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

第1篇

关键词 科研成果 评价体系

1 科研成果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科研成果即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采用不同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研究结果,如论文、著作、专利、标准、品种、产品、图纸等。科研成果的评价即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考察管理部门在资助科学方面的政策及相关措施,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证明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成就,向公众展示科学研究的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教兴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各级政府及高校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如何加强科研管理,尤其是如何评价投资效益,成了投资者和科研管理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1.1为科研管理提供信息

科研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详细地向资助机构报告科研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资助机构常常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以考察他们所要投资的对象及其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可以说,评价是获取科研管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

1.2阐述职责及其履行情况

评价是公共部门阐明其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部门不仅要让纳税人理解公共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收益,而且,需要通过评价证明它们的资助工作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从而有助于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

1.3为科研决策提供建议

评价可以对科研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对科学政策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为下一阶段制定科学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建议。特别是对期限较长的研究活动,评价对研究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它在下一阶段能否获得连续资助依赖于对上一阶段研究绩效的评价。

1.4提高质量与绩效

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由此,评价能提高研究活

动的质量和绩效。

2 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经历了大约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评议和计量分析。

2.1评议方法

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多采用同行评议,它也是合理判断研究绩效的最基本方法。

由于同行评议是一个主观过程,它依赖于评议者的看法和过去的经验,因此,在这种不完美的环境中,利用同行评议合理判断研究绩效不仅要遵循同行评议的运作机制、过程、方法与程序,而且更应该注重针对具体评价目标与对象,采用适当的评价战略。

2.2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比较。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的计量方法:一是文献计量法。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为对象;二是经济计量法。主要与资金的测度有关,范围包括从成本/效益分析到R&D经费。

其中文献计量分析在研究评价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因为,对于某些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如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比较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国际合作的规模和特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学科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尽管“学科同行”能根据自己的专长对它们进行定性评判,但是,这些评判一般都是零散的,而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社会和经济目标的研究,经验证明,同行不能对它们做出较圆满的评判。而且,现代科学发展迅速,新的特征不断涌现,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清楚地阐明科学研究的

资源和其他形式的馆藏资源。在成员馆之间实施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合作编目,特别是发放大学城内各成员馆通用的图书证或读者证和复印优惠等,从而达到成员馆之间各种馆藏资源的共享,为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高的文献保障水平。

(2)人力资源共享。各成员馆人力资源的积累是不同的,就专业人员而言,不仅是数量和水平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专业方向和特长的不同。通过联盟,使各成员馆的专业人员及其他各种人员实施互通有无,调剂使用,从而在整个联盟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3)信息资源共享。这里的信息资源,是指上述馆藏资源以外的,图书馆运行中各种经营管理信息如各种资源提供商信息、价格信息、读者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各成员馆自身的运行和经营管理有利。

(4)其他各种物质资源共享。尤其是馆舍和运输工具等,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展览、联宜、学习等活动时所需馆舍的调剂使用;再如人员和物资运输时所用车辆的调剂使用等。通过联盟以实现资源共享。

2.3有利于协同发展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立后,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将各成员馆的发展纳盟的总体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馆藏建设。首先,各成员馆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扩大整个联盟馆藏的覆盖面,减少资金浪费;其次,对于某些价格昂贵的馆藏资源(特

别是电子资源,如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不仅价格贵,而且产品升级快,不定型),小馆无力购买,合各成员馆之力共同购买,大馆节约了资金,小馆也获得了无力购买的资源。

(2)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由联盟统一规划,多渠道组织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并集全联盟的力量,将各成员馆的员工合在一起,按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水平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3)馆舍和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馆舍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选址、规模、规划等方面,不仅要和本校的总体规划协调;而且还要和整个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内各成员馆协同发展。除馆舍建设外,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也可纳盟的统一规划之内协同发展。

2.4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独特优势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与其他的图书馆联盟相比,至少还有如下独特的优势。

(1)各高校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相近而且集中。结成联盟后,各高校师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各成员馆的各种文献资源,有利于读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2)大学城内各高等院校是按整体规划建设的,其目的是为了各校的公共设施和后勤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各高校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建设非常有利。

(3)我国大学城本身都是近年来的才兴起的。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各种设施和其他资源,有的刚建成不久的;有的还处在拟建或在建之中。因此大学城图书馆的联盟与其他图书馆的联盟相比,可以更具整体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4)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对象、开放时间、服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使联盟更具可操作性。就服务对象而言,都以高校师生为主;就开放时间而言,都有相同的寒假、暑假和作息时间;此外在服务和管理方式也很类似。这是其他图书馆联盟所没有的独特的优势。

3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途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联盟合同的订立;联盟机构的设置;联盟运行机制的建立等。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和建议。

3.1 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校长订立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通过订立合同创办的,但该合同不能由大学城内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订立,因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同,不是法人实体,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由此订立的合同没有法律效力。所以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之间,并由各高校校长(法人代表)或受其委托的人出面依法订立。

同时,只有各高校校长统一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才能保证联盟的有效运行,因为每一个成员馆不仅仅拥有权利,还要承担义务。如每一个成员馆都是各种资源的输出馆;都要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运行;各成员馆之间还要共担一定的风险。

3.2 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一种横向联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至于该机构是否法人实体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有条件,最好将其办成非赢利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实体)。董事会由各高校校长组成,当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由校长(法人代表)全权委托分管图书馆的副校长或图书馆馆长加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执行机构,由该执行机构具体操作,并对董事会负责。须注意,该执行机构宜小不宜大,我国著名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的专职人员也只有9名。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机构的专职人员应由各种专业人员担任,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应由专业经理人担任。

其实,设立非法人实体的专门机构也不错。当然,有时会不大方便,如每一次集团采购合同的订立,都要由各校盖章签字。

3.3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使大学城图书馆联盟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是制度,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联盟才能有效的运行;其次是流程,特别是要制定各种科学的操作规程,并要严格执行。严格按规程操作很重要,CALLS联机编目,约有90%的重复记录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第三是标准化,由联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或选用同一标准,以供联盟和各成员馆共同执行。

参考文献

1 林倩青.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选择[J].津图学刊,2004(4)

第2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选题;计划;积累材料;提炼材料

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近年来,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面较广。然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存在重申报轻研究、重立项轻过程的现象,这里除了课题选择脱离实际、研究计划不够严谨、研究时间精力分配不当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思想上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课题研究的真正价值在研究过程,研究者通过材料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得到一手材料,经过思索探究、概括提炼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使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过程。

一、注重课题选择的务实与创新

课题的选择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源泉,尤其是面对新一轮教育改革,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模式的重建、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评价的革新等都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目前有些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为了职称晋升或者“装点门面”,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盲目跟从别人,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以致许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情况比比皆是。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我们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失败的教育教学教训中选题,将研究工作落实到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让研究拓宽教学视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注重研究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课题题目一旦确定,应该着手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进行查询,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应该经过小组讨论(有条件应请专家指导)。研究计划要做到课题名称规范、研究意义切实、理论依据恰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步骤详细(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及工作内容等要交代清楚,而且要求科学、详细、完整,要交代清楚研究过程先进行哪项工作,后进行哪项工作,每项工作有何要求,每个阶段的工作运用什么方法,需要多长时间,课题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研究方法科学,还要写明重要参考文献。

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研究过程应按计划进行,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避免马虎随意。研究过程中需要调整或修改计划,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认真讨论、论证,不能随意补充或删减,这关系到课题研究的实效和成败,这也是锤炼和体现研究者科研品质的过程。

三、注重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提炼

课题研究需要许多具体材料,无论是阶段性研究还是最后的结题都离不开平时积累的材料。因此,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积累材料,材料主要包括记录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如,值得吸取经验教训的做法)、体现研究效果的材料(如,师生的作品)、研究过程中学习的理论等,这要求课题研究者做工作的有心人,把研究过程所走过的每个脚印记录下来。积累材料还要加进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资料在总结提炼时才有价值。

有了具体材料还要进行总结提炼,怎样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总结提炼呢?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1.撰写教育案例,总结提炼短期积累的资料

课题研究中应经常撰写教育案例,为总结提炼中长期资料奠定基础。

2.撰写教育论文,总结提炼中期积累的资料

资料积累了一个阶段后,可以整理成阶段性成果,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论文。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研究者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3.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提炼长期积累的资料

第3篇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过程控制;实践性

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教师队伍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随之带来的科研课题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课题立项后不按计划开展研究;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只作摆设,不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精力与时间不够,对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地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按期按质完成,致使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对象

ISO9000/2000认为过程控制就是对过程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过程实施控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过程控制来确保过程的结果符合规定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一般都包括:课题立项前的管理、课题实施阶段的管理和课题结题后的管理[1]等环节,因此,对科研课题实施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就是对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素进行必要的控制,确保科研课题质量符合预期效果。

二、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内容及措施

1.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控制

课题申报立项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开始步骤。控制内容主要有:课题选题立项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控制两个方面。

(1)课题选题立项控制。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是课题申报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题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控制重点为: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对此,学院科研处每年都会根据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时间提前着手组织申报准备工作,确保课题申报质量,增加课题的立项率。具体措施有:积极主动与上级立项单位加强联系,及时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等信息;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公示、电话通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聘请国家、省部级著名职教专家来院进行科研课题申报知识和填报技巧讲座;用科研经费购买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专业书籍,配发给每个系部组织学习,使申报者对科研课题申报所需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较详细的了解,确保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

(2)课题设计论证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专家评审课题时最为关注的重点。控制重点是:课题论证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立项依据的客观充分;目标表述的准确、具体、简明;研究内容的切题、具体、完整,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法是否科学、路线是否合理、先进可行,措施是否具体明确,组成人员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完成条件是否实事求是;预期结果是否明确等。学院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评审审查机制,确保申报课题的高起点。所有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必须先通过本系部专业教师的初审,再由科研处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议评审论证,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评出主题鲜明、优势突出、逻辑严紧、思路清晰、论述流畅的高质量优秀课题推荐申报。

2.教育科研课题实施阶段控制

课题实施阶段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完成鉴定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控制内容主要有:开题论证控制、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经费控制四个方面。

(1)课题开题论证控制。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申报立项后对课题研究的再认识,再深化过程,它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是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障,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需要。控制重点:课题名称主题确切、特色鲜明;研究综述全面客观;课题研究界定准确;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定位具体;课题研究内容突出主题和紧扣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方法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措施可操作。学院科研处对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论证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即科研课题开题论证首先应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了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然后再聘请有关专家、权威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就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修改意见和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然后要求课题组根据专家组的修改建设,认真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按修改后的论证方案组织实施,以此提高课题整体研究层次。

(2)课题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中期检查是课题研究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检查方法原则上是按《课题开题论证书》所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逐条进行检查考核。控制重点是:课题研究是否偏离研究方案目标;课题研究是否按计划的内容与进度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等。对此,学院制定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中期实施阶段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课题有计划、有步骤、按质按量地进行。如学院科研处从课题立项开始,就安排有专人联系对接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跟踪、督促,并于每年9月份定期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立项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提前或按进度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的课题则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实际操作与计划的偏差,对于无故不能按期完成或进度缓慢者给予警告批评,直至终止课题研究,撤消课题经费,且课题主持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以此来保持课题成果的高质量。

(3)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结题验收是课题研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的总结和评价。控制的重点:课题研究内容、最终成果是否按原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课题研究的依据、思路、操作、方法是否科学。学院出台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成果质量进行控制,如科研课题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及时向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供结题鉴定所需的有关材料及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在完成系部初审的基础上,科研处会同有关专家对照其开题论证书的要求进行课题完成情况评审,给出书面结论。对评审合格的课题,学院根据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给予结题奖,同时作为课题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的课题成果等,还根据不同级别另行给予奖励,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率和优秀率。

3.课题文件资料归档控制

科研课题文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院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控制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学院制定有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确保课题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如把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中,列入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工作特性,明确归档范围、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完整地收集、积累、整理、预立卷。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育科研课题归档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日常科研文件的收集,科研处负责督促、指导科技人员作好文件材料的积累工作;科研档案归档的重点是我院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阶段形成的作为研究结果依据的原始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科研档案实行教育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教研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学院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教育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成效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对所有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率、结题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显现出勃勃生机。至2011年8月,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类立项课题29项,省市级以上论文奖44项,省市级以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在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期刊上公开34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9篇);公开出版专著5部,课题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课题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有利于对课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有利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为确保科研课题按预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设计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了行业内部和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将工作过程系统化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新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突出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过程更加了解,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中。笔者将根据参与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及多年从教的工作经验,为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献计献策。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

这里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社会实践当中,生产复杂的产品需要重复使用多个“工作过程”,这就构成了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根据所生产的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一套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可以将工厂或者企业中的生产过程搬到学校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产过程中的步骤,在学习中模仿生产过程,围绕生产任务开展学习,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不但丰富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课程模式上的特征有:

1.目标的定向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目标是明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2.内容的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这一系统化课程的办学理念是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把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可能会遇见的工作任务搬到课堂上去,将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安排课程内容。

3.实践与评价的整体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需要体现整体性,将学生和教师看成整体,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将规定项目的训练和自选项目的训练相结合,训练学生在学习当中锻炼动手能力,既能在学中做,又能在做中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改革实践

1.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我校增加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面向“汽车后市场”,依托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来确定学习任务,再根据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这里我们归纳出来了八个行动领域:工作安全和环保、汽车及系统使用、内外信息交流、计划制定和结果检查评价、汽车各系统拆装检查调整、汽车养护、汽车检测诊断以及检修质量控制与评价。

2.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和学校课程相结合,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式,由易到难,将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落实到实处。比如针对汽车养护这一行动领域,就可以安排出汽车电气检修、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养护这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及汽车美容与装饰和汽车营销这两门能力扩展课程。

3.构建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汽修专业的学习特点,中职学校需要为学生创设符合学习情境的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领域和目标来确定学习所需的情境,每门课程可以设置若干学习情境。我校汽修专业与福州嘉利德斯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靓车堡汽车连锁服务网络等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我校汽修专业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以汽车养护、维修检测技术为核心,着力构建出仿真的实际生产环境,帮助学生复原生产工作的实际环境,将教学、实践、培训结合起来,组成面向社会的校内实训基地。

4.以任务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学习情境内部结构,结合工作任务安排知识点。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需要完成若干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是一个相应的知识点,只有将多个知识点都弄明白了,并且串联起来,才能完成整个的大的工作任务。我校在示范校建设期间,曾经组织行业企业技术总监、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内部的教师共同完成了《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电气检修》这两本校本教材和工作页的编写,这两本教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为学校教师的课程安排提供了合理的建议,还让学校的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将来面向社会可能遇到的情况和任务。

以《汽车电气检修》这本校本教材为例,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内容为任务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试点班级12汽修(2)的课堂教学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企业技术总监的加入,我们发现了之前很多教材中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脱节的地方,并迅速加以改正,课程改革专家和学校内部教师凭借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将课堂中最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加入到课本当中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实践,更早地了解将来可能面临的具体工作。现在,12级汽修(2)班的学生不管是在外实习还是兼职,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提前签好工作。这都是得益于我校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创新。

5.加强硬件建设,创设真实的企业育人环境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实践教学场地、教学工具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真实的职业环境,将学校里的教学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校建设了美容和保养综合实训车间,建成并完善了汽车发动机、电气两间一体化仿真教室,充分完善了三间汽车专项实训室,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学生对于将来可能接触到的工作环境更加熟悉。曾有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调研报告中写到,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课程在实际工作当中是完全没有用到的,而这些理论课程又偏难,教师在讲述的时候会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仿真教室实际操作一下会更好。

还有很多毕业生提出,希望学校能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企业的订单,根据订单任务安排教学课程,而订单的完成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充分了解将来步入社会需要面临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通过在综合实训车间和仿真教室里的训练,工作之后,很多任务都可以独立完成而不用师傅去带,因为他们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早在学校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这不但节省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还缩短了毕业生初入工作岗位时需要磨合的时间,使毕业生可以更快地熟悉岗位,获得更大的晋升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利益。所以说,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创设真实化企业育人环境,是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改革必须要注重的地方。

中职毕业生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中职学校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环境,为学生复原企业生产环境,将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工作过程化课程系统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9-01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会计专业又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会计教学必须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会计实训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 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第一,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从而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等打下基础。通过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财务核算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范围;从事财务审计方面主要就业单位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等;毕业生在1~3年内多数从事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3年后少数学生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主管会计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会计毕业生信息化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分析各项工作任务及每项任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与原理,分析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课程结构体系。

第三,以工作任务为项目,确定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仅是对构成工作任务的特征、要求的特定能力进行了专门描述。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二 构建会计实训课程设计探讨

根据近几年教学体会和当前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改革引导下,笔者认为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下是笔者对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设计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相应的教学软件,以实际会计工作中的项目为任务驱动,构建与未来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相似的环境,把会计工作划分为若干岗位,让学生模拟会计人员身份进行情境式学习。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将会计专业各项基本理念、基本方法与技能有机地融合于实训项目内容中,形成了基于会计工作全过程的综合化课程内容。

以会计综合实训为例,根据会计工作过程,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所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转化为课程的实训项目,设计了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含建账、记账、对账、结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对账的常见业务,出纳岗位能力)、错账更正(对账后的处理手段)、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等实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对会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会计工作过程的了解。通过这些学习情境(实训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过程,培养其基于会计工作全过程的出纳岗位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会计管理能力和会计的基本技能。

第二,教学改革预期效果。根据会计工作流程进行岗位设置和实训开发后,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主要采取角色扮演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更快地达到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训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庆、沈发治、秦建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

第7篇

(1)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高而且又非常富有个性,而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对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不明显,达不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另外,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累,对于体育教学缺乏了一定的兴趣,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从而使得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积极性。

(2)教学硬件设备落后,教材有一定的缺失性

在高职院校中其经费的投入与普通高校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硬件设备存在一定的落后,教学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意愿。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其体育教材也是使用着普通高校的教材,不能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体育教学更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效地结合。再加之,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占用体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课教学辅导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也不能到位,不能很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压缩,从而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3)体育教学针对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这就要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力的提高都不能很好地发挥。

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材的更新与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加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对于高职体育这门基础性课程来说,它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健康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教材,我们要加强改革,教材要根据不的专业来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技能来加强对学生相应体能的培养。在教材的编写时,要注重其职业性的体现,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材的编写要适合高职学校的发展特点,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更加具备自身特色,最终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所需人才的目标。

(2)加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在不同专业教学中,其体育教学模式要尽量多样化,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设定,从而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专门的训练,进而可以获得本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对体育项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良好的发展,最终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培养。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

(3)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学硬件设施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教学硬件设施,合理增加体育场所和配套体育设施;不断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注重就业率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保证每个学生定期参与体育教育,减少对体育课堂的占用。

(4)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第8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全过程管理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71-02

一、研究背景

我国科研院所主要从事高精尖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承担着来自于政府、各部委、军方等多个渠道的各类科研项目,少则年均几十项,多则年均几百项。随着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日益重视和科技投入的明显增大,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项目难度也不断提高。科研项目任务量的迅速增长和项目难度的增强既给广大科研院所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又对科研院所传统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各院所必须加强项目统筹管理,转变项目管控模式,确保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那么针对科研项目开展积极有效的绩效评价,成为促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提升的重要方式。

大部分科研院所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主要以项目验收,满足项目任务书要求为终极目标,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按任务节点进行非量化考核,以保证科研项目的按期完成率,但对其完成质量、对院所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缺乏有效的评估。因此如何对科研项目开展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如何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且对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的提升和长期发展十分有益。

二、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1.未按重大节点进行有效考核,科研项目进度控制不力。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虽在年度计划中明确了重大节点和一般节点,但对于节点的具体完成形式和考核方式并未具体确定,导致对节点的考核和把控不到位,流于形式。

2.缺乏有效激励考核政策,导致项目团队效率无法有效发挥。目前科研院所一部分新立项的科研项目是在全新的领域开展,缺乏积累,难度较大。然而从事这类创新性大、技术攻关难度大的科研项目研究的人员奖金,与从事已有一定技术积累的科研项目研究的人员奖金基本没有差异,这样极大地打击了部分研究人员的科研攻关积极性。

3.缺乏有效激励考核政策,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后续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有产品转化前景的科研项目缺乏后续投入和管理,同时缺乏有效的考核政策,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能持续创收的比较少。

(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科研项目考核管理效果不佳,大多流于形式, 造成“考核处处在,结果不实在”的局面。具体问题在于:

1.没有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绩效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绩效评价的操作过程走样,考核结果应用单一。

2.项目评价周期不合理。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科研项目评价都是按照季度或年度进行,所有项目都按照这种方法单一考核,但科研项目本身重大节点周期各有差别。

3.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指标设置主要是按照任务目标分解指标,缺乏差异性,没有重点和针对性。

4.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根据经验判断的,缺乏科学性。

三、科研项目全过程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综合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路,构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达到有效考核和激励。并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以最小的参与度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

希望通过有效评价,可以做到:科研项目按进度节点完成,科研项目完成质量有效控制,科研项目经费严格预算,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引导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专业发展方向,鼓励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

四、科研项目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科研项目全过程阶段划分

根据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际情况,将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分为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立项阶段主要考查项目的必要性、经济性、可行性及风险性等;实施阶段主要考查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等;验收阶段主要考查项目成果与立项要求符合性、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成果先进性、成果转化情况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

(二)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和流程

可以分四个步骤来设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详见图1。

1.指标库建立。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指标来建立指标库,主要采用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管理专家头脑风暴的方式,建立科研项目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备选库,以供将来各类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时选择使用。指标库的建立为今后各类项目评价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指标的建立要遵循有效性、独立性、可行性的原则。

2.指标的选择。对初步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库中的指标进行筛选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拟首先通过专家咨询,以管理专家评分等方式,了解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进而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法选择指标。选择时要注意考虑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性和非财务性指标的平衡和重点突出,并根据各单位自身的科研项目激励政策导向,选择适合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案。

3.指标权重的确定。在选择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后,下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就是这些指标权重的设定,将已选择的绩效评价指标按照科研项目评价各阶段进行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分别确定其权重。不同的权重设计可能会使评价结果出现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可以选用主客观赋权方法即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德尔菲法,这样既简化了计算、提高了一致性,同时还保留了层次分析法较好的数理逻辑性,从而使得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

4.评分办法设计。根据已知的指标权重设计评分标准,对每项指标的扣分和加分办法和极限值做出明确规定。设计过程中注意评分的公平、公正和可操作性,避免评分办法过于复杂,增大评价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流程,探索性地设计了以某科研院所为例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供参考。详见表1。

具体评分时既可以根据各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评分标准,也可以简化处理,例如根据各个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将得分划分为三个档次,较好的得分范围为权重的70%(不含)~100%,一般的得分范围为权重的40%(不含)~70%,较差的得分范围为1%~40%。

五、结束语

传统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绩效评价,首先在周期上一般是按自然年度考评,并未针对项目本身研究周期评价;其次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主要关注技术性指标,往往技术指标达到要求了即可,忽视了效益、效率和后续成果转化等要素。因此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展绩效评价,符合项目本身研究周期的管理需求,更有适用性。同时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正是将财务要素和非财务要素紧密结合,也关注流程标准性要素和后期成长性要素,按照此思路构建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考评科研活动的各个方面,更为细致全面。

参考文献:

[1] 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3)

[2] 李丽亚,宋杨.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3] 王凭慧.科技项目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胡骏红.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9篇

读懂师生现状,明确研究意义

学生做题中的错误是普遍存在的,有些错例甚至是“顽固”的。当我们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相同错例,往往是“见怪不怪”。如果能仔细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错误原因来反观课堂、反思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很多,但往往成为活动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累经验、修正做法,在活动中分享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确立课程目标,明确研究方法

研究学生单元检测试题中错误产生的本源(非智力因素方面),了解学生答题时的真实想法,力求读懂学生思维,从细节入手、以点带面,把错误进行归类整理,以便整体把握教材,对单元教学重难点准确分析提供依据,达到减负增质的目的。

针对学生的错例分析,加强教师梳理教材、进行单元教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一支研究型数学教师队伍。

细化实施阶段,明确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实施,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分两步进行了课题研究。

第一步:以实验课为载体进行研究。

实验教师加强日常的单元备课,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进行正常有序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观察和检测。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每一节实验课之后,我们都进行后测、分析和反思,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成因分析,根据实际的研究情况调整方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重、难点,反复进行策略的检验;课题组组织有关指导和研讨、交流活动;了解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并制定出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

第二步:以单元试卷错例为载体进行研究。

由区级教研员根据各年级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单元检测A、B卷,集体研究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延伸;教师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如单元备课、重点课时备课、日常学生作业错例研究、单元检测错例研究、对学生进行访谈,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指导,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和反馈。

努力用心实践,收获研究成果

第一,在研究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不断提出修正意见。

第二,形成规范和制度。积累课题研究资料,经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并把规范了的文件条款在实践中检验,不断修改形成制度。

第三,不断总结学生的错例,读懂学生的学习。利用单元检测试卷中的错例,试图读懂小学生的学习路径。

第10篇

关键词: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云南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编号:2015ykc50,课题组成员:黄菊、夏晓芳、陈宁伟、黄涛霖。

农业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且传统农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只占全部成果数量的15%~2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实现产业化的也仅占5%左右。为提高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并找到相关的解决途径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总体态势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2006―2015年为期10年的CNKI高级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12445篇,再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CNKI高级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730篇,占文献总数的5.9%;以“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CNKI高级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18篇,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文献总数的2.5%。从文献的总体比例看,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较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更少。我国学术界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二、云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目前,云南省共有高校69所,其中本科院校19所,独立院校7所,专科院校36所,然而科技创新的覆盖率较低。云南高等院校有省一级实验室的仅有17个,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等地方高校,本科院校占37%。云南省的高校平台建设不仅与东部发达省份有巨大差异,甚至在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也处在落后状态。2013年云南省在已登记的1121项科技成果中,按第一完成单位统计,企业、独立科研机构、高校、医疗机构、其他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数据表明,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是科技成果研发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果总数所占比例仍处于优势地位,而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三、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奖科技成果数量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少

云南省农业高校由于受资金、人力和生产条件的制约,大多数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内或小试水平。此外,受管理体制的影响,科研人员更多地注重、出版专著、申报奖项,不太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先进”或“领先”之后便无人问津。以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两所高校为例,从表3、表4可以看到,两所大学获奖科研成果项目数都较多,但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却少之又少。

2、成果转化对象差异性大

据调查,中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仅有29.4%的乡镇有交通工具,35.2%的乡镇有仪器设备。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23%,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对象整体素质不高、整体差异性大,对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接受,导致技术拓展和延伸到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明显不强,仍然沿袭着资料发放和技术培训的推广方式,服务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3、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不当

2013年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林、牧、渔行业的实际推广应用仅为总量的三分之一,高校科技成果实际推广应用仅占5%。云南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由于对其专项资金量投入力度不够,科研成果研发和科研规模扩大受阻,未能充分发挥出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研发主力军的优势,再加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不当、疏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数据的统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创造,阻碍了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4、未设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标准

云南省农业高等院校每年有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结题或获奖,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以及农业科研成果的局限性,某些成果只能适应于某一地区。再者,云南省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并未准确地对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及时追踪和评估,现实中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只有估计的概念,而未有准确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致使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云南省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如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等层出不穷,但未能真正适应技术转移或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产业链。云南省一些中介机构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成果转化的媒介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与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发展环境不协调。此外,缺少专业的科技成果风险评估、技术价格和技术定价等中介机构,很难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风险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四、影响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

由于受到云南农业政策导向、农业高校科技体制、评估机制、接受对象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云南省农业科研院校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各种资金的资助,其多为基础研究,而农业实际应用型研究和转化的比例较低,因此农业高等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研发项目的选题,更倾向于政府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忽略了整个农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

2、研发团队结构单一,基层人员基础薄弱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科研机构研发模式和评价体系,使得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结构呈现出科研人员高学历、高职称、专业结构单一、基层人员基础薄弱等特征。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这样的团队更容易开发前瞻性的技术成果。但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角度来说,由于其涉及技术、市场、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进行支撑,如遇到上述问题时,便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容易造成成果、生产、市场之间断层。此外,部分云南高校科研人员缺乏产前、产中调研和实际的生产经验等基层经验,其成果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降低。

3、缺乏高效的科研管理模式

目前,云南农业高校的科研管理方式很多过于陈旧,并没有对科研活动进行宏观协调、管理和服务,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在思想和体制上,重研发,轻管理,缺乏对科技成果管理人员的重视和培养;第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上,研发全过程把关不严,缺乏多种监管手段;第三,从科研人才的管理上来说,人才筛选与聘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并未完善,导致科研研发人员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第四,从研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来说,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流被隔断,创新性和实用性得不到融合;第五,从研发环境上来说,缺少综合的研发平台,导致研发综合性减弱;第六,在成果评价上,缺乏多角度、多元化的成果评价体系,局限于学术价值,忽视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未从经济角度对其进行高级管理,导致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4、国家相关成果转化政策配套体系不对称

我国曾经出台了一些有关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中试产品、新产品免税的相关政策,但只限于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信贷方面,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大多数银行拒绝向科研教学事业单位发放贷款。即使这些单位已经研究出了符合农业生产需要的成果,但常常由于缺乏转化资金的“孵化”作用,只能使成果转化过程中断。因此,国家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需求不配套,也是制约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加快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构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撑体系

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首先,增加云南省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合理配置研发与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适时制定出台鼓励农业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对于某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可对其形成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政策,帮助其启动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其次,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农业科技开发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仅靠银行贷款难以满足成果转化的需要,可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建立多渠道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体系。

2、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体制改革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科研成果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的立足之本。农业科技、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同时,云南农业高校科技人员也要树立起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观念,从选题立项开始,就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但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保密性差,转化后取得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所取得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认真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在研发和转化过程中的积极性。

3、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加强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需做到:第一,对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并能自创条件尽快完成研究任务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第二,对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第三,科研管理部门应履行监管职能,严格按程序执行成果鉴定、核查、审批手续,保证鉴定结果质量。第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选题时要切入实际,把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选准选好研究项目。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且易于转化。

4、完善激励政策,强化市场意识,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改变过去“项目论文―鉴定发表―评奖―晋升”的管理办法,创造激励和尊重那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的环境,制定各种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地将科研与市场、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追求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成果产业化,增强市场开发意识,将科研人员的晋升、职称评定与其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科技报告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共享;完善农业科研成果的验收与评估体系,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

5、提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政策保障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云南省司法部门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同时云南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手段,鼓励支持云南地方企业自身创建研发机构,对其技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信贷和贴息等方面予以优惠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宇翔、曾福生、王新利、张广胜:农业经济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杨志雷、李国治、张邦朝、谢世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

[3] 董定超、薛刚、古小玲: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解决途径浅谈[J].科技传播,2014(22).

[4] 介百梅: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1.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课题;英语口语;活动主线;研究成果;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58-02

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倍受师生重视,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不佳,成为初中英语教学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加强英语口语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口语学习中的困难迫在眉睫。

我一直任教初中英语,年复一年乐在其中,因教学成绩突出也曾受过几次学校或上级部门的表彰,自认为积累的教学经验也不少,但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总感不满意,好像拖欠学生的。于是,在2013学年初,我征求级部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意见,向校领导请示、向专家请教,申报了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以活动为主线,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策略”。我将课题研究与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在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方面探究出了行之有效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验证。现将这一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以探讨。

一、拟定方案

1.析现状。在现实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要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要落实在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上,然而在落实时却没那么容易。尤其是英语的“说”,即英语口语,更是“软肋”。从学生方面看,学英语时学生喜欢听,也擅长写,出声朗读则感到困难,脱口说更是难为情,几乎成了“哑巴英语”,这是学英语的语言环境长期不适合而致使学生缺乏兴趣造成的。从教师角度论,有传统观念的制约、对英语口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还不够,因此需要英语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调整好思维,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

2.拟方案。以初一新生第一学期(按18周)英语学习为例,创设英语口语环境(真实、接近真实、模拟真实)――编制成短剧;以活动为主线,激发学习兴趣,将听、说、读、写、画、用、演恰当结合,“说”渗透始终。围绕该方案,对英语课堂(大课堂)的安排落实在:课前、课内、课后;对本册内容的设计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分为:家庭、学校、班级、社会;对一学期的效果检测分为:平时、期中、期末。

3.论作用。该方案在传统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适合英语口语的环境,设计扬长学生个性的各种活动,在兴趣的激励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过程,开发思维,增加动力,使其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成果应用

1.课堂安排。这里所说的英语课堂指的是广义的“大课堂”,即上课前期的准备预习过程,课堂内的教学过程,下课后的巩固应用过程,简称课前、课内、课后。

(1)课前。教师在讲授新课前(一天或两天),要据教材内容的难易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做好对学生的预习引导和预习任务的布置。一是布置相同任务,例如全班每个同学通过自学预习把将学内容读熟,可根据各自优势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二是布置不同任务,例如给各小组分别安排不同的任务,有的小组以对话的形式排练将学内容,有的小组以模仿的形式表演将学内容,有的小组以图画的形式画出将学内容,等等。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进入良好的课堂准备状态。对预习效果的反馈,教师要委托各小组组长对本组预习效果检测,并及时向教师书面(填表)反馈,作为教师也要深入学生做好预习指导和效果的抽查,以准确了解学情。

(2)课内。即课堂45分钟,学什么?怎样学?效果如何?这要根据当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定。例如学新授课,所学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1次印刷)七年级上册Unit1.因为本单元主要学习Introduce yourself;Greet people;Ask for and give telephone numbers(介绍自己;问候他人;询问和告知电话号码),所以做了如下安排:第一,侧重“读―听―说”。让全班学生朗读本单元的重要文段;然后分别抽学生朗读某段,以检测预习中布置的“相同任务”;接下来让学生自报奋勇对刚才某同学朗读的水平、主要内容用英语评说(可汉英混合)。第二,侧重“演―听―说”。主要是模仿第一单元第一页这幅画面上的内容(自我介绍、问候他人),先在各小组内进行模仿对话表演;然后选拔表演优秀的“演员”(可以不是同一小组的)上讲台表演,这时一定要把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力争创造出接近真实的情境;接下来抽生用英语对情境中的人物评说(可汉英混合)。第三,侧重“画―写―用”。在对本单元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基础上,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训练思维能力、合作学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学用结合,并将“说”渗透其中。本单元共有彩图14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一到二副在画纸上模仿画出彩画,也可加以创新创造(有的在预习时已经画好);然后各自看着自己画的画用英语说出内容,先说给自己听、再说给左右位听;接下来在自己的彩画上写上恰当的英文词句(最好默写),左右同学间互改;再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情境应用,分角色询问、告知,第一轮对话结束,同学间要注意角色调换后再进行二轮对话;最后,在模仿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应用,例如把教材中的人名、电话号码变成同学的或家人的进行对话、交流。以上每个环节,作为英语教师要融合在课堂语境中并当好“导演”或“演员”,把握好活动主线,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鼓励以激发兴趣,正确引导(如介绍背景、纠错正音、扫清障碍等)并做好记录。依据所做记录,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小组布置适当的课后巩固作业。

(3)课后。在下课后的巩固应用过程里,完成课后书面作业只是一个小任务,而更重要的任务是将所学内容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尝试着用英语说出来,用英语与别人交流,这当然不是短期能做到的。但要想学好英语,尤其是口语,一定要形成这种用的意念、培养这种用的习惯,做到在自己的脑子里创设英语语境。不能全用英语说出来,但要尽力而为;不能说全对,但后来知道哪个地方说错了,这就是进步!英语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校外用英语交流,组建课外英语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校外交流展示活动,并及时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校外交流输入评价体系,进而总结和测评。

2.内容创设。按该成果要求,创设真实、接近真实、模拟真实的英语口语环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活动的过程,这就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做好活动内容的设计、创作、排练等充分的准备工作(编短剧),以备“课前、课内、课后”或大型活动时之用。根据初一英语教材和学生生活特点,把内容的创设分成四个方面:①家庭;②班级;③学校;④社会。

3.效果检测。对于成果应用的效果如何要及时准确地检测,检测分为:平时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①平时检测。如预习时各小组长给教师反馈的“各组员预习效果表”,课堂内在引导学生时教师做的记录,以及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校外交流进行的总结和测评。②期中检测。初一新生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般在第9周,我们班内的英语期中检测安排在第8周。经过综合检测(参考平时检测,以及对“听、说、读、写、画、用、演”检测)我班学生的英语成绩90%为优秀。在学校期中考试时,我班英语成绩名列级部前茅。③期末检测。与期中综合检测一致,只不过侧重了英语短剧制作、短剧拍摄以及表演的检测评价。学校期末考试时,我班英语成绩在初一级部首屈一指。我班的英语“社会”短剧在学校元旦联欢会上的展示表演,赢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并获学校教学成果应用嘉奖。

三、成果评价

1.效果。首先,学会了创设学习情境。内容创设有时安排在课内、有时在课外,这种创设课是对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梳理、创新、创造,借助语言和非语言功能(如情节、动作、表情等)使教学内容真实化、故事化、乐趣化。其次,得到了智力和非智力开发。有的内容创设需要提前一个月或更长时间设计、创作、排练、预演、彩排,这实际上是把学生的教材改编成了不同的立体短剧,因为师生共同参与,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得到智力和非智力开发,有切身体验、深刻的记忆、乐在其中,以至于终生难忘。第三,尝试了新的课堂模式。内容创设课与传统课交叉进行,这样既不影响学校计划的教学进度,又在传统课中穿插了恰当的“短剧”,使英语课堂精彩纷呈。

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对学习效果行之有效的检测和评价体系,包括技能、知识、情感、兴趣、创新、策略等,它具有动机激励、目标导向、反馈调控等作用。学生在参与、倾听、判断、质疑、赞美、建议等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 国土资源 科技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国土资源事业是高科技行业,加快广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既是落实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战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广西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

1、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全系统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部专项以及各地方科技专项项目,在土地、地质、矿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经过汇交总结,“十一五”期间共计1881项成果,其中,各省(区、市)相关单位汇交成果867项,占46。1%,广西汇交成果95项,占省(区市)汇交成果总数的9。1%,排在各省(区市)汇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广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率并不高。

从获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301项。其中,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数为111项,占获奖总数的32。8%;广西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从申请国家专利情况、科技著作出版情况、核心论文等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科技研发项目3016项,国土资源项目平均经费129万元。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部门141个项目中,19个部级项目,经费1153万元,项目平均经费61万元;区级项目56个,经费2420万元,项目平均经费43万元;本单位项目66个,经费9577万元,项目平均经费145万元。从项目数看,主要是本单位项目,区级和本单位项目较多;从项目经费看,以本单位项目经费为主,占总经费的7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主要以本单位项目为主,其次是区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

3、广西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规划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区委的领导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广西国土资源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状况

从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9个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科技管理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科技管理人员多于所设岗位数,科技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课题组同时调查了四家相关单位,这4家单位的人员总数为617人,实际科研人员数为327人,占人员总数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1%。可以看出,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科技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区级国土资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开展野外科学研究,国土资源部门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84个,其中,广西地区有4个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8%。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部门自2009年以来,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计10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有36个,资源保护类有61个,科研实验类有8个。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总计有2个,即广西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岩溶地质馆,均为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指导,以建立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这既是落实“富民兴桂”,“科技兴地”的重大举措,又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1、总体目标

以国土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深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改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与区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2、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广西国土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领域”。“一个平台”,指广义上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即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科技制度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三个体系”指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四个领域”指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见图2)。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广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国土资源重点领域人才特聘专家、访问学者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人才和智力。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土资源人才信息平台,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

(3)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国内先进省份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合作。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境外找矿有大的突破,培养一批国际型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2).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1)[M].地质出版社,20011.

[5]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汇编[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国矿业权市场化程度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

[7] 鹿爱莉、谢承祥: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9(5).

[8] 马晓河: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J].市场论坛,2012(4).

[9] 田凤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J].南方国土资源,2012(1).

[10] 汪民: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J].资源・产业,2001(3).

第13篇

关键词:惯性产品;可靠性;余度设计;再制造与重用

某型惯导产品生产线在1月~12月的生产周期平均单套产品故障率系数为0.17。与此相比前一年同期故障率系数为0.09。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当年在产量上升的情况下故障次数也同时上升。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值得分析研究,并试图寻求有效改进的途径,以提高生产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达到高的生产效率。某种意x上,在故障总数无法持续降低的前提下,故障发生于生产周期前端无疑是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

1 故障周期的变化趋势

某型惯导生产线工艺流程可以粗略分为:包含粗、精、检验约7个阶段。从图2数据统计来看,前一年故障发生在前端的概率为P前=0.05,发生于后端的概率P后为0.04,而当年全年产品故障多发生于工艺流程的前端(筛选阶段),故障发生在流程前端的概率上升为P前=0.13,发生于后端的概率持平为P后=0.04。

1.1 时间优势

对于单套惯导系统而言,生产周期T应该包括两部分:正常调试周期∑ti,其中(i=1,2,3…7)和重做流程周期∑tj,其中(j=n,n+1,…k)。见公式:

T=∑ti+∑tj

其中:i=1,2,3…7;j=n,n+1,…k;

n为重做工艺起始点;

k为故障问题发生点。

以生产过程较为常见的加计故障为例,若故障发生在精调阶段即k=5,则依据工艺重做起始点为粗调阶段即n=4。若故障发生在粗调阶段k=4,则n=k=4。陀螺故障若发生在精调阶段k=5时,n=3。若陀螺故障发生在粗调阶段,则n=k=4。

1.2 成本优势

相较于时间优势,成本优势更加直观。在更加健康的工艺过程中,较早的暴露故障单元或元器件,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工时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

1.3 可靠性优势

所谓产品的故障率/失效率(Failure Rate)体现了在给定寿命周期内,系统产品的故障问题次数/失效次数。典型的失效率时间函数如下图3所示,在产品初始阶段、以及报废阶段是故障率较高的时期,而在产品有效使用周期内,故障率应维持在一个恒定的低值范围。系统在生命周期内关于时间t的可靠性函数可以表示为:

R(t)=e-λt

MTBF=1/λ

该故障率求解公式简便的体现出了函数关系,因而对于求解相关问题十分有效。用此函数关系可以比较出惯导生产线今年故障发生趋势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

设上图1中黑色曲线为统计当年平台故障率λ随寿命时间t变化的函数,即“浴盆曲线”,而浴盆曲线底部可以近似为指数分布处理,而指数分布底部平滑区间,则认为是产品平均寿命周期估计。假设与之对应的可靠性函数R(t)=e-λt。红色虚线为前一年度故障率λ'函数。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可知R'(t)与y轴的截距小于R(t)与y轴的截距,因此R'(t)函数事实上沿x轴做了平移。此时有:

尽管事实上统计当年年平均单套故障系数0.18相比前一年的单套故障系数0.09有较大增幅,与之相对应的是产品故障率的上升。然而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函数分析,却获得了更长的产品寿命预期。这反映了一种思想即把系统产品的故障尽可能早的暴露出来,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寿命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 故障变化趋势的机理

对比了国外同类惯性产品的一些可靠性数据,发现惯性元器件(陀螺、加计)的故障是影响惯性产品性能以及可靠性的最主要原因。以Honeywell激光惯性系统产品(RLG-GG1342)数据为例,其中激光陀螺的每百万小时的失效次数为2.7,陀螺通道(包括:陀螺、驱动模块、电子模块、数模转换、HV供电模块)百万小时失效次数达4.2。加计通道百万小时总失效次数达2.6,电源、处理器及电子线路模块百万小时总失效次数达5.2。

3 改善生产效能及系统可靠性途径的思考

3.1 主动因素提高某型惯导系统可靠性预期

主动因素是指,从故障原因与机理出发,所寻找、定位到的引起故障模式变化的产品部件、工艺与流程等影响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系统产品以及组件的可靠性统计对比和分析,通常认为主要影响因素取决于陀螺与加计等惯性器件等相关组件上。而电子线路、电源部分可靠性通常较高。具有高可靠性的产品,应当具有长寿命周期估计。并且从故障模式来看惯性器件和线路板相关故障占了相当比例。从有关数据分析来看,某年系统故障原因中线路板原因引起的占了大部分,约50%。该故障原因主要是线路板的元器件装配前早期筛选剔除力度不够,元器件批次问题较多所引起。而通过对比发现,在前一年度的故障原因中,陀螺故障、加计故障所占比重较大,但两年占比相对持平,原因为陀螺、加计经过数年的使用验证,迭代改进,优化设计,工艺相对稳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故障率基本出于稳定状态。在生产线调试与验收工艺流程基本无变化的前提下,导致故障部件发生元器件部位与故障发生时间的概率分布之间的相关性,也值得关注。

第1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障碍;推广转化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农业技术工作人员,我发现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

在我县,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

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的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

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

第15篇

本节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三个经典实验,总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本节内容安排为两个课时,本案例为第一课时内容。

核酸的结构、科学探究的步骤都是学习过的内容,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对上述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原理和结论。

2.通过模拟发现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尝试信息的处理;模仿科学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认知论,掌握唯物辩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引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遗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染色体在遗传上能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这个问题曾经引起生物界激烈的争论。你认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生1:应该可以传给下一代。

生2:遗传物质本身要稳定。

师:很好!还有么?

生3:本身要能够携带大量遗传信息,还要能够精确复制。

师:大家考虑得很全面。那如果你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某种物质是不是遗传物质,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物材料呢?

生:最好简单一点的。

师:比如什么生物?

生:单细胞的,细菌就可以。

师:同学们的想法跟科学家们的不谋而合,果然英雄所见略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科学家们是如何用实验揭开遗传物质的真面目的。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为接下来的分析实验埋下伏笔。】

二、引入实验,跟随科学先驱一起思考

师:20世纪初,人们对蛋白质的认识比较深入。当时已经知道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这样就使人很自然地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首先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发出挑战的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

探究活动1 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一种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光滑,叫做S型细菌;另一种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叫做R型细菌。在这两种细菌中,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细菌不会引起上述症状,是无毒性的。(PPT展示图片)

师:实验先进行第(1)(2)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4)组实验?

生:第(1)(2)组是做对照的,不能直接进行第(4)组实验。

师:是的,科学探究实验要设置对照实验,(1)(2)组实验可以证明R型和S型细菌的作用,排除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分析对比(1)(2)组实验,说明什么?

生:(1)(2)组对比,说明R型活菌不致死,而S型活菌致死。

师:对比(1)(2)组说明什么?

生:说明加热死亡的S型细菌不致死。

师:对比(3)(4)组说明什么?

生:(3)(4)组的实验结果说明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

师:对。格里菲思从第(4)组死亡的小鼠尸体中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S型活细菌,说明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该实验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吗?

生:不能。

师:那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呢?

生:这个实验能证明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以问题为向导形成问题串且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问题紧扣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探究活动2 上述格里菲思的实验中,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这个因子究竟是什么呢?格里菲思并没有能够证明,那我们来找找看吧!要找到细菌中究竟什么物质是转化因子,先要来看看细菌里有哪些物质。同学们还记得初中学习过的细菌的基本结构吗?(PPT出示细菌结构图)

图3

生: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师:有成型的细胞核吗?

生:没有。

师:是的,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有些细菌还有荚膜、鞭毛等结构。荚膜起保护作用,S型肺炎双球菌就是有荚膜的,但没有鞭毛。那么这些结构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生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

生2:DNA就是脱氧核糖核酸。

生3:荚膜的主要成分应该是多糖吧?

师:对!所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蛋白质、脂质、多糖和DNA等物质。要证明这些物质中哪一个才是转化因子,首先应该如何操作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最好将它们分开。

师:对,必须将蛋白质、糖类、脂质和DNA分开,才能一一确定它们是不是转化因子。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会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转化因子是哪一个呢?

(学生纷纷讨论)

师:我们先来回想一下,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是?

生(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师:很好!那各位科学家现在要探究的问题是……?

生:DNA、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究竟谁是转化因子?

师:你们的假设是……?

生:DNA是转化因子。

师:那各位科学家的实验方案是什么呢?

生:首先从S型细菌中分别提取出DNA、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然后分别将它们加入到已经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结果。

师:你们预测会有什么结果?

生:应该是只有加入DNA的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师:如何鉴别R型细菌和S型细菌呢?

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S型是有荚膜的,R型没有。

师:很好,有别的办法吗?

生:可以看菌落,S型菌落光滑,R型菌落粗糙。

师:很好!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其实,1944年,科学家艾弗里就是这么做的。看来我们的同学已经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去解决问题了,非常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实验结果。(演示课件)

图4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师:为何要设计加入DNA和DNA酶的那组实验?

生:应该是和只加入DNA的那组实验形成对照。

师:非常好!科学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注意控制实验变量。你们刚才的假设成立了么?

生:成立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好好努力!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是: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实验结果甚至出乎艾弗里自己的预料,于是艾弗里提出了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观点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接下来,科学家们依然在努力揭开遗传物质的面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沿着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往下走。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当年这个实验是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所以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如果你是当年的科学家,要接着去探究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你会怎么做?为了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出,如果要揭示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最关键的步骤是必须将蛋白质、糖类、脂质和DNA分开,才能一一确定它们是不是转化因子。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科学探究实验的五个步骤,最后再让学生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以后,告知他们,这与当年科学家的做法是一致的,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的安排,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又让他们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效果甚佳。】

【教学思考】

本节课在实施过程当中,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且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学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到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对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合作精神。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谁在转化实验中起作用”,“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如何设计实验”等问题,为探索艾弗里等人进行的实验做好铺垫。在探索艾弗里的转化实验时,结合课件和教材的图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最后,指出艾弗里实验的不足之处,即DNA纯度不够,不能排除蛋白质的作用,进而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