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辩论的论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对辩论双方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语言艺术的较量。千百年来,辩论都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由于辩论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考查学生听辩中捕捉信息及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巧性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题越来越受到许多考区的青睐,成为一种热门题型。
经典考题
例1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 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么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2 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 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1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推向。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__________
2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 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5 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反驳:
提示:解答此题要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反驳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 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 (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4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辩论;有效培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63-04
课堂教学应拒绝过多的“平和”、“顺畅”,唯“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把课堂推向,才能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思维平台,开辟自由的表达空间。要想达到以上效果,组织学生辩论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辩论时,围绕着辩论的问题,学生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思维呈发散型;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需要使出“浑身解数”, 反应要灵敏,思路要清晰,辩词要有根有据、有条有理;为反驳对方的观点,角度要新颖,论据要直指要害。这个阐述和辩驳的过程,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都将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一、在突出重点时辩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通常都是采用“猜想验证结论”这样的方法探究新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通过以上步骤初步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后,我有意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质疑辩论的平台,一方面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另一方面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回放】
我拿起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沿着底边上的高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接着抛出问题:“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思考后学生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另一种则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的为正方,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为反方。由于观点针锋相对,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举起一个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反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正方:把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
反方:每份是90°。
(辩论一开始,反方就两次同意自己的观点,这让正方同学的脸上都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正方:刚才老师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个小三角形,也就是把大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占其中的一份,所以,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90°。
(反方一个同学站起来走向讲台,将一个等腰三角形沿顶点对折,用粉笔画出底边上的高与底边所形成的两个直角,然后展开,指着小三角形中间的一个直角,说)
反方:这个角是不是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正方:是。
反方:可它是原来大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
正方:不是。
反方:也就是说,老师把大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只是小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所以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是大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
反方:你们可以把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后拼起来,看看它是多少度?
(在反方同学的启发下,正方同学进行撕角验证活动。)
正方:确实是180度。
反方:当然了,小三角形也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也应该是180°。
正方:我们刚才一直忽视了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错误地把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看作是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现在我们明白了:三角形无论是大还是小,内角和都是180°。
……
辩论是思维活动的好形式。在以上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倾听对方发言的要点,还要及时发表支持或反对的见解,从而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谬误。这样,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不仅纠正了偏见及错误,深刻理解了知识,而且开放了思维,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二、在突破难点时辩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内容点,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严重障碍。教学时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执教者必须认真思考,寻找适合学习对象的有效手段加以突破。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学生在刚接触分数时,受思维片面化、简单化的制约,往往把“分”和“平均分”混淆,产生“只要分了,分的结果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强调“平均分”这一难点。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另辟蹊径,巧设辩点:“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通过展开辩论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课堂回放】
吴老师顺手拿出一张圆纸片说:“这张纸可以折,也可以撕。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下面请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静静地倾听,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方:(先把圆从中间对折)“这一半是不是■?
反方:点头同意。
正方:既然你们都承认是,为什么不给老师画钩?”
反方:(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这个圆是不是分成了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那这两部分都是圆的■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呢?”
正方:“我怎么就得到了呢?”
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吴老师对着下面坐着的学生说:“同学们,请发表你们的意见。”
生1:“这个圆可以折成■,也可以不折成■。”
生2:“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里说分成两份,没有说平均分,所以怎么分都行。”
……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而这也正是对分数意义本质的认识。
以上辩论过程,学生兴趣浓、思维活,辩论时学生各抒己见,探新求异,增强了周密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学生的认知建构不断完善,认识不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现了由表面到本质的转变。同时,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在辩论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和提升。
三、在发生错误时辩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
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属常事。当课堂中出现看法不一、结论不同时,教师切不要轻易定夺,而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完善认知,发展思维。
“轴对称图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在“试一试”环节,安排了以下题目,旨在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正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异议,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则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轴对称图形,另一部分学生则持反对意见。面对两种观点,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
【课堂回放】
正方:我们沿着对角线折过以后分开来,然后调个头,发现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是可以重合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所以,我们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
反方:平行四边形,我们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还有沿对角线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只是部分重合。所以,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对方同学,关于轴对称图形,是不是只要满足“对折”和“完全重合”这两个条件就行了?
反方:是的。
正方:你们看清了我们刚才的操作吗?平行四边形难道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吗?
反方:对方同学听清了:轴对称图形只要对折后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需一个动作――“对折”,然后观察两边能否完全重合就行了。而平行四边形在对折后,还要“分开掉个头”才能完全重合。你们的操作中,多了两个动作――“分开”和“掉个头”。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正方:说的有道理。
……
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面对课堂上的两种对立观点,我没有即刻做出孰对孰错的判定,而是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争辩、反驳的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全程思考。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想法,也能够暴露自己最真实的问题。而当每一个学生都亲历了争辩、反驳的思维交锋之后,他们的探究和交流就会形成认知的共识、思维的共振。这样一来,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思维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的提升。
四、在出现意外时辩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数学课堂上的意外,很多都是学生别具一格思维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之所以会出现意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的思维角度与教材、教师预设的角度不一样。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时,让学生借助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34-8,即先从30里借1个10来与个位上的4合成14,然后用14减8得6,再和20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是26。课堂如我预设的那样,十分顺畅。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环节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说:“我的算法更简单,我是先从34里面借一个10来减去8得2,然后再用2加上刚才剩下的24得26。”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我并没有因为它打乱了原先的教学预设而置之不理,相反却抓住这个机会,把“意外”当作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这种算法更简单吗?”
【课堂回放】
生1:我觉得书上的解法更简单,他的解法有点麻烦。
生2: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它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下子就变成了10减几,非常不错,挺简单的。
生3:在幼儿园里我们就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了,现在还要回到10减几,这是倒退的表现!
生4:这两种解法其实是一样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也是先拿十位上的1来减去减数,然后再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的。所以,我认为两种方法都行。
生5:我认为还可以把减数8分成4和4,先算34-4,等于30,再用30-4,也等于26。
……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其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交生活之中。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对辩论双方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语言艺术的较量。千百年来,辩论都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由于辩论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考查学生听辩中捕捉信息及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巧性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题越来越受到许多考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热门题型。
[经典考题]
例1.小文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辩论会,正方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汉语魅力无穷。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膨胀,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①汉语中有些同音词、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②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③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1)正方辩词的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_”改为“_____”。
(2)反方辩词中的第_____句(只填句子序号)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
解析:这是一场关于“汉语魅力”的辩论会,题干中不仅列出了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观点,同时也列出了各自的辩词,从中可感受双方交锋的激烈。第(1)小题中用词不当的是“膨胀”一词,这个词语常用来借指某些事物扩大或增长,用来形容“学习的热潮”不妥,可改成“高涨”。辩论的终极目标,是否定彼方论点的成立、肯定己方论点的正确。所以辩词应该要能有力论证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而反方中的第②句讲的是幼儿的学习负担,既不能证明反方观点,也不能反驳对方的观点。
例2.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1: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2: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真正地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3: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是我们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3.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换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着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 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 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 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 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时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反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带入。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示例: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示例:(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4.示例: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 话语方式 《看见》 《新闻1+1》
1980年,央视推出《新闻与观察》栏目,第一次把“电视新闻评论”作为节目形态亮相,但“三起三落”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史上的过客。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问世,这个在《东方时空》羽翼下孕育的新生儿,从一出生便显示出它的特殊地位,“《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它为标志,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①
《焦点访谈》开播之后,连连创造收视神话,有数据显示1998年它的年平均收视率在27.48%左右,这意味着“《焦点访谈》成了近1/3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晚饭后的一项生活内容。”②焦点访谈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节目姿态的放低以及说话方式的转变,从“非我”向“我”靠拢。
这里的“我”与“非我”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原则下,新闻性节目中传播者进入节目程度的深浅。“我”可以理解为传播者深入或者完全进入节目,以真实的“我”的姿态去理解新闻,传播价值。“非我”则体现为传播者与节目的绝缘,冷眼旁观。中国新闻评论30年,从《焦点访谈》开始,每一次新的评论话语的出现,多多少少有点“非我”向“我”嬗变的意味。
一、《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刺破“假大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提出“自己走路”的诉求,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抹不掉浓厚的报纸印记。电视新闻脱不了“新华体”的束缚,评论走不出“画面+文字,以文字为主”的泥沼。直到1994年4月,《焦点访谈》横空出世。
首先是姿态,“真诚面对观众”。这是《焦点访谈》从《东方时空》处延续而来的品质。“真诚面对”不同于之前的“高高在上”式的俯视,这里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平等、亲近的,节目“像说话一样地说话,要给信息传播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会通过哪怕是纯粹的、对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去。”③这里,传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我”的意识觉醒。
其次是话语形式,“用事实说话”,述评结合。这是《焦点访谈》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用事实”是方法,“说话”是目的。《焦点访谈》重点在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它以“事实”做依据,要求传播者充分调动“我”的主观能动性,深入采访、调查,以证据说话。某种意义上说,用事实说话也是用过程说话,用最直观的画面语言展示事实。比如,《焦点访谈》的《罚要依法》报道的是山西309国道乱收费的现象。记者的摄像机拍摄下了整个过程:交警认定超载开罚款单记者试图减少数额交警再撕一张罚单记者无奈。而类似的镜头和手法是《焦点访谈》惯用的。《焦点访谈》的事实是“看得见的流动的过程”④,给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对话空间,给公众展示公正的、完整的事实。
第三是叙事结构,故事式叙事。“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的话语形式,同样是它结构文本的依托。节目制作者对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进行包装,加入悬念和冲突,用“故事化”的手法进行文本创作。《焦点访谈》的叙事结构一般是:“百姓利益受损——记者采访调查——上级领导惩罚非法者——百姓利益得到补偿”,事件本身就是故事;出镜人物一般是“地方官僚/非法者,老百姓/受害者,上级主管领导/拯救者”,多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构成故事的看点。用故事化结构文本,加入戏剧性因素,比传统式的“提出论点——摆出论据——论证”更富说服力,也更有看点。
《焦点访谈》在摆出事实求证观点的同时,通常会在节目头尾加一段主持人的述评,或者在节目中间加入记者的现场述评,这种“述评结合”的评论样式集纪实性、说理性和思辨性为一体,是延续至今的经典模式,即“提要+引导式主持+主体事实+评论式主持”。
二、《新闻1+1》:引入人际传播,多元声音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泛滥愈演愈烈,“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唯一稀缺的是资源,是人们的注意力。”⑤如何获取注意力?在这个新闻报道漫天飞的时代,要的是独家视角和观点。《焦点访谈》选择“用事实说话”,重事实轻言论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央视开始了自己的言论节目探索,在经过《央视论坛》和《新闻会客厅》论坛模式的探索之后,2008年3月24日,《新闻1+1》上线,这是一次“事实”和“论坛”二合一模式的实验。
首先是话语方式,“人际传播,双向交流”。《新闻1+1》由董倩和白岩松联袂主持,董倩是常规主持人,担任节目的串联、引导等工作,而白岩松则以新闻观察员(后改为评论员)的身份出现,很显然,他在节目中的作用是“言论”。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开场白和话题基本情况介绍之后,董倩的第一句话大部分情况下会是“岩松,你怎么看”。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真真体现了人际传播的交流功能。在《焦点访谈》中,记者用“事实说话”,把观念寓于事实之中,属隐性评论。《新闻1+1》则在事实的基础上,把观点突出,显性评论。主持人的提问和质疑,评论员的释疑与拓展,二人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
电视新闻编排的原则
电视新闻的编排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编排的原则,既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又是编排技巧的灵魂。因此,电视新闻编排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突出重点,导向与中央保持一致。我们的新闻不仅担负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还承担着引导舆论的功能。新闻的导向必须与中央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我们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作为电视新闻编排的首要任务。因此新闻的编排要以宏观的意识,高屋建瓴之势,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整体形势,并通过具体编排来实现突出新闻重点的目标。
发挥整体优势,突出“三贴近”。编排新闻,既要全面,又要目的明确,有所侧重;既要注重挖掘每条新闻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又要注意各条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新闻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能为他们所了解、所掌握的新闻节目。
控制内在节奏,突出线性编排。音乐有节奏变化,电视新闻也有着内在的节奏关系。这种节奏,不仅体现于长、短新闻搭配,严肃与活泼的有机组合,整体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还体现于整档新闻中,要有几个相对间隔的小。如果整档新闻都是短、平、快的消息,会使观众感到节奏变化太快;如果都是严肃性的新闻,又会使观众觉得太吃力。因此,必须控制整档新闻的内在节奏,做到能呼应时要有呼应,能关联时要有关联,能彼此照应时要彼此照应,这样能帮助整档新闻节目做到有机相联,让观众觉得有紧有松、有张有弛。
电视新闻的编排技巧
突出重点,选好头条新闻。在电视新闻编排中,没有像样的头条,如同人没有美丽的颜面,是不会神采飞扬的。头条的作用应该能渗透到整个节目中去。头条新闻,既要求内容重要,反映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又要求能够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对电视台来说,头条新闻是一档新闻节目的重中之重,反映了当天新闻的宣传方向;对观众来讲,头条新闻也影响着他们对这档新闻的收看兴趣。好的新闻编排,常常头条新闻就能从内容上、形式上、思想上、表现手法上令观众耳目一新,激发他们收看的兴趣。
编好新闻提要,写好编后语。新闻提要是为突出重大新闻,吸引观众收视而采取的一种编排技巧。新闻提要十分强调要抓住这一档新闻的重点之处,吸引人之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闻提要还可以用于整档新闻的结尾之处。再次加以强调。一般的观众收看电视新闻往往比较随意。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有较强启迪作用的新闻,编辑往往会编写编后语。这样,既可以补充画面的不足之处,还可以揭示和深化新闻的内涵,以加深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扬专栏优势,用好对比新闻。有时,报纸用整版或半版左右的篇幅报道同一类内容。以突出主题,营造声势,引起观众注意。电视新闻也可以。把具有共性的若干单篇归属某一栏目之下,或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编排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组,并在屏幕上打出栏目名称,在一档新闻节目中形成重点。这样,几条新闻互为背景、互为补充,从而形成良好的整体优势。由于笔者工作在基层电视台,在政府中心工作宣传或从受众角度出发采写的成就报道中就非常注重运用这一手法。这样,既贴近了受众,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又形成了相对重点的优势。用好对比新闻,把报道内容相对应的稿件组合在一起进行编排。这种手法常用于内容涉及古与今、中与外、正与反的新闻编排。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比新闻,这种内容的鲜明对比,褒贬分明,往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践证明,整体影响着部分,结构也制约着功能。因此,作为编辑就更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巧妙的构思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
控制好内在节奏,巧用播音员出镜。作为电视新闻,首先要处理好信息与新闻条数的关系。广大观众希望在有限的新闻节目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而编排本身就是个集纳式的节目。没有众多的形式内容,就谈不上集纳。缺少一个品种好说些,缺少两三种就称不上好了。因为新闻种类本身就不多,所以最好什么也不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新闻编辑,我们也常常用短新闻的方式来扩大信息量。其次要注意庄重和谐相结合,电视新闻常以严肃的面孔与观众相见,但如果一档新闻中都是这样的冷面孔,观众的情绪得不到必要的平衡,兴趣和注意力便会减弱。综观中央台的节目,就可以发现各种体裁、内容都有表现,短消息、长消息、专栏、评论等无一不具备,简讯、国际、相关媒体的消息也都蕴涵其中,节目就显得丰富多彩,张弛有度。当然,在一档电视新闻中,不可能全是重大新闻,也不可能全是时政新闻,如何实现从重大新闻到一般新闻,或者一个组合报道到另一个组合报道的顺利过渡呢?充分利用播音员的出镜主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从而起到文章段落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闻编排中常见的弊端
按领导职位顺序编排。照理说,新闻编排必须按照新闻本身价值的大小来决定新闻的重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都是按领导职位的顺序来排列新闻的前后顺序,长期以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编排方式。对观众也产生了习惯成自然的影响。事实上,按领导职位顺序进行新闻编排,违背了突出新闻重点的原则。
按倒金字塔结构编排。如果把重大的新闻全部集中在前面,把一般的新闻都往后靠,就违背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实际上,这也违背了发挥整体优势,控制内在节奏的编排原则。
死搬老框框。长期以来,许多电视台的新闻编排跳不出老框框的束缚,总是先安排时政新闻,然后依次是经济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等,这样编排比较呆板,一些很有价值的新闻很可能因为没有放置到醒目的位置,反而被观众所忽略。只有具备超前的见识、大胆的编排技术,才能既符合当前的形势,又能体现编辑的不同凡响之处。
[关键词] 奇喻;《变脸》;奇喻性;暴力美学
一、“奇喻”——最具的思维方式
当谈及电影艺术的时候,人们通常认为它更多地借鉴了戏剧的创作方法与技巧,人物的表演、舞台的设计、场景的布置等,使得电影理所应当地成为戏剧的“衍生艺术”。然而随着蒙太奇的产生与应用,电影逐渐脱离了传统戏剧理论中“三一律”的创作法则,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早期前苏联蒙太奇学派进行的“库里肖夫实验”和“创造性地理学实验”到蒙太奇理论体系的日臻成熟,电影从心理完型、空间完型的角度印证了其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与随意性。同时,电影的叙事手段不仅可以像文学作品一样庞杂与随意,甚至还可以用分解、拼贴的形式来超越语言文字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一特征其实与戏剧有着很大的差异,它反而“更接近于小说”[1],用萨特的话来说,“戏剧的戏剧性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而电影的戏剧性是从景物推及到人”[2]。基于此观点,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文学、语言学中的理论方法,来重新审视和分析电影的叙事手法与技巧。
在语言修辞学的研究领域中,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艾·阿·瑞恰慈在论及语言中的比喻方法时,提出了比喻中的“远距原则”,并用如下的一组经典案例①来解释了这一原则:
1.老虎像野兽般号叫
2.狗像野兽般号叫
3.人像野兽般号叫
4.大海像野兽般号叫
5.手机像野兽般号叫
从以上的这五组比喻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喻体都是“野兽”,而本体有所不同:第一个比喻由于其本体“老虎”本身就从属于喻体“野兽”的范畴,因此使得这个比喻看起来软弱无力,甚至是一个病句;而第二个比喻的本体“狗”相对于“老虎”来说更加远离了喻体“野兽”的范围,因此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力度;同样,第三个比喻中的本体“人”已经超出了动物界的范围,因此相较于之前的两组比喻显得更为巧妙;而第四个则最富有心理冲击力,因为它的本体“大海”本来不具有生命,离其喻体“野兽”的语境相距较远,因此使这个比喻看起来既合理又精彩;而最后一个比喻将“手机”比作“野兽”,由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跨度过大,超出了合理的想象范围,因此使人感觉较为拙劣甚至无意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语境跨度决定了其比喻的力度,这就是比喻中的“远距原则”。而类似于“大海像野兽般号叫”的这种惊奇效果的比喻也被称为“奇喻”,它可以“在两个似乎不相似的事物或者情景之间确立一种惊人的类似”[3],从而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理冲击与思维。
假如我们类比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与文学中的比喻手法会发现,蒙太奇所衔接的两个镜头非常接近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前后两个镜头的组接产生了新的含义,比喻也随之完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森斯坦所开创的“杂耍蒙太奇”,在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狮子的觉醒”这一片段中,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比喻,这种比喻通过电影语言的表达显得更为巧妙与简约。事实上,“奇喻”原则不仅仅适用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它还能够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拍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倘若我们以“奇喻”为基准来重新审视吴宇森的《变脸》,会发现这部影片无论从情节的安排上、影像符码的设置上还是镜头语言的运用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奇喻性”色彩。
二、“换脸”与“”——情节设置的“奇喻性”
正如片名一样,“变脸”这一情节始终贯穿着全片的故事发展,而从剧作的角度来看,“换脸”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情节设置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奇喻性”。首先,在现代生物科技与医疗技术的支撑下,“换脸”的情节并非完全不可能,这就为影片的写实风格提供了合理的基础。试想如果此处的剧情是“换魂”或者“换脑”,就会因过于虚构从而使故事失去了合理性,其效果就如同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跨度过大而发生断裂。同时,导演还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细节的设置,例如用变音器变换人物的声音;用整容交换体毛、疤痕等体貌特征等,这些细节的巧妙安排为影片的想象增添了真实性,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会对其情节的虚构产生过多的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换脸”这一情节本身就是一个“奇喻”,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的大胆想象,这也为影片奠定了虚实相接、张弛有度的情感基调。
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导演通过“”这一情节,将全片的矛盾推向了。在“”这一情节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身份的互换不但没有引起双方家庭的风波,反而“缓和”了对方的家庭矛盾:警长西恩在对待特洛伊的情人和儿子时更加温柔体贴,给予了他们强烈的安全感;而特洛伊的放荡圆滑使西恩的妻子和女儿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浪漫和自由。从观影心理的角度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奇观化”色彩,让观众从电影情节中“窥视”到了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奇观”,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为了增强此段落的合理性,导演又加入了人物台词的巧妙设计,将人物内心的自我否定与人格分裂演绎得更为生动,进而使这一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三、“白鸽”与“镜像”——影像符码的“奇喻性”
提到吴宇森的电影,人们总会想到他签名式的“白鸽”,在《变脸》“教堂决战”这场戏中,吴宇森再次让白鸽从圣母像前飞过,并加以升格镜头的处理,呈现出了浓烈的宗教色彩和仪式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白鸽”这一物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隐喻性,人们可以从“白鸽”联想到“和平”“圣洁”“自由”等主题,这些主题又与影片中的“决战”情节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使白鸽成为胜负的见证者,从而加强了此处的宿命色彩。同时,吴宇森通过白鸽与决战场景的结合,用“奇喻”的手法再次还原并发扬了经典电影中的蒙太奇段落,将杂耍蒙太奇的“奇喻性”发挥到了极致。而相较于早期前苏联电影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吴宇森的这个“杂耍”显然高明了很多,他将比喻的本体“白鸽”和喻体“决战”放置在了同一个时空情境“教堂”之中,可以说是在“合理情境下进行的杂耍蒙太奇”,大大降低了早期杂耍蒙太奇的生硬与拙劣。
而在《变脸》中另一个极为突出的视觉符号就是“镜子”。当两人刚刚交换过面容以后,警长西恩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变成了仇人的面貌,一怒之下将镜子砸了个粉碎,此后他又多次在镜子面前观察自己,并不停地念叨着:“我是我,我不是我……”“镜子”这一原本是反映真实世界的惟一渠道,在此时却把主人公逼到了现实的边缘,营造出了一种“自我反噬”的心理奇观。最具戏剧性的就是在“镜前枪战”这场戏中,当二人分别用枪指着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其实是换了脸的“自己”,自我的否定与人格的分裂在此时达到了顶点,随着两人同时开枪击碎面前的镜像,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恨也随之爆发。此外,通过演员在镜子面前的细致演出,观众的注意力逐渐被奇观化的场景所吸引,并不自觉地沉浸在了镜像所营造的强烈的空间感与视觉冲击中,进而逐步弱化了对“换脸”这一情节的合理性的质疑。
四、特写与升格——镜头语言的“奇喻性”
许多人在分析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时候通常会从他的镜头语言着手,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对特写镜头和升格镜头的偏爱。吴宇森自己也曾说过,“我喜欢极端,我对极端之间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4]。的确,特写镜头是一种极端的景别,当特写镜头出现的时候,它对人内心的冲击力已经超越正常的交际距离,产生了一种类似于“侵犯距离”的极端效果;而升格镜头所造成的慢动作效果将生活中无法捕捉的快速动作进行夸张与放大,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奇喻色彩。在《变脸》“教堂决战”这场段落中,吴宇森用一组连续的特写镜头来处理枪战场面,将子弹开出枪膛的特写用升格处理,细节的放大和速度的放慢给“决战”赋予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仪式感,营造出了一种反传统的“暴力奇观”。可以说吴宇森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细节的极度放大,他用类似于“微相学”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动作与暴力,其艺术表现力绝不亚于大场面的拍摄效果,带给了人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这也正是吴氏“暴力美学”的精髓所在。
从《变脸》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吴宇森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是因为他在电影中完美地遵循了“奇喻”的手法,把奇观化的情节设置、具有一定隐喻含义的影像符码以及极富张力的细节融入电影之中,从而呈现出了一幕幕科幻与现实相结合的视听奇观,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奇喻”式的心理享受。
五、结 语
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奇喻”这一语言学的理念甚至可以用来审视我国商业大片的创作缺陷。通过对比好莱坞大片的创作模式我们发现,一些国产大片之所以缺乏票房号召力,是因为其情节的设置欠缺一定的“奇喻性”和合理性。例如2010年上映的动作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其题材原本是以悬疑和武侠为主,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些违背常理的夸张情节逐渐暴露,导致影片的主题向魔幻片和神怪片的方向倾斜,这就如同本体与喻体的跨度过大而导致语境的断裂,因而打破了观影心理所能接受的极限,最终导致影片没能得到较好的回报和反响。还有一些影片则走向了另一极端,例如2010年上映的《未来警察》,片中接连不断出现的“动画片式”的情节过于乏味老套,缺乏想象力,其效果无异于“将老虎比作野兽”,丝毫无法激起观众的兴奋点,因此引来了嘘声连连。
事实上,电影语言也像所有语言一样,拥有其自身的语法体系与创作法则,只有遵循了这些无形的法则,才能够创作出更为精彩的艺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奇喻”的概念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思路,那就是如何把握好真实与虚构的“度”,怎样在合理的情境下营造出最为惊奇的效果,这或许才是所有电影创作者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
注释:
① 笔者在原先的例子中加入了第1个比喻和第5个比喻,以便更加直观地说明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过近或者过远所产生的效果。详见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参考文献]
[1] [美]J·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77.
[2]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48.
[3] 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39.
所谓编辑意识,是指编辑工作者基于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及理论学习而形成的对所报道的新闻和对电视受众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情感把握,也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对新闻及其受众的把关意识和心理反应。目前,新闻从业人员一般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虽然分工各有不同,但编辑意识却是编辑、记者、主持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有人说搞电视新闻这一行要时刻绷紧一根弦,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认为这根弦就是编辑意识。电视新闻编辑可谓是电视新闻的“头脑”,是新闻各个环节的把关者,编辑意识的强弱也是电视新闻成败的关键。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传播信息功能外还是党的“喉舌”,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就要把好政治关和新闻关,要看新闻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当前宣传的主旋律、同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具有典型指导意义。如果编辑在编排稿件、制作新闻中出现编辑意识不强、把关不严,结果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还会在新闻播出后给受众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电视这一媒体的性质决定,有误或失实新闻一经播出便难以收回,有时造成的影响很恶劣,因此在每一期新闻的内容、编排和制作技术的操作上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把好新闻关、受众心理关。编辑意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它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不但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亮点,而且还要研究和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选择最佳传播方式,使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一名电视新闻编辑与报纸、广播编辑相比,除了要有文字稿件的编辑能力,还必须会熟练运用画面镜头语言、画面的剪辑、同期声的运用等。因此,从稿件的比较选择、修改、加工、编排到后期的编辑制作等工作都要牢固树立编辑意识,对新闻和受众深入研究,加强编辑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提高宣传质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广大电视观众,满足受众的需求。
目前,一般的电视新闻单位里,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是不同的,记者属于新闻前期工作,负责新闻的采访和拍摄,通常不参与后期新闻工作。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工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现在我所在的新闻单位中的记者就不但采访、拍摄,而且也参与后期的编辑工作,因此,编辑意识也在采编的实践中慢慢渗透到记者的工作当中,由于编辑意识的深入和不断增强,使我们记者的拍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就会考虑自己后期编辑新闻时需要什么样的镜头、观众最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带着这种想法、带着这种编辑意识采拍的镜头就会更精彩,因而,记者是否具备编辑意识也就成为决定新闻作品好坏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既采访新闻事实,又在同一时间拍摄下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记者对现场种种因素拥有完全的主动权,而编辑就不具有这一优势,编辑对采拍回来的新闻素材只有一定的修改范围,比如我们基层驻站记者有时送来的新闻就出现过文字画面“两张皮”的现象,所以最后只能被编辑“毙掉”,因为编辑不能较大程度地改变画面的拍摄效果,最多只是利用特技对画面进行一些修补,不可能对画面进行太大的改变,而且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不可能对某一事件要求重拍、补拍等,所以记者的采拍过程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实际上也就是说记者采拍过程必须考虑后期编辑效果,也就是记者必须具备编辑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呢?首先,记者要提前介入新闻事件、搜集整理素材,与编辑一起进行精心策划之后将编辑意图融入采访拍摄工作的每个环节,把好各个关口,要对拍什么、怎样拍摄、怎样编辑制作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大多时候,记者拍回来的新闻基本已是成品了,所以记者在采拍新闻时要带着编辑意识,考虑到后期编辑制作时画面的过渡、段落的衔接、字幕的叠加等因素,从而相应调整画面构图、拍摄角度和技巧。拍摄时眼里像过电影一样要有编辑意识,脑子里还要装着受众,了解新闻面向的受众类型及其心理需求,使自己的作品内容实用,贴近生活,能反映群众的呼声,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喜怒哀乐,善于从观众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大体现,更有针对性,更受群众欢迎。
最近,中央电视台首次对节目主持人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包装,让主持人直接参与采访与编辑,目的就是想克服采编与播报“两张皮”的现象。“两张皮”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主持人只有播报意识而没有编辑意识,主持人参与采编过程的实践后就会渐渐养成编辑意识,从而使主持人胸有成竹,主持风格更受到观众的喜爱。
主持人在现场一定要有编辑意识,首先要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要考虑怎样引领观众走进现场,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参与感,其次要把握好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画面来反映、哪些后期编辑时画面无法表现或很难表现出来必须用口头叙述效果才好,同时在采访时与采访对象和观众如何交流等,对采访对象的情况和观众的感受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中,不但要有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编辑意识和能力,即将播出的新闻如果编辑制作到主持人这一关基本已是最后一关,能否把好这一关至关重要,这也是对主持人是否具备编辑意识的一种考验,虽然每一条新闻都经过了记者编辑的层层把关,但到了主持人这一关仍然马虎不得,比如有时会遇到稿件中一不留意出现的不该播报的部队番号或涉及了未成年人保护等有关与法律、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再有就是语言太书面化,语句生硬不够通俗易懂或与自己的主持风格不够吻合;有时文字稿件无误,但受同音异义字的影响容易产生歧义使观众产生误解等情况,这时,主持人就应该及时把好这一关,及时排除和避免错误发生,使新闻更精益求精、更通俗易懂,使自己的主持风格更受观众的喜爱,使电视新闻多出精品,给观众送去更多、更精彩的精神食粮,满足更多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
[关键词] 《少女小渔》;电影改编;人物形象与关系;主题
有研究者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是适宜电影改编的叙事样式”,但“不包括某些短篇小说,其实是长篇小说的‘压缩版’或‘大纲’。”[1]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就是这样一部接近“大纲”式的短篇小说,由它改编而成的电影也是较为成功的。但电影与小说毕竟属于两种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在比较原著与改编电影时必然能够看到二者在改编过程中形成的缝隙。另外,短篇小说因为自身艺术形式的限定,在改编为电影时会被增添一些元素,直至适应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通过电影《少女小渔》和短篇小说《少女小渔》的对读,我们就可以触及到电影改编所涉及的问题。
一、人物关系的改编性设定
原著中与小渔假结婚的是一个未交代姓名的“老头”,小说对他的身份交代较少,而在电影《少女小渔》中这个无名的“老头”被赋予了名字——马里奥,身份也被详细刻画出来——一个落魄的“左翼”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和经历使马里奥具有一定“深度”,因此使他成为电影主旨演绎和结构小渔形象的要素。原著主要展现了小渔的善良和母性对“老头”灵魂上的影响——最终她使后者由纯粹功利主义主宰的“畜生”变成“有尊严”的“人”。可见,原著中小渔与老头的关系是单向的,文本凸显了小渔对后者人生意义的唤起作用——正是后者与前者接触时而发现自己已丢失“美好”的人性,继而重拾人的尊严。这种单向关系在电影中也得到体现:与小渔假结婚前的马里奥酗酒、赌博,他清醒地道出自身的症结:“我只是看起来像活的……我是快乐的死人。”把这个“快乐的死人”变成“活人”是小渔对马里奥的重要影响——最终在影片中马里奥受小渔的影响而重新坐在旧打字机前——“写马里奥的故事”——这正是其重拾人生意义的象征。电影除了延续原著展现的小渔对“老头”的单向影响的情节外,还把二人的关系由单向关系改编为双向互动的关系——小渔使马里奥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同时马里奥也使小渔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
电影着重展现了小渔的心理成长过程。原著中的小渔是一个扁平人物形象,文本自始至终地呈示小渔的善良和母性,即使生活艰难她也本着淳朴和美好的人性对待周围的人。与原著不同,电影中的小渔则有一个自我觉醒、心灵成长的历程。构成小渔由“天真”成长为“成熟”的推动力量正是来自马里奥,他成为小渔对人生意义领悟的“引导者”。当小渔犹豫是否应该和马里奥办理绿卡时,马里奥说:“我尊重你的决定,不是江伟的。如果你不想去,我们就不去。你也该在这时候学一学多尊重自己,这是你的生命。”小渔在马里奥话语“启蒙”之下,开始重新审视与江伟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原著中“老头”自尊的重拾是在小渔的感染之下完成的,而对于小渔来说——这个假结婚的另一个参与者,则没有过多地审视自己的生命尊严、人生意义。在电影中,经历了男友的背叛的小渔开始重新思考,重新抉择,她从自在状态的生命主体开始变成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自为存在——这也是改编的电影中小渔因“成长”而显得意蕴深厚、富立体感的原因。综上,在电影中,马里奥因小渔而转变,小渔因马里奥而成长,二人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
此外,导演张艾嘉在处理小渔和马里奥共同出现的场景时经常利用构图、服装、音效设计等传递出二人双向互动的关系。“一个画面可被视为一个意识形态细胞,构图即可说明人物的权力消长。人物不仅仅是因为美学因素而被摆在画面中,人是有领域性的。”[2]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灰黄色为主导的画面中,马里奥常常自上而下出现在穿着黯淡服饰的小渔面前——其主导性的权力控制着后者。如在假结婚后小渔第一次来到马里奥破旧的房子时,小渔的服装是灰色的,她处在画面的下方位置,而与之相对的是构图设计中马里奥的强势地位——他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压抑”着小渔。但随着故事的行进,小渔逐渐以粉色、红色的服装出现在镜头中,有效平衡了马里奥在构图中的权力地位。这样的画面设计很好地配合了故事内容,以生动画面语言暗喻了二人关系的扭转——由压抑性的关系变为平衡、交流的良性人际关系,因此,二人互动性的关系也由此得以表现。
二、改编后的多元主题
论及《少女小渔》小说原著时,评论者多从中外文化差异入手来探析其主题,如:“这部作品……揭示出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上的海外华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所感受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及在这种境遇中获得超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3]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改编后的《少女小渔》仍保留着“超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这一主题,这表现在小渔与马里奥之间的非爱情、非传统亲情的关系中,此外,电影还发展出原著没有涉及的主题。
漫画的电影化演变
漫画的电影化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当文字在画面中出现,并甘为画面组成一部分的时候,平面图画中就出现了声音,这种视听化的转变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叙事的需要。18世纪末欧洲的一些单幅的讽刺漫画里就出现了以文字代替对话的形式,随后传入美国,美国人理查德?奥特考特改进了这一手法,将文字置于一个画框中,并应用在其多格漫画《黄孩子》中。这种符号化的表达象征画面中的声音和语言,不仅增加了阅读趣味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漫画的交互功能,给读者带来了虚拟的听觉体验。1933年东方色彩出版公司的MaxwellGaines为了更好地利用印刷设备闲歇的空档,决定翻印已出版报纸中的连环漫画,用大幅纸张印刷并折成8页,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漫画书《连环画大阅兵》诞生了,而且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第二年该公司又出版了《驰名连环画》,以此开启了以月刊形式出版的漫画。紧接着国家期刊公司于1935年2月出版了《新趣漫画》,该杂志用原创角色贯穿始终。1938年DC漫画公司推出了《超人》,其顿时成为全美无人不知的虚拟漫画英雄。漫画终于从报纸上的幽默小丑角色中脱离出来,并且不再为其到底是“绘画还是文学”而苦恼,因为它是一种独立的视觉叙事艺术,而绘画和文字只是它辅助叙事的工具,并非其本体属性。就这样漫画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传媒,不断推陈出新,几年间大量的漫画角色问世——蝙蝠侠、神奇女侠、绿巨人,连环漫画成为好莱坞影片的重要改编素材,不仅为出版、电影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影响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英雄”“超人”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美国的代名词,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相比较而言,早期的故事漫画似乎更近于一种图像小说,因为它的画面构成仍然受到普通绘画的影响,没有过多的镜头表现,只是对故事的纯粹转译,在动感十足的视听艺术迅速崛起的年代这必然是一种倒退。1947年日本的手冢治虫发表了《新宝岛》,这在漫画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漫画的沉闷构图布局,借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变焦、广角、俯视等手法,配合画面来表现故事剧情,抛弃了原有的固定格局,通过充满形变的画框对读者进行心理暗示。另外拟声词、拟态词的出现,更为漫画凝固的瞬间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使漫画变得充满视听动感,利用点线面的构成传达出丰富的感官享受(包括听觉、味觉、触觉、感觉)。类电影漫画(MANGA)的出现,带动了漫画的发展,直到今天漫画仍然拥有大量的粉丝群,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独特的表达视听的模式,使那“没有声音的声音”和“没有运动的动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类电影漫画的未来
在审美立体化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新艺术门类的产生,为其提供了创新和传播渠道,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艺术形式,人们感受与接收艺术的方式都随着时代在改变。而市场法则的作用则催生了以大众审美趣味和消费导向为转移的流行消费文化的产生。当代的消费文化以图像文化为主导,在其无孔不入的渗透下,视觉乃至视听艺术都面临着改革的转向。自苹果公司推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来,流行文化中强调人性化的呼声从未休止,伴随新媒体设备的研发,电影、漫画也开始向互动化和多感知化发展。借助数字特效合成技术,漫画很快研发出新的表现形式——动态漫画。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类似于动画的视频短片,在原有的单格图片的基础上加上了镜头的推拉摇移,并且其中角色有简单的肢体语言,最后配以旁白、对话、背景音乐、声效等音响效果,使得漫画由虚拟视听转向了真实的视听体验。2005年,《电锯惊魂》动画版由师门电影公司制作,这是一部由电影品牌衍生出来的新视听漫画;而2008年首映的长达123分钟的《守望者:动态漫画》将动态漫画荧屏化,以电影的形式重新解构了漫画的本体特性。华尔街一份期刊曾这样评论道:“华纳兄弟尝试了一种利用公司漫画资源创造新价值的方法,他们创造了一种能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的视频形式的漫画。”可以说,动态漫画的出现模糊了漫画与电影、动画之间的界限,这种转变的本质原因在于视听化叙事更适合大众理解阅读,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真实视听体验。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个新兴事物,创意咨询师吉奥福利则认为动态漫画纯粹是个实验品。其最大的发展问题在于,它的市场受众群几乎是不存在的。虽然在形式上,它兼备了漫画与动画电影的特点,但却没有明确对“动态”的需求动机,这种PPT似的图片切换和原始动画般的简陋动作,其实是阻碍了漫画自身的画面隐喻性,使其在与动画、电影等视听艺术的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在阅读传统漫画时,读者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镜头之间的衔接,凭借想象为角色赋予动作和声音,这种对封闭知觉的勘探被粗糙的补件动画破坏,减弱了阅读漫画时自我创造的。但对一个新兴事物投以苛刻的眼光是不客观的,为此我们需要给动态漫画更多的时间进行修整改造。2010年,IPAD问世,无疑给了动态漫画一个新的展示空间。随着数字交互体验的不断完善,漫画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动作表现,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实现漫画、动画、游戏共生的艺术形式,这开启了新的阅读模式,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的阅读习惯,使受众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阅读”。将游戏的交互体验融入到电子的阅读,使漫画有了新的发展契机。2011年,一部动画短片《莱斯莫先生的奇幻飞书》现身于各大动画节,短片描述的是一个书迷进入一个藏书馆,馆中的书本都被赋予生命,可以飞翔、跳舞、演奏钢琴。如果说这个片子的编剧并无特别出彩之处,那是因为它的出现只是一个铺垫。同年在iTunes开售的同名互动应用程序,实现了剧中对书的一切幻想,用户可以依据剧情的发展,通过手指的滑动制造刮风效果、为天空上色、按曲谱演奏钢琴,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说短片是对电子书时代的一个隐喻,而这个应用程序才是实现这个隐喻的幕后操刀手。这款互动应用模糊了静态绘本和动画电影以及互动游戏之间的界限,它的出现绝对可以引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如果一定要为它定名,笔者认为animangame(带有交互体验性质,有一定动态效果的漫画)最为合适,即为animation(动画)、manga(现代漫画)、game(游戏)的复合形式。它的出现颠覆了漫画单一的视觉艺术形式,避免了动态漫画中呆板的动作模式,为阅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开放性体验。但需要我们给出答案的是,这到底是一种动态的交互漫画还是具有漫画特征的交互游戏?通过对类电影漫画演变过程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受到了大众的消费观念以及传播媒介的制约。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漫画从起初利用视觉符号引发多感体验到现在的视听真实化,从表现形式上越来越倾向于电影艺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漫画实际上是众多消费文化中的一员,因此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增加自身的用户体验便成为它的目标。所有目的只为了满足大众对图像叙事艺术的渴求,因此类电影漫画走向视听交互化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趋势。
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电视传媒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被电视的魅力所吸引,电视成为当时公众最为时尚、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消费标志之一,在不断地改变着亿万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心理等。那些形式各异的电视播出台,以及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栏目和节目,深深滋养了美国电视传媒业的茁壮成长,也更加刺激和悬吊起美国乃至整个英语世界亿万观众的欣赏期待。为了满足观众的热切期待,也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许多电视台除了制作大量日常适时新闻报道栏目、电视专题栏目外,把竞争和吸引观众的焦点聚集到利用电视播出电视剧和电影上来。然而,迅猛发展的电视业,大量空白的时间段,即便庞大的、年产数百部影片的好莱坞生产厂商也似乎难以满足其胃口。当然,好莱坞电影业出于同已显峥嵘的电视市场竞争的原因,在电视播出电影问题上设置了种种限制,致使观众在电视上收看到的电影,一般多是早已超过放映档期的影片。此外,好莱坞电影由于制作成本颇高,致使其将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的目标紧紧盯在影院票房上面,而对电视播出电影多带有抵制行为和轻视情绪。迫于无奈,美国一些电视台、电视制作机构便着手自己拍摄一些成本颇低、但又兼具电影故事片艺术特质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于是,一种被称做“电视电影”的影视艺术形式就这样在电视与电影的“竞争夹缝”中应运而生了[1]。
事实证明,这种影视合流的艺术形式,后来竟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所看好。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电视网黄金时段的节目几乎全部是电视电影,观众平均一周能看到5部,每年可看到约200多部电视电影[1]。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电视电影后,也迅速成为电视传媒业一个突出的新增长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2]。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的“正大剧场”,曾于90年代系统引进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这对国人了解和接受电视电影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电视观众熟悉的《神探亨特》,其实也是一部电视电影系列片,主演“亨特”的美国演员福莱德·德雷尔(Fred Dryer)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90年代享誉国际影坛的法籍波兰电影艺术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也曾于1988年执导拍摄了轰动欧洲影视界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十诫》,他又根据其中的《第五诫》和《第六诫》改编成增长了的电影版《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两部影片再度轰动了世界影坛,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此跻身于国际电影艺术大师之列。此外,美国好莱坞着名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十分重视电视电影的拍摄,他曾于2001年与好莱坞着名影星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合作拍摄了反映二战题材的电视电影《兄弟乐队》,投资1亿2千万美元,此片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最昂贵的电视电影。
【关键词】继电保护技术;变电站;变电运行;应用
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继电保护装置在变电站的运行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在变电站正常运行时是不会有动作,但是,在变电站发生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对其故障进行有效的隔离和防护,保障变电站的正常的运行。以下就主要的对继电保护技术在变电站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做分析介绍。
1 继电保护概况
继电保护装置对于电网的安全以及其稳定的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等级不断的提高,系统运行的方式与网络结构的日趋复杂,对于变电保护的要求也就随之不断的增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微型计算机与微处理器也进入到了实用化的阶段,微机保护也开始逐渐的实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应用的范围也很广泛,功能也比较的强大。特别是在变电站的保护功能上,采用不同的装置可以实现不同的保护的功能,另外其还可以实现以前难以实现的保护的功能,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更多先进的技术将会应用在变电站的保护中。
2 变电站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随着继电保护装置自身功能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于继电保护装置也有了新的严格的要求,电力系统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可靠性、快速性、灵敏性以及选择性。其可靠性主要强调的是其保护的装置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必须有可靠的动作产生;快速性就要强调的是在发生故障的第一时间之内要产生相应的动作,这样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地理系统的故障会随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破坏性,所以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防范的动作;灵敏性则主要是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反应要灵敏并且要快速,动作作用的范围要准确,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故障的范围,尽量的减少停电的面积;选择性最要强调的是继电保护装置不能发生误动的现象,也就是指不能发生失误操作。所以,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运行,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3 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作用
为了使电力系统能够良好的运行,要对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进行及时检测,并判断出故障的具置,及时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其性能比较优越,继电保护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外界因素干扰,防止装置受损,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技术不仅实现了有效的防范工作,同时还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外界的腐蚀影响,为今后继电保护装置产品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发展依据。其次是投资比较少,并且安装也比较的便捷,继电保护装置因为自身材料的优越性,为电力行业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据新建电网运行传输通道,大大降低了电力系统占据的空间。继电保护装置不仅降低了电网运行的成本,还对故障的发生有快速的诊断作用,技术人员在安装过程中操作方便,只需按照安装电气图纸进行安装即可。第三是故障的检测和防范,当继电保护在电系统的设备或者元器件出现故障之后,要对控制的断路器分出跳闸程序操作指令,同时对系统实施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还能中断其他受损设备的运行,达到最终的设备和元器件保护的目的。
4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分析
4.1 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备的选型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根据电力系统所需进行正确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保障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应该能够良好的履行其功能和任务,通过继电保护装置来实现系统运行状况的监测、实现电力系统出现故障自动切除等任务。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还应该保障能够支持网络监控系统,以此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网络监控的需求。所以,变现站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应该保障其科学合理性,以此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4.2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功能探讨
继电保护装置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过程中的变电设备的保护,从而使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首先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的之采用了二段或者是三段式的电流保护,其有效的预防由于短路等情况所造成的变电设备损坏的现象。其次母线保护以及主变保护等利用继电保护装置对于输变电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此预防了电路故障造成了设备的损害。继电保护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有效的保障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的安全性。
4.3 现代网络化需求下继电保护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许多新型的技术不断的应用到电力系统中,以此来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等的需求。由于受到通讯手段的限制,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之外,很多的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够对安装处的电气设备进行相应的保护,由于继电保护装置切除故障点电气设备限制的故障影响的范围外,还应该保障整各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这样就要求各个保护单元和重合闸的装在在其分析运行以及故障信息数据时能够协调动作,所以就要实现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形成相应的网络,也就是要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网络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其也得到的开发和研究,其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神经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方程式或者是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大大的提高运算的能力,人工智能方法在继电保护装置中适当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继电保护领域的发展。
5 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继电保护装置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可以有效的保障其变电站的运行,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自动化技术发展,能够更好的实现变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以及网络化监控的目的,保障电力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雅宣.变电运行中的继电保护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3(03).
[2]杨俊锋.变电运行中的继电保护问题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3(03).
[3]薛玉林.沙湾电站发电机继电保护系统配置方案研究[J].机电信息,2010(06).
关键词:铁芯饱和 电流互感器变比 光学电流互感器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19-02
一般的保护级电流互感器参数选择,是在故障时通过互感器的最大短路电流不应超过其准确限值电流,在该电流下互感器的复合误差不超过规定值。随着系统容量不断扩大,变电站低压侧系统短路电流越来越大,某些特殊负荷(如35kV站用变)正常工作电流较小,在这些设备出口短路时(短路位置如图1所示),短路电流可能达到正常工作电流的数千倍,电流互感器额定一次电流通常按负荷电流选择,以便于测量和保护整定。这样确定的互感器在短路时需要承受数千倍的短路电流,铁芯可能严重饱和而影响其传变特性。若电流互感器按在短路故障时不饱和条件选择,则电流互感器额定一次电流将远大于负荷电流且需具有较高准确限值系数,这将造成电流互感器投资增加以及保护整定计算困难、测量精度难以保证,这在正常负荷电流较小的回路的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始终是一对矛盾。致使设备选择面临两难的局面。
1 站用变保护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通常220KV变电站共配置2台容量315kVA的35kV站用干式变压器负责给全站交流负荷供电(如图1所示)。
1.1 变比选择过小可能引起保护拒动
按额定容量计算,站变高压侧一次额定电流为5.2A,这是按变压器满载计算出的数据,实际工作电流还要小。若仅按负荷电流的大小来确定保护级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对于35kV侧的电流互感器,选择10/5A的变比就足够了,但35kV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很高(约20kA),如果当电流互感器和站变高压侧绕组之间发生短路时,则短路电流倍数高达2000倍,在此电流的作用下铁芯严重饱和,CT的二次绕组传变的电流波形极度畸变,一次电流大部分转变为铁芯励磁电流,以维持磁通的平衡,严重时二次侧只能产生波形很窄的尖脉冲电流(如图2所示)。
而目前的微机保测一体化装置的采样频率较低,都是利用一定长度数据窗内的若干个采样数据计算电流的大小,如果二次侧电流波形畸变成很窄的尖脉冲,在一个数据窗内可能仅采样到少量几个点的真实故障数据,其他各点采样值均接近于零,这样计算出来的故障电流肯定偏小,难于保证过电流元件能正确可靠的动作,有可能造成站用变压器的电流速断保护及定时限过流保护拒动的事故。保护装置拒动后,只能主变压器低压侧后备保护经延时动作切除故障,扩大了停电范围,失去了动作的选择性。近年来在35kV系统中,曾经出现过在电流保护计算灵敏度很高的情况下,发生保护拒动的事故。
因此仅采用按负荷电流的大小确定保护级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参数在实际工程中是不可行的,还必须同时考虑保护安装处可能出现的最大短路电流和互感器的负载能力与饱和倍数来确定电流互感器的变比。
1.2 变比选择过大造成保护整定困难
考虑到35kV系统侧的短路水平,增大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实际变比选择了800/5A,但增大变比则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
(1)由于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过大,造成实际二次电流过小,不利于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监视,使电流互感器二次断线难以检测。
(2)目前国内主要继电保护厂商的站变保测一体化装置的电流保护启动元件的整定值范围一般为0.5~100A(CT的二次侧电流为5A时),而变比为800/5A时。高压侧二次额定电流为0.0325A,就算高压侧过流,过流保护的电流定值无法达到0.5A。
在我院设计的220kV变电站中已出现数例因站变高压侧变比选择过大而造成保护整定计算困难的问题,最终不得不抬高定值降低灵敏度的方法解决.
2 配置电流互感器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对于站用变压器的容量远小于系统的短路容量的情况,出现大的短路电流流过CT的情况完全超出了其正常工作范围,单靠改进二次保测装置来适应这种不正常状况并非长久之计。
2.1 限制一次短路电流水平
一次系统初步设计时应设法限制短路电流水平,新建变电站的低压侧可采取装设限流电抗器或主变低压侧分列运行的方式来限制短路电流,使站变高压出口短路时的电流不至于过大,以某220kV变电站为例在主变低压侧两段母线并列运行时的短路电流为27kA,而采取分列运行时短路电流水平可以限制在20kA左右,此方法无需增加设备简单有效;采用加装限流电抗器的方式,虽然可以将短路水平降至预期水平,但是需要增加设备投资及变电所的占地面积,目前已投运的220kV变电站低压侧很少有采取装设串联电抗器来限制短路电流水平的,具体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2 选用准确限值系数高的设备
可以与生产厂家协商,选择准确限值系数更大的电流互感器,这样可以降低电流互感器一次额定电流,以满足保测装置的测量精度的要求,经对国内电流互感器制造水平现状的调研,以容量315kVA变压器为例,当选用准确级为5P80的电流互感器时,变比可以选择250/5A,此时额定准确限值一次电流为80×250=20kA>18.98kA 满足短路时的测量误差小于5%的要求。但是要使短路电流达到额定电流80倍而准确度不变,要求二次电流随一次电流成正比变化。这样,必须电流互感器铁芯中的磁通不能达到饱和,更不能过饱和。为满足这一要求,铁芯材料的导磁性要非常好,且铁芯截面要做的非常大才可以。尤其二次容量要求大时,铁芯更应如此,如要求达30VA或者更大,按上述要求生产出的电流互感器,其体积非常大,不适合在35kV开关柜狭小的空间内安装。
2.3 减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负载
相关试验表明[3]CT的二次侧负载对保护能否正确动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CT的二次负载接近等于零时,即使一次侧电流很大,CT也不会饱和。实际工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减小CT二次侧的负载。
目前微机保护的交流电流回路的功率消耗在二次额定电流为5A时不超过1VA/相;额定电流为1A时不超过0.5VA/相,可以忽略不计。CT的负载主要是二次连接电缆的电阻,将保护装置下放就地安装,大大缩短了二次电缆长度,减小了互感器的负载,减小了CT饱和的几率。
因功耗正比于电流的平方,将二次额定电流从5A降至1A,在负载阻抗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的二次回路功耗降低了25倍,互感器不容易饱和。但减小了CT的二次额定电流也会对保护装置产生负面影响,二次电流减小后,则须提高保护的灵敏度,同时考虑设备价格时,在CT一次额定电流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二次额定电流选用5A为宜。
2.4 采用新型电流互感器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全面开展,基于法拉第磁光效应原理光学电流互感器OCT和数字式保测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OCT不含铁芯,它在一次特大电流下不会有饱和的问题,在大的动态范围内能保持良好的线性特性,因而其二次侧能正确地反映一次电流的数值,从几安培的小电流到大至数十千安的电流均能准确测量从而提高了保护动作的准确性,从而很好的解决了站用变压器高压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问题。但由于制造工艺和造价的限制,光CT并未得到全面的应用。
3 实际工程中的设计计算
目前已有人专门做了试验研究[3],以探究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时二次侧所接继电保护装置能否正确动作的问题,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反应电流有效值、平均值的继电保护,如整定值不超过互感器准确限值电流,即在互感器饱和前能保证动作,则电流继续增大的过饱和情况下仍能保证保护可靠动作,而对于微机保护能否正确动作是和每个周波的采样点数有很大关系,当微机保护采样率为每周波36点,能保证保护可靠动作。当采样频率为每周波12点时,建议过饱和系数不超过6.5。当采样频率为每周波18点时,建议过饱和系数不超过13[3]。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并不需要要求CT在短路电流下完全不饱和。
下面以某具体工程为例说明设计计算过程。
站用变容量315kVA,额定电压38.5/0.4kV,UK%=6.5站用变高压侧出口短路电流为Isa=20kA;站用变压器保测装置选用南瑞继保RCS9621型,每周波采样24点,电流互感器变比选择200/5A、5P20级,二次额定容量10VA,3s热稳定电流50kA,动稳定电流125kA。
(1)计算过饱和系数为Ksa=Isa/(Kalf×Ipn)=5,在试验结果要求的范围之内,虽然在一次侧20kA的电流作用下CT会饱和,但是能保证保护可靠动作。
(2)二次负载校验,保护装置功耗按0.1VA,接触电阻0.1Ω,二次联接电缆按长度为2m,4mm2的铜导线.计算二次实际负载为2.82VA
4 结语
35kV站用变高压侧出口的短路电流很大。为了保证在高压侧出口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至于造成CT严重饱和,确保电流互感器可靠工作,CT的变比不能选得太小。但由于站用变压器容量相对较小,高压侧正常工作电流很小。因而CT的变比又不能选得太大。太大会导致CT的二次侧电流很小,从而直接影响保护装置交流的采样精度和整定。然而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希望能选用变比既能保证过负荷时测量精度的要求,又能在出现大短路电流时也能实现电流的正确传变的电流互感器,这就希望能制造出小变比、高准确限值系数、高动、热稳定性、体积小的电流互感器。由于受到制造能力的限制,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符合要求的相关产品。但文献[3]的试验结果表明,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出口短路时是允许CT饱和的,保护的采样频率满足要求,就能保证正确动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L/T 866-2004,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 袁季修,盛和乐,吴聚业.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 电视新闻在边缘化的过程中不断突破新闻“客观”、“真实”的边界,导致电视新闻节目与其它类型电视节目边界模糊,与文学、电影等艺术功能区分度降低,从而引发了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危机。
电视新闻的边缘化指的是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内容偏离公共事务,逐渐脱离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一根本社会功能的趋势。电视新闻边缘化主观目的是吸引受众,其手段主要是“突破”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追求新闻娱乐化,追求事件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形式上表现为故意设置冲突、悬念,技术上则表现为主持人形象的娱乐化、播出语言的方言化及画面的“精致”与“炫目”。
“边界”之争近年来成为诸多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反映在新闻领域首先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新闻主义写作运动,尝试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引发了第一次“新闻边界”之争。“新新闻工作者运用景象、音响和人物内心的思考。以各自的风格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题材。”“虽然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般说来,它是利用感知或采访技艺获取对某一事件的内部观点,而不是依靠传统新闻事业中常用的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标准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新新闻主义由于大量借鉴文学手法而遭到新闻界批判,于20世纪70年代销声匿迹,而在其存在的10多年间,并没有被美国新闻界所认可,“尽管新的非虚构性的报告文学出现在各种杂志和书籍中,这场写作运动没有扩大到报纸上。”但新新闻主义却在文学界引起了轰轰烈烈“非虚构小说运动”,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新新闻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文体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新生的文艺思潮,而且迅速地由思潮发展为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独立的文学流派了。”新新闻主义代表作家汤姆,沃尔夫本人也认为“新新闻主义是美国20世纪以来唯一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流派”。
显然,新新闻主义之所以被新闻界“边缘化”主要是因为其企图突破新闻的“边界”——真实与客观,而代之以文学的真实与客观。“传统新闻认为世界就是客观的外在世界,可以用实在物体来描述。新新闻主义则认为真正的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物的世界,而是内在世界,在于人的感受和情绪。”
如果说新新闻主义是借助“文学的真实”从外部挑战新闻边界的话,那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持续了10多年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可以说是来自新闻界内部的边界挑战。
公共新闻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其核心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研究者”、“组织者”、“领导者”等,“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公共新闻运动的逻辑是,既然新闻“客观性”、“真实性”赖以存在的基石——个人理性已坍塌。那么。“客观”与“真实”的新闻已无法将非理性个体引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那么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应担当起组织、领导公众讨论、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通过集体理性恢复新闻的应有功能。该逻辑存在的问题是:(1)集体理性如果存在,那么它是被媒体“操纵”的,如果媒体具有代表集体理性的“资格”,那么“民意”所形成的政府应被取消,由媒体行使政府职能:(2)如果集体理性不存在,那么公共新闻运动该何去何从?显然,取消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功能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那么公共新闻运动方向也只能是回归到传统。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共新闻运动企图“突破”传统新闻“客观”、“真实”的边界。如果成功,新闻则要么划入“政府”领域,要么划入“科学家”领域等,也就是说,公共新闻运动在突破传统新闻“客观”与“真实”边界的同时,必将侵入其它领域,亦如,新新闻学入侵文学领域一样,可以说,公共新闻运动的实质是取消“新闻”。
我国电视新闻边缘化的实质同新新闻主义和公共新闻运动一样试图突破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个别学者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在纪录片领域,因为电视新闻入侵了纪录片的“客观”与“真实”,使得“纪录片”变得面目全非,“因此,纪录片边界理论必须得出一种清晰而确定性的语言边界,在影像、广义纪录片和狭义纪录片之间寻找出它们之间语言的差异点,否则,在纪录片来说,语言之间的界线含混不清导致了许多纪录片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对话层次上的差异与混乱。”电视新闻边缘化不仅模糊了电视新闻与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限,也使得电视新闻与其它类型电视节目甚至与电视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电视新闻边缘化不仅在价值导向上使得电视新闻采编出现重大偏差。而且由于电视新闻突破“客观”与“真实”的边界。娱乐功能变得十分突出,从而导致了电视新闻节目与文学、电影等艺术的功能区分度降低。
电视新闻边缘化突破了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也就引发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危机。
【关键词】车载变压器 内部减震机构 外部减震机构
1 减震机构结构简述
减震机构包括内部减震机构和外部减震机构,外部缓冲机构由第一顶紧螺杆等组成,第一顶紧螺杆旋入导向体上与之配合的螺纹孔中,第一顶紧螺杆的末端抵住第一档板,第一储能体右侧有一第一活塞杆直接与变压器壳体外部相连,导向体的底部直接与运输拖车的底板焊接;内部缓冲机构由罩子等组成,内部缓冲机构的双螺旋导向体嵌焊于变压器油箱箱臂上,第二顶紧螺杆旋入双螺旋导向体上与之配合的螺纹孔中,双螺旋导向体螺杆侧伸出油箱外部,第二顶紧螺杆的末端抵住第二档板,第二储能体右侧有一第二活塞杆与支撑变压器铁芯的绝缘体相连。
2 外部减震机构附图详述(如图1所示)
外部缓冲机构由第一顶紧螺杆1、导向体2、第一档板3、第一储能体4、第一活塞杆5、第一挡圈6组成,第一储能体4是一个弹簧。第一顶紧螺杆1为M48型螺杆,第一顶紧螺杆1旋入导向体2上与之配合的螺纹孔中,第一顶紧螺杆1的末端抵住第一档板3,可使第一档板3对第一储能体4进行限位,第一储能体4右侧有一第一活塞杆5直接与变压器壳体外部相连,导向体2的底部直接与运输拖车的底板焊接。当平板拖车运输变压器时,由于惯性,在加减速时,变压器相对拖车会有一定程度的水平位移,当变压器位移时就会对与壳体相连的第一活塞杆5产生压力,此压力由活第一塞杆5传导至第一储能体4,弹簧压缩储能并产生与变压器位移压力同等大小且方向相反的推力,由于储能体的一侧被挡板3及焊接在拖车底板上的导向体2限位,此推力只能由第一活塞杆5反作用于变压器,并将变压器推回,以此在变压器本体和拖车底板间形成有效缓冲,此机构在变压器的前后均有设置,这样就保证了变压器在运输过程中的水平位移是微小可控的,不至造成设备的损坏或联接的脱落。
3 内部减震机构附图详述(如图2所示)
内部缓冲机构由罩子11、双螺旋导向体12、第二顶紧螺杆13、第二挡板14、第二储能体15、第二活塞杆16、第二挡圈17、绝缘体18、导管19组成。内部缓冲机构的双螺旋导向体12嵌焊于变压器油箱箱臂上,第二顶紧螺杆13为M48型螺杆,第二顶紧螺杆旋入双螺旋导向体上与之配合的螺纹孔中,双螺旋导向体螺杆(“双螺旋导向体螺杆”这个名词没有出现过。请确认)侧伸出油箱外部,另一侧进入油箱内部,第二顶紧螺杆外侧加密封罩,密封面(请确认,一会儿是“密封罩”,一会儿是“密封面”,是不是同一个元件?)为罩体与导向体的接触面,第二顶紧螺杆13的末端抵住第二档板14,可使第二档板14对第二储能体15进行限位,第二储能体15右侧有一第二活塞杆16与支撑变压器铁芯的绝缘体18相连,绝缘体18既解决了油箱壳体与铁芯的支撑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壳体与油箱间的绝缘。由于绝缘体的强度不够大,绝缘体18的外部设置了导管19对其进行支撑与保护,导管19也连接在变压器的铁芯上。绝缘体8的材料可以是环氧树脂。第二储能体15也是一个弹簧。
变压器由于运输颠簸及加减速会产生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震动,这种震动会对变压器的铁芯产生较大影响,使其相对于壳体产生位移,当在变压器内部设置了图2所示的缓冲机构后,铁芯的震动位移通过绝缘体8及活塞杆6传导至储能体5上,储能体5压缩储能并通过活塞杆6及绝缘体8对铁芯产生反作用力,由于弹簧的一侧被挡板4及焊接在油箱壳体上的导向体2限位,因此在变压器的铁芯与油箱壳体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缓冲。活塞杆2与绝缘体8的连接处也进行了特殊设计,活塞杆2与绝缘体8接触的端面上,活塞杆2一侧凹陷,绝缘体8一侧突出,形成类似关节的臼形结构,从而更好的缓冲震动力并控制铁芯与箱体间的相对运动。
4 结语
变压器应用于车载移动变电站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与探索的技术,本文就车载变压器为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而增加减震机构的技术进行了探讨,描述了外部及内部减震机构配合吸收震动和机械损伤的原理。为今后车载移动变压器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车载移动变电站逐步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还会继续研究变压器及其他设备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提高整体设备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孙定华,钱琮,许宪中.CZBT1系列预装式车载移动变电站[J].变压器,2010(01).
[2]孙国庆. 移动式变电站在北京地区应用前景分析[J].电气应用,2009(17).
[3]劳斯佳,尹忠东,单任仲.超级电容器储能控制技术研究[J].电源技术, 2009(04).
[4]李晓娜. 超级电容器在变电站直流系统中的应用[J].宁夏电力,2008(05).
[5]周剑,J.Declercq,J.Alfasten. 移动式变电站发展近况及混合绝缘系统在主变中的应用[J].变压器,2004(04).
[6]Kazuo Matsuda.Low heat power generation system[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4.
[7]Qian Liu.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bandoned coal mine reclamation[D].Indiana State University,2000.
[8]Chulwoo Baek,Euy-Young Jung, Jeong-Dong Lee.Effects of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on the electricity industry?s competitiveness:A study based on OECD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14.
关键词 编码词典 解码词典 编码特征 语文词典 编纂原则
一、编码与解码词典的界定
词典学界按照服务功能把词典分为积极型词典和消极型词典,近些年又出现了编码词典和解码词典的说法。其实,两种说法实质相同:一是对词典类型的重新定位,二是对词典凸显某种服务功能的总体评价。关于解码型和编码型词典的界定,钱厚生(2010)指出:“理解型词典又称解码型词典,主要阐释词义,帮助读者弄懂陌生词语,排除阅读障碍……应用型词典又称编码型词典,除了阐释词义,还要介绍词语用法,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很准确。编码词典不仅仅指应用型词典,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词典。以英语词典为例,它们有的是学习型词典(如《朗曼当代英语词典》),有的是单语普通语文词典(如《柯林斯英语词典》),还有的是大型普通语文词典(如《新牛津英语词典》)以及国内外通用词典(如《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解海江等2010)。由此可见,编码词典和解码词典不仅是词典的不同类型,更是词典编纂理念和服务意识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
二、编码词典与解码词典的对比分析
编码词典和解码词典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词典,服从于不同的编纂宗旨,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达到不同的目的,两者在具体编纂细节和处理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下文就几个主要方面做些对比分析。
1.编纂目的不同
解码词典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弄懂陌生词语,排除阅读上的障碍。而编码词典不仅要帮助读者理解意义,还要帮助其解决语言应用上的问题,最终目标是指导应用。
2.释义范围不同
解码词典的词条一般包括词形、语音、词汇意义、词性标注以及例句等词语的基本语言信息,尽可能在这些方面给予明确的规定,以帮助人们理解陌生词语。编码词典不仅从静态的角度对词语的上述方面进行规范,而且力求通过增加各种相关信息达到对语言动态应用——词语应用每个主要环节的具体指导。
3.释义方式不同
解码词典主要采用简约的释义方式,以其简短精练之优势把主要的词汇意义讲清楚,帮助扫除阅读上的障碍。相关的隐含意味、色彩等信息读者可根据上下文自行品味和理解。编码词典基本不采用同义词释义法,而是详尽地解释说明词义,标明其进入语句的各种相关因素、搭配上的限制和要求等。
4.语法信息不同
早期的解码词典对词目的语法属性一般不做标注,现代解码词典中有的只对虚词做词性标注,有的对实词和虚词都进行标注。但除此以外对词目的语法结构不做描写。编码词典不仅标注词性,还会提供更多的语法搭配信息,并对一些隐性的规则和使用条件加以揭示。
5.例证不同
早期的解码词典很少配例证,现代解码词典大多在需要时配以例证,且多是短语例,目的之一是证明义项的存在,之二是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其基本用法。编码词典更注重例句的典型性,往往利用语料库在句型、功能、常用性、语义表达等方面提供合适的例句,充分展示词语在语言中最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同时显示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或语境、同现词语的情况、使用特点,等等。
6.词条信息不同
早期的解码词典信息主要由词形、语音、释义等构成,现代解码词典的词条信息有所增加,除了上述的几项信息外,还有例证、色彩、语域、相关用法的提示等,但在信息的匹配等方面尽量简约。编码词典或以括注的方式指出词目词对与其搭配的词语的要求、同义词、反义词、不同的表达方式、常用结构,或以专项信息的方式指出其具有的语体色彩、常用的语域等。在信息种类上,编码词典通常以丰富的语料为基础,向读者展示语言中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词源、文化、历史、习俗等各种信息,特别注重帮助读者全方位地把握词语的应用。
三、我国编码型语文词典的编纂原则
1.以读者为中心,以指导使用为己任
无论以哪一类群体作为服务对象,编码词典的定位始终不变:一切为读者服务,以指导使用为己任。这是编码词典编纂的基本宗旨、根本目标和首要原则。
虽然任何词典都是根据某类读者群体的特殊需要、为满足他们的需要编写的,但这并不等于以读者为中心。如“”期间我国市场还没有类义词词典,部分读者在表达时经常感到用词单调、贫乏,为没有同类的词语可供挑选、不能查到贴切而新颖的表达法而感到苦恼。市场根据需求出版的相关词典,只是基本满足了这部分读者群体的需求。至于词典能否真正为读者释疑解惑,能否从读者的角度考量释义和各种信息的给出,有效地为他们服务,就很难说了。
以读者为中心,把指导其正确使用作为基本任务,要求编码词典在词语的基本信息之外提供设计周密、布局合理、种类繁多、说明详尽的信息,突出全面指导读者使用的功能。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问题来分析应如何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开发新项目或挖掘潜力来为读者服务。
(1)广泛收立词目,多维揭示其纵横关系,以充分展示词汇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