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第1篇

一、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参与的“热度”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快。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要想让学生长时间集中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而创设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一元硬币、下水道的盖子、向日葵、光环、车轮等图案,让学生进行欣赏,这些实物形象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此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纸片,让学生对折、打开,再变换不同的方向对折,再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探索中,然后争相汇报:在圆形纸片上有很多的折痕,这些折痕有一个相交的点。学生自主学习后知道了折痕都是圆的直径,折痕的交点是圆的圆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探究,提高参与的“广度”

合作探究是当前数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了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一个,并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判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底等高,根据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它们的体积相等。但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学生犯了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也有学生认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尽管等底等高,但它们的体积不相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怎么验证呢?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将等分的圆柱拼一拼,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在汇报交流时,得出了不同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猜想、验证猜想,并动手实践,促使学生们参与其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参与的“深度”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有很多老师对练习设计不够重视,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地进行练习,苦不堪言。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练习设计,帮助学生优化解题策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在教学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A、B两地的距离是500千米,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了总路程的40%,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还需要几小时?”显然,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寻找到了多种解法。教师通过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策略入手,学会思考,促进全面发展。

第2篇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0

笔者以之前开过的一节公开课――苏科版八年级下册“13.2 黄金分割”为例,和各位同行做个交流。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学生参与备课

在备“黄金分割”这节课内容时,我事先和学生交流了一下,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黄金分割”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结合学生提供的资料,我了解了学情,很快制作好了课件。

2.学生参与课堂

片断:伴随着上课铃声响,《义勇军进行曲》在教室中悠然响起,学生都立刻精神抖擞。

师:听了国歌,感觉如何?

生:感觉神清气爽,睡意全无。

生:老师,这是我提供给您的音频吗?

师:是的,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首国歌会这么振奋人心吗?

生:《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听着振奋人心,不仅是因为词曲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部分正好在全歌的黄金分割点处。

师:什么是黄金分割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探索。

首先,我们进入“美的欣赏”篇。

首先,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着美,不时看到自己搜集的图片,心中的自豪感和课堂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

3.学生参与教后反思

小结完“黄金分割”这节课后,我留了两分钟给学生评价这节课。

师:同学们感觉这节课怎么样?哪些方面比较好,可以保留?哪些方面不好,需要改进?

生:我感觉这节课设置的“美的欣赏”“美的探索”“美的感悟”“美的应用”“美的创造”这几个环节非常好,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深入。

生:我通常上数学课老爱打瞌睡,感觉没劲。今天,当我在课件里看到我提供的图片时,我好激动啊,就感觉是自己也是老师一样。

生:嗯嗯,我也感觉这节课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个环节自己都有积极参与,在快乐参与中收获知识。

师:那不足呢?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老师,我感觉您可以给我们多一些鼓励,并且可以和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就更好了。我们就像朋友一样,这样我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我手中拿着本子和笔,将学生说的每一条都记录下来,记入教后反思,以便下次改进,提高课堂效果。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总结

1.师生关系的新定义

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喜欢老师本人,自然对其所教科目也会积极应对。为了争取取得好成绩,课堂上自然会表现活跃,参与积极。

2.教学手段多样、生动

数学课思维比较抽象,很多没有领会到数学奥妙的学生在课堂是容易走神和犯困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引入和习题背景中采用学生熟知和感兴趣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从而使其想参与进来;其次,我们在题目展示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除个人回答外,多组织小组合作与竞答;学生当小老师是激励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

3.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等待

我们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学生就会高高地举起他的小手,说出心中的想法,即使不正确,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不就是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解惑者吗?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力求学生张扬个性,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学生;课堂参与度;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它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实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任务,倡导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但是,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缺少主动参与的平台;应试教育把目光聚焦在优等生身上,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学习精英展开,学困生很少有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而且,从一线教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积极参与的现象。不仅成绩低的学生是这样,许多高分的学生也具有这样的倾向,他们对课堂表现出没有什么兴趣,课堂参与大多数是被动的。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如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

一、问卷调查,分析原因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现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就算有参与也是被动式的消极参与。

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学习的内动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学生要么认为“课堂学习没意思”,还不如趴桌上睡一会儿;要么认为举手回答问题和不举手回答问题是一样的,只要自己弄明白了就行,没必要举手作秀;要么认为回答问题是优等生的任务,和自己这样的差生无关;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老师是不会提问他那样的不起眼的学生的,所以无需时刻竖起耳朵听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其次,和学生自身的惰性有关。比如,他们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怕吃苦、怕受罪,对知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作业有困惑时很少请教他人,总是在照抄作业。

最后,和上课的老师及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比如,面对很严厉的老师,他们几乎不敢随意地说出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想法。

二、深入研究,探索途径

1、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分层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标倡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学过程,授课时尽可能顾及到各个层面,运用导学案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导学案中难易不同的导学问题兼顾了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使课堂在正视差异的基础上面向了全体学生。同时,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对将学内容做到了胸有成竹,就有了课堂上积极展示自我的浓厚兴趣,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激励机制,激发不同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机制,及时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成功果实,发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按照新型评价机制,每月每位学生0分起步,获得奖励加分,反之扣分。而且,积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将月总积分作为各种评先、评优、选拔团员和德育考核的主要依据。

3、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调动不同个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的对策,它能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轻松、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积极发言。这就要求科任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平等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②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需要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下功夫。在班级管理中,要提倡学生的民主参与,让学生在班级事务中以主人公的精神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集体活动的决策之中,而避免自己独断班级事务或只是让少数几个学生班级活动,应尽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

4、尝试新的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现分层参与、整体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笔者认为,“321”课堂教学模式(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巩固;两种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目的: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就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此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课堂教学流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民主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参与,在积极活跃的参与中学会了学习,从积极的课堂参与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分享着合作的成功,发现着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 学生参与度 有效学习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普通的家常课上,总会有20%~30%左右的学生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搭便车型;(2)三心二意型;(3)虎头蛇尾型;(4)天马行空型。

对于这四种类型学生的生存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大致归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神容易涣散。从人为的角度看,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教师的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让学生喜欢,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不能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不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现今,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大部分教师都能更新观念,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也有部分教师,固守自己多年的一言堂或问答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权;也有些老师,目中“无生”,不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感到学习内容难,学习方式枯燥。当然,教师的先天条件,个性特点,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影响。

2.学生的因素。

有一种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坐在课堂上,能懂则懂,不懂就过。

也有这样的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原本良好的参与状态被打破,注意力不受控制地被转移。而课堂40分钟,少部分时间能主动积极参与,时间长了,就不能坚持,属于先天的注意力品质差导致的自控力较弱,不能持之以恒。

还有一种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对于学习活动无动于衷,时间久了,要么打瞌睡,要么想着法子玩,这就是上述第四种生存状态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述几种原因,我觉得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需要作如下努力:

1.以生为本,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温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从兴趣上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的组织策略,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运用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次体验活动的习作时,就把“吹泡泡”这一游戏引进课堂,教师首先用泡泡机吹出泡泡让学生去抓、去玩,然后分给学生泡泡水和泡泡棒,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体验吹泡泡的快乐。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吹过泡泡,但在课堂上回忆吹泡泡的体验,不免有些隔岸观火、不痛不痒的感觉,而教师把真实的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吹泡泡时的动作、泡泡的颜色、泡泡的形状、泡泡的动态,呼之欲出。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学生情动而辞发,把活动写成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活动的设计还应根据课堂的变化调节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当学生参与度很高时,就没有必要再去使用过多的游戏;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疲累时,来一个故事或活樱必能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能观察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状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调节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保证学生能持续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热情。

2.小组合作探究,互帮互学,降低学习坡度,降低参与的“难度”。

针对部分因自身因素感到学习困难,于是有点自暴自弃的后进学生,我认为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之间要民主交流,产生互动,而不是由优等生唱独角戏,尤其要安排并保证留有后进生发言的机会。教师适当地开展小组之间的评比,比一比小组中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后进生是永远的“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组成员中优质资源的效用,从而让部分后进生也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民主轻松的同伴学习团体中,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意识都增强了。

3.反馈及时,评价多元,提高参与的“长度”。

课堂反馈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后续的学习。

我觉得,课堂上的评价除了及时外,还应注意多元l生。

首先,评价的内容多元。除了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内容,还应评价与学习有关的习惯养成,学习的热情,如前面提到不良状态,教师应该及时提醒,通过相应的课堂常规来约束其行为,而对于课堂上小脸通红,小手高举,两眼发光,学习热情高涨的学生,则应该及时表扬。

其次,多元评价还应该体现在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样上。评价方法多样性,就提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评价下,学习的热情继续保持高涨;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就是指除教师外,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微课动画也可以参与评价。

四、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参与的“深度”。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参与度 五个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教师在每一节课备课时,一个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传统的“填鸭式”和“表演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彻底予以掘弃,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上面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度呢?下面五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如何让学生产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愿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如何把数学和生活自然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已经成为教师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同时一些生活化的情境确实能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因此,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成为教师们常用的法宝。但是一些教师们滥用实际情境,导致学生的欣赏疲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有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所以不能机械地为了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将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情境导入,甚至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其情境的原型。我们完全可以从数学本身的内部结构入手,设计数学学习活动的线索,这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运用的是下面的方法:

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①我们前面学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x+y)(x-y)=?摇?摇;(m+n)(m-n)=?摇?摇;(2x+y)(2x-y)=?摇?摇。

②你能从上面的计算中发现什么规律?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有何异同?试写出一般的规律。

这样的设计虽然没有生活故事的趣味性,也没有动手操作的形象性,但是学生却是积极投入,认真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发现了这类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特殊性,并能很好地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究其原因,我想关键是它的起点低,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学生觉得自己可能会成功时,他们就会有兴趣去探究,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如何让学生具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

要保证学生有能力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选择合理的、指向明确的、学生可理解的、简洁的知识生成路径,使学生能顺利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和讨论中。其次,注意整个数学活动的层次性和流畅性,即知识生成路径结构中,前面的学习活动是后面学习活动的基础,后面的学习活动是前面的学习活动的自然发展和必然延伸。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还应避免出现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情景。

三、如何让学生找到参与数学活动的途径

数学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学习某些数学知识而设计的,我们应注意数学活动与数学的联系,不能只是当作一个让学习“笑一笑”,活跃一下气氛的“调味剂”,而应该隐含丰富数学内容,并且能启示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关于“平方差”(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的一个案例: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去市场买一种水果,价格为每斤9.8元,先称出该水果为10.2斤,小明随即报出了要付现金99.96元。问:你知道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说小明是神童,有的说小明用计算器,有的说明小明昨天刚买过相同价格和质量的水果,也有人说小明看了电子秤,就是没有人想到小明是否用了一种什么特殊的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翻书阅读,并示意学生安静,但是部分学生还在热烈地讨论。

虽然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气氛也很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出现了许多非数学的东西,背离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其实,我们如果从学习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症结所在了。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平方差”内容之前学生刚学过多项式乘多项式,而“平方差公式”只是两个特殊的多项式相乘,它与普通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应该在判断、辨析的过程中认识“平方差公式”。但是这个情境却没有架起这个“判断、辨析”之桥,所以学生会无从下手,这时就难免会产生一些随意的想法。

其实,我们不妨将小明的思考过程暴露出来,原来小明是这样计算的:9.8×10.2=(10-0.2)(10+0.2)=102-0.22=100-0.04=99.96。请问:(1)他这样处理正确吗?请验证;(2)这种运算是不是巧合呢?你能再举例说明吗?(3)你能写出一般结论吗?并与前面的知识作比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习这样的知识需要用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

四、如何提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深度

参与数学活动的深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要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但是设计的数学活动的思维容量也要注意“度”,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企及,会望而生畏,所以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在知识的难度上拔高要求,在思维上降低深度,精心设计铺垫,一步一步分析,惟恐学生“不配合”,把计划与决策全部包揽,只把细节和计算留给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出现大量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的提问。

五、如何使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信心

1.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信心的保障。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是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信心的保障。

2.被肯定的感觉是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信心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一般来讲,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我们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

参考文献:

[1]陈文渊,吴增生.对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6,(中).

第6篇

关键词:情景;实验操作;技能;隐现分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全面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思维活跃度,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巧设情景,以景促情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的问题情景,这些情景的创设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它们从知识和生活两个层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但是,很多情景是需要我们老师课前花一些时间准备的,这些准备可能比较繁琐,却是必不可少.为了效果更加明显,我们在课前必须自己先做上几次,也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活动情景.比如,在苏科版“大气压强”的学习中,书本创设的情景是:一个空易拉罐,在其中加适量的水,然后再用酒精灯加热一会,接下来用橡皮泥或面团把口子堵住,不一会,我们会发现易拉罐变瘪了.类似这样的小魔术还有覆杯实验、瓶吞蛋实验、两心茶壶等.这些情景的巧妙创设,给每一个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触动,从各个角度调动了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教材中没有创设相应的活动,我们也可以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如,习题课或者复习课,我们可以抛出学生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采用反问的形式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订正、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作业中的困难,老师巡视小组讨论情况,作适当点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也是非常高的.

二、开足课程,以动促静

课程设置中,属于学生的环节,我们必须全部还给学生.在2011年版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二十个学生必做实验,这样的实验必须让学生独立去操作、训练,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测量能力.开足开齐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亲身去做一做原本就要他们自己去完成的实验,无论是测量实验,还是探究实验,学生只有自己动起来,才会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在往我们用图片讲解或者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其实无论是图片讲解还是演示实验,学生都会因为讲授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对老师的提问只是简单的点头或摇头,有些自觉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甚至是放弃学习,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的话,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被动的,掌握的知识面是单一的,对温度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的使用说明,面对实际的体温计、寒暑温度计的使用却是无从下手.那样的课堂,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是如果我们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亲手使用体温计、寒暑温度计来测量一下相应的温度,并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谈谈自己测量过程的心得等,学生就能全面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全程参与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三、隐现分层,多元评价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要由表及里,由短时间的表象兴趣转变成习惯养成.课前导入的情景引入、实验操作等都属于在表面因素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长期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我们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首先,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感触到物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无穷.让学生对物理充满着好奇,并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学习物理课,提高参与度.根据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力要求、作业反馈等多个环节采用隐现分层的方式,既达到分层,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更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堂有效地初中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采用巧妙的方法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从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不断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课堂导入,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巧妙而又新颖的导入,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入新课,吸引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学习,新旧知识不但得到了有效衔接,师生情感也得到了良好沟通。

二、精心设计问题,指引学生参与方向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交流方式主要是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提问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有效操作,能够有效检测调节和监督评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提问之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一是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内容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形式灵活多变,如问“使用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参与。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问题。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提问,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增强学习目的性。如“比例线段”讲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不过河如何量出河宽?不上树如何测出树高?这些提问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也容易促使学生愿意参,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三是设计的问题要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情理、归纳想象,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最好得到合理解决。如“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的讲解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画图,再展开联想,解决问题后,再提问:问题中的“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改为“第三边上的中线”还成立吗?题中的“中线”改为“高线”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还需加什么条件?等等,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三、优化课堂结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是为了学,上课开始,学生喘息未定,教师就急于讲课,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听课准备,就是讲课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教师在走进教室应迅速做好组织教学,有了良好的氛围再开始授课。下课铃响后,也应该立即终止上课,因为学生的心中已经下课,不再教室了。老师讲了也往往徒劳。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通过问题向学生提供了思考的信息,就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不能过早点名。有时一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全班陷入深思,继而相互商议、讨论、翻书、翻笔记。此时教师就要静静的等待,不要给予启发,轻易打断学生思维,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慢慢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时时分析教与学的进程,主动协调教学的步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到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更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并带有挑战性和激励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向自主性学习转变,对数学产生感情。例如,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问题:已知ABC,其中a=4,b=3,问c为多少?碰到这种问题,大部分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根据勾股定理c=5,这时老师说:“再想想,对不对?”一部分同学会发现原来题干中没有指出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不能肯定 c=5。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如果∠C为直角,那么c=5,如果∠B为直角,则应该为c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让他们在以后做题的过程中注意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和其他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原理及概念,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参与

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主动参与,学会思考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美国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老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所以要求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悬念、新鲜、亲切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为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

3.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将学生分为3组,要求第1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2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为10cm的圆锥;第3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圆柱。然后再3人一组进行实验。

(1)观察得出。圆锥、圆柱及半球它们的体积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V圆锥(2)猜想结论。由V圆锥=1/3ЛR³;V圆柱=ЛR³;得V半球=2/3ЛR³。

(3)证明结论。V半球=V圆柱-V圆锥;用半球装满砂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通过猜想、等积类比、割补到发现。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3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题方法,可用两种方法授给学生:①教师通过例题把解题步骤一步一步传授给学生;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解题的方法。如果①是给学生金子,那么②就是授给学生寻找金子的方法。如果要让学生选择,学生肯定选择②,也只有②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a>0)的解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参与:

(1)问题A,已知一次函数y=2x+4。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作出它的图像。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0。

(2)问题B,已知二次函数y=x2-2x-3。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画出其草图。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0?

(3)问题C,如果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实根(即Δ>0)x1,x2时,求。

①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4)问题D,Δ=0时,方程的解如何?二次函数的图像如何?不等式的解集如何?Δ<0时呢?

第9篇

【关键词】职校学生;课堂参与;教学改革;情感培养

一、职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

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英语学习积极性较差。职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参差不齐。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师道尊严, 长期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式,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种教育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禁锢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压制了,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变成了课堂上的“沉默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很疲惫,学生听得也乏味,缺乏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教师不注意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不够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不能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动不动就批评学生,这种气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挫败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知所学知识,在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因此,要改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状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积极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并且要民主、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培养职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意识的方法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摒弃一贯的以讲授为主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言教学计划持久的兴趣和参与。如:

①运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以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比较乏味、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比如:录音、图片、视频等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新世纪应用英语教程》Unit 2 Willis Conover and Jazz这篇课文时,我找来一些比较经典的爵士乐放给学生听,让学生猜 What kind of music is that? (提示:Jazz, Blues, Classical, Folk and Popular music,学生选择) 并讨论听完歌曲的感想,以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再比如,在讲授Unit7 The Great Barrier Reef时,我先让学生看了段介绍大堡礁的视频,在领略了大堡礁令人震撼的秀美风光之后,学生对大堡礁的形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达了想亲自去大堡礁旅游的强烈想法。然后我进入课文的学习,利用视频与课文相结合,介绍了大堡礁的历史、构成和旅游开发,使原本枯燥的课文立刻生动有趣起来。

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讨论法”。 “讨论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引发学生论知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式对话交流中,通过质疑、析疑、辨疑,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比如:在讲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第二版第四册)Unit 8 What Is Cyber Love时,我利用青春期学生对爱情懵懂又憧憬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式讨论”:Do you believe cyber love or not? 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组内讨论,然后每组各选出5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理由,看哪组更有说服力,找到的理由更充分。最后,由群众评委投票产生结果,并对获胜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再比如:还可以进行“合作式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时,小组的划分可以随机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在小组中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讲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第二版第五册)Unit8 Culture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式小组讨论”:Please list as more differences as you can between the Americans and the Chinese in culture.学生5人一组,分别查找资料,并要求举例说明,然后汇总,推选代表进行课堂发言,看哪一组列出的文化差异最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玩游戏,进行游戏教学,并引入奖罚机制。游戏教学是指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式。皮亚杰理论为游戏教学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从古至今游戏在教学中的实施为游戏教学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所说的游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游戏与教学相加,而是将教学与游戏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的游戏,只是以游戏作引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能轻松愉快地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针对单词枯燥难背的问题,我经常在词汇教完之后举行抢答比赛,先给学生背诵一段时间,然后提问让学生抢答。答对可以加量化考核分数或是获得一个小礼物,但是如果被点到两次都不会回答的同学则要留下打扫卫生。对于这样的游戏学生都会踊跃参与,枯燥的单词也在欢快的游戏中被消化了。这样的奖罚机制同样还可以运用在口语教学、课文略读问答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2.注重情感培养,宽容对待学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当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互协调的时候,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①要有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品质。一代师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作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楷模和表率。职校学生大都叛逆,不服管教,因而只有做到为人师表,学生才会尊重你、信任你,继而才会愿意听你的课。

②要热爱学生,以情育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思想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这个朋友不是浮泛的称谓,而是开诚相与,情同手足,论情谊不亚于家人父子”(叶圣陶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教师态度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功感,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总结

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对学习英语缺乏积极性。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好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江涛,梁桂春.高职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第10篇

摘 要: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参与问题推广的研究,参与对问题解法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课堂参与;思维;解法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1: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 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根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就会掌握椭圆的定义的实质。

2.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2:已知|a|

该题除课本上采用分析法来完成外,教师还要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本题还有其他方法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分别得出以下几种解法:

证法一:比较法 由|■|2-1=-■

继续启发:要证明|X|>1,还可转化为证什么命题?于是得出以下解法:

证法二:令t=■,只需证明-1

证法三:令t=■,则(1+ab)t-(a+b)=0,作一次函数f(x)=(1+ab)x-(a+b),因为f(x)为增函数,且f(-1)=-(1+a)(1+b)

f(1)=(1-a)(1-b)>0,而f(t)=0,所以f(-1)

3.参与问题推广的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波利亚解题表的第四个步骤“回顾”,要求我们在解完一个题目后要认真反思:能否用其他方法?能否将此方法或结果用于其他问题?能否推广命题?教师在讲例题时一定不要忽略这一步骤,应启发学生“回顾”。

如例2的教学在一题多解之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其推广。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由2个字母推广到3个字母如何?此时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可得到:若|a|

4.参与对问题解法的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在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如解析几何题:求经过两条曲线x2+y2+3x-y=0和3x2+3y2+ 2x+y=0交点的直线方程。

一部分学生先求出两曲线的交点,再用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即得所求的方程7x-4y=0。一部分学生将第一个方程乘以3与第二个方程相减即得7x-4y=0。

第11篇

一、控制难度,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数学课堂学习中,存在全员参与少数化的问题,可以通过控制难度,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在学习设计中须全面体现。控制难度的另一层含义不是降低难度,而是要有层次地推进难度,控制学习节奏,让中下等生在梯序中较为容易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共同体验知识的联系与变化,享受思考的美妙过程。例如,在学生已形成小数简算的基本技能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一变:将基础知识中的“5.47+1.9+0.53”变为“5.47+1.9_____”,要求学生补充成一道小数简算习题。每个学生都给出了答案,主要有“5.47+1.9+1.53”“5.47+1.9+3.1”“5.47+1.9-1.47”“5.47+1.9+1.53+3.1”四种类型,有学生受启发又给出了“5.47+1.9+1.53-0.9”,中下等生答案基本是第一、两种类型,个别给出了第三种。

二变:变“5.47+1.9_____”为“5.47-1.9_____”,学生很快给出了“5.47-1.9+0.53”“5.47-1.9-3.1”“5.47-1.9+0.53-3.1”三类答案,不少学生还给出了不止一种答案,中下等生受前两类题影响,对“5.47-1.9+0.53-3.1”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三变:变“5.47-1.9+0.53-3.1”为“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立刻兴奋了,出现了很多类似“2.3×4.1+2.3×5.9”的答案。

四变:变“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学生有点愣住了,慢慢地开始有人动笔了,类似“2.3×19+2.3”的答案产生了。

五变:变“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学生提笔便做,做着做着发现不对劲,原来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啊。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组内互选习题写出关键步骤并说出根据。

五次变化,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思维难度在问题的精心设计中不断递进,学生的能量在每次变化中不断释放,每道题都饱含着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还受到同伴的启发,思维不断碰撞,课堂上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学生所编上百道习题均在课本之内,转换了角色,转变了形式,控制了难度,学生才真正全员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中来。

二、增强趣度,促进学生全程参与

整节数学课中,学生做到全程参与是很困难的。在学习内容上,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丰富的、生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增加趣度,促进学生全程参与。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灾难,致使福岛核电出现核泄漏,为了预防核辐射,一时间超市的碘盐被抢购一空。六年级学生正好学到比例尺,教师为学生提供含有扬州和福岛两市的地图,提问“核辐射最大影响范围为200~500千米,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危险吗?”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运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了扬州距福岛的直线距离,得出结论。课堂上,学生趣味盎然;课后便迫不及待地解释给家长听,用数学的科学性和理性美劝阻家长不要盲从。

在学习形式上,比赛、接龙、闯关、游戏、猜谜等多种方式配合使用,可以让学生寓学于乐,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全程参与学习。

三、优选角度,促进学生灵活参与

数学学习中过多形式化的训练,易形成定势思维,可优选角度,促进学生灵活参与。在学习的内容上,可多角度钻研,深挖其内在价值。例如,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关系“式与方程”中一道习题:鞋的尺码通常用“码”或“厘米”作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b=2a-10。(b表示码数,a表示厘米数)根据这个关系,把下表填写完整。

学生解决问题并明确方程和算术法的适用性后,老师追问鞋的码数和厘米数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学生对自己的鞋子进行测量计算,结果全傻眼了:没有一个符合书中的关系式!比较后发现厘米数的计算结果都小于实际测量的结果,有学生灵机一动,测量鞋垫的长度,居然符合了!这时学生才明白:生活中鞋码是指鞋子的内长。视角的转变,让学生在惯性学习中碰了钉子,认识到灵活参与的重要性,更深刻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不可纸上谈数。在问题的表述上,可以是文字式、图文式,也可以是文图结合式。还可以给出多余条件、变换叙述视角,打破惯性思维,多些理解性、分析性语词,而少些程式化的固定句。问题的设计不必总是老师给条件,学生写算式,要给学生更宽广的参与视角。

四、把握跨度,促进学生高效参与

第12篇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1)能不能把与直接相加?(2)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第二次运走了全部,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能使少数学生“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第13篇

一、对情景教学的理解

数学的情景教学可以这样来理解:在教学环境的制约下,以模仿数学家思维活动过程,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构造思维活动的情节时,以探索启发为主不一定是遵守形式逻辑规则的严格思维,而是运用合理的推理进行教学;第二,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情感、意志、水平,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经历潜伏——存疑——豁然开朗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试一试——不断尝试中增强信心——下决心证明——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第三,构成活动情节的类型有:(1)概念的形成过程;(2)方法的思考过程;(3)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学上应按这样的过程去设计教案,才能达到数学情景教学的目的。

二、实施情景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

2.尝试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问题的解决。尝试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3.铺垫探究。

是指学生处于尝试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教师给出的一些铺垫,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结构之间搭桥铺路、扫出障碍、弥补缺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4.解决问题。这是情景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整节课的高峰期。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思维特别活跃,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因而教师此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去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三、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根据多年的教学法情况看,使用情景教学法至少有如下好处: 1.数学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在迫切要求学习的情景,为后面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了问题情景。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3.从实施过程来看,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中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其结果使教学系统中的教与学控制在最佳状态——差生在练习中及时得到帮助,中等以上的学生也有进一步发挥的机会,从而教师更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调节教学环节。

第14篇

一、创设有趣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情境创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进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由于学生对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面积变化的问题接触较少,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操场的示意图。现在我们学校要进行扩建,想把这个长方形操场变大一些,校长请我们班的同学做设计师,你们有办法吗?如果学校采纳了你的意见,那么你将成为我们学校的设计小达人。”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可以增加长,宽不变;有的说可以增加宽,长不变;还有的说可以同时增加长和宽。然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使学生体验到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比较形象直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造探究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出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三角形的内角和会因为名字的不同而不同吗?”有的学生猜测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有的学生猜测它们的内角和不一样。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有的学生把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先量出来,然后加起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然后量出度数;还有的学生像折红领巾一样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到一起,再用量角器量折到一起的三个角的度数……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我不包办代替,不发出整齐划一的指令,而是做好组织工作,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因其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可以在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投入到学习中去,变难为易,以形促思,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教具把圆剪成16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想象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但是很多学生难以想象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不易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圆平均分,先把两个半圆各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一个个小扇形伴随着音乐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着,然后将等分的份数逐渐增多,当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时,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后的情景,从而渗透极限和转化的思想。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想象过程结合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正确利用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自己,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要贴近学生的心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如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合作互评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四(1)班数学老师准备把36本数学书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正好分完,每人不止分到1本,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多少?”

生1:可能是1人,2人,3人,4人,6人,9人,12人,18人,36人。

生2:可能是2人,3人,4人,6人,9人,12人,18人,36人。

生3:可能是1人,2人,3人,4人,6人,9人,12人,18人。

生4:可能是2人,3人,4人,6人,9人,12人,18人。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位同学的答案,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5: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说得对,因为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生6: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说得对,因为题目中说把数学书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所以不可能是1人,可能是2人、3人、4人、6人、9人、12人、18人、36人。

生7:他说得不对,不可能是36人,因为题中说每个小朋友不止分到1本,如果是36人,每个小朋友分得的本数就是1本了。

生8:嗯,不可能是1人,因为是把数学书分给一些小朋友;也不可能是36人,因为如果是36人的话,每人分到的本数就是1本了,而题目中说每人分得的本数不止1本。所以,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2人、3人、4人、6人、9人、12人、18人。

……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评价产生思维碰撞,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加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学习,加深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自己为主的观念,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但是,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不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方法等,从而降低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要想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参与度,教师就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进行小组分工。要想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就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让小组成员轮流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样每位学生就会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2)要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学生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小组成员意见不一的现象,从而使合作学习陷入僵局,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给予他们必要的点拨,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适宜。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这样的学习内容就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4)规范合作学习的行为。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对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他们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第15篇

【关键词】提高;课堂参与度;因材施教;启发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 、“满堂灌”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一名乡镇中心校的数学教研员,出去听课的机会不少,下村听课的时间就更多,很多时候,我发现在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上都是“牵着学生走”、“满堂灌”,根本没有顾及学生在课堂的参与过程。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自愿参与

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更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

事实证明:人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无论在什么环节都应采用一定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努力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1、用悬念导入。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2、巧用迁移。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小红生日分蛋糕”的问题,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借用教具导入。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三、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妙设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怎样转化的?那我们今天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来计算?如何转化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去探究新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揭示,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法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等。

3、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参与。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与学生对应,让学生去探究,发表意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学生学到一定数学,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