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辩论赛培训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的孩子11岁了,学习不是很拨尖。他不肯去奥数班,认为老师讲得很枯燥,但他会去看《马小跳学数学》。他的思维很敏捷,毕业考试数学在班上考了第一名,南昌十中的选拨考试他在未上任何培训班的情况下考了50分;他做事很有逻辑性,为了他喜欢的辩论赛,他会将整个的辩论流程修改梳理,并以主持人的身份成功在班上组织了两次辩论赛;他对大空知识很着迷,看了《外星人在月球的背面》、《中国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我的第一本太空书》及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并执着地相信外星人的存在;我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他自己选修了清华少年科技五期培训课程,并会进行简单的机械编程,他会将家中的钟表、计算器、手机等各类机械拆开看个究竟,有的也能复原;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年龄的成熟思想,在他8岁时构思出了未来的汽车——不要汽油能自动升缩的汽车,在11岁写出了《朦胧的爱》——与同学PK同一个女生的丰富情感;我孩子的独立性较强,自己可以独立做饭,9岁时在上海从离复旦很远的徐汇区乘地铁去复旦大学找他的哥哥玩,10岁时在北京能通过一张小地图从各景点乘地铁回所住旅店,也能与牙医沟通预约并独自乘车前往矫牙;他看了郑渊洁的10多本有关皮皮鲁的书,可能受郑渊洁的影响,他不赞成死读书,认为郑亚旗没读书也能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个优秀的孩子,但由于我们只是个普通的家长,所以也只能循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前走。今年9月份他就要小升初,但是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中学就读,现在是我们作家长特别头痛的一件事。由于今年南昌市教育局出台了一个文件,就是不允许学生择校就读,并禁止各初中学校收取择校费,学生们将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近入学,这本是教育官员的一番好意,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今年的小升初家长们纠结得很。我也在想要不要放孩子到红谷实验学校入读,红谷实验学校的前身是卫东(村)学校,学校硬件尚可,软件就有待认证了。再有就是私立学校南昌五中的“创新”班,这个班是应用“智慧通”教育模式,我觉得它的理念是赏识教育,并培养孩子表达、竞争等各项社会生存能力,孩子已经考取了这个班,但学费比较贵——一年1.6万元的学费,另外还有伙食费等。
也许我的孩子确实似别人认为的比较优秀,很有思想和见地,但怎样的教育才能将他培养成才,是不是他是金子呢,放在哪里都会发光!还是一块铁呢,放在钢厂可以锤炼成钢,放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生锈呢?还是他没有继续钻研的劲头和环境,落个《伤仲永》的下场那就是我们人生的悲剧了。
我相信今年许多小升初的家长都似我一样纠结,孩子的教育何去何从,将要困惑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也许一辈子。
江西南昌东湖区南师附小六年级:梦想蓝天1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成人职业培训持续关注的内容。辩论式教学是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基础上融合辩论赛的高强度、高质量、竞争性的特点,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让成人职业培训有活力、有气氛,提升培训学员的学习力、执行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职场需要的职业素质,按照高端人才的培养方向研发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突破与创新
1.引导个体对辩论的关注
鼓动和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是需要一个心理铺垫过程的,因此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启发学员对于辩论的关注,在于学员对辩论的理解。课程第一阶段着重渗透和提升个体与个体间的辩论意识,理论操作依据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是让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改正。这种方法可以使辩论双方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自己的、他人的、周围的不合理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这个环节可以视频案例展示、讲授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激发学员对辩论技术的好奇及应用渴望。
2.辩题获得的形式
辩题的获得是辩论式教学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组织出一次成功的辩论式教学的关键。为了鼓励学员参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可采用分组出题、评委选题的方式获得辩题。具体操作的方法是,现场由培训教师将学员分为几个大组,每组学员都在10~12人之间,每组由最年轻的学员为记录员,最年长的或资历最高的学员为临时负责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集合本组意见、决定本组的辩题。在学员讨论的过程中,培训教师关注每组学员的讨论情况,并指导如何在本组辩题生成后,选出参赛辩手,集合参辩论内容。辩手人数为每组内正反双方各三人。其他人为正反“护辩手”,并自由选择正反方。实施过程要控制在20~25分钟以内,各小组辩题生成后,由4人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决选。将评审小组的决定结果进行全班公布,被选中的小组一般在1到2个为宜。
以某一次辩论式教学为例,辩题情况第一组为“在职业发展中能力比关系重要还是关系比能力重要”,第二组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父母为主导还是孩子为主导”,第三组为“是否应该延迟退休”,第四组为“培训期间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这样的辩题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学员的需求。学员对于问题感兴趣,希望获得深入了解和解决的途径。最后评审组决定选用前两组为最后辩论会的辩题。
3.设置评审组
选择资深的学员作为评审小组的意义在于,他们可以把握辩题的方向和意义,不会使辩论内容过于娱乐而没有教学意义。另外,评审组还可以作为辩论会的总结和评价者,这对于提升教学形式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非常有效。
4.学员主持辩论
培训课程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学员中选出有较强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表演热情的学员,最好选择辩题淘汰小组的成员。这样可以减小淘汰学员组的被忽略感和挫败感,获得积极参与而不是围观看热闹的心理。辩论赛由学员主持开场,公布辩论规则和顺序。正反双方各三名学员分别坐于主持人两边的桌子后,成面对面但略面向观众的形式。先分别由各方一辩申诉本方观点,二辩接着进行自由辩论,护辩手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参与辩论,自由辩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太长时间会有辩“散”了的感觉。最后由三辩进行总结陈词。主此人宣布本组辩论结束。如果时间控制合理,一组辩论在2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不会出现由于过度竞争或过于重复的辩论手段与内容导致辩论疲劳。最好可以留出第二个小组得以上场的时间,第二场辩论会出现和第一场完全不同的辩论效果。一是辩论变得有序、理性,二是辩论更加注重内容本身的指导意义,三是会体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学员的注意力会转移至内容,而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是否了解了辩论的流程。
5.评估与总结
辩论式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评估与总结,评估与总结阶段可根据实践情况安排一名参赛辩手发表参辩感言,由一名或几名观众学员发表辩论教学感言,由评审会指派一名资深学员进行参评及辩论式教学的总结性发言。最后由培训教师总结和评价课程的整体运行和组织情况,针对学员课堂收获的教学成果一一进行清晰地点评。这样也会让学员理性地认识到培训课的收获和成效。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演讲与辩论培训;学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6-02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修订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修订后的两版大纲均指出了我国现今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文秋芳等(2010)通过对全国11所高校2189名文科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往往在口笔头表达中出现逻辑性差、表达困难等问题(高一虹,1999)。针对这些问题,两个新版大纲同时指出当今外语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要求的提出,国内各个高校教师纷纷撰写论文提出新的课程规划,如任文(2007),刘艳萍(2009)等提出演讲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周淑珍(2004),李凤荣(2005)则提出通过各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笔者所在高校也一直举办一些常规性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歌曲、配音大赛来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用英语做交流时,依然存在言辞表达不准确,缺乏创新观点等问题。选的学生在参加省、市和国家级各类英语大赛中也收效甚微。第二课堂活动并未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延续,学生缺乏一个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平台来活跃其思维、拓宽其知识范围,加强其人文素养和提高其思辨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重新定位了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将演讲和辩论课程的建设与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期望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知识范围、心理素质和思辨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二、二课堂活动和演讲培训课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高校英语的课内教学(无论专业与非专业)长期以来强调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培训,模仿、记忆、重述都是常用的课堂训练环节,缺乏对思维方式和判断力的培养。广大学生也以通过各类考试,获得不同程度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即便有意识的要提高外语的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往往也会因缺乏相关技巧的培训而无法在语言使用层面产生巨大飞跃。此外,二课堂活动如仅仅设计以模仿和背诵为主的配音、朗诵大赛则无异于课内训练,难以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突破。
演讲辩论培训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整体规划强调在课内(即演讲辩论课)加强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合理安排信息要点、掌握公众讲话技巧的能力;课外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保证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从懂得语言用法到会用语言,从学习交际到交际中去的能力不断加强。
三、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为了解决本校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开口难,内容空洞等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致讨论认为应将演讲与辩论培训课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以该课程所提出的训练目标位依据,设计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辩论课为圆心辐射带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课题开展的一年半里,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演讲辩论培训的方式。笔者首先在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作为试点,每周三为学生开设2节有关演讲和辩论的培训课程。授课教师为学院外籍教师,课题组教师与其他3名中教配合辅导学生。培训课每学期为17周,学期末参加演讲测试,合格者会给与创新学分。学生的主体为2、3年级,少部分为1年级新生。整体课程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接轨,并为第二课堂活动做指导。
(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首推每年一次的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演讲赛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比赛形式分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现场回答三个部分;辩论赛则在第二学期举行,比赛模式与现今国内举办的大赛保持一致,即采用英国议会制的辩论格局。中教负责对入选选手做进一步的除常规培训外的赛前指导。校内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会被推荐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级的相关比赛。
(三)开设外教讲座和口语角。课内对学生在公众演讲技巧上的指导无论从时间和人数上都无法满足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外教则利用周五晚上时间为校内非专业同学开办西方文化及公众演讲能力的讲座。在省和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则轮流负责在校内开办口语角活动,以自身的经历感染更多同学。无论是讲座还是口语角我们都期望能带给广大同学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开设英语戏剧比赛。国内学者黄源深(2010)曾提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语言基本功的课程应当尽量减少,语言文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的比重则需要加强。这期中就包含对西方经典名著的细读,如莎士比亚作品等。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仅仅以掌握语言技能为终极目标,我们鼓励二年级以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莎剧的片段来表演,各班授课老师负责指导和排演。校内选拔优秀的表演小组还会得到外教的进一步指导,在校内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上公演。2011年优秀获奖者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选拔赛。
(五)建立模拟联合国协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的大会。通过在校内组建模拟联合国协会并派代表参加校际交流,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且学会了阅读背景资料,会场上书写大量文件,听取发言、阐述观点。在这样一种体验式活动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融入外交情景,自觉主动的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学习经历不但锻炼学生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解决冲突、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四、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成效
通过将课程设计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我校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表演和竞赛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语言使用能力,更加强了学习信心。
(一)校际交流和竞赛。2010年1月,我们选派3名同学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6月份,选派4名同学参加了“外研社杯”和“欧盟-中国友好交流年辩论邀请赛”。4至7月,我校选派10名同学分别参加了在石河子大学和兰州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讲、最佳代表和最佳立场文件奖等多项奖励。10月份,2名同学获得“外研社杯”新疆赛区演讲比赛特等奖,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名特等奖同学还取得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校内文化节的顺利举行。2011年3月至6月间,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外语文化节。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的为主的各类型活动、竞赛及专题讲座。全校22个学院,近1500多名学生参与了我们从初赛、复赛到决赛的4大类竞赛。各类决赛获奖者参与了文化节闭幕式的汇报演出,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五、第二课堂活动改革的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不仅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其思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些改革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一)形成动态、灵活的学习体系。在整个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一直处于培训、比赛、培训这种连续性的学习体系下。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即获得练习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发现自我的不足,及时弥补。
(二)提升学生自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竞赛的锻炼,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有效推理、运用论据、组织观点的方法;也更加注重在公开场合讲话时如何与听众沟通,及非语言因素的使用。有了这些相关知识的储备,学生自信心得以提升,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互学、互助风气。在课题开展一年多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意外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培训班里最早的一批同学在修完课程之后,自发组织起来招募新生,每周一次的协助低年级同学锻炼公众讲话能力。老生带动新生,并树立了榜样,校园内学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5\]李凤荣,安晓灿,孙东菱.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9-72.
\[6\]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10):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