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学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是,笔者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善,实质上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在影响着数学教学,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现象也时有出现。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以教教材为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数学的内容结构主要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部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单元。教师单纯的以“教教材”为目的,将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忽略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得学生在升级及教材版本变更时,知识出现断层。

2. 课堂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然而,“满堂灌”还是存在于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圆的认识”一节,首先是多边形到圆形的复习导入,然后是包括用圆规画图、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扇形三部分的新知识讲解。直到下课铃响教师还没有结束讲解,满满一节课,教师讲得累,连续四十多分钟的工作量却得不到相应的工作成果。

3. 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较为困难。

关于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就小学实际来说,落实这些要求目前是不可能的,教学重点以知识为重,学生掌握了知识取得高分才会得到关注,过程是次要的,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探求规律方面,只要记住规律会做题就可以,数学小实验也只是“课外阅读资料”。科学合理的情感目标只出现在教案中。

4. 教师缺少教育机智的运用,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能力,也是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素质。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尤其是数学课堂学生思维的灵便需要教师较强的教育机智能力才能驾驭。教师的想法是,首先要把本节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要紧跟我的思路,有其他想法可以课下与我交流,出现错误也要在课下证实后纠正。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沉默中熄灭,师生进步的阶梯在教育机智的缺乏下折断,有效课堂生成的机会流失。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建议

鉴于小学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1. 正确看待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合理处理教材中的实例。反复钻研教材,依照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联系学生实际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对于学生不懂但通过讲解可以明白的脱离,日常生活的实例做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的疑问,对于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实例果断舍弃,变换实例,突出教学重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带入数学课堂。

2. 关注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课堂主体从教师教到学生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要做到的是关注学生。一是课前了解,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随机访谈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情况,合理调整新知导入的难易,避免出现“教师要讲的,大多学生都知道了”;二是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最长、注意力最集中,在课堂得到的学生的信息更加鲜活、自然,从学生的动作、眼神了解他们的状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三是作业分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体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3. 逐步实现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从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缺一不可,必须落实。一是有意识的将教案中的目标当作教学内容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二是时刻提醒课堂上的自己要落实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是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例如进行爱国教育是各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尽管是数学教师,也要负起向学生讲述共和国历史的任务。

4. 注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是教师精心的“预设”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研读教材后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起点,预先设计多种可能出现的教学情景,应对课堂突况,弥补教育机智的不足,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二是为“动态生成”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有的教师本身思维不活跃,课堂气氛呆板僵化,教学缺乏活力,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自身更多的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时事,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交流,逐步实现课堂宽松愉悦的氛围。三是教师逐步提高素养,拥有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建议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教育机智的培养除了外在的援助,自身的处事能力和教学经验尤为重要,从生活着手逐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

一、课堂中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

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说,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以往课堂教学中多存在教师向学生提问题,却很少看到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往往是教师把学生能产生的疑问都想到了,有序提出来了,学生只好依问而答,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不会问的现象,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发现、尝试、体验,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得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求知提供平台。

1.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创造,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情境,采用各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说出问题。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用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有一天,猴妈妈只有一个苹果要分给两个猴娃娃,这回猴妈妈难住了,你能帮助她吗?学生立刻沸腾起来个个抢着要说,有的是“从中间切开,一人一半”,有的“你一口我一口把它吃完”。我接着问这样的一份该怎么表示呢?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依据情境中的信息,联系主动发现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当我提出分数时,学生立即提问“为什么用分数,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注意问题的质量,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或异想天开,与知识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重视问题的质量,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来自生活,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挑战性,即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探索,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也就是要将问题再放到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乐趣,使学生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学习。

二、采取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又缺乏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探索处理办法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理解问题―寻求问题―实施解答―检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认识到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的个性,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意志力。

1.在教学中要鼓励个体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包办、不提示,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即使学生是错误的、不成熟的,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2.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有很多具有思考性,单凭个人的能力是不容易解决的。这就要求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同桌间,小组内,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出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小组间讨论,讨论也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认识或方法上的不一致,这就形成矛盾,需要小组间共同讨论,攻克难点,达成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及时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表达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并尝试总结所得到的结果,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认识每一个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肯定其探索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变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并使之在其他领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中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实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课程改革;创新;应用

一、序言

问题式教学方式是建构在问题解决体系上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原有知识的串联和应用,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会按照课本进行循规蹈矩的知识点记忆和教学,这样学生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是死的,而且基本上在生活中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而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要求进行了提升,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的提出

数学学科是带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学科门类,在新的数学课程教学标准当中提出,教师应当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们在生活当中发现数学知识,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建立实际和抽象的数学联系,将单调而枯燥的数字学习转化成为带有情感和兴趣的学习。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化,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人教版的数学学习教材,开始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培养,将数学计算教学与学生们的问题解决两种方式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当中会出现关于奥运会等现实生活问题。在学生们的课程作业当中也出现了猜想、尝试、规律发现等相关题目,可见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正在朝着问题式的方向延伸。

三、问题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们数学思想的培养,鼓励学生们运用数字化的思维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规律,分析社会现象,在主动地知识运用过程中形成惯性的数学意识,在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当中感受到数学作为基础的工具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整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们会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对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到问题过程中,而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点,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知识的相互联系,强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整合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摆脱传统的知识点教学方式,形成系统和整体化的学习思路。

3.提升学习主动性

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了学生们的手中,学生们只有通过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才能够获得知识,并且在小组化的集体问题解决当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升学生们的知识分享意识,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个体的独立思考,更需要集体的智慧来解决。

4.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问题式教学方式,教师提出与学科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汇总与学习,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多种方式和方法,而问题式的教学正是鼓励学生们积极拓展思路,探索每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逐步形成学生们的探索意识,并且对于常规问题提出创新式的解决方法。

四、当前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于问题教学的认知错误

根据观察以及咨询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当前很多教师将问题式的教学理解为通过做题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练习题上面,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巩固原有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的枯燥的练习题很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则忙于为学生们搜集各种练习题,最终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结果。正确的问题教学思路关键在于问题的理解和设置上面。教师需要联系知识体系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为学生们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情境,形象化和趣味化的问题教学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最后达到通过问题教学塑造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2.问题设置的不合理

当前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在学生们的问题设置上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问题当中无法很好的进行知识体系的前后联系,体现数学特有的教学思维,容易将问题设置成为与数学关联不大的情境。例如在乘法分配学习当中,导学阶段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儿歌“大家好,我叫苗苗,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我爱我的爸爸和妈妈”,第二阶段是让学生们看一道数学例题:10×5+3×5-5×(10+3),让学生们计算一下两个题目的最后结果,最后比较儿歌与数学题之间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道题实际上将语文思维与数学特定的数字思维进行混淆,学生们通过文字理解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一种生硬的拼凑,而没有真正吃透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

3.忽视教学过程

问题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当中,最后的学习结果并非是最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仍然将学生们的学习结果放在第一位上,在问题提出之后追求的是学生们是否给出正确的数学答案,而学生们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创新点在哪里等等都没有很好的进行观察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传统思维基础上。

五、问题式数学教学策略

1.合理建立问题情境

小学生在没有接触过高深的数学理论的情况下,普通的数学知识学习会感觉到枯燥,教师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立生动的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习情境当中,让学生们获得愉快的学习经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数学题目的运算当中可以借助学生们经常见到的场景,坐公共汽车、排队买票等,通过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让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2.引导和拓展学生们的学习思路

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以及思路的拓展是最重要的,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以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形成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仅仅将思路局限在某一个知识上面,思路的拓展帮助学生们真正打开数学学习的大门,在未来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同样学会用固有的思路和知识进行探索和解决。

3.开放式的习题

课程内的学习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当前学生们的课外练习仍然以重复课堂学习内容为重点,这样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以及知识层面的拓展,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教学的知识点,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在课外习题当中给学生们一些新鲜的知识,保持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新鲜度,同时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也锻炼学生们自我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个核心问题,多个不同的提问方式,多个不同的解答方式来变换数学的思路和角度,例如1班一共30个人,2班一共45个人,1班比2班多几分之几,二班比一般少几分之几,两个问题一多一少,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解决方式,同时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当前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学生们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获取上面,而是应该放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面,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实际应用教学目标的提出,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讲求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学生们的主动参与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符合当前数学学习要求以及学生们的数学接受规律。

参考文献:

[1]郑宝霞.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J].成才之路,2010(03)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理解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二、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体验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面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运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

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四、运用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巩固数学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作业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例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地面的方案。(教室长是7.5米,宽是6.5米。)经过小组的研究、计算后,设计出:用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规格的方砖铺地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思维的激发和交流,最后选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个的方砖,既美观,又便于铺贴。还有的学生说出:不用浪费方砖,比较经济实惠的创造性说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感情,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分析各部分知识的内在结构与联系,最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意义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引出学习的课题。数学有时显得枯燥无味,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身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途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要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活模拟

新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数学相比,更多的是缺少趣味性,有些内容就需要教师从生活实际入手,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根据所授知识给学生创设模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而且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所以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的不是讲故事、做游戏,而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牲,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模拟的场景。

(二)联结新旧知识,进行知识延伸

数学学习并不只是接受并记住一些可以传递的信息,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时,数学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由于数学本身的强逻辑性,因此,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相对更为密切,于是联结新旧知识,进行知识延伸便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又一个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既考虑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知识的补充、延伸,又考虑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识,形成新旧知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利用联结新旧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太难,超越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失去信心,难以构建新知;太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实验,进行过程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探索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一样,只靠两只耳朵听,即使高智商的学生也收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需要,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设计一定的数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利用数学实验,进行过程体验来设问题情境,要注意:设计的实验要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要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同时也要安排好授课时间。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无所谓对与错,只要学生敢于动口、动手,敢于质疑都要有所鼓励。

(四)设置数学悬念,进行新知探索

思维来源于疑问,来自好奇心,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让学生伴随疑问和好奇心去大胆的思考与探索。正如爱因斯坦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告诉我,让我去思考吧”。 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经历从未知到已知,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同样如此,原本不知道的知识经过努力探索,最终解答知识蕴含的奥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解开悬念、解开疑问,达到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利用设置悬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较高要求,给其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具有激励性又要具有挑战性。

(五)提供猜想情境,进行探究发现

第6篇

一、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现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问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二、解决问题教学“生活化”的做法

1.应该解决问题内容生活化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解决问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从具体内容情节上做了一些调整。

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一节,教材上的例题是:“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在教学时,我将例题进行了改编:“张老师买4支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支用去多少元?”“要知道买7支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更为得心应手。

2.应该解决问题表述多样化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改过去解决问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等。更多时候,我还将应用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应该解决问题结构开放化

解决问题教学曾将学生引入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问题的结构做了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的“封闭”问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景设计应该注意生活化

新课改提倡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例如,教学比例的应用,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领学生去操场(或出示模拟图),提出旗杆高度问题;教学小数加减法,可出示价格表:一块橡皮0.75元,一支铅笔0.24元,……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教学按比例分配,可提出“一幢楼房某单元,总水表度数大于分户水表度数和,怎么分摊”的问题,等等。总之,“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5.应该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第7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这样描述:“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绕不开的问题,需要处理好很多关系。辩证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作为一种理性的态度,是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一大法宝。

当我们审视一节节鲜活的数学课时,时刻面临着两难问题的抉择:过程与结果究竟在课堂占据多大的分量?数学课堂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数学教材的利用和挖掘怎样和谐统一?在2011版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四基”下,如何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找到平衡点?生活问题数学化与数学问题情境化怎样完美融合?预设与生成犹如异面直线,永远没有交点。凡是“预设的”不能称之为“生成”,凡是“生成的”一定是尚未“预设到”的,那又如何在预设的前提下,巧妙地应对学生生成的资源呢?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部分教师走入“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形的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究”根正苗红,教师“讲授”变成了毒草,“生活”情境成了主角,“数学”问题成了配角;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变得有深度,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可有可无……透过现象,我们应该理性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培养全人的角度辩证考量

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教师要解放思想,以清醒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看待小学数学问题:一是辩证清醒地看待数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最重要的成绩是数学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大众数学”理念的深入推广,其实质是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二是辩证清醒地看待数学教学改革取得的经验,最重要的经验是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三是辩证清醒地看待课程改革进程中流行的一些观念,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由“如何教数学”转变为“如何促进学生学数学”及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考量应当基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全纳教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的“个性教育”。卢梭曾说过:“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把视角始终指向儿童,这会为我们认识数学教学问题打开崭新的一扇窗。

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站在教育哲学的角度辩证考量

数学教学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离不开教师对数学教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的理解,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素养,尤其是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审视教学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课程改革时,我们应该明晰课程改革本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轨迹,应该知晓课改是对传统教学漠视或轻视教学关系的一方“缺陷”的“倡导”,是“扬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过程。辩证地思考教学问题还需要基于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数学的发展演进过程、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的关系中的思考。教学始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也决定了数学教学问题的处理势必要从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去权衡。

三、处理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需要我们具有辩证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一段文字虽是形容人之外在,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类比数学教学相关问题。数学课堂中“生活味”多了,“数学味”就显得不足;“过程”多了,“结果”就显得单薄。直面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自觉的意识。借用先生“文化自觉”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这种主动的行为变为“理性自觉”。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教材,适切处理与适度开发在辩证处理应是并存并举的过程。在处理教材时,教师需要依靠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教材的处理和开发能力,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标”、心中有“数”、心中有“思”。在复杂的关系权衡中找到平衡点,是辩证处理数学教学问题的价值指向。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6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60

一、“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研究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教师从整体上去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是为了求得教学模式的特色性和概括性的较好统一,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情景,以及探索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研究出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层面与结构框架。教学结构框架如下:

这一教学结构框架具体描述为:问题的呈现知识化、问题的探索民主化、问题的解决多项化。

这一教学结构框架的特点是:有一定层次的概括性,因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它以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为基础、以认知教学心理为依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突出学习主体,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突显新课改教学论核心;(2)改革课堂教学,民主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环节

实施“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活动过程大致经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测尝试、验论交流;归纳优化、变化开拓三个环节。而要优化这三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采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质疑,并提供给学生交流探索成果的时间与空间等。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想要“尝试”一下,“探索”一下,以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三、“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的操作程序

(一)创设问题,引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创设的问题得当,就可以起到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尤其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备创新意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问题要有新意、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创设问题应难易适度,符合教学实际情况;(3)创设问题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发问。

(二)引导探索,深化思维

学生要认识与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发现蕴含于教材中的创造因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观察、类比、联想、归纳等活动,让他们亲自探究与发现知识的结论、规律与方法等。学生通过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并应用于实践。

(三)问题解决,聚散思维

“问题解决”是美国在即“现代数学”和“回到基础”之后提出的又一个新口号,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始终是数学教育的中心课题,其核心是使学生去探索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目的在于巩固探索新获得的知识,反馈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道题的实质与功能,可将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也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或者将一个数学问题变化出其他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创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探索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问题三步教学模式设计”在实施中确实有成效,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念不改变,重 “教”的思想放不下,学生的“学”就不能落到实处,他们的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创新能力也难以形成。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三)激发学生参与是关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一句好的导语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唤起学生探索热情,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学力是根本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类比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4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6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小学作为学生系统接收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将问题情境教学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中是当下教育的热点,但根据实际情况,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就成为了当下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之后,义务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很快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把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结合,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生活化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实际上,无论提出怎样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回归到课本,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二)目的不明确

无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课堂教学而服务。小学数学教师将生活化的一些问题抛向学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答案是否与课堂内容相关,这又是一个需要教师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之前,应明确提出该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应得到怎样的效果。

(三)思维不深入

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看来,在小学生面前提问题,理所应当简单一些,使学生能够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却是并没有中学生那么深入,可这并代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很简单直接,不需要学生作过多的思考。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又完全超过了小学生所理解的范畴,提出的问题仅仅是通过参考一些资料,没有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接受能力。这两个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将这样的教学模式付诸于形式。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否有积极的反馈,首先就是学生对问题是否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一个字“趣”上。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并不是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目前小学教材内容来看,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带有图画的说明,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本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乘加乘减”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以学生喜欢的动物作为主角。故事:一天小猴子带着桃子去参加狮子国王的生日宴会,到了宴会场地后,国王要求每个参与的人都要做一道数学题才能进去。小猴子顺利通过测试,进入宴会厅后看见好多小动物们在表演庆祝狮子王的生日,小猴子也愉快的参与其中......在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设定相关的问题,比如小猴子用桃子通过测试,通过节目数量与表演人员的数量计算这次文艺表演的总人数等。这样就将教学合理贯穿到问题情境中,通过故事的形式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乘加乘减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数学问题属于抽象性的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抽象思维显然是还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将问题与实物联系起来,创设可操作性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将角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工具制造角,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深入。当学生角制造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动一下制造出来的角,然后问学生:“你们制造出来的角与你们使用的工具长短有关系吗?”通过操作之后,学生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角大小的变化,与长短是没有关系,而与边的分开程度相关。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相比于教师直接告知是记忆更为深刻,学习信心也更为强烈。

(三)创设具有真实性的问题

真实是数学的本质,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因为通过数学所引发的出来的问题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创设真实性的问题就是需要将数学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课本学习的知识也是可以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10篇

人们是通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游戏情境创设问题

【案例一】圆的认识

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要求学生动手测量、制表演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关系”通过自学已经明了了。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因为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便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二、利用生活情境创设问题

【案例二】平均数的教学

师:这是老师家七、八、九三个月的用水情况统计表(七月:8吨;八月:7吨;九月:9吨),你能帮老师口算出我家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

生:平均用水量是8吨。

师:怎么算的?

生:8+7+9求出三个月的用水总吨数,再除以3。

师:你能预测一下我家十月份的用水量吗?

生1:8吨。

生2:8吨多一些。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生2:根据七、八、九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

生3:10吨。

师:怎么会是10吨呢?

生3:如果你家10月份多洗些衣服,用水量就会增加很多。

师(笑):看来我家要注意节约用水了。我搜集到了两条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第一条信息上半句:我们学校上次为希望工程捐款,每人平均捐款5元。)

生1:我们是不是捐的少了点?

师:你的意思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应该多捐些,是吧?真的非常好。平均每人捐了5元,是说每个同学都捐了5元钱吗?

生2:不是,每个人捐的不一定一样多。

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3:可能有的比5元多,有的比5元少。

生4:也可能有和5元一样多的。

师(出示第二条信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大家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很自豪。

师(出示第二条信息的后半句:但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89位):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国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太差劲了。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89位的结果?

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值,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

生1:今天学了平均数。

生2:我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班或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

生3:我知道了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平均数比比总数更公平。

生4:我们还学会了怎样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

生4:先求总数量,再看有几份就除以几。

师:大家觉得咱们班同学学得怎么样?请各小组迅速商量一下,给咱们班同学这节课的表现打个分。最高分10分。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旋转;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91-01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关于图形旋转的知识,只是一些最基础的问题,例如:小学生会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以及会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角、射线、线段、直线等有初步的认知,对于图形的概念会基本的了解掌握。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图形旋转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时判断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如果可以灵活的运用图形知识,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图形特性的简单问题。但是,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也存在着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目标偏差、组织设计欠缺、难点重点混同等教学问题,所以必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数学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

图形的旋转是轴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的延伸,是另外一种形式基本的图形变换,同时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习图形的旋转,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图形变化,同时也是之后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对于图形的旋转这堂课,它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且内容丰富,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图形问题会起到帮助。小学阶段的图形旋转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图形及旋转有一定的基本概念例如:图形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是等同的;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对应点和旋转中心连接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角度是同等的。学生学会图形旋转的问题,就可以对图案做一些基本的设计。数学图形旋转是“空间与图形”方面最基础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起着衔接的作用。

二、数学图形旋转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图形旋转教学的偏差

教师教学生学习数学图形旋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形,并可以运用适当的图形旋转方式去处理图形,进一步的了解,图形在顺时针旋转90度的过程,以及图形在逆时针旋转90度的全过程的变换,并且可以在纸上对图形进行90度的旋转,是对数学图形旋转学习的最基本内容。且最主要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让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意识增强,培养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让图形旋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但是,我们的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和主动学习性,教师往往以学生是否正确作答习题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不重视学生对图形旋转学习的创造性。这样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起到了很消极的影响,教师在教授图形旋转课堂上,在创造情境教学方面没有做到位,致使学生不能进入对图形旋转情境的处理过程中,空间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缺少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学效率低,达不到要求。

2、图形旋转的重点和难点混为一谈

教师在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的过程中,没有将图形旋转的重点和难点区分开来,将二者混为一谈。教师应该明确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的重点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及掌握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难以运用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存在与教学重点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重点中都有教学难点。

三、问题的解决策略

1、联系生活,创造学习情境

带动学生去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图形、物体的旋转,进一步的感知旋转,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物体的旋转,如:钟表的指针总在不停的旋转,炎热的夏季用的电风扇的叶片也是不停的旋转,通过这些实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旋转,并能很好的理解旋转的概念,会让学生对图形旋转存满好奇,从而很好的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深入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创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深度的掌握图形旋转变换的规律,学生与教师可以很好的配合起来,教师还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大胆的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和态度,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应该从直观的观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动手操作,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将图形旋转的基本思想方法深入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型旋转体系,而不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做习题来掌握知识。总之,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教师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小学数学的主线,根据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心里特征,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图形旋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悄无声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在大学课堂中,而在小学教学中,此种方法的应用较少.但随着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了解到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们劳动、生活、学习等方面,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了小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

(一)在情境中创设合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及对知识的掌握有限,因此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情境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及认识,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较为突出,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中设立的问题必须合理化,需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及实际.因此老师必须将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及心理等考虑全面,从而通过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使得学生将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及积极性;另一方面创设问题留下一定的悬念,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老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采用每名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动画片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熊大共有苹果和梨各48个,它想分给熊二和光头强,他该怎么分呢、有多少种分法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度等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提出问题后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他们及其渴望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引起老师及同学的关注、认可、表扬.从而,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联系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且大胆的举手进行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有些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有限,从而在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描述不正确的答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老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该予以鼓励及肯定,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力的发展.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支持及肯定.

(三)通过对问题素材的丰富,来更好的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中,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积极热情的投入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问题导向教学中,必须将问题的导向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满足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提升教学的质量.这样就对老师的自身修养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及研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老师通过对教材钻研及研究,从而找出适合小学生现实要求的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例如:学习“图形”时,老师可以将教室中的实际物品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体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小学生年龄较小,从而导致学生存在不适应现象,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对于比较难、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茫然、束手无策等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及耐心,使得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生认识问题的实际情况着手,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之后,再分成几个较小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形成各个问题环环相扣,难度慢慢增加,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小学生比较特殊,引出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必须关注自主学习性较差的学生及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确保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并在实施前,老师必须将具体的细节及教程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三、结束语

将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素质、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明丽.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5,(06).

第1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索;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9-001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抓住探究的重点。

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选取较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1.直观性强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迁移性强的知识

例如计算方法,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就像我教学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再教学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对“凑十法”、“破十法”、“接数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因而很快就探究出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3.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

4.规律性明显的知识

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

5.开放性强的知识

开放性强是指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探究活动,选取恰当的探究形式和探究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经常让学生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A.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的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发现的。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的有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E.引导――探索。即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以导促学、以情激趣,以疑引思,多方调控,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质和潜能。学生在自主参与、情感体验、思维升华的过程中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操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从而形成了师生平等互动、灵活开放的双方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2.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我们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多样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106-01

对小学教育的关注一直有着明确的主题,除了培养兴趣之外,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无法将具体的解决技巧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自然也无法对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灵活解决。随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深入,这种需求日渐强烈,小学数学作为对灵活性解决问题能力要求比较普遍的科目,必然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决技巧,实现数学能力的综合提升。

1 小学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多样化解决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有着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有相应的逻辑原则,如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单调的数学符合所困扰,必然会引起学习兴趣低下。多样化解决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选择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使学生能够对题目有多样化的理解,进而掌握更加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过程,实现兴趣学习和主动学习。此外,新课标对教学行为的综合性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其它学科的知识,这样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1.2 多样化解决方法能够实现学生思维发散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过程要拥有发散思维,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解决思路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问题内涵,实现思维发散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种类仍然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普遍都会选择一个符合常理和常规的解决方法,缺少思维创新,当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时最需要的就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可以使这种能力得以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1.3 多样化解决方法能够优化教学效果

多样化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了更多的可选择空间,在解决问题时的效率和准确性更高。比如学生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对常用的方法掌握较全面,且对其它的解决方法也有清晰的思路,那么就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学习时的具体接受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方法设计。

2 小学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教学策略

2.1 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多样化教学的意义对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尤其重要,如果不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程设计必然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保证多样化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对多样化教学的理论和技巧的全面理解。情境教学对数学来说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佳手段,通过将学生带入某一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们能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

例如,以小学数学中“倍数”的问题多样化教学为主题进行问题设计。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对可爱事物有着极大兴趣,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身份设置成“熊妈妈”,选择两位学生扮演熊宝宝A和B,“熊妈妈”用小筐里的20个球当做苹果来为“熊宝宝”A和B分苹果,要求是A分得苹果数目为B的2倍,让其它学生来分“苹果”,看学生一共能够有几种分法。这种教学设计必然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设计悬念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设计非常重要,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对多样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适合的问题设计,要让问题解决方法有多种可能,这是多样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时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思考,以悬念的形式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取得有效的课堂气氛调节效果。例如有关乘除法的应用,教师问题设计如下:一位同学在超市选购日记本时一共花费了18元,日记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2元一本,另一种稍大些是3元一本,请学生们回答这位同学共选购了多少本日记本?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当对所有正确的答案予以肯定,学生对于不同答案的理解方式不同,而每一种不同答案又都是正确的,学生心中的悬念自然建立起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3 注重体验教学方法的应用

第1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集、处理与分析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知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就初步渗透了统计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2)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3)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4)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在教学统计第二课时,我尝试了如下两次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案。

情境描述

方案一: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师,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

然后对各种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

方案二:统计喜欢各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抢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

学生开始讨论。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三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因为初次接触,学生会感到特别陌生,因而造成理解困难而难以接受。这时候就需要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知识导入新课或选择符合贴近身边的常见的话题讲解新课,这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统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为在生活中小学生很少会接触到到此内容,因而对于处在学习起点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块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