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无形资产增值评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无形资产 管理 运营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对企业贡献不断增强,强化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尤为重要。无形资产是创造有形资产价值的源泉。利用无形资产增值可以为企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资产的价值总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的涉及到产品的品牌、信誉等方面,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注重品牌及信誉,并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就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无形资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重要程度甚至等同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企业贡献体现在延伸价值。然而,很多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好无形资产开发工作,要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的投资行为,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实现企业无形资产保值增值
1.完善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是很复杂的过程。是要完成这一过程得做好相关工作。在涉及许多具体的方面,例如共享知识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库,利用知识创造价值,扩展投资范围,通过扩大商业化以及建立联合体等。此外,企业应健全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加强监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关贸总协定中的中相关条约的学习,维护好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事件。
2.完善企业无形资产转化机制。作为企业来讲,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针对需求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无形资产多元化,并整合和完善内部职能部门,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培育核心能力。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无形资产及其投资开发过程,做好相关市场前期拓展工作,尽一切努力实现其价值转化;由于市场中固有风险的存在,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关注和做好无形资产风险管理工作,这包括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分散,可以利用联合开发减少风险。此外要尽力获得商品的标准所有权,以实现无形资产的效益。
3.努力提高无形资产转化动力。无形资产转化过程具有很大的风险,无形资产转化如果成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失败的风险。无形资产转化的风险性要求必须给予创造者一定的价值补偿,这可以增强创造者的创造动力,为无形资产转化提供条件。给予创造者的补偿应该是经济补偿,通过市场实现无形资产成为货币。价值补偿要通过市场的经济数据的来检验。根据无形资产在市场上价值的大小,给予其创造者相应的奖励。
二、重视科学评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1.努力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体系。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与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调整无形资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针对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进行相关严格规定,这有利于保障无形资产的安全,有利于促进无形资产资源合理流动。当前一些省份已经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无形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但由于地方法规的局限性,建立全国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
2.建立无形资产评估评估体系。除了政策法规外,有效进行无形资产评估还必须要求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评估部门,选派专业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并按科学程序进行评估,使无形资产价值得到量化。此外,还应做好相关管理与协调工作,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利于准确评估。
3.加强无形资产评估体制建设。健全的体制有利于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目前而言我国体制建设在无形资产评估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缺乏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部门,极大影响了无形资产的正常流动和合理利用。我国政府应加快无形资产评体制建设,培养相关评估专家,规范评估方法、标准,推动技术市场、产权交易的健康发展,保障无形资产增值。
三、加强无形资产运营管理
1.充分发挥金融外部环境的作用。无形资产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这需要外部金融市场发挥融资的作用;企业扩大生产也需要资金。为了减少投入,降低风险,无形资产运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通过产权市场转让、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等方式,推动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管理不断优化。
2.无形资产运营要提高效益。企业购并后,往往具有规模大的特征,容易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然而如果不注重效益的提高,盲目扩大规模,仍会导致破产。因此无形资产运营要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确保重组形成新企业后,综合效益要大于几个成员企业的经营效益之和。
3.处理好坚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多元化经营是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通常当市场处于封闭情况下多元化经营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不同产品的互补,可以带来综合效益。从表面上看多元化似乎减少风险,但实际上如果实施无关联的多元化,反而会加大风险;如果产品系列过多也会增大研究与开发成本,使企业的整体效益下降,削弱企业竞争能力。因此企业首先应经营好主业,确立自身竞争优势,然后实施与主业相关性较大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稳步实现组织的规模扩张。
参考文献:
[1]杨丽,肖慧霞.试析无形资产运营风险.中国农业会计,2007,(4)
[2]杨长英.试析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中国总会计师,2009,(4)
[3]杨泽花.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实意义及有效途径.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5)
[4]于玉林.无形资产:管理经验与管理技术.现代会计,2008,(3).
[5]李虹,罗燕.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6)
(一)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把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纳入有效的制度建设范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法律保护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使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发明创造被其他企业所侵蚀。任何忽视和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行为,都必然导致无形资产流失。自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数码相机到MP3、芯片、汽车、电信的开发与研制,我国企业由于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使其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甚至对有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真实性。在我国最早实现股份制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现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也没计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和外商的合作合资中,对商业信誉、经营资质等无形资产没有计价折股,使企业丧失了许多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评估也不规范。评估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顺应被评估单位需要作出的评估,也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三)无形资产缺乏价值量化标准。目前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是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困难。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记入无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和自创商誉则费用化处理,使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准确的确认,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影响了对经营者业绩的公正评价,进而导致投资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四)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有效地使用能增加其价值。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增值的有利氛围,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无形资产,而是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不用。在企业合资过程中,许多优秀品牌通过折价入股后,被企业闲置不用,使其价值丧失殆尽。另外,企业长期不参与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竞争,也削弱了其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举措
首先,加强无形资产权益管理,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WTO总协定中的《知识产权协定》和相关条约以及我国《商标法》均采用注册在先原则,即谁先申请商标注册,商标权就授予谁。我国企业要保护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必须及时准确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享受优先权以增加商标注册的成功机会《巴黎公约》规定,一个商标在本国已获得合法注册,则在其他成员国注册也就不应被拒绝。因此企业要及时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企业商标,以防止国外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还不够了解,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现象。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保护我国无形资产不受侵犯,同时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
其次,加强无形资产营运管理,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是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通过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可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增值。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利用延伸品牌价值。充分利用现有品牌、商誉研发、生产其他产品,帮助新产品顺利上市,减少风险,品牌的延伸可进一步扩张和增加品牌价值。二是建立融资策略。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拓宽融资渠道,吸收资金。三是建立扩张策略。企业要利用名牌效应、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四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用品牌参与投资,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通过产品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使无形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
关键词自身经营;财务管理;资产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5标识码:A
做为盈利性组织的企业,为获得利润进行经营管理,一方面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经营,另一方面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对企业自身经营体现在企业整体以及组成整体的各类资产的增值,并在企业重组购并活动中获取盈利回报。企业自身经营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盈利的重要方面。
一、企业自身经营的内容
企业自身经营是以提高日常经营获利能力为基础,利用与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对企业经营有关的资产进行筹划运作,促使其市场价值上升和缩小减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其核心是企业资产的增值。企业购并中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评估包括企业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或潜力,企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表达,这些资产价值通过企业自身经营而得到增值。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果通过企业购并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及利润数量来体现。企业自身价值由企业各类资产的价值构成。
(一)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
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装备、技术能力、市场网络、销售方法等形成能够使企业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以此为基础加上企业文化、广告宣传、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社会形象、区位优势等形成企业的商誉,其实质为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形成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一方面,优秀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能够使企业获利而形成企业资产的增值。另一方面,在购并重组活动中成为企业资产价值升高的重要内容[1]。
(二)无形资产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创造和使用无形资产是资产增值的重要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商标的使用,在使用商标销售产品过程中既要满足目前经营销售的需要,又要通过营销传播不断提高商标的知名度。这就需要对商标进行精心的设计及使用策划,有一套使之扩大影响、增加信誉的经营方案,在经营销售过程中确立和增加商标的影响力,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又能使其成为有效增值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营销影响力和广告宣传声势的扩大,商标权价值也在增加。专利权只有在被市场有偿使用或形成企业的技术或市场垄断状态下才有其真正的价值。企业利用自己在行业的技术优势发明创造及申请专利权,能够获取超额利润或被别人使用而收取专利费。专利权随着专利技术能够创造利润数量的增加而升值。企业的经营特许权和非专利技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也成为资产增值的一部分[2]。
(三)房地产
包括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土地使用时间的增加和建筑物的折旧是对他们的消耗,但区位地段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它们的增值大于消耗。随着人类活动聚集中心的扩大与转移,以及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完善,不同区位地段的土地和建筑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在创建企业或企业扩张建设中需要分析预测所筹建的建筑物及所在地段土地使用性质未来的变化,以及可能升值的前景。在发展中城市地区,这些分析筹划会对企业未来房地产的增值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土地区位地段性质的变化,建筑物使用性质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在筹建设计时既要考虑满足目前经营的需要,又要兼顾到未来区位地段性质变化带来的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化,提高升值效应。随着城市的扩大与繁荣,房地产升值成为企业资产增值的重要部分。
(四)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在使用中以折旧的形式被耗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器设备精神磨损的速度加快而使其快速贬值。企业一方面需要尽快使用新的技术装备以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等,从而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销售量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需要尽量延长已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设备使用的成本。这要求企业要很好的选择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时机和方法,将其减值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五)存货
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市场价值随着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建立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动态价格下的采购、存货及生产决策系统,对两个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速度和拐点进行监控与实时分析,预测变动的趋势,回避价格变动造成的风险,充分利用价格变动的有利态势。使企业尽可能减少存货的减值损失,提高存货运用的盈利能力。
(六)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在购并价值评估实务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时还成为关键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对人力资源对企业作用的市场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购并实务中往往将其综合在商誉里面。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与前述资产相比其重要程度更高,应当进行独立考核。不妨将其与商誉并列,在购并价值评估中独立设置项目。并做为企业自身经营的内容之一,促进企业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影响企业自身经营的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运作过程的复杂化,影响企业自身资产增值和贬值的因素越来越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经营对内部是如何促使企业资产增值,对外部是如何利用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提高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
(一)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内部因素
1.资产的选择与优化
从创建企业开始,各项资产的购置对未来的增值速度及幅度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企业处所的区位及地段影响着未来房地产的价值,选择的机器设备影响着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选择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影响着销售能力,如此等等。
2.企业文化
企业资产增值需要在多方面不断创新。技术能力,包括专利权和非专利权技的发明创造等。社会影响力,包括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等。经营模式,包括特许经营权和商标权等。都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需要高度凝聚与激励的企业文化。
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秩序、市场营销渠道、产生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等,既决定着企业存在的稳定性和获利能力,又影响着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是企业自身经营的基础。
(二)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外部因素
资产增值表现在资产市场价格的提高,某种资产现在市场交易价格与购买获取时价格的对比,其差额反映资产的增值或贬值。资产的增值或贬值受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1.持有资产的稀缺性
稀缺性不仅表现在持有资产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还表现在持有资产本身特性形成的难以替代性,例如,房地产的区位地段,持有技术的先进性等。
2.货币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
市场流通货币数量增加过快和持币人对价格上涨的预期等,使企业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升。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也推动着物价的升高。
3.经济周期
市场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也带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从繁荣到衰退的失衡,延伸到萧条和复苏过程的调整,再重新走向繁荣。资产价格也随着经济周期出现高峰与低谷的轮回,影响着企业资产价格的高低。
4.投机炒作
一些大宗物资、房地产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价格受各种利益团伙炒作的影响出现价格的升跌。
5.产业政策
公共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些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产业政策会改变企业持有资产的有用性程度,从而影响其价格。
三、建立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系统
企业自身经营的目标是促使组成企业的各种资产以及企业整体的增值最大化。企业经营管理既要获取日常经营利润,还要推动资产的增值,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使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达到最大。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设置专门的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制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方案,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分析和监管,强化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
(二)建立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
任何行业的企业或产品的经营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流程组合,不同管理流程的组合在收入与成本的数量关系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选择与造就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资产增值的基础。
(三)有效的信息和决策系统
针对企业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和机器设备等方面的信息,把握市场动态,进退有序有利。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信息进行前瞻性分析,判断获利点和止损点,严防期望值过度拔高。针对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使企业能够利用价格变化获利,以及避免价格变化造成的损失。关注企业能力所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适时适度介入。企业应有自己适用的各种形式的智库,追求决策的快速、正确和优化。
(四)高度创造知识的能力
现代企业资产增值管理需要较高的内部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及美誉度、企业文化、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和经营模式策划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材。企业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对高素质专业人材的招聘、培训和开发利用。
(五)对资产增值或贬值的监控
企业资产增值的数量通常可以表现在资产可变现价值量的增加,或专业机构资产评估数额的增加等。企业资产增值或贬值的计算公式:
C:综合资产价值;x:单一资产的价值; R:综合资产增值率;r:单一资产增值率; t:时间序数。
对连续年度的资产价值和增值率的计算可以反映企业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数量和速度,分析企业资产增值能力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6-146.
一、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出租的建筑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该单独计量和出售。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根据以上规定,企业可以把暂时闲置的自用房地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又因为自用房地产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计提折旧或摊销。当把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就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又因为近几年物价大幅上涨,转换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远大于其账面价值。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值。
[例1]某企业有一幢楼房因为暂时闲置,该房屋的原始价值为1000万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估计残值为零,该房屋预计可使用100年,已经使用20年。2008年11月30日开始对外出租,租期为15个月,该建筑物在租赁日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
该建筑物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为=1000-1000÷100×20=800(万元)。转换的会计处理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 20000000
累计折旧 200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2000000
由以上会计处理过程可以看出,这项转换使企业净资产增加了12000000元。
但是处理后企业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出租单位在租赁期间不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因为租期为15个月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如果要自用还可以在15个月后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在租赁期内不转换,除了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增加了12000000:~;同时对外出租还可以赚取一笔可观的租金收入,从而导致当期利润也相应增加。
第二,出租单位在租赁期内要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企业是否转换投资性房地产为自用房地产要受如下因素制约:(1)因为租赁合同没有到期可能要赔偿承租单位违约金(用A表示);(2)收回投资性房地产失去的租金(机会成本,用B表示);(3)因为资产增值企业贷款成功,当期贷款的利息(用C表示);(4)收回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当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用D表示);(5)贷款资金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用F表示)。则:当F+D-(A+B+C)>0时,进行转换对企业有利;当F+D-(A+B+C)<0时,进行转换对企业不利。
接上例,如果改为自用房,年创造净利润200万,贷款投资收益为100万,而贷款的年利息为80万,赔偿金为50万,年租金损失额为60万(机会成本)。则:200+100-80-50-60=110(万元)。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要收回出租房,改为自用房。
若改为自用房年创造净利润为200万,年借款收益为50,年借款利息为10075,赔偿金为8075,年租金收入损失8075。则:200+50-100-80-80=-10(万元)。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可能改为自用房。
同理,土地使用权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也可实现资产增值。
[例2]某企业有土地使用权原价值为1000万,其使用年限为50年,已经使用10年,近期闲置,可以对外出租,租期为15月,对外出租日期为2007年10月20日,转换日,此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 15000000
累计摊销 2000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1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000000
由分录可以看出,这项会计处理使企业净资产增加了7000000元。
二、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转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于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阶段,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资本化。但是,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要有充分论证,要经相关审计并且很难达到标准。企业以此为由把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费用化,以开发失败为由又把开发中的无形资产转让给个人,然后再经过一定的操作程序达到企业资产增值的目的。为了实现价值增值,企业一般在开发无形资产时要经过如下转换程序:
(1)企业开发费用作为当期费处理。
[例3]某企业研发一无形资产在研发阶段发生的费用总计20万元。则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研发支出 200000
贷:原材料(等) 200000
确认开发失败,研发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 200000
贷:研发支出 200000
(2)将无形资产转让给个人,开发成功后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3)申请成功后,个人再将无形资产捐赠予企业。接受捐赠时要经过评估,通过评估增值实现企业的资产增值。
沿用例3的资料,假设该研发项目开发以后通过个人申报成功之后又捐赠予该企业,经评估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为50万。其他资料如例3,则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
经过这样的处理,该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增加300000元(500000-200000)。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量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准则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2)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上述三种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该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例4]某企业因为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金额相对于出售前的总金额较大,剩余部分不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而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为:(借方)成本207#;(贷方)利息调整为5万元;(借方)应计利息1万。此时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5万元。则会计处理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00000
――应计利息 1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000
贷:持有到期投资――成本 2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1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
关键词:无形资产管理
引言
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包括商标、专利权、非专利权、商誉、商业秘密、优惠合同、特许经营权、营销网络、良好的公共关系等。由于无形资产是集经济、技术、法律为一体的重要资源,因而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法律上或契约赋予企业、或由企业创造并拥有的一种权利;其次具有价值,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即企业超额获得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再者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形态,是一种具有资产特征与功能,但又不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打破了传统的范畴,形式愈来愈趋多样化,如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力资源、注册的域名、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使无形资产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一、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把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纳入有效的制度建设范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法律保护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使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发明创造被其他企业所侵蚀。任何忽视和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行为,都必然导致无形资产流失。自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数码相机到MP3、芯片、汽车、电信的开发与研制,我国企业由于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使其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甚至对有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1.2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真实性。在我国最早实现股份制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现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也没计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和外商的合作合资中,对商业信誉、经营资质等无形资产没有计价折股,使企业丧失了许多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评估也不规范。评估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顺应被评估单位需要作出的评估,也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1.3无形资产缺乏价值量化标准。目前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是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困难。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记入无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和自创商誉则费用化处理,使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准确的确认,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影响了对经营者业绩的公正评价,进而导致投资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1.4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有效地使用能增加其价值。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增值的有利氛围,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无形资产,而是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不用。在企业合资过程中,许多优秀品牌通过折价入股后,被企业闲置不用,使其价值丧失殆尽。另外,企业长期不参与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竞争,也削弱了其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无形资产营运管理,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是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通过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可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增值。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利用延伸品牌价值。充分利用现有品牌、商誉研发、生产其他产品,帮助新产品顺利上市,减少风险,品牌的延伸可进一步扩张和增加品牌价值。二是建立融资策略。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拓宽融资渠道,吸收资金。三是建立扩张策略。企业要利用名牌效应、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四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用品牌参与投资,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通过产品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使无形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
2.2加强无形资产权益管理,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WTO总协定中的《知识产权协定》和相关条约以及我国《商标法》均采用注册在先原则,即谁先申请商标注册,商标权就授予谁。我国企业要保护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必须及时准确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享受优先权以增加商标注册的成功机会《巴黎公约》规定,一个商标在本国已获得合法注册,则在其他成员国注册也就不应被拒绝。因此企业要及时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企业商标,以防止国外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还不够了解,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现象。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保护我国无形资产不受侵犯,同时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
关键词:无形 资产 管理
0 引言
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包括商标、专利权、非专利权、商誉、商业秘密、优惠合同、特许经营权、营销网络、良好的公共关系等。
由于无形资产是集 经济 、技术、 法律 为一体的重要资源,因而其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法律上或契约赋予企业、或由企业创造并拥有的一种权利;其次具有价值,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即企业超额获得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再者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形态,是一种具有资产特征与功能,但又不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打破了传统的范畴,形式愈来愈趋多样化,如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力资源、注册的域名、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使无形资产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已成为企业生存 发展 的基石。
1 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把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纳入有效的制度建设范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法律保护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使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发明创造被其他企业所侵蚀。任何忽视和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行为,都必然导致无形资产流失。自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数码相机到mp3、芯片、汽车、电信的开发与研制,我国企业由于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使其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甚至对有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1.2 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真实性。在我国最早实现股份制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现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也没计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和外商的合作合资中,对商业信誉、经营资质等无形资产没有计价折股,使企业丧失了许多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评估也不规范。评估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顺应被评估单位需要作出的评估,也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1.3 无形资产缺乏价值量化标准。目前 会计 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是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困难。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记入无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和自创商誉则费用化处理,使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准确的确认,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影响了对经营者业绩的公正评价,进而导致投资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1.4 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有效地使用能增加其价值。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增值的有利氛围,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无形资产,而是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不用。在企业合资过程中,许多优秀品牌通过折价入股后,被企业闲置不用,使其价值丧失殆尽。另外,企业长期不参与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竞争,也削弱了其无形资产的价值。
2 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无形资产营运管理,实现 企业 低成本扩张。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是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通过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可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增值。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利用延伸品牌价值。充分利用现有品牌、商誉研发、生产其他产品,帮助新产品顺利上市,减少风险,品牌的延伸可进一步扩张和增加品牌价值。二是建立融资策略。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拓宽融资渠道,吸收资金。三是建立扩张策略。企业要利用名牌效应、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四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用品牌参与投资,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通过产品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使无形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
2.2 加强无形资产权益管理,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wto总协定中的《知识产权协定》和相关条约以及我国《商标法》均采用注册在先原则,即谁先申请商标注册,商标权就授予谁。我国企业要保护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必须及时准确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享受优先权以增加商标注册的成功机会《巴黎公约》规定,一个商标在本国已获得合法注册,则在其他成员国注册也就不应被拒绝。因此企业要及时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企业商标,以防止国外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还不够了解,对企业知识产权 法律 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现象。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保护我国无形资产不受侵犯,同时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高校的有形资产管理逐步得到了规范,而无形资产管理始终没有得改善,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状况。特别当高校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专门的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出面协调解决,保护学校权益。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无形资产的管理领域内,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很少,管理方式极不科学,规章制度极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因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也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却存在某种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在产权确认制度、保密制度、开发利用制度,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 缺乏规范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评价体系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而言,要比有形资产的核算难度大得多,核算过程更复杂。高校无形的形成过程蕴含着很多无法计量的智力资源,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背离;另外,对自制无形资产的价值及投资收益的确定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这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严重,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使无形资产目前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评估或评估不当,使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容易造成流失。
(四) 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种必然趋势。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不惜重金吸引各学科高~A31-,纷纷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并带走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技术工艺、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的下降,形成无形资产流失。另外,有些科研人员因经费的原因,对其创造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办理专利申请,还有些以学校名义争取立项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一旦鉴定,一般都成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学校没有及时进行评估并计价人账,也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五)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与科研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还有部分学校长期闲置,科研成果鉴定完后就束之高阁,既不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也没有能力将其转化,使这部分无形资产长期闲置存放,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 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为了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专门负责学校声誉、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等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处分进行有效管理,彻底解决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 加强元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根据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化,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使其在发生各种不同情况、问题时,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遵循,堵塞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各种漏洞,使无形资产管理具体化并易操作,确保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 规范无形资产核算和评估管理高校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投资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动态上掌握高校的无形财富。特别是现在高校合并、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相当频繁,无形资产的运作和交易显得格外活跃,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核算和管理,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无谓损失。此外,加强高校无形资产评估鉴定势在必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一套健全的无形资产评估鉴定机制,科学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四)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人才群体既是无形资产不可忽却的一部分,也是无形资产的发明创造者,高校集中了大批科研人员,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如果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实现科研人员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高校无形资产增值。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自身现有的条件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竭尽全力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比例,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留住人才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引进和充实各学科优秀人才,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关键词】 无形资产;确认;计量
一、对于无形资产内涵的国内、国际化认识
在知识经济日益突出、集中的当前社会,无形资产作为知识、智力高度浓缩的集合体,它的确认和计量将成为政府、投资者和企业自身关注的焦点。
(一)无形资产的国际涵义
IASC于1998年10月1日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是指用于商品、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的,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美国公认财务会计原则(GAAP)认为:无形资产是那些不具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其价值取决于特定的权利和未来经营中获得的利益,但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不是无形资产。
英国《财务报告准则公告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可辨认、企业可以控制的非金融性长期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国内涵义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新的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明确规定,无形资产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和内部产生的品牌和报刊名等。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旧准则中“无形资产属于长期资产”的限制,增加了“可辨认”的条件,反映了无形资产的“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和“非货币性资产”三大基本特征。
二、我国无形资产确认的相关情况及建议
(一)关于商誉
新准则把企业商誉、品牌、报刊名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减少了利用商誉操纵利润的机会。所以,新准则更确切地界定了无形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5 号――财务报表应揭示的信息》第12条要求对企业存在的商誉单独揭示。在现行制度下只有企业在兼并拍卖时方能产生,因此, 如果企业存在商誉, 理应在报表中单独揭示。然而,在新准则中只有在合并报表中对其有少量的涉及。
(二)企业在无形资产自创过程中研究开发支出的资本化、费用化相关问题
新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若同时满足第9条所规定的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将其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它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但仍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
1.会计处理中研究开发支出的现状
(1)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很难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允许其划分两个阶段会增加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且目前不同的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
(2)由于研究开发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在开发阶段能证明其满足资本化条件,但仍然存在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对其全部资本化有一定的风险。
(3)新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但是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又选择了现行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折中方案, 即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需要再一次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确定可以资本化的范围。
2.相关建议
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应先作长期资产(研究开发费用)处理。如研究开发成功,可予以资本化,将“研究开发费用”账户借方归集的实际支出数结转到“无形资产”账户;如研究开发失败,再予以费用化,分期摊销,转入“管理费用”账户,并且在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研究开发费用”项目,以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成本。
对于问题(3),建议按照该支出是否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过原来预定的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和该支出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和分摊至该资产来确认资本化的范围, 这样既符合确认资产的一般条件,也便于操作。
(三)无形资产确认范围方面的问题建议
企业会计准则应将企业文化、研发水平、人力资源及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逐渐纳入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拓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三、无形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无形资产计量包括无形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主要涉及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 后续计量主要涉及无形资产确认后相关支出的计量。
(一)无形资产初始计量中的问题及建议
1.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简单且不合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只对开发成功取得专利权时的费用进行资本化确认,而其在研究阶段取得的费用只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建议对于无形资产,应建立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它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注重的是资产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对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以及价值变动能进行真实的反映。
2.计量单位过于单一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规定有所完善,但在计量单位上,仍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但对员工技能、企业文化、顾客及供应商关系等项目,这些项目因无法用货币可靠计量而得不到确认。
(二)后续计量中摊销方法、残值的确认以及其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
1.后续计量中摊销方法的选择
新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应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而只计提减值。建议可以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做一个上限规定,采用直线法摊销。在每年年末对其使用寿命进行复核时,如果发现影响其确定的因素已发生改变,作为一项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
2.后续计量中残值的确认
新准则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1)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2)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有可能存在。
在上述情况中,第二种情形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残值确定后,在持有无形资产的期间,至少应该在每年的年末进行复核,预计其残值与估计金额不一致的,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
3.后续计量中减值准备的核算
无形资产减值,是指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国内的无形资产准则提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但没有对有可能的无形资产增值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说明,不能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所以建议设立一个既能反映无形资产减值又能反映无形资产增值的会计科目,如“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调整”科目,反映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和实际成本的差额。
四、国外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相关研究对我国现状的启示
经济学中提到的无形资产共有29项,美国的评估公司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所涉及无形资产也达23项,而我国会计实务得到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能够真正作为企业资产列入报表的只有7项而已。显然,与知识经济时代相比,过于狭窄。
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经验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会计环境,实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本文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上市公司公告的250余项重大重组事项进行汇总,并结合资料齐备的547项企业价值评估样本,深入分析了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中评估增值的原因,进而就部分案例中存在的估值虚高问题提出了监管建议。
一、评估增值率产生根源的理论分析
评估增值率产生的根源在于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性质差异。
账面价值作为会计核算方式,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各项资产、负债及权益价值的记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账面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五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历史成本属性,即大部分企业账面价值更多的是从历史成本角度反映企业价值,是一种静态的价值衡量方式。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评估价值反映的主要是资产的市场价值,是资产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的价格体现。关于市场价值,《中国资产评估准则――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为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可见,账面价值与资产评估价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度量企业价值。
现实中,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引起资产价格的波动。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情况下,账面价值将很难及时地反映出这种变化。这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和2006年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及引入公允价值概念的重要原因。资产价格的波动越大或随市场变化越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间的差异就越大,愈发暴露出账面价值在反映企业价值方面的缺陷,此时,资产评估的结果与账面价值的差异就越大。
此外,由于会计记账更为强调信息的可验证性,企业通过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形成的账面价值仅是已有有形和部分无形资产的累积,缺少对包括因良好的商业经营、难以复制的客户关系等带来的无形资产价值的反映。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价值显然不仅包括企业原有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资产,更应是考虑了各项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素后的综合价值。显然,评估价值所涵盖的范围通常大于企业财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
结合统计期间中国上市公司平均约5倍的市净率水平,可以看到账面价值在反映部分行业资产价值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简单地以会计上的账面价值衡量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核心资产市场价格变动较快的企业来说,必然存在对其真实价值的偏离。在全球资产价格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应该摆脱传统的会计意义上的账面价值对于价值判断的束缚。对于高增值率的资产,有必要对增值原因进行深入剖析,验核评估增值的合理性。但是增值率的高低,通常反映的并不是评估师评估工作的有效与否,不是评估结论的科学与否,其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属性在反映资产真实价值时的有效程度,因此不宜将其单纯作为考量判定评估结论合理性的主要指标。
二、上市公司重组资产评估增值的客观原因
2008-2010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置入资产普遍性地表现为增值,三年重组资产评估平均增值率分别为98.86%、76.88%和148.85%。
2008-2010年上市公司重大重组置入股权类资产增值数额分布
本数据统计基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评估报告收集齐备的200项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事项中涉及456项置入上市公司的股权类交易对象。
分析导致并购重组较大增值的各项因素,笔者认为总体而言,有其客观合理性:
1.统计期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置入资产普遍的增值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带动了资产价格的持续走高,导致诸多资产的重置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值。以黄金价格为例,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已由840.75美元/盎司上升至1,413.9美元/盎司,年均增长率接近20%。而在国内,随着汇改以来人民币的稳步升值,资产价格上升的趋势和压力亦逐步显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狭义货币M1由154,870亿元增长至266,620亿元,广义货币M2由417,850亿元增长至725,850亿元,年均增长率逾20%,高于GDP增长速度与贷款需求增长速度之和。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拉动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导致一定程度上资产在评估时点市场价格远高于历史成本,客观上加大了高增值率形成的可能性。
2.重组资产普遍增值与上市公司通过重组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出发点相符。
上市公司通过置入具有较好价值表现和投资潜力类资产,实现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那些预期增值潜力巨大的资产也因此成为上市公司重组所青睐的目标资产,并较容易为投资者所接受。
3.重组支付模式的变化使得评估后高增值资产的交易成为可能。
2006年以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为现金购买或资产置换。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以股份作为支付手段的并购重组成为主流。在前一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如标的资产作价较高则难达成交易;而在股份支付的情况下,上述限制被突破,优质资产不再受交易价格限制也可实现重组进入上市公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优质资产,包括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相比有较高增值的资产也具备了进入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支付方式改善支付能力。
4.当前的会计环境、税务环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重组资产的增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购买资产所发生的评估增值,将在经营期间逐年摊销并计入经营减值,从而形成对评估增值的制约。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及其有关解释对重组涉及若干会计问题做出重大调整,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并增加了反向购买、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等情形的规定。在同一控制及反向收购的企业合并中,注入资产仍以账面值反映,评估增值高低不再对重组后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对于将形成商誉的企业重组,不再要求商誉在10年内摊销完毕,只需在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如江南化工2010年重组方案中形成约15亿元的商誉,在原准则下每年将降低约1.5亿元的净利润,而在新准则下公司仅需进行减值测试,如未发生减值则不影响净利润,这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压力影响大为减弱。此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重组税收优惠政策,如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交易支付总额的85%,即可享受税收优惠。目前重组方式主要以股份支付形式为主,因此,多数重组可享受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不会因为评估增值高、交易价格高而承担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
三、三大高增值率行业增值原因分析
2008-2010年,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所涉及的置入资产三年平均增值率位于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建筑业、采掘业和房地产业,平均增值率分别达到了336.14%、322.45%和319.44%。本文选取了样本较多的房地产业、采掘业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业等三个较为典型的行业分别进行了分析。
(一)房地产企业高增值率分析
分析房地产行业置入资产在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中的高增值率,可以发现,导致房地产企业评估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相比较高增值率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企业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在开发房地产项目。土地使用权价格的迅速上涨,加上部分土地性质的转变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使得土地使用权评估结果与入账价值相比通常会发生大幅增值;房屋价格的快速上涨带动了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项目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加之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使得房地产企业权益价值评估的增值率维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以北京市地价和房价变化为例,2008-2010年间,北京市地价指数(居住用地)增长近50%。由此不难理解,统计期间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会成为高增值率的资产。
上述资产的高增值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放大,最终得到房地产企业的高增值率。
从资产负债率对增值率的影响来看,在以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股权价值过程中,主要资产的高增值会在企业自身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放大,最终得到较总资产评估增值率更高的净资产评估增值率。企业净资产增值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
A:总资产原值(账面值);
A’:总资产评估值;
L:负债账面价值(在此认为负债评估价值等于负
债账面价值);
即为总资产增值率,为以账面价值记载的企业资产负债率。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主要资产出现较高增值率的情况下,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对资产基础法下计算出的净资产(股权)价值增值率的放大效用愈强,最终将带动企业价值增值率的大幅提升。
以本次研究样本中房地产行业增值率最高的刚泰控股(代码:600687)重大重组案例为例,置入资产评估增值率达到3446.02%。置入的总资产(调整后)账面价值为33,488万元,其中土地使用权为6,705万元;对应的评估价值是,总资产为68,830万元,其中土地使用权为42,041万元,土地使用权增值率即达526.93%;加之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因素影响,企业净资产增值率最终达到3446.02%。该企业土地使用权的高增值率主要来自于近年全国土地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进一步放大了评估增值率的数字化效果。
(二)采掘业企业高增值率分析
采掘业企业评估结果发生较高增值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拥有的矿业权(采矿权、探矿权)的增值。矿业权在评估过程中增值的原因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矿业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以可预计的、未来能够带来的权益为基础。随着矿权自身经历发现、勘探和开采等不同阶段,可获得的储量信息会有变化,相应选择的评估方法会有不同,同一矿权在不同阶段评估价值必然存在差异。对于预查及普查阶段的探矿权,通常采用勘查成本效用法、地质要素评序法等成本途径进行评估;对于详查及以上勘查阶段的探矿权以及拟建、在建、改扩建、正常生产矿山的采矿权,可以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折现剩余现金流量法、剩余利润法等收益途径进行评估;对于勘查程度较低的预查及普查区的探矿权,只有对于赋存稳定的沉积型矿种的大中型矿床可以考虑通过收益途径(折现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进行评估。上市公司重组的矿权与其初始取得时相比,储量信息进一步明确,应用不同评估方法的条件、参数发生变化,评估增值成为矿权资源价值被进一步挖掘的客观体现。
其次,近年来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是引起矿权评估增值的重要原因。从2006年开始,全球范围内主要矿产资源的价格进入了快速上升周期,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下跌,但很快止跌回升,再次呈现上涨行情。矿产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直接拉升了矿权未来可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带动矿权市场价值不断攀升。统计期间的2008-2010年恰逢矿产资源行业景气时点,矿权价值评估增值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资源价格上涨的间接反映。以上海现货市场有色金属铜的交易价格为例,2008年底为25225元/吨,2009年底达到57865元/吨,2010年继续攀升至67950元/吨,年均增长率高达70%。
2009-2010年上海现货市场有色金属铜交易价走势
数据来源:北京中和明讯数据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整理
此外,早年矿业权较低的取得成本为近年来矿业权评估增值埋下了伏笔。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经历着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2006年以前,矿权的取得方式多为协议转让,部分矿权采取先申请先取得等原则,矿权的入账价值仅为按规定缴纳的价款。2006年后,《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2号)》等一系规定的相继实施,矿权的取得和转让逐步规范,转让价格逐步市场化。
以金岭矿业(000655)2008年重组为例,上市公司股东定向发行股份购买召口矿区资产,其中采矿权账面价值5,643.83万元,为早期出让取得采矿权时所交的价款,本次评估值92,378.08万元,增值率高达1,500%。
(三)信息技术业企业高增值率分析
除房地产业和采掘业企业由于拥有稀缺性无形资产实现较高增值外,信息技术企业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也实现了较高的增值。上市公司重组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企业主要为软件公司、信息或网络技术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该类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有形的实体性资产比重通常不高,但企业拥有在行业内领先的核心技术、专利或客户网络资源等无形资产,且这部分资产价值通常在账面上并没有得到体现或体现得并不充分。在采用收益法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过程中,信息技术业企业拥有较多无形资产的优势得到较大程度体现,导致了相对较高增值率的出现。
在东华合创收购北京联银通科技有限公司(“联银通科技”)案例中,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065,主营业务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相关服务)以发行股份为支付对价,收购联银通科技100%股权。后者注册资本1000万元,业务重心主要为软件和IT服务,业务和产品涵盖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IT服务和系统集成,其中,银行综合前置系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以及ATM服务收入为其主要业务产品。根据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联银通科技在评估基准日2007年6月30日以收益现值法评估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29,910.42万元,增值率近850%。其增值主要原因为联银通科技拥有多项在账面无体现或体现不足的软件著作权等相关版权和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
四、资产评估增值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
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一、我国无形资产在会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占有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8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至68915亿美元,世界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都与其拥有的占绝对优势的无形资产密切相关。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理应成为会计核算、监督的重心。但传统会计模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相适应,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导致其提供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具体表现:
1.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根据2001年的会计准则,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商誉也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核算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而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已达29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全部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体现。这种对无形资产熟视无睹的会计确认模式有悖于知识经济的要求,甚至导致会计对企业价值及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并且不应在以后期间确认为资产。从制度条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资本化所持有的谨慎态度。然而在信息经济时代,衡量人群和国家贫富的标准将由传统的有形资产逐步过渡到以科技为中心的无形资产上。如果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行业价值将被大大低估,而传统的社会财富评价指标将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合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绿色产品标志,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新无形资产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对象进一步扩展,同时冲击了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会计计量重心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计量手段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
4.无形资产披露的不足。在现行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披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披露信息不充分。未披露全部无形资产,并且明确披露的有所确指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是其实际成本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价值。(2)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项目之后披露,而且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因考虑谨慎性原则没有披露。报表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3)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易于流失。如前所述,有很多无形资产没有在企业账上得到反映,反映在账上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也仅仅是摊余的历史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及合资经营时容易忽略某些无形资产或者难以取得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二、对现行会计相应改进的建议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会计也应做出适时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主要包括:(1)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济性合同等。(2)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3)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2.将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符合一些特定条件,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它。(2)具有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3)产品或工序可以清楚地确定,费用可以单独认定并可靠计量。(4)经合理预期的该项目未来所带来的收入必须超过所有递延开发费,加上进一步开发费用和有关的产品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5)有足够的资源,或者合理地预期能够得到这种资源来完成此项目。
3.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其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据此,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如果无形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那么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按照知识经济的定义,除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分配使用方面的经济信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具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但由于经营过程中的维护和发展,其所代表的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当初投入价值。又如有些无形资产可以确指,其未来所创造的经济利益也可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但未必有实际的投入价值。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投入,相反产出价值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一个企业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化。
4.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1)凡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对符合会计准则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与计量,在财务报表正文中披露。对不符合准则确认范围的,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可以试着改变一下顺序,以不同类型资产的不同价值取向排序,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不仅要优先报告,而且内容要尽可能详细。(3)对于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可参考阎达五先生提出的“三维会计”新思维,其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务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项制度的都应与它所的时期所属的环境相匹配,而我国加入WTO,国外的会计行业将对我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行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对此2001年1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目前的需要,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准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项目的重要性。它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整体上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正如前所说,制度与它所属的经济环境要相一致。反过来,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所以,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无形资产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余恕莲.无形资产评估[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
[3]蔡吉祥.无形资产学[M].海天出版社,2002,6.
【关键词】 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 变化; 分析
一、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能够得到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范围偏窄。
目前,经济学中提到的无形资产共有29项,美国的评估公司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达23项,而我国会计实务得到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能够真正作为明确的企业资产列入报表的只有7项而已。显然,这些只是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范围,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相比过于狭窄。现代企业的价值不再以物质资源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要更多地考虑该企业所持有的无形资产的大小。
2.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项目确认不够及时。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产品上使用各种认证体系,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网络注册域名,以及各种行业相关权威组织的认证等等。现有的准则对它们的确认都缺少相关的规定,无法及时地对其进行确认。这种确认内容的缺失,必将造成企业实际价值的扭曲,使企业的价值得不到真实的体现。
(二)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简单且不合理。
从《企业会计准则》(下文简称《准则》)的规定看,对于自创型无形资产,只对开发成功取得专利权时发生的费用进行资本化确认,而其在研究阶段时产生的费用却只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特别是在国家对商标注册统一收费的前提下,各种同类产品的账面价值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处理方法根本不能完全计量出企业自创型无形资产的价值。对于大多数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从外部取得的无形资产而言,《准则》对其计量采用的是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按历史成本入账,这是因为无形资产在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体制中是微不足道的,至少与有形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相比所占资产比例很小。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对无形资产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还算是合理的。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方法用于计量具有无形性、不稳定性等种种特征的无形资产就显得简单和不合理了,而且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使用这种方法就越背离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2.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注重货币实物性。
所谓的货币实物性,就是指在对无形资产计量时沿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以货币为主要单位进行核算,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无形资产,诸如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企业顾客满意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资源,就难以准确地用货币进行计量了。如果就此消除对以上资源的计量,将其排除在无形资产范畴外,那么对于企业资产的核算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3.只侧重于无形资产减值。
国内的无形资产准则提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但却没有对有可能的无形资产增值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说明。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准确判断其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因此,原有的只算减值不算增值的原则就变成单向的了。
二、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改进建议
(一)无形资产确认方面的改进建议
1.应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内容范围。
现行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确认的内容范围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除了自创型商誉等早已达成共识的项目外,还有很多项目也需要加入到确认的范围中。
(1)企业人力资源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管在什么时代,人的创新能力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和资金、土地等有限的资源相比,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更能左右一个企业在商场中的成败。作为一种不会枯竭的资源,人力资源才是企业最不应被忽视的资产。只有把握住了人才,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人力资源应当算作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2)各种认证标志的使用权。在现今播放的各种广告中,观众通常可以看到某某产品得到了某某认证。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认证,包括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等,企业在取得使用权后不能随便将其买卖转让。因为这些认证标志是企业的产品在经过合法程序以及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检验后才能从相关机构取得并使用的认证。因此,这些认证和标志的使用权也应被算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3)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任何企业都经历了从小到大、从默默无名到声名显赫的过程,这些企业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发展,影响顾客对产品的评价等。有的企业则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或者是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网络工作系统、企业融资关系等。这些企业内部形成的关系,往往也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利益,因此它们也应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
(4)网络注册的域名。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是信息和知识高度集中的集散地。不管什么人,想要寻找什么信息、什么知识,只需要在互联网上输入相关关键词,总能找到想要的资源。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在网络中所使用的名称,也和企业本身的名称、商标一样,代表着企业,塑造着企业在网络里的形象。
2.要提高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的辨析度和确认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加大自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几乎每天都会有新产品、新技术诞生。产品更新换代的日益加快对现有的无形资产确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已经摒弃现行会计下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对其做出应有的改进,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注重对新出现的无形资产进行归类和确认。
(二)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1.正确计量自创型无形资产。
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它包括企业自创型商誉,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这些自创型无形资产都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必须正确地对它们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创型无形资产,原有的计量方法只计算其历史成本,明显不能正确地计量出企业实际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以及它们的价值。为了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控制、拥有的资产,应合理选择计量属性。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对其计量应该建立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产出价值观是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因此其注重的是资产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对于无形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以及价值变动能够进行真实的反映。比如,有的无形资产有明确的投入价值,通过对其进行维护,能产生远远大于投入价值的经济利益。而有的无形资产虽然没有明确的投入价值,也一样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2.明确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和开发费用》中规定:研究活动是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相应的费用投入也越来越多,对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到,企业研发费用和企业的自创型无形资产关系密切。要正确计量自创型无形资产,前提是要做好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分配,应根据研究与开发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而不能笼统地对待。如果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没有结果,那就是说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无形资产,所以其研发费用应当计入当期费用;而如果企业的研发成功,得到相对应的无形资产并能够确认时,则该产品的研发费用应当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当中。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1)有目的地从事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或销售;(2)开发产品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能够论证;(3)归属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4)该产品、工艺的市场或对企业的有用性能够论证;(5)永远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开发项目的完成、销售和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Z].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Z].2006.
[3] 孙娟.无形资产核算问题商榷[J].财会研究,2006,(8).
[4] 肖志敏,张明之.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结构模式重塑[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8).
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根据新的公司法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是我国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有效措施。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规定,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按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相应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国有资产改制评估后如何调账,如何进行后续计量,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系统的文件规定,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争议较大,方法不一致。大多数企业都是参考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一般公司调账有两种做账方法,一种是在公司成立日弃旧账,建新账;一种是在原有账务的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差额调账。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的,应以经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该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
1. 按评估确认结果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后,若评估确认的净资产大于原账面净资产,应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原材料
库存商品等
贷:资本公积
递延税款
2. 按评估确认结果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后,若评估确认的净资产小于原账面净资产,应按顺序冲减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
资本公积
贷:固定资产
原材料
库存商品等
具体到某一单项资产,不管是增还是减,都按上述原则进行账务处理。例如:调整存货资产时,若企业总体上资产评估增值,借记“存货”,贷记“资本公积”;若总体上资产评估减值,借记“未分配利润”,贷记“存货”。具体存货项目的增值和减值,用正负号来进行区分。
公司的调账日一般选择在变更后的营业执照签发的次月。要按评估报告明细表逐项逐笔调整,在调帐日已不存在的资产不用进行调整。评估调整的重点一般是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土地、长期投资等。
1.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款项、存货等。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企业改制由于大量的手续要办,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的时间间隔往往大于流动资产周转时间,我们可以假设评估基准日的流动资产在这段时间内已经进行过一次流转,它们已从实物形态转化为企业的现金或应收账款,增值部分已经从利润中体现出来了,流动资产的评估增减值一般情况不需要调整。但是,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我们关注,如一些流转速度慢,评估出现减值的流动资产,如果在调账日仍然存在,则需要进行调整。又如评估报告对残次冷背的存货或账龄长的应收款项进行了评估减值处理,而这些资产在调账日仍存在,就需要进行个别分析调整。
调账日依然存在的存货调整按计价方法分两种情况处理,如果是按实际成本计价,调账时按评估值调整每一项存货的成本价,如果是按计划成本计价,调账时按存货总的评估增减值调整各项存货的差异,分别计入材料差异、产成品差异等。调账日依然存在的应收款项如果进行了评估减值,那么按照评估结果调整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使其按个别认定法来进行坏帐准备的提取。
2、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由于周转速度慢,是评估调账的主要对象。实际操作中,应对照评估明细表,根据调账日还存在的固定资产在基准日的账面值和评估值,分别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然后根据新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提折旧。
如:某一台设备,2006年10月购入进帐,原值327000.00元,使用年限8年,至评估基准日2010年3月31日累计折旧132673.44元,残值率5%,月折旧率3235.94元,净值194326.56元。评估确认的设备原值300500.00元,净值216360.00元。若调账日为2011年3月1日,从3月起该设备的原值要调整成评估价值,折旧要重新计算。新的月折旧计算如下:
[300500*(1-5%)-(300500-216360)]
/[96-(2+12+12+12+3)]=3660.64元
从调账当月按评估确认的折旧进行计提,调账日和评估基准日的原值、净值差额要进行调账处理,还是沿用上述例题,调账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原值差异) -26500.00元
资本公积(净值差异) -22033.44元
贷:累计折旧 -48533.44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2010年4-12月折旧差) 3822.30元
贷:累计折旧 3822.30元
借:管理费用
(调整2011年1-2月折旧差) 849.40元
贷:累计折旧 849.40元 由于公司在2011年2月初设立,那调账日就为2011年3月1日,需要将从评估基准日2010年3月31日至12月31日补提的折旧,冲减上年的净利润;从2011年1月1日至公司设立日之间补提的折旧,调整2011年的净利润。
如果固定资产在调账日已提足折旧,那么评估增值大的资产(例如一套房屋的增值达上百万)一次性调账就有可能造成当月的调整数过大,影响正常的经营利润。更有甚者,对整个年度的利润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对于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增值情况应适当延长折旧年限,平均摊在后续年度中。
3. 无形资产,主要是针对土地资产的增值,要按土地的评估值及使用年限进行摊销。其他无形资产可以比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如某公司是从国有企业改制成有限公司,土地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2010年9月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缴纳了土地出让金56904149.00元,使用年限50年。土地原帐面价值14587232.50元,缴纳土地出让金后的帐面价值71491381.50元,评估价值213513700.00元,2010年9月起每月土地摊销额:
71491381.50 / (50*12) =119152.30元
调帐日2011年3月1日起每月摊销额:
213513700.00/ (50*12) =355856.17元
将入账的评估增值部分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月份补摊即可。调账日分录如下:
借:无形资产
(评估价值减去土地出让金和原值) 142022318.50元
贷:资本公积 142022318.50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2010年9-12月摊销差) 946815.48元
贷:累计摊销 946815.48元
借:管理费用 (调整2011年1-2月摊销差) 473407.74元
贷:累计摊销 473407.74元
4. 长期投资。对各笔长期投资按评估报告调整增减值。对各子公司的长期投资按评估值调整后,做为新的投资成本,以后按此基础进行成本法核算。
以上是针对国有企业改制为独资公司时,主要资产评估价值和账面价值不一致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发表的一些个人见解,在具体进行操作时,还要根据国家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综合考虑,制定出企业切实可行的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
[3] 国企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账务调整2008年5月13日 来源:网络综合.
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需要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个会计准则,44个审计准则。加快了我国的财务报告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步伐。国际趋同有助于外国投资者准确理解国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信性,大大降低境外资本进入内地的风险;对我国企业到境外融资,使用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体系编制财务报告,可以减轻会计报表的转换成本,同时也能避免由于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方面难题;准则的批量发行代替以往的单个发行,更有利于会计报告的整体协调和会计人员的集中学习领会。新会计准则中的原则性规定在具体应用时,需要会计人员大量地运用职业判断,这就对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06年是会计人员最忙碌的一年,无论对公司管理层、财务主管、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甚至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对注册会计师要用新准则审计上市公司的2007年报,用旧准则审计中小公司的2007年报。因此,必须对新旧准则非常熟悉,充分估计新准则将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二、基本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的一项基本准则,改变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公司必须在同时既符合定义又符和确认条件的情况下,才可确认相关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计量的方式由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改为采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五种计量方法。这将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产生一系列的连琐反应,在改变公司资产、负债及利润总量的同时,公司的大多数业务核算都会发生变化。
三 、存货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新准则缩小了公司存货发出可供选择方法的范围 ,规定公司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认发出存货的成本,而改为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三种方法确认发出存货的成本。这将导致一些行业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降的行情下 ,由于库存的原材料、商品的进价成本高 ,导致主营业务成本提高,公司在2006年的损益将减少,如家电行业 。而有的行业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大副度上升,如有色金属类公司,由于库存原材料的成本低,公司2006年的销货成本低,年终计算的损益则增加。
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也只有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以往公司采用的分期摊销法的摊余价值可能在2006年一次摊入有关的成本费用,这将减少2006年的损益。
四、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改变了旧准则“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同时,作为资本公积”的处理规定,将其差额计入损益,这将增加公司的利润。
五、固定资产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固定资产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且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净残值。虽然准则仍然要求公司只有在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才能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金额基数比较大,公司只需通过对使用寿命的调整,就能实现对经营业绩进行一定程度调控的目的。而且准则要求,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但当影响固定资产价值减损的因素消失,固定资产价值得以回升,不准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显然与新准则中普遍应用的公允价值有些相悖之处,使整个准则体系看来有些不协调,而且如果固定资产被处置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何处理?准则中并未说明,如果处置后作为处置损益处理,不能转回的规定就显得意义不大了。资产减值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而且,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准则中的方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例如,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一项内容,就目前的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不小。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转回,虽符合监管当局防止公司采用“大量计提、巨额转回”的手段通过报表创造利润,防止虚假财务信息的原则。但是公司若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利润将大受影响。因不得转回计提的资产减值,则调增利润的途径被截断,调减后若资产增值,只能在最终转让时确认,减值准备的双向调节利润功能将会削弱。
六、房地产投资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取得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允许公司公允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国家控制房价的上升速度,加征税费的背景下,肯定了资产增值对房地产公司价值的贡献,与以往利用资产重估来分析房地产公司的价值相似。同时笔者认为,在评估房地产公司的价值时,应该更加关注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模式。作为单纯的开发性公司,虽然利润的增长速度要快过单纯的收租公司,但公司为维持业绩增长而扩大投资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开发性房地产公司要进行资质认证,达不到一定资本金数量的公司将受限制。而收租类公司虽然投资回报期较长,但有稳定的现金流入,享有资产增值的长期收益。因此房地产开发公司拥有一定比例的收租物业,在经营模式上,比单纯开发性公司或单纯的收租公司更有优势。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减值准备将不再适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可能每年房地产重估都增值,以其公允价值反映其账面价值,将直接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房地产公司的业绩将获得提升。
七、无形资产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对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也有新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支出不是全部费用化,而采用研制过程中的费用计入损益 ,开发过程中的费用符合确认条件可计入无形资产价值予以资本化,这将会减少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而且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限于直线法,并且对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公司还能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方法来调节利润。
八、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易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新准则最大的亮点。公允价值如何获取,也是最大的难点。债务重组将原来放弃使用的公允价值,重新恢复使用。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重组方式,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和转让资产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一些无力偿债的公司,被豁免的全部或部分债务而产生的收益直接计入利润表,将大大提高每股收益。改变旧准则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将其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处理会增加公司的利润。
非货币资产交换,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新准则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将产生利润,非货币资产交易(资产评估升值可以确认为收益)客观上也给上市公司增加了调节利润的空间。而旧准则的基本原则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基本不产生利润。这也加大公司的利润。
对于一般流动资产,公司仍可能利用减值准备对利润调减,上市公司仍可应用存货、应收账款的减值来进行赢余调节。
九、首次执行会计准则对损益的影响
对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公司,将调整有关报表的期初留存收益,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尚未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部摊销,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等一系列的准则,都需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这都将对公司损益产生影响。
十、准则对公司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