以人为本而非以乐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教学目标以掌握音乐经验和音乐活动能力为主,而非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为主;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概念思维方法。

二、“新体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新体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音乐的本质。凭着一颗对音乐执着、热爱的激情心,不断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读“新体系”教育理念,并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开始实践新体系教育。

(1)面向全体,注重体验。“新体系”音乐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本人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语言和学生交流,而仅运用音乐的情感特质,通过表情、动作、体态、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引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开启并激发他们自身对情感原有的观察力、敏感度,以培养他们通过集体音乐活动习得并发展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调控能力。案例镜头一:感受三拍子。1)律动体验。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用你们的表情、动作来告诉我,你们懂得它了。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手、身体跟着音乐像在画什么?生:画圆圈、跳舞。2)介绍三拍子。师:像这样的音乐让我们身体像在画圆圈,有着跳起舞的欲望,是三拍子节奏带来的效应。三拍子节奏的音乐一般用于跳圆圈舞、华尔兹等。3)感受特点。师:我们随着音乐哪个点给你强拍感觉,在第几拍上是给你有强拍的感觉?生:在第一拍上。师: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拍一拍,强弱弱。我们跟着音乐来拍一拍。在这一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活动过程,不断地体验三拍子的特点,到知晓三拍子的特点,促进了他们的内心音乐联觉,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感性音乐经验。

(2)多种感知,诠释重点。“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概念思维方法。1)点线感知。区区一点、一线,可别小瞧它!它既能形象、直观地显现音符的长短,即音乐中节奏型的区别,又能让学生体验、感受不同节奏型带来不同的音乐感觉。案例镜头二:辨长短。师:音符的时值有长有短,你听听老师弹的哪个音符时值比较长?师:当你听到相对比较短的音符,可用点、圆圈表示,听到音符较长的用线来表示。长音有几次?(请两个孩子)师带领全班的学生一起来做一做,在长音时下意识地做拉长动作(图略)。学生们都能辨别出音的长短,能较好地用点、线来表现音的长短,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音长短体验用形象、直观的点、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空间感知。空间概念是“动作三元素”中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学生对空间方位感知的经验。案例镜头三:跟着音乐走一走。师:请你们跟着音乐来走一走。在短音的时候用走步来表示,注意脚步轻轻,在长音的时候用拉长动作来表示。请红、蓝队轻轻走到中间,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每个角落,注意走动时不要像小鱼一样跟着别人。师:请黄、绿两队用你们的小手在腿上走动,我们来比一比哪两队做得好?像这样各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中积累音乐经验,培养内心音乐联觉。

(3)七彩纱巾,身随乐动。七彩纱巾,是“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的又一新词儿,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组成,轻盈而又艳丽,吸人眼球,引人挥舞。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纱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抽象音乐概念的理解,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具体化。案例镜头四:舞纱巾。师:今天我带了一个小宝贝。如果请你随着音乐玩一玩纱巾,怎么玩更贴近音乐呢?(请两位学生,团、搓、绕、甩)你们真有创造力。师:请你们跟着音乐来走一走。在短音的时候,边走步、边拿纱巾做团、搓、绕的动作,在长音的时候用甩纱巾来表示。七彩纱巾,赋予了音乐活力,给予了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力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当学生们用肢体的语言将音乐表达出来时,他们就已经走进了音乐殿堂,感受了每一旋律带来的审美体验。

三、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一切伟大的成就和创造都离不开一颗激情的心。在今后漫长的教研道路上,我坚信只有带着这颗充满激情的心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地深入音乐体验,建立学生丰富的音乐经验,才能获得好的表现,进而实现真正的美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过程教育 新体系 天然性 顺畅性 创造性

过程教育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其理论观点,接近于中国古代老子和孔子教育的某些思想支脉,我国现代学者也曾把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冠为“新教育”。①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论教育的目的及其他》(1929年)这本书中,该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1.教育的目的;2.教育的节奏;3.自由与纪律的节奏;4.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5.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6.大学及其作用。其中的“教育归属感”、“教育主体论”以及“教育属性论”都能折射出“新体系”音乐课程的特点。

“新体系”音乐课程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大力倡导的一个全新视角的音乐课程的教学法。通过十一天的学习,笔者对新体系有以下感受:首先,新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接受新体系教育的学生能够浸润在音乐中并与音乐产生积极的互动,这种互动源于学生的内心,没有任何的强迫与修饰;其次,新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发展学生的情商为本源,回归到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即情感体验;再次,新体系的教学要求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以及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为主旨;最后,新体系的教学成果是通过音乐经验的掌握程度来表现的。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音乐课程模式,“新体系”的“新”体现在它的天然性、顺畅性以及即兴性。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天然性”是对过程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认同

“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②过程教育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教育亲和发展,取长补短,生根开花,结出硕果。由于经济生活的快速交换,现代教育大都处于无根教育或者断根教育,它割断了学生、学校和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也使得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失去了文化与民族的归属感。而过程教育则是一种有根教育,它旨在激发、培育学生的归属感。这里的归属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认同,第二则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所体现出的归属感,便是它的“天然性”,是指“新体系”还原了音乐天然具有能够激发人类“联觉”效应的功能。“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究其本质,是音乐体验带来的情绪体验,对于音乐而言,即:音乐源于人的内心对世间万物的感觉,这种感觉被经验描述出来,经听觉传入后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虑,再将其用肢体或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它恢复了人类之初音乐天然的功用性。据《山海经》民间传说:“帝俊有八子,始为舞。”《吕氏春秋・仲夏记・古月篇》中载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③说明远古时代就已有歌舞产生,春秋时代的《诗经》、《楚辞》中有大量关于民间乐舞的描述,更有西周宫廷歌颂创业帝王文德武功的《六代乐舞》,服务王侯将相也好,娱乐百姓民众也好,都是亦乐亦舞,有乐必有舞,舞乐总相依,既娱了神,也娱了人,都乐在其中。由此可见,自古而今音乐都遵循其本源来抒发人们的情感,这种音乐天然的功用性在人类的血液中脉脉相承,从未改变。在“新体系”中所谓声势也好,律动也好,音乐都是作为一个途径,一种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唤醒内心的感受,表达自我的情感,它是动态的,在源源不断地给予和获得中丰富人类的情感认知。而不是作为一种静态的成果,摆在高处,让人炫耀和敬仰。乐由心生,生而动情,闻乐声而舞动,自然是还原了人性的本我,遵循了音乐的天然性。在“新体系”的教程中,有大量中国传统的民歌民谣素材。这是在西方先进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汲取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珍视民族传统的智慧,从而实现对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因・索迪安教授在题为《教育及其道德责任:和而不同的世界》的演讲中要号召教育工作者充分领悟“教育”的全部含义,充分尊重“传统教育观”。也正是要呼吁施教者要关注对学生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培养。④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顺畅性”是对过程教育中教育本体观的现实呈现

在中国的现实教育中,教育的概念是传承文明的方式,于是以单向传递为特色的接受式教学被教育机构普遍认同。所以教师、教育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主角,“师道尊严”从未被质疑。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理的拥有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方为主,一方为客的主客关系。教学过程俨然成为教师的独白,学生习惯于做学习的“客人”,其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创新精神早已被封存,难以发挥。怀特海认为,对话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当今的教学理论实践应从教师的独白转向师生的互动,甚至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由于每一个现实体都有价值,都处于一种共生的过程中,因此师生之间需要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笔者认为“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正是体现出了这种师生关系的“顺畅性”。在“新体系”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由“主客”关系,演变为“对话”关系,课堂交流显得更加顺畅。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仅仅担当引导与提炼的角色。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巧妙的干预和适量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在释放学习热情的同时,又不失形式或形态的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找寻出次序性,回归到创造性体验的教学目标。“新体系”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授”显得无痕迹,但正是这种表面上被弱化的教授才唤发出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此时,教师的作用已然不是传播而是洞察,并要灵活地把这种洞察的能力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延展这种洞察力。洞察之初会发现事物隐藏的内在规律,继而是模仿,然后是创作,最终才会形成所谓的创作风格。模仿是创作的婴儿期,教师在此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训练有素的营养师,引导婴儿把其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地摄入体内,并洞察婴儿因此而产生的变化,借以进一步调整营养计划以适应婴儿新的生长阶段。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婴儿期洞察其所需,并引导其汲取足够的养分,才能培养出善于洞察并能够准确地运用音乐表达内心所需的学生。在过程教育的视角下,整个教育世界是由一个个又生机的事件连缀而成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成性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单一存在的静态的实体,而是整体的、动态的相互给予,这其中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充满生命的,是不断创生的。⑤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创造性”是对过程教育属性的鲜明阐释

过程教学中的“过程”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就需要有超越过去的勇气,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可它一定是要面向未来的。这一属性决定了,过程教育必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思想,而唤醒自我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是“新体系”课程中最大的亮点。这一点,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结业汇报的节目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原生态式的表现课程方式让笔者耳目一新。试想,我们经历过的各种赛教、公开课,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表演”的成分。那就意味着,之前会有排练,有课程之外的准备。然而这些小动作,在“新体系”的课堂上完全被摒弃了。每一位“新体系”的老师除了对授课内容有准备以外,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任何随机问题的处理都是即兴的。这种即兴的创造性,已经完全超越了能力而转化为一种素质,沉淀在“新体系”中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定式里。一段旋律,一首歌曲,一支童谣,一句话语,乃至几个音符,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创作因素。当然,除过即兴的“教授”之外,“新体系”的老师们还处处体现出他们即兴的“学习”能力。方言、游戏、课堂活动,甚至每个参与者针对不同活动流露出的不同的表情,都可以成为课堂中即兴创造的素材,继而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并与参与者互动,又即兴组成新的课堂活动。即兴的创造性在课堂中随处可见,就像魔术师的舞台,信手拈来的空气都能化作表演的素材,从而也激发了参与者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和通达的智慧”。⑥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伟大,也更有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而创造力则正是帮助知识通达智慧的催化剂。

从过程教育的方法论来看,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⑦在“新体系”的音乐课程中,表现为它还原了音乐学习的天然性,师生间顺畅的对话,即兴的创造性不断催化着彼此的热情,激发着相互的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热情。这一“新体系”模式的循环构成了音乐课堂中的无穷动力,也必将开启每一位参与者通往幸福生活的心灵之门。

注释:

① 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英]怀特海, 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③程天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④阚阅.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与共生――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9.

⑤[英]怀特海, 周邦宪译.观念的冒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⑥[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⑦杨桂青.过程教育哲学:超越知识,拥有智慧――两位学者关于过程教育哲学的对话[J].中国教育报,2004.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高建进.新体系培训班开班发言[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

[4][苏]B・M・捷普洛夫,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6]李方,温恒福.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师学校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新型教师的要求,所以加强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高师学校也应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更好的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高师学校得到长远的发展。

1加强学生音乐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为了适应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只有保证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教育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素质以及综合技能。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以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的。因为专业素质反应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是非常关键的,使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专业素质的培养会推动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专业技能,为综合技能的发展不断的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加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才会对文化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教学理念一直在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够把专业知识教学与师范性教学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师范性教学。因为高师学校就是以培养专业素质强的教师为目标,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师范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适应以后的教师岗位,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下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不重视师范性教学。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范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可以学以致用,不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很好的练习发声技巧以及可以很好的演唱歌曲,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够把发声技巧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甚至不能够很好的胜任一节声乐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把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背诵,但是在教学中却不能很好的把它讲授出来,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胜任音乐教师一职的。

(2)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受利益的趋势,只是一味的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目的是可以利用好的专业技巧教一些私人学生,为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但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基础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大的作用,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片面性。高师培养的学生以后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教育是关键的,其次才是音乐技巧。所以高师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去传授音乐知识,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有能力去胜任教师一职。

(3)音乐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独特。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模式新颖独特。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些课程不能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老师讲解把理论知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适应快速更新的教育体系的。

3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高师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定适合音乐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的改革,使教师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为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其他科学素质,不能使学生单方面的发展音乐,也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科学素质的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应该把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与音乐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够多。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不可能一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专业技能强而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技能强大的新型人才。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化知识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那又怎么可能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专业知识中的内涵呢。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3)对音乐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高师学校应该重新调整音乐课程,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音乐基础课程上,应该设立师范性教学课程,例如开设教学模拟课程、音乐制作、音乐舞台剧等一系列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应该开设音乐选修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置这些课程时,应该建立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效果差的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不断加强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所以要想完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必要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如果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对音乐教学的思想也有所改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所以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才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确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才会重视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总结

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建立以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不断改革完善新时期下的音乐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谢征.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江西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2).

[2] 黄小惠.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构[J].音乐探索,2008(3).

第9篇

【论文摘要】 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利用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信息素质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质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其中,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业余生活。音乐教育使学生无论从艺术、文学还是社会角度,都有很多收获,丰富了包括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其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表情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有进步倾向的音乐艺术,都蕴藏着歌颂社会前进的内涵。经常从事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克服因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其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一首优秀的音乐往往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着生机和创造性的。个人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自由的、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鉴别信息及其来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合理、合法的获取和利用信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它包括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包括:介绍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使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包括网络工具与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E-mail、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和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 转贴于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的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等。在对我院各系的学生调查中,大多在校高职生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部分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交友、聊天、玩游戏中。有98%的学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46.6%的学生对在线看电影、下载音乐等投入较大的精力。平时很少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积累。

在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晚。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08年对学校的评估起,我院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力度,从不同角度满足师生的双重信息需求,为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图书馆内有关艺术类的馆藏图书有20604册,电子类图书1024册,校内学生只要登录学院网站打开图书馆数字资源,就能任意浏览所有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音乐素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掌握涉及音乐专业术语及音乐欣赏问题的检索、评价能力。比如,学生想了解一首乐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请教老师,要么通过光盘等视听途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查询或网络信息查询等,详细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学校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当学生具备了信息素质,懂得了音乐素养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运用信息素质提高音乐素养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什么难事了。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13-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其艺术的专业性及群体和特殊性,较之其他学科大学生有所不同。

一、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1、性格活泼开朗,自我表现欲望强

音乐类大学生多数都是从事表演专业,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外向、活泼开朗。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此展示自我。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对人性格的熏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五,六岁就开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音乐的动感,音乐的活泼,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经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地影响,也就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洒脱开朗的性格。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正是他们对专业的自信和满足自身成就感的需要。

2、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音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过程。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因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人际关系不融洽,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3、自信与自卑心里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于音乐类大学生来说,能否站到舞台上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了他们的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的学习和生活。

4、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类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开朗乐观,从情绪和行为表现上不容易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征兆。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点。如果不尽早发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二、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由于上面提到的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显得活泼开朗,以至于容易时一部分人认为音乐类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容易受到限制

由于音乐专业多是采取“一对一”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可授课模式,因此,能够在年级或是某个系范围内把学生安排到一起上大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现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实行的选课制度,使得学生仅有的公共时间也被各种公共选修课占用,学生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和课程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如果安排不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实践在高校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要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根本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的加强,不但能避免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而且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扭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认识的误区,起到较好的督导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是培养雪很深形成健康心理的一项重要途径。要发挥音乐类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2)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音乐类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容易收到限制,因此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各年级中分别逐渐若干团体,组织在固定时间内没有课程的学生参加,由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负责领导,就大学生们共有的某个成长课题或心理困惑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改善人及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儿科学版)》,2006(4).

[2]总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下发.

第13篇

关键词:音乐;新体系理念;小学低段律动;教学策略

小学低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跃调皮,效仿能力强。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多数依旧是在沿用过去的将老师作核心的学生跟唱、倾听、被动仿照等老套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被动学习音乐,这类被动接收教育破坏了音乐言语跟身体言语、心理言语的正确交流,让音乐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喜爱音乐但是讨厌音乐课。此外,小学低段的学生因为年纪小,关于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达水平较差,就算是感受到了,也无法较好地表达出来。关于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本人在音乐课堂实际进行中应用了体态律动方法,来鼓舞、培育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反应水平,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新体系理念下小学低段律动教学的意义

1.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音乐构造

音乐构造通常指的是音乐创作的曲式构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常常被忽略学习的音乐因素。在低段音乐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表达曲式构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简单愉悦,事半功倍。比如,《问候舞》这首曲子,此乐曲是二部曲式AAB构造,要经过体态律动来感知造与句子的长短。在学习时,让学生围成圆形,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拍手表演稳定节拍,长度是A乐句的长短,这属于9个小节,然后教师再缓慢打开手臂,手心跟相邻两个学生进行接触,也是表演稳定节拍,长度跟之前一样。段乐句长短,属于9小节,让学生自编动作跟旁边的同学问候,自编3个行为展现B部分的句子。教师演唱音律,让学生反复全部活动。在第二回重演时,学生还能够彼此相对拍手展现A段,B段时前两个乐句彼此共同问候两回,第一回问候说“你好”,第二回击掌,第三回全部学生面对老师摆手问候。像如此的体态律动就构成了一个小游戏,利用律动协助学生了解简便的曲式构造,知道乐句的长短,当中的每个行为都是依照音乐的构造编排的,体态律动与音乐因素彼此综合构成有趣味的音乐方式,最后更好地服务音乐课学习。

2.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控节奏

低段的学生内心特征展现为活跃好动,愿意加入与展现自身。低段的课本中需要学生掌控的节奏对比更加单一,假如可以将节奏综合体态律动相一致,让理性的物质转为感性的东西,学生会更愿意更积极地学习,进而实现的结果也更加满意。比如,老师在讲《母鸡叫咯咯》这节课时,乐曲里有着较多的XX XX| XX X||的韵律,依照过去的经验我懂得,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聚集在笼统乏味的节奏音符中,必须通过形象的、趣味生动的感性了解等鼓舞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加渴望。所以老师通过一首儿歌《小蜘蛛》来带进节奏的行为学习,使学生围成圆形,看老师,仿照老师的拍地面行为、敲地面行为以及双手大拇指合并其他的手指进行伸展动作,五指在身体上进行爬行等行为,另外搭配儿歌“拍拍 打打|划圈 圈|蝴蝶 飞飞|飞几 下|一只 蜘蛛|爬过 来|咦 呀|吓得 浑身|都发 麻||”来掌握节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瞬间被带动,课堂氛围也活跃,简单的律动学习之后,所有学生再在圆圈中协作,将敲地拍地等行为感受节奏,反复练习之后,节奏就能很自然地掌握了。也给之后环节乐曲的掌握打好了基础。

二、新体系理念下小学低段律动教学的改进方法

1.重视音乐的结合性,找对音乐赏析的切入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结合需表现音乐艺术的特征,利用实际的音乐素材创建出跟别的艺术科目,还有别的学科的有效关联,在结合的进行中给不同艺术类型表达方式完成对比,开阔学生的视野,探究学生关于音乐艺术的了解。所以,在小学低段音乐教育中,需通过不同科目的优点,找对音乐赏析的切入点。音乐跟画画协调统一,重点是感知音乐的构造美。音乐是艺术,艺术是有共性的。在小学低段音乐教育中,假如把音乐跟绘画中的造型协调统一,就能够使学生置身艺术的殿堂中,尽情地欣赏。比如,在课堂赏析《春天在哪里》这个乐曲时,老师让学生拿起水彩笔,边听边于纸中画出自身感受到的美好画面。顷刻绿的草、红的花,鸣叫的鸟、游荡的鱼与田中劳动的人们出现在画面上,配上潺潺的小河,还有枝头的小鸟,好像河水与鸟儿都在歌唱愉悦的歌曲……利用绘画“春景图”这个行为,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就在自身的心间。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纯净了学生的内心,也使学生领略到音乐所展现出的画面美。应用音乐情境演奏,重点感知音乐的故事美。比如,老师在讲《猫虎歌》时,学生懂得唱的根基中,通过让学生跟随琴音,低声重复哼唱曲目的音律,感受曲目的趣味。之后分组进行,将曲目的故事情境改编为音乐情景剧。重点展现出猫的神态与森林老虎的凶猛和狡猾。利用演绎,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展现出的故事美。

2.在情境中感受,构建音乐赏析的活跃点

小学低段的学生,通常是进行形象思考,有着好奇、活跃与模仿力强的特征。在讲音乐赏析课中,老师综合小朋友的年纪特点,应用多种方式,协助学生较好地了解音乐所表述的实质,构建音乐所展现出的造型,抓住音乐所表述的感情,尤其重视学生关于音乐的情境感受,有效地构建与加固赏析的活跃点。比如,老师在讲《劳动最光荣》这节课时,先准备好动画课件,通过电子白板展现。在荧屏中呈现出戴眼镜的太阳公公、在红花绿叶中辛勤劳作的蜜蜂与在花丛中自由飞翔的蝴蝶等造型时,学生擦亮了眼睛,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好漂亮呀”的赞叹。利用这类教学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情绪激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进而热爱上了音乐课。在肢体行为中感受美,加强学生的活跃度。在律动中感受节拍,领略不一样的风格。比如,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摇篮曲》,然后使学生做怀抱婴儿的动作,嘴中低声吟唱,且跟随音乐律动。最终老师放映《如果幸福的话请拍拍手》这个曲目,使学生跟随音乐韵律拍掌、拍肩、蹬地,适当地、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利用自身的真实感受,归纳出这两个歌目的特征,会很容易发现前一首有着轻、柔、慢的曲风特征,而后一首有着悦、快、活的曲风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师要在低段音乐课堂教授中重视体态律动的应用。在音乐学习中,不单单练习耳朵与嗓音,人身体的所有部分都需进行锻炼。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正确应用律动协助教学,利用律动演奏与即兴表演,开阔学生的思考层面,带动他们的创造力,鼓舞他们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音乐素质和展现水平,感受能力,提升孩子们的音乐感知,激发他们的音乐潜力,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课。

参考文献:

[1]黄明丽.舞蹈――音乐的注解: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剧作家,2011(4).

[2]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5).

[3]王艳.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有效运用[J].通俗歌曲,2015(9).

[4]赵小云.让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快乐成长[J].北方音乐,2016(17).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

一、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只是习惯于在黑板上讲授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呆板的、机械的知识。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对传统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将黑板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中等等,这些问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1.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将传统的课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课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用耳朵听老师叙述。但在使用多媒体的新型课堂中,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创设情境,这无疑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2.多媒体的利用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技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音乐课中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许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多媒体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利用新型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形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极大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3.多媒体在音乐课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

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这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实现应用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潮流。当今课堂必须结合新的科学技术,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音乐课是一门十分注重操作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有极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缺乏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大多都是按着父母的要求和步骤去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概述;必要性;科学整合

0.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了其强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形象,使学生的各种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从而让他们对音乐充满了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

1.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概述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教育全局发展中的关键环节[1]。因此教育部门也提出相关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要加强建设基础设施,构建国家公共教育的信息化平台,从而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资源的开发与交流,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就纵观目前的学校,一般都已经配备上了多媒体教室,其中包括各种信息设备,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及资源,为他们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文化环境,创造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音乐教育也逐渐向前推进,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得以应用。实质上,多媒体与音乐的整合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上世纪80年代,MIDI技术的诞生,为现代音乐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而之后出现的电脑音乐以及多媒体音乐系统以及网络化教学,则逐渐使师生的理性与感性得到了互补,使美的信息量得到了更大的强化,也使时空的局限被大幅度降低,从而使课堂充满了真实性,使学生陶醉于其中。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广泛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多方面。一是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自然地去获取知识。有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0%左右来自视觉,而10%则来自听觉,这两个感觉器官就已达到了90%,人类记住的内容30%是来自于自己看到的,而20%则来自于自己所听到的,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则又占到了将近70%[2]。所以说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艺术的冲击下有了更强烈的感化,使他们的薄弱技能在视唱和练耳等教学环节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强化。二是提高了教学效率。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具有相似性的,一样需要进行备课和板书设计与问题的提问,但是如果将这些内容都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那么这将会减少教师在课堂进行板书书写的时间,从而可以集中时间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三是创新了音乐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围绕学习主题,把丰富的资源都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为音乐教学提供一个高效、实时的音乐环境,让他们可以愉快地欣赏音乐,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当然,要将多媒体技术科学地应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不仅是因为多媒体技术本身具备的优势,同时还因为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如今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学校对音乐课程的不重视,所以很多小学都存在着开课率很低的现象,对音乐的重视还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教学设备在整体上非常奇缺[3]。其次是师资力量的缺乏。现在小学的音乐师资缺额很大,一般小学一个音乐老师就要带好几个年级,因此,也直接导致了音乐教学质量的降低。而教师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上岗培训,从而对一些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也不太成熟。所以科学地让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非常有必要。

3.科学地让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上文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运用与整合是当下的关键。

首先,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我们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音乐课程,因此我们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音乐教学而不是单纯的多媒体操作。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教学内容自身的规律及特点,通过各种图形、声音或是视频影像等形式来展示学科的知识。

其次,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值得肯定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音乐教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目标,运用电子媒体制作教学课件,给学生各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但是也仍然还要重视传统的教学,虽然粉笔和板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但是在音乐教学中比如音符的书写以及音谱的教授等都还是需要传统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有诸多的不便,但是要彻底地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替代它又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将这两种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所以作为信息时代下发展的学校,要高度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的安装和运用,而作为音乐教师,则必须深刻的意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感觉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虽然多媒体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和好处,但是我们仍然要牢记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整合,而完全忽视或是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应该将这两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整合,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戴建芳.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12,12(0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