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进出口市场调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火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火锅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火锅行业市场情况,了解火锅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火锅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火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火锅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火锅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火锅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
火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火锅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火锅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2)间接调查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及所掌握历史数据与二手资料,及时获取关于中国火锅行业的相关信息与动态数据。
《小火锅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通过对小火锅市场的供需情况、进出口情况、重点生产企业等方面的深入调研,对小火锅市场的规模、竞争、区域、走势及吸引范围等调查资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小火锅市场现状,审慎严谨地分析了小火锅市场发展前景。
本报告将帮助小火锅企业、学术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小火锅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小火锅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把握小火锅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小火锅市场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经历十余年发展积累,公司目前拥有三百多名专业的行业分析师和咨询顾问,与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全国200多个行业协会、行业研究所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保证了报告数据的权威性与及时性。
十余年来,公司已经为数万家包括政府机构、银行、研究所、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集团公司和各类投资公司在内的单位提供了专业咨询、市场调研及研究报告服务,并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
《小火锅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根据小火锅市场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揭示了小火锅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探讨了国内传统小火锅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带来新形势下小火锅产业的新思考。
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是小火锅企业、学术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小火锅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的最佳选择。
小火锅市场研究要点
1、市场消费规模
研究报告里的消费规模,指的是一个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消费金额;主要有两个规模:一是国内市场的消费规模,(包括各个区域分布规模)二是国外市场的消费规模。
2、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被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构成成份,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消费结构,即:产品结构、用户结构、区域结构。
3、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又叫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或份额,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对重点企业市场份额的分析,最终展现的是行业内主流企业的一种竞争格局。
4、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
5、行业供给
行业供给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市场的供给状况:一是境内企业直接对中国市场的供给,二是进口产品的供给。
6、重点企业案例分析
详细分析标杆企业的主要产品/服务市场表现、企业主要产品产销量统计、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竞争优劣势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
1,2-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应用于油墨、涂料、化妆品、制药、防冻剂等行业,它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聚酯、聚醚和聚亚氨酯的单体。由它合成的聚酯有独特的性质和优异的性能,而且可以使聚酯塑料具有易于自然循环的可生物降解特性。在其他行业也有广泛应用。
1,2-丙二醇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环氧丙烷水合法和丙二醇/碳酸二甲酯联产法。国内除中海壳牌采用环氧丙烷水合法以外,其余厂家都采用丙二醇/碳酸二甲酯联产法。目前碳酸二甲酯市场饱和,提高该法生产难度,同时国内仍大量进口丙二醇。
《1,2-丙二醇市场调研报告》对1,2-丙二醇的生产工艺、生产现状、应用领域、消费结构、消费现状、消费需求、进出口、市场价格、项目投资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预测。
我们的市场调研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国家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全国及海外几百种相关专业报纸杂志,以及国内外相关化学化工/农业数据库的信息,相关行业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由专家编辑而成。
我们的客户将我们的研究用于长期战略投资决策,报告内容清楚而详细,使用大量的表格和图解来表现市场数据,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本报告解决企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投资,银行贷款等产业分析的数据匮乏的问题。适合企业市场营销,企业产业战略规划,投资管理公司,银行贷款等。
目 录
第一章 1,2-丙二醇的概况 5
1.1 1,2-丙二醇的基本概况 5
1.2 1,2-丙二醇的理化性质 6
1.3 1,2-丙二醇的毒性/安全防护 7
1.4 1,2-丙二醇的包装、贮存及运输等 8
第二章 1,2-丙二醇的合成工艺及技术路线选择 9
2.1 1,2-丙二醇的合成工艺 9
2.1.1环氧丙烷水合法 9
2.1.2 环氧丙烷间接水合法 11
2.1.3 丙烯直接催化氧化法 11
2.1.4 生物化工法 11
2.1.5 碳酸二甲酯(dmc)/丙二醇联产法 12
2.2 1,2-丙二醇的工艺路线选择 13
2.3 1,2-丙二醇的工艺研究进展 13
第三章 1,2-丙二醇的生产现状与生产企业 14
3.1 国外1,2-丙二醇生产现状与分析 14
3.2 国内1,2-丙二醇生产现状与分析 16
3.3 国内主要1,2-丙二醇生产企业产能产量统计 17
3.4 国内1,2-丙二醇生产预测 18
3.5 国内1,2-丙二醇生产企业介绍 20
3.5.1 东营海科新源 20
3.5.1 河北朝阳化工有限公司 20
3.5.3 河北新朝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1
3.5.4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2
3.5.5 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2
3.5.6 山东泰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24
3.5.7 铜陵金泰化工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5
3.5.8 中国石油锦西炼油化工总厂 26
3.5.9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7
3.5.10 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8
3.5.11 山东维尔斯化工有限公司 29
3.5.12 山东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9
3.5.13 凤灵集团凤鸣化工厂 30
第四章 1,2-丙二醇的市场消费分析与预测 31
4.1 全球1,2-丙二醇消费分析与预测 31
4.2 我国1,2-丙二醇下游消费现状与消费结构分析 31
4.2.1 我国1,2-丙二醇消费现状分析 31
4.2.2 我国1,2-丙二醇消费结构分析 34
4.4 我国1,2-丙二醇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34
第五章 1,2-丙二醇进出口统计分析 36
5.1 1,2-丙二醇进出口统计 36
5.2 1,2-丙二醇进出口分析与预测 36
5.2.1 1,2-丙二醇进出口量分析 36
5.2.2 1,2-丙二醇进出口价格分析 37
第六章 1,2-丙二醇市场价格及价格分析 39
6.1 1,2-丙二醇市场价格 39
6.1.1 1,2-丙二醇历史市场价格 39
6.1.1 1,2-丙二醇当前市场价格 40
6.2 1,2-丙二醇市场价格分析与预测 40
第七章、1,2-丙二醇的下游产业链结构 42
第八章 1,2-丙二醇拟建和在建项目 43
第九章、金融危机对1,2-丙二醇市场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4
9.1金融危机对1,2-丙二醇生产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4
9.2金融危机对1,2-丙二醇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4
2、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贸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到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机构就业的。
3、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5、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6、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7、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EPC;前期;市场调研;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简介
毛里塔尼亚友谊港4#、5#泊位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友谊港项目)合同额为28848.9万美元,合同工期36个月,施工准备期6个月。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友谊港4#、5#泊位扩建工程,将建设2个20000吨级多用途泊位、通用泊位和1个5000吨级油泊位。4#泊位是以靠泊集装箱船为主的多用途泊位;5#泊位是一个以靠泊杂货船为主的通用泊位。该项目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项目。扩建后,友谊港年实际吞吐能力预计超过400万吨,对毛里塔尼亚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前期市场调研
对于国际EPC项目,开始阶段的市场调研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以后项目的实施方案、设计以及成本等。通过对当地市场的详细调研,给项目下一步的实施提供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如果没有市场调研,国际EPC项目的实施就会陷入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轨的盲动性深渊,可直接导致项目实施的失败。在项目投标(或议标)时,承包商已经就当地的市场情况做过调研,不过对于项目实施一般是不够详细的,除非对当地的情况已经十分了解,否则,一定要针对当地市场的各种情况,在投标期间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详细调查。中国路桥努瓦克肖特办事处在毛里塔尼亚开展业务已经有30多年,所以对当地的市场行情比较了解,这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当地市场情况的调研主要包括工程实施及交验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材供应和价格情况等。
2.1掌握工程实施及交验标准
对于工程的实施和交验标准的调研,既要了解当地技术规范的要求,又要了解当地技术监督及核查部门的实际执行情况。毛里塔尼亚原属于法国殖民地,所以当地采用标准基本为法国标准。为了方便设计、施工以及推广中国规范,加之谊港项目属于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项目,在主合同谈判期间我公司争取采用中国规范。最终在签署主合同时规定“第十四条。技术标准:本项目设计、施工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现行标准、规范和程序。设计和施工的监理应由业主自费负责,应遵循毛塔现行标准、规范和程序。如两个标准、规范和程序不一致时,以中国标准、规范和程序为准”。
2.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对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的调研包括当地的公司法、税法、劳工法、外国劳务的输入、材料进出口、环保、保险等。公司法和税法涉及公司的注册和经营运作,劳工法和劳务输入涉及项目实施人员的组建和管理,材料进出口、环保和保险则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因素。除了了解各项当地的法律法规,聘请熟悉当地相关律法的会计师和也很重要,尤其是较大的项目,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会计师和的工作及指导意见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对于日后项目实施中的很多地方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如:材料设备是当地购买还是进口;进口时关税和清关等情况;当地政府对于使用境外劳动力的规定和相应的申请程序等。友谊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聘请了一位当地的会计师和一名,解决了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对外财务和公司运作中的不少问题。尤其是会计师,将项目的对外财务问题办理的十分清晰,在应对当地财务税务部门的检查时,避免了不必要的罚款。
2.3掌握当地经济状况以及地材供应和价格情况
当地和国际经济状况以及地材供应和价格情况主要是从项目运作的成本去考虑。通过了解当地和国际经济状况、地材供应和价格等,确定材料是当地采购还是进口,是随用随买还是保有一定的存储量。在运作友谊港项目时,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由于毛里塔尼亚的资源相当匮乏,能用于工程的材料只有水泥、石料、机制砂、贝壳料土。经过与多方联系商讨价格,最终确定工程用水泥在当地采购,据项目现场2km;石料采购距离项目现场250km;工程砼用砂选用距离现场370Km处的河砂;项目大临施工和挡水土堤用填方贝壳料土采用距离项目现场18km。友谊港所用其他物资材料均由由国内采购海运至毛塔。主要包括钢材、模板、混凝土外加剂、木材、五金机具等等。
3前期设计管理
施工设计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个EPC项目实施要点,EPC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是否成功。EPC项目施工设计的突出问题是要将业主的功能性要求、设计规范、项目的实施成本三者进行成功的融合,同时,要为施工过程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依据,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避免业主“找后账”。在施工设计时,即要满足功能和规范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的使用调研阶段确定的施工和材料采购方案,以求在满足规范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施工和降低造价。
EPC项目前期设计时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
3.1设计单位的选择
EPC项目选择设计单位时,一般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前期市场调研所确定的实施方案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设计合作人。如果施工方案较多地采用当地的施工方法、材料、设备和劳动力,进行本地化实施,一般在当地找设计合作人比较合适。如果采用国内的施工方案,采用较多的国内材料、设备和劳动力,一般选用国内的设计单位。如果有较多的实施问题涉及第三国,可以考虑找一家第三国的设计单位进行合作。原则是看施工技术、材料、设备和劳动力与哪个国家更为靠近,便选用哪一国的设计单位合作。目前,一些工程承包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力量和设计队伍,但对于国际EPC项目,不能单纯从成本等因素考虑完全依靠自身的设计力量,要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具体研究分析后,慎重确定设计人。
友谊港项目在前期确定了使用中国材料和设备,采用在中国通用的施工方案,采用的规范也为中国规范,所以公司选择了中国的设计院进行设计。最终选择中交第一航务勘察设计院,由于友谊港1、2、3号泊位也是该单位设计,对友谊港的地质、水文、气象、沿岸泥沙运动等情况较为了解,有利于设计的准确性和快捷性。
3.2与当地规范的接轨
由于友谊港项目主合同规定设计、施工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现行标准、规范和程序。设计和施工的监理应由业主自费负责,应遵循毛塔现行标准、规范和程序。如两个标准、规范和程序不一致时,以中国标准、规范和程序为准。
为了解决中国设计院的设计与当地规范接轨的问题,按照合同规定,在设计阶段采用中国标准,当双方存在争执的时候,尽量双方协商,找到折中的解决办法。
3.3与调研阶段确定的实施方案的接轨
由于EPC项目一般根据当地的市场等情况,先确定实施方案,再进行施工设计,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怎样向确定的实施方法和施工方案靠拢,在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为施工提供便利。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投标(议标)、授标阶段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来源于对现场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能力的准确把握,最优的设计方案往往要结合施工单位的条件量身定做, 以充分发挥施工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减少不确定因素。
3.4设计中材料设备的确认
EPC项目的施工设计要得到业主或业主授权单位的认可和确认。由于是设计施工一体化,一般在设计确认的同时也要进行材料设备的确认,把材料和设备在图纸中确定下来,这是决定项目成本和造价的一个关键步骤。
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的确认,需要承包方组织设计方和业主方共同讨论。业主方一般侧重于最终功能的实现和质量。承包方要在满足功能要求、符合当地规范和质量过关的基础上,推荐并促使各方接受便于实施和造价较低的方案。对于国际EPC项目,承包商选择方案和材料设备时,应遵循实现功能、合乎规范、质量过关、价格低廉的选择顺序。
4结语
国际EPC项目,实施开始阶段的市场调研和前期施工设计在项目实施中占有较重的份量,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对于国际EPC项目,要把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做好,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开好头,打好基础,用最经济的方案,交最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福强.以设计为核心的EPC模式是我国工程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港工技术,2011(48):32-34.
[2] 何伯森.国际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 周仁清.EPC总承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石油化工建设,2006(2):10-13.
1、调研的目的及意义:调研就是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全面客观地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以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
2、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预测,为投资或发展方向的决策做准备。帮助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项目化教学;项目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这方面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向特定行业与岗位培养合格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职责。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成项目,将项目下达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课程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已逐渐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获得外经贸从业资格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论知识及具备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能力。为此,一些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尝试采用项目化教学,但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来源的简单化及随意性。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项目都是模拟项目,设计这些模拟项目的时候,往往将学科体系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直接拿来作为项目,也有的是直接在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后增加几个项目课程。其次项目内容滞后。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课程设置的项目往往滞后于实践。三是项目间缺乏关联性。学生完成了一个个的训练项目,可是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学生就束手无策了。无疑,这样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不符合“高职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应该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的要求,经过这样课程化训练的学生也实现不了“零距离”上岗。
因此,以真实的进出口商品交易案例为背景,以贸易合同为核心,以进出口贸易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的设计和操练为主要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应该成为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应构建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体系;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如图所示:
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对义乌外贸领域直接从事岗位工作的企业、行业专家调研,确立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读与订立进出口贸易合同的条款,并根据条款进行进出口贸易合同磋商与出口报价还价核算,同时能恰当选用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办理运输与保险业务,履行合同,有效处理贸易争议和纠纷。社会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程项目设计
选择一笔外贸公司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外贸业务,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目标,根据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流程,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分为五个项目:项目一:交易准备;项目二:国际贸易合同条款;项目三:交易磋商;项目四:签订国际贸易合同;项目五:履行国际贸易合同。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一:交易准备
主要内容为进出易前的市场调研及分析,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在该项目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义乌宝俊钟表厂,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获得的市场调研信息,了解和工艺闹钟有关的各种博览会,并让每位学生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注册义乌宝俊钟表厂工艺钟信息。
(2)项目二:国际贸易合同条款
主要内容为国际货物合同的各项条款。给每位学生一份真实的国际贸易合同。引领学生识读各项条款:商品品名条款、品质条款、数量条款、包装条款、价格条款、装运条款、运输保险条款、收付条款、争议处理条款。
(3)项目三:交易磋商
主要内容为交易磋商的形式,内容和一般程序。在老师讲解交易磋商的理论知识后,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担任迪拜FLESHHEAD公司/义乌宝俊钟表厂,双方建立业务联系,学生依据老师发出的信息及业务资料进行询盘,独立完成一份出口询盘和一份进口询盘。学生根据市场调研报告,向老师报价,并说明报价的合理性。教师针对学生的报价,提出降价要求,学生分别应用让步策略与不让步策略与教师互动。学生依据老师发出的信息及业务资料进行接受,独立完成一份出口接受和一份进口接受信函。
(4)项目四: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项目要求学生订立国际贸易合同。给每位同学一份空白的合同,以义乌宝俊钟表厂和FLESHHEAD公司交易工艺闹钟为背景,签订相应的合同条款。
(5)项目五:合同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包括出口合同的履行和进口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主要有: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报关、报验、保险、装船、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工作环节。进口合同的履行流程主要是:申报进口、开立信用证、修改信用证、租船订舱和催装、办理货运保险、审单付款、进口报关、提货验收、拨交货物。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以及税务等部门,模拟FOB和CIF条件成交,信用证方式付款的进出口合同履行。
三、建立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些学生考试成绩平平,但实际操作却得心应手。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化教学应确立一种“以处理实际业务能力为主,理论为辅”的评价考核机制。期末考核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项进出易,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学生的最终的成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另一部分是期末考核的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王金英.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7).
[3]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
[4]胡丽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管理观察,2009(25).
[5]刘利华.项目教学法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启示[J].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近几年中巴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迅速,增长率连年创出新高,2011年中国对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经达到35.43亿美元,面料仍是对巴出口主要商品, 占比42%; 服装同比增长74%。经过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行业巨大的体量、完整的产业链、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以及越来越国际化的营销理念,具备和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和市场通过供应链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同时,企业开拓巴西市场的热情也很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自发在巴西寻找商机,参展是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巴西还没有适合我国行业发展需求,适应纺织服装供应链发展潮流的展览会。2014年和2016年即将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也将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商提供新的商机与机遇。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并且与巴西当地行业协会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在获得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后,决定2013年启动GTS展览会项目。展览会的目的是顺应市场要求,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国内外资源,按照巴西市场的特点和要求,组织优选参展企业和产品参展。巴西主办方将在展览组织和当地专业观众邀请方面,利用积累的行业展会经验和数据库,以适合巴西特点的操作习惯,确保各国参展商能与当地市场通过展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兼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表示“巴西GTS展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积极主动走出去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把行业中有实力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展览会的平台,介绍给当地市场和行业,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当地市场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江辉表示“巴西市场作为南美最大的市场,是行业和企业开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目标。近些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利。同时,很多企业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业务发展的优秀展览会参展。此次GTS展会的启动,希望能够为国内优秀企业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展览平台,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据悉,GTS展览会将整合主办方多年来组织境外展览会的经验和资源,按照国际化展会的标准来组织运作此展览会,近期将启动国内和国外的宣传路演。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关键词:出口退税;资源性产品;出口贸易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涵义
出口退税是指对外贸出口货物退还其在流通环节和国内生产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产品税、特别消费税及营业税。出口退税制度是组成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部分。
出口退税作为调节出口贸易的重要调节手段,主要是以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已缴纳税款来平衡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使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达到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的目的。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内容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有三种形式:1)出口免税且退税:出口免税是指对外贸商品在出口销售环节中不征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是指将货物在出口前的生产、流通环节实际承担的税收额,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后并予以退还。2)出口免税不退税:所谓出口不退税是指出口货物由于在前一道生产、销售环节或进口环节中是免税的,在出口的过程中,由于该货物的价格中不含税,所以无须退税。3)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出口不免税是指对国家禁止或限制出口的产品的出口视同为内销,不予免税照收;出口不退税是指对国家禁止或限制出口的产品,出口过程中不退还该产品在出口前所负担的税款。按现行政策规定,出口货物退税的税种为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青海资源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十一五”以来青海出口商品品种达1100多种,新增出口产品有药品、毛纺织物、民族服装、汽车零件、纺织机械、金属加工机床等机电产品。出口产品从以硅铁及硅系列等高耗能产品为主转向纺织及地毯、各类服装等轻工产品,如2009~2010年,纺织及地毯、各类服装、羊绒等农副产品、轻工产品的出口额为46279.79万美元,出口量逐年扩大。
为应对疲软的国际市场形势,保护我国进出口贸易,2009年国家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青海省的贸易形势也随之好转。2010年硅铁出口额为20655万美元,出口数量达14.8万吨,出口量及出口额分别增长1倍和1.5倍;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约6701万美元,增长17.8%;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为7423万美元,增长52.3%(其中地毯出口3753万美元,增长48.7%)。山羊绒出口达110吨,出口额为999万美元,量、值分别增长89.7%和120.3%。2011年青海省出口贸易主要商品中硅铁、地毯、山羊绒、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量仍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出口贸易的质量也大幅度提升。
2005年开始,国家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适当降低棉纺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得青海省2005年进出口额缩减到41338万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28%。2007年进出口额为61207万美元,与2006年65175万美元的出口额相比,下降3968万美元。2008年以来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就包括不断调高出口退税税率,包括如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出口企业,缓解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外贸行业的打击。金融危机过后,国家又先后调低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率。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水环境、大气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烟尘排放量、业粉尘排放量都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至2010年青海省废水排放总量达到5411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83100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达到20194吨,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威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能松懈。青海地区的大部分工业是以依托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建立的,以重工业;劳动密集;低层次、低技术产品的加工为主,青海地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企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单位产品的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生产中能耗、物耗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青海地区工业三废排放总量低,但是与全国相比,青海每万元产值排污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污染物排放比重高于其工业所占比重。
四、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背景下促进青海省资源型产品发展的对策
(一)通过集约化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出口产品成本
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过度依赖势必会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阻碍企业国际化进程。出口退税率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企业的生产及出口成本,企业具有优势的定价权、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才可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倘若保持原来的出口价格不变,在生产成本提高的前提下,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的利润会下降,对于一些利润率比较高的产品短期内可行,但这种局面不能长久维持。所以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出口产品成本才是真正切实的解决方式。
(二)通过多种渠道降低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成本在进出口产品总成本中占据重要比重,降低原材料的成本能够较为有效的减少由于出口退税率的降低而造成的出口损失。首先,对市场有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应建立范围广、效率高的市场信息搜集系统,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寻找成本低的原材料。其次,打破采购的地域局限性,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找低成本原材料。再有,缩短采购渠道,与原材料采购商直接联系,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多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协商,在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科学分析、对未来发展正确预期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获得稳定供应基础上的优惠供应价格。另外还要注重依托科技进步选择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以降低采购成本。
(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加强科技创新及研发,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来降低生产耗费。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原材料、能源的不必要耗费,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残、次、不合格产品的件数,以降低成本;另外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使各生产环节更加衔接,降低半制品的资金占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85-02
《进出口业务模拟》课程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适应现实经济对人才培养结构的要求,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可按项目化教学的要求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目前《进出口业务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教学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进出口业务模拟》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程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的简化版,不能很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调动不了学习兴趣。出现了为学习而学习或者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 [2]。
2.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以往的进出口业务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未能充分体现教学效果的反馈。传统的评价方式最常见的是闭卷笔试,大多考核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款及概念、术语、简单理论、问答、计算等,题型呆板,在测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体现进出口业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4.“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的状况是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战经验,导致实践课内容脱离实际。虽然,国内的高职院校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改革,但是绝大部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实际外贸经验,即使下企业锻炼,也很难在短时间缩小这种差距 [4]。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尤其是对工作任务的选取、项目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外贸类人才,为学生成功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一)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设计商品进出易磋商的方案、能够根据来往信函制作外贸合同、能够审核并修改信用证、能够根据合同及信用证制作各种外贸单据。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技能,并熟悉该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竞争意识、职业素质等素养。
(二)确定项目化教学方案
1.项目一:交易准备。主要内容为进出易前的市场调研和分析,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建立业务联系,最后设立进出口磋商的方案和操作思路。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老师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作为一个进出口贸易公司,给各组指定一种商品,作为贸易的对象,学生根据要求,通过上网查询信息,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分析调研,并最终选定国际贸易目标市场,设计合理的进出口商品开拓方案,明确操作的基本思路。
2.项目二:合同商定。这个项目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交易磋商,二是合同签订。这个部分先由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并通过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操作演示,并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练习。熟悉相关操作流程和要求后,学生再分头行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己在项目教学一开始就分配的任务进行操作。如在讲解合同签订项目时,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空白合同,教师手头持有一套完整的真实贸易背景资料(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汇票、报关单、检验证书和产地证书等),教师每讲完合同条款下的相应模块,就要求学生签订合同的条款。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分歧,进行分析总结,查找原因。
3.项目三:合同履行。本项目可以通过校内外贸模拟操作实训室,以一开始每组学生分配到的实际业务为基础,每个小组作为业务中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再从全部学生中抽取8位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扮演各种不同的职能部门的角色,如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外汇管理局、海关、国税局、货运、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实训室内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
通过项目教学,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并独立履行合同,熟练地与有关当事人建立业务关系,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 [6]。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技巧。
(三)确定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平时的课内实践,平时阶段性考核的项目次数要适当增多,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可适当降低,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比例分配(如下表所示):
三、项目化教学实例――商务谈判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进出口业务谈判的主要程序、原则、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外贸合同的主要内容和签订要求,熟悉谈判的礼仪和技能,了解商务谈判室的布置和要求。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进出口贸易合同主要条款的谈判,能够根据谈判结果签订合同。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二)教学过程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说明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将全班同学按每组4人进行分组,然后分配任务。一组作为一个贸易公司,抽签决定本小组是作为中方还是外商,并同时决定小组与小组间的组合及谈判的先后顺序。给出一个谈判的背景资料和基本流程,每个谈判组可根据双方协商,在此基础上修改交易的商品、贸易条件等各方面信息,根据所学的商务谈判知识展开谈判工作。教师根据谈判前的准备、谈判礼仪、谈判语言、谈判技巧、团队合作等项目设计谈判的评分标准,并组织学生按步骤要求进行商务谈判。
2.谈判阶段。谈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开局、中局和终局。开局是进入正式谈判前的问候和致意。中局是谈判的实质性阶段,主客方的谈判目标是合同的标的和货物的买卖条件。中局的谈判是合同前期的关键,要求各组学生围绕合同标的谈判。商务谈判的终局是本贸易项目谈判的结束,若谈判双方的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则可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在谈判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和谈判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打分,并随时记录各个环节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相对不足之处。
3.总结与交流。每组谈判结束后,教师对谈判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可取之处,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在各组谈判结束后,在对整个项目从准备到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总结、点评,评选出此次商务谈判的最佳团队和最佳谈判员,分析谈判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注意点
1.重视项目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每个目标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中,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2.把握好学生分组的原则。实践证明,每组人员应控制在4~5人以内,人数过多会影响学习效率。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
3.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教学设计能力、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项目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课程在继承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项目教学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效果,学生对外贸业务有了整体的概念,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翊.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刑金虎.国际贸易实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安徽.进出口业务模拟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赵立民.进出口业务操作[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港口;理货;物流;供应链
1 我国港口理货拓展新业务的必要性
(1)港口理货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拓展新业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2003年,中联理货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原外轮理货独家经营的局面。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还有可能形成多家竞争的局面。由于传统的理货服务主要是理清数字、分清残损、各种单证的制作等,其服务项目的相似性和产品的单一性使理货企业无法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船公司、公司、货主等单位对理货机构的要求日益提高,迫切需要理货企业能针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以充分发挥其在港口物流链中的业务优势。[1]
(2)全球港口运输方式的改变使得理货业务的重点发生转移。目前,全球港口运输方式逐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高货值、怕污染的货物采用集装箱运输;二是低货值、耐污染的货物采用散装货运输(含液体运输),而以件装方式运输的货物则越来越少。因此,理货业务在持续发展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从对件杂货、散货和大宗货等传统运输货物的单一大船理货,扩展到对新一代集装箱货物的理货,理货工种也由大船理货拓展到装拆箱理货。
(3)随着港口由单一注重货物运输量、航线班轮密度、港口吞吐量增长理念,向着安全、高效、低碳、速度、结构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理念的转变。作为服务于港口的理货业,应抓住港口政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产业链,发展知识密集程度高、利润贡献度大、辐射面广、国际影响力强的高端理货服务业,以顺应对外贸易、国际运输和物流发展的需要。
2 我国港口理货企业可拓展的新业务
2.1 理货信息咨询服务
理货企业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为船代、船公司等客户提供市场占有量、融舱比例分析等拓展服务功能,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理货服务水平。
目前,国外多家理货机构都提供与货物操作相关的信息服务,如日本货物检数协会通过全国性网络向货主提供图像数据、电子数据等形式的物流信息,全日本检数协会也可以应顾客需要提供任何形式的电子数据。在我国,理货电子信息发送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主要有出口船图、出口货物清单、装船报告、卸船报告、残损报告、溢卸报告、短卸报告等电子报文。同时,针对航运界出现的多家船公司“互租箱位”模式,理货公司除了向船方提供基本的装船综合清单外,还特意提供“港口箱主SUMMARY”,即在每个卸货港下,又细分每个“互租箱位”船公司所拥有箱子的详细信息,从而大大方便了船公司,提高了公司信誉。
2.2 内陆理货服务
目前,我国理货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已遍布国内各个港口,其服务范围多限于沿海港口。随着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的发展,理货业迎来新的机遇,理货业务触角有望伸向内陆或空运理货市场。
国外的理货机构注重为货主提供进出口货物检数以外的上门服务,将业务范围沿物流链由港口扩展至内陆甚至海外。比如,理货机构提供从仓库到装船整个运输过程的连续货物质量检测,在内陆港安排集装箱箱体检定、拆装箱理货等;在“交钥匙合同”中,理货机构除在港口负责对工程建设材料进行计数、测量外,还可以派送专员到进口国指导材料的装卸、清关、内陆运输及仓储等工作。
2.3 集装箱分流理货业务
集装箱分流理货是指从口岸进口的集装箱经口岸理货受理拆箱理货计划后,委托支线港口的理货从事本区域的拆箱理货业务。理货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在国内形成的沿海、沿江全覆盖的机构网络体系,开展集装箱分流理货业务,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口岸理货的集装箱拆箱成本,同时也为支线港口的理货企业带来新业务,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上海外轮理货公司的业务面已由上海港向华东地区辐射,与12个港口外轮理货分公司建立了集装箱分流理货业务等。
2.4 检测业务
随着外贸运输船舶中的水尺计量等强制性业务从商检部门手里放开,理货企业可以作为港口和船方的第三方开展水尺公估、丈量、计算以及液体计量等散装理货业务。国际上,理货机构的检查业务一般包括进出口农产品品质和成分检测、船舶亚洲型舞毒蛾(AGM)检查及农作物残留农药和有害物质等的理化分析业务等。
(1)农产品检测业务。我国《商检法》第8条指出,“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外国检验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仅有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简称CCIC)及其分公司作为国家商检机构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在依法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检验鉴定业务(非法定检验业务)。为了与国际上先进的理货产品保持一致及争取国内市场份额,理货企业在取得国家商检机构许可的情况下,应积极以第三者的身份应对外贸易关系人的申请,为其提供权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进出口农产品质量鉴定证明,作为办理进出口产品交接、结算、计费、理算、通关、计税、诉讼和仲裁等的有效凭证。
(2)船舶AGM检查业务经我国有关部门与北美有关检疫官方协商,目前在我国,CCIC及其设在各口岸的检验机构为船舶AGM检查的唯一检验机构。我国的理货企业一方面可争取船舶AGM检查业务首先在检验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局面,避免垄断产生和服务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可以深化“一站式”的服务理念,使驶往北美地区的船舶可以在仅委托一家理货公司的情况下即完成传统的理货工作和船舶AGM检查,流程更简洁,也省去文件流转处理等方面的繁琐程序。
2.5 仓单质押理货业务
为了更多地参与到物流链中开拓业务新领域,理货企业可以发挥货物计量、质量测定专长,代表银行进驻仓储企业,在质物价值评估、存储过程中货物质量检测、出入库数量核实等环节发挥作用。通过仓单质押相关业务的开展,理货企业参与到物流链中,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吸引顾客,通过拓展业务范围而增强竞争力。比如,福州外轮理货有限公司与招商银行湖东支行合作开展黄金质押监管业务。在监管期间,福州外轮理货公司作为招商银行湖东支行的人监管福州建侨首饰公司出质给银行的物资以维护银行权益。此次黄金质押监管业务开拓了福州外轮理货公司的业务视野和经营范围,让理货公司跳出原先只进行码头、堆场、仓库实施计数验残的传统理货业务模式,开始向港外委托方提供货物的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残损、价值的检验鉴定和质押监管服务,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6 参与国际海运货物供应链监管和保安工作
中国理货机构由于自身具备的理货业务第三方公正性和网络布局优势以及零距离、全天候和实时性掌握货物信息的特点,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延伸,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海运货物供应链保安工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保安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方面,目前许多港口正在借助理货公司的力量落实港口保安要求,将理货公司提供的出口集装箱装箱理货信息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确保集装箱在港口各环节安全、优质、高效作业。另一方面,通过理货公司与海关签订《关于做好海运进出口货物、集装箱监管工作的合作备忘录》,理货公司可以陆续进驻集装箱场站,在集装箱运输中将理货信息沿着物流链向上延伸。在货物装箱到集装箱装船离港过程中,理货机构作为进出口货物信息集成者,参与到多个重要环节,起到整合集装箱供应链中相关信息的作用,所掌握的信息对中国海关和中国海事在监管、边防反偷渡、港口安全作业和保安评估以及海事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空间换时间”办法,可将保安信息监控由集中于港口节点向上下游延伸,减少港口压力。
理货企业介入国际供应链监管和保安时,可通过“服务与监控”相结合的办法和思路,在提供物流相关环节服务信息和介入业务流程提供相关操作支持的同时,提供保安信息整合服务,降低整个服务成本,保障国际供应链保安实施成本的零增加或微增加。
2.7 其他业务
(1)新船出口理货业务。2011年以来,随着江阴口岸进出口件杂货业务量的减少,江阴外轮理货公司的经营形势面临很大困难。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该公司认真分析理货市场的变化,以新船出口理货作为开辟新业务的突破口,通过实施以下“三步走”战略,顺利打开新船出口业务的理货市场。第一步,广泛搜集江阴口岸的新船出口资料,充分发挥中理系统的优势,搞好理货调研工作;第二步,积极与江阴海关沟通,提供有力的理货依据,阐明此项理货业务的意义;第三步,与以及发货人进行多次洽谈、友好沟通,努力取得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理解和支持。
(2)集装箱验箱服务。在集装箱运输环节中,集装箱箱体破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各堆场的验箱、修箱价格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为此,许多货主希望理货公司能提供相关服务。比如,针对货主需求,宁波外轮理货公司成立泰利公正行验箱服务部,开展集装箱验箱服务。该公司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集装箱修理工艺、材料和标准制定修理费用标准,并联系专业的集装箱修理公司,为有需要的货主提供第三方衔接,同时还专门聘用具有国际验箱资格证书的验箱师,成立专门的验箱部门,制定相关的验箱标准和验箱流程,并通过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支协验员队伍,构筑了验箱服务的网络体系。
(3)国际货运业务。在实践中,理货公司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开展诸如国际货运等其他业务。比如,根据多种经营的需要,上海外轮理货公司于1997年10月28日成立了第一家一级货代公司——上海亚发国际货运有限公司。2001年1月,该公司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多种经营企业从上海外轮理货公司母体中剥离,使其走向市场,面对社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 拓展我国港口理货新业务对策建议
3.1 掌握客户需求
在开拓新业务之前,应深入相关业务部门、口岸关检单位、港务公司、行业和沿海其他港口的理货行业,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活动,分析港口货源走势,判断港口理货业务发展方向,找出创新理货发展的思路,拿出拓展理货发展的手段,不失时机地捕捉商机,积极拓展新的理货业务,巩固扩大理货阵营。
3.2 加强理货人员队伍建设
(1)完善理货人才在职学习培训制度,建立以岗位资格性培训、适应性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技术等级培训为主的理货教育培训格局。
(2)积极落实执行交通运输部开展的理货人员从业资格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各口岸公司理货人员间的学习和交流等,积极推进理货员队伍建设,打造职业素质过硬、岗位技能优秀和工作作风严实,能够提供“公正、准确、及时、高效”优质服务的理货队伍。
(3)增强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与世界知名海事培训机构或组织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围绕理货行业发展,建设一批理货领域公共实训基地,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
3.3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已成为港口发展的一项重要服务指标。理货公司作为港务集团联系客户的窗口,成为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更好地配合港口作业,适应港口装卸速度,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加快理货行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提高理货行业信息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3.4 加强各方合作
(1)加强理货企业之间合作。目前,国内仅有中外理和中联理货两家合法从事外轮理货业务的企业。中外理与中联理货之间应开展有序竞争,以推动我国理货行业日趋成熟为最终目标,通过市场调节以及彼此间的合作,共同维护理货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双方能达成“合作性均衡”,互惠互利,不仅可以将理货行业市场的“蛋糕”做大,而且双方都能在市场增量中获益,整个理货行业的服务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2)理货企业与客户合作。争取与外轮公司、船公司、货主等签订长期《委托理货协议》,以合同形式确立理货企业与各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
(3)与其他公证机构合作。比如,与国外知名的公证行合作。国外一些公证行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瑞士公证行(SGS)、日本海事鉴定协会(NKKK)、英之杰检验集团(IITC)等。他们在国际海运市场拥有广泛的影响和稳定的客户。因此,我国理货企业可以与国外大的理货公司合作成立合资机构,这样既可以增加客户又可以满足国外理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此外,与国外的著名公证行联合,国内理货企业可吸取国外的成熟经验,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伺机打入国际市场,让理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就业环境;自身素质;就业趋势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伴随201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万亿美元,增长超20%。
现有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加快
根据我国外贸组织的发展,机电行业与高新技术产品日益发展迅速,在2011年1—9月,我国的增加势头发展猛进,针对农产品与产品的资源问题都是显示稳定势头增加,这样就稳定了商品机构的出口率。
1.2受到各国贸易的环境因素影响,我国贸易的增涨呈现出走低的局面。因此,
在我国应该加强贸易管理能力等。
1.3我国外贸进口的增加明显
我国对外贸进口的政策扶持取得良好成效。在我国,应该坚定发展扩展进口,稳定贸易的局面。针对多贸易进口的多方面的关注,应该加强管理。如进口贴息、降低进口关税、取消进口配额管理、简化出口程序等。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1年1-9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增长40.4%,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20.5%。
1.4加快实行贸易自由战略,走市场多元角度成绩显著
在我国,加强多边合作是国际贸易组织关系,努力做好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在2011年,我国与哥斯达黎加签订相关协议,针对贸易相互往来进行交易生效,在我国,已经和香港、台湾、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签署十多个贸易协议。
1.5“促增长、分析结构、调平衡”相关政策着力点
加强我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原因是稳定贸易额的增长势头。但是,针对于2011年欧盟债危机问题,东非、中东的局势动荡与日本东北部地震给我国贸易的结构影响到了,因此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我国政府以“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为目的的一系列外经贸和外交政策的支持促进下,我国对各大洲进出口持续稳步增长,其中拉美和大洋洲增长较为强劲。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粗放增长方式仍未改变,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
2.2国内工资、物价和进口原料价格及贷款利息的上涨,同时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种产品的激烈竞争,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上涨空间较小,利润不断下降。2.3国际贸易纠纷逐渐增加。
2011年1-9月,中国遭受贸易纠纷调查50起,涉及金额30亿美元。这与我国对国际市场检测预警不够,未做好市场调研,大批企业盲目涌入拉美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有关。
3.当前形势下,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就业趋势
3.1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长期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线,对新观念、新方法、创新理论必须要有较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要以独创的思维谋略和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在目前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够、综合能力素质不高的现象。在我国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教育中,往往只强调考试成绩或开设某几门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需要大量的跨国运作型创新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流的分析洞察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开拓创新等能力。
3.2世贸规则、对外贸易惯例和法规知识的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量逐年上升。因此,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通晓世贸规则、对外贸易惯例和法规等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从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层面来看,所开设的对外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等方面的课程还不够,针对性还不够强,不能真正地满足对外贸易操作实践中需要的既熟悉国内市场规则,又精通国际惯例的外贸人才的需要。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断加深、外贸摩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3.3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
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对产品、外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源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这是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体制、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制,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片面的,或在某个学科内进行的,培养的是“单一”的“应用性人才”,而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重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和能力结构较为全面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4竞争意识需要主动加强
目前我国报关市场逐渐规范,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报关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主流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员工的要求是具备大专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精通Office、WPS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能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处理业务工作;较好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能进行英文函电处理、英文单证制作;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通行规则。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发展动态 熟悉国际货运各环节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要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具有缮制国际货运单据、审核货物进出口单据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软件;具有熟练运用英语处理商务英语业务、进行商务交谈的能力。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稳扎稳打,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3.5职业英语能力需要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报关以及国际货代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报关员人才已经成为热门的紧缺人才。但是据调查,我国报关员职业素质偏低,存在着英文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地翻译并填写报关单,不能准确回答海关关员的询问等情况,降低了通关效率,增加了通关成本。因此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学生培养自己出色的职业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在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上,主要包括外语基本技能、报关与货代英语应用能力、涉外文秘与翻译基础能力这三个方面。
1. 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 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 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 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 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 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 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 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 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 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 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 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 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 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 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 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 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 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 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 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 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 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 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 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 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
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