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的必要性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统一、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公民在国防政治、国防知识、国防形势、军事技术、国防技能等多方面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已明确提出近55年,虽有所成却不能满足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据了解,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普及率并不高,而且各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存在落实力度不强、检查措施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明确、教材不规范、执行标准不统一、师资队伍缺乏、经费不足、场地和设施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将很难应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局势,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问题迫在眉睫。
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的途径分析
2.1 分别规范国家教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加强国防教育的宏观调控
国家教育部门应负责指导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施,培养师资力量,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国防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进行灵活检查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对高校国防教育教研室进行打分和定位,将经费划拨与评估结果挂钩,以此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推动国防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学校教学评估体系中增加国防教育内容,评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国防教育体系,评估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主人翁使命感。国防部门应负责教师的军事理论培训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为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提供教官和训练装备、训练场地等。
2.2 规范国防教育机构设置和名称
当前,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文化艺术等内容已经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军训工作委员会”、“学生军训办公室”或“学生军训教研室”命名的学校国防教育机构不能准确反映其职能,作为历史产物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说法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上述名称应分别改为“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委员会”、“学生国防教育办公室”和“学生国防教育教研室”,这种规范能充分体现国防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并有效促进其内涵建设。
为防止在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只强调思想教育或只强调体育训练或等同于军事教学,规范组织机构应重点改革隶属关系模糊、分工不明等问题,把国防教育部门分别从各高校的人武部、学工部、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体育教研室、思政教研室等不同部门中分离出来独立开展工作,下设国防教育办公室、国防教育教研室、国防教育党支部等分支体系,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2.3 规范并统一国防教育教材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不能照搬军事院校教材,当前五花八门、面貌各异的国防教育教材不但造成重复性工作,其内容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发挥。据初步统计,仅2003~2010年出版的有关“高校国防教育”的教程类图书就有40本之多,其名称各异,内容雷同,有待规范统一。如果组织相关人员共同编写几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配套教材供各级院校选择性应用,这样既能保障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又能保证高校国防教学的顺利实施。
2.4 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状况更糟,有些院校甚至由学工人员等担任军事理论教学,有些院校甚至不开军事理论课程,这种情况导致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远远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国防教育规范化的基本保障。教师队伍的组建应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专兼职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努力做到定编定岗:一部分教师可以从高校内部产生,从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国防教育专业水平的人员中选配。这部分教师重点负责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另一部分教师则从军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产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学培训进入高校担任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负责在集中军训课程中进行国防教育,军训课程管理参照军队管理安排。
2.5 规范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制度
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建设,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大学生必修课进入课堂,建立系统的国防知识、技能和情感觉悟培养体系,整合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配备有机组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是其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和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文件确立国防教育的学科地位和国防教育教研室的地位和职能,做到国防教育有教有研、科学发展。教研室要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两手抓,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防理论学术研究活动,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深层次挖掘多种渠道为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创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6 规范国防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创新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持久深入地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防后备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一是组织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目前各地高校设有的国防教育机构,多数挂靠在校保卫部、武装部等部门,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部(室)。二是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充足。多数高校国防教育老师多为兼职,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三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感染力、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是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少数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组织领导不力,呈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五是社会教育资源不够整合。目前,全国不少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国防教育基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也不够经常。
二、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可行性途径
(一)抓好“引领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常态化
要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重点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系统化
一是理论上,要坚持“三原则”。即新生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协调的原则;国防生重点教育与非国防生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协调的原则。二是方法上,要搞好“三结合”。即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借助驻地部队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国防教育保持经常化、长期性。三是内容上,要实行“多元化”。着重抓好集中军训、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防高科技知识普及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三)抓好“基础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组织领导、训练教学、工作例会、沟通协作、检查考评、表彰奖励等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国防教育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部队驻军、军事院校、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积极联系,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强配齐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加强经费投入,完善活动场所,编发材,开设教育网页,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四)抓好“效益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最大化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8-02
一、目前在高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中明确了国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指出:“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就是国防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国防教育即国家安全防卫教育,其立足点是爱国主义,其中蕴含着最丰富的思想教育。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强国防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证。搞好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极强的推进作用。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同样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紧密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上看,为普通高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突出,具有较好的塑造性,善于接受新知识,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学是他们的梦想,是他们憧憬和向往的地方,对新鲜环境充满了好奇和热情,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有着绚丽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时期,使学生在军事课程之内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着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以及军事课程本身具有时代性,是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获得,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通过军事技能训练,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德,改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高中阶段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军事技能训练恰好能够弥补学生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国防军事训练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同时,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信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基础工程,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生中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前进的领跑者和主力军,是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是祖国的建设者,另一方面是祖国的保卫者。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安全和,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重任,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三、在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将《军事理论课》以创新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成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经调查研究所在某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为:(1)国防教育开展系统。除了规定性地开展了新生军训和军训期间的军事理论教育,对高年级学生的国防教育基本缺失,导致学生国防意识淡薄。(2)未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导致国防教育缺乏核心价值支撑。(3)国防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必要的实践载体来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导致学生对国防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4)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学时短,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对于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创新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一,要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国防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体系。高校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通常以35~40学时为宜。课程应该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总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军拥军崇武思想及居安思危的思想等。每一个公民只有出于对祖国的最深厚的热爱而树立起来的国防意识观念,才可以具备不朽的精神力量源泉。事实证明开设军事类选修课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它可以作为《军事理论课》的补充。选修课的设计可以分为理论课方面和实践课方面。一般来说理论方面的选修课将是必修课的延伸。比如:从《军事理论》教材中节选出《孙子兵法》做一专题,开设专门的孙子兵法研究的选修课;选出《当今我国周边环境》做一专题,涉及有关我国周边地区关系的战略研究作为选修课;选出《军事高科技》做一专题,对我国军事武装力量进行介绍的选修课等。实践方面可将汽车驾驶、摩托车驾驶、野外定向运动等与军事活动有联系的为主体进行设计。第二,开展规定性教育活动和经常性教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在国防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规定性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如: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以此为主题开展“居安思危,勿忘国耻”的教育活动,同时,在寒暑假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第三,将爱国主义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载体搭建的过程中。改革的重点在于对必修课科目与修选课科目的重新规划、规定性教育活动、经常性教育活动内容改革。同时将规定性教育活动进行创新、经常性教育保持经常化、贯穿爱国主义核心理念到四个环节。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将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理念贯穿始终的,以必修课、选修课、规定性教育活动与经常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新模式。笔者认为,高校的国防教育应从教学形式创新改革为切入点,突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以增强其国家忧患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这也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要。国防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成为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创新的教学形式改革研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不断探索并得到提升。那么在高校中还能通过哪些途径更好地提高国防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国防教育的功能,将成为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法起草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第一章第二条.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郭建锴,张林明,等.某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5).
[3]王文.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成功(教育)[J].2010,(3):237,238.
[4]徐承波.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6,(6):147,148,151.
[5]王敦举.浅析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与途径.教育教学研究J].2009,(4):109.
[6]石连柱.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7,(3):117-119.
[7]刘晴.高校国防教育浅析.今日科苑[J].2009,(4):239.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教育手段 教学途径 网络教学
国防教育是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全民国防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荣辱,是我国的长期战略任务。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通过国防教育,不仅使得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提升国防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学时短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国防教育遇到的棘手问题,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思路与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目标为导向,结合军事理论和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如何整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国防教育效果。
一、整合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按照高校国防教育目标要求,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成两个模块,即军事理论模块和军事技能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可以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1.国防理论知识模块。
国防教育理论模块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国防建设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规,增强其国防观念;可以使其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现代军事思想、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可以使其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可以帮助其了解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激发其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2.国防教育技能模块。
国防教育技能模块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队列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其最核心的是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包括:掌握轻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基本射击理论,进行实弹射击;了解战斗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样式,掌握战术基本原则;了解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了解行军、宿营的基本程序方法。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集中军训和讲授来实施。
二、改革教学手段,拓宽教学途径
传统的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防教育不同模块内容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不同,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采取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对于大一新生开设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必修课,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参加。为了保证教学的延续性,除在第一学期集中军训时完成主要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外,在其他各学期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程,比如战争心理学、军事领导科学、军事信息技术、战伤救护等课程。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高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比如开展国防知识讲座,组织学生阅读国防科普读物和军事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共建活动,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开展定向越野比赛等。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既能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封闭式的课堂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教育。
2.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由于教学学时短,而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足,学习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深化国防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借助网络手段,为学生打造资源获取和互动交流平台。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空间为开展国防教育拓宽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使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国防教育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国防教学效果。
第一,促进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利用网络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现军事课的在线授课、网络教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减轻军事课教师的工作量,使军事课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课程的教学研究上去,从而提高军事课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提供的课件及其他学习资源资料等还能提高学生们对军事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利用网络巩固军训成果。在国防教育网站上可以专为军事训练开设相应的频道,学生通过网站可以查询军训信息、军训常识等内容。还可以设置军训剪影、军训歌曲、军训简报、军训感悟等小栏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军训、回忆难忘的军训时光,为巩固军训成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三,利用网络建立互动交流平台,针对热点问题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将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及时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
3.将国防教育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积极扶植建立相关学生社团。
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日活动,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国防教育中,通过积极扶植建立诸如“大学生军事协会”这样的学生社团,可以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把国防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因此,要开展多样化的国防教育活动,必须把扶持国防教育类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做好。
实践告诉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片面的教学环节,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拓宽教育口径,才能真正实现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国防教育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的转变,才能真正借助校内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国防教育效果,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敏,汪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J].考试周刊,2008,(22).
[2]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9).
[3]张红.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7).
[4]何庆文,康玉唐.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与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现代国防观念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 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昝金生.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9-131.
【关键词】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国防教育体系;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高度统一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体制
第一,建立全国高校系统的国防教育协调机制。全国高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教育部为主导、各省市县教育厅(局)参与的高校国防教育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并对各高校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实效进行监督和评估,实现全国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国防教育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第二,建立高校党政首长负责制。各高校建立以书记或校长(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的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各高校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国防教育领导办公室,对全校的国防教育实行指挥领导;成立由武装部、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军事教研室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国防教育联席会议,具体负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运转顺畅的高校国防教育运行机制
(一)重点抓好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高校开展的军事训练是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军事技能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学院可以和本地驻军签订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与部队开展联欢、野营拉练等活动;可以利用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如八一建军节、九·一八、国庆节等节日;还可以利用周末和其他课余时间参观本地的军事博物馆、革命英雄纪念馆、纪念碑等国防教育基地。
(二)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防教育专业。除了专业的国防院校之外,高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学校的专业特点设置一些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专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国防教育。比如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就可以结合重庆本地的革命历史背景和红色经典革命故事开设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军事地形学、重庆革命史、军事思想史等特色的国防教育专业。这些特色的国防教育专业的开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高校的国防教育营造了良好了学习氛围。
(三)组织编写有特色的国防教育专业教材。普通高校在充分利用国家统一的国防教育专业教材之外,还可以组织校内的国防专业的专家学者结合本地的革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防教育实践编写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国防教育教材,比如重庆的一些高校就可以编写《战时陪都》、《黎明前的黑暗》、《歌乐山军魂》、《渣滓洞的歌声》等富有文学色彩的国防教育专业教材读本,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四)组建和完善专业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招聘和培养具有国防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师来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建立和健全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国防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定期派遣国防教育专业教师去军事院校进行培训深造,或者定期聘请军事院校或军事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亲自培训、授课,开展长期、短期的师资培训,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还要积极组建学习研究型国防教育团队,以学科为抓手,提升研究水平。
(五)实现国防教育学科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或者“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采用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引导教学,衔接教学环节。还可以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彦通教授提出国防教育教学“BUS模式”,国防教育教学的“BUS模式”可以归纳为:定时定点、自由上下、终点检票。同时还可以开设一系列的国防教育学术专题讲座和时事报告会,如《台海形势》、《局势》、《现代国防形势》、《军事兵器》等,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不断拓展学生国防知识的视野,继续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国防教育热情,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大众化和常态化。
(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课程评估体系。高校可以从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师资结构、师资学术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设备条件等七个维度进行构建,制定具体的评估细则,特别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一方面把对教师评估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一个权重;另一方面把对学生的评估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创建良好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学生社团组织。例如国防小组、大学生军事记者协会、国防教育读书协会等等,定期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览、国防形势小组讨论会、国防题材的电影展播等活动。在课余时间,学生社团组织还可以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国防书籍读书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猜、国防电影节等校园国防教育活动。第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势开设国防教育网络课堂 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开设国防形势、军事纪实、民族英雄典故、大国崛起等版块对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防教育。第三,可以尝试在高校教职工中组建民兵组织和开展“国防日”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为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形式,并且开辟了一条高校国防教育向深入发展的新途径。
由此可见,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有中国特色高校国防教育体系,才能不断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防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美荣,谢建山.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网络财富,2010,1.
[2] 陈波,王沙骋.地方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模式新探[J].国防,2011(3).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教育 有效途径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批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将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
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说,国防教育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我们应该自觉地将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
国防教育的中心是国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军尚武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等。德育的主要内容中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等,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具有兼容性。
从教育过程来看,两者还具有兼容性。
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其中许多内容既是军事教学的内容,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必须把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阐明理论与军事科学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强化全民国防意识,阐明国防责任感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关系,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这样,就能使大学生在获得国防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军事训练具有很强的团体性和对抗性。军事训练的团体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军事训练的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体互助精神,激发竞争意识。此外,我们要使学生把在军事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各种优良品质和朴素作风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去,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生活管理,特别是在学生的内务管理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细致、有序的良好作风。
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其他各种形式的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爱国激情,强化国防观念。通过这些教育,大学生会明白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大学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后备军,参加军训,接受国防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履行公民义务,担负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具体体现。
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质量
目前,普通高校军事学课程体系内容是从军事科学体系中挑选出来的。加之又沿用了军事院校课题式教学方式,使普通高校军事学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差,教学内容零碎,教学管理不规范。而国防教育内容本身又具有理论抽象、内容复杂、历史跨度长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质量。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军事学科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与军事科学研究、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高校和有关方面应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军事科学研究,建立体现21世纪高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学科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科与课程建设水平,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密切跟踪现代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强调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把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情况反映到教材中,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军事理论课特点的军事理论教材体系。
其次,在军事理论教育课程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板书、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很难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们面临的教学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印刷媒体,而是以视听媒体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集成化的教学系统。因此,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另一方面,教员也要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三、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渗透性、选择性、超前性等特点,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教育的征文、办专题板报、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这些活动,高校武装部要适时介入并给予具体指导,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报纸刊物、资料、挂图以及音像制品等。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增强国防意识。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阵地,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的增多,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宣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观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教育途径。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注重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国防教育。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和使用方便、多媒体化和交互性强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参与网上国防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用健康的教育内容占领网络空间,让大量具有良好国防教育和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即使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和其他各类社会网站,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全忠.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国防,2000,(10).
高校德育是指在高等学校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让道德内化为大学生内心信念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的活动。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不可分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大学生。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视角,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德育向纵深发展。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功能
⒈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国防教育法》,可以把学校国防教育与社会国防教育两种类型。高校国防教育是隶属于学校国防教育的范畴之内,所指的是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开展的向大学生进行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促进和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根本性目的就在于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大力增强国防观念。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全面、知识复合、能力综合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⒉德育功能。作为德育理论核心问题的德育功能的认识,必须从德育的概念谈起。什么是德育?狭义来说,是专指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而广义的德育界定,除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因此,我们看德育的内容,其主要包含着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法制教育则可以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范畴。而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其中的部分是从属于德育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对于什么是德育功能的理解,我们认为,应必须了解功能的含义,才能够对此进行认识。关于功能,则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表示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其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国防教育是高校完成《高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高校国防教育体现出很强的德育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
⒈政治教育功能。德育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党的建设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等。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国防教育就应让一切都围绕政治教育这个中心,面向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军事行为等教育、培养和训练活动,促使大学生充分树立起报效国家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不仅如此,还要把优良传统带入大学生的军训之中,大力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最大限度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于培养起大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以及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思想教育功能。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就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这门课的开设所秉承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还要始终贯彻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由此以来,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思想的精髓,并通过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培养学生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研究世界并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
⒊道德教育功能。必须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始终贯穿着道德教育。闪耀在当代军人身上的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虚谨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都来自继承与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这些组成了当代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无尽的德育资源宝藏。
⒋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之中包括着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培育,健康的人格,奋发进取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等。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经历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练和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开始接受国防教育,就能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受挫折能力等心理品质教育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国防教育不仅要给每位大学生送来国防思想与国防理论,还要给每位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坚定。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创新视角的选取
鉴于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凸显出的开放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对原来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当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立足传统,进行德育功能视角的创新,让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最大化。
⒈国防教育目的的塑魂性取向。应以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高扬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目的,围绕构筑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这个精神支柱,在全程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的塑造、鼓舞和武装精髓。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赋予时代与现实政治的新涵义,去自觉跟踪当代大学生思想新脉络以及他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围绕的基本理念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在此基础上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魂。
⒉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取向。基于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大学生广知识、高学历和思想活跃等特性,就要求形式多样化的国防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些形式可以是集中的课堂专门教育形式,也可以是日常中融国防教育于其他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之中的教育形式。在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三种重要形式,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军训。军训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的亲身接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种是国防教育形式。在开展系列的军事理论与国防精神和国防历史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不忘国耻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思想感情,也培养他们形成为国家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思想境界。第三种是借助于多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如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开展多样化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p#分页标题#e#
⒊国防教育方法的持续性创新。一个方面,要讲究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道德认知等方面层次性比较明显,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开展,不仅要对有道德缺失或情感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且还要对德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选择,依据层次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另一个方面,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教学过程要重视理论讲授结合直观教学,不仅要注重启发,借助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来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如:投影、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等等辅手段,提升视听效果,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⒋国防教育资源的科学性整合。
第一,要下大力气开展实践性国防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烈士陵园和革命遗址参观,也可以组织他们到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参观;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必要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着神圣的使命和义务。“以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爱国意识,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1]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国防教育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国防教育,把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充分调动起来,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努力为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国防教育,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全面发展。国防中军事技能训练是一项强度很大的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中军训期间,每天长时间的户外“摸、爬、滚、打、练”,对大学生增强体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的军事教育是以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以铁的纪律规范行为,开展一系列军事项目活动。其目的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战胜困难,锻造出一批批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建设强者。”[3]军事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传授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形体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最后,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未来战争中保卫祖国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军训中普遍开展军队的优良传统教育,集中体现在服从命令,对党忠诚,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的奉献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主要途径
国防教育除了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外,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为新生教育的首要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其本身就具有民族精神塑造的功能。在爱国主义的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铸“魂”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民族塑造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最基础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应该贯穿于国防教育的始终。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国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精髓,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巩固的精神根基。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爱国热情。比如说,学校可以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在学生触目可及的学校主要场所。可以利用学校食堂、宿舍等的宣传栏介绍国防知识;在学校的校园广播及校园报纸上开辟有关国防教育的专栏,定期播放并出版有关国防教育的内容。
(二)改革和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学,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工作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仅仅依靠军事训练和简单的理论课很难达到要求,需要在国防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拓宽国防知识输出的渠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国防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以让学生接受为主,长期的接受学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必须肯定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不应该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该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国防德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德育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时代精神为支撑的国防德育文化体系。为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吸取中华传统国防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核,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国防相适应。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进而对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帮助。由于国防教育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操作。因此,它能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发展,提高技能,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莹(1981.8-),女,四川泸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5]周玲.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10—03
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也说:“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要求:“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防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教育目标。国家安全与国家、国家利益是国家权益的统一体。要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可见,注重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这三种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2 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
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我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识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在对地方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调查中,认为和平时期国防建设“非常重要”的分别达到77%、85%和87%,“比较重要”的分别达到18%、12.6%和12%,二者相加,这一比例均超过95%。但是,从其他有关项目的回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国防建设重要,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一些学生,也只是笼统说说,自己并没有准备要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甚至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大学生在回答如果部队从大学生中征集新兵(战士)您的态度时,表示“肯定不报名”达37%,而表示“非常愿意”报名的只有13%,其余为“比较愿意”(28%)或“无所谓”(22%);在回答如果招收毕业大学生补充部队干部队伍时,有2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只有17%表示“非常愿意”,其余的“比较愿意”(38%)或“无所谓”(18%)。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些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为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国防建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二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必然影响经济建设中心地位。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国防理论;教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理论教学正在逐步加强,而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在整个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依据人们对高校国防理论教学的期望而制定,因而根据标准所得出的评价及结果将会影响国防理论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学评价本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已成为从宏观层面监控教学制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评定优劣好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诊断、选择,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方展和改进,促进教学、科研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从而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完善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科研工作任务就是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理论体系。而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领域也正缺少这样的信息,使得国防教育科研工作不能更快一步发展。恰恰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大量的信息,通过评价的导向、诊断、选择作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辨别,使它们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最后提供给国防教育科研领域。总之,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提供大量的、经过正确处理的信息,使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更快的完善和发展。
3.有利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其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开展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信息反馈,把获取的信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选择作用加以处理,诊断结果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使国防教育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评定作用。评定教学的优劣好坏是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最基本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共性,因为任何教学评价都是依据教育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而获得的,所以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的优劣好坏做出判定,起到评定国防理论教学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作用。
2.诊断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仅要发现问题所在,而且要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对问题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国防理论教学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3.选择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对被评价的内容和对象给予鉴定和判别,并择优弃劣。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选择作用实际上包括三种类型的评估:一是水平评估,对包括国防理论教学课程建设的水平、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认知的水平等做以评价和选择;二是评优评估,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接轨,选择出优秀的国防理论教学工作,作为榜样,做以推广;三是资格评估,主要指评估评价对象是否有开设国防理论课程的资格、是否有教育教学的资格,评估其各指标是否达到最低要求的标准,把不合格的选择出来给以淘汰。
4.导向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一个“航标”,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在国防教理论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评价对象和内容所作的评价,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对被评对象来说,起着“航标”的作用。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国防理论教学的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严肃的、负责的,它有利于公平竞争,可以调动被评价者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根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结果,被评价者按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对被评价者产生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也就是说,通过国防理论教学评价,被评价者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优秀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足的加以注意和改进,使自己保持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这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管理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国防教育相关单位提供许多有效信息,从而加强国防理论教学的管理,而评价方案本身也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7.研究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依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方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以及评价本身的研究过程对国防教育学术研究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国防理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防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2004
[2] 魏月侠.对我国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认识[J].衡水师专学报,2004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模式;大学生;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是指在大学生中进行国防教育的实施方法、路子,是关于如何具体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教育实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多,但几乎都集中于探讨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功能及地位方面,对于其实现模式、作用的探讨也比较少,而且流于表面描述,没能深入对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在现实层面,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仍然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系统完善、科学规范的实施教育模式,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高等学校开创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并为提供广阔的国防教育空间,促使更多的学生激发爱国热情,构建国防意识平台,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1.扎实做好国防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所谓的第一课堂就是指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在一般的高等学校的公共实践环节和公共基础课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均属于学校的第一课堂教育的范畴。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将部队条例条令、轻武器射击、基本战术、军事地形、野外训练、“三防”知识及相关防护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必要的内容可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完成。
2.深入拓展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所谓的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国防教育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高等学校国防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国防教育第二课堂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形成国防意思的导向。在有限的必修课内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军事选修课来扩充部分知识,才能达到不间断地学习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巩固军训成果的目的。
3.学生社团与国防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创建国防教育第三课堂。所谓的第三课堂是指以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开展国防教育的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采用浏览、筛选、网络辅导、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讨论、网上设擂功擂、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网络平台。网络国防教育是课堂学习和补充、拓展和延伸,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有别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我们把学生建立起来的国防教育活动叫做国防教育的第三课堂。
4.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将国防教育与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次,坚持国防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
1.确立了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是一种教育方式,它的对象涉及到所有的大学生,必须要符合高校的教育规律。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中包含一定比例的新的知识和技术。当学生实施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时,这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军事学科和国防建设领域新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2.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建设的培养密不可分。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以人为本,明确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在国防教育中的意义。在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中让学生学到国防知识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其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过分强调学习,把手段视为目的,那将会本末倒置。我们实施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终身需要的国防意识平台。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研究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国防教育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4.第三课堂就是学生实践国防教育的基地。校国防教育协会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均是国防教育内容,每个会员在这里畅所欲言,交流国防教育体会,感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国防教育。在此能突出学生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能充分展示了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国防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防教育网站必须占领校园,让学生们在充分实现了学习手段的现代化,让学生们在网站施展自己才华,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第三课堂充分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了国防教育的五种转变,即: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接受式学习为研究式学习;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变信息的单向交流为信息的多向交流等。为探索出新国防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我校每年要有三十多名学生应征入伍,在部队锻炼两年后返回学校继续读书,这些学生是也是我们国防教育第三课堂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高建国.时代交汇点上的思考[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20.
[2]李文辉.论高校国防教育[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一、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技术武器在战场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为发达国家推进军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信息化强军战备目标,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事斗争作充分准备。高等院校的教学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环境,在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信息化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三、拓展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互联网络已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各种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省军区应当建立本省国防信息网,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本省军事教育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服务。国防教育信息网可以将优质军事理论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驻地部队军事资源和高校优质课程的优势,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破解高校寻师无门的难题,还可以使高校之间国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则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新的阵地,这对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国防信息专栏开展集信息浏览、图书资料、虚拟网站、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多项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网络化必将成为国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不但满足了信息化教育所需,而且不需大量的重复投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设备、资源的规模效应;还可以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69-0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前进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今天,中国正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有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是编制不落实。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
3.国防教育氛围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都是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来进行的。军训在各高校都能正常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仍然停留在队列和内务管理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枪械使用和枪械射击训练。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机构是搞好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人武部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教学经验的部队转业干部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2.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营造学习和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良好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节日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场所载体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媒介载体如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实践载体如军事训练、军营一日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国防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旷勇,刘启文.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国防教育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存亡。针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国防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等的现状,本文提出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国防教育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和拓展国防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国防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思考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敌对势力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渗透、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技能,不但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意识,是指与国防相适应和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思想认识。它一般表现为公民对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坚强信念和荣誉感,自觉履行对外反侵略、对内保安全的国防职责,关心国防建设和为富国强兵多作贡献的责任感等。
首先,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必然选择。面对国际敌对势力遏制和分裂中国的图谋,面对国内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猖狂,面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许多隐患,面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强国防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和平时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多作贡献,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协调发展。其次,是培育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要使自己的国防得到巩固,关键取决于军队和国民是否具备较高的国防和军事素质,取决于是否拥有各种层次高素质的国防和军事人才。通过国防教育,大学生们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和军兵种知识,学习研究军事高科技和高技术武器装备,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提高了自身国防素质,为培养大批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涌现奠定了良好举措。最后,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一项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教育,它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这些知识,既融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科学、技能和体质为一体,又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于一身。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军事技术,锻炼强健体魄,提升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开展了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然存在着认识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1、国防教育重要性被忽视
虽然国家在《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等法律法规中对国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由于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落实。有的高校不能从国家安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国防教育是军队的事,是武装机关的事,与高等教育关系不大。在国防教育上,国防教育管理缺乏领导机构,管理机构人员缺失,人财物上投入不足,大多仅仅通过新生军事训练开展国防教育。同时,在军训中,多是请部队来“搞搞训练、站站队伍、走走步子”就结束了,国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不规范
大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军事课,重集中训练轻理论课教学,重应付检查评估轻巩固军训成果的现象。致使国防教育时紧时松、时好时差,发展很不平衡。在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为主,以国防知识讲座、建军节纪念活动、军训来为主要教育形式,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充足的课时量保证;在授课方式上,主要通过大班制的上课进行,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上级精神居高临下地灌输,教育实效性较差。在教师队伍上,教师大多数是学生辅导员、行政干部等兼职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学效果较差。
3、大学生国防意识不高
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采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实施“西化”、“分化”,企图搞乱人民的思想,颠覆党对军队的领导。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和周边国家有领土争端,一些国家和地区频频制造摩擦,加剧对立,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由于受各种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安全形势缺乏关心关注,忧患意识淡薄,认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有些学生国防意识落后,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仍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等传统的区域,忽视了对文化、经济、科技、环境等新领域的认识。一些学生更是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逐渐失去献身国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应有内容,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要求,多措并举,创新形式,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1、建立完善的国防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
各学校要成立以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武装部、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将国防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国防教育工作,协调解决国防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学校国防教育健康开展。学校要主动和当地军事机加强联系,会同军事部门建立切实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或联合办公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部署工作,形成军地协作、齐抓共管的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体系。要以学校武装部门为工作平台,完善人员配备,具体负责管理国防教育工作。要成立专家监督小组,定期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国防教育得到落实。
2、强化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科目设置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功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坚持国防知识、军事技能、体能素质、文化传承于一体,科学论证与设置国防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科目,灵活设置国防课程模块;在教材建设上,要抓好国防教育教材的建设,形成内容新颖、数据准确、用语规范、相互配套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相衔接,层次分明,系统完整;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坚持突出实用性、时代性特色,注重充实国史军史、形势与政策、军事知识等思想教育,注重加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等知识教育,开展兵营参观、野外生存拉练等内容,从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要按《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要求,为学生并设军事课程,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要将军事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并计算相应的学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3、把国防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途径,加强对国防教育的舆论宣传,加深学生国防意识和献身国防建设的积极性。要把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文艺演出、专题演讲、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或国防教育场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国防教育。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邀请军事专家、学者,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增强国防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实际效果。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可通过出国防教育的板报或墙报,写与国防教育有关的调研报告或作文,读红色经典图书,看军事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4、注重国防教育创新和资源拓展
高校可以邀请部队指战员和人武部干部来校参与、指导学校的国防教育教学活动,把军队开展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优秀素材带到学校来交流与共享,让学生感同身。高校也可依托共建部队和人武部训练基地,组织大学生走进部队营房参观学习,或在部队训练基地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部队生活,学习好的传统,好的作风,好的精神风貌。再次,可以利用特殊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学习革命先烈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国防教育等等,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场所载体和节日载体作用。
5、抢占国防教育网络阵地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防教育网站,建设自己的优秀网站、优秀网站板块,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载到网上,使得学生接受生动形象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通过网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进行引导,及时释疑解惑,把正确的国防知识传递给大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积极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知识,及时了解网络中的国防动态,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帮助大学生认清信息的真伪,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博客、电子邮件、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宣传国防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参考文献】
[1]曹蕾蕾.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08(2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